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德禅师说:“打坐!”
学僧顶撞道:“街上的乞丐不都在坐着吗?”
无德禅师拿出一个铜钱给学僧。
学僧终于醒悟。
无德禅师再见佛光禅师,报告说道:“当行脚的时候行脚,当隐居的时候隐居,我现在已找到隐居的地方!”
【智慧】:禅僧真正的生活行止正如无德禅师所说:“当行脚的时候行脚,当隐居的时候隐居。”
意在馒头边
唐代陆希声居士初访仰山禅师,见面便问:“三门(佛门建筑的俗称。三门含有智慧、慈悲、方便三解脱的意思,或象征信、愿、行三者之义)俱开从何门进入?”
仰山:“从信门入。”
希声:“其他二门要它何用?”
仰山:“亦可从其门入。”
希声:“从何门进入?”
仰山:“从意心门入。”
希声:“另一门如何进入?”
仰山:“从慈心门入。”
希声:“一门即可,何用三门?”
仰山:“信门者从佛而入,慧门者从法而入,慈门者从僧而入,所谓三宝门中可入道,说的就是这个。”
两人边走边聊,进入法堂。陆希声又问道:“不出魔界便入佛界时又如何?”
仰山禅师以拂子倒点三下,陆希声便礼拜,礼拜完,问道:“禅师还持戒吗?”
仰山:“不持戒。”
希声:“还坐禅吗?”
仰山:“不坐禅。”
陆希声沉思良久,仰山禅师问道:“会吗?”
希声:“不会。”
仰山:“滔滔不持戒,兀兀不坐禅。酽茶三两碗,意在馒头边。”
戒律重规则、仪制,凡事可与不可之间有严格的规定,而禅学则重解脱、超越,不为一般形式观念拘束,魔来魔斩,佛来佛斩。所以仰山禅师先否定一切对待以后,再说“酽茶三两碗,意在馒头边”。
【智慧】:真正的禅者不离日常的生活。
转 身
一日,临济禅师跟随老师黄檗禅师一同下田工作。临济禅师走在黄檗禅师的后面,黄檗禅师回头一看,发现临济禅师空着手,因此就对他说道:“你怎么忘记把锄头带来了呢?”
临济禅师回答道:“不知谁给我拿走了。”
黄檗禅师停下脚步道:“你过来,我有事跟你商量。”
临济禅师向前,黄檗禅师就竖起锄头道:“单单是‘这个’世界上就没有一个人能拿得动。”
临济禅师一听这话,就毫不客气地立即从黄檗禅师手中把锄头抢过来,紧紧地握在手中,说道:“刚才老师说谁也拿不动‘这个’现在为什么‘这个’在我手中呢?”
黄檗禅师道:“手中有的未必有,手中无的未必无。你说,今天有谁给我们耕田呢?”
临济禅师道:“耕田的由他耕田,收成的由他收成,关我们何?”
临济禅师说完以后,黄檗禅师一句话也没说,转身就回僧院去了。
不久以后,沩山禅师就这件事问仰山禅师道:“锄头在黄檗禅师手中,为什么却被临济禅师夺去?”
仰山禅师答道:“强取豪夺虽然是小人,可是他的智能却在君子之上。”
沩山禅师再问仰山禅师道:“耕种和收成,临济禅师为什么要说关己事呢?”
仰山禅师不答,反问道:“难道就不能超脱对待关系之外吗?”
沩山禅师一句不说,转身也回僧院去了。
【智慧】:世人有理话多,无理更是话多,若能在终极真理之前回头转身,那不是另有一番天地吗?
草木成佛
日本的真观禅师在中国学佛参禅,走遍中国的名山丛林。20多年后,真观禅师终于证得禅门自我,整装回国,在东都、奈良等地弘扬禅法。各地学者蜂拥而来参禅求道,大家都争相提出各种难题,要禅师解答。
面对种种问题,真观禅师总是闭着眼睛,不予回答。禅师不愿和人议论禅门公案,认为大家对公安禅搬来说去,并不能得到真正的受用。
一天,有一位研究天台教义30余年的道文法师慕名而来,非常诚恳地问道:“我自幼研习天台法华思想,有一个问题始终不能理解。”
真观禅师非常爽朗地答道:“天台法华的思想博大精深,圆融无碍,应该问题很多,而你只有一个问题不解,不知是什么问题?”
道文法师问道:“《法华经》说:情与无情,同圆种智。这意思就是认为树木花草皆能成佛。请问:花草成佛真有可能吗?”
真观禅师不答反问:“30年来,你挂念着花草树木能否成佛,这对你有何益处?你应该关心的是你自己如何成佛。”
道文法师先是讶异,然后说道:“我没有这样想过。那请问我自己如何成佛?”
真观禅师道:“你说只有一个问题问我,关于第二个问题就要你自己去解决了。”
【智慧】:大地山河、花草树木,一切宇宙万物,都是从我们自性中流出,只要我们成佛,当然一切草木都跟着成佛。
沙弥问答
有甲乙两座寺院,都由禅师住持,两寺的禅师经常训练门徒的禅锋机语。每天,各寺均有沙弥前往市场买菜。
有一天,甲乙两寺的沙弥在路上相遇,甲寺沙弥问乙寺沙弥道:“请问你到哪里去?”
乙寺沙弥回答道:“风吹到哪里,我就到哪里去!”
甲寺沙弥想不到乙寺沙弥这么回答,一时不知怎么说下去才好,回来告诉禅师。禅师责备道:“傻瓜!你可以再问他,假如没有风时,你要到哪里去呢?”
甲寺沙弥记着师父指示,第二日途中相遇,甲寺沙弥胸有成竹地问乙寺沙弥道:“喂,你今日到哪里去?”
乙寺沙弥非常从容地答道:“腰要走到哪里去,我就到哪里去!”
甲寺沙弥因答案出于意外,一时语塞,回来告诉禅师。禅师又责备道:“你真傻,你可以继续问,假如腿不走时,你要到哪里去呢?”
甲寺沙弥用心记住师父的指示。又一日,两寺沙弥途中再度相遇,甲寺沙弥问乙寺沙弥道:“喂,你今天要到哪里去?”
这回,乙寺沙弥用手往前面一指,直接回答道:“我到市场买菜去!”
【智慧】:真正的智慧是圆融贯通的。
信 物
有一天,沩山灵佑禅师告诉他的弟子仰山禅师道:“有一位俗家信徒拿了3匹白绢来,要我为他敲钟祈福,并且希望世人和平、安乐。”
仰山禅师听老师说后,故意问道:“既然信徒对佛法这么诚心,并且有这么希望祈福,老师您收了他的白绢,请问将以何物酬谢回报他呢?”
灵佑禅师即刻以拄杖敲床三下,说道:“我拿这个酬谢他。”
仰山禅师不以为然地说道:“是这个吗?”
灵佑禅师再敲三下,说道:“你嫌这个还不够吗?”
仰山禅师解释道:“我不是嫌‘这个’,‘这个’是大家的,我只是认为老师不应以大家的东西酬谢他。”
灵佑禅师道:“你既然知道这是大家的,为什么要我另外找东西给他人呢?你说,除‘这个’外,另外还有什么东西可以酬谢他呢?”
仰山禅师仍不以为然地说道:“自己已备,何劳他人?”
灵佑禅师道:“虽然自己已备,但无他人,缘何得识?你忘了当初达摩大师东来我国,不也是如此将‘这个’给予众人吗?我们每一位禅者都是承受他信物的人。”
禅师说的‘这个’,指我们的本来面目,即是本来面目,何劳他人赐予?但话虽如此,如果没有师承,怎么能得识本来面目?禅门不着语言文字,直指本心,见性成佛,但若舍弃语言文字,又怎么能直指本心,见性成佛?如同渡船过河,未渡河之前,怎能丢掉舟船?但到达彼岸之后,却应当立即舍船而去。
【智慧】:一个人的生活完全是他的思想所形成的。
无上法宝
达摩祖师本名叫菩提多罗,南印度人,出身婆罗门贵族,是香至王的第三个儿子,后来遇到般若多罗,为祖师所器重而度化出家,改名菩提达摩。
达摩未出家以前,就具有超人的才智、脱俗的善根。又一次,般若多罗指着一堆珠宝对达摩三兄弟问道:“世上还有比这些珠宝更好的东西吗?”
大哥月净多罗回答道:“没有!这些珠宝乃我们王者之家最为珍贵的,世上再也没有什么东西能超过这些宝物了。”
二哥功德多罗也回答道:“我没有见过世上还有比这些宝物更珍贵的东西。”
唯有老三菩提多罗却不同意这种说法,他说:“我不认为两位哥哥的话说得对,这些珠宝其实没有什么价值!”
两位兄长齐声责问道:“为什么这些珠宝没有价值,有价值的宝物是什么?”
菩提多罗说道:“因为这些珠宝自身不能认知自己的价值,必须假以人们的智能去分辨,否则只不过是一些没有知觉的东西而已。而佛陀说的佛法真理才是法宝,法宝是由人们的般若所发挥出来的智能,不仅能自照,而且还能区别这种形形色色的珠宝,更能分辨世间与出世间的一切善恶诸法。所以在各种宝物中,最尊贵的应该是无上真理的法宝。”
什么才是真正的宝物?是佛、法、僧三宝。佛、法、僧又称自性三宝,此即人人本具,个个不无的真心本性。金银珠宝有毁坏的时候,真心本性没有毁坏的时候。菩提达摩终能继承祖位,而且东来传授佛法,一花五叶,分灯无尽,便是真理法宝胜于金银珠财宝的生动注解。
【智慧】:人们者追逐外在的财物,很少有人去发掘自身的宝藏。
石头狮吼
石头希迁禅师来到南台的第二天,对怀让禅师道:“昨天我来到你这里,发现有一个荒唐的青年禅僧,如如不动地坐在石头上面。”
怀让禅师听后问道:“你有没有弄错?”
希迁禅师道:“没有弄错!”
于是,怀让禅师就吩咐侍者道:“你到山门外调查一下,坐在石头上的那个禅僧是谁?假如是昨天刚来的那个青年禅僧,你就责备他玩弄什么玄虚?假如他承认,你就问他说:‘石头上的东西,移植后还有活的可能吗?’”
侍者就用这句话去问希迁禅师,希迁回答说:“诸佛如来的世界里,没有可搬动的东西,也没有死活这句话。”
于是侍者回来将希迁的回答报告怀让禅师,怀让禅师自语道:“这个禅师,他的后代子孙将天下人噤若寒蝉。”
接着他又派侍者去考问希迁禅师道:“如何才算是真正的解脱?”
希迁反问:“谁绑住了你?”
侍者又问:“什么才是净土?”
希迁还是以问作答:“谁污染了你?”
侍者再问:“什么才是涅槃?”
希迁步步紧逼:“谁把生死给了你?”
侍者回来把这些问答报告给怀让禅师,怀让禅师听后双手合十,一言不发。
六祖慧能大师门下两大弟子青原行思、南岳怀让早已是当代宗师,而他们都很推崇石头希迁禅师,认为:“在那石头上能听到狮子的吼声。”
【智慧】:做自己所能做的事,享受自己所能享受的生活。
变与不变
岩头禅师在唐武宗毁灭佛法时,缝制了一套俗装,准备到不得已的时候,可以应变。不久圣旨下来,强令僧尼还俗,有声望的高僧还要逮捕判刑。岩头禅师为了躲避苛政,穿了俗装,戴了低沿帽子,悄悄躲到一个在家修行的师姑佛堂里。当时师姑正在斋堂吃饭,岩头禅师大摇大摆地走进厨房,拿起碗筷也开始吃饭。这时一个道童看见他,立即告诉师姑有陌生人,师姑拿起棒子就要打,却发现是岩头禅师,边说:“啊!原来竟是岩头上座,怎么变形了?”
岩头禅师不慌不忙,安然说道:“形可变,性不可变。”
后来,大彦禅师初次参见岩头禅师时,岩头禅师正在门前拔草。
大彦禅师戴着斗笠大摇大摆走过来,直直地站在岩头禅师的面前,用手敲敲斗笠说道:“禅师还记得我吗?”
岩头禅师抓起一把草,朝着大彦禅师的脸上就打了过去,说:“世间变化无常,不记得了。”
大彦禅师不肯让步,说道:“世间无常,但法性永恒,怎可不认账?”
岩头禅师一听,当即打了大彦禅师三拳。大彦禅师整好行装准备进僧堂,岩头禅师说道:“已经寒暄完了,根本没有再进僧堂的必要。”
大彦禅师一听,立刻转身往回走。第二天早粥吃完时,大彦禅师却又走进僧堂。刚进门,岩头禅师立刻从法座上跳下来,一把抓住大彦禅师的衣襟道:“你快说,你快说,不变的前帐在哪里?”
大彦禅师也一把抓住岩头禅师,说道:“师姑家里,形可变,性不可变!”
说罢,两人哈哈大笑。
【智慧】:变动的是外在的皮肉,不变的是内在的精神。
虎头长角
黄檗希运禅师有一次到厨房,看到负责煮饭的典座就问道:“你在做什么?”
典座:“我正在盛禅僧吃的米。”
黄檗:“每天需要多少米?”
典座:“每天三餐,约吃两石半。”
黄檗:“是不是吃得太多了?”
典座:“我还担心不够吃呢!”
黄檗一听这话,顺手就打了典座两个耳光,典座很委屈,就把这事告诉了临济禅师。临济禅师听后很不以为然,认为这样的答话,也没有过错,为什么要打人呢?他就安慰典座道:“我替你问一问这个老和尚!”
临济禅师一到黄檗禅师那里,黄檗禅师就主动提起了那件事。
临济禅师说:“由于典座不明白老师为什么打他,所以才托我替他问老师一声”
黄檗禅师道:“为什么打他?你说为什么?”
临济禅师不服气地问道:“难道担心不够吃也不行吗?”
黄檗禅师:“为什么不答明天还要吃一顿呢?”
临济禅师竖起拳头,大声说道:“说什么明天,现在立即就要吃。”说完,拳就顺势挥过去。
黄檗禅师挡开临济的拳头,责怪道:“你这个疯和尚,又来这里拔虎须。”
临济禅师怒吼着走出僧堂,黄檗禅师并不生气,反而欢喜地说:“这只小老虎的头上长角了。”
后来沩山灵佑禅师就这件事问仰山慧寂道:“这两位禅师究竟是在做什么?”
仰山问:“老师问我的用意如何呢?”
沩山感叹说:“生了孩子才知道亲情伟大。”
仰山却说:“我不认为如此。”
沩山便问:“你又作何想呢?”
仰山说:“这就恰如把小偷领进自己家中,偷自己的东西。”
沩山灵佑禅师听后哈哈大笑。
【智慧】:脚不能到达的地方,眼睛可以到达,眼睛不能到达的地方,精神可以到达。
无嘴说法
有一学僧道念,出家数十年,到处参访,皆未能开悟。一日,道念请示石楼禅师道:“我认识不到自己的本性,乞禅师方便指示。”
石楼:“石楼无嘴巴。”
道念:“学僧至诚,洗耳恭听。”
石楼:“你听了什么?”
道念:“学僧自知罪业深重。”
石楼:“老僧罪过也不少。”
道念:“禅师过在什么地方?”
石楼:“过在你有过的地方。”
道念:“可以忏悔吗?”
石楼:“罪孽本空由心造,心若灭时罪亦亡。”
道念随即礼拜,石楼禅师便打,打后问道:“你最近离开何处来此地?”
道念:“梁唐晋汉周,到处行脚云游。”
石楼:“这些主人还重佛法吗?”
道念:“好在禅师问到我,若问别人,恐怕就惹祸了。”
石楼:“为什么?”
道念:“因为这些君主,不喜欢别人怀疑。”
石楼:“人都看不见,有何佛法可重?”
道念:“请禅师告诉我,如何来重佛法?”
石楼:“你受戒多少年了?”
道念:“十多年了。”
石楼禅师诚恳地说:“十多年了还不知重法,今日问我,我的嘴巴怎说得清楚?你的耳朵又怎听得进去?”
道念终于言下大悟。
【智慧】:人生真正的欢乐是致力于一个自己认为是伟大的目标。
归鸟迷巢
有一信士问佛光禅师:“经说,供养百千诸佛,不如供养一无心道人。不知百千诸佛有何过?无心道人有何德?”
佛光禅师用偈回答道:“一片白云横谷口,几多归鸟尽迷巢。”
禅师以此告诉信士:只因多了一片白云,归巢的鸟雀都迷了路,飞不回家了。因为供养诸佛,有了对象,反而迷失了自己;供养无心道人,却是以无分别智超越一切。百千诸佛固然没有过失,可无心道人更能让人认识自己。
信士又问道:“既是清净佛伽蓝(寺院的通称),为何敲打鱼和鼓?”
佛光禅师仍用诗偈回答道:“直须打出青霄外,免见龙门点头人。”
清净的寺院道场所以敲打木鱼、撞击皮鼓,完全别有深意。鱼在水中从不闭眼,所以敲木鱼表示精进不懈;打鼓,是为使人警醒消业增幅。
信士再问道:“在家既能学佛道,何必出家着僧装?”
佛光禅师还是用诗偈答道:“孔雀虽有色严身,不如鸿鹄能高飞。”
在家修行固然很好,但不如出家更能精专一致;孔雀的颜色虽然好看,却比不上雁鸟能高飞!
信士心中的疑云被佛光禅师一一拂拭干净。
【智慧】:野心勃勃会使你树立高不可攀的目标。对目标的追求要量力而行,着眼于自己努力。
观音说法
唐朝的文宗皇帝嗜食蛤蜊,沿海民众不断地捕捉蛤蜊进贡朝廷。
有一次御厨在烹调时,打开蛤蜊的硬壳,贝壳内有一尊酷似观音菩萨的形象,惟妙惟肖,非常庄严。后来,文宗就用美锦宝盒将蛤蜊观音供奉在兴善寺,让大家瞻礼。因为蛤蜊现出菩萨声像太过稀奇,唐文宗在上朝时间问群臣道:“众卿之中,不知有谁知道蛤蜊内出现菩萨圣像,是什么祥瑞之兆?”
有一位大臣说道:“此乃超凡入圣之事,非一般学者凡人能知。在太一山有位药山惟政禅师,深明佛法,博闻强记,圣上如果想探究此事,可以去请示禅师。”
惟政禅师应诏来到宫中,对唐文宗说:“物无虚应,这是在开启陛下的信心。《法华经》云:位以菩萨身得度者,即现菩萨身而为说法。今天菩萨现身,乃是为皇上说法呢!”
文宗道:“菩萨虽然已现身,但我没有听到菩萨说法呀。”
惟政禅师进一步解释道:“此蛤蜊中现观音圣像,能否启发陛下的信心?”
文宗皇帝说道:“这种灵异之事我亲眼目睹,当然相信。”
惟政禅师道:“陛下既已起信,那菩萨已经为您说法完毕了。”
药山惟政禅师入朝为唐文宗解释“蛤蜊观音”之后,名声日隆,但禅师生性淡泊,不喜应酬,朝中大臣争相供养,都被禅师借故推辞。
有一天,素来深交的蒋侍郎对禅师说:“明日寒舍文人雅集,有几个知己好友相聚,大都是当代学者名士。恳请禅师能拨空前来普洒甘露,演说妙法,我等不胜荣幸!”
惟政禅师推辞不得,勉强承诺前往。第二天,蒋侍郎派人前来迎接禅师时,惟政禅师已不在寺中,只见禅师的经案上留有一偈,偈云:“昨日曾将今日期出门倚仗又思维;为僧之和居岩穴,国土筵中甚不宜。”
使者将此偈呈交蒋侍郎不但不怪禅师失信侮慢,反而更加尊敬惟政禅师,认为惟政禅师才是他真正的方外之交。
【智慧】:只要有了禅心,信口说来皆成妙谛。如果我们对佛法禅道能有体悟,则世上一色一香,一草一木,无不是道。
听到没听到
青林师虔禅师初参洞山禅师时,洞山禅师问道:“你是从什么地方来的?”
青林禅师回答道:“武陵。”
洞山禅师问道:“武陵的佛法与我这里的有什么不同?”
青林禅师道:“如在蛮荒的砂石上开放着灿烂的鲜花。”
洞山禅师听后,回头吩咐弟子道:“特别做一些好饭菜供养这个人!”
青林禅师听后拂袖而出。
洞山禅师对大家道:“以后全天下的学僧必然都会争先恐后地聚集在这个人的门下。”
有一天,青林禅师向洞山禅师辞行,洞山禅师问道:“你准备到哪里去?”
青林禅师道:“太阳是不会隐藏起来不让人看不见的,既是太阳,它必然是遍界绝红尘。”
洞山禅师印可道:“你要多多保重,好自为之!”
于是洞山禅师亲自送青林禅师走出山门。分手时,洞山禅师突然说道:“你能不能用一句话,说出你此番远游的心情?”
青林禅师不假思索地道:“步步踏红尘,通身无影像。”
洞山禅师沉思了许久。青林禅师问道:“老师,您为什么不说话呢?”
洞山禅师以问代答道:“我对你说了那么的话,你为什么诬赖我不说话呢?”
青林禅师跪下说道:“你说的弟子没有听到,你没有说的,弟子都听到了。”
洞山禅师扶起青林师虔禅师道:“你去吧!天地之大,你可以任意行走了。”
别人明明说了的话,他说没有听到,别人没有说的,他却说他听到了。禅师没有说谎,这是非常耐人寻味的禅境。
【智慧】:用“心”听到的东西与用“耳”听到东西是不一样的。
卖生姜的汉子
宝寿禅师在五祖寺库房担任司库时,住持和尚戒公禅师因病服药,需用生姜为药引。侍者来到库房取生姜,被宝寿禅师呵斥而去。戒公禅师知道以后,就让侍者拿钱去买些生姜,宝寿禅师这才把生姜给他。
后来洞山寺院缺人住持,郡守来信托戒公禅师介绍住持,戒公禅师便说:“那个卖生姜的汉子可以去得。”宝寿禅师便去做了洞山的住持。后来,禅门中就流传着“宝寿生姜辣万年”的佳话。
宝寿禅师爱护禅门公物,不拿公物增进私人感情;住持戒公禅师不以私利作好恶取舍,力推宝寿。一个公事公办不徇私,一个维护贤能重公德。千载而下,其人其情仍然熠熠生辉!
【智慧】:每个人都应该尽到自己的职分。
马祖吐痰
马祖道一禅师有一次在打坐时,忍不住朝佛像身上吐了口痰。侍者见了很不以为然,责备道:“老师,您为什么要把痰吐在佛像上呢?”
道一禅师立刻又咳嗽了两声,然后反问侍者:“虚空之中到处都有法身。我现在还要吐痰,请你告诉我,往哪里吐好呢?”
侍者茫然不知如何回答。
又有一次,马祖道一禅师样子很不高兴地朝虚空吐了一口痰。
侍者不解地问道:“老师,方才吐痰为什么要生气呢?”
马祖禅师解释道:“我在这里打坐,虚空之中,山河大地森罗万象都显现在眼前,叫人觉得厌烦,所以我就忍不住要吐痰。”
侍者更加不解:“那一切都是修证的瑞相,可以说是好事,老师为什么要厌烦呢?”
马祖禅师说:“对你来说固然是好事,可是对我而言却是很讨厌!”
侍者茫然地问道:“这是什么境界?”
马祖禅师答道:“菩萨境界!”
侍者皱着眉摇摇头,说:“这种境界真令人难以理解啊。”
马祖禅师说:“因为你是人,不是菩萨。”
【智慧】:一个人到处分心,就一处也得不到美满的结果。
往哪里去
有一天,洞山禅师去探望一位生了重病的学僧德照,德照请示洞山禅师道:“老师,您为什么不发慈悲救一个真心学道的弟子呢?您忍心看着弟子这么不明不白地死去吗?”
洞山禅师道:“你是谁家的子弟?”
德照说道:“我是无佛性之人的子弟。”洞山禅师沉思不语,双眼逼视着德照。
德照显得非常焦急,说:“四面都是山逼近时,老师,我要如何才好呢?”
洞山禅师道:“我以前也是从人家屋檐下走过来的。”
德照道:“假如我和老师在屋檐下相遇,请问老师。我和老师是互相回避呢?还是不互相回避呢?”
洞山禅师道:“不互相回避!”
德照打破沙锅问到底:“不回避,那老师叫我到哪里去呢?”
洞山禅师指示道:“五趣(又名五恶道或五道,即地狱、饿鬼、畜生、人、天),六道(又名六趋,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十种法界,到处是路,何必忧虑?如果不放心,那你可以到开垦的田地里去种一种稻粮!”
德照听完,说了一声:“老师,请您珍重。”然后就入灭了。
洞山禅师用禅杖在他前面摇了三下,说道:“你虽然能够这样出去,但是却不能这样回来。”
年轻禅僧德照世缘将尽,仍然不忘寻找生死之处的出路。洞山禅师指示他“到处是路”,可是哪一条是正路,不是人人能找得到的,“垦地种粮”,这才是修道者应该注重的,德照安心地入灭,表明他已找到出路。
【智慧】:禅者在生死面前来去自如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啊!
一 片 石
陆亘大夫问南泉禅师:“弟子家中有一片石,有时看上去像一个人坐着,有时又像一个人卧着。我想把它镌刻成佛像,可以吗?”
南泉禅师答曰:“可以。”
陆亘想了想,又迟疑地问:“这样不可以吧?”
南泉禅师也跟着说:“不可以。”
云岩禅师说过:坐则佛,不坐则非佛;而洞山禅师却说:不坐则佛,坐则非佛。
【智慧】:一片石是一片石,一座佛是一座佛。同时,一片石又即一座佛,一座佛又即一片石。总之,无非是一片心罢了。
与众不同
有位禅师正在说法,突然一个徒弟问道:“好像云门、赵州都不是这么说法的,您为什么这么说?”
师父不以为忤,平静地回答:“家家门前火把子!”
“家家门前火把子”——各人照各人的路。他照他的,我照我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为什么要事事模仿别人呢。
【智慧】模仿别人时往往会迷失自己。
艳 诗
有一位信佛的官员,年老辞职还乡的途中去参访法演禅师。问法演道:“如何才能认识自己的本来面目?”
法演禅师是有道高僧,此时却问:“您读过小艳诗吗?”
官员问:“哪一句?”
法演禅师说:“频呼小玉原无事,只叫檀郎认得声。不知长官懂得这诗吗?”
官员矜持地说:“当然懂!”
法演禅师问道:“懂得声?懂得意?”
那官员回答不出。
一天,圆悟禅师从外面回来,问法演禅师:“听说老师用艳诗和官员谈论佛法,不知他会吗?”
法演禅师道:“他只认声,不能会意!”
圆悟禅师道:“诗中意思,只要檀郎认得声。他既认得声,为什么又要说他不能会意?”
法演禅师答道:“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答庭前柏树子!你说会还是不会?”
圆悟禅师听后,心有所悟,施礼退出时,突然看见一只公鸡上栏杆,鼓翅名叫。圆悟自语地说道:“这也不是声。”于是又回到法演禅师那里,呈上一首偈:“金鸡香锁锦绣帏,竺歌丛里辞扶归;少年一段风流事,只许佳人独自知。”
法演禅师听后,大喜道:“此佛祖大事,非小跟器所能造诣,我为你高兴。”
【智慧】:禅师所提这首艳诗只是求认得声音,但诗的深意,却是小姐要听到声音的情郎,能体会一声声呼叫中掩藏着的那颗心,知道她在这里,进而能彼此两心相结。
一 宿 觉
永嘉禅师听说曹溪命脉——南华寺的六祖大师,是秉承释迦如来以心印心、耳提面命、口授心会而传承下来的衣钵心法。于是不远千里来亲近六祖大师,以求印证自己的见地。
永嘉禅师到达南华寺时,六祖大师正在上堂说法。于是永嘉禅师穿袍搭衣,手里拿着锡杖,向法座右绕三匝,然后停在六祖大师的前面,振威一喝,大吼一声,也不口头顶礼。
六祖大师对他说:“出家人必须有礼貌,所谓礼仪三百,威仪三千。你为什么到这儿来?粗里粗气,一点礼貌都没有?”
永嘉禅师说:“生死事大,无常迅速。”意思是说,生死这桩事比什么事情都大,无常鬼不知什么时候就来了,我哪有时间来行礼呢?哪有时间管细节呢?没有时间讲究这些礼仪三百、威仪三千。
六祖大师就说:“你为什么不研究无生法呢?你为什么不去弄明白无常迅速的道理呢?”
永嘉禅师说:“你不用说研究,研究也没有一个生死,明白也没有一个快慢,没有一个无常。”
六祖大师说:“你既然如此说,谁有这个意思来分别呢?”
永嘉禅师说:“分别也没有一个心念在”
六祖大师就给他印证说:“确实如此。”
永嘉禅师听到已给他印证,于是顶礼谢法,就要告辞。
看他到这里来,只说了几句话就要走,六祖大师说:“你为什么这么快就要走?”
永嘉禅师答道:“本来就没有来,没有去,有什么快慢的?”
六祖大师说:“你真得到无生的意了。”
永嘉禅师说:“说无生怎么还有个意呢?”
六祖大师说:“没有意,谁又在这儿分别呢?”
永嘉禅师说:“分别亦非意。”
六祖大师依依不舍地说:“你确实是已经达到很高的悟境了。但是不要走,住一晚吧。”
永嘉禅师于是在南华寺住了一宿,后人称之为“一宿觉”——住一宿就开悟了。
【智慧】对永恒事物的知性理解,属于智慧;对短暂事物的理性理解,属于知识。
闻到了吗
有一次,大学士黄山谷去拜访祖心禅师,见禅师日日轻松安稳,处处安详自在,黄山谷总觉得禅师有处世秘术未曾传授。
一日,他们一起走在山坡上,道路两旁开满了各种鲜花,姹紫嫣红。散发着香气。祖心禅师向黄山谷问道:“你闻到花香了吗?”
黄山谷望了望山路两旁盛放的栀子、茉莉、百合,再望望崖顶寺院周围满满绽放的桂花,忍不住称赞:“当然闻到了,太香了!”
祖心禅师点点头,笑着说:“所以我并没有对你隐瞒什么呀!”
黄山谷又一怔,忽然了解了肋禅师的意思—禅,不是言语,不是观念,而是眼前每一时刻的洒脱,是当下每一地方的自在。
【智慧】: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真理的清泉,只是由于种种的烦恼,所以感悟不到。
我不是佛
有一个秀才住在寺中读书,自持甚高,常以禅机和赵州禅师论辩。有一天秀才问禅师:“佛陀慈悲,普度众生时总是顾顺人的心愿,不违众生所求,不知是不是如此?”
赵州禅师回答说:“是的”
秀才又说:“我很想要禅师你手中那根禅杖,不知是否可以如愿得到”
赵州禅师拒绝说:“君子不夺人所好的道理,难道你不懂吗?”
秀才机辫道:“我不是君子”
赵州禅师当头大喝说:“我也不是佛”
秀才虽然无以对答,心里却不认输
又一天,秀才坐禅时看到赵州禅师从他身旁经过,但他看看禅师,并不理睬。赵州禅师责问道:“青年人见到长者怎么不站起来行礼迎接!”
秀才学着禅师的口气说道:“我坐着迎接你,就如同站起来迎接你”
赵州禅师听后,忽然上前打了秀才一个巴掌!
秀才大怒,质问赵州禅师:“你为什么打我”
赵州禅师温和地说道:“我打你就是不打你。”
【智慧】:自以为聪明的人所有的只是小聪明。
拈花微笑
一天,在灵山大会上,大梵天王以金色优波萝花献佛,并请佛说法。可是释迦牟尼佛祖一言不发,只是手拈优波萝花遍示大众,从容不迫,意态安详。当时所有的人和神都不能领会佛祖的意思,唯有佛的大弟子——摩诃迦叶尊者妙悟其意,破颜微笑。于是,释迦牟尼佛将花交付给迦叶,嘱告他说:“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之旨,以心印心之法传给你。”
释迦牟尼佛祖在大庭广众之下,像这样一言不发,只是带着他那不动生色的笑意,从容不迫,宁静安详,其中奥妙究竟何在?
其实,释迦牟尼佛祖在这里所传示的,正是一种无言的心态——一种至为安详、静谧、调和、美好的心态,这是不能用任何语言和行为来打破的。这种心态纯净无染,无欲无贪,坦然自得,乐观自信,无拘无束,不着形迹,不可动摇,与世长存——即所谓“真如妙心”,亦即“普照一切、含藏万法”的“根本佛法”——“正法眼藏”之所在。所以迦叶与佛祖在灵山会上心心相印,仅只拈花微笑而已。没有任何其他表示,但一切尽在不言中,此时无声胜有声。而释迦牟尼佛最后对迦叶所嘱咐的话,也是对这种心态的最好说明。
【智慧】:佛家讲究以心印心,因为终极智慧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途中珍重
灵训禅师在庐山归宗寺参学时,有一天突然动了念头想下山,因此向归宗禅师辞行。归宗禅师问道:“你要到哪里去?”
灵训照实回答:“回岭中去”
归宗禅师关怀地说:“你在此参学13年,今天要走,我应该为你说些佛法心要。等你整理好行李,再来找我吧。”
稍后,灵训禅师先将整理好的行李放在门外,然后去见归宗禅师。
归宗禅师招呼道:“到我前面来”
灵训禅师依言前行,准备聆听教诲。
归宗禅师轻轻说道:“天气严寒,途中多多珍重。”
灵训禅师顿有所悟。
【智慧】:禅是如此平常,一句叮咛即可显现禅意。
佛心是什么
慧忠禅师有一次问紫磷供奉(僧官职称)道:“供奉学佛多年,佛,是何义”
紫磷不假思索,随口回答道:“佛者,是觉悟之义”
慧忠禅师进一步问道:“佛会迷吗?”
对慧忠禅师的问题,紫磷心里不以为然仍忍耐着反问慧忠禅师:“已经成佛,怎会迷呢?”
“既然不迷,觉悟作什么呢?”
慧忠禅师的反诘,紫磷供奉无语可对。
又一次,供奉在批注经典。慧忠禅师在一旁道:“批注经典者,必须契会佛心,所谓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才能胜任。”
紫磷不悦地答道:“你说的不错,否则我怎么会下笔呢?”
慧忠禅师听后,要侍者盛来一碗水,在水中放进7粒米,碗上摆了一双筷子,然后问紫磷供奉这是什么意思?
紫磷茫然不知,无言可对。
慧忠禅师终于不客气地训诫道:“你连我的意思都不懂,怎敢说已经契会佛心了呢?”
佛法不离生活,离开生活,要佛法何用。
六租曾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犹如觅兔角。”
【智慧】:参禅论道莫离“世间、人生、生活、本心。”
本分事
石梯禅师有一次看到侍者拿着钵盂往斋堂方向走去,就把他叫住问道:“你到什么地方去呀?”
侍者回答道:“到斋堂去。”
石榴禅师不以为然地斥责道:“看你手拿钵盂,我怎么会不知道你要到斋堂去!”
侍者反问道:“禅师既然知道,那又为什么明知故问呢?”
石榴禅师认真地辩解说:“我是问你的本分事。”
侍者神色庄严地回答道:“禅师若问我的本分事,那么我实在是要到斋堂去。”
听到侍者如此回答,石榴禅师拍掌赞叹道:“你实在不愧为我的侍者。”
【智慧】:每个人都应该做好自己的本分事
无明的产生
一个禅师在讲禅,说:“禅可以断除人的无明烦恼。”
这时有一个人出来反驳说:“我真不知道自己有什么烦恼。请问禅师:什么叫无明,无明是怎么产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