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佛禅小故事大智慧

_5 佚名(现代)
禅师说:“这么简单愚蠢的问题你也能提出来?”
这个人立刻恼怒起来,理直气壮地质问:“你不回答也就算了,为什么要侮辱我呢?”
禅师笑了一下,说:“这就是无明,无明就是这样产生的!”
【智慧】:无明产生于愚昧
柔软心
日本的道元禅师从中国学禅回来时,有人问他修到了什么。
禅师说:“别无所获,只修得一颗柔软心。”
柔软心,即是忍辱之心,禅者非柔软心不修。在我们的心中,总有一种坚硬的东西,这坚硬的东西即是我慢(我慢,自高自大,侮慢他人)心,是“我”在其中支撑着的,外界一旦触及了它,一定会爆发起来,似乎它就是最伟大的东西。然而,从禅的角度讲,我们必须修柔软心,没有柔软心,就不能达到正道。
【智慧】:柔软心其实就是一种谦虚宽容的胸怀
唯我独尊
  
有一个人来问从漪禅师:“请你告诉我,什么叫做佛呀?”
从漪禅师说:“不指天地”
那人不懂,继续问:“为什么不指天地?不是说万物同体,天地同根?”
禅师淡然答道:“因为唯我独尊”
【智慧】:唯我独尊这不是妄语,而是注重体验、注重过程的一种姿态
解铃还须系铃人
从前有一个人总是非常苦恼哦,他听说佛能灭除一切苦难后,就背上行囊去找佛。佛陀听完他的诉说后,对他说:“真正能够解脱你的,只是你自己。”
“可是,心中充满了苦恼和困惑的正是我自己啊!”那人不解地说。
“你想一想,你心里的苦恼和困惑,是谁放进去的?”佛陀对他慈悲地微笑着说。
这个人沉吟半晌,没有说话。
佛陀继续开示:“是谁放进去的,就让谁拿出来吧。”
站在温暖而明亮的阳光下,苦恼的人终于明白:自己的苦恼不过是自己的一种执著,要求得解脱最终也只能靠自己。
【智慧】:自己的烦恼只有靠自己去解脱
讨价还价
有一个儿子因为父亲去世,就去寺里请佛光禅师来诵经超度。
这位孝子很关心诵经的费用,不停地问佛光禅师:“诵一卷《阿弥陀经》要多少钱?”
佛光禅师看不惯这位孝子悭吝不舍的样子,就不可气地答道:“诵一卷《阿弥陀经》需要十两银子”
孝子认为太贵,就讨价还价说:“禅师,十两银子太贵了吧!能不能打八折,八两如何?”
佛光禅师心里好笑,但还是点头道:“好吧。”
诵经佛事进行的过程中,孝子听到佛光禅师念念有词地说:“十方诸佛菩萨,请将今天诵经的一切功德,回向给亡者,让他能往生东方世界。”
这位孝子听了觉得不对头,就向禅师抗议道:“不对呀!禅师,我只听说过人过世以后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没听说往生到东方世界!”
佛光禅师就调侃道:“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要十两银子,你坚持要打八折,只好送亡者到东方世界去啦!”
孝子很尴尬,只好说:“我再加二两好了,你还是让我父亲往生西方世界吧!”
【智慧】:吝啬的人常常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谁的罪过
在江边,一个船夫正将沙滩上的渡船推向江里,准备载客渡江。
有一位居士在江边散步,看到一切若有所思。
这时刚好有一位禅师路过,居士于是快步向前,作礼请示道:“请问禅师,刚才船夫将船推入江时,将江滩上的螃蟹、虾、螺等压死不少,请问这是乘客的罪过,还是船夫的罪过?”
禅师毫不犹豫地回答道:“既不是乘客的罪过,也不是船夫的罪过。”
居士不解地问道:“乘客和船夫都没有罪过,那么是谁的罪过呢?”
禅师两眼圆睁,大声道:“是你的罪过!”
佛教虽然讲六道众生,但还是以人为本。真理不能说破,事相有时候也不能说破。船夫为生活、乘客为事务、虾蟹为藏身,谁的罪过?“罪业本空由心造。心若亡时罪亦无”。无心怎么造罪?纵有罪,也是无心之罪。而这位居士无中生有,妄自分别,难怪禅师要好不客气的呵斥他“这是你的罪过”。
【智慧】:刻意去寻找别人的罪过,其实是自身狭隘的表现
听不道
有一个参禅不久的僧人问庐山归宗寺的智常禅师:“有没有什么方便的捷径,让我们这些学禅的人很快入门?”
智常禅师说:“有啊,就是观音妙智力,观音妙智力能救世间苦。”
僧人很急切地问:“什么是观音妙智力?怎么才能修成?”
智常禅师随手拿过鼎盖敲了三下,问:“你能听到吗?”
僧人老实回答:“能听到。”
智常禅师说:“为什么我听不到呢?”
僧人迷惑了。半天说不出话来,明明有声音,师傅怎么听不到?
  【智慧】:真正修行的人就应该听而不闻,视而不见。心无旁骛,才能专心致志
空中一片石
有僧人问庆诸禅师:“什么是达摩祖师西来的意图呢?”
庆诸禅师听到这种不关修行实际的问题,意识到僧人参禅误入歧途,就用一句闲话堵住他纷乱的思绪:“空中一片石。”
僧人急忙施礼,好像明白了禅师的意思。
庆诸禅师问他:“你懂了吗?”
僧人老实回答说:“不懂。”
禅师点头:“多亏你说不懂,如果说懂,还问这样问题,不打破你的头才怪!”
【智慧】:不懂装懂的人其实是最可悲的
盐贵米贱
有学僧参问赵州和尚:“和尚今年多大年纪了?”
赵州和尚回答:“一串数珠数不尽。”
学僧接着问:“和尚乘嗣什么人?”
赵州和尚回答:“从捻禅师。”
学僧好像想到了什么似的,突然又问:“如果有人问:赵州说什么法,和尚你怎么回答呀?”
赵州和尚说:“盐贵米贱”
【智慧】:所有伟大的修行,都离不开平凡琐屑的日常细节
你有妻子吗
有一俗士问智藏和尚:“有天堂地狱吗?”
智藏和尚就说:“有”
俗士又问:“有佛法僧宝吗?”
智藏和尚还是说:“有”
那人又问了许多问题,智藏和尚一律回答有。
那人就用不屑的口气说:“和尚这么说怕是不对吧?”
智藏和尚很感兴趣地问:“难道你有不同的见解?”
俗士颇为自得地说:“我可是曾经在径山和尚那里学过禅的!”
“那么,径山和尚是怎么回答这些问题的?”智藏和尚问。
“径山和尚都是说无。”俗士说。
智藏和尚话题一转,问俗士:“你有妻子吗?”
俗士不明白和尚怎么关心这个呢,说:“有”
智藏和尚又问:“径山和尚有妻子吗?”
“没有。”俗士回答。
智藏和尚趁机开示:“径山和尚说无跟我说有是一样的!”
【智慧】:凡俗的心终究难以解脱蒙昧
关你什么事
有一天,德山禅师让侍者叫雪峰过来。侍者就去叫道:“雪峰,师父叫你上来!”
雪峰一听师父叫自己,急忙赶过来。
参禅的人应该锻炼得心如铜墙铁壁,不随缘应缘,凡事不动心。
德山看到雪峰在参禅的时候竟然一叫就来,便说:“我让人叫雪峰,你就真的来了。关你什么事?你来干什么?”
【智慧】:做任何事情都要有定力
清醒人生
有人问瑞州道虔禅师:“开悟的人和没有开悟的人,大家都来请教禅师,请问禅师如何教化?”
禅师反问:“你说巨大的山岳还缺少一丁点儿泥土吗?每个人本身都有着大智慧啊。”
那人又问:“既如此,为什么还有人三山、五海地去参寻呢?”
禅师回答:“正是因为这些人被俗念、妄想迷失了本性,想要禅师指点迷津。”
那人又问:“还有没有心不发狂的清醒人呢?”
禅师肯定地说:“有”
那人又问:“什么人不会进入狂妄之境呢?”
禅师回答:“通过智慧可以知晓种种现象,始终不为外相所动的。这种人永远不会陷入狂妄之境!”
禅者知道五蕴(色、受、想、行、识)皆空,可以不执著于外相。可以不陷于狂妄;但执迷不悟的凡人却相反。
【智慧】:外在世界纷繁复杂,很容易让人迷失,做一个清醒的人太难了
路逢猛虎
有一个僧人问云居山昭化禅师:“在道路上行走,突然碰到只非常凶猛的老虎,那该怎么办呢?”
昭化禅师喝问僧人:“那么多人从来就没有碰到所谓的猛虎,偏偏就你能碰到!可见是你的心不清静!”
【智慧】:如果一个人整天担心这担心那,是不可能成事的
但吃肉边菜
相传六祖慧能曾被恶人追逐,避难于猎人中,长达15年之久。
在这期间,六祖常给猎人讲解佛法,大家都很敬重他。有时猎人出去打猎,就让六祖守着猎网,每有动物落下网中,六祖总是悄悄地解救出来放生。
猎人们平常主要以各种肉为食物,六祖便寻些野菜寄煮在猎人的肉锅里,与猎人共进饮食。猎人们热情地以肉相让,六祖便回答道:“但吃肉边菜。”时间一长,大家也就不以为怪了。
【智慧】:禅法讲究临时变通、灵活掌握
求佛问道
天宝三年,中使杨光庭前往司空山礼拜本净禅师。互相问候毕,中使急切地说:“弟子生死事大,一心幕道,愿和尚慈悲救度。”
本净禅师婉言相拒:“大夫自京城来,那里是帝王之地,参禅悟道的人物特别多,应该在那里参问。某甲老病,一无知解。”
中使设礼再拜。本净禅师见他虔诚,就说:“中使是求佛,还是问道?若求作佛,即心即佛。若欲问道,无心是道。”
中使不能领会,再次恳请禅师解说。
禅师便又耐心地开示:“若欲求佛,即心即佛,佛因心得。若悟无心,佛亦无佛。若欲会道,无心是道。”
中使大悟,说:“京城大德,都教导通过布施、持戒、忍辱、苦行等求佛。今天禅师让我明白,圆满的智性是本来就具有的。本身就是清净自如的,并不通过一些外在的形式得来。现在才知道以前是白用功了!”
禅宗即在于心有所悟,若无会心,法不可得。
【智慧】:求佛问道最重要的就是发明自己的本心
长了眼睛没有
一天,有一个学僧来参问丹霞禅师。丹霞禅师一见面就问道:“你从哪里来呀?”
僧人回答:“从山下来。”
丹霞禅师一听,僧人不肯告诉自己从哪里来,好像有些修为,便想再考考他,看他是不是真的明眼人。
佛言:饭恶人百,不如饭一善人。饭善人千,不如饭一持五戒者。饭持五戒者万,不如一须陀洹。??? ??? 饭千亿三世诸佛,不如饭一无念、无住、无修、无证之者。
想到这里,丹霞禅师别有所指地问:“你吃饭了吗?”
僧人回答说:“吃饭了。”
丹霞禅师厉声说道:“拿饭来给你吃的那个人,长了眼睛没有?”
僧人无语作答。
丹霞禅师暗暗叹了口气:这个僧人果真是个懵懂汉。
【智慧】:禅者不是逞口舌之能,任意一说。
世事无常
金代禅师非常喜爱兰花,在禅寺的庭院里栽种着数百盆各色品种的兰花,讲经说法之余,一心想的都是那些花。大家都说,兰花好像金代禅师的性命。
一天,金代禅师因事外出,有一个弟子受师父嘱托为兰花浇水,一不小心将花架碰倒,整絮的盆兰都给打和了。弟子下坏了,心想:师父回来,看到心爱的盆景这番景象,不知要愤怒到什么程度!
金代禅师回来后,知道了这件事一点也没有生气,反而心平气和地安慰弟子道:“我之所以喜爱兰花,为的是要用香花供佛,并且也是为了美化寺院环境,并不是想生气才种的啊!凡是世间的一切都是无常的,不要执着于心爱的事物而难割舍,那不是禅者的行径!”
弟子听后,终于放下忐忑不安的心,从此更加精进于修持,
【智慧】:人最难做到的就是“放下”。
母亲的爱
惠心禅师做小沙弥时,皇帝赏赐不少,惠心托人送给母亲,以表孝心。
不久,母亲写信来说:“你给我的东西,是皇上的赏赐,我当然十分喜欢。但我当初送你学道为僧,是希望你做一个有修有证的禅人,并不希望你一生都在名利场中生活。如果只好世间的虚荣,就是违背了我的心愿。希望你记住什么叫做‘真参实学’,什么叫做‘人天师范’!”
读完母亲的信,惠心不再汲汲名利上追求,立志要做一个真正弘法度众的宗教家。
后来,惠心思念母亲,准备探望母亲。很快,母亲又来信告诫道:“我既已送你出家入道,你就已经是佛门所有,一切众生所有,你已不是母亲一个人的了。儿子,从今以后,你应该是如来的佛子;孝顺师长,亲近三宝。探望之举,应该打消!”
经过母亲两次教训,惠心潜心学道,发心立愿,终于成为一个真正的僧宝禅者。
【智慧】:爱可以害掉一个人,也可以成就一个人。
桥流水不流
梁朝的傅翕是一个颇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也是一位非常有修为的禅者,世称“傅大夫”“善意大夫”
傅大夫留下了一首非常有名的偈语:“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吸引了历代禅门人苦参。这首偈语看起来有些玄虚,叫人莫名其妙,其实是说,我们的肉身躯壳好比是房子,而佛性就是住在里面的真人。偈语赞颂这个主人公,提醒我们认识主人公,不要错认假象。
“空手把锄头”是说拿东西的手(即肉体),就等于锄头,是主人公在指使我们运作。“步行骑水牛”,是说我们能够走路、奔跑,也是主人公驱使肉体的结果,就等于人骑在水牛上赶牛走路一样。“人在桥上过”,肉身就好比是桥,人就是主人公,人在世上不过住一段时期,等于在桥上走过去。“桥流水不流”,是说我们这肉身壳于是不长久的,是随时变迁的,人由少而壮,由壮而老,这‘桥’不就是在流转,在变化吗?水是代表我们的佛性,它是不流动的,不摇动的,也无所谓来和去。
【智慧】:浮生若梦,有人追求永恒,有人追求速朽。
晒   经
一休禅师在比鹳山乡下时,有一天看到一群群的信徒都朝比鹳山上走去,原来比鹳山上寺院在晒藏经,传说晒藏经的时候,如果风从经上吹拂而过,人沐浴这种风,能够消病除灾,增长智能,因此闻风而来的人不断地涌上山去。
一休禅师知道了事情的原委,说道:“我也来晒藏经!”然后就袒胸露肚地躺在草坪上晒太阳,许多要上山的信徒看到了很不以为然,议论纷纷,觉得作为禅师这样实在太不雅观了,山上寺院的院主就跑下来劝一休不要如此没有僧人的威仪。
一休禅师非常认真地解释道:“我在这里晒藏经呢,你们晒的藏经是死的,会生虫,我晒的藏经是活的,会说法,会干活,会吃饭,有智能者应该知道哪一种藏经才珍贵!”
【智慧】:腰缠万贯不如读书万卷。
一切现成
法眼文益禅师在闽南参访行脚时,途中遇到大雪,就暂时借助在地藏院中。风雪持续多日,法眼文益禅师与院主桂琛禅师禅机往来,越聊越投机。听雪后,文艺禅师辞别桂琛禅师,继续行脚。桂琛禅师送法眼走到山门外时,指着路边一块大石头问道:“女德常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不知道这一块石头在你心内还是是心外?”
法眼文益毫不考虑的回答道:“依唯识学讲,心外无法,当然是在心内。”
桂琛禅师抓住了话柄,问道:“你不是在行脚云游吗?为什么要放一块石头在心内?”
法眼文益瞠目结舌,不能回答。因此就决定留下来解开这个谜团。法眼在地藏院中接下来的岁月,每天都向桂琛呈上自己的见解,但桂琛禅师总认为法眼的见解不够透彻,说:“佛法不是这样子的。”
法眼经过多次呈报,均不蒙桂琛印可,只得叹道:“我已经词穷意尽了。”
桂琛禅师听后,紧跟了一句:“若论佛法,一切现成!”
法眼文益禅师闻言大悟。后开法眼宗,门徒千余,得法眼者38人。
【智慧】:佛法一切现成,人们却总是向外去找。
棒与喝
古代的禅师大德们,大多喜欢手持禅杖,以此作为领众的威信象征。禅师们的棒,不是用来专门打人的,只在研讨参问的时候,作为赏罚的象征。后世的宗门禅人,若是在老师那里碰了钉子,受了批驳,都叫做“吃棒”,而“喝”便是大声的一叱,表示责罚的意思,和“棒”的作用是一样的。
有师兄弟二人一起到无德禅师那里学禅,但在每次小参请示时,总是吃棒,不管他们两人躲得多快,棒棒都实实在在地打在身上。
无德禅师举棒之快与准,实在是百发百中。有一天,师弟就对师兄说道:“我们来此参学多时,却老是吃棒,仍不能开悟,真想另找地方,可是要找一位比无德禅师有道行的禅师实在不容易。”
师兄也无可奈何,不过他建议道:“这样好了,以后小参问法时,我们就站在法堂外,这样任凭禅师的棒再怎么快,也不至于打到我们。”师弟一听很高兴,这也是个办法。
第二天,师兄弟二人就在法堂外恭谨地问道:“禅师,请问如何是西来意?”
无德禅师大喝一声:“你们这两个慢法者!”
这一声喝真正是如雷贯耳。师兄弟二人吓得不由屈膝下跪,异口同声地说道:“想不到禅师的喝比棒来得更迅速,更有威力!”
【智慧】:看起来禅师一语能使学者开悟,但学者如果没有穷年累月的积累功行,别说禅师一语不能给人开悟,就是千言万语,甚至棒喝也不一定有效啊。
识得自性
香林澄远禅师把证悟禅理,求得解脱看作是识见自性。一天上堂说:“你们众人都是挑着行李,四处行脚的汉子,你们识得自性;如果有人识得自性,不妨站出来说说看.”
停了一会儿,禅师见没有人站出来,又继续说:“如果你们不认识自性,即使走南闯北,也不过是昏头昏脑,让人随意哄骗而已。我再问你们一回,各位平时参禅学法,扫地煎茶,游山玩水,有没有想过,到底什么才是自性?”
依旧没人回答。香林澄远继续开市道:“你们成天嘴里说自性始终不生不灭,没有高下,好丑之分,那么它究竟在哪里呢?如果你们知道了它的下落,也就知道了诸佛的解脱法门。这样,你们就会悟道见性,知道自己是生命唯一的主人,就能始终不疑虑,说话吐气都能理直气壮,任何人对他都无可奈何。这就好象买田必须拿到契约一样。没有契约,田不能算是你的,即使官府盘给你,也没有凭据,早晚还是被别人夺去。参禅学法的人也是一样,总要有一颗圆满自在的心。你们谁有契约?拿出来看看。”
香林澄远停住了话,注视着僧众,然后又兴致勃勃地说开去:“自己做不了主人,即使学了一千种巧妙的理论,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也不过是鹦鹉学舌。卖弄别人的东西,对自己毫无用处。”
【智慧】:生活中,鹦鹉学舌的人太多,自有主见的人太少。
自己生命的呼声
在云门文偃的弟子当中,香林澄远算得上是完全继承了其师的风格,常以涵盖乾坤、截断众流、随波逐浪的方式接引学人。
有僧人问:“自己生命的呼声是什么?”
香林澄远做出侧耳倾听的样子,反问:“谁在这里踏步不走?”
那僧人“啊”了一声,恍然大悟,笑着退下去了。
又有僧人问:“师父的灵丹妙药是什么?”
香林澄远答:“不高众味。”
僧人接着问:“吃下去会怎样?”
香林澄远反问:“你咬着了吗?”
僧人忽然觉悟了,连忙礼拜致谢。
【智慧】:自己生命的呼声是人世间最真切的声音。
本寂
禅宗曹洞宗的建宗禅师是洞山良价禅师和曹山本寂禅师。当曹山禅师追随洞山禅师参学有些日子以后,洞山看到时机已经成熟,便以曹山的名字“本寂”来考验他。
洞山禅师问曹山:“你好象是个有德行的人呀。你叫什么名字?”
曹山回答:“我的名字叫本寂。”
洞山又问:“嗯,本寂。本寂之上还有什么可阐述的吗?”
曹山回答:“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洞山再问:“为什么?”
曹山回答:“如果还有可说的,就已经不再是本寂了。”
洞山因此非常器重曹山。曹山也终成一代大师。
【智慧】:禅者认为人的本性是虚空、寂静的,不落于语言、蚊子,所以称为“本寂”。“本寂”,自然是不可说了。
何必问性
一天,五祖法演禅师上堂时,对僧众讲了一个故事:“老僧昨天进城,听见阵阵锣鼓声,走进去一看,只见一块黑布围成一座戏台,那台上挤满了十几个木偶。有的特别好看,有的却非常难看。有的穿戴华丽,富贵风流,有的衣衫破烂,愁眉苦脸。这些木偶都能转能动,能坐能走,能说能唱,会哭会笑,而且青黄赤白,各种颜色都有。我正看的津津有味,突然看见黑布在晃动。走进去一瞧,原来黑布后面有人。那人双手牵动着木偶身上的绳索,口中模拟出不同的声音。老僧一看一想,实在是有趣,忍不住笑了起来,问他:‘先生贵姓?’那人回答道:‘老和尚,你只管看吧,何必问什么姓呢?’我被他问得哑口无言。现在有谁能够替我回答呢?昨天在那里吃了亏,今天要在这里补回来。”
木偶有富有贫,有哭有笑,说明世俗的区别对立、喜乐烦恼、富贵贫贱都是虚幻不实的。木偶由黑布后面的人牵动,则暗喻区别对立都是由人心造成的。“何必问什么姓(性)”意谓自性除了自证自语外,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五祖法演禅师以看木偶戏设公案,要僧众体认自性,既生动又玄妙。
【智慧】:生活中处处有禅意。
何为佛心
唐宣宗问著名禅师弘辩:“何为佛心?”
弘辩禅师回答说:“佛者,是西天之语,用我们大唐的话说就是觉,是说人有智慧觉照为佛心。心者,是佛的别名,心是什么样儿的都有,但其本质却没有什么不同,没有形状、颜色和男女的差别。佛心在天非天,在人非人,却又现天现人,能男能女,非始非终,无生无灭,故号灵觉之性。像陛下这样日理万机,即是陛下佛心。”
【智慧】:不同的人在不同的位置有不同的任务和作用,能够尽心尽力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就是尽了自己的本分,就是了不起的事业,也就拥有了一颗通透的佛心。
密传的心
有一个读经书遇到了难题,跑来问玄悟禅师:“什么是密传的心啊?”
密传的心即是真心传真心,而且是默然心传,不落于形迹。玄悟禅师当下只是沉默不语,很久很久一动不动,以此告诉他什么叫密传的心。
那个人不识禅机,生气地责怪玄悟禅师:“你这是干什么!我还在这里准备侧耳倾听一番开示呢,害我白等一场!”
玄悟禅师不再理他,扭头吩咐侍者:“去烧水吧!”
【智慧】:对于没有慧根的人说法,无异于对牛弹琴。
以心交心
有僧人问德山禅师:“一个达道的人在路上遇到另一个达道的人,如果不进行语言文字的交流,我不明白他们通过什么方式交流呢?”
德山禅师说:“只是像我这样。”
于是默然而立,良久。
既然同是达道之人,哪里还需要语言文字呢,只需默然相对,以心交心,便可心心相印。
僧人等了很久不见德山回答,便小心地咳嗽了一声。
德山禅师说:“你还有什么要问的吗?”
僧人果然还要发问,德山禅师便毫不客气地把他呵斥出去了
【智慧】:很多时候,交流并不需要语言的参予。
真正的美
从前,有个大财主,他有7各女儿,个个花容月貌,美艳无比。每当家里来了宾客,财主总要把女儿叫出来展示一番。他最想听到的就是客人们的赞叹声,事实上也的确如此。
有一天来了个客人,财主照样让他看自己的女儿,然后问他:“我的女儿美吗?”
那个人说:“这样吧,你将女儿披上盛装,去各地街上行走。如果每个人都说她们美,我就给你500两黄金,只要有一个人说不美,你就输给我500两黄金,怎么样?”
他带着女儿在各地游走,每个人都说他的女儿漂亮。眼看500两黄金就要到手了,财主又带她们来见佛祖,得意洋洋地问:“佛祖,你说我的女儿漂亮吗?”
佛祖不屑地答道:“不漂亮!”
财主非常不高兴,问道:“城里的每个人都说她们漂亮,怎么就你一个人说不漂亮呢?”
佛祖回答说:“世人看的是面容,而我看的是心灵。在我认为,身能不贪钱财,口能不说恶言,意能不起邪念,这样才是美!”
财主听了佛祖的话,灰溜溜地走了。当然,他也输了500两黄金。那个和他打赌的人正是佛祖的弟子,他知道佛祖是怎样看待美的,到佛祖这里来是他为财主安排的最后一站。
【智慧】:美不只在外貌,还在灵魂。
蛤蟆还是茄子
宋代著名的清远佛眼禅师曾经给徒弟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个持戒僧,一生严格持戒,对自己从未放松过。有一天晚上,持戒僧因事外出。这晚天色漆黑,持戒僧走得非常匆忙,突然脚下好像踩着了什么东西,那东西还发出了痛苦的叫声。持戒僧想:坏了,是一只蛤蟆吧?肯定是一只蛤蟆!天呐,我杀生了!母蛤蟆说不定肚子里还有好多仔,这下杀生无数了!持戒僧当时就又惊又悔。这晚,持戒僧在床上,想着那死去的蛤蟆久久无法入睡。
后来,持戒僧好不容易睡着了,却突然看到数百只蛤蟆前来索命,持戒僧吓得大叫一声醒来,方知刚才只不过是一个噩梦。
终于等到了天亮,持戒僧急匆匆地来到昨晚的事故现场,没有看到蛤蟆可怜的尸体,却看到一只被踩烂的老茄子躺在路中央!原来如此!持戒僧长出一口气,这才放下心来。
故事讲完,清远禅师又说道:“大凡修行,必须离却情念,否则,定会大吃苦头。现在我来问问各位,那持戒僧夜间踩着的是蛤蟆呢,还是老茄子呢?如果说是蛤蟆,天亮了再去看却是茄子;如果说是老茄子,天没亮的时候却是蛤蟆来向持戒僧索命。谁能解释解释?”
【智慧】:疑心太重的人总是杯弓蛇影,自己让自己得不到安宁。
风动幡动
传说五祖弘忍当年传衣钵于六祖时曾告诫他说:“你此去南方,佛法难起,可暂作隐居待机缘成熟时再说法行化。”慧能回广东曹溪后,隐遁于四会、怀集之间,终日与樵夫走卒为伍。直到十余年后,方出来行法教化。
公元676年的一天傍晚,慧能来到广州法性寺。法性寺是岭南的大丛林,古来从南海漂洋上岸的印度和尚,或是从海路赴印度取经的我国高僧,大都曾在该寺停留过。据传公元5世纪初有位叫求那跋陀罗的印度高僧曾在该寺语言:250年后将有肉身菩萨在这里受戒出家。70年后,印度高僧真谛从印度带来一株菩提树栽在寺中,再一次语言:170后将有肉身菩萨在这棵菩提树下弘扬佛法,普度众生;并刻石立碑。
此时,大雄宝殿外几面幡旗迎风招展,殿内印宗和尚正在讲《涅槃经》,周围数百名僧俗鸦雀无声地听着。慧能蹑手蹑脚地进了殿内,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坐下。
突然一个僧人站起来指着殿外的幡旗问印宗和尚:“师父,外面飘动着的幡旗,你说是风吹着幡动,还是幡自己动呢?”
另一个僧人站起来回答道:“这还用问,当然是风吹幡动,假若没有风,幡不就一动不动了吗?”
第一个僧人反驳说:“不对吧,就该是幡自己动吧!因为动性在幡而不在风。”
第二个僧人说:“既然动性在幡不在风,那么没有风时幡为什么不动?幡旗既然有风才动,还说什么动性在幡不在风?”
第一个僧人说:“照你的说法动性在风啦,那我问你为什么风吹大殿,大殿却不动呢?所以贫僧认为动性在幡不在风。”
这时殿里的僧人们纷纷辩论起来,有人认为是幡动,有人认为是风动。正当大家争论不已时,慧能站起来说:“你们别吵了,弟子认为既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而是二位师父的心在动。首先,宇宙万物是因我人自心而显现,若一个人不能听、不能看、不能想、无知无觉,他能感觉到风幡及山河大地的存在吗?这个心就是人人本具的觉心、佛心,能生万物,能造万物。风也好,幡也好,乃至山河大地都是我们觉心,佛性的显露,都含摄在我人觉心、佛性当中。因此不是风动,不是幡动,而是二位师父的觉心,佛性在动。”
此语一出,惊倒四众。印宗大师站起来,向慧能深深地行了一礼,问:“行者一定是个高人。听说五祖大师的衣钵已经南传,行者莫非就是得次衣钵的人?”
慧能点点头。
印宗连忙说:“行者果真是六祖大师,请受弟子一拜。”
慧能连忙说:“佛门规矩只有在家礼拜出家,没有出家礼拜在家的道理。”
印宗和尚说:“佛门也讲草得度者为尊,你既然是一代祖师,我等理当顶礼膜拜。还请大师就座,并出示衣钵,好让我等焚香礼拜。”
印宗和尚遂在法性寺菩提树下为慧能剃发,又礼请智光禅师为慧能授具足戒,当时的四众皆投慧能门下,成了禅宗弟子。
【智慧】:“风幡之议”是禅宗一则著名公案,说明万法唯心、境随心转之理。
有无之间
大颠禅师还没有开悟的时候,去参拜石头禅师,问道:“古人说:道有、道无都是对佛法的诽谤。请您给我解释一下吧。”
石头禅师说:“有和无是佛法的一物两面,有就是无,无就是有。说道有,道无有都是偏执于一面。有什么好解释的,不用解释。”
【智慧】:有无之间,真是藏着不少玄机。
不 语
有一天,天后诏仁俭禅师进殿谈论佛法。
禅师仰视着高高在上的天后,沉默了很久很久,然后问:“天后您会了么?”
天后一愣,讶然说道:“您还没讲什么呀,我不会。”
禅师见天后还没有摸着大法的边际,只好委婉地说:“现在老僧正持不语戒!”
(一提:法师在下听者在上,不应为说法。)
【智慧】:无言的教诲往往最难领悟。
一滴水
仪山禅师有一天洗澡的时候,因为水太热,就叫弟子提桶冷水来加。有一个弟子奉命提了水来,将热水加好,顺手把剩下的水倒掉了。
看到弟子如此行事,仪山禅师不悦地批评道:“你怎么如此浪费?世上不管任何事情都有它的用处,只是价值大小不同而已。你怎么能那么轻易地将剩下的水倒掉!就是一滴水,如果把它浇到花草树木上,不仅花草树木喜欢,水本身也不失去它的价值,为什么要白白地浪费呢?虽然只是一滴水,但是价值无限的大呀。”
那弟子听后如有所悟,于是将自己的法名改为“滴水”,这就是后来非常受人尊重的“滴水和尚”。
滴水和尚后来弘法传道,有人问他:“请问世上什么功德最大?”
“滴水。”滴水和尚回答。
“虚空包容万物,什么可包容虚空?”那人又问道。
“滴水!”滴水和尚仍是一个答案。
【智慧】:滴水和尚能把心和滴水融在一起,一滴水中也就有了无尽的时空。
让心安宁
神光祖师年轻的时候,听说嵩山有个天竺来的和尚德行很高,就去亲近他。这个和尚就是达摩祖师。神光来到嵩山,尽心尽力地服侍祖师。但日子一天天过去了,以来没有听到祖师跟他讲过一句佛法。在一个下大雪的日子,神光决定肃立雪中,以此明志。如果祖师不开示佛法,就冻死算了。
这样过了一天,血已经下到神光的膝盖了,人也冻得奄奄一息。
祖师起来看到神光这样,奇怪地问:“你今天怎么了?站在那里干什么?”
神光赶忙回答:“请师父慈悲,教我无上心法吧。”
达摩祖师说:“无上心法不是缺少智慧和德行的人能够学得了的。要学无上心法,必须德行好,智慧高,像你这样在雪地里站上一天,就想学无上心法吗?”
神光听后,拿来一把刀,一下把左手砍掉。祖师一看,说:“为法捐躯,勇气可嘉”
于是祖师终于肯收神光为徒,并为他改名叫作慧可。
慧可说:“师父,我还有事要麻烦您。”
祖师说:“什么事呀?”
慧可说:“我的心总是无法安宁,请师父帮我把心安一安吧。”
祖师说:“好吧,把你的心拿来。”
慧可一愣,自己刚才烦躁不宁的心哪儿去了?只好回答:“我的心找不到了。”
祖师笑了笑,说:“那么,我已经替你把心安顿好了。”
【智慧】:烦躁的心只有沉浸在智慧中时才能获得安宁。
学佛与牧牛
福州长庆大安造访百丈山怀海禅师,大安禅师施礼后就直通通地问:“我在修行,我想成佛,什么叫做佛呀?”
百丈禅师说:“你这样一心想成佛的修行样子,就像是骑着牛找牛。”
大安又问:“认识佛性以后用该如何修行呢?”
百丈禅师说:“认识牛以后要能收服得了牛的野性,像人能骑着牛回家一样。”
大安问:“从开始到最后,我怎么来保护锤炼我的真心呢?”
禅师回答:“要像放牛人那样,拿着杖子好好看护你的牛,不要让它毁坏别人的庄稼。”
大安听进了禅师的开示,自此心无旁骛,静若止水。
【智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如果能不受干扰,沿着目标前进,肯定会有不俗成就。
喝粥洗碗
赵州从谂禅师,禅风恬淡朴实,人称赵州古佛。
一个未开悟的僧人问赵州从谂禅师:“我自己是什么样子呢?哪个是我自己呀?”
从谂禅师说:“你喝粥了吗?”
僧人回答:“我喝完了。”
从谂禅师说:“喝完粥了?那么洗碗去吧!洗了碗就能找到自己了。”
【智慧】:对于悟者来说,一粥一饭莫不蕴含禅意;对于谜者来说,日常生活是其最大的障碍。
扫除微尘
有僧人问乐普山的元安禅师:“修行的人要怎样才能回到老家?回到老家将会是什么情形?”
元安禅师说:“如今你的窠臼已被打破,妄心已被除灭,本性空无一物。已经没有家了,你要回哪里?”
僧人一怔,随即醒悟,说:“既然已无所臼,那就不归好了!”
元安禅师说:“是这样的啊。庭前的积雪自有太阳去消融,可是室内飘飞的微尘由谁来扫除呢?”
【智慧】:悟道的人眼前自有新境界,不可能再回到原来的状态。
修行要诀
有僧人问灵照禅师:“修行最重要的名言是什么?要诀是什么?”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