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伯俞泣杖的故事,被民间传为佳话。在今天安徽的一个乡村,村后有一个祠堂的遗址,这个祠堂就叫泣杖祠,以训诫后人。
伯俞泣杖的故事告诉我们,古人确实能做到《弟子规》所提出的“挞无怨”,然而这种“挞无怨”,在我们现代人看来还是有些难以理解,难道说让父母随便地责打,这就是孝顺吗?
儒家当然绝对不是一味地认同尊长对小辈进行鞭挞体罚,儒家有一个规矩叫“小杖受,大杖走”。这个大杖和小杖不是指棍子的大小,而是指打得重和打得轻。儒家强调,如果长辈轻轻地打你几下,你就熬一熬,让长辈的气散一散,但是如果长辈暴打你一顿,你就要赶紧逃掉,不能让长辈打。这也是有依据的。第一,说明儒家对体罚不是完全认同的,儒家从来没有完全认同过长辈可以随意对小辈体罚,这个体罚是有一定限度和节制的。在传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儒家圣人级人物曾子身上就发生过这样的故事。
正文 第四讲 入则孝之三(6)
2010-8-10 8:18:48 905
有一次曾子的爸爸认为曾子做错事了,就拿起一根棍子劈头盖脸地打过去。曾子认为自己很孝顺,所以没有逃避,结果被老人家一棍子给打晕了。过了不久,曾子醒过来了,头上顶着一个巨大的包,跑去把这件事情告诉孔子。他满以为孔子会表扬他很孝顺,被老爸这么揍了都不逃嘛。哪知道孔子狠狠地教训了他,说:你以为你这是孝?我告诉你,应该小杖受,大杖走。老人家火气这么大,这样打你,你不走,万一老人家失手把你打死了怎么办呢?万一老人家不知轻重把你打傻了呢?你这不是让你的父亲担上杀人罪名吗?这难道是孝吗?
这是儒家非常经典的故事。换句话说,你这个时候要采取逃的方式,以免你父亲因为一时火气大而伤人或杀人。如果让你父亲背上了这样的罪名,你这做儿子的反而是不孝。所以我们现在很多人在讨论传统文化时,认为长辈可以随便打小辈,小辈怎么都不能反抗,认为很残酷,其实这个话是不对的。《弟子规》的“挞无怨”也是有界限的,不是说怎么打都无怨,而是说小杖、轻微的、不伤害身体的、惩戒性的惩罚你不要怨。但是如果是大杖,你就要走。
《弟子规》要求我们孝敬父母,要做到“挞无怨”,然而在当今社会,是不提倡父母打孩子的,那么对于今天的孩子,还有必要要求他们做到“挞无怨”吗?
至于“挞无怨”,就是如果长辈要打你、揍你,你不要心怀怨恨,这在中国传统当中是理所当然的,但在今天就不一样了,今天哪个长辈拎着个棍子追着小辈跑?一般没有的,不舍得啊。现在我们强调长辈对小辈、老师对学生不能实行体罚。实际上体罚这个问题不能简单地看,我告诉大家两个关于“挞”的例子。第一,2006年英国通过一项决议,允许教师在合适的情况下,采取包括身体接触在内的方式强制学生遵守纪律。换句话说,不排除可以动手的。第二,如果大家今天到新加坡去旅游,就会发现新加坡中小学教室的后墙上都挂着一把戒尺,但是轻易不用。用这把戒尺有好多严格的规定,比如要有两个教师同时在场,比如只许打孩子的手心,绝不能打头,否则那是违法的。所以“挞”的问题很复杂,我们如何理解它,实际上是需要考虑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社会情况,要非常慎重。
正文 第四讲 入则孝之三(7)
2010-8-10 8:18:50 703
台湾著名作家张大春有一儿一女,哥哥叫张容,妹妹叫张宜。张宜这个女孩非常可爱,但是有一个毛病——经常丢东西,曾经连续丢了三根直笛,而最后一次她把哥哥的直笛借过去也丢了。张大春想要管管这个事情。张大春小时候也经常丢东西,他讲他小时候只要不是长在身上的东西都会丢掉。张大春的尊翁因此狠揍了他一顿,张大春说,从那以后不长在我身上的东西也像长在我身上一样,再也没丢过东西。张大春今天准备对女儿动“大刑”,他在家里犹豫了半天,做了非常详尽的布置和各种心理准备,像上战场一样准备了一根比直笛粗一倍的棍子,拿在手上等女儿回家。趁女儿还没回家,他一个人在家拿着这根棍子先试试轻重,右手拿棍子打自己左手几下,左手拿棍子打自己右手几下,女儿还没挨打,爸爸自己把自己先揍了半天。总算等到女儿回来了,他还下不了决心动手,先跟女儿进行说理教育:你认为一而再、再而三地丢东西该不该打?女儿看着他,摇摇头:不该打。张大春一下就晕了,他原来满心指望女儿说该打,他就可以心安理得地轻轻打两下,但现在女儿说不该打。张大春就问他女儿:你以为爸爸喜欢打你吗?他的潜台词是我不喜欢打你,我也不舍得打,但是我必须打。哪知道女儿看着爸爸笑着说:你就是喜欢打我。这又把张大春搞晕了,过了一会儿,张大春连那根棍子都找不到了。所以大家看,父母真要下决心打孩子,那得下多大的决心啊!
所以,《弟子规》里面的“挞无怨”在今天实际上是基本谈不上的。
《弟子规》充分地考虑到了尊长和小辈之间相处会出现的各种场景,接下来就考虑到当尊长老了以后,当尊长身体不好、生病以后,小辈应该怎么样对待尊长。请大家听下一讲。
正文 第五讲 入则孝之四(1)
2010-8-10 8:18:53 937
第五讲 入则孝之四
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父母生病了,子女究竟应该怎样做,才是真正的孝顺呢?
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
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
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
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那么如果父母身体不好,父母生病了,子女又应该怎样做,才是真正的孝顺呢?《弟子规》在“入则孝”的篇尾还提出,如果父母去世了,子女应该遵守的规矩和礼仪,但是现在时代不同了,《弟子规》的要求还有必要遵守吗?
尊长或者父母、亲友,都是吃五谷杂粮的凡人,既然吃五谷杂粮,那么谁都逃不过病这一关。一般的人上了年纪,往往会出现这样那样的病痛。遇见尊长生病了,小辈应该怎么做?这也是《弟子规》考虑的一个方面。
《弟子规》讲:“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如果尊长生病了,小辈要先把药尝一尝,要白天黑夜伺候在病人身边,不要离开尊长的病床。这里边当然也有几点要解释的。古代的中国人,起码汉族人,基本上都是服用汤药。而这个药煎煮好了以后,小辈应该先尝一尝,是不是太烫?然后再给尊长服用。我小时候时常看到我祖母喝药,当时觉得很奇怪,以为药好喝,因为我看见我父亲、姑妈给我祖母送药的时候,都自己先尝一口的。有一天,我见奶奶碗里剩下一点药,就偷喝了一口,这一口差点没苦死我,这是我第一次知道中药有多苦。而“昼夜侍,不离床”,这个床就是指我们今天这样的床,唯一不同的是,古人睡的大多是架子床,床外边还有一块踏板,旁边有个柜子,有的床旁边还有个小椅子,可以让人坐在上面守夜,或者躺在踏板上的。我们知道,在古汉语里面床的意思很多,但是,《弟子规》里这个床毫无疑问就是指我们今天睡的床。而这样的语句我们也要注意,《弟子规》、《三字经》等中国蒙学读物,貌似简单,其实不简单。里边的话应该说每一字都有来历,我们讲了那么多历史故事,就是要说明它是从历史事实当中总结出来的,而且有的时候,甚至整句都是从古籍当中来的。比如这里“亲有疾,药先尝”就来自于《礼记·曲礼下》:“亲有疾,饮药,子先尝之。”所以《弟子规》就把《礼记》里的话,重新做了一个安排,用到了里边。
正文 第五讲 入则孝之四(2)
2010-8-10 8:18:54 945
一个人是否真正孝顺,在父母生病的时候最能够看出来,尤其是当父母病重,长时间卧床不起的时候,更是考验着子女的孝心。而在中国古代就有很多尽心尽力照顾久病父母的故事,其中尤其以汉文帝“亲尝汤药”的故事最为感人,那么这个故事究竟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小辈在尊长有病的时候要先尝汤药,要衣不解带,这是中国传统提倡的很基本的孝心。这样的例子,这样的故事,翻开史书,触目皆是。在这里,我再从《二十四孝》里边举一个例子。
这个故事叫亲尝汤药,故事的主人公不是一般人,而是汉文帝。刘邦建立了西汉政权,汉文帝就是刘邦的第四个儿子,叫刘恒。刘恒是一个有名的孝子,他对母亲非常孝顺,从来也不怠慢。
他还没有成为皇帝的时候,他的母亲得了病,这一病就是三年。刘恒急坏了,他贵为皇子,亲自为母亲煎汤药,日日夜夜守护在母亲的病床前,每次都要等到母亲睡着了,他才趴在床边睡一会儿。但是大家要记住,汉朝没有床,汉朝人像日本人今天的睡法一样,也是睡在地上,所以刘恒就在台阶底下,或者在母亲的卧席旁边,趴着睡一会儿。他每天都为母亲煎药,而煎完了药以后,自己总是先尝一口,看看药苦不苦,烫不烫,自己觉得差不多了,才送给母亲喝。这个故事见于《史记·袁盎晁错列传》。刘恒孝顺母亲的故事,在朝野广为流传。当然,也有学者讲,他之所以要亲自尝一尝汤药,是为了防范别人对他母亲下毒,因为那个时候有宫廷斗争。如果真是这样,不正说明刘恒的孝心更大吗?因为如果有人下毒,不是他先死吗?而我们说的久病床前无孝子,也是中国过去一种看透世态炎凉说的话,但是刘恒毫无疑问是个例外,母亲卧病三年,他一直这么伺候。汉文帝以仁孝之名闻天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盛世的主人公,他在位期间,汉朝很快恢复了生机,人口快速增长,社会生产快速恢复,他多次颁布诏令,要赈济孤寡老人,还在国子学中设立了《孝经》博士,提倡讲授《孝经》。所以他在位的时候赢得了民心,改良了社会的风气,培养起了社会的一种内在的生机,这就有了著名的“文景之治”。
晚清名臣张之洞,是清朝洋务派的代表人物,素来非常孝顺父母,但是在一封家书中,张之洞却承认自己犯了大不孝之罪,是个不孝子。那么张之洞究竟做了什么大不孝的事呢?
正文 第五讲 入则孝之四(3)
2010-8-10 8:18:56 996
我再给大家举一个非常著名的人物张之洞,这是一个了不起的人,在中国清朝晚期向西方学习的过程当中,他是立过大功的。今天的武汉之所以有如此好的基础,是离不开张之洞的。而他,也是一个非常孝顺的人。
张之洞在外边当官时,寻找了很多补药寄回家去,但是这补药不一定适合他父母服用,所以他父母一服用,胃就不舒服了。张之洞就写了一封信给他父母,他讲:“今若果系胃病,由误服补药所致,则儿之罪实通于天。”(《致双亲书》)他讲,我的罪通于天,好心干了坏事,马上检讨。怎么检讨呢?“不知医道者,不可以为人子。”这是中国古代传统。就是说,如果子女对医学的东西一点都不懂,是没有做儿女资格的。中国古代为什么有那么多民间中医?古代又没有像今天中医药大学这样的学校,而是父母久病,子女成良医。父母病了,为了尽孝,尝药,不停地尝——中医是一个经验科学,然后慢慢自己就通医理了,就成为医生了,而张之洞接着讲:“儿枉读书二十余年,而竟于事亲之道,有所未尽,且罔轻重,陷父亲大人于此,更痛恨无极。”他是进士出身,一甲第三名,就是探花,他说自己枉读了二十多年书,居然对于伺奉尊长之道都没有学透,没有学精。他不懂医,所以他心里过不去。接下一段话可真的是太感人了。他讲:“昨日考试生员,出题‘父母惟其疾之忧’,试卷中有袁凡一篇,沉挚剀切,已令儿挥泪不已,且看今日坐堂上,以此命题,皇然一孝子面目,而不知身已犯大不孝之咎。”什么意思啊?张之洞说,昨天他当考官去考试生员,考试秀才,因为父亲生病,所以他出了一道题,叫“父母惟其疾之忧”。其中有一个叫袁凡的考生写了一篇文章,让张之洞深受感动。感动之余,他说:我真的是不像话,父母惟其疾之忧,“皇然一孝子面目”,不知道的人还真以为我是大孝子,我坐在考台上出了这么一个题,“而不知身已犯大不孝之咎”,谁知道我犯了大不孝的过错啊?因为我不懂医道,我没有好好读书,我误把不合适的补药寄给了父亲,导致父亲不适。
一代名臣张之洞对孝道有这样的体验,这当然很难得。我们今天在医院里经常看到陪父母检查身体的小辈,这些小辈不仅是为了尊长跑前跑后,而且好多小辈会盯着医生一个个问题问:这个药到底有什么用?这个药吃了有什么副作用?这个药可不可以多吃点或少吃点?这就是孝子,这就是孝敬,因为这个药不是他吃,他是陪着父母或者尊长来,这就很感人。
正文 第五讲 入则孝之四(4)
2010-8-10 8:18:59 1060
《弟子规》在“入则孝”的篇尾还提出,如果父母去世了,子女应该遵守的规矩和礼仪。那么《弟子规》都提出了哪些具体的要求呢?为什么父母去世后,古人首先要求子女必须守孝“三年”呢?
在中国传统中,小辈尽孝道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弟子规》是按照顺序讲下来的,前面讲到了尊长生病,那么后面就会讲到尊长的身后事。所以,中国传统小辈对尊长尽孝道,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要做,那就是妥帖地办好尊长的丧事,这个很重要。
《弟子规》讲:“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丧三年,你要守三年之丧,这是中国最重的丧,守三年之丧,要经常感到悲哀,有的时候你会哭泣,会哽咽;“居处变”,你日常居住的地方要改变;“酒肉绝”,你不能再喝酒吃肉了;“丧尽礼”,丧礼要完全按照礼节来办;“祭尽诚”,祭祀的时候,一定要诚心诚意;“事死者,如事生”,你对待死者要像他还活着时那样。这是《论语》的话,《弟子规》引用过来的。
为什么说“丧三年”?为什么说父母去世子女要守孝三年?这个三年实际上是二十七个月,九个月算一年。所以守孝二十七个月以后才出这个丧期。为什么是二十七个月,按照中国传统的认定,哺乳期二十七个月,所以子女应当在父母过世后守孝二十七个月,这是当三年讲。按照传统的丧礼,不能再住在原先的房子里,过去讲究的人家要陪着已逝的尊长,在墓地旁边搭着茅草屋住着,而住的时候,不能用枕头,不能用床,铺上一点稻草睡下,拿一个土块做枕头,这是中国传统当中,标准的对于丧礼的要求。这就叫守孝二十七个月。在这个过程当中绝对不能喝酒,不能吃肉,很多事情都要断绝。中国古人把守孝看得很重,如果家里尊长去世,无论你当多大的官,知道情况以后马上报丁忧,立刻向皇帝禀告,回家守三年孝去。如果正好赶上三年丧,考科举都不能参加,如果你瞒着去考,被查出来或者被检举,一辈子就完蛋了。假如国家有大事,你又很重要,而这个时候家里边又有尊长去世的话,那么皇帝就要下令夺情,颁发诏书。为什么?国家离不开你。而这个时候所有的臣子都是要再三推辞:我一定要回家,我要守孝,我官不当了。这个时候皇帝要求你“移孝作忠”,把你的孝心移过来,作为对国家的忠心。
如果一个人移孝作忠,为国家效力,不仅会得到很多人的尊重,有时候还会得到敌对方的尊重。明朝末年,清兵入关,跟明朝打仗,有一位兵部尚书卢象升丁忧,被崇祯皇帝夺情,派去率兵打仗,结果卢象升战死在前线,几千铁骑也随之全部牺牲。
正文 第五讲 入则孝之四(5)
2010-8-10 8:19:02 885
这个时候,清兵要找卢象升,他们知道明朝有个兵部尚书战死了,但横尸遍野,尸体也不好辨认,怎么才能找到卢象升的尸体呢?这个时候,有人找到了。为什么?因为卢象升身上穿的是盔甲,里面却是麻衣,就是孝服,麻布服。清兵虽是明朝的敌对方,但依然下令厚葬卢象升。因为清兵认为这个人道德非常高尚,所以大家非常尊重他。这就是中国传统当中非常有名的故事。
众所周知,董永和七仙女的故事,是一个美好的爱情故事,但是我认为,这个故事其实是一个关于孝,关于“丧尽礼,祭尽诚”的故事,这是为什么呢?真实的董永和七仙女的故事究竟是怎样的呢?
董永是东汉时期乐安国人,就是今天山东滨州和博兴、高青这一带人。董永少年丧母,因为要躲避战乱,就逃到了安陆,也就是今天湖北境内。逃过去以后,董永父亲又亡故,董永就把自己卖给了一个富豪人家做奴仆,用这个钱来埋葬自己的父亲,这就叫做卖身葬父。在出工的路上,董永在槐荫遇见一个女子,这个女子跟他讲:我也无家可归,孤苦伶仃的,不如咱们俩结为夫妇吧!于是,两个人就结成了夫妇。随后,这个女子用一个月的时间织成了三百匹锦缎,帮董永把自己给赎出来了。而返家时经过槐荫这个地方,这个女子告诉董永:我是仙女,奉老天之命,来替你还债,因为老天觉得你是大孝子。言毕,这个仙女凌空而去。后来,这个故事改变了一个地名——槐荫,槐荫后来就改名为孝感,孝感动天嘛。20世纪50年代,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严凤英和王少舫主演了电影《天仙配》,这是一个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实际上最早记载这个故事的是东汉刘向的《孝子传》,里面只有董永卖身葬父,没有他认识七仙女什么的。这个故事后来才被加进了爱情的成分,才有了一个七仙女。谁干的,大家知道吗?曹植——曹操的儿子,他写了一首乐府,叫《灵芝篇》:“董永遭家贫,父老财无遗。举假以供养,佣作致甘肥。责家填门至,不知何用归。天灵感至德,神女为秉机。”就是说,董永小时候穷得不得了,长辈也没给他留下遗产,他经常借钱供养自己的父亲,还常去为别人打工,去换点好吃的来伺候自己的父亲,结果满门都是来讨债的人。
正文 第五讲 入则孝之四(6)
2010-8-10 8:19:03 792
因为欠了很多债,而董永不知道怎么来还,在这样的情况下,老天被董永至高无上的道德给感动了,天上就来个神女,为他织布。这个故事后来到了晋朝、唐朝越拉越长。唐朝以后的故事,董永和七仙女还有个儿子叫董仲,这个儿子长大以后还要找自己的仙女妈妈,所以这个故事越来越丰满,越来越丰富。这里面寄托着我们这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对于孝的至高无上的评价。因为传统中国都相信孝子必有好报,所以大家觉得董永卖身葬父以后怎么没故事了,董永就这么把自己给卖了,不公平啊。不公平怎么办呢?就要给他找个太太,这个太太要美丽、贤惠、能干,于是找了个仙女,找了个没有任何缺点的太太,于是大家把一些美好的意愿、美好的心愿全部填充到这个故事里去,七仙女的故事是由孝到爱,有这样的演变过程。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我们传统文化当中对孝的定位。
现在时代不同了,《弟子规》里针对父母亡故后,子女应该遵守的规矩和礼仪,并不完全适用于当今社会,所以我们学习《弟子规》并不是要效法古人的行为,而是古人的孝心。那么关于“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还有什么感人的故事呢?
这个故事也很感人,叫闻雷泣墓,出自《晋书·孝友列传》。魏晋时候,有一个叫王伟元(名裒,字伟元)的人,博学多能,他的父亲王仪为人正直,敢于直言,结果被司马昭杀了。王伟元认为自己的父亲是含冤而死的,所以就到父亲的墓旁边隐居起来,终身不向西坐,因为那时候晋朝的首都在他西面。王伟元的母亲在世的时候怕雷,只要一听到打雷就害怕,死后埋葬在林子里。每当风雨交加,雷声轰鸣的时候,王伟元就会跑到母亲的坟前,跪在那里,他跟母亲讲:儿子在这里,妈妈不要害怕。这就叫闻雷泣墓。这个王伟元很有学问,他以教书为生,只要念到《诗经·蓼莪》里“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这一句,就泪流满面,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我想到我的父母,生我养我是如此辛劳。
正文 第五讲 入则孝之四(7)
2010-8-10 8:19:05 478
孝在中国古代是子女善待父母长辈的伦理道德行为,孝的观念产生得非常早,甲骨文里就有孝字。古代的孝字是象形字,孝是一个老人家,手搭着孩子的头在走路,子在下面,老人手扶着孩子,靠着孩子在走路,这就是孝。孝的基本道理是奉养双亲,然后引申出来尊敬长辈。孝的内核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亲情,是处理家庭中长辈和儿女之间关系的最基本的伦理道德准则。所以《礼记》里讲:夫孝者,天下之大经也。孝是一切德行的起点,是一切德行的大经大本,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社会人伦基本法则。儒家认为,仁的基础是孝,一切德行的根本是孝,儒家治理国家,维持社会的存在都是以道德教化为基础,道德教化又以孝行为根本。所以传统中国认为,天下没有不是孝子的忠臣,自古忠臣出孝子,这是传统文化对于孝的一种最通行的阐说和定义。
《弟子规》讲完了小辈和尊长之间的这种关系,小辈应该守的礼节,小辈应该遵守的规矩以后,接下来讲的是,当孩子要走出家族、走出自己的小家门、出去面向社会的时候,或者走出小家庭进入大家族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礼节?应该掌握什么规矩?请大家继续听下一讲。
正文 第六讲 弟之一(1)
2010-8-10 8:19:07 939
第六讲 弟之一
《弟子规》开篇就告诉我们“首孝悌,次谨信”。可见,古人把“弟”和“孝”一并列为传统美德之首,那么“弟”是指什么?讲求“弟道”为什么如此重要?“孝”和“弟”之间又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呢?
兄道{1}友{2},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3}。
{1}道:应遵行的道德原则。
{2}友:友爱亲近。
{3}泯:灭。指消失化解。
《弟子规》在开篇总叙部分,就告诉我们“首孝悌,次谨信”。就是说一个人必须首先学会遵守“孝道”和“弟道”。毫无疑问,“孝”在中国传统美德中居首位,可是“弟”为什么也如此重要呢?“孝”和“弟”之间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在中国传统社会,弟道曾经起到了怎样重要的作用?关于如何履行弟道,《弟子规》又做出了哪些具体的要求呢?
这一讲是《弟子规》的第三部分:出则悌。出,小而言之就是指离开自己的房间,中而言之就是离开自己的家庭,大而言之就是离开自己的家族。换句话说,要和别的人去交往,要进行某种社会交往,就叫出。弟,原来的意思是指兄弟友爱。
在第三部分开始,《弟子规》讲的是:“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作为兄长,对弟弟要友爱,而作为弟弟,对兄长要恭敬。兄弟和睦,孝也就体现在其中了。因为我们知道,传统中国的家族意识非常强,往往一个家族的兄弟,举族同居,不分炊,他们共用一个厨房。而且这个兄弟不是指一母所生的兄弟,有的时候是同高祖、同曾祖、同祖的兄弟。我们今天叫叔伯兄弟、堂兄弟,整个家族是住在一起的,一起维持一个大食堂,而不是每家每户有个小食堂开点小灶,这就是美德。如果要分炊,一般人家都认为,你们的家庭不和睦了,每人打小九九。如果要分家,那是天大的事情。周围的人就会觉得你这个家族有点怪,所以在中国古代是聚族而居的,一个家族几百口人住在一起。那么请问,这样大规模的一种家族形态,家族人数如此之多,这个家族怎么管理?我们现在都在讲企业管理,社会管理,大学里面有MBA班、EMBA班,实际上我们应该回头看看,中国传统是怎么管理庞大的家族的,这里边有极大的智慧。
正文 第六讲 弟之一(2)
2010-8-10 8:19:09 990
讲求弟道,就是中国传统社会,维系无数庞大家族和顺、友爱的极大智慧。而被中国百姓传诵千百年的“孔融让梨”、“赵孝争死”等故事,也正是兄弟友爱、履行弟道的典范。那么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大家族里,弟道究竟是如何得以体现的,又能够产生怎样巨大的作用呢?
有个叫陈昉的人,家里有一百多条狗,大家看到这里很奇怪,你在讲出则悌,讲人与人之间的弟道,怎么还带上狗了?这故事妙就妙在这里。陈昉是宋朝人,他们家是一个备受瞩目的大家族,十三代人居住在一起,可能是古代中国一个很高的纪录。他们的祖先陈崇,是一个德高望重的人,他为家族制定了严格的家规,其中最主要的部分是“孝、弟”,他要求家族子孙都得履行,希望子子孙孙恪守不疑,代代相传,只有这样陈氏家族才能够绵延不绝。果然,陈氏家族枝繁叶茂,每代都出贤人,家族上下一片吉祥、安宁、和顺。陈昉这个大家族村落的中间有一个大厅,整个家族七百多口人同时在这里吃早饭、午饭、晚饭。每到吃饭的时候,大家就换上比较得体的衣服,扶老携幼来到这个厅堂,相互问长问短、问寒问暖,按照年龄、尊卑、辈分,次第而坐。陈家有个族规,只要有一人没有到场,所有人都不能吃饭,当然陈家的人没有不守时的,因为一个人不来,那么多长辈都不能吃饭。这就是一个家规,七百多人形成的一股家族凝聚力。那么跟狗有什么关系呢?七百多人的大家族,养了一百多条狗。我们都说狗学主人样,什么样的人,养什么样的狗。陈家这一百多条狗非常有意思,性格非常温顺,这些狗不大叫的,跟路上的野狗完全不一样。更妙的是,根据史料记载,这一百多条狗也是一块儿吃饭的,陈家的食堂外面有一条很长的槽,就像喂马的马食槽,一百多条狗都在那儿吃饭。每到吃饭的时候,这些狗居然也拖家带口地来,狗爷爷带着狗爸爸,狗爸爸带着狗孙子,排着队找到自己这一段槽。吃完东西以后,它们也非常有规矩,辈分高的狗先走,辈分小的狗就在那儿玩儿。而每次吃饭前,有几条很威严的老狗蹲在槽口,清点狗数。有一次几条老狗发现缺一条狗,所有的狗就趴在槽边不吃饭等着这条狗。为什么这条狗没来?原来它在家里洗澡,洗澡不是耽误时间了吗?这条狗赶紧跑过来,居然还非常抱歉地跟大家摇尾巴,低头跟别的狗打招呼。可见,这个家族居然以家族的友爱影响到了家族所豢养的狗,这个故事就叫陈昉百犬,成为传统中国家族友爱,履行孝道、弟道的一个典范,名垂千古。
正文 第六讲 弟之一(3)
2010-8-10 8:19:10 769
“弟道”对于维系传统社会家族和睦,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因此和“孝道”一并被古人列为传统美德之首。可是在现代社会,像中国古代那样庞大的家族已经很少了,现在的年轻人大都是独生子女,没有兄弟,那这是不是就意味着“弟道”这种传统美德,已经失去它的价值了呢?现代人又应该如何理解“弟道”呢?
当今的社会形态已经改变,中国除了一些非常特殊的区域,比如客家文化区域还保存着一些大家族聚居的情况外,其他的都是小家庭居多,特别是国家实行独生子女政策以后,没有兄弟姐妹的孩子越来越多,弟道也就越来越难以被今天的孩子们所理解,但是这绝对不等于说弟道在现代社会当中没有意义,彻底失去了价值。请大家不要忘记古人的一句话: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这不就是弟道吗?弟道正是我们讲的泛爱众的基础。泛爱众是什么?博爱,我们千万不要以为博爱完全是西方的东西。最早有这样一个概念出现,也是在我们中华传统文化当中,只不过叫泛爱众。泛爱众,弟道,说到底就是一种博爱,一种守望相助的同胞之情,一种和平喜乐的地球人情结。把这样的精神融合起来,我们这个社会怎么可能不和谐?
还有一点需要特别强调,我们也许认为弟道就是指兄弟友爱,兄弟之间才讲弟道,这个观点也是不妥当的。实际上兄弟姐妹之间乃至妯娌之间,也是要讲弟道的。唐朝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政治家、军事家叫李绩,他本名叫徐懋功,在唐朝乃至中国历史上,是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出将入相,位至三公,享尽人间荣华,而且经历了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三朝,身为三朝元老,他深得朝廷的信任和重用,被朝廷誉为“长城”。
后来,我们中国的历史学家、学者一直在研究李绩这个人为什么会那么成功?他这一辈子为什么走得那么好?总结后,除了大家知道的他的军事才能、政治才能之外,还有几点更为重要。
正文 第六讲 弟之一(4)
2010-8-10 8:19:12 1102
他跟朋友、兄弟之间非常讲弟道,在瓦岗寨的时候,他曾经跟鼎鼎大名的单雄信结拜为兄弟。武德四年(621),洛阳被唐朝打下来了,单雄信被俘。这个时候,李绩就去跟秦王李世民说:单雄信是好人,非常骁勇,我愿意拿我的官职来赎他的命,但是李世民没有同意。李绩说:那好,我不跟你说了。于是流着泪告退。这个时候,单雄信还在责怪李绩:我早就知道你不办实事,就嘴上说说,什么兄弟义气,你根本就没有拼命救我。李绩只好说:“吾不惜余生,与兄俱死;但既以此身许国,事无两遂,且吾死之后,谁复视兄之妻子乎?”(《资治通鉴·唐纪五·高祖神尧大圣光孝皇帝中之中》)意思是说,我不惜余生愿意跟兄长你一起去死,但由于两个原因我没有办法去死:第一,我身已许国,我已经答应秦王,要跟他打天下,我不能死;第二,如果我死了,兄长的妻子、儿女谁来照顾啊?说完李绩拿出刀,割了自己大腿上的一块肉,交给单雄信:“使此肉随兄为土,庶几不负昔誓也!”这块肉陪着兄长埋到土里,这样我就没有辜负当年我的誓言。这就是李绩。
到了晚年,李绩已经贵为宰相,有一次他的姐姐生病了,李绩以宰相之尊亲自为姐姐熬粥。当他的老姐姐看到贵为宰相的弟弟每天为自己煮粥,而且有的时候因为他胡子长,还差点把胡子给烧了,姐姐就跟他说,“仆妾幸多,何自苦如是!”(《资治通鉴·唐纪十七·高宗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中之上》)意思是家里有的是男仆女佣,你何必要这样累着自己呢?李绩回答:“非为无人使令也。顾姊老,绩亦老,虽欲久为姊煮粥,其可得乎?”意思是:不是因为家里没有人,而是因为姐姐你老了,弟弟我也老了,就算我想经常为姐姐煮碗粥,可还能煮多少次呢?这件事情本来是件小事,但是《资治通鉴》却把它原原本本地记录了下来。这说明在中国古代,弟道是很重要的。有的时候跟一个人的丰功伟绩是相提并论的,所以《资治通鉴》里边就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兄弟睦,孝在中。”在当代社会,很多老人家有退休金,有医疗保险,本来完全可以安度晚年了,但为什么好多老人家晚年的情况不太好呢?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看见子女不和,兄弟之间不讲弟道,不友爱,家庭里闹矛盾,老人家觉得心不安,对自己的子孙后辈不放心。所以《弟子规》讲:“兄弟睦,孝在中。”兄弟和睦了,就是孝了。换句话说,孝和弟,是一回事,不是两回事。对于长辈孝,对平辈和友人要弟。
“弟道”实际上就是“孝道”的延续,因此古人往往把“孝”“弟”并称,作为评价一个人最重要的标准,并视之为做人的根本。那么,一个人怎样才算是真正做到了“弟”呢?接下来,《弟子规》会告诉我们哪些履行“弟道”的具体要求呢?
正文 第六讲 弟之一(5)
2010-8-10 8:19:15 1045
从我们的生活经验来看,如果兄弟朋友之间不友爱,发生矛盾有争端,原因往往是两个:一个是钱财,一个是言语。这两个是惹事的。为了一些钱财,为了一两句话往往会导致不和。所以《弟子规》说得非常明白:“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如果大家都把财物看得轻一点,哪里还会有怨恨呢?如果大家在言语上相互忍让一点,心里的不满也就自然而然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消除。
我们经常听到人们说,熙熙攘攘,皆为利往。这样的话肯定是绝对化,但是在经济日益成为大家重要关注点的今天,由于财物方面的问题引起兄弟不和的例子恐怕实在是太多了。而中国传统是非常注意兄弟之间的财物分配的,认为兄弟之间谦让是应该的,但是如何谦让得更妙,这是有讲究的。
汉朝的时候,有一个人叫许武,父亲早亡,只剩下他们兄弟仨。许武是哥哥,对弟弟特别好,平时种地的时候,哥哥不舍得让两个弟弟干农活,因为他们岁数还小,就让他们在旁边看着,多少学一点种地的本事。到了晚上,哥哥许武种了一天的地已经累得不行了,但是依然坚持亲自教两个弟弟读书。如果弟弟调皮不听话,许武也舍不得责备弟弟,更不会责打弟弟,而是跑到父亲的坟前长跪不起,号啕大哭,以此来感动两个年幼的弟弟。
汉朝的时候国家选举人才是靠举孝廉的,因为汉朝还没有科举制度,人才是靠大家推荐的,所以,大家就举了许武的孝廉。这个时候,许武干了一件让大家意想不到的事情,他把爸爸留给他的财产分成三份,自个儿拿了最好的一份,把最差的东西分给了两个弟弟。这哪里是弟道?简直是偷盗啊!老百姓也是这么认为:你是伪君子,你做给我们看原来就是为了当官,为了骗取声誉。一旦你举了孝廉,有了当官的机会,就原形毕露。许武就一直被别人这么骂,但是不知不觉之间,他的两个弟弟的声望逐渐起来了,大家突然发现徐家这两个弟弟拿了最烂的东西也没跟哥哥闹翻,而且还很感激哥哥在他们小的时候种地养活他们,还每天晚上不辞劳苦地教他们读书。大家更觉得他们看错了许武,看样子还是两个弟弟好啊。于是,大家一致推举两个弟弟举了孝廉,认为他们才是好人。这一天,许武跑到父亲的坟前号啕大哭,哭完之后他把家族所有的亲戚包括邻里百姓召集到一起,把自己原来最好的这份财产分给两个弟弟,自己什么都不要。许武认为这才是真正的弟道,在汉朝的社会氛围里,你给一个人财产还不如给他一个良好的声誉,因为这样才能够让他尽快地拥有为社会服务的机会,能够被举孝廉。这是在中国古代关于弟道的故事里最传奇的一个。
正文 第六讲 弟之一(6)
2010-8-10 8:19:19 816
讲求“弟道”,“谦让”二字最为关键。兄弟之间一旦能够做到相互礼让,“财物轻”也自然不是什么难事。那么,在处理财物的问题上,兄弟间除了相互谦让,还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中国传统当中强调兄弟之间要共同享有财物,不得计较,不要说你多吃了,我多占了。元朝有个人叫张闰,他们张家八代人不分炊,都在一块儿吃饭。整个大家族一百多口人,但是没有什么闲话。白天,男子该种地的种地,女子就在家里一块儿做女红。男人出去打的猎、砍的柴,女眷做的刺绣、鞋袜,全部统一放到一个仓库里,每个小家庭没有一点点私自收藏的东西。甚至如果有个小孩哭了、饿了,这个家族马上就会有一位哺乳期的妇女把这个孩子抱过来喂奶。慢慢的,这个家里的小孩子就分不清他们的妈妈是谁。因为只要一哭,就有一个妈妈抱过去喂奶了;再哭,又一个妈妈抱过去了。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兄弟、妯娌、姑嫂之间的感情啊!
在古人看来,兄弟之间最要紧的是要共有财物,分配的时候要公正,特别是主事的当家人要公平,绝对不能偏私。明朝有一位非常著名的人物叫郑濂,他家里也是七代同住,大门上挂着一块匾,叫“天下第一家”。这五个字怎么来的?原来郑濂是一个当官的,明太祖朱元璋听说有这么一个家庭七代同堂,一千多口人却从来不吵架,而且大家开心得不得了。朱元璋有点想不通,于是就把郑濂召来:你家里究竟有多少人啊?郑濂说:启禀皇上,一千多口。皇帝就问:一千多口?你有什么治家的法则可以保证大家和睦相处啊?郑濂回答:皇上,也没有什么,就是不听闲话,不传闲话,言语不合就忍一忍。皇上一听:很好很好,来,领赏。朱元璋要赏东西给郑濂。赏什么呢?这朱元璋够小气的,就给俩梨。郑濂家里一千多口人,弄俩梨,也没办法,谁也不敢说皇帝赏得少,只好千恩万谢揣着俩梨就回去了。
两只梨虽然少,但却是皇帝的赏赐,理应让全家每个人都享受到。但是,郑濂怎样才能把这两只梨分给全家一千多口人呢?
正文 第六讲 弟之一(7)
2010-8-10 8:19:22 811
郑濂回到家里,举着两只梨:今儿皇帝赏了我俩梨,大家看清楚了。说完郑濂叫人搬了一口大水缸,打来一缸水,把梨捣碎了泡在缸里,一千多口人每人喝一碗梨汤。朱元璋派去的校尉看到了这一幕,回去禀告给朱元璋:佩服佩服,这个家长绝对没有私心。朱元璋一高兴,就封这一家为“天下第一家”。在这个故事里,除了分梨分得很均匀,还提到了在兄弟之间别传闲话,别传二姑娘怎么说,三弟弟怎么说。
这就是“言语忍,忿自泯”。这里边最重要的一个字就是忍。唐朝时有一个人也很有名,叫张公艺,他家九代人同居,也很和睦,从来不吵架。唐高宗就想不明白,于是把张公艺给叫来:你家九代人,都说你们家很和睦,你有什么秘诀啊?这张公艺可真绝,一般皇帝问你,那你肯定就回答,我们家努力做到以下三条:第一,第二,第三。但张公艺没有,他一句话不说,请皇上赐笔墨和纸,然后低着头在那儿写,就是不抬头。皇帝一看这什么意思,你有那么多的经验要教给我啊?张公艺写完呈上去,皇帝一看,满纸就一个字:“忍”。我们知道,“忍”这个功夫实际上很难做到,但是对家族来讲,尤其对兄弟、血亲或者邻里、社会上结识的同事朋友来讲,忍是非常重要的,而且忍基本上没有什么道理可讲。忍是一个修身的功夫,你就是要修身,修得住。现在很多人不知道这个功夫,我们现在好像不大讲,但是有的地方讲。比如大家到路上看到好多人手上戴佛珠,有的人戴的佛珠很粗,有的人戴的佛珠跟小米粒一样小,缠一串戴着。有些僧人他为什么给你小的?因为他认为你脾气暴躁、火气大,就故意给你那么小的佛珠,你一粒一粒去数吧。你天天数天天数,性子就被磨慢了。所以,传统文化当中都是有讲究的,只不过我们现在不懂了。
“出则悌”这个部分,当然讲的是“出”,就是离开自己的小家庭,离开自己的家族,离开自己从小生活和熟悉的环境。那么,出去以后还有哪些礼节你要注意呢?有哪些规矩你要恪守呢?请大家听下一讲。
正文 第七讲 弟之二(1)
2010-8-10 8:19:24 786
第七讲 弟之二
作为中国古代教育的启蒙读物,《弟子规 》要求孩子和长辈在一起的时候,遵守哪些规范?注意哪些礼节?随着时代的变迁,《弟子规 》中的一些具体要求在当今社会已经不再适用。那么,现在的孩子和尊长交往的时候,又应该遵守哪些礼节呢?
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
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
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1}。
路遇长,疾趋{2}揖;长无言,退恭立。
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
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
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
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
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
{1}见(xi n)能:逞能,炫耀。见,同“现”。
{2}疾趋:快步向前。
《弟子规》在“出则悌”的部分,通过描述孩子和尊长相处时的各种情境,对孩子的行为做出具体规范。那么,古代孩子和长辈在一起时都必须遵守哪些规范,注意哪些礼节呢? 《弟子规》通过“出则悌”这个部分,希望能够培养孩子怎样的观念?随着时代的变迁,《弟子规》中的一些具体的要求,在现代社会已经不再适用。那么,我们将如何从现代人的角度,来解读《弟子规》 “出则悌”的具体要求?
“出则悌”这部分主要讲的是“出”,就是离开自己的小家庭,离开自己的家族,离开自己从小生活和熟悉的环境。那么,出去以后还有哪些礼节你要注意?有哪些规矩你要恪守?《弟子规》非常明确地做了交代:“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意思很清楚,喝东西、吃东西的时候,或者落座和走路的时候,都应该长者在先,幼者在后,而这样的长幼有序的情况,传统是非常讲究的。
正文 第七讲 弟之二(2)
2010-8-10 8:19:25 746
只要孩子已经到了入学年龄,自己懂得照顾自己了,就要长者走在前面,小辈走在后面。而且还有一个规矩,一般小辈不能踩长辈的影子,你不能走在长辈的影子里。天很热,也没树,我躲在我爷爷的阴凉底下,这在中国传统是不行的,一看就没规矩。当然现代社会这个情况变了,所以《弟子规》有些东西我们还是要改一改。像“长者先,幼者后”,今天不行,比如自动转门,你让老人家先走进去他会晕在里头,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幼者在前,替长辈把转门挡住。还有自动扶梯,我们现在发现,很多小辈在后面,长辈在前面,这是绝对不可以的。这种场合应该是小辈在前,挡着长辈,然后侧身,长辈这样往下走,小辈要稍微照顾一下长辈,防着长辈最后一步绊倒。所以《弟子规》主要是一种精神,有些东西我们今天是要改的。
“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长者如果要找人的话,小辈应该代他去叫。为什么呢?因为这里的“叫”有两层意思:第一个“叫”,对于中国古代传统来讲,认为大声说话是很辛苦的事,伤神,所以不能让长辈高声叫。大家看电视连续剧里,都是太监说退朝,没有皇帝说退朝,没有皇帝站起来说下班,为什么?这都是规矩,旁边人代叫,旁边人代说。第二个“叫”是找,不一定要叫,尊长要去找谁,小辈应该代劳,多走几步,别让长辈劳动。现在很多晚辈,爷爷奶奶叫人,我不管,你自己找吧。如果找的人不在呢?我帮你已经算很好,已经算对爷爷奶奶很孝顺,我去找一个人,一找那个人不在,就算了,不行,古人的规定,你自己要马上回来。为什么?第一,复命。告诉老人家,您要找的人不在。第二,问问老人家,还有什么事情我可以做的吗?这都是非常细节的东西。但是,实际上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看到,这样的一种习惯,已经有很多孩子不知道了,这些规矩已经不懂了。
正文 第七讲 弟之二(3)
2010-8-10 8:19:27 1083
《弟子规》在“出则悌”的部分,首先要求孩子从小培养长幼有序的观念和照料长辈的意识。接下来,《弟子规》则通过描述在日常生活中,孩子和尊长相处时的各种情境,对孩子的行为提出了具体的要求。首先,当孩子遇见尊长的时候,应该怎样称呼才是合乎礼节的呢?
“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对年龄、辈分都比自己高的人,对地位比自己高的人,对成就比自己高的人,你不能直呼其名。
比如,今天我们看到一位年高德劭、白发苍苍的老人家,你上去就直接叫人家的名字,人家肯定觉得你这个小辈粗鲁,没有教养。如果一个学生直接叫老师的名字,你会觉得这个学生懂礼貌吗?这样的习惯,或者我们今天认同的文明礼貌标准,实际上正是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延续。因为我们民族一直有避讳心理,你不能叫的,那么怎么办?
对尊长依然是绝对不能直呼其名,可以有很多变通的办法,一般多是加辈分尊称,比如我们称姓李的为李爷爷、李叔叔、李伯伯,这都是可以的。还有一些称职务,比如李校长、李院长、李部长,这也是一种尊称。还有一种称职称,比如像李研究员、李教授。这都可以的,尽量要回避直呼其名。这个习惯现在很多年轻的孩子没有,这时候家长要提醒孩子,不要直呼尊长的名字。比如,有的孩子很聪明,刚刚知道爷爷的名字觉得很好玩儿,到处说昨天谁谁谁带我买糖去了,他把爷爷的名字挂前面了。作为家长你就要告诉他,爷爷的名字你不要叫。这种规矩实际上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一个特色,而且我们的民族文化心理已经形成,不要轻易去改变它。
《弟子规》还讲到,“对尊长,勿见能”。对长辈和尊长你不要去显示自己的能耐,这一点我们今天更不注意了。我在火车上遇见一个女孩子,大概是大学里读市场营销的,而且是读房地产营销的,她对面坐着一位老人家,一看就是搞设计的,在看一本建筑设计的书。这个女孩子就去跟老人家谈话,就讲自己对房地产理论怎么熟悉,滔滔不绝,一两个小时没有停过嘴。那位老人很和蔼地看着她,也没有说什么,实际上旁观者就会很反感。为什么反感?因为你在长辈面前过度表现自己。很多孩子完全不懂这个,比如与长辈在一起看电视,突然电视里出现一首英文歌,长辈听不懂,这是什么?孩子说,这个你不懂,这是英语,于是给长辈用英语念一遍。实际上这个在传统当中是避讳的,尤其不要在长辈面前过多夸耀,除非你是要为长辈干活,这是两回事。比如,奶奶,我帮你把这桶水扛上去。我年轻,有劲儿,这个是好的。但是,不要在另外一个场合说:奶奶,你看你,那么老,一筐菜都拎不动,我能扛一头猪。这叫显能,是绝对不允许的。
正文 第七讲 弟之二(4)
2010-8-10 8:19:28 857
尊重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对长辈知识的尊重。因为长辈年岁比较大,人生经历丰富,他的人生智慧值得我们学习,所以过去讲,他们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还多,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饭还多,这个话当然不能绝对来看,但是在传统当中,对长辈的人生阅历和知识,小辈一定要保持一种敬畏之心。第二个方面,要对长辈由于自然规律导致的体力下降,体能下降,健康状况的改变,保存一种感恩之心。因为你得想他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他白发多了?为什么他的腰弯了?为什么他的腿脚不灵便?你不能在任何场合,给长辈带来一种刺激,所以《弟子规》讲,“对尊长,勿见能”。
现代社会,很多家长都鼓励孩子展现自我,却很少有人记得告诉孩子,对尊长应该怀有一颗感恩的心和一份谦虚谨慎的态度,而这也正是《弟子规》要提醒我们的。接下来,《弟子规》告诉我们晚辈如果在路上遇见长辈,应该遵守哪些礼节。
《弟子规》讲,“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按照《弟子规》的要求,一个小辈在路上迎面碰见一个长辈应该怎么做?现在的年轻人恐怕就是“Hello”,跟长辈打招呼。这个不行,小辈先不能说话,要小步疾行,迎向长辈。你不能看见长辈还晃悠晃悠地走:老爷子,你好。这不行,得小步,略弯着腰,比较快地来到长辈面前行礼,显示一种恭敬。
假如长辈没有跟你说话的意思,比如有些老人家比较威严,或者老人家也有自己的心事,那么按照《弟子规》的规矩,你不能上去一把拉住老人家:老爷爷您好您好,咱们俩聊聊,昨天晚上我看了一个动画片,我打了一个游戏。这都不行,而是要退避路旁,恭恭敬敬地站着,垂手而立,要恭候,让开道。因为长辈既然无意跟你说话,你得让长辈往前走,你要退避在路边。假如小辈出门的时候遇见长辈,小辈正好骑着马,或者乘着马车,那么小辈一定要赶紧下来跟长辈打招呼,绝对不能骑在马上跟长辈打招呼,这是非常不礼貌的。你要等长辈先走,你不能扭头就走,必须等长辈过去百余步,你才能重新上马或者上马车。
正文 第七讲 弟之二(5)
2010-8-10 8:19:30 856
这些礼节在古代是必需的,但在今天,当然没有办法完全遵照。因为时过境迁,今非昔比,如果你坐公交车、地铁,当然不可能因为你遇见了你的外公,公交车就给你停下来让你打招呼,这个是没有道理的,也是不可能的。如果你自己开车,交通规则也不允许你路上看见一个长辈就靠边停下说爷爷好奶奶好的,因为你会妨碍交通。所以说,你如果完全按照《弟子规》做的话,基本上就是等罚单,没有别的可能了。
然而,这并不是说《弟子规》上的要求完全过时、作废了,那绝对不是。
讲到这里的时候,我想起我读大学时的一件事。那是二十五年前,改革开放刚刚开始不久,当时我们这些北大的学生很少有人听说过《弟子规》。然而,这样的风气依然在大学校园里随处可见。季羡林先生散步是有讲究的,也是非常守礼的。因为散步是很悠闲的,你会影响别人,所以季先生从来不在大路上散步。有一次,我陪着老先生散步,走着走着我突然觉得后脑勺好像有两个眼睛一样,觉得有点怪,回头一看后面排起了一条长龙,全部是推着自行车的人。发生了什么事呢?因为北大有很多学生上课离教室相距很远,所以他们都是骑着自行车从这个教室赶到那个教室的,为了抄近路,他们也绕到了这条平常不走的路上。但是,北大同学都知道前面是季先生,老人家一身布衣,一头银发,背着手在那儿散步。所有的学生都下车,安静地排着队跟着季先生走,绝对没有一个人按铃的。二十多年前的校园里还有这样好的风气,这难道不是符合《弟子规》要求的吗?
尽管《弟子规》中关于“路遇长”的一些具体要求,今天看来已经过时,但是,蕴含在其中的尊敬长辈的美德,却早已根植在了中国人的血脉中,深深影响着我们今天的生活。那么,今天如果在路上遇见了尊长,我们应该怎样才能做到既合乎具体情况,又不失礼节呢?
《弟子规》中有些话在今天不再合适,那么,如果我们今天在路上遇见了尊长,应该懂哪些规矩,守哪些礼节呢?我想,根据《弟子规》要求的传统规矩,再结合今天现代社会的特点,我们或许可以这么做。
正文 第七讲 弟之二(6)
在路上遇见长辈了,小辈应该快步迎上去,但是别冲过去,不要把老人家给吓着了,所以略微加快脚步迎上去,先请安问好,这是一个规矩。如果尊长有事且不需要你的陪伴,那么小辈应该侧过身去让开正面,让尊长通过。如果尊长有意和小辈谈谈,小辈应该恭敬地陪老人家多说几句。但是今天年轻人都很忙,都有很多工作,如果实在不行,就应该坦诚地向长辈禀明情况:对不起,老人家,我今天正有事,我得先告退了,下次我再来看您。如果小辈在公交车上看到了长辈,那么一般来讲就不必打招呼了。第一,如果你叫一声,会影响了车上的乘客,人家吓一跳,你叫谁呢?第二,老人家也未必听得见,如果听见了,老人家扭头来找,你走了反而弄得老人家心里挺不落忍的。如果你自己开车,看到路边有老人家,在交通规则和路况允许的情况下应该靠边,问问老人家:我能不能为您效劳?您是不是需要搭车?我能不能捎您一段?这是应该的。但是如果老人家就是出来散步的,你也别非把老人家摁在你车里,这也没必要。所以我们讲,除了要把传统的一些礼节、要求在现代社会传承下去之外,还要考虑实际的环境和条件。
《弟子规》讲完了路上遇到长辈应该守的礼节以后,接着又讲了另外的一套礼节:“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
“长者立,幼勿坐”,假如长辈站着,小辈肯定不能先坐。这是明确的。下面一句,“长者坐,命乃坐”,不是长者坐下去了,你小辈就可以坐了,而是长辈坐好了,还得叫你坐,你才能坐。他不打算叫你坐,你小辈也只能站着。
不仅如此,还有很多礼节,现在的年轻人知道怎么办吗?
比如,长辈说:小钱,你请坐。我坐下了,但长辈不坐,在房间里踱来踱去。你怎么办?现在很多孩子就这么坐着,长辈在那儿走他不管,这是不可以的。过去,晚辈是要随着长辈的走向调整坐姿的。长辈走过去,我们应该慢慢转过去;长辈走过来,我们应该慢慢转过来,等长辈开口跟你说话。我们不能木头一样坐着,长辈爱怎么走怎么走。这些规矩都是非常细微的,非常讲究的。
正文 第七讲 弟之二(7)
2010-8-10 8:19:34 1096
关于“长者坐,幼者立”,中国传统当中最有名的故事就是程门立雪。
宋朝时,有两个年轻的学子,一个叫游酢,一个叫杨时,他们去拜理学大师程颐为师,哪知道老夫子闭眼在那儿养神,养着养着还睡着了,这两个人一直在那儿毕恭毕敬地站着。程老夫子睡醒时,发现窗外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厚。还有一种说法是为了强调年轻人对老师的异常强烈的守礼精神,说他们在雪地里站着,那么这两个人基本上也变成雪人了,所以叫程门立雪,典故就是这么来的。
《弟子规》接下来讲跟长辈交谈时要遵守哪些礼节。我们都知道,同尊长交谈要尽量使用“请”和“您”这样的礼貌用语。那是不是做到这一点就够了呢?和尊长交谈的过程中,还有哪些细节是容易被我们忽略的呢?
“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首先,对长辈说话你声音要轻,不能对长辈嚷嚷。我们现在发现很多小辈对长辈几乎都是嚷嚷的:爷爷,你过来。爷爷啪啪啪地跑过去。奶奶,你过来。奶奶也啪啪啪地跑过去。好了,我自己玩儿,你们可以走了。爷爷奶奶白跑了。这个是不可以的!你对长辈说话声音要轻一点,柔和一点,表示一种敬意。但是如果长辈年纪大了,耳朵听力不太好,你和他们说话的声音太轻也不好。“低不闻,却非宜”,长辈听不见也不行,所以一定要把握一个度,根据你和长辈的交往,知道长辈能够接受多大的音量,你就用多大的音量说话。
“进必趋”,你上前跟长辈说话的时候,应该小碎步,不能踮着脚尖走。“趋”不是简单地向前走的意思,而是微弯着腰、略低着头往前走,这样靠近长辈。“退必迟”,你跟长辈说话的时候要略快,但告辞的时候,动作节奏要略慢,这是两个层面的意思。第一个层面,你不能给长辈有这种感觉:老人家,你真烦,真啰嗦,我来跟你说话是受罪,跟你少待一秒钟都是好的,所以我赶紧走。这种感觉千万不能让长辈有,你也不能这么想。第二个层面,告辞的时候,一般来讲前两步是面对长辈后退,你不能在长辈面前一个向后转,后脑勺往长辈面前一晃,不可以,应该先退两步,再转身退走,所以必须迟缓。“问起对”,长辈如果有所询问、有所指教或要发问的话,你得站起来回答。
“视勿移”,今天注意这一点的人可真是太少了。我们想一下,当我们跟长辈说话的时候有没有东张西望?比如一个长辈问我:小钱,你昨天去干吗了?我左看看,右看看,说我昨天到那儿看了一场球,明天我还去听场音乐会。这个是不可以的!我们必须恭敬地看着长辈,不能眼神飘忽。但是,是不是这样就理解了《弟子规》的“视勿移”呢?是不是那么简单?不是的。
正文 第七讲 弟之二(8)
2010-8-10 8:19:35 909
正确的做法是:视线要略低于长辈的视线,不要移动。你的视线不能比长辈的视线高,这是一套非常明确的规矩。
《弟子规》的这些规矩都是在儒家经典的基础上形成的。像上面讲的这么一大段,都是根据《礼记》来的。《礼记》是儒家非常重要的经典,《礼记》里讲:“侍坐于君子,君子问更端,则起而对。”这就是讲“问起对”。类似这样的规定,在《礼记》当中很多。
在即将结束“出则悌”部分的时候,《弟子规》对这段内容进行了总结,再次强调了这部分内容要告诉孩子的道理。那么,钱文忠教授认为,《弟子规》“出则悌”的部分究竟希望孩子能够从小培养怎样的观念,其中又蕴含了怎样的现实意义呢?
在即将结束“出则悌”部分的时候,《弟子规》补上了十二个字:“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
中国古代是家族制、宗法制的社会,都是以家族为一个计算单位,不像我们今天的小家庭是以家庭为计算单位的。诸父就是伯父、叔父,有的时候还包括堂伯父、堂叔父。一般来讲,要求对伯父和叔父,也就是父亲的兄弟叫诸父,对他们要像对自己的生身父亲一样尊敬。
诸兄就是伯父、叔父的孩子,自己的堂兄叫诸兄。对他们要像对自己同胞兄长一样,这是过去传统的要求。
现代社会都是小家庭,除了双胞胎之外,基本上是三口之家。在现代家庭中,这样的观念,特别要强调。因为现在有直系血缘关系的亲戚越来越少,孩子成长环境越来越小,你让他从小学会爱的对象,应该尽可能地拓展爱心的范围,就应该从《弟子规》做起,“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如果你连对自己的伯父、叔父,对自己的堂哥、堂弟都不能有爱心,不能有非常好的一种交往的话,将来怎么可能到社会上跟别的长辈、跟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尊长,有一个很好的交流呢?你怎么会跟自己完全没有血缘关系的同事,有一个很好的交流呢?还是应该从小做起,从家族范围里做起。
接下来,《弟子规》进入了另外一个新的部分:“谨”,谨慎的谨。《弟子规》是怎么来讲述“谨”这个部分的?孩子应该从小养成哪些谨慎的习惯?或者养成“谨”这方面的举止?请大家听下一讲。
正文 第八讲 谨之一(1)
2010-8-10 8:19:37 503
第八讲 谨之一
衣、食、住、行是我们日常生活的四项基本需求,其中为什么要把穿衣排在首位?中国古代关于穿衣戴帽都有哪些严格要求?如果穿戴不合乎规定,又可能产生怎样的后果呢?
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
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
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1},俱紧切。
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2},致污秽。
衣贵洁,不贵华;上循{3}分{4},下称{5}家。
{1}履(l ):鞋。
{2}顿:安置。
{3}循:遵循,符合。
{4}分(f n):身份,等级。
{5}称(ch n):相称,合适。
在《弟子规》中,“谨”单独构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这部分要求孩子从小养成谨慎小心、规矩低调、有自我尊严的生活习惯。那么,养成这样的生活习惯,对于小孩子来说究竟有什么用呢?对此, 《弟子规》提出了哪些具体的要求?这些要求在今天的社会还能否适用?要想培养一个严谨的生活态度,孩子应该从哪些方面做起呢?
正文 第八讲 谨之一(2)
2010-8-10 8:19:39 783
“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意思是早晨要早起,晚上要适当地晚睡,年老是非常快的事情,朝华易逝。“惜此时”,你要珍惜此时眼前的一分一秒,你不要想,没事,我今天不珍惜了,明天我加倍找回来。有这种想法,你基本就惜不了时,要“惜此时”。很多现代人的生活是不怎么规律的,一般是该睡的时候不睡,该起的时候不起,这个太普遍了。古人把这种习惯叫做起居不时,你不按照这个规律,不按照最正常的状况安排你的作息,古人认为是很不好的习惯。
假如我们现在碰到有个人,觉得他实在太不争气,实在太让我们失望,我们对他又爱、又恨、又急,那么我们经常会怎么说?你啊,简直是朽木不可雕也。它的出典是《论语·公冶长》,是说宰予大白天睡觉,在不该睡觉的时候睡觉了,孔子正好要找他。宰予是孔子的学生。别人告诉他:老师,宰予在睡觉。这一下,孔子知道了,情况很严重。孔子生气了,就说了这么一句话,“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意思是腐烂的木头不堪雕刻,粪土似的墙壁粉刷不得,对于宰予你这样的人,我有什么好责备的?我理都不理你,连说都懒得说你。
孔夫子基本上是温文尔雅的,动怒的情况不多。如果我们去看《论语》,这大概是老夫子比较动肝火的一次,这个话说得很重,要传达的意思无非还是要大家珍惜光阴。本来,宰予是孔子众多弟子当中非常讨孔子喜欢的一个,因为他很会说话,说起来头头是道,娓娓动听。最早,孔夫子认定,宰予一定很有出息,对他寄予厚望。就是因为这一顿在不恰当的时间眯的一小觉,孔夫子一下把宰予彻底看扁了。很多著名的学者和有成就的人都是非常珍惜时间的,他们不舍得浪费一分一秒。虽然这些学者的起居习惯、作息时间各不相同,但是他们都抓紧时间,不浪费一分一秒。“朝起早”最好的例证还是季羡林先生。老先生每天早晨四点半起床,几十年如一日。
正文 第八讲 谨之一(3)
2010-8-10 8:19:40 781
所以北大校园里有一句话,闻“季”起舞。鸡还没起呢,季先生已经起来忙半天了,鸡一看那个窗户里灯亮了,就喔喔叫两嗓子。很多人一直不明白,说季先生,您过去遭受过那么多挫折,有十几年还不让您工作,您又担任了一百多个学会的会长,经常要开会,您怎么能写出那么多东西啊?季先生只不过哈哈一笑,说当你们起来用早餐的时候,我已经工作了三个小时了。《季羡林文集》长达二十多卷,他的大量论文和文章就是这三个小时写出来的。每个人拥有的时间都是一样的,但能够用来工作的时间却不一样,所以,第一,在于你会不会利用时间;第二,你会不会挤出时间。珍惜光阴,就会使我们的生命延长。实际上,使我们拥有更多的有效的学习时间和工作时间,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接下来《弟子规》要求孩子们爱护生命,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早晨起来,要洗脸,还要漱口;上洗手间后,你总归要洗洗手的。
古人为什么说“兼漱口”,为什么不刷牙呢?因为古人没有牙刷,没有像我们一样每天刷牙的习惯。从历史上看,中国人刷牙的习惯还是受了印度的影响,随着佛教传进来的习惯。刷牙最早是用齿木,一种比较软的木片。有几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把这个木头放在嘴里像嚼口香糖一样,达到刷牙的目的;还有一种说法是拿这个木片,用嘴先咬一咬,咬软了以后再刮牙齿。但是古人也有比我们讲究的习惯,用齿木还得刮舌苔。这一点我们是到这几年才认识到的。
穿衣戴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平常的小事,人人都会。可是,《弟子规》为什么要用大段的篇幅教孩子如何穿衣服呢?在中国古代穿戴整齐的标准又是什么呢?
《弟子规》讲,“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帽子要戴正,纽扣得扣上,袜子和鞋子都要合脚,该系带的要系上,古人的袜子也是要系的,古人的鞋有很多也要系。
正文 第八讲 谨之一(4)
2010-8-10 8:19:42 1019
这四点要求从今天的年轻人身上很难看到。因为今天的时尚跟《弟子规》不太一样,今天的年轻人很多都是戴帽子的,帽子有各种各样戴法,但是很少看见戴正的,基本上是歪戴的;衣服上钉满了无数闪闪发亮的扣子,但不是拿来扣衣服的,基本上是看的,前面反而是咧开的;袜子耷拉着,鞋子趿拉着,反正都比较大。有人穿袜子时一只脚一个颜色,我还看到过两只鞋的颜色也不一样,所以这个也是很奇怪的。这样一种时髦的风尚,古人不能理解,你如果把我们的老祖宗从地下请出来,你请十个出来,能够给吓晕十一个。怎么这样呢?因为十个里边难保有一个胆儿比较大的,吓回去再回来看一次,还得吓晕了。
《弟子规》中“冠必正,纽必结”的要求,被中国古人视为衣冠整齐的基本标准,恪守不移,甚至有些人不惜为此牺牲生命。那么,究竟什么人,在怎样的情况下,会为穿衣戴帽这样的小事而丧命呢?
《论语》中提到子路的地方有四十七处,他是孔门弟子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人。中国传统中流传着很多和子路有关的故事,比如百里负米,子路想孝敬自己的妈妈,但又没什么钱,他听说一百里以外的一个地方米比较便宜,于是跑了一百里路给妈妈背了一袋米回来了,这个故事被视为孝敬父母的典型。还有一个故事叫闻过则喜,通常情况下,我们听到别人批评一般都不高兴,但子路只要听到有人批评自己,马上就会改正。只要真的是错,闻过则喜。
他还是一个非常勇武的人。子路从小就“性鄙,好勇戾,冠雄鸡”,他的打扮也跟孔门弟子不太一样,他头上戴着鸡冠帽,佩着剑,很英武,很忠诚。在孔门弟子当中他是一个有特殊地位的人,因为他不仅是孔子的学生,而且还是孔夫子的车夫兼保镖。孔夫子经常会被人骂,但自从有了子路这个学生以后,骂他的人就少了很多。孔夫子对子路也很信任,说如果有一天我走投无路了,大概只有一个人会跟着我,那个人就是子路。
子路是一个性格非常特殊的人,虽然他对老师非常忠诚,但是有时候他也批评老师。“子见南子”就是一个非常有名的例子。有一次,孔夫子想拜见卫灵公的夫人南子,想利用这位夫人的关系接近国君,把治国的道理教给国君。但是卫灵公的夫人在当时名声不好。孔夫子犹豫了半天之后还是决定去见南子。子路知道后,非常生气,说:老师,你怎么能去见这么一个女人啊?逼得孔夫子朝天赌咒。孔夫子百般无奈只好对学生说:我是为了给国君讲治国的道理,才去接近南子的,如果不是的话,老天罚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