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有影响力的大国,中国的眼光必然不只是偏安一隅,而是要以全球眼光在世界范围内开展合作。中国的特区建设经验引起世界诸多国家的兴趣,能否将这一成功经验在更多的地方复制?如何在海外续写中国特区建设的传奇?对外开放在经历了长期"引进来"之后能否成功"走出去"?
这里我讲一个中国企业"走出去",在毛里求斯开创中国首家海外经济特区的故事。我在一次讲课的时候问同学们毛里求斯在哪里?多大面积?多少人口?一个同学说在非洲的东南部,国家很小,面积不大,人口不多。听了他的回答大家哈哈大笑。其实刚开始接触毛里求斯的时候,我跟这位同学一样,也是只有这么一个朦朦胧胧的概念,好像是在马达加斯加旁边,相当于台湾岛旁边的澎湖这么一个地方吧,在经济地理层面上就是这么一个概念。而这个小小的地方,可能会在未来中国对外关系和中非经济交流上扮演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
2007年10月1号到12号,我受有关方面的委托带我们的工作班底去毛里求斯呆了十二天。这十二天的时间可以说叫做三合一:工作、考察和休闲。我们在座的很多同学可能看过我的博客,博客的题目就叫做"策划就是生活"。这就是我们所提倡的一种工作和生活方式。因为我们这个时代不是一个工业文明时代,工业时代是朝九晚五,上班、下班,而知识经济时代的工作方式,我认为是边休闲边工作。
◎ 中非合作
为什么要去毛里求斯呢? 2006年的时候,北京举办了一个轰动世界的中非合作论坛,非洲四十八个国家的元首全部聚集北京。在这个中非论坛上,中国做出了很多承诺,承诺中国将会全力帮助非洲的兄弟们,使它们像中国一样从不发达走向发达。这个大的原则定下来以后,中国首先面临一个问题:怎么走向非洲?中国怎么跟非洲合作?中非合作有这样几种模式:一种就是毛泽东时代的模式。大家可能年龄小都不知道,但是你们的父辈都很明白。我们小的时候听过坦赞铁路的故事,刚果、赞比亚的故事,这些是我们中国援助非洲最成功的例子。以至于文革刚结束的时候,马季说过一个轰动中国的相声就是专门讲坦赞铁路的。那个时候中国的援助是不讲经济效益的,纯粹是一种政治援助,最后的效果非常差。
第二种模式就是在今天这个全新形势下的模式。中国需要非洲,这个需要不是简单的政治上的需要。我们的政治家见了非洲的元首们都会说这么一句话:"非洲是我们的好兄弟,当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联合国席位的时候,是非洲的小兄弟们把我们给抬进去的!"这是我们的官员经常喜欢讲的一句话,但是现在非洲的这些元首们,他们不太愿意听这种话了。他们觉得固然是我们把你抬进去的,让你恢复了联合国的地位,可是你中国现在是全球最大的新兴国家,而非洲现在还属于待发展地区,我们怎么互赢、互动?这是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是中非关系的深层次问题:中国经济持续发展需要能源,需要矿产资源,而非洲有丰富的能源和矿产资源;中国经济要继续发展,产业结构要调整,过剩的产能要转移,能不能够把我们过剩的产能转移到非洲待发展地区;此外,中国向非洲出口产品和服务,必须解决一个外贸平衡的问题,所以中国有必要帮助非洲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促使非洲竞争力的提升。总的来讲,无论在经济上、政治上,还是外交上,今天的中国终于到了一个要跟非洲进行全方位合作和共享的时代,这是历史的必然。在这种背景下就有了我们的中非论坛,中非论坛在全球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受到刺激最大的是日本。日本认为中国已经后来居上,捷足先登了。中国跟非洲国家的关系已经从简单的政治层面的交往变成了全方位的合作。所以,日本也想要搞一个日本式的"中非论坛",希望通过一种经济外交保护他们在非洲的利益。
◎ "走出去"的民间商帮
在这个大背景下,中国确定了中非合作的方针,提出了"走出去"战略。其实"春江水暖鸭先知",在我们的国家提出"走出去"的时候,民间已经有很多企业开始"走出去"了。首先走出去的是我们的温州商帮,温州人,浙江人。我曾经在《第三种生存》里面专门讲到温州商帮,我说什么叫商人?他们的眼睛是铜钱做的,他们在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看出利润,他们的耳朵比老鼠还灵,他们能听到银元掉到地上时发出的叮当声,他们的鼻子比鲨鱼还要灵敏,就像鲨鱼闻到了大海里面的一丝血腥。只要有机会,他们就会奋不顾身地到那里去。这个形容放在浙江商人身上可以说是最合适不过的。这些年来浙江人,特别是很多中小老板已经开始进入了非洲。非洲的尼日利亚、坦桑尼亚甚至包括南非都已经出现义乌城、温州城,以至于在非洲一些社会治安非常不好的地方还出现了绑架、抢劫和杀害中国人的事件。
就是在这么一种环境下,商人们还是奋不顾身地继续进入这些地方。当然,安全问题和投资环境问题确实是很大的问题,所以国家提出"走出去"战略,希望为企业走入非洲提供更多支持,包括政策支持,比如说金融政策、外贸商务政策等,还包括项目支持。除了民间商帮"走出去"以外,还有一些非常优秀的企业也开始走出去了,最典型的就是华为。我在全世界很多地方游历的时候都有一个非常深刻的体会,就是华为的确是个非常了不起的企业。在美国遇到一些杰出的企业家,他们曾经跟我说过这么一句话:中国的华为是最值得我们尊重的最可怕的竞争对手。这句话的潜台词是什么呢?也就是中国的很多企业在欧洲和美国不算是正规军,顶多是个义和团,没有竞争力可言,但是华为却让他们感到很恐惧,这是一个值得尊敬的对手。我在欧洲、美国、印度、非洲等许多地方经常可以看到华为的身影,经常可以看到华为的招牌。一些像华为这样的企业也开始走出去了,但是他们走出去都是以散兵游勇的方式进行,虽然国家非常希望配合他们一下,支持他们一下,但是政策很难落到实处。
第55节:中国首个海外特区的诞生(2)
◎ 走进非洲
在这种情况下就有了我们这次毛里求斯之行。山西有一家企业原本做外贸,但是外贸做到了五年前已经没法做了,现在中国的外贸空间很小了,国家很多方面的政策开始改变,西方又开始在关税上挤压,基本上是哀鸿遍野,难以为继。这个企业四年前已经意识到简单的出口贸易空间很小很有限,他们就开始转型。
当时他们发现毛里求斯这个地方有几个特点:社会治安非常好,跟我们所理解的动荡的非洲完全不是一回事,这里风景如画,被欧洲人称为"欧洲的后花园",是欧洲人最喜欢的休闲目的地,就相当于我们所说的巴厘岛这样的地方。欧洲人在那里苦心经营了五六十年,所以它有很成熟的世界级的休闲平台,有非常好的休闲服务和休闲设施。而且这个国家非常小,两千多平方公里,一百多万人口,历史上曾经三次覆灭。第一次是大航海时代,这里被称为"海上马车夫"的荷兰人率先发现。按照他们的总统开玩笑式的说法,荷兰人来了以后把他们的渡渡鸟吃完,觉得这个地方一钱不值,就跑了。荷兰人走了以后,法国人过来,把法兰西文化带过来,把法国人的浪漫和善于享受的风俗传给了这个地方。再后来经过百年战争,英国崛起后把法国人赶走了。英国人统治这个地方的时候就把他们的大英法典、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规则以及议会制度全部移植过来。由于这里劳动力不够,英国人就从他们的殖民地国家,比如说巴基斯坦和印度移来了很多劳动力。所以当毛里求斯最终独立时,这里有三种人,百分之八十的是具有印巴血统的棕色人种,百分之十左右是法国人和土著混血的后裔,还有百分之十是其他人种,几乎所有的人都会说英语和法语。
这家企业到了这个地方以后发现一种新的商业模式:从非洲其他国家进口棉花到毛里求斯加工成棉纱,然后再卖给岛上很多在这里做加工的英法著名厂商,因为欧盟和美国给它很优惠的贸易政策,而这里做棉纱加工的企业很少。这家企业在这里实打实地投资建厂,口碑甚好。中非论坛结束以后,我们国家确定要"走出去"的时候,其中一个很大的项目是跟毛里求斯这个国家签订的,在那个地方建一个中国工业园,很多企业来投标。这个企业由于对当地情况比较了解,最终获得了这个园区的开发权。拿到开发权以后他们马上开始工作。折腾了一年,也花了很多钱,最后发现如果按照常规的思路走下去,上不能贯彻中央和国家的这种战略思路,中不能推动当地经济发展,下不能使企业通过这么一个平台实现升级和转型。
于是他们就把这个工作停了下来,希望能够借助这个历史性的战略机遇使这个项目成为一个战略性项目,上能够为整个中国"走出去"蹚出一条很好的道路,中能够使毛里求斯这个国家得到实惠和发展,具体到这个企业可以使自己完成升级换代。但是光有这个想法还不行,做什么,怎么做,并不明确,于是他们开始在全世界找外脑,找了麦肯锡,找了罗兰贝格,最后找到我这里来了。这个公司海外事业部的总经理找到我这里来,我跟他见面聊了聊,我就问他为什么要找我们,他在找我们之前已经找了很多机构,包括麦肯锡。我问他们为什么不跟麦肯锡合作呢?他说通过交流发现麦肯锡解决不了他们这个东方式的斯芬克斯之谜。麦肯锡虽然很庞大,专业分工很细致,但他们面临的问题就像一条没有航道的河流,这是一个尚没有现成商业模式的东西,不知道怎么破题。他对我说找我们有三点原因:"第一,我跟踪王志纲工作室跟踪了十多年,我一直在看你们破解这些问题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也是你们的粉丝;第二,我相信这种选题对于你们来说具有挑战性,对于我们来说也具有挑战性;第三,你们是最渴望挑战的,所以给你们机会让你们挑战,行不行?"所以我们提出先去考察一番。
第56节:中国首个海外特区的诞生(3)
去毛里求斯非常有意思,当时中国内地到那里还没有直达的航线,只有香港才有,我们从香港飞了十个小时到那个地方。在我去之前,我脑袋里面想到的非洲都是和传染病、动荡、贫穷、饥饿联系在一起的。但是到了毛里求斯发现整个岛上全是美女,比巴厘岛上还要好,亚龙湾更不用说了。海全是翡翠那样的颜色,跳到水里面去热带鱼就从脚边游过。大家慨叹这是不像非洲的非洲。
我们就开始反思了,以为自己很了解世界,其实不是这样。就像很多欧美人自以为很了解世界,其实并不了解。我儿子原来在美国留学的时候,住在一个非常富有的银行家家里。他跟那些美国孩子们在一起玩的时候发现所有的美国孩子,包括他们的父母都不了解中国。特别是我儿子邀请他的美国朋友到中国玩的时候,他的父母一而再再而三地问他,是不是要准备好多吃的带到中国,怕他们饿肚子。最后两个美国孩子到中国一看,傻眼了,发现中国一些地方跟美国差不多,怎么回事?这种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在生活中大量存在。
◎ 一个国家的渴望
我们到了这个国家以后,十天内要考察,要访谈政府各部门,要做研究,还要体验当地的风土人情,时间安排得非常满。怎么做才有效率?我们先从这家公司已经做的工作着手。这家公司董事长管理着大小几十个公司,而他把自己百分之六十的精力放在毛里求斯这个项目上。我们看了他们原来的设想和规划,基本上是国内建工业园区的模式,并且已经花了上千万元做规划,但是按照这个规划,厂房盖好后有没有企业愿意来,他们心里没底。我们也发现问题并不像我们想的那么简单。
在毛里求斯那几天我发现这个公司在当地的口碑非常好。在他们的安排下,我第一天见了总统,第二天见了总理,第三天见了副总理,最后的几天见了所有的内阁大臣。说实话,我只用了五天时间基本上把毛里求斯搞明白了。为什么呢,在座的同学们,你们有个最大的优势,你们生活在中国,这个国家有十三亿人口和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土地,而且在经历着剧烈的变革,就像上次讲课时我跟你们讲的"美国三百年,中国三十年"。当你像坐过山车一样经过这三十年的沧桑巨变以后,当你在这个过程当中能够看清中国发生的各种复杂问题之后,用这种眼光去审视国外的很多地方,很容易就能够把握住那个地方的问题所在。当时我们用了五天时间基本上就把这个国家搞明白了,对这个国家做出了一个判断,我今天给大家专门讲的就是这种分析问题和判断问题的方法。
他们的总统和总理反复向我们强调:在整个非洲很动荡的时候,这里是一方安宁的净土。安定的原因有三条:一是英国人给他们建立的一套非常好的现代法律体系,一套好的运行体系;二是这个地方的人种主要是从印度那个地方过来的,他们信奉宗教,民族性情温和;三是这个地方在历史上一直是欧洲的一个功能区,在高端休闲方面做得非常好。这种高端的休闲影响和改造了这个岛国,使整个岛国有一种温文尔雅的气质。这是第一个判断。第二个是在贸易上的优势,欧盟给了他们很多优惠政策,美国也给了他们特殊的优惠政策,所以这个地方小到转口贸易,大到金融离岸交易都做得非常好,所以他们认为他们的国家应该成为非洲的新加坡,要按这个目标去发展,但怎么发展他们不清楚。他们还请来新加坡原来的总理顾问,请他来看能不能把新加坡模式搬过来。我也跟他在一起探讨过,不过事情不是这么简单的。
第57节:中国首个海外特区的诞生(4)
我们最后研究完这些情况后得出几个基本的结论:第一,中非合作已经成为国家战略,这是大背景、大趋势;第二,中国要与非洲开展全面合作,企业作为先头部队已经开始走入非洲。比如说华为、中兴、TCL、海信等企业已经开始进入,但是这些企业大多是单兵较量,感到处处都受到限制。第三,毛里求斯是一个非常适合中国企业集群进入的非洲国家,可以作为进入非洲的后勤基地、物流基地和总部基地。围绕这个结论我和我们中国的大使,和毛里求斯很多官员进行了充分交流,我发现他们全都睁大了眼睛。他们说原本希望中国能够办个企业,或者解决纺纱的问题,或者在高端旅游上多吸引点中国的游客,毛里求斯现在一年有七十万的游客,中国人来了以后,可以达到一百五十万游客。这就是他们原本的期望,这些想法都不错,但都是分散的点,没有形成一个面。
按照我刚才的那个思路来论证分析中国的需求:中国非常需要一个跳板、一个战略平台、一个辐射和服务整个非洲大陆的一方宝地。我认为,在整个非洲毛里求斯是最具备这些条件的:第一,这个地方的生活环境绝对是世界一流的,第二,社会安定也是世界一流的,第三,这个地方的交通区位也是世界一流的,这个地方到南非、到埃及甚至到迪拜,到非洲的很多地方,最多飞三四个小时,到非洲的象牙海岸,飞机也就一个半小时,再没有比这儿更好的条件了。所以我们中国企业到这个地方不是简单地办一个工业园区,而应该打造一个中国的海外特区。我专门见了毛里求斯的总理和主管对外经贸的副总理,跟他们提出了这个设想,他们听完以后很兴奋,说很愿意考虑。
那么作为一个海外特区来考虑的话,这就不是一个简单的工业区的规划设计了,它应该是毛里求斯这个岛国的一个新的城市功能区。这个国家的城市化率非常低,是典型的二元结构。一半在海边,欧洲人把它打造成了世界级的休闲度假村,一半是岛中间,基本上还是农耕时代,种甘蔗,种菠萝,还是处于农业社会的状态。主要的城市就是一个所谓的路易港,只有十几万人口,就像我们中国的一个小镇一样。我们认为它现在正是向城市化转型的前夜,因此如果有外力能够以一种新的方式把这里打造成一个城市功能区,那么国家竞争力将会得到极大的提升,而且辐射、聚合以及服务半径将会得到最大限度的放大,我们把这个思路跟毛里求斯各方面进行交流以后,他们非常认同。
◎ "四老"满意的国家营销
这就是我所说的"找魂",所谓"找魂"就是找方向。大家知道中国人有句话叫做"顺藤摸瓜",我们做事的方式恰恰相反,叫做"顺瓜摸藤"。到一个地方以后,先把它放到全球大趋势大背景下看它的位置在哪里,把它搞清楚以后也就是把瓜找到了,找到以后就要进行可行性的论证了。这是最关键的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跟当事人进行交流,如果他们认同这个方向,我们就按这个去思考,接下来就涉及策略问题,战略确定之后就是策略的设定。
第58节:中国首个海外特区的诞生(5)
我们说在毛里求斯做这件事情要"四老满意"才行。原来我们在中国做什么事情的时候都要做到"三老满意":三老是"老头子"、老板、老百姓。"老头子"就是领导,从中央到地方,必须让领导满意,要符合他们的政绩观;但是光他们满意不够,还要老板满意,企业家满意才有商业机会,这样才有推动力;光有这"二老"满意还不行,最后还要老百姓满意。把这"三老满意"解决好以后,就是科学发展观,就是和谐社会,就可以放开手脚往前走。到了毛里求斯以后,我们就提出来必须是"四老满意",还要老外满意,因为你是到人家国家来做事啊。
这个思路清楚以后,我们跟毛里求斯政府进行了交流和沟通,说希望在这个基础上做这件事情,问他们毛里求斯能够给这个构想提供哪些支持。因为这个思路要真正落到实处还有几个大问题要解决:首先,中国没有直达毛里求斯的航班,还有签证以及外交方面的问题。这一谈就不是经营城市,而是经营国家了。当你跟总统和总理对话的时候,你会发现你涉及的每一件事都是大事。我问能不能提供免签,他们答应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以后元旦、春节去那边免签,拿着中国的护照到那边以后落地签证,这个已经兑现了。他们国家的总理很得意地跟我讲,反对党当政的时候不同意,他上台以后,这个问题两天就解决了。
其次,我问他们中国的企业家到这里投资以后能不能给毛里求斯的护照。他们总理问我为什么要毛里求斯护照,我说这个很简单,中国的企业到你这个地方以后,他把十亿上百亿的资产砸到这里,连这个地方的人都不是,到时候你把他赶走了,他这个财产怎么收回来呀?中国有一句话叫"有恒产者有恒心"。他要做这么大的投入,如果没有机制保障,他进出都不自由,他怎么投入呢?这个问题毛里求斯又解决了。第三件事情我们还在探讨,就是中国是否可以在毛国办银行的问题,他们说这些事情都可以考虑。
用这种思路先让"一老"满意,把毛里求斯这个国家所能够给出的很多软服务和优惠政策全部要来以后,回到中国来再解决"二老"满意的问题。现在这家企业正在跟商务部、中国银行、外交部等机构进行对接,把与毛里求斯定下来的很多政策落到实处。这样的话,人家国家的和我们国家的政策和优惠条件都要来了,这一个海外特区的投资价值和投资潜力已经彰显无疑了。
最后就是跟很多已经走向非洲和正准备走向非洲的中国企业进行路演。比如说华为,我们跟他们进行了沟通,我说与其你们在这个地方星星之火,受到很多制约,还不如你们就把非洲总部放到这个地方,我们将提供很多服务和配套。还有中兴通讯和TCL,还有重庆的力帆轿车,当然还有很多温州和浙江其他地方的商人。我们整个思路理清楚以后,同时配合对毛里求斯国家的营销,由国家指导,企业运营,市场操作,让中国重新认识毛里求斯,认识到它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非洲国家,而是有优良的环境资源和巨大发展潜力的地方。
马克·吐温有一句话,我觉得是一句绝妙的广告词。他说:"上帝先创造了毛里求斯,然后依照她的样子打造了伊甸园。"意思就是伊甸园是参照毛里求斯来打造的,这广告词多精彩!到时候我们就可以通过国家营销的方式把毛里求斯的信息有效地传播到中国来。毛里求斯的旅游根本就不用担心,在毛里求斯的投资也会受到追捧,中国要走向非洲的企业也会在这个国家找到它们很好的服务基地、后勤基地、孵化平台和总部经济区,最后的结果自然皆大欢喜。
这说明一个什么道理呢?知识知识,光有"知"还不够,还得有"识",就是见多识广,阅人无数。如果能将两者打通,按照毛泽东讲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去认识问题,你手里就有了一把手术刀,"庖丁解牛,游刃有余",这个时候生活里面任何复杂的问题都可以条分缕析地解剖出来。这才是最有用和最有价值的东西。
第59节:龙象之争(1)
龙象之争
中国和印度两个发展中的大国既是合作伙伴也是竞争对手,一个成功抓住工业化现代化契机成为世界产业链中的重要一环,另一个则在信息化大潮中独领风骚,驶上全球化的快车道。两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如何涅槃重生?一次深入的印度之旅带你认识一个多面的印度。
在今天的世界上,特别在媒体上讲得最多的一个话题就是龙象之争,龙指的是中国,象指的是印度。西方人在讲龙象之争的时候,基本上都倾向于印度这边,都把宝押在印度,认为印度肯定会超过中国,而且他们也从内心里面非常渴望印度能够超过中国。他们的理由往往是这么几条:第一,印度是全世界最大的民主生活体,就是说印度是全球最大的民主国家,十二亿人口实行民主制度;第二,印度是说英语的国家,所以跟全球化的方向是一致的;第三,印度现在搭上了信息高速公路IT产业的快车,连中国都发达了,印度肯定会发达。最后结论是印度肯定会超过中国。所以我一直在关注印度,想什么时候可以去看一看印度到底是怎么回事。
◎ 多面的印度
终于在2007年下半年有了这么一次机会,也是一家已经"走出去"的企业邀请我们去印度考察,我说正好我也想去一趟印度,要去看看到底龙象之争中的这个象是怎么回事。这次去把印度最主要的地方全部走遍了,先到了孟买,然后到了新德里,到了恒河,最后到了佛教的诞生地。一路走下来,最深的感受就是看到了一个多面的印度。
贫穷的印度
我记得我们小时候看电影《流浪者》的时候,所有的流浪者都说要去孟买。孟买的标志性建筑是印度门,这是1915年的时候印度为了迎接英国乔治国王来访问专门建造的,非常壮观。我到了孟买以后,跟导游讲我想看印度最真实的一面,他就带我到了市中心,到了印度门,从一座桥头往下看,看到一个全球最大的贫民窟。搭建的全部是临时建筑,方圆可能有几平方公里,六七十万人口在里面,就在印度门那样繁华的地方旁边。很多贫民基本上是家徒四壁,甚至家徒四壁的还算是好的,有的连四壁都没有,就是一张毯子,晚上就睡在路上。
第60节:龙象之争(2)
在新德里还看到最震撼的一幕,早上当太阳从东方升起普照首都的时候,我突然在离印度总理府不远的地方看见了成千上万白花花的屁股,定睛一看,原来是贫民窟的老百姓起床了,全部在对着太阳方便。成千上万的人没有厕所这些基本的公共设施。
他们是靠什么维持生活呢?后来我发现,这里是全球最大的手工洗衣厂。印度有最豪华的酒店,但这些高级酒店里送洗的衣物竟然是在这个手工洗衣场里洗涤的。他们前一天把所有酒店的脏衣服和脏被单收过来,然后集中到这里来洗,这个地方没有肥皂,用的是我们小时候洗衣服用的棒子。在这个地方洗衣服,洗完以后晒干,晚上再送到各个酒店去。这个成本比我们用洗衣机还要低。我们在孟买住的五星级六星级酒店里的被单,想不到最后都是集中到这里用最原始的方法来洗涤的。
朝气蓬勃的印度
当一般的中国人看到这一切的时候,他们就会摇摇头说,印度要赶上中国简直开玩笑,根本就不可能。但是当我去了新德里,又到了班加罗尔还有其他地方之后,我又发现了另外一个印度。班加罗尔有东方的硅谷之称,在一个很杂乱的城乡结合部形成新兴城市和工业园区,中国的华为、中兴都在班加罗尔建立了自己的区域总部。成千上万印度青年西装革履,朝气蓬勃、勤勤恳恳地在那里工作。班加罗尔作为全球著名的IT行业外包地是名副其实的东方硅谷,的确是不敢小看。搭上信息化这辆快车的印度的确是非常有潜力的。
我们不能用看到的贫民窟的情况来判断整个印度,一个新兴的印度的确正在崛起,特别是在后工业时代,在IT产业等方面印度有很多优势。一位对印度很了解的中国专家对我谈了他的观点,他说中国人所理解的现代化是高速铁路、汽车、集装箱码头和高楼大厦,其实后工业时代特别是信息时代的表现方式是互联网平台、IT产业和芯片。不能看表面,有可能印度人手中的一个手提箱产值超过我们十个集装箱。
中印经济完全是两种形态,西方人认为印度超过中国并不完全是妄言。这两种经济形态,中国代表着工业时代,靠制造和加工业推动着城市化,成了西方人不敢小看的一个经济体;另一种是后工业时代崛起的信息产业,印度已经在这方面有相当的优势。
印度的宗教
余秋雨曾经写过这么一篇文章,他说很多人看印度要超过中国,我看不可能。为什么呢?他说你看看印度德里的街头有十个人的话,情形肯定是两个人在打架,一个人在练摊儿,七个人在观望。这个判断我觉得是有些道理,但是这是文学家的眼光,他看到的是民风。我们应该从多角度来看印度。我是从哪些角度看呢?孟买有一千五百万人口,它的人口密度比北京还大得多,它在城市化过程当中,不仅基础设施没有建好,而且由于印度不杀生,基本上所有的动物跟人类一样享受公民待遇,类似于咱们北京王府井这样的闹市区经常堵得水泄不通,因为路上会突然出现一头悠然自得的牛在那里散步,而牛的旁边还可能有两只羊正在横穿马路,就在绿灯亮的时候左看右看,最后不紧不慢地从人群当中踱过去了。这简直是不可思议。
第61节:龙象之争(3)
印度就在相当于咱们北京的CBD这样的地方,在高楼大厦之间集中了人类最大的贫民窟。在中国有句话叫"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某个地方的富人多,他肯定要远离穷人,因为他觉得穷人多了意味着社会安定有问题,但在印度富人和穷人杂居一起,彼此之间非常融洽。还有不可思议的地方在哪儿呢?从印度的城市到乡村看到的所有的印度人,脸上都洋溢着一种泰然恬淡、安之若素的神情。
我在印度的时候就跟很多人交流,有人给了我这么一个解答,我不知道这个答案站不站得住脚,但是我是比较赞同的。他说"存在决定意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能够走到今天,肯定有它的必然性。印度人如今的状态和他们的宗教有很大关系。讲到印度的宗教,有人说有一千种,有人说不计其数,但不管哪种印度宗教,都有一个基本的理念:它认为人生是一种循环往复的轮回;如果你现世承受苦难,是因为你前世有了罪孽;如果你要想改变自己的命运,就必须在现世不断地修行和修炼自己,重修庙宇再塑金身,来世你就可以转运。这是贯穿所有印度宗教的一个几乎一致的命题。在这个背景下面有了印度的苦行者。这是他们的第一个解释。第二个解释是因为有了宗教使得印度人的性格比较平和,使印度人都寄希望于来世,因此减少了社会的摩擦碰撞和暴力行为。这种解释我觉得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在印度这个地方我想可能是由于人口的压力、资源的限制,才生出这么一种特殊的宗教,后来这种宗教又强化了人们心中的宿命论,最后使这么一个地方能够继续往前走,终于迎来了二十一世纪印度可能要复兴的行情。
印度之旅要结束的时候,我们花了二十多个小时到了释迦牟尼坐化的地方,这二十多个小时虽然很辛苦,但是让我们真正看到了印度的农村,对印度有了全面的了解。印度的人口接近中国,但印度的国土面积只有中国的三分之一。有很多经济学家做中印比较研究的时候,通常说中印人口差不多,面积三比一,所以印度贫穷是必然的。这个说法不对,因为中国五分之三的国土是不毛之地,中国真正适合人居的国土面积其实跟印度也差不多,其实两国的资源都非常有限。
印度的民主
印度走完我有几个感受:印度没有一条高速公路,我感觉印度基本上相当于八十年代初的广东--车水马龙、热气腾腾。汽车、牛车、马车、摩托车、自行车全部拥挤在一起。孟买的市中心拥挤不堪,真是"猫有猫道,鼠有鼠道,不是无道,各行其道",还有牛羊穿行其间,大家都享受着和谐社会。小贩是终生自由的,不像我们中国有城管,为什么政府不敢管他,因为印度是个民主社会。我问过这些小贩,还有乞丐,他们都认为这是他们的自由和权力,他们都有自己手里的一票投票权。
第62节:龙象之争(4)
我记得有一位学者,好像就是北大的,讲法治精神的时候举了一个例子:在古罗马的时候有一个城市要改道,但遇到了一个超级钉子户坚决不搬,政府跟他协商,他就说了一句名言"风能过,雨能过,国王不能过",因为这是我的土地,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最后就永远不拆了,留下了一道奇观。印度在这方面确实有古罗马之风,但是也造成基础设施缺失的问题,他们之所以没有高速公路,不是因为不需要,也不是不想建,而是因为道路的修建涉及移民,涉及拆迁等种种问题,在这样一个民主的社会,搞这样的建设成本太高。
印度的文化
泰戈尔说过:到印度的有两种人,一种是去过泰姬陵的,一种是没有去过泰姬陵的。我到了泰姬陵以后,的确感到震撼。泰姬陵这个美丽的建筑背后有一个十分凄美的故事,一个老国王和他年轻美貌的妃子的故事。就像中国古代的典故"千金一笑"一样,为了这个叫泰姬的美丽妃子,国王倾全国之力建了这么一个亘古未有的建筑。这个建筑耗尽了国力,也使他荒于朝政,于是在泰姬陵建好的同时,他的儿子篡权了。他儿子把他关在这个宫殿旁边的一个地方,从此,这个老头只能从他被关的那个地方,远远看着泰姬陵美丽的身影。这就是泰姬陵的故事。
这个爱情故事的凄美和这个建筑的壮美构成了泰姬陵延续百年的魅力,我看了以后感受特别深。原来看到泰姬陵图片的时候我就想怎么印度的建筑有阿拉伯风格的影子呢?这次我到印度以后,尤其对印度的建筑有了了解以后才发现原来阿拉伯文化对于印度文化的影响那么深。原来我们认为阿拉伯文化就是一千零一夜那样的东西,这次去印度走完以后才发现,在人类的建筑历史上有很多独特的创意都跟阿拉伯文化有很大的关系。举个简单的例子--西班牙文化。为什么西班牙的建筑和艺术,还有斗牛、歌舞那么受欢迎?为什么今天的中国房地产商们拼命地克隆西班牙的东西?为什么凡是冠以"西班牙式建筑"这样名字的楼盘都卖得非常好?研究西班牙的历史我才发现,西班牙在历史上遭到过摩尔人入侵,摩尔人就是我们所说的北部非洲的阿拉伯人。他们带来了新鲜的血液,他们跟欧洲文化杂交产生了西班牙辐射久远的文化,它沉淀在歌舞、运动和建筑等各个方面。
印度在历史上曾经被许多民族侵略。这个地方没有遮拦,很容易进来。两三千年前欧洲的雅利安人进入了印度高原,成了他们的统治者,像甘地家族就是这些人的后裔。中世纪的时候阿拉伯人进来,包括我们所说的摩尔人。当时阿拉伯人带来的宗教运动把佛教的建筑基本上全部毁掉,然后又建立和普及阿拉伯的文化和建筑。阿拉伯的文化跟印度的文化结合之后就产生了气势恢宏震撼人心的印度建筑。我们最近有一个项目,其中要做一个七星级酒店,请了美国一家最负盛名的公司做设计,就是设计帆船酒店的那家。他们推荐了三个方案,一个是地中海式的,一个是东南亚式的,最后我跟他们很明确地说要做阿拉伯宫廷式的。当时很多人理解不了为什么要这个阿拉伯宫廷式,最后我把阿拉伯艺术的脉络和影响讲明白,大家就理解了,原来阿拉伯建筑和阿拉伯文化是不能小看的。
第63节:龙象之争(5)
◎ 民主制下的暗涌
我回来之后,有人问我印度和中国相差多少,我说从总体上来讲,印度要赶上中国,估计要二十年才行。但是中国的上流社会要赶上印度的上流社会,恐怕五十年都赶不上。出入五星级和六星级酒店的人们,都是彬彬有礼,就连门童和服务生也训练有素,成熟的管理和服务营造了一种上流社会的氛围,而在我们的这些高档场所,虽然硬件设施也不差,但味道却不一样。巴尔扎克有一句话说要造就一个富豪往往要经过三代换血。确实不假,现代意义的印度完全是英国殖民者一手塑造的,等级制度和上流社会的风尚还一直延续下来。所以它在服务上、在上流社会那种礼义道德风尚上是一流的。有一句话说全球有两个行业最欢迎印度人,他们天生就适合从事这两个行业,第一个是IT工程师,第二个是门童,拉门也是非常讲究的。
这次我到印度去听到一个笑话,说印度加尔各答的市长到上海参加APEC会议以后回到印度发表了一个演讲,市长说:"我们得赶快努力呀,不然的话十年以后上海就要超过我们了!"这个笑话反映了印度人一种非常有趣的自大,孟买跟上海相比在城市建筑上起码晚了二十年。另外我在印度亲身体会,印度人发现你是中国人就会问你,中国和印度比,谁比谁好。我就想他们为什么成天都是追着我问这个呢?后来我明白了,原来我们都是兄弟,大家同属第三世界,比如我们原来都是一起从农村出来的农民工,突然一个人当了老板了,其他的人都还是民工,这就有不平衡了。有很多当企业家的老板用人都不用同乡,不用同学,我说为什么不用同学呢?他们说用同学容易产生攀比,心理不平衡。现在中国和印度也是这样,印度人一见到中国人,任何一个话题都是我们怎么样,中国会不会赶上我们,中国会不会超过我们,其实他们连中国都没去过。
中印之间的这种比较的心态反映在很多方面。比如华为本来要在班加罗尔建一个总部,它按照当地政策投标收购了一个企业,同时租了一大块地,但是最后印度的地方法院就以这样做违法为由取消了收购。这个取消就涉及深层次的问题,就是印度对中国的恐惧,对中国的企业有很多防范。
前一段时间媒体上一直在讲一个观点,就是因为新兴国家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以让发达国家难以置信的速度发展,而同时欧美尤其是欧洲呈现出严重的动力不足,未来世界的重心在逐渐东移,而且目前的这场经济危机加快了这一进程。这个观点被很多人接受,但是最近亚洲两个国家发生的事件却让这种判断打了折扣。泰国的抗议示威和印度遭受的恐怖袭击都反映了这些国家的脆弱,经济发展虽然很快,但是容易受到国内外政治环境的影响,而且它们的政府缺乏应对能力。
第64节:龙象之争(6)
印度孟买发生的恐怖袭击让全球震惊,因为人们印象中的印度人都是生性温和的,由于宗教的原因他们相信轮回,相信此世的苦难是因为前世的过错,而此世的苦行则可以带来后世的好命,这使得他们即便身处非常困窘的境地也能保持平和的心态,乐天知命,与人为善。可是,怎么会突然发生这么暴力血腥的事情呢?当媒体的报道扑面而来的时候,我们才发现其实最近几年印度的恐怖袭击和暴力事件频发。这些事件的起因错综复杂,此次恐怖袭击的原因也是众说纷纭,不管最后哪个组织对此负责,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一个地方如果频繁地爆发恐怖事件,就说明那里的社会机制出了问题,矛盾已经到了不可调和的程度。
事件爆发之后,印度政府的反应速度和掌控能力实在是让人大跌眼镜,反恐部队长官竟然在前往出事地点的途中中弹身亡。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印度政府的社会管理能力是不足的,这是新兴民主国家的通病。相比之下,中央集权的国家社会动员能力和管理社会的能力就要强得多。我不是在简单地说这两种制度孰优孰劣,社会制度的比较是很复杂的事情,而且要根据社会的具体情况来分析,制度设计可能是好的,但是适不适合这个具体的社会就不一定了。
像中国这样的国家容易集中力量办大事,基础设施建设是大事,应对危机也是大事,这些问题中国都能很好地解决,但是要解决发展中的低效率和腐败问题就很困难。这次刺激经济的计划喊了很久要拉动消费,到最后还是落到投资拉动的身上。而像印度这样的国家它是对下负责的,因为是民选政府,要选票就要讨好选民,所以政府有些收入就尽量返利于民,有些基础设施建设也因为人民的反对而无法开工。印度的基础设施之差是出了名的,这次出事的泰姬玛哈酒店,我2007年去的时候也住过,是印度最好的酒店,而在这样一个顶级的酒店旁边就是贫民窟。这也给酒店的安保和后来反恐部队的行动带来了很大麻烦。
现在印度的问题在哪里呢?一方面他们已经融入全球化进程,嵌入全球产业分工,受到民主化思潮的影响,另一方面他们的脚还站在泥沼里,人们的生活条件没有改善,基础建设没有完善,但是人们的想法已经跟着世界潮流走了。毛泽东的不断革命论和革命分阶段论是非常有道理的,策略和制度无所谓对错,而是要看到没到实行的时候。
西方总是拿中国和印度相比,说印度是最大的民主国家,一定会超过中国;有人则反驳说印度的城市搞成那个样子,还说要超过中国,简直白日做梦。原香港总督彭定康最近的一些言论代表了西方对中国崛起的态度,他说中国的成功是对民主世界的威胁,因为原来西方国家到全世界宣传民主世界是全人类的未来,但是当一些新兴国家实行民主制度之后,民主渐渐被证明不是包治百病的良药,而中国没有照搬西方的那一套反而蒸蒸日上。他们认为这是对他们价值观的极大挑战。
这些观点都失之片面,就像毛泽东讲革命分阶段的道理一样,我也相信民主是未来的方向,但是经济基础、国民性格到没到那个程度很关键。西方能够实行民主制,一方面是因为具备了相应的经济基础,社会发展基本定型,另一方面是因为上百年的民主实践教育了国民。而印度的情况就像从西方空降了一辆好车,跑在一条坑坑洼洼的土路上,从起步到加速跑得还蛮好的,但是再快就要散架了。如果把现代化进程比作一场球赛的话,他其实是提前踢了下半场,现在要来补上半场的课。而中国上半场踢得不错,路已经修好了,现在是要把车更新换代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