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世界古代前期哲学思想史

_11 周一良(现代)
苏格拉底叫人不要去研究自然,而去研究神的智慧和意志。而神的智慧
和意志,在他看来,体现在事物的目的之中,因此人应该去研究事物的目的。
苏格拉底可以说是欧洲哲学史上最早提出的唯心主义目的论的。他认为世界
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神按照自己的意志安排好的,都是合乎一定的目的的。神
创造了人,神为了某种有用的目的又创造了人体的各个部分,创造眼睛使人
----------------------- Page 101-----------------------
能看,创造耳朵使人能听,创造鼻子使人能闻,创造舌头使人能尝到各种滋
味,而最主要的是,神还在人之中安排了灵魂,这也是人最优越于其它动物
之处,它使人能了解安排事物秩序的神的存在。总之,宇宙万物都是神为了
某种目的而创造出来的。神统治世界,神的权力是绝对的。正因为这样,所
以苏格拉底认为,所谓寻求事物的原因实际应该是寻求事物的目的。或者说,
他反对像唯物主义哲学家那样去寻找事物的原因,而主张哲学只应当去研究
事物的目的,并借此领会神的智慧和意志,因为把世界万物安排成现在这个
样子的力量并不是存在于事物本身之中的某种原因,而是存在于事物之外的
神。苏格拉底声称自己在早年曾研究过自然,寻求过事物的原因,但最后得
到结论,觉得自己完全并且绝对没有能力作这些研究。他曾研究过阿那克萨
戈拉的自然哲学,对阿那克萨戈拉的心灵 (奴斯)说很感兴趣。可是,当他
发现阿那克萨戈拉并不用心灵说或目的论来解释宇宙万物,而求助于气、水、
以太等等,也就是用自然界本身来解释自然界的时候,他就大失所望。从这
里可以清楚地看出苏格拉底对唯物主义所采取的反对态度。所以,“自知自
己无知”这个命题就是说从自然本身之中去寻找事物的原因的人是最无知
的;而最有知的是神,人必须知道知识最终是从神而来,真正的知就是服从
神,听神的话。苏格拉底经常对人宣传“听从神”,执行“神的命令”,他
自信“我这样事神是我们国家最大的好事”。他还神秘地声称自己心中有一
个声音,在他犹豫的时候这个声音就会告诉他应该怎样做,他称这个声音为
“神物”或“灵机”,即“守护神”。他又自称自己是神赐给雅典这个国家
的。总起来说,苏格拉底的“自知自己无知”这个命题既有有价值的积极因
素,又有唯心主义、神秘主义思想。
(2)美德就是知识
苏格拉底一生最为关注的是伦理学的问题。罗马时代的一位著作家西塞
罗说,苏格拉底把哲学从天上带到了人间,意思是说从苏格拉底起哲学才从
对自然的研究一转而对人类认识和道德的研究。当然,以前的哲学家并不是
不管人类认识和道德问题,譬如赫拉克利特、德谟克里特等都涉及了认识和
道德问题,不过他们都没有像苏格拉底那样注重对人类认识、道德问题的研
究。苏格拉底强调探究体现了神的智慧和意志的事物的目的,同时他教人要
“认识自己”,就是说要人认识“真正的我”。这个我是指我的灵魂(心灵),
也就是“理智”。他认为一个人应当关心自己的灵魂,因为只有灵魂或理智
才能使人明辨是非。一个把自己的灵魂或理智看做至高无上的人,自然能知
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并且能够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所以,苏格
拉底把他的伦理学说建立在一种知识论上。照他看来,“美德就是知识”,
而不道德便是无知的同义语。最高的知识就是对“善”这个永恒的、普遍的、
绝对不变的概念的知识。这样,“美德就是知识”的意思也就是说美德即关
于善的概念的认知。所以道德也不应像智者派所说的那样是相对的、变动的,
而是绝对的不变的。
把道德和知识合二为一,认为道德行为必须根基于知识,产生于知识,
这就是苏格拉底伦理学说的根本之点。把知识(一般概念)放在道德的首位,
也就是以理性作为判断道德行为的标准,这是理性主义的伦理学说。从思想
史上说,这里包含着有价值的思想,对以后伦理学说的发展影响尤其大。但
是,这种理论有很大的片面性。从这个伦理观出发,苏格拉底认为,一个人
----------------------- Page 102-----------------------
没有知识,也就是不懂得善的概念是什么,他就不可能为善;而一个人有了
知识,就决不会为恶。善出于知,恶则出于无知。那么,为什么往往一个人
明知某种事情是不道德的,却偏偏会去做呢?苏格拉底认为,这种说法是不
对的。因为如果你真知道是不道德的,你就决不会去做;你之所以去做,就
完全证明你是无知的,就说明你没有真正的知识。这种观点当然是错误的,
也是不符合社会现实的。
既然美德即关于善的知识,那么善这个概念的含义究竟又是什么呢?苏
格拉底的回答并不很明确。有时他认为善就是对人有用的、有益的,诸如健
康、有力、有财富、有地位、有荣誉等等。此外,还有节制、正义、勇敢、
敏悟、强记、豪爽等所谓“灵魂的善”。这些行为有时有益,有时亦有害,
究竟有益或有害,主要取决于是由智慧的灵魂还是由愚蠢的灵魂来指导它
们。所以,善可以说系于智慧,美德也就是智慧。这样,便又回到了“美德
就是知识”这一命题。苏格拉底认为美德是知识,知识是可教的,但并不是
从外面灌输给人的。因为美德和知识 (一般概念)一样,并不来自客观自然
界,而是人的心灵先天有的。但先天有的并不等于就是现成的,人们并不能
一下子就意识到这种先天有的知识,而必须通过一系列的引导、启发,也就
是“教育”。所以他认为自己并不是像智者派那样,拿一些现成的知识、道
德去传授给别人,而只是把别人先天有的、潜在的知识,也就是美德诱发出
来,或者就是引导人们走向知识和美德。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他称自己是知识
的“助产士”。必须指出,强调求知过程中引导、启发的作用是对的,但以
此否定知识的传授则是片面的,把知识、美德看作人的心灵先天有的就更是
唯心主义的。不仅如此,由于苏格拉底认为永恒不变的知识的最终来源是
“神”,所以他有时又把“善”与服从神意等同起来,因为服从神就是知,
也就是德。这样一来,他就把宗教信仰与道德概念混同起来了。
----------------------- Page 103-----------------------
2.柏拉图
柏拉图 (公元前427—前347年),出生于雅典的一个贵族家庭。他早
年对诗歌和政治很感兴趣,并从克拉底鲁那里知道了赫拉克利特的学说,二
十岁左右跟随苏格拉底学习。他年轻的时候,正逢伯罗奔尼撒战争,他认为
雅典的失败是由于民主制。苏格拉底死后,他离开雅典,先到麦加拉,后来
又到埃及、南意大利和西西里,进一步研究了爱利亚派、毕达哥拉斯派学说
和数学。大约在四十岁的时候,又回到雅典,在纪念希腊传奇英雄阿卡德米
的花园建立一所学校,称做“阿卡德米”(后来这个词成为“学院”或“学
园”的意思)。此后柏拉图主持学园四十年,直到去世。学园则一直办到529
年罗马皇帝下令封闭时,延续达九百年。
柏拉图的著作基本上比较完整地保存下来了,多达三十多种。这些著作
一般都采用对话形式,对话的主人公主要是苏格拉底其中有的是记述苏格拉
底的思想,有的则是借苏格拉底之口来阐述柏拉图自己的思想。柏拉图在这
些著作中,建立了欧洲哲学史上第一个客观唯心主义体系即他的理念论体
系。在认识论上,柏拉图沿袭苏格拉底的思想,把存在于个别的事物之中的
共性,当做脱离个别事物而独立存在的东西,他称之为“观念”,又译为“理
念”。“理念”实际上就是概念,但不是我们所理解的同个别事物相联系的
一般概念,而是脱离个别事物独立存在的抽象概念,是个别事物之外或之上
的思想或精神。这样,“理念”就成为事物的本体,各个个别事物只是理念
的摹本或影子。这就是柏拉图的“理念论”基本思想。
柏拉图提出存在着两个世界:一个是由具体事物组成的,人们肉眼可以
看得见的物质世界,他叫做“可见世界”;另一个是我们感觉不到但可以通
过理性去认识的理念世界,他叫做“可知世界”。可知世界是可见世界的原
型、原因;可见世界是可知世界的摹本、影子。木匠造一张床,他头脑里先
有一个床的原型,也就是床的理念,他按照这个原型造出来的现实的、具体
的床,只是关于床的理念的摹本。一朵花之所以美,并不是因为它有美丽的
颜色、形状等,而是由于它分有了美本身 (即美的理念)。所以,美的理念
才是具体事物之所以美的原因。可知世界是永恒的、不变的,可见世界是易
逝的、多变的。任何具体的美的东西是有生有灭的,而美的理念是永恒存在、
永远不变的。可见世界是不完满的,可知世界是完满的。美的东西不可能绝
对完美,总还有不美的地方,而美的理念就不包含任何一点不美。所以,由
理念组成的可知世界是唯一真实的存在,是人们知识的对象;而由具体事物
组成的可见世界则是虚假的,不是人们知识的对象,是如赫拉克利特所说的
既存在又不存在,只是意见的对象。
柏拉图认为,每一类事物和性质,不管数目多少,都只有一个理念。事
物和性质有许多种类,理念也有许多个。理念与理念之间可以分成若干等级,
成为一个等级系统。最低级的是具体事物的理念,如桌、椅、人、马的理念
等等;高一级的是数学或科学方面的理念,如美、正义、勇敢、节制等等;
最高级的观念是善。善的理念是创造和维持世界一切的力量源泉。其他一切
理念都从善得到它们自己的存在性和实在性。“但是‘善’自己却不是存在,
而是超乎存在之上,比存在更尊严更有威力的东西。”实际上,这个“善”
就是神的化身。柏拉图认为,每一类具体事物都以自己的理念为追求的目的,
低级理念以高级理念为目的,一切事物最终都追求一个最高的目的,这就是
----------------------- Page 104-----------------------
“善”这个最高的理念。“善”就是作为一切事物的最终目的而成为创造一
切的力量。在他看来,物质世界不是永远存在而是被创造出来的,神以永恒
不变的理念为模型,使它和混沌的质料结合起来,从而产生了世界万物。神
是至善的,他愿意使一切东西尽可能和他相像。因此,这个世界是最好的,
而且“是照着它的那个永恒不变的和最完美的模型创造出来的”。这样,柏
拉图又把理念论和神学融合在一起了。
在柏拉图的唯心主义理念论中,也包含有一些辩证法的因素。他出色地
运用了苏格拉底的辩证方法,通过揭露矛盾而引出结论。他把理念和具体事
物、高级理念和低级理念的关系都看成是一般和特殊的关系。最主要的是他
提出了所谓“通神论”。在他看来,相反的性质可以在一个具体事物中相互
结合,相反的理念也能相互结合。他提出了三对最普遍的理念 (种):“存
在”与“非存在”,“动”与“静”,“同”与“异”。它们是相互区别的,
又是相互结合的。这就驳斥了爱利亚学派只有存在,没有非存在的观点。但
他的论证只是纯概念的推演,是建立在唯心主义基础上的。
柏拉图从理念出发,把人们的认识也分为相应的两个部分:意见和知识。
可见的世界是感觉经验的对象,感觉只能感知变幻流逝的个别事物,只能产
生意见;理性才能发现永恒不变的理念,得到真实的知识。他把整个认识分
为四个等级:第一步是“相象”,是人们对“影象”的认识。“影象”“首
先是阴影,其次是在水里和光滑物体上反射出来的影子,以及其他类似的东
西”。它是实际存在的事物的摹本,没有什么真实性。第二是“信念”,是
对一切自然物和人造物的认识,比影象有较多的真实性。这两部分的认识对
象是可以感知的个别的东西,对它们的认识都属于意见的范围。第三是“理
智”,由假定出发进行研究,达到结论。例如,研究几何学、数学的时候,
是以事物作为影象,假定偶数与奇数,各种圆形、三角形等等为已知的、自
明的东西。它是属于可知的东西一类,但它还不是绝对的知识。第四是“理
性”,是指凭借纯逻辑推理而认识到的东西,在进行这种活动的时候,“人
的理性决不引用任何感性事物,而只引用理念,从一个理念到另一个理念,

并且归结到理念。”理性才能使知识“上升到绝对第一原理”,才是真正的
知识。这后两部分的认识对象都是理念,对它们的认识才是真正的知识。
柏拉图用“洞穴喻”来说明人们从意见进到认识真实的理念的过程。他
把事物世界比作一个地洞,把只认识事物的人比作锁在地洞里的人,面对洞
壁无法回头。在洞口上面有一些类似木偶戏的表演,借洞口的火光把它们的
阴影投到洞壁上,这个人看到的就只是这些阴影(影象)。等到他被释放之
后,转过头来,才看到这些木偶,看到火光,才知道以前所看到的只不过是
这些东西的阴影;等到他爬出洞来以后,看到真正的事物 (理念),看到太
阳(善的理念),才知道以前所看到的木偶以及火花,只是这些东西的影象
摹仿。洞外事物之于洞里阴影,正好像理念之于事物一样,是更真实的。柏
拉图把认识分为两个部分并划分为四个等级,其目的是贬低感性、抬高理性。
这些论证是从他的唯心主义理念论延伸出来的。但他把认识分为由低到高的
两个等级,实际上是看到了人的认识过程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由
现象进到本质的过程,虽然他并不理解这个过程并把它们绝对对立起来了。
既然知识只是对于理念的认识,而理念又是感觉不到的,那末人们怎样
① 《古希腊罗马哲学》,第199—201 页。
----------------------- Page 105-----------------------
才能得到这种知识呢?柏拉图把他的理念论和毕达哥拉斯关于灵魂不死和转
世的学说结合起来,提出了“知识就是回忆”的“回忆说”。
柏拉图认为,人的灵魂是可以和肉体分离而且是不朽的,灵魂在进入肉
体以前,就已经有了对理念的知识,它进入肉体是一种堕落,受到了肉体的
玷污,因而把原有的关于理念的知识忘记了。出生以后,由于感觉经验的刺
激,灵魂把这些知识逐步回忆起来,就好像看见一个朋友的画像,回忆起这
个朋友一样。而且,引起我们回忆的东西可以和它的原型相似,也可以不相
似。我们不但可以从画像回忆起他本人,也可以从他常用的东西如衣服或七
弦琴等而回忆起他。柏拉图认为,外部感觉本身不能直接把握理念,因此理
念的知识一定是人们自身所固有的;但我们生下来时也并不知道理念,所以
一定是把它忘记了,通过感觉刺激而得到与个别事物不同的知识只不过是帮
助我们回忆而已。这个过程也就是学习的过程。所以,知识就是回忆。他说:
如果我们在生前获得了我们所有的知识,“那么,这样一个我们叫做学习的
过程,实际上不就是恢复我们自己所已经有的知识吗?我们称之为回忆是不
是对呢?毫无疑问是对的。”①
柏拉图的“回忆说”,是纯粹的唯心主义先验论。
在政治上,他极力反对雅典的民主制,提出了为贵族等级制辨护的国家
论——“理想国”。柏拉图认为,国家就是个人的放大,而个人则是国家的
缩小。他按照对人的看法,来设计理想的思想制度。在他看来,人的灵魂有
三种:理性(在头部)、意志(在胸部)、情欲(在腹部)。与这三种灵魂
相应有三种道德,国家也有三个等级,理性的道德是智慧,它只为极少数人
所具有,这些人就是国家的统治者,他们的职能是管理国家;意志的道德是
勇敢,具有这种道德的人是武士,他们的职能是保卫国家;情欲的道德是节
制,具有这种道德的人是农夫和手工业者,他们的职能是生产劳动。如果人
的灵魂的这三部分得到协调一致,就体现了人的第四种道德:正义。一个国
家中,如果统治者、武士、农夫和手工业者三个等级都各守其位,各尽其能,
互不干扰,就能得到和谐,这个国家就成为正义的国家。正义就是三个等级
共有的普遍的道德。
怎样才能实现这种理想的国家呢?柏拉图提出要靠“哲学王”。他说:
“除非是哲学家们当上了王,或者是那些现今号称君主的人像真正的哲学家
一样研究哲学,集权力和智慧于一身,让现在的那些只搞政治不研究哲学或
者只研究哲学不搞政治的庸才统统靠边站,否则国家是永无宁日的,人类是
永无宁日的。不那样,我们拟订的这套制度就永远不会实现,永远不可能实

现,永远见不到天日,只能停留在口头。” 到了晚年,他不得不放弃了“哲
学王”的主张,提出了第二等的方案:以法治代替人治,主张建立介于君主
与民主之间的“混合政体”。全体公民按财产收入多少划分四个等级。这些
局部变化,并没有改变他的等级制观点的性质。
马克思指出:“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分工被说成是国家的构成原则,

就这一点说,他的理想国是埃及种性制度在雅典的理想化。”柏拉图的唯心
主义体系,以及由这个体系产生的各个流派,在古代欧洲成为基督教神学的
① 《古希腊罗马哲学》,第188 页。
② 《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第118 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 卷,第405—406 页。
----------------------- Page 106-----------------------
重要支柱。就是近代的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哲学,也几乎都可以从柏拉图“理
念论”中找到其思想渊源。
柏拉图的美学思想贯穿在他的理念论哲学思想之中,成为其中不可分割
的组成部分。他认为,个别事物的美是相对的、变幻无常的,只有美的理念
或“美本身”才是绝对的、永恒不变的。“美本身”可以独立存在,而美的
事物却不能离开“美本身”而存在,一个事物之所以是美的,乃是因为“美
本身”出现于它之中或者为它所“分有”。因此,“美本身”先于美的事物,
是个别事物的美的创造者。柏拉图认为,大多数人只是喜爱美的事物,他们
只具有关于美的“意见”,只有哲学家才能喜爱和认识美的理念本身,并具
有真正的美的知识。对美的理念的认识只能凭借思想,而不能凭借感觉。但
是,这种认识不是一下子完成的,必须经过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首先是从
爱个别美的形体推广到爱一切美的形体,再从爱美的形体到看出行为、制度
以及学问知识之美,最后则终于豁然贯通,爱涵盖一切的绝对美,达到只以
美本身为对象的那种学问,彻悟美的本体。
----------------------- Page 107-----------------------
3.亚里士多德 (上)
(1)生平和著作
亚里士多德 (公元前384—前322年)是柏拉图的学生。他生于马其顿
的斯塔吉拉城,十七岁时到雅典,就学于柏拉图。公元前335年他在雅典城
外吕克昂建立了自己的学院。因为当时师生是在散步时进行教学活动的,所
以人们就把他们叫做散步学派或逍遥学派。亚里士多德主持学院期间,是他
学术活动最旺盛的时期。公元前323年他离开雅典,次年死于欧比亚的加尔
西斯城。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最伟大的思想家。他的科学兴趣是无所不包的。
他的研究涉及了当时几乎全部的科学领域,对于哲学、历史、政治、美学、
动植物学等各门科学都有很深的造诣,代表了当时最高的科学水平。亚里士
多德生于希腊北方斯塔吉拉城,该地原是希腊的殖民城邦,后来落入马其顿
统治之下。他的父亲尼各马可是马其顿王阿明塔二世 (腓力二世之父)的御
医。亚里士多德和马其顿王室的密切关系便渊源于此。后来他在雅典进柏拉
图学园,学习达二十年之久。柏拉图死后,他离开雅典到小亚细亚爱索斯一
带讲学。他得到阿塔尔尼亚城僭主赫尔米亚的优遇,并和赫尔米亚的养女结
了婚。亚里士多德这时就开始了对柏拉图客观唯心主义的批判,并且发展了
自己的独立见解。三年后,赫尔米亚的城邦为波斯人所征服,亚里士多德又
逃亡米底勒尼。公元前343年,他应腓力二世的邀请,任马其顿王太子亚历
山大的教师。公元前336年,腓力被刺身死,亚历山大即位并开始东征。亚
里士多德遂于公元前335年离开马其顿回到雅典,在一个名叫吕克昂的公共
场所创办了一所学校,从事教学和科学研究活动达12—13年之久。吕克昂附
近有一座阿波罗神庙,有可供散步的林荫道。据传说,亚里士多德和他的学
生喜欢在林荫道上一边散步一边讲学讨论,所以他们的学派也就被称为逍遥
学派。亚里士多德的重要著作正是在这里写成的。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
于征战极盛之际,突然在巴比伦因恶性疟疾病死。随即在希腊各地掀起了反
马其顿的风暴。亚里士多德因其与马其顿王室的亲密关系,被雅典的反马其
顿党控以不敬神明之罪。他便把吕克昂园交给他的学生狄奥弗拉斯图,离开
雅典,逃往欧比亚的加尔西斯,公元前322年他在这里因病去世。
正像亚里士多德在欧洲思想文化史上发生过巨大影响一样,亚历山大在
欧洲政治历史的演进中也是一位颇有影响的人物。对于这两个历史人物之间
的关系,西方史学家们曾经作过一番研究,提出过种种看法。据说,亚里士
多德在马其顿的王宫里充分地享受了腓力国王和王后的恩宠和尊敬,他不仅
得到了从事科学研究的费用,而且有大批奴隶为他的研究活动服务。据记载,
亚历山大甚至在东征途中还命令人们:凡发现有什么新的动物或植物的材
料,必须寄送给亚里士多德。毫无疑问,亚里士多德与马其顿王室之间的这
种关系,使他大大开阔了眼界,摆脱了普通希腊人的狭隘观念,为他从事各
个知识领域中的探索和研究活动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但是,亚里士多德
却始终没有放弃希腊人的城邦观念,我们看不到他对亚历山大的东征、对建
立奴隶制大帝国抱有多大的热情。看来,他们之间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并不是
那么一致的,以致有些研究者甚至认为亚里士多德对于亚历山大并没有什么
影响。这种看法不免过于片面,因为亚历山大的希腊文化修养不能不归之于
亚里士多德的教育和开导。但是,在亚历山大东征以后,他们之间的关系事
实上是逐渐减弱了。而且,据说亚里士多德的一个侄子卡里森理斯,曾经因
----------------------- Page 108-----------------------
亚里士多德的推荐而为亚历山大效劳,但于公元前327年却因被疑为参与阴
谋活动而被处死。此事亦必然影响亚里士多德与亚历山大的关系。当然,尽
管如此,总的来看,在当时的那种社会动荡不安的历史条件下,亚里士多德
一生能比较顺利地从事如此广泛的学术研究活动,不能不说这是得助于马其
顿王室的缘故。
亚里士多德一生所从事的学术研究活动涉及逻辑学、修辞学、物理学、
生物学、心理学、政治学、经济学、伦理学、历史学、美学以及哲学等各方
面的问题,并且写下了大量的著作。这些著作很多已经失传,但留存下来的
也不少。这些留传下来的著作是经过后人的大量的考证校勘、编纂整理的,
其中当然有讹误、遗漏、不完全、不恰当之处,但这对于亚里士多德的整个
思想体系来说并无重大损失,这些著作足以使我们了解他的哲学思想。关于
亚里士多德的著作,欧洲学术界自古以来就有这么一种传统看法,即认为这
些著作分为两类:一是为了一般大众以对话形式写的通俗读物;另一类是他
在吕克昂为自己学生所写的比较深奥的讲稿。其中前者大多已失传,仅留下
一些片断,后者即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那些作品。这种情况与柏拉图恰恰相
反,因为柏拉图的对话体的著作大多保存下来了,而他在学园中的讲稿几乎
都已失传。亚里士多德的那些讲授性的著作首先是由安德罗尼柯在公元前60
—前50年间编订的,后来又经过许多人的整理研究。西方哲学史家们把这些
著作大体分为如下几类:
逻辑学著作:包括《范畴篇》(论概念),《解释篇》(论命题和判断)、
《分析前篇》、《分析后篇》(关于三段论式的推理、证明等),《论题篇》
(或《正位篇》,论辩证术和或然性),《辨谬篇》(或《智者派谬误篇》)。
这些逻辑著作在拜占庭时代被汇合起来称为 《工具篇》。自然哲学、自然科
学著作:包括《物理学》、《论天》、《论产生和毁灭》、《气象学》、《动
物志》、《动物分类学》、《动物的起源》,等等。心理学著作:包括《论
灵魂》、《自然短论》(讨论感觉、记忆、睡和醒、梦、长寿和短命、生与
死等等)。哲学著作:《形而上学》(或《物理学后诸篇》),这是将亚里
士多德在不同时期的讲演汇编而成的文集,共14卷,内容主要是论述有关哲
学的基本理论。但亚里士多德本人并未使用“形而上学”一词,他称关于宇
宙本原的理论为“第一哲学”。他原来也并未有意要将这十四卷合成一书,
现在的这本书是后人将它们编订成的。安德罗尼柯在整理编订时将这部分文
集列在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著作的后面,故取名为《物理学后诸篇》。这个
书名原来只标志它在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中的位置,而无其它的含意。但后来,
“物理学之后”这一词却成了专指研究宇宙根本问题的学问的术语,中文则
把它译为“形而上学”,意指那些关于有形物体之上思辨的学问。伦理学、
政治学、经济学著作:包括《尼各马可伦理学》(十卷,是亚里士多德死后
由他儿子尼各马可编辑的)、《犹德穆伦理学》、《大伦理学》、《政治学》、
《雅典政制》(1891年发现)等。文学理论(美学)著作:《修辞学》、《诗
论》等。
(2)批判与创新
亚里士多德不仅在政治主张上和代表奴隶主贵族的柏拉图不同,在哲学
上也和柏拉图发生了分歧。他的哲学是从批判柏拉图的理念论开始的。亚里
士多德有句名言“吾爱我师,吾尤爱真理”。柏拉图是当时鼎鼎有名的大学
----------------------- Page 109-----------------------
问家。亚里士多德敢于把老师和真理区别开来,不盲从,不守旧,富于批判
探索精神,对当时的希腊和以后的欧洲,是有启发的。亚里士多德认为柏拉
图理念论的根本错误,在于把个别和一般割裂开来,认为在个别事物之外,
还独立存在着一个脱离个别事物的一般,即“理念”。他指出:一般只能存
在于个别之中,不能存在于个别之外,不能说在个别房屋之外,还可以设想
有什么一般的房屋。据此,他从理论上揭露了柏拉图理念论的内在矛盾。
首先,亚里士多德指出,理念论在寻找事物原因时,不是从事物自身去
寻找,而是在具体事物之外去寻找与这些事物数目相等的理念来加以说明。
“有如一个人要想计算事物,却认为事物太少就不能计算,于是把事物的数
目扩大,然后才来计算一样。”这是完全多余的。把一般的概念、“观念”
当做个别事物的原因,是不能真正说明事物的产生和消灭、运动和变化的原
因的。亚里士多德指出:既然理念是永恒不变、不能运动的东西,它就不能
引起具体事物的运动和变化;既然理念不是在具体事物里面,而是和具体事
物分离的独立存在,那么理念就不能帮助我们认识具体事物;既然理念和具
体事物是分离的,再假定理念存在,那么理念对于说明具体事物的存在就没
有什么帮助。
其次,亚里士多德指出,如果每一类具体事物都有一个和它同名的理念,
对于以下二类事物,怎么能说他们也有理念呢?(1)各种否定的事物,如“不
正义”、“丑”、“无”,难道也有它的理念吗?这和理念的完美性是不符
合的。(2)有些关系,如等于、大于、小于等,怎么能有它们的理念呢?这
些范畴属于事物和事物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一类独立的事物,所以不能有它
们的理念。
第三,亚里士多德指出。柏拉图所谓具体事物是理念的摹本、影子,具
体事物分有了理念等等说法,“只不过是使用空虚的语言和诗意的比喻而
已”。因为具体事物的存在是根本无需从理念摹下来的。他说,不管“苏格
拉底”这个理念是否存在,一个像苏格拉底的具体的人是会产生出来的。另
外,具体事物是如何分有理念的,是分有理念的整体,还是分有它的部分?
如果是分有理念的整体,那应该是有多少具体事物,就有多少理念。理念就
是多,而不是一了。但这与理念论的重要前提是相矛盾的。因为理念论原来
肯定对同一类具体事物只能有一个理念,理念是多中之一,不能是多。如果
具体事物是分有理念的部分,也同样违背理念论的前提。因为理念只应是一
个整体。整体和部分是相反的,是整体就不能是部分。还有,一个具体事物
可以有好几个理念,例如人,人又是两足的动物,“人”、“两足”、“动
物”都是理念,那么人到底是分有那个理念,摹仿那个理念呢?这是无法说
明的。
亚里士多德对理念论的批判,深刻地揭露了理念论的唯心主义实质,即
在具体事物之外寻求具体事物的原因,把具体事物说成是超自然原因的派生
物;把一般即概念当作事物的本原,颠倒了主客观之间的关系。这在欧洲哲
学思想发展的早期是非常可贵的。对此,列宁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亚
里士多德对柏拉图 ‘理念’的批判,是对唯心主义,即对一般唯心主义的批
判”。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不同,他认为观念、概念不能独立存在,它们在
自然中有自己的“血和肉”。现实世界,我们可以感觉到的个别事物,不仅
不是观念的影子和摹本,而恰恰是一切真实的东西中最真实的东西,是最真
实的本体,是“第一实体”。
----------------------- Page 110-----------------------
关于实体的学说是亚里士多德哲学的出发点。他认为,从古到今的哲学
家主要都是研究“实体是什么”的问题。他考察了各家学说的观点:从实体
的数目上来看,有的主张一个,有的主张几个,有的主张无数个;从实体的
性质上来看,有的主张具体感性的东西,例如水、火、气、土;有的主张种
子、原子和虚空;有的主张是“数”或“概念”。他在总结以往各派哲学思
想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实体学说。亚里士多德认为,“实体,就其最真
正的、第一性的、最确切的意义而言,乃是那不可以用来述说一个主体、又
不存在于一个主体里面的东西,例如某一个别的人或某匹马”。这就是说,
实体首先是指客观独立存在的事物,这一个人,这一匹马,这一支笔,都是
一个单一的个体。他称之为“第一实体”。第一实体是最重要、最基本的东
西,“是其它一切东西的基础,而其它一切东西或者是被用来述说它们,或
者是存在于它们里面”。如果没有第一个实体存在,就不能有其它任何东西。
在这里,亚里土多德提出了关于实体的两个标准:既不表述主体又不存在于
一个主体之中。所谓“不存在于一个主体里面”,就是指它不依赖于任何主
体之中。所谓“不表述主体”,就是指在逻辑判断中它只能作主词,不能作
宾词;所谓“不存在于一个主体里面”,就是指它不依赖于任何主体而独立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