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客伏倒在禅师的脚下悔过,恳求六祖度他出家,以赌自己的罪过。六祖摆摆手:“你快走吧!不然弟子们知道了,必定不能轻饶于你!你我另有因缘,以后你改头换面再来,我自会你收留你。快走!
后来那个刺客剃发出家,千山万水走了很多的路来拜见六祖,六祖哈哈大笑:“我就知道无论怎么样你都会来的,我已经等你很长时间了!”
刺客羞愧地说:“我因为心生惭愧,没有面目来见禅师,实在惭愧”得很!
六祖点点头说:“修行可以减轻你的罪过,因果昭彰,慎勿放逸。”
【智慧】:穷凶极恶的人也有善良的本性。
一片菜叶
钦山和尚与雪峰禅师一起前往江西洞山,停下来歇息的时候,雪峰脱下鞋,发现又磨破了两处衬底,不觉惋惜地说道:“您挺着点,咱们还要走三个月才能到江西洞山呐!”
钦山见雪峰对着一个鞋子自言自语,忍不住笑了,说道:“对一双鞋子也这样礼拜,真是有佛心啊!”
雪峰说道:“懂得珍惜的人,才能领悟生命的奥秘!”正说着,钦山突然叫喊起来:“看!河里漂下来一片菜叶!河流上游肯定有人家,我们到那里去度人吧?”
雪峰说:“这么好的菜叶居然丢掉,实在是太可惜了,这样不知道珍惜的人太不值得我们去度了,还是到别的地方去吧!”
然后伸手把菜叶捞了起来,两个人正要起身离去的时候,突然看见一个人顺着河水飞跑下来,大声地喊道:“喂!喂!和尚,你们有没有看见一片菜叶从上游漂下来?那是我刚才洗菜时不小心被水冲走的,要是找不回来就太可惜了,多好的一片菜叶呀!”
雪峰把菜叶从兜里拿出来,那个人高兴得笑了:“好哇!终于找回来了!”
不知道珍惜生活中的一点一滴,怎么能够认清生命的本来面目呢?二人互相望了一眼,不约而同地向上游走去??? ???
【智慧】:只有懂得珍惜,才能体悟生命的真谛。
最难的事
弟子问禅师:“老师,如何才能成功呢?”
禅师对弟子们说:“今天咱们只学一件最简单也是最容易的事。每人把胳膊尽量往前甩,然后再尽量往后甩。”说着,禅师示范了一遍,说道:“从今天开始,每天做300次,大家能做到吗?”
弟子们疑虑地问:“为什么要做这样的事?”
禅师说:“做完了这件事,一年之后你们就知道如何能成功了!”
弟子们想:“这么简单的事,有什么做不到的?”
一个月之后,禅师问弟子们:“我让你们做的事,有谁坚持做了?”大部分的人都骄傲地说道:“我做了!”禅师满意地点点头说:“好!”
又过了一个月,禅师又问:“现在有多少人坚持了?”结果只有一半的人说:“我做了!”
一年过后,禅师再次问大家:“请告诉我,最简单的甩手运动,还有几个人坚持了?”这时,只有一个人骄傲地说:“老师,我做了!”
禅师把弟子们都叫到跟前,对他们说:“我曾经说过,做完这件事,你们就知道如何能成功了。现在我想要告诉你们,世间最容易的事常常也是最难做的事,最难的事也是最容易的事。说它容易,是因为只要愿意做,人人都能做到;说它难,是因为真正能做到并持之以恒的,终究只是极少数人。”
后来,一直坚持做的那个弟子成了禅师的衣钵传人,在所有的弟子中只有他成功了!
【智慧】:坚持到底,你将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明天的落叶
有个小和尚,每天早上负责清扫寺庙院子里的落叶。
清晨起床扫落叶实在是一件苦差事,尤其在秋冬之际,每一次起风时,树叶总随风飞舞落下。
每天早上都需要花费许多时间才能清扫完树叶,这让小和尚头痛不已。他一直想要找个好办法让自己轻松些。
后来有个和尚跟他说:“你在明天打扫之前先用力摇树,把落叶统统摇下来,后天就可以不用扫落叶了。”
小和尚觉得这是各好办法,于是隔天他起了个大早,使劲地猛摇树干,这样他就可以把今天和明天的落叶一次扫干净了。一整天小和尚都非常开心。
第二天,小和尚到院子一看,他不禁傻眼了,院子里如往日一样是落叶满地。
老和尚走了过来,对小和尚说:“傻孩子,无论你今天怎么用力,明天的落叶还是会飘下来。”
小和尚终于明白了,世上有很多事是无法提前的,唯有认真地活在当下,才是最真实的人生态度。
【智慧】:不要为尚未到来的“明天”忧虑。
补 针
有一个禅师出远门,走了很久的路,感到又冷又饿。路过一家人的房子,闻到里面传来阵阵香气,于是他就走进去说:“我能把破了的针鼻补起来,只是我现在饿得没有一点力气。你们只要给我一些吃的,我就能把你们家破了的针补起来。”
那家人听了,没有一个人相信禅师说得话,就说:“我们今天倒要看看你是不是有这样的本事!”
他们一家人忙忙碌碌,做了一桌子好菜。禅师早就饥肠辘辘了,毫不客气地饱餐了一顿。吃饱喝足以后就一本正经地说:“好了,现在我有力气了,你们快把缺了那边针鼻子拿来,我要动手补了。”
那家人你看我,我看你,没有想到禅师说出这样的话,愣在那里不知道如何是好,说道:“谁家的针破了,还能找到针鼻子?你这不是在作弄人吗?”
禅师说道:“我的确会补针,并不是作弄你们!没有针鼻子,让我怎么补呢?如果你们找不出针鼻子,那我也没有办法,你们就看不到我补针的技术了!”
【智慧】:自己的缺点要靠自己去弥补。
欲 望
有个人问禅师:“世上最可怕的是什么?”
禅师说:“欲望!”
那个人满脸疑惑。
禅师说:“听我讲一个故事吧!”
有一个农民想买一块地,他听说有个地方的人想卖地,便决定到那里打探一下。到了那个地方,他向人询问:“这里的地怎么卖呢?”
当地人说:“只要交1000块钱,然后就给你一天时间,从太阳升起的时间算起,直到太阳落下地平线,你能用步子圈多大的地,那些地就是你的了;但是如果不能回到起点,你将不能得到一寸土地。”
这个人想:“那我这一天辛苦一下,多走一些路,岂不是可以圈很大一块地,这样的生意实在是太划算了!”于是他就和当地的人签订了合约。
太阳刚一露出地平线他就迈着大步向前疾走,到了中午的时候,他回头已经看不到出发的地方了才拐弯。他的步子一分钟也没有停下,一直向前走着,心里想:“忍受这一天,以后就可以享受这一天的辛苦带来的欢悦了。”
他又向前走了很远的路,眼看着太阳要下山了,他心里非常着急,因为如果他赶不回去的话就一寸地也不能得到了,于是他走斜路向起点赶去。可是太阳也马上就要落到地平线下面了。于是他加紧了脚步,只差两步就要到达起点了,但是他的力气已经耗尽,倒在了那里,倒下的时候两只手刚好触到了起点的那条线。那片地归他了,可是又有什么用呢?他的生命已经失去了,还有什么意义呢?
禅师讲完,闭目不语。弟子顿有所悟。
【智慧】:人的欲望与现实之间的鸿沟永远无法逾越。
找不到
禅宗二祖慧可为了表示自己求佛的诚心,挥刀断臂,拜达摩为师。
有一次,他对达摩祖师说道:“请师父为我安心。”
达摩当即说:“把心拿来。”
慧可不得不说:“弟子无法找到。”
达摩开导他说:“如能找到了,那就不是你的心了!我已经帮你安好心啦,你看到了吗?”
慧可恍然大悟。
几十年以后,鬙璨前去拜谒二祖慧可。他对二祖说:“请求师父为弟子忏悔罪过。”
二祖慧可想起了当初达摩启发自己的情景,微笑着对僧璨说:“把罪过拿来!”
僧璨说道:“我找不到罪过。”
慧可便点化他说:“现在我已经为你忏悔了,你看到了吗?”
僧璨恍然大悟。
有过了许多年,一个小和尚向三祖僧璨求教:“如何才能解除束缚?”
僧璨当即反问:“谁在束缚你呢?”
小和尚脱口而出:“没有谁束缚我呀!”
僧璨微微一笑,说道:“那你何必再求解脱呢?”
小和尚豁然领悟。他就是后来中国禅宗第四祖——道信。
【智慧】:很多烦恼都是人们自寻的。
为什么要成佛
南阳慧忠禅师被唐肃宗封为“国师”。有一天,肃宗问他:“朕如何可以得到佛法?”
慧忠答道:“佛在自己心中,他人无法给予!陛下看见殿外空中的一片云了吗?能否让侍卫把它摘下来放在大殿里?”
“当然不能!”
慧忠又说:“世人痴心向佛,有的人为了让佛祖保佑,取得功名;有的人为了求财富、求福寿;有的人是为了摆脱心灵的责问,真正为了佛而求佛的人能有几个?”
“怎样才能有佛的化身?”
“欲望让陛下有这样的想法!不要把生命浪费在这种无意义的事情上,几十年的醉生梦死,到头来不过是腐尸与百骸而已,何苦呢?”
“哦!如何能不烦恼不忧愁?”
慧忠答:“您踩着佛的头顶走过去吧!”
“这是什么意思?”
“不烦恼的人,看自己很清楚,即使修成了佛身,也绝对不会自认是清净佛身。只有烦恼的人才整日想摆脱烦恼。修行的过程是心地清明的过程,无法让别人替代。放弃自身的欲望,放弃一切想得到的东西,其实你得到的将是整个世界!”
“可是得到整个世界又能怎么样?依然不能成佛!”
慧忠问:“你为什么要成佛呢?”
“因为我想得到像佛那样拥有至高无上的力量。”
“现在你贵为皇帝,难道还不够吗?人的欲望总是难以得到满足,怎么能成佛呢?”
【智慧】:欲望永远没有止境。求佛也可以成为一种欲望。
闲 名
洞山禅师感到自己即将离开人世了。这个消息传出去以后,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连朝廷也派人急忙赶来。
洞山禅师走了出来,脸上洋溢着净莲般的微笑。他看着满院的僧众,大声说:“我在世间沾了一点闲名,如今驱壳即将散坏,闲名也该去除。你们之中有谁能够替我除去闲名?”
殿前一片寂静,没有人知道该怎么办,院子里只有沉静。
突然,一个前几日才上山的小和尚走到禅师面前,恭敬地顶礼之后,高声说道:“请问和尚法号是什么?”
话刚一出口,所有的人都投来埋怨的目光。有的人低声斥责小沙弥目无尊长,对禅师不敬,有的人埋怨小沙弥无知,院子里闹哄哄的。
洞山禅师听了小和尚的问话,大声笑着说:“好啊!现在我没有闲名了,还是小和尚聪明!”于是坐下来闭目合十,就此离去。
小和尚眼中的泪水再也忍不住,止不住流了下来。他看着师父的身体,庆幸在师父圆寂之前,自己还能替师父除去闲名。
过了一会儿,小和尚立刻被周围的人围了起来,他们责问道:“真是岂有此理!连洞山禅师的法号都不知道,你到这里来干什么?”
小和尚看着周围的人,无可奈何地说:“他是我的师父,他的法号我岂能不知?”
“那你为什么要那样问呢?”
小和尚答道:“我那样做就是为了除去师父的闲名!”
【智慧】:闲名终究是虚的,生不带来,死不带去。
你爱色吗
一次,洞山禅师问云居禅师:“你爱色吗?”
云居正在用竹萝筛豌豆,听了洞山这样问,吓了一跳,萝里的豆子也洒了出来,滚到洞山的脚下。洞山笑着弯下腰,把豌豆一粒一粒地拣了起来。
云居禅师耳边依然回想着洞山禅师刚才说的话,他不知道该怎么回答,这个问题实在是没有办法回答。
“色”包含的范围太大了!女色、颜色、脸色??????你穿衣服挑颜色吗?你吃佳肴美酒看重菜色、酒色吗?你选宅第房舍注意墙色吗?你会按照别人的脸色行事吗?你贪恋黄金白银的财利吗?你恋慕妖媚艳丽的女色吗?
云居禅师放下竹萝,心中还在翻腾。他想了很久才回答道:“不爱!”
洞山一直在旁边看着云居受惊、闪躲、逃避,他惋惜地说:“你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想好了吗?等你真正面对考验的时候,是否能够从容面对呢?”
云居大声说道:“当然能!”
然后他向洞山禅师脸上看去,希望得到他的回答,可是洞山只是笑,没有任何回答。
云居禅师感到很奇怪,反问道:“那我问你一个问题行吗?”
洞山说:“你问吧!”
云居问:“你爱女色吗?当你面对诱惑的时候,你能从容应对吗?”
洞山哈哈大笑地说:“我早就想到你要这样问了!我看她们只不过是美丽的外表掩饰下的臭皮囊而已。你问我爱不爱,爱与不爱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心中有自己坚定的想法就行了,何必要在乎别人怎么想!”
【智慧】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眼中有色,心中无色,才能坦然面对世间的各种诱惑。
杯子满了
弟子前去拜见禅师,问道:“师父,为什么我觉得自己这些年来总是没有长进?”
禅师笑着说:“先喝杯水吧!”于是就拿起桌子上的茶壶,然后往杯子里倒水。水很快,满了,但禅师却仍不罢手,依旧往杯里注水。
弟子提醒他:“杯子已经注满了。”禅师意味深长地对弟子说:“再倒一些吧,说不定能更多一些呢!”
弟子笑着说:“杯子已经满了,你再怎么倒也不能增加杯里的水。”
禅师说:“这个道理你也懂呀,可是你为什么还来问我呢?”
弟子终于醒悟,自言自语地说道:“是啊!人生也是这样的道理,心里装的东西太多了,自然就装不进去其他的了!”
禅师看他很快就明白了,便笑着说:“是啊!人往高处走,水向低处流。很多人只想着往心里装更多的东西,以得到自己想要的。但是他们越是这样想,就越不能得到,因为他们的心已经满了,怎么能装进去东西呢?于是他们就找各种的借口,认为自己老了。其实人的老化关键不在于肉体上的老化,首先应该是精神上的老化。当一个人无法接受新事物的时候,老化的过程就开始了。一个人之所以无法接受新事物,并不是因为他不需要,而是他心上的那只杯子,已经被杂念装满了。”
【智慧】我们的心就是一个杯子,要想装进新的东西,必须倒掉旧的东西。
烧 书
无难禅师原是一个江湖浪子,后来受了愚堂禅师的感化才入了禅门终有所成。
无难只有一位继承人,名叫正受。正受完成学业之后,无难将他叫到跟前说:“我有一本书,这本书代代相传,到你这里已经是第七代了。我看你慧根不浅,决定把这本书交给你,你要小心正藏。”
“既然这本书如此重要,您最好还是自己保存着吧!”正受果断地拒绝了。
无难很生气,说道:“我决定把这本书给你,是因为希望你把佛的意志传下去。我只有你这一个弟子,你为什么不接受呢?”
正受解释说:“我接受的是你这里的禅理,而不是你这里的书!”
无难语重心长地说:“这本书已经传承了七代了,不能到我这里就传不下去了,你还是拿去吧!”然后就把书塞给了正受。
正受没有办法,只好接过书,然后把它扔到了火炉中。
无难看到徒弟这样,顿时怒从心中来,不禁吼道:“你在干什么?”
“你在说什么?”正受也吼道。
无难望着徒弟,突然感到自己老了,但他可以肯定的是“法”仍然会传承下去。
【智慧】:真正的领悟比形诸文字更有价值。
装腔作势
证悟禅师前去拜见庵元禅师,闲谈中就提到苏东坡的一首诗: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
证悟禅师赞叹地说:“这首诗的前面两句,颇有气势,能达到这种地步实在是不容易的事!他在禅理上一定下了一番工夫的,否则不会有这样的成就的。”
庵元禅师却说:“他只是个门外汉,装腔作势罢了,没有什么了不起的!”
证悟禅师道:“‘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若不是有一定的悟性,岂能作出这样的诗来?
庵元禅师道:“他离道还很远呢!”
证悟禅师道:“是吗?你能否解释其中的道理呢?”
庵元禅师道:“你在这里住一晚上,就能明白其中的道理了!”
证悟回去,辗转反侧,总是在想这个问题。不知不觉中,天已亮了,他站在窗边,听到远处传来的钟声,恍然大悟道:“东坡居士太饶舌,声色关中欲透身;溪落是声山是色,无山无水好愁人?”
他拿着这个偈语去见庵元禅师。庵元禅师说道:“禅,不是用语言能说的,也不是用文字能写的,更不是用心能想的;禅,只是悟才能够得到、”
【智慧】:真正的领悟绝不会装腔作势。
除掉杂草
弟子们坐在禅师周围,等待着师父告诉他们人生和宇宙的奥秘。
禅师一直默默无语,闭着眼睛。突然他向弟子问道:“怎么才能除掉旷野里的杂草?”弟子们目瞪口呆,没想到禅师会问这么简单的问题。
一个弟子说道:“用铲子把杂草全部铲掉。”禅师听完微笑地点头。
另一个弟子说:“可以一把火将草烧掉。”禅师依然微笑。
第三个弟子说:“把石灰撒在草上就能除掉杂草。”禅师脸上还是那样微微的笑。
第四个弟子说:“他们的方法都不行,那样不能除根的,斩草就要除根,必须把草根都挖出来。”
弟子们讲完后,禅师说:“你们讲得都很好。从明天起,你们把这块草地分成几块,按照自己的方法除去地上的杂草。明年的这个时候我们再到这个地方相聚!”
第二年的这个时候,弟子们早早就来到了这里。原来杂草丛生的地方已经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金灿灿的庄稼。弟子们在过去的一年时间里用尽了各种方法都不能除去杂草,只有在杂草地里种庄稼这种方法取得了成功。他们围着庄稼地坐下,庄稼已经成熟了,可是禅师却已经仙逝了。那时禅师为他们上的最后一堂课。
【智慧】:每个人心里一亩田,你用它来种什么?
不淋一人
有一天,禅师把他的三个弟子叫到身边,然后写了一句诗:绵绵阴雨二人行,怎奈天不淋一人。
然后他对弟子说:“现在说说你们对这句诗的理解吧!为什么‘不淋一人’呢?”
第一个弟子说:“两个人走在雨地里,有一个却没有淋到雨,肯定是因为那个没淋雨的人穿着雨衣。”
禅师没有作任何点评,对另外一个弟子说:“你来说说你的理解。”
另外一个弟子说:“他说的不对,答案不可能那么简单。两个人走在雨里,有一个人却没淋到雨,这实在是太奇怪了。我想那肯定是一场局部阵雨,一边下雨,另一边没下雨,所以两人都走在雨地里,才会一个淋不到雨。”
禅师微笑着,仍然不作任何的点评。
第三个弟子说:“你们两个的原因都太牵强了,什么穿雨衣,局部阵雨。这么简单的道理你们居然把它说得那么复杂。其实有一个人没有淋雨,是因为他走在屋檐下,下雨的时候屋檐下怎么会有雨呢?”他得意洋洋,认为禅师一定会赞赏他,可是禅师并没有赞赏他。
过了一会,禅师微笑着对他的三个弟子说:“今天我把你们叫来,给你们出了这个题目,你们没有一个人的答案是我满意的。你们跟在我的身边,每天参悟佛法,可是总也没有进展,你们知道是什么原因呢?”
三个弟子互相看着,惭愧地低下了头。
禅师紧接着说:“你们都没有进展的原因就是因为你们都只停留在文字表面,钻牛角尖。就拿今天给你们出的这个题目来说吧,你们都执著于‘不淋一人’这一点上,所以才没有得出正确的答案。其实所谓的‘不淋一人’,不就是令人都在淋雨吗?”
【智慧】:碰到难题的时候,用脑筋急转弯的方式思考一下,会得到以外的结论。
傲慢
唐朝大将郭子仪,功盖天下,权倾朝野,但是他却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经常去聆听禅师说法。
有一天,郭子仪问禅师:“傲慢是什么?”
禅师以一种极其傲慢无礼的态度对他喝问:“你也配问‘傲慢’是什么!”
禅师的话惊呆了所有的人。郭子仪乃当朝相国,禅师怎么能这样说呢!显然,郭子仪被禅师的话激怒了,正准备发火的时候,禅师又恢复了慈善的面容,笑着对他说:“这就是‘傲慢’。”
在日本,有一名武士向禅师问道:“天堂和地狱真的存在吗?如果存在你能带我去吗?”
禅师问道:“你的职业是什么?”
“我是一名武士。”
禅师说:“就你这样也配当武士!我看你去做乞丐还差不多!”
武士伸手拔出腰间的宝剑,目露凶光,用剑抵在禅师胸前。禅师神态安详地说道:“地狱之门由此打开!”
武士急忙收起宝剑,谦卑地向禅师道歉。这时候,禅师笑着对武士说:“天堂之门由此敞开!”
【智慧】:人心即天堂,人心即地狱。
有这个在
道信禅师去拜访法融禅师,两人坐在青石上说法。突然来了一只老虎,这只老虎是法融饲养的,他自然不怕。道信禅师心中也不害怕,可是他故意装出害怕的样子。
法融见他这样,笑着说:“你还有这个吗?”道信禅师知道他指的是“恐惧感”。
禅,讲的是“平常心”,无论悲欢、喜忧、恐惧,都应该坦然处之。在法融看来,道信居然还有恐惧感在,那他修行的境界实在太浅了!所以法融就撇下道信,回禅堂去了。
法融走后,道信就在法融刚才坐过的地方写了个“佛”字,然后等法融回来。
过了一会儿,法融从禅房里出来,看到道信还在刚才的地方静坐,觉得有些失礼,于是过去和道信谈话。刚准备坐,突然发现了地上的“佛”字,法融吓了一跳,说道:“你这和尚,居然在我坐的地方写了个‘佛’字,要是我没有看见,坐下的话,岂不是对佛的大不敬!阿弥陀佛,险些侮辱了佛祖。”
道信大笑说道:“你还有这个在吗?不怕老虎,却怕这一个字!你的这个还在心中啊!自心即是佛,平日坐卧就是佛法,处处受‘佛’的束缚,岂能成佛?”
法融当即悔悟,他明白了原来道信的功底远在自己之上。因此,就放弃了平生所学的那一派佛学,拜道信为师,成了他的弟子。
【智慧】:谦虚是美德,可是人们往往做不到。
佛门动斧
隐峰和尚是马祖禅师的徒弟。有一天,隐峰和尚推车从一条路上经过,看见马祖大师躺在路中间睡觉,于是喊道:“老师,请您起身,若不然就压到你的腿了!”
马祖大师回答道:“已伸不收。”
隐峰一听,立即接口道:“已进不退。”然后就推车从马祖禅师的腿上碾过去了。马祖大叫一声,腿上鲜血淋淋。他气愤异常,找了一把斧头,来到法堂,召集全体僧众,厉声说:“刚才碾伤老僧脚的出来!”
众人都被吓坏了,心想:“佛门岂能动斧?”但隐峰和尚毫无惧色,他大步走到马祖禅师面前,把头放在斧头下面。马祖“嗖”地抡起斧头,扔在地上。
隐峰和马祖的脸上都露出了会心的微笑。
马祖的意思是“要不畏艰难,学禅到底,决不后退”。假如隐峰停车不前,或绕路而去,一定会遭到马祖的训斥的。后来马祖抡斧头,是对他悟道与否的考验,隐峰也过关了。
【智慧】: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就要放手去做。
一文钱
有个叫铁眼的年轻和尚,发誓要用募捐来的钱修建一个佛的金身。这件事虽然功德无量,但是困难太大了!然而,铁眼和尚一旦立下了宏愿,就决不退缩。
募捐的第一天,他早早就来到了最繁华的地方,向过路人乞讨施舍。不一会儿,过来一个武士,铁眼和尚施礼道:“贫僧誓愿塑佛金身,请施主捐一点吧!”
武士都没正眼看他,像是没听见的样子,迈着大步子走了。铁眼和尚急忙就追上去,低声乞求:“给多少都行!”
武士厌烦地挥手,十分干脆地拒绝道:“不!”
武士在前面走,铁眼在后面跟着,一直走了十多里路!那个武士无可奈何地随手扔下一文钱。铁眼从地上捡起那文钱,朝武士行礼致谢。
武士觉得奇怪,问道:“一文钱也值得你这样高兴?”
铁眼和尚回答道:“这是贫僧靠行乞修建佛身的第一天,如果不能化到这一文钱,或许贫僧的心志就会产生动摇。如今承蒙您慷慨施舍,贫僧对于成就大愿已经确信无疑,所以感到无限欣喜。”
说完,便引身告退,按照原路回去继续化缘。署去冬来,经过无数个风雨霜雪的日子,铁眼和尚终于筹足了资金,完成了自己的心愿。
【智慧】:成功不仅要有信心,还要从一点一滴做起。
梦见先贤
有一个和尚找了个寺院,欺世盗名,居然收了几个门徒。每天就是让弟子们读书扫地,管理菜园子。他每天则像个禅师一样打坐,然后把从书上看来的偈语讲给弟子听。
每天中午,和尚都要到禅房中小睡片刻。弟子们问道:“老师为什么每天中午都要午睡?”和尚回到道:“孔子每天都要小睡片刻,他在梦中和周公讨教,醒来后就将先贤所说的话告诉弟子们。我也是这样的,在梦里我也能见到先贤。”
弟子们一听是这样,然后就起身告辞,去做自己的事了。
一日,天气非常炎热,盛夏的蝉鸣声声入耳,仿佛催眠曲般催人入睡。弟子们正在禅房打坐,有几个弟子抵不住困倦,坐在那里睡着了。和尚发现弟子打坐的时候居然睡着了,便把他们叫醒,训斥道:“打坐的时候应该心如止水,你们怎么能够睡着呢?”
弟子们醒来,揉着蒙眬的眼睛说道:“我们到梦乡去见古圣先贤了,就像孔子梦见周公一样。”
和尚楞了一下,这正是自己说的话呀。怎么办呢?如果不能有一个好的解释,那不是否定自己说的话吗!突然他机灵一动,便问道:“古圣先贤给了你们一些什么训示?说来听听?”他暗暗为自己的聪明而高兴。
弟子们答道:“在梦里我们遇到了古圣先贤,便问道:‘我们的老师不是每天中午都来和你们讨教吗?你们能不能也教我们一些?’但是他们答道:‘我们从来就没见到过你们的老师呀!’”
【智慧】:人要有真才实学,不然只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求人不如求己
曾会学士与珊禅师是多年的好朋友。有一次学士外出,偶然遇到了雪窦禅师,于是他就写了信介绍给雪窦,让他到灵隐寺去找珊禅师,珊禅师一定会照顾他的。雪窦禅师欣然接受,然后拜别,云游去了。
一别就是三年,曾会学士因为公事,来到了灵隐寺。突然想起了三年前曾介绍过雪窦禅师来这里,于是便问珊禅师:“雪窦禅师现在怎么样了?”
珊禅师疑惑地说:“没有这个人呀!是不是搞错了?”
曾会学士说:“怎么会错呢?我亲自介绍他来的!”
珊禅师十分为难,派人在寺中的上千僧众中寻找了个遍,可是找了一上午,也没有找到这个人。
曾会学士说:“你还记得拿我介绍信的那个人吗?”
珊禅师摇摇头说:“没有啊!我从来没有收到过你写的介绍信呀!”
珊禅师看学士那么着急想找到这个人,于是便和学士一起去找,可是找遍了每一个地方,就是不见雪窦禅师的踪影。直到天快黑的时候,才在一个很破的屋子的角落里找到了正在打坐的雪窦禅师。
曾会学士大喜地喊道:“雪窦禅师!”
雪窦见是曾会学士,也感到十分惊喜,他与珊禅师各自作礼。珊禅师一见雪窦禅师就看出了这个和尚将来一定会有不一般的造化。
几人各自寒暄了一阵,曾会学士问道:“三年前我亲笔写的介绍信你给丢了吗?为什么不给珊禅师看呢?害得你住这样的房子!”
雪窦禅师从衣袖里取出原封未动的介绍信还给曾会,说道:“只是一个云游的和尚,没有什么渴求,为什么要请人介绍呢?”
【智慧】:求人不如求己!只要自己努力,就不怕被埋没,付出了就会有回报。
与佛无缘
有位信徒非常虔诚,有次遇到水灾,信徒爬到屋顶上避难。看着渐渐涨高最后终于淹到脚下的大水,信徒急忙祈求到:“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赶快来救我啊!”
过了一会儿,有个人驾着一艘独木舟从旁边经过,那人要就信徒,他却说:“我不要你来救我,观世音菩萨会来救我的。”
那人没办法只好驾着独木舟走了。大水继续上涨,已经及腰部,信徒很着急,忙不迭地祈求着:“观世音菩萨赶快来救我啊!”
这时,又来了一艘小船,船上的人要救信徒到安全地方,他又拒绝说:“我不喜欢这艘船。观世音菩萨会来救我的。”
小船也只好抛下信徒而去。水已涨到胸部,信徒继续大喊:“观世音菩萨赶快来救我啊!”
后来,又有一艘载满了人的大船经过,船上的人要信徒赶快上船,信徒却仍是遥遥头说:“太挤了,我不上。观世音菩萨会来救我。”
在信徒奄奄一息的时候,一位禅师驾船赶来救起了他。得救的信徒向禅师抱怨说:“我如此虔诚地信佛,为什么观世音菩萨不来救我?”
禅师叹息道:“你真是冤枉了观世音菩萨。菩萨曾经几次化作了舟船来救你,你却嫌这个嫌那个,一次一次地拒绝被救。看起来你与佛无缘。我也许不该救你,让你到阎罗王那儿报到好了。”
【智慧】:过度地拘泥于形式的人,不会有真正的领悟。
心上的落叶
鼎州禅师与沙弥在庭院里经行(就是在一定的地方兜圈子,其目的在于避免坐禅时发生昏沉或睡眠),突然刮起一阵风,从树上落下了好多树叶。禅师弯着腰将树叶一片片地捡起来放在口袋里。
一旁的沙弥就说道:“禅师,不要捡了,反正明天一大早我们就会打扫。”
鼎州禅师不以为然地道:“话不能这样讲。打扫,难道就一定会干净吗?我多捡一片,就会使地上多一分干净啊!”
沙弥又再说道:“禅师,落叶那么多,您前面捡,它后面又落下来,您怎么捡得完呢?”
鼎州禅师边检边说道:“落叶不光是在地面上,落叶还在我们心地上。我捡我心地上的落叶,终有捡完的时候。”
沙弥听后,终于懂得禅者的生活是什么。
鼎州禅师捡落叶,不如说是捡心里的妄想烦恼。外在的大千世界有多少落叶不去管它,心里的落叶终归是捡一片少一片。
【智慧】:消除烦恼,应该一点一滴做起。
佛的屁股
白隐禅师门下有位弟子,认为自己已经开悟,终日既不拜佛,也不焚香,甚至撕下《大般若经》来作草纸。他经常说:“我就是佛,经文只是记载佛的说法。既然现在有佛在此,这些经文就是废纸一堆,拿来当草纸用,有何不可!”
白隐禅师知道了这件事,就对他说:“听说你已经成佛了,可喜可贺!但是,佛的屁股是何等尊贵,用这种废纸当草纸,不是太不相称了吗?以后你还是用清洁的白纸吧!”
【智慧】:做人要通达不拘泥,但也要常怀恭敬之心。
谁是禅师
佛光禅师在参禅的生活中经常忘记自我。从各地前来参学的禅者,要求拜见禅师,面请教益,侍者通报时往往说,某位学僧从某地来,想见禅师问禅。佛光禅师便总是自然地反问:“谁是禅师?”
有时,佛光禅师在吃饭,侍者问:“禅师,您吃饭吃饱了吗?”禅师也常会茫然地问:“谁在吃饭呀?”
一次,佛光禅师下田锄草,从早到晚,都没有休息一下。大家见到他都慰问说:“禅师,你辛苦了!”
佛光禅师礼貌地回答道:“谁在辛苦?”
不少禅者学人,就因为佛光禅师的这些反问而找回了自己,认识了自己。
【智慧】:人们往往为“我”所累,找不到真正的自己。
乞丐与禅
日本的云水僧挑水是一位有名的禅师。曾在好几个丛林禅院住过,可以说饱参饱学。他所住持的这一座禅院,吸引了很多的学僧信徒,但这些人往往不能忍苦耐劳,半途而废。有一天,挑水禅师失望地对僧众们表示,他将去行脚参学,并劝他们解散,各奔前程。此后,谁也没有发现挑水禅师的行踪。
三年后,挑水禅师的一位门人发现他在京都的一座桥下,与一群乞丐生活在一起。这位门人立即恳求挑水禅师给他开示,挑水禅师不客气地告诉他:“你没有资格接受我的指导。”
门徒问道:“要怎样才能有资格呢?”
挑水禅师道:“如果你能像我一样在桥下过上三五天的时间,我也许可以叫你。”
于是,这位门人弟子扮成乞丐模样,与挑水禅师共度了一天乞丐的生活。
第二天,乞丐群中死了一个人,挑水禅师于午夜时分同这位学僧将尸体搬到山边埋了。完事之后,仍然回到桥下。
挑水倒身便睡,一直睡到天亮,但这位学僧却始终未能入眠。
天明之后,挑水禅师对门人说道:“今天不必出去乞食了,我们那位死了的同伴还剩一些食物在那儿。”然后这位门人看到那肮脏的碗盘,却是一口也吞咽不下去。
于是挑水禅师不客气地说道:“我曾说过你无法跟我学习,这里的天堂你无法享受,你还是回到你的人间吧!请不要把我的住处告诉别人,因为天堂净土的人,不希望有别人打扰!”
门人哭着跪下来,说道:“老师,您珍重吧!弟子确实没有资格跟您学习,因为您的天堂,弟子无法领会!”
【智慧】:得道的人不会拘泥于世俗的成见。
要眼珠
云岩禅师正在编织草鞋的时候,洞山禅师从他身边经过,一见面就说道:“老师,我可以跟您要一样东西吗?”
云岩禅师回答道:“你说说看。”
洞山不客气的说道:“我想要你的眼珠。”
云岩禅师很平静地道:“要眼珠?那你自己的眼珠呢?”
洞山道:“我没有眼珠!”
云岩禅师淡淡一笑,说:“要是你有眼珠,如何安置?”
洞山无言以对。
云岩禅师此时才非常严肃地说道:“我想你要的眼珠,应该不是我的眼珠,而是你自己的眼珠吧?”
洞山禅师又改变口气道:“事实上我要的不是眼珠。”
云岩禅师终于忍不住这种前后矛盾的说法,便对洞山禅师大喝一声道:“你给我出去!”
洞山禅师并不讶异,非常诚恳地说道:“出去可以,只是我没有眼珠,看不清楚前途的道路。”
云岩禅师用手摸一摸自己的心,说道:“这不早就给你了?还说什么看不到!”
洞山禅师终于言下省悟。
【智慧】:洞山要的不是“肉眼”,而是“心眼”的妙道。
鸟巢与白居易
有一天,大诗人白居易去拜访鸟巢道林禅师。他看见禅师端坐在鹊巢便,于是说:“禅师住在树上,太危险了!”禅师回答道:“太守,你的处境才非常危险!”
白居易听了不以为然地说:“下官是当朝重要官员,有什么危险呢?”
禅师说:“薪火相交,纵性不停,怎么说不危险呢?”意思是说官场浮沉,勾心斗角,危险就在眼前。白居易似乎有些领悟,转个话题又问道:“如何是佛法大意?”
禅师回答道:“诸恶莫做,众善奉行!”白居易听了,以为禅师会开示自己深奥的道理,原来是如此平常的话,感到很失望地说:“这是三岁孩儿也知道的道理呀!”
禅师说:“三岁孩儿虽道得,八十老翁行不得。”
【智慧】:说到与做到是两回事,做不到的道理说了也是白说。
一坐四十年
佛窟惟则禅师,宋朝长安人,少年出家后,在浙江天台山翠屏岩的佛窟庵修行。他用落叶盖屋顶,结成草庵;以清水滋润咽喉,每天只在中午采摘山中野果以充饥腹。
一天,一个樵夫路过庵边,见到一个修道老僧,好奇的向前问道:“你在此住多久了?”
佛窟禅师回答道:“大概已易四十寒暑。”
樵者好奇的再问道:“你一个人在此修行吗?”
佛窟禅师点头道:“丛林深山,一个人在此都已嫌多,还要多人何为?”
樵夫再问道:“你没有朋友吗?”
佛窟禅师一拍掌作声,好多虎豹由庵后而出,樵夫大惊。佛窟禅师速说莫怕,示意虎豹仍退庵后。禅师道:“朋友很多,大地山河,树木花草,虫蛇野兽,都是法侣。”
樵夫非常感动,自愿皈依作为弟子。佛窟对樵夫扼要的指示佛法的心要道:“汝今虽是凡夫,但非凡夫;虽非凡夫,但不坏凡夫法。”
樵者于言下契入,从此幕道者纷纷而来。翠屏岩上白云飘空,草木迎人,虎往鹿行,鸟飞虫明,成为佛窟学的禅派。
一坐四十年,用普通的常识看,四十年是漫长的岁月,但证悟无限时间,进入永恒生命的圣者,已融入大化之中的惟则禅师,这只不过一瞬之间而已。在禅者的心中,一瞬间和四十年,并没有什么差距。
【智慧】:禅者的悟道中,他所悟的是没有时空的差距,没有人我的分别,没有动静的不同。
了无功德
梁武帝是中国历史上护持佛教的君王中的楷模,他在位的时候,曾经广建寺庙即佛像,修造桥梁道路,福利百姓。当时菩提达摩禅师,从天竺来中国弘法,梁武帝礼请禅师,并且问法说:“我这样不断地行善,会有什么功德?”
“了无功德。”达摩禅师泼了一盆冷水说。
武帝听了非常不高兴,再问他为什么?禅师不答,终于因为不相应,遂拂袖而去。
【智慧】:禅师所说的了无功德,是说明在禅师的内心,并不存在一般事相上“有无”对立的观念,并不是说梁武帝的行为没有任何意义。
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唐朝百丈怀海禅师,承继开创丛林的马祖道一禅师以后,立下一套极有系统的丛林规矩——百丈清规。 所谓“马祖创丛林,百丈立清规”,即是此意。百丈禅师倡导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农禅生活。曾经也遇到许多困难,因为佛教一向以戒为规范的生活,而百丈禅师改进制度,以农禅为生活了,甚至有人批评他为外道。因他所住持的丛林在百丈山的绝顶,故又号百丈禅师。他每日除了领众修行外,必亲执劳役,勤苦工作,对生活中的自食其力,极其认真,对于平常的琐碎事务,尤不肯假手他人。
渐渐的,百丈禅师年纪老了,但他每日仍随众上山担柴,下田种地,因为农禅生活,就是自耕自食的生活。弟子们毕竟不忍心让年迈的师父做这种粗重的工作,因此,大众恳请他不要随众出坡(劳动服务),但百丈禅师仍以坚决的口吻说道:“我无德劳人,人生在世不亲自劳动,岂不成废人?
弟子们阻止不了禅师服务的决心,只好将禅师所用的扁担、锄头等工具藏起来,不让他做工。
百丈禅师无奈,只好用不吃饭的绝食行为抗议。弟子们焦急地问道为何不饮不食?
百丈禅师道:“既没有工作,哪能吃饭?
弟子们没有办法,只好将工具又还给他,让他随众生活。百丈禅师的这种“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精神,也就成为丛林千古的楷模!
【智慧】:有人认为参禅,不但要摒绝尘缘,甚至工作也不必去做,认为只要打坐就可以了。其实不做工作,离开生活,哪里还有禅呢?
文殊现身
文喜禅师,朝拜五台山。到达前,晚宿一茅屋,内住一老翁,文喜就问老翁道:“此间道场内容如何?”
老翁回答道:“龙蛇混杂,凡圣交参。”
文喜问:“住众多少?”
老翁答:“前三三,后三三。”
文喜第二天起来,茅屋不见了,而见文殊骑狮子住在空中,自悔有眼不识菩萨,空自错过。文喜后来参访仰山时开悟,因此就安心住下来担任典座(煮饭)的工作。一天他从饭锅蒸气上又见文殊现身,便举饭铲打着,并说道:“文殊自文殊,文喜自文喜,今日惑乱我不得了。”
【智慧】:只要保持心的清明,不管外界是佛是魔,都无法干扰人的心智。
隐居地方
一天,无德禅师行脚来到佛光禅师处,佛光禅师对他说:“你是一位很有名的禅者,可是为什么不找一个地方隐居呢?”
无德禅师无可奈何地答:“究竟哪里才是我隐居之处呢?”
佛光禅师叹口气,道:“你虽然是以为很好的长老禅师,可是却连隐居之处都不知道、”
无德禅师就说:“我骑了30年马,不料今天竟被驴子摔了下来。”
这样,无德禅师就在佛光禅师处住下来。
有一学僧问道:“离开佛教义学,请禅师帮我抉择一下。”
无德禅师告诉他道:“如果是那样的人就可以?”
学僧刚要礼拜,无德禅师说:“你问得很好,你问得很好!”
学僧道:“我本想请教禅师,可是 ? ?? ? ??? ? ?”
无德禅师道:“我今天不回答。”
学僧问:“干净得一尘不染时又如何呢?”
无德禅师答道:“我这个地方不留那种客人。”
学僧问:“什么是您禅师的家风?”
无德禅师说:“我不告诉你。”
学僧不满地责问道:“您为什么不告诉我你?”
无德禅师也就不客气地答道:“这就是我的家风。”
学僧更是认真地责问道:“您的家风就是没有一句话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