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南怀瑾老师:达摩多罗禅经

南怀瑾(现代)
南怀瑾老师:達摩多羅禪經 第1-14講
達摩多羅禪經 第1-14講
第一講
我們上課以前先聽孫醫師的報告。
孫醫師的報告:昨天想到有關做人的問題,既然現在沒有境界可見,反而對每一件事的看法就實在一點。人就是人,大厦就是大厦,房子就是房子。有所差別的是什麼呢?就是以前多差別,現在少差別。如此來看報身、法身、化身的差別又如何呢?想到這裏腦子一下爆炸了,眼前一亮每一個人的三身都現在眼前,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每個人的三身都是清清楚楚。三即是一,一即是三。就在那個時候我体會到智與識的關係。以前是識,現在是智。原來每一個人三身都是一樣?這是種性的果報不同,而出現不同的結果。三身之中所現的少許分別,能轉的是法身,所轉的在報、化二身。因此我看到大道的終極,報身成就,就在不求而得之下示現出來的。
師示:很好。比以前有進步。
我們現在講達摩禪經。我從離開台灣之前到現在,差不多十年之間,不講真正的佛法。為什麼呢?因為真正的佛法沒有人修的。包括你們諸位。儘管標榜自己在學佛,都不是真的,都是自欺、欺人、被人家欺。沒有真正學佛的人。
一般所謂的學佛,都是求菩薩保佑我發財。自己站不起來,靠一個看不見的力量,想要他對我有所幫助,這都是迷信,不是真正的佛法。這裏面有一個問題,世界上是不是有一個看不見的力量可以幫助我們。這是人類幾千年來的一個大問題。一切宗教都在我們本身生命以外去求一個不可知的力量來解決問題。這叫做宗教。一般人學佛都是宗教的迷信,沒有資格學佛。
其次,你們學是為了好玩,或者是身体健康,或者是好奇。尤其現在流行練氣功、特異功能等,受到這些影響才來學佛。
第三點,一般學佛的人連做人都沒有做好。人都沒有做好,沒有做對,那怎麼能學佛。我基於這三個理由,幾十年都不講真正的佛法。平常逗你們玩玩的,沒有真正談功夫。現在講達摩禪經,這就是真的佛法了。
要講真的佛法,你們要先認識出世法。佛法是出世法不是入世法。怎麼樣叫出世法呢?拿現在的話來講,所謂佛法是脫離現實。絕對脫離現實,跳出現實,這叫做出世法。你們這些學佛的人,哪一個人能夠跳的出來?不可能。以我自己來說,在我二十幾歲的時候,功名富貴都有了,前途燦爛,我跳走了,到峨嵋山閉關去了。你們哪一個做到了?很多人雖然出家了,可是他們也沒有跳出來。那只是討厭現實生活的形態,換一個生活的形態而已。也不是真正脫離現實。所以沒有人真正有資格學佛,都是閙著玩的,我騙你,你騙我。
還有一點,大家叫我老師,我到現在還沒承認過哦!我不是老師 !你們以為我客氣,不是哦!換句話說是我傲慢。我沒承認過你們是我的學生哦!這是很嚴重的話,不好講太明白,所以只說我不是老師而已啊!
真正學佛,拿現在話來講是追求自己生命的真諦。生命究竟是個什麼東西?不是講生命的價值是什麼?不是這個意思。生命真諦——這個生命究竟是怎麼來的?是追求這個。這個是專門的學問。拿現在話來講是個大科學。要經過求證的。要跳出現實的圈子去求證。你們一邊想要現實的一切,一邊想成佛得道。沒有什麼便宜的事。世界上如果有這麼便宜的事。這個要特別聲明。
我們就從孫醫師的報告,三身這個問題講起。佛說我們這個生命有三個身體,摸的到這個肉身,是父母給我們的肉体。這個肉身是假的,是租用的房子,用了幾十年以後一定沒有了。當我們生下來第一天已經開始死亡了。一個嬰兒生下來第二天,比第一天已經老了,第三天更老,前面已經死掉了。所以莊子也講到“人不要看自己活著,人活著是不亡以待盡。”你活一百年也要死的,所以生命等於是在等死啊!所以這個身體是業報的身体,是來受罪的。也就是說你活一百歲是受一百年的痛苦。我們也為了這個肉体要吃飯、要穿衣、要追求享受,這一切都被他騙了。
這個業報之身是不究竟的,是報應來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你的身體為什麼天天有病?有痛苦?是業報的關係。自己有病、有痛苦、還不曉得自己業報很重,自己以為了不起,真是一個笨蛋。假使我們的生命活得只有快樂,沒有痛苦,那個才是究竟。可是事實上這個身體不是我的,是借用的,所以這個是業報之身。我們現在的身體是報身,是受報來的。這一期生命,如果身體健康、有錢、又窮又苦、或者是殘廢,是前生的罪孽(業)帶來的。受苦報。所以這個不是道。要找到法身才是道。我們的法身是不生不死的。找到了以後他的功能是千百萬億化身,可以變化出來。這是普通佛學告訴我們的。
我們現在本身就有這三個身。這個肉体是報業的身。男人跟女人在一起會生出孩子來。這也是化身的作用,變化不已。本身也在變化。我們的精神生命是法身。所以法、報、化三身在現在這個身上就可以體會到。
我們學佛真正要追求的是轉化自己的報身。把業報的身体轉化了,轉成無病無痛,在絕對的健康中、快樂中。這個是初步。慢慢的由這個報身證到不生不死的法身,然後起千百萬億化身的作用。這才是學佛的主要道理。至於一般人講空啊!有啊!講什麼禪啊!密啊!都不要談。空與有是講法身的原理。所以一般人學佛談空說有,都是倒果為因,那是佛已經成就了,證到了,所講的最後的東西。我們聽了最後的東西,打起坐來就想求空求有,都是見鬼了。你空也空不了,有也有不起來,這是不對的,所以要求證。求證佛法最基本的要從小乘法門的三十七菩提道品入手。三十七菩提道品要特別注意。
第二點:講修持你們不要迷信氣功。那個是不究竟的,不對的。我們父母所生這個肉体,當生下第一天我們已經死亡了。事實上我們現在還活著,真正活到是以哪一樣為主體?請大家回答這個問題。就是風大,就是這個氣,這點首先要認得。所以中國古人講一口氣不來這個生命就沒有了。佛也說過生命的快速就在這一呼一吸之間。但是這個呼吸是外表的現象。能呼吸的是什麼?這個地方找到了,你才能真正修持,然後也懂得密宗,懂得氣功,懂得道。
第三個問題:我在如何修證佛法中也講過,佛告訴弟子們修行的十個法門,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天、念佈施、念安那般那等。安那是出息,般那是入息,這是兩回事,不可以混淆。我們平時頭腦不夠清楚,把一呼一吸連在一起。
我們這個身体是由地、水、火、風、空這五大所構成的。可是五大的性能是分開的,水是水,氣是氣,它是偶然組合來構成這個生命的存在。所以念身是另外一個法門。第九個是念休息。念休息對於現代人來講很重要,一般人的腦子隨時都在忙亂中,沒有休息過的,促成快死。所以真正休息足夠的人很不可能。并不是睡眠是休息,而是說真得定、放下、那才是休息。所以楞嚴經上說“狂心頓歇,歇即菩提”歇就是休息,真的放下來休息了就可以得道。你們打坐也不是算休息,因為你心裏頭還閙得很。
第十個是念死。念死很重要。所以佛所歸納的十念法門,第一個是念佛,最後一個是念死。你想成佛要做到念死,隨時都會死,要把死看清楚。沒有一個人是永遠活著的。你忙碌了一生最後是為了死,可是你們只曉得忙碌,沒有準備死,很可憐。所以我向大家提到過,佛的這十種修持法則最重要的是念出入息。
道家、密宗都有修氣脈的法門,甚至於天台宗的六妙門都是從氣來的。我常說你們學數息觀,還是學會計?光去記那個數字幹什麼?所以真正數息,要怎麼數?有方法。你們要注意。因此六妙門,還有密宗的修持,都是根據增壹阿念經裏頭,佛教羅睺羅修行的法門,就是安般品。這個資料我們今天不講。你們回去先看。
安般就是安那般那,就是出入息。小乘的法門、大乘的法門都是以這個為基礎。今天主要的課程是達摩禪經。這一本經翻譯很久了。文章翻的並不好可是你們要注意,這一本經是翻譯在一千多年前,佛法進入中國不久,而且是由印度的法師傳來中國,他自己先學會中文再翻譯的。很難得。
“修行方便道安般那念退分第一”
這就是說我們要學佛,修行做功夫,觀想也好,念佛也好,念咒子也好,聽呼吸也好,都是方便道,不是究竟道。怎麼叫做方便呢?是一種加工的方法,入門的方法叫做方便。不是他的目的,目的是究竟哦。這個方法講什麼?修這個呼吸出入息,安那般那,修這個法門。什麼叫做念退分呢?譬如說你修了一段時間都沒有進步,懶得去搞了,就退步了,叫做念退分。這個念頭,這個精神,退道了。
前禮牟尼尊 熾然煩惱滅
流轉退住者 度以升進道
修行微妙法 能離升進道
亦滅一切惡 成就諸功德
他說頂禮釋迦牟尼佛。我們凡夫心中的煩惱如火一樣的燒,但是修安那般那這個法門,煩惱就會清淨的。流轉退住者:可是修行人都在輪廻中,永遠跳不出來。甚至有些人修一修就退道了,沒有信心了。他說我要引導你們以升進道,怎樣去求進步。修行微妙法、能離退住過。所以修行要懂得這個方便的方法。這個方法很微妙的,你真正理論上懂了,去求證,能夠離開退道的心,離開了退住的錯。也能消滅心中一切的罪惡,可以成就一切修行的功德。
“佛世尊善知法相,得如實智慧,滅煩惱盛火,出熾燃之宅,乘諸波羅蜜船度無量苦海。以本願大悲力故不捨衆生。為諸修行說未曾有法,度諸未度,令得安穩。
他說這個法門是釋迦牟尼佛這位大導師,他善解一切法的現象,已經得到了真實智慧的境界。成了佛。已經滅除心中一切煩惱了,得到究竟的快樂,跳出了熾燃的火宅了。所以他成佛了,然後把他的經驗告訴我們。乘諸波羅蜜船度到了清凉的彼岸。已經度過了無量苦海。但是佛以本願大悲的力量,要把經驗教給我們。他的悲心不願意抛棄了任何一個衆生。因此佛為修這個法門的人,說了平常不曾說過的法門。他是為了要引導沒有跳出苦海的人,也使他們跳出來,使一切衆生成佛,都得到安穩快樂的境界。
謂二甘露門,各有二道。一方便道,二勝道清淨。具足甚深微妙,能令一切諸修行者出三退法,遠離住縛,增益升進,成就決定。盡生死苦,究竟解脫,兼除衆生久遠癡冥。
甘露是比喻諸佛菩薩不可言喻的聖水,你喝下去百病皆除。甘露也是我們做功夫到一種境界的時候,從頭頂起,從腦下垂體下來的一種甘味的液體,從頭頂下來。
他說甘露門有兩個方法。第一個叫做方便道,第二個是勝道清淨。他說這兩種方法具備了非常深奥、非常微妙,能令一切修行的人,跳出了三種退步的境界,遠離不能進步,被煩惱所束縛、所困住。增益升進:使你一步一步的進步,決定可以成功,可以跳出生死之苦,得到究竟的解脫。兼除衆生久遠癡冥:修這個方法同時可以除滅,一切衆生沒有智慧,長久的癡迷,可以跳出這個無明的境界。
佛滅度后,尊者大迦葉、尊者阿難、尊者末田地、尊者舍那婆斯、尊者優波崛、尊者婆須密、尊者僧伽羅叉、尊者達摩多羅乃至尊者不若蜜多羅,諸持法者以此慧燈次第傳授,我今如其所聞而說是義。
他說這個法門是釋迦牟尼佛一代一代的傳承下來的。歷代這些成就的祖師,以此智慧的法門一代一代的傳承下來。翻譯這本經的人說,我現在把這個法門說出來。
我今如所聞 演說修行地
方便勝究竟 如其修所生
修行於善法 先當知四種
退減住升進 決定諸功德
我現在把歷代祖師傳承下來的方法,演釋開來,修行一步一步的功夫,由方便道到達勝究竟。如其修所生,修行於善法:好好去修行這個呼吸法門。應當知道有四種現象。哪四種現象?修行退,退步了。住,也沒有進步也沒有退步,停留在那裏。升是升。進是進步。所以他這裡講修行用功是很科學的,分析很嚴謹。決定諸功德:這句話說你修行怎麼會退步呢?怎麼會停止呢?怎麼樣升進呢?這個中間有決定性的。一步有一步的功德,這個功夫有成就了才叫功德。
先當起等意 習行慈心觀
須當止瞋恚 令暫息不行
煩惱暫止息
他說做功夫不能進步,第一個同你心理影響大有關係。也就是說你的慈悲心還沒有發起。他說做功夫起等意,要起平等的意識。就是說我們修行打坐,做功夫,不是為了自私自利,我修行好了是為了幫助別人。你先要有這個心。如果以自私自利的心來修,不會成功的。先要起平等心意,習行慈心觀,習慣自己的心理,要愛一切人、一切衆生。要發起慈悲心,沒有慈悲心你不要談修行。我們大家學佛都是自私自利,都是為自己,要別人來慈悲你,不是你去慈悲人,這個心理自己沒有檢查出來,沒有用的。
還有一點很重要,要止息瞋恚心。怨恨別人,埋怨別人,生別人的氣,都是別人的錯,自己永遠是對的。這是嗔恚心,這個瞋恚心不能止息,不會進步的。
令暫息不行:要你真做到慈悲心你做不到,但是假裝一下,暫息這個瞋恚心不動,煩惱要暫時把它止息了。換句話說,你要做呼吸的功夫,你這個平等的慈悲心沒有生起來,你想修這個法門做不到的,所以不會有進步。
次當淨尸羅 尸羅既清靜
三昧於中起
尸羅就是戒律。尤其是男女的性行為必須要停止。戒律清靜了你才能得定。三昧是梵音,意思是正受,正正當當的領受。玄奘法師另外翻成三摩地,就是定境。那個定的境界就生起來。
三昧已修起 觀察應不應
善知應不應 修向所應作
既向所應作 專念繫心處
他說你慈悲心生起來,戒律清靜了,這個三昧境界已經有了。這個時候你要觀心了。觀察自己應不應,不是坐在那裏沒有思想,這個思想來的是應該、不應該。譬如說你坐在那裏背部發脹,那代表骨節有問題,你是應該動一下或者是不要動呢?這個就要有智慧觀察了,這就要依靠真有修持的老師了。要知道應該用運動或者吃藥來幫助,或者是不動忍一忍,讓他自己過去。
修向所應作:修行方向應該這么作。既向所應作:確定了這個方向。專念繫心處:最後要專念一心了。什麼叫做繫心?就是你把心用繩子一樣拴住,你心不向外跑了,到這個時候你做到心繫在那裏不動了,每一個思想,每一個感覺,每一個動向,你都很清楚。但是專念的心在這裏拴住了,你曉得心拴住了才可以修這個出入息。上面所講的都是準備的功夫。所以你開始就要聽呼吸、閉氣、計數啊,都是自己搞的,沒有用的。
這兩句話非常重要。這個時候你定下來,心裏頭發生快樂之感。心定下來,不再向身體外面亂跑了,才開始正觀。依風開始,我們這個鼻子它自然在呼、在吸。譬如你們現在一邊聽課,鼻子照樣在呼吸,大家都沒有感覺到自己呼吸在動。為什麼沒有感覺到?因為你沒有繫心一處,心沒有收回來,所以沒有感覺到自己的呼吸在動。等到你心收回來,自然曉得自己呼吸的來去。正觀依風相,要觀這個風。
正觀依風時 其心猶馳亂
止心在入息 如繫調御馬
這個時候你心定了,聽這個呼吸、感覺這個呼吸。正觀依風相,依風是我的感覺思想,心和氣兩個合為一了,兩夫妻一樣相依為命,這個時候你心跟氣兩個配合了,正觀依風時,其心猶馳亂:你的心還在亂跑,要怎麼樣不亂跑呢?止心在入息。你感覺到這個氣進來了,就不放出去,忍在這裏,止心在入息上,這是第一步。這就是所謂的寳瓶氣了。并不需要另外吸一口氣,自然進來,你心停住。開始時很短暫慢慢練習。止心在入息。
安般者二種:一見。二觸。鈍根不見。
他說這個氣由鼻子開始,到全身的毛孔都在呼吸。整個宇宙同我們的生命都是在呼吸往來的。他說修安般有二種現象。
有一種修持高明的人,他看得見氣同我們生命的關係,怎麼進來,怎麼出去。第二種是看不見有感覺。我們普通人只有感覺看不見。為什麼?因為我們是印出鈍根。
如繫調御馬,這個時候心和气相依。進氣的時候停止,如一匹馬一樣,把它拴住。哪一匹馬會那麼乖,讓你拴在那裏啊?要有方法
心既止入息 思惟正憶念
冷煖與輕重 柔軟粗澀滑
這個現象要注意。你打坐起來隨時定在入息上,這一匹馬慢慢拴嘛,拴了以後馬就乖乖站在那裏。你的心同馬一樣到處亂跑,你這個息等於是拴馬的繩子,你要把他拴好。心定在入息上。這個時候你有思想沒有?當然有。思惟修嘛。
思惟正憶念,心和气合一,這個時候你身體內部,會因為身體健康不健康的關係而有這些現象,有時候全身發冷。有時候發煖。有時候感覺身體輕靈的飛起來。有時覺得身體粗重的不得了。有時候身体連骨節都軟了。有時皮膚的很粗很癢,藥都吃不好。有時澀,皮膚長出一粒粒的東西來。有時皮膚變得很滑,不但是外面,裏面自己也感覺到。有時大便是通的,有時不通。這裏只講八種,還有酸、痛、脹、癢都會發生的。
修行諦覺知 隨順善調適
於觸復不了 是說修行退
上面告訴你這些現象是必然的,所以你在修行的時候要諦覺知。“諦”就是很仔細。“覺”是要感覺到。“隨順善調適”,跟到他的境界,善於調配。你要懂得醫藥,懂得作功夫把它調整過來。這裏只告訴你原理,要你調到舒適的境界。“於觸復不了”,你修了半天對這些現象都感覺不到,知道了又沒有方法去對付,這叫做修行退步了。
數一以為二 數二以為一
至九猶錯亂 是說修行退
這裏講數息觀,我們這個氣出去了知道,進來也知道。比如數入息,進來數一,氣呼出去了。再進來數二。數到第三、第四結果忘了,這個思想配合不起來。數一當成二,數二當成一,搞不清楚了,是說修行退。心沒有專一不算。
還有一個方法是數到十以後,再由十倒數回業數到一。再由一數到十。每一數都要念念清楚。這個進來的氣越停越久的話,真正的寳瓶氣就來了。你身心的定力越來越大了。至於說氣功治病,那不是問題了。這是講數息觀,佛並不是叫你做數習觀哦!這是假設你修數息觀,而數到心錯亂,這是修行退。
若於修行退 更數從初起
十數滿足者 遠離諸過行
假定修行退步了,重新再來。數一到十,十口氣不亂,心境不亂,你已經差不多了,遠離諸過行,這就不錯了。
不修與過修 或有異修起
有此諸過生 是說修行退
不修是自己不想修了,心裏起了反感。或者有些人過度的修習,或者有異修的心念起來。比如說念佛好吧!觀想不錯,轉來換去,有這種毛病出現,都是修行退步了。
修行若俱數 心懼生惑亂
惑亂若增長 是說修行退
修行若俱數,一般在進修的階段,用數息來攝念。數的觀念最後要丟掉,你忘不掉,一天到晚像數鈔票一樣,一、二、……十。你這是在幹什麼?自己的心或者起害怕了,這個法門恐怕不對吧?修得沒有利益,自己煩惱又來了。這個惑亂的思想增長了,是說修行退。心理障礙起來了,是修行退。
氣息不流通 衝擊於鼻面
頭頂悉苦痛 內或絞風起
息亂失其道 而彼不知治
身體極燒熱 其心生憒亂
四種既錯亂 依風極違諍
修行欲令息 而不善方便
不知對治法 是必疾退减
他說有時候你修行,你身體不一定對,或者感冒,或者內在有病氣息不流通。你身上的氣息不流通,鼻子這裏堵住了,太陽穴這裏痛,頭頂這里痛,那就證明你身體裏頭有病了。所以有些人打坐會怕冷,其實并不是怕冷而是反應靈敏。所以這個時候氣息不流通,鼻子、頭頂都不對了。或者身內有一股力量在絞動,這就是絞風起,氣路不對,氣沒有歸元。
息亂失其道,息亂了,不照奇經八脈,三脈七輪的路線走。所以修行要懂得醫藥,什麼都要懂,要知道對治的方法。自己不知道對治,身體就會發燒、發熱。慢慢思想也亂起來了,乃至發脾氣,或者性欲增强了,各種毛病都來了。這四種會錯亂都是氣息不調的關係,你想要修行到達一個寧靜安祥的境界不知對治法,很快就會退步了,不想修了。
修行緣入息 而反緣出息
修行緣出息 而反緣入息
於二心俱靜 是應修行果
寂止定意生 而復更求數
有此諸過謬 是皆修行退
他說修出入息的法門,應該修入息,你反而修出息,或者應修出氣,比如說你今天心裏很煩燥,甚至慾念特別重,要趕快修出氣,把氣呼出去。當你修出氣的時候,你又起一個念頭,改修入氣。像這樣應該修進,你修出,該修出你修進。於二心俱靜,進也好,出也好,如果你心境很平靜是對的。寂止定意生,如果得到定的境界,這個時候要立刻放棄了數息,不計數字了。如果在這個時候更來數,就發生很大的過錯了,反而修行會退步。
急喘而安般 則令念錯亂
由是錯亂念 修行心發狂
其心發狂故 不知應不應
於二無分別 是說修行退
他說當你呼吸還沒有調整好,你就修止要把它停止,這樣亂來的話,實際上那個不是氣而是風。急喘而安般這反而使你的思想亂起來了,會火氣上來。這樣子你妄念會更多,甚至睡不著覺,心就會狂亂,脾氣會越來越大。其心發狂故,自己也不知道應或不應該,於這個應該與不應該之間不曉得調整。這會使你修行退步的。
修行數已成 息去亦隨去
去已處處住 於彼善觀察
既觀令息還 還已起清淨
不善知大種 是說修行退
數已成是說心氣合一了,得定了。呼吸好像停止了,自己不要呼吸了,心很定。這個時候就不要數了,就要隨息了,這個氣出去,跟到就空掉了。空掉了以後如何?一切皆空。你到空的境界不要怕。去已處處住:氣也停了,好像呼吸都停上了,死亡了一樣,很舒服。于彼善觀察:要氫這個境界仔細看清楚。既觀令息還:身心內在是一股清淨。不善知大種:這個時候要認識氣,如果不認識也是退步。
長短悉分別 遍身盡覺知
身行漸休息 一切應决了
於此不善知 是令修行退
你在修這個法門的時候,氣出來長你知道長,短你知道短。長長短短你都清楚了,而且全身內外氣都充滿了,你都知道。這個時候身體非常快感安祥,完全達到休息的境界。一切應决了,自己要認為還沒有到,或者還求進步,或者覺得自己氣候不到,那就糟了。於此不善知,你自己智慧搞不清楚,反而退步了。上面所講的同三十七菩提道品的四念處有關係。
知善亦知樂 勤方便意行
當復制心行 令不至掉亂
這是初步從修氣開始慢慢進入心境,非常的高興。喜是心理的狀態。樂是身体的輕松快感。努力的勤修安那般那這套法門,心意和氣配合為一,漸漸使心的雜念妄想清淨下去。制心不動,可以慢慢到達初禪的境界,這個時候才不會散亂,也不會昏沈。下面有小字注解,說這是受念處的境界。受有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還有心理上的憂喜,共有五種。
次分別知心 修行正觀察
又生欣悅心 還復攝令定
非是不定心 定已心解脫
其次呼吸停止了,要觀心了。每一個思想,每一個心裏動念都很清楚。觀心法門,每一個思想念頭,不觀迎他來,也不拒絕他來,來了就來了,過去就過去了,慢慢生出無比清淨的喜悅。那麼呼吸和心境都定住了,隨時在定的境界。定了以後此心得解脫,煩惱分別不起了。這個時候身心可以得到解脫,解脫什麼?解脫煩惱。
善修解脫者 不令心退沒
若人退减分 則無有解脫
觀察無常斷 離欲與滅盡
出息入息滅 是名修行勝
善修解脫的人,這個心永遠是清明的。如果退化了,退滅了就解脫不了。所以小乘修行得解脫,由安那般那入手,最後是觀心哦!觀察諸行無常一切皆空,然後離開一切欲,一切妄想,欲都沒有了,離欲得四禪定,最後得滅盡定。得到定的時候呼吸就停止了,不呼也不吸,這是修行的勝境界。
如是十六行 自在心廻轉
覺觸之所獲 見得亦復然
上面所講的十六行,由呼吸開始達到觀心的境界。觀察自心的法門。自在心廻轉了,由感覺開始起修。見得亦復然,最後見到空,得到定的境界。
若於見與觸 不善識分際
是過應當知 無智令修退
所以說心的境界要看得清楚。見道不是眼睛看。觸是感受得清楚。如果這個分際沒有搞清楚就不對了。所以對不對你應該知道,如果不用智慧的觀察,隨時會退步的。
修行上增進 不應緣於下
緣下亦如是 不應上增進
修行一步有一步的功夫,當你還在基本的法門,你不要先跳到前面一步。當你已經進到前面了,就不要再去管後面。
苦見二增進 心住而等觀
任之則自成 還到修行處
見世間一切皆苦,所以努力增進。此心平等而住,聽其自然,還到修行處。
這一本經告訴你怎麼是修行退步,這個教授法很好,先告訴你失敗的,到後面才告訴你正確的、成功的。
1992年3月28日講于香港
第二講
孫醫師報告:老師突然從《指月錄》轉到《達摩禪經》。我也由參禪改為出入息。我也覺得數出息使身體感到舒服。於是就依照經文中的指示修習,我依正念於定中開始數息,原來在定後要數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萬念已經放下,哪有時間去發起數息的念頭,但是也開始數息了。數到第三個出息時,一時之間自己就跟著出息一下子就出去了。這個現象很難解釋,四周變成深藍色的天空,滿天一望無際的星星,有大有小。自己觀察了一會兒就定下來。由粗的觀察轉為細的觀察,慢慢的,我也覺得我也是這個空間的一部份,好像飄飄浮浮的,感覺上是無牽無掛,了無一事。忽然我太太叫我,我便跳回這個現實的生活中。
師示:這是孫醫師的報告,這報告裏頭有很多的問題,剛才諸位聽了,不知道注意到沒有?等一下我們再討論。大家來聽課,沒有進步就是沒有做小學生的精神。我一輩子不做人師,這不是客氣,真做老師不是這樣子。我一輩子立志不做老師。為什麼?沒有一個我看得上的。後來學佛以後,看到很人做法師,做上師,都墮落了,被人捧得墮落了。這個墮落比什麼都嚴重,叫驕慢墮。所以我一輩子希望坐在學生的位置上,不做人師。雖然各地都叫我老師,其實我心裏沒有答應,這是講內心話,你們不一定懂。但是我有時候也擺起老師的架子,真要講佛法的時候,打禪七時,很嚴厲的,你們都受不了。我誰都罵,不管你什麼地位。走路不對也罵,態度不對也罵。所以很多人受不了。在這十幾年已經沒有真正講過佛法了。
人求學為什麼沒有進步?尤其到了中年以後,自己當自己是一個大人。人對老師最恭敬是小學階段,到了中學對老師的態度馬虎一半了,到了高中就更嚴重了,到了大學心中根本沒有老師了,也沒有自己,自己也忘了,所以永遠沒有進步。讀書畢業進了社會,根本就是墮落。這是沒有尊重自己。
我自己十幾年如一日,讀書也好,做事也好,我自己沒有一分鐘馬虎過,人家說我學問好,那是假的,努力來的。你看我現在那麼大的年紀,有時候想到佛經一句話不清楚,我可以一夜不睡,非要把它翻出來不可,還是這個精神。你看我生活很馬虎,我從小到現在自己的規律很嚴格。哪一分鐘該做什麼,都有規律的。長大以後,因為為了別人的事情而妨礙了自己的事情,先將就別人,把別人的事辦好。但是自己的事還是要補上。這是第一點。雖然是笑話,可是你們真要學佛法,雖然我講的是笑話,要比鞭子打在你身上還痛苦。有這個精神才能學佛。因為你們年紀也不小,社會地位也高,不用這個方法是不行的。
第二點:為什麼我們要講《達摩禪經》?這是講真修實證做功夫的。我們打坐修行,你有沒有想到把自己的身體丟開。為這個身體我們受罪很多。念身不淨:我們活了六十年,一半在床上,只剩餘三十年了。十歲以前不懂事,老的時候十年沒有用,去掉二十年了。再去掉三餐吃飯,大小便,講戀愛,真的活到做人沒有幾年,你把時間算一算。而這幾年我們大部份為身體在忙,穿衣,吃飯,生病等,你看哪一樣不為它忙。
此身不淨。不說跳出三界,跳出這個身體都做不到。但是這個跳出,不是孫醫師報告的跳出。所以隨時要念身不淨,要有這個警覺性。這是顯教的教理。如果進一步跟你講密教的修法,那又不同了。密法也是從這個教理來。我身不淨,要把它轉過來變成乾淨,很難。小乘修法念身不淨,證得空性,證得阿羅漢果就走掉了,這個身體不要了。如果修密宗,念身不淨以後,還要用念力把它變過來,這就難了。這個就要從安那般那入手。
念受是苦:你看我們感情上,思想上,一天到晚都是煩惱。所以修密教是身轉了,感受則是時時刻刻在極樂的境界裏,只有樂沒有苦。
念心無常:要一念萬年定在那裏。
念法無我:報身、化身都要成就。所以叫你要注意配合教理。
下面這個五根、五力。你們現在學佛根都沒有紮好,怎麼會發出力量?一點定力都沒有,毛病一大堆。你自己的定力不夠,這個習氣業力的力量改不了的,要注意這個。你看五根第一個是信根,你真信了沒有?沒有。信根、定根、念根、精進根、誰做到了?也就是說要把根紮穩了,以後才能變成力量。譬如說你力量有了,真必要的時候,拿一根手指頭就可給人家治病,這是定力,念力的問題。
七覺支,念覺支、擇法覺支等。念覺支有好幾種,譬如說心裏起一個念頭,自己知道了,應不應該,就是念念本身都要知道。另外每一個起心動念,念念清楚,得了空,得了清淨,這個是念。那麼這個裏頭有個擇法覺支,比如說空的境界,這個空是偏空,還是正確的空,或是感覺的空。譬如剛才孫醫師的報告,身體跟到出息出去了,這個對不對?不對。他沒有懂出息的道理,這個就是擇法覺支。譬如修白骨觀,四個字最重要「知時知量」,道家叫做「火候」。師父可以告訴你做菜的方法,火候是沒有辦法告訴你的,這個要靠自己。你唸咒也好,修出入息也好,哪個時候該多修一點,哪個時候該停止,要知時知量。擇法覺支包括很多,大家聽了這個東西,聽了要背來。
剛才孫醫師的報告,六妙門你知道嗎?第一個是數,第二個是隨,第三個是止,再來是觀、還、淨。天台宗的小止觀六妙門也是根據《達摩禪經》來的。一開始是數,數到心定了,每一念都沒有忘記,就不要數了,要隨息了。進來跟著進來,出去跟著出去。不只鼻子,乃至身體每一個毛孔都在呼吸,心息配合為一了。然後止息不呼也不吸。如果止息定久了,得初禪、二禪、就可發神通了,真正的神通。如果神通發起來,般若智慧還沒有通,還是外道,還是魔道。可是也是道。如果真到止息境界,心也停止了,念不起了,呼吸也停止了,定久了以後要起觀慧。要觀察正思惟,這是觀。觀了以後,曉得一切功夫、一切境界,都是唯心所造,身心皆空,回到本來淨土,這是還。然後身和心通通空了,我所在這個世界就是極樂世界,我的身體就是阿彌陀佛,乾乾淨淨,一念不生全體現,這是淨。大概提一下,至於怎麼止,一步有一步的功夫。實際上我們每一念都可以有六妙門。比如你一上坐,數也好,不數也好,很清淨沒有雜念,已經到達隨息皆段了,你就跟到第三步止了,然後起觀。一念之間就可以俱足六妙門,到達清淨的境界啊。
我們上次講過,為了身心健康要注意入息。達到止息可以治百病,甚至可以不死,如果要不死,自己把息止住了,定住了,就可以不死。這些都是實際的功夫境界。所以真到達了止息,這裏頭東西就多了。
你的心跟著息出去了,你沒有專一,你知道嗎?換句話說,你覺得跟著氣出去了,你覺得看到太空。我問你,你身體還在這裏沒有?你這個肉體有沒有死亡呢?當然沒有死亡。既然沒有死就還有出入息,可見你的心念沒有跟到真的息。是妄念的出入息,你知道嗎?你跟本沒有得止啊。這次我特別為你開這個課,就是告訴你隨時要注意四加行。四加行一步有一步的功夫,煖、頂、忍、世第一法,真正得了止,一定發煖。一步一步的功夫都有四加行。
什麼叫煖?心煖;心裏的行為煖。所以自己的思想,自己壞的習氣,譬如愛嫉妒啊,愛發怒啊,好名啊,好勝啊。慢慢自己的起心動念都覺察到了,這是念覺支。都知道了,知道了以後呢?就如黃醫師剛才講的,明明覺得這個人很討厭,自己心裏頭氣極了,討厭極了但是也不能露出不悅的樣子。慢慢的就覺得不是那麼嚴重了。這個討厭的心生起來,你覺察到了,轉為慈悲,甚至慢慢真正變成愛心了。這是心煖了。在功夫方面,到了煖位,整個人像泡在那個熱水裏頭一樣。得煖以後,慢慢頭頂這裏,一直線一樣起來。這個時候,你心裏怨恨的心起不來了。所以頭頂打通了,妄念才起不來。這個時候所生起的思想都是智慧的境界。
什麼叫忍呢?我們忍氣怎麼忍的?本來想揍他,吞一口氣,自然就會停下來。那個時候呼吸停掉了,雜念切斷了,就是過去心不可得,末來心可得,現在心空了,這是忍的境界,切斷了一樣。那麼這個時候到了世第一了。並不是說你成佛得道了。在世間上你是第一的。這是身心兩方面。所以三十七菩提道品配合,都要真的做功夫才能做到的。佛法是要真修實證的功夫,不是普通講書。你們反覆的去研究。不要聽完了就擺到一邊去,浪費你的時間,也浪費我的精神。
    勝念己成就      懈怠竟沈沒
    是則為退像      無堪於所求
所以你修道做功夫,這個念已經有一點境界了,就像孫醫師的報告,己經有一點境界了,但是因環境的影響,或因生病的影響,懈怠了。懈是鬆懈,怠是怠慢。我們自己原諒自己,鬆懈怠慢就會陷入昏沈。譬如說我今天應該用功,可是因為其他的事就馬虎過去了,你這個修行就沈沒下去了。至於說去睡覺則更嚴重了,這是修行退步的現象,無堪於所求,不會有進步的。
    不染污無記      起諸煩惱退
    垢濁熱燄生      由是失正見
你們都不嚴格的要求自己,你們看三十七菩提道品,你自己檢查一下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每一項都離不開精進,努力的求進步。《大學》上說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所謂苟日新就是說今天的成就進步都不算,要求明天更進步。所以我們懈怠沈沒、不精進。他說無堪於所求。不染污無記:什麼叫不染污呢?我什麼事情都不想,外面好的、壞的都不管。可是這樣子好不好呢?好啊。這也是一種修養方法,可是你卻在無記中。你的頭腦整天昏昏沈沈的,記憶力也沒有。什麼事情都不清楚就是昏沈的階段。起諸煩惱退:會慢慢因昏沈而起煩惱,而退墮了,這個樣子會影響到你的生理垢濁而熱燄生,身體內都會發炎,因為這個樣子修行的正見、智慧起不來。
    振掉或閃爍      浮飄粗澀滑
    是五退減相      修行應分別
振是心裏頭很散亂。掉是掉舉。心裏頭不安定或者閃爍,思想不能清淨下來,像閃電一樣亂飛。那麼這個時候就如剛才孫醫師的報告,有飄浮在外面的感覺了。浮是浮在水面上的感覺。有些人做功夫,覺得上半部浮起來,下半部沈下來。這要功夫境界才知道。飄是飄到外面去,孫醫師的境界就是飄。粗是有時候感覺到身體非常粗,很難過,好像生病一樣。澀是身上起疙瘩一樣。或者是皮膚非常光滑。他說發生這五種現象,你要警覺到,這就是退減相,應該要分別清楚。
    望遠絕所希      有見己墜落
    還顧睹深嶮      是皆退減相
修行一段時間以後,會覺得搞了半天,沒有希望了。你們有功夫境界,我都沒有,覺得很失望,很絕望。這個佛法到底是不是騙人的,好像前途渺茫,不知道怎麼辦。絕所希:自己所希望的一點都沒有了。有見:我不如現實一點,討個老婆,生個孩子,或者去跳舞。都落於有見裏頭。你是求空,結果墮落在有的現象裏頭,己經墮落了。還顧睹深嶮:修行還要盤腿,四禪八定幾時到?這個沒有意思,看起來好像很深的深坑一樣,搞不好會掉下去,很危險。有這心理現象起來,是退減相,退道了。
    長病誦止諍      多業遠遊行
    彼時解脫種      是五退減因
人為什麼會生病?業生的。業是前生宿業種子帶來的。這一生的病苦,他本身已經在地獄界了。因為病痛使他沒有時間用功。這就要懺悔,這個就是前生的業報。誦就是背書,讀經之類。止諍:停止在意見上諍論。學理上搞不通,一直在文字上、意見上諍論。多業遠遊行:到處走。像這種情形想得到解脫,不可能。解脫種子沒有,是五種退減的原因。
信戒聞捨慧      於是漸衰退
身重與惛鈍      耽睡及沈沒
是五應當知      修行退轉相      
信是正信。戒是守戒。捨是隨時放下。慧是智慧。如果幾種現象,因多病,因遠行,因事業等。對於正信,對於守戒,對於多聞,對於放下,對於慧的境界不會起精進,於是漸漸衰退。這個果報是什麼呢?身體感覺到不輕靈了,有病的現象。頭腦昏沈了,那麼這個時候喜歡睡覺了,耽著睡眠。或者上坐就昏沈。這幾種現象都是七覺支的擇法覺支,自己應該要觀察清楚,這是修行的退轉相,換句話說,你一天沒有進步就是退轉相。
    恐怯多豫猶      驚畏不欣樂
    懈怠離所欲      不迴向修行
    不習過修習      是二俱為失
    彼時解脫種      於是修行退
恐怯是起恐怖的心理,怕魔障,膽子小,不敢精進。恐怕我這一生沒有希望,猶豫不決。恐怯是一種,豫猶是一種。驚畏:有些人進步了,他卻害怕了。有些人修行沒有現象出來,沒有進步起驚畏。這是第三種。
第四種是不欣樂,不高興這個東西。我看過很多,有些信佛的人後來去信基督教了,基督教信了兩天又不幹了,信回教去了。也有些人別的宗教信一信,又跑來學佛。這種心理現象,都是心理懈怠。換句話說己經墮落了。
第五種是懈怠離所欲。甚至於已經修行有好的境界,想丟掉。
第七個是不迴向修行。迴向是佛學專有名詞,這個很難解釋。比如說我年輕的時候,向法師頂禮,法師馬上給你回禮而且會說:「迴向十方一切眾生」。也就是說他不接受,把你的功德迴轉給一切眾生。什麼是迴向?我們這個世界都有迴向,迴向就是果報。你在這裏丟出去一個東西,它轉一個圈還是回到你這裏。你想害人最後是害自己。你能處處恭敬人,最後是恭敬自己。迴向是物理作用,你到太空就知道了,太空裏真空的時候,你在太空把這個玻璃杯丟出去,它一定迴轉到你這裏來。所以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也是迴向,那是必然,這是迴向的道理。我們修行人怎麼迴向?一上坐就發願,我要成就,我成就不是為我自己,我有任何一點功德,全都迴向給一切眾生,我自己不要,都給大家,修行是為大家修的,這是第七個不迴向修行。
第八個是不習,今天不用功不求進步,或者因為進步了以後過度的修習,這也錯了,太過了。所以不習與過度的修習,這兩頭都是錯的。上面這些情形犯了,彼時解脫種,於是修行退。
    三昧離相樂      爾燄皆消盡
    粗澀四大種      還從身內起
三昧就是定的境界。正受,梵文叫做三摩地。真得定了就有離相樂,萬相都離開了。爾燄皆消盡:你的妄念像冒煙一樣。我常常做一個比方,一個蠟燭點起來,火光越亮,旁邊的黑煙越多。你知道妄想多,你那個蠟燭光並沒有熄啊!這個黑煙就是爾燄,煙的影子,你怕他幹什麼?你真得到三昧定的境界,爾燄皆消盡,這些黑煙自然會沒有了,這個時候你就會感覺身體的問題所在了,很粗澀,障礙你的四大種,四大就是地、水、火、風。還從身內起,你身體哪裏不舒服都感覺到了。
     掉動失正念      由是意憒亂
     其心不恬靜      斯從行者生
  那麼這個情形掉動散亂心起來了,慢慢使你失去了正念。這個時候你意念不會專一了,憒亂了。恬靜是像水一樣很平靜,這時你的心就不恬靜了。這都是從你修行者的本身起來的。
一切諸瑞相      不顯現分明
修行如是觀      欲見為甚難
  到了這個時候四大種,身體的障礙開始感受到了,好的境界沒有了。不是過去有,現在沒有,而是說沒有顯現好的境界。實際上你作功夫已經進步了,好的現象不顯現分明或不清楚,你在修行當中都要觀察清楚。所以欲見瑞相,心不清淨,一切的好現象不出現那是當然的。
諸根悉馳縱      隨欲向所緣
邪意普流散      樂著諸境界
形消意愁慘      其身皆燒然
如是燒然者      是說為憂退
  如果你放縱了,你的六根就向外跑,跟到外境界走。 隨欲向所緣:跟到世間的慾望去了。邪意普流散:不走正路。偏了叫做邪,走偏路了。樂著諸境界:喜歡跟現實跑。形消意愁慘,其身皆燒然:他說你這樣跟著外境界跑了,慢慢的你身體也消瘦了,意識也不痛快了,憂愁煩惱多了,慢慢身體內部也多病,發燒了,等於是被煩惱之火所然燒。這是因為心裏的憂愁煩惱所發生的。
方便不精勤      後則生悔恨
聞所應成就      欲進劣無能
不趣喜勝處      或見勝不取
皆由無智故      是說修行退
  現在他告訴你修行退步的現象。方便道各種方法,你不精進去修,甚至後來生出悔恨的心。聽到應該怎麼做,怎麼修,想去做,心裏的劣根性太強所以做不到。不趣喜勝處:不向好的方面去努力,明知道努力的修行有好處,你卻不去做。都是因為沒有智慧,所以修行退步了。
自念有越戒      疑悔及諸覺
意淡無滋味      是說修行退
  還有一種,自己覺得犯了戒,這下子我完了。前面的功德沒有了,白修了。自己對自己又疑又悔。這種心理生起來,意淡無滋味,所以是修行退。
諸過定意羸      三昧漸消減
心亂蓋所覆      是說修行退
  有時過份的反省自己,責備自己,自己對自己都沒有信心了。羸是瘦的只剩下骨頭了。所以定意就沒有了,打起坐來也不上路了。心裏很煩亂,被五蓋覆蓋住了。所謂五蓋是色、聲、香、味、觸,是大五蓋。笑、視、交、抱、觸是小五蓋。這些現象也是修行退步了。
心舉調順捨      不觀時非時
不了住起緣      無智故修退
  心裏頭散亂,掉舉起來了。不觀時非時:修行要觀時,譬如說這個時間不適合打坐,就不可勉強,就如吃飯一樣,吃藥一樣,要自己調整自己。不了住起緣:自己不了解自己,該休息,該放鬆,該抓緊,這個搞不清楚,自己沒智慧也使你修行會退步。
不知六時行      六界亦不善
亦愚亦巧便      是說修行退
  不知道一天十二個時辰,也不知道六界,不曉得六根六塵的巧便,也使你修行會退步。
  問:我數息越數越緊張,就放下來不數了,就隨著息,可是我隨的時候是很慢、很微細、感覺沒有呼吸了,或者是氣停下來了。
  師示:對。你不是用過很多法門嗎?你用了寶瓶氣不是覺得這裏很擠嗎?我叫你放開,你不是懂了嗎?你今天的報告有一句話講的很好。有時候我不用這個法門,覺得不呼也不吸了,那個就是息了。假設你觀想明點,或者觀想準提菩薩,你那個時候的呼吸接近於寶瓶氣。你現在問的問題,在那個時候好像不呼也不吸,你問是不是停止了呢?還沒有。正在止。止的時候,你覺得這裏的呼吸沒有了,你有沒有體會到,內在的各部份感覺都很清楚。你坐在這裏如果沒有靜下來,老實講不會感覺到內部的,在道家叫做「內觀」。道家《九天玄女經》是容成內視之學。內視就是觀自在。這個在佛法沒有來以前中國就有了。就是《參同契》上面講的「內照形軀」。你在這個時候感覺到呼吸好像若有若無,好像停了,自然就會達到內照形軀。比方說這個氣到這裏堵住了,堵住了以後你把止的念,就止在堵住那個地方,其他身體內部還是清楚。等到堵塞的地方打通了,他就嗝氣起來了,慢慢的全部都打通了。打通了才是真止的境界,內呼吸就起來了。內呼吸怎麼起來?你覺得鼻子沒有呼吸了,身體沒有呼吸了。但是男人在小腹這地方,女人在子宮部份,感覺到在動。鼻子好像完全沒有呼吸。內呼吸起來還沒有得止。得止了以後有個現象會來,你會感覺到這個身體像一塊硬化了的木頭在這裏,會害怕的,這就是剛才經典上所講的「澀」。僵在這裏一樣。這個時候不能害怕,你把意念放鬆,呼吸不要放鬆。慢慢氣走遍了以後就是真氣在轉,但是要做到這程度有一個條件,腸胃一定要空。腸胃不空,大部份都是功夫在替腸胃做消化。這個越乾淨,氣脈越容易修成。修通了才真能得定,然後身心兩面才能解脫,分開。還有功夫到這裏有一種情況,道家所講的「腦後出聲」。可以聽到空中的聲音。以前我在峨嵋山頂的時候,真的是聽到天籟之聲。從醫學的道理上也可講是腦部的氣脈要淨空的時候所發出的現象,可以認定這個是我本身所發出的聲音,並不是外來的,你可以這樣認定,可是內外都有這種境界。
  以你目前的功夫,可以聽到心臟的跳動,尤其是夜裏坐的好的時候。有時候打嗝長氣呼出來了。這個打嗝的氣,有些從胃上起來,有些從肝臟起來,有些是從胸部起來的。如果你打嗝的氣從丹田起來,譬如女性從子宮,從陰部起來的,男性從海底起來,那個就了不起了。那個氣出去,止息。定在那個息上,切斷。把它封住。那個才是出息的止息。這都是最高的密法。到了這個時候才是止息。而且到了這個時候你會發現,我這個意念怎麼那可怕,一切動都是意念動。這個時候身心輕靈,這個時候你怕睡覺了,因為睡了一覺以後氣脈又堵住了。這個裏頭就要懂得醫學。我們的左腦、右腦,一個管思想,一個管記憶。這個皮下神經,你睡眠或者這樣,或者這個姿勢。靜止一下以後,它皮下神經緩和了,知道是在休息,但是不會堵氣。頭輪的脈打不通,我們腦下垂體的分泌就減少了,老化死亡都在那裏。這個我很少講,多送一點給你。你們沒有問我就懶得講。你現在用功的不錯,但是沒有達到四加行的煖。唯識學上說「煖壽識三位一體」。所以你氣通到了腳底,兩足尊打通了,你對壽命的把握就多一點。
  問:(聲音很小,聽不清楚)。
  師示:如果你講修氣息的話,你這個是氣散了,沒有止住。你意識跟著出去,道家講魂魄,這個魄就是講息。不是這個呼吸的氣。魂就是講這個意識,魂飛魄散開了。如果講定的境界,三昧境界,佛說一念有八萬四千煩惱,我們的三昧境就有八萬四千不同的境界。這也是一種定境,不能說不是,如果你的智慧懂了,這個定境也不壞,不懂的話,魔跟佛一張紙都不隔的。對了就是佛,不對就是魔。
  問:《指月錄》上講的和《達摩禪經》有什麼關係?
師示:《指月錄》上講的是形而上的道。這裏講的是功夫。沒有定的功夫是狂慧。《楞嚴經》上叫乾慧。那個慧是乾的。乾的種子不會開花結果。智慧要用定水去澆灌,功夫就是定。定水去澆灌那個乾慧的種子,才能開花結果。《楞嚴經》叫乾慧地,沒有用的。有許多人佛學理論很好,一點功夫也沒有,這是沒有用的。
1992年4月1日講于香港
第三講
孫醫師報告:安那般那是入出息。我是在入息確定後而進入隨息。隨息時心隨息轉,所以沒有數的主觀任用了。跟著是止、觀、還、淨。老師說六妙門可以一念之間做到。記得一年前,在見到老師之前,我在坐中及走路時都觀出入息。有一次我一邊走一邊觀,結果觀也淨了,在沒有我的情況之下,我在人群中醒覺,自己嚇了一跳。這個是完全放棄了第六意識及第七識,第八阿賴耶識的功能直接控制前五識的現象,是“還”的現象。由此可知第八識不可思議,一片虛靈,非妄心能思議。(師示:這一段報告得很好,有一點內容,有一點份量。)
這兩個晚上。我上坐在一呼一吸中我定下來了,我存在一個知的境界中,知道室內的兒子已經睡了,室外老婆在弄衣服。兒子入睡前的一剎那都很清楚。這些外在的一切是否對我産生喜悅,或者困惑的現象。我感覺到外界的聲音在幫助我得定,直覺上我知道要打開眼睛,房中的一切現象也在幫助我,越看就越舒服,我知道這個花花世界都是佛法,都在幫助我得定。這些喜悅是一種虛空中的喜悅。是一種既無所喜也無所憂的輕安。時間的觀念也起了一些不平常的現象,直覺上這些境界好像是幾分鍾的時間,原來又過了一個半小時。
4月7日的報告:今天心裏有說不出的清淨。所見到的及所聽到的,每一樣令我起清淨心。每一件都在說法。我今天禪定在坐、不在臥、不在行、住。砂在內不在外。還在這個空間中的每一樣東西,甚至東西以外的每一寸空間,無所不在。(師示:很好。這兩天的報告很有進步,很有價值。)
現在達摩禪經進入出入息修止的方法。一般人把出入息當成氣功,氣功和出入息不相干的。一般氣功都是拿鼻子一呼吸,以深呼吸來修練,有許多種方法。幾十年前我就說過,我們人很奇怪,很會玩花樣,鼻子自己的,空氣不要錢買,你們都不幹。氣功就是利用這個鼻子。在我所知道氣功的方法有兩百多種,就是利用鼻子深呼吸,這是講氣功。
修安那般那,修止觀,佛為什麼不叫它是氣功呢?安那般那它把這個出氣、入氣分開來講。為什麼又叫做息呢?這個我再三强調的講,不知道你們聽進去了沒有。息的境界有往來,也可以說在旋轉,也可以說在出入。也可以說昇降,這個是安那般那。我們這個生命的息,現在醫學上的報告叫做全息。他們拿各種生物來試驗,就連植物也在安那般那出入息。可見這個出入息,不止鼻子在出入息,每一個細胞都在呼吸,這個生命是個全息的階段。可是為什麼不叫做全呼吸呢?所以你們真做功夫的人,是修止息喔。不是修呼吸,這個要搞清楚。
所謂息,是說這個氣出去再倒回來,或者說昇降這個階段,中間有一個短暫的停留,這個是息的境界。所以數息、隨息是息哦!並不是講數出入氣,隨出入氣哦!這一個觀念特別要搞清楚。很重要的。不然你搞了半天,都在出入氣上面搞,不懂息的作用,不懂全自的作用,你功夫到息的階段,好像呼吸停止了,可是你的細胞還在往來,這個要注意。這都是科學性的,不是宗教哲學的問題。
當你在止息的階段,譬如孫醫師這兩天的報告內容,我認為很好,不管是息啊、止啊、觀啊,你要注意:這裏頭有兩個東西,一個是我意識的知覺,知覺跟息兩個互相配合。這個生命也可以如易經上講的陰陽兩個東西結合。
孔子提倡仁,但是他沒有對仁下定義。後來的儒家把他下一個定義,是拿醫學的定義來下。仁等於水果種子的核仁,如杏仁,桃子的桃仁,我們吃穀子,它的中心叫做米仁。你把他解剖打開來是兩半,中間是空的。我們現在這個生命存在,除了出入息,往來的息以外,比如得定,你知道得定。有一個東西不是這個東西,不是息,但是跟息結合為一,才能寧靜下來,這個是意志思想,也就是第六識,也就是知覺。
所以你說我修出入息都得不到利益,乃至做氣功也得不到利益,叫你做氣功,你只管鼻子哼啊、哈啊,意識都在散亂中,沒有與息相結合。所以真到心息相依,心如息轉,或者做到息如心轉的人,可以有特別的境界了。那個不是特異功能,可以發起神通了。這一點一定要搞清楚。如果拿正式學佛講。我講你們聽,沒有心得,只是聽熱鬧,我們這個不是普通的演講。要懇切的去學習,要真正求證的。
我們上次講到修行勝道住分第四,就是告誡我們不要得少為足,要不斷的精進。上次講的是身念處,得止的一種現象,還沒有講完。
無智住所縛 繫著於彼處
樂著生諸過 是相今當說
真正的佛法并不是在功夫上,做功夫是屬於加行,不是主要的目標。主要是目標是得道。所謂菩提是智慧的境界。所以這裏自己智慧不清楚,停住在功夫的境界上,被功夫所綑綁住了,繫著拴在那個地方。樂著生諸過:因為功夫進步身體舒服,或者氣脈通了有特殊的功能等。你自己貪戀功夫,自己以為是道,這樣會産生一切的偏差與過錯,這種現象現在告訴你們。
爾燄漸損壞 分離及交亂
破散叵和合 是則住相縛
什麼叫做爾燄?燄就是如放燄火嘛!燄就是那個蠟燭旁邊的影子。譬如我看電視,電視的影像也是燄。幻燈也是燄。或者我們眼睛有毛病,或者有精神病看到這些境界,都是爾燄,都是影子。爾燄有很多種。
安那般那真做好了的人,慢慢會認識自己生命的氣。有時眼睛爬坡 到前面有煙霧的現象,也就是說虛空中那個電子波動的情形,你都能看的很清楚。慢慢會看到光點,這個虛空中電子的走動,都看得清楚。一般沒有修行的人會認為是著魔了,這個境界和精神病所看到的境界差不多,但是有很大的差別。那個病態的境界他是有痛苦、有煩惱的。修行的功夫到這個境界感受是喜悅的。
“爾燄漸損壞”可以有兩種講法。你心中的妄念慢慢减少了。也可以說你外面光影的境界停留在這裏不動了。分離及交亂:有時候覺得有分離的現象,自己覺得自己出去了,身心可以分離的。如果修練得好,有一個好處。要死的時候走得很輕鬆,因為很習慣了。你修行到這個境界一定是氣住脈停,身心可以分離。相反的你身心可以結合的更堅固。也可以做到不死。再留個五十年、一百年,那就看你怎麼修了。能夠分離,它就能結合,這個原理懂了吧。這個交亂是氣息和身心發生交亂的現象。破散叵和合:有時你會感覺到身體好像散了一樣。痠痛分散我們容易感覺到,可是你修的好的時候,他沒有痠病,有一種快感要脫離開一樣。但是可以分散,當然也可以和合,再把它凝結。這許多的境界正反都告訴你了。是則住相縛:還只是一個過程,不是了了。是住的境界不要停留,還要求進步。
於身不巧便 自生分離想
交亂或塵碎 是為住所縛
那麼在這個時候,你的感受有時會很討厭這個身體。你看小乘的經典上記載,有一些佛的弟子功夫到了這裏就自殺了。所以佛的戒律不準自殺。他因為功夫到了這一步,覺得這個生命很厭煩,每天要給他吃,有時候生病很痛苦,於身不巧,自生分離想,早一點走算了。或者是精神和身心兩方面交亂。自己念力强的話可以把身體破壞了,這些都是境界裏頭的一種過程,是為住所縛,都還在身念處裏頭的一種過程的境界。所以修行真要有福報智慧。智慧才是真福報,要看得清楚,不然自己就被境界困住。有時候被一個境界困住很久,自己想跳出來,跳不出來。等到真跳出來了,哈哈大笑,非常感謝這個魔障。經過一次魔障,就是一次大躍進。可是當你處在那個境界裏頭,就是很難解脫。
守常無異想 衆色不次生
種種衆妙想 亦不次第起
流出而不住 其身漸消减
守常無異想:自己覺得功夫到,經常守住那個境界。道家講守一、守竅、守在那裏,一個功夫境界裏,其他的妄想不起了。衆色不次生:漸漸的這個身體上,乃至每個細胞變化,不次生,新陳代謝不快了。心裏頭也沒有歡喜,很枯槁。禪宗講的枯禪也叫枯木禪。流出而不住:有時候也會遺精。也可以說心情很落寞不充實。身體慢慢越來越消瘦了。
想或來復去 修行不增長
寂止既不生 於身無長養
這種現象有時候來,有時候空,分開了,你修行停留在這個境界裏頭不能進步。那麼真正得定,寂滅清淨。得定的境界起不來。枯木禪不是真的清淨定,枯木禪對身體沒有長養的功能。過去很多廟子裏老修行,一看臉都發青,一付枯槁像,但是我對這些人都很恭敬。這些人真守戒,真修行。可是他不懂,於身無長養。我們這個身體是阿賴耶識的一部分,真修行對身體是有幫助的。
心不起悅樂 是說不淨捨
彼不清淨捨 所見不鮮白
亦不能昇進 亦復不退轉
所以在這樣的修行境界裏,就如莊子講的身如槁木,心如死灰。你看很多病人也是這樣,這人世間好像沒什麼喜樂之處。是說不淨捨:悲觀的、討厭這個身體,想丟掉它。所見不鮮白:實際上他所見到的不是真正的空靈、鮮白的道理。也不能向上昇進,可是也不會退步。
如戲沙門像 不會生悅樂
譬如借衣服 亦如夢所見
為命不清淨 諂曲及餘惡
他說這個時候有一種錯誤的心理也可能起來的。戲弄出家人。楞嚴經也提到這種魔障的境界。上不見有佛,下不見衆生,對世間一切都覺得沒有意思,少時生悅樂:心境每天都在枯槁難受當中,很少生起高興的心情。譬如借來的衣服,也如夢當中所看到的。他覺得這個生命就像借來的衣服,偶然穿穿而已,沒有意思,要丟就丟。一切都是在夢幻中。為命不清淨:始終認為這個生命是可厭惡的。諂曲及餘惡:覺得世界上都是在騙人。這一套沒意思。一切看起來都是罪惡的。
聚落知識所 自顯其功德
覆藏諸過惡 犯罪不發露
聚落用現代話來說就是社會、村莊。在社會大衆前面,或者有知識的人前面表演功夫,現特異功能啊,以氣功治病啊。自顯其功德:這一種心理經常很容易犯罪。覆藏,把自己的錯誤蓋覆起來。一切的過錯自己盡量掩飾起來。佛的戒律,犯了錯,改過自新,這是懺悔的道理。相反的就是掩飾。蓋覆。普通的人犯了錯誤,盡量掩飾,把他覆藏起來。
及餘一切縛 垢污修行者
髣髴有事相 而便起實想
他說講不完這些錯誤。其他的一切都是功夫進步的境界,可是各種現象把你綑綁住了。並不是有個魔的力量來困住你。所講的這些是自性的心理現象,自己綑綁起來停留在那裏。因為人的習慣都是貪戀,抓一個東西。自己進步了,有一點境界,他抓的很牢。這些都是修行者自己的污染。表面上看起來好像很有功夫,髣髴有這種事相,而便起實想,自己認為功夫真對了。
未熟謂為熟 未滅想已滅
方便不等滿 而欲求昇進
如割含穗苗 是則住所縛
所以這樣一來就永遠停留在這裏,不能求進步了。像一個果子一樣,尚未成熟,自己認為已經成熟了。未滅除一切妄想,自己認為已經到達這個功夫了。檢查不出來。一切修持方法不能平等圓滿,而天天認為自己在修行。他說比如割斷了的苗,永遠不會結果的。就如運動一樣,体能到了一個極限就上進不了。有些人讀書也好,智慧也好,到了極限叫他再進一步,就是進不了。并不是進不了,而是自己下意識滿足這裏,停留這裏而束縛了。
業始無方便 相現堅守持
過進心矜興 如是住所縛
不懂修行的方法,有了境界的現象,自己停留在那個境界。過進心矜舉:因為進步了,自己起了傲慢的心理。朋友勸他或者善知識點他都不聽。矜是傲慢起來。舉是掉舉。禪宗所講的空腹高心,空腹是內容空空的。高心是心很傲慢高舉。這些現象都是停住了,被束縛了。
或有修行者 而起斷常見
是見令心亂 則為縛所縛
或有一類修的人,功夫到了而起斷常見。自己認為空了就是道,同唯物論的觀點一樣,死了什麼都沒有,空的。空同唯物的斷見是差不多的。常見:譬如宗教家說萬物是由上帝所創造的,這個神是永遠不生不死。道家認為長生不死也是常見。佛法是非斷非常。也就是非空非有。即空即有。如果落於斷見,認為人死了以後什麼都沒有了,那因果也空了,那就不會相信因果,更沒有六道輪廻,沒有前生也沒有後世,一切唯物的。常見就是認為淺嚐則止生不死,到天堂可以永生,這是常見。所以你看世界上的宗教哲學,不落於斷見就落於常見。真正的佛法是非斷非常,不來不去,佛法的奥妙就在這個地方,他說有些修行人到了這個境界而起斷見或者是常見。這個見不是看見的見,是思想觀念,思想觀念錯誤了。是見令心亂:你被知識的見解,把自己困住了。
或有修行者 身身細微觀
彼為住所縛 厭心不增長
厭心不增進 不能離貪欲
若不離貪欲 何從有解脫
還有一些修行人,身身細微觀:是加重語氣,就是對身體仔細的觀察。彼為住所縛:比如說道家密宗講氣脈,太貪戀這一方面,智慧搞不清楚,就被氣脈所困住了。厭心不增長:厭離心,想跳出三界、跳出身心,就是想昇華那個心理,超脫的心理,并沒有增長進步。因為厭離心不增進,認為這個世界已經很好了,夠美滿的,有什麼不對啊?沒有脫離貪欲之心,所以貪瞋痴、愛欲,尤其學密宗的人,什麼雙修啊!畢修啊!要發財就是有財神法。一般人學佛都是求佛菩薩幫忙的,不是學佛。我來拜拜菩薩應該幫忙我,都是這種心理,都是貪欲心,離不開貪欲之念。何從有解脫:這不是真正學佛,怎麼能夠得到解脫呢?
解脫不成就 終不得漏盡
不斷諸漏者 則無實智慧
於彼身念處 住相已分別
修安那般那這個功夫,並不是一天到晚在那裏吸啊、呼啊。又不是拉鋸子,也不是拉風箱,不是叫你搞這個啊!如果你只是搞這個,終不得漏盡,不能得道。所以外道都能修成五通,天眼、天耳、他也,神足、宿命通。第六個漏盡通只有佛法才能成就。漏盡是智慧的解脫,沒有滲漏了。如這個杯子一樣,沒有隙縫,圓滿了,所以無漏是這個道理。這時你呼吸也停了,一切都在定中就是無漏了。不斷諸漏者,則無實智慧:所以叫你們三十七菩提道品,八十八結使,百法明門,這個心理念頭,沒有檢查出來,沒有改變過來,你說修行,不是欺騙自己嗎?這個就是身念處。離不開的道理。所以從上次講到現在,都是由身體的觀念來的。住相已分別:停住在這裏,這些毛病現象都告訴你。
受心法念處 如是應廣說
下面開始就不是身念處,他的心理作用。以及法念處,法是思想、思惟、意識的心理狀態。受念處、法念處、心念處,心念處要大概的告訴你們。
修行心不悅 彼喜亦不生
身無寂止樂 當知是住相
你要注意了,在修行過程中每天沒有進步,心境上沒有喜悅。悶悶的、經常昏昏的,喜悅心沒有起來。禪定是定生喜樂,你們有沒有喜過啊?上面所講到的死板板的停留在那裏,所以喜悅心生不起來,看一切衆生就不會有高興的面孔。同樣道理,這個時候,你說你天天打坐,沒有用的。沒有得寂止之樂啊,雖然是在打坐,坐起來是一付討債的面孔,在那裏裝死相,然後坐在那裏很難過。身無寂止樂:身體沒有真正得到清淨,裏面也沒有得到安那般那止息之相。止息到了以後心有喜相,而沒有樂相。樂相會有快感,這種快感沒有辦法講。比男女性交那個樂感還要樂。男女性交的樂是很粗的,而且短暫。禪定寂止之樂,全身每一個毛孔都是樂的,是真的喜樂之相,可是你功夫不到它起不來。沒有得定所以是住相,停留了。
修行所受獲 信戒聞捨慧
常守其少分 是則為住相
在修行上略有心得的人,或者是信心堅固的人。比如我剛才講你天天照時間打坐,這沒有錯,是信念的作用。或者是守戒的作用。或者是看經典、教理、正思惟。聞也包括了思想的任用。捨:有些人不看經典,坐在那裏求空,隨時求空掉。慧是智慧的觀察。這五個不管是哪一個,經常的守住其中一少部分,認為是在修行了,也是永遠停留在那個境界裏。這些境界是感受上、感覺上起來的。
有住縛比丘 往到阿難所
迷於所住相 是今當略說
他說譬如佛住世的時候,有一個停留在這個境界上的比丘,來見阿難。迷於所住相:他自己迷惑了,進步不了。這種現象我要大略的講一下。
得無相三昧 六年住所縛
樂欲聞所說 常隨逐阿難
不能進所業 亦復不退轉
住於住境界 不得解脫道
他說這個比丘跟著阿難,他停留無相三昧的境界中。三昧是定,也是功夫。無相:他一切都是空的。空是空哦,無相是無相,現在對你們這些外行的人只好隨便亂講。無相是空的,實際上空是無相的。什麼是無相?講了你們也不懂,因為我吃過,你們沒有吃過嘛。他說這個比丘得到無相三昧,這個無相,你說是不是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那隨便你去猜吧?他六年都在這個定境,停留在這個境界。樂於聞所說,阿難去講經說法,他也跟去听,而且喜歡。經常隨逐師父阿難。可是他永遠沒有進步。不能進所業。雖然他沒有進步,永遠停留在無相三昧中。住在所住的境界。這只能講是在進修的功夫中,沒有證得羅漢的果,沒有解脫。不來亦不去解脫已而住,住已復解脫,解脫已還縛,他永遠在這個境界,一切相無所動心。不來也不去,好像很高明,得中道觀了。自己也覺得很解脫,也無煩惱也無憂愁。住已復解脫:認為這個是解脫,實際上給解脫綁起來了,被解脫的見解綁起來了。
或有修行者 住在不退地
微細煩惱起 而不能覺知
不覺煩惱故 不能到勝處
有一些修行人功夫也好。也沒有退步。最微細的煩惱,第六意識的根據所起來的煩惱,人我之見,人我是非的觀念,八十八結使等,就是微細的煩惱習氣起來,自己不能覺察到。不覺煩惱故,不能到勝處:所以佛法是唯心的。心裏的觀念轉不過來,永遠不能到達道的境界。
於地無分別 亦無有退過
地諸過不起 如是止於住
地地不能上進,可是也沒有退步。地諸過不起:地就是初禪、二禪等。爬樓梯一樣,一層一層上昇。如是止於住:停留在這裏。講了半天你要注意哦,都在感受的境界裏頭停留住了。什麼叫做感受?感受是感覺的部分。你說是生理的呢?還是心理的?要嚴格的檢查清楚。有時候感受是生理的,有時候是心理的,很微細。你分別不清楚修行就不要談了。
或於住分中 而失衆妙相
衆妙相雖滅 意猶順彼地
或者停住在這個境界裏頭,在定的境界有很多的妙相,會轉變。他沒有,甚至於有些退掉了。可是他意識境界也有,因為他嚐過了。
意順彼地時 餘力樂相生
已有少樂故 心依寂止住
因其寂止心 自謂作已作
安止不具足 不得具足果
由於意識帶有這個經驗,生理上有一些樂感也會發起來。因為在意地上也覺得有修行的境界。我看現在有很多出家、在家學佛的人,都稱大師了。徒弟也很多。你說他有東西沒有?也有一點。真正是道嗎?不是的。就是這個道理。他心裏頭也有一部分很清淨的感受。他覺得也是定的境界。因其寂止心,自謂作已作:自己認為已經到家了,可以作明師了。安止不具中,不得具足果:自己停留在這個不圓滿,不具足的境界上,所以不能證果。
無智翳心目 而自謂為智
修行無智障 不覺所應用
覺所應用者 於地能究竟
所以修行重點,雖然講出入息作功夫,那是個方便法。後來還是要了心地法門。修行如果沒有智慧,無智就是一種障礙。不覺所應用:不管任何功夫,它的重點是知時知量。覺所應用者:自己隨時調換方法來用,於地才能達到究竟。
彼住其地中 種種垢所污
若使修行者 成就不共地
如是知過患 彼終不為縛
一般修行人,在凡夫共業的這個地位當中,被種種染污的心理,塵垢所污染。所以真正的修行人成就不共地,與一般人兩樣。超越跳出來了,不共法是佛法。如是知過患,所以告訴你,要認識這些都是修行境界上的毛病。自己了解了,就不會被這些境界所束縛了。
不識煩惱過 愚痴無實智
於禪覺吉安 猶如象繫樹
修行觀爾燄 莫知所起處
自己不認識心地法門,煩惱過錯從哪裏來,到哪裏去,這是愚痴。沒有真實智慧的境界,於禪定中感覺到吉祥平安。這等於把象綁起來,拴在樹上。修行觀爾燄:修行人你看心中這個妄念,你知道自己妄想在亂跑,其實你那個知道有妄想的那個功能,他是很清明的。等於蠟燭的光。你雖然看到妄想,可是妄想哪裏來,哪裏去不知道。
從其所依出 而自不能知
不涌亦不沒 不見相所起
亦不知滅處 過亦無過是
煩惱妄想起來,心就跟著亂轉了,自己不知道。像海水的波浪一樣在動。“不見相所起”:自己看不清楚,也不知道滅處。過亦無過是:這是修行很大的過錯。
所說諸障礙 皆是堅住相
謂不由彼住 斯非明智說
前面所講的障礙,是修持過程的錯誤。為什麼構成障礙呢?皆是堅住相:也是定的一種境界。謂不由彼住:因為作作不了主,你不知道調整,斯非明智說。
與造諸過患 若干因緣縛
能用諸對治 衆妙復顯說
一切的境界,好的、壞的,都是因緣所生。譬如你今天功夫進步,你或者是受到外感了,這是障礙。如果你善於對治,如醫生一樣診察這個病源在哪裏,或者是為風寒所起的,或者是飲食引起的,或者是因為觀念搞錯了。你要檢查清楚,診斷清楚,然後對治它。衆妙復顯說:這裏頭很巧妙。
所尊不恭敬 亦不捨憍慢
自隱覆其過 不向明者說
最可怕的是你對于善知識、老師失敬。自己很傲慢。自己有過錯又想辦法覆蓋起來,不坦白的發露懺悔。
我年既衰老 已為衆所棄
或能失利養 令我生苦惱
心常懷憂畏 深盧長歎息
這是講那些老和尚們擺架子,做師父久了的,年經大了,我怕把過錯講出來,大家看不起我,也失去了供養。自己生起憂畏苦惱,只好關起門來嘆氣。
我後當死時 將欲作何計
隱過心憂惱 愚惑作所縛
橫自生罪累 失大功德海
或者想想自己老了,修行也不得力。雖然徒弟那麼多,實際上是我騙人。人騙我。我死了以後不曉得怎麼辦。前途茫茫,心裏頭憂愁苦惱來了。愚痴惑亂把自己綑綁起來,自己在雞蛋裏挑骨頭。橫自生罪累,失去了大功德。這一段是講檢查自己的過錯最重要。當衆發露懺悔才能進步。
味著現法樂 貪餐黠無慧
棄捨後世果 興此諸過惡
第四講
孫醫師報告:這一兩天真的是慚愧,以自己淺薄的知見來批評佛法的演繹罪過。我在上次報告中提到的四正念及禪宗思想等,都是我個人對佛法未有深入探討的誤解,後來我再看一些佛法辭典,原來三十七菩提道品中有無漏與有漏的的分別。四正念是有漏分,七覺支是無漏分。四正念是破執的法門,眾生皆有所執。所以佛法的修持需要大善知識的引導。如果有自殺及自我摧殘的現象出現,那是因為缺乏正確指導產生邊見的影響。
我數安般,坐下來幾息之間就進入定中。請問老師修安般不見法相,是不是就跳過這些境界。老師說我功夫不到,這一兩天我就放下觀心的功夫,實實在在的修安般。(師示:對了。規規矩矩去體會這個法門是怎麼樣)。
我數息很快就進入隨息。鼻息出入由清的,冷的,慢慢鼻尖冰涼,好像結了冰一樣,隨即發白了。當定境加深時,鼻息轉慢了,發生粗重的現象。出入息的空氣好像有異常的重量,越重氣息就越慢,但是沒有空氣不足或者辛苦的感覺。不久,能感覺的隨氣息出入,自我好像與氣息合而為一。自己一出一入,一段時間之後,整個身體變成一個大氣袋一樣,一開一闔,整個身體都在做出入息。忽然我起一個念頭,要小心這些境界,心息相依是功夫,要提防墮進受陰區宇。
另外一個發現:氣息本來是自然的與胸部並用,但是不久,它自然停止了。胸部的呼吸變成肚子的呼吸了,到全身呼吸時,我也不知道是在肚子的呼吸之中。因為那個時候的思想已隨著出入息了。
師示:對了。這是真求證。可是後面有一點你要小心,既然走求證這個路線,就要求證下去,我就看看這個境界是怎樣。這就真正的懷疑了,大膽的懷疑。佛說的教理我要去求證,我並沒有對佛不恭敬啊。你這報告說要提防墮到受陰區宇。我在講經到處告訴人家,你們講氣脈,每一個人都在受陰裏玩弄自己,這個禪宗叫做「向上半提」。釣魚一樣,釣魚竿向上半提,不是全提。你這傻孩子就是笨,受我的騙,受佛的騙。受陰有什麼錯?真的受陰轉了以後是報身的境界。四大的報身就轉成佛身了。那個報身有種種的神通,可以飛起來等等,這不是受陰的功能嗎?所以你達到受陰的境界,膽子又小了一點,該打。可是你今天的報告很好。
為什麼我講禪宗的《指月錄》突然轉到《達摩禪經》來。因為禪宗很容易超出,但是功夫不到。一般人學禪都有這個毛病,那你將來談禪是上無諸佛,下無眾生。所以我一看,就慈悲。不能向這條路線引導你。趕快做確實的功夫,你懂這個道理嗎?這就是教育法,方便般若。你要有這樣的程度,我才肯講,不然那麼辛苦幹什麼?
上一次講到注視鼻端,有些書講注視鼻端白。鼻端哪有白啊?今天孫醫師的報告有這個經驗。所以道書上說「諦觀鼻端的白」,我們眼睛這樣低下來看,看到鼻子。但是不一定要那麼看。這個地方要注意,不然你初步太注意了,血壓會有問題的。將來你們出去教人家要注意。血壓高,或者低的人,不要教這個方法。就是隨息,眼睛閉到。所以他說這個時候鼻子發白,當定境加深的時候,氣息就慢慢變了,這個時候發生粗重的現象。出入息的空氣好像有特別的重量。一有重量,氣的呼吸越慢,但是沒有感覺到氣不夠,或者呼吸很辛苦,這個感覺沒有。這樣不久,能感覺與氣合為一,變成一個了。就是自己本身在一進一出。這樣一段時間以後,整個身體變成一個大氣袋。不是在呼吸,是一開一闔,整個身體好像都在做出入息。這就是現在醫學上所講的「全息」。其實我們普通人也都在全息啊!這個全息普通人是沒有的,但是最健康的嬰兒有這個現象。他熟睡時呼吸沒有了,可是身體還在全息,在成長,生生不已。我們長大以後就沒有這個功能了,除了修道有功夫以外。
    修行緣不寂      意寂止攝來
    身中清涼起      滅除諸熱惱
他說修行一切因緣擾亂。思想是因緣,感覺是因緣,病痛是因緣。這個緣不空掉,沒有辦法達到寂滅。所以達摩祖師講:「外息諸緣,內心無喘,心如牆壁,可以入道」。心怎麼如牆壁?就如這個牆壁,門關了,內外就隔絕了,外面打不進來。所以修行緣寂了,如果緣不寂就不行,有一點放不下就不行。這個時候你的第六意識不隨外緣,就是不依他起了。完全不依他起,你就不會遍計所執,就不會抓得牢牢的。圓成實:意念就清淨了。所以唯識難懂,你要用功夫來懂。
這些高妙的道理越聽多了,越不能成功。所以你這個外緣真的放下了,第六意識就清淨了。這不是說不起妄念,普通講就是不起妄想。怎麼會沒有妄想?緣不寂你的意識就不會寂。意識靜止了,就如莊子所講的「萬物皆歸於我,與天地相往來」。就如剛才報告所講的,你的身體與大氣層變成一個了,意念停在這裏,你覺得整個宇宙的功能都到手。這個時候已經沒有身體了。
意寂止攝來:慢慢的,你的身體變化了。身中的清涼就起來,這個清涼不是一股冷氣,也不是一股涼氣。有時候做功夫從頭頂涼下來,那個還不算數。清涼不是我們夏天進到冷氣房那個清涼。那個是外來的。這個內心的清涼你講不出來的,清淨涼爽的。所以我們一天到晚都在熱惱中。尤其是我們工作忙,腦子用多了。
身中清涼起:這個時候自然念頭清淨了,這個時候心中那個清淨舒服,得定的境界就來了。小乘這一定就下去了,下去了對世間法就沒有意思了,就放下了。你們的放下都是你騙我,我騙你。這個時候什麼男女關係,功名富貴都不想了。但是菩薩戒告訴你,耽著禪定是犯戒的。可是你初步必須要在這個定境定住。
    掉踊不靜心      攝之令寂止
    勤方便迴轉      其身悉充滿
這個時候你心中輕微的散亂、掉舉,念頭的跳動,不靜的心還是稍有一點功力的。如神秀大師的偈子「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有灰塵就要掃掉,任何念頭來都要掃掉。
攝之令寂止:收攝攏來,令它寂止。
勤方便迴轉:用各種方便法,努力不懈的使你的心回到定境上來。這個時候你進步的身心。密宗、道逐所講的奇經八脈,三脈七輪等,談都不要談了,已經丟開了。因為你氣脈已經通了,這個身體是充滿的。充滿不是鼓漲,這個要注意。
    長養四大種      當知從息起
    是種復增益      行者執四大
這個要用科學來求證了,你看嬰兒剛生出來就這麼一點大,放在那裏一下子就變這麼大了。這個時候長大的不是靠後天的營養。長養四大種這個息充滿了。如嬰兒剛生出來,肚臍剪掉,哭過了以後,有一段時間完全沒有呼吸,一下子長的很快。所我們想返老還童要長養四大種。這個時候你身心氣色清明,可以卻病延年。四大種地、水、火、風都會改變的。當然這個裏頭過程很多。譬如你肝有病,這個時候就更痛了,自己就要曉得裏頭有病,要用醫來幫助它,用功夫來幫助它,那就能脫胎換骨。
當知從息起:你要曉得生命來源就是這個息啊。後天是以這個身體為主。所以你看佛教他的兒子羅喉羅修這個法門。可是迦葉尊者走禪宗的法門,是管意念的哦,意到了息一定到。生命是靠自己把握的。
是種復增益:你們的四大種敗了,很難調回來的。譬如道家就很科學,一天有多少呼吸,或者發一頓脾氣滅少多少壽命,他是有本帳的。四大也是這樣消耗掉的。拿現代的話來講,我們生命這個電能消耗完了就死了。但是四大是可以恢復的。可是行者執四大。這個時候有兩種情形:第一個要我們注意身體,是執著四大,可以那麼講。也可說警告我們不要太執著四大。他原文交待不清楚,我把正反兩都告訴你們。我的經驗,越不執著四大,四大成長越厲害,恢復越快。
    阿那力能起      寂止善法分
    我所大惡刺      亦能拔令出
阿那是入息。這是告訴你一邊的話,講的很清楚。就是說你要使身體健康,阿那力能起:入息進來,停止了,寂止了。得到定的時候,這個時候是生長力的功能。但是他可以使你拔起大惡刺。譬如你的習慣愛發脾氣的,愛思想的,愛埋怨的,這些習氣的根根也可以拔起來。道理在哪裏?生命充實了,那個根本就可拔起來。比如我們一顆釘子打在這裏,你拔不出來。有一個辦法,你再打一個釘子下去,把它擠出來,再把這顆打進去的拿掉,以楔出楔就是這個道理。
    息短而漸滅      修行心安靜
    是故佛世尊      說名為阿那
慢慢的入息充滿了以後,譬如剛開始不習慣,就要用很長的時間。等到息充滿了,就不需要那麼長了。很短。只要意念動一下,息進來就夠了。
息短而漸滅:慢慢的可以達到不要呼吸。你這個時候心很安靜,所以佛說這估叫做阿那。
    復次般那相      是今當略說
    毛孔諸竅處      先淨治息道
    前出名般那      始由入風起
    修行出息時      諸根隨所緣
    心心法俱順      是亦說般那
現在開始說出息。為什麼這裏說毛孔而不說鼻子呢?因為全息嘛。我們大小便,九竅,十萬八千毛孔都在呼吸。所以要先淨治息道,不能有障礙。譬如我們這裏有一個疤,把這個地方蓋住了,就沒有呼吸了。
前出名般那:呼出去就叫做般那。
始由入風起:開始是吸氣進來。
修行出息時:你要注意呼出去。
諸根隨所緣:要你把身心放鬆。
心心法俱順:你心裏頭一切念頭清淨。
是亦說般那:譬如人碰到煩惱的時候怎麼辦?唉!嘆一口氣。呼氣這個功能很大的。我現在把祕密洩漏給你們,譬如練武功的人,要打人的時候不是閉氣哦,不要搞錯了,是出一口氣,大叫一聲“哦”那個威力可是很大的。他這個動作不只是一口氣而已,是整個意念都進去了。所以練武功叫你吐氣,原理在哪裏你不知道。心心法俱順,所以人真的放下了,是氣先放下。比如有人生氣時,我們勸他說,你平平氣嘛,你不要生氣嘛,你這氣停不下來就打結了,你打結了,腦子裏思想停不掉的,那就很嚴重了。所以心心法俱順就是說出息。 
    出息歸於滅      乃入根本地
    正受及命終      斯由捨出息
下一页 尾页 共2页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