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中华兵法大典

_15 佚名(西周)
  ⑥赵充国所上事:赵充国,西汉大将,陇西上邽(今甘肃天水西南)人,字翁孙。熟悉匈奴和羌族情况。武帝、昭帝时,率军反击匈奴贵族袭扰,勇敢善战,因战功卓著而任后将军。宣帝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在与羌族先零部贵族斗争中,曾多次上书提出屯垦戍边的建议,所谓“赵充国所上事”即指此。赵充国每次上书,宣帝都召集大臣讨论,开始,赞成者只有十分之三;中间,增至十分之五;最后,增至十分之八。对此,宣帝下诏责问原先持反对意见的人,迫使他们叩头请罪。事见《汉书。赵充国传》。
  ⑦孙皓:三国时吴国最后一个皇帝。魏咸熙元年(公元264 年)即帝位后,专横暴虐,奢侈荒淫。西晋咸宁五年(公元279 年),晋武帝六路出兵攻吴,翌年三月,晋军攻入吴都建业,孙皓投降称臣。
  ⑧武昌:吴江夏郡治所,位于今湖北鄂城。
  ⑨夏口:古地名。位于今湖北武汉对面。
  ⑩枰(p íng):棋盘。
  ⑾乐乡:位于今湖北江陵西南。⑿交、广:即交州、广州,相当于今广西、广东大部。
  ⒀乐毅藉济西一战:周赧王三十一年(公元前284 年),燕将乐毅统率燕、秦、楚、韩、赵、魏六国军队攻打齐国,于济西(古济水之西,今山东高唐、聊城一带),大败齐军,并乘胜追击,攻占了齐都临淄。事见《史记。乐毅列传》。
  ⒁群帅:马本及唐本皆误作“郡帅”,今从王本。
  ⒂径造:直往。
  ⒃秣陵:晋以建业(今江苏南京)为“秣陵”。
  ⒄本篇史例出自《晋书。杜预传》。
  25. 昼战
  凡与敌昼战,须多设旌旗以为疑兵①,使敌莫能测其众寡,则胜。法曰:“昼战多旌旗。”②
  春秋晋侯伐齐③,齐侯登山④以望晋师。晋人使〔司马〕斥⑤山泽之险,虽所不至,必旆而疏陈之⑥“,使乘车者左实右伪,以旆先,舆曳柴而从之。齐侯见之,畏其众也,遂逃归。⑦
  「注释」
  ①疑兵:即以伪装或佯动手段所布设的兵阵,主要用以迷惑敌人,以达到诱敌就范。
  ②昼战多旌旗:语出《孙子兵法。军争篇》。
  ③春秋晋侯伐齐:此战发生在周灵王十七年(公元前555 年),以晋胜齐败而结束。晋侯,即晋平公。
  ④齐侯登山:齐侯(灵公)所登之山为巫山,位于今山东长清西南。
  ⑤斥:侦察,探测。
  ⑥必旆而疏陈之:旆(p èi ),大旗;陈,同“阵”。此句意谓:(山泽险要地方,尽管部队不到达),也一定树立大旗而稀疏地布设假目标作为疑兵以迷惑敌人。
  ⑦本篇史例出自《左传。襄公十八年》。
  26. 夜战
  凡与敌夜战,须多用火鼓,所以变乱敌之耳目,使其不知所以备我之计,则胜。法曰:“夜战多火鼓。”①
  春秋越伐吴②,吴人御之笠泽③,夹水而阵。越为左右二军④,乘夜⑤或左或右,鼓噪而进;吴分兵御之。越为中军潜涉⑥,当吴中军而鼓之,吴师大乱,遂败之。⑦
  「注释」
  ①夜战多火鼓:语山《孙子兵法。军争篇》。
  ②越伐吴:即春秋时期周敬王四十二年(公元前478 年),越王勾践率军进攻吴国的笠泽之战。
  ③笠泽:古水名。位于今江苏苏州南,自太湖东流至海,与今吴淞江平行。
  ④越为左右二军:《左传》作“越子为左右句卒”。句卒,亦作“勾卒”,即担任出击吴军左右两翼的分队,以此扰乱和分散吴军兵力,而以主力偷渡笠泽,攻击吴军主力。
  ⑤乘夜:马本及唐本作“使夜”,今从王本和汪本。
  ⑥越为中军潜涉:王本作“越率军潜涉”。
  ⑦本篇史例出自《左传。哀公十七年》。
  27. 备战
  凡出师征讨①,行则备其邀截,止则御其掩袭,营则防其偷盗、风则恐其火攻。若此设备,有胜而无败。法曰:“有备不败。”②
  三国魏大军南征吴③,兵到精湖④,魏将满宠⑤帅诸军在前,与敌夹水相对。宠谓诸将曰:“今夕风甚猛,敌必来烧营,宜为之备。”诸将皆警。夜半,敌果遣十部〔伏〕来烧营,宠掩击破之。⑥
  「注释」
  ①征讨:王本及汪本皆作“征伐”。
  ②有备不败:语出《左传。宣公十二年》。
  ③魏大军南征吴:马本及诸本皆作“魏大将吴鳞征南”,但史载魏将并无“吴鳞”一名。又据《三国志。魏书。满宠传》记载文字,此句当为“魏大军南征吴”,故改。
  ④精湖:地名。位于今江苏高邮北。
  ⑤满宠:三国魏将。山阳昌邑(今山东巨野南)人,字伯宁。从曹操征战功着,官至奋威将军。曹丕即帝位后,官拜伏波将军。据卢弼《三国志集解》卷二十六载称,满宠随魏文帝曹丕南征东吴“为黄初六年(公元225 年)事。”
  ⑦本篇史例出自《三国志。魏书。满宠传》。
  28. 粮战
  凡与敌垒相对持,两兵①胜负未决,有粮则胜。若我之粮道,必须严加守护,恐为敌人所抄。若敌人饷道,可分遣锐兵以绝之。敌既无粮,其兵必走,击之则胜。法曰:“军无粮食则亡。”②
  汉末,曹操与袁绍相持于官渡,〔绍遣车运谷〕,使军粮使淳于琼等五人将兵万余人送之,宿绍营北四十里。绍谋臣许攸③贪财,绍不能足,奔归操,因说操曰:“今袁绍有辎重万余乘,而乏严备,今以轻兵袭之,燔其积聚,不过三日,袁氏自败矣。”左右〔疑之〕,荀攸、贾诩④劝操。〔操〕乃留曹洪⑤守,自将步骑五千人,皆用袁军旗帜,衔枚⑥缚马口,夜从间道出,人负束薪,所历道有问者,语之曰:“袁公恐曹操抄掠后军,遣兵以益备。”闻者信以为然,皆自若。既至,围屯,大放火,营中大乱,大败之,绍弃甲而遁。⑦
  「注释」
  ①两兵:指敌对双方的军队。马本及唐本皆脱“两”,今从王本及汪本。
  ②军无粮食则亡:语出《孙子兵法。军争篇》,但这里是摘要引录,并非全文。
  ③许攸:东汉南阳(今属河南)人,字子远。初随袁绍,官渡之战时,弃绍投操,并献袭烧袁军乌巢(今河南延津东南)粮屯之策,为操采纳,成为曹军官渡之战获胜的重要战略一着。其后,许攸因恃功自傲被杀。
  ④贾诩:马本作“考诩”,唐本作“荀翊”,王本作“关某”,汪本作“关羽”,皆误。今据史校改。贾诩,东汉武威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字文和。董卓入据洛阳,诩任讨虏校尉。卓败,诩先后依附李傕、段煨。官渡之战前,诩说服张绣一并归附曹操,封都亭侯。曹丕称帝后,官至太尉。
  ⑤曹洪:曹操堂弟,字子廉。东汉末,从曹操起兵征战,官至都护将军。曹丕时,任骠骑将军,封野王侯。
  ⑥衔枚:枚,一种形如筷子,两端有带,可系在颈上的一种装具。古时行军,为奇袭敌人成功,常令士卒衔枚于口中,以防喧哗惊动敌人。
  ⑦本篇史例出自《三国志。魏书。武帝纪第一》。
  29. 导战
  凡与敌战,山川之夷险,道路之迂直,必用乡人引而导之,乃知其利,而战则胜。法曰:“不用乡导者,不能得地利。”①
  汉武帝时,匈奴比岁②入寇,所杀掠甚众。元朔五年春,今卫青③将三万骑出塞,匈奴右贤王④以为汉兵不能至此,遂醉卧帐中。汉兵夜至,围右贤王,虏大惊,独与其爱妾一人、骑兵数百,溃围夜逃北去。汉遣轻骑校尉⑤郭成等追四百里,弗及,得虏裨将十余人,男女万五千余口⑥,畜数十百万。于是,青率兵而还。至塞,天子使使者持大将军印,即军中拜青为大将,诸将皆以兵属,立号而归。皆用校尉张骞⑦以尝使大夏⑧留匈奴久,导军,善知水草处,军得以无饥渴。⑨
  「注释」
  ①不用乡导者,不能得地利:语出《孙子兵法。军争篇》,又见同书《九地篇》。
  ②比岁:每年,连年。
  ③卫青:西汉名将。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人,字仲卿。汉武帝的卫皇后之弟。本为平阳公主家骑,因其姐子夫得选入宫,为汉武帝所重用,官至大将军,封长平侯。多次率军击败匈奴贵族对汉朝北部边境的攻掠,战功卓著。
  ④右贤王:本谓“右屠耆王”,匈奴官名。冒顿单于时,他除自领中部外,又设左、右屠耆王,分领东、西二部,由单于子弟担任。“屠耆”,匈奴语,意谓汉语“贤”,故汉族称其左、右屠耆王为左、右贤王。
  ⑤轻骑校尉:即统率骑兵的武官。校尉,汉代军中官职,略次于将军。
  ⑥万五千余口:马本及诸本皆误作“五千余口”。今据史校改。
  ⑦张骞:西汉杰出外交家。汉中城固(今属陕西)人。官至大行(掌礼宾),封博望侯。曾奉汉武帝之命两次出使西域,为加强中原和西域少数民族的联系,发展同中亚各国友好往来,促进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积极贡献。其中第一次出使西域大月氏、大夏等地,历时十三年,途中被匈奴扣留达十一年之久,因此他对匈奴的风物人情、地理状况比较熟悉,为其后卫青率军反击匈奴的作战,提供了不少当地的自然地理情况。
  ⑧大夏:中亚古国,所辖地区当今阿富汗北部。
  ⑨本篇史例出自《汉书。卫青传》,又见于《史记。卫青列传》和《史记。大宛传》。
  30. 知战
  凡兴兵伐敌,所战之地,必预知之;师至之日,能使敌人如期而来,与战则胜。知战地,知战日,则所备者专,所守者固。法曰:“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则可千里而会战。”①
  战国魏与赵攻韩②,韩告急于齐。齐③用田忌④将而往,直走大梁⑤。魏将庞涓⑥闻之,去韩而归魏。孙膑⑦谓田忌曰:“彼三晋⑧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兵法:”百里而趋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趋利者军半至‘⑨,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⑩。“涓追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乃弃其步军,与精锐骑兵倍道兼行逐之。孙膑度其行,暮当至马陵⑾。〔马陵〕道狭,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木⑿白而书之曰“庞涓死此树下”。于是,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斫木下,期曰:“暮见举火即万弩俱发。”⒀涓果夜至,立木下见白书⒁,乃钻火烛之⒂。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相失〕⒃。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刎。⒄
  「注释」
  ①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则可千里而会战:语出《孙子兵法。虚实篇》。
  ②魏与赵攻韩:此战发生在周显王二十九年(公元前340 年)。韩向齐求救,齐派将田忌和军师孙膑率军往救,这便是齐魏马陵之战的直接起因。
  ③齐:马本及唐本皆脱,今从王本及汪本。
  ④田忌:又作“田期”或“田思期”。战国初齐国名将。曾率军先后于桂陵(位于今河南长垣西北)、马陵大败魏军。后因与齐相邹忌不睦,被诬告而一度去齐投楚,楚封之于江南。
  ⑤大梁:魏国都城,位于今河南开封西北。
  ⑥庞涓:战国魏将。周显王十五年(公元前354 年)率军进围赵都邯郸;次年,齐将田忌采用孙膑“围魏救赵”之谋,大破庞涓军于桂陵。周显王二十九年(公元前340 年),庞涓率军攻韩,又为孙膑“减灶设伏”之谋所败,于马陵自杀而死。
  ⑦孙膑:战国时代著名军事家。齐国阿(今山东阳谷东北)人,兵圣孙武的后裔。曾与庞涓同学兵法于鬼谷子。后庞涓出任魏将,因忌孙膑才能过己,将其骗至魏国,处以膑刑(即剜去膝盖骨),故称孙膑。后经齐国使者淳于髡秘密救回,齐威王任他为军师。他设谋先后大败魏军于桂陵、马陵。着有《孙膑兵法》传世。
  ⑧三晋:春秋末期,晋国之卿韩、赵、魏三家分晋,成为战国时期韩、赵、魏三国,故史称此三家为“三晋”。这里是指魏、赵两国。
  ⑨百里而趋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趋利者军半至:语出《孙子兵法。军争篇》,但因词句有变化,故含义与孙子原文不尽相同。《孙子兵法》原文是:“百里而争利,则擒三军将;劲者先,罢者后,其法十一而至。五十里而争利,则蹶军将,其法半至。”蹶(jué),损折。
  ⑩三万灶:马本及唐本皆作“二万灶”,不符史载。今从王本及汪本。
  ⑾马陵:地名。其地理位置有二说:一说在今河北大名东南:一说在今河南范县西南十五里的马陵集。
  ⑿大木:史载原作“大树”,《百战奇法》原作者因讳宋英宗嫌名(“曙”)援引时改“树”为“木”。其下文“庞涓死此树下”之“树”未改,若从《百战奇法》全书避讳规律看,此似属漏讳。
  ⒀期曰:“暮见火举即万弩俱发”:马本及唐本皆脱,今从王本。期,约定。
  ⒁涓果夜至,立木下见白书:马本及唐本皆作“涓追至,见白书”,与史载原义不尽同,故从王本。
  ⒂烛之:照亮树上的字。烛,这里作动词,谓照亮。
  ⒃相失:谓相互失掉联系。
  ⒄本篇史例出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31. 斥战
  凡行兵之法,斥堠①为先。平易用骑,险阻用步。每五人为甲②,人持一白旗③,远则军前后左右④,接续候望⑤。若见贼兵⑥,以次递转,告白主将,令众预为之备。法曰:“以虞待不虞者胜。”⑦
  汉宣帝时,先零诸羌叛,犯边塞,攻城邑,杀长吏。时后将军赵充国,年七十余,上老之,使〔御史大夫丙吉〕问谁可将者,〔充国对曰:“亡逾于老臣者。”上遣问焉,曰:“将军度羌虏何如,当用几人?”〕充国曰:“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隃度⑧,臣愿驰至金城⑨,图上方略⑩。然羌戎小夷,逆天背叛,灭亡不久,愿陛下属之老臣,勿以为忧。”上笑曰:“诺。”充国至金城,须兵满万骑,欲渡河,恐为虏所遮。即夜遣三校⑾衔枚先渡,渡辄营阵,会明,遂以次尽渡。虏数十百骑来,出入军傍。充国曰:“吾士马新至,困倦不可驰逐⑿。此皆骁骑难制,又恐其为诱兵也。击虏以殄灭为期,小利不足贪。”令军中勿击。遣骑候望四望狭⒀中,亡虏。夜半兵至落都⒁,召诸校司马,谓曰:“吾知羌虏不能为〔兵〕矣。使虏发数千人守杜四望狭中,兵众岂得入来!”充国常以远斥堠为务,行必为战备,止必坚营垒,尤能持重,爱士卒,先计而后战。遂平先零。⒂
  「注释」
  ①斥堠:亦作“斥候”。谓侦察,候望;亦指侦察人员。
  ②为甲:王本及汪本作“为一甲”。
  ③人持一白旗:王本及汪本作“持以白旗”。
  ④远则军前后左右:王本及汪本作“军行前后左右”。
  ⑤候望:王本及汪本作“瞭望”。
  ⑥贼兵:马本及唐本作“贼马”,今从王本及汪本。
  ⑦以虞待不虞者胜:语出《孙子兵法。谋攻篇》。
  ⑧隃度:谓在远处估计。隃,通“遥”,遥远;度(duó),推测,估计。
  ⑨金城:郡名。治所允吾,位于今甘肃永靖西北。
  ⑩图上方略:据唐颜师古云:“图其地形,并为攻讨方略,俱奏上也。”
  ⑾三校:校,古代军队编制单位。汉武帝时设中垒、屯骑、步兵、越骑、长水、胡骑、射声、虎贲等八校,每校兵数不等,少者七百人,多者一千二百人。统带一校的军官称校尉。三校,这里也可理解为三支部队。
  ⑿驰逐:马本及唐本皆作“骑逐”,今从王本及汪本。
  ⒀四望狭:狭谷名。位于今青海乐都西。
  ⒁落都:山谷名。即落都谷,位于今青海乐都北。马本及各本皆作“洛都”,今据史校改。
  ⒂本篇史例出自《汉书。赵充国传》。
  32. 泽战
  凡出军行师,或遇沮泽、圮毁之地①,宜倍道兼行速过,不可稽留也。若不得已,与不能出其地,道远日暮,宿师于其中,必就地形之环龟②,都中高③四下为圆营,四面受敌。一则防水潦之厄,一则备四周之寇。法曰:“历沛圮,坚环龟。”④
  唐调露元年⑤,突厥⑥阿史德温傅⑦反,诏礼部尚书、检校右卫大将军裴行俭为定襄道行军大总管讨之。军次⑧单于⑨界北,暮已立营,堑壕既周,行俭更命徙营高冈。吏曰:“吏士安堵,不可扰。”不听,徙之。比夜,风雨雷霆暴至,前设营所,水深丈余,莫不骇叹,因问何以知风雨也,行俭笑曰:“自今但依我节制,毋问我所由知也。”⑩
  「注释」
  ①沮泽、圮毁之地:沮泽,即沼泽之地,圮毁,即被水冲毁的坍塌之地。圮(p ì),马本及唐本皆作“北”,今从王本和汪本。
  ②环龟:即四周低中间高的形似龟背之地。
  ③都中高:意即居于四周低中间高之地。
  ④历沛圮,坚环龟:语出《司马法。用众第五》,但与原文略异,原文为“历沛历圮,兼舍环龟”。王本及汪本作“历沛历圮,坚舍环龟。”沛(p ǐ),有水草的低洼地。此句意思是:部队经过沼泽低洼地或被水冲毁的坍塌地时,要选择四周低中间高的地形宿营。
  ⑤调露元年:调露,唐高宗年号,马本及各本皆误作“甘露”,今据史校改。调露元年,‘即公元679 年;是年十月,东突厥阿史德温傅举兵反唐,次年三月,裴行俭率军抵达单于都护府界北。
  ⑥突厥:我国古代北方地区的一个游牧民族,兴于金山(今阿尔泰山)南部,初属柔然统治,六世纪中叶,击败柔然,建政权于今鄂尔浑河流域,占有东至辽河,西抵里海(一说咸海),南到阿姆河南,北越贝加尔湖的辽阔地区。隋初,分裂为东突厥和西突厥两部分。本篇所称“突厥”,是指东突厥。
  ⑦阿史德温傅:东突厥一部落酋长。马本及各本皆误作“阿史德湿傅”,今据史校改。
  ⑧次:停留,驻扎。
  ⑨单于:这里指“单于都护府”。唐高宗麟德元年(公元664 年)改云中都护府置,治云中古城(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统漠南突厥部落诸州事,辖境当今内蒙古阴山、河套一带。
  ⑩本篇史例出自《新唐书。裴仁俭传》。
  33. 争战
  凡与敌战,若有形势便利之处,宜争先据之,以战则胜。若敌人先至,我不可攻,候其有变则击之,乃利。法曰:“争地勿攻。”①
  三国魏青龙二年,蜀将诸葛亮出斜谷②,并田③于兰坑④。是时,魏将司马懿屯渭南,郭淮⑤策亮必争北原⑥,宜先据之,议者多谓不然。淮曰:“若亮跨渭登原,连兵北山,隔绝陇道,摇荡民心,此非国之利也。”懿善之,淮遂屯北原。堑垒未成,蜀兵大至,淮遂逆击之。后数日,亮盛兵西行,淮将皆以为欲攻西围⑦,淮独以亮见形于西,欲使兵众应之,必攻东耳。其夜,果攻阳遂⑧,有备不败。⑨
  「注释」
  ①争地勿攻:语出《孙子兵法。九地篇》,但与原文略异,原文是:“争地则无攻。”
  ②斜谷:山谷名。位于今陕西郿县西南终南山,谷呈南北走向,南口曰褒,北口曰斜,故又名“褒斜道”。
  ③田:马本及诸本皆误作“由”,今据史校改。田,这里作动词,意谓屯田。
  ④兰坑:地名。位于今陕西郿县西之渭水南。
  ⑤郭淮。三国魏将。阳曲(今山西太原北)人,字伯济。魏文帝时,任雍州刺史,封射阳亭侯。明帝时,任征西将军,都督雍凉诸军事,长期驻守关右,后任车骑将军,封阳曲侯。
  ⑥北原:地名。位于今陕西宝鸡与郿县之间的渭水北岸,军事要地。
  ⑦西围:马本及诸本皆误作“西国”,今据史校改。西围,乃魏军营垒之称。
  ⑧阳遂:地名。故址在北原东,即今陕西郿县西之渭水北。
  ⑨本篇史例出自《三国志。魏书。郭淮传》。
  34. 地战
  凡与敌战,三军必要得其地利,则可以寡敌众,以弱胜强。所谓知敌之可击,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地利,胜之半也。此言既知彼又知己,但不得地利之助,则亦不全胜。法曰:“天时不如地利。”①
  晋安帝②讨南燕③,慕容超④召群臣议拒晋师。公孙五楼⑤曰:“晋师劲果,所利在速战,初锋勇锐,不可击也。宜据大岘⑥,使不得入,旷日延时,沮其锐气。可徐拣精兵二千骑,循海而南,绝其粮道;别遣段晖率诸州之军,缘山东下。腹背击之,此上策也。各命守宰依险自固,较其资储之外,余悉焚荡,苍除⑦粟苗,使敌来无所资,坚壁清野,以待其衅,中策也。纵贼入岘,出城迎战,下策也。“超曰:”京都富盛,户口众多,非可以一时入守。青苗布野,非可卒芟。设使芟苗守城,以全性命,朕所不能。〔今〕据五州⑧之强,带山河之固,战车万乘,铁马万群,纵令过岘,至于平地,徐以精骑蹂之,必成擒也。“慕容镇⑨曰:”若如圣旨,必须平原十里而军,军垒成,用马为便,宜出岘逆战,〔战〕而不胜,犹可退守。不宜纵敌人岘,自贻窘逼。昔成安君不守井陉之险⑩,终屈于韩信;诸葛瞻不守马阁之险⑾,卒擒于邓艾。臣以天时不如地利也,阻守大岘,策之上也。“超又不从。而摄莒、梁父⑿二戍,修城隍⒀,拣士马,蓄锐以待之。其夏,晋师已次〔东莞⒁〕,超遣其左军段晖等步骑五万,进据临朐⒂。俄而⒃,晋师渡岘,慕容超惧,率兵四万就段晖等于临朐,战败,超奔广固⒄,数日而拔,燕地悉平。⒅
  「注释」
  ①天时不如地利:语出《孟子。公孙丑下》又见于《尉缭子。战威第四》。
  ②晋安帝:马本及诸本皆误作“晋武帝”,今据史校改。晋安帝,即东晋皇帝司马德宗。义熙五年(公元409 年),他派刘裕为将率兵十万灭亡了南燕。
  ③南燕:十六国之一。东晋隆安元年(公元397 年),北魏拓跋珪率兵击败后燕,燕相慕容德率众从邺城迁至滑台(今河南滑县)称燕王,后又迁至广固称帝,占有今山东和河南一部分,史称其政权为“南燕”。
  ④慕容超:慕容德之侄。晋义熙元年(公元405 年)即帝位。他不恤政事,信用奸佞,丧失民心。义熙六年(公元410 年)二月,被东晋大将刘裕军所俘获,送至建康(今南京)斩首。在位仅六年。
  ⑤公孙五楼:南燕将领,官至征虏将军。
  ⑥大岘:即大岘山,位于今山东临朐东南。此山险峻路狭,其上有穆陵关,向称“齐南天险”。
  ⑦芟除:谓铲除,除掉。芟(shān ),除草为芟。
  ⑧五州:南燕分其地为幽、并、青、徐、兖五州。
  ⑨慕容镇:南燕将领。曾任车骑将军。慕容超称帝后,加任其为开府仪同三司、尚书令。
  ⑩昔成安君不守井陉之险:即汉高帝三年(公元前204 年)赵军主帅成安君陈馀因弃守井陉之险,而遭兵败被杀之祸。此战例详见本书《客战》篇。
  ⑾诸葛瞻不守马阁之险:此战例详见本书《奇战》篇。马阁,即马阁山。马本及诸本皆误作“剑阁”,今据史校改。《十六国春秋》和《晋书。慕容超记》则作“束马”,亦不确。马阁山,位于今四川平武县东南,据《资治通鉴》卷七十八胡三省注云:此山“峻峭崚。,极为艰险。邓艾军行至此,路不得通,乃悬车束马,造作栈阁,始通江油,因名马阁。”可见,“束马”当为“马阁”。
  ⑿莒、梁父:均为地名。莒,今山东莒县;梁父,位于今山东泰安东南。
  ⒀隍(huáng):无水的护城壕为隍。
  ⒁东莞:地名。今山东沂水。
  ⒂临朐:马本及各本皆误作“临衢”,今据史校改。该地今属山东。
  ⒃俄而:不久,旋即。
  ⒄广固:南燕都城,位于今山东淄博东。
  ⒅本篇史例出自《晋书。慕容超记》。
  35. 山战
  凡与敌战,或居山林,或在平陆,须居高阜,恃于形势,顺于击刺,便于奔冲,以战则胜。法曰:“山陵之战,不仰其高。”①
  战国秦伐韩,〔军于阏与〕。韩求救于赵,王②召廉颇③而问曰:“可救否?”曰:“道远险狭,难救。”又召乐乘④而问曰:“可救否?”乐乘对如颇言。又召赵奢⑤问,奢曰:“道远路狭,譬如两鼠斗于穴中,将勇者胜。”王乃令奢将,救之。兵去赵国都三十里,垒不进,而令军中曰:“有以军事谏者死。”秦军武安⑥〔西〕。有一人谏,奢立斩之。坚壁,留二十八日不行,复益增垒。秦间来入,赵奢善食而遣之。间以报秦将,秦将大喜,曰:“夫去国三十里而军不行,乃增垒,非赵地也。”赵奢既遣秦间,乃卷甲而趋之,二日一夜至⑦,〔令善射者去阏与五十里而军。军垒成〕,秦人闻之,悉甲而至。军士许历请〔以军事〕入谏,赵奢内之⑧。许历曰:“秦人不意赵师至此,其来气盛,将军必厚集其阵以待之。不然,必败。”奢曰:“请受教⑨。”历曰:“请受刑⑩。”奢曰:“须后令⑾至邯郸。”历复请〔谏〕曰:“先据北山者胜,后至者败。”赵奢曰:“诺。”即发万人趋之。秦兵后至,争山不得上,奢纵兵击之,大破秦军,遂解其围。⑿
  「注释」
  ①山陵之战,不仰其高:语出诸葛亮《便宜十六策。治军第九》。山陵之“陵”,马本及诸本皆作“上”,与原义不尽同,故据原著校改。
  ②王:指赵惠文王。
  ③廉颇:赵国名将。赵惠文王拜其为上卿。作战勇敢,屡败齐、魏等国。赵孝成王时,任相国,封信平君。
  ④乐乘:战国赵将。本燕国将领乐毅之后,因燕王不听其计,出兵攻赵失败被俘而留于赵国,封为武襄君。
  ⑤赵奢:战国赵将。初任田部吏,主治国赋;后任将军,善于用兵,因率军救韩大破秦军有功,被封为马服君。
  ⑥武安:赵国城邑。位于今河北武安西南。
  ⑦二日一夜至:马本及诸本皆误作“一昼夜至”,今据史校改。
  ⑧内之:谓请许历进来。内,同“纳”,使进入;之,指许历。
  ⑨请受教:史载原文作“请受令”,义同,不改。
  ⑩请受刑:史载原文作“请就鈇质之诛”,义同,不改。鈇质,即古代腰斩人的用具。鈇,通“斧”,质,垫在下面的砧板。
  ⑾须后令:史载原文作“胥后令”。古人“胥”“须”通用。须者,待也。须后令,谓待后令。“后令”是对前令“有以军事谏者死”而言。赵奢率军离开邯郸三十里后止军不进,乃是用以麻痹秦军的一种计谋,因恐人谏而破坏此谋,故出前令。现在即将交战,须得新谋策,不能再用前令,故云“须后令”。赵奢采纳军士许历“先据北山”的建议打败秦军,回到都城邯郸后,不但未治其罪,相反,赵惠文王还授任许历为国尉(执掌全国军政的长官)。
  ⑿本篇史例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36. 谷战
  凡行军越过山险而阵,必依附山谷,一则利水草,一则附险固,以战则胜。法曰:“绝山依谷。”①
  后汉②将马援③为陇西太守,三降羌④与塞外诸种为寇,杀长吏。援将四千余人击之,至氐道县⑤。羌在山上,援军据便地⑥,夺其水草,不与战,羌遂穷困,豪帅数十万户亡出塞外,诸种万余人悉降。羌不知依谷之利,而取败焉。⑦
  「注释」
  ①绝山依谷:语出《孙子兵法。行军篇》。意思是:沿着山地行进,依傍溪谷设阵。绝,横渡,穿越;依,依傍,凭借。
  ②后汉:即东汉。
  ③马援:东汉名将。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字文渊。本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赵奢后裔,其先世以奢封号“马服君”而改赵姓为马姓。王莽执政时期,曾任新城太尹(太守),莽败,依附于割据陇西的隗嚣,后归刘秀。他在东汉朝廷任将二十二年,曾参加北击匈奴、乌桓,西平隗嚣、先零羌,南定交趾、武陵等战争,因功累官伏波将军,封新息侯。
  ④三降羌:史载原作“参狼羌”,《百战奇法》原作者因避讳宋太祖赵匡胤始祖嫌名(“玄朗”之“朗”),援引时而改“狼”为“降”。参,同“三”。参狼羌,即汉代时羌族的一种,主要分布于武都郡(今甘肃武都地区),故又称武都羌。
  ⑤氏道县:西汉置。故址在今甘肃礼县西北。
  ⑥便地:谓便利之地,亦即有利地形。
  ⑦本篇史例出自《后汉书。马援传》。
  37. 攻战
  凡战,所谓攻者,知彼者也。知彼有可破之理,则出兵以攻之,无有不胜。法曰:“可胜者,攻也。”①
  三国魏曹公②遣朱光③为庐江太守,屯皖④,大开稻田,又令间人⑤招诱鄱阳⑥贼帅⑦,使作内应。吴将吕蒙曰:“野田肥美,若一收熟,彼众必增,如是数岁,操态见矣,宜早除之。”乃具陈其状。于是,孙权亲征〔皖〕,一朝夜至⑧,问诸将计策,诸将皆劝作高垒⑨。蒙曰:“治垒必历日乃成⑩,彼城备已修,外救必至,不可图也。且乘雨水以入,若淹留经日⑾,水必向尽⑿,还道艰难,蒙窃⒀危之。今⒁观此城,不甚固,以三军锐气,四面攻之,不移时可拔,及水以归,全胜之术也。”吴主权从之。蒙乃荐甘宁⒂为升城都督⒃,率兵攻其前,蒙以精锐继之。侵晨⒄进攻,蒙手执枹鼓⒅,士卒皆腾踊自升,食时破之。既而张辽至夹石⒆,闻城已拔,乃退。权嘉蒙功,即拜庐江太守。⒇
  「注释」
  ①可胜者,攻也:语出《孙子兵法。形篇》。
  ②曹公:即曹操。
  ③朱光:马本及唐本皆误作“朱公”,今从王本及汪本。
  ④皖:即皖县,庐江郡治,位于今安徽潜山。
  ⑤间人:即间谍。
  ⑥鄱阳:郡名。三国吴置。治所在今江西波阳。
  ⑦贼帅:马本作“败归”,唐本作“叛归”,汪本作“贼师”,皆与史载不符,今从王本。贼帅,旧史对人民起义首领的诬称。
  ⑧一朝夜至:犹言一昼夜至。
  ⑨作高垒:王本及汪本作“作土山攻具”,义同。
  ⑩治垒必历日乃成:马本及唐本皆将此句置于“蒙曰”之前,但据史载,此句实为吕蒙向孙权进言的话,故应置于“蒙曰”之后。
  ⑾淹留经日:谓停留数日。经日,一日或数日之谓,这里指数日。
  ⑿水必向尽:马本及唐本皆误作“必须尽还”,今据史校改。此句意为上涨的江水必然退尽。
  ⒀窃:马本及诸本皆误作“切”,今据史校改。窃,犹私,这里用作表示个人意见的谦词。
  ⒁今:马本及唐本误作“徐”,今从王本及汪本。
  ⒂甘宁:巴郡临江(今四川忠县)人,字兴霸。初附刘表,后归孙权。作战勇敢,为孙权所推重,官至西陵太守、折冲将军。
  ⒃升城都督:马本及诸本皆误作“外城都督”,今据史校改。升城都督,系作战临时任命的统兵攻城的长官。
  ⒄侵晨:天刚亮。
  ⒅枹鼓:谓以槌击鼓。枹,同“桴”,鼓槌,这里作动词。
  ⒆夹石:地名。位于今安徽桐城北。
  ⒇本篇史倒出自《三国志。吴书。吕蒙传》及裴松之注引《吴书》。
  38. 守战
  凡战,所谓守者,知己者也。知己有未可胜之理,则我且固守,待敌有可胜之理,则出兵以击之,无有不胜。法曰:“知不可胜,则守。”①
  汉景帝时,吴、楚七国反②,以周亚夫③为太尉,东击吴、楚七国。因自请于上曰:“楚兵剽轻④,难与争锋,愿以梁⑤委之、绝其食道,乃可制也。”上许之。亚夫率兵既会兵荥阳⑥,吴方攻梁,梁急,请救于亚夫。亚夫率兵东北走昌邑⑦,坚壁而守。梁王使使请亚夫,亚夫守便宜,不往救。梁上书于景帝,帝诏亚夫救梁。亚夫不奉诏,坚壁不出,而使弓高侯⑧等将轻骑绝吴、楚兵后食道。吴、楚兵乏粮,饥,欲退,数挑战,终不出。夜,亚夫军中惊乱,自相攻击至于帐下。亚夫坚卧不起,顷之,自定。后吴奔壁东南陬⑨,亚夫使备西北。已而,吴兵果奔西北,不得入。吴、楚兵饥,乃引兵退。亚夫出精兵追击,大破之。吴王濞弃其军,与壮士数千人亡走,保于江南丹徒⑩。汉兵因乘胜追击,尽虏之,降其郡县。亚夫下令曰:“有得吴王者,赏千金。”月余,越人斩〔吴王〕首以告。凡相攻守三月⑾,而吴、楚悉平。⑿
  「注释」
  ①知不可胜,则守:语出《孙子兵法。形篇》,但与孙子原文略异,原文是:“不可胜者,守也。”
  ②吴、楚七国反:西汉初年,高祖刘邦为巩固刘氏家族的最高封建统治地位,大封同姓子弟为王。受封的诸侯王,在其封国之内,有自行收取租赋、煮盐铸钱的权力,因而逐渐形成与中央政权相抗衡的独立王国。到文、景二帝时,先后采纳贾谊、晁错建议,实行削弱王国封地的措施,以加强中央集权。这就激起诸侯王的严重不满。景帝前元三年(公元前154 年)吴王刘濞联合楚王刘戊、赵王刘遂、胶东王刘雄渠、胶西王刘卯、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等,以诛晁错为名,发动大规模武装叛乱。后为中央政府先后平定。
  ③周亚夫:西汉名将。汉初大将周勃之子,初封条侯,文帝时受命驻军细柳(今陕西咸阳西南),在防御匈奴贵族进攻的斗争中,军功卓著,治军严整。景帝时因率军平定吴、楚七国叛乱有功,升任丞相。
  ④剽轻:谓勇猛轻捷。
  ⑤梁:即梁国,西汉初所封诸侯国之一。
  ⑥荥阳:地名。位于今河南荥阳东北。
  ⑦昌邑:属梁地,位于今山东金乡西北。
  ⑧弓高侯:马本及诸本皆脱“弓”,今据史补。弓高侯,即韩王信之子颓当。汉文帝十四年(公元前166 年),颓当自匈奴归汉,被封为弓高侯。弓高,县名,位于今河北阜城南。
  ⑨陬(z ōu ):意同隅,角落。
  ⑩丹徒:地名。位于今江苏镇江东南。
  ⑾三月:马本及诸本皆误作“七月”,今据史校改。
  ⑿本篇史例出自《史记。绛侯周勃世家》,又见于《汉书。周勃传附周亚夫》。
  39. 先战
  凡与敌战,若敌人初来,阵势未定,行阵未整,先以兵急击之,则胜。法曰:“先人有夺人之心。”①
  春秋,宋襄公②及楚人战于泓③,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子鱼④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请急击之。”公弗许。既济未成列,子鱼复请。公复未之许。及成列而战,宋师败绩。⑤
  「注释」
  ①先人有夺人之心:语出《左传。昭公二十一年》引自《军志》。
  ②宋襄公:春秋时宋国国君,名兹父。齐桓公死后,他与楚国争夺霸主,一度为楚所拘。其后,与楚军战于泓水,因其不听劝谏,空讲“仁义”而屡失有利战机,结果被楚军打败受伤,不久因伤重而死。
  ③泓:即泓水,位于今河南柘城西北。
  ④司马子鱼:司马,官职名,掌管军政和军赋。西周始置,春秋、战国仍沿用。子鱼,人名,即宋襄公庶兄公子目夷,与前《舟战》所引史例中的“司马子鱼”非一人。
  ⑤本篇史例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40. 后战
  凡战,若敌人行阵整而且锐,未可与战,宜坚壁待之,候其阵久气衰,起而击之,无有不胜。法曰:“后于人以待其衰。”①
  唐武德②中,太宗③围王世充④于东都⑤,窦建德⑥悉众来救。太宗守武牢⑦以拒之。建德阵汜水⑧东,弥亘数里,诸将皆有惧色。太宗将数骑登高以观之,谓诸将曰:“贼起山东⑨,未见大敌。今渡险而嚣,是军无政令;逼城而阵者,有轻我之心也。我按兵不动,待彼气衰,阵久卒饥,必将自退,退而击之,何往不克!”建德列阵,自辰至午时⑩,卒饥倦,皆列坐,又争饮水。太宗令宇文士及⑾率三百骑,经贼阵之西,驰而南,戒曰:“贼若不动,正宜退归;如觉其动,宜率东出。”士及才过,贼众果动。太宗曰:“可击矣。”乃命骑将建旗列阵,自武牢乘高入南山,循谷而东,以掩贼背。建德遽率其阵,却止东原,未及整列,太宗轻骑击之,所向披靡。程咬金⑿等众骑缠幡⒀而入,直突出贼阵后,齐张旗帜,表里俱奋,贼众大溃,生擒建德。⒁
  「注释」
  ①后于人以待其衰:语出《左传。昭公二十一年》引自《军志》。但与原文略异,原文为:“后人有待其衰”。
  ②武德:唐高祖李渊的年号。
  ③太宗:即唐太宗李世民。李世民率军围攻王世充、抗击窦建德之战发生在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 年),此时李世民为秦王,尚未即帝位。
  ④王世充:隋代官吏。新封(今陕西临潼东北)人,字行满。隋炀帝时任江都通守等职,镇压过隋末农民起义。大业十四年(公元618 年)三月,隋炀帝于江都被杀后,他在洛阳拥立越王杨侗为帝,次年废侗,自称皇帝,国号郑。唐武德四年被李世民打败降唐。
  ⑤东都:即洛阳(位于今河南洛阳东)。隋大业五年(公元609 年)改称“东都”。
  ⑥窦建德:隋末河北农民起义军首领。大业七年(公元611 年)率众起义,投高士达处任军司马。士达牺牲后,他继为领袖,称将军,拥兵十余万。大业十三年(公元617 年),在河间作战中,歼灭隋将薛世雄部三万余人,声势大振。次年,称夏王,建都乐寿(今河北献县),国号夏,据有今河北大部地区。唐武德四年(公元621 年),在虎牢作战中被李世民军所俘,后被害于长安。
  ⑦武牢:本为“虎牢”,因唐讳“虎”(唐太宗曾祖李虎),故写史者改“虎”为“武”。虎牢,故址在今河南荥阳县汜水镇。该处地势险要,向为军事要地。
  ⑧汜水:古县名。位于今河南荥阳西北。
  ⑨山东:古代指太行山以东地区为“山东”,即今河北地区。
  ⑩自辰至午时:马本及各本皆将“辰”误作“卯”,今据史校改。自辰至午时,即从七时至十三时,亦即上午时间。
  ⑾宇文士及:武川(今河南南阳北)人,字仁人。隋炀帝之婿。炀帝死后,他归附李渊父子,因从讨王世充有功,封郢国公,官拜中书令。
  ⑿程咬金:唐初大将,后改名知节。济州东阿(今属山东)人。隋末从李密参加瓦岗军,任内军骠骑。密败,归王世充;后归唐任秦王府左三统军,后又任左领军大将军,封卢国公。
  ⒀缠幡:谓卷起旗帜。缠,扎束,卷起;幡,旗帜。
  ⒁本篇史例出自《旧唐书。太宗纪上》和《资治通鉴。唐纪五》。
  41. 奇战
  凡战,所谓奇①者,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也。交战之际,惊前掩后,冲东击西,使敌莫知所备。如此,则胜。法曰:“敌虚,则我必为奇。”②
  三国魏景元四年③,诏诸军征蜀,大将军司马文王④指授节度,使邓艾⑤与蜀将姜维⑥相缀连⑦;雍州刺史诸葛绪邀维,令不得归。艾遣天水太守王颀等直攻维营,陇西太守牵洪⑧邀其前,金城太守杨欣诣甘松⑨。维闻钟会⑩诸军已入汉中⑾,退还。欣等蹑于强川口⑿,大战,维败走。闻雍州⒀已塞道,屯桥头⒁,从孔函谷⒂入北道,欲出雍州后。诸葛绪闻之,却还三十里。维入北道三十里,闻绪军却,〔寻〕还,从桥头过,绪趣⒃截维,较一日不及。维遂东还守剑阁。钟会攻维,未能克。艾上言:“今贼摧折,宜遂从阴平⒄由邪径⒅经汉德阳亭⒆趣涪⒇,去剑阁西百里,去成都(21)三百里,奇兵冲其腹心。剑阁之守必还赴涪,则会方轨(22)而进;剑阁之军不还,则应涪之兵寡矣。军志(23)曰:“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今掩其空虚,破之必矣。”〔冬十月〕,艾自阴平道行无人之地七百余里,凿山信道,造作桥阁(24),山高谷深,至为艰难,粮运将匮(25),频至危殆。艾以毡自裹,推转而下(26),将士皆攀木缘崖,鱼贯(27)而进,先登至江油(28),蜀守将马邈降。蜀卫将军诸葛瞻(29)自涪还绵竹(30),列阵待艾。艾遣其子惠唐亭侯忠等出其右,司马师纂等出其左。忠、纂战不利,并退还,曰:“贼未可胜。”艾怒曰:“存亡之分,在此一举,何不可之有?”乃叱忠、纂等,将斩之。忠、纂驰还更战,大破〔之〕,斩瞻〔及尚书张遵等首〕,进军到雒(31)。刘禅(32)遣使请降,遂灭蜀。(33)
  「注释」
  ①奇:与下篇《正战》之“正”构成一对相反相成的军事术语。“奇正”论,乃是我国古代兵家研究克敌制胜的一种军事辩证理论。“奇正”之说虽最早见于《老子》的“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但作为完全意义上的军事理论则始见于《孙子兵法。势篇》:“三军之众,可使毕受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环之无端,孰能穷之?”孙子这里虽然既强调了奇正二者相区别的一面,也肯定了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的一面,但对奇正概念的内涵却未展开论述。战国时期的军事家孙膑在继承其先世孙武的军事思想基础上,对“奇正”论有了创新性的阐发。他在《孙膑兵法。奇正篇》明确指出:“同,不是以相胜也,故以异为奇。”又说:“发而为正,其未发者奇也。”可见,“正”是指一般的、正常的,“奇”是指特殊的、变化的;在正常情况下是“正”者,在特殊情况下可变为“奇”,反之亦然。“奇正”理论在战争中的广泛应用,大体上可以包括以下方面:在兵力部署上,担任警戒守备任务的部队为正,担任机动出击的部队为奇;箝制敌人的部队为正,突出敌人的部队为奇。在作战方式上,正面进攻为正,侧翼迂回为奇;明攻为正,暗袭为奇。在战术变换上,一般战法为正,特殊战法为奇;常法为正,变法为奇,等等。本篇所讲的“奇”,是就战术战法而言。
  ②敌虚,则我必为奇:语出《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卷中。意思是,发现敌人有虚弱之点,我就采用出奇制胜战法袭击它。
  ③魏景元四年:即公元263 年。景元,是魏元帝曹奂的年号。
  ④司马文王:即魏将司马懿之子司马昭。马本及诸本皆作“司马宣王”(即司马懿),显误。魏火蜀之战是在景元四年(公元263 年),此时,宣王司马懿已故去十二年(即亡于魏嘉平三年,公元251 年)。故据史校改。
  ⑤邓艾:三国魏将。义阳棘阳(今河南新野东北)人,字士载。初为司马懿掾属,建议屯田两淮,广开漕渠,发展生产。后升任征西将军,与蜀将姜维相拒。景元四年同钟会分军灭蜀。后为钟会诬告以谋叛罪被杀。
  ⑥姜维:三国蜀将。原为魏将,后归蜀汉,为诸葛亮所器重,授任具为征西将军。亮死后,他继领其军,官至人将军,率师多次攻魏无功。魏攻蜀之战,他坚守剑阁抗击魏军主力。蜀主刘禅出降,他被迫降于魏将钟会。后钟会叛魏,他伪与联结,企图乘机复蜀,事败被杀。
  ⑦缀连:本谓连结,这里指保持接触以吸引对方。
  ⑧牵洪:人名,原作“牵弘”,《百战奇法》原作者因避宋太祖赵匡胤父讳(“弘殷”之“弘”)而援引时改“弘”为“洪”。
  ⑨甘松:即甘松岭,位于今甘肃迭部东南。
  ⑩钟会:三国魏将。颖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东)人,字士季。魏大将军司马昭的重要谋士,官至司徒,封东武亭侯。魏火蜀之战时,他任镇西将军,率主力十二万进攻汉中,继攻剑阁受阻。灭蜀后,因叛魏被杀。
  ⑾汉中:郡名。秦置。三国时属蜀,后为魏攻占,治所南郑(今陕西汉中东)。
  ⑿强川口:因强水出阴平西北之强山,故名强川。
  ⒀雍州:即雍州刺史诸葛绪的代称。
  ⒁桥头:地名。位于今甘肃文县东南。
  ⒂孔函谷:山谷名。位于今甘肃舟曲东,亦即白龙江谷。
  ⒃趣(c ù):谓急速,赶快。
  ⒄阴平:古县名。西汉置。位于今甘肃文县西北。因其地处摩天岭之阴而得名,是陇南入蜀的必经之路,东经阳安关可通汉中,南出江油、涪县可达成都。
  ⒅邪径:谓险僻小路。
  ⒆汉德阳亭:西汉时的故亭,东汉时因亭置县。位于今四川剑阁西北。
  ⒇涪:即涪县,位于今四川绵阳东北。
  (21)成都:马本及唐本作“城都”,今从王本和汪本。成都,三国蜀都,今属四川。
  (22)方轨:谓平坦的大道。
  (23)军志:犹言兵书。这里指《孙子兵法》。
  (24)桥阁:亦称栈图,谓栈道,即在险绝之处,凿崖架木,以为信道。
  (25)匮(kuì):缺乏,困难。
  (26)推转而下:外力助推使之滚动而下。
  (27)鱼贯:像水中鱼游一样先后接续不断。
  (28)江油:地名。位于今四川江油北。
  (29)诸葛瞻:诸葛亮之子,字思远。蜀后主时,任骑都尉、行都护卫将军平尚书事等职。邓艾率军自阴平入蜀,瞻督军进至涪县不前,致艾军得以越过马阁山险,直趋成都。瞻自涪退军绵竹后,与艾军交战中兵败被杀。
  (30)绵竹:位于今四川绵竹东南。
  (31)雒:马本及唐本皆误作“汉中”,今据史校改。雒,即雒县,广汉郡治所,位于今四川成都北。
  (32)刘禅:三国蜀后主。刘备之子,字公嗣,小字阿斗。初由诸葛亮辅政,亮卒后,他任用宦官黄皓,朝政日趋腐败。炎兴元年(公元263 年)魏军迫近成都,他被迫出降,后被封为安乐公。
  (33)本篇史例出自《三国志。魏书。邓艾传》。
  42. 正战
  凡与敌战,若道路不能通,粮饷不能进,推计①不能诱,利害不能惑,须用正兵②。正兵者,拣士卒,利器械,明赏罚,信号令,且战且前,则胜矣。法曰:“非正兵,安能致远?”③
  宋檀道济④为高祖⑤北伐前锋,至洛阳,凡拔城破垒,俘四千余人⑥。议者谓应戮以为京观⑦。道济曰:“伐罪吊民,正在今日。王师以正为律,何必杀人?”皆释而遣之。于是戎夷⑧感悦,相率归之者众。⑨
  「注释」
  ①推计:谓行以计谋。唐本作“计谋”,王本及汪本作“诡计”,皆可。
  ②正兵:本篇这里是指经过选拔、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采取“且战目前”、步步推进的正面进攻的大部队。
  ③非正兵,安能致远:语出《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卷上。但与原文略异,原文是:“若非正兵,安能致远。”
  ④檀道济:南朝宋将领。高平金乡(今山东金乡北)人。世居京口(今江苏镇江)。东晋安帝元兴三年(公元404 年)从刘裕讨桓玄入建康(今南京),官至冠军将军。义熙十二年(公元416 年)又从刘裕北伐后秦担任前锋,以正兵战法“长驱而进”,迅速攻占洛阳。晋恭帝元熙二年(公元420 年),刘裕代晋称帝建宋后,进位司空,镇守寻阳(今江西九江)。后为宋文帝(刘裕第三子刘义隆)所疑忌被杀。
  ⑤高祖:指南朝宋武帝刘裕。但刘裕统兵北伐后秦之时,尚未代晋称帝,官至太尉,封宋王。
  ⑥四千余人:汪本误作“四十余人”,今据史校改。
  ⑦京观:亦称“京丘”。古代战争,胜利者为炫耀其武功,常常将敌尸收集一起封土作高冢,称为“京观”。⑧戎夷:这里是对后秦人的诬称。
  ⑨本《正战》篇,马本及唐本、王本均无史例原文,仅在《正战》篇目下注有“与前《车战》同断”字样。据清咸丰三年(1853年)麟桂刊本《水陆攻守战略秘书七种》之《百战奇略。正战》篇下注文,所谓“与前《车战》同断”,是指《正战》史例与前《车战》史例相同。为保持《百战奇略》一书具有百战百例这一特点的完整性,故据汪本《百战奇法。正战》篇史例补入,该史例系出自《宋书。檀道济传》。本篇之后的《重战》、《佚战》、《乱战》、《合战》四篇与《正战》情况相同,所缺史例皆据汪本补入,这里一并说明,以下各篇不再详注。
  43. 虚战
  凡与敌战,若我势虚,当伪示以实形,使敌莫能测其虚实所在,必不敢轻与我战,则我可以全师保军。法曰:“敌不得与我战者,乖其所之也。”①
  三国蜀将诸葛亮在阳平道②,魏延③诸将并兵东下,亮惟留万余守城。魏司马懿率二十万众拒亮,与延军错道,径前,当亮军六十里,候还白懿云亮城中兵少力弱。亮亦知懿军垂至,恐与己相逼,欲赴延军,相去又远,势不能及,将士失色,莫知其计。亮意气自若,敕命军中皆偃旗息鼓,不得妄出;又令大开四门,扫地却洒。懿尝谓亮持重,而复见以弱势,疑其有伏兵。于是,率众北趋山。明日食时,亮与参佐④拊手大笑曰:“司马必谓吾怯,将有强伏,循山走矣。”候还白,如亮言。懿后知之,深以为恨。⑤
  「注释」
  ①敌不得与我战者,乖其所之也:语出《孙子兵法。虚实篇》。马本及诸本皆将“得”字误作“敢”,不符原义,故改。
  ②阳平道:即阳平关。故址在今陕西勉县西。
  ③魏延:三国蜀将。义阳(今河南桐柏东)人,字文长。初以部曲随刘备人蜀,以勇着称,屡有军功,累官至征西大将军。诸葛亮死后,他与长史杨仪争权,兵败被杀。
  ④参佐:谓僚属,助手。
  ⑤本篇史例出自《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郭冲三事”。
  44. 实战
  凡与敌战,若敌人势实,我当严兵以备之,则敌人必不轻动。法曰:“实而备之。”①
  三国蜀先主为汉中王,拜关羽为前将军,假节钺,屯江陵。是岁,羽留兵屯公安、南郡,以备吴,而率兵攻魏将曹仁于樊。曹公遣于禁等救仁。秋,大雨,汉水泛滥,禁所督七军皆没,禁降羽,庞德②被诛。梁、郏、陆浑群盗③或遥受羽印号,为支党,羽威震华夏。④
  「注释」
  ①实而备之:语出《孙子兵法。计篇》。
  ②庞德:南安獂道(今甘肃陇西东南)人,字令明。初随马腾、马超,后归曹操,官至立义将军。
  ③群盗:指梁县、郏县和陆浑等地的起义民众。
  ④本篇史例出自《三国志。蜀书。关羽传》。
  45. 轻战
  凡与敌战,必须料敌详审而后出兵。若不计而进,不谋而战,则必为敌人所败矣。法曰:“勇者必轻合,轻合而不知利。”①
  春秋晋文公与楚战②,知楚将子玉③刚忿褊急,文公遂执其使者宛春以挠之。子玉怒,遂乘晋军,楚军大败。④
  「注释」
  ①勇者必轻合,轻合而不知利:语出《吴子。论将第四》。
  ②晋文公与楚战:即春秋时期的晋楚城濮之战。
  ③子玉:即楚国贵族成得臣。楚成王时,因其伐陈有功,而继子文为令尹。城濮之战后因兵败而自杀。
  ④本篇史例出自《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46. 重战
  凡与敌战,须务持重,见利则动,不见利则止,慎不可轻举也。若此,则必不陷于死地①。法曰:“不动如山。”②
  春秋晋将栾书③伐楚,将战,楚晨压晋军而阵,军吏患之。裨将范匄④趋进,曰:“塞井夷灶,陈于军中,而疏行首⑤。〔晋、楚唯天所授,何患焉?”〕〔文子⑥执戈逐之,曰:“国之存亡,天也,童子何知焉?”〕栾书曰:“楚师轻佻,吾持重固垒而待之,三日必退。退而击之,必获全胜。”〔郄至⑦曰:“楚有六间,不可失也。其二卿⑧相恶,王卒以旧,郑陈而不整,蛮军而不陈,陈不违晦,在陈而嚣,合而更嚣,各顾其后,莫有斗心;旧不必良,以犯天忌,我必克之。”〕公说⑨。于是败楚师于鄢陵。⑩
  「注释」
  ①死地:谓危亡之境地。其义与《孙子兵法。九地篇》所讲之“死地”(即“疾战则存,不疾战则亡者,为死地”)不尽相同。
  ②不动如山:语出《孙子兵法。军争篇》。
  ③栾书:春秋晋国将领。晋文公时下军主将栾枝之孙。晋厉公六年(周简王十一年,公元前575 年),在晋楚鄢陵(位于今河南鄢陵北)之战中,他任中军主将。
  ④范匄:即士匄,晋国大夫士燮(亦称范文子)之子,卒后谥宣子,故又称“范宣子”。
  ⑤疏行首:谓拉宽行阵间战道的距离,以利出战、击刺。行首,即行道,战道也。
  ⑥文子。即范文子。
  ⑦郄至:春秋晋景公时为温大夫,故又称温季。厉公时晋楚战于鄢陵,他任新军副将,以“楚有六间”为据,力主速战勿失良机,为晋厉公所采纳,遂败楚军。
  ⑧二卿:指楚公子子反、子重,二人矛盾甚深。
  ⑨公说:自此以下句,汪本作“终败楚师”,因其不尽史载原文,故据《国语。晋语六》补。公说,谓晋厉公欣然采纳郄至的建议。公,即晋厉公;说,通“悦”,高兴。
  ⑩本篇《重战》,马本及唐本、王本均无史例引文,今据汪本补入。此篇史例出自《左传。成公十六年》及《国语。晋语六》。
  47. 利战
  凡与敌战,其将愚而不知变,可诱之以利。彼贪利而不知害,可设伏兵以击之,其军可败。法曰:“利而诱之。”①
  春秋楚伐绞②,〔军其南门〕。莫敖③屈瑕曰:“绞小而轻,轻则寡谋。请无捍采樵者④以诱之。”从之。绞获三十人。明日,绞人争出,驱楚徒于山中。楚人坐其北门,而伏〔诸〕山下,大败之。〔为城下之盟而还〕。⑤
  「注释」
  ①利而诱之:语出《孙子兵法。计篇》。
  ②绞:春秋时期诸侯国之一,位于今湖北郧县西北。
  ③莫敖:马本及唐本皆误作“莫数”,今据史校改。莫敖,春秋战国时期楚国掌军政大权之官,相当于别国的司马。
  ④请无捍采樵者:马本及唐本皆作“请无行采樵者”;王本及汪本则作“请行采樵者”,都与原义不符,故据史校改。此句意思是:请派出不设保卫的砍柴人。捍,保卫;采樵者,砍柴人。
  ⑤本篇史例出自《左传。桓公十二年》。
  48. 害战
  凡与敌各守疆界,若敌人寇抄我境,以扰边民,可于要害处设伏兵,或筑障塞以邀之,敌必不敢轻来。法曰:“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①
  唐时,朔方军总管沙吁忠义②为突厥③所败,诏张仁愿④摄御史大夫代之。既至,贼已出,率兵蹑击,夜掩其营,破之。始,朔方军与突厥以河为界,北崖有拂云祠,突厥每犯边,必先谒祠祷祀,然后引兵渡而南。时默啜⑤悉兵西击突骑施⑥,张仁愿请乘虚取漠南⑦,〔于〕河北筑三受降城⑧,绝虏南寇路。唐休璟⑨以为:“两汉以来,皆北守河,今筑城虏腹中,终为〔贼虏〕所有。”仁愿固请,中宗许之。表留岁满〔兵〕以助其功。时咸阳兵二百人逃归,仁愿擒之尽斩城下,军中股栗,役者尽力,六旬而三城就。以拂云为中城,南直朔方;西城南直灵武,东城南直榆林,三垒相距各四百余里,其北皆大碛也,斥地三百里远。又于牛头朝那山⑩北置烽堠千八百所。自是突厥不敢逾山牧马,朔方复无寇。岁省费亿计,减镇兵数万。⑾
  「注释」
  ①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语出《孙子兵法。虚实篇》。
  ②沙咤忠义:唐中宗时少数民族将领。
  ③突厥:指东突厥。
  ④张仁愿:唐代将领。华州下邽(今陕西华县西北)人。初为洛州长史,后为朔方军大总管。因其对突厥作战有功,官至左卫大将军,同中书门下三品,封韩国公。
  ⑤默啜:亦作“墨啜”。东突厥可汗,亦即阿波干可汗,名环。自唐武后至玄宗间,屡扰边境,四出扩张,拓地万余里,有兵四十万,成为颉利可汗之后最强盛的时代。
  ⑥突骑施:马本及诸本皆作“突厥”,不确,今据史校改。突骑施,古族名,原属西突厥,唐武后时逐渐强大,建政权于碎叶川(位于今吉尔吉斯共和国之楚河流域),统治地区至伊丽水(即今新疆伊犁河)流域。
  ⑦漠南:马本及各本皆误作“汉南”,今据史校改。漠南,指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南地区,自汉代后称之为“漠南”,亦作“幕南”,今属我国内蒙古地区。
  ⑧三受降城:即东、中、西三座受降城。东城位于今内蒙古托克托东南,中城位于今内藏古包头西之黄河北岸;西城位于今内蒙古乌拉特中后联合旗西南之黄河北。
  ⑨唐休璟:唐京兆始平(今陕西兴平东南)人。唐中宗时,官至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封宋国公。
  ⑩牛头朝那山:马本及诸本皆误作“牛头庙那山”,今据史校改。该山位于今内蒙古固阳东。
  ⑾本篇史例出自《新唐书。张仁愿传》,又见于《旧唐书。张仁愿传》。
  49. 安战
  凡敌人远来气锐,利于速战;我深沟高垒,安守勿应,以待其敝。若彼以事挠我求战,亦不可动。法曰:“安则静。”①
  三国蜀将诸葛亮率众十余万出斜谷,垒于渭水之南。魏遣大将司马懿拒之,诸将欲往渭北以待之,懿曰:“百姓积聚皆在渭南,此必争之地也。”遂率军而济,背水为垒。因谓诸将曰:“亮若勇者,当出武功②,依山而东。若西上五丈原③,则诸军无事矣。”亮果上五丈原。会有长星坠亮之垒,懿知其必败。时朝廷以亮率军远入,利在急战,每命懿持重,以俟其变。亮数挑战,懿不出,因遗懿以巾帼妇人之饰。懿终不出。懿弟孚书问军事,懿复曰:“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持兵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与之对垒百余日,会亮病卒,诸将烧营遁走,百姓奔告,懿出兵追之。亮长史杨仪反旗鸣鼓,若将向懿者。懿以归师不之迫,于是杨仪结阵而去。经日,行其营垒,观其遗事,获其图书、粮食甚众。懿审其必死,曰:“天才奇才也!”辛毗⑤以为尚未可知。懿曰:“军家所重,军书密计、兵马粮食,今皆弃之,岂有人损五脏而可以生乎?宜急追之。”关中多蒺藜⑥,懿使军士二千人⑦着软材平底木屐前行,蒺藜着屐,然后马步俱进。追到赤岸⑧,乃知亮已死。时百姓为之谚曰:“死诸葛走生仲达。”懿笑曰:“吾能料生,不能料死故也。”⑨
  「注释」
  ①安则静:语出《孙子兵法。势篇》。王本及汪本作“不动如山”,与前《重战》引文重。
  ②武功:汉置县。故址在今陕西武功西。
  ③五丈原:古地名。位于今陕西宝鸡东南之斜谷口西侧,渭水经其北自西向东流。
  ④杨仪:襄阳(今湖北襄樊),人,字威公。诸葛亮以其为长史,协助处理军务和筹划粮秣。亮死后,自恃其诛杀魏延功高,因职低不满,与尚书令蒋琬争权而获罪入狱自杀身死。
  ⑤辛毗:阳翟(今河南禹县)人,字佐治。初从袁绍,后归曹操,任丞相长史。魏文帝时任侍中,明帝时封颖乡侯。
  ⑥蒺黎:一种果被带刺的草本植物,部队经此丛生之地,影响行军作战。
  ⑦二千人:马本及诸本皆误作“三千人”,今据史校改。
  ⑧赤岸:马本及唐本皆误作“亦岸”,今从王本。赤岸,位于今陕西留坝东北。
  ⑨本篇史例出自《晋书。宣帝纪》。
  50. 危战
  凡与敌战,若陷在危亡之地,当激励将士决死而战,不可怀生,则胜。法曰:“兵士甚陷,则不惧。”①
  后汉将吴汉②讨公孙述③,进入犍为④界。诸县皆城守。汉攻广都⑤,拔之。遣轻骑烧成都⑥市桥,武阳以东诸小城皆降。帝⑦戒汉曰:“成都十余万众,不可轻也。但坚据广都,待其来攻,勿与争锋。若不敢来,公须转营迫之,须其力疲,乃可击也。”汉不听,乘利遂自将步骑二万余人进逼成都,去城十余里,阻江⑧北为营,作浮桥,使别将刘尚将万余人⑨屯于江南,相去二十余里。帝大惊,责汉曰:“比敕公千条万端,何意临事悖乱?既轻敌深入,又与尚别营,事有缓急,不复相及。贼若出兵缀公,以大众攻尚,尚破,公即败矣。幸无他者,急率兵还广都。”诏书未到,述果遣其将谢丰、袁吉将众十余万出攻汉;使别将〔将〕万金人劫刘尚,今不得相救。汉与大战一日,兵败走入壁,丰围之。汉召诸将厉⑩之曰:“吾与诸将逾越险阻,转战千里,所在斩获,遂深入敌地,今至城下,而与尚二处受围,势既不接,其祸难量。欲潜师⑾就尚于江南御之。若能同心协力,人自为战,大功可立,如其不然,败必无余。成败之机,在此一举。”诸将皆曰:“诺。”于是,飨士秣马,闭营三日不出,乃多立幡旗,使烟火不绝,夜衔枚引兵与尚合军。丰等不觉,明日,乃分兵拒江北,自将攻江南。汉悉兵迎战,自旦至哺,遂大败之,斩谢丰、袁吉。于是,率兵还广都,留刘尚拒述,具以状闻,而深自谴责。帝报曰:“公还广都,甚得其宜,述必不敢略尚而击公。若先攻尚,公从广都五十里悉步骑赴之,适当值其危困,破之必矣。”于是,汉与述战于广都、成都之间,八战八克,遂军于郭中。述自将数万人出城大战,汉使护军高午、唐邯将锐卒数万击之。述兵败走,高午奔阵刺述,杀之。旦日城降,斩述首传送洛阳。蜀遂平。⑿
  「注释」
  ①兵士甚陷,则不惧:语出《孙子兵法。九地篇》。
  ②吴汉:东汉大将。南阳宛县(今河南南阳)人,字子颜。王莽末年,亡命渔阳(今北京密云西南),以贩马为业。后归刘秀,任偏将军、大将军。刘秀称帝后,升任大司马,封舞阳侯。
  ③公逊述: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字子阳。王莽时期,任蜀郡太守。东汉初,起兵据益州称帝,成为反对东汉中央政权的地方割据势力。建武十二年(公元36年)被吴汉率军平定。
  ④犍为:郡名,西汉冒。东汉时,郡治在武阳(今四川彭山东)。
  ⑤广都:汉置县。位于今四川成都南。
  ⑥成都:今属四川。
  ⑦帝:指东汉光武帝刘秀。
  ⑧江:西晋以前长江的专称,凡称“江”或“江水”者,皆指“长江”。本篇这里指今长江的支流“岷江”。
  ⑨万余人:马本及唐本皆误作“十余万人”,今据史校改。
  ⑩厉:通“励”,激励,勉励。
  ⑾立:史载原作“树”,《百战奇法》原作者因避讳宋英宗嫌名(“曙”)而援引时改“树”为“立”。
  ⑿本篇史例出自《后汉书。吴汉传》。
  51. 死战
  凡敌人强盛,吾士卒疑惑,未肯用命,须置之死地①,告令三军,示不获已。杀牛燔车,以享战士,烧弃粮食,填夷井灶,焚舟破釜,绝去其生虑,则必胜。法曰:“必死则生。”②
  秦将章邯③已破楚将项梁④军,以为楚地兵不足忧,乃渡河击赵,大破之。当此时,赵歇为王,陈馀为将,张耳为相,兵败皆走入巨鹿城。章邯令王离⑤、涉间⑥围巨鹿,章邯军其南,筑甬道⑦而输之粟。楚怀王以宋义⑧为上将,项羽⑨为次将,范增⑩为裨将,救赵。诸别将皆属焉。宋义行至安阳⑾,留四十余日不进,遣其子宋襄相齐,自送之无盐⑿,饮酒高会。项羽曰:“今国兵新破,王坐不安席,扫境内而专诸将军,国家安危,在此一举。今不恤士卒而徇其私,非社稷之臣。”项羽晨朝宋义,即其帐中,斩之,下令军中曰:“宋义与齐谋反,楚王阴令羽诛之。”是时,诸将皆慑服,莫敢支吾⒀,皆曰:“首立楚者,将军家也。今将军诛叛乱。”即共立羽为假上将军⒁。使人追宋义子襄,及之齐,杀之。使桓楚⒂报命于楚怀王,因命项羽为上将军。当阳君、蒲将军皆属焉。项羽以杀宋义,威震楚国,名闻诸侯。乃遣当阳君、蒲将军率二万众渡河⒃救巨鹿。战少利⒄,陈馀复请兵,项羽乃悉兵渡河,沉舟,破釜甑⒅,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还心。〔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当是时,〔楚兵冠诸侯〕,诸侯救巨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及〕楚兵击秦军,诸将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以一当十,楚兵呼声动天地,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于是,大破秦军。⒆
  「注释」
  ①死地:《孙子兵法》术语。意即迅速奋战就能生存,不迅速奋战就只有死亡的地区,叫做“死地”。
  ②必死则生:语出《吴子。治兵第三》。
  ③章邯:秦将,官至少府。秦末,曾率兵镇压过陈胜、项梁领导的起义军。后在巨鹿兵败投降项羽,被封为雍王。楚汉战争中,被刘邦围攻,兵败而自杀。
  ④项梁:马本及唐本皆误作“项良”,今从汪本。项梁,秦末起义军领袖之一。下相(今江苏宿迁西南)人,楚国贵族出身,楚将项燕之子。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 年),他响应陈胜起义,与其侄项羽率兵八千于吴(今江苏苏州)起义。陈胜失败后,他拥立楚怀王之孙熊心为王,仍称楚怀王,梁自号武信君。后在定陶(今山东定陶北)与秦军作战中战死。
  ⑤王离:秦将王翦之孙。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