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佛经民间故事

佚名(现代)
1.国王与天帝释
  从前有个国王,对百姓非常仁慈,心里常常想着百姓的疾苦。每次他出去巡视,都在车上满载着衣服、食物、药品等,用来接济那些穷苦和有病的人;看到死者,他总是亲自去处理后事。他想了许多办法,以求改善百姓的生活,也常常责备自己:“国君缺乏道德,才会弄得百姓贫穷;国君具备了高尚道德,百姓才能富裕。现在我的王国里,百姓的生活还很穷困,正是说明我缺乏道德啊!”
  国家在国王的治理下,一天天富强起来,百姓的日子也越来越好,国王得到大家的爱戴和尊敬,远近十方的人们,都来到他的国家。国王的善行及百姓对他的拥护,都被天帝释看在眼里,他感到自己的座位底下直发热,心里一阵阵发慌:“下界的这个国王,如此德高望重,人们将会尊敬他而不会尊敬我了,他将取代我的地位。不行!我得想尽一切办法,败坏他的德行。”
  于是天帝释变成一位老婆罗门,破破烂烂,步履艰难地来找国王,向他乞讨一千元银币,国王立刻叫人拿给他。
  天帝释见此计不行,连忙说:“大王,谢谢您啦!不过,我年老体弱,记性又差,这么多钱,恐怕保管不好,哪一天就让小偷偷去了。我先把钱存在您这里吧!”
  国王告诉他:“你要用就拿去用,不必担心小偷,在我的国家里,早就没有小偷了。”但老婆罗门仍一再请求,把钱寄存在国王那里,国王没有办法,只得答应他。
  天帝释走出宫门,心想:“一千元银币你不在乎,一个王国你该心痛了吧!”于是又变成另一个婆罗门,来到王宫觐见国王。他装模作样地感叹道:“大王,您的功德真是无量啊!远近十方人人皆知,人人向往,您真是一位英明的君王啊!您看,我翻山越岭,一路忍饥挨饿,风餐露宿,辛辛苦苦地来到您的国家,就是想向大王请求施舍。”
  国王慷慨地应允了。
  婆罗门又说:“我生于穷苦家庭,祖辈、父辈都一直受苦,我从来不知道什么是富贵日子。但现在我知道了,在您的国家里,百姓都过着富裕的生活,我也不甘心再忍受一辈子的穷困。所以,今天我来请求您,请您把您的国家施舍给我吧!”
  国王说:“很好,就这样吧!”便与王后、太子乘车离开自己的国家。
  天帝释见此计仍行不通,又生一计,变成另一个婆罗门,半路拦住国王的车,说:“大王!您一向爱施舍穷人,现在我正需要这辆车,能不能请您把车施舍给我呢?”
  国王又答应了,毫不犹豫地把车、马都送给了婆罗门。白天,他带着妻子、儿子一同步行在山路上、田野上;晚上,他们就找一片树林或一个山洞住宿。
  有一位僧人,长年累月地修行,也有了一些神通。他一向尊敬国王的崇高道德。听说国王失去了国土、失去了车马,每天带着妻儿艰难地到处流浪,感到非常奇怪,就用神通一算,知道都是天帝释出于嫉妒心所做的好事。于是他借着自己的神通,来到国王休息的地方,变出一辆新车送给国王。
  第二天早晨,天帝释发现了这辆新车,就又变成另一位婆罗门,要求国王施舍这辆车。
  国王又把这辆车送给他。
  经过长途跋涉,国王一家三口,来到邻近的一个国家;进入国界才几十里,迎面又碰上了天帝释最初变的那个老婆罗门。
  老婆罗门高兴地对国王说:“大王!真高兴能在这儿碰到您。我正要去您的国家,要回那一千元银币呢!那是您早就答应给我的,而且钱一直存放在您的仓库里。”
  国王为难地告诉他:“是有这么回事,我想起来了。可是我现在已经把整个国家,连同我的一切财产,统统都给了人,当时也忘了您这一千元银币的事。”
  天帝释心里暗自得意,故意说:“我是信任您,才把钱存在您那里的。现在我有急用,请您一定要在三天之内,把钱准备好。”
  国王没有办法,又不愿失信于人,只好把妻子卖到一个财主家当女仆,把儿子卖到另一家,得了一千元银币,交给老婆罗门。
  王后在财主家当女仆,每天从早到晚忙个不停,伺候那家的女儿起床、吃饭、洗澡、睡觉。有一天,那家小姐脱衣沐浴时,将珠宝首饰悬挂在架子上,不料天帝释化成一只凶猛的老鹰,一下子就将所有的衣物珠宝全部抓走。小姐洗完澡,怎么也找不到那些东西,便一口咬定是这个女仆乘机将东西偷走了,不由分说地将她关到狱中。
  国王的儿子到了主人家以后,晚上与主人的儿子同睡一张床上。一天深夜,天帝释偷偷潜入那家,把主人的儿子杀死了。主人伤心极了,认为是这个小仆人干的,也将他关入监狱。
  母子同被关进监狱,备受折磨,饥渴交迫,真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这样的冤屈到哪儿去申诉?他们束手无策,终日哭泣不停,人们都非常同情。
  国王东奔西走,想尽一切方法,终于借到一千元银币,想去赎出妻子和儿子。路上他想:“唉!这一切苦难,都是因为我过去做了坏事后造成的。”想到这里,他就专心诚意地祈祷起来。
  他的诚意,使他得到了神通,看清眼前所发生的一切,明白这一切灾祸,都是由天帝释一手造成的。
  这时,空中传来一个声音说:“快去杀死天帝释,正是他害得你无家可归,备受磨难啊!”
  国王回答说:“我不能这样做。因为我听说天帝释,对世间的人和物,都怀有恻隐之心,对众生如同慈母一般哪!一切众生,都承蒙他的恩情而存在,也正是因为他没有做过恶事,才得到天帝释的宝座啊!不过,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不到,如果天帝释还一味胡行,总有一天也要下地狱的。”
  天地诸神听了他的这番话,无不点头称善。
  邻国的国王也听到这件事,连忙下令:把关在牢里的王后和太子放出来,并亲切地接见国王一家三口。听国王叙述了他一家所受的苦难后,这国的人民没有一个不为他流泪,并痛恨天帝释的。这国的国王,对这位受尽了苦难的国王说:“你就安心地住在我这儿吧!我分一半国土给你。”
  这时,这位国王的国家的大臣与百姓也找来了。原来自从国王出走之后,王国无首,大臣与百姓都非常着急,四处派人寻找国王的下落,终于在邻国找到了自己的国王。
  这位国王在受尽苦难之后,在大臣与百姓的陪伴下,启程回国。王国的其他百姓闻讯后,远道赶来欢迎他;邻国的百姓也都赶来欢送。两国的人民一喜一悲,本国的百姓人人兴高采烈,因为自己的好国王又回来了;邻国的百姓却不免有点悲伤,如果自己能在这样好的国王的治理下生活,那该有多好啊!
  干尽坏事的天帝释,后来终于下了地狱。
  据《六度集经》卷一《国王本生》改编。参见《大正藏》第三卷第2页。
  注:婆罗门——印度古代四个种姓中最高的一个种姓,主管祭祀,垄断文化,是精神文化的统治阶级,但在故事中常被取笑。婆罗门意指修行者。
2.乾夷王施头
  从前有个国王,名叫乾夷,他为人忠厚,聪明能干,是个热心人。他对百姓的疾苦,也非常关心,常常想尽方法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因此,方圆千里的百姓听说了,纷纷从四面八方前来投靠他。但是,他的善行、为人,尤其是得到众多百姓的拥护,却使得有些人极为恼恨。
  邻国有个修道的婆罗门,生性狠毒、心胸狭小,出于对乾夷王的嫉妒心,便千方百计地想要害死他。
  一天,他来到乾夷王住的宫殿前,对国王说:“陛下!您的恩泽遍及四方,无人不晓;有识之士,无不称赞您的伟大德行。您是否能满足我的愿望呢?”婆罗门见国王欣然同意,狡诈地笑了笑,接着又说:“陛下崇尚施舍,总是有求必应,现在我有一事相求。我要举行一次祭祀,已经是万物齐备,只差一颗人头。希望求得大王的头,来实现我的愿望。”
  国王奇怪地问:“难道我的头有什么特别的,一定要有它,才能完成祭祀吗?你知道,没有头我就活不成了。我有很多宝物,这样吧!你要什么宝物,我就给你什么,要多少给多少,行不行?”
  婆罗门摇头说:“我什么也不需要,只要大王的头。大王!
  刚才您已答应过,要满足我的愿望,您应该讲信用,遵守诺言。”
  国王想了想,说:“好吧!请你等几天。”国王连忙下令,召集能工巧匠,拿出仓库中的珍珠、珊瑚等七宝,做了好几百颗与自己的脑袋一模一样的人头,又叫来婆罗门,说:“这些人头与我的人头一模一样,你把它们带走吧!”
  婆罗门仍摇着头说:“大王,我来找您,并不是缺少钱财;您送这么贵重的礼品,我无论如何都不能接受,我只要求您遵守诺言,把您的头交给我,别的我都不要。”
  国王从来没有拒绝过别人的请求,更不曾料到婆罗门的真正目的,便决定要满足对方的要求。于是,他毫不犹豫地走到殿外,把头发缠在树上,说:“好!我将头施给你。”
  婆罗门见时机已到,嗖的一声,抽出腰刀,快步走向大树。
  这一切事情,都被树神看在眼里,心中恨透了这个无耻的婆罗门。就当婆罗门举刀正要靠近国王时,树神冷不防地用手猛力抽打婆罗门的脸颊,抽得他踉踉跄跄、连连倒退。
  婆罗门晕头转向的,连刀也掉落在地上,无论他怎么尝试,就是无法接近大树一步。婆罗门心知不妙,连刀也顾不得拿,仓皇地逃走了。
  国王得到树神的保护,安然无恙地回到宫中。
  全国百姓听到这件事,无不以手加额,庆幸不已。
  据《六度集经》卷一《乾夷王本生》改编。参见《大正藏》第三卷第2页。
3.萨波达国王舍身救鸽
  舍身救鸽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国王名叫萨波达,他心地善良,为人慈悲,经常济困扶贫,行善积德。
  天帝释知道这一情况后,十分担心,感到自己的座位底下直发热。因天帝释这地位,并非终生制,无论是谁,只要坚持修善积德,修行到一定的程度,死后便能转生到天堂当天帝释。
  天帝释害怕萨波达国王会来夺自己的帝位,就想试探一下萨波达国王,已修行到什么程度,到底想干什么,便找来手下的一个侍从,对他说:“下界的萨波达王,正在修善积德,名气很大,德行很深。他大概是想夺我的帝位!现在我变作老鹰,你变作鸽子,我追捕你,你就逃到萨波达王那儿,向他求救。他既然心肠仁慈,就一定会救你,然后我去向他索求鸽子。他既然答应救你,就不能把你交给我,也许会买点肉来做交换,但我坚持不答应,他就会割自己的肉,来抵鸽子的命。到时候我耍点小法术,教他无论如何割肉,哪怕把全身的肉都割下来,总抵不过鸽子的重量,那他一定会后悔,这样他以前行善积下的功德,就完全作废了,也就夺不走我的帝位。”
  于是,天帝释变成一只体态雄壮的苍鹰,侍从变成一只可爱的小鸽子。苍鹰恶狠狠地扑向鸽子,鸽子便慌慌张张地一边呼救,一边向远处逃去。
  萨波达王正在王宫处理政事,突然听到空中传来呼救声,抬头看见一只苍鹰正在追逐一只可怜的白鸽。
  鸽子东躲西闪,实在无路可逃,一头扑到萨波达王脚下,叫道:“大王!老鹰要吃我,请您救命!救命!”
  萨波达王说:“你别害怕,我一定救你。”
  苍鹰随后扑了过来,立在宫殿前,对萨波达王说:“这只鸽子,是我口中之食,现在逃到大王您这儿来了。请大王快把它还给我,我肚子饿极了。”
  萨波达王说:“我曾发誓要救度一切众生,更何况这只鸽子向我求救,我已经答应它了。人应当言而有信,我不能把这只鸽子交给你。”
  苍鹰说:“大王!您说您要救度一切众生,但我今天如吃不到这只鸽子,就会饿死,难道我不是众生之一吗?难道您就眼睁睁地看着我饿死而不闻不问吗?”
  萨波达王说:“既然这样,那么我再拿些肉给你,你就别吃这只可怜的鸽子了。”
  苍鹰说:“那也行。但您拿来的,必须是刚割下来的新鲜热肉,否则我不吃。”
  苍鹰这么说,萨波达王心中暗感为难。他原想随便找点熟肉,打发苍鹰了事,但没想到苍鹰只吃刚割的新鲜热肉。萨波达王想:“到哪里去找刚割下的新鲜热肉呢?如果为此而宰杀其他动物,则我为了救一命,又害另一命,这样的事情不能做。”想来想去,他决定从自己身上割一块肉来喂苍鹰。主意打定,便慨然地对苍鹰说:“既然你一定要吃刚割的热肉,那我就割一块肉给你吧!”
  苍鹰见萨波达王中圈套了,心中暗暗发笑,却一本正经地说:“大王!您能这样做,足见您道德高尚。不过,既然您要普度众生,就应当平等地对待一切,我虽然只是一只鸟,保证也不偏不倚。因此,只要您割下的肉,与刚才的那只鸽子一样重,那么,我保证不再找那只鸽子的麻烦。”
  萨波达王说:“好吧!”便让左右取来一具天平。
  萨波达王把鸽子放在天平的一端,然后忍着剧痛,手持利刃从自己左腿上,割下一块大致相等的肉,放在天平的另一端。
  由于天帝释搞了鬼,天平放鸽子的那一端,低低地向下沉着,而放肉的一端却高高地翘着。
  萨波达王见状,连忙又割下一块肉,但天平两端仍不平衡。就这样,他两条腿上的肉全割完,鲜血淋漓,流了一地,天平放肉的那一端,仍高高地翘着。萨波达王无奈,只得继续割下自己的胸脯与手臂上的肉,一身可割的肉眼看就快割完了,天平还是不平衡。萨波达王急了,挣扎着使出全身仅有的一点力气,一下子扑到天平上,昏厥了过去。
  这时,天地震动,天神们纷纷下凡,为萨波达王的高尚行为而感动不已。
  天帝释这时也恢复了原形,他唤醒萨波达王,问道:“你之所以做出这种一般人无法做到的善行,到底是为了什么?是想当转轮圣王?还是想当天帝释?在这三界之中,究竟什么是你所追求的呢?”
  萨波达王用微弱而坚定的声音说:“对这三界中的一切,我一无所求,我只希望普度众生。”
  天帝释又问:“今天,你为了一只小鸽子,割尽全身的肉,吃了这么多苦,心里觉得后悔吗?”
  萨波达王说:“我一点也不后悔。”
  天帝释这才明白原来萨波达王不是要抢他的位子,但心中总有那么一点不放心,又追问:“你所说的全是真话吗?”
  “当然全是真话。”
  “有什么证据可以证明你说的全是真话呢?”
  萨波达王挣扎着站起来,指着天地发誓说:“天在上、地在下,如果我刚才说了一句谎话,请惩罚我!如果我说的全是真话,请让我的身体平复如故!”
  说也奇怪,萨波达王的话音刚落,全身突然长出了新肉,与没割过之前一模一样,甚至连个伤疤刀痕也没留下。
  天地诸神看到这种情形,个个合掌赞叹萨波达王的高尚品德,为他恢复健康而欢喜雀跃。
  据《贤愚经》卷一《梦天请法六事品》、《六度集经》卷一《萨波达王本生》改编。参见《大正藏》第三卷第1页、第四卷第351页。
4.长寿王的故事
  从前有个国王,名叫长寿;他有个儿子,名叫长生。
  长寿王以法治国,但从不对臣民滥施刑罚,国内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民安居乐业。
  邻国有个国王,凶狠残暴,肆意妄为,搞得天怒人怨,国困民穷,大家都称他为恶王。
  有一天,恶王对大臣说:“我听说长寿王的国家,离我们不远,国家富饶,财物无数,又没有多少军队,我们发兵去把它攻下来吧!”恶王听大臣们纷纷赞成,就带领军队,扑向长寿王的国家。
  边境的官员得到了消息,星夜派人向长寿王示警,要求速做准备,增派援兵。
  长寿王召集群臣,对大家说:“恶王之所以攻伐我国,目的不过是要抢夺我们的粮食、珍宝、财物。我如果发兵抵抗,我方军队必有死伤。这样的事我不能做!”
  大臣们说:“我们有熟悉战略、战术的将领,勇猛善战的士兵,一定能打败敌人,而不会有多少伤亡,请大王放心。”
  长寿王说:“如果我们能胜利,对方就一定会有大批人员伤亡。对方士兵的生命同样可贵,你们为了爱戴我,而去伤害他们的生命,这同样是不应该的。”
  大臣们见国王坚持不肯发兵抵抗敌人,只好自己先行组织起来,带领军队奔赴边境。
  长寿王对太子说:“恶王贪图我国的财富而来攻打我们,现在大臣们为了保护我,要与恶王作战。两国交战,必有死伤,还不如我们两人偷偷地扔下王位,逃往其它地方吧!”
  太子说:“遵命!”
  于是,父子两人在半夜偷偷地翻墙出走,隐居到深山里。
  长寿王父子出走后,大臣们也就不再抵抗了。
  恶王顺利地占据了长寿王的国家,他派人到处搜寻长寿王的下落,宣布说:“有谁能捉住长寿王献来,赏给黄金万两。”
  但一直没能抓住长寿王。
  有一天,长寿王在路旁的一棵大树下休息,恰好碰到一个从远方来的婆罗门,也在大树下休息。
  婆罗门问长寿王:“您是哪国人?怎么会在这里?”
  长寿王说:“我就是这个国家的人,随便出来玩玩而已。
  您从什么地方来?准备到哪里去?”
  婆罗门说:“我是个住在穷乡僻壤的修道人,听说你们国家的长寿王,一向乐善好施,救穷济贫,所以特地赶到这儿来,希望得到一点布施。您是这个国家的人,应该了解情况,长寿王还像过去那样乐善好施吗?”
  长寿王听后很感动,心想:“你为了我才从远方赶来,却不知我已经丧失王位,一无所有了。你这样白跑一趟,实在太可怜了!”想着,不由得掉下泪来,对婆罗门说:“我就是长寿王。因为邻国的国王来攻打我国,所以我抛弃了国家,隐匿在这里。如今您大老远地来找我,我却一无所有,没有什么可布施给您,实在是很对不起。”
  两人不禁相对垂泪。
  突然,长寿王想起恶王悬赏捉拿他的事,便说:“我听说新国王正在悬赏捉拿我,您只要提着我的头去见他,一定可以得到一大笔钱。”
  婆罗门说:“我听说大王济贫救穷,所以不远万里来到这儿,想得一点布施以支撑度日,谁知大王已失去王位,这也只能怪我自己太没有福气了。让我杀了您去领赏,那是我万万不能做的!”
  长寿王说:“您本是有所求,才从远方来找我的,我无论如何都应该帮助你。人总是要死的,如果我的死,能对您有所帮助,您又何必谦让呢?即使您拒绝了,以后如有其他人,来要求我帮助,我同样会把脑袋交给他的。与其那样,还不如您今天就把我的脑袋拿走。”
  婆罗门说:“我实在不忍心下手杀害大王,如果大王如此大慈大悲,执意要杀身帮助我,那请您自行投案,我跟您一起去吧!”
  于是两人一起来到王宫。
  长寿王让卫士把自己捆绑起来,并马上去禀告恶王。
  恶王听说长寿王已找到,喜出望外,取出赏钱赏赐婆罗门。
  婆罗门便回国了。
  恶王派人在街头搭起行刑台,要在那里当众烧死长寿王。
  长寿王以前的大臣们,听到这个消息,纷纷跑来向恶王哀告:“这是我们的故主,他今天就要死了,希望大王允许我们最后一次为他送行!”
  恶王答应了。大臣们便准备了各种酒食、饭菜,送到行刑台上,一个个痛哭不已;旁边围观的群众,都说长寿王死得太冤枉了,连城外的农民、樵夫都呼天喊地,伤心不已。
  太子长生听到传言说“父亲已被恶王抓住了”,连忙挑了一担柴,假装到城里卖柴,也挤在围观的人群中。他看到父亲就要被处死了,心里悲痛欲绝。
  长寿王一眼看见儿子也挤在人群中,惟恐儿子以后会替自己报仇,便仰天长叹,高声喊道:“当儿子最大的孝顺,就是能让父亲死后无恨。儿子啊!你千万不要为我报仇,那我死后才会快乐,没有忧愁;如果你不听我的话,一定要杀人报仇,那我在九泉之下也不会安心的。”
  长生不忍心亲眼看着父亲被活活烧死,便挤出人群,回到山中。
  长寿王就这样被活活地烧死了。
  长生回到山中,心里忿忿不平,一直宁静不下来,心想:“我父亲仁重义深,至死不变;而恶王却胡作非为,不明善恶,害死我父亲。虽然我父亲心存仁慈,至死仍不怨恨恶王,不让我报仇;但我做人儿子的,如不能杀了恶王,报此杀父大仇,有什么脸面再活在这世界上?”打定主意后,他偷偷地潜回城里,装扮成打零工的,以寻找报仇的机会。
  恶王手下有个大臣,家里有座菜园,正需要一个种菜的。
  管菜园的人在街上遇到长生,便雇他来种菜。
  长生干活认真负责,技艺又高,满园蔬菜长得茁壮旺盛,生机蓬勃。
  一天,大臣来巡视菜园,看见蔬菜长得这么好,心里很高兴,便叫来管菜园的人询问原因。
  管菜园的回答说:“前不久,我在街上雇了个小伙子,这些菜都是他种的。”
  大臣便把长生叫到面前,交谈之下,觉得这个小伙子知识丰富,什么都懂,便问他:“你会做饭菜吗?”
  长生说:“会!”
  大臣便提拔长生当厨师。
  长生做的饭菜香气扑鼻,花样别致,味道甘美,大臣十分高兴。
  一天,大臣请恶王到家里作客。
  恶王一尝到如此精美的饭菜,欣羡极了,忙问:“你的这些饭菜是谁做的?”
  大臣说:“前不久我雇了个小伙子,厨艺好极了,这些饭菜就是他做的。”
  恶王说:“你把他送给我吧!”饭后便把长生带回王宫,让长生专为自己做饭烧菜。
  长生曲意奉承恶王,得到恶王极大的欢心和信任。
  有一天,恶王问长生:“你会武艺吗?”
  长生说:“过去学过。”
  恶王便提拔长生做自己的贴身卫士,对长生说:“我有个仇人,就是已死的长寿王的儿子长生。我一直防备着他,怕他来找我报仇。现在我提拔你做我的贴身卫士,希望你帮助我、保护我,防备长生前来暗杀我。”
  长生说:“遵命!我一定为大王效力,以死相报。”
  又过了些日子,恶王问长生:“你喜欢打猎吗?”
  长生说:“我从小就喜欢打猎。”
  恶王便命令手下牵犬驾鹰,与长生一起出城去打猎。入山不久,便看到一头羚羊在前面拚命逃窜,恶王就与长生一起驱马追赶;一直追到山林深处,两人都迷失了方向,在山林中转了三天,也没有找到返回的道路,他们又饥渴、又疲乏。恶王跳下马来,解下佩剑,交给长生说:“我实在累坏了。
  你坐下,让我枕着你的大腿睡一会。”
  长生说:“行!”
  恶王就枕着长生的大腿,渐渐地睡着了。
  长生心中暗自思索:“我为了报仇,想了多少办法,吃了多少苦,今天总算老天爷保佑,报仇的机会到了。”便拔出剑来,正要砍去,忽然想起父亲临终前的嘱咐,不觉又犹豫起来,心想:“父亲临终前再三命我不可报仇,我怎么能违反呢?”
  想着,便把剑插入剑鞘。
  这时,恶王突然惊醒,对长生说:“我作了个恶梦,梦见长寿王的儿子要来杀我,把我吓坏了!不知怎么突然作这样的梦?”
  长生说:“这一定是山中的恶鬼,见大王在这里休息,所以前来作祟吓唬您。有我在这里守卫,大王您安心睡吧!不用害怕。”
  恶王又渐渐地睡着了。
  长生听着恶王打呼的声音,心中的复仇之念,不住翻腾,不由得又拔出剑来。但一想起父亲的遗嘱,手又软了,再次把剑插入剑鞘。
  恶王第二次惊醒,浑身冷汗淋淋,说:“我又梦见长寿王的儿子要来杀我,吓得我心都要跳出来了。今天是怎么啦?尽作恶梦!”
  长生说:“一定是刚才那些恶鬼们还在作怪,大王不必害怕。”
  恶王就又躺下。长生见恶王渐渐熟睡,心中的两种念头互相斗争着,第三次拔出剑来,但想来想去,父命不可违,最后他长叹一声,把剑扔在地上,再也不打算杀掉恶王了。
  这时,恶王一下子蹦起来,对长生说:“真奇怪!我又作了个梦,梦见长寿王的儿子说原谅我了,再也不来杀我了。”
  长生说:“我就是长寿王的儿子长生。我到你身边来,实意是想杀死你,为我父亲报仇;但我父亲临终时再三叮嘱,不准我报仇。我本想违背父亲的遗嘱,非杀了你不可,但想到父亲临终时殷勤恳切的模样,又实在不忍心不听他的话,所以把剑扔在地上,决定不再杀你。我今天虽然不杀你,但今后也许会恶意再起,又来杀你,这就会使我犯下不听父命的大罪。所以我现在把一切告诉你,请你杀了我吧!这样,你从此就安全了;我也免得做了不孝之子。”
  恶王听了以后,非常感动,也非常后悔,说:“我做事糊涂,不分善恶。你们父子俩行为高尚,仁至义尽;而我行事残酷,还毫不自觉。今天,我的命本来已握在你手中了,但你心怀仁慈,牢记父亲的遗言,不来伤害我,我真是感激不尽。现在让我们回城去吧!可是,我们到底应该怎么走呢?”
  长生说:“这儿的路我很熟,起先我是为了报杀父之仇,才故意引你迷路的。”说完,便领着恶王出了山林。
  大臣们正在等待、寻找他们,见他们回来,十分高兴。
  恶王下令准备宴席,在宴席上,恶王问群臣说:“你们有谁认识长寿王的太子长生的?”
  大臣中有的根本不认识长生,就回答不认识;有的认识长生,也知道恶王身边的年轻人,明明就是长生,但他们都受过长寿王的恩德,唯恐说穿了,长生性命难保,因此也个个都说不认识。
  恶王便指着长生说:“这就是长生啊!”说毕,恶王站起身来,郑重宣布:“从今天起,我回到我原来的国家去,这个国家就交还给长生。我将与长生结为兄弟,以后若有其它国家敢来侵犯,我一定前来救援。”
  宴会之后,恶王便率领自己的部下,返回本国。
  从此,这两个国家相互通好,和睦往来;人民也都安居乐业,享受太平。
  据《六度集经》卷一《长寿王本生》改编。参见《大正藏》第三卷第5页。
5.太子迦兰的故事
  以前,波罗奈国有个国王,他去世时,把王位传给太子迦兰。迦兰认为自己的德行还不够,就把王位让给弟弟,自己则带着妻子,一同入山学道去了。
  邻国有个人因犯罪而被割去耳朵鼻子、砍去了手脚,人们把他放在一条破船上,让他顺流而下,听天由命。罪犯抱着一线求生的希望,在船上声嘶力竭地大叫“救命”。
  这个时候,迦兰太子正在修道,听见林子外边什么地方,远远地传来“救命”声。那声音是那么悲惨、那么绝望,他心里十分不忍,便迅速到了河边。看到远处漂过来的船,决心要救他,于是奋不顾身地跳进河里,他迅速游到船边,拉住船,牵着船靠了岸,并亲自将那个没有手脚的人背上岸,背到自己修行的地方。
  经过四年的调理医治,罪犯的伤都治好了。
  可是没想到在这段时间内,每当迦兰出外修行时,他的妻子就与罪犯私通。
  日子一久,他们视迦兰为眼中钉,便想找机会杀死他。
  迦兰的妻子对罪犯说:“你若是杀了我丈夫,我就可以和你结婚,那我们天天都能在一起了。”
  罪犯觉得迦兰是自己的救命恩人,尽管自己已经做出对不起他的事,仍不忍心杀害他。
  可是迦兰的妻子根本听不进去,一再要求罪犯想办法把迦兰除掉。
  罪犯说:“这事没有那么容易!你看,我的手脚都没了,连生活都要靠你们,怎么能拿起武器杀人呢?”
  迦兰的妻子左思右想,终于想到一个办法。
  当迦兰回来时,他的妻子装作害了极厉害的头疼,愁眉苦脸、痛苦不堪地对丈夫说:“我从来没有这样的毛病,这次恐怕是因为什么事得罪了山神,所以他如此惩罚我。你不是明天还要去山林里吗?我和你一道去,到山里去祈祷,求山神宽恕我,赐福给我。”
  迦兰也觉得这是个好办法,很高兴地答应了。
  第二天,两人一起入山。那座山直入云霄,处处是悬崖峭壁、高山深涧,地势十分险峻。
  迦兰的妻子说:“这个地方很好,就让我在这里拜山神吧!
  你应该面向太阳站着,帮助我祭祀。”
  迦兰顺从地站在一块大石头上,面向着太阳。
  他妻子煞有其事地绕着他转了几圈,当她转到他背后的时候,突然猛地将他推下悬崖,然后满心欢喜地回家去了。
  迦兰被妻子猛然一推,身不由己地掉下山去,幸好山腰上有棵树,迦兰不偏不倚,正好落在浓密的树叶里,层层柔韧的树枝托住了他,一点伤都没有。但挂在半山腰,上下不得;他大声叫喊,也没有人回答他,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天色渐渐黑了下来了,迦兰感到肚子叽哩咕噜地叫了起来,口也干得直冒火。幸好树上长了许多果子,又红又香,他摘了不少果子,大吃一顿,肚子不叫、口也不渴了。就这样,他在这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半山腰,待了好几天。
  在这棵树旁,有一只乌龟,它常常爬到树上吃果子,以此维持生命。这天它又来吃果子,却发现树上趴着一个人,吓得不敢过来。一连好几天,乌龟一粒果子也没吃到,饿得头昏眼花,只好壮着胆子来摘果子。迦兰在树上待了好几天,没有看过任何生物,现在看见一只乌龟爬过来,感觉特别亲切。
  他抚摸着龟甲,摘下果子送到乌龟面前。就这样,迦兰与乌龟渐渐熟悉起来,成了朋友。
  一天,乌龟又来吃果子,迦兰照例摘了一堆果子喂乌龟。乌龟正在吃果子时,迦兰突然童心大起,他想:“这只乌龟的背又宽又大,骑在上面一定很舒服。”便一下子跨到乌龟背上。
  乌龟正低头吃果子,没想到背上突然跳上个人来,吓了一跳。
  它猛地一蹦,迦兰与乌龟竟一齐从树上掉了下去,掉向深不可测的悬崖。
  迦兰闭上眼睛,只听得耳旁风声呼呼响,心中暗暗想道:“糟糕!这下可没命了。我死了倒不要紧,只是连累乌龟朋友一齐丧命,太对不起它了!”正想着,突然掉在一堆柔软的茅草上。他站起来一看,已经到了悬崖底,可是全身一点伤也没有。再一看,乌龟正在他身旁探头探脑地笑呢!原来是山神救了他俩的命。
  迦兰想:“现在该到哪里去呢?回林中的家嘛!肯定不行。还是回国去吧!离开国家也好几年了,该回去看看了。也不知弟弟把国家治理得怎么样?”
  迦兰长途跋涉,渴饮饥餐,夜宿晓行,终于回到国内。
  弟弟见他修行回来,十分高兴,便把王位让给他。
  迦兰每天都出外了解国内的情况,施舍穷人,在方圆几百里内,救济穷人钱财、衣服、车辆等。迦兰的善行,令人佩服,人们纷纷前来投靠他。
  迦兰的妻子以为这下子一定把迦兰除掉了,自己可以为所欲为,就想回国去,她想:“反正没有人会认出我来,我已经离开那么多年了。”于是,她带着一点路上要用的东西,背着那个没手没脚的罪犯回国。遇到有人询问,她就扯谎说:“我的丈夫本是安分守己的人,因为年年打仗,被迫去当兵,结果把身体搞残废了,不能自理生活。听说大王经常布施,因此我背着他,吃尽了千辛万苦,到这里来请求施舍,好打发日子。”
  众人听她这样讲,信以为真,都非常同情她,纷纷给他们吃的用的。有人还告诉他们:“要是你们明天能去东门,就能得到更多布施;因为明天大王要去东门施舍。像你这样有高尚品德的妇女,只要和大王讲讲你和你丈夫的遭遇,他一定会多多赏赐你的。”
  第二天,她果然前往东门,事先还编了一套更圆满、更让人感动的谎话。但是,她万万没想到迦兰还活着,回来当上国王,更没认出这个穿着华贵衣服的国王,就是迦兰。
  迦兰却已经认出了她,于是就在大庭广众面前,把妻子的恶行原原本本地叙述了一遍。
  大臣们听完迦兰的叙述,都十分气愤。有的大臣建议烧死她;有的人说犯下这种罪应该斩首。
  掌管司法的大臣说:“再大的罪,莫过于背叛正确的道理,而走入邪路的叛逆之行。应当将罪犯钉在她背上,让她永远驮着他。”
  众人都认为这个办法最好,就用这个办法惩治了这个恶女人。
  据《六度集经》卷二《波罗奈国王经》改编。参见《大正藏》第三卷第6页。
6.波耶王的故事
  从前波罗奈国有个国王,名叫波耶。他当政时以仁慈之心治理国家,从不用武力,老百姓也都遵纪守法,国内太平无事。武器、监狱等全部废除了,大家丰衣足食,连天神也赞叹波耶王的善行。
  邻国的国王,听说这个国家如此繁荣富足,便与大臣们商量:“那个国家如此富足,我要占领它,我一定要得到它。”
  大臣及王妃们都表示非常赞同。
  于是,那个国王便调集全部兵力,发兵攻打波罗奈国。
  波罗奈国的百姓听到这个消息,纷纷动员起来,准备抵抗外来的侵略,他们加紧训练,制造兵器,储备粮食和水,做好了抵御强敌的一切准备。
  波耶王看到两国随时都有可能开战,形势紧迫,难过地说:“这是因为我一个人的缘故啊!打起仗来,双方都会死伤无数百姓、毁掉大批物资,这么多无辜百姓要遭殃!为什么不能以德服人,却非要用豺狼虎豹一般残忍的办法呢?我宁可失去自己的性命,也不能放弃自己的慈悲心。”于是他对聚集的大臣们说:“请诸位退下,明日再来商议。”
  当夜,波耶王换了衣服,悄悄地出城,走到一座山里。
  月亮弯弯地挂在树梢,发出冰冷的银光,波耶王坐在一棵大树下沉思着。
  这时,在朦胧的月光下,沿着蜿蜒的山路,走过来一位老婆罗门。见树下有人坐着,老婆罗门上前问安,并道:“你们的国王安然无恙吧?”
  波耶王答道:“他已经死了。”
  老婆罗门听到这句话,伤心得痛哭流涕,不能自已。
  波耶王见他这样悲恸,心里有些奇怪,就问他:“您为什么这样悲伤呢?您是谁啊?”
  老婆罗门说:“我早就听说波耶王对百姓非常爱护、仁慈,如同天帝释对众生一样。我从很远的地方赶来,就是要去他那里,可真没想到,他竟然已不在人世了。我又老又穷,为了到波耶王那里去,已经花掉毕生的积蓄,现在我该怎么办呢?”
  波耶王说:“您别难过,我就是波耶王。现在有一个机会,可以让您发财:邻国的国王知道我的国家丰足富饶,钱财众多,下了命令要攻打我的国家。现在,他已经占领我国的首都,并悬赏要我的首级,说:‘凡是得到波耶国王头者,赏男女仆人各一千人、马一千匹、牛一千头、金银各一千斤。’您要是割下我的头,带着我的金王冠和宝剑为证,送给那个国王,那么丰厚的赏赐,就可以供您使用,并且可以传给后代子孙,他们再也不会受穷了。这样,我心里也愉快。”
  老婆罗门马上回答:“大王!您是一番好意,但这种不仁不义的事,我宁死也不会做的。”
  波耶王心里想:“看来这位老人宁可穷死、饿死,也不会杀害我的。可是如果我自己把头送给他,他不是就没罪了吗?”
  于是,波耶王拜了拜十方,泪流满面地说:“在百姓遇到危难时,我应该拯救他们、安抚他们;在百姓不懂道理,而走向邪路时,我应该引导他们、帮助他们。但现在面对这位老人,我要用自己的头,来帮助他摆脱贫困,又让他无罪。”说完就拔剑自杀。
  老婆罗门拿了他的头,带着王冠和宝剑,进城去见邻国的国王。
  在王宫门口,一位大臣带他进去拜见国王。
  国王奇怪地向波耶王原来的大臣询问道:“大臣啊!那个波耶王力大无比,能独挡千人,难道是这个老头一个人捉到的?”
  大臣哀恸地伏倒在地,无法回答。
  国王又问老婆罗门:“那么他是你杀死的吗?”
  老婆罗门将事情经过详细地讲一遍。
  这件事很快地传遍全城,成千上万的男女老少知道了,都涌上街头,痛哭哀悼,有些人甚至因哀伤过度,而吐血或休克而死;连那些雄赳赳的武士们,也都失声痛哭。
  国王深深被波耶王的行为感动了,仰天长叹道:“我真是太残忍了!是我杀害了这位仁慈的国王啊!”随即取来波耶王的尸体,将头与身体用金箔连在一起,放在正殿上;又立波耶王的儿子为王。
  全国上下都很热爱波耶王的儿子。
  后来这两个国家世代和好,再也没有打过仗。
  据《六度集经》卷二《波耶王经》改编。参见《大正藏》第三卷第6页。
7.须大拿太子的故事
  从前,有一个叶波国,国王名叫湿波。湿波王治国有方,对人民很仁慈:他手下有四千个大臣,主管着六十个小国,八百座城镇。湿波王的后宫有两万夫人,但没有一位夫人为他生个儿子,湿波王很忧虑,到处封山祭水、祈拜神灵。后来,王后果然怀了孕,湿波王高兴极了,凡是王后所需要的饮食、衣服、用具,都亲自料理,无论什么东西,务必精益求精,让王后满意舒适。
  十月怀胎,王后生下一个太子,后宫的两万夫人得到消息,个个欢欣鼓舞;全国上下也同声庆贺。
  国王给太子起了个名字,叫须大拿,特意派了四个乳母照料他:一个是给他喂奶的;一个是专门抱他的;一个是为他洗澡的;还有一个是专门陪他游戏的。
  太子转眼已长到十六岁,对书法、算术、射箭、骑马及礼、乐等各种知识与技艺,无所不通,无所不精。太子对父母十分尊敬孝顺,父母也特别喜爱他,湿波王专门为他修建了一座华丽的宫殿,让他居住其中。
  太子一天天长大,湿波王便为太子娶妻。他的妻子名叫曼坻,容貌艳丽,天下无双,身上装饰着各种美妙的琉璃、金银珍宝;妻子又为他生育一对活泼可爱的儿女,全家过着幸福的生活。
  须大拿太子从小心地仁慈、喜欢布施,常愿天下所有人民,乃至飞禽走兽,都能幸福。有一天,太子出城游玩;天帝释知道这个消息后,便带领一批天神,变化为穷人、乞丐、盲聋哑人,等在路边。太子赶车到了这儿,看见这么多可怜人,心里十分难过,再也不想去游玩,扭头把车赶回王宫。
  湿波王见儿子高高兴兴地出宫,却闷闷不乐地回来,心里十分奇怪,不禁问道:“儿啊!你今天出宫碰到了什么?为什么这么不高兴?”
  须大拿说:“我看见路旁有许多穷人、乞丐,还有许多盲聋哑人。看见这么多人在受苦,我心里很难受。父王!我有一个要求,不知您能否答应我?”
  湿波王说:“孩子!无论你有什么要求,我都答应,你说吧!你想要什么?”
  须大拿说:“我想把国库中收藏的各种珍宝、财物,都拿出来布施给城里、城外的受苦人。人们想要什么,就给什么,让每个人都满意幸福。”
  湿波王低头沉思了一下,觉得自己既已答应满足太子的要求,自然不便再拒绝,便说道:“好吧!孩子,你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吧!”
  于是太子便命令手下,赶着大车到国库去,将各式各样的财物、珍宝都搬出来,堆放在四座城门外及市中心,任人们随意取用。四面八方的人民,得到须大拿太子发放布施的消息,高兴极了,纷纷赶来。
  凡是没饭吃的,就领到粮食;没衣服穿的就领到衣服布匹;想要金银珠宝的,就得到金银珠宝。
  须大拿太子尽量满足每个人的要求,不让任何人失望。
  这消息一传十、十传百,来的人越来越多,有的人甚至来自千里、万里之外。
  叶波国有个世代仇敌,该国国王总是处心积虑地想征服叶波国。“须大拿太子发放布施,尽量满足每个人的愿望。”这消息一传到该国,国王马上召集大臣及手下的许多婆罗门,对他们说:“叶波国王养着一头大白象,名叫‘须檀延’。这头象天生雄力,勇猛善斗,以往叶波国与其它国家打仗,都是靠着这头象才获得胜利。这头象可说是我们征服叶波国的最大障碍。现在须大拿太子正在布施,无论谁提出什么要求,都会满足他。你们谁能想个法子,去把这头大白象乞化来?”
  大臣们都说:“这件多太难了,恐怕办不到。”
  这时,有八个婆罗门走上前,对国王说:“请大王为我们准备路费、干粮,我们能给大王把这头大白象弄来。”
  国王大喜,说:“你们如能把大白象弄到手,我重重有赏。”
  随即给他们准备路费、干粮。
  于是,八个婆罗门手拄禅杖,翻山涉水地到了叶波国。他们走到太子宫殿的门的,个个面朝宫殿,身倚禅杖,翘起一只脚,单足独立,一声不吭地站着。
  守门人忙问:“诸位大师有何贵干?”
  八位婆罗门说:“我们从远方来,想向须大拿太子乞讨一样东西。”守门人赶紧将此事禀告太子。
  须大拿太子听说从远方来了八位婆罗门,十分高兴,赶紧迎出大门来,恭恭敬敬地向这八位婆罗门致礼问好,说道:“大师们远道而来,一路辛苦了!不知大师们从什么地方来?想要些什么东西?你们为什么要单足独立,一脚翘起呢?”
  八位婆罗门回答说:“我们听说太子乐善好施,无论别人想要什么,都能尽量满足。太子的大名已流布四方,甚至连天宫、地狱,都在传播您的事迹,您布施的功德,真是不可限量。如果太子真能满足所有求助人的愿望,那么我们想向您乞化贵国的一头大白象。”
  太子马上答应婆罗门的要求,立即让手下到象厩去牵象。
  八位婆罗门马上说:“我们想要的,是名叫须檀延的那头大白象。”
  太子一听,有点迟疑,心想:“这头大白象是我父王最心爱的宝物,可以说,父王喜爱它就像喜爱我一样。我实在无法将这头象布施给大师们!如果我把它布施给他们,就一定会失去父王的欢心,也许父王会把我赶出国去,不再要我这个儿子。”但转念又想:“我已经发过誓,布施时要满足所有人的愿望,今天如果不把大白象给他们,岂不是违反了自己的誓言?再说,我决心让所有人都幸福快乐,如果今天不把大白象布施给他们,他们一定会不快乐。”想到这里,须大拿太子慨然应诺说:“好吧!我就把须檀延布施给你们。”
  太子立即命令左右,到象厩把须檀延备好金鞍牵来。太子左手拿水瓶,服侍婆罗门们洗完手,右手把大白象的缰绳交给他们。八个婆罗门连声向太子祝福,然后一个个高高兴兴地爬到象背上。
  太子说:“趁我父王还不知道,你们快走吧!这件事要是让父王知道了,他一定会派人追赶你们的。”
  八个婆罗门便骑着大象,一溜烟地跑了。
  大臣们听说须大拿太子把大白象须檀延布施给敌国的婆罗门,个个都大惊失色,坐立不安,大家都说:“我国一向靠这头宝象打败敌国,才保证国泰民安;现在宝象让敌国给牵走了,如何是好?”连忙跑去报告湿波王说:“太子把我国杀敌的宝象须檀延布施给敌国了。”
  湿波王一听,两眼都直了。
  大臣们又说:“大王之所以能稳坐江山,全靠这头宝象。
  这头宝象神力无比,抵得上六十头大象的力量。现在太子把它布施给敌国,恐怕不久灾祸就要降临我国了。最近这些日子以来,太子为所欲为,把国库都弄空了,再这样下去,终有一天,他会把全部国土,乃至妻子儿女,都布施给别人。”
  湿波王听了这番话,心中十分恼怒,但还是有点将信将疑,觉得太子应不至于把镇国的宝象送给敌人,连忙叫来亲信大臣,问道:“太子真的把须檀延送给敌国了吗?”
  亲信大臣回答:“确实如此!”
  湿波王怒火冲天,大叫一声,从王位上摔下来,不省人事。
  左右侍从忙用冷水给他敷头洒脸,国王好不容易才苏醒过来。
  后宫的两万夫人,听说须大拿太子干了这么一件危害国家的事,也都议论纷纷,责怪太子做得不对。
  国王召集群臣,讨论如何处置太子。
  一位大臣说:“我国过去原有规定,凡敢进入须檀延象厩者,剁其脚;凡敢手牵这头宝象者,截其手;凡敢偷看一眼者,剜其眼。须大拿太子这次竟将宝象送人,按律当斩。”
  不少大臣纷纷赞同。
  国王心里非常难过。说:“只怪我这个儿子心地太善良,太喜爱布施了。要不然,让我把他关到牢里监禁起来吧!”
  这时,另一位大臣站起来说:“刚才大家说要将太子斩头,这不大妥当,大王只有这么一个儿子,平生异常喜爱,怎么能斩头呢?但是如大王说的,处以监禁的处罚,也不妥当。依我之见,应把他驱逐出国,让他在荒山野林里流放十二年,教他忏悔自己的错误。”
  国王和大臣们都同意这个方法。
  湿波王遣人叫来须大拿太子,问道:“你是否把我国的镇国宝象布施给敌国了?”
  太子回答:“是的!”
  湿波王问:“你把宝象布施给别人之前,为什么不先禀告我?”
  太子说:“在这之前,父王已答应我可以随意布施,满足所有人的要求,所以我没有禀告父王。”
  湿波王气得叫道:“我答应你布施的是金钱珠宝,而不是宝象。”
  太子回答:“宝象与金钱珠宝一样,都属父王所有,为什么要例外呢?”
  湿波王无言可答,生气地说:“你擅自把镇国宝象布施给敌国,现在大家决议把你流放到野外去,你到‘檀特山’去吧!十二年之内,不准回来。”
  太子说:“谨遵大王的命令!不过在我临走之前,还有个小小的心愿,就是希望父王能同意我再做七天布施,以表达我对人民的一点心意。”
  湿波王说:“正因为你布施得太厉害,把国库全部掏空,把宝象也送了人,所以才将你流放。我不能答应你再做七天布施,你快走吧!”
  太子说:“大王的命令,我不敢违抗。但我宫中有些私人财物,愿大王允许我把它们布施掉,绝不动用国库中的财物。”
  后宫两万夫人听到这消息,纷纷来到湿波王面前求情,希望湿波王能满足须大拿太子最后一个愿望。
  国王最后答应了。
  太子赶紧派人四处发布通知,凡是希望得到布施的,七天之内到太子宫殿的门口来领取。
  在这七天中,果然熙熙攘攘地来了不少人。
  太子为每个人准备精美的饭菜,并送给他们许多金银珠宝。到了第七天,须大拿太子已把自己宫中的所有财物,施舍得一干二净。
  全国人民欢声雷动,许多过去饥寒交迫的穷人,现在都过着丰衣足食的生活。
  太子对妻子曼坻说:“父王已决定把我流放到檀特山中十二年。”
  曼坻大吃一惊,问道:“你犯了什么错,父王要这样处罚你?”
  太子老实地回答:“因我布施得太过分,国库都让我搞空了。再说,我又把镇国宝象布施给敌国,所以父王及大臣都雷霆大怒,要把我赶出去。”
  曼坻说:“事已至此,也就不必多说了。让我们一同到山里修行,但愿我们修行的功德能使国家富强,使父王、大臣及全国人民富乐无边。”
  太子说:“山中生活非常艰难,你从小生活在宫中,衣软食细,随心所欲,哪能到山里去过那种吃野果、睡草褥的生活呢?再说,野外生活经常会有风雨雷电、雾露霜雪;冷风过处,如针扎骨;太阳嚗晒,如坐蒸笼,你这样娇嫩的身体,怎么受得了呢?更不要说那荒山野林,处处荆棘丛生,还有各式各样的毒蛇猛兽了,也不知道会遇到什么危险,你是万万去不得的。”
  曼坻说:“我们夫妇同体,恩义如山,我怎么能为了过舒适的生活,而抛下你,让你一个人到深山老林里去呢?无论你到哪里,我都要跟你去,绝不分离。再说,你一生乐善好施,你走了之后,万一有人来向我乞讨化,那我怎么办?答应吧!我实在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布施;不答应嘛,岂不败坏你乐善好施的名誉?那我一定会遗憾终生的!”
  须大拿说:“我已发誓,要满足任何人的任何要求,因此,即使有人来向我要求儿女布施给他们,我也不能拒绝。你如要和我一起去,假如真的发生有人向我乞儿女的事,你怎么办?你如果出面阻挡,其不照样破坏了我的善心?”
  曼坻说:“世上从没有一个人,像你这样乐善好施的。我一定要跟你一起走,至于布施,你想怎么做都行,我一定支持你。”
  须大拿听了很高兴,说:“你能这样想,那就太好了。”
  夫妻两人便带着儿女,一起来到王后处辞行。
  太子对母亲说:“我走了之后,希望母后能多劝谏父王,一定要以正法治国,不能随便冤枉百姓。”
  王后见心爱的儿子被放逐,心痛欲裂,但也没有办法,只好祈祷诸神,保佑他们在山林中平安无事、无病无灾,但愿母子早日团圆。
  后宫的两万夫人及湿波王的四千位大臣都赶来送行。临行时,两万夫人每人送给须大拿太子一串珍珠;四千大臣每人送一朵用七宝做成的宝花。全城及四乡的百姓听说太子被放逐,也都赶来送行,城里城外,人头簇拥。
  须大拿太子从宫中出来,一路上就把那一串串珍珠和一朵朵宝花,散发给沿路的人民。等他走到城门口,那些珍珠、宝花又布施得不剩。到了城外,太子便坐在一棵大树下,再三地劝请百姓们就此止步。
下一页 尾页 共12页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