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佛禅小故事大智慧

_2 佚名(现代)
一村菊香
禅师在院子里种了一棵菊花。第三年的秋天,院子成了菊花园,香味一直传到了山下的村子里。
凡是来寺院的人都忍不住赞叹道:“好美的花儿呀!”
一天,有人开口,向禅师要几棵花种在自家院子里,禅师答应了。他亲自动手挑选,挖出根须送到别人家里。
消息很快传开了,前来要花的人接连不断。在禅师眼里这些都要给,不多日,院里的菊花就被送得一干二净。
秋天最后的一个黄昏,弟子看到满院的凄凉,说道:“真可惜!这里本应该是满院香味的。”
禅师笑着对弟子说:“你想想,这样不是更好,三年后会有一村菊香!”
“一村菊香”弟子不由心头一热,看着禅师,只见他脸上的笑容比开得最好的菊花还灿烂。
禅师说:“我们应该把美好的事与别人一起共享,让每一个人都感受到这种幸福,即使自己一无所有了,心里也是幸福的!这个时候我们才真正拥有了幸福。”
【智慧】:能与人分享的幸福是真正的幸福。
不要动这个
一次,智常和尚带领几个徒弟到菜园割菜。他在一棵菜周围画了个圆圈,然后对僧徒们说:“你们无论如何不能动这个!”然后转身离去。
众徒弟把菜园里的菜几乎割光了,唯有那棵菜没有动。智常禅师回来看到那棵‘安然无恙’的菜时,非常失望,感叹道:“我的弟子居然没有一个领会我的禅意的!”
‘这个’是指地上的圈,而不是圈里的菜!但是没有人能够理解他的意思。
【智慧】:人生的真谛往往在最意想不到的地方。
未上树时
山东的香严智闲禅师有一次在法堂上开示众生道:“有人想要彻悟自己的本来面目,便口衔数枝,脚下踏空,手不攀枝。这时,突然听到树下有人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如果不回答他,就违反了出家人慈悲开示的本分;如果回答他,一开口使会从树上坠下而失去生命!在这种情形下,该怎么办才对?”
当时在座的大众,一时不知如何回答。这时叫虎头找招的上庄站起来说:“树上即不问,为上树时请禅师说说看!”
智闲禅师听了,哈哈大笑,连连点头。
【智慧】:禅的参究,有时要一直问下去,有时却要注意转身,不能食而不化。
无道心
文道是个云水僧,久仰慧薰禅师的道风,所以跋山涉水不远千里地来到禅师居住的洞窑前,说道:“未学文道,素仰禅师的高风,专程来亲近,随侍,请和尚慈悲开示!”
此时天色已晚,慧薰禅师就说:“天不早了,就在这里歇一晚上吧!”
第二天,文道醒来时,慧薰禅师早已起来,而且已将粥煮好了。
用餐时,因为洞中没有多余的碗给文道用,慧薰禅师就随手在洞外拿了一个骷髅头盛粥给文道。文道踌躇着不知是否要接时,慧薰禅师说:“你无道心,不是真正为法而来。你以净秽和憎爱处事接物,如何能得道呢?”
【智慧】:命运永远垂青有准备的头脑。
四个老婆
有一天,释迦牟尼佛给他的几个弟子讲了个故事:
有个商人娶了四个老婆:
第一个老婆既伶俐又可爱,陪在他身边,像影子一样跟随他(百般呵护);
第二个老婆是他从外地抢来的,她格外美丽,让人羡慕(既想炫耀,又怕别人夺去);
第三个老婆,整天打理他的日常琐事,让他不用为生活操心(心安理得享受,却当人使不当人看);
第四个老婆总是默默无闻忙碌,但是他不知道她整天都在忙什么,他几乎忘记了她的存在。
商人要出远门了,旅途十分辛苦,所以他要选一个老婆陪伴自己。
第一个老婆说:“我是不陪你的,你自己去吧!”第二个老婆说:“是你把我抢来的,我又不是情愿嫁给你的,我也不去!”第三个老婆说:“我不能忍受路途的风餐露宿之苦,所以我最多送你到城郊!”第四个老婆说:“无论你到哪里我都会跟着你,因为你是我的主人。”商人感叹:“到了关键时候还是我的第四个老婆好!”于是他就带着第四个老婆开始他的长途跋涉。
释迦牟尼说:“你们明白了吗?这四个老婆就是你们自己!”
第一个老婆指的是肉体,人死后肉体要与自己分开的;第二个是指金钱,许多人为了金钱辛劳一辈子,死后却不能将它带走,无非是水中捞月;第三个是指自己的妻子,生前相依为命,死后还是要分开的;第四个是指个人的天性---心,你可以不在乎它,但是它永远在乎你,无论你是贫穷还是富贵,它永远不会背叛你,它永远跟随你。
【智慧】:每个人都应该尊重自己的天性。
无道心
文道是个云水僧,久仰慧薰禅师的道风,所以跋山涉水不远千里地来到禅师居住的洞窑前,说道:“未学文道,素仰禅师的高风,专程来亲近,随侍,请和尚慈悲开示!”
此时天色已晚,慧薰禅师就说:“天不早了,就在这里歇一晚上吧!”
第二天,文道醒来时,慧薰禅师早已起来,而且已将粥煮好了。
用餐时,因为洞中没有多余的碗给文道用,慧薰禅师就随手在洞外拿了一个骷髅头盛粥给文道。文道踌躇着不知是否要接时,慧薰禅师说:“你无道心,不是真正为法而来。你以净秽和憎爱处事接物,如何能得道呢?”
【智慧】:命运永远垂青有准备的头脑。佛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只因为妄想分别不能证得。
空色本相同
有学僧请示赵州禅师:“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个道理如何解释?”
赵州回答:“听我一偈:碍处非壁,道处没处空;若人如是解,空色本相同。”
学僧听偈后仍然不解。赵州有说:“佛性堂堂显现,住性有情难见;若悟众生无我,我面何如佛面?”
学僧还是不明白,问道:“禅师,我请问的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道理呀!”
赵州禅师两眼圆睁,道:“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智慧】:虚空能包容一切万物,所以空即是色。
谢谢
有一天晚上,七里禅师在禅房念经。突然闯进来一个强盗,他用尖刀威逼七里禅师,七里禅师却镇定地说:“不要打扰我念经,你要钱,就在抽屉里放着。”然后又聚精会神地念经,不再理会他。
那个强盗正要把抽屉里的钱全部拿走。七里禅师说:“你给我留一些,我有用。”
那个强盗感到很惊奇,又想这么容易就拿到了钱,于是就留了一些钱。就要他要走的时候,禅师说:“拿了我的钱,至少应该说声谢谢呀!”
强盗于是开玩笑地说了声“谢谢”,然后就开门,飞快地跑了。
可是才走没多远,他就被路过的官府的人抓住了,强盗对抢七里禅师的钱一事供认不讳。官府的人找到禅师,对他说:“这个人可曾抢劫你的财物?”
禅师说:“没有呀!钱是我给他的,他已经谢过我了。”
官府没有办法,只好将他放了。强盗感激万分,拜倒在七里禅师脚下说:“求禅师收我为徒。”
当强盗用刀抵着禅师的时候,他用一种禅宗才会采用的方式,指点强盗“改邪归正”,这是禅师的本性,在他认为,度人是他的责任,也是他的义务。
【智慧】:宽容别人是一种幸福。
四面都是山
善静和尚在乐普山元安禅师处管理寺院的菜园,在劳动中修行。有一天,寺内一位僧人认为自己修业成功,可以下山云游了。于是就到元安禅师那里辞行。
元安禅师听了他的请求,笑着对他说:“四面都是山,你往何处去?”
僧人无法想出其中蕴涵的禅理,只好转身回去。无意中走进了寺院的菜园子。善静正在锄草,看见僧人愁眉苦脸的样子就惊讶地问:“师兄为何苦恼?”
僧人就将事情一五一十地告诉了他。
善静马上想到“四面的山”暗指“重重困难”“层层障碍”。禅师实际是考考僧人的信念和决心。可惜参透不了师父的旨意,于是笑着对他说:“竹密岂妨流水过,山高怎阻野云飞。”意思是:只要有决心,有毅力,任何高山都无法阻挡。
于是又来到禅师那里,对师父说道:“竹密岂妨流水过,山高怎阻野云飞。”
谁知禅师听后,先是一怔,续而眉头一皱,两眼直视僧人到:“这肯定不是你拟的答案!是谁帮助你的?”
僧人见师父已经察觉,只好把善静和尚名字说了出来。
元安禅师对僧人说:“善静和尚将来一定会有一番作为的!多学着点吧。他都没有提出下山,你还要下山吗?”
【智慧】:世上没有不可逾越的障碍,关键在于你自己是否有决心克服障碍
赶不上
承德寺的僧众非常敬仰善昭禅师,三番几次要善昭禅师去那里当住持。禅师厌烦俗务不愿去,不得已之下对众弟子说:“我怎么能够丢下你们去做住持呢?如果带你们去,你们又赶不上我。”
有一个弟子便向前说:“师父,我能跟您去!我一天可以走上80里。”
禅师摇摇头,叹了口气说:“你走得太慢了,赶不上我。”
另一个弟子高兴地喊道:“我去!我一天能走120里路。”
禅师还是摇摇头说:“太慢了!太慢了!”
徒弟们面面相觑,纷纷猜测师父的脚程到底快到什么程度。这时有位弟子慢慢地走出来,向善昭禅师叩首道:“师父,我跟您去。”
禅师问:“你一天走多快?”
那弟子说:“师父走多快,我就走多快。”
善昭禅师一听,微微点头道:“很好!那我们现在就走吧!”
说完,善昭禅师就坐在法座微笑着圆寂了。那个弟子也恭恭敬敬地站在法座旁立化了。
【智慧】:速度是时间与空间的转换,真正的禅师可以不昧时空。
不肯承担
潭州慧朗禅师初参马祖禅师时,马祖禅师问道:“你来求什么?”
慧朗:“求佛知见。”
马祖:“佛已超越知见,有知见就是魔。”
慧朗听了,恭敬礼拜。
马祖禅师问道:“你从什么地方来?”
慧朗回答:“南岳。”
当时马祖道一禅师在江西大振禅风,石头希迁禅师在湖南阐明心要,因此当时学者不是向江西马祖大师问道,就是向湖南石头和尚请法,来往“江湖”成为一时美谈。
听学僧说从南岳来,马祖不客气地指示道:“你从南岳来,辜负了石头的慈悲。你应该赶快回去,其他地方并不适合你去!”
慧朗于是又回到石头禅师那儿继续参学。慧朗请示道:“如何是佛?”
石头禅师答道:“你没有佛性。”
慧朗满怀疑惑:“草木虫鱼都有佛性,为什么我没有佛性?”
“因为你不是草木虫鱼。”
“难道慧朗不如草木虫鱼?”
“因为你不肯承担!”
慧朗终于言下大悟。
【智慧】:草木虫鱼都可以自由自在地做自己,人却不可以。
一休吃蜜
一休禅师还是小沙弥的时候,就很有禅风。有一次,一位信徒送了一瓶上好的蜂蜜给他的师父,师父看得很珍贵。这天,师父要出门办事,怕一休会偷吃蜂蜜,就拿出蜂蜜对一休说:“一休,信徒送来的这瓶东西是毒药,药性强烈,非常危险,你千万不能碰呀!”
一休非常机灵,知道师父这是怕自己偷吃,等师父走了以后,一休毛不客气地把整瓶蜂蜜都吃光了,真好吃呀!可是,师父回来时怎么交代呢?一休机灵一动,随手又将师父心爱的一只花瓶打得粉碎。
当师父办完事回来时,发现一休正倒在地上号啕大哭。一休看到师父哭得更凶了,边哭边对师父说道:“师父,我犯了不可饶恕的罪过。”
“你做了什么错事?”师父很吃惊。
“师父,我把您心爱的花瓶打破了!”一休抹着眼泪说。
师父果然很心痛,埋怨道:“一休,你怎么这样粗心大意,吧那么贵重的花瓶打破了?”
一休忏悔道:“师父,我知道将您的花瓶打破罪不可恕,只好以死来谢罪,我把那瓶毒药全吃下去了!”
【智慧】:人的注意力常常会转到重要的事情上。
半肯半不肯
洞山良价禅师在南泉普愿禅师座下修道时,到了剃度恩师云岩昙晟禅师的忌日,总要设斋上供加以纪念。有学僧问道:“禅师在令师云岩那里得到什么开示?”
洞山答:“不曾垂蒙指示。”
学僧疑惑地问:“既然不蒙指示,为何要设斋供奉他?”
洞山说:“我怎敢违背他呢?”
学僧又说:“我真不懂,你来南泉普愿禅师处修道,为什么却为云岩禅师设斋?”
洞山和平地回答:“且不说先师的道德佛法,我只尊重他不为我说破,单凭这一点就胜过父母。”
学僧又问:“禅师既然为先师设斋,那么是肯定先师的禅风了?”
洞山答:“一半肯定一半不肯定。”
学僧问:“为什么不全部肯定呢?”
洞山答:“因为如果全部肯定就辜负先师了。”
洞山良价禅师是在老师云岩禅师圆寂后,看到水中自己的影子才开悟的。他的悟道偈云:“切忌随他觅,迢迢与我疏,我今独自往,处处得逢渠。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应须呢么会,方得契如如。”
致祭恩师就是感谢他未说破,所以才睹影自悟。
【智慧】:修行若是全依赖师长,将会失去自己。若是全靠自己,没有指引,怎么能因指见月?这就是如题的真意。
穿衣吃饭
有人问睦州禅师道:“我们每天都要穿衣吃饭,并且天天重复,实在非常麻烦,如何才能免除这些麻烦?”
禅师回答:“我们穿衣吃饭”
“我不了解你的意思。”那人说。
睦州禅师斩钉截铁地说:“如果你不了解,那你就穿衣吃饭吧!”
【智慧】:穿衣吃饭是最基本的生活内容,不要想从中解脱。
禅道就在身边
有一学僧去拜访越溪禅师,问道:“禅师!我研究佛学,需要20年,但对于禅道却一窍不通,你能指示我一下吗?”
越溪禅师并不开口,只是迎面打了他一巴掌,吓得学僧夺门而出,心想:真是莫名其妙,我一定要找他理论。正当生气的学僧在法堂外碰到首座老禅师,老禅师看他一脸怒相就和蔼地问道:“出了什么事吗?到我那里喝杯茶吧!求道的人有什么事值得生气呢?”
学僧一边喝茶,一边开始抱怨越溪禅师无缘无故地打他。就在学僧这么说时,冷不防老禅师也打了他一巴掌,学僧手里的茶杯哗啦一声掉在地上,老禅师道:“刚才你说已懂得佛法儒学,只差一些禅道,现在,我就用禅道供养你。你知道什么是禅道了吗?”
学僧吓得目瞪口呆,愣在那里不知如何回答。老禅师又追问一次,学僧始终答不上来,老禅师道:“真不好意思,就让你看看我们的禅道吧!”说着,就把打碎的茶杯捡起来,然后拿起抹布,把刚才洒了一地的茶水擦干,接着又说:“除了这些以外,还有什么禅道呢?”
学僧终于体悟—“禅道”就在身边,从此就在越溪禅师座下参学。
【智慧】:严师出高徒,高的要求才能有好的成果。
磨砖成镜
马祖是怀让禅师的弟子,他在般若寺修行的时候,整天盘腿静坐,冥思苦想,希望有一天能修成正果。又一次,怀让禅师路过禅房,看见马祖坐在那里神情专注,便向弟子问道:“你这样是在做什么?”
马祖马上起身答道:“我在修行,我想成佛。”
怀让禅师听他这样说,就顺手从地下捡起一块砖,然后在一块平滑的石头上磨了起来,神情是那么的专注和坚毅,和马祖的神情是一样的,有一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感觉。
马祖非常疑虑地问道:“禅师,你在做什么呀?”
怀让禅师答道:“我在磨砖呀,难道你看不见我在做什么吗?”
马祖又问:“磨砖有什么用?”
怀让禅师说:“我磨砖,想把它磨成镜子。”
马祖说:“砖本身是没有光的,就算你磨得再平,他也不会成镜子的,你就不要在这上面浪费时间了。”
怀让禅师就说:“砖不能磨成镜子,静坐又怎么能够成佛呢?”
马祖惭愧地问道:“弟子愚笨,请师父指点,怎样才能成佛呢?”
怀让答道:“有一个人在赶车,可是那个车子就是不走,于是他就拿起鞭子拼命地打车,马儿在那里低着头吃草,车子还是不动,你说是应该打车,还是应该打马儿呢?”
马祖终于醒悟了:“坐禅只是成佛的一种手段,若想真正的成佛,只坐禅是没有用的,而是要从心里去感悟。”
【智慧】:真理绝不会存在于表面上。
除草的工具
丹霞禅师未出家时,曾一度追求功名。有一天,有人对他说:“做官还不如做佛。”于是他就来到了马祖那里,请求他收留。
可是马祖禅师不肯收留他,对他说:“每个人都有因缘,你的因缘不在我这里,你还是到别的地方去吧!”于是,丹霞就来到了石头禅师那里,石头禅师收留了丹霞,命他每日做一些无关紧要的小事,一做就是好几年,丹霞从无怨言。
有一天,石头禅师命大家除草,让大家都回去拿除草的工具,可是丹霞去拿了一把剃刀。石头禅师看他已经开悟,便为他剃度。
过了一段时间。丹霞去见马祖,感谢他的指点之恩。他直接进入大殿,骑在祖师的圣像上,众人大惊,急忙向马祖禀报。马祖出来看到他这样,欢喜地说:“我子天然!”从此,丹霞即以“天然”为名。
【智慧】:每个人心中都有诸多杂草,你将如何除掉呢?
众生平等
一大早起来,寺院门口就吵闹不休。玄素禅师前去询问,了解到原来是一个屠夫想要进寺烧香拜佛,但是寺里的僧人嫌他满手血腥,不肯让他进殿。于是双方就在那里发生了争执。
玄素禅师看到了这个景象,立刻阻止了众僧人,他问道:“何事在这里吵闹?”
旁边的僧人说道:“这个屠户每天杀猪宰牛,双手沾满了血腥与罪孽,怎么能让他玷污了佛门清净!”旁边的人也随和道:“每天晚上,他家里就会传来猪狗牛羊的哀叫声,听得人心烦,让人无法入睡。像他这样的人怎么可以到这里来呢?”
玄素禅师说道:“你们这样说就不对了,他身为屠夫,为了生计被迫屠宰生灵,一定于心不安,有很多罪需要忏悔,佛门为十方善人而开,也为度化十方恶人而开。”
屠户满面感激,来到禅师面前说:“方丈慈悲。我杀孽太重,于心不安,于是我想要请方丈和各位法师到我家里去,我准备在家里办斋供养各位,以安慰我不安的心。我们全家斋戒沐浴三日,恳请各位光临寒舍,助我完成这个心愿。”
众人听了他的话,纷纷满脸乌云,摇头不止。玄素禅师去用微笑化解了乌云,他说道:“在佛面前,人人平等,每个人都有同样的机会,只要与佛有缘,就可度他,佛门慈悲,不会舍弃任何人。”
【智慧】:虽然人人生来平等,但愚钝的人们从来都做不到。
禅 悟
唐代的智闲和尚曾拜灵佑禅师为师。有一次,灵佑问智闲:“你还在娘胎里的时候,在做什么事呢?”
“还在娘胎里的时候,能做什么事呢?”他冥思苦想,无言以对,于是说:“弟子愚钝,请师父赐教!”
灵佑笑着说:“我不能说,我想听的是你的见解。”
智闲只好回去,翻箱倒柜查阅经典,但没有一本书是有用的,他这才感悟道:“本以为饱读诗书就可以体味佛法,参透人生的哲理,不想都是一场空啊!”
灰心之余,智闲一把火将佛籍经典全部烧掉了,并发誓说:“从今以后再不学佛法了,省的浪费力气!”
于是他前去辞别灵佑禅师,准备下山。禅师没有任何安慰他的话,也没有挽留她,任他到自己想去的地方。
智闲来到一个破损的寺庙里,还过着和原来一样的生活,但是心里总是放不下禅师问他的话。
有一天,他随便把一片碎瓦块抛了出去,瓦块打到一棵竹子上,竹子发出了清脆的声音。智闲脑中突然一片空明,内心澎湃。他感到了一种从来未体验的颤抖和喜悦,体验到了禅师的境界。
他终于醒悟了:“只有在生活实践中自悟自证,才能获得禅旨的真谛。”于是立即赶到灵佑禅师身边说:“禅师如果当时为我说破了题意,我今天怎么会体会到顿悟的感觉呢?”
原来,悟的魅力就在于——长久地追寻和执著地思索之后,突然感受到了宇宙和生命的那种永恒和谐的意义,并且觉悟到这其实是一种固有的东西的时候,就会从内心的纠缠中解脱,你会突然间发现,一切都为之改变了。
【智慧】:只有自己去努力追寻,才能得到真正的解脱和领悟。
真正的美
从前,有个大财主,他有7各女儿,个个花容月貌,美艳无比。每当家里来了宾客,财主总要把女儿叫出来展示一番。他最想听到的就是客人们的赞叹声,事实上也的确如此。
有一天来了个客人,财主照样让他看自己的女儿,然后问他:“我的女儿美吗?”
那个人说:“这样吧,你将女儿披上盛装,去各地街上行走。如果每个人都说她们美,我就给你500两黄金,只要有一个人说不美,你就输给我500两黄金,怎么样?”
他带着女儿在各地游走,每个人都说他的女儿漂亮。眼看500两黄金就要到手了,财主又带她们来见佛祖,得意洋洋地问:“佛祖,你说我的女儿漂亮吗?”
佛祖不屑地答道:“不漂亮!”
财主非常不高兴,问道:“城里的每个人都说她们漂亮,怎么就你一个人说不漂亮呢?”
佛祖回答说:“世人看的是面容,而我看的是心灵。在我认为,身能不贪钱财,口能不说恶言,意能不起邪念,这样才是美!”
财主听了佛祖的话,灰溜溜地走了。当然,他也输了500两黄金。那个和他打赌的人正是佛祖的弟子,他知道佛祖是怎样看待美的,到佛祖这里来是他为财主安排的最后一站。
【智慧】:美不只在外貌,还在灵魂。
心无外物
印度的三藏法师自诩神通,他来到慧忠禅师面前,与他验证。
慧忠谦抑地问道:“久闻您能够了人心迹,不知是否属实?”
三藏法师答道:“只是些小伎俩而已!”
慧忠于是心中想了一件事,问道:“请看老僧现在心在何处?”
三藏运用神通,查看了一番,答道:“高山仰止,小河流水。”
慧忠微笑着点头,将心念一转,又问:“请看老僧现在身在何处?”
三藏又做了一番考察,笑着说:“禅师怎么去和山中猴子玩耍了?”
“果然了得!”慧忠面露嘉许之色。称赞过后,随即将风行雨散的心念悉数收起,反观内照,进入禅定的境界,无我相,无人相,五世界相,无动静相,这才笑吟吟地问:“请看老僧汝今在什么地方?”
三藏神通过处,只见青空无云、水潭五月、人间无踪、明镜无影。
三藏使尽了浑身解数,天上地下彻照,全不见国师心迹,一时惘然不知所措。
慧忠缓缓出定,含笑对三藏说:“阁下有通心之神力,能知他人一切去处,极好!极好!可是却不能探察我的心迹,你知道是为什么吗?”
三藏满脸迷惑。
慧忠禅师笑着说:“因为我没有心迹,既然没有,如何探察?”
【智慧】:无论你的心迹藏的有多深,只要存在,别人就可以探察到。只有心无外物,才能让人无所察觉。
肉身佛
归省禅师担任住持期间,由于天旱,很少有人能拿粮食来养活这些僧人,僧人们只能每天喝粥吃野菜,个个面黄肌瘦。
有一日,住持外出化缘,法远就召集大家取出柜里储藏的面做起粥来。粥还没做好,归省禅师就回来了,小师弟们一下就消失得无影无踪。归省禅师看到法远居然把应急用的面都用了,生气地说:“谁让你这么做的?”
法远毫无惧色地说:“弟子觉得大家面如枯槁,无精打采,于是就把应急用的面拿出来煮了。请师父原谅。”
归省严厉地说:“依清规打三十大板,驱逐出寺!”
法远默默离开了寺院。但他没有下山,而是在院外的走廊觅了个角落栖息下来。无论刮风下雨,都不曾动摇他向佛的决心。
归省禅师有一次偶然看见他在寺院的角落睡觉,十分吃惊地问道:“你在这里多久了?”
“已半年多了!”
“给房钱了吗?”
“没有。”
“没给房钱你怎么敢住这里!你要住,就去交钱!”
法远默默托着钵走向市集,开始为人诵经=化缘,赚来的钱全部用来交房钱。
归省禅师笑着对大众宣示:“法远乃肉身佛也!”
后来法远继承了归省禅师的衣钵,将佛学发扬光大。
【智慧】:历尽磨难方可成就大事。
三种僧人
寒冬腊月,一个名为“滴水”的和尚去天龙寺拜见仪山禅师。外面下着很大的雪,可是仪山禅师却不让他进门。那个和尚就在门外一直跪着,这一跪就是三天。仪山的弟子看他可怜,纷纷为他求情,可是仪山说:“我这里不是收容所,不收留那些没有住处的人!”弟子们没有办法,只好纷纷走开。
到了第四天的时候,那个和尚身上皴裂的地方开始流血。他一次次地倒下又重新起来,但他依然跪在那里,雷打不动。仪山下令弟子:“谁也不准开门,否则就将他逐出门外!”
七天后,那个和尚支撑不住,倒了下去。仪山出来试了一下他的鼻子,尚且有一丝呼吸,于是便下令将他扶了进去。滴水终于进了仪山禅师门下参学。
有一天,滴水和尚向仪山禅师问道:“无字,与般若有什么分别?”
话刚说完,仪山一拳打了过来,大吼:“这个问题岂是你能问的?滚出去!”
滴水被仪山的拳头打得头晕目眩,耳朵里只有仪山的吼声,突然间,滴水想通了:“有与无都是自己的肤浅意识,你看我有,我看我无。”
还有一次,滴水感冒了。正在用纸擤鼻涕的时候,被仪山看到了,他大声喝道:“你的鼻子比别人的血汗珍贵?你这不是在糟蹋白纸吗?”滴水不敢再擦了。
很多人都难以忍受仪山的冷峻。可是滴水说:“人间有三种出家人,下等僧利用师门的影响力,发扬光大自己;中等僧欣赏家师的慈悲,步步追随;上等僧在师父的键锤下日益强壮,终于找到自己的天空。”
【智慧】:向你挥来的鞭子,常常只是要你把头抬得更高,背脊挺得更直。
是这样的吗
白隐禅师一个人过着平静随和的生活,人们都说他为人纯洁,心地善良.
有一次,白隐家附近的一个女孩还没有结婚就怀孕了。她的父母知道这个事情后非常生气,逼着让她说出孩子的父亲是谁,并且发誓要严惩那个不知羞耻的人。那个女孩死活也不肯说,在父母的逼迫下,她承认孩子的父亲是白隐。
那个女孩的父母怒火中烧,前去找白隐理论,说:“平日里以为你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没想到你居然做出这样的事来!既然做了,就出来承认,收留自己的孩子。”白隐只说了一句话:“是这样的吗?”
孩子出生后,白隐负责照顾他。他从邻居那里得到了牛奶、食物和一切孩子所需要的东西,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照顾那个孩子,不管别人用怎样的眼光来看他。邻居都尽全力来帮助他,没有一个人相信白隐是那样的人:但是闲言碎语是少不了的。
时间已经过去一年了,那个孩子的妈妈因为无法忍耐相思孩子的痛苦,将真情告诉了她的父母——原来孩子真正的父亲是一个贫寒的年轻人,他们相爱已经有很多年了,因为害怕父母不承认这个女婿,所以才做出那样的事来。事情发生后,女孩因为害怕而不敢把真相说出来,就欺骗她的父母,说那个孩子的父亲是白隐。女孩的父母知道真相后,痛斥自己女儿不该说这样毁人名声的假话,然后立刻去找白隐,并把事实的真相告诉他,向他表示深深的歉意,请求他的宽恕,然后要求把孩子带回去。
白隐 把孩子还给他们说:“是这样的吗?”
白隐禅师还是只有这样一句简单的话,对于这一年来蒙受的不白之冤,还有照顾孩子所受的艰辛,他只字不提。
【智慧】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平凡的人们很少能做到。
与禅无关
慧远禅师年轻时喜欢四处云游。有一次,他遇到了一位嗜烟的行人,两人走了很长一段山路,然后坐在河边休息。那位行人给了慧远禅师一袋烟,慧远禅师高兴地接受了行人的馈赠,然后他们就在那里谈话。由于谈得投机,那人便送给他一根烟管和一些烟草。
慧远禅师与那人分开以后,心想:“这个东西令人十分舒服,肯定会打扰我禅定,时间常了一定会恶习难改,还是趁早戒掉的好。”于是就把烟管和烟草都扔掉了。
又过了几年,他又迷上了《易经》。那时候正是冬天,地冷天寒,他于是写信给他的老师,向老师索要一些寒衣,然后托人送到老师那里。但是信寄出去已经很长时间了,冬天已经过去,山上的雪都开始融化了,老师还没有寄衣服来,也没有任何的音信。慧远禅师于是用易经为自己占卜了一卦,结果算出那封信并没有送到。
他心想:“易经占卜固然准确,但如果我沉迷此道,怎么能够全心全意地参禅呢?”从此以后他再也不接触易经之术。
之后,他又迷上书法,每天钻研,居然小有所成,有几个书法家也对他的书法赞不绝口。他转念想到:“我又偏离了自己的正道,再这样下去,我很有可能就成为书法家,而成不了禅师了。”
从此他一心参悟,放弃了一切与禅无关的东西,终于成为了一位禅宗大师。
【智慧】每个人都应该明白自己的目标,而且要坚持不懈地去追寻它。
一偈得道
释迦牟尼佛有个叫般特的徒弟,他生性愚钝,佛祖让500名罗汉天天轮流教他,可是般特仍然不开窍。佛祖把他叫到面前,逐字逐句地教他一首偈:“守口摄意身莫犯,如是行者得度世。”
佛说:“你不要认为是这首偈稀疏平常,你只要认真地学会这一首偈,就已经不容易了!”于是般特翻来覆去地就学这一偈,终于领悟了其中的意思。
过了一段时间,佛祖派他去给附近的女尼讲经说法。那些女尼早就听说这个愚笨的人了,所以心中都不服气,她们想:“这样的愚笨之人也会讲经说法?”虽然心里是这样想,但是她们表面上仍然用应有的礼遇对他。
般特惭愧而谦虚地对众僧尼说道:“我生来愚钝,在佛祖身边只学得一偈,现在给大家讲述,希望静听。”
接着便念偈:“守口摄意身莫犯,如是行者得度世。”
话音刚落,众女尼便哄笑:“居然只会一首启蒙偈,我们早就倒背如流了,还用你来讲解?”
般特不动声色,从容讲下去,说得头头是道,新意迭出。一首普通的偈,说出了无限深邃的佛理。众女尼听得如痴如醉,不仅感叹道:“一首启蒙偈,居然可以理解到这样程度,实在是高人一等啊!”于是对他肃然起敬。
般特只学了一偈,可他一丝不苟的精神体现于行动中 ,于是一偈也得道了。
【智慧】“学不在多,贵在力行。”只把聪明停留在嘴巴上,聪明是结不出累累硕果的。
泥中莲花
在日本,耕田的农民被视为贱民,连出家当和尚的资格都没有。无三禅师虽然出身于贱民,但是他一心皈依佛门,于是假冒士族之姓,了却了自己的心愿。
无三禅师后来被众人拥戴为住持。举行就任仪式的那天,有个人突然从大殿中跳出来,指着法坛上的无三,大声嘲弄道:“出身贱民的和尚也能当住持,究竟是怎么回事啊?”
就任仪式庄严隆重,谁也没有想到会发生这样的事情,众僧都被眼前发生的事情弄得不知所措。在这种情况下,谁都不能来阻止这个人说话,只好屏息噤声,注视着事态的发展。
仪式被迫中断,场上静得连一根针掉在地上都能听见,众人都为无三禅师捏了一把汗。
面对突如其来的发难,无三禅师从容地笑着回答:“泥中莲花。”
绝对的佛禅妙语!在场的人全都喝彩叫好,那个刁难的人无言以对,不得不佩服无三和尚的深湛佛法。
就任仪式继续进行,这突然的刁难并没有对仪式有什么影响,由于禅师的佛禅妙语,更增加了他的威信,众人更加拥护他了。
【智慧】人人天生平等,并无贫富贵贱之分。
死与生
有个人,在他童年的时候,母亲就因为想不开而自杀身亡。母亲自杀的时候,他正好看见了,于是在他幼小的心灵中就留下了阴影,这种阴影一直无法从他心中抹去。
在他15岁的时候,弟弟也自杀了。亲人接连不断地死亡给他一种错觉:“死亡才是人的最终去处。”于是他也尝试死亡,但是屡次得救。报恩寺的住持看他可怜,将他收容在寺中。但是他认为自己没有任何用处,留在人间只能是痛苦,还不如一死了之。
一天,住持去看望他,见他神情萎靡,便对他说:“我不能救你,你要自救!你可以每日坐禅,但是我要告诉你的是,坐禅其实是没有用的。”
那人疑惑地问道:“既然没有用,那为什么还要坐禅呢?”
住持回答道:“就是因为没有用,所以才要坐禅呀!”
那人顿悟了:“人活着不是为了用处,而是为了生存。”
死亡本身并没有什么可怕,死了就死了,不必恐惧,不必担心,只是把自己的事交给别人处理,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人应该为自己的事负责,而不是把自己的事交给别人!
【智慧】:人活着不是为了用处,而是为了生存。死很容易,生存却难。
吃 饭
有一个年轻的居士,前去拜访一位高僧。他们从早上一直谈到中午,禅师觉得这个居士十分博学。到了吃饭的时间,小和尚看两人谈得投机,便为两人准备了一大一小两碗面。
高僧看了一下面条,将大碗推到居士面前,说道:“你吃大碗的吧?”
按照常理,居士应该将大碗再推回到高僧面前,以示恭敬,可是居士一点都没有推让,张口就吃。高僧见他这样,不由皱起眉头,心里想:“本以为他慧根不浅,可是居然一点都不懂得礼仪!”
居士吃完后,看见高僧根本就没有动筷子,还看到高僧脸上的愠色,便笑着问高僧:“师父为什么不吃?”
高僧一语不发。居士笑着说:“我确实是饿了,只顾自己狼吞虎咽,忘记师父了。如果我将你推给我的大碗再推到您面前,那不是我的本愿。既然不是我的本愿,我为什么要那样做呢?我要问师父,你推我让的目的是什么?”
高僧答:“吃饭。”
居士严肃地说:“既然目的是吃饭,您吃是吃,我吃也是吃,何必再你推我让!难道您把大碗让给我不是真心的吗?如果不是真心的,那你为什么要那样做呢?”
高僧听完居士的话顿有所悟。
【智慧】过分客气是虚假的表现,繁琐礼仪是多余的形式,坦率真诚才是做人的本色。
吃人
一个僧人惊慌失措地从树林中跑过来,刚好碰到两个非常好的朋友在林边漫步。他们问僧人说:“你这样惊慌失措是为什么?”
僧人说:“太可怕了,我在树林中挖出了黄金!”
两个人心里禁不住说:“这个傻瓜!挖出了黄金,这么好的是他居然说太可怕了,真是天大的傻瓜!”于是他们问道:“在哪里挖出来的?你告诉我们吧!”
僧人说:“这么厉害的东西,你们不怕吗?他会吃人的!”那两个人不以为然地说:“我们不怕,你就告诉我们在什么地方能够找到它吧!”僧人说:“就在树林西边的那棵树下面。”两个朋友立刻找到那个地方,果然发现了那些金子。一个人对另一个人说:“那个僧人真是太愚蠢了,人人都渴望的黄金在他眼里居然成了吃人的东西!”另外一个人也随声附和地点头称是。
他们于是讨论怎么吧这些黄金拿回去。其中一个说:“白天把它拿回去不太安全,还是晚上拿回去好一些。我留在这里看着,你去拿些饭菜来,我们在这里吃完饭,然后等到天黑了再把黄金拿回去。”
另外一个人就照他说的去做了。留下的那个人心想:“要是这些黄金都归我该有多好呀!等他一回来,我就用木棒把他打死,这些黄金就全是我的了。”
回去拿饭的人也在想:“我回去先吃饱饭,然后给他的饭里下毒药,他死了,黄金就全是我的了”
他刚一到那里,另一个人从背后狠狠地用木棒将他打死了,然后说道:“亲爱的朋友,是黄金逼迫我这样做的。”
然后他就拿起那个人送来的饭,狼吞虎咽地吃起来了。没过多久,他感觉肚子里像火一样,他知道自己中毒了,临死的时候他说道:“僧人说的话真是太对了!”
【智慧】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贪念是人们最大的敌人。
与禅无关
慧远禅师年轻时喜欢四处云游。有一次,他遇到了一位嗜烟的行人,两人走了很长一段山路,然后坐在河边休息。那位行人给了慧远禅师一袋烟,慧远禅师高兴地接受了行人的馈赠,然后他们就在那里谈话。由于谈得投机,那人便送给他一根烟管和一些烟草。
慧远禅师与那人分开以后,心想:“这个东西令人十分舒服,肯定会打扰我禅定,时间常了一定会恶习难改,还是趁早戒掉的好。”于是就把烟管和烟草都扔掉了。
又过了几年,他又迷上了《易经》。那时候正是冬天,地冷天寒,他于是写信给他的老师,向老师索要一些寒衣,然后托人送到老师那里。但是信寄出去已经很长时间了,冬天已经过去,山上的雪都开始融化了,老师还没有寄衣服来,也没有任何的音信。慧远禅师于是用易经为自己占卜了一卦,结果算出那封信并没有送到。
他心想:“易经占卜固然准确,但如果我沉迷此道,怎么能够全心全意地参禅呢?”从此以后他再也不接触易经之术。
之后,他又迷上书法,每天钻研,居然小有所成,有几个书法家也对他的书法赞不绝口。他转念想到:“我又偏离了自己的正道,再这样下去,我很有可能就成为书法家,而成不了禅师了。”
从此他一心参悟,放弃了一切与禅无关的东西,终于成为了一位禅宗大师。
【智慧】每个人都应该明白自己的目标,而且要坚持不懈地去追寻它。
半路子的人
一个和尚因为耐不得佛家的寂寞就下山还俗去了。
不一个月,因为耐不得尘世的口舌,又上山了。
不一个月,又因不耐寂寞还是去了。
如此三番,老僧就对他说:“你干脆也不必信佛,脱去袈裟;也不必认真去做俗人,就在庙宇和尘世之间的凉亭那里设一个去处,卖茶如何?”
这个还俗的人就讨了各老婆,开了一家茶店,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老僧的指引很对,半路子的人只能做半路子的事。
【智慧】:做符合自己本性的事,是莫大的幸福。
天堂与地狱
小和尚埋怨生活太辛苦,每天浇水、做饭、打禅,琐碎的事太多。禅师就给他们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个人死后,去了阎罗殿。到了那里,看到那里生活非常安逸。这个人心想:“我活着的时候生活太辛苦了,现在我死了,终于可以享受了。每天除了吃饭睡觉,没有别的事情,也不用每天辛苦地工作了,这样的生活实在是太好了!这简直就是天堂!”
然后,他向负责的人问道:“这里是地狱吗?我实在难以想象地狱居然是这样好!”负责人说:“没错,这里就是地狱!在这里你什么都不用做,好好享受吧!过一段时间你就知道这才是真正的地狱。”
这个人心想:“怎么会呢!这里天天山珍海味,想吃什么就吃什么;还有舒适的床铺。想睡多久就睡多久,从来没有人管。早知道这样,我早就不活了,活着还不如死掉呢!”
于是他就整天吃了睡,睡了吃,快乐得像个神仙。可是时间长了,他就觉得十分寂寞和空虚。于是他去找负责的人,说道:“我每天除了吃饭就是睡觉,和猪有什么区别?我不想这样的生活了,你还是给我找一份工作吧!辛苦点我也愿意。”
负责人答道:“这里从来就没有工作,想要什么只要一想,马上就能得到,只有工作不能得到!”那个人没有办法,只好回去了。又过了一段时间,他实在无法忍受这样的生活,又去找那个负责人,说:“我不想在这里住了,这种生活实在是难以忍受,你还不如让我下地狱!”
负责的人说:“已经告诉过你了,这里本来就是地狱,你还以为这里是天堂呢,实在是太笨了!这才是真正的地狱。”
【智慧】人生来就是要劳作的,有老有逸才有快乐的人生。
扔 掉
有一个人潦倒得连床也买不起,家徒四壁,只有一张长凳,他每天就在长凳上睡觉。但这个人很吝啬,他也知道自己的这个毛病,但就是改不掉。
他向佛祖祈祷:“如果我发财了,我绝对不会像现在这样吝啬。”
佛祖看他可怜,就给了他一个装钱的口袋,说:“这个袋子里有一个金币,当你把它拿出来以后,里面又会有一个金币,但是当你想花钱的时候,只有把这个钱袋扔掉 才能花钱。”
那个穷人就不断地往外拿金币,整整一个晚上没有合眼,地上到处都是金币。这一辈子就是什么也不做,这些钱已经足够他花的了。每次当他扔掉那个钱袋的时候,都舍不得。于是他就不吃不喝地一直往外拿着金币,屋子里装满了金币。
可是他还是对自己说:“我不能把袋子扔了,钱还在源源不断地出,还是让钱更多一些的时候再把袋子扔掉吧!”
到了最后,他虚弱得没有把钱从口袋里拿出来的力气,但是他还是不肯把袋子扔了,终于死在了钱袋的旁边,屋子里装的全是金币。
【智慧】:人们因为贪念做出了多少蠢事啊!
因 缘
有一个乞丐,总是躲在寺庙的一个角落里静静地合掌念佛,然后就去乞讨。每当有人施舍的时候,他总是面露喜色,不停地说:“因缘!因缘!”即使不给,他也会说:“因缘!因缘!”小孩子用石头打他,他也说:“因缘!因缘!”因此,人们称他为“因缘乞丐”。
晚上,他没有住的地方,就在别人的屋檐下过夜。
一个寒冷刺骨的晚上,一个书生因为天黑没有看见他,竟在他头顶上小解。乞丐醒来,喃喃地说:“因缘!因缘!”
书生大吃一惊,不停地道歉,乞丐急忙说:“不敢当,不敢当,都怪我谁错地方,吓着了你,这也是你我的因缘。你向一个乞丐道歉,实在是让乞丐不安!”
书生被他深深地感动了,立刻向他许诺说:“只要我死在你的后面,我一定厚葬你!”
没过多久,因缘乞丐就在一家人的屋檐下死去了。书生信守诺言,为乞丐举行了隆重的葬礼,然后将其火化。但是奇怪的事情发生了,乞丐居然在火焰中获得了重生,他浑身散发着耀眼的金光,向书生说道:“感谢你将他的肉身超度,剩下的东西算是给你的补偿。”然后消失了。
后来书生在乞丐的骨灰中发现了几十颗水晶般透明的紫金舍利子。
【智慧】:且莫以貌取人,卑贱的人往往有高贵的灵魂。
邪剑不胜正
有个刺客受人十两银子之托,前去刺杀六祖慧能禅师。可是慧能禅师早就预见到这个人要来了,于是在桌子上放了十两银子,然后静坐在那里,等待那个刺客。
慧能说道:“该来了吧?因果,毕竟躲不掉。”刚一说完,那个刺客便飞快地到了禅师面前,明亮的刀放在了他的脖子上。慧能禅师丝毫没有畏惧,反而把脖子向前一伸,说道:“桌上有纹银十两,请动手吧!”
刺客一怔,挥刀在慧能脖子上连砍三下,可是都像是砍在石头上一样,与刀锋接触的地方居然还有火化冒出。刺客被吓得瘫坐地下,刀也扔在了地上。
慧能大师合掌,悠悠地说:“正剑不行邪,邪剑不胜正,因果昭彰,分毫不误。银子你拿去,我的命还不能给你!”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