桀贪王逃走后,大臣、百姓便推举桀贪王的弟弟登上王位。
桀贪王的弟弟,用正法治理国家,从不冤枉一个无辜的百姓,国家渐渐安定下来。
桀贪王听到弟弟登上王位的消息,十分高兴,心想:“我可以写信给弟弟,讲讲我目前的情况。如果他可怜我,赏我点什么,我就不用再挨饿受冻了。”想罢,便给他弟弟写了一封信,要求弟弟赐给他一座小村庄。
桀贪王的弟弟接到他的信,觉得哥哥也挺可怜的,便答应了他的要求,赐给他一座小村庄。
桀贪王得到了这座村庄,衣食都有了保障,非常高兴。回想起以前当国王、失国、在野外生活的种种,他很后悔,悔恨自己当初不该那么胡作非为,因此,下决心痛改前非,好好对待百姓和治理村庄。就这样,在他的努力下,这座村庄日益富足起来。
过了一段时间,桀贪王又向弟弟上书,请求他再赐给自己一座村庄。他弟弟又答应了。就这样,他要了一座又一座村庄,统治的村庄由四、五座到十来座,又增加到一百来座,进而增加到五百座。桀贪王还是不满足,又写信给弟弟,要求弟弟把半个王国割给自己。他弟弟也答应了。桀贪王统治的地区虽然一天天扩大,但他仍小心谨慎地用正法统治国家,所以国家被治理得很好。
这样又过了一段时间,桀贪王对只统治半个国家,越来越不满足,一心想收复原来的王国,就发兵攻打弟弟。战争中他果然得胜,夺回了另外半个王国。这时桀贪王更加趾高气昂了,他想:“统治一个国家没什么了不起,我何不把南瞻部洲的另外三个国家也夺过来呢?”便又点派军队,攻入其他国家。不久,南瞻部洲的所有国家都被他占领了,真是“四海之内,莫非王土”。桀贪王洋洋自得,便改名自称“大胜王”,抖擞起精神,把整个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
天帝释知道这个情况后,想试探一下大胜王是否已满足,便化身为一个小婆罗门,一手持着金手杖,一手拿着金水瓶,披散着头发,来到大胜王的宫殿前,要求接见。
守门人忙去报告大胜王:“宫外来了一个名叫‘驹夷’的婆罗门,想求见大王。”
大胜王吩咐道:“请他进来。”
驹夷进来后,与大胜王相互致敬,然后告诉大胜王说:“我是从海外来的。
海那边有一个国家,土地广大肥沃,人民殷实富足,盛产各种珠宝,大王完全可以把它夺过来。只是不知大王是否想得到这个国家?”
大胜王一听,高兴极了,心想:“我正为已没有土地可供我侵占而发愁呢!
这真是太好了!”忙说:“我非常想攻占这个国家。”
驹夷说:“那么请大王准备好船只,点齐兵马,七天之后我来带队引路。”说完就走了。
驹夷走后,大胜王就征集船只,厉兵秣马,积极备战。到了第七天,一切都准备就绪,却不见驹夷到来,从早晨一直等到晚上,仍不见半个人影。大胜王十分沮丧,拍着大腿哭着说:“我再也得不到那个富饶的国家了!真是太可惜了。
当时我把驹夷扣住,不让他走就好了。谁知他竟会一去不返啊!”
大臣、百姓也十分沮丧,陪着大胜王一起流泪。
大胜王这时百感交集,不由念了几句诗:
人生欲念无穷尽,一个一个又一个。
所有欲望都满足,才是真正的幸福。
国王并向众人宣布:“我真是天下最不幸的人!有谁能解除我的痛苦,我就给他一千金币。”
这时,正好有一个名叫“郁多”的孩子路过,听到国王的话,郁多说:“我能解除大王的痛苦,不过请给我七天的时间。”说完就走了。
郁多与老母亲一同生活,到了第七天,他向母亲告别,说:“我要去给国王解除痛苦。”
他母亲听了大吃一惊,说:“孩子!这事千万干不得。常言道:‘伴君如伴虎’,为国王办事就好比火中取栗、刀尖取食,你千万别去!”
郁多说:“妈妈,您放心吧!我有这个能力办好这件事。”
到了王宫,郁多对大胜王说:“诚如大王所说的,人的欲望一个接一个,永远不会有穷尽。因此,即使大地上铺满金银,人也不会满足;即使拥有像须弥山一样高大的金山,人也不会满足。那么,是否人永远会因欲望不能满足而痛苦呢?不是的,俗话说:‘知足常乐。’人只要能注意控制自己的欲望,不要被那些不切实际的欲望牵着鼻子走,想入非非,就会对生活感到满足,也就不会痛苦了。大王已经统治了整个南瞻部洲,这就够了,您何必还非要去征服什么海外之国呢?”
大胜王听了,恍然大悟地说:“你说得真好啊!我以前被各种欲望所蒙蔽,干了不少胡涂事,今天才明白人是应该努力控制欲望的。”说完,令人取来一千块金币,赐给郁多。
郁多说:“谢谢大王!我年轻力壮,可以自食其力,用不着这些金币。不过我家有个老母亲,年纪大了,身体也不太好。如果大王允许,请把这些金币赐给她,让她能安度晚年。”
于是大胜王派人把金币送给郁多的母亲。
从此,大胜王再也不胡思乱想了,专心治理国家,使人民都过着幸福的生活。
据《义足经》改编。参见《大正藏》第四卷第174页。
50.三 归 依
从前有一个和尚,他的房子经常遭盗贼偷东西,和尚很生气,却也没有办法,只好每天把门窗关得紧紧的。
有一天,和尚紧闭门窗躲在房中,盗贼又来了,“咚咚咚”地敲门。和尚说:“快别敲了,我的门都要让你敲烂了。
我可不敢见你,你把手伸进来吧!你要什么,我就给你什么。”
盗贼果真把手伸进门内。
和尚连忙用一根绳子,把盗贼的手绑住,再拴在柱子上,然后提着一根木棒开门出去,抡起木棒就是一下,同时嘴里喊着:“归依佛!”
盗贼吓坏了,连忙跟着说:“归依佛!”
和尚抡高了棒子,狠狠地又是一下,嘴里喊:“归依法!”
盗贼怕死,也大声叫道:“哎哟!哎哟!归依法!”
和尚接着又狠狠地打了第三下,嘴里喊:“归依僧!”
盗贼怕极了,也喊:“归依僧!归依僧!”一面喊心里一面嘀咕:“也不知道这个和尚到底有多少个‘归依’?如果他还要这么‘归依’下去,非把我打死不可。”
没想到那个和尚却住手不打了,解开绳子,把盗贼放了。
盗贼一跛一拐地回到家,趴在床上,再也起不来,休养好长一段时间,才把伤养好。伤好之后,他竟然出家当和尚。
有人问他:“你以前当盗贼,干尽了坏事,现在怎么会悔悟,想出家当和尚呢?”
盗贼回答:“我想来想去,觉得释迦牟尼实在是太伟大了,所以要求出家。
我那次被和尚抓住,他用棒子打了我三下,差点没把我打死。如果当年释迦牟尼教导弟子,不是‘三归依’,而是‘四归依’的话,我非死不可!想必释迦牟尼法力无边,早在几百年前就知道我会被抓住;如果制定‘四归依’,我非被打死不可,所以才只制定‘三归依’。释迦牟尼太伟大了,所以我要求出家当和尚。”
据《大庄严论经》卷六改编。参见《大正藏》第四卷第292页。
51.萨埵太子舍身饲虎
很久很久以前,在南瞻部洲有一个大国,叫摩诃罗檀囊,意为“大宝”,统率着五千个小国。国王有三个儿子,老大叫富那宁,老二叫提婆,老三叫萨埵。萨埵太子年龄虽小,心地却非常善良,对一切生物都非常爱惜。
有一次,国王带着群臣,还有王后与儿子们,一起出外游玩。玩了好半天,国王有些疲倦,便在树下休息。
三个太子年轻力壮,便又翻山岗、钻树林地继续游玩。忽然,他们看见一个山洞里有一只母老虎,刚生下幼虎没多久,饿得奄奄一息。只见母老虎的眼睛一闪一闪地,盯住偎依在身边的几只小老虎,现出凶残的样子。
萨埵太子对两个哥哥说:“这只母虎刚生下小虎,又给小虎喂奶,自己饿得走不动了,都快死了,真是可怜啊!我看它的神情,好像想吃自己的孩子呢!”
两个哥哥说:“是啊!看来真是这样。”
萨埵问:“那么,现在这只老虎需要吃什么样的东西呢?”
两个哥哥说:“最好有新鲜的血肉,才能救它的生命。”
萨埵又问:“那么,会不会有人,给它新鲜的血肉,救它一命呢?”
两个哥哥说:“这就不容易了。急切之间,哪里去找新鲜的血肉呢?再说,那又要多杀生,为救一命而杀一命,多不公平啊!”
萨埵太子低着头想了半天,决心牺牲自己,救活母虎与小虎的生命。他对哥哥说:“你们先走吧!我还有点事,随后就赶来。”
萨埵太子等两个哥哥走了之后,连忙从原路返回老虎洞,扑在老虎面前,要让老虎吃。
可是,这只母虎已经饿得连张嘴的力气也没有了,没法吃太子。
萨埵太子看到这种情况,便爬起来,找了一根尖木棒,刺破自己的身体,流出许多鲜血。
母老虎一口口地舔喝太子的鲜血,渐渐的身上有劲了,便把萨埵太子吃了。
两个哥哥等了半天,不见萨埵随后赶到,想起与萨埵关于饿虎的对话,又想起萨埵平日的为人,心中大惊,连忙回头去找。果然,只见老虎洞前血肉狼藉,萨埵太子已被老虎吃了。两人哭着回去告诉父母。
国王与王后听到这消息,犹如青天霹雳,顿时昏了过去,过了好久才醒来,连忙赶到现场,把老虎吃剩的骨骸收拾起来,带回去埋葬。
据《贤愚经》卷一《摩诃萨埵以身饲虎品》改编。参见《大正藏》第四卷第352页。
52.巧媳妇的故事
从前,舍卫国的波斯匿王有一个大臣,名叫梨耆弥,拥有无数家产。他有七个儿子,其中六个儿子都已长大成人,梨耆弥分别为他们娶了妻、安了家。眼看第七个儿子也该婚配了,他想:“我已老迈,只剩这最后一个儿子,一定要给他娶一个最出色的妻子。”
梨耆弥有位好朋友,是个婆罗门,经常云游四方。一天,这个婆罗门来到梨耆弥家做客,梨耆弥对他说:“我想为小儿子娶个好媳妇,您经常在各国漫游,所以想麻烦代为留意,帮忙找一个。如果有姑娘相貌端正、为人贤慧、聪明能干,命相与我儿子相合,又能让我儿子满意的,千万告诉我,我好去下聘。”
婆罗门答应了。
这个婆罗门又四处漫游了,他一路经过很多地方,后来到了“咀叉始罗国”。他看见郊外有一群女孩,正在游戏,她们采来各式各样的鲜花,编成美丽的花环,挂在脖子上、套在手腕上。婆罗门想起老朋友的嘱咐,就跟在她们后面,仔细地观察。只见她们一边玩、一边走,遇到一条小河,姑娘们都脱掉鞋子,涉水过河;其中有一个女孩却不脱,穿着鞋过河。
走了一会儿,前面又是一条河,这条河深多了,于是姑娘们个个挽起衣服,相搀过河;唯有那位姑娘穿着衣服入水,走到对岸。河边是一座小树林,树上开满了各色各样的鲜花,许多姑娘都上树去采花,那个姑娘却不上树,等其他姑娘采好花后,她向每个人要一点,结果她的花比任何人都多。又走了一会儿,路边有一棵果树,上面结满了熟透的果子。姑娘们纷纷上前去摘果子,唯有那位姑娘站在一边,动也不动。
婆罗门走上前去,对她说:“姑娘!我想问你几个问题,可以吗?”
姑娘说:“当然可以,有什么问题您就问吧!”
婆罗门问:“刚才过小河时,大家都脱鞋,只有你不脱,为什么呢?”
姑娘回答:“您怎么连这点也想不通呢?人之所以穿鞋子,是为了保护自己的脚。陆地上的情况,一目了然,碰到有什么荆棘瓦石,都可以避过去;但水中隐藏着什么东西,我们却是看不见的,万一有什么荆棘、毒虫之类的,伤了脚怎么办?所以我不脱鞋。”
婆罗门又问:“后来过大河时,大家都把衣服挽起来,你怎么穿着衣服过河呢?”
姑娘答道:“女人的身体,有的长得好看,有的长得不好看,把衣服挽起来,身体就让别人看见了。如果长得好看也就罢了,如果长得不好看,就会惹人嗤笑,所以我从不当着别人的面挽起衣服。”
婆罗门再问:“那刚才大家都上树采花,你为什么不上树?”
姑娘回答:“万一爬上树之后,一不小心,折断树枝摔了下来,或失手滑下来,摔伤身体怎么办?所以我不上树。”
婆罗门又问:“现在大家都在摘果子,你怎么不去摘?”
姑娘回答:“这棵果树长在人来人往的大路边,竟然还有这么多果子,可见没有多少人来摘。由此看来,果子一定不好吃,否则怎么会一直到熟透了,还挂在树上呢?”
正说着,只见那些摘果子的姑娘,个个“呸呸”地直吐,原来这棵树的果子,果真像姑娘所预料的,又苦又涩,一点也不好吃。
婆罗门见这位姑娘谈吐大方、见识不凡,心中暗暗赞赏,打听到她的名字叫毗舍离,父亲叫昙摩诃羡,原是波斯匿王的弟弟,因犯罪逃离本国,来到咀叉始罗谋生,在这儿娶妻成家。
婆罗门问毗舍离道:“你父母在家吗?”
毗舍离回答:“在家。”
于是婆罗门随着毗舍离来到她家,并希望与她父母见面。
毗舍离就进去禀告父亲道:“外面有个婆罗门想见父亲。”
昙摩诃羡便出来招待客人。
双方见面问好后,婆罗门问:“这位姑娘是您的女儿吗?”
昙摩诃羡说:“是啊!”
婆罗门问:“她是否已有婆家?”
昙摩诃羡说:“不!还没有许配人家。”
婆罗门就说:“舍卫国的波斯匿王有个大臣,名叫梨耆弥,您认识他吗?”
昙摩诃羡说:“他是我的老朋友,我们从小就认识了。”
婆罗门又说:“梨耆弥有个小儿子,相貌端正,人也很聪明,想娶您的女儿为妻,您看怎么样?”
昙摩诃羡高兴地说:“他们是有钱有势的大家族,他的儿子与我女儿也算匹配,这桩婚事再好不过了。如果他们真有这个意思的话,我当然不会反对。”
两人商议妥当,又选好良辰吉日,正巧有人要前往舍卫国,婆罗门就写了一封信给梨耆弥,把聘娶毗舍离的事,详详细细地写明白,托那人带去。
梨耆弥接到信后十分高兴,立即准备了各式聘礼,带着儿子骑马向咀叉始罗赶来。他们快到达咀叉始罗时,又派了一位使者前往报信。
昙摩诃羡连忙出城迎接,隆重地接待他们,并请来亲朋好友,摆下宴席,为两个年轻人举行婚礼。
婚礼之后,梨耆弥便领着儿子、媳妇返回舍卫国。
临行前,毗舍离的母亲当众嘱咐女儿说:“从今以后,你要经常穿好衣服、吃好饭菜、天天照镜子,不能间断。”
毗舍离跪在母亲面前,恭恭敬敬地答应了。
梨耆弥在一旁听了,心中有点不高兴,心想:“人生在世,苦乐难定,哪能经常有好衣服穿、好饭菜吃呢?天天都照镜子,似乎也没有这个必要。”不过他心中虽然这样想,嘴上却不好说什么。
两亲家互相告辞之后,梨耆弥带领一行人上路回国。
有一天,他们来到路旁的一家旅舍,它四面都搭着凉棚,十分清凉,许多先到的旅客,已在那儿乘凉休息。
毗舍离看了看周围,忙对公公说:“这个地方不能停留,请马上出来。”
公公听了她的话,马上带领众人走出客舍,来到空旷的地方。
但有不少旅客仍在那儿纳凉,不肯出来。
这时,有旅客牵来的大象、马匹等,因身上发痒而在房舍柱子上蹭痒,柱子一下子就倒了,房子崩塌下来,不少乘凉的人因而被压死。
梨耆弥想:“幸亏这个儿媳妇机灵,我才免掉今天这场灾祸。”梨耆弥因此对毗舍离的先见之明十分佩服,对她也更好了。
他们套上马车继续前进,遇到一条山涧,涧边水草丰茂,大家看这儿不错,便息马停车,在涧旁休息。
毗舍离后到,一见大家在这儿宿营,连忙说:“这儿不安全,快到高坡上去。”
大家听从她的话,到远离山涧的高坡上宿营。
过了一会儿,只见浓云密布,接着狂风暴雨夹带着霹雳闪电呼啸而来,山洪暴发,水溢出山涧,把两岸的东西冲卷一空。
大家看到这情形,都庆幸刚才听从毗舍离的话,搬到高处来,免除了一场灾祸。
梨耆弥也说:“今天全亏了毗舍离,才得以保全性命。”
第二天,大家继续前进,长途跋涉,终于回到本国。
亲戚朋友们得到消息,都来庆贺。
梨耆弥也十分愉快地设宴招待,大家唱歌跳舞,欢乐了一天。
当天晚上,宾客全部走了之后,梨耆弥把七个儿媳妇叫来,对她们说:“我年纪已老,不想再管这些家务杂事,想把管家这件重担交给你们。你们谁能挑起这副担子,替我管好这个家,执掌库藏锁匙?”
其他六个媳妇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面有难色,推说管不了这么大的一份家业,只有毗舍离自告奋勇,答应承担。
于是梨耆弥就把大大小小的锁匙,全部交给她。
毗舍离担起管理家政的任务后,十分勤快,从不懈怠。每天早晨一大早就起床,打扫房屋、做饭,吃饭时,先请公婆吃,然后让家中其他人吃,接着让奴婢仆人吃。这些人吃罢,她就一一分配任务,谁该干什么就干什么。大家都各司其职之后,她才最后一个吃饭,天天如此,习以为常。
梨耆弥看她十分忠诚老实,勤快能干,心里十分高兴,觉得确实娶到了一个好媳妇,不过想起亲家母临别时说的话,心里又很奇怪,因为他从未见毗舍离挑剔衣服、饭菜,也不见她天天照镜子。
过了一段时间,有一天,梨耆弥问:“你来舍卫国之前,你母亲交代你要好衣美食、天天照镜子,你怎么没照着做呢?
你母亲的话到底是什么意思?你给我说说看。”
毗舍离跪下说道:“我母亲让我经常穿好衣服,意思是身上的衣服要爱惜,还要经常洗涤,保持干净,这样,无论什么时候有客人来,身上的衣服总是光鲜整洁。我母亲让我经常吃好饭菜,意思是要晚点吃饭,饿了才吃,这样无论粗的、细的,吃起来都很香甜,不是指吃大鱼大肉。她所说的镜子也不是铜镜、铁镜,而是要我早点起床,把房内屋外打扫干净、收拾整齐,床铺也要整理净洁。这些就是我母亲所嘱咐的,我也照着她的嘱咐去做。”
梨耆弥听了,知道她非常有见地、有才干,对待她也就比以前更亲近、更爱怜了。他把家中的一切事务托付给毗舍离,自己欢喜泰然、无忧无虑。
那时,有一群大雁经常飞到海滨去啄食在那里生长的一种粳米,吃饱之后,一只只叼着几穗稻子飞回巢去。有几只大雁飞临王宫上空时,不小心掉下几穗,刚好掉在波斯匿王宫殿的前面。
宫女们看见后,捡起来送给国王。
国王见这种稻穗很珍特,知道可当药用,就下令留作种子,不要随便丢弃糟蹋了,然后又把这些稻穗分给大臣们,让他们各自拿回去种植。
梨耆弥也分到一些,把它交给毗舍离。
毗舍离亲自指挥仆人选择田块,平整土地,播下种子。由于管理得法,稻子长得很好,收获很多。第二年接着再种,收获更多。
国王分给其他大臣的稻穗,因管理不得法,都死掉了。
有一天,王后突然得了急病,国王召来御医,医生们会诊后,有个医生说:“只有用一种海滨出产的粳米做成饭,吃了病才能好。”
波斯匿王,想起曾让众大臣种稻的事,忙把大臣们都召来,问道:“上次让你们种的稻子,你们种得怎么样了?现在王后病重,急需这种稻子治病救命。”
大臣们听了国王查询,连忙回家追问,结果不是稻穗没有长成,就是让老鼠给吃了。
梨耆弥也回家问毗舍离说:“上次给你的种子收获了吗?
现在国王需要这种稻米,给王后治病。”
毗舍离回答:“这种稻子,我们收获很多。如果用来治病的话,别说一个人,给一国人用也够。”
于是梨耆弥把家产的稻米送入王宫,献给国王。
国王马上下令做饭,给王后送去。
王后吃了以后,病马上就好了。
国王十分欢喜,赏给梨耆弥很多宝物。
当时咀叉始罗国与舍卫国不友好,常常闹意见。有一次,咀叉始罗国王为了试探舍卫国中有没有贤能聪明的人,特意派一个使者来到舍卫国。
使者带来两匹马,原是母子,但两匹马的形状、大小、毛色全都一模一样,要让舍卫国的人识别究竟哪一匹是母马,哪一匹是子马。
国王与群臣们都无法识别。
当天,梨耆弥从王宫回到家,还一直苦苦思索这件事。
毗舍离见公公一副神不守舍的样子,就问:“您有什么心事吗?”
梨耆弥把这件事告诉她。
毗舍离说:“这事很简单,不值得忧愁,只要取一些鲜嫩的好草堆在两匹马前面就可以了。那匹母马会把草让给孩子吃,而孩子则会抢着吃。”
梨耆弥听了非常高兴,连忙赶回王宫,向国王报告这个方法。
国王照这方法一试,果然区别出母子来,于是把使者叫来,告诉他:“这匹是母马,这匹是它的孩子。”
使者说:“大王说的一点不错,确实如此。”
梨耆弥又立下一功,国王十分高兴,加倍赏赐他,还升了他的官。
使者回到咀叉始罗,如实报告经过。
咀叉始罗国王又让使者送来两条蛇。这两条蛇长短粗细一模一样,皮肤花色也没有差异,说它们一条是雌、一条是雄,让舍卫国识别。
波斯匿王和大臣们又束手无策,无法识别出来。
梨耆弥回到家中,把这件事告诉毗舍离,问她有什么办法。
毗舍离说:“把一块细棉布铺在地上,然后把这两条蛇放在棉布上。如果安安静静不动,那就是雌的;如果躁动不安,那就是雄的。因为雌的喜欢细软平滑的东西,把它放在柔软的布上,觉得很舒服,就不想再动了;而雄的性情总是比较刚烈,所以不会安静。根据这一点,就可以把它们区别出来。”
梨耆弥听了,马上进宫禀告国王。
国王依计一试,果然像毗舍离所说的,马上分辨出雄、雌。
国王召来使者,告诉他识别的结果。
使者很佩服地说:“一点也不错。”
国王十分喜悦,又赏赐梨耆弥许多财宝。
使者回去之后,咀叉始罗国王又出了一个难题。这次他让使者送来一根一丈长的大木头,两头的粗细相等,上面没有一点刀斧的痕迹,也看不到任何节疤,要求舍卫国识别出哪一头靠近树根,哪一头靠近树梢。
国王与大臣们,又没有办法识别出来。
梨耆弥赶紧回家问儿媳妇,毗舍离回答说:“非常简单,只要把那根木头放在水中,靠近树根的那头会向水中沉,而靠近梨耆弥进宫报告国王。
国王照着一试,果然一头沉、一头浮,立即做出鉴别。
使者说:“不错!确实如此。”
国王更加欢喜了,重重赏赐梨耆弥。
使者回到咀叉始罗,讲了在舍卫国的经历。
咀叉始罗国王听了,心里也十分佩服,知道舍卫国有能人,不能随便侵犯,于是再派使者去。这次不是来出难题,而是送来许多礼物,说:“在大王的舍卫国中,有许多聪明贤能的人,我们大王很佩服。希望从今以后,两国永远友好、和睦相处。”
波斯匿王高兴极了。他把梨耆弥召来,问道:“之前的那些事,你是怎么知道的?”
梨耆弥回答:“不是我有什么本事,这一切都是我那儿媳妇的功劳。”
国王听了,对毗舍离又喜欢、又敬佩,就封她为公主,从此把她当作亲人那样看待。
据《贤愚经》卷七《梨耆弥七子品》改编。参见《大正藏》第四卷第398页。
53.金毛锯陀的故事
从前有一个国王,名叫梵摩达。
这个国王凶狠残暴,蛮不讲理,常常无故杀害百姓。
有一天,国王作了一个梦,梦见一头怪兽长着一身金毛,每一毛发的尖端都闪闪发光,把四周的一切映照得金光闪闪。
国王醒来后想:“世上一定有我梦见到的这种怪兽,要不然我怎么会梦见它呢?我要赶快派猎人找到它,把它的皮剥下来,做成褥子。”
第二天一早,国王便下令把国内的猎人都召集到王宫,对他们说:“我作了一个梦,梦见一头怪兽浑身金毛,每根毛的尖端都闪闪发光,漂亮极了。这头怪兽一定生活在我们国家的什么地方,你们快去仔细搜查每一座森林和河谷,找到它把它的皮剥下拿来。如果你们把它的皮送来,我重重有赏,可让你们子孙七代不愁吃穿。如果你们不卖力,找不到它,我就把你们全家,还有你们的亲戚朋友,全都杀光。”
猎人们退出王宫,一个个愁眉苦脸,大家聚集商议道:“国王只是在梦中见到这头怪兽,又不是白天亲眼看见的,谁知道这头怪兽藏在什么地方?但是如果我们找不着,国王是不会饶过我们的,我们全都会没命。”
商量来、商量去,不知怎么办才好。
这时,有个人说:“在我们国家的深山老林里,躲着各种的毒蛇猛兽,贸然前去太危险了。我们不如找个人,让他先去探路,了解一下这头怪兽的踪迹,再做打算。”
大家都说好,于是猎人们互相推举,选出一个年轻的猎人,对他说:“你辛苦一下,先去打探情况。但愿老天保佑你平平安安地回来,带回那头怪兽的消息,我们大家一定捐钱重赏你。万一你在山林中遇害,回不来了,我们也会把那些财物交给你的妻子。你放心好了!”
青年猎人面对着大家央求的目光,心想:“为了大家的生命安全,牺牲我一个人也是应当的。”于是就答应了。
他回家准备了一些行装,就告别家人上路,一路上翻山越岭、钻河沟、过草地,都没有发现那头怪兽的踪迹。
日子一天天过去,他的身体也一天天虚弱下来,又黑又瘦,精疲力竭。夏天到了,烈日当头、热风扑面,猎人在漫漫沙漠里,一瘸一拐地挣扎着。他口干舌燥,两眼直冒金星,不由得一头栽倒在地上,悲号着:“有谁发发慈悲,可怜可怜我,快来救我一命啊!”
附近山中住着一头野兽,名叫锯陀,它长着一身美丽的金毛,每根毛的尖端都闪耀着金色光芒。这天,它正在泉水边饮水,忽然耳边传来呼救声。锯陀仔细一听,知道远处的沙漠里有人遇难了。它连忙跳入泉水中,将浑身的毛浸湿,然后向沙漠飞奔而去。等锯陀赶到,青年猎人早已晕厥过去,奄奄一息。锯陀忙把猎人驮在背上,向泉水跑去。锯陀身上的水分早已蒸发干了,头上是火一样的烈日,脚下是滚烫的沙子,锯陀自己也被热浪打得头昏眼花,但它坚持着将猎人背到泉水边。
锯陀将清凉的泉水喂进猎人口中,又洒在他身上。
猎人渐渐苏醒,发现自己躺在泉水边的林荫下,一只浑身金光闪闪的野兽正在身边忙着。他明白是这只野兽救了自己,心里十分感激,再仔细一看,不禁大吃一惊,这只野兽,每根毛发的尖端都闪闪发光,不正是自己要找的那头怪兽吗?
猎人心想:“这头野兽正是国王梦见的,但是,当我生命垂危的时候,是它救了我的命。我报答都来不及了,怎么能忘恩负义地伤害它呢?可是,要是得不到它的皮,国王就要把那么多猎人,还有他们的妻子儿女、亲戚朋友全部杀掉,怎么办才好呢?”左思右想,没有一条两全其美的办法,不由得哭了起来。
锯陀忙问:“你哭什么?有什么心事你尽管说,我一定帮你。”
猎人起初不肯说,但在锯陀再三追问下,只好把事情原委详详细细地说了一遍。
锯陀沉思了一下,说:“你当初决心为了大家牺牲自己,才出来受尽千辛万苦地找我,我现在同样可以为了大家而牺牲自己。你就把我的皮剥下来带走吧!”
猎人不愿这么做,但锯陀再三催促,他出于无奈,只好一边哭着,一边剥下锯陀的皮。
锯陀因伤势太重,终于死去。
青年猎人把锯陀的皮送进王宫,国王高兴极了,随即把它铺在自己的座位上。
猎人们听了经过,个个都为锯陀舍己为人的高尚品德,感动得热泪盈眶。
据《贤愚经》卷三《锯陀身施品》改编。参见《大正藏》第四卷第367页。
54.贪赃枉法的平事官
过去有兄弟两人,都是财主,哥哥名叫檀若世质,弟弟名叫尸罗世质。哥哥忠厚老实,经常济贫扶危,因为他为人正直、讲信用,又肯帮助人,全国人民都很夸奖他。
国王知道后,派他池国家的平事官,即专门处理民事纠纷与争端的官。檀若世质聪明能干,处事又公平,大家都很信服他。
这个国家有个风俗,凡相互借贷者,均不立借券,只到推事官面前,由平事官做证。当时有个商人想到海外做买卖,但本钱不够,便向尸罗世质借了一大笔钱。
尸罗世质的身体不太好,只有一个儿子。他带着儿子、钱,与那个人一起来到哥哥这儿。他对哥哥说:“这个商人想向我借一大笔钱,到海外做买卖,已说好每年利息多少。我身体不太好,万一我死了,这笔钱连本带利应还我儿子,特此请哥哥做个证人。”
檀若世质答应了。
没多久,尸罗世质果真死了。
再说那个商人扬帆出海,不料遇到一场大风暴,船被打翻了,幸好商人抓住一块船板,才保住一条命。等他回到国中,衣衫褴褛,两手空空,已一无所有。
尸罗世质的儿子听到这个消息,有一天,他在街上遇到那个商人,见他衣衫褴褛、失魂落魄,心想:“他虽然欠我这么多钱,可是他现在两手空空,穷得连饭也没有吃,哪里有钱还我呢?”就没提借钱这件事。过了些日子,听说那个商人与另外一些商人又一起出海了。
这一次,这个商人可是时来运转,在海外做买卖,发了大财,满载着金银珠宝返回国内。回国之后,第一件事当然是要还债,但商人心想:“上次回国,遇到尸罗世质的儿子,他根本没向我提起借贷的事,不知他是因年龄太小,记不得我曾借过钱;还是看我太穷,所以没向我要。让我试探试探!”
于是他妻上好马,穿上华丽的衣服,来到市集。
尸罗世质的儿子看见商人这副打扮,心想:“他这次赚了大钱,应该还债了。”就派仆人去跟商人说:“你欠的债,现在应该还了吧。”
商人无话可说,只好答应。
回到家中,商人越想越沮丧,心想:“连本带利,利上加利,好大的一笔钱啊!怎么想个法子,能把这笔账赖掉就好了!”想到半夜,终于想出一个办法。
第二天,他带了一颗像鸽卵那么大的珍珠,来到檀若世质家,找到檀若世质的妻子,他说:“夫人!当年我曾向尸罗世质借过一点钱,现在他儿子向我要钱。今天特地送上珍珠一颗,这颗珍珠价值十万元。请您向平事官疏通疏通,尸罗世质的儿子向我要钱时,请他不要出面做证。”
檀若世质的老婆,见那颗珍珠晶莹可爱,不由得心动,说道:“我丈夫忠厚老实,不一定会答应这件事,不过我可以试着帮你讲讲看。”说着收下了珍珠。
当天晚上,檀若世质一回到家中,他老婆就向他讲起这件事。檀若世质想了想,说:“那怎么行呢?正因为我忠厚老实,从不说谎,国大才让我当平事官。
只要我撒一次谎,这官就当不成了。”
隔天,商人来到檀若世质家打听消息。
檀若世质的老婆拿出珍珠还给商人,说:“不行!我丈夫不答应。”
商人听了,又拿出一颗珍珠,这颗珍珠比那颗还白、还圆、还大,价值二十万元,他说:“麻烦您再跟平事官说说,只要谈成了,两颗珠子一起送给你们。这两颗珍珠,价值三十万元呢!您想想,平事官如果出面做证,让尸罗世质的儿子拿回这笔钱,虽说是自己的侄儿赢了,毕竟他什么也捞不着。而只要他不做证,就可得到三十万。什么有利,什么无利,这不是很简单的道理吗?”
檀若世质的老婆贪图珍珠,便答应再说说看。
晚上,檀若世质的老婆又向丈夫提起这件事,说:“这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大事,请你一定要答应。”
檀若世质说:“绝对不行!我因不说谎,才当上平事官,如果撒了谎,以后还有谁会再信任我。”
他老婆见丈夫怎么也不肯答应,哭着拉过还不会走路的儿子,说:“我嫁给你,与你做夫妻,是把终生都托付给你了。
我原以为你是真心爱我的,为了我,哪怕上刀山、下火海,也会答应。没想到这么一点小事,只不过是让你讲上那么一句话,你都不肯答应,我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啊!让我先把这孩子杀了,再自杀,我们娘儿俩都离开你,让你一个人过活吧!”
说着,做势要杀孩子。
檀若世质慌了,连忙把孩子枪过来。他老婆又觅死觅活地闹起来,闹得檀若世质没办法,只好答应老婆的要求。
檀若世质的老婆高兴极了,连忙把这消息转告商人。商人喜出望外,便牵出一头大象,披上七宝装饰的锦被,自己也身穿七宝衣,骑着大象来到市集。
尸罗世质的儿子看到了,非常高兴,心想:“他穿着这么华丽,一定是发了大财,那他就会还债了。”便对商人说:“恭喜你发了大财,你以前欠我家的钱,现在该还了吧!”
商人假装吃惊地问道:“我什么时候,向你家借钱了?我怎么一点也不知道!你说我借了你家的钱,请问此事有谁做证?”
尸罗世质的儿子听商人的口气不对,忙说:“某年某月某日,我父亲和我把钱借给你,当时有我伯父在场做证,你怎么忘了呢?”
商人说:“我一点也不记得有这样的事。如果我真的借了钱,当然要还你,但是我并没有借呀!要不然,我们一起去找你伯父问问。”
于是,两人来到檀若世质这儿。
尸罗世质的儿子说:“伯父,此人当年借过我家的钱,是您当的证人,我当时也在场,这事您还记得吧!”
檀若世质装模作样地说:“是吗?有这样的事吗?我怎么一点也不记得了。”
尸罗世质的儿子大吃一惊,央求道:“您再好好想想。”
平事官断然地回答:“没有!没这样的事。”
商人听了这话,心里乐坏了。
尸罗世质的儿子急忙叫道:“当时明明就在这间房子里,当着您的面交付钱财,您怎么说没有这样的事呢?莫非您贪图这个人的钱财,昧着良心说假话?”
檀若世质的脸一阵红、一阵白,喝道:“你!你别乱说,没有的事。”
尸罗世质的儿子全明白了,他大声斥责道:“因为你平日忠厚老实,国王才让你当平事官,可没想到,你竟是这样贪赃枉法!我是你的亲侄儿,你都如此对待我了,换成其他人,岂不是更加无法无天了?你等着,平事官这职务,绝不能让你这种人当。”
尸罗世质的儿子来到国王那儿,把事情一五一十地向国王报告。
国王派人调查,事实确实如此,十分恼怒,当场撤了平事官的职,没收檀若世质所收的贿赂。
人们听到这件事,个个都指斥檀若世质见利忘义。
檀若世质与他老婆,吓得连门也不敢出。
据《贤愚经》卷五《长者无耳目舌品》改编。参见《大正藏》第四卷第382页。
55.头罗健宁王化鱼赈饥
很久很久以前,南瞻部洲有一个伟大的国王,名叫头罗健宁。他的王国领土辽阔,国内有六万座高山、六万条大河,统率着八万四千个小国、八亿座村镇,王宫内有两万嫔妃侍女。头罗健宁王心地善良,为人慈悲,对一切生灵关怀备至,全国百姓对他都十分爱戴。
有一天,正当青天白日时,天空突然出现一颗火红的星星。
头罗健宁王为此惊疑不定,适巧有一位精通占星术的婆罗门求见。
这位婆罗门对国王说:“凡是白天出现这样的星星,就预示天下要大旱十二年,滴雨不下,希望国王早做安排。”
头罗健宁王十分着急,心想:“如果真的发生这种大灾荒,老百姓怎么办呢?如果老百姓个个性命难保,国家也就危在旦夕了。”他连忙召集大臣们商议此事。
大臣们说:“当务之急,是立刻统计,全国共有多少人口,再调查一下大大小小的所有仓库,共存有多少粮食,算算在这十二年中,每人可分配到多少粮食,然后再做下一步打算。”
国王采纳此一建议,派遣人员进行调查工作,结果发现,按现有的粮食,每人每天连一升也分不上。
旱灾果然降临了。
头罗健宁王眼看着由于饥荒,死亡的百姓一天比一天多,心如火焚,寝食皆废,心想:“到底怎样才能解救人民的痛苦呢?”有一天,他趁嫔妃们都睡着后,走到花园中,向东、南、西、北四方跪拜行礼后,发下誓言:“现在国内人民饥饿无食,我愿我的身体化为一条大鱼,用我的肉来救饥荒。”说完,爬上一棵大树,闭眼跳下,顿时命终。
头罗健宁王死后,城外的大河中果然出现一条前所未见的大鱼,从头至尾,竟有五百公尺长。
这天,刚好有五个木匠拿着锯子、斧头到河边来砍木头。
大鱼看见有人来,开口说:“如果你们肚子饿,想吃东西,可以来割我的肉,吃饱后,还可以割几块带回去。回去后请你们告诉全国老百姓,无论男女老少,只要没饭吃的,都可以来我这儿割肉。”
五个木匠高兴极了,每人割下一块鱼肉,吃饱回城后,把这件事告诉全城的百姓。
消息一传十、十传百,全南瞻部洲的老百姓,都跑来割鱼肉。
一侧的肉很快就割完了,大鱼便翻个身,让人们割另一侧的肉。等到这一侧的肉也割完了,那一侧已长起新肉,平复如初,又可以割了。就这样,大鱼不断地翻身,不断地用自己的肉救济那些饥饿的百姓。
百姓们靠着这条大鱼的救济,度过十二年的饥荒,不仅如此,凡是吃了鱼肉的人,个个变得心地善良,一心行善,所以他们死后,个个都入了天堂。
据《贤愚经》卷七《没头罗健宁品》改编。参见《大正藏》第四卷第402页。
56.善求和恶求
从前波罗奈国有个人,名叫摩诃夜移。他的妻子怀孕时,心情愉快,精神平和,怀孕期满生下一个男孩,非常漂亮可爱,父亲都很疼爱他。满月时,摩诃夜移在家里大摆宴席,请各位亲戚和相面师。在大家高高兴兴地又吃又喝时,他抱出儿子给大家看,并请在座的相面师看相,给儿子取名字。
相面师问他:“在您的儿子受胎以后,有什么吉祥的预兆吗?”
摩诃夜移想了想,说:“自从怀了他,他妈妈一直心情愉快、和善。”
相面师便给孩子取名为善求。善求性情善良,乐于助人。
后来,摩诃夜移的妻子再次怀孕,不时心绪烦闷,脾气暴躁,到怀孕期满,又生下一个男孩。这孩子生来形貌丑陋不堪,他的父母又请来相面师,给孩子取名字。
相面师问:“怀这个孩子时,有什么感觉、预兆吗?”
摩诃夜移回答说:“自从怀孕以后,他妈妈一直心情不好,脾气暴躁。”
于是相面师就给这孩子取名为恶求。恶求性情暴劣,常做坏事,有极强的贪婪心和嫉妒心。
两个孩子长大成人以后,想去学做生意,入海采宝。他们各带五百位侍从,差不多同时出发。到海洋的路途遥远,要翻山越岭、过江渡河,还要越过人迹罕至的荒漠。
善求带的人马走到半途,粮食和水都不够了,勉强支撑了七天,实在是支持不住,已经到了垂死的边缘。于是善求和其他商人,诚心诚意地共同祈祷神灵保佑,希望神灵救他们脱离险境。
他们祷告以后,就看见荒漠上忽然出现一棵树,枝叶茂盛,郁郁葱葱,他们立即挣扎着走到那棵大树下,顿时觉得清凉舒畅极了。树下有一条清澈的小溪,他们喝了许多水,口不渴了,但肚子却越来越饿,又找不到任何可以充饥的东西,只好又跪下来祈祷,请求天地间诸神,在这个生命攸关的时刻拯救他们。
神灵马上出现在他们面前,说:“你们去砍树枝吧!所要的东西一定会出现。”
大家听了都非常高兴,连忙去砍树枝,果然,马上就有各种可口的饮料流出来;接着砍第二枝,出现各种食品,咸甜酸辣、各种风味样样俱全。
大家赶紧用衣服接住这些食物,坐在树荫下,拣自己最爱吃的东西吃起来。
再砍第三枝,各种漂亮、舒适的衣服和种种日常用品出现了;砍第四枝,出现种种宝物,金、银、宝石,应有尽有。
善求等人正各自取宝,恶求一伙人也来到这里,他们也同样从这棵树上得到极大的满足。
恶求吃饱喝足以后,暗自盘算:“这棵树实在是妙不可言!
既然砍去它的枝条就会出现这么多不可思议的好东西,那么如果把树根挖开,岂不是能得到更多更好的东西?”想到这里,他立刻找人来伐树。
善求十分气愤,连忙制止恶求说:“我们在漫长的旅途上,缺吃少喝的,命在旦夕,多亏有这棵树,救了我们大家。它是我们的恩人哪!你怎么怀着这样恶毒的念头,要伐倒它呢?”
恶求理也不理他,仍然不停地刨树根。
善求气愤极了,见制止不住,又不忍心见这棵树被恶求毁掉,就转身带领他的同伴回家去了。
恶求仍然一个劲地挖着,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伐倒了大树,挖出树根,就在这时候,树根下突然冲出五百恶鬼,恶求等人完全没有想到是这样的结果。
那些恶鬼抓住恶求和他的同伙,把他们一个个撕碎,吃得一干二净,财物也都被收走了。
这伙人由于贪心,招致这样的结果。
据《贤愚经》卷九《善求恶求缘品》改编。参见《大正藏》第四卷第416页。
57.善事太子入海求宝
很久很久以前,南瞻部洲有一个国王,名叫勒那跋弥,意为“宝铠”。他统治的国家物产丰富,疆土辽阔,手下有五百个小国王,分别治理各地。在后宫,他还有五百个嫔妃侍女。
美中不足的是,他虽已年过半百,但膝下犹虚。
宝铠王不断向日月天地、山海河川等众神祇祈祷,希望诸神能赐给自己一个儿子。但好多年过去了,仍未应验,国王为此十分苦恼,心想:“直到如今,我都没有一个儿子,万一哪天我不幸去世,没有人来接我的王位,天下一定会大乱。我手下这五百个小国王,本来就互不服气,万一我死了,他们一定会争斗起来,以强凌弱,滥杀无辜。这样,国家就会遭殃,人民也会遭殃!”想到这里,他更是忧虑,不知如何才好。
有一位天神知道了国王的忧虑,便托梦给他说:“在城外的森林中,住着两位隐修的仙人。其中一位仙人,身带金色,聪明机智,品德高尚,没有任何人比得上他。你如果想要儿子,可以去请求他,他一定会答应你的要求,投胎到你家。”
国王从梦中惊醒,细想天神的话,十分高兴,马上命令备马驾车,带着几个侍从,来到城外森林中,找到那位隐修的仙人。宝铠王向仙人说明来意,苦苦哀求说:“因为国家无人继承,使我夙夜不安,担心百姓不能安居乐业。”
仙人见宝铠王情真意切,不忍心拒绝,便答应了。
一起隐修的另一位仙人,看到这种情况便对国王说:“我也投胎到你家去。”
宝铠王听后更加喜悦,便辞别两位仙人,返回宫内。
其后不久,金色仙人就逝世了。
就在金色仙人逝世的同时,宝铠王的正妻苏摩夫人也怀孕了。大凡聪明的女人,都能知道自己所怀的,是男孩还是女孩。苏摩夫人告诉国王:“我所怀的这个孩子,一定是个聪明能干的男孩。”
国王及王宫上下听到这消息,都兴奋极了。
宝铠王下令:“王宫上下,都要悉心服侍苏摩夫人,食精衣软,供给一切所需,务必让苏摩夫人称心如意,舒适自在。”
还特意叮嘱左右:“要注意保护苏摩夫人的安全,不能让她到任何可能有危险的地方去。”
时光荏苒,倏忽十月期满,苏摩夫人果真生下一个男孩。
只见他相貌端正、额宽耳方,身带紫金色,头发绀青,同时具备许多伟人的特征。
宝铠王及王宫上下、大臣将军,无不以手加额,同声庆贺。宝铠王马上下令,把国内最好的相师请来为太子看相。
相师从头到脚,仔细观察太子的各种伟人特征之后,眉开眼笑地对国王说:“这个孩子的命相之好,世上少有。他的聪明、福泽与品德,无人可比。”
国王一听,更加喜悦,便请相师替太子命名。
相师问:“苏摩夫人怀这孩子之后,有什么特别的变化吗?”
国王说:“这孩子的母亲,过去很容易起嫉妒,看见别人犯什么过错,便觉得很得意;看见别人有什么优点,心里就不高兴;还经常挑拨是非。但自从怀了这孩子之后,性情脾气大变,变得非常仁慈、矜愚爱智、怜老惜贫,我也正为此事感到奇怪。”
相师听了,不住地点头,称赞说:“善哉!那就是这个孩子的优良品德,反映在他母亲身上啊!”于是为太子命名迦良那迦梨,意为“善事”。
宝铠王的另一位妃子弗巴夫人也怀孕了,第二位隐修仙人就投胎在她腹中。
十月期满,她也生下一个男孩,相貌形态,与普通的婴儿差不多,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
宝铠王又把相师请来看相。
相师仔仔细细地看了几遍,说:“这个孩子只是个普通人,他的福泽、品德、才能都属一般。”
宝铠王又让相师为孩子起名字。
相师问:“那么这孩子的母亲一怀孕时,可有什么特异的变化?”
宝铠王说:“他的母亲一向忠厚老实,仁慈和顺,喜欢宣扬别人的优点,但自从怀这个孩子,性情就由好变坏,看见别人比自己强就处处挑剔惹事。”
相师说,“那也是因为这孩子的品行,转移到他母亲身上,所以才会这样啊!”于是为这个孩子命名叫作波婆伽梨,意为“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