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来,逐渐达到自己的形成。而且,即使到这时它也还不足以完全否定宗教,
因为它还回答不了种种深刻的问题,只能让宗教去回答,甚至它本身还导致
了更高形式的宗教的产生。
----------------------- Page 24-----------------------
三、古代东方文明的曙光
1.尼罗河流域和古埃及文明
在距今约两万年前,非洲的尼罗河谷两边的高地就有人类居住。当旧石
器和中石器时代,埃及的气候较今温和湿润,水草繁茂,高地宜于人居。后
来气候日益干燥,河西一带成为大片沙砾。居民逐渐移居于尼罗河谷地,经
营农牧。这时正当新石器时代,尼罗河谷地的白达里有新石器时代农业文化
的遗址。尼罗河每年定期泛滥,狭长的河谷区灌溉便利,谷产丰饶,因此古
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说“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古代埃及人曾编成长诗
颂赞尼罗河:
“呵!尼罗河,我称赞你。你从大地涌流而出,养活着埃及……一旦你
的水流减少,人们就停止了呼吸。”
但是要充分利用尼罗河定期泛滥的有利条件,还须付出辛勤的劳动。三
角洲沼泽地区需要排涝,上埃及地区需要引水上岸。为了保证水源终年不竭,
必须兴修水库,筑埧开渠。埃及人民自远古时期就开始修建水利系统,把这
片干旱地区变成了良田沃野。尼罗河又直贯南北,像一条长带一样把上下埃
及连系在一起,有利于全国的统一。
古埃及的法律、政治和宗教观念,和两河流域迥然有别。在古埃及虽然
也有民法和刑法的雏形,但实际上形同虚设。在法律上,法老是最终裁决者。
古代埃及所建的法老宫殿极为威严壮观,政府各个部门均设于宫殿之中。法
老之名原意就是宫殿,这正是法老执法权力的象征。在宗教方面,古埃及人
除了对太阳的崇拜以外,还有对星星和其他神的崇拜。但在法老政权强化以
后,埃及兴起了统一崇拜太阳神的运动。太阳神赖被奉为最高神,法老则被
视为太阳神的化身,称为太阳神之子。中王国时期,由于底比斯统一埃及,
阿蒙神也成为全国最高神。它和赖神合而为一也被认为是太阳神。埃及没有
严密的法律制度,主要施行人治。在尘世,太阳神是最高主宰;而在冥间,
狗头人身的奥西里斯担任着最高统治者。奥西里斯最初是植物与水之神,人
们逐渐从植物年年生长中得出奥西里斯死而复活的观念,奉为死者之神。中
王国时期并广泛流传着关于奥西里斯的神话,说奥西里斯教人稼穑,但被其
弟兄赛特阴谋害死。他的妻子爱西丝女神找到他的尸体,他的儿子荷鲁斯则
替他报了仇。荷鲁斯是人间的国王,奥西里斯复活后成为冥间的国王,专司
对死人的审判。
古埃及人相信“来世说”,在当地发现的许多墓葬中有许多符箓,上面
写有保证死者在冥国中生活幸福,避免各种困厄以及顺利应付奥西里斯审判
的祷文和咒语。许多墓壁和石棺中都发现这类为死者祈福的祷文和咒语,史
家称之为“死者书”。
在古埃及的诗歌中包括宗教诗和世俗诗等,其中不乏是对神和统治者的
歌颂,有的也反映了一些人生痛苦和死后幸福无凭的灰黯思想。如在《绝望
者和自己的灵魂的谈话》这首诗中,就表达了作者对死后世界及永久生命是
否存在的怀疑,和传统的宗教观形成对照。作者相信死亡对富人和穷人是一
律平等的。富人在死后也享受不到那华美的花岗石建筑与巍峨的大厦,只能
和穷人一样在灼热的太阳下面听岸边鱼的对话。诗中在说明古代埃及的社会
生活以及不同社会集团的对立利益的冲突时写道:到处是“掠夺”,“人心
----------------------- Page 25-----------------------
冷酷无情,每一个人都在抢劫自己兄弟的东西”,“暴力统治了整个人间”。
同时在诗中还企图试探人的内心世界,描写心灵的混乱以及相互矛盾、彼此
排斥的思想和情绪的更替。人开始对冥国发生怀疑,但是普通人的尘世生活
的痛苦却不容许他听从这样的忠告即“把一切寄托于尘世”,因为他在这个
世界上看不到自己的幸福。
古代埃及哲学思想的产生,不仅仅是由于必须解决那些由社会生活严正
提出来的问题,而且由于出现了自然科学的最初的胚芽,由于积累了科学知
识。埃及在远古的时候已经制定了历史上第一本历书,这本历书把一年分为
十二个月,每个月有三十天,另外再附加五天,一年共有三百六十五天。保
存下来的相当精确的古代埃及的星空图证明在埃及曾进行过有系统的天文观
察。古代埃及人已经能区别恒星和行星,并且给某些星座和天体定了名。农
业的发展导致几何学的萌芽。出现了最早的地图。房屋和水利工程的兴建,
要求善于应用杠杆和滑车,通晓某些力学定律,发展数学。古埃及的数学家
已经确定了圆周长和直径的比例,计算过半球的体积,作过分数的运算,能
够解带有两个未知数的方程式。古代医学、化学等都已相当发达。
在古代埃及文献中,已经用原始的形式提出关于自然现象的物质基原的
问题。文献中谈到冷水,认为冷水产生一切有生命的物体,万物都来自冷水;
同时也谈到充满空间和“停留在万物之中”的空气。但是,古代埃及科学思
想的发展,并没有达到奴隶占有制度比较发达的国家所应有的水平。无神论
思想和唯物主义思想的幼芽遭到了占统治地位的宗教唯心主义观点的摧残;
按照宗教唯心主义的观点,物是由神“造出来的”,正如一篇神学论文中所
说的一样,它们在命名以后就具有了意义。在这篇论文中说,一切著作、一
切艺术、一切“手工制品”的产生都有赖于思想发出的“命令”,归根到底
也就是神发出的“命令”。而进步思想对旧的传统世界观也正是针对神的命
令和人们死后生活的宗教信条的。例如,在古代埃及文献《竖琴手之歌》中
就肯定地说:谁也不从死者那里来,给我们讲冥国的事情。这首歌不是把希
望寄托在死后生活,而是大声疾呼:必须安排好“自己的尘世生活”。这个
文献在人类思想史上的重大意义正是在于它第一次极其坦率地、富有说服力
地宣告:人们找不到任何以经验、感觉和理性为依据的材料来了解“冥国”。
知识反对信仰冥国,因为这种信仰是和知识相抵触的。这是知识第一次在历
史上同信仰发生的公开冲突。同样的思想在另一个较晚的箴言中表现得更加
明显。这个箴言认为:人体在死后化为灰烬;人消亡了,人体也就化为泥垢;
要想名垂千古,就不应当依靠对死后生活的幻想,而应当依靠自己在尘世的
业绩。在这个箴言中说,人死后遗留下的一本好书,要比宫殿或陵园里的圣
①
堂更有益处 。
① 参见《哲学史》第1 卷,三联书店1962 年版,第35 页。
----------------------- Page 26-----------------------
2.两河流域和古巴比伦文明
世界古代文明的摇篮之一是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古代两河流
域地区相当于现在的伊位克一带,希腊文为“美索不达米亚”,意即两河之
间的地方。最古的奴隶制国家发生在两河流域南部的苏美尔。两河流域北接
亚美尼亚高原,南临波斯湾,东与西伊朗山脉为界,西与叙利亚草原和阿拉
伯沙漠接壤。在地理上,它与埃及同为北非、西亚大干旱地区的一部分,农
业灌溉全靠境内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两河均发源于现今土耳其境内
的亚美尼亚高原,中游以下向东南平行流入波斯湾。每年3月中旬,上游山
岳地区积雪溶化,因而定期泛滥。其中低地部分因洪水滞积成为沼泽地带,
高地部分因烈日蒸晒,很快又都成为旱地。因此这里的自然条件和埃及十分
相似,农业灌溉必须依靠排涝蓄水。在遥远的古代,两河流域南部的农业居
民已经开始修建沟渠、堤坝。这在生产水平还很低下的古代,绝非一家一户
所能为力,必须有比较广泛的组织和联合。对于南部两河流域国家的形成,
这种联合的需要起了促进的作用。
两河流域的政治状况比较复杂。约在公元前三千年左右,苏美尔地区开
始了最初国家的形成过程,出现了十二个城邦国家,以后逐步形成一个统一
的国家。与此同时,位于苏美尔南部的阿卡德地区也在萨尔贡一世的领导下
实行了统一,并在统一以后进犯苏美尔,完成了巴比伦尼亚南北的合并。后
来东部扎格罗斯山区的库提人侵入两河流域,取代阿卡德王朝的统治。以后,
乌尔兴起,重新统一巴比伦尼亚,建立了“乌尔第三王朝”。在乌尔第三王
朝崩溃以后,战乱迭起,直至古巴比伦第六代国王汉谟拉比重新实现统一。
然而,在汉谟拉比死后,国力又逐渐衰微,统一的巴比伦尼亚又出现群雄割
据的局面,并几度受到北方亚述人的入侵。这种衰落状态一直延续到新巴比
伦王国 (即迦勒底王国)兴起为止。
巴比伦遗赠给人类的最有名的文化遗产,是汉谟拉比法典。这一法典制
定于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统治时期,原文刻在一个玄武岩石柱上。法典共
分三部分:引言、本文和结语。法典本文共282条,内容涉及到各个方面,
比较完备。法典的某些条文是非常进步的,如规定了严密的审判程序,而有
些条文则明显带有野蛮、原始的痕迹,如“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式的
同态复仇的规定。巴比伦信奉多神(“巴比伦”一词原意即为“诸神相会之
地”)。最早期的神大都和天文有关,如苍天之神,太阳之神,月亮之神,
大地之神。比较后期的神则多数应乎人事,林林总总,有家神、山神、树神、
水神等。最有趣的是,巴比伦人相信,每人生来便有一个神为他驱邪降福。
不过由于受到下列两种趋势的影响,也有从多神向一神转化的趋向:一、由
于征服和扩张,被征服者的神常被置于征服者之神的统治之下;二、少数具
有野心的地区常常强调他们自己的神的重要性。巴比伦人似乎从未有过灵魂
不朽之说,他们的宗教是非常现实的。他们赋予神以人性,神亦有喜、怒、
哀、乐,有善有恶之特点。他们也祈祷神灵,但他们所企求的是现世福祉而
非求永生和“来世”的享乐。在巴比伦人的想象中也有过天堂,不过那是给
神而不是给人居住的。他们这些观念,是可以代表整个两河流域地区古代人
的基本思想。另外,在两河流域还盛行祖先崇拜。
在巴比伦,奴隶占有制关系比埃及还要发达。贫富悬殊的增大,下层自
由民生活的困苦,社会矛盾的尖锐化,所有这一切在第一个巴比伦王朝时代
----------------------- Page 27-----------------------
已经强烈地表现出来,我们从著名的汉谟拉比法典中可以知道这一切。在巴
比伦,随着生产的发展,天文学和数学获得很大的成就。巴比伦的记数法是
目前几乎全世界都采用的阿拉伯记数法的先驱。巴比伦的数学家奠定了代数
学的基础,他们已经知道求平方根和立方根的规则,知道几何学原理,其中
包括古希腊称为“毕达哥拉斯定理”的著名定理。天文学家绘制了肉眼所及
的星空图。在思想方面,巴比伦也形成了最初的自发唯物主义观点和无神论
观点。比如 《主人与奴隶的谈话》这个文献在当时颇负盛誉。在这部著作中
批判了宗教的信条,突出地表现了这样一种思想:谨守宗教指令、向神供奉
①
祭品、希望在死后生活中得到好报,都是荒唐无稽的 。
古巴比伦最早的文学作品多是宗教神话和传说。有的叙述恩利尔神发明
锄头并把它赐予人世的故事,把农业文明的诞生托之于神。有的是关于女神
安南娜幽囚地狱和被释放的神话,对自然界荣枯变化提出宗教解释。还流传
着关于洪水的传说,叙述神用洪水来淹没一切生物,只有赛苏陀罗根据埃阿
神的劝告建造船只得救。这个故事是 《旧约圣经》中洪水传说的渊源。
古巴比伦人民口头创作逐渐形成了吉尔伽美什史诗。史诗歌颂的英雄在
某些方面代表人类力量对神权的反抗。吉尔伽美什曾经拒绝伊什塔尔女神向
他求爱,因之干犯神怒,由天神安努派遣牛精残害乌鲁克的居民。吉尔伽美
什没有屈服,在战斗中杀死了牛精,为人民除害。史诗在长期形成过程中吸
收了许多神话传说和民间的朴素思想,其中包括人对于生死秘密这一不可解
的自然法则的探索。另一些诗中反映了社会矛盾。《咏受难的诚实人的诗》
描写一个诚实、正直、按照统治阶级所要求的那样行事的人,却老是没有好
报,处于永远不幸之中。他不得不怀疑神是否那样正直,奴隶制是否那样公
道。在《主人与奴隶的谈话》一诗中,起初奴隶对主人的一切贪婪欲望都表
示服从,后来终于嘲笑主人,说“谁能高得走上天,谁又能大得把大地都填
满呢?”当奴隶主要杀死他时,他说,“我死后你也仅能活三天”。这种“与
汝偕亡”的精神,深刻地反映了奴隶的反抗精神。
古巴比伦的思想文化成就是非常辉煌的。后来希腊和罗马也都受到不少
的影响。由于巴比伦思想文化成就多、影响大,所以后来的泛巴比伦论者曾
经提出世界文化起源于巴比伦的学说,这是不正确的。各族人民都在各自的
历史条件下创造了自己的文化,而人民之间文化的交流也一直存在,但不能
说某一个民族的文化是世界文化的唯一源泉。人类思想文化作为一个历史发
展中的整体,它是在世界各民族的多元思想文化结构中存在和发展的。
① 参见《哲学史》第1 卷,三联书店1962 年版,第36 页。
----------------------- Page 28-----------------------
3.印度河、恒河流域和古印度文明
印度是因境内的印度河而得名。印度河流域河川交叉,气候湿润,孕育
了印度最早的吠陀文明。恒河所经之处雨水丰足,沃野千里,是印度婆罗门
教、佛教的文化中心,留有无数的历史遗迹,印度人民常常把恒河看作是祖
国的“母亲”。公元前三千年左右,随着生产力的飞跃发展,印度原始公社
制开始瓦解。在次大陆的西北部最先产生了阶级社会。当时定居在印度河河
谷的居民已经使用青铜制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大部分从事农业和畜牧
业,海上贸易已经开始。据发掘所见生产设备、生活设施和贸易资料占有的
不同,可以推测当对已有私有财产和阶级的存在,这个时期开始进入了奴隶
制社会。印度河流域的文明大约在公元前两千年末开始衰落。
就在这个时期,雅利安人的一支游牧部落从中亚侵入印度,雅利安人和
印度土著居民融合以后,创立了一种新的文明,这种文明的痕迹在印度最古
老的宗教历史文献 《吠陀》中可以看到。公元前一千年至前一千年中叶,印
度雅利安人又从印度河流域向东迁移至恒河、朱木那河流域平原之间,印度
的社会政治和文化中心也由印度河流域转移到恒河流域。
自古以来印度就是一个宗教十分流行的国家。宗教对印度人民的社会和
文化生活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世界上几个大宗教如婆罗门教、印度教、佛
教和地区性的耆那教、锡克教等都发源于印度。印度社会一个主要特征是盛
行着种姓制度。婆罗门教与印度教在其建立和发展过程中逐渐确立和巩固了
社会不平等的等级制度。种姓是以职业世袭、内部通婚和不准外人参加为特
征的社会等级集团。古代婆罗门教法典把种姓划分为四种瓦尔那 (原有“颜
色”的意思):婆罗门 (祭司)、刹帝利(武士、贵族)、吠舍(农民和手
工业者)和首陀罗 (奴隶),还有种姓以外被称为第五种姓的旃陀罗(贱民
或“不可接触者”)。一个人生下来就属于他父母所属的种姓,各个种姓有
着各自不同的职责和义务,包括传统的职业、一定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等。
种姓制度是婆罗门教和印度教的主要标志。印度民族、语言、地区已造成了
横的分割,而宗教的种姓制度又促进了纵的藩篱。
梵文的产生是古代印度文化中的一项杰出成就,它约形成于公元前8世
纪。但是在几个世纪中,梵文书写似乎主要只局限于商业事务方面,少量用
于思想文化。甚至佛教的教规,在公元前3世纪也没有形成文字。在一个相
当长的时期内,印度古典文化是靠传诵、记忆而得以保存下来的。在印度的
古典文化中,与吠陀圣典同居重要地位的是《摩诃婆罗多》(又名大战诗)
和《罗摩衍那》两部史诗。两大史诗的内容都是传说中的远古的历史事件,
经长年累月代代相传,逐渐增加内容而形成。印度人以“他处有的此处也有,
此处没有的,其他地方绝对找不到”来赞誉《摩诃婆罗多》。这部史诗的规
模确实举世无双,全诗约近二十万行之多,相当于荷马两史诗之和的八倍,
是印度古典文化的一大遗产。在篇幅不一的十八章故事中,史诗叙述了属堂
兄弟关系的班度五个王子与俱卢一百个王子之间,因王位继承问题所引起的
十八日大战,即班度军七师与俱卢军十一师的激烈战役,其间穿插许多神话
和传说,包含宗教、伦理、哲学、法治以及人伦等许多方面的问题,因此有
古典印度文化百科全书之称。这部史诗在叙述伟大战役间隙,插入了一部分
哲理性的对话,这就是世界文学中最伟大的哲学诗篇——《薄伽梵歌》,意
译即“神之歌”。它受崇敬的程度仅次于“吠陀圣典”,被比喻为印度的“新
----------------------- Page 29-----------------------
约”,并且像“圣经”和《古兰经》一样,在法庭里被用以监誓,是以后印
度教的重要圣典。
《罗摩衍那》的修辞优美,是辞藻华丽的古典梵语文学先驱。这部史诗
比较短,约五万行。根据印度的民间传说和本诗首尾部分的介绍,它是受神
的启示,由诗圣蚁垤仙人编写而成。这部史诗的结构比较严谨,主要描写神
化了的英雄罗摩及其远征锡兰的故事,反映了雅利安人国家如何向南扩张的
情景,更为重要的是这部史诗将罗摩作为毗湿奴的化身而加以崇拜,对印度
教的发展有很大影响。两大史诗对于后世印度文化的影响几乎是难以估量
的。除了《摩诃婆罗多》第六章《薄伽梵歌》成为印度的圣典,直到今日仍
是印度人的精神食粮以外,印度最古最有系统的法典——《摩奴法典》中有
许多章句,都可在《摩诃婆罗多》中找到,后世的许多印度文人,常常以两
大史诗的“插曲”或其中的一个场面为蓝本,撰写戏剧和诗歌。
古代印度的科学产生也跟宗教需要有关。天文学是出于祭典的需要,即
祭典需正确测定季节的需要而产生的。数学也起源于祭祀的需要,并且和天
文学有密切的关系。古代印度人对数目的看法,大都带有宗教哲学意义。“数
论”哲学派别的存在,正好说明了这一点。印度人特别重视祭礼,祭坛的形
式大小都有严格的限制,精确计算等面积的正方形、圆形、三角形等数值的
需要,促进了几何学的产生和发展。印度人在这方面所运用的计算方法是他
们所特有的,如求解正方形对角线长度所运用的方法是,“一边之长加上其
三分之一,再加上其四分之一的积,然后减去其三分之一和四分之一的积,
乘以三十四分之一”,显然十分繁杂。然而,在算术和代数方面,印度则是
比较先进的。印度的医学可追溯到吠陀时代。当时,引起疾病的原因被认为
是恶魔作祟,所以念咒文是“最有效”的治疗法。但是另一方面,一些基本
的医学常识已开始逐步为人所了解。
在印度思想文化史上,宗教唯心主义经常处于主导的地位,但是唯物主
义的传统自古到今一直没有中断。顺世论彻底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战斗的无神
论在世界哲学史中是罕见的。印度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相互对立,但有时
也相互渗透、相互转化。例如最早的数论是具有唯物主义和无神论倾向的学
说,但在中世纪转变成为唯心论的哲学,沦为印度教神学的婢女。即使属于
正统派哲学的很多派别也常常摆脱婆罗门教的束缚,寻求宗教信仰、神的创
世等等的外部根据,承认物质是自然界的基础,世界上的各种现象都是从物
质演化出来的,并把理性思维、逻辑论证、语言的连贯等等放在突出的地位。
印度的唯物主义常常是在各种自然科学中,特别是医学、天文学、数学中酝
酿而成的,一般反映了各个时代的进步利益和要求。
----------------------- Page 30-----------------------
4.黄河、长江流域和古代中国文明
在我国古代的文献中,记载了不少有关原始群时期的人类的社会组织形
式、婚姻和亲族关系以及生活状况等。《吕氏春秋》曰:“昔太古尝无君矣,
其民聚生群处,知母不知父,无亲戚、兄弟、夫妻、男女之别,无上下长幼
之道,无进退揖让之礼。”《礼记》曰:“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
窟,夏则居橧巢。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未
有麻丝,衣其羽皮。”《韩非子》曰:“构木为巢,以避群害”,“号之曰
有巢氏”。《周易》曰:“古者,包(伏)牺氏之王天下也……作结绳而为
罔罟,以佃(田)以渔。”猎鸟兽为田,捕鱼鳖为渔。《韩非子》又曰:“钻
燧取火,以化腥臊”,“号之曰燧人氏”。有巢氏、伏羲氏、燧人氏这些名
称,反映了我国远古的原始群时期人类社会进化的一些阶段。上引文献距今
虽不过二千数百年,但所记的传说由来已久了。已有的资料证明,我国原始
群前期的历史在距今170万年前已经开始了,约至20万年前,进入原始群的
后期。这时的人类尚处于“猿人”阶段,已发现的代表性人类化石,有元谋
人、蓝田人和北京人;使用石器属于旧石器时代早期。原始文化主要产生于
黄河、长江流域。
到了母系氏族公社时期,这相当于考古学上的新石器时代的发展和繁荣
时期。时间约距今8000至6000年之间。这一时期的文化遗存在我国境内到
处都有发现,说明了这一时期的人类逐渐增多,人类活动的范围也在不断扩
大。比如仰韶文化,是1921年首次在河南渑池仰韶村发现的。后来学者们就
以仰韶村的村名作为这类文化的名称。这类文化的分布区域很广,遍布黄河
的中上游。比较著名的文化遗址,有陕西西安的半坡村遗址、河南安阳的大
司空村遗址等。其中的半坡村遗址是原始居民的一个比较完整的村落。村内
的建筑有一定的布局,生产工具主要是石器和骨器。居民的原始手工业已相
当发展,主要有制陶器、石器、骨器、纺织、编织、木工等。人们还在陶坯
上画以黑色或红色花纹,有漩涡纹、波浪纹、几何纹、花瓣纹、鱼纹、鹿纹
和人头形图案等。这种有彩绘的陶器,人们称之为彩陶。有些彩陶的造型和
纹饰十分精致美观。有些陶器上还刻划着一些类似文字的符号,关于这些符
号在当时的含义是什么,现在还不能确知,但是可以肯定,这是表示刻划者
的一定意向。学术界认为,这可能是中国文字的萌芽。
从人类“文明”的严格意义来讲(比如有文字、城廓、金属工具等),
我国古代文明的源头是夏代。夏代之后是商代和周代,它们历时一千四百年
左右,正是我国历史上的奴隶制时代,在此之后的春秋战国则是封建社会的
开始了。俗语说:“言必称三代。”即是说夏、商、周三代,它们对于后代
的历史和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从思想文化角度来讲,夏代的神话传说占居重要地位。神话,本来是远
古人们编创的故事和传说,其中反映了他们对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及社会生
活的原始理解。它并非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而是由于古代生产力的水平很
低,人们不能理解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矛盾变化,借助想象和
幻想把自然力似人化的产物。神话往往表现了古代人们对自然力的斗争和对
理想的追求。可以说在人类的童年即原始社会时期,神话极为繁荣,但是到
了奴隶社会如夏代,神话必定会有更辉煌的发展。那时的生产水平和人们的
认识能力仍然很低,劳动者既是统治者的奴隶,也是大自然的奴隶,在他们
----------------------- Page 31-----------------------
的幻想里,既有反抗统治者(奴隶主)的强烈愿望,也有控制自然力以减轻
沉重劳动的强烈愿望,这便是传播和创生神话的强大动力。
跟原始的母系制相对应而崇拜女性的神话,最典型的要算是“女娲造人
补天”了;而跟后来原始的父系制相对应而产生的崇拜男性的神话,最典型
的却要算是“盘古开天辟地”了。夏代是个奴隶制的时代。奴隶制时代所流
传或编创的神话,常常表现出与原始时代的不同特点。比如,神话中开始反
映阶级分化的情景。原始时代,人们曾设想世界之初,天地渐分,神话中出
现了一种供上天下地之用的特殊的天梯。而《山海经》中“绝地天通”的神
话,对天地之分却出现了另一种阐释。据说:天神颛顼曾派遣他的孙子大神
黎和大神重,把天和地之间的通路阻断,使人不能上天,神也不能下地。显
然,这里开始反映了阶级开始形成时的情景,同时也有统治者对人民上天(探
索自然奥秘)理想的扼杀和人民对此表示愤懑的投影。原始人类对想象的天
神是全心崇拜的,但是到了阶级社会,人们就常常对天神产生某种异心甚至
反抗了。这种意识的具体表现就是:天才的劳动群众的神话中又创造了反抗
天神的神。如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
(《淮南子》);如鲧,“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
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腹)生禹”(《山海经》);如刑天,他“与
帝至此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
舞”(《山海经》)。在这类神话中,在幻想中反抗最高天神的倾向都很明
显,而且往往和人民在幻想中征服自然力的愿望结合在一起。但是这种幻想
到底怎样产生的呢?这是由于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决定的。按照唯物史观,
不是上帝造人,而是人造上帝,没有人间的最高统治者皇帝,也就没有天上
的最高统治者上帝。上述神话中的至高天神,显然是人民按照人间的最高统
治者的模型创造出来的,而反抗天神的神,则是当时人民理想的化身。像这
类神话绝对不可能产生于原始社会,只能产生于存在阶级对抗的奴隶社会。
夏代作为我国阶级社会的起始时代,其神话和刚刚萌生的神话中的哲学思
考,则是相当辉煌的。
从哲学角度讲,神话无论是在远古还是在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它都具有
多方面的积极意义。这里特别强调的是认识作用。神话作为人类童年时代的
产品,反映了那时人们对于外在世界和人类自身的认识,它“是初民的知识
的积累,其中有初民的宇宙观、宗教思想,道德标准,民族历史最初期的传
说,并对于自然界的认识等等” (茅盾:《中国神话研究初探》)。如果把
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比作一系列漫长无际的阶梯,那么古代神话便是最初发
端的几个阶梯。尽管那时人们在初始梯级还是蹒跚学步,认识停留在直观、
感性和猜测的范围之内,然而它们却孕育着自然科学、历史学、文学艺术、
宗教观念、哲学思想的萌芽。因此,当人们追踪自然科学史、史学史、文学
史、艺术史、宗教史、哲学史的源头时,无一例外地都要上溯到神话这块“圣
地”。
----------------------- Page 32-----------------------
四、印度的古典哲学
1.吠陀中的哲学初步
印度最早的哲学思想材料见于西北印度流传的宗教历史文献汇编吠陀和
南印度泰米尔的“文学学府”桑伽姆。这两种文献反映了印度原始公社各个
阶段土著居民和雅利安人等外来部族对世界的朦胧看法。其中在《梨俱吠陀》
的最后几卷中已经可以看到印度阶级社会形成时期世界观的胚胎,在大量的
宗教神话中往往夹杂着一些对世界生成的合理猜测。有些赞歌宣称,世界是
由水、火、风等构成的;有些认为是由思维(巫师的直观能力)、无、原人
等创生的;有的认为在众多的现象之上有一种永恒的、抽象的原理或存在,
如梨多(宇宙理法)、原人、太一等等,这些思想尚未完全摆脱宗教的束缚,
而以思维的形式表达了最初的哲学观点。
“吠陀”的意译为“明论”或“知论”。吠陀有广、狭二义:狭义的吠
陀是指四部最古老的吠陀本集,即《梨俱吠陀》、《娑摩吠陀》、《夜柔吠
陀》和《阿闼婆吠陀》,通称“四吠陀”或“吠陀本集”。四吠陀的汉译名
称是: 《歌咏明论》、《赞颂明论》、《祭祀明论》和《禳灾明论》。广义
的吠陀除四吠陀外,还包括解释四吠陀的梵书、森林书、奥义书以及经书等,
因此广义的吠陀也被称为“吠陀文献”。四吠陀中《梨俱吠陀》最古、最原
始、产生于公元前二千年左右,后三吠陀是它的派生作品,相继成书较后。
后三吠陀的神曲,不是《梨俱吠陀》部分神曲的复述,便是在它基础上的发
展。四吠陀,尤其是《梨俱吠陀》虽然绝大部分是神话和对神的赞歌,但也
含有相当丰富的人类幼年的思想萌芽。《梨俱吠陀》的前7卷是神话的宇宙
构成论、多神论、泛神论、神人—神畜—神物同形或同质论。从第8卷开始,
逐渐向一神论过渡;与此同时,吠陀哲学家开始对宇宙本原、人的本质进行
哲学探究。他们各抒己见,其中有些看法迄今仍然是带根本性的哲学问题。
关于巫术迷信。《娑摩吠陀》是《梨俱吠陀》的一个选集,所选的那些
部分是特别为了供歌者祭司在举行祭祀仪式时歌唱的,它的根本成分是曲
调,但这些曲调是从遥远的古代传下来的,被认为具有明显的巫术力量。可
以肯定,决不是祭司和神学家们自己发明所有这些曲调的。其中最古老的估
计是民间曲调。在很古的时候,人们用这些曲调在节日庆祝和民族欢宴中唱
半宗教的歌。另一些可以追溯到前于婆罗门的巫术祭司所使用的喧闹的乐
曲,他们用这些乐曲陪伴他们的粗野的歌唱和仪式。甚至晚至婆罗门时代,
《娑摩吠陀》的曲调仍被看成具有巫术力量。有一部属于《娑摩吠陀》的礼
仪书籍,叫做《娑摩术梵书》,它的第二部分是一部巫术的指南手册,指导
用于巫术目的的各种曲调的使用。还有《阿闼婆吠陀》,这主要是一部原始
巫术咒语的集子,这些咒语用来保证各种愿望的实现,从医治热病到赢得情
人的心。《夜柔吠陀》的咒语,部分是诗体,部分是散文句子,通常叫做“咒
文”。正是在这个咒文部分,人们才能找出《夜柔吠陀》的特点。这些咒文
叫做夜柔,然而这些散文体的咒文几乎没有任何意义,或者即使它们有意义,
这种意义也是奇怪和荒诞的,甚至只是一堆混乱的思想。这些咒文事实上根
本没打算含有任何意义;更恰当地说,它们作为咒语被设想具有巫术的力量。
但是,《夜柔吠陀》的重要性一定不要忽视,它能使我们理解古代吠陀人怎
样看待他们自己的祭祀仪式。经文上所表现的祭祀仪式显然是属于巫术性质
----------------------- Page 33-----------------------
的。《夜柔吠陀》无疑提到许多神,但是目的不是取悦他们,而是以巫术的
方式迫使他们为某种确定的目的服务。大多数祭祀仪式,也像夜柔咒文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