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佛禅小故事大智慧

_8 佚名(现代)
  禅师答:“佛没坏,不用修,先修自己。”
我不是众生
惟宽禅师有一次被一位学僧问道:“狗有没有佛性?”
  “有。”惟宽禅师答。
  “你有没有佛性?”“我没有。”
  “为什么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而你没有?”“因为我不是你所说的众生。”
  “你不是众生,是佛吗?”“也不是。”
  “那你究竟是什么?”“我不是一个『什么』!”
  学僧最后问道:“那是我们能够看到或想到的吗?”
  “那是不可思议的不可思议。”
  我是什么?我就是我,如果人人都能肯定自我,那就是真我,所谓真我非众生,非不众生,那是个什么呢?
心与性
有一学僧至南阳慧忠国师处参学,请示道:
  “禅-是心的别名,而“心”是在佛不增,在凡不减的真如实性,禅宗祖师们将此“心”易名为“性”,请问禅师,心与性之差别如何?”
  慧忠毫不隐藏的回答道:“迷时则有差别,悟时则无差别。”
  学僧又再进一步的问道:“经上说:佛性是常,心是无常,为什么你会说无差别呢?”
  慧忠国师耐烦的举喻说明道:“你只依语而不依义,譬如寒时结水成冰,暖时融冰成水;迷时结性成心,悟时融心成性,心性本同,依迷悟而有所差别。”
  学僧终于契会于心。
  在佛教里,心性的别名很多,如“本来面目”,“如来藏”、“法身”、“实相”、“自性”、“真如”、“本体”、“真心”、“般若”、“禅”等等。这无非是用种种方法要吾人认识自己。迷悟虽有差,本性则无异。如黄金是一,但可制耳环、戒指、手镯等各种不同之金器,故金器虽异,实一黄金耳。明乎此,心与性名虽不同,实则皆吾人之本体也。
翰林学士苏东坡,因与照觉禅师论道,谈及“情与无情,同圆种智”的话后,忽有省悟,因而作“未参禅前”,“参禅时”,“参禅悟道后”三偈,表明心得。未参禅前的境界是: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皆不同;
   不识卢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到了参禅时,其心得是:
  “卢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及至归来无一事,卢山烟雨浙江潮。”
   及至参禅悟道以后,其心境是:
  “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
   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
  苏东坡自此禅悟后,对佛法自视更高,闻荆南玉泉寺承皓禅师禅门高峻,机锋难触,心中甚为不服,因此微服求见,想要试一试承皓禅师的禅功如何?才初见面,苏东坡说:
  “闻禅师禅悟功高,请问禅悟是什么?”
   承皓禅师不答反问道:
  “请问尊官贵姓?”
   苏东坡道:“姓秤,乃秤天下长老有多重的秤!”
   承皓禅师大喝一声,说道:
  “请问这一喝有多少重?”
   苏东坡无以为对,遂礼拜而退。
  苏东坡参禅三个层次,正如青原行思禅师说的参禅三个阶段,他说:“参禅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参禅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参禅后,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
  禅者经此三关,虽能开悟,但并非修证,悟是解,修属证,故禅者由悟起修,由修而证。如无修证者若遇承皓禅师此等禅宗大匠,对你大喝一声时,即瞠目结舌哑口无言了。
佛说缘分
在释迦牟尼佛和十大弟子的故事中有提到.......有一天他对着所有弟子在讲经说法,忽然他叫起了阿难说:
  「你拿一个桶子,到前方五里路远的一个小村庄,向一个在井边洗衣服的老妇人,要一桶水回来,记得态度要客气和善一点。」
  阿难点点头,拿着空桶子,往世尊指示的方向去要水。他想说,这么容易的事,一定轻易就能办妥世尊所交待的任务。
  走阿走的,走到了那村庄,真有位白发苍苍的老妇在井边洗衣服。
  阿难,很有礼貌的向这位老妇恭敬的作揖,说: 「老人家啊!老人家,可以跟你要一桶水吗?」那老妇一抬起头望向这年轻人,不由怒从心生.....很生气的说:
  「不行,这口井只能给这村子里的人使用,任何外人,是不被允许的!」
  接着就把阿难给赶走了,任由阿难苦苦哀求也不为所动!
  阿难无奈!只有带着空桶回去......他将他所遭遇的种种情形,娓娓的向世尊和在场的弟子道来......
  世尊点点头,示意阿难坐下,接着祂叫舍利弗去。舍利弗一样走啊走的,走到了那村庄;一样见到那个白发苍苍的老妇还在井边洗衣服。舍利弗一样很有礼貌的向这位老妇人,说: 「老人家阿老人家,可以跟你要一桶水吗?」
  那老妇一抬起头望向这年轻人,不由得心花怒放.....彷彿见了一个很投缘的亲人。
很高兴的说:「行!行!来来,我来帮你打水.....」打好一桶水给舍利弗后,又叫他等一下;
  老妇人匆忙的回家拿一些斋食叫舍利弗带着路上吃。他带了整桶水回去,将他所遇到的种种情形,也娓娓的向世尊和在场的弟子道来..........
  世尊点点头一样示意舍利弗坐下.....
  阿难和在场弟子就很纳闷、疑惑,问世尊是何种因缘?
  造成阿难和舍利弗这两人有这么大的差别。世尊开示说道:
  在远劫前的一世,这位老妇沦为畜牲道,是只老鼠; 她死在路边被烈日艳阳暴晒着……
  阿难那时候是个赶货经商的贾人,见到这只死老鼠,心中起了嫌恶之心,掩鼻而过……
舍利弗那时是个正要赴京赶考的读书人,见到这只死老鼠,心中起了怜悯之心,顺手捧把泥土将她掩盖。
  经久远劫以后,现在他们见了面,产生这样不同的差别待遇。 众人可以想像……小小的起心动念,就有如此大的善恶果报,何况是直接加诸痛苦在人身上呢!!缘份真的很奥妙!!
  有时候走在路上,看到一个完全不认识的人,莫名其妙就觉的很讨厌;
  有时候又跟个完全不认识的人或不是很认识的人产生莫名的好感,
  就像我对你的感觉一样。不知道你是不是也有同感......
佛度莲花
有一次,释尊在灵鹫山弘法。
  王舍城里,一位名叫莲花的妓女,长得非常漂亮,是一位罕见的美女。某天,忽然她起了善意,想远离人世间的烦恼,做一位参学与持戒的佛教修行者。这一天,她正往灵鹫山去拜访释尊。途中,她走到一条清澈的河流,想喝水止渴。当她瞧见自己在水中反映的美貌时,不禁愈看愈自喜。秀丽的眼睛,高挺的鼻梁,樱桃似的嘴唇……不论那一部份,都足以令人心魂荡漾。
  「原来我长得这麽漂亮,为什麽要抛弃美好的身体,而去出家修行呢?倒不如凭这副美貌,及时行乐。只有傻瓜才去做修行者。」顷刻间,她的想法完全改变了。她返身循著原路同去。
  此时,释尊在灵鹫山上暗想,现在正是助长她的善心成长的好时机。於是,释尊运用神通,化身一位比她更漂亮的少妇,在半路上等她来。
  当然,远花对於此事一无所知,她内心里只浮现各种及时行乐的光景。常她从山上走下来,突然看见一个陌生的绝世美女,姗姗而来。
  「我从来没看过你,你一个人要上那儿去?怎不跟先生在一块儿呢?你的孩子和兄弟不在身边吗? 」莲花竟也被她的美色著迷,忍不住开口问她。
  「我是城里的人,现在打算回家去。一个人的确很寂寞,如果不嫌弃,我们结伴同行好吗?」
  两人谈妥後,一块儿走下山来。途中经过泉水旁边,她们坐下休息,开始热烈地开聊出来。
  不料,这位美人竟将莲花的膝盖当枕头,呼呼地睡著了。仔细一瞧,她的呼吸忽然停止了。片刻後,尸体逐渐浮肿腐烂,臭气冲天,皮破肠露,蛆虫蠢动,发脱齿落,死状惨不忍睹。莲花目睹这样的巨变,吓得脸色发青,心里暗忖∶「像这样漂亮的女人,一旦断了气,尚且变成这样子。难道我就能永远保持美丽吗?不错,还是该去参访佛陀,求佛陀救度才对。」
  她下决心後,拔腿就跑,回头攀登灵鹫山的原路。她见到佛陀时,双膝跪地,一五一十地把刚才看到的情形,禀告了佛陀。
  释尊用慈悲的眼睛注视她,为她解说世间有四件事,永远无法如人愿∶
  1.不论青年、壮年,都会日渐衰老。2.再壮健的人,也难逃一死。3.亲朋好友,虽然聚集一堂,快乐无比,也终有离别的时刻。4.纵使百万富翁,也会离开财富而去。
  莲花聆听佛陀的教谕,始知此身不是永远属於自己的。惟有佛埋,才是永恒之法。她向佛陀表示,自己愿意修行。佛陀答应,她的黑发即刻脱落,呈现修行者的外貌。在修行期间,由於她能积福培德,故能证得阿罗汉。
人皆不同
某个清晨,当佛陀正与弟子齐聚一堂时,一名男子前来请益∶「神存在吗?」
  佛陀回答∶「存在。」
  午饭後,来了另一个人,他想知道∶「神存在吗?」
  佛陀回答∶「不存在。」
  黄昏时,第三个人提出同样的问题∶「神存在吗?」
  佛陀回答∶「你应该自己决定答案。」
  当此人离去,一名弟子愤愤不平地说道∶「多荒谬啊!上人,您怎能用不同的答案回答相同的问题呢?」
  「因为人皆不同,每个人走他自己的路抵达神国。第一个人对我有信心。第二个人想要证明我是错的。第三个人只相信他能选择的事物。」
有形无形
从前,释尊住在只园精舍的时代。
  罗阅只国有两位初参的修行者,准备到舍卫国去访问释尊。两国的边境是一片荒野,没有人烟。这时候,烈阳高照,泉水枯竭,两人又热又渴,忍无可忍。幸好很快发现一口古井,井底里只有少许的水量,他们想下去把井水喝完。不料,仔细一瞧,水里有许多水虫游来游去。倘若恪守佛教的不杀生戒,显然这生水喝不得了,这时候,他们只有摇头叹气∶「千辛万苦来到这里,一心要谒佛,谁知路上没有一滴水喝。」
  其中一人突然说∶「我们非喝下这些水不可,惟有这样,才能苟延性命去谒佛。管他杀不杀生,不必考虑这麽多。」
  但是,另一位却不以为然∶「你说错啦!当年佛陀谈到戒律时,首先强调慈悲。倘若为自己的生存,而杀生拜佛,後果如何呢?如果恪守佛的教义而死,反而不会遗憾,总比犯戒而活著的好。」
  两个人的意见,完全不同。最後,只好分道而行。
  一个人喝了井水,果然恢复了精神,他继续前往舍卫国。另一人不肯喝水,以至坐以待毙。
  那位不肯喝水的修行者,因有恪守佛戒的功德,死後马上投生三十三天--仞利天。他深知自己过去的功德,才能投生天界。现在,他拿著香花从仞利天下凡来访佛。他一走到佛前,就献上供养,向佛礼拜後,坐在一边。
  那位喝水的修行者,暂时恢复了精力,继续走了几天,依然疲倦万分,最後总算勉强抵达只园精舍了。他得意洋洋地向佛陀鞠躬,但却含著泪水禀告佛∶
  「世尊啊!本来还有一位同伴一起出发,谁知他在途中因疲劳和饥渴而死,请佛陀怜悯他。」
  佛陀微笑地说∶「你们的事情,我知道得很清楚。这里有位天人,他该是你的同伴。由於他恪守戒律,才能投生天界,如今反而先你而到。」接著又说∶
  「你是来看佛陀的肉身吗?肉身是由一些不乾净的东西聚集成的,你是来看这些吗?肉身很快会死亡与消灭。你真要来看这个无常的身体吗?为什麽你不想看佛陀法身呢?惟有置身在法里,才能清净,得到常住的法身。你那位同伴一直在注视佛法,结果才能看到佛陀的法身。你不如他哩!」
  片刻後,佛改用温和的语气说∶
  「你只见我的形象,却不会恪守我的教戒。虽然,你以为现在看见我,其实,我不曾看你。相反地,你那位同参距离我千里之外,仍能严守我的教戒,得以出生为天人,出现在我的眼前。」
  佛教不是外表所见的形象,而是要诚守教义。
破布裹珠
相国裴休有一次到大安寺,请示大安的寺僧道:
  “佛陀的十大弟子,各有第一,请问罗侯罗以何为第一?”
  寺僧大众认为这么简单的佛教常识,所以就异口同声的回答道:“以密行为第一。”
  裴休对大家的回答并不满意,随口问道:
  “此处有禅师吗?”
  碰巧龙牙居遁禅师正在后园种菜,寺僧请他出来,寺僧请他出来,裴休以同样的问题问道:
  “罗侯罗以何为第一?”
  龙牙禅师毫不犹豫的说道:“不知道!”
  裴休听后,大喜,随即礼拜并赞歎道:“破布裹真珠。”
  大家都知道,十大弟子中罗侯罗是密行第一的阿罗汉,因为既是密行,怎可说知道?因此龙牙的一句“不知道”,裴休宰相认为他才是真知道。而其它的大众师答称“密行”,从禅者来看,知道的反而不知道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与不知,实在是虚假不来的呀!智能与道德不一样,道德四两,可以冒充半斤,而智能四两就是四两,半斤就是半斤,丝毫虚假不得。龙牙禅师虽然修苦行种菜,衣不蔽体,但破布裹真珠,无怪乎要愧煞那些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禅知子了!
众生无定性
天下一切苍生,既非善,也非恶,是没有定性的。全都因场所和对象的不同,才会产生善恶的行为。因此,如果遇到外道邪见的恶知识,就会长期在三恶道里流转不息,始终不能脱离;如果常怀信敬之心,遇到良师益友,得到奥妙的指点教诲,就能脱离恶道,获得无穷受用。
  从前,印度的一个国王饲养了一匹大象。它力大无穷,勇敢凶悍,在战场上能一举打败敌方的进攻。如果处决罪犯,它会去执行踏死对方的任务。
  有一次发生了火灾,大象的住所被烧毁,只好搬迁到另一个住处。在新住处附近有一座精舍,里面的和尚常常念经,经文里有一句话说:“行善者超升天堂,作恶者下沉深渊。”
  大象不分昼夜都听到这句话,感动肺腑,以致性情渐渐温和,甚至起了慈悲之心。
  一天,国王命令大象去踏死一名重大罪犯,罪犯被拖到大象的住地,不料,大象只用鼻尖轻触了几下犯人,就自行离去了。后来凡是被拖来的罪犯,大象全都用这种方式处理。国王看了大为光火,召集一群大臣问讯原因。
  群臣议论纷纷,有一位大臣禀告说:“这只象的住所旁边有一间精舍,所以,大象必定是朝夕听闻佛法的教诲,心生慈悲。如果现在把它放在屠宰场,让它日夜看见屠宰的情形,必定会再起恶心。”
  国王觉得有道理,立刻派人把大象牵到屠宰场附近,让它每天都看到斩杀、剥皮等残忍的事情。大象果然又恢复了昔日的恶性,残忍凶猛的动作,愈来愈厉害。
  畜生尚且如此,人类也不例外。寻求良师,听闻佛法的教理,实在很有必要。
佛今在何处
唐顺宗有一次问佛光如满禅师道:“佛从何方来?灭向何方去?既言常住世,佛今在何处?”
  如满禅师答道:“佛从无为来,灭向无为去,法身等虚空,常住无心处;有念归无念,有住归无住,来为众生来,去为众生去;清净真如海,湛然体常住,智者善思惟,更勿生疑虑!”
  顺宗皇帝不以为然再问:“佛向王宫生,灭向双林灭,住世四十九,又言无法说;山河与大海,天地及日月,时至皆归尽,谁言不生灭?疑情犹若斯,智者善分别。”
  如满禅师进一步解释道:“佛体本无为,迷情妄分别,法身等虚空,未曾有生灭;有缘佛出世,无缘佛入灭,处处化众生,犹如水中月;非常亦非断,非生亦非灭,生亦未曾生,灭亦未曾灭,了见无心处,自然无法说。”
  顺宗皇帝听后非常欣悦,对禅师益加尊重。
  有人常常问道:阿弥陀佛在西方净土,药师佛在东方世界,那么释迦牟尼佛现在又在哪里儿呢?其实释迦牟尼佛正在常寂光土,而常寂光土又在哪里里呢?
  这种问题,经禅者答来,就非常活泼,因为有心,看到的是生灭的世界,那是佛的应身;无心,看到的是不生不灭的世界,那才是佛的法身。无心就是禅心,唯有用禅心,才知道佛陀真正在哪里里。
  “有缘佛出世,无缘佛入灭”,灭不是生灭的灭,灭是涅槃境界。在常寂光土则灭除一切烦恼、差别、对待,是绝对解脱快乐的寂灭世界。
不信是真谛
有学僧请示慧忠国师道:“古德云:“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不信的人认为是邪说,有信仰者认为是不可思议,但不知如何才正确?”
  慧忠国师回答道:“此是文殊普贤等之境界,非诸凡夫小乘们所能信受,故《华严经》云:佛身充满法界,普现一切群生前,随缘赴感靡不周,而常处此菩提座。翠竹既不出于法界,岂非法身?又《般若经》云:色无边,故般若亦无边,黄花既不越于色,岂非般若?故经本不定法,法本无多子。”
  学僧听后,仍不明白,再问道:
  “此中消息,信者为是?不信者为是?”
  慧忠国师提示更高的意境,答道:
  “信者为俗谛,不信者为真谛。”
  学僧大惊道:
  “不信者讥为邪见,禅师怎可说为真谛?”
  “不信者自不信,真谛自真谛。因其真谛,故凡夫斥为邪见。邪见者,何能语真谛?”慧忠国师作了总结。
  学僧方悟究竟真理,不易信也。
  佛陀初证悟,即慨叹所悟与众生相违,众生认为欲乐为真,佛陀则认为欲乐为假;众生认为佛性真如为无,佛陀则认为是有。故世间之法,莫以信与不信为准,莫不以说好说坏为准,实则是佛道的归于佛道,邪见的归于邪见。
本空非有
有一天,佛印禅师登坛说法,苏东坡闻说赶来参加,座中已经坐满人众,没有空位了。禅师看到苏东坡时说:“人都坐满了,此间已无学士坐处。”
  苏东坡一向好禅,马上机锋相对回答禅师说:“既然此间无坐处,我就以禅师四大五蕴之身为座。”
  禅师看到苏东坡与他论禅,于是说:“学士!我有一个问题问你,如果你回答得出来,那么我老和尚的身体就当你的座位,如果你回答不出来,那么你身上的玉带就要留下本寺,做为纪念。”苏东坡一向自命不凡,以为准胜无疑,便答应了。佛印禅师就说:“四大本空,五蕴非有,请问学士要坐那里呢?”
  苏东坡为之语塞。
  因为我们的色身是由地水火风四大假合,没有一样实在,不能安坐于此,苏东坡的玉带因此输给佛印禅师,至今仍留存于金山寺。
本来面目
香严智闲禅师是百丈禅师的弟子,饱学经论,后来参学师兄灵佑禅师,一天灵佑对他说:“听说你一向博学多闻,现在我问你──父母未生我之前的本来面目是什么?”
  智闲禅师一时语塞,回到住处,翻遍了书本,也找不到答案,再回来对禅师说:“和尚慈悲,请您开示我,什么是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
  沩山灵佑禅师斩钉截铁的说:“我不能告诉你,因为我告诉你答案的话,那仍然是我的东西,和你不相干,我告诉了你,你将来会后悔,甚至会埋怨我的。”
  智闲禅师一看师兄不指示他,伤必地把所有经典烧毁,从此就到南阳自崖山去看守慧忠国师的坟墓,昼夜六时如哑吧吞含火珠地思考这个疑团,有一天在田园除草,忽然锄头碰到石头,咯答一声,顿然身心脱落,而大彻大悟,于是沐浴焚香,对着沩山遥拜着说:“和尚您实在大慈悲了,假如当初您告诉了我,我就没有今日的喜悦了!”
  禅的悟不是别人给我们的,是要我们去心领神会的。
心净国土净
有一位虔诚的佛教信徒,每天都从自家的花园里,采撷鲜花到寺院供佛,一天,当他正送花到佛殿时,碰巧遇到无德禅师从法堂出来,无德禅师非常欣喜的说道:“你每天都这么虔诚的来以香花供佛,依经典的记载,常以香花供佛者,来世当得庄严相貌的福报。”
  信徒非常欢喜回答道:“这是应该的,我每天来寺礼佛时,自觉心灵就像洗涤过似的清凉,但回到家中,心就烦乱了,我们一个家庭主妇,如何在烦嚣的城市中保持一颗清净纯洁的心呢?”
  无德禅师反问道:“你以鲜花献佛,相信你对花草总有一些常识,我现在问你,你如何保持花朵的新鲜呢?”
  信徒答道:“保持花朵新鲜的方法,莫过于每天换水,并且于换水时把花梗剪去一截,因花梗的一端在水里容易腐烂,腐烂之后水份不易吸收,就容易凋谢!”
  无德禅师道:“保持一颗清净纯洁的心,其道理也是一样,我们生活环境像瓶里的水,我们就是花,唯有不停净化我们的身心,变化我们的气质,并且不断的忏悔、检讨、改进陋习、缺点,才能不断吸收到大自然的食粮。”
  信徒听后,欢喜作礼感谢说道:“谢谢禅师的开示,希望以后有机会亲近禅师,过一段寺院中禅者的生活,享受晨钟暮鼓,菩提梵唱的宁静。”
  无德禅师道:“你的呼吸便是梵唱,脉博跳动就是钟鼓,身体便是庙宇,两耳就是菩提,无处不是宁静,又何必等机会到寺院中生活呢?”
  古德说:“热闹场中作道场”,宁静,只要自己息下妄缘,抛开杂念,那里不可宁静呢!深山古寺,如果自己妄想不除,就算住在深山古寺,一样无法修持,禅者重视“当下”,何必明天呢?“参禅何须山水地,灭却心头火亦凉。”即此之谓也。
佛心是什么
慧忠禅师有一次问紫璘供奉(僧官职称)道:
  “供奉学佛多年,‘佛’是何义?”
  紫璘不假思索,随口回答道:“佛者,是学悟之义。”
  慧忠禅师进一步问道:“佛会迷吗?”
  紫璘不以为然,忍耐着反问慧忠禅师:“已经成佛,怎会迷呢?”
  “既然不迷,觉悟作什么呢?”
  慧忠禅师的反诘,紫璘供奉无语可对。
  又有一次,供奉在批注《思益梵天所问经》,慧忠禅师就说道:
  “批注经典者,必须要能契会佛心,所谓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才能胜任。”
  紫璘不悦的答道:“你说的不错,否则我怎么会下笔呢?”
  慧忠禅师听后,就要侍者盛一碗水,水中放七粒米,碗面放一双筷子。问紫璘供奉这是什么意思?
  紫璘茫然不知,无语可对。
  慧忠禅师终于不客气的训诫道:“你连我的意思都不懂,怎说已烃契会佛心呢?”
  慧忠禅师的水米碗筷,已经说明,佛法者不离生活也,离开生活,则要佛法何用?紫璘供奉远离生活批注佛经,则离佛心远矣。
  六祖大师云:“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犹如觅兔角。”希望参禅论道者,莫离“世间、人生、生活、本心”之外,另有所谈论也。
一袭纳衣

有一位无果禅师深居幽谷一心参禅,二十余年来都由一对母女护法供养,由于一直未能明心,深怕信施难消,故想出山寻师访道,以明生死大事。护法的母女要求禅师能多留几日,要做一件衲衣送给禅师。
  母女二人回家后,马上着手剪裁缝制,并一针念一句弥陀圣号。做毕,再包了四锭马蹄银,送给无果禅师做路费。禅师接受了母女二人的好意,准备明日动身下山,是夜仍坐禅养息,忽至半夜,有一青衣童子,手执一旗,后随数人鼓吹而来,扛一朵很大的莲花,到禅师面前。童子说:请禅师上莲华台!
  禅师心中暗想:我修禅定功夫,未修净土法门,就算修净土法门的行者,此境亦不可得,恐是魔境。无果禅师就不理他,童子又再三的劝请,说勿错过,无果禅师就随手拿了一把引磬,插在莲花台上。不久,童子和诸乐人,便鼓吹而去。
  第二天一早,禅师正要动身时,母女二人手中拿了一把引磬,问无果禅师道:“这是禅师遗失的东西吗?昨晚家中母马生了死胎,马夫用刀破开,见此引磬,知是禅师之物,故特送回,只是不知为什么会从马腹中生出来呢?”
  无果禅师听后,汗流浃背,乃作偈曰-“一袭衲衣一张皮,四锭元宝四个蹄;若非老僧定力深,几与汝家作马儿。”
  说后,乃将衣银还于母女二人,一别而去!
  佛教的因果业缘,实在是难以思议的真理,即使悟道,若无修证,生死轮回,仍难免除,观夫无果禅师,可不慎哉?
祸从口出

  有一位婆罗门建造寺庙。供养许多僧伽,有位施主供养许多奶物。一天,适逢一群云游和尚来访,该寺的知客僧心里想∶「施主特地送来一批供养品,来了一群不速之客,端出来未免可惜,乾脆藏起来吧!」
  知客僧果然暗中藏起奶物,不肯摆出来让大家吃。不料。那群作客僧伽早已知悉此事,就责问知客僧说∶「你为什么不让我们吃那些奶制品呢?」
  「你们刚来作客,我是寺里的老主人,新来客人怎能享受佳肴呢?」
  「奶物是施主供养的,现在住在寺庙的人,应该不分彼此,都能够分享才对。」
  知客僧被人责备後,愈加愤怒,以至失去自制心,破口大骂∶「你们去喝厕所的脏水吧!那有资格享受这些美食呢?」
  佛把话说到此,就转口说∶「妄开恶口,终有恶报,在以後数千数百年的漫长时间里,他就投生在厕所坑里了,也就是王舍城外那苹小虫。他只是对许多出家人说了一次恶言恶语,就饱尝如此痛苦。凡我弟子都应该明白祸从口出,妄开恶言会惹火烧身,故不能等闲视之,对父母和其他人必须言谈温和。」
  大家听完佛陀的说法,无不感激万分,各自合掌向佛礼拜,肃静离去。
迦叶无执
佛陀和众多比库有一年在王舍城结夏安居。安居结束前约两星期的时候,佛陀预先告诉比库,安居后要离开王舍城,要比库们预做准备。有些比库便开始缝制新袈裟并加以染色,有些人则洗涤旧袈裟。但当比库们看见大迦叶尊者也在洗袈裟时,心中想着:「王舍城里里外外有非常多信徒仰慕大迦叶尊者,并且供养一切所需的物品。这种情形下,大迦叶却要追随佛陀,离开他们,这样做对吗?」
  十五天后,在离去的前夕,佛陀认为可能有一些供养典礼仪式、比库剃度和丧礼等事情,所以比库全部离去是不恰当的,因此决定要一些比库留在王舍城,并要大迦叶留下来带领他们。大迦叶尊者及其它几位年轻比库就因此留在王舍城。
  听到大迦叶尊者要留下来的消息时,其他比库就说:「果然不出我们所料,大迦叶尊者要留在王舍城。」佛陀告诫他们:「比库们!你们认为大迦叶是执着王舍城的信徒和他们的供养吗?你们错了!大迦叶是奉行我的指示才留下来的,大迦叶不执着一切事物!」
一切皆禅
有一位云水僧听人传说无相禅师禅道高妙,想和其辩论禅法,适逢禅师外出,侍者沙弥出来接待,道:“禅师不在,有事我可以代劳。”
  云水僧道:“你年纪太小不行。”
  侍者沙弥道:“年龄虽小,智能不小喔!”
  云水僧一听,觉得还不错,使用手指比了个小圈圈,向前一指。侍者摊开双手,划了个大圆圈,云水僧伸出一根指头,侍者伸出五根指头。云水僧再伸出三根手指,侍者用手在眼睛上比了一下。
  云水僧诚惶诚恐地跪了下来,顶礼三拜,掉头就走。云水僧心里想:我用手比了个小圈圈,向前一指,是想问他,你胸量有多大?他摊开双手,划了个大圈,说有大海那么大。我又伸出一指问他自身如何?他伸出五指说受持五戒。我再伸出三指问他三界如何?他指指眼睛说三界就在眼里。一个侍者尚且这么高明,不知无相禅师的修行有多深,想想还是走为上策。
  后来,无相禅师回来,侍者就报告了上述的经过,道:“报告师父!不知为什么,那位云水僧知道我俗家是卖饼的,他用手比个小圈圈说,你家的饼只这么一点大。我即摊开双手说,有这么大呢!他伸出一指说,一个一文钱吗?我伸出五指说五文钱才能买一个。他又伸出三指说,三文钱可以吗?我想太没良心了,便比了眼睛,怪他不认识货,不想,他却吓得逃走了!”
  无相禅师听后,说道:“一切皆法也,一切皆禅也!侍者,你会吗?”
  侍者茫然,不知为对。
  佛法讲究机缘,禅,就是机缘,你懂得,无时不禅,无处不禅,无人不禅,无事不禅。不懂,即使说得天花乱坠,也与禅无关。禅史中有赵州茶,云门饼之说,此皆禅也,俗语云:讲者无心,听者有意,故无相禅师曰一切皆法也,一切皆禅也。
1、泥濘路上
  某日,坦山和尚與一道友一起走在一條泥濘小路上,此時,天正下著大雨。
  他倆在一個拐彎處遇到一位漂亮的姑娘,姑娘因為身著綢布衣裳和絲質衣帶而無法跨過那條泥路。
  "來吧,姑娘,"坦山說道,然後就把那位姑娘抱過了泥路,放下後又繼續趕路。
  一路上,道友一直悶聲不響,最後終於按捺不住,向坦山發問:"我們出家人不近女色,特別是年輕貌美的女子,那是很危險的,你為什麼要那樣做?"
  "什麼?那個女人嗎?"坦山答道,"我早就把她放下了,你還抱著嗎?"   
  2、一切皆空
  山岡鐵舟到處參訪名師。一天,他見到了相國寺的獨園和尚。
  為了表示他的悟境,他頗為得意地對獨園說道:"心、佛,以及眾生,三者皆空。現象的真性是空。無悟、無迷、無聖、無凡、無施、無受。"
  當時獨園正在抽煙,未曾答腔。但他突然舉起煙筒將山岡打了一下,使得這位年輕的禪者甚為憤怒。
  "一切皆空,"獨園問道,"哪兒來這麼大的脾氣?"
  
  3、求人不如求己
  一人去寺廟參拜觀音菩薩。   幾叩首後,這人突然發現身邊一人也在參拜,且模樣與供臺上的觀音菩薩一模一樣。   此人大惑不解,輕聲問道:"您是觀音菩薩嗎?"   那人答:"是。"   此人更加迷惑,又問:"那您自己為什麼還要參拜呢?"   觀音菩薩答:"因為我知道,求人不如求己。"
  
  4、輸與贏
  一位武士手裏握著一條魚來到一休禪師的房間。   他說道:"我們打個賭,禪師說我手中的這條魚是死是活?"   一休知道如果他說是死的,武士肯定會鬆開手;而如果他說是活的,那武士一定會暗中使勁把魚捏死。   於是,一休說:"是死的。"   武士馬上把手鬆開,笑道:"哈哈,禪師你輸了,你看這魚是活的。"   一休淡淡一笑,說道:"是的,我輸了。"   一休輸了,但是他卻贏得了一條實實在在的魚。    
  5、你且看他
  寒山問拾得:"世間有人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騙我,如何處置乎?"   拾得曰:"忍他、讓他、避他、由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過幾年你且看他。"   
 6、一杯茶
  南隱是日本明治時代的一位禪師。有一天,有位大學教授特來向他問禪,他只以茶相待。
  他將茶水注入這位來賓的杯子,直到杯滿,而後又繼續注入。   這位教授眼睜睜地望著茶水不息地溢出杯外,直到再也不能沉默下去了,終於說道:"已經漫出來了,不要再倒了!"
  "你就像這只杯子一樣,"南隱答道,"裏面裝滿了你自己的看法和想法。你不先把你自己的杯子空掉,叫我如何對你說禪?"
  
  7、悟性如光
  讀佛經。   弟子問佛祖:"您所說的極樂世界,我看不見,怎麼能夠相信呢?"
  佛祖把弟子帶進一間漆黑的屋子,告訴他:"牆角有一把錘子。"   弟子不管是瞪大眼睛,還是瞇成小眼,仍然伸手不見五指,只好說我看不見。   佛祖點燃了一支蠟燭,牆角果然有一把錘子。
  你看不見的,就不存在嗎?
    
  8、打破碗
  一位老和尚有兩個徒弟,大和尚和小和尚。   一日飯後,小和尚在洗碗,突然把碗打破了一個。   大和尚立馬跑向老和尚的禪房打小報告:"師傅,師弟剛剛打破了一個碗。"   老和尚手撚佛珠,雙眼微閉,說道:"我相信你永遠也不會打破碗!"   
  9、送一輪明月
  一位在山中修行的禪師,有一天夜裏,趁著皎潔的月光,他在林間的小路上散完步後回到自己住的茅屋時,正碰上個小偷光顧,他怕驚動小偷,一直站門口等候他……   小偷找不到值錢的東西,返身離去時遇見了禪師,正感到驚慌的時候,禪師說:"你走老遠的山路來探望我,總不能讓你空手而回呀!"說著脫下了身上的外衣,說道:"夜裏涼,你帶著這件衣服走吧。"   說完,禪師就把衣服披在小偷身上,小偷不知所措,低著頭溜走了。   禪師看著小偷的背影,感慨地說:"可憐的人呀,但願我能送一輪明月給你!"   第二天,溫暖的陽光融融地灑照著茅屋,禪師推開門,睜眼便看到昨晚披在小偷身上的那件外衣被整齊地疊放在門口。禪師非常高興,喃喃地說道:"我終於送了他一輪明月……"   
  10、一滴水
  佛祖釋迦牟尼考問他的弟子:"一滴水怎樣才能不乾涸?"   弟子們都回答不出。   釋迦牟尼說:"把它放到江、河、湖、海裏去。"
 
  11、平常心
  三伏天,寺院裏的草地枯黃了一大片,很難看。   小和尚看不過去,對師傅說:"師傅,快撒點種子吧!"   師傅曰:"不著急,隨時。"   種子到手了,師傅對小和尚說:"去種吧。"不料,一陣風起,撒下去不少,也吹走不少。   小和尚著急地對師傅說:"師傅,好多種子都被吹飛了。"   師傅說:"沒關係,吹走的淨是空的,撒下去也發不了芽,隨性。"   剛撒完種子,這時飛來幾隻小鳥,在土裏一陣刨食。小和尚急著對小鳥連轟帶趕,然後向師傅報告說:"糟了,種子都被鳥吃了。"   師傅說:"急什麼,種子多著呢,吃不完,隨遇。"   半夜,一陣狂風暴雨。小和尚來到師傅房間帶著哭腔對師傅說:"這下全完了,種子都被雨水沖走了。"   師傅答:"沖就沖吧,衝到哪兒都是發芽,隨緣。"   幾天過去了,昔日光禿禿的地上長出了許多新綠,連沒有播種到的地方也有小苗探出了頭。小和尚高興地說:"師傅,快來看吶,都長出來了。"   師傅卻依然平靜如昔地說:"應該是這樣吧,隨喜。"
 12、禪者的祝福
  唐朝的龍潭禪師,他少年未出家時很貧窮,靠賣餅為生,無處棲身,所以道悟禪師把寺旁的小屋子借給他住。   為了表示謝意,他每天送十個餅給道悟禪師,而道悟總是回贈一個給龍潭,並祝福他說:"這是給你的,祝你子孫繁昌!"   他實在不解,有一天他問何故,道悟卻說:"你送來的,我送給你有什麼不對?"   龍潭聽後從此開悟出家,後來成為一代宗師。   取之於人要回報於人,得之於社會要回饋社會;要我好你也好,我贏你也贏。這偉大的祝福,也是生活的至理。
一. 拈花:
佛祖欲将衣钵传于弟子,于是召集弟子到讲坛前,手中拈着一枝鲜花面向众弟子默默无语,弟子们不解佛祖的心意,默默相对不断猜测,只有大弟子迦叶看着佛祖手中的鲜花微微地笑了起来,于是佛祖也笑了将衣钵传给了他。
芸芸众生中我拈花一朵,众人皆笑我痴笑我傻,只有一人看了我手中的花微微地笑了起来,于是我也笑了,而这人最终成了我的知己!真正了解彼此的人,才能最终成为知己。
二.自己救自己:
某人在檐下躲雨,看见观音正撑伞走过。这人说:“观音菩萨,普度一下众生吧,带我一段如何?”观音说:“我在雨里,你在檐下,而檐下无雨,你不需要我度。”这人立刻跳出檐下,站在雨中:“现在我也在雨中了,该度我了吧?”观音说:“你在雨中,我也在雨中,我不被淋,因为有伞;你被雨淋,因为无伞。所以不是我度自己,而是伞度我。你要想度,不必找我,请自找伞去!”说完便走了。
第二天,这人遇到了难事,便去寺庙里求观音。走进庙里,才发现观音的像前也有一个人在拜,那个人长得和观音一模一样,丝毫不差。
这人问:“你是观音吗?” 那人答道:“我正是观音。” 这人又问:“那你为何还拜自己?” 观音笑道:“我也遇到了难事,但我知道,求人不如求己。”
三.缘:
林黛玉问贾宝玉:"这么多的姐姐妹妹你怎么会舍得?"
贾宝玉回答:"溺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
林黛玉再问:"水在流,你又怎么留得住?"
贾宝玉回答:"瓢去,飘不去。"
这就是缘,瓢起来的是有缘,飘去的是无缘。爱情如此!
四.拿起放下:
五祖将衣钵传授给自己的弟子,弟子有一日出师远行,五祖对弟子非常满意,于是送行到江边并欲亲自驾船渡弟子过江。弟子双掌合十:"老师已经度我,不必再渡。"然后飘然离去,始称为六祖。
简单这一句话,六祖的境界已经在五祖之上。
这就是拿得起放得下,正如我们人生路上一样,身边的来来往往的人,有多少是擦肩而过,有多少是刻骨铭心。可是这些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这些人陪我们渡过了我们人生中的一个片段,而人生的大部分路途,还是由我们自己走过来的。
五.地狱与天堂:
有位日本武士问高僧白隐:"真的有天堂和地狱吗?"白隐不正面回答,却说:"你有把剑,可惜钝得很根本砍不下我的头。"武士被激怒,拔剑相对。白隐方道:"地狱之门由此打开。"武士心中一震,当下大悟,遂收剑,白隐又说:"天堂大门由此敞开。"
地狱与天堂,只在剑出剑入之间,白隐之禅语,悟了乃对人弹琴,未悟乃对牛弹琴!
心情之好坏,也只一念之间,我之禅语,悟了乃对人弹琴,未悟乃对牛弹琴!
六.动:
老和尚问小和尚:"风吹旗飘,是风在动还是旗在动?"小和尚回答道:"是风在动。"老和尚摇摇头,小和尚又说:"那么是旗在动。"老和尚又摇摇头说:"也不是风动,也不是旗动,而是你的心在动。"
事物是随自己的意愿的改变而改变的,这不是说事物本质上的改变,而是在对待事物时,我们最初总是先以主观的去判段事物的好坏,原先自己喜欢的,就会把自己喜欢的和愿意保留的东西被一次次在心里放大着,所以当看到这件事物时会觉得是美好的反之者会觉得是丑陋的。
七.遗忘:
两高僧在进行辩论,第一个高僧说道:"我心中有一面镜子,每天都不断地擦拭,使它明亮照人,足以鉴我。"第二个高僧只说了一句:"我心中没有镜子,何用擦拭!"第一个高僧听毕自愧不如。
想要遗忘就好象是我们心中的一面镜子,每天不断地擦拭,它只会越来越清晰。只能当心中空无一物时,这才是真正的遗忘。
八.功德:
梁王请高僧到自己的国度讲经说法,他指给高僧看沿途的僧舍佛阁:"高僧,你看这三十座寺庙佛堂都是我为佛祖修建的,这算不算是功德?" 高僧淡淡一笑:"不算。"
那什么才算是功德呢?有人是这样解答的:夫妻是一对同路人,一条穿越高山草地沙漠的路需要两个人彼此扶持着走过,见到美景的时候一同感叹,遇到挫折的时候也要牵手一同渡过,当有一天两人白发苍苍时,你满怀深情地对你爱人说:"我愿来世还与你做夫妻。"这才算是功德。
九、泥泞路上
某日,坦山和尚与一道友一起走在一条泥泞小路上,此时,天正下着大雨。
他俩在一个拐弯处遇到一位漂亮的姑娘,姑娘因为身着绸布衣裳和丝质衣带而无法跨过那条泥路。
“来吧,姑娘,”坦山说道,然后就把那位姑娘抱过了泥路,放下后又继续赶路。
一路上,道友一直闷声不响,最后终于按捺不住,向坦山发问:“我们出家人不近女色,特别是年轻貌美的女子,那是很危险的,你为什么要那样做?”
“什么?那个女人吗?”坦山答道,“我早已将她放下了,而你却没有将她放下”
十、送一轮明月
一位在山中修行的禅师,有一天夜里,趁着皎洁的月光,他在林间的小路上散完步后回到自己住的茅屋时,正碰上个小偷光顾,他怕惊动小偷,一直站在门口等候他……
小偷找不到值钱的东西,返身离去时遇见了禅师,正感到惊慌的时候,禅师说:“你走老远的山路来探望我,总不能让你空手而回呀!”说着脱下了身上的外衣,说道:“夜里凉,你带着这件衣服走吧。”
说完,禅师就把衣服披在小偷身上,小偷不知所措,低着头溜走了。
禅师看着小偷的背影,感慨地说:“可怜的人呀,但愿我能送一轮明月给你!”
第二天,温暖的阳光融融地洒照着茅屋,禅师推开门,睁眼便看到昨晚披在小偷身上的那件外衣被整齐地叠放在门口。禅师非常高兴,喃喃地说道:“我终于送了他一轮明月……”
十一、平常心
三伏天,寺院里的草地枯黄了一大片,很难看。
小和尚看不过去,对师傅说:“师傅,快撒点种子吧!”
师傅曰:“不着急,随时。”
种子到手了,师傅对小和尚说:“去种吧。”不料,一阵风起,撒下去不少,也吹走不少。
小和尚着急地对师傅说:“师傅,好多种子都被吹飞了。”
师傅说:“没关系,吹走的净是空的,撒下去也发不了芽,随性。”
刚撒完种子,这时飞来几只小鸟,在土里一阵刨食。小和尚急着对小鸟连轰带赶,然后向师傅报告说:“糟了,种子都被鸟吃了。”
师傅说:“急什么,种子多着呢,吃不完,随遇。”
半夜,一阵狂风暴雨。小和尚来到师傅房间带着哭腔对师傅说:“这下全完了,种子都被雨水冲走了。”
师傅答:“冲就冲吧,冲到哪儿都是发芽,随缘。”
几天过去了,昔日光秃秃的地上长出了许多新绿,连没有播种到的地方也有小苗探出了头。小和尚高兴地说:“师傅,快来看呐,都长出来了。”
师傅却依然平静如昔地说:“应该是这样吧,随喜。”
十二、修佛
一人去深山中的寺庙找禅师问道。
禅师问:“你到这儿来是干什么的?”
那人说:“我是来修佛的。”
禅师答:“佛没坏,不用修,先修自己。”
十三.心中有景
南山下有一庙,庙前有一株古榕树.一日清晨,一小和尚来洒扫庭院,见古榕树下落叶满地,不禁忧从心来,望树兴叹.忧至极处,便丢下笤帚至师傅的堂前,叩门求见.
师傅闻声开门,见徒弟愁容满面,以为发生了什么事,急忙询问:"徒儿,大清早为何事如此忧愁?"
小和尚满面疑惑地诉说:"师傅,你日夜劝导我们勤于修身悟道,但即使我学的再好,人总难免有死亡的一天.到那时侯,所谓的我,所谓的道,不都如这秋天的落叶,冬天的枯枝,随着一捧黄土青冢而淹没了吗?"
老和尚听后,指着古榕树对小和尚说:"徒儿,不必为此忧虑.其实,秋天的落叶和冬天的枯枝,在秋风刮得最急的时候,在冬雪落得最密得时候,都悄悄地爬回了树上,孕育成了春天的花,夏天的叶."
:"那我怎么没有看见呢?"
:"那是因为你心中无景,所以看不到花开.
? 释本性法师开示录
各位法友:
当年,源律和尚向慧海和尚请教:
源问:怎么用功?
慧答:饿了就吃饭,困了就睡觉。
源说:这谁不会。
慧答:他们吃饭时不肯吃,想这想那,挑这挑那。
他们睡觉时不肯睡,思这思那,梦这梦那。
曾经,禅门二祖慧可大师,到少林寺面见初祖达磨:
可道:请为我安心。
磨答:取你心来,我为你安。
可道:觅心不可得。
磨答:已为你安好心。
从上二公案,可见,众生心是不安的心。
佛经说:不安的心,能踏杀一切善法。
为此,作为求法人,首要的是,需求安心,那么,如何安心。
(1)学忍辱心
“忍”字“心”上一把“刀”,难忍能忍,难忍要忍。
富楼那要到最艰难的地方弘法。
佛问他:假如那里人,不肯接受你的说教,反而破口大骂怎么办?
富楼那答:只是骂我,还不曾用棍棒打我,没什么。
佛又问:如用拳头、瓦石、棍棒打你呢?
富楼那答:只用拳头、瓦石、棍棒,还没有用刀杖刺伤我,没什么。
佛又问:假如用刀杖刺伤你呢?
富楼那答:还没有把我打死,没什么。
佛紧逼问:假如打死你呢?
富楼那答:那太好了,助我灭色身,进了涅槃。
有一次,佛陀住在王舍城,当他进城乞食时,一个外道贿赂某些坏人辱骂他。他们跟在佛陀后面,沿着城市街道叫喊:你是强盗、傻子、蠢人、骆驼、公牛、毛驴、你没有从苦得解脱的希望。
佛陀的侍者阿难听到这些话,很难过,
阿难:佛呀,他们这么骂我们,我们到其它地方去怎样?
佛:我们到哪去,阿难?
阿难:到其它城市。
佛:假如其它城市的人也骂我们呢?
阿难:我们再离开。
佛陀听阿难这么说,语重心长地开示道:阿难,何处有骚动,我们就应当在何处留下,直到骚动平息为止。唯有骚动平息,我们方能到他处去。要如战场上的大象,能忍受弓箭之射击。
有举子要去就职作官,行前请教他的老师。
举子问:如何才能为官长久。
师反问:痰吐到你脸上,怎行办?
举子答:自己擦了。
师指点:这还不够,不要擦,让他自己干了,这样,才能为官长久。
寒山曾问拾得: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骗我,如何处治?
拾得回答:只要忍他、让他、避他、由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且去看他。
其他宗教也说:有人打你的右脸,连左脸也转过来由他打;有人要拿你的内衣,连外衣也由他拿去。
有人骂佛,佛从不回应。骂停。佛问骂的人:你送礼给人,人不收,礼物归谁。
答:返回自己。
佛说:你骂我的话,我不收,返回你自己吧!
佛陀说,向天吐痰,要落在自己身上的。
如何忍呢?
明旸大和尚在其《佛法概论》中提供了五种方法,它们是生忍、力忍、缘忍、观忍、慈忍。
第一、生忍:辱境当前,无法回避,无法抵抗,强忍下去,此言生忍。
第二、力忍:辱境到来,不与它计较,用了最大力量,退一步,让三分,仗佛慈力,把它压下,安定下来,故称力忍。
第三、
缘忍:辱境现前,以智慧来回光返照,修因缘观。为什么无故受辱、挨打、挨骂?这里定有种种业因。作受报想,作还债想,逆来顺受,故称缘忍。 
第四、
观忍:辱境发生,用空的慧来照察,了知身心世界,一切诸法本来无我可得。我既然是没有的,哪里还有什么我被侮辱以及所辱的境界呢?既然能空的我相与所空的辱境二者都是空的,那么中间的辱相,自然也是不可得。故称观忍。
第五、
慈忍:辱境到来时,不但不生瞋恨心,反而发大慈悲心,作怜愍念,想此人,无理取闹,妄生枝节,实在愚痴可怜,因此兴起无缘大慈,发出同体大悲,方便教化,令他觉醒过来,知过必改,重新做人,断恶修善,故称慈忍。
(2)去分别心
慧能大师到广州法性寺,印宗法师在讲《涅槃经》。这时,一阵风吹,幡动起来,两个法师为此争论。
一说:因为风动,所以幡动。
另一说:幡动自己。
慧能听了,纠正道:非风动,非幡动,是仁者心动。
曾经,须菩提乞富不乞贫,大迦叶乞贫不乞富,佛陀对两个皆不赞同,呵斥他们心不均平,存分别想。
基督教说:基督之中,既无男人也无女人。
从佛教观点看,也是这样,佛是佛,不是男性,也非女性。如果有男性,就有相对待的女性。要弃除不平等法,就要弃除分别心。
(3)去暴力心
佛陀说:战胜百万人,不如战胜自己。
他又说:除了战败者,就数战胜者最悲哀,一无所获,徒增傲慢。
有学生问柏拉图:为什么胜利都会为胜利者带来杀生之祸。
柏拉图说:过去如此,现在如此,未来也一定如此。
一次,两个村庄的人在为争一条河水的使用权而械斗,佛赶来问他们:水贵,还是血贵?
村民们醒悟,停止暴力。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共10页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