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阿泰德篇》)柏拉图是将这种神话和赫拉克利特的一切皆流的思想联
在一起讲的。(2)黑夜。希腊神话中也有将黑夜看作是最先的力量,万物的
始原。荷马在《伊里亚特》中说到睡眠之神许普诺斯抱怨宙斯:“他会将我
从以太驱赶到遥远而没有黑夜的海洋中去,黑夜是诸神和人类的征服者;当
我飞翔到黑夜那里时,尽管宙斯怒气冲冲,但再也不能驱赶我了,因为他害
怕这样做会立刻惹怒黑夜。”神话中所说的黑夜,也就是后来自然哲学家所
说的混沌状态。他们认为宇宙最初是混沌一片,什么部分辨不出来的状态。
用神话说这就是黑夜。亚里士多德在谈到事物的动因时,将神话中的“黑夜”
和哲学中的“混沌”的关系说出来了:“如果我们追随那些认为世界是从黑
夜产生的神学家们,或者追随那些说 ‘万物混在一起’的自然哲学家们,就
会得出相同的不可能的结果:如果没有现实的存在的原因,如何会有运动
呢?”(《形而上学》)虽然亚里士多德是从批判这种观点的角度来讲的,
但从这里可以看出:后来的自然哲学家所说的宇宙的开始是混沌,原来是从
神话中所说黑夜是万物的本原中演化过来的。(3)时间。时间之神叫“克罗
诺斯”。原来是混沌一片的黑夜,没有运动,也就没有时间。一旦有了时间,
万物就区别开来而成为可认知的东西了。古代的时间本来是和农牧业的生产
季节结合在一起的,所以时间之神也就是收获之神。早期希腊人以神话方式
将“时间”看作是原始的混沌在运动中分化为一切事物的根本要素。虽然时
间是以人格化的神“克罗诺斯”出现的,但是克罗诺斯的功能,恰恰表现了
早期希腊人对于在本原化生为万物的过程中“时间”的重要作用的朴素认识。
这对后来希腊哲学关于时间的看法是很有影响的。
关于宇宙起源和演化。在希腊神话中,宇宙和自然现象的产生大多归于
诸神的父子、夫妇、兄弟关系。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赫西奥德的《神谱》。
它将古代流传下来的有关诸神的庞杂传说,整理出一个一脉相承的谱系。这
部长诗主要分三个部分: (1)宇宙谱,叙述宇宙的演化过程;(2)神谱,
叙述以宙斯和克罗斯诺为代表的神的谱系;(3)英雄谱,叙述半神半人的英
雄的谱系。在宇宙演化方面,它将世界的起源和诸神的降生结合在一起阐述,
实际上已经以幻想的神话形式,对宇宙的生成和演化作了朴素的猜测,甚至
有了对自然现象总体作某些理性解释的萌芽。还比如在喜剧诗人阿里斯托芬
的喜剧《鸟》中,保存下很可能是代表奥菲斯教派的关于宇宙演化的神话传
说:“一开始只有混沌、黑夜、黑城和茫茫的冥府;那时还没有大地(该亚),
没有气(埃尔),也没有天(俄刺诺斯);从黑城的怀里,黑翅膀的黑夜首
先生出了风蛋,经过一些时候,在季节的实现中,渴望着的爱情 (厄罗斯)
生出来了。她是像旋风一般的,背上有灿烂的金翅膀;在茫茫的冥府里,她
与黑暗无光的混沌交合,生出了我们;首先将我们带进光明。最初世上并没
有天神的种族,情爱交合后才生出一切,万物交会才出了天地、海洋和不死
的天神。”关于天和地的解释,神话传说和早期自然哲学家的解释也很相似。
荷马在《伊里亚特》中记载,天穹是钵形的固态半球,它覆盖着圆盘状的大
地。在天和地之间的空间的最低部位,包括云层在内,到处充满了气或湿气;
较高的部位则充满了以太。在大地的地平面以下是地府哈得斯,再下面是冥
府塔尔塔洛。荷马这种天似穹窿,地似扁盘的神话记述,表明远古希腊人对
天体构造的朴素看法,同早期希腊许多自然哲学家的有关论述是相似的。从
米利都学派的哲学家到原子论者德谟克利特大多持有这种天穹地盘的看法。
关于灵魂。古希腊人使用“灵魂”这个词有双重含义:一是从神话中流
----------------------- Page 83-----------------------
传下来的,和肉体相对立的东西。它是肉体的一种非实体性的影象,它给肉
体以生命,当离开肉体以后,它苍白无力地存在于冥府之中。这种灵魂可以
轮回转世,在后来唯心论哲学中就发展成为不朽的精神性的本体。另一种意
义是指呼吸,是生命的起源,是指人的感觉、情感、理智等意识活动的主体
或活动本身。后来的许多哲学家专门研究这种意义上的灵魂,发展了认识论
的学说。公元前6世纪,奥菲斯教在整个希腊世界迅速传播。它认为灵魂只
有离开肉体,才能呈现真正的本性。只有堕落的神或精灵,才被寄寓在肉体
上而成为灵魂。而寄寓在人的肉体中的灵魂,可以通过“净化”和秘密崇拜
重新恢复原来的高级地位,回到原来所属的神的队伍中去。奥菲斯教的“圣
徒”的灵魂是经过“净化”,因而是不朽的,永生的。人们所谓的肉体的生,
实际上是灵魂的死,因此肉体是灵魂的坟墓。灵魂相继被囚禁在植物或动物
体内,直到最后由于人的灵魂净化而摆脱生的轮回;至于那些不可救药的灵
魂,只能被罚永远堕落在凡间事物的泥潭中。奥菲斯教的这种永生的、不朽
的、高踞于肉体之上并且可以与肉体分离存在的灵魂的思想,这种灵魂轮回
转世的思想,对随后的各种宗教和哲学都有深远的影响。
在古希腊哲学的发端时期,跟神话紧随其后的就是自然哲学产生。公元
前6世纪,伊奥尼亚地方的一些哲学家开始提出世界的本原问题,探究世界
到底是什么,它从什么东西演变而成,最后又回归到什么东西上去,这些哲
学家被称为伊奥尼亚学派。他们反对过去流传的种种神话创世说,认为世界
的本原是一些物质性的元素,如水、气、火等;他们最早用自然本身来解释
世界的生成,是西方最早的唯物主义哲学家。著名的代表有米利都的泰勒斯、
阿那克西曼德、阿那克西米尼和爱非斯的赫拉克利特等。赫拉克利特不但认
为火是万物的本原,而且认为万物永远是流动的,同一事物既存在又不存在,
运动的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对立。这是最早的辩证法思想。与此同时,
在希腊殖民地带即意大利南部出现了具有另一种思想倾向的哲学学派,他们
认为万物的本质不是物质性的元素,而是一些抽象的原则,毕达哥拉斯学派
认为是“数”,以巴门尼德为代表的爱利亚学派认为是“存在”,并认为存
在是不变的、不生不灭的,运动变化的只是事物的现象。他们提出的非物质
性的抽象原则,对以后唯心主义哲学影响很大。后来的自然哲学家在承认运
动变化的同时,都企图在它们背后找出永恒不变的因素来。恩培多克勒认为
是水、火、土、气四种“元素”;阿那克萨戈拉则认为是包含有各种不同性
质的“种子”,万物是由它们以不同的比例结合而成的;德谟克利特把万物
的本质归结为最小的不可再分的“原子”,它们没有性质上的差异,只有形
状、排列、状态的不同。万物是由原子组合而成的。虽然阿那克萨戈拉提出
“奴斯”作为事物运动的最后原因,为后来唯心主义哲学开了后门,但这些
自然哲学家都是唯物主义者,特别是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是近代物质结构
学说的先导。当然,古希腊早期的自然哲学家也没有完全摆脱原始宗教迷信
的影响,如泰勒斯认为万物都充满“精灵”,这是哲学史上最早的“物活论”
思想。
----------------------- Page 84-----------------------
2.从米利都学派到智者文化
公元前7世纪到前5世纪以前,是希腊奴隶制社会形成、发展和繁荣时
期。由于向外扩张,希腊在本土之外的小亚细亚沿岸、意大利南部和西西里
岛一带建立了许多独立的城邦国家。其中经济文化较为发达的地区是小亚细
亚西海岸的伊奥尼亚,这一地区的米利都、爱非斯等城邦,地处东西方会合
的要冲,便于发展海上贸易并与东方进行文化交流,从而较多地受到了古埃
及和古巴比伦文化的影响。正是在这些先进的城邦,率先兴起了古希腊最早
的唯物主义哲学:米利都学派和爱非斯的赫拉克利特哲学。哲学史上并称他
们为伊奥尼亚的唯物主义。意大利南部和西西里岛地区经济落后,手工业和
商业发展缓慢,氏族贵族占居着统治地位。在希腊对外的移民运动中,建立
了一些农业性的城邦。在这里产生了古希腊最早的唯心主义哲学:毕达哥拉
斯学派和爱利亚学派的哲学。古希腊最早的哲学家们所关心的问题是:世界
的本原是什么?欧洲哲学就是从这里起步的。
(1)米利都学派
米利都学派是古希腊最早的哲学派别,也是欧洲哲学史上第一个唯物主
义学派,因产生于小亚细亚沿岸的米利都而得名。这个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是泰勒斯(约公元前624—前547年)、阿那克西曼德 (约公元前610—前
546年)、阿那克西米尼(约公元前585—前525年)。米利都学派中仅有阿
那克西米尼留有极少量著作残篇,我们对他们思想的了解,主要是依据古代
文献的记载。
泰勒斯,米利都学派的创始人。他出生名门望族,曾从事过政治活动,
有较广的科学知识。他曾准确地预言发生在公元前585年5月28日的日蚀。
他向埃及人学习过几何学,学会测量金字塔高度的方法等。他博学多才,有
“贤者”之称。在哲学上,他首先摆脱传统的神创论观点,提出并探讨了世
界的本原问题。他认为水是万物的本原,万物皆从水中产生,最后又复归于
水。据亚里士多德的记载,泰勒斯所以把水当作万物的本原,也许是由于观
察到万物都以湿的东西为养料,生命所需的许多因素都含有水分;热本身是
从湿气中产生,并且靠湿气来保持的;万物的种子就其本性来说是潮湿的。
也许因为古希腊神话中把海神当作创造万物的祖先,而泰勒斯将神话改造成
哲学。他试图从某种具体物质中寻找自然现象无限多样的统一性,是原始的
自发的唯物主义观点。但是他又认为万物都有灵魂,并以琥珀和磁石来证明
这一点。这是“物活论”的思想。泰勒斯是西方哲学思想的第一个开始人。
阿那克西曼德,是泰勒斯的学生和朋友。他对天文、地理和生物等方面
进行过许多研究,据说他是西方第一个发明日晷和绘制地图的人。他曾写了
古希腊第一部哲学著作《论自然》,但早已佚失。在自然观上,阿那克西曼
德比他的老师泰勒斯前进了一步。他倾向于更抽象的思维形式。因为泰勒斯
所说的水只能说明冷与湿的事物的产生,不能说明和它对立的东西,如热与
干的火是怎样产生的。阿那克西曼德主张,世界万物产生于一种没有固定性
质和形状的物质,他称为“无限定”,这样便把比较具体的物质元素上升为
比较抽象的物质概念。在他看来,“无限定”是不生不灭、永恒存在的。从
这种无限的、没有规定的东西中,分离出热与冷,干与湿的对立物,形成运
动,产生天体万物。他认为,地像一根石柱,悬在空中,人类就住在它的顶
----------------------- Page 85-----------------------
端;星辰是火圈,套在地的外面,火又被空气包裹着;空气有许多孔道,从
孔道中喷射出的火,就是我们见到的日月星辰等天体。他还认为生物是从太
阳蒸发的湿的元素中产生的,而人类是从水里的鱼变化而来的。这是最早的
进化论思想。阿那克西曼德的这种说法,显然只是一种猜测和想像,但却是
最早试图用物质本身来说明宇宙起源和状况的一种朴素唯物主义的宇宙观。
阿那克西米尼,米利都学派的最后一个哲学家,是阿那克西曼德的学生,
曾对自然现象作过许多研究,认为地球是圆的。他继承了前辈关于世界本原
问题上的唯物主义思想,同样主张世界的本原是唯一的、无限的,但他不同
意把它说成是不定的。他认为万物产生于气,气是无限和永恒的。由于气的
不断运动而产生万物。它的运动有两种方式:稀散和凝聚。世界上一切存在
物都是气的稀散化和凝聚化而产生的。气的稀散成为火,气的凝聚按其程度
的不同,依次成为风、云、水、土和石头。气浓厚时则形成风,特别浓厚时
便产生云,云凝聚时便下雨,等等。阿那克西米尼提出气有稀散和凝聚两种
对立的运动,与它说明事物所具有的各种性质和气这种元素的量的变化有
关,这在认识史上是一个进步。据记载,他把灵魂也看成是气,这反映了他
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由于当时科学水平的限制,米利都学派的观点还只是直接观察的产物,
只是凭借想像作出的结论。从他们的世界观来说,反对神创造世界,力图从
自然本身来说明自然,是与宗教神话根本对立的。然而在对世界的一些具体
解释中,仍然带有较多的神话色彩。他们并没有很好地说明运动变化的原因,
没有说明为什么从本原中会产生出变化的事物。
(2)爱利亚学派
爱利亚学派是古希腊早期一个唯心主义哲学流派,因发源于意大利的爱
利亚城而得名。它的创始人是色诺芬尼,主要代表人物是巴门尼德和芝诺。
色诺芬尼 (约公元前565—前473年),出生于伊奥尼亚的科洛封城。他一
生贫穷,以唱诗为生,漫游各地,到过爱利亚,主要活动在西西里岛。著有
《讽刺诗》、《论自然》,大部分已经失传,只留下一些残篇。巴门尼德(约
公元前6世纪末—前5世纪初),出身于爱利亚城的一个贵族家庭,曾经是
色诺芬尼的学生。著有哲学诗《论自然》,已失传,留有残篇。芝诺(约公
元前490—前430年),巴门尼德的学生,因阴谋推翻僭主政治而被捕。据
说被审期间始终不放弃其贵族立场,最后咬断自己的舌头吐到法官脸上,以
示不吐一言。著有《论自然》,也已失传,留有残篇。爱利亚学派的唯心主
义宇宙观起始于色诺芬尼。他反对原始的多神观念,认为神是唯一的,具有
高于一切的力量,“全视、全知、全闻”,不生不灭,根本不动。巴门尼德
发展了这一思想,用抽象的概念“存在”来代替神,提出了“存在者存在,
它不可能不存在”的命题。这是爱利亚学派哲学体系的中心命题,它集中体
现了他们的唯心主义和反辩证法的实质。芝诺继而围绕巴门尼德的命题,提
出了反对“多”和“运动”的论证,旨在证明:只有巴门尼德的所谓“唯一
不动的存在”,才是真实的。爱利亚学派哲学的基本观点,有以下四个命题:
第一,“存在者存在,它不可能不存在。”这是爱利亚学派的思想核心,
其目的是想断定,只有“存在”才是唯一真实的,存在就是存在,存在不能
变为非存在,非存在就是不存在,就不能变为存在。只有承认这一点才能达
到真理。巴门尼德的“存在”,实际上只是一个最一般、最普遍的抽象概念,
----------------------- Page 86-----------------------
因为“存在”是一切事物所具有的最一般最普遍的共性。一切事物首先必须
具有存在的属性,才能讨论它是什么事物。“存在”这一概念是由人的思维
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来的。巴门尼德却认为只有存在才是唯一的,否认存在
之外还有任何其他真实的东西。这样,“存在”就完全脱离了具体物,脱离
了它的特点、特性,而成为一个空洞、抽象的概念。这是以思维的存在否定
物质世界的存在,把思维看作第一性的唯心主义哲学观点。但是,巴门尼德
第一个把“存在”作为哲学的最高范畴来使用,正式点明了人类思维的逻辑
起点,则是爱利亚学派对于古希腊哲学兴起时期作出的贡献。
第二,“能思维者和能存在者是同一的。”这一命题主要是说,思想不
能脱离思想对象即“存在”,有“存在”才有思考“存在”的思想,“存在”
之外再无思想。这一命题的积极意义在于:人的思想必须以世界的真正的、
本质性的东西为内容,不能以它的感性表现为内容。但是,根据巴门尼德的
“存在只是存在”的概念,“思维与存在同一”实际上只有思维而无存在,
思维就成为脱离客观实际、独立自生的了。同时,他贬低感觉在认识中的作
用,教人不要以“茫然的眼睛、轰鸣的耳朵或舌头为准绳,而要用你的理智
来解决纷争的辩论”,则不仅完全排除了感性认识,而且把理智 (思维)宣
布为唯一可靠的、至高无上的。
第三,“多”是不真实的。这是芝诺提出的命题,是为了证明只有“存
在”才是唯一真实的。他这样论证:如果说有多的存在,那么这个“多”必
定是无限大,又是无限小。因为“多”是由许多部分集合而成的,它的各个
部分都可以无限分割,可以分割到小而又小,直到没有体积,把这些无限多
无体积的部分加在一起,它仍然无体积,只此它是无限小;另外,如果把各
个部分无限分割到最小最小的体积,把无限多有体积的部分加在一起,它就
会是无限大。芝诺认为,这样就会出现有限和无限的矛盾,而有矛盾的事物
都是不真实的,因此“多”是不真实的。芝诺的这一论证是错误的。首先,
矛盾是客观的、普遍存在的,否认矛盾的存在就无法正确理解任何事物;其
次,任何一个有体积的事物都是有限和无限的统一,芝诺只强调某物可以无
限分割的一面,忽视了该物同时是一个有限的量的另一面。因此作出了荒谬
的结论。
第四,“运动”等于背理。这也是芝诺提出的命题,是借以论证“存在”
是固定不动的。他的著名的论证有“飞矢不动”、“二分法”、“阿基里斯
追不上乌龟”等。关于“飞矢不动”,他认为,当我们说在一定时间内一支
箭从某地飞到某地时,实际上是一种错觉。因为只要我们对这一时间和空间
作无限的分割,我们就会发现箭仅仅是此时此刻在此点上,彼时彼刻在彼点
上,运动仅仅是这些无限的“刻”和“点”的总和所造成的一种“假象”。
关于“二分法”,他认为,假定有一个物体从甲地向乙地运动,它在到达终
点前,必须先通过整个距离的一半;同样,在通过这一半距离之前,又必须
先通过这个“一半距离”的一半;这样,可以无限分割下去。这就是说,运
动的物体永远达不到自己的终点。由此芝诺作出结论说:可见,运动是不可
能的。关于“阿基里斯追不上乌龟”,阿基里斯是荷马史诗中跑得最快的希
腊英雄,芝诺认为,如果阿基里斯在乌龟之后,相隔一定距离,同时起跑,
阿基里斯要赶上乌龟,首先就要达到乌龟的起跑点,而在这段时间内乌龟也
向前爬了一段距离,阿基里斯又得补足这段距离。但当他到达这个新的地点
时,乌龟多少又向前爬了一段距离;如此下去,则阿基里斯将永远追不上乌
----------------------- Page 87-----------------------
龟。在所有这些“论证”中,芝诺的基本手法就是将时间、空间所固有的有
限和无限、连续性和间断性的辩证矛盾加以割裂,然后把对立的一个侧面孤
立起来,加以绝对化,用来否定另一个侧面,从而否定现实世界的运动,借
以证明只有不动不变的存在才是唯一真实的。
(3)智者文化
古希腊早期还出现了一批称为“智者”的哲学家,他们并不是具有统一
观点的一个学派,而是一批以教授论辩技术为业的所谓“智慧的教师”。其
中,有的人具有民主派的倾向,有的人则是贵族派的拥护者。它是适应当时
政治生活的需要而产生的。他们收取学生交纳的学费,传授修辞学、讲演术
和争辩术 (争论辩驳的艺术)以及辩证法(据理论证的艺术,这和近代自黑
格尔以后所讲的“辩证法”不是一个概念)。但是,后来智者未流演变成为
故意颠倒是非、歪曲真理、论证谬误的诡辩论者,在哲学史上产生恶劣的影
响,因此智者往往被等同于诡辩论者。在早期著名的智者中,有民主派的拥
护者普罗太哥拉 (公元前481—前411年),他主张每一个问题都有两个互
相对立的方面,要求用这种方式进行论证。他认为“知识就是感觉”,而人
的感觉是相对的。他夸大人的感觉的相对性,并由此作出了相对主义的结论:
“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
尺度。”这种论点在当时作为反对传统的神话迷信观念也曾起过进步的作用。
如他说:“至于神,我既不知道他们是否存在,也不知道他们像什么东西。
有许多东西是我们认识不了的;问题是晦涩的,人生是短促的。”但是,他
的相对主义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因为“从赤裸裸的相对主义的观点出发,可
以证明任何诡辩都是正确的”(列宁语)。他把认识的真伪、是非都看作是
个人的主观感觉,这对后来的哲学产生许多消极影响。
高尔吉亚(约公元前5世纪)是智者的另一著名代表。他提出了三个著
名的命题:“第一,无物存在;第二,如果有某物存在,人也无法认识它;
第三,即便可以认识它,也无法把它告诉别人。”他这三个命题是针对爱利
亚学派“存在是唯一的,而非存在是不存在的”的观点提出来的,并用爱利
亚学派的论证方法进行了详细而烦琐的论证。在此我们只介绍第一个命题“无
物存在”的论证。他提出,如果有物存在,那末它不外乎是派生的,或者是
非派生的,或者同时既是派生的又不是派生的,然而这三种情况都不可能。
因此,没有存在,不能用“存在”称呼任何东西。他证明说,(一)如果存
在是派生的,那它就只能从存在中或者从非存在中派生出来。但是,说存在
者从存在者派生,那就还是没有派生,因为在此以前已有存在,存在就不是
唯一的了;说存在者是由非存在者派生,也说不通,非存在就是无,无中不
能生有。(二)如果存在不是派生的,那它就没有开始,没有开始的东西就
是无限的;无限的东西就不在任何地方,因为如果它存在某个有限的地方,
它就不是无限的了。如果它不能在任何地方,它便不能存在。(三)根据同
样的理由,存在不能同时既是派生的又不是派生的,这两个命题是相互否定
的。高尔吉亚否认世界的存在,必然倒向虚无主义。但他的目的主要在于揭
露爱利亚学派把存在看作唯一的,认为只有存在才是真理的观点。高尔吉亚
在爱利亚学派的肯定中,发现了否定,这同样在动摇传统思想中起了积极作
用。
智者文化还宣告了以宇宙生成为研究对象的古希腊自然哲学的终结,开
----------------------- Page 88-----------------------
辟了由自然哲学向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哲学转变的道路,从此不
仅自然现象,而且社会人生问题也成了古希腊哲学的课题。它还冲破了传统
宗教神话的桎梏,否定了神对政治法律制度、道德风俗等人类社会生活现象
的干预,强调人在自然力面前和在社会生活中的创造作用,具有明显的反神
学意义。
----------------------- Page 89-----------------------
3.毕达哥拉斯
毕达哥拉斯 (约公元前580—前500年),伊奥尼亚的萨莫斯岛人,出
身于一个富有的手工业者家庭。早年曾旅行小亚细亚大陆,到过东方的腓尼
基、埃及等地,并在埃及作了长时期居留,受到东方文化和科学知识,特别
是天文学和几何学方面知识的影响。在东方居留期间,毕达哥拉斯也加入过
祭司僧团,向他们学习过关于神灵的秘密,深受宗教神秘主义及道德思想的
影响。当他回到故乡萨莫斯时,正值他的政治敌人波吕克拉底夺得政权,建
立了“僭主政治”,毕达哥拉斯站在被推翻的贵族奴隶主一边,企图颠覆波
吕克拉底的政权。由于颠覆活动的失败,他在四十岁时逃离萨莫斯,移居到
当时处于贵族奴隶主统治下的意大利南部的克罗顿城,并在当地贵族奴隶主
的支持下,组成了一个300多人的所谓“毕达哥拉斯同盟”。“毕达哥拉斯
同盟”是一个有着浓厚宗教色彩的政治、学术组织。参加者必须交出自己的
全部家财,过一种严格的宗教生活,遵守各种苛刻而又怪诞的戒律,如不要
吃豆子,不要去碰白公鸡等。在政治上,这个组织以策划颠覆工商业奴隶主
的政权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并在当时“大希腊”各地设立分部,成为贵族奴
隶主统治的社会和思想支柱。这个组织积极进行学术活动,主要是研究数学
2
和天文,并在这些领域作出了一定贡献。比如,著名的毕达哥拉斯定理:a
+ 2 2
b=c;三角形内角之和为180°;“火居世界中心,日月星辰都绕这个中
心而运转”等。毕达哥拉斯虽未任过政府职务,但作为该组织的首脑,他享
有很高的权威,他的话被视为“神的语言”和不能违逆的“真理”。后来,
这个组织被民主派摧毁。据说,毕达哥拉斯本人也被平民起义的群众杀死。
在毕达哥拉斯学派哲学中,毕达哥拉斯本人的思想是主要的,也包括他的学
生的思想,不过现在已经很难作出区分了。因为他本人并无著作留传下来。
毕达哥拉斯哲学的核心是“数”的神秘论。他认为,万物的始基不是可
感的具体物,而是抽象的数。数是万物的始基,数支配着世界,数包含着万
物的实质。因此,认识世界结构及其规律,就意味着认识支配世界的数。这
就是毕达哥拉斯学派关于数的学说的基本思想。毕达哥拉斯学派把数的概念
绝对化,神秘化,看作是先于事物而独立存在的神秘实体。他们自认为已经
掌握了这些元素及其特性的秘密,同时也看到,一切事物无不具有量的属性,
都可以计算,便推而广之,企图在数中寻找一切事物产生、存在的原因和意
义,把数认作万物的始基。他们认为:“万物的本原是一,从一产生二”,
从一和二产生出各种数,“从数产生出点;从点产生出线;从线产生出面;
从面产生出体;从体产生出感觉所及的一切形体,产生出四种元素:水、火、
土、气”。这四种元素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互相转化,于是创造出有生命的、
精神的、球形的世界。这样,他们就抓住了自然过程中的数量关系,把它和
事物本身分割开来,以极其粗陋的形式提出了“数”这一抽象概念,并将其
作为客观事物的原则。这种理论使毕达哥拉斯学派成为欧洲哲学史上最早的
唯心主义派别。
从数的神秘论出发,毕达哥拉斯学派提出了“宇宙和谐”的理论。他们
发现数目中存在着某种有比例的“和谐”关系,而在他们看来,世界上一切
事物以数为“范型”。据此,他们提出:宇宙天体也按某种和谐的数的关系
进行运动,发出音调,由此组成一个和谐的世界合唱。毕达哥拉斯把这种“和
谐”理论运用于社会问题,认为社会秩序也和直角三角形各边的比例关系一
----------------------- Page 90-----------------------
样,形成一种永恒的、和谐的秩序。只有贵族统治才符合这种“秩序”,平
民的要求和民主制都是破坏“和谐”,违反“秩序”的。他们还承认灵魂不
死说,认为灵魂可以进入肉体,也可以离开肉体,还可以轮回转世。毕达哥
拉斯学派的“宇宙和谐”论在当时只是一种粗陋的幻想;灵魂不死说更是一
种荒诞不经的、来自东方的宗教观念。正是这些理论,使他们的学说成为当
时贵族奴隶主统治的思想武器。但是,“宇宙和谐”论认为天体运动处在一
定关系的必然系统之中,这是古希腊哲学和科学史中,第一次提出宇宙规律
性思想。黑格尔发现了这一有价值的思想,恩格斯也给予很高的评价。
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数的学说,为古希腊哲学的产生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第一,数是一切事物所具有的共性的抽象。他们发现了这种抽象的意义和作
用,这就使人类对所谓始基的认识脱离了感觉具体性,这是古希腊哲学家关
于世界本原作进一步抽象的产物,人类理论思维发展的一个合理进程。他们
的根本错误是唯心主义地颠倒了数和存在物的关系,同时,把数作为万物的
始基,也仅仅是从量的方面考察世界,这显然是片面的。第二,他们的学说
中也有许多辩证法的思想因素。他们认为作为始基的数,是包含着奇和偶两
种元素的统一;他们中还有人提出10对对立面作为万物形成的原型。这10
对对立面是:有限和无限、奇和偶、一和多、右和左、阳和阴、静和动、直
和曲、明和暗、善和恶、正方和长方。这说明他们已经注意到了事物的对立
统一关系,从而为辩证法思想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可贵的思想资料。但是,
他们所提出的各种对立面相互间的关系是僵死的、不能转化的;同时,他们
只强调对立双方的和谐,不讲斗争。因而,他们的辩证法思想有很大的局限
性。跟毕达哥拉斯稍晚的另一位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在克服这些局限性方面
作出了自己的贡献。总之,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哲学从总体上来说是唯心主义、
神秘主义的学说,是和伊奥尼亚的朴素唯物主义直接对立的,它为以后唯心
主义者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所继承和发展。但是作为古希腊哲学产生过程中的
一个环节,它又是不可少的。列宁曾说:毕达哥拉斯哲学表现了“科学思维
的萌芽同宗教、神话之类的幻想的一种联系”。
毕达哥拉斯学派同米利都学派不同的显著特点,是追求一种他们认为是
最好的生活道路或生活方式。他们是为了这个目的才研究学术的。柏拉图看
重毕达哥拉斯学说首先就在这里。他在唯一提到毕达哥拉斯本人的名字时就
指出了这个特点。这是在批评荷马时对比地说出的:“即使抛开公众事业不
谈,我们听说过荷马在他活着的时候成为某些个人的指导者教育者,这些门
徒因他的启发而爱戴他,并传给后人以一种荷马的生活方式了吗?毕达哥拉
斯才是这样的人物。这位导师因此受到热爱,他的后继者至今还在讲着毕达
哥拉斯派的生活方式,并显著地区别于其他的人。“赫拉克利特讲述过一个
故事。根据这个故事,毕达哥拉斯可能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发明和使用“爱
智慧”即“哲学”这个用语的人。这是很值得注意的和有趣味的一个故事。
故事说,毕达哥拉斯有一次同弗琉斯的统治者雷翁谈话,雷翁称赞他的天才
和雄辩,并询问他的技艺是什么。毕达哥拉斯答道,他不是什么技艺的大师,
只是一个爱智慧的人 (哲学家)。雷翁对这个词感到陌生不解,这时毕达哥
拉斯就举了一个有名的比喻以释其义。他说,生活就像奥林匹克的赛会,聚
到这里来的人们抱有三种动机:参加竞赛以夺取荣誉的桂冠;来做买卖;单
纯地做一名观察者。在生活里,有些人为的是名,有些人为的是钱,可是有
少数人作了最好的选择,他们把自己的时间用来思考自然,做爱智慧的人,
----------------------- Page 91-----------------------
这就是哲学家。在这里,也许是“哲学”这一概念的最早的自觉意识和说明。
它虽然是一个传说,却很像是真的,没有什么理由来否认它的大体真实性。
从柏拉图对毕达哥拉斯及其学派的理解,以及上面的传说故事,可以认
为毕达哥拉斯把哲学即爱智慧本身就理解为一种新的生活态度,是人们所选
择的一种比追逐名利要好的生活方式或生活道路。这是他们一切言行的目的
所在,他们全部学说和世界观里都贯穿渗透着这种基本精神。而且我们可以
说,在毕达哥拉斯那里,爱智慧或哲学讲的不是同宗教清楚地区别开来的事
情,毋宁说是彼此不分的生活方式和思考活动。不过由于哲学和科学实质上
与宗教有别,这种区别因素在米利都学派那里已经出现,毕达哥拉斯学派实
际上更有所发展,所以后人看他们的思想时还是可以把二者加以区别的。但
既然他们自己并没有严格分开,而是保持着密切的内在联系,我们在着重研
究他们的哲学时,也不可不注意这种联结。实际上他们对世界和生活的看法,
更多地还是表现在他们的宗教意识之中,而纯粹科学和哲学的方面只是为了
对它作理论上的论证与说明,所以我们的研究也应从考察他们的宗教意识开
始。
毕达哥拉斯和他的团体的宗教意识,主要表现在对灵魂不朽的看法上,
认为灵魂可以在人的各世里,在人和动植物身体中轮回;而更重要的,是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