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这次,鳖却坚决地说:“不要救他!不少人的心都是伪善的,他们从来不讲信义,常常是趋炎附势、忘恩负义的。千万不能救他!”
富人说:“你说的当然有道理,不过,飞鸟走兽我都救了,见人快要淹死了却不救,这也太不仁义了,我实在不忍心啊!”
最后,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他终于将那人救上了船。
鳖见劝说无效,只好叹口气说:“唉!善心的人哪!你会后悔的!”
富人的船由鳖带路,终于战胜洪水,到了一个安全的地方。
鳖向富人告辞;蛇和狐狸也各自离去,找它们的住处去了。
狐狸找到一个洞穴,安稳地住在里边。有一天,它发现洞里有古人埋藏着的一百斤金子,立刻高兴地想:“哈!这下子,我可以用它来报恩了!”它急急忙忙地窜出洞,跑去告诉富人:“我受了您的恩惠,保全住性命,心中一直不敢或忘。您知道,我是住在洞穴中的动物;就在我刚找到的那个洞穴里,发现大约有一百斤黄金。这个洞不是墓穴,更不是住宅,我既没偷也没抢,凭空得到这么多金子,愿将它全部送给您,来表示我的谢意。”
富人想:“我要是不拿,也是放在这里白白浪费了,不如拿去救济贫穷百姓。”于是,他跟着狐狸去洞穴取出黄金。
那个被富人从水里救起来的人,见到黄金立即起了贪欲之心,他要求说:“分给我一半!”
富人给了他十斤。
那人嫌太少,威胁说:“好!你不给我吗?那我就去官府告你,说你掘了别人的墓,窃取墓中的黄金,你要被治罪的!”
富人说:“你说的都是谎话!现在洪水刚退,穷人都等着救济,我要把钱分给他们,不能都给你呀!”
那人见富人态度坚决,知道这个办法行不通,便想:“好吧!你不给我那么多金子,别想有好日子过!”他真的去报告官府。
官府把富人抓了送到监狱,关了起来。
狐狸和蛇听到了这件事,非常着急,它们商量说:“得想个办法,把我们的恩人救出来才行。”
蛇想来想去,忽然心生一计,叫道:“我有办法救他。”说着,它立即到野地里,找到一种很特别的草药,口里衔着它,溜进监狱。看到富人面容憔悴、忧愤交加地坐在那里,蛇心中十分难过;它悄悄地对富人说:“请您别担心,也别发愁,我来救您了。这草药您先妥善收存起来,我马上溜进宫里去咬太子,我的毒是一种剧毒,世上只有这种草药可以治,其他办法都救不了太子的命。太子一旦被毒蛇咬了,国王必定立即征求良医良药,您就可以藉给太子治病的机会出狱。”
蛇果然溜进宫里去咬太子了。
太子的性命垂危,真是急坏了国王。宫中的御医用了各种办法,也无济于事,眼看太子性命难保,国王派人去各地发布命令:“无论是谁,只要能救活太子,我将封他为相国,与他共同治理国家!”
命令也传到狱中。
富人马上自告奋勇,带着蛇送来的草药,去给太子治病。
果然,药到病除,太子立即转危为安。
国王这才松了口气,心中万分高兴。他问富人:“您为什么会被关到狱中呢?”
富人将所有事情,原原本本地讲给国王听。
国王听了叹息道:“唉!这是我的错!我实在是太不了解外面的事情了,让您受苦了!”国王立即下令,将那个诬陷好人的忘恩负义之人处死,封富人为相国,两人共同治理国家。
据《六度集经》卷三《理家本生》改编。参见《大正藏》第三卷第15页。
14.法施太子的故事
以前有位国王,统治着一个疆域辽阔的国家。他有一个太子,名叫法施。
法施太子性格纯孝,行为规矩,从来不做非礼之事,办起事来小心谨慎,很注意防备瓜田李下之类的嫌疑。
有一次,法施太子由丞相带领去拜见国王的宠妃。太子进退一切按规矩办,一点也没有失礼的地方,但国王的这个宠妃,却是个脾气暴躁、性格淫荡的妇人。
她看见太子相貌堂堂、唇红齿白,不禁动了邪念,伸手就把太子往怀里拉。
太子吓坏了,使劲把手挣脱,拉住丞相说:“快跑!快跑!”
一不小心就把丞相的帽子给碰掉了。
原来丞相是个秃头,平日全凭帽子遮羞,以便在女人面前装风流。太子把他的帽子碰掉,露出大光头,惹得宠妃哈哈大笑,丞相觉得很丢脸,恨死了太子。所以,太子虽然逃掉了,却得罪了宠妃和丞相两个人。
太子走后,宠妃越想越生气。当天晚上,就哭闹着对国王说:“我哪怕再低贱,毕竟是大王的妻子,太子竟然敢对我动手动脚的,有非份之想。大王要是不惩治他,我绝对不依!”
国王说:“我这个儿子品行高洁,非礼勿行、非礼勿听、非礼勿视、非礼勿为。人人都赞他是个少有的君子,他绝对不可能干这种事,你不要胡说八道。”
国王虽然不相信,但经不起宠妃一而再、再而三地在枕边进谗言;加上朝廷中又有丞相帮腔,国王也就将信将疑起来。
宠妃逼着国王,非要他处死太子。
国王说:“虎毒不食子,骨肉相残,是天底下最可恶的事,我绝对不能做。
这样吧!我让他离开首都就是了。”
于是,国王派太子去镇守边境,那个地方离首都有八千里路。临行前,国王告诫太子说:“你在外镇守边境,做事一定要顺天理、合人情,要仁慈地对待百姓,不能残害人民;要尊老若亲、爱民若子;行为要检点,不能有丝毫松懈放肆。世上有很多奸诈之徒、不法之事,你要小心注意!”
太子哭拜着说:“我一定把父王的教诲,牢记在心!”遂告别父亲,来到边境。
太子在边境紧衣缩食,日夜辛苦,把城市治理得井井有条,使老少皆安、长幼有序。
远近居民听到太子的善政,纷纷到这儿来定居。
太子来了只不过一年,这儿的居民便增加了一万多户,使这座本来人烟稀少的边境城市,变成繁荣昌盛的大城市。
消息传到首都,国王及后妃都很高兴,觉得太子真有治国之才,百年之后,可以放心地把国家交给他。
但宠妃心中却十分怨恨、害怕,她想:“如果不趁国王健在时除掉太子,等到太子继位,那就对我太不利了!可是,现在国王很喜欢太子,即使再进谗言,也没什么用,怎么办呢?”
她秘密地把丞相召来,两人商量了半天,想出一条毒计。
他们趁国王外出,不在王宫时,用蜡假造国王的印信,再派人到边境假传国王的圣旨说:“你有欺君之罪,朕不忍心当面杀你。圣旨到达之日,马上剜下你的两个眼珠,交付来使带回。”
圣旨传到太子那里,太子手下的官员们谁也不相信国王竟会下这道圣旨,处罚完全无辜的太子。大家都说:“这个使臣一定不是大王派出来的。”
太子却说:“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为了爱惜自己的身体,而违逆父亲的意思,这是最大的不孝。我的主意已定,你们不必多说。”
于是太子大摆宴席,与官员们欢饮了三天。在这三天中,还在城里大量布施,救济那些贫穷孤寡的人。三天之后,太子让手下的官员武士,动手把自己的眼珠剜下来。
但官员武士,没有一个忍心做这么残酷的事。
太子只好到处寻找愿做这件事的人,好不容易找到一个卖草的孩子,许诺给他重赏,才把眼珠剜下,封在盒子里,交给使者。
使者回到首都,把太子的眼珠交给丞相,丞相又把它交给宠妃。
宠妃这才算心满意足。她把太子的眼珠挂在床头,天天对着眼珠骂道:“不肯顺从我,我让你尝尝剜眼的滋味!怎么样?痛快吧!”
那天夜里,国王作了个梦,梦见一只非常大的马蜂,螫伤了太子的眼睛。国王从梦中惊醒,越想越不安,不禁流下泪来说:“莫非我儿子遭到什么横祸了?”
宠妃唯恐事情败露,假意安慰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一定是因为你白天思念太子过度,晚上才作这样的恶梦。太子哪里会有什么祸事呢?以后你白天少想一点,晚上也就不会再作恶梦了。”
国王想想也有道理,便把此事放下。
再说太子把眼珠剜下后,就没法再处理政事,只好四处流浪,靠弹琴乞食,苦度时光。
太子有个未婚妻,是另一个国家的公主。有一天,太子辗转流浪到这个国家,在街头弹琴卖唱。因为国王很喜欢欣赏弹琴,所以有人就把他领进宫,让他弹琴给国王听。太子先弹奏了一曲,歌颂国王的功德;接着又弹了一曲,诉说孤儿的痛苦,在这首曲子中,太子寄托了自己的悲惨遭遇,弹得如哀如怨、如泣如诉,听到的人都不禁流下泪来。
公主当时正好陪同父王一起听这个盲琴师弹琴,她非常聪明,妙解音律,听懂了太子寄托在琴声里的哀思,明白面前的这个盲琴师,原来就是自己的未婚夫法施太子,不禁痛哭流涕说:“我的夫君,原来竟落到这种地步!”
国王觉得很奇怪,忙问是怎么回事。
公主就把法施太子用琴音叙述的悲惨遭遇,讲述了一遍。
国王起先还有点不信,一问盲琴师,果然和女儿所说的丝毫不差,眼前的这个盲琴师,正是自己的女婿法施太子。
公主对父亲说:“我的命运,已经与夫君联结在一起了,贞女不事二夫。他现在遭受冤枉,流落到这个地步,更需要我来照顾他。希望父王同意,让我跟他走。”
国王和王后都很伤心,但见女儿的决心这么坚定,只好依从她。
法施太子夫妇,又辗转回到本国。
法施的父亲听说本城来了个弹琴高手,就把他唤进王宫。
虽然这个盲琴师的面容,十分憔悴,但他越看越觉得像是法施,尤其是声音更像。国王就问道:“你是不是我的儿子法施?”
法施再也忍不住了,伏在地上嚎啕大哭。
国王、王后及宫女们,看见原来那么英挺的公子,被折磨得如此凄惨,都伤心地流下泪来。
法施的妻子就将法施如何奉命剜眼的事,原原本本地告诉国王。
国王马上下令追查,搞清楚原来是宠妃与丞相合谋搞的鬼,便下令将他们抓起来,痛打一顿之后活埋了。
此后,法施和他的妻子,在他父亲的国家里平安地生活,白头到老。
据《六度集经》卷四《法施太子本生》改编。参见《大正藏》第三卷第17页。
15.穷人的故事
从前有个人非常贫穷,无以自立,但志行高洁,从不做非法、非礼的事。因家里实在太穷,无法生活,他就去给一些商人当仆人。
这些商人带着这个穷人,一齐入海采宝。他们采到了不少宝贝,便张帆返航,但是到半路,不知怎么船停了下来,无论怎么划桨,也无法让船前进半步。
所有商人无不惊恐万状,知道是因为采宝而得罪了海神,海神来惩罚自己了。于是连忙跪下祈祷,请海神放他们一条生路。
而那个穷人,因为自己平生不做亏心事,所以没有参与他们的祈祷。
船之所以开不动,果然是因为海神作怪。海神有心想惩罚这些亵渎了自己的商人,但船上的这个穷人可是好人,不应连累他。他想来想去,整整想了七天,终于想出一条妙计。海神想:“让我考验一下这些商人吧!如果他们经得起考验,我就饶恕他们;如果他们经不起考验,那我施行惩罚时,也不会连累了那个穷人。”
船在海上整整停了七天,一动也不能动,商人们都急坏了。
第七天夜里,一个商人作了个梦,梦见海神对他说:“只要你们把船上的这个穷人,送给我当牺牲品,我就放你们走。”
他醒来之后,把这个梦告诉了其他人。
他们正秘密商议如何处置时,穷人知道了这件事。
穷人慨然说:“好吧!就让我做海神的牺牲品吧!不要因为我一人,而连累你们大家。”
商人们一听穷人自愿牺牲,高兴极了,因为这样便少了许多麻烦。他们扎了小木筏,在木筏上放了些水和粮食,让穷人上了木筏之后,就扬长而去。
海神见到这情况,便卷起一股大浪,把商人们的船打翻,使他们个个葬身鱼腹。同时,又吹起一股顺风,把穷人的木筏直送到岸边。
穷人就这样安全地回到家乡,与妻儿团聚。
据《六度集经》卷四《贫商人本生》改编。参见《大正藏》第三卷第19页。
16.金 盘
很久以前,有位年轻人和他的舅舅结伴到各地做买卖。他们来到一个国家,遇到一条大河。
舅舅先渡过河去,看看对岸的情形。他沿着河岸走了不远,看到一间小茅屋,走近一看,屋里有一个寡妇,还有一个小女孩。
母女两人,看到一个商人走进来。
女孩对妈妈说:“妈!咱们后屋里还有一只大盘子,很多年没用了,不管值多少钱,卖了比搁在那儿好。最好能换一颗洁白的珍珠,我真想要这样一颗珍珠!”
母亲想想也对,便走进后屋,从一堆没有用的破烂杂物中,翻出一只没有用的盘子,拿过来给商人看。
商人用力轻轻刮了一下,立刻发现盘子是金的,真是无价之宝。但他并不想让这对母女,得到这么多钱,就假装很鄙视的样子,把盘子往地下一摔,轻蔑地说:“我以为是什么宝贝东西呢!别让这不值钱的破铜烂铁,弄脏了我的手!”
随后就走了。
接着,那个年轻人也过了河,正好沿着这个方向来找他的舅舅。
女孩见又来了一个商人,再向妈妈提出换珍珠的事。
妈妈知道女儿的心愿,可是她又不愿意再碰到刚才那种令人尴尬的场面。
她轻声对女儿说:“刚才那事教人多难堪哪!还是算了,别换了。”
女儿却不同意地说:“他们不一样啊!您看这个年轻人的相貌,和善又正直,完全不像刚才那个人一副贪婪的样子。”
她不听母亲的劝阻,又将盘子拿给年轻人看。
年轻人一看,告诉她们说:“这只盘子太值钱啦!这是用非常贵重的紫磨金制成的。我要拿我所有的货物和您换,行不行?”
母亲很高兴地说:“当然好啦!”
年轻人连忙找到舅舅,借了两枚金币,雇人把货物运过河来。
舅舅一听外甥要换这只名贵的盘子,就趁外甥去河对岸运货时,赶快到寡妇家,装作很大方的样子说:“其实您这只盘子不值什么钱,不过,看来你们的生活也不富裕,我就拿几颗珍珠和您换吧!我亏点就亏点吧,谁让我是个好心眼的人呢?”
那寡妇已经看透他这套把戏,气愤地说:“好啊,你又来了!告诉你,我的盘子已经和一个好心的年轻人讲好了,他拿他所有的货物和我交换。你想拿几颗不值钱的珍珠,就换走我的盘子?哪有这么便宜的事!你这个贪财、奸诈的骗子!吃我几杖再走!”
商人见苗头不对,赶快逃出来,一口气跑到河边,气得捶胸顿足地叫道:“给我那只宝贝盘子!”由于悔恨交加,一气之下竟吐血而死。
当他的外甥来找他还那两枚金币时,他已经断了气。
年轻人难过地说:“舅舅啊!您因为太贪钱,而失去自己的性命,实在是不值得啊!”
据《六度集经》卷四《童子本生》改编。参见《大正藏》第三卷第19页。
17.顶生王的故事
古代有个国王,叫作顶生,他是当时一个非常有势力的国王,东南西北各方都臣服于他。顶生王拥有七种世上罕有的宝贝——飞行的金轮;白色的大象;青色的骏马;明月珠;仙女一般貌美的妻子;文官、武将才华出众;此外还有一千个儿子,个个聪明博学,智勇双全,相貌英俊。国王常以此自豪。
有一天,顶生王心想:“我这块土地,纵横三十二万里,五谷丰登、百姓富庶,我所有的财富,都是世上稀有的。虽然这样,我仍然希望上天能赐福给我,下一场金银钱雨,持续七天七夜;若能给我这样的恩赐,实在是再好不过了。”
天帝释果然使他如愿以偿,下了金钱、银钱雨,全国境内,到处是金光、银光,遍地生辉。
顶生王笑逐颜开,百姓们奔走相庆,得到极大的满足和欢乐。
过了几天,顶生王又想:“虽然我在西方之地,拥有纵横三十二万里的国土,又有七宝的荣耀、一千个能文善武的儿子,天帝释又赐给我世上从未有过的金银雨,但我听说南方有个地方叫‘阎浮提’,纵横二十八万里。那里的百姓缺衣少食,要是我能得到那块土地,不是很好吗?”想罢,顶生王便驾驶着飞行的金轮,飞到南方去了。他后面跟随着七宝和军队,风驰电掣一般地来到阎浮提。那里的王公大臣和老百姓早就听说过顶生王,他一来,全都臣服于他。顶生王花了几年时间,把这块地方治理得欣欣向荣,百姓安居乐业、丰衣足食。
顶生王又想:“我现在有了西方和南方的土地,听说东方有块地方叫‘弗于逮’,有三十六万里。那里的君民,个个丰衣足食,要什么有什么,是个富饶的地方。要是我能得到这块土地,该有多好!”于是,他又驾驭着金轮飞向东方,七宝和军队也紧紧跟随着他飞往弗于逮。那里的国王和百姓很欢迎他来,顶生王在那里治理了几年,国家太平无事。
顶生王又想了:“我现在有了东、西、南三方的大片土地,听说北方有个地方叫‘郁单’,我也应该把它拿过来。”他脑袋里仅仅是这样念头一转,那金轮便带着他飞向北方,七宝和四部大军,也跟着去了郁单。刚飞入郁单国界,就见到大地一片青翠,遍地稻米;又见到各种宝树,各种华丽柔软舒适的衣服、名贵的臂钏及指环,各种珍珍异宝,都悬挂在宝树树枝上。
顶生王和随从们,吃着香喷喷的稻米、穿上华丽的衣裳、戴上各种名贵的装饰品,过得很愉快。
过了一些年,顶生王又想:“我过去获得了三方天下,现在又得到北方的郁单,世上一切都归我了,再也没有什么东西值得我追求了。我应该去哪儿呢?应该升天,去极乐世界!”
他这样一想,金轮果然立即载着他升上天去,七宝和军队也都跟从他升天去了。
天帝释见到顶生王,很高兴地走下台阶欢迎他,并说:“久闻大名,很早就想见见您了。”说着,他拉着顶生王的手,让给他半个宝座。
顶生王坐定后,仔细环顾四周,只见天帝释的宫殿是用黄金、白银、水晶、琉璃、珊瑚、琥珀、珍珠等贵重宝物筑成的,比自己所有的宫殿加起来,不知好过多少倍,心里真是无比羡慕。他想:“我已有四方的国土,金银财宝不计其数,这份荣耀已经是很难得的了。要是能让天帝释死掉,由我来继承他的宝座,这才是最让我高兴的事!”
这恶念一生,他顿时被天帝释遣送回到地上他的家中。接着,他患了重病,请来最好的医生也无能为力。
大臣们来探望他,问道:“大王,您的病已经十分危险了。
假如有什么不测,请问您有什么遗嘱呢?”
顶生王心里明白,便回答说:“若今后有人问起:‘顶生王是怎么死的?’你们就说是因为得了‘贪婪’这种不治之症,而丧了命的。以我的教训来告诫我的后代——‘贪是烧身之火’,切切不可贪心哪!”
据《六度集经》卷四《顶生圣生经》改编。参见《大正藏》第三卷第21页。
18.弥兰的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有五百个商人结伴入海采宝,其中有个聪明人,名叫弥兰,是五百个商人的首领。大海里有位海神,名叫摩揭,弥兰他们所乘的船,刚好碰上了摩揭鱼,被它顶翻了。其他人都葬身鱼腹,唯有弥兰抓住一块破木板,侥幸逃命。
弥兰抓住木板,随水飘流,渐渐被风吹到一个叫“鼻摩”的地方的岸边。弥兰上了岸,休息一会儿,又观察了一下周围的环境,发现一条路。于是他便顺着路一直前进,远远地看见一座银城,树木茂密,中间还有浴池,四周清泉淙淙。
四个天仙一样的美女,出来迎接弥兰,说:“您航海辛苦了,又幸而得免大难,请在我们这儿住下吧!这座银城有各种珍宝,我们四人就是您的人了,从今以后负责服侍您,听您使唤,请您再也不要到其他地方去了。”
弥兰进了城,住进一座华丽的宫殿,由四名美女服侍着,想要什么就有什么,非常幸福愉快。就这样,不知不觉地过了一千多年。
有一天,弥兰心想:“这四个美女不肯放我到其他地方去,究竟是为了什么呢?”
于是趁着美女们熟睡时,他偷偷地出了城,走啊走地,远远地看见一座金城。
城里出来八名玉女,比银城的四美女漂亮多了,说的话却与银城美女差不多;也是让他留下,自愿服侍他的饮食起居。弥兰不知不觉地,在金城住了几千万年。
有一天,弥兰又想:“这些玉女也不让我到其他地方去,又是为了什么呢?”于是又趁半夜玉女们睡着之际,偷偷地走出金城,走没多远,他看见一座水晶城,出来十六名美女,比金城的玉女更美丽。
她们把弥兰迎进水晶城,拿出许多金银珠宝,都是弥兰生平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美女们伺候着弥兰的吃喝住睡,十分殷勤小心,但就是不愿让弥兰离开。这样过了几千万年,弥兰又耐不住了,再次出走。
这次碰上的是座琉璃宝城,有三十二名美女,把他迎入城中。无论是生活、房屋、装饰、珠宝,还是美女们漂亮的程度,琉璃宝城都远远超过前面几座城。
在琉璃宝城中住了无数年之后,弥兰又逃了出来。
这次他遇上一座铁城,城门紧闭,不见有人迎接。弥兰心想:“第一次是四个美女,后来是八个,然后是十六个,再后是三十二个,怎么现在却一个出来迎接的美人也没有呢?是不是因为这个地方,比前面几座城市更高级,所以不派人迎接呢?”一边胡思乱想,一边绕着城走了一圈。
这时,只见一名鬼卒把城门打开。
弥兰进了城,刚进城,就看见一个鬼,名叫俱引,头上顶着一具铁轮,正在快速旋转。
站在旁边监视俱引的另一个鬼,看见弥兰走过去,一把抓起俱引头上的铁轮,顶在弥兰头上。
铁轮飞快地旋转,像火烧一样,脑浆都被磨出来了,万分痛苦。弥兰哭着说:“由四到八,由八到十六,由十六到三十二,我还以为可以得到更好的享受,没想到是受这种罪。这都怪我自己贪心不足啊!请问鬼卒大哥,这种罪要受多久啊?”
看守的鬼卒说:“你已享了多少年的福,便在这儿受多少年的罪。”
就这样,弥兰头顶铁轮,一直顶了六亿年。
据《六度集经》卷四《弥兰经》改编。参见《大正藏》第三卷第21页。
19.睒子菩萨
很久很久以前,深山里住着一个修道人。他心地善良,为人慈悲,经常扶危救苦。当时,迦夷国有一对老夫妻,都是盲人,两人年近花甲,膝下无子,过着孤苦伶仃的生活。后来,老夫妻两人决心一起到深山中修行,以求得到来世的解脱。修道人知道这对老夫妻的心愿后,很同情他们,心想:“这两个人双目失明,什么也看不见,在山中生活,很可能会掉到沟壑里,或为毒蛇猛兽所伤,多可怜啊!让我投胎做他们的儿子来照顾他们吧!”
修道人果然投胎到这对盲夫妻家,当他们的儿子。两夫妻欢喜极了,本来打算马上出发去山中的,因生了这个孩子,所以就不想入山修行了。他们给孩子取了个名字叫睒子。睒子从小心地仁慈,事亲至孝,行事正派,不杀生、不偷盗、不饮酒、不说谎、不嫉妒,父母把他当作心肝宝贝。
转眼间,睒子十岁了。有一天,睒子跪在父母面前说:“父母本想入山修道,求得解脱,怎么能为了我,而放弃这个愿望呢?人生在世,如草木一样,如不赶紧入山修行,将后悔莫及。希望父母还是按本意尽早入山,我一定跟父母一起去,也好早晚侍奉两位,让你们安心修道。”
父母听了高兴地说:“你能这样孝顺,老天爷会给你好处的。”
一家三口便决定尽快入山。
于是睒子把家中所有的财物器具统统施舍给城里的穷人,和父母一起到深山里去。他用蒲草为父母盖了一间草屋,屋子里铺上厚厚的草褥,冬暖夏凉,四季皆宜。他们在山中定居下来。
由于睒子一家在山中修行,这一带的果树长得特别丰茂,长成的果子味道也格外甘美;涌出的山泉也格外清凉。池中长满了五色的莲花,各种树木都生长繁茂。每逢刮风下雨,以及中午出大太阳时,树叶便搭成凉棚,为他们遮风雨、挡日晒;美丽的小鸟经常会聚到这里,为睒子的父母啼唱动听的歌曲;狮子、老虎、狗熊,乃至恶狼毒蛇,都被睒子一家的品德所感化,变得仁慈起来,放弃肉食,吃草为生;獐子、麋鹿和狮虎猛兽,共同生活、一起玩耍,一点也不恐惧对方;大家经常你鸣我吼,此起彼落,鸣奏乐曲,来取悦睒子一家。
睒子与父母在山里愉快地生活。各种果实,取之不尽,甘冽的清泉,更是饮之不竭。当父母口渴时,睒子便身穿鹿皮衣,到泉水边去汲水,麋鹿、鸟儿们,往往簇拥着他,与他一同前往。
迦夷国的国王经常入山打猎。有一天,国王到这一带来打猎,远远地看见水边有一群麋鹿正在饮水,便引弓放箭,不料一箭射中的却是睒子。
睒子胸中利箭,疼痛异常,不由得大声喊起来:“是谁心肠这么狠毒,一箭射死修道人?”
国王听到被射中的麋鹿,突然喊出人话,不禁吓坏了。他赶忙下马,跑到睒子身边,只见一个人,身披鹿皮衣,胸中利箭,躺在地上,鲜血汩汩地从伤口流出,眼看这个人气息奄奄,就快死去了。
睒子对国王说:“大象因为它的象牙值钱,所以被人打死;犀牛因为它的犀角值钱,所以被人打死;翠鸟因为它的羽毛美丽,所以被人打死,麋鹿因为它的肉味道鲜美,所以被人打死。我既无象牙、犀角和美丽的羽毛,肉也不好吃,你为什么要射死我?我犯了什么罪?”
国王问道:“你是谁?为什么身穿鹿皮衣,住在深山中,与禽兽为伍?”
睒子说:“我是大王统治下的子民,和盲父母一起到深山中修道,已经二十多年了。这二十多年来,毒蛇猛兽从来没有伤害过我们,不料今天却要死在国王的箭下。”
眼看睒子就要死去,百鸟盘旋而来,声声哀鸣;狮熊走兽,也都大声悲号;山里刮起暴风,吹袭着森林、刮倒了树木,直刮得日月无光、天昏地暗、清泉干涸、百花枯萎。
睒子的父母感到一阵阵心惊肉跳,只觉得禽兽的鸣声与往常不一样,狂风阵阵,树木摧折,似乎发生了什么大事,心想:“睒子去汲水,时间过了这么久,怎么还不回来?莫非是被虎狼毒蛇伤害了?”心里十分着急。
国王又惊慌、又后悔地说:“我本来是想射鹿的,没想到误伤了修道人。我的罪孽太重了!只为了贪点口福,没想到犯下这么大的罪。我一定想法救活你,哪怕教我用王国做为代价也行。”说着,他用手去拔睒子胸前的箭。可是射得太深了,怎么也拔不动,国王更加悲伤难过。
睒子说:“这不怪您,大王!是我前世不知造了什么孽。
我死了倒也罢了,只可怜我的父母年老体弱,又是盲人,我一旦死去,他们恐怕也活不成了。”说着,泪如雨下。
国王跪在睒子的面前,哭着发誓:“无论如何,我一定要想法子救你。万一你不幸去世,我此生绝不回国,一定住在山中,奉养你的父母,就像你活着时一样,你放心好了。天地鬼神都可以作证,我绝不会违背誓言的。”
睒子听了很高兴,说:“大王能这样做,我死而无憾了。
只是,让大王来奉养我的父母,实在过意不去。不过,如果大王能这样做,一定能消灭一切罪孽,得到无量福报。”
国王说:“请你告诉我,你父母住在哪里?我想尽早赶到他们那儿去。”
睒子指着路说:“顺着这条路,走没多远会看见一座草屋,我父母就住在里面。大王您到了的话,请放松脚步,不要惊吓了两位老人家。请大王告诉我父母,我临死前也想念着他们,祝愿父母健康长寿,希望天地鬼神都能保佑他们,也希望今后,世世代代都能与他们相逢。”说完就死去了。
百鸟禽兽都围绕着睒子的尸体,悲鸣号叫,舔着他胸前的血迹。
国王便带着几个人,去睒子的父母,行走时拂动了路旁的小草,沙沙作响。
睒子的父母,正在心惊肉跳之际,突然听到沙沙声,大吃一惊:“这不是我儿子的走路声,是谁来了?”
国王来到他们面前,行了礼说:“我是迦夷国王,听说你们在这儿修行,特来看望。”
睒子的父母说:“谢谢大王大驾光临,祝大王健康长寿!祝您的国家风调雨顺,不受邻国欺负!祝您的人民幸福美满!”
国王说:“你们在山中生活,很是艰苦,有什么事需要我帮忙吗?”
睒子的父母说:“谢谢大王!我们有个儿子叫睒子,日常有他照料我们,我们什么也不缺乏。现在他打水去了,马上就会回来。这儿有鲜果,请您先尝几个,等他回来后,再给您烹茶。”
国王听他们提到睒子,不由得流下泪来,说:“都怪我啊!
我到山中打猎,远远地看见水边有鹿群就射箭了,谁知一箭射中的,是你们的儿子,他已被我的毒箭射死。”
睒子的父母听后,犹如霹雳贯顶,吓呆了,随即倒在地上,大哭 起来:“我们的儿子,是天底下最孝顺的孩子,他有什么罪过,你要射死他?怪不得刚才那么多怪异的症兆,原来都是为我们儿子的不幸而悲伤。”
两人哭了一阵,睒子的父亲说:“人死不能复生,好了!孩子他娘,你也不要再哭了。”一面问国王:“我的孩子现在在什么地方?请大王带我们两个到他身边去。”
国王便带着他俩到睒子死去的地方。
老俩口一个抱着儿子的头,一个抱着儿子的脚,各用一只手抚摸着儿子的伤口,放声痛哭道:“天上的诸神!地上的龙神、山神、树神啊!我儿子是全天下第一孝子,这是你们都知道的啊!怎么就让他死了呢?我们两个年老力衰,又瞎了眼,活着也没用,请你们让我们死了,让我们的儿子活过来吧!”一边哭着,老俩口又祈祷说:“老天爷啊!如果你知道睒子是个大孝子,那么请你救活他吧!如果你肯答应,我们就能把这支箭拔出来。”
这时,在忉利天的天神,忽然觉得宝座震动起来。他一查看,原来是两个瞎眼的修道人正在哀悼儿子。他忙把此事报告给在兜率天的天帝释,还有大梵天王、四大天王等知道。
这些天神,便从天上降下,来到睒子的身边。他们掏出灵丹妙药,灌入睒子的口中,药刚灌入,箭就从伤口跳出,睒子一下子坐起来,复活了。
老俩口知道儿子死而复生,一高兴,两眼复明,什么东西都看得清清楚楚的了。
这时云开雾散、风停日出;飞禽走兽,大声欢呼起来,清澈的泉水,也欢乐地歌唱;池中的莲花,在阳光的照耀下,泛着五彩光芒;旃檀树发出醉人的清香。
国王也高兴极了,向诸位神仙道谢之后,表示要献出所有的财宝,来供养修行人。
睒子说:“这倒用不着!国王如果想积德,请下令从此不准滥杀无辜,不准随便杀害弱小的生命。”
国王从此改过行善,老百姓也都过着幸福的生活。
据《佛说睒子经》改编。参见《大正藏》第三卷第442页。
又,可参见《六度集经》卷五《睒道士本生》《大正藏》第三卷第24页。
20.弃儿的故事
从前有户人家,十分贫穷,生了个小男孩,实在养不起,只好用破布包着,趁夜深人静的时候,把孩子扔在街上,还把家中仅有的一点钱,放在孩子身边,希望能碰上个好心人,把孩子捡去抚养。那一天,正好是个节日,全国老百姓,无论男女老少、高贵低贱,都张灯结彩、游戏庆祝。
一个外地来的婆罗门,看到这种节日的盛况,就赞叹说:“真是一个吉祥的日子啊!凡是在今天出生的孩子,无论是男是女,将来一定会成为一个很高贵、很有出息的人。”
城里有位财主,是个首陀罗,家里积蓄了很多财富,但一直没有孩子,早就想领养一个了。那天,他也出外游玩,听到婆罗门这么祝祷,心里十分高兴,连忙派仆人四处询问,有没有人在当天生了孩子,又丢弃不要的?
有人告诉首陀罗的仆人说:“早晨有个没孩子的寡妇,在街上捡到一个小男孩。”
仆人连忙回去禀报首陀罗,首陀罗就带着仆人,找到那个寡妇家。他对寡妇说:“我虽有很多财产,但没有一个儿子。
你如果肯把这个孩子让给我,我可以给你一大笔钱。”
寡妇答应了。
首陀罗高高兴兴地把孩子带回去,当作自己的亲生孩子,精心抚育。
谁知过没几个月,首陀罗的妻子竟然怀孕了。
首陀罗真是喜出望外,但心想:“我是因为自己没有孩子,才抱养了这个穷小子,既然现在老天爷已赐给我一个后代,还养着这个穷小子干什么?”便用衣被把这孩子裹一裹,趁半夜把他扔到干涸的小河沟里。
此后一连几天,为首陀罗家放羊的牧人,发现母山羊一有空就往小河沟跑,觉得很奇怪,便跟踪过去看,原来母山羊正在给一个眉清目秀的小娃娃喂奶。牧人觉得奇怪极了:“这孩子,怎么会掉到河沟中来呢?”便把孩子抱回去,天天用羊奶喂养。
首陀罗发现牧人这些日子送来的羊奶不够数,便气势汹汹地跑去指责牧人说:“你为什么偷我的羊奶?”
牧人忙说:“我在小河沟里捡到一个没人要的小男孩,挺可怜的!又没什么东西可喂养,所以每天喂他一些羊奶,还望主人恕罪。”
首陀罗一看,正是自己扔掉的那个孩子,觉得很不好意思,也有点后悔,便把这个孩子重新收养下来。
又过了几个月,首陀罗的妻子生下一个小男孩。
首陀罗又觉得这个抱养的孩子,实在是个累赘,又产生了恶念。这次,他将孩子包裹起来后,扔在大车道上,心想:“这次一定会让过往的大车把这孩子辗死,或让牛马把他踏死,干脆俐落多了!”
清晨,有几百个商人赶着几百辆牛车,从这条大车道走过,领头的牛发现路上有个婴儿,便停住脚步,无论商人怎么用鞭子抽打,也不肯前进。
商人们觉得很奇怪,下车一看,才发现这个孩子。
大家看这个孩子长得相貌端正,都说:“这简直是天神的孩子啊!怎么会扔在这儿呢?”便把孩子抱上车。
领头的牛,才又开始前进。
走了大约三十来里路,商人们来到一间小客栈休息。
开客栈的是个孤老太婆,她听说这个小孩是商人们在路上捡来的,又看这孩子实在可爱,就哀求道:“请把这孩子送给我吧!我一个孩子也没有,他以后可以为我养老送终。”
商人们觉得带着这个小孩上路,也确实不方便,又见这孤老太婆挺可怜的,便把小孩送给她。
过往商人在大车道上捡了个漂亮小男孩的消息,很快地传开了。
首陀罗听到之后,又有点后悔,心想:“这件事我是做得有点缺德,万一以后受到报应,怎么办?”他越想越后悔,便来到开客栈的老太婆那儿,把小孩赎了回去,与自己的孩子一起抚养。
两三年过去了,两个孩子渐渐长大。
首陀罗看这个捡来的孩子,比自己的孩子聪明能干,心中很不安,想道:“这个孩子这么聪明,我的孩子远比不上他,以后,我的孩子一定会受他欺负的。”想来想去,觉得还是趁早把这个孩子除掉的好。于是他将这孩子带进深山,捆绑起来,吊在竹林深处的竹梢上,心想:“这下他一定会饿死在这里!”就放心地下山了。
孩子被捆吊在竹梢,难受极了,大声哭号也无人搭理,又拚命挣扎,从竹梢摔到地面;附近不远有条小溪,那孩子扭动挣扎着,一不小心,滚落到小溪中,顺着小溪,半沉半浮地向下游漂去。
刚好有户人家死了人,把死人抬到山中,准备举行火葬仪式,正派人四处砍柴草,看到小溪中漂着一个小孩,急忙捞上来,幸好还活着。
大家看这孩子相貌端庄可爱,都惊珍地说:“这莫非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孩子?”就带回家去抚养。
这消息传到首陀罗耳里,他又后悔害怕起来了,便拿出一大笔钱,哭着把孩子领回来,仍与自己的孩子一起抚养。
两个孩子越长越大,首陀罗为他们请来教师,教他们读书识字,学习各种知识和技艺。
捡来的老大天性聪明,无论什么书籍,过目能诵;无论什么知识和技能,一学就会。他仁慈善良,经常帮助人们排难解纷,讲起话来头头是道,都是劝人戒恶行善的大道理。
城里的人都认为这个孩子,是个了不起的人,经常有很多人来向他学习请教。
相比之下,首陀罗亲生的孩子,简直只是个什么也不懂,只知顽皮瞎闹的小傻瓜。
首陀罗看到这种情况,心中升起一股莫名的妒火,怎么也按捺不住,下定决心无论如何都要把老大除掉,以除后患。
首陀罗手下有个铁匠,住在离城七里的郊外。
首陀罗便给铁匠写了封信,他把信密封后,把老大叫过来,骗他说:“我一天一天老了,加上又有病,看来是活不了多久了,你拿着这封信到城外铁匠家去一趟,结算一下他共欠我们多少钱,这笔钱就算送给你了。”
老大按照父亲的指示,去城外送信,刚走到城门口,正好碰上老二在与一群儿童弹胡桃玩。
老二已输得一塌糊涂,看到老大过来,高兴地叫道:“哥哥!你来得太好了,快帮我翻本。”
老大说:“不行!父亲命我到铁匠处送信算帐。”
老二抢过信,叫道:“你替我弹胡桃,我替你送信。”说罢,一溜烟走了。
老二来到铁匠家,把信交给铁匠。
铁匠打开信,只见信上写着:“自从这个孩子来到我家之后,我家疾病不断、鸡犬不宁,财产不断消耗、家畜不断死亡,我请婆罗门占过卦,婆罗门说:‘这一切完全是这个孩子造成的。’接到我这封信,你马上将这个孩子给我扔到火里烧死。”
铁匠看完信,二话不说,抓过老二就扔到炉里去了。
首陀罗打发老大走了以后,觉得这根肉中刺从此去掉了,心里十分高兴,看看天色将晚,还不见自己的亲生儿子回来,便派仆人出去寻找。
仆人寻到城门口,看见老大捧着一大堆胡桃正准备回家,就问他:“你是否看见过老二?老爷正在找他呢!”
老大赶忙回家告诉父亲,说:“老二替我送信去了。”
首陀罗一听吓呆了,拉过一匹马,拚命地往城外铁匠家跑。可是等他赶到,老二早就成灰了。
首陀罗捶胸顿足、呼天喊地地痛哭起来,但人死不能复活,哭又有什么用呢?他回到家里,一头躺在床上,病倒了。一股闷七郁结在他心中,两条腿像棉花似地,一点劲也没有,从此只好天天躺在床上,打发时光。
虽然这样,首陀罗仍不知悔改,反而更加痛恨老大,必欲除之而后快。他想:“没儿子就没儿子吧!断子绝孙就断子绝孙吧!我非想法子把他除掉不可!”
首陀罗在距城一千里远的地方,有座庄园。有一天,他把老大叫到面前,又交给他一封用蜡封得密实的信,说:“那个庄园的总管,把庄园搞得一塌胡涂,你马上去代我整顿整顿。”老大接过信,向父亲告别后,就带领几个仆人,连夜向庄园赶去。
首陀罗有个弟弟,正好住在庄园附近。
老大路过,心想:“无论怎样,应该先拜见这位叔叔。”就带着仆人先到叔叔家。
首陀罗的弟弟一听是哥哥的孩子来了,十分高兴,连夜举办酒宴,欢迎老大,还请了不少亲戚、邻居来作陪。
大家看到老大模样端庄,仪表堂堂,都很钦慕;在宴会上,宾主交欢,又歌又舞,直到深夜才尽兴而散。因为太累,大家很快呼呼地进入梦乡。
首陀罗的弟弟,有个女儿,容貌艳丽、聪慧过人,看到堂兄来访,心里暗暗起了爱慕之情,同时,也为这个堂兄事先连个招呼也不打,突然前来,感到有点奇怪。她想:“也不知伯父让这位堂兄去办什么重大的事情?”当夜,她看大家都已酣睡,就偷偷打开老大的背囊,取出信件,打了开来,只见信上写着:“等这孩子一到,马上捆起来,绑上大石头,扔到深渊中去。”
这位姑娘不禁目瞪口呆,心想:“天底下有这么狠毒的人,用这种方式来残害自己的孩子!”想到这位俊秀的堂兄,不久将丧命深渊中,不禁心惊胆颤;想来想去,终于想出一条妙计。
她另拿一张信纸,模仿伯父的笔迹写道:“我已年近古稀,最近疾病缠身,身体一日不如一日。我弟弟有个女儿,聪明贤慧、知书达礼,我将娶为儿媳妇。接到这封信后,请马上准备种种聘礼,务必要选最精美、最好的东西,亲自去把这门亲事订下来,并尽快举行婚礼。”
然后她把信装回原来的信封中,按原样封好,悄悄地放回去。
第二天一早,老大告别叔父启程,很快地来到首陀罗的庄园。
庄园总管看完主人的来信,马上按照信中的吩咐,准备了许多金银珠宝、绫罗绸缎,亲自来到姑娘家求婚。
姑娘的父母商量说:“婚姻乃终身大事,理应先派媒人说媒,然后算命合相,再送上聘礼,这样我们才能答应。现在哥哥不派媒人、不合命相,就送上聘礼,还要马上成亲,这不是太草率了吗?”可是转念一想:“男婚女嫁,是自古已然的事,这两个孩子,郎才女貌,也算是天造地配的一双。可能哥哥因自己年老多病,想尽快看到儿子成家吧!”这么一想,就答应了这门亲事。
他们把亲戚朋友都请来,即刻举办婚礼。
亲戚朋友们看见这对粉妆玉琢般的新人,都赞叹说:“真是好福气啊!他们的子孙后代一定会大富大贵。”
婚事一办完,总管马上派人向主人汇报。
首陀罗一听说“老大已与弟弟的女儿成亲”,气得死去活来,连句话也说不出来,只是连连地瞪白眼,一口气提不上来,喉咙咕噜咕噜地直响。
来人急忙赶回庄园,禀报总管。
老大听说父亲病危,心急如焚,马上就要赶回去探视。
姑娘的父亲还想再留他们多住几天,然后选个黄道吉日动身,但老大寝食俱废、坐立不安,怎么也等不及了,便与妻子连夜赶回。
回到家中,夫妻俩双双赶到病榻前探望。
姑娘向着伯父拜了又拜,哭着说:“我就是您儿子的妻子,承您亲自选我为媳,我一定不辜负您的希望,料理好家务,多生几个儿子,以光大门庭。只希望父亲大人的病早日痊愈,长命百岁,也好让我多尽点孝心!”
首陀罗的脸憋得青紫,想说些什么,但没能说出来,翻了几下白眼、瞪了几下腿,就咽了妻。
老大见父亲死了,十分伤心,痛哭了一场,夫妻两人把丧事办得十分隆重周到。全城的人,没有一个不夸奖他们是孝子孝媳的。
据《六度集经》卷五《童子本生》改编。参见《大正藏》第三卷第25页。
21.善王的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南赡部洲有一位伟大的国王,他努力地保护国境内的一切生灵,让人们都能过着安居乐业的日子。因此,他的名声远播,天下的人都爱戴他、赞颂他,称他为善王。
善王有一个舅舅是邻国的国王,但这个国王却是一个性格残忍、昏庸贪婪的家伙。他雇用了一大批凶顽之徒组成军队,靠这支军队镇压百姓、维持政权,老百姓都恨透了他,叫他为恶王。
恶王见善王深得人民的爱戴和拥护,非常嫉妒,处心积虑地想要推翻自己的外甥,夺取他的土地与人民,便借故制造种种事端,以此为藉口,准备兴兵侵犯善王的国家。
善王手下的大小官员,听到恶王将要进攻的消息,都说:“我们宁可在仁慈的善王统治下,做一个平民百姓,也不愿在凶残成性的恶王统治下,得到高官厚禄。”
老百姓们听到恶王将要进攻的消息,都说:“我们宁可在有道的善王统治下做牲畜,也不愿当无道暴君统治下的百姓。”
全国上下同仇敌忾,挑选壮士,组织军队,加紧操练,准备迎敌。
有一天,善王去检阅部队,他登上高台,看见下面战旗猎猎,一个个青年战士,精神抖擞地挺着胸脯接受检阅,不由得悲从中来,泪流满面,心想:“为了我一个人,要让这么多百姓上战场去战斗、去送死,我怎么忍心呢?这些青年,家中都有父母妻儿,万一战死,家中的人将会多伤心啊!我还是偷偷地逃离这个国家,把国土和人民都让给舅舅,这样,人民不会遭到杀戮,国家也安宁了。”
于是,他抛下王位,与妻子一起连夜逃到山林中。
恶王带领军队打了过来,接管了这个国家的统治权。这下他更加骄奢淫侈、目空一切了,专门信任一批奸邪小人,杀害忠贞善良的大臣和百姓。他对百姓横施暴政,征收重赋,真是敲骨吸髓,无恶不作。
全国上下,怨声载道,都想念仁慈的善王,就好像大旱多时的禾苗,盼望着春天的雨露。
善王和他的妻子,一直隐居在山中。他们吃的是野果、穿的是树皮衣,倒也自由自在。
有一天,南海的一条恶龙路过山中,发现善王的妻子美貌非凡,顿时起了邪念。它变成一个老婆罗门的模样,在善王住处不远的地方,假装修行。
善王和妻子发现有位婆罗门正在附近禅定,急忙过去向他顶礼膜拜,然后,善王高高兴兴地去采集野果,准备用野果供养这个老婆罗门。
假婆罗门看见善王渐渐走远了,便显出恶龙的原形,张牙舞爪地猛扑过去,掳了王妃就跑。
王妃吓得大声呼救,但善王已走远了,根本没有听见。
恶龙掳着王妃,向南海跑去,途中经过一个山口。
有一头大鹏鸟,正好在山顶休息。大鹏鸟看见恶龙掳着一个年轻貌美的女子,那女子还不停地呼救,知道恶龙又在干坏事了,便张开翅膀,像箭一样地冲过来,与恶龙搏斗,想解救那个女子。
恶龙扛着一个人,行动不便,知道自己斗不过大鹏鸟,就急忙呼风唤雨,一个霹雳打过去,正好打在大鹏鸟的右翼上。
大鹏鸟受伤坠下,恶龙便乘机逃跑,回到南海。
善王采集了许多野果,还摘了不少鲜花,兴匆匆地回到原处一看,婆罗门不见了,妻子也不知去向。善王四处呼唤寻找,毫无踪影,知道一定发生了什么不幸的事,他伤心极了,心想:“为什么我的命这么苦?不但连累了全国的百姓,还连累了自己的妻子。一个男人连自己的妻子都保护不了,还算什么男人?”他下定决心,哪怕是踏遍千山万水,也一定要找到妻子,于是便携弓带箭,出发去寻找妻子。
善王走啊走,走了很远的路程,询问不少人,仍不知妻子的下落。有一天,他来到一条大河边,正沿着河向上游前进,忽然看见一只巨大的猕猴,正在河边大声痛哭。善王看它哭得非常伤心,很同情它,便问道:“你为什么这么伤心呢?”
猕猴说:“我和我舅舅都是猕猴王,但舅舅仗恃着力大势强,夺走了我的国家,掳走了我的部属,把我赶了出来。我是叫天天不灵、叫地地不应啊!请问你是谁?为什么独自一个人,在深山老林里行走呢?”
善王说:“我的遭遇和你一模一样。”便诉说了自己的经历,并告诉它:“现在我正在寻找失踪的妻子。”
猕猴王说:“如果你能帮助我,一起找我舅舅报仇,夺回我的国家和部属,我就帮助你寻找你的妻子,我们一定能找到她。”
善王答应它。
第二天,猕猴王带领善王来到猕猴国,与它的舅舅大战起来。
他们两个你蹦我跳、你踢我咬,正打得不可开交时,善王张弓搭箭,瞄准了猕猴王舅舅的喉咙,准备放箭。
那只老猕猴发现有人要向自己放箭,吓坏了,扭过身子,一溜烟逃走了。
于是猕猴王又重新登上王位。
猕猴王召集自己的部下,下命令说:“这位国王的妻子,在山中失踪了,你们马上分头去找。”
猴子们便三只一群、五只一组地,四散去寻。
有几只猴子,正好来到大鹏鸟与恶龙大战过的山口,看见了那只奄奄一息的大鹏鸟。
大鹏鸟问:“你们到这儿来干什么?”
猴子们回答:“有一个国王的妻子失踪了,我们正在帮助他寻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