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世界近代中期哲学思想史

_10 周一良(现代)
中的绝大多数人都与《百科全书》有这样那样的关系,他们既是《百科全书》
的撰稿人,又是《百科全书》获得成功的人文基础。
法国启蒙运动中的一件具有特殊意义的大事件,就是在这个运动中诞生
了一部震惊世界的法国《百科全书》。《百科全书》这种文体其实并不始于
法国,而法国人开始策划这套全书时,也不曾想到独立编撰,而是计划翻译
英国人钱伯斯的《百科全书》。钱氏的全书于1728—1729年在伦敦出版。到
了1745年,有一位英国人和一位德国人要把它译成法文在法国出版,于是他
们想到了狄德罗。这之后,虽然还有种种曲折,但终于从曲折转为顺畅,两
位 《百科全书》的创意者也改变了主意。他们不再主张翻译英国旧作,决定
由狄德罗负责,站在新的历史角度独立编撰此书。他们选中了狄德罗,算是
慧眼识真。其后,在狄德罗及达兰贝尔的主持下,经过近20年努力,完成了
对开本共计28卷的法国《百科全书》,其中文字17卷,图册11卷,可谓皇
皇巨著,碑立人间。
法国《百科全书》,正如法国革命,无论其价值还是影响,都绝非钱伯
斯的《百科全书》可比,它不但卷次浩繁,无所不有,而且内容科学新颖,
富于首创精神。它在法国启蒙运动中的地位,有人比为“武器库”,有人比
作里程碑。总而言之,价值非同凡响。法国启蒙运动原本就是一场新文化传
播运动,而 《百科全书》正是他们数十年的艺术追求、理论创造和文化传播
的物化结晶。
法国启蒙运动的思想家,尤其是狄德罗、孔狄亚克、爱尔维修和霍尔巴
----------------------- Page 88-----------------------
赫,在哲学思想或说思想文化方面的影响更大。但是作为主编之一的达兰贝
尔确也功不可没。
达兰贝尔(1717—1783年),《百科全书》二主编之一,法国著名数学
家、哲学家。当狄德罗请他出山时,他虽然小狄德罗4岁,却远比狄德罗更
有名气。他才华丰茂,早慧早成,24岁时,已经成为科学院的副院士,他又
是一位很有建树的科学家。他的科学著作《动力论》、《平衡与流体运动论》,
都很有影响。在他出任《百科全书》主编之前,他刚刚发表了新作《气流》,
“其中他把实验物理归结为数学问题。柏林科学院给他授了奖,他成了欧洲

最伟大的数学家。”说是欧洲最伟大的数学家,怕不妥,但他对偏微积分的
贡献,确实很有价值。达兰贝尔不但学问极佳,而且为人也好,生性快乐,
性格谦和且又为人正直,又已经具有相当的学术资历和名望。他与狄德罗这
样一位博学家加实干家携手合作,可谓珠璧联合,相得益彰。不消说 《百科
全书》的成功,有达兰贝尔不可磨灭的奉献与功劳。但他又有性格软弱,易
于动摇的缺点,大体说来,他是一位具有新思想新体认的学问家,但不是一
位坚强意志和百折不挠的革命家。对于社会恶势力的压迫,他固然有些胆小
怕事,面对各种风险也不免谈虎色变,及至紧要关头,便生出临阵脱逃的意
念,未能有始有终,与狄德罗同舟共济,一直坚持到最后。所以后来人评价
《百科全书》的诸位作者,常常对他贬低得多,褒扬得少。对比狄德罗的人
品和精神,他这个人物更显出许多令人鄙薄的灰色印象。其实,他与狄德罗
共同主编《百科全书》长达12年之久,而且他又是一位卓有成就的数学专家,
且与狄德罗及众多作者合作,人缘甚好,对于这样一个人物,理应给予充分
的历史评价。
从哲学角度考虑,无论哪一位《百科全书》的撰稿人,他们的思想基本
上不出英国经验主义的思想范畴,其政治理论又基本上限定在英国光荣革命
的思想旨圭之下,大约唯有卢梭是个例外。但就狭义的哲学思想而言,即使
卢梭依然不免用语华美,立论单薄。
但是,不能因此就贬低这些启蒙思想家和《百科全书》派的作用。实际
上,正是经过他们的重新思考和再创造,才使得先进的英国哲学思想在法国
得以创造性的广泛传播,也使资本主义文明以特有的文化形式,向着法国及
整个欧洲乃至更广大的地域传布。在这个意义上讲,传播也是创造。而且,
如果不仅仅从理论的独创性和思维的深刻度而是从它们的社会效应和传播广
度去考虑,他们的历史成就十分出色。
① 比利:《狄德罗传》,商务印书馆1992 年版,第66 页。
----------------------- Page 89-----------------------
2.百科全书派的首领狄德罗
狄德罗1713年生于法国朗格域。他父亲是一位制刀匠,虽然收入不坏,
家产颇丰,但在当时法国上层社会的观念中,他只能算一个出身低贱的乡下
人。他对此毫无忌讳,不但没有忌讳,而且我行我素。他的夫人不但同样出
身低贱,而且十分贫穷。
狄德罗少年早慧,学业优良,而且很有个性。他系统学习过逻辑学、道
德学和亚里士多德的许多著作,同时对自然学科同样饶有兴趣,无论对数学、
化学还是物理学都作过深入的研究。此外,他还是一位大翻译家。正因为如
此,那些最早筹划翻译钱伯斯《百科全书》的出版商才会想请他担任主编。
狄德罗多才多艺,在这一点上,他丝毫不比伏尔泰逊色。他既是思想家、
哲学家、剧作家、小说家、翻译家,又是文学艺术评论家。他的学术特色以
扎扎实实为本色,其学术影响日久弥深,以致有一哲学史家认为他是“培根

以后康德以前近代西欧最伟大的一位哲学家。”他在欧洲文化界确实享有崇
高声望,特别是那些超级文豪如歌德、雨果、巴尔扎克和波德莱尔对他尤其
赞赏有加。歌德曾说:“狄德罗是狄德罗,是一个无以伦比的人。”在他看
来,英才固然成批存在,但狄德罗却只有一个。
狄德罗一生经历不算顺畅。虽然论坐监狱的次数他比不过伏尔泰,可是
他也没有享受过伏尔泰式的雍容华贵的浪漫生活,相反,倒是困难、危机、
贫穷和无穷无尽的烦忙琐事几乎伴随他一生。他一生没有得到与之相应的社
会回报,生前既没有得到过伏尔泰式的巨大荣誉,死后也没有产生卢梭式的
非凡影响。他自进入社会始,便与贫穷困苦为伍。他之所以如痴如狂地投入
到《百科全书》的主编工作中来,其中一个因素,就是他当时特别需要得到
一个比较稳定的收入。然而,好梦难成。他真正开始主编工作之后,才体会
到这一点主编费,其实并不敷用。于是他一面主编此书,一面还要靠卖文为
生。狄德罗是法国启蒙时代第一个以卖文为生的思想家。随着《百科全书》
的陆续出版,他的路算是走通了。他这种以文谋生的方式,在当时绝非令人
羡慕的道路,也很难说是一条成功之路。但狄德罗在这条路上开创了奇迹,
取得了成功,他为近现代文化人树立了榜样。
他的家庭生活也不幸福,主要是他和他夫人的感情有限。虽然他们的婚
姻完全出于自由恋爱,但不知因为什么更确切的原因,狄德罗的私人生活却
远远不合道德标准,他婚外别恋,另有情人。而且正是他的情人的花费,使
他不免苦中添急,大有焦头烂额之态。先生潇洒奇人,争奈风流债重。
但真的麻烦还是当局对他的迫害。这些迫害既是直接针对本人的,也有
针对他主编的 《百科全书》的。形势最严峻的时候,《百科全书》面临夭折
危险——未曾发稿的卷次险些被禁止出版,而且他的一些亲密文友,也因种
种原因离他而去。此时的狄德罗,可说内外交困,倍感孤单。但支持者自有
人在,而他本人尤其勇于面对所有的困难,绝不屈服。他已经认准的道路,
不管这路有多少艰难险阻,他是一定要继续把它走完。所以,有大哲人说他
是为真理而奉献一生的人,这评价真是恰如其份。
狄德罗一生经历,几乎招招式式,皆与《百科全书》有关。而作为这样
一项巨大的文化工程的主编,更是非有多方面的才能不能胜任愉快,即不但
① 葛力:《十八世纪法国哲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1 年版,第387 页。
----------------------- Page 90-----------------------
要有学识,要有眼光,要有独立的思考能力,有很强的文字功夫,有超人的
实干精神,有三头六臂不怕八面来风的应变能力,有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而
且从容有序、指挥若定的组织才干,还要有吃苦耐劳的品性和坚韧不拔的毅
力,以及许许多多不足为外人道哉的甜、酸、苦、辣的大苦衷。而这一切,
狄德罗样样具备,且样样称能。虽然他和达兰贝尔同为《百科全书》主编12
年,但无论从哪个层次去理解,他都是这部文化巨著的核心力量。
《百科全书》的撰写,需要各个领域的专家。而与如此众多的专家相处,
绝非一件易事,尤其不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专家之长,专家之拗,专家之
怪,专家之癖,专家之自信,专家所写文字之自珍自爱不容别人改动,都是
局外人难明且又不足为外人道的。加上《百科全书》的基本内容的划分,又
有自己的特色。它将所收条目区分成三大部分,即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工
艺。工艺条目单列成编,自是它的一大特色,而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样的区
分,不但足称新颖而且十分必要。但是有关工艺条目的撰写,却绝非那些理
论专家可以胜任的。而众多条目内容方面的相互交叉,又给任务的分配带来
意想不到的困难。结果一些条目大受青睐,你要写我也要写,另一些条目,
则冷冷清清,无人问津,甚至人见人避,避之唯恐不及。每逢此景此情,这
位主编就会说一声“我来干”,于是尽行收来,一一完成。因为他本人就是
手工匠之子,而且他绝不以此为耻,还要以此为荣。传记作者就此写道:
“工匠之子要是讨厌多少代以来他家人引以为荣的手艺活,岂不是怪
事,再者,那可是创新啊!那是尚未开发的主题,是可捉摸的,活生生的,
人情味十分的啊! ‘各种艺术和行业’,以后就是他的专栏,他保证要给它
们以应有的地位,放在首位!因为他感觉到标志人战胜物的时代快到了。而
人的这种胜利没有自己的双手的帮助是无法实现的。人的双手,不久将主宰
人的命运;正是依靠双手,人才可望获得一个更公正、更幸福、更便利的未
来。好吧,他同意,所有的手工行业,他全包下来!农业和农村经济由他写,
针织业由他写,制锚业由他写,镀银术、土地丈量、珠宝业、面包业、皮件
业、啤酒业、制砖业、矾鞣业、制帽业、制锅业由他写,强胶和封漆由他写,
金银首饰雕镂术由他写!别针、甲胄、煤、纸板和马车由他写!黄麻和钟由
他写!糖果业、黄铜和钻石、棉花和烧酒、扇子和马刺由他写!镜子和喷泉
由他写!钟表、雕刻、印刷、内衣和床上用品、眼镜制造、泥瓦工程、马蹄
业、皮革业、细木工、镶嵌业、制纸、羊皮纸制造、烟斗、石膏、羽饰、火
药、饰带、丝织物、锁、糖和桶统统由他执笔……。”①
即使十八般兵器样样精通的全才,见到这些条目也会头晕目眩,而我们
的狄德罗偏生有这样一种精神。他正是以这样的学识、才干和精神,完成了
主编《百科全书》的崇高使命。虽然,人们现在已经很难确切区分究竟哪些
条目完全出自这位主编之手,但他的业绩已经印在这部《百科全书》的字里
行间,他将与这一伟大的文化工程同存共在,永垂不朽。
但是,学者出任主编总是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情,即使你主编的书乃是
当时世界上最重要的书籍也依然难逃此运。狄德罗在他生前和死后相当长的
一段时间内,在许多人眼里,他只是一位编者。他的声名和影响远不如伏尔
泰和卢梭来得巨大和响亮。实际上,狄德罗真正是一位多才多艺又有很高理
论造诣的著作家。就算他不曾主编《百科全书》,只是完成了他个人的创作,
① 比利:《狄德罗传》,商务印书馆1992 年版,第69 页。
----------------------- Page 91-----------------------
他仍然是一位具有杰出才能与成就的多产作家。
狄德罗的主要著作,包括哲学著作:《哲学思想录》、《怀疑论者的脚
步》、《论自然宗教的长处》和《论盲人书简》;剧作:《哲学家们》、《私
生子》、《一家之主》;小说:《拉摩的侄儿》、《修女》;评论:《论绘
画》、《关于〈私生子的谈话〉》等等。
狄德罗是个无神论者,对于传统宗教及其神学观念的批判,既有伏尔泰
的辛辣,又能立论严整,脚踏实地。他特别擅长用宗教自身固有的矛盾揭露
宗教,以便使其在理论上不攻自破,想狡辩都找不到立足之地。他写道:
“‘三位一体’中的三位,或者是三种偶然属性,或者是三种本体。中
间的是决没有的。如果这是三种偶然属性,我们就是无神论者或自然神论者。

如果这是三种本体,我们就是异端。”又说:“用一个奇迹来证明福音,就

是用一个违反自然的东西来证明一个荒谬的东西。”他认为:“除去了一个
基督徒对于地狱的恐惧,你就将除去了他的信仰。”③
狄德罗与他的法国同仁相比,他的思维方式更具有辩证精神,他尤擅使
用悖论。用悖论说明问题,在他则是得心应手,比如他说:“如果万物都是
上帝所造,那每一事物都必定是尽善尽美的;如果并非事事尽善尽美,就必

定表明,上帝不是能力有限,就是缺乏善意。”请君细想,万能的上帝能缺
乏善意吗?不能。既不缺乏善意,那么,万能的上帝为什么不能使他亲手缔
造的世界尽善尽美呢?这样讨论问题,可真够让神学家们头疼的。如果真有
上帝,上帝一定满意狄德罗先生的聪明睿智。他的哲理小说《拉摩的侄儿》,
很得马克思的好评,认为是一本充满辩证法的杰作。
狄德罗的治学态度,最是严谨方正。直到他的生命的火花即将熄灭之
时,他对他唯一的女儿留下的最后一句话,还是有关治学态度的。他说:“跨

向哲学的第一步是不轻信。”他对任何未曾证明的事理绝不轻信,而且从某
种意义上看,他还是一个“怀疑主义”者。
虽然狄德罗的名声小于伏尔泰和卢梭,但他主编《百科全书》20年,加
上他本人的气质和性格等方面的原因,在差不多所有法国启蒙思想家中,他
的理论是最能持平而论的。所以他的著述,固然不如卢梭等人来得激情澎湃,
铭心刻骨;但从学术角度考定,或者更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比如,《百科
全书》中对自培根以来的近代思想家,包括笛卡尔、牛顿、洛克、莱布尼茨、
斯宾诺莎等,都能持平而论,而不是褒贬失据,情绪偏颇。
但是,从他整个哲学思想的基础考虑,狄德罗还是与洛克哲学有更多的
渊源关系。他认为:“既然感觉是我们一切知识的来源,因此了解我们可以

依靠感觉证据到什么地步,是很重要的。” 又说:“我们就是赋有感受性和

记忆的乐器。我们的感官就是键盘,我们周围的自然弹它。”他承认运动是
① 转引自《世界思想家文库》,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3 年版,第75 页。
② 同上书,第75 页。
③ 同上书,第75 页。
④ 同上书,第49 页。
⑤ 同上书,第45 页。
① 任华: 《欧洲哲学史简编》,人民出版社1972 年版,第107、108 页。
② 同上。
----------------------- Page 92-----------------------

物质的固有属性。认为“感受性也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属性。”他绝对不同意
贝克莱的“存在就是被感知”的理论观念,说贝克莱哲学是“只有瞎子才会

创造出来”的“混乱的体系。”
纵观狄德罗的一生,他的性格在法国启蒙思想家中属于比较严谨的一
类,而他的启蒙思想也绝非激进一派。这就使他的文章更为耐读耐看,但同
时也使他难于获得他那个时代的特别的青眯和宠爱。
狄德罗1784年去世,享年71岁。
③ 同上。
④ 同上。
----------------------- Page 93-----------------------
3.拉美特利
茹利安·奥弗雷·拉美特利1709年出生在法国布里坦尼的一个富商家
庭。他家境富足,受过良好的系统教育。他是一位医生,又是一位富于战斗
精神的哲学家。1743至1745年,他曾以法兰西近卫团军医的身份参加了奥
地利王位继承战争。战争期间,他不幸得了热病。但他虽身患热病而不忘哲
学探索,并且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更加坚定了他的哲学信念——唯有这样的
哲学家才可以称得上言行一致,痴心不渝。
拉美特利也和他的法国同胞一样,属于博学多才类型的学者。但他有自
己的特色,一是他在医学专业方面有更独到的实践经验,二是他与伏尔泰等
人不同,他不但对英国经验主义哲学颇多同感,而且对笛卡尔、莱布尼茨、
斯宾诺莎乃至伊壁鸠鲁和卢克莱修的哲学也非常熟悉,并且因机借鉴,并不
全盘否定。他是法国启蒙时代比较特殊的人物——他文理兼通,既写了不少
富于战斗风格的启蒙著作,也写了不少有关医学、生物学方面的文章。1745
年,他发表了第一部哲学著作《心灵的自然史》,引起教会方面的激烈攻击,
他不得不辞去军职。1746年,又因为出版了《马吉维尔医生的政治或展现医
生面前的成功之路》,而引起巴黎统治阶层的愤怒。巴黎议会判决撕毁并焚
烧此书,他的生命安全也面临危险。无奈,他只好逃往荷兰。但在荷兰又因
为发表了他最负盛誉的哲学代表作《人是机器》而再次遭到迫害——实在连
荷兰这样的国家也不能容忍他了。他只好再次逃亡,去了普鲁士。但他意志
坚决,虽百折而不悔;又于1748年和1750年先后发表了他的另两部哲学著
作《人是植物》和《伊壁鸠鲁体系》。他于1751年不幸因食物中毒去世,英
年早逝,今后人感慨良多。
拉美特利的哲学思想主要来源于笛卡尔的物理学思想。笛卡尔是个二元
论者,他的哲学属于唯心论范畴,而他的物理学则 属于唯物论范围。拉美
特利以一个精通自然科学和医生思想的特殊眼光,将笛卡尔物理学中的唯物
思想加以继承和发挥,用非常鲜明和自觉的态度构筑自己的思想体系。他说:
“我把哲学家们论述人类心灵的体系归结为两类:第一类,也是最古老的一

类,是唯物论的体系;第二类是唯灵论的体系。”既有唯物主义,又有唯心
(灵)主义,他本人姿态鲜明,公开宣称唯物主义是唯一的真理。
因为他是医生,他又熟悉自然科学理论,所以他的唯物主义思想即笛卡
尔的物理学思想很容易与他的专业相结合。于是,他便以这样的立论写成他
的最主要的哲学代表作《人是机器》。他说:“让我们勇敢地作出结论:人
是一架机器;在整个宇宙里只存在着一个实体,只是它的形式有各种变化。”
②他在这里讲的只存在着一个实体,绝非以前某些哲学大家的实体论中认为的
既包括物质也包括灵魂,而是不包括灵魂,只包括物质。而且,他顺理成章
地将他这个观点贯彻到他的人体思想中去。他认为心灵需要特定的物质作基
础,即没有大脑这样的特殊物质,人的心灵将失去知觉,而所谓心灵的活动,
也随之统统停止。他指出:“心灵和形体是在同一时刻一同造成的,就象一
笔描出来的似的。有一位有胆量的大神学家(德尔良)就说过,他们是一个
模子铸出来的。所以说,谁要是想认识心灵的属性的话,那就应该先研究那
① 拉美特利:《人是机器》,商务印书馆1981 年版,第13 页。
② 同上书,第73 页。
----------------------- Page 94-----------------------

些清楚地呈现在形体中的属性,形体的能动本原就是心灵。” 又说:“我们
也经常地指出过,如果由于脑部有了毛病,阻塞了脑子与感觉器官之间的观
念交通,致使心灵失去知觉,那时心灵的一切活动通统停顿了;因此我们愈
加深入地考察一切理智能力本身,就愈加坚定地相信这些能力都一齐包括在
感觉能力之中,以感觉能力为命脉,如果没有感觉能力,心灵就不能发挥它

的任何功能。”读腻了莱布尼茨、笛卡尔哲学著作的人,一闻此言,便有豁
然开朗之感,到底法国启蒙人物毕竟与众不同。而拉美特利并不满足,不久
之后,对于心灵,他又有了新的认识。他说:“心灵只是一个毫无意义的空
洞的名词,一个思想谨严的人使用这个名词时,只是指出我们身体里那个思
维的部分。”②
从这些观念中不难看出,拉美特利必然会成为一名无神论者,而他本人
也以法国启蒙学者特有的大无畏精神,非常自豪又十分自信地宣讲无神论的
理由和根据。他说:“任凭是全宇宙的重量,也动摇不了一个真正的无神论
者,更不必说粉碎他了。”③
拉美特利的哲学其实同英国经验主义,主要是同洛克哲学有许多相似之
处。但他一面赞成洛克的感觉论,一面又认为洛克承认基督教是一大不足。
洛克主张宗教宽容,而他是无神论者。在他看来,凡是人类应该保持的品性,
都应该与宗教划清界线。他认为正因为宗教从中作怪,才使得人类互相残杀。
他说:“如果无神论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一切派别的宗教就会消灭,就会从
根本上铲除了。那就再也没有那些神学的战争,再没有那些宗教的战士,那
些可怕的战士了。被一种神圣的毒药所毒害的自然,也就会恢复它的权力和
它的纯洁了。”④
也同其他法国启蒙思想家的特色一样,拉美特利的唯物论缺少相应的哲
学内涵作支撑,因而他的理论包括他的无神论思想,固然很有战斗气息,却
不很丰富与深刻。
③ 转引自《世界思想家文库》下册,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3 年版,第69 页。
① 转引自《世界思想家文库》下册,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3 年版,第69 页。
② 拉美特利:《人是机器》,商务印书馆1981 年版,第53 页。
③ 转引自《18 世纪法国哲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1 年版,第482 页。
④ 拉美特利:《人是机器》,商务印书馆1981 年版,第52 页。
----------------------- Page 95-----------------------
4.爱尔维修
爱尔维修是法国《百科全书》的一员大将。这一点他与拉美特利有不小
区别。拉美特利虽然也是法国启蒙运动的主要成员,但不幸英年早逝,与《百
科全书》派关系不多。爱尔维修的人生经历也远比拉美特利顺利安祥,虽然
他的那部哲学著作也曾横遭禁毁,总算借助各种关系,不曾亲尝狱虫的味道。
应该说,他是所有法国启蒙思想家中境遇最好的一位,也是最有教养的一位。
他的朋友很多,而对头甚少。他绝不像卢梭那样有烦人的个性,也不像伏尔
泰和拉美特利那样,常在通缉和被捕的风险中生活。
爱尔维修1715年出生在法国巴黎。他父亲是一位御医,有很好的社会
地位。他的家境优裕,生活和学习条件尽皆良好。他很有个性,在校时并非
一个按部就班用功学习的好学生。但他天资聪颖,仪表不凡,加上他父亲的
关系,他年纪轻轻便很得法国王后的喜欢。1738年,他年仅23岁,便经王
后提议由政府任命为总包税官,这个职务一年可带给他30万里佛尔的收入。
自1749年始,他又成为王后的侍卫官,这份差使给他带来更好的收入,且使
他有能力大做善事,也有能力帮助他乐于帮助的朋友和穷人。1751年,他结
了婚,并买下沃瑞的一座庄园,开始过起隐退生活。他收入既多,人又和善,
加上一生好学,对各种哲学、文学作品都有一股必欲读之而后快的强烈欲望。
因此,他在法国上层社会,在《百科全书》的圈子内外,以及在他的居住地
都有很好的人缘和威望。据说他出入自己的庄园,常能作些善事,故深得穷
苦百姓的喜爱。有时他外出散步,便有老人、妇女和儿童围着他向他问候,
但就是这么一位和善好善又博学多知的青年学子,在 1758年,因为出版了他
唯一一部哲学著作《论精神》,便招来教会的非难。罗马十三世教皇向全世
界的天主教徒发出命令,要求他们绝对禁止这部“可怕的著作”。而巴黎议
会同样表现出一副气急败坏的模样,竟然通过决议,命令焚毁此书。多亏他
颇有些权势的朋友相助,才得以逃脱被拘捕的命运。
爱尔维修的这番遭遇,也给人们一种启迪,即法国启蒙运动之所以取得
如此的社会效果,一方面是它顺应了历史的需求,一方面是它确实取得杰出
成就,还有一方面就是愚蠢的统治者给他们大帮其忙——因为他们只管倒行
逆施,夸大其辞,视几篇文章为洪水猛兽,面对几本小册子便惊慌失措,如
丧考妣,所以才使这场启蒙运动取得双倍的社会效应。正如两军对阵决生死,
不但有战胜者一方的智慧与勇敢,还因为战败一方的愚蠢和失算。法国当时
的统治者正是这样一班没有思想的蠢才。
爱尔维修的哲学观念基本上遵循英国经验主义的路数,但他的表述似更
其斩钉截铁,不像他的英国同行那样体系严整,用语斟酌,从而显得更有决
断的勇气。他继续洛克哲学的经验论原则,但不同意洛克关于内省经验的解
释。在他看来,所谓内省经验其实并不存在,一切知识都只能来源于感觉。
他说:“精神的全部活动就在于我们具有一种能力,可以觉察到不同对象之
间的相似之处或相异之处,相合之处或相违之处。然而这种能力无非就是肉
体的感受性本身,因此一切感觉都可以归结到感觉。”①
爱尔维修和拉美特利的相似之处,在于他们都能将自己的哲学理念运用
到自己所熟悉的专门领域。拉美特利是个医生,所以他顺藤摸瓜,便将自己
① 转引自《欧洲哲学史》,商务印书馆1977 年版,第461 页。
----------------------- Page 96-----------------------
的哲学理论应用于他的医学专业。他写《人是机器》,正是其思想发展的必
然结果。爱尔维修一生不曾从事专门的科学研究,但他对行政事务显然十分
熟悉,对各个社会阶层都有相当的接触,本人又酷爱文学,熟悉高乃依、拉
辛等剧作家的作品。于是,他的哲学便以人为中心,以伦理学研究作重点,
从而体现了爱尔维修哲学的独特风格。
爱尔维修的哲学体系以人为中心和起点,必然会对当时的宗教势力发出
挑战。他的文章虽不如伏尔泰的文章语言锐利文气跌宕,也不如霍尔巴赫那
样唇枪舌剑,风雨交加,但同样具有很强的攻击力和穿透力。他同意霍布斯
的观点,认为一切宗教其实不过是一些寓言。如果这些寓言得到国家认可,
那么就可以称它们为宗教,反之,它不过是一些迷信罢了。然而,称为宗教
也罢,称为迷信也罢,同样没有理性作依据。他说:“祭师迫害的是什么?
科学。……科学家的敌人是和尚、阿訇、婆罗门以及不管哪种宗教的全体教
士。”①
从他的哲学体系来理解,他既然认定:“人的精神归根到底不过是感觉
能力,而感觉能力乃是具有一定结构的物质属性,因此,离开人的身体不可

能有什么独立存在的精神实体。”正是在这样的逻辑下,他轻而易举地便否
定了上帝的存在和灵魂不死的神学观念。
爱尔维修哲学中,最著名的观念,是他的“自爱原则”、合理利己主义
和人是环境的产物这样几个观点。
所谓“自爱原则”,源于他的人性理论。他认为利己是人的不可改变的
本性。他说:“痛苦和快乐就是道德底唯一动力,而自爱的感情乃是能够筑

下一个有益的道德底之唯一的基础。”趋乐避苦,人人如此。爱尔维修站在
这样的立场看待人世间的一切现象,而且以此为原则,决定善恶是非和人们
的价值观念。
他鼓吹合理利己主义,也主张人生而平等的观点。但他的平等观念,并
非财富享有的平等,而是承认个人权力和取得财富的机会的平等。他的平等
观念不离利己主义,也不脱离竞争原则。他坚持认为合理利己主义是人类的
最高美德。他说:“利益是我们的唯一推动力。人们好像在牺牲,但是从来
不为别人的幸福牺牲自己的幸福。河水是不向河源倒流的,人们也不会违抗
他们的利益的激流。”②
他从他的伦理观念和人的自爱原则出发,赞赏享乐,坚决反对禁欲主
义。他认为情欲是人生最美好最宝贵的内容,而禁欲主义才是最不合道德和
理性的蠢举。人生有欲,奈何禁之。正如人生需要呼吸,你却不让呼吸,可
有道理?他既然认定趋乐避苦是人性的本能反映,那么,就必然认定人的各
种物欲追求是不应反对、不能反对也无法抵御的。他认为情欲——自爱还是
社会发展和演进的动力。举凡国家兴亡,制度更迭,风尚转化,乃至新的民
族的出现等等极其复杂的社会现象,都可以从人类的自爱与情欲中找到根
源。
爱尔维修又是教育决定论者。他认为人性本无善恶,受到好的教育即可
① 转引自《欧洲哲学史》,商务印书馆1977 年版,第459 页。
② 汪子嵩等:《欧洲哲学史简编》,人民出版社1972 年版,第103 页。
① 转引自《西方伦理思想史》,辽宁出版社1984 年版,第399 页。
② 同上书,第406 页。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