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照禅师回答:“莫错下名言!”
修行是个漫长的过程,路还没有走到尽头,切莫自以为是,错下名言,否则害人害己。
僧人又问:“除了这句切莫错下名言,师父难道没有方便的法门吗?”
禅师说:“黑黑的发髻被鸟雀误认为鸟窝,就可以养麻雀了。”
僧人不语,禅师无话可说,只好随便拿句话来住僧人的口,以期断其妄想。
【智慧】:不要轻易相信捷径,捷径有时是致命的陷阱。
顺其自然
福州罗山道闲禅师去拜访石霜禅师,说:“心的灵知灵觉已现,却往往会被一大堆纷乱的念头束缚住了。在这种起伏不定的时候,我该如何用功呢?”
石霜禅师回答说:“最好正视它,直接把各种念头抛弃掉。”
道闲对这个答案不满意,便又去请教严头全豁禅师,问了同样的问题。严豁禅师说:“那狂妄之心该止时便会止,顺其自然好了,管它干吗!”
【智慧】:人心总是纷乱复杂,起伏不定,智慧的人能够顺其自然。
庞蕴悟道
年少的庞蕴看着人们追逐名利,尔虞我诈,感到这样的人生没有丁点儿意趣。他向往着视富贵功名如浮云草芥,用整个生命来探求人生真谛的另类的生活
有一天,他听说有个名声满天下的石头禅师之后,便前往拜见。庞蕴问:“禅师,不与万法(万法,一切的事物)为侣的是什么人?”
石头禅师微笑地看着他不说话。
庞蕴以为石头禅师没有听清他的话,就张口再问。不料,石头禅师伸手把他的嘴捂住。他的问话被捂在了嘴里。庞蕴一怔,挣扎了一下。突然,他好像明白了什么,想说出来,又不知从何说起。刚才心里的问题还像浮云一样遮掩着,现在只剩下一片青天了。
石头禅师微笑地看着他。他的脸上也布满了灿烂的笑容。但回想往事,浮云再次飘来,依旧无法让他看到辽阔的青天。
于是,庞蕴又去请示道一禅师:“有一个问题,还请禅师慈悲开示。”
道一禅师也是一脸微笑。
他再次从记忆中打捞出那个问题:“禅师,不与万法为侣的是什么人?”
道一禅师说:“要回答这个问题也不难。”
庞蕴用心倾听下文,道一禅师说:“等你一口吸尽了西江水,我再回答你。”
庞蕴听了这句话顿时领悟了其中玄妙的旨趣,写了下面这首偈子:“十方同豪会,个个学无为;此是选佛场,心空及第归。”
【智慧】:佛家认为,“心空种种法空”,如果心不滞于万法,万法又如何干扰空空的心。
无你无我
有僧人问京兆兴善寺的惟宽禅师:“道在什么地方?”
惟宽禅师回答:“道就在你的眼前!”
僧人不解:“那我为什么看不到?”
禅师回答:“因为你有自我的缘故,所以看不到。”
僧人接着问:“我无法破除自我之心所以看不见,那师父您能看见吗?”
禅师平静地回答:“因为你的缘故,也使我起心动念,所以我也看不到了!”
僧人不死心,继续问:“那如果没有您,也没有我,还能看见道吗?”
禅师反问:“既然已经无你无我,还要看见什么呢?”
【智慧】:“我”这个字,不知难住了多少求道之人。
不与人为师
唐朝贞观时期,有一天禅宗四祖道信禅师途径牛头山,听说有个叫法融的人在这里修行,便入山一探究竟。听人说法融一心修行,见人也不理不睬,人称懒融。
寻访半天,四祖终于找到了懒融。懒融只把四祖当作一般游客,仍旧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并不理睬四祖。四祖也不见怪,问道:“你在这里干什么呢?”
法融回答:“观心!”
四祖又问:“什么能观心?所观的心又是什么东西?”
法融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好久无言以对。这时他才意识到面前不是一般的游客,便诚心顶礼,请四祖开示。四祖传法完毕以后,又叮嘱法融:“要修成一颗铜墙铁壁一般的佛心,不用特意去观它,也不要去压抑它,只需随心自在就好。”
法融就问:“师父不让特意去观心,如果内心起了情境,那该怎么办呢?”
四祖开示说:“这‘境’没有好与坏、美与丑的差别,如果硬要说什么美丑、好坏,就是内心不净。只靠天天打坐是成不了佛的。呢若能面对不同情境而心无挂碍,根本不去管它,这时你便已修成晶莹剔透的佛心,不会再有什么变化了。”
这时,一只老虎来到懒融身边趴下。四祖见了这只老虎,心中一惊,懒融禅师就笑话他,说:“你还有这个啊!”
四祖不作声,在懒融禅师打坐的蒲团上写了一个“佛”字,然后请懒融禅师坐。
懒融禅师一时有些犹豫,不敢坐。四祖就说:“你也还有这个。”于是两人相视一笑。
后来,有一个僧人就法融禅师的故事去请教大同禅师:“法融禅师在没有遇到四祖时怎么样?”
大同禅师回答:“好为人师。”
僧人又问:“遇到四祖以后又怎么样》”
大同禅师回答:“不与人为师。”
【智慧】好为人师是大多数人的毛病。
发髻上的宝珠
有僧人以禅语请示澧州龙潭崇信禅师:“谁能得到发髻上的宝珠?”
崇信禅师回答:“只有对宝珠不抱赏玩态度的人才能得到它!”
僧人似有所悟,又问:“得到宝珠以后放在哪里?”
禅师回答:“放在‘有’的地方!”
僧人大悟,喜悦地说:“‘有’即是‘无’,这就是道本来的样子啊!”
【智慧】:发髻上的宝珠象征着禅道,无形的禅道总需要有形的身心来体验。
执著于名相
有僧人问杭州龙华寺的真觉灵照禅师:“‘菩提树下度众生’,菩提树是什么样子呢?”
灵照禅师说:“看起来和苦练树的样子差不多。”
僧人又问:“为什么像苦练树?”
灵照禅师叹了口气:“菩提树是什么样子和你修行有什么关系?执著于名相!良马无需鞭打,只要一个鞭影就会奋蹄前行。你本不是良马,看到鞭子也无动于衷!”
【智慧】:执著于名相不可能体会到佛法所讲的“空”。
贼入空室
有僧问证空禅师:“古代修行的人在修行的过程中,达到什么境界算是修成?”
证空禅师回答:“修成的境界就像贼入空室!”
这种茫然四顾、涱然若失的感觉,正是所谓成功人士常有的。
【智慧】:成功的意义更多在于成功之前所经历的那个过程。
不为境动
有一僧问镇州宝寿沼禅师说:“修行开悟后,内心深处的情境来侵扰怎么办?”
禅师回答:“别管它们!”
僧人如梦方醒,马上施礼致谢。
禅师一见,心想刚刚告诉你不要动心,怎么又来了。就大声呵斥:“不要再动了,再动就打折你的腰!”
【智慧】:修行的人不管遇到什么情境,都不能起心与之相应,心腰像铜墙铁壁,毛无缝隙。
无刃剑
有一个僧人跑来好奇地问曹山本寂元让禅师:“什么是无刃剑?无刃剑什么样子?”
元让禅师说:“这种无刃剑不是普通经过淬炼而成的钢铁之剑。”
僧人问:“那用起来会怎么样?”
禅师说:“逢者皆丧!”
僧人想了想,又问:“碰到的都会丧命,没碰到的怎么样?”
禅师回答:“也会人头落地!”
僧人不解了:“无刃剑威力大,逢者皆丧那是自然。碰不到的也会人头落地我可不明白了!请师父开示。”
禅师回答:“此无刃剑的特点就在于‘空无’,当然能穷尽一切事相、物境。”
僧人又问:“穷尽一切之后又如何呢?”
禅师回答:“修行的人斩除一切牵挂,真正达到无相、无物的境界之后,才知道确实有这么一把无坚不摧的无刃剑。”
【智慧】:如果深陷于人生种种诱惑时,请想想这把“无刃剑”。
珠在何处
有一天,佛日来拜谒洪州云居山的道膺禅师。施过礼后,佛日问道膺禅师:“修行过程中觉知心和妄想心就像两条龙在争斗。如果两条龙争一颗宝珠,哪一条会得到宝珠?”
道膺禅师回答说:“你这样光问结果有什么用呢?你先把身上的妄想心,习气去掉,自然就知道谁最终会得到那颗宝珠了。”
佛日就随地回答:“我的妄想心去除得差不多了。”
道膺禅师反问:“如果真的已没有妄想心,你还能看到宝珠在什么地方?”
佛日哑口无言。
【智慧】:妄想心所追逐的并不是真正的宝珠。
再打三十大板
有一天,沩山灵佑禅师又和徒弟仰山去采茶叶。仰山此时修行的毛病是执着于“有”,无法守住“空”。灵佑禅师见仰山终日只会用心思,根本还不了解“空”的要义,便又想借机开导他。
灵佑禅师说:“仰山,采茶的时候整天听你喋喋不休地说话,从未见你有片刻的本性显陆!”
仰山听了,不服气地使劲摇晃着茶树。
灵佑又说:“你不用摇树给我看。摇树还是说你只会起虚妄心,悟不到本性的真实”
仰山便说:“不知道真实的本性到底是什么样的,请禅师开示!”
灵佑禅师半晌不动一动,也不说话。
仰山不以为然地说:“禅师不了解本性,能守住一个空却不了解它的外在表现。”
灵佑禅师说:“打你三十大板!”
仰山却回嘴道:“师父打板我受着,我的板子去打谁呢?”
灵佑禅师忍俊不禁,喝道:“再打三十打板!”
【智慧】:要想达到禅的最高境界,首先要破除“我”的执著。
非佛非驴
有一天,仰山禅师看到光涌来拜见,劈头就问:“你来干什么?”
光涌回答:“我来给您请安,问候和尚。”
仰山禅师就问:“既然是来问候和尚我的,那你看到我没有呀?”
光涌回答:“看到了。”
仰山接着问:“你看我像不像头驴?”
光涌回答:“和尚您非然不像驴,可是也不想佛!”
仰山继续考问他:“如果不像佛,那像什么呢?”
光涌反问:“如果非说您像个什么,那像佛和像驴又有什么区别?像个什么,随便去想好了。”
仰山禅师印证到这里,已经非常吃惊—这个光涌不得了!仰山禅师常常用这个话题去考验别人,被考的人或者执著一个佛相,或者执著于一个世相,或者执著于一个“空”,像光涌这样无所执著,仰山禅师不由得刮目相看。他情不自禁赞叹:“我用这个来考别人,20年来没有一个人能过关,只有你没被问倒,了不起!你要继续努力,保持着这种凡圣两忘的心态!”
以后,仰山禅师常对人说:“光涌,他是尊活佛呀!”
【智慧】:“不像什么”,即达到了诸法皆空的境界。
拂尘与棍子
以前禅师们在说法的时候,常常会拿着一柄拂尘或棍子,棒喝随手,妙用无穷。雪峰义存禅师就是一位爱拿着拂尘和棍子说法的禅师。有一天,一个徒弟对雪峰禅师说:“师父,您讲法时总爱拿着拂尘、棍子,这样有点儿不像禅宗的心法。如果没有拂尘、棍子,您会怎么说法?”
雪峰禅师听到后,心中不禁生气:修行的时候,你都在注意些什么?执著于这些外在的细枝末节干什么?禅师没有说话,只是照例缓缓竖起手中的拂尘。
徒弟一看,师父这是在无声的责备自己呢,于是不敢吱声,赶紧低着头走出去了。
雪峰见徒弟似有所悟,没再说什么,只微微点了点头。
【智慧】:拘泥于细枝末节的人,往往与成功擦肩而过。
点金城铁
有僧人来参访杭州龙华寺真觉灵照禅师,一见面就急切地说:“大师,丹药一粒,可以点铁成金;至理名言,可以点凡为圣。请大师点我一包至理名言吧!”
灵照禅师看到此僧仍然执著于铁与金,凡与圣的差别,就说:“你知道我这里不会点铁成金,却会点金城铁么?”
僧人不解深意,说:“点金城铁的事儿弟子从来没有听说过。请禅师教导一句至理名言吧,好让我从凡夫俗子一下开悟成为圣人。”
禅师心想,至理名言我早告诉你了,你需要的就是去掉“分别心”!像这样执著于一切“好”的东西,对“不好”的东西不屑一顾,什么时候能够解脱呢?就继续耐心地说:“好好地想想我的话吧,否则后悔也没有用!”
【智慧】:金与铁的标准终究是世俗的标准。
致命金钵
有一位叫金碧峰的禅师,已经修成正果,达到无我无物的境界。有一天,皇帝也听说了他的神奇,便聘请他为国师,并特别赐给他一只金钵。这只金钵是足金铸成的,非常精美华贵。
金碧峰一见,本来已经修得的一颗无所执之心,也不禁起了凡夫之情,喜爱得无以复加,有时在禅定中也会情不自禁地想起这只金钵。
当金碧峰禅师命将尽的时候,黑白无常二鬼要来捉拿他,每次来时,金碧峰都沉浸在禅定之中,这时候,他的身心都是了无踪迹的,所以二鬼每次都是无功而返。
后来,二鬼听说金碧峰现在特别喜欢皇帝所赐的金钵,经常在禅定时起心动念想到这只金钵,而只要他动了这种念头,他的身形就会显现。于是,黑白二鬼来到金碧峰禅师的住处,等待时机要捉拿他归案。
这一天,金碧峰又进入禅定中,黑白二鬼仍然是无处下手,只好等在一旁。禅定中的金碧峰突然又想起了那只金钵,身形一时显现,二鬼立刻上前捉拿。金碧峰一警觉马上收了心,霎时又无影无踪了。
有了这次差点丢掉性命的教训,金碧峰禅师就把皇帝所赐的金钵彻底毁掉了。从此,金碧峰禅师真正达到了无牵无挂的境界,就连黑白二鬼对他也无可奈何了。
【智慧】:有牵挂所以有烦恼,无牵无挂才是禅的门道。
无迹可寻
有一僧问郢州芭蕉山山圆禅师说:“没有神通的菩萨应该是有形有相的,为什么却无法找到他的踪迹呢?”
山圆禅师回答说:“同道方知。修行有很多不同的境界和层次,只有你也到达同样的境界,你才能真正明白那种境界里的种种现象,否则讲了你也不会懂的。”
僧人又问:“既然同道方知,禅师您知道吗?”
山圆禅师直截了当地回答:“不知道!”
僧人还不死心,继续问:“为什么您不知道啊?”
山圆禅师摇摇头:“不是诗人不谈诗。你根本听不懂我的话!”
【智慧】:境界不同的人不会有真正的交流。
喝茶去吧
有一天,赵州从谂禅师问新来的僧人:“你以前到过这里吗?”僧人回答:“到过。”从谂禅师说:“喝茶去吧!”
然后转过头问另一个僧人:“你以前到过这里吗?”那个僧人说:“回师父,没来过。”从谂禅师也说了一句:“喝茶去吧!”
这时,身旁侍立的院主非常不解,就问:“禅师,为什么来过这里您让他去喝茶,没来过这里您也让他去喝茶呀?”
从谂禅师便叫了一声:“院主!”院主应声答道,从谂说:“你也去喝茶吧!”
【智慧】:赵州禅师的茶里蕴涵了多少智慧啊!
佛的烦恼
有信徒问赵州从谂禅师:“佛是觉悟的人,是我们普通大众的精神导师。在佛那里,自然应该是免除了一切烦恼的吧?”
“怎么可能啊?”从谂禅师回答说:“佛同样也有烦恼,佛的最大烦恼就是要救度一切众生!”
信徒说:“一切众生,当然无法度尽,那么佛陀岂非永远都要在烦恼之中而无法超越了?”
从谂禅师说:“已经超越,已无烦恼。”
信徒不解:“众生既未度尽,佛陀为什么又不烦恼呢?”
从谂禅师笑着开示:“佛陀自性中的众生都已度尽。”
信徒于言下似有所悟。
【智慧】:有无烦恼并不是人与佛的区别。
赵州石桥
一天,有一僧人来访赵州从谂禅师。寒暄过后,僧人说:“久闻赵州石桥的大名,今天来到这里,总算看到大概的样子。”
从谂禅师说:“您只看到了石桥的大概的样子,但是没有看到石桥。”
僧人不解,便问:“师父您说我没有看到石桥,那么到底怎么算是看到了石桥?”
从谂禅师回答:“石桥度驴度马!”
度驴度马的石桥,这才是脱离有相的石桥本质。
【智慧】:照亮他人生命的人,自己也会沐浴在阳光下。
和尚与解人
有一和尚,一位公差押解他去远方发配。到了晚上,两人就在一家小旅店歇息。吃饭的时候,和尚心怀叵测,频频劝酒,将公差灌得烂醉如泥。深夜,和尚设法打开枷锁,把公差的头发全部剃掉,然后趁机远走高飞了。
第二天早上,公差醒来不见和尚,就到处寻找,找了一大圈也不见和尚的影子。和尚呢?公差下意识地摸自己的头,头上光光的没有头发,公差恍然大悟:和尚在这儿呢!
可是,公差不解地自问:“和尚还在,我到哪儿去了?”
【智慧】:有多少人能真正找到“我”呢?
没有大小
一次,有人问大珠禅师:“如何才能算大呢?”
禅师答曰:“大”
又问:“多么大?”
曰:“无边际。”
此人又问:“如何才能算小?”
禅师答曰:“小。”
问:“多么小?”
答曰:“看不见。”
便又问:“大无边际,小又看不见,它们究竟在什么地方呀?”
大珠禅师反问道:“哪里没有大小?”
【智慧】:大小总是相互比较而言的,没有比较,就没有大小。
三心不可得
德山宣鉴禅师是四川人,他出家剃度、修学都在四川,年轻时就器宇不凡,夙具慧根。平素博通经论,对《金刚经》尤其积有功力,别有会心,著有一部《青龙疏钞》。他听南方的禅师说:“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认为绝不可能,气愤地说:“修行人千劫学佛威仪,万劫学佛细行,尚且不能成佛,为什么南方那些魔子居然说‘以心传心,见性成佛’?哪有那么便宜的事啊!我要去捣毁他们的巢穴,扫除他们那些败类,以报佛恩。”
于是,德山便挑着一担《青龙疏钞》离开了四川。这天,当他走到湖南沣阳正感肚饿时,看到路旁有一个卖饼的老太太,于是就放下担子向老太太买饼作点心。
老太太看了他一眼问:“你这个担子挑的是什么东西啊?”
德山答:“《青龙疏钞》。”
老太太一听是《金刚经》,便对德山道:“我有一问,你若答得出,我的点心就施舍给你;若答不出,我这饼也不卖给你了。”
德山很自信地说:“老人家,您请问吧。”
老太太就说:“《金刚经》上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你要点的是哪个心呢?”
这么一问,把德山给问楞了,弄得他半天哑口无言,最后只好饿着肚子灰头土脸地走了。
【智慧】:本心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
神通茶
麻谷等五位禅师悟道后,到处行脚参方,以增见识。这一天,他们走得又热又渴,见路旁有一婆婆卖茶,就招呼婆婆说:“请来五杯茶。”那婆婆见来的是五位和尚,就问:“大德要去哪里?”和尚们回答说:“去参善知识(指能带领众生修行正法的人)。”
婆婆送上茶后说:“我这里的茶要有神通才能喝,无神通不能喝!”五位大师虽已开悟,但神通未发,听婆婆如此说,面面相觑,一时竟不敢举杯饮茶。婆婆见状哈哈大笑,说:“五个呆鸟看老婆子逞神通喝茶。”说罢,举起杯来,将茶一一饮尽。五人看罢恍然大悟,齐声道:“今日才是我等真正悟道之时!我等时时在神通中,不知是神通,还向外苦求。假如不是今天遇到婆婆,几乎错过一生!”
【智慧】:世上的人,对于是非好坏常常武断。
秀才参禅
有一秀才,读了几本禅宗祖师的语录,便说自己已经大彻大悟。
秀才去参归宗禅师,得意地说自己已到无修、无得、无证了。归宗禅师只含笑唯唯,不动声色。
过了一会儿,秀才告辞,归宗禅师起身相送。送到大门口的时候,归宗禅师突然问秀才:“阁下锦袍后背何来一大洞?”秀才一听,慌忙问道:“在哪里?在哪里?”归宗禅师便不客气地呵责道:“好个无修、无得、无证!”秀才这才意识道禅师在考验自己,当下面红耳赤,无地自容。
【智慧】本来面目不是看的,是从内心修证才能体会的。
娘生褂
已是冬至时节,一夜大雪,将天童寺周围变成了银白的世界。密云悟禅师想到前不久寺里来的一位参学僧人,这样的天气,他住的小茅屋该有多么冷啊!于是,密云悟禅师吩咐侍者赶紧去送棉衣。
侍者来到僧人住的小屋,看到僧人正在打坐。侍者恭敬地施礼道:“密云悟禅师让我来给您送棉衣。”
那僧人却是动也不动,只说:“老僧自有娘生褂,不用寒衣。”
看到侍者又拿着棉衣回来,密云悟禅师很奇怪,问是怎么回事,侍者就把僧人的话重复了一遍。密云悟禅师说:“此僧似有悟处,但恐怕还未到火候,再考考他看!”便叮嘱侍者再去。
那僧人见侍者又回来了,便说:“不是告诉你了吗?老僧自有娘生褂,不用寒衣。”
侍者便问:“你娘没生你以前,你穿什么衣服?”
僧人怔住了,当时哑口无言。侍者接着说:“密云悟禅师说了,你如果回答不上来,就请你努力参究。”
三年后,那僧人圆寂了,但一直没有回答密云悟禅师的问题。僧人的尸体火化的时候,留下了无数舍利,大家一时议论纷纷,都说这僧人已经得道,了不起。密云悟禅师却只是淡淡地说:“舍利十斛,不及转语一句!”
【智慧】:鹦鹉学舌般得来的禅道总是似是而非。
超越祖佛
这天,居遁禅师上堂开示众人说:“参禅学佛的人必须能够超越祖佛才会有所得。新丰和尚曾说过:若无法超越祖佛,就会被祖佛欺骗。”这时,马上有僧人问道:“祖佛还有骗人之心吗?”
居遁禅师反问道:“你说江河湖有没有碍人之心?”学僧不知如何作答。居遁禅师接着自己说:“江河湖虽无碍人之心,人们却无法过去,实际上已经妨碍了人们。所以不能说江河湖不碍人。同样,祖佛虽无骗人之心,人们有时却看不透,实际上有时已经欺骗了人们。所以不能说祖佛不骗人。如果能够看透祖佛,超越祖佛,才算是真正得到了祖佛的精髓。如果只是一味学佛学祖,则将万劫无有得期。”
【智慧】:真心没有了,这就好像说失落了自己,找不到自己。
恐汝落凡圣
唐末五代的令岑翠岩禅师是一位很有修为的禅师。这一天,有人行色匆匆地赶来令岑禅师的禅堂,见到禅师深深施礼,说:“还丹一粒,点铁成金;至理一言,转凡成圣。学人今日不求别的,请师一点。”
令岑禅师却不为所动,坚决地回答:“不点。”
“为什么不点?”那人不悦地问,怎么这么轻易地拒绝我的好学之心呢。
禅师说:“恐汝落凡圣。”
那人不明白,还是紧追不舍:“乞求禅师点我至理一言。”
禅师高声叫道:“侍者!点茶来。”
【智慧】:佛心只在平常,若有凡圣的分别心,就已经离佛法很远了。
城外草
慧忠是唐代的著名禅师。这一年10月中旬的一天,有几位座主来礼拜慧忠禅师。寒暄过后,慧忠禅师信口问道:“城外草作何色?”
座主回答:“作黄色。”
于是,慧忠禅师就把寺里的小沙弥叫来,问道:“城外草作何色?”
小沙弥不知老师问这个干什么,老实地回答:“作黄色。”
慧忠禅师回头便说:“座主解经解论,可是与这小子相比,见解有什么不同?”
几位座主一时无话可说,可是心里却是不服气的,便反过来问禅师:“城外草作何色?”
禅师不慌不忙地回答:“看见天上的鸟儿吗?”
“禅师不要转移话题!”座主叫道:“愿禅师指教某等。”
听了这话,慧忠禅师叫道:“座主,向前来!”座主依言一时都向前来。
禅师见诸座主不能领会,遂笑曰:“诸座主请回,别日再来。”见禅师下了逐客令,诸座主默然告辞。
第二天,几位座主又来了,说:“愿禅师为某等开示。”
慧忠禅师说:“见就是见,若不见,纵然说得出,亦不得见。”
诸座主最后叹服地说:“我们跟随禅师参禅,还从未见过禅师如此的机辩。”
【智慧】:禅,既不可执著于外相、语言,亦不可执著于分别心。
高僧何在
裴休是唐代重臣,笃信佛教。唐武宗灭佛后裴休亦重臣身份多所翼护。在遇到裴休之前,希运禅师曾经在黄檗山的一座寺庙内做普通的扫洒僧。这一天,裴休来到寺里烧香,主事僧忙着接待。烧完象后,裴休又兴致盎然地观赏寺里的高僧壁画,问道:“是何图相?”
主事僧忙回答:“高僧真仪。”
裴休接着问:“真仪可观,高僧何在?”寺里的僧人无人能对。
裴休很扫兴,问道:“这里可有参禅之人?”
主事僧想起了什么似的,说:“最近有一僧人来投奔,平时做些扫洒殿堂的杂事,看样子倒很像个禅者。”
裴休一听,大感兴趣,问道:“可否请来相见?”众人把希运禅师找来,裴休一见,精神为之一振,施礼道:“裴休有一个问题,寺里的众僧不肯指教,还望上人为在下释疑解惑。”
希运禅师淡淡地说:“请相公垂问。”
裴休就把问主事僧的话又拿来问希运禅师。希运禅师突然扬声叫道:“裴休。”
裴休答:“在!”
禅师又问:“在什么处?”禅师的问话,令人于不自觉之中司言悚然若惊,当下明白此心此身。
裴休悟性极高,当下知旨,如获至宝,说:“吾师真善知识也!为何自甘埋没于这种地方?”于是,执弟子之礼,将希运禅师迎入府中。
从此,裴休经常和希运禅师参禅唱和,并将希运禅师的法晤详细记录下来,集为《宛陵录》行于世。
【智慧】:带来阳光,照亮他人生命的人,自己也会沐浴在阳光下。
吃饱了的人
浮山法远禅师住在会圣岩时,受大阳警玄禅师之托,为其物色嗣法弟子。一天夜晚,法远梦见自己养了一只青色大鹰,觉得是个吉兆。第二天一早,义青正巧来到会圣岩,法远十分热情地招待他,并要义青认真参究一下“外道问佛、不问有言、不问无言”这段因缘。
三年后,法远突然问义青:“你还记得三年前我要你参的那段话头吗?谈谈你的心得吧。”义青正要开口,法远急忙用手堵住他的嘴。义青一下子觉悟了,于是向法远施礼答谢。法远问:“你妙悟玄机了吗?”
义青答:“要有的话也早已吐出来了。”
法远的侍者在一旁说:“义青今天好像在病中出了一场大汗。”
义青瞪了他一眼,说:“闭上你的狗嘴。你再多说,我真的要吐了。”
此后义青又在法远门下学了三年,法远时常用曹洞宗的禅法开示,义青都能契合无间。
一天,法远将大阳警玄的半身肖像、皮履,直缀交给义青,嘱托道:“你要继承大阳警玄的禅法,广大其宗风,不要在此地久留。你到圆通法秀禅师那里去吧。”
义青投奔圆通法秀后,并不参禅问道,每天只是蒙头大睡。
职事僧告诉法秀:“有个僧人总是白天睡觉,应该按院规处理。”
法秀问:“是谁?”
职事僧答:“义青上座。”
法秀说:“且慢处理,等我去问问。”
法秀带着柱杖走进僧堂,看见义青正在睡觉,于是用柱杖敲着禅床,呵斥道:“我这里可没有闲饭给你吃了以后睡大觉。”
义青揉着眼睛爬起来,问:“师父叫我干什么?”
法秀说:“为什么不去参禅?”
义青不动声色地说:“吃饱了的人对任何美味佳肴都不感兴趣。”
这是一句双关语,一是表明我并不是来吃闲饭的,二是暗示正等待应接禅机。
法秀立即回应:“无奈有些人就是不同意你的看法。”
义青说:“自性自知自用,原应依照本性行事。等到别人都同意,还有什么意思?”
法秀见义青机锋凌厉,不禁问道:“上座从什么地方来?”
义青答:“浮山法远禅师那里。”
想到以不拘礼法而著称的法远禅师,法秀恍然大悟:“怪不得死皮赖脸。”于是两人握手相视而笑。
义青从此名震禅林。义青后住舒州投子山胜因院,世称“投子义青。”
【智慧】:以自己双翼飞翔的鸟儿永远可以飞得更高。
平常心是道
赵州问南泉:“如何是道?”
南泉曰:“平常心是道。”
赵州又问:“道可以衡量、判断吗?”
南泉曰:“这样一考虑就背离了道了。”
赵州反问“如果不这样思考如何知道已经达到了道的境界?”
南泉曰:“道不是知不知的问题。知是妄觉,不知是无记(佛教术语,指不可断定为善还是为恶,有碍于修习佛道的一种情况)。若是真正达到了不疑之道,那境界犹如太虚,廓然虚豁,怎么能够可以轻易地判定善恶呢?”
赵州言下悟理。
【智慧】:保持一颗平常心是莫大的幸福。
不得道长短
有一个僧人很想考验一下马祖。就在马祖禅师面前画了四道笔画,上面一道长,下面三道短,然后对马祖说:“不能说一画长,三画短,请和尚说说看吧。”然后就得意地站在一旁,等着马祖出丑。马祖禅师也在地上画了一道,说:“不得道长短。”
那僧人目瞪口呆之下有所省悟。
【智慧】:不拘泥于形式的人是真正的禅者。
禅师法战
沩山灵佑禅师,是沩仰宗的创始人,乃百丈禅师的法子,马祖禅师的法孙。百丈派遣灵佑去住大沩山。沩山山势险峻,渺无人迹,灵佑禅师与猿猱为伍,采橡栗充饥,一住就是六七年,只是苦恼无人上山。
灵佑禅师想:我住这里,本是为了利益学人,现在无人往来,何必在这儿苦等?便离开草庵,准备下山到别处去。下山时看见许多狼虫虎豹拦住去路,灵佑禅师说:“你们不用拦我。我若与此山有缘,你们就各自散去;我若无缘,你们不用动,我向前走,任你们吃。”话刚说完,狼虫虎豹就四处而去。
又过了不到一年,从百丈禅师那里来了十多位僧人,辅助灵佑禅师。山下居民也逐渐知道了这里有位禅师居住,就帮着修建寺院。学人渐渐多了起来,就连串相裴休也上山问法,很快沩山就成了一千五百众的大道场。
德山禅师听说沩山的道风很高,座下有一千五百人,便来参沩山。德山到了那里以后包裹也不解开就上了法堂,四处观看,嘴里连连说着:“没有!没有!”他暗示法堂上什么都没有,就连自己走来走去都没有,表示自己已经彻底悟道了。然后便在众目睽睽之下走出了法堂。
沩山禅师却只是坐着不动,冷眼旁观看德山还有什么伎俩。法战的第一个回合,德山吃了败仗。
德山走到门口,自言自语地说:“吃了败仗不能就这样走啊,还要回去翻翻本。”
沩山禅师仍在法堂上端坐着。这次见面德山先按禅门规矩礼拜,然后决定以言语挑动沩山,便提起坐具说:“和尚。”话音未落沩山就要去拿拂尘打他。德山反应也很快,不等沩山来打,大喝一声,拂袖而去。法战的第二回合,德山讨到了便宜。
到了晚上,沩山才问首座弟子:“新来的那个人在什么地方啊?”
首座说:“当时就穿上草鞋走了。”
沩山说:“这个人以后将会在孤峰顶上盘结草庵,呵佛骂祖。”
【智慧】:真正的智慧不在于洞察眼前的一切,而在于预见即将发生的事。
冤 枉 棒
有僧人从神秀大师的徒孙定州和尚那里来参问乌臼禅师。
乌臼和尚问这个僧人:“定州和尚说什么法?和这里是不是一样?”
僧人回答:“和这里没有区别。”
定州和尚也是禅宗传人,禅宗的宗旨没有什么根本差别。乍听起来这答语很好,其实已经有漏洞了——还有一个“不别”!
乌臼禅师就说:“如果没有区别,你就不必到我这里来,那就还回原来的地方去。”说完举棒就打。
那僧人心想:我是开悟的人,你怎么能轻易地举棒就打呢!不由大声叫道:“棒头有眼,不得草草打人。”
乌臼禅师冷笑一声,心说:打的就是你。你说不能瞎打,你是个有道的人。有道还是有东西在,我今天就是要把你这个有道打掉。
也大声叫道:“我今天正好打着了一个。”边说边又打了僧人三下。
那僧人不再吭气,扭头就向外走。
乌臼禅师望着僧人的背影,还要再检验检验他,便说:“冤枉棒也有人吃啊!”
僧人听了这话,也不与乌臼和尚争论,不过心里是不服气的,若我们俩换换位置,你也不得不吃屈棒。忍不住轻轻地转身说:“争奈杓柄在和尚手里。”
乌臼禅师不愧大师,朗声说道:“你不是说因为杓柄在我手里,你才不得不吃屈棒么?那好,我就把杓棒送给你,看你如何处置。”
那僧人也不客气,走上前来,从乌臼禅师手里夺过棒子就打了乌臼禅师三下。
乌臼禅师却大叫起来:“屈棒!屈棒!你这是棒头无眼瞎打人。!”
那僧人也冷笑一声,说:“你说屈棒,就有漏洞,有漏洞就该吃棒。打你打得正好,并不冤枉。”乌臼禅师哈哈大笑,说:“今天碰上了一个汉子,打中了一个明眼人。”
听乌臼禅师如此说,那僧人急忙礼拜。
乌臼禅师却不上当,尊称一声:“和尚!现在杓柄还在你手里,你却向我礼拜,想就这么走了么?”在佛教中,和尚这个称呼不是随便谁都能承担的,只有主持道场的大祖师才担当得起。
看到彼此的机锋都能识破,那僧人大笑而去,远远地传来几句话:“这个道场是你的,应该你坐,你当之无愧。现在我把杓柄还给你,我还是出去云游好了。”
【智慧】:禅,有时不解释,有时就是解释,但都说些不相干的事。如果能于言外会意,则禅师们的一言一语,一动一静,就无不是禅了。
野狐禅
有一阵儿,百丈禅师上堂讲法,常有一老人前来听法。有一天,听完法后老人却没有像往常那样随众散去。禅师便问道:“前面站着的是什么人啊?”老人回答:“五百年前我曾住此山。当时有学人问大修行人还落因果吗?我说不落因果。结果堕在野狐身。今天请和尚代说一句转语。”
禅师慈悲地说:“你请问”
老人便问:“大修行人还落因果吗?”
禅师从容答道:“不昧因果。”
老人于言大悟。向禅师告辞说:“我已经免脱了野狐身。我的尸体就在山后,乞求禅师依亡僧之礼烧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