----------------------- Page 97-----------------------
为善,反之便要作恶。在他的理论中,人正是环境的产物。从这个基点出发。
① ②
他有所谓“人们的善良乃是法律的产物”,又有“意见支配世界”的主张,
③
还有“一些伟大的君王在那里召唤天才,天才则召唤幸福”的思想。然而这
些说法虽然简洁明快,却有些自相矛盾,难于自圆其说。既然是环境的产物,
意见便不能支配世界;天才既可以召唤幸福,人又不该是环境的产物。它的
矛盾在于,不知道我们是应该依赖环境,还是求助天才。但在爱尔维修那里,
也许没有这般苦追究。诚如马克思所言:“有一种唯物主义学说,认为人是
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因为认为改变了的人是另一种环境和改变了的教育的产
物,——这种学说忘记了: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
教育的。因此这种学说必然会把社会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高出社会之
④
上。”总之,爱尔维修是生长在一个非常接近王室的家庭中的思想叛逆者,
他反对专制,支持私有财产不能侵犯和人生而平等的观念。他的思想是与当
时的法国统治阶层格格不入的。因此,可以说,他是生在腐烂泥潭中的一枚
荷花,是飞腾于鸡群之上的一只雏鹰。
他一生著述不少,除《论精神》之外,还有《论人的理智能力和教育》、
《关于快乐的书简》、《关于手工业的书简》和《关于理智的傲慢和懒惰》,
以及几篇未曾完成的著作。
爱尔维修于1771年去世,终年56岁。
① 转引自《欧洲哲学史》,商务印书馆1977 年版,第465~466 页。
② 同上。
③ 同上。
④ 同上。
----------------------- Page 98-----------------------
5.霍尔巴赫
霍尔巴赫是法国《百科全书》派最主要的撰稿人之一,也是狄德罗最坚
定的支持者,即使在《百科全书》内外交困,友去亲离,处境最险恶的时候,
他依然对它坚信不移,痴情不改。虽然他的具体观点与狄德罗并不一致,但
在对 《百科全书》的支持和维护方面,他们是最为相知的朋友和战友。
霍尔巴赫又是法国启蒙思想家中最为坚定和锋芒毕露的无神论者,是法
国18世纪唯物主义思想家中最著名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比之狄德罗、拉美特
利、伏尔泰、爱尔维修以及孔狄亚克,对无神论和英国经验主义有更系统和
更极端的理解。了解法国唯物主义传统的读者想必知道:孔狄亚克主要是英
国经验论和感觉论的传播者;拉美特利主要是笛卡尔物理思想的继承人;爱
尔维修固然处处坚持英国经验主义哲学的原则,但他思想的重点,不在经验
论而在伦理学;唯有霍尔巴赫,他的主要精力集中在自然论上,因为坚持自
然论而必然得出无神论结论,又因为坚持无神论而必然会对自然论作出全面
思考。霍尔巴赫的自然论是英国经验主义在法国的最彻底的唯物主义表现,
也是他那个时代法国无神论的最高层次。尽管他的表达方式,依然不免有简
单化、现实化、非哲理化的理论倾向。以其无神论、自然论的哲学特色而言,
他与洛克的距离已然不近,与贝克莱、休谟的距离更远。
霍尔巴赫,原名保尔·亨利希·梯德里希,生于德国,12岁时随他父亲
移居法国。他虽然是个“异乡人”,但在法国也并非举目无亲:一是他的舅
父在法国很有财力;二是他的一位表姐早在法国定居,并且和一位法国绅士
生有好几个女儿,后来她的两个女儿先后作了霍尔巴赫的妻子。霍尔巴赫青
少年时所受的教育,就是在他舅父的关怀下完成的,后来他还承袭了他舅父
的爵位。故此,一些法国书籍常称他为霍尔巴赫男爵。
霍尔巴赫学识渊博,兴趣广泛。他不仅对古希腊古罗马经典作家的作品
十分熟悉,对近代许多哲学家的著作尤为倾心和了解。他精通英语,对英国
经验主义哲学家更是倍多好感,受他们的影响也最大最深。
他与爱尔维修的区别在于,爱尔维修的学说大约都集中在人文学科方
面,而他对自然科学也有相当的了解和研究。他一生翻译自然科学著作多种,
其中涉及到矿物学、冶金化学、物理学、自然史以及黄铁矿学、硫磺论等等。
《百科全书》中有关自然科学的条目,有许多亦由他撰写。他的哲学其实是
英国经验主义、法国启蒙思想和欧洲自然科学的结晶,但他并不在所谓哲学
体系上多下功夫,而是别开一径,只在自然与无神论方面用功。而且事在功
成。
霍尔巴赫生活富足,财力无虞——这大约是法国启蒙思想家共有的特
点。即使号称贫困不堪的卢梭,也总有贵族富人予以帮忙。法国启蒙哲学家,
意在人文,批判宗教,其生活表现是经济富足,不误婚姻。这一点也和西方
近代的大哲学家形成鲜明对照:那些人儿独身者众,晚婚者多,他们则人人
有一份财产,人人有一种婚恋生活。
霍尔巴赫的家庭环境十分优越,他的住所曾被人们称为欧洲的咖啡馆。
这个“咖啡馆”可谓“高朋满座,腾友如云”。常来作客的客人中,包括狄
德罗、茹艾尔、布朗热、杜克洛、马慕戴尔和圣—朗贝尔等,除去这些鼎鼎
大名的法国文化人物,还常有一些著名的外国人士参加,其中为中国读者特
别熟悉的人物有英国大哲学家休谟和后来被称为美国之父的富兰克林。这样
----------------------- Page 99-----------------------
一些人物聚首一堂,可谓三生有幸,机缘难再。这些咖啡馆的法国精英,也
被称为“霍尔巴赫集团”。他们的基本共识,在于他们多是无神论者。霍尔
巴赫是咖啡馆的东道主,也似乎是他们的一位代表人物。他对他们固然产生
很大吸引和启发作用,他也从他们那里得到诸多启发和帮助,以致他的一些
最著名的如《自然的体系》,就有人怀疑其中的个别章节系狄德罗所写。空
言无凭,不足为据,但他的理论中显然吸收了他的客人与朋友们的许多有益
的思想。
霍尔巴赫为人正直,乐善好施,但带有强烈的贵族气味——其实他并非
真的贵族。他虽然也倡言平等,却有些看不起穷人。正是在这一点上,惹得
卢梭大为不满。就他的思想本质而言,他绝不属于传统人物,而是法国《百
科全书》派中最为激进的人士。但他的激进又不像卢梭那样,在生活的方方
面面都有极端的表现。他的激进主要表现在他的无神论方面,表现在他著作
的立论和论辩中。正因为如此,虽然就他的个人品性而言,他可以说是一个
无可挑剔的有教养的绅士,而当时许多学者包括一些最为著名的学者,还是
对他的著作表示难于理解,比如伟大的歌德就对他的著作十分不满。他从不
隐瞒自己的观点,尽管他的著作多是以匿名方式发表;他的内心世界应该说
是最为光明磊落而不存任何城府,也不屑任何圆滑与小巧的。据说,休谟在
法期间,曾与他及另外16位同仁坐在一起讨论无神论。休谟坐在他身边,发
表高见说:“无神论者!我不相信有哪一个是,我从来没有遇见一个。”于
是,霍尔巴赫回答他说:“那你太不幸了,在这里和你同席的就有17位。”
霍尔巴赫一生著作颇丰,其代表作品有《袖珍神学》、《自然的体系》、
《自然政治论》、《神圣的瘟疫》以及《社会体系》、《道德政治》种种。
霍尔巴赫哲学思想中最有影响的是他的无神论,而最具体系的则是他的
自然观。他的自然观是他无神论的基础,二者好似鸟的两支翅膀,不能割裂
更不能缺少。
霍尔巴赫的自然体系,包括4个基本观点:
首先,他从世界本身说明世界,认为,“宇宙,这个一切存在物的总汇,
① ②
到处提供给我们的只是物质和运动”,而自然是“因果系列的无穷锁琏”,
自然就是自然,与神灵上帝无干。自然界的一切变化,也不过是物质世界的
因果循环。这思想正是霍尔巴赫无神论的根本基础。
其次,他认为人是自然的产物。这说法虽然近乎武断,但在神学家听来,
③
不免有土崩地裂之声。他说:“人乃是自然的一种产物。”人并非从来就有,
更非上帝创造,而是从其他物种中变化而来。因此人也是万物之种,既不存
在什么独立于自然界的灵魂,人也绝不应该在自然界中享有任何特权。他的
这理论虽然实证不足,但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达尔文进化论前的“冒叫
一声”。
再次,他认为人的观念只是对象的映象,他说:“在活着的人里面,我
们看见的第一个能力——其他一切能力都是从它产生出来的——就是感
④
觉。”他不同意贝克莱的哲学观点,更不同意笛卡尔等人的天赋观念。他的
① 转引自《欧洲哲学史》,商务印书馆1977 年版,第487。
② 同上书,第487。
③ 转引自《欧洲哲学史》,商务印书馆1977 年版,第491、493 页。
④ 转引自《欧洲哲学史》,商务印书馆1977 年版,第487。
----------------------- Page 100-----------------------
思想近乎洛克,但表达方式,尤其义正辞严,斩钉截铁。
⑤
最末,他认为合乎理性的意见,便是“支配人们的皇后”。在这点上,
他同爱尔维修,认为人是环境的产物。他们的逻辑是:人既是环境的产物,
则合理的社会环境就成为特别重要的文明成因。但合理的环境又需要同样合
理的伟人和英雄来指导,所以他的所谓皇后云云,就是那些具有理性知识和
原则的人们的意见。
这样,霍尔巴赫从自然讲到人,又从人讲到人的理性,再从人的理性讲
到伟人的意见。而这些伟人的意见,说到底还是要合乎自然。所以,霍尔巴
赫既是最为彻底的自然论者,又是自然循环论者。他并非不承认自然的变化,
只是这种变化说来说去还不过是一种周而复始的同位循环。
霍尔巴赫既坚持自然论,必反对有神论。而他反对有神论的态度是无比
坚定的,所使用的语言,尤其嘎金断玉,寸铁能屈。他在《健全的思想》一
书中,曾对有关神学与宗教的种种问题提出疑难,然后分别给予霍尔巴赫式
的回答。这里且举二三小例,以示昭明。
例一,什么是神学?他写道:“有一门学问,其对象是无法理解的。所
有其余的科学根本相反,这门学问只研究人的感官不可知觉的事物,霍布斯
称之为黑暗的王国。在这个领域内,一切服从同人们在他们所居住的世界上
所能理解的那些规律相反的规律。在这个令人惊奇的王国里,一切光亮的和
明白的都变成阴暗的和模糊的。一切显而易见的都变成靠不住的和虚妄不实
的;不可能的东西变成可能的;理性的规律原来是不正确的,而健全的思想
则变成荒唐的思想。这门学问就叫做神学,它不断地蹂躏着人类的理性。”①
例二,宗教从何而来?他回答说:“无知、恐惧——这就是一切宗教的
支柱。人们对上帝所抱有的怀疑态度,恰恰也就是他服从宗教的原因。无论
在身体方面或在精神方面,一切未知的东西,一切模糊的东西,都会引起人
们的恐惧。恐惧一成为习惯,就会变成需要,那时在人看来,如果不害怕某
①
种事物,似乎缺乏了什么东西。” “一切宗教迄今为止都只是建立在逻辑学
上谓之预期理由的命题的基础上。宗教首先建立一些没有根据的假设,然后
又用它们来进行论证。”②
所谓上帝云云,在他看来,都是根本无法证明的,因而,也是根本就不
存在的。
除去自然论和无神论以外,霍尔巴赫对道德和法制,对国家与社会福
利,对环境与教育,对智慧与信仰,都有自己的见解和思考。他的这些见解
和思考,如果不是从思辩角度而是从启蒙角度去理解和体味,则字字句句都
如同普罗米修斯窃来的火种一般。例如,他对法律和法治的几句政论,即使
今日听来,也还字字如新。他说:“法律要公正,就必须以社会的一般利益
为不变的目的,就是说,要保证绝大多数公民的利益,他们是为这些利益才
③
结合起来的。这些利益是:自由、所有权和安全。”又说:“君主应该服从
⑤ 同上书,第493 页。
① 霍尔巴赫:《健全的思想》,商务印书馆1985 年版,第22—23 页。
① 霍尔巴赫:《健全的思想》,商务印书馆1985 年版,第26 页。
② 同上书,第29 页。
③ 转引自《世界思想家文库》下册,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3 年版,第96 页。
----------------------- Page 101-----------------------
法律,而不是法律应该服从君主。” ④
霍尔巴赫在他的时代及其以后,享有很高的威望。虽然他的书籍多有争
议,但争议并不影响他的威信。他的学说被誉为“18世纪唯物主义的圣经。”
但是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却不是只靠批判包括最透彻的理论批判
能使之消亡的。而且直到今天,宗教依然以某种社会文化形态在全世界的各
种领域保持其特有的文化品性和魅力。或出于此,现代西方哲学家卡西尔谈
及启蒙哲学时才发表评论说:“代表百科全书派的科学精神的不是霍尔巴赫
和拉美特利,而是达兰贝尔。”①
代表百科全书派的科学精神的是否就是达兰贝尔,还有商量,但卡西尔
的观点具有相当的代表性,则大体无疑。
④ 同上。
① 转引自《十八世纪法国哲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1 年版,第625 页。
----------------------- Page 102-----------------------
6.孔狄亚克
埃蒂昂内·博诺·德·孔狄亚克百科全书派的其他几位代表人物相比,
他的著作更近乎一般所谓哲学家的品味。他的思想主要集中在与认识论、本
体论相关的理论范畴内。从这个意义上讲,他本来应该成为他那个圈子里最
具哲学思考的人士。然而,鉴于法国当时的国情民情文情,他难于进行真正
形而上学式的理论思考,而他的哲学倾向和理论定位也与这样的思考无法和
谐。他的哲学学说只能集中在接受、消化和创造性传播英国经验主义特别是
洛克哲学方面,洛克与牛顿是他的真正的思想圭范与导师。结果,他不但没
有成为具有哲学本色的法国启蒙主义哲学家,反而成为最少启蒙特色的启蒙
主义思想家。论其启蒙作用,他既不如比他年长12岁的拉美特利,也不如与
他在年龄上班上般下的狄德罗、爱尔维修和霍尔巴赫。
孔狄亚克1714出生于法国格榕诺布尔。他出身于多菲内省议会的一个
官僚家庭。他的幼年身体不好,生活也不算顺利,13岁时,因为父亲去世,
他被接到里昂做省警察总监的大哥那里。后来他二哥又把他带到巴黎,送他
进入圣苏尔比斯修道院——他二哥本人就是一位神父。
孔狄亚克与大多数杰出的思想家不同,那些思想家大都少年早慧,学业
超群,小小年纪就表现出惊人的聪明才智。他则另属一路,他不但性格内向,
身体娇弱,而且寡言少语,智力迟缓。这样的资质,进修道院学习倒也算比
较合适。但他对成为神职人员,却没有多少兴趣。倒是对欧洲近代哲学及科
学思想饶有兴致。他反对笛卡尔和莱布尼茨,喜欢和推崇洛克。从这一点看,
他确实读了不少他那个时代的著名思想家的作品。在校期间,他系统地学习
了文学、科学和哲学。这对他以后的研究与著述,无疑很有价值。
他毕业时,虽然接受了神品授任礼,却没有履行教士的圣职,而是很快
进入世俗社会文化圈,并通过某种关系,很快和狄德罗、卢梭、达兰贝尔、
杜克洛等人成为朋友。
孔狄亚克一生著述颇丰,主要作品有《人类知识起源论》、《体系论》、
《感觉论》、《逻辑学》。因为他从1758年至1767年,做过9年的家庭教
师,他还写过一本题为《学习教程》的教材。
他的哲学思想正是洛克一派。但也和其他几位启蒙思想家一样,他不仅
通过自己的著作以法国人喜闻乐见的方式阐述了洛克的学说,而且在一定意
义上改造和发展了洛克的学说。他只承认洛克哲学中的外部经验论,而反对
他的内省经验论。他认为:“这一方面因为反省在原则上只不过是感觉本身,
另一方面是因为它与其说是观念的来源,不如说是观念借从感觉中导出的途
①
径。”但沿着他的思路推论下去,其结果往往强调了感性而贬低了理性。但
他对这种结果非但不以为意,反而认为理性观念原本也不比感性观念更为深
刻。
孔狄亚克把哲学体系分为三种类型,即抽象体系、假设体系和经验体
系。他认为:抽象体系的代表是笛卡尔哲学;假设体系的代表是莱布尼茨哲
学;经验体系的代表则是洛克哲学。他对抽象体系和假设体系都持批判态度,
而且以战斗姿态批驳了笛卡尔、斯宾诺莎、莱布尼茨和马勒伯朗士的哲学。
他不同意天赋观念,只同意唯物论的经验论。他不同意单子论,认为这
① 转引自《欧洲哲学史》,商务印书馆1977 年版,第443 页。
----------------------- Page 103-----------------------
充其量不过是一种假设。虽然他并非无神论者,但他的思想显然对于以英国
经验主义方式启迪法国人的头脑很有价值。
此外,他关于语言、观念、感觉和心理活动的分析,也给后来的哲学心
理学研究以相当的贡献。他对史学、法学、风俗、政治、道德以及贸易自由
和公共福利都颇有兴趣,而且倾注了不少心血。他的《论商业和政府的相互
关系》一书,虽然似未登上古典经济学的大雅之堂,但并非全无新意。他晚
①
年时,还“进一步研究了数学分析,并开始编写《计算的语言》一书”。
孔狄亚克死于1780年4月2日,终年65岁。丧礼按天主教的仪式举行。
这一点,他比之伏尔泰和狄德罗可谓大不相同。然而,他原本就是一位神学
院的学生,与其他法国启蒙人物有些异样也很自然。今人评价他的哲学,表
彰他说:“他给后人遗留下的著作,对科学家们提供了一种方法,而对思想
家们则提供了一种学说,这种学说在查理·德·维利埃的《康德的哲学》一
书被介绍到法国之前,一直是法国哲学的基础。”②
这评价应使孔狄亚克在天之灵感到欣慰。
孔狄亚克是卢梭与狄德罗的朋友,但看来他和卢梭更相近些。卢梭和伏
尔泰都对他寄予厚望。伏尔泰对他更是赞赏备至,说:“如果洛克没有撰写
①
《人类理智论》,他会写出来,而谢天谢地,他会写得短些。”不过,真该
谢天谢地的倒是这些法国启蒙思想家,毕竟英国有了洛克,而且他们也接受
了洛克。
除去上述几位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外,法国还应有更多的数以千万计的启
蒙主义思想的接受者、拥护者和传播者。虽然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已经湮没
不可考矣,但通过这些思想家的著作,仍然能体味到这些无名英雄的气息与
作用。毕竟法国式的启蒙运动,不是少数精英的思辨行为,而是众多社会成
员的共同追求。
① 孔狄亚克:《人类知识起源论》,序,商务印书馆1991 年版,第7 页。
① 转引自《十八世纪法国哲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1 年版,第327 页。
----------------------- Page 104-----------------------
十、让——雅克卢梭
1.疑问与成就
法国18世纪的思想家,卢梭最难研究。
卢梭是一个谜。卢梭的著作其实直白好解,然而这只是从字面上理解。
越是深入其人,则越有矛盾出现。于是种种问题几代难明。人们议论卢梭,
阅读卢梭的作品。卢梭自己也写出两大卷《忏悔录》,自己剖析自己,向着
世人介绍自己,诉说自己的种种经历,而且按照他写《忏悔录》的逻辑:对
自己一生所为,是好说好,是坏说坏,无论好坏,慨不隐瞒。然而,并不因
为人们议论他,就明白他;也不因为人们阅读他的作品,就了解了这些作品;
更不因为他有了这部独一无二的《忏悔录》,人们就能公正地评价他。无论
中、外的哲学史书,有许多是不把伏尔泰、狄德罗收在其内的,但遗漏卢梭
的哲学史确实不多。但卢梭真的就是哲学家吗?
在他的同代人中,至少伏尔泰就不承认他是哲学家。别人不承认他,他
自己也不承认自己是一位哲学家。他说:“我从未企望〔哲学家〕这个头衔,
对于这个头衔,我认识到我没有权利,而且毫无疑问,我不是由于谦虚而放
弃它。”①
如果说,卢梭是哲学家,那么,为什么他和他时代的权威人士都不承认
呢?如果说他不是,为什么凡在研究哲学史的人,没有几个不把卢梭作为一
个大人物呢?
卢梭生于18世纪初叶,他比狄德罗仅年长一岁。同时他也是《百科全
书》的撰稿人之一,但是卢梭的思想总是和法国启蒙思想家们有很大区别。
别人重视理性,卢梭偏不重视理性,而重视感情;别人重视人性,他更强调
群体作用;别人几乎毫无例外地认为私有财产不容侵犯,他却真正喜欢人类
发展的初始状态,如此等等。人们难免要问,这样的一位卢梭先生,可以算
是启蒙思想家吗?
他作为哲学家令人有疑,作为启蒙思想家又与众不同,这已经够让人产
生种种奇思异想的了。然而,这对卢梭而言,还不过是些区区小事。在很多
人眼中,卢梭其人,究竟算不算正面人物其实都存有疑云。
卢梭是正面人物吗?如果说不是,恐怕很难服人;怎么能有对人类文明
产生如此影响的人会不是正面人物的呢?如果说是,也有疑问。不要说他的
那些著名反对者,就是大哲学史家罗素,对他的评价也值得人们深思。罗素
虽然没有说卢梭的思想如何不好,但他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分析。假设我们同
意罗素,则卢梭作为正面角色的资格将发生问题。罗素写道:“从卢梭时代
以来,自认为是改革家的人向来分成两派,即追随他的人和追随洛克的人。
有时候两派是合作的,许多人便看不出其中有任何不相容的地方。但是逐渐
他们的不相容日益明显起来了。在现时,希特勒是卢梭的一个结果;罗斯福
和丘吉尔是洛克的结果。”①
希特勒是卢梭的一个结果!世界上坏人固多,请问:有几个能坏到希特
勒那般水平的?而卢梭居然能“结果”出希特勒来——尽管这不过是罗素先
① 转引自《十八世纪法国哲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1 年版,第297 页。
① 罗素:《西方哲学史》下卷,商务印书馆1981 年版,第224—225 页。
----------------------- Page 105-----------------------
生的一家之言,但凭着这一点,卢梭先生的名誉就够令人担忧的了。
不仅如此,若以卢梭的个人品格而论,更有诸多劣迹令人惊疑。
卢梭一生,自言最重良心,最讲正义。然而他青年时便有偷盗行为。既
东窗事发,还要诬陷他人。这样的人可以算作有良心懂正义吗?到了他的晚
年,他还要将这件事的经过写在回忆录而且文笔肆虐,毫无愧意,还说自己
比任何人都一点也不差,这样的一个人物,能说他有良心懂正义吗?
卢梭一生,屡次得到一些有财有势的贵族女子的帮助,而且这些帮助对
他的事业乃至生命都有重要意义。但他对巴黎一大批评,就是认定巴黎阴盛
阳衰,而且对这种阴盛阳衰十分气愤。这样一个人,可以说他能以合乎近代
文明的观念正确对待妇女吗?
卢梭一生,曾为人夫,曾为人父,曾为人友。但他为人夫不能尽其责,
他的夫人到处寻欢作乐,找年轻的马夫作情人,而他对他夫人的关心可谓少
而又少,卢梭可以说是一个合格的丈夫吗?卢梭和他夫人一共生过5个孩
子,但他一个也不哺养,而把他们一个一个都送到育婴堂去。这些孩子的命
运,他也不管不问——卢梭虽有儿女,但无后人,这样的一个父亲可以称为
合格的父亲吗?卢梭一生交友甚多,朋友对他的帮助甚大,然而他与人或人
与他绝交的也绝不在少数,即使如伏尔泰、狄德罗、休谟这样的人物,也没
有一个可以和他有始有终、善始善终真正成为知心好友的。即使那些拼命帮
过他的异性朋友,只要一触动他的利益,他马上和人家反目成仇,绝不稍待,
如此等等,卢梭可以算作一个合格的朋友吗?有研究者说,卢梭身上具有东
方人的品格,但我要说,至少他的人格品德,与东方人不同。东方人,例如
我们中国人,最重视家庭,最讲究待人以礼,行事以德,卢梭或有与东方人
相似的地方,但以东方人的道德传统衡量,他可以算是一个 有道德的
人吗?
卢梭,卢梭,你的多少行为,令人可疑,令人可厌,令人可憎。
然而卢梭是一个伟人。历史评判一个人物的优劣,并非只看他的言辞,
或者仅看他的品行,甚至仅看他受人尊敬的程度。历史评判一个人物时,更
重要的是看他的实际贡献,看他为历史文明的进展增添了什么或者他的作用
的大小,比如中国历史上痛骂秦始皇的人可谓多矣,然而,秦始皇的地位是
不能动摇的,尽管他焚过书,坑过儒,让我们这些靠书吃饭的人一闻此言便
禁不住义愤填膺。卢梭在欧洲思想史乃至人类思想史上的作用十分显赫,虽
然他是一个有争议的人,但这种争议恰恰说明他是一个无法忽略不计的伟
人。
卢梭的历史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诸方面。
第一,卢梭既是法国启蒙运动的一个“例外”,又是对启蒙运动的重大
补充。说他是个例外,因为他的思想特立独行,别开生面;说他是对启蒙运
动的补充,则还须多讲几句说明。
纵观人类文明历史的发展,凡在重大历史关头——其实未止于重大历史
关头,绝少有靠着一种意见取得重大历史成就的。比如最负盛名的古希腊哲
学,只有哥达毕拉斯不行,只有赫拉克利特不行,只有伊壁鸠鲁也不行,即
使只有柏拉图或亚里士多德都不行,只有百花齐放,才能春色满园。又比如,
我这里正在讲述的西方近代哲学史,不能只有英国经验主义,也不能只靠大
陆唯理主义,只有笛卡尔,没有培根,则是历史的重大损失,虽然笛卡尔要
比培根更重要些。唯有众乐齐奏,才有共鸣之声,很显然,作为不同的哲学
----------------------- Page 106-----------------------
流派,肯定会有种种矛盾,站在其中一个方面看对方,最好是有我无你,至
少是我大你小,我的大道理要管你的小道理。但站在历史发展的宏观角度去
考虑,则正是这些不同的流派产生的共鸣效应,才是历史发展的最重要的推
动力量。
法国启蒙运动的一个特点,是它的整体性行为方式。但它既以整体效应
为特色,则不免使得它的多数代表人物,其理论个性不够鲜明,其著述特色
不够凸显。所谓百科全书派,其基本观点大同小异;所谓霍尔巴赫集团,其
理论要素,随你随我。彼此的区别,多在各自的侧重领域而不在基本的理论
体系方面,恰恰在这样的情势下,出来一个卢梭。卢梭是法国启蒙运动的一
声异调。他与他们一边合作,一边争论,又一边争论,一边合作,但终因分
歧大于一致,闹到不欢而散。
卢梭的理论,自与启蒙运动的主流派有很大区别。而正是这些区别丰富
了法国启蒙运动的内容,又扩大和加深了它的影响。比如,主流派对自由确
有充分的重视,而对于平等的认识就远不如卢梭富于创造性。又比如,主流
派对个人财产的地位确实非常重视,视其为神圣不可侵犯的社会内容,但对
财产的公平分配就考虑不够,有了卢梭的提倡,则使这部分内容得到相应的
补充。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反对也是一种张力,而张力是一种历史的整合
力量。没有卢梭,虽然法国启蒙运动依然会生机勃勃,但在深度与广度上,
不免要大打折扣。
第二,法国启蒙运动的主流派人物,大多家庭富有,甚至出身名门望族。
他们所受的都是良好的教育,所过的多是富足的生活,所享受的往往是上层
社会的优厚待遇,所交接的往往是王公贵族和各类社会精华。他们的气质是
高雅的,风格是华贵的,文章音节琅琅,气象不凡,是富于大学士气派的,
其活动范围一般也主要限于属于他们自己的那个特定文化圈。他们的这些特
点,使他们往往看不起穷人,看不见处在社会下层的劳动大众。虽然也许并
非人人如此,至少在伏尔泰和霍尔巴赫身上就有很典型的表现。他们中也颇
有些积善好施的人物,然而,积善好施只是现象,其内心世界中,依然贵族
气氛远远大于平民气氛。即使他们中的相对贫困者——《百科全书》主编狄
德罗,他是最与普通劳动者有共识共见的,但他与下层社会的接触,最主要
的是表现在对各种工艺的重视和了解方面,至于对贫困者的同情、支持与重
视,却又十分有限。卢梭就不一样了,他自己就是一个穷人。但他人穷志不
短,他做过仆役,做过家庭教师,也曾流落街头靠卖艺为生,又曾四处流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