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透析基金的秘密:明明白白买基金(1)

_5 吴敏(现代)
  买基金怎么会吃闭门羹?这并不是一个鲜见的情况。开放式基金名曰“开放”,实际上在很多情况下会限制基金的申购。
  从2006年以来的经验看,开放式基金暂停申购无非有以下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基金大比例持有停牌后价值变动比较大的股票。在这种情况下,投资者可以通过买入开放式基金来参与套利,为防止投资者利用股票停牌套利,摊薄现有持有人的收益,开放式基金在这种情况下会暂停申购。
  第二种情况是为了应对基金规模快速增长的压力。基金规模过大会对基金的运作造成影响,使得操作难度增加。更重要的是,如果在上升的市场中,规模快速增加会迅速摊薄基金持有的股票仓位,使得基金的整体回报水平下降,这也是影响持有人回报的一个因素。
  2.首年封闭的基金会取得更好的业绩吗
  2007年初,国内基金市场上出现了一类创新产品,如工银瑞信红利、华夏复兴基金以及南方盛元红利等,这类基金的一个特点是,其运作的第一年保持封闭,即投资者无法申购也无法赎回,从第二年开始才转为正常的开放式基金,其说细情况如表2-3表示。
  在宣传上,这类基金宣称:“融合了封闭式基金和开放式基金的双重优点,一段时间内避免了开放式基金的流动性困扰,为基金管理人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同时也为一年以上闲散资金提供了更高收益可能的投资品种。”
  但实际上这种四不像的产品效仿者寥寥,可以说是一种并不成功的创新。
  封闭的好处显而易见,即基金经理不必考虑赎回的冲击,可以专注于股票投资;另一方面,基金的仓位由于没有了应付赎回的压力,在封闭期内也可提高到100%。
  但从业绩看,这类基金的表现取决于两点:一是基金经理的操作水平,二是一年内的股市情况。在上升的市场中可能超过同业,但如果股市情况急剧波动,一年的封闭期反而有可能成为投资者的梦魇。且从实际来看,不少基金在第一年的封闭期中并没有取得超过同业的回报。
  表2-3首年封闭的了3只基金
  基金名称
  成立日期
  满一年后
  累积净值
  2009年10月30日累积净值
  2008.1030-20091030排名(排行/总基金数)
  工银瑞信红利?
  ?2007年7月18日
  0.8771
  ?1.0122
  107/172
  华夏复兴
  2007年9月10日
  0.617
  1.136
  7/172
  南方盛元红利
  2008年3月21日
  0.804
  ?1.029
  152/172
  秘密10: 买到“踩雷”基金怎么办
  *买基金赔钱了是否应“捂着”?
  *国内基金“踩雷”有几种情况?
  *基金踩地雷,如何自救?
  基金踩到地雷,投资者为何都在“捂”
  基金在中国大陆的发展已超过10年,而在2008年之前,大多数投资者买了基金,只要持有的时间够长,总没有亏本的。也就是说,很少有基金价格长期低于面值的。
  但是, 2007年推出的QDII就让投资者明白了一点:基金价格有可能低于面值。1元面值的基金,最多跌到只剩3毛钱。在2008年,又有一些投资国内市场的基金净值跌到了5毛钱左右,这在之前的市场中是绝没有见过的。
  有很多基金投资者也是A股的散户投资者,A股投资里面有一个招数,叫“捂”,早年间,股票的“壳”是有很大价值的,股票再跌,投资者也认为能有解套的一天。
  现在,他们把这种招数运用到了基金上。从基金规模看,2007年首批成立的4只权益类QDII,虽然净值大跌,但份额规模却在长时间内保持了相对稳定,这说明,抛掉基金份额的投资者很少,多数人选择了继续持有(见表2-4)。
  表2-4季报显示的首批4只权益类QDII净值与份额规模(2007Q4~2009Q2)
第22节:听懂基金销售说的话(6)
  华夏
  南方
  嘉实
  上投
  时间
  期末净值/元
  份额/亿份
  期末净值/元
  份额/亿份
  期末净值/元
  份额/亿份
  期末净值/元
  份额/亿份
  2007Q4
  0.893
  300.56
  0.937
  301.1
  0.879
  297.5
  0.895
  301.3
  2008Q1
  0.752
  290
  0.787
  283.4
  0.671
  294
  0.681
  309.1
  2008Q2
  0.726
  280
  0.785
  271.6
  0.628
  279.8
  0.628
  298.5
  2008Q3
  0.603
  269.5
  0.616
  259.5
  0.492
  270.7
  0.485
  288.6
  2008Q4
  0.526
  263.4
  0.531
  252.3
  0.44
  264.9
  0.383
  283
  2009Q1
  0.532
  262.6
  0.518
  249.6
  0.439
  269.2
  0.383
  284.7
  2009Q2
  0.691
  264.1
  0.638
  246.1
  0.586
  265.9
  0.504
  284.3
  以华夏全球精选和上投摩根亚太优势为例,QDII份额与净值的变化曲线如图2-1、2-2所示。
  图2-1华夏全球精选QDII份额与净值的变化曲线
  图2-2上投摩根亚太优势QDII份额与净值的变化曲线
  在2008年基金的大跌也显示出了这样的特点,基金净值降得很快,基金份额却相对稳定,投资者相当“捧场”,大多数人都在“捂”着基金不放手。
  有一次,笔者和一位从中国台湾过来的做QDII的基金高管聊天,他就感叹,大陆的QDII跌到3毛都没事,要是在欧美,基金价格腰斩之后,这个基金恐怕就再也难回到面值了。为什么呢?因为基金净值腰斩之后,投资人会陆陆续续地撤走,基金也只有等待清盘的份儿,哪里还有机会来翻盘。
  在大陆,倒是不担心清盘这一点。不过,假设一只基金跌到了3毛钱,再回到面值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从面值跌到3毛,不过是跌了70%,而从3毛上涨到面值,却需要涨233%。大家常说,跌得快,涨得慢,也就是这个道理。
  除了“捂”,还有什么办法呢
  当一只基金遭遇大幅亏损的时候,投资者该怎么办呢?捂着?大概是行不通的。比如QDII,2007年发行的4只权益类QDII,过了两年后,到了2009年10月,仍然没有回到面值,其中表现最好的才不到8毛钱,最差的还不到6毛钱。
  2007年下半年发行的面向我国大陆市场的股票基金和指数基金,也有类似的遭遇。
  究其原因,有些是因为系统性风险,也有一部分基金,可能是因为基金公司的操作水平确实比较差,所以其表现远逊于同业平均水平。遇到这种情况,投资者除了抱怨一下,还有什么办法可想呢?跑到银行去问,基金销售人员会跟你说:那就拿着吧,过些时候就涨回去了。这话大抵不可全信。
  笔者的一位朋友也遇到过这样的事情,他作了很好的处理。他的办法是:逢低加仓,果断脱手。
  在2007年首批4只权益类QDII中,此君买了3只,结果刚过封闭期,1块钱的基金就只剩8毛了。他在2008年初补了一些仓位,可接下来这只基金仍在亏损中,于是他就很快赎回了这些基金。当时朋友们说他做的是亏本买卖,但接下来的几个月,让人们见识到了他这个举动的明智之处,QDII基金受累次贷危机,继续深幅下挫,而他则避免了遭受更大的损失。
  在投资A股的基金上,此君同样处置得当。在2008年年底,他加仓了那些仍然只有6毛钱左右的基金,摊薄了持有的成本,等到2009年4月后基金涨回到超过8毛钱时,也到了他的盈亏平衡点,他就迅速赎回了这部分基金。
  当然,这种办法的两个前提是:一方面,你得有钱可以追加。一般情况下,投资者是不会满仓买基金或者其他权益类产品的,否则就只能认栽了。另一方面,就是你对股票市场要有明确的判断,死守着基金未必就一定能回本,快速地卖掉基金也可能错过了股市回暖的良机。如果仅仅依靠相信基金公司说的“这个市场中长期仍然看好”,那么自然也就难免在走向光明前景的路上遭受风吹雨打。
第23节:听懂基金销售说的话(7)
  进阶阅读:
  1. 基金“踩雷”的三种情况
  海外市场基金买错股票踩地雷(指买到亏得很厉害甚至破产的投资产品)的情况经常出现,不过在我国内地市场,这样的情况还比较少见,因为内地市场的基金公司一般不允许投资绩差公司,连续亏损的公司在大部分时候是没有办法进入基金公司的股票池的。
  目前基金净值的大幅下跌,大部分遇到的都是市场系统性的风险;个别跌得厉害的,主要是在趋势上做反了,熊市中加仓,或者牛市中减仓。
  笔者可以总结出的“问题”基金有这样三种类型:一是趋势做反了;二是重仓持有长期停牌的重组股票,而期间重组失败或者市场大幅下跌;三是持有的一些海外基金受到海外市场风波的波及。
  下面这个例子可以代表第一种情况。
  2008年A股在大跌过程中,沪指于2008年4月底第一次跌至3000点附近时,市场迎来了一次小反弹,不少基金公司都参与了这次反弹建仓,最后在一些人询问是否有“红五月”的声音中,不少基金迅速减仓出货了;多数基金当时都意识到,趋势难逆,减仓为上,不过也有一家沪上的某基金公司以为这是A股吹响了反弹的号角,大幅增仓,随后被深度套牢,被业内传为笑谈。
  第二种情况在实际中比较少见。在证监会调整了基金估值方法之后,这种“地雷”很难碰到。不过投资者了解这一点对于基金投资仍然有好处。
  证监会在2008年9月调整了基金的估值方法,要求对停牌股票根据市况调整公允价值,而不是按照停牌前的价格。比如当时的明星基金东吴双动力,根据2008年第二季度末的数据,东吴双动力云天化(600096)占基金资产比例的11.22%,已然超限,而云南盐化(002053)占基金资产比例的5.72%,两者合计占到16.94%。这两只股票在2008年3月因涉及重组而停牌,而在半年的时间内,沪深指数大幅下挫。
  如果按照此前的停牌前价格估值,复牌后两只股票补跌,那么投资者将遭受大幅损失。而在证监会要求调整估值方法的当天,基金净值向下调整的幅度接近一成。
  估值调整只有一次,但是重仓重组股的基金仍然会不断出现,当重组股重组失败时,投资者就需要注意其中蕴藏的风险了。
  第三种情况在下面雷曼兄弟破产的例子中体现得十分明显。
  2.雷曼兄弟破产波及华安国际配置基金
  随着曾经十分“强壮”的明星公司——雷曼兄弟的破产,内地的部分投资者也受了直接的冲击,虽然他们并没有像一些香港投资者那样直接买了雷曼的产品。原因就是他们买了华安国际配置基金。
  华安国际配置基金是国内受到次贷金融风波影响较严重的一个金融产品。华安国际配置基金是国内第一款QDII产品,成立于2006年11月,首募规模近2亿美元,主要投资于固定收益类和结构化产品,其境外投资顾问以及持有的结构性保本票据的担保人都是雷曼兄弟公司。
  但不幸的是,雷曼兄弟这家屹立华尔街158年的金融巨头没有安然度过本轮次贷危机,在2008年9月15日申请破产,并成为次贷危机深化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对于华安基金的持有人来说,雷曼兄弟公司的破产意味着,华安国际配置基金持有的大量结构性保本票据的担保人可能无法履行责任,按照基金合同,这时候华安基金必须找到新的担保人,或者将基金清盘。
  遇到这种事情,一般情况下投资者只能徒唤奈何。消息披露之日,华安国际配置基金也就暂停了申购赎回,主要是因为受到雷曼兄弟倒闭影响而造成的损失不明,没有办法确定赎回价格,根据基金契约,对因发生担保人破产一类的极端情况而导致的基金资产损失,基金公司并不需要对此负责。
  遇到这种踩地雷的情况,如果投资者事先了解到一些信息(在雷曼兄弟破产之前,一些机构和媒体已经作出预警),就可以尽早脱手,免得到后来想走也走不掉。
  对于华安国际配置基金的持有人来说,幸运的是,因为这是国内第一例这样的情况,华安国际配置也是第一只QDII,基金公司考虑到社会影响和国内投资者的情绪,自掏腰包承诺保本。
第24节:听懂基金销售说的话(8)
  具体承诺是,在该基金第一个投资周期届满之日2011年11月2日,如届时本基金所持有的结构性保本票据的本金发生任何损失,而保本人无法根据相关法律文件的约定全部或部分履行对该结构性保本票据的保本责任,对此造成的资金缺口华安基金将予以弥补。
  不过,以后随着海外市场基金的扩张、基金品种的增加,投资者遇到这种事情的概率还会增加。买了QDII基金的投资者需要随时关注海外市场的重大变动,尤其是和自己所买基金相关的海外金融机构的变化。
  秘密11:基金定投:高枕未必无忧
  *定投只能获取平均收益吗?
  *定投同样需要检视市场变化。
  *风格第一,费率第二。
  备受追捧的基金定投
  基金定投可以说是最近被基金公司推销得最多的一项,可见定投肯定有其过人之处。
  基金定投,就是不管市场上涨还是下跌,都在固定时间做买入固定数量的基金。这种方式利用投资成本加权平均的特点,可以以近乎中间的价格买得基金,从而减少受股市价格波动的影响,获得股市长期上涨带来的果实。尤其在股市大幅震荡期间,一次性投资往往承担较大风险,但不入市则可能失去分享市场成长的收益,通过定期定投,则可以回避选时的风险。
  有很多投资者都期望自己的投资轨迹是从股市的低点划一条线到高点,但实际上,多数散户的投资轨迹都是从高点划一条线到低点。而基金定投的作用,一般来说是教你在市场的中间划一条线。
  华尔街流传甚广的一句话是:“要想准确地踩点入市,比在空中接住一把正在落下的飞刀更难。”从历年市场低点可怜的成交量就可以看出,大多数投资者都错过了低点入市的时机。
  不过基金公司在基金推广中总是指出,基金定投贵在坚持。但投资者需要弄清楚这些问题:基金定投就可以不亏损的吗?定投的时间如何选择?什么时候开始合适?投多长时间合适?
  数据也许会告诉你事实。
  没有被强调的另一半定投投资要点
  有人曾模拟美国标准普尔1928~2009年这82年的数据。在这82年中,如果投资者任意做一年期的定投,亏损的概率为33.4%;任意定投5年,亏损的概率为18.8%;任意定投10年,亏损的概率为9.2%;任意定投15年,亏损的概率为3.0%;任意定投20年,亏损的概率几乎为0。
  这说明两点,定投存在亏损的风险,不过随着定投期限的延长,投资者亏损的概率越来越小。
  但是,很少有投资者能够坚持定投20年,越长越好只是一个设想,实际的投资者其间会有更多的资金需求和其他情况而停止定投。一般情况下,大部分基金投资者能坚持定投3年,就属于时间比较长的了。以上述描述中的一年期定投为例,亏损的概率就有33.4%。如何规避这样的风险,投资者需要认真加以考虑。
  以A股为例,2007年时还有人鼓吹“黄金十年”。其实,从A股的规律看,一轮牛熊周期基本上分4~5年时间,其中30%的时间在上涨,另外70%的时间是震荡和下跌。
  如果我们把牛熊周期看做是波动过程中的一个波浪,会发现不管从任何一个时间点介入,投资者获得最佳回报的时间总在一个周期到一个半周期之内。 如此来看,投资者定投的期限最好不要超过一个牛熊周期的长度。
  定投的一个重点是,投资者要确定什么时候要“坚持”。如果投资者不幸在定投后遭遇市场的大幅和长期的下挫,这个时候投资者是需要坚持的,就如2008年的情况一样。有人统计,若投资者从2007年10月16日上证指数6124点高位时开始基金定投,截止2009年6月26日,超过90%的偏股基金均已实现正收益。而此时,上证指数距历史高位仍有一半差距。
  坚持固然重要,但是,基金销售人员没有说出另一半投资要点,那就是当股指上涨到高位时,投资者需要获利了结。比如,投资者自2002年12月初开始定投指数基金华安MSCI,若在2007年10月市场最高点时结束定投,收益为152.27%,但若在2009年2月底结束定投,收益仅为50.61%,收益相差悬殊。
第25节:听懂基金销售说的话(9)
  可能会有人问,投资者怎么判断“高位”,这不是又将难题推回来了吗?实际上并非如此,投资者虽然难以抓住准确的高点,但只要留意经济的大周期,在市场狂热的时候保持警惕是能做到的。
  其实,如果投资者在2007年10月之前的任一个月份终止定投并赎回,所得收益仍要高于50.61%,即使在2008年初,投资者能看到明显的趋势时脱身,也能获得更好的收益,虽然不能“徒手接住飞刀”,但在一定范围内判断长期的相对高点是可以做到的。
  小贴士:
  定投模拟数据:不要在亏损以及低点处终止定投
  (1)从2002年8月到2003年7月,香港恒生指数陷入宽幅震荡,假如投资者从2002年8月底开始以恒生指数为标的进行定投,每月投入1 000元,到2003年7月底共投入12 000元。期间恒生指数从10043.87点微升至10134.83点,升幅不足0.1%,但最终账户余额可达12 961元,收益率约为8.02%。
  以同等定投条件,模拟1998年3月底到1999年2月底先降后升的市场,期间恒生指数从11518.7点跌至7000点以下并随后回升至9858.49点,虽跌幅仍达14.4%,但期末账户余额仍然达到了12847元,定投收益达到7.06%。
  (2)以定投上证指数为例,假定在2004年3月的市场高点1740点开始定投,3个月后出现11%的亏损,若此时惊慌撤退,投资成本定格在1560点。毫无疑问,投资人须等指数回到1560点以上才能盈利(2006年5月中旬)。但若持续定投,在加速摊平的效果下,时间同样走到2006年5月中旬,平均投资成本已经被摊低为1270点,这时的投资人已经获得高达30%的回报。
  进阶阅读:
  1.定投品种的选择
  笔者见到的投资者中,有将债券基金进行定投的,也有将指数基金进行定投的。前者可以说算作厌恶风险的投资者“强制储蓄”的替代方法,而后者的潜在风险将会随着定投的财富积累慢慢增加。
  投资者尤其要注意的是,虽然时间越长,定投亏损的概率越小。但从单个定投的风险看,偏股基金定投的风险是随着资金规模的增加而积累的,也就是说,在偏股基金定投的后期,市场波动对整个定投计划的收益波动影响更大。
  因此,这一点也决定了基金定投中最重要的步骤就是选择风险收益适当的品种,而并非如一般意义上指出的,你定投的时间越长就可以选择波动程度越高的产品。在品种的选择上,时间并非是决定因素,决定这一点的仍然是你的风险偏好。
  同是偏股型基金,笔者认为指数基金的定投可能要强于主动型基金。这是由于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大部分指数基金的波动性要小于主动型基金;另一方面是从长期来看,指数基金的表现会呈现出强于大多数主动型基金的表现。虽然这一点在时间不长的中国股市中体现得不太突出,但近年来这样的趋势已经越来越明显。在成熟市场上,如美国市场,据统计1978年以来,指数基金平均业绩表现超过七成以上的主动型基金。
  此外,2009年来还有更新的定投方法,如定时不定额。目前成熟的是工商银行推出的“机智定投”,这是指投资者可以指定投资的时间(每月任意一个工作日)和基准金额,工行在投资者指定的投资时间进行扣款,扣款金额根据投资者选择的指数和均线的市场行情,在基准金额基础上浮动。投资者可选择多种指数,可以选择30日均线或者180日均线进行设定。简要地说,就是点位越低投越多,点位越高投越少。
  2.定投费率有区别
  在任何投资中,费用都是不能忽视的一部分。尤其对于定投来说,其买入的次数很多,而且每次金额不会很大,也就不能享受优惠费率,因此对费用的支出更需要关注。
  定投也有不同的渠道,不同的商业银行对定投的费率优惠是不一样的。一般来说,在渠道优势明显的银行,如工行、招行,定投费率的优惠比较少,而在那些初步开展业务的股份制银行或城市商业银行,优惠则会更多些,如果你碰巧有这些银行的账户,不妨通过这些渠道进行定投。
第26节:听懂基金销售说的话(10)
  另一个费率的优惠渠道是,通过基金公司做定投,大多数申购费率可打4折,也即费率为0.6%(这是基金公司可以给出的最低费率)。
  按简单的单利计算,如果有A、B两个投资者均每月定投某股票型基金1 000元,投资者A通过没有折扣的网上银行进行定投,投资者B通过基金公司直销(也可以网上交易)进行定投,那么A比B每个月要多扣9元。10年后,同样是投入了120 000元,A比B在申购费上要多扣1 080元,这还没有考虑这些资金能产生的复利。
  秘密12:指数基金不完全跟着指数走
  *各个指数都有不同的特点。
  *选何种指数并非全是基金公司能决定的。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