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普通心理学

_4 (现代)
的交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从发生时间上来说,表情的交流比言语的交流出现的要早。
情绪的外周理论
第二单元情绪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和丹麦生理学家兰格分别于1884年和1885年提出了观点相同的
情绪理论,后人称为詹姆斯一兰格情绪理论。
詹姆斯认为,情绪是对身体变化的知觉,即当外界刺激引起身体上的变化时,我们对
这些变化的知觉便是情绪。照他的说法,人并不是因为愁了才哭、生气了才打、怕了才发
抖,而是相反,人是因为哭了才愁、因为动手打了才生气、因为发抖才害怕。
兰格强调血液系统的变化和情绪发生的关系,他说植物性神经系统的支配作用加强,
血管扩张,结果便产生愉快的情绪;植物性神经系统活动减弱,血管收缩,器官痉挛,结
果便产生恐怖的情绪。
詹姆斯和兰格都强调情绪与机体变化的关系,强调植物性神经系统在情绪发生中的作
用,所以被称作情绪的外周理论。这种理论虽然荒谬,也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但它强调
了情绪和植物性神经系统活动的关系,引起了人们对情绪机制研究的广泛兴趣,对推动情
绪机制的研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所以在情绪心理学的发展中还是有一定地位的。
二、情绪的丘脑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坎农反对詹姆斯、兰格的情绪理论,提出了很多质疑,如坎农认为情绪
变化快而生理上的变化慢;同样的内脏器官活动的变化可以引起极不相同的情绪体验;切
断动物内脏器官和中枢神经系统的联系,情绪反应并不完全消失;用药物可以引起和某种
情绪相同的身体的变化,但却并不产生相应的情绪变化。坎农认为,情绪的生理机制不在
外周,而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丘脑。激发情绪的刺激由丘脑进行加工,丘脑所产生的神经冲
动向上传至大脑皮层,引起情绪的主观体验;向下传至交感神经系统,引起机体的生理变
化,所以,身体变化和情绪体验是同时发生的。
三、情绪的认知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沙赫特提出,任何一种情绪的产生,都是由外界环境刺激、机体的生理
变化和对外界环境刺激的认识过程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而认知过程又起着决定的作用。
1962年他又和辛格共同设计了一个实验来证明他的理论。他让不同组的被试者产生相同的
生理变化,又接受相同的环境刺激,但由于各组被试者对生理变化的认识不同,他们所产
生的情绪体验就不相同。
四、情绪的动机一分化理论
汤姆金斯和伊扎德认为,情绪并不是伴随着其他心理活动产生的一种副现象,
种独立的心理过程,情绪有其独特的机制,并在人的心理生活中起着独特的作用。
点构成了情绪理论另一大的派别,即情绪的动机一分化理论。
汤姆金斯直接把情绪看做是动机。他认为内驱力的信号需要通过一种放大的媒介才能
激发有机体去行动,而情绪正是起着这种放大作用的心理过程。不仅如此,情绪本身可以
离开内驱力的信号而起到动机的作用。
伊扎德进一步指出,情绪的主观成分,即体验就是起动机作用心理机构,各种情绪体
验是驱动有机体采取行动的动机力量。伊扎德还认为情绪是新皮质发展的产物,随着新皮
质体积的增长和功能的分化,情绪的种类不断增加,面部肌肉的分化也越来越精细。情绪
的分化是生命进化过程的产物,只有情绪的分化,才使得情绪具有了多种多样的适应功能,
也只有这样情绪在生存和适应中才起到了核心的作用。
第三单元 情绪、情感变化的维度及其两极性
什么是情绪和情感的维度和两极性
情绪、情感变化的维度是指对情绪、情感所固有的特征的度量,这种度量可以从情绪、
情感的动力性、激动度、强度和紧张度这几方面来进行。而每一种特征的变化都具有两极
对立的特性,也就是说,每一种特征都存在着两种对立的状态,这就是情绪和情感的两极
二、情绪、情感的维度
(一)情绪、情感的动力性有增力和减力的两极。一般来讲,满足需要的肯定的情绪、
情感都是积极的、增力的,能提高人的活动能力的;不能满足需要的否定的情绪、情感都
是消极的、减力的,能降低人的活动能力的。
(二)激动度有激动和平静的两极。由重要的、突如其来的事件引起来的强烈的、有明
显外部表现的情绪状态是激动的;在正常生活工作条件下的安静的情绪状态是平静的。
(三)强度有强和弱的两极。从愠怒到狂怒,从惬意到狂喜都是弱和强的两极。在强和
弱的两极之间,还可以区分出各种不同的强度,如从愠怒到狂怒之间还可以区分出愤怒、
大怒和暴怒等几种强度。
(四)紧张度有紧张和轻松的两极。情绪的紧张程度依赖于情景的紧迫程度和个体的心
理准备和应变能力。在情景紧迫、个体心理准备不足又缺乏应变能力的情况下,往往会感
到紧张,不知所措,甚至身上发抖;相反的情况下人会觉得轻松自如。
第四单元 情绪、情感的种类
从情绪的内容来分——基本情绪和复合情绪
从生物进化的角度可把情绪分为基本情绪和复合情绪。
基本情绪是人和动物共有的,不学而会的。每一种基本情绪都有其独立的神经生理机
制、内部体验、外部表现和不同的适应功能。基本情绪的种类各家有不同的分法,近代研
究中常把快乐、愤怒、悲哀和恐惧列为情绪的基本形式。
复合情绪是由基本情绪的不同组合派生出来的。如由愤怒、厌恶和轻蔑组合起来的复
合情绪可叫做敌意;由恐惧、内疚、痛苦和愤怒组合起来的复合情绪可叫做焦虑等等。
二、从情绪的状态来分——心境、激情和应激
按情绪状态来分,就是按情绪发生的速度、强度和持续时间的长短的不同来划分的。
(一)心境
心境是一种微弱、持久而又具有弥漫性的情绪体验状态,通常叫做心情。心境并不是
对某一事件的特定体验,而是以同样的态度对待所有的事件,让所遇到的事件都产生和当
时的心境同样的色调。心境所持续的时间短的只有几小时,长的可到几周、几个月,甚至
更长的时间。心境往往由对人有重要意义的事件引起,但人们并不是对引起某种心境的原
因都能意识得到,而这种原因肯定是存在的。心境对人的生活、工作和健康会发生重要的
影响,积极乐观的心境会提高人的活动效率,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有益于健康;消极悲
观的心境会降低人活动的效率,使人消沉,长期的焦虑会有损于健康。
(二)激情
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爆发式的、持续时间较短的情绪状态,这种情绪状态具有明显的
生理反应和外部行为表现。激情往往由重大的、突如其来的事件或激烈的意向冲突引起。
激情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在激情状态下,人的认识范围变得狭窄,分析能力和自我
控制能力降低,因而在激情状态下人的行为可能失控,甚至会发生卤莽的行为。人应该善
于控制自己的激情,学会做自己情绪的主人。
(三)应激
应激是在出现意外事件和遇到危险情景的情况下所出现的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应激
状态可通过机体生理机能的变化和调节来进行适应性的防御,以应付外界突如其来的刺激
和高度紧张的环境。如果应激状态长期持续,机体的适应能力将会受到损害,结果会导致
疾病的产生。
三、情感的种类
(一)道德感
道德感是按照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时所产生的主观体验。包括
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的情感,集体荣誉感、责任感、同情感等都是同道德评价
相联系的情感。
(二)美感
美感是按照一定的审美标准评价自然界、社会生活及文学艺术晶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人的审美标准既反映事物的客观属性,又受个人的思想观点和价值观念的影响,所以美既
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是主客观的对立统一。优美的自然环境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善良、
纯朴的人格特征,公正无私、舍己救人的高贵品质给人以美的感受;奸诈狡猾、徇私舞弊、
损人利己的行为则让人厌恶和憎恨。美感体验的强度受人的审美能力和知识经验的制约,
对美感的培养和进行美的教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理智感
理智感是在智力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情感体验。例如,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求知欲
和认知的兴趣;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怀疑、自信、惊讶,以及问题解决时的喜悦
等都是理智感。理智感不仅产生于智力活动,而且对推动人学习科学知识,探索科学奥秘
有积极的作用。
什么是意志
普通心理学
第五单元意志
意志是有意识地确立目的,调节和支配行为,并通过克服困难和挫折,实现预定目的
的心理过程。
意志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行为,是通过克服困难和挫折的行为表现出来的。我们常把
受意志支配的行为称为意志行为。
二、意志行为的基本阶段
(一)准备阶段:这一阶段包括在思想上要确立行动的目的,选择行动的方案并要作出
决策。确立目的是意志行动的前提,但在确立目的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动机的冲突。动
机的冲突一般有四种形式,即
1.双趋式冲突:两个具有同样吸引力的目标,两个动机同样强烈,但不能同时获得时
所遇到的冲突叫双趋式冲突。“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矛盾冲突就是双趋式冲突。
2.双避式冲突:两种目标都想避开,但只能避开一个目标的时候,人们只好选择对自
己损失小的,避开损失大的目标,这种冲突叫双避式冲突。
3.趋避式冲突:想获得一个目标,它对自己既有利又有弊时所遇到的冲突,想吃糖又
怕胖的心理冲突就是趋避式的冲突。
4.双重趋避式冲突:人们常常会遇到多个目标,每个目标对自己都有利也都有弊,反
复权衡拿不定主意,这时所遇到的冲突叫双重趋避式冲突。两种工作,一种地位高待遇低;
另一种待遇高地位低,选择哪种工作,难以拿定主意。
(二)执行阶段:执行所采取的决定的阶段。在执行的阶段,既要坚定地执行既定的计
划,又要克制那些妨碍达到既定目标的动机和行为。在这一阶段还要不断审视自己的计划,
以便及时修正计划,保证目标的实现。
三、意志的品质
(一)意志的自觉性
意志的自觉性是指,对行动的目的有深刻的认识,能自觉地支配自己的行动,使之服
从于活动目的的品质。具有自觉性品质的人,不随波逐流,不屈服于外界的压力,能独立
地判断,独立地采取决定和执行决定。与自觉性相反的是受暗示性和武断从事。
(二)意志的果断性
意志的果断性是指迅速地、不失时机地采取决定的品质。与这种品质相反的是优柔寡
断和卤莽草率。
(三)意志的坚韧性
意志的坚韧性是指坚持不懈地克服困难,永不退缩的品质,这种品质又叫毅力或顽强
性。与这种品质相反的是动摇和执拗。
(四)意志的自制性
意志的自制性是指善于管理和控制自己情绪和行动的能力,又叫自制力。与这种品质
相反的是任性和怯懦。
能力概述
第七节 能力与人格
第一单元 能
(一)什么是能力
能力是顺利有效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是个体的一种心理特征。例
如,音乐能力需要具备灵敏的听觉分辨能力、音乐的想象力、记忆力和音乐的感染力等心
理条件,不具备这些心理条件就难于从事音乐活动。一个人可能不具备顺利完成音乐活动
的心理条件,但他可能具备从事美术或其他活动的心理条件,能够顺利有效地完成美术或
其他活动,因而具有美术或其他活动的能力。所以,能力是和完成某种活动相联系的个性
心理特征。
智力是指人的认知能力,这种能力是人从事任何活动都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
例如观察力、理解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等,思维力是智力的支柱和核心,代表着
智力发展的水平。正常发展的智力是人认识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
(二)能力和知识、技能的关系
知识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总结和概括;技能是通过练习而获得和巩固下来的完成活
动的动作方式和动作系统。
能力不是知识和技能,但和知识、技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能力是掌握知识技能的
前提;能力决定着掌握知识技能的方向、速度、巩固的程度和所能达到的水平。同时,在
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中,也会促进能力的发展。
(三)能力的分类
1.按照能力发展的高低程度,可把能力分作为能力、才能和天才。
/顷利完成某种活动所需要的心理条件是能力;具备了能力所需要的各种心理条件叫才
能;一个人不仅具有才能,而且能力所需要的各种心理条件达到了完美的结合,又给人类
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叫天才。
2.按能力的构造可把能力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一般能力即平常所说的智力,是指完成各种活动都必须具有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特
殊能力是指从事某种专业活动或某种特殊领域的活动所表现出来的那种能力,如音乐能力、
美术能力、数学能力、写作能力等。
3.按能力所涉及的领域来划分,可把能力分为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
4.按创造程度划分,可把能力分为模仿能力、再造能力和创造能力。
模仿能力是指仿效他人的言谈举止而做出与之相似的行为的能力;再造能力是指遵循
现成的模式或程序掌握知识技能的能力;创造能力是指不依据现成的模式或程序,独立地
掌握知识和技能,发现新的规律,创造新的方法的能力。
二、能力结构理论
(一)斯皮尔曼的二因素论
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20世纪初,用因素分析的方法对大量和能力有关的因素进行了
分析,提出了能力的二因素理论。斯皮尔曼认为,能力是由一般因素C和特殊因素S两个
部分构成的。C体现在各种活动中,是人人都有的,只是各人C的量值不同。一个人的聪
明程度是由G的量值的大小决定的。S则对应于各种特殊的能力,因此,S因人而异。每
一种S只参与一种特定的能力活动,如运算能力由某种S和C构成;言语能力又由另一种
S和G构成。
(二)塞斯顿的群因素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塞斯顿认为,任何智力活动都是由许多彼此互不相关的原始因素共同起
作用的结果。他对大量智力测验进行了因素分析,结果找到了7种因素,即词的理解、词
的流畅性、计数、记忆、推理、空间知觉和知觉速度。他把这7种因素作为原始能力,并
用这7种因素构造了一个智力测验。按照他的理论,这7种原始因素之间是彼此独立的。
实际结果并不是这样,它们之间仍有一定的相关,所以看来还是有某种在所有的智力活动
中都起着必要作用的一般的智力。
(三)吉尔福特的智力结构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智力结构的理论。这一理论是把一般
智力活动所共有的操作方式、操作内容和操作的产品作为智力的三个维量,并把这三个维
量作为长、宽、高构成一个智力的三维立体结构模型。在这个模型中,操作方式又包括认
知、记忆、发散思维、辐合思维、评价5种;操作内容包括图形、符号、语义、行为4种;
操作的产品包括单元、类别、关系、系统、转换、含蓄6种。三个维量可以组合为120种
能力因素。吉尔福特根据这种智力结构的模型去寻找每一种能力因素,并声称已经找到了
一百多种。
三、能力发展的个体差异
(一)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
能力发展水平有高低的差异,但就全人类来说,能力的个体差异呈正态分布。如果用
斯坦福—比奈智力量表来测量一个地区全部人口的智商,那么,智商在100土16范围内的
人占全部人口的68.2%;智商在100土32范围内的人占全部人口的95.4%;智商高于132
和低于68的人只占极少数。也就是说智商的分布是两头小,中间大。
智力的高度发展叫智力超常,一般把智商高于140的儿童叫超常儿童,这类儿童大约
占全人口的1%;智力远低于中等水平叫智力落后,一般把智商低于70的儿童叫弱智儿
童,这类儿童大约占全人口的3%。
智力水平的高低并不是一个人成就大小的惟一决定因素。智商高成就低或智商较低成
就较高的例子并不少见,智力水平是一个人创造成就的基本条件,但是,除智力水平这一
条件之外,机遇和一个人的个性品质也是极为重要的条件。很难设想一个懦弱的人会有克
服重重困难争取胜利的毅力。
(二)能力类型的差异
不同的人在能力的不同方面上所表现出来的差异也是很大的,这包括感知觉能力、想
象力,以及特殊能力方面的明显差异。例如,有的人听觉灵敏,有的人视觉发达;有的人
记忆力强,有的人想象力强;有的人善于分析,有的人善于综合;有的人音乐能力强,有
的人乐于绘画等等。
(三)能力发展早晚上的差异
有的人很小就表现出非常的聪明,能作曲,能写诗,有极高的运算能力,人们常把这
种儿童叫“神童”;有的人则大器晚成,到了中年甚至老年才创造出成果。大器晚成的人可
能是因为早期没有得到良好的受教育和发展的机会,可能是因为早期的生活道路比较坎坷,
也可能是因为成果的创造需要长期的准备和积累。
四、影响能力发展的因素
(一)遗传的因素
遗传因素主要指的是一个人的素质或叫天赋,即一个人生来具有的解剖生理特点,包
括他的感觉器官、运动器官及神经系统构造和机能的特点。素质是能力发展的自然基础和
前提,例如,先天盲的人是没法成为画家的;先天聋的人是没法成为音乐家的。
关于遗传因素对能力发展影响的研究,早期最有影响的是英国学者高尔顿进行的研究。
高尔顿用的是谱系调查的方法,他选了977位名人,考察了他们的谱系,再与普通人家来
比。结果发现,名人组中,父辈是名人的子辈中的名人也多;普通人组中,父辈没名人,
子辈中只有一个名人。他根据一系列这样的研究得出结论说遗传是能力发展的决定因素。
这种研究的漏洞就在于谱系只说明了遗传因素对能力发展的影响,但没法排除环境因素的
影响。
利用双生子所进行的研究比较有说服力,因为同卵双生子的遗传素质相同,他们能力
上的差异可以看做是环境因素造成的;异卵双生子的遗传素质不同,他们能力上的差异则
既有遗传的因素也有环境因素的作用。可以根据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造成的能力上的差异,
来计算在能力发展上遗传力作用的大小。许多国家,包括我国的某些地区用这种方法对遗
传力所做的估计,其数值大约在0.35--0.65之间。这一结果说明遗传力对能力发展的影响
并不是很大的。
(二)环境和教育的因素
利用养子养女与亲生父母和养父母能力发展的关系,来研究环境因素对能力发展的影
响是一种较好的方法。因为养子进入收养家庭就等于换了一个环境,长大后的养子与生父
母、养父母,及其在原来家庭长大的兄弟姐妹之间能力发展上的相关与差别,说明了环境
因素对能力发展的作用。
遗传决定了能力发展的可能的范围或限度,而环境则决定了在遗传所决定的范围内能
力发展的具体程度。研究表明,遗传潜势不同的人,在不同的环境中,其能力发展会有不
同的情况。遗传潜势较好的人,能力发展可塑的范围大,环境的影响也大。例如,在环境
差的条件下,他们的智商发展可能只有50胃创;而在良好的环境条件下,他们的智商可能
发展到1肋左右。遗传潜势差的人,他的遗传条件限制了他的智力发展的可能,环境能够
起到的作用也比较小。
环境包括儿童正常发育的条件、儿童的家庭、所在的学校,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环境。
儿童正常发育的基本条件是营养。儿童身体的各个器官和神经系统都处在不断成长的
过程中,出生前后如果缺乏营养,必将影响身体器官和脑的发育,也必将影响智力的正常
发展。疾病和药物也是影响儿童发育的重要因素。不仅是儿童本身的疾病会影响其身体的
正常发育,而且母亲怀孕期间患病和服用药物,也会对胎儿造成严重的损害。
环境因素还包括环境的刺激,如母亲对孩子的科学的哺育和爱抚,家人和其他人,特
别是母亲与孩子的交往,适宜的玩具和丰富变化的环境等都对儿童的智力发展有重要的影
响。早期的环境影响更为重要,脱离人类社会,在动物哺养下长大的孩子,即使回到人类
社会,其智力发展也难以达到正常人的水平。
学校教育是对儿童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是让儿童掌握知识和技
能,而且还要发展儿童的能力,培养他的健全的人格。外界的条件是通过儿童自身的活动
才发生作用的,因此,儿童的个性,他的意志品质,他对知识的兴趣以及他的主观努力都
会影响到他的能力的发展。
发达的社会经济条件,丰富的社会文化生活是能力发展的肥沃土壤,和谐的家庭氛围
是能力发展的基石,而教育则是能力发展的关键。
人格概述
第二单元人格
(一)人格的定义
人格是各种心理特性的总和,也是各种心理特性的一个相对稳定的组织结构,在不同
的时间和地点,它都影响着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使他具有区别于他人的、独特的
心理品质。
(二)人格的特性
1.独特性
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遗传素质,又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发育成长起来,因而各人都有
自己独特的心理特点,这就构成了人格的独特性。心理学家着重于个别差异的研究,但也
承认,生活在同一社会群体中的人,也会有一些相同的人格特征。心理学家同样重视对这
些共同特征的探讨。人格特征的独特性和共同性的关系就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个性中包
含着共性,共性又通过个性表现出来。
2.整体性
人格的整体性是说,包含在人格中的各种心理特征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它虽然不
能直接观察得到,但却表现在行为中,让人的各种行为所表现出来的特征是一个整体,体
现了他独特的精神风貌。
3.稳定性
由各种心理特征构成的人格结构是比较稳定的,它对人的行为的影响是一贯的,是不
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的,这就是人格的稳定性。那些在行为中偶然表现出来的,属于一时
性的心理特性不能称其为人格特征。例如,性格内向的人因为喝了些酒比较兴奋,一时话
多了点,并不表明这个人具有活泼好动的性格特点。所谓“江山易改,秉性难移”就是说
的人格具有稳定性。人格的稳定性并不是说它不会发生变化,实际上随着社会生活条件的
变化和一个人的发育成熟,他的人格特点也会发生或多或少的变化。
4.功能性
外界环境的刺激是通过人格的中介才起作用的,因而,一个人的行为总会打上他的人
格的烙印。同样面对挫折,性格坚强的人不会灰心;怯懦的人则会一厥不振。所以,人格
能决定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甚至能决定一个人的成败。
5.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人格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形成的,因而,一个人的人格必然会反映出他生活在其中
的社会文化的特点,他受到的教育的影响。这说明人格的社会制约性。但是,人的心理,
包括他的人格,又是大脑的机能,人格的形成必然要以神经系统的成熟为基础。所以,人
格又是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三)人格的结构
人格是一个复杂的结构系统,它包含着各种成分。主要的是人格的倾向性和人格的心
理特征两个方面。前者是指人格的动力,后者是指个体之间的差异。
需要和动机是人格的动力,它表现了人格的倾向,是人格中最活跃的因素,是人格积
极性的源泉。人格的倾向决定着人对现实的态度,决定着人对认识对象的趋向和选择。
人格心理特征是人的多种心理特点的独特的结合,构成了一个人心理面貌的独特性,
说明了心理面貌的个体差异。人格的心理特征包括人的能力、气质和性格。
能力已如上述,它是顺利有效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的一种心理特征。
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和灵活性等动力特点方面的心理特征。性格则是表现
在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与这种态度相适应的行为方式上的人格特征。
人格和个性两个概念具有相同的含义,常常通用,在英文里都是plm)ndi坤。前苏联心
理学界常用个性,西方心理学界常用人格。过去我国心理学受前苏联的影响较大,也习惯
于用个性。现在我国和西方文化的交往较多,所以更多用人格这个概念了。在日常生活中,
人们用个性时常常强调的是个体之间的差异;用人格的概念时又常常突出了它的道德的含
义,例如说某人的人格很差等。但是,这些用法都不是它们的科学的意义。
二、气质
第一章普通心理学 ·47
(一)气质的定义
气质是心理活动表现在强度、速度、稳定性和灵活性等方面动力性质的心理特征。气
质相当于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脾气、秉性或性情。
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既表现在人的感知觉、记忆、思维等认识活动中,也表现在人的
情感和意志活动中,特别是在情感活动中表现得更为明显。例如,一个人言谈举止的敏捷
性、注意力集中的程度、思维的灵活性,以及他的情绪产生的快慢、强弱程度,情绪的稳
定性和变化的速度,意志努力的强度等,都是他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的表现。
(二)气质类型学说
气质有很多的特征,按这些特征的不同组合,可把人的气质分为几种不同的类型。
2500年以前,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特就观察到人的心理活动的这种现象,他根据自己的观
察将人划分为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和抑郁质四种体质类型。5m年后,罗马医生盖伦
才在希波克拉特类型划分的基础上,提出了气质这一概念。所以,希波克拉特是最早划分
气质类型并提出气质类型学说的人。在希波克拉特之后出现过多种气质类型的学说,比较
有影响的,包括希波克拉特的学说在内,有以下几种:
1.体液说
希波克拉特提出,人体内有四种液体,即血液、黏液、黄胆汁和黑胆汁。每一种液体
和一种气质类型相对应。黄胆汁相对于胆汁质,血液相对于多血质,黏液相对于黏液质,
黑胆汁相对于抑郁质。一个人身上哪种液体占的比例比较大,他就具有和这种液体相对应
的那种气质类型。希波克拉特所划分的这四种气质类型比较切合实际,所以至今仍沿用着
他提出来的名称。但是,希波克拉特的学说是缺乏科学根据的,是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
在科学知识贫乏的古代,希波克拉特的贡献已是难能可贵的了,我们不能苛求古人。
2.体型说
20世纪20年代德国精神病医生克雷奇米尔根据自己的临床观察发现,病人所犯精神
病的种类和他的体型有关。躁狂抑郁症的患者多是矮胖型的;精神分裂症的患者多是瘦弱
型或强壮型、发育异常型的。他认为正常人和精神病人之间只有量的区别,没有质的区别,
所以,可以根据一个人的体型特征来预见他的气质的特点。
美国医生谢尔顿和心理学家斯蒂文斯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人的体型是由胚叶决定
的,因此,胎儿的胚叶发育就已经决定了他的气质类型。
体型说或胚叶说想从生理的因素来说明气质的根源,但是,两种学说都没有提出生理
因素和气质类型之间的因果联系的根据。
3.血型说
血型说在日本比较有影响,这种学说是古川竹二提出来的。古川竹二认为A型血的人
消极保守、焦虑多疑、冷静但缺乏果断,富于情感;B型血的人积极进取,灵活好动,善
于交际,爱说寡信,多管闲事;O型血的人胆大好胜,自信,意志坚强,爱支配人;AB型
血的人,其外表像B型血的人,内在却像A型血的人。其实,人的血型不止这几种,而且
在实际生活中血型相同而气质类型不同,或者气质相同而血型不同的现象并不少见,所以
血型说也是缺乏科学根据的。
4.激素说
美国心理学家伯曼把人分为4种内分泌腺的类型,即甲状腺型、垂体腺型、肾上腺型
和性腺型,并认为内分泌腺类型不同的人气质也不相同。例如,甲状腺型的人,甲状腺分
泌过多者精神饱满、意志坚强、感知灵敏;甲状腺分泌不足者迟缓、冷淡、痴呆、被动。
垂体腺型的人智慧聪颖;肾上腺型的人情绪容易激动;性腺型的人性别角色突出等。
虽然内分泌腺的活动影响了人的行为和心理,但是,内分泌腺的活动并不是孤立的,
因为内分泌腺的活动也受神经系统的支配。所以,不能把气质只看做是由内分泌腺决定的。
(三)巴甫洛夫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
巴甫洛夫运用动物条件反射实验的方法建立了高级神经活动学说,巴甫洛夫的学生又运
用条件反射的方法在人身上做了大量印证性的实验,证明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学说也适
用于人。这一学说中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较好地解释了气质的生理基础,得到了广泛
的认同。
1.高级神经活动过程的基本特性
巴甫洛夫认为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有两个,即兴奋和抑制。所谓兴奋是指神经活
动由静息状态或较弱的状态转为活动或较强的状态;所谓抑制是指神经活动由活动的状态
或较强的状态转为静息的状态或较弱的状态。不能简单地把兴奋看做是活动,把抑制看做
是静止的状态。兴奋和抑制都是一种神经活动的过程,它们指的是这种活动所指向的方向。
巴甫洛夫指出,高级神经活动的两个基本过程有三个基本特性,这就是它们的强度、
平衡性和灵活性。
神经过程的强度是指神经细胞能接受的刺激的强弱程度,以及神经细胞持久工作的能
力。神经过程的强度有强弱之分,兴奋过程强者,在强烈刺激的作用下仍能形成条件反射,
并能保持已经形成的条件反射;兴奋过程弱者,在强刺激作用下难于形成条件反射,甚至
会使已经形成的条件反射受到抑制或遭到破坏。抑制过程强者可长时间忍受持续不断的内
抑制,抑制过程弱者只能忍受较短时间的内抑制。
神经过程的平衡性是指兴奋和抑制两种过程的力量是否平衡,所以神经过程的平衡性
有平衡和不平衡之分,且不平衡又有兴奋占优势和抑制占优势两种情况。
神经过程的灵活性是指兴奋和抑制两种过程相互转化的难易程度,有灵活和不灵活之
分。
2.高级神经活动类型
巴甫洛夫指出,两种基本神经过程的三个特性之间的不同组合,构成了高级神经活动
的不同类型。从理论上讲可以组合成12种不同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但是,有些类型在现
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例如,神经过程不平衡的人,不管他是兴奋过程占优势还是抑制过
程占优势,两种神经过程之间的转化都是不灵活的。因而,强、不平衡、灵活或弱、不平
衡、灵活的组合是不存在的。 ·
巴甫洛夫根据大量的实验,确定了四种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即兴奋型、活泼型、安静
型和抑制型。这四种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神经过程的特点,以及与之相对应的气质类型如
下表所列:
第一章普通心理学
神经活动过程的特性、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与气质类型的关系
┌────────────────┬──────────┬─────┐
│ 神经过程的基本特性 │ │ │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