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463 407
119 757 209.05
2.53
10
000932
华菱钢铁
14 999 961
111 149 711.01
2.35
从表2-7、表2-8中可以看出,第一个“大盘精选”基金的持股中,只有“中国联通”和“中国石化”是真正意义上的大盘股,其余均是中小盘股;第二个“大盘精选”基金的持股中,除去“浙江医药”、“建发股份”、“美的电器”三只外,其余7只产品均属于大盘股。两者的投资风格差距还是比较大的。
选基金应重实质、轻名称
有的时候,你会发现一些“成长”基金,在大盘蓝筹表现抢眼的时候也跑到了最前面。盯着季报一看,这些基金手里拿的也是一水儿的大盘蓝筹股。更夸张的是,2007年的时候,有一只“策略成长”基金,一口气发到400亿元,如果真按照成长股的定义来买,全市场的成长股估计都要涨停一次。
但有的基金经理对此仍有自己的解释:“中国市场是成长的市场,大部分股票都是成长股。比如某银行,一年增长30%,跟汇丰、花旗那样的银行相比,你说它是不是成长股?我们说的成长,是体现中国经济的成长。”
这种说法自然也有一定的道理,但既然如此,“成长”基金和“大盘”基金还有必要区分吗?但如果回到基金契约上,你又会发现,这样的操作仍然是在宽泛的契约约定框架内的。
总而言之,基金就像是一个“面团”,在这些方面可以被随便捏来捏去,而持有人对此也没有什么办法。
还有一些基金,挂名是“混合型”基金,却常年把基金仓位做到接近90%;而另一些“股票型”基金,却长期保持在65%附近的仓位运行。
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很多投资者看晨星中国排名的时候很诧异,这个股票基金怎么就排到配置型基金一类去了?因为这些评价机构在比较基金的业绩时,通常是按照基金运作时的实际仓位水平来评价的,只有在同一水平上,才有比较的意义。
目前来看,基金公司并没有太多改变这些混乱局面的想法,基金经理个人做得顺手就好,而投资者是不是看得清楚,还没有被纳入他们的考虑范围。
对此笔者也只有建议,投资者看重了什么基金,不要仅从名字上去看,还要仔细看看契约,观察一下过往持有的股票明细。
进阶阅读:
1.哪些基金命名是有固定约束的
基金的命名是直观反映基金风格的符号,很多投资者也是首先通过基金名称来了解基金的。但你了解这些命名的依据吗?你知道哪些是监管部门规定了的,而哪些又是由基金公司自行定义的?
目前的基金命名规定来自于2004年制定的一部法律,2004年7月实施的《证券投资基金运作管理办法》规定:
第30节:听懂基金销售说的话(14)
第二十九条 基金合同和基金招募说明书应当按照下列规定载明基金的类别:
1.60%以上的基金资产投资于股票的,为股票基金;
2.80%以上的基金资产投资于债券的,为债券基金;
3.仅投资于货币市场工具的,为货币市场基金;
4.投资于股票、债券和货币市场工具,并且股票投资和债券投资的比例不符合第1项、第2项规定的,为混合基金;
5.中国证监会规定的其他基金类别。
第三十条 基金名称显示投资方向的,应当有80%以上的非现金基金资产属于投资方向确定的内容。
这两条,就是基金名称中最后一个限定词的定义方法。实际操作中这种定义方法导致的混乱主要体现在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上。
现在基金公司的命名中,基本上是以下限来决定,即股票投资范围在60%以上的,都被命名为“股票基金”,而下限在60%以下的,都被命名为混合基金,不管是30%~80%,还是0~00%。
在实际操作中,很多股票基金可能维持在60%或65%的下限仓位附近运作,而有的混合基金却长期保持90%左右的仓位。从而模糊了投资者对于两类基金的区分。
在此之前的限定词,比如“成长”、“价值”、“蓝筹”、“红利”乃至区域经济”、“内需”、“社会责任”等,都是基金在契约中自行约定的,在这种情况下,“80%以上的非现金基金资产属于投资方向确定的内容”大多数情况下也相当于一句空话。
2.“成长”与“价值”的区别
现在的基金命名中,“价值”与“成长”是出现得比较多的。其实,这是相隔离的两个概念。在国外市场上,对“成长”基金和“价值”基金的命名有着较为严格的约束;而在国内,这种基金名实之间仍然比较混乱。
一般来说,海外市场中的“成长”基金一般是要买成长型公司的股票的,而“价值”基金则多买那些已经经过时间考验的、回报稳定的价值型股票,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白马股”。
证券投资的目标有两类:一类是以获取收入,即股息回报为目标;一类是以获取资本增值为目标。成长基金的特点决定了它是以获取资本增值及股票差价为主;而价值型基金则可能侧重于第一类目标或者两者皆有。
不过这只是一般概念中的分类方法,到了实际操作中,还要看基金契约。在A股的基金中,有的成长股和价值股都严格约定了投资的行业和类别,而更多的基金没有严格的约定。
此外,很多基金宣称的“中小盘”、“大盘”,其定义也多数是由基金公司自行定义的。表2-9是A股市场两只“成长”基金铁投资范围定义。
表2-9A股市场两只“成长”基金的投资范围定义
基金
某成长基金
某优选成长基金
投资范围
限制在四个行业:电子、信息科技、传播与文化产业、医药与生物制品
具有成长性兼具品质保障的基金
3.换手率大、主题轮换快是多数偏股基金的特点
国内基金的风格定义不明确也有其根源,因为投资者基本是看收益率,而证券市场没有常年的主角,市场风格轮动变化过快,如果固守一个主题,基金就难以在变幻的市场中跟上竞争的节奏。
在最近的一轮牛熊市循环中,2006年开始排名前列的基金中,冠军基金多属于投资风格并不确定的“漂移”基金,只有2008年的一只冠军基金才是一直限定投资行业十分明确的“成长”基金,但该基金在震荡市场和单边上升市场中表现都较为一般。
在风格轮动明显的情况下,投资者可以观察到基金的换手率也会有相应的提高。虽然目前来说A股基金中1倍的换手率已经属于低档,但从欧美市场上来看,这样的换手率在共同基金中仍然属于很高水平。
4. 限定严格的基金,适合有特别偏好的投资者
严格地限定投资范围的基金虽然很少见,但在目前的市场上也是存在的。对于投资经验比较丰富的基金投资者来说,可以考虑这些基金;而对于一般投资者来说,这类基金并非好的选择,因为其在特定时间内表现突出,但长期来看可能要逊于那些“宽泛”的产品。
第31节:听懂基金销售说的话(15)
比如,2008年的冠军基金就是这样的品种。该基金在投资的行业上有严格的规定,限定在四个行业,如医药行业就是其中之一。这些行业都是非周期性的,因此在下跌市场中会有良好的表现。
国内大部分伞形基金①都是风格比较明确的产品。投资者投资于这类基金需要能清楚地感知市场的风格变动,才能知道在大致的时间内应该持有哪一类型的产品。
秘密14:小规模基金的长项与弱项
*为什么小规模基金容易成为“黑马”?
*小规模基金的风险在哪里?
小规模基金:船小好掉头
每到市场波动的时候,往往会有一些小规模基金作为“黑马”杀出重围,成为当年业绩排行榜上名列前茅的品种。而投资者也津津乐道小基金的“船小好掉头”。再加上基金公司在媒体上的大肆推广,投资者的直观印象可能就是:规模小的基金相对于规模大的基金存在优势。
这里说的小规模基金,是指长期低于市场认定的适度规模以下的基金。从2007年以后的基金规模来看,平均规模在15~-20亿元之下的就属于小规模基金。而这样的规模在2006年之前则应算是较大规模的基金。
在2008年的第二季度以及2009年的第一季度,小规模基金的绩效表现都一度超过同业的平均水平。
小规模基金的优势表现在,当市场转换来临时,小规模基金可以更快地调整结构和仓位。比如,某两只基金买入中盘股“钱江水利”,一只基金股票投资规模为10亿元,另一只基金股票投资规模为100亿元,对于小基金来说,买入5 000万元就属于重仓股,对基金净值的贡献会较大;而100亿元规模的基金要达到同样的效果,需要买5亿元。而当市场波动、基金不再看好这只股票时,小基金可以很快退出,一天就可以抛出5 000万元市值的股票,但大规模基金如果准备抛售,那么“钱江水利”的股价会迅速跌停,并导致基金手中剩余的筹码没有办法抛出。
实际上,由于流动性的原因,很多大规模基金如果不是特别看好某一些小盘股,都不会介入这些股票。这时,小规模基金就可以发挥“船小好掉头”的长项,从而可以选择的股票品种也更多。
因此,在概念股活跃、主题投资活跃的时间段里,小规模基金都容易表现得更为出色,其中也容易涌现出“黑马”。正因为这种原因,基金业内一直有“基金多大规模最适合操作”的说法,其实,“适度规模”在不同的市况下是不一样的。
在2005年市场在1000点附近时,基金经理认为合适的规模是10亿元左右;随后市场上涨,容量扩大,基金经理认为基金的适度规模在30亿元左右;当沪指到了4000点上方及随后限售股解禁越来越多,基金经理们认为基金的适度规模是100~150亿元左右。可见,基金的适度规模与市场的流动性和容量密切相关。
成也规模,败也规模
不过,市场上很难有长期独领风骚的品种,小规模基金也有其劣势。 从长期来看,没有数据显示,小规模基金整体的长期业绩要好于同业的平均水平。小规模基金也可能会迅速从投资者视线中“消失”:一是因为基金业绩下滑;二是因为基金规模快速扩张,变得规模庞大,不再具有优势。
小规模基金最明显的劣势恰恰是其规模小。小基金的业绩好与不好,都会带来基金规模的大幅变动:业绩好的时候,基金规模会快速增长;而业绩不好的时候,则会大幅缩减,这都会对基金业绩产生不利影响。
资金规模的快速增长会摊薄基金仓位上的优势,这一点在低迷的市场中并不足忧,但在上扬的市场中就会摊薄基金原持有人的回报;另一方面,基金和规模也会因为大量的赎回而快速缩减,这会对基金的运作产生较大的压力(基金经理的操作如果受到资金流动大增的压力,基金的收益就会大打折扣)。
此外,小规模基金还有一个劣势就是,操作风格倾向于更灵活和更高的换手率。好买基金研究中心曾研究过这一现象: 2006年当年跑满一年的股票型基金有56只,平均换手率为743.19%,后1/5规模基金的换手率是1345.82%。2007年跑满一年的股票型基金有109只,平均换手率为525.83%,后1/5规模基金的换手率是823.67%。2008年跑满一年的股票型基金有158只,平均换手率为582.43%,后1/5规模基金的换手率是892.75%(见表2-10)。
第32节:听懂基金销售说的话(16)
当然,高换手也可以看成是小规模基金前述特点的结果:基金规模较小,净值就较易受到客户申购赎回的影响,从而影响基金经理的组合持有策略;另一个原因是,小规模基金较容易参与一些市场短期热点的运作,造成换手率较高。
表2-10基金换手率表
年份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规模后1/5的基金换手率(%)
693.20
610.27
1345.82
823.67
892.75
所有股票型基金平均换手率(%)
531.81
448.86
743.19
525.83
582.43
资料来源:好买基金研究中心。
小规模基金频繁参与市场热点的运作,就有可能因为参与越多,犯错的几率越大。从中脱颖而出的基金会有,而吃了亏的基金也会不少,从平均业绩来看,并不令人满意(2-11)。
表2-11基金换手率和业绩表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换手率前1/5基金业绩(%)
1.76
0.58
113.75
126.75
50.76
股票型基金平均业绩(%)
5.18
2.15
126.62
128.70
51.42
跑满1年的股票型基金只数
3
23
56
109
158
资料来源:好买基金研究中心。
进阶阅读:
换手率(周转率)数据如何得到
换手率的高低不但体现出基金的操作风格是不是激进,还关系到另外一个重要的方面,即基金的运作成本。
管理费和托管费是明显可见的成本,而换手率则是基金买卖股票对隐含的成本,而且,通常换手率越高,犯错误的机会越多。
国内公募基金有严格的信息披露规定,每个季度有季度报告披露,还有年报和半年报需要披露。有关基金操作频率的换手率数据,要在年报和半年报中显示。
但是投资者如果直接冲着“换手率”“周转率”这个名词去,是看不到这一个数据的。那怎么才能找到呢?比如,以某知名基金的半年报为例,该基金半年报中有这么一项:买入股票的成本总额及卖出股票的收入总额(见表2-12)。
表2-12买入股票的成本总额及卖出股票的收入总额 单位:人民币元
买入股票成本(成交)总额
5 214 762 363.43
卖出股票收入(成交)总额
4 831 836 412.55
表2-12中的数据,通常显示在基金中报和年报的“资产组合报告”项目下面的小项当中。
这两个数据就能透露基金的周转率。不过,这个数据是测算出来的,与股票市场上每天股票的换手率并不完全一样。通常计算基金周转率的公式是:(当期买入金额+当期卖出金额)/当期基金平均资产
换个算法,也就是2×(当期买入金额+当期卖出金额)/(期初基金资产规模+期末基金资产规模)。投资者看到这个公式,可以发现其中的基金规模数据用的是期初和期末基金资产规模之和的平均,这实际上反映的并不是基金每一个真实的平均规模,而只是一个估算,也就知道,周转率只是一个估算的数据了。
以某基金报表为例,查找计算基金周转率的流程如图2-3所示。
图2-3查找计算基金周转率的流程
秘密15:银行的基金推荐有多可信?
*你知道银行销售基金是怎样赚钱的吗
*基金销售也有“档期”一说。
*银行系基金公司的优势在哪里?
银行销售基金有其自己的诉求
虽然现在网上银行越来越成为年轻投资者的新宠,但目前投资的主力仍然是那些不习惯网上银行的人——银行柜面仍然是大多数投资者买基金的地方。
在银行柜面,你不反可以看到一些基金公司放置的推广材料,有时候大堂经理、业务员也会向你介绍一些基金情况,也有投资者在买基金的时候会询问银行人员。不过从笔者了解的情况来看,如果你真据此来挑选基金,那跟用飞镖在基金数据榜单上选基金没有什么两样。
第33节:听懂基金销售说的话(17)
因为银行销售基金也有其自己的利益诉求。
有一次,一家银行个人金融部的老总在台上发言说:“我们的希望就是给投资者提供更多业绩优良的基金可供选择。”听到这话,台下的媒体记者都窃笑。
银行销售基金的核心机制是什么呢?这其中的情况很少被搬上过台面,不过2009年证监会出台了一个基金销售费用的规范,这些私底下的“行规”才显露出冰山的一角。
一位基金公司分公司老总当时对笔者说:“才出规定,市场都已经被做坏了。”为何这位业内人士会这样说?其实道理很简单。一只基金在银行销售的时候,认购费或者申购费是基本付给银行的。经如,某基金公司在某只基金上提高认购费率到2.5%(一般基金都是1.5%),随之其销售业绩就会表现得比较好。
如果觉得基金销售比较抽象,那么用怎么卖报纸来比较一下,你就会更清楚了。报纸在抢上摊率时,通常会给报摊更多的折扣,比如1元的报纸,正常水平是1毛到2毛的折扣,初创时期可能给到3毛或4毛钱。某周报刚创刊的时候,在北京的上摊率很高,因为其定价为6元,而渠道拿到的价格只有2元,每卖出一张报纸,剩下的就都是报纸销售人员的,这种买卖谁能不做呢?
卖基金也一样,申购赎回费率的上调美其名曰“鼓励长期投资”,主要目的只不过是为了拉动银行销售。
除了这些费用之外,如果你长期持有基金,银行也能从中获利。这中间有个“维护费”,行业内叫“尾随佣金”。
比如,你在银行买了10万元的股票基金,如果你继续持有,你所缴纳给基金公司1.5%的管理费中,有一部分是要返还给银行的,这一部分就是“尾随佣金”。
还有的时候,有些小基金公司的知名度和业绩可能都不怎么好,但还是要让基金销售出去,怎么办?除了“尾随佣金”可能支付得比较高外,还会在首次募集结束后给银行一笔一次性奖励金。
如此情形,难免引起基金公司之间的恶性价格竞争。前文提到的那位老总所说的“市场都做坏了”,指的就是这种情况。
对于这种一次性奖励银行销售基金的行为,证监会相关人士也发表了看法:“从某种程度上说,这种激励机制可能诱发销售人员引导投资者频繁申购赎回基金。”
到了这里,你可能就明白了很多时候,你在银行柜台被推荐的基金品种,并非都是真正的业绩好的基金。
进阶阅读:
1.银行代销基金的几种情况
首先是档期。在银行销售的基金都存在一个主档期,有时候可能是一周、两周,基金销售清淡的时候可能是一个月。在这些档期中,银行会集中推介处于档期的基金,销售完了,就接着卖下一只。
当几只新基金都处于刚上柜时,银行也会分出个轻重缓急,这取决于基金公司给银行的返利或者基金公司与银行的亲密程度。甚至是你在银行柜面看到的基金推介材料的摆放,也是由这些因素决定的。所以,你对在柜面上看到的、听到的,都要进行认真的思考分析。
其次是佣金和基金公司的谈判能力。有一些大基金公司由于规模很大或者业绩优良,在与银行渠道对话的时候,筹码也多一些,即使付出比平均水平更低的费率,也能在一家银行上柜销售。
基金行业里面也有不少以销售能力强而出名的基金高管,其实未必是真实的销售能力有多么强,而是给的优惠比较多。在有利可图的时候,银行销售自然也更卖力。
2.为何银行系基金首募规模会比较大
有一年在股市行情往下走的时候,大部分基金公司的偏股基金规模都在20亿元以下,而当时有一只银行系基金却募集了接近70亿元,成为当季以及随后三个季度市场上募集规模最大的偏股基金。不过好景不长,随后该基金的规模变动也比较大。
在基金首募规模上,银行系基金往往会给市场以意外的惊喜。投资者如果留意同一时期发行的基金规模,会发现除去那些特别的明星基金经理的产品外,银行系基金的发行规模都要大于同一时期的行业平均规模。
第34节:听懂基金销售说的话(18)
其实,基金发行规模的大小取决于市况和公司品牌,但在银行系基金中,股东方强大的销售能力成为基金规模的保障。投资者也很容易见到这样的例子,在银行柜面上,银行系公司推出产品的时候,会在第一时间得到大力推广。
实际上在一些上市银行中,很多银行都将资产管理视为银行业务的一部分,而不是单独以从基金公司的角度看,因此银行销售相对控股的子公司基金时,它们会对投资者进行更多的推介。
现在市场上的银行系基金公司情况如表2-13所示。
表2-13银行系基金公司情况
名称
控股银行
产品数量/只
工银瑞信基金
中国工商银行
15
建信基金
中国建设银行
10
交银施罗德基金
中国交通银行
14
民生加银基金
中国民生银行
3
浦银安盛基金
上海浦东发展银行
4
中银国际基金
中国银行
8
招商基金
招商银行
12
农银汇理
中国农业银行
4
秘密16:基金认购费用大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