魂通过净化可以摆脱轮回而与天上的神灵同在,即神化。简言之,即灵魂轮
回说与灵魂净化说。在毕达哥拉斯团体里盛行着种种奇奇怪怪的宗教性的清
规戒律,例如,不许吃动物的心和豆子,不要用刀子拨火,不要使天平倾斜,
要经常把行李卷好,房子里不要有燕子,床上留下的躺过的印迹必须抹平,
不要在剪下来的指甲和头发上小便和行走,等等。我们不妨略举一些以便了
解他们的真实用意和思想。其中有些就表现了他们的相当原始的观念。禁止
吃豆子,是他们非常强调的一条,因为据说豆子像睾丸。又像冥界之门,像
整个的宇宙,它充满生命,里面有死者的灵魂,又有说法认为人同豆子同出
一源,甚至认为埋在地里的豆子会有一种经历,说它会变成人形,如小孩的
头。总之,豆子有这么多重要的意义,同生命、人、灵魂不能分,这样当然
就绝对不应该去吃它了。
原始人把一个人的影子、画像、身上掉下的任何部分(指甲、头发之类)
都看作同这个人有关,甚至能影响和决定这个人的命运,如果这些东西被敌
人所得,就会危害这个人。毕达哥拉斯团体禁止在剪下的指甲、头发上小便
和行走,不要在床上留下身体印记,本是这种原始神秘互渗意识的残留。我
们知道,后来的各种巫术,也是在这种残余的原始神秘意识里生存和保持的,
《红楼梦》第二十五回里赵姨娘让马道婆剪纸人儿扎针念咒,以图谋害宝玉
的性命,也属于这种意识在作怪。对此我们并不生疏。但是毕达哥拉斯团体
里的戒律并不只是这些意义,更多的则是些道德意义的教条,这就涉及到社
会观生活观和灵魂如何修养净化的方面。例如,不要使天平倾斜,这就是要
维护正义公平,不应做不义的事;不要用刀子拨火,意味着不要用刺耳的话
来伤害别人的感情、挑起争端;燕子爱叽叽喳喳,不要在房里有燕子,就是
要求沉默与思考,不应多说话乱说话;而经常要把行李卷好,则意味着要随
时准备去旅行,灵魂要随时准备去转入下世或升天。这些就不是单纯的迷信
了,而是在神秘戒律中表现了他们对于生活的各种看法。
可以说毕达哥拉斯及其团体的灵魂观,是从图腾意识(万物有活力、神
秘地互渗、彼此有亲属关系等)中抽象出来的。毕达哥拉斯学派采取灵魂轮
----------------------- Page 92-----------------------
回说,不仅是受古老观念的影响,也有自己的用意,因为这些轮回使人的灵
魂有可能获得许多经历与知识。当毕达哥拉斯宣称自己具有能保持这些经历
的记忆力时,他的博学多识和智慧就显得是有根据的了。但是他们宗教意识
中的灵魂观的重点还不在此,对于灵魂来说更重要的事情是净化,要上升为
纯洁的灵魂,达到摆脱在一切肉体中轮回的神的境界。这被他们视为是人的
灵魂所能企求的最高幸福。它本是奥尔菲教义的核心,毕达哥拉斯学派也认
为这是灵魂必须追求的根本目的。
----------------------- Page 93-----------------------
4.赫拉克利特和德谟克利特
赫拉克利特 (约公元前540—前470年),古代希腊伊奥尼亚唯物主义
哲学家,杰出的辩证法大师。出生于小亚细亚爱非斯城的贵族家庭,著有《论
自然》一书,尚存百余多残篇。赫拉克利特的哲学思想属于古代伊奥尼亚唯
物主义学派,但他的学说与古代南意大利学派也有密切联系。由于他的思想
的独特性和深刻性,人们称他为“晦涩的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认为万物的
本原是“火”,其他一切都是由火形成的。宇宙生成的过程是火生气,气生
水,水生土,而土又还原成火。火可以化生一切,一切又复归于火。他认为,
生成了的宇宙万物是永远流动、变化的,世上没有常住不变的东西。他以“日
新”比喻万物的变化。认为“一切皆流”,“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他发展了米利都学派的辩证法思想,指出宇宙间充满对立和矛盾。他以弓弦
和琴弦比喻二力的相反相成,说美妙的乐声来自琴弦和弓弦两种力量的结
合。他看到了对立面的相互转化,并且认为对立面的斗争是万物之父,也是
万物之王。在他看来,宇宙万物变动不居,但却可以认识,因为变化是按照
一定分寸进行的,是可以测量、可以计算的。他第一次把“逻各斯”作为哲
学范畴来运用,以此说明万物变化的尺度和规律。认为灵魂对事物的认识,
就是认识事物的“逻各斯”。赫拉克利特猜测到事物的产生、变化有自己的
规律性,他把这种规律性称为“逻各斯”。黑格尔把“逻各斯”解释为理性
的规律。有的研究者认为,它是指万物变化的普遍的“尺度”。尽管其意思
已经接近“规律”了,但在大多数场合它只是指事物的数量关系。赫拉克利
特认为,宇宙本身有自己的尺度,它的变化是按比例、有秩序地进行的。这
个尺度不是在个别人的意识中,也不是在普遍的理性中,而是存在于宇宙本
身之中。赫拉克利特关于“逻各斯”的思想,是对事物变化的规律性所作的
天才猜测。那末,事物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呢?或者说,事物变化的基本规律
是什么呢?赫拉克利特对此作了可贵的探索,提出了对立统一的思想。据柏
拉图指出,“赫拉克利特在某个地方说:一切皆流,无物常住;他把万物比
作一道川流,断言我们不能两次走下同一条河。”赫拉克利特还说过:“我
们走下又不走下同一条河,我们存在又不存在。”这比当时流行的“一切皆
变”的思想更深刻些,它已看到“变”的根本原因是事物自身的对立统一。
在赫拉克利特的残篇中,他通过善与恶、生与死、日与夜、睡与醒、少与老、
疾病与健康、热与冷、干与湿等矛盾现象来说明对立统一是普遍的现象。
赫拉克利特不仅看到对立面的相互依存、相互结合,而且非常重视对立
面的相互斗争以及相互转化。看来,他注意到南意大利学派毕达哥拉斯关于
“对立是存在物的始基”,一切都是和谐的,类似音调的和谐等观点。赫拉
克利特说:“互相排斥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不同的音调造成最美的和谐;一
切都是斗争所产生的。”“战争是万物之父,也是万物之王。”“战争是普
遍的,正义就是斗争,一切都是通过斗争和必然性而产生的。”他还说:“在
我们身上,生与死、醒与梦、少与老都始终是同一的东西。后者变化了,就
成为前者,前者再变化,又成为后者。”赫拉克利特懂得相反相成的道理,
提出了所谓“二力背反”的观点。他认为“分离的东西本身是结合在一起的,
就象弓和琴形成和谐一样。”意思是:对立物的关系在力量上是相反的,但
却处于统一和谐之中,而且只有两种对立、相反的力量,才能构成和谐。这
就是弓与琴的关系。在事物的变化发展中,和谐与不和谐究竟何者更为重要?
----------------------- Page 94-----------------------
照赫拉克利特的意见,后者比前者更加重要。他说:“看不见的和谐比看得
见的和谐更好。”“自然也追求对立的东西,它是从对立的东西产生和谐,
而不是从相同的东西产生和谐。例如,自然便是雌和雄配合起来,而不是将
雌配雌,将雄配雄。自然是由联合对立物造成最初的和谐,而不是联合同类
的东西。”可见赫拉克利特以朴素的形式意识到对立面的斗争在事物变化中
的重要作用。赫拉克利特的思想是古希腊辩证法的最高成就。正因为如此,
恩格斯才指出,古希腊“这个原始的、朴素的但实质上正确的世界观”,“是
赫拉克利特第一次明白地表述出来的”。列宁则把赫拉克利特称为“辩证法
的奠基人之一”。
德谟克利特 (约公元前460—前370年),古希腊哲学家,原子唯物论
的创立者之一。他出生于色雷斯的阿布德拉,曾周游各地。他一生写了许多
著作,著名的有《小宇宙秩序》、《论自然》、《论人性》等等,流传下来
的只有一些残篇。他的著作涉及哲学、逻辑学、数学、天文学、物理学、生
物学、心理学和社会生活等各方面问题。他在继承留基波哲学思想的同时,
提出了自己的原子唯物论思想。
原子与虚空。德谟克利特认为原子与虚空是万物的本原。原子是一种最
小的、不可见的、不能再分的物质微粒;虚空则是原子运动的场所,也是实
在的存在。原子在虚空中急剧而零乱地作直线运动。由于原子的大小、形状、
次序和位置不同,原子彼此的碰撞结合成世界万物。他用原子和虚空学说解
释自然界的许多复杂现象,反对宗教神话观念。他认为原始人在森严的自然
现象面前感到恐惧,由于无知,于是猜想神灵是这些自然现象的原因。其实,
除了永恒的原子和虚空外,从来就没有不死的神灵。
我们再具体阐述一下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的宇宙观。原子论派认为,一
切事物的本原是“原子”和“虚空”。那么,所谓原子和虚空又是什么东西
呢?他们说“原子”是一种最后不可分的物质微粒,原子的根本属性是绝对
的“充实性”,即每个原子本身都毫无空隙。“虚空”是空洞的空间,也就
是原子运动的场所。原子和虚空不可见,但却是客观存在的。德谟克利特把
原子叫做“存在”,把虚空叫做“非存在”,所谓“非存在”并不是不存在,
而只是相对于有充实性的原子来说,虚空是没有充实性的。所以非存在和存
在同样是实在的,“虚空并不比坚实不实在”,“存在者并不比非存在者更
实在”。由于原子是绝对的充实体,每个原子内部没有任何空隙,所以原子
也是不可再分的,不可穿透的。原子在数量上是无限的,但在性质上没有差
别,都是相同的,并不是有某种特殊的属性。原子之间的区别在于形状、体
积 (大小)和位置排列的不同。原子构成万物,但原子本身是不生不灭的,
它们过去如此,现在如此,将来也永远如此。原子又处在永恒的运动之中,
运动为原子本身所固有。因此,事物运动的原因不在外力的推动,而就在事
物本身之中。当然,为什么原子自己能运动,这一点原子论派没有能解释,
因为他们还不懂得事物的矛盾性。但是,原子自动说显然是一种素朴的辩证
法思想。
原子自动说是原子论学说中的极其重要的内容,因为正是由于原子本身
能运动,因而原子能结合或分离,从而形成宇宙万物。根据原子论派的说法,
原子和虚空形成宇宙万物的过程大体是这样的:具有各种形状的、大小不等
的无限数量的原子,在无限的虚空中四面八方上下左右急剧而凌乱地运动着
(如日光中的尘埃那样),彼此碰撞,形成一些涡旋,在涡旋运动中不同形
----------------------- Page 95-----------------------
状 (有凸有凹,有钩有槽)或不同体积的原子结合起来,由于原子的排列次
序和位置不同,就形成各种各样的混合物。因此,宇宙万物的千差万别是由
它们本身的构造,即原子的形状、大小和排列次序、位置的不同所造成的。
事物的性质如冷热、色、声、味等的差别,都归因于原子的不同。如黑色相
应于粗糙的原子,白色相应于光滑的原子。原子的结构发生了变化,事物的
性质也发生变化。日、月、星辰、天地万物的变化无不都是由于原子的结合
或分离。又因为虚空 (空间)是无限的,原子在虚空中的运动是永恒无休止
的,所以宇宙也是无限的,有无数的世界在不断产生和消灭,我们这个世界
只不过是其中之一。
原子论派力图用原子在虚空中的运动来说明各种自然现象乃至精神现
象。例如,据文献记载,德谟克利特就用原子说来解释磁石吸铁。他认为磁
石和铁是由相似的原子构成的,但磁石的原子更精细,原子间的虚空更多,
原子活动能力较强,容易向铁移动,钻进铁的微粒中,并使这些微粒运动起
来,因为铁组织较紧,原子空隙较小,而磁石组织较松,原子空隙大,所以
铁原子向外扩散就流向磁石,于是铁本身也就被拖向磁石,产生磁石吸铁的
现象。我们知道,早期希腊哲学家大多不能科学地解释磁石吸铁这类自然现
象,如泰勒斯就断言那是因为磁石有灵魂。德谟克利特用原子的运动来解释
磁石吸铁固然还很牵强,但他显然是从自然本身来解释自然,体现出更多的
唯物主义思想。除此以外,还值得一提的是,原子论派还用原子的运动来解
释灵魂,断然反对灵魂不死和灵魂转世的唯心主义和神秘主义观念。如德谟
克利特就认为,灵魂也是由原子构成的,这类原子和构成火的原子一样,是
圆形的,光滑精致,运动最速,因此最生动活跃。这类原子聚合时,形成灵
魂,散布于全身;当它们分散时,灵魂消亡,生命也就此完结了。这种看法
在当时说来确是一种十分大胆的唯物主义主张。
原子论派用原子的涡旋运动来解释宇宙万物,这就是说事物的生灭变化
都有其自己的原因,都有严格的必然性。德谟克利特说:“一切都遵照必然
性而产生。”所以他反对当时流行的神意决定万物发展的宗教迷信观,也反
对目的论的观点,强调要寻求事物的原因。他认为找到天下一件事物的原因,
其快乐有甚于当波斯国王。毫无疑问,这里正表现了德谟克利特的唯物主义
的决定论观点,因而遭到了苏格拉底、柏拉图等唯心主义哲学家的反对,甚
至也为亚里士多德所不满,他认为“德谟克利特忽视了目的因,把自然界一
切作用都归之于必然性”德谟克利特重视事物的原因,强调事物的发展由必
然性所决定,这种观点是应当予以肯定的。但另一方面,由于他不懂得必然
性与偶然性的辩证关系,因为在强调必然性的同时,他又错误地否定了偶然
性的客观存在,把偶然说成是由于人们不了解事物产生的原因而形成的主观
观念,甚至说偶然性是人们捏造出来的偶像,目的在于“掩盖自己的轻率”。
我们知道,在事物的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同时存在的,必
然性通过偶然性为自己开辟道路,必然性通过大量偶然性表现出来。德谟克
利特否认偶然性的真实存在,把世界上发生的一切现象都看作是必然的,似
乎人们只能消极地等待必然性的支配,这就难免最后导致宿命论。
----------------------- Page 96-----------------------
5.西方哲学的源头
希腊人的确创造了真正的哲学,希腊哲学达到了关于世界本质的抽象概
念。恩格斯指出:“在希腊哲学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中,差不多可以找到以后
各种观点的胚胎、萌芽。”希腊哲学和希腊艺术一样,具有“永久的魅力”。
然而,希腊哲学并不是如黑格尔所说的是什么“希腊精神”的产物,也不是
如梯利说的是希腊人“本来就有”的智慧。希腊哲学只是人类认识发展在希
腊历史条件下结出的硕果,利于航海的地理位置使希腊人成了航海民族,接
受东方的历史遗产使希腊人成了从事商业活动的民族。希腊人在和地中海沿
岸各地进行手工业品和农产品的广泛交换过程中,不仅接触到欧洲的其它民
族,而且接触到亚洲和非洲的各个民族。古代世界的各条知识之流汇合在希
腊,希腊人在观察认识事物时,具有比内陆农业民族宽广得多的空间观念和
广阔的视野,使他们的认识活动突破了闭关自守的地域,不是因循守旧,而
是勇于接受新事物和新知识。加上希腊民族具有古老的神话传说的丰富思想
资料,民主政治和学术自由又使公民的智慧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正是这些
历史条件,使希腊成了“最丰富的具体的发展的地方”,成了“一种东西为
许多东西所共有,为一切所共有”的地方。在这样的地方,人的理论思维能
力得到迅速的发展,思维的能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这就使希腊人在欧洲首
先摆脱蒙昧状态,使希腊思想家能够在古代直观认识的基础上,从最丰富的
具体中概括出最一般的抽象,形成关于世界的概念的认识。希腊哲学形成概
念的认识的历史条件说明,只有在具备了最丰富的具体的条件下才能产生出
高度抽象的理论思维。这是我们从认识史中可以总结出来的一般原理。
希腊哲学的产生是以形成关于世界的概念的认识为标志的。在希腊哲学
的发展过程中,哲学研究的重点问题同样经历了以客体为重点、以主体为重
点到以主体和客体的统一为重点的逻辑发展过程。这个逻辑发展过程与古代
希腊哲学的历史发展过程相一致。大体说来,公元前5世纪以前希腊自然哲
学家的哲学思想,主要研究的是客体问题。早期希腊哲学家,都比较明确地
以外在自然界为研究对象,以找出或规定世界万物的本原为哲学的目的,这
从他们的著作都叫做 《论自然》这一点就可以看出。这一阶段哲学的最重要
的成就,从人类认识史的发展来说,是达到了关于客体的“存在”概念,在
认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思维和存在是同一的”这个命题。公元前5世纪,
希腊认识史发生了一次转折,从主要地以外在客体为对象回复到研究主体自
身,其主要标志则是苏格拉底和智者派的哲学。苏格拉底和以前的自然哲学
家相反,认为研究宇宙论问题是没有意义的。哲学的中心应是研究人本身的
问题。哲学研究人的目的则在于激发人们爱真理的热情和向善的德性,帮助
人们能够正确地思维,以便引导他们过正当的生活。智者派哲学家普罗泰哥
拉则明确地提出了“人是万物的尺度”的公式。苏格拉底和智者派确立起研
究主体在哲学中的地位,这是他们对认识史的贡献。但是,他们使主体的研
究和客体的研究对立起来,在强调研究主体的意义的同时,否定研究客体的
意义,结果使关于主体的理论失去了可靠的依据。
苏格拉底和智者派之后,公元前5世纪末到公元前4世纪的希腊哲学,
在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那里,则力图解决主体和客体的统一问题。柏拉图企
图以理念为主动的本原来实现主体和客体的统一。亚里士多德则企图以“第
一实体”为基础来实现主体和客体的统一。他们的哲学虽然以解决主体和客
----------------------- Page 97-----------------------
体的统一问题为中心,但他们只能在古代哲学的水平上来理解这个统一。在
欧洲认识史上,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首先尝试建立主体和客体统一的哲学理
论体系,对于人类认识史的发展来说是有重要意义的。但是,那时的思想资
料和科学材料都还未提供解决主体和客体统一问题的足够的基础。柏拉图首
先将主体和客体彻底割裂开来而不能实现统一;亚里士多德首先将主体和客
体统一起来最后又导致割裂。就像刚进入学龄的儿童往往对自己提出过高的
要求,想往自己能获得一切知识一样,希腊哲学也对自己提出了过高的要求,
幻想能解决一切知识问题。而在对提出的问题不能圆满解答之后,人类认识
反而转过来怀疑自身的认识能力,从而导致怀疑的认识继概念的认识之后而
占据主导地位。
比如关于世界本原的概念。古代希腊哲学的产生,是从对世界整体形成
概念开始的。也就是说,希腊哲学的早期阶段,哲学家们偏重于从客体方面
的研究入手,产生出关于客体的本体论,关于主体的认识论问题则处于从属
于本体论问题的地位。其基本命题和基本概念、基本范畴的形成和演变,大
致说来,首先提出“始基”即本原的命题,从“始基”命题发展出“存在”
概念,研究“存在”概念而形成“存在”与“非存在”的范畴,从“存在”
与“非存在”的范畴又派生出“一与多”、“静与动”、“无限与有限”等
范畴。在形成“存在与非存在”的客体方面的范畴的同时,又形成“存在与
思维”的客体和主体的关系的范畴,由此也派生出“肉体与灵魂”、“感性
与理性”、“意见与真知”等范畴。从对“存在”概念的进一步规定,还引
伸出“实体”范畴,与实体范畴相关,又产生了一般与个别、形式与质料、
潜能与现实等一系列的范畴。这些范畴的形成和演变,构成了希腊哲学的基
本内容。
(一)用哲学的“本原”观念代替古老的创世的“神”的观念,是哲学
同神话宗教世界观相分离,使自己得以产生的起点。当泰勒斯提出以水为万
物的本原时,他没有想到这就开始了一场世界观上的深刻革命。最原始的人
们没有“原因”的观念,一切都被看作是感性事物的神秘的互渗作用。所谓
互渗,本身就是由事物因果关系引起的意识,但原始人停留在直接的感觉状
态里,分不清因与果,也不去分辨它们,因而一切都显得是浑沌的、混乱的
和神秘的。他们毫无因果观念,并处处同因果观念相反地在思维着。
神话和宗教里出现了“神”的观念,这已是一大进步,因为“神”就是
人类最早发生的对因果关系的意识形式。他们开始感到事物似乎必有某种来
源或原因,但又根本不知道也无从探求这个原因是什么,便以自己的行为、
能力和意识活动来揣度它们,把自己的作用(如祖先产生后代)投射到自然
对象上去,给予拟人化的解释,这就产生了自然事物有神作为原因的观念。
随着人类社会自身的发展,“神”的观念也得到发展,终于形成了诸神之上
有最高的神,创世的神等等概念,形成了早期的宗教意识。但是显然“神”
并不是对事物和世界的原因的真正明白的意识,相反,原因的意识还潜藏在
“神”的神秘之中,在拟人化的束缚之中。我们至多只能说在“神”的观念
里孕育着对原因或万物本原的认识要求或因素,科学的因果观念在它里面是
不能真正产生和形成的。
泰勒斯提出了本原问题,也就第一次提出了原因的问题,而且是提出了
万物和世界总体的根本原因的问题。这就突破了神话世界观,哲学和科学就
从此开始了。
----------------------- Page 98-----------------------
(二)“本原”最初只是“自然”,这既是原始朴素哲学得以同宗教分
离的条件,又是原始朴素哲学要一再地回到宗教的条件。要产生因果观念或
“本原”观念这种科学思维的因素,第一步必须把人和自然分离开来,使自
然摆脱拟人观,就自然本身来考察自然。“自然”这个词,无论中外,本来
都是同“人为”、“人工”相对立的意思,即通常所谓“自然而然”,自己
使然,自己有自己的原因的意思,它表示出人们意识到事物有一种不受人支
配的独立存在或本性(西方中“本性”同“自然”原是同一个词)。“自然”
这个词或观念是怎么产生的,是一个值得语言史家思想史家考察的问题。就
我们这里的研究来说,泰勒斯和米利都学派已经用哲学表达了这个观念是没
有疑问的,因此亚里士多德称他们是希腊最早的“自然哲学家”。
显然,不同于“神”的“本原”观念,只能在摆脱拟人观,就自然说明
自然中产生。但是人们关心的对象并不是单纯的自然界,主要还是社会,是
人的生活;世界作为总体对象,既包括外部自然,更需包括人自身,人同外
部自然的关系。因此“本原”不应仅仅是自然的本原,还应是人们自己的生
活和种种事物的本原,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本原,这才是真正普遍的万物的
本原。米利都学派的哲学“本原”观念是片面的。与之相比,宗教神话中的
“神”的观念倒是全面的,因为它回答了一切事情的根源,虽然它是神秘的。
这种情况,决定着米利都学派的“本原”观念必须发展,才能成为真正的哲
学“本原”观念。
(三)“本原”是数。毕达哥拉斯提出了数的哲学。本原是数,不再在
质的范围内兜圈子了。数和量就其本身来说是没有质的差别的同一的东西,
是真正质的“无规定者”;然而它又有另一种明确的规定,即数量本身的规
定性,这就解决了困惑着米利都学派哲学家的那个无法解决的矛盾。数量本
身是同一的有规定的,在这一点上它比质要符合本原的要求。在“本原是数”
的命题中,主谓两端的统一性提高了一步。借助于数,认识从感性上升到抽
象的运动找到了一个立足点,并把抽象固定下来使它成为事实。这表明,要
说明万物的统一,必须有思维的抽象。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数”的哲学,开
辟了哲学思维沿抽象上升的道路,对后来哲学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不过“数”还不是对世界和万物本质的抽象,只是感性事物外在规定的
抽象,仍然停留在直接的现象认识范围里面,因为它是紧紧依附于感性事物
的一种规定。所以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哲学只是走向本质抽象中间的一个跳
板,它还没有实现本质抽象,并且还有更尖锐的矛盾。“本原”的本义是感
性世界万物的统一根源;因此必须用数来说明感性事物,用量解释质。这方
面只能有部分的成功,根本说来是不行的,牵强附会的。数怎么能成为感性
事性呢?只好把数本身变成感性存在物,说成是质料。数怎么能从单一性的
东西生出各种特质的呢?只好把数本身变成许多对立面。数是静止的,怎么
能说明感性事物的生灭运动呢?他们提不出解答来。可见,数作为本原看起
来似乎很明确而有规定性,进一步考察,这规定性又变得非常含糊不清了,
也同米利都学派一样,陷于自相矛盾和自我否定之中。这里,根本问题还是
数并不符合“本原”的本性。“数是本原”这个命题中的“是”,也同样转
化成为“不是”,数和本原的统一,又被它们之间的矛盾所瓦解了。
把本原规定为质和量都不行,然而对世界万物的直接性认识和把握,也
只有质、量以及两者的关系“尺度”。因而说明,本原必定在世界和事物的
内在本质里,必须超出直接性的规定,深入到内在的、背后的东西里才能解
----------------------- Page 99-----------------------
决问题,即进入间接性的规定。米利都学派和毕达哥拉斯学派也已经接触到
这个问题,他们已经不得不求助于质的事物或数里面的对立作用(甚至说“对
立是本原”)就是证明。可是他们并没有真正给以理解和阐明。
(四)“本原”是自身对立统一的原始物质。唯有赫拉克利特的哲学,
才达到了本质。感性世界凭对立面的转化真正达到了统一,其根本原因在于
本原“火”自身中的对立统一。他的哲学命题是:本原是火。但是这个“火”
绝不是像泰勒斯的“水”那样只有一个感性的质的东西。“火”是质和本质
的统一,这就是说,它既是一种感性物质性的东西,有干燥、燃烧等感性的
质,又不是单纯的质,而本质上是自身对立 (又有熄灭的本性),并由于这
种对立而自身否定,必然成为水,成为有潮湿性的东西。这样,事物的感性
的质在表面看来彼此坚执着的对立和区别就消解了,在对立统一和自身否定
中彼此转化而生动地统一了。感性世界万物的多样的质不再是彼此外在的杂
多,成为统一物的对立转化的结果和表现。米利都学派遇到的不可克服的矛
盾,毕达哥拉斯并没有真正解决,而由赫拉克利特在本质的高度上解决了。
赫拉克利特达到了事物内部“隐藏”着的本质,但他并没有使本质和感
性事物(及质)相分离。他反对毕达哥拉斯把数量抽出来作本原的牵强附会,
因为数量规定绝不是感性世界本身。他坚持从感性世界本身出发,从质的规
定开始,所以他回到了原始朴素哲学的最初起点;不过他要求把质只理解为
世界和事物的内在对立运动和转化的表现。他反对以数为本原,但在火与万
物的对立转化(即质变)里,仍然吸取了毕达哥拉斯的发现和有价值的成果,
不过他也进行了本质的改造。
但是开端毕竟只是开端。能够说明它仅仅是哲学和哲学史开端的依据和
标志,就是它的原始朴素性,它还沉浸在感性思维之中。赫拉克利特达到了
本质的深刻辩证法思维,但这思维依然不是什么纯概念的思维,不是抽象一
般规定的逻辑思维,恰恰相反,它只是关于感性东西的洞见和领悟。“逻各
斯”还不是逻辑,对立和统一、生动转化、永恒的生灭运动、尺度、规律,
等等,这一切只在感性的“火”的形象中,在生与死、日与夜、河水的流逝
里直接表现着,甚至那内部隐藏着的本质规律也只能借助于弓和竖琴来理解
和表达。他只用暗示和比喻,并不像后人着意地把思想穿上形象的外衣那样,
而是他本来还没有达到纯抽象思维的一种表现。他还只能在图画式的感性思
维形式里发展带抽象性的思维内容。这也正是他的优点,因为他的思维不脱
离感性物质世界,所以是朴素唯物主义,并且是朴素的辩证法。同时这也正
是他们根本弱点,因为他的思维同感性东西还没有分开,没有形成逻辑抽象
的思维,因而还不能对本质作出抽象一般的概念规定,他的唯物辩证法就只
能是极其朴素的,缺乏理论思想的确定性,只是一幅笼统直观的感性世界运
动图画,从而必然要被哲学的进一步发展所否定。不过,这种否定的因素(抽
象思维的因素)还是由原始朴素哲学准备起来的。例如在差异中寻求的“统
一”和“本原”,还有毕达哥拉斯的抽象的“数”,赫拉克利特所要求的高
于经验的“思想”智慧、“逻各斯”等等,便是这种因素。当抽象思维终于
从感性思维里分离和独立出来时,哲学就进入了下一阶段。
----------------------- Page 100-----------------------
八、希腊的古典哲学 (下)
1.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 (公元前469—前399年),古希腊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
他父亲是个雕刻匠,母亲是个助产婆。他曾继承父亲的职业,但不久就抛弃
了它,致力于哲学和社会政治活动。在伯罗奔尼撒战争期间,苏格拉底曾三
次从军出征。此外他几乎一生都没有离开过雅典。这一时期,希腊奴隶主阶
级内部的两大集团之间的斗争很激烈。在战争中,民主派的力量受到很大摧
残,雅典的民主派政权被推翻,出现了“三十僭主”的统治,而后又一度出
现民主派政权。苏格拉底最后就是被这个民主派政权判处死刑的,公元前399
年他在狱中饮鸩而死。关于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我们着重谈三个问题。一
是他所谓的“自知自己无知”;二是他所谓的“美德就是知识”;三是他的
方法,即所谓精神“接生术”。
(1)自知自己无知
我们在柏拉图的《申辩》篇中可以看到,苏格拉底是如何借一个神话故
事来“论证”他的这一学说的。故事说,德尔斐的传神谕的女祭司告诉苏格
拉底的朋友凯勒丰说:苏格拉底是人中间最聪明的人。苏格拉底说,他感到
自己并不聪明,于是就去证实这个“神谕”,因为神谕是不能轻视的,“我
应该首先考虑神的话”。为了证实神谕,他就到处去找有知识的人谈话,其
中有政治家,有诗人,有工匠等等。他想看看他们的知识在哪里,是否比他
更智慧更聪明。结果证明这些人并没有知识,因而发现“那个神谕是驳不倒
的”。于是,他反躬自问,他的聪明究竟表现在哪里。他觉得自己其实毫无
所知,因而就推论到“自知自己无知”正是他的聪明所在。“人们哪!像苏
格拉底那样的人,发现自己的智慧真正说来毫无价值,那就是你们中间最智
慧的了。”苏格拉底以自知自己“无知”而自豪,并要人们都“自知自己无
知”。那么,苏格拉底究竟为什么要提出这种说法,它的含意究竟是什么呢?
苏格拉底提出这一命题包含着一种有价值的思想,那就是认为人们的认识不
应停留在个别、具体,而应提高到一般。这种看法是人类认识史上的进步,
是应当肯定的;但是,苏格拉底又过分夸大了一般,有很大的片面性,更重
要的是,这一命题还带有神秘主义的色彩。
苏格拉底认为,人们不能认识外部世界,也不应该认识世界。因为他认
为自然界是神创造的,由神支配,受神管理的。因此,人们如果去认识和研
究自然,那就等于干涉了神,也就是对神大不敬,是渎神,而且,那样做也
是徒劳无益。因为人的理性根本不可能认识神所创造的东西。所以,那些要
求认识自然的人其实是什么也没有认识,是无知者;只有放弃对自然的认识,
承认自己是无知者的人,才是聪明。可见,苏格拉底的“自知自己无知”又
是反对人们从客观存在的自然界出发去获得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