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这样的实体,不是同类事物的种属概括,也不是事物的属性。
亚里士多德认为,除了“第一实体”外,还有“第二实体”。他说:“在
第二性的意义之下作为 ‘属’而包含着第一实体的那些东西,也称为实体;
还有那作为 ‘种’而包括了‘属’的东西,也称为实体。例如,个别的人是
包括在 ‘人’这个‘属’里面的,而这个‘属’,所隶属的‘种’,乃是动
物;因此这些东西,就是说, ‘人’这个‘属’和‘动物’这个‘种’,都
被称为第二实体。”这就是说,第二实体是第一实体的“属”和“种”,即
第二实体是个别事物的共性。在“第二实体”中,“属”和“种”相比较,
“属”比“种”更加具有实体性。例如描述一个人时,说他是人,比说他是
“动物”更接近于个别人,因为“人”这个“属”比“动物”这个“种”在
更大程度上指出了个别的特性。亚里士多德事实上得出这么一个结论:越是
一般,越是普遍性的东西,它的实体性就越小;而越是个别的东西,它的实
体性就越大。所以,个别事物才是第一实体。
亚里士多德把个别事物种属概念之间的关系,概括为第一实体和第二实
体之间的关系。唯有第一实体即个别事物是独立存在的,第二实体 (属种)
依赖于第一实体,它不是单一的、独立的,不能单独存在,没有第一实体就
不会有第二实体,二者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他说:
人和马等等都是一个个地存在着,普遍的东西本身不是以单一实体的形式存
在的,而只是作为一定的概念和一定物质所构成的整体存在着,普遍性不能
离开个体而存在。把现实世界中的个别事物当作第一性的,把一般性的属、
种当作第二性的,这是明确的唯物主义观点。
但是,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说又有唯心主义的成分。他虽然正确地指出了
一般不能离开个别的东西而独立存在,但有时又把两者对立起来。他说:
“‘人’被用来表述个别的人,但是并不存在于任何一个主体里面;因为‘人’
并不存在于个别的人里面。”这说明了亚里士多德并不了解一般只能存在于
个别之中,并通过个别而存在。所以列宁说:“这个人就是弄不清一般和个
别、概念和感觉、本质和现象等等的辩证法。”同时,亚里士多德还认为,
除了第一实体和第二实体之外,还有一个永恒不动的非感性的实体存在着。
----------------------- Page 111-----------------------
他说:“即使我们不能指出这些非感性的永恒的实体是什么?但它们的存在
总是必然的。”他还认为,如果没有这样一种永恒的实体存在,就不能说明
万事万物的生灭变化。这样,他就把非感性的实体作为事物生灭变化的最高
原因,从而又退回到柏拉图理念论的唯心主义立场上去了。
----------------------- Page 112-----------------------
4.亚里士多德 (下)
(1)认识论和逻辑学
亚里士多德从肯定客观存在的个别具体事物是“第一实体”出发,肯定
客观物质是认识的对象。亚里士多德认为,认识来源于感觉,感觉是认识的
基础,离开感觉就无所谓认识。他说:“谁不感觉,谁就什么也不认识,什
么也不理解;如果他认识什么东西,那他就必须也把它当做表象来认识,因
①
为表象和感觉是相同的,只不过没有物质而已。”在他看来,心灵就像一个
蜡块,外界就如一枚图章,把图章盖在蜡块上,蜡块就留下了图章的印痕,
人们就是这样获得认识的。亚里士多德非常重视经验,他说:“在业务上看,
似乎经验并不低于技术,甚至于经验的人较之有理论而无经验的人更为成
功。理由是:经验为个别知识,技术为普遍知识,而业务与生产都是有关个
别事物的;因为医师并不为 ‘人’治病,他只是为‘加里亚’或‘苏洛拉底’
或其它各有姓名的人治病,而这些恰巧都是 ‘人’。倘有理论而无经验,认
识普遍事理而不知其中所涵个别事物,这样的医师常是治不好病的;因为他
所要诊治的恰真是些 ‘个别的人’。”但是,亚里士多德更强调理性认识的
意义,他说:“我们认为知识与理解属于技术,不属于经验,我们认为技术
家较之经验家更聪明(智慧由普遍认识产生,不从个别认识得来);前者知
其原因,后者则不知,凭经验只知事物之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技术家则兼
知其所以然之故……所以,与经验相比较,技术才是真知识;技术家能教人,
只凭经验的人则不能”。例如凭感觉经验只知道火是热的,而不知道火为什
么是热的。人们只有通过理性知识,才能了解事物的原因,事物的普遍性和
本质,因此理性知识更富有“智慧”。亚里士多德毫不怀疑人类的认识能力,
他认为人类有能力获得可靠的知识,而科学的知识是可以用逻辑来证明的知
识,它是最可靠的、具有必然性的知识。对于亚里士多德承认客观世界是认
识的对象,承认感觉经验是一切认识的来源,相信人类的认识能力,列宁给
予了很高的评价,他指出:亚里士多德“对于认识的客观性没有怀疑。对于
理性的力量,对于认识的力量、能力和客观真理抱着天真的信仰”。
亚里士多德的认识论也具有动摇性而有时不免“陷入稚气状态”。当他
说感性就像蜡块,外物在蜡块上印下痕迹就是感觉时,是唯物主义反映论的
观点。但他又割裂了物质和形式的内在统一,他说:“感觉就是感受被感觉
的形式,而不是感受物质”,“正如蜡块一样,它接受的只是金戒的图纹,
而不是金本身”。“质料本身是不可知的”这无异是否认感觉能够反映物质
世界,从而偏离了反映论。当他说“宇宙万物,固皆皎然可见”,人们可以
认识客观世界时,是唯物反映论的观点。但是,有时他又认为理性思维的对
象存在于心灵之中,理性只以它自己所产生的概念为对象。这样,客观世界、
个别事物就被他从认识中排除出去了,从而得出“思维者和被思维者是同一
的”错误结论。这就抛弃了唯物主义的反映论,走上了同柏拉图一样的道路。
在认识论上他之所以失足,就在于他有意贬低感觉的作用,抬高理性知识的
地位,弄不清概念和感觉、本质和现象的辩证法。
亚里士多德研究了真理的问题。他给真理下了一个著名的古典定义:“每
一事物之真理与各事物之实义相符合”。他坚持客观真理论,生动地指出:
① 转引自《列宁全集》第38 卷,第322 页。
----------------------- Page 113-----------------------
“并不因为我们说你脸黑,所以你脸才黑;只因为你脸是黑的,所以我们这
样说,才算说的对。”他反对“大家意见一致就是真理”的看法,他说:“真
理并不由持有信念的人数之多寡来决定;同一事物,有些人尝之为甜,另有
些人尝之为苦;由此推广而循思之,若世人皆病,或世人皆狂,其间二三子
独健独醒,世人必以此二三子为病为狂”。他还意识到真理是具体的,认为
对同一事物说的一句话、一个意见,既可能是正确的,又可能是错误的。究
竟是正确还是错误,要视当时的实际情况而定。但是,亚里士多德在真理问
题上也没有将唯物主义坚持到底,他宣称一切科学知识的第一原理,都是通
过心灵直观的产物和演绎的结果,而通过归纳得到一些普遍原则,只具有偶
然性。这就背离了真理的客观性。
亚里士多德在许多领域里的影响都非常大,而影响最大的则在逻辑学方
面。在古代末期,当柏拉图在形而上学方面享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时,亚里士
多德已经在逻辑学方面是公认的权威了,并且在整个中世纪都始终保持着这
种地位。
亚里士多德是形式逻辑的奠基人。第一,他研究了存在的最基本的形式
和最普遍的关系,第一个给概念分类,得出十大类范畴:实体 (如“人”或
“马”等)、数量(如“一尺长”或“一尺半长”等)、性质(如“黑”或
“白”等)、关系(如“两倍”、“一半”或“大小”等)、地点(如“市
场上”或“吕克昂”等)、时间(如“昨天”或“去年”等)、姿态(如“躺
着”或“坐着”等)、状态(如“着鞋的”或“武装的”等)、活动(如“施
手术”或“针灸”等)、遭受(如“受手术”或“受针”灸”等)。他认为,
这些范畴不是主观思维的产物,而是客观事物不同方面的反映或规定。“基
本存在的类别正好是那些范畴说明的东西。因为存在的意义和范畴一样多。”
事物的客观状况不断地改变着,所以范畴也是变化的。因此,恩格斯曾经把
亚里士多德同黑格尔并列为“带有流动范畴的辩证法派”。第二,他提出了
归纳法和演绎法这两种逻辑方法,并制定了演绎推理的主要形式。归纳法就
是由许多个别的事物归纳出普通的原理;演绎法则是由普遍的原理推出个别
的东西。最简单的演绎推理就是三段论。例如由“凡人都是要死的”(大前
提);“苏格拉底是人”(小前提);可以推出结论:“苏格拉底是要死的”。
亚里士多德研究了三段论的各种形式。第三,他第一次提出了逻辑思维的三
个基本规律——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确定了判断的定义及分类。现在
形式逻辑的许多重要内容,他都已经规定下来了。他没有把逻辑形式跟现实
的内容割裂,而是力求从现实内容中、从存在中引出逻辑形式来;把思维、
判断的联系,看成物体本身存在的联系的反映。列宁指出:“亚里士多德处
处都把客观逻辑和主观逻辑混合起来,而且混合得处处都显出客观逻辑来。”
但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在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中是“偶然的、不彻底
的、尚未发展的、倏忽即逝的”。他坚持的基本上是形而上学的观点,以此
和赫拉克利特的辩证法思想斗争。他说:“传闻赫拉克利特曾说,同样的事
物可以为是,亦可以为非是,这是任何人所不能置信的。”在同一时间,指
同一事物“是人又是非人,不能是真确的”。恩格斯指出:“旧形而上学意
义下的同一律是旧世界观的基本原则:a=a,每个事物和它自身同一”,但是,
辩证法不知道什么“绝对分明的和固定不变的界限,不知道什么无条件的普
遍有效的 ‘非此即彼’,它使固定的形而上学的差异互相过渡,除了‘非此
即彼’,又在适当的地方承认 ‘亦此亦彼’,并且使对立互为中介;辩证法
----------------------- Page 114-----------------------
是唯一的、最高度地适合于自然观的这一发展阶段的思维方法。”亚里士多
德远远没有达到辩证法的思想。
(2)关于推理学说
亚里士多德在《前分析篇》第一卷第一章一开始就循序渐进地阐述了三
段论。他认为它的主题是证明,并把他所阐述的这门科学叫做证明学。他首
先指出三段论是由前提构成的,而前提 (判断)又是由名词构成的。接着他
就对什么是前提下了明确的定义。
他指出,一个前提就是对一事物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的一个句子。这里
指的是有主谓结构的判断,同时也是对前提判断的质的规定。结论也是肯定
什么或否定什么的句子,但结论不是前提,而是由前题产生的结果。其实前
提和结论都是关于某一确定的东西陈述为一确定的东西。前提是根据,结论
是由根据所得的结果。三段论是由两个前提构成的。
如果说前提中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是确定的,那么结论则是关于确定的
东西的肯定或否定。前提所涉及的可以是任何方面的内容,但结论是跟着前
提的。结论不能抛开前提,它必须就前提所涉及的内容来肯定或否定一个确
定的东西。
从量上看,前提分为全称的、特称的和不定的,而无单称的。亚里士多
德三段论关于前提的量的差别不同于今日。
全称的是这样一种陈述:某事物属于另外某事物的全体分子或无一分
子。例如,A属于所有的B,A不属于任何B。特称的陈述是:它属于其中一
些,或不属于其中一些,或不属于全体。
不定的前提是:无论它属于或不属于,都没有任何标志以显示它是全称
的或特称的,即A属于所有的B,还是不属于所有的B,没有量的标志可以判
定。他自己举的例子是:“愉快不是善。”
不定的前提,亚里士多德在谈到命题的关系的大部分场合中把它们等同
于特称命题。而在他的三段论中,无论是单纯的推理形式,或带有内容的具
体三段论的例子,都再没有用过不定前提。所以,后来的逻辑学家只采取了
四种前提:全称肯定、全称否定、特称肯定、特称否定。
在三段论里,必须有两个前提。两个前提共有四个名词,因其中有一个
重复出现,实际共有三个。他说,如果这三个名词彼此间存在着这样的关系,
即最后的名词包含在中间的名词之内,就像在一个整体里一样,而这中间的
名词或是包含在第一个名词之内,就像在一个整体里一样,或是被排斥于其
外就像离开了这个整体一样。在这种情况下,这两个端词就必然凭借一种完
善的三段论而发生了关系。这里起重要媒介作用的是中词,它自身被包含在
另一个名词之内而又包含着另外一个名词自身之内。两个端词是指被包含在
另一个名词之内的那个名词,和那个包含着另一个名词的名词,亦即大词和
小词,他称之为第一个词 (大词)和最后的词(小词)。其中包含中词的那
个名词叫大词,把存在于中间的名词之内的那个名词叫做小词。这就是说,
三段论是由前提和结论构成的,而前提和结论又是由名词即中间词、大词和
小词构成的。
那么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是怎样表达的呢?下面是亚里士多德三段论的
几个真正的最基本的形式。
①如果A被断定为B的全体分子的属性,
----------------------- Page 115-----------------------
②并且B被断定为C的全体分子的属性,
③那么A就必然被断定为C的全体分子的属性。
这就是三段论第一格的AAA式。
①如果A被断定为B的无一分子的属性,
②并且B被断定为C的全体分子的属性,
③那么就必然是没有任何C是A。
这是第一格的EAE式。
在上列的这两个三段论的逻辑形式中,①、②为前提,③为结论。前提
均有所肯定或否定。③是由前提引申出来的结论,是结果。如前提具有上述
那样的关系、联系,则必然得出结论。
A、B、C为三个名词,B为中词,C为小词,A为大词。中词在三段论中
起着重要的媒介作用。
在前面所列举的公式中,“被断定为……全体分子的属性”这类词项是
固定不变的,即所谓逻辑常项。在有关任何对象、任何内容的论断中,凡采
取这种推理形式的时候,它们就可以是不变的。常项所表示的是不同思想对
象及其内容的一种一般的联系。字母A、B、C不具体表示什么。它们是抽象
的符号,可以代进任意的具体内容,因此它们被称之为变项。上面三段论形
式中所包含的前提和结论相联系的一般公式。其中每一个还不是判断,因为
它无真假。它只表达判断的形式,因为不能说“A属于所有的B”是真的或是
假的,正如不能说S是P是真是假一样。只有代进具体内容时,才有真假,
与实际相符便真,否则便假。
引用符号、字母,即引用变项,是亚里士多德对逻辑学的巨大贡献。假
如逻辑学不能够从各种具体推理中总结、概括出一般的联结方式,即没有这
种通过常项和变项所表现的逻辑形式,则逻辑就很难得到长足的进展。通过
变项的引用,就可以显示出三段论结论的必然获得不是由于前提的具体内
容,而是由于由变项所表示的逻辑联系。这就使我们有可能在一定条件下,
暂时抛开三段论的具体内容,去深入地研究三段论的形式结构,确定有效的
推理形式。亚里士多德在《前分析篇》第一卷中详细地探讨了三段论的各种
有效的形式,确定了三段论的有效的格和式,并且制定了三段论的规则,以
保证三段论推理的正确性。这些构成了传统逻辑三段论推理的基本内容。但
是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与传统逻辑的三段论在表达上是有很大的区别的。这
些区别有:第一,名词 (在前提和结论中)位置不同。传统逻辑的表述是:
凡人皆有死, M是P,
苏格拉底是人, S是M,
所以苏格拉底有死。 ∴S是P。
在传统逻辑中,主词在前处于第一位,谓词摆在后处于第二位;而亚里
士多德的三段论,谓词摆在第一位,主词摆在第二位。如:A被断定为B的
全体分子的属性,B被断定为C的全体分子的属性,等等,谓词先出,主词
在后。第二,传统逻辑的三段论,大前提总是摆在第一位,小前提摆在第二
位,前提的顺序是固定的。但在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系统中,大小前提的位
置是不确定的。亚里士多德三段论的两个前提是联断的,联断判断是可以交
换的。A并且B,可以交换为B并且A。
亚里士多德在第一格和第二格各式,以及在第二格的两个式Darapti和
Ferison中,大前提均在前,小前提均在后。在第三格的其他四个式中,小
----------------------- Page 116-----------------------
前提在前,大前提在后。特别是Datisi式在同一章中提出两次。在两式中,
符号是一样的,但前提次序换了。
第一个公式是:
如果R属于有些S, 小前提
并且P属于所有的S, 大前提
那么P必然属于有些R。
第二个公式是:
如果P属于所有的S, 大前提
并且R属于有些S, 小前提
那么P必然属于有些R。
可见,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的前提顺序是不固定的,而在实际论断中,
前提顺序也是不定的。但传统逻辑把前提顺序固定下来了。演绎三段论的特
点在于它是由一般到个别的推理。一般,通常是由大前提表示的。在表述上
把大前提固定于第一行,便于突出由一般到个别的关系。这一点不是没有意
义的。
第三,传统逻辑中包含有单称判断的前提,即含有单独概念的判断。例
如苏格拉底是人等等,苏格拉底为单独概念。但是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不引
用单称判断。例如A被断定为B的全体分子属性,B被断定为C的全体分子
的属性等,均为全称判断。有时有特称判断,但无单称判断。只是在个别场
合引用过带具体内容的单称判断和单称名词的三段论例子,而无用符号表示
的单称判断(前提)。例如,因为与邻国战争是坏事(大前提),而与风宛
人的战争是与邻国战争 (小前提),所以与风宛人的战争是坏事(结论)。
第四,传统逻辑三段论是用推论形式表示的,即三个命题均为直言判断:
凡人皆有死,苏格拉底是人,所以苏格拉底有死。其形式是:M是P,S是M,
所以S是P。上面这个具体的三段论例子和它的逻辑形式都是推论。推论的
特征是结论前要加上“所以”。而亚里士多德三段论形式则为蕴涵,即两个
前提的合取作为前件,结论则表现为后件。但它又不同于传统逻辑的假言三
段论。澄清这些情况,应归功于波兰逻辑学家卢卡西维茨。历来人们均认为
亚里士多德三段论为推论。自从亚历山大、波伊提乌把亚里士多德三段论表
述为推论以来,一千多年间,读亚里士多德著作的逻辑学家竟未觉察亚里士
多德三段论是蕴涵,而不是推论。但是,把亚里士多德以蕴涵形式所表示的
三段论,在传统逻辑中,改进为推论的形式,是一个发展,这样方可与亚里
士多德本人的推理分类相一致(如证明的三段论)。
----------------------- Page 117-----------------------
5.古典哲学的发展与影响
古希腊哲学的发展主要围绕三个主要问题展开的:
(1)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
这是哲学的基本问题。这个问题在哲学发生以前很久,早已存在。在远
古时代,人们就产生灵魂和灵魂不灭的观念;同时,人们也不能解释自然现
象,将自然力人格化,产生了最初的神。因此,灵魂和神是原始人类普遍具
有的概念。
哲学是在摆脱宗教迷信的束缚下产生的,最早的哲学是朴素唯物论,他
们将世界的本原归为水、气、火等物质性的东西。他们相信物质是永恒运动
的,但又不能说明这种运动是如何产生的,因此,他们相信万物都具有灵魂
的物活论思想。但灵魂又是什么呢?泰勒斯将灵魂说成是像磁石吸铁一样的
物质性的力量,阿那克西美尼则将灵魂说成是呼气。可以看出,他们并没有
将物质和精神看成是相互对立的。毕达哥拉斯学派所说的数,还是从客观事
物中抽象出来的性质,不能简单将它归结为精神,他们自己有的还将数解成
为物质性的东西。赫拉克利特将他所说的物质性的本原——“永恒的活火”
说成就是神,就是灵魂。他所说的逻各斯虽然是只有最高的智慧才能认识的,
但它主要是客观事物运动变化的尺度和规律,也不能简单他说它就是精神性
的本原。爱利亚学派所说的“存在”,虽然是只有思维才能认识的东西,但
它还不能等同于精神的本体。早期希腊哲学家中,最早是阿那克萨戈拉在物
质的“种子”以外,提出另外一种本体——“努斯”。阿那克萨戈拉提出努
斯,实质上是在哲学史上第一个提出的物质相对立的精神性的本原。在人类
认识史上,这是一个重要的进展,表明对物质和精神的差别,已经开始有了
认识。但是当时的这种认识终究不是十分明确的。阿那克萨戈拉虽然尽力将
努斯和物质对立起来,说明它们的区别,但他仍将努斯说成是最稀最纯的、
有大小的东西,用一些感性的物质性的词来描述它。西方有些学者根据这点
将阿那克萨戈拉的努斯也解释成为物质性的,说明阿那克萨戈拉还有将精神
和物质混淆之处。而且阿那克萨戈拉有强烈的朴素唯物论的科学精神,因此,
在他的自然哲学体系中,努斯的精神性作用井没有得到始终如一的彻底贯
彻。他只有在无法解释物质的最初运动时,才提出努斯来;而在一般物质的
运动变化中,仍旧用物质的原因来解释,因而使唯心论者柏拉图感到失望。
柏拉图的理念论是古代希腊哲学中第一个唯心论哲学体系。关于理念,
他在本同的对话篇中有不同的解。在有些对话篇中,理念可以说是明显的精
神性的本体,而在另外一些对话中就不那么明显。一般说来,从他的认识论
看,他所提出的回忆说和心灵转向的学说认为只有将人的认识从客观世界转
回到认识主体——自己的心灵时,才能得到真正的理念。这样的理念当然是
精神性的。柏拉图将精神和物质的区别又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亚里士多德的
形式就是柏拉图的理念,但亚里士多德认为形式并不是在具体事物以外独立
分离存在的,它和质料 (物质)结合在一起成为具体事物,这是他和柏拉图
的根本不同之处。这种“形式”当然也不能简单他说它就是精神。但是,亚
里士多德又认为有一个最高的没有质料的纯形式,不动的动者,并且说它就
是努斯,也就是神。阿那克萨戈拉提出来的这个精神性的本原——努斯,经
过柏拉图的发展,到亚里士多德这里,可以说已经达到比较完全的形态了。
----------------------- Page 118-----------------------
所以,黑格尔说它是“再没有比这个更高的唯心论了”;中世纪后期的经院
哲学就以亚里士多德的这个思想为基础建立它那庞大的哲学体系的。但是亚
里士多德的这个思想和他的其它一些根本思想是有矛盾的,所以亚里士多德
是动摇于唯物论和唯心论之间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是怎样推论出这个没有
质料的纯形式——不动的动者的呢?这种学说在亚里士多德哲学中究竟占有
什么地位呢?这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2)运动和静止的关系问题
客观世界是不断运动变化的。即使在希腊神话中也将世界和人类说成是
生成的、运动变化着的事物。早期希腊哲学家带着明显的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赫拉克利特认为万物皆流,用“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这样生动的比
喻说明事物的不断运动变化;他提出事物的运动变化都要按照一定的逻各斯
的学说;他又是开始比较深刻地认识到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是产生事物的根
源的哲学家。所以,他是最早的辩证法的奠基人。而爱利亚学派却提出了静
止的问题。他们认为人类理性所认识的是不变的“存在”。它是事物的本质,
要在运变的现象背后去认识发现不变的本质,这种思想在人类认识发展史上
是很重要的。他们的错误在于将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本质和现象割裂开来,
认为只有理性认识才能认识不变的本质,感性认识所认识的只是变幻的假
象,不是真理。由于赫拉克利特和巴门尼德的对立,运动和静止的问题就成
为希腊哲学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在他们之后,无论是唯物论者或唯心论者,
都力图将运动和静止结合起来,从变化中寻求不变的东西。恩培多克勒、阿
那克萨戈拉和原子论者以不变的物质性的元素、种子和原子来说明种种变化
的事物和现象。但他们在辩证法方面落后于赫拉克利特,不懂得对立面的斗
争是事物运动的真正源泉,因而他们不能真正说明如何由本身不变的元素产
生运动变化的事物,解决不了事物的动因问题。
另一方面,这时候出现的智者,一般讲来,他们在政治上代表了当时的
民主势力,反对旧的传统。在理论上,他们主张以人为中心的相对主义,反
对旧的奴隶主贵族和宗教的绝对权威。他们和爱利亚学派相反,重视感性认
识而贬低理性认识,以至于像高尔吉亚那样达到否认“存在”,即使有“存
在”也不可知,即使知道了也不能说这样三条结论,成为西方哲学史最早出
现的不可知论和怀疑论。他们实质上也是只承认运动变化的绝对性而否认相
对的静止。他们以相对主义否认客观真理的存在,成为古希腊最早出现的有
主观唯心论倾向的哲学。苏格拉底想维护客观真理,反对智者们的相对主义
和怀疑论,孜孜以求事物的普遍定理。柏拉图继承了苏格拉底的思想,又接
受了巴门尼德的思想,认为只有理性认识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理念。不
过他修正了巴门尼德的某些思想,将巴门尼德所说的唯一的“存在”,变成
许多不同的理念,而且理念和具体事物的关系,也不是绝对对立的,它们不
过是在真实性的程度上有高低不同的差别而已。这是在唯心论的立场上从变
化中寻求不变的东西。理念既然是不变的,它怎么能成为运动变化的事物的
原因和本质呢?从苏格拉底开始将目的论思想引入哲学,柏拉图的理念既是
事物的形式,又是事物追求的目的,事物的运动就是要追求(模仿)那绝对
完善的目的——理念。亚里士多德从这方面发展了他们的思想,提出了形式
因(本质因)、动因和目的论三者合一的理论,形成了形式和质料、现实和
潜能这两对基本的范畴。形式既是本质,又是目的和动因,它就是现实,它
----------------------- Page 119-----------------------
推动质料 (物质);质料是潜能,它以形式为目的,必然要向现实转化。这
样,形式和质料、现实和潜能这两对范畴本身就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变化
流动的。所以人们称亚里士多德为“古代世界的黑格尔”。亚里士多德以后,
运动和静止、相对和绝对的问题还继续存在,而相对主义和怀疑论的思想却
逐渐发展了,不过它们不像智者时期那样起进步作用,而是希腊罗马的奴隶
制日益衰落的思想表现。
(3)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现实世界中的事物都是具体的、个别的、多样的,而哲学却是要从个别
中抽象出一般来,得出多中之“一”。因此,一般和个别的关系问题成为哲
学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它既是辩证法的一个核心问题,在古代希腊哲学中,
它又是划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一个问题。人的认识总是从具体到抽象、从现
象到本质的。希腊哲学从具体的物质性元素——水、气、火开始。既然已经
是哲学,它们也就不是现实具体的水、气、火,而是具有一般性的水、气和
火了。但是,这种一般化了的水、气、火终究是有局限性的,说它们是万物
的本原,会遇到许多无法解决的矛盾。所以,许多唯物论哲学家寻求更为一
般的物质本原。从阿那克西曼德的“阿派朗”到德谟克里特的“原子”,可
以说是当时所能达到的最一般的物质概念。
毕达哥拉斯学派从另一方面寻求一般。他们将事物的数量关系抽象出
来,认为一般的“数”才是事物的根本原则。将事物的某一方面抽象出来专
门进行研究,本来不失为一种科学的抽象。毕达哥拉斯学派的错误在于将抽
象的一般的数过分夸大,认为它是先于具体事物和决定具体事物的东西。这
样就开始走向唯心论。爱利亚学派也循着这个方向,得出最一般的“存在”。
如果他们所说的“存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范畴,那就是我们讲的和物质等
同的存在了。但他们所说的“存在”是将任何规定性都抽象掉了。这样的“存
在”,是将物质的唯一标志——客观实在抽象掉了,将物质的根本属性——
运动也抽象掉了,而且还将运动、变化、可分性、多样性等物质的根本属性
都宣布为虚假的。这样的抽象就不是科学的抽象。这种非科学的抽象得到的
范畴——“存在”就背离唯物论,走向唯心论。
古希腊罗马哲学的发展经历了形成、繁荣、高峰,以及衰落几个阶段,
这几个阶段是古希腊罗马奴隶制社会的兴衰基本一致的,同时,又是古代各
门具体科学知识进行理论概括的表现。古希腊罗马哲学是人类理论思维形
成、并对自然界和社会进行理论思考的最初表达。例如,从古希腊哲学探讨
的本体论问题来看,伊奥尼亚学派最初提出了始基说,把万物的本原归结为
某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后来,一些哲学家从物质的结构方面进一步探讨,提
出了四根说,种子说,并发展成为原子唯物主义;另一些哲学家则从万物的
共同属性方面进行概括,提出了以数、存在、理念等作为世界万物的本原,
最后发展成为理念论唯心主义。亚里士多德在总结前人理论思维成就的基础
上,第一次提出了实体 (本体)、物质和形式等概念,并系统地论述了个别
与一般(多和一)、内容和形式、原因和结果等一系列范畴,把人类理论思
维推上了古代的最高峰。古希腊罗马哲学作为人类理论思维的初期阶段,已
经获得了一系列可贵的思想成果。这不仅表现在对本体问题的研究上,而且
表现在对运动观、时空观、决定论、认识论、辩证思维形式和形式逻辑,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