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张鲁:东汉末天师道首领。
(23)阜:据《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原作“殷”;《百战奇法》原作者因讳宋太祖赵匡胤父名(弘殷)而援引时改“殷”为“阜”。
(24)国:马本及唐本皆作“固”,形近误,今从王本、汪本。
(25)览:通“揽”,采摘、收取的意思。
(26)戎:我国古代中原人对西北少数民族的泛称之一。
(27)越:我国古代对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少数民族的总称。
(28)宛、洛:即今河南南阳、洛阳地区。
(29)秦川:古地区名。泛指今陕西、甘肃秦岭以北平原地区,因战国时地属秦国而得名。
(30)箪食壶浆:语出《孟子。梁惠王下》,意思是民众慰劳所爱戴军队时用以犒献的酒饭食物。
(31)本篇史例出自《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2.谋战
凡敌始有谋,我从而攻之,使彼计衰而屈服。法曰:“上兵伐谋。”①
春秋时,晋平公②欲伐齐,使范昭③往观齐国之政。齐景公④觞⑤之。酒酣,范昭请君之樽酌⑥。公曰:“寡人之樽进客。”范昭已饮,晏子⑦彻⑧樽,更为酌。范昭佯醉,不悦而起舞,谓太师⑨曰:“能为我奏成周之乐⑩乎?吾为舞之。”太师曰:“瞑臣⑾不习。”范昭出。景公曰:“晋,大国也。来观吾政,今子怒大国之使者,将奈何?”晏子曰:“范昭非陋于礼者,且欲惭吾国,臣故不从也。”太师曰:“夫成周之乐,天子之乐也,惟人主舞之。今范昭人臣,而欲舞天子之乐,臣故不为也。”范昭归报晋平公曰:“齐未可伐,臣欲辱其君,晏子知之;臣欲犯其礼,太师识之。”仲尼⑿〔闻之〕曰:“不越樽俎⒀之间,而折冲千里之外,晏子之谓也。”⒁
「注释」
①上兵伐谋:语出《孙子兵法。谋攻篇》。
②晋平公:春秋晋国国君,悼公之子,名彪,在位二十六年。
③范昭:春秋晋国大夫。
④齐景公:春秋齐国国君,庄公之弟,名杵臼,在位五十八年。
⑤觞(shāng):古代盛酒器。这里作动词,以酒招待的意思。
⑥樽酌:樽(z ǔn ),本作“尊”,酒杯;酌,斟酒、饮酒的意思。
⑦晏子:即晏婴。春秋齐国大夫,夷维(今山东高密)人,字平仲。
⑧彻:通“撤”。
⑨太师:同“大师”中国古代乐官名。
⑩成周之乐:马本及诸本皆作“成周公之乐”,与史载不符,故据《晏子春秋。内篇杂上第五》校改。成周,古地名,即西周的东都。成周之乐,谓周天子之乐曲。
⑾瞑臣:谓眼睛失明之臣。春秋晋国著名乐师师旷生而目盲,善辨声乐。齐国乐官太师以“瞑臣”自称,自谦之意,未必也是盲人。
⑿仲尼:即孔子。春秋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名丘,字仲尼。春秋末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说创始者。
⒀樽俎:俎(z ǔ),古代祭祀时用以载牲的礼器。樽俎,即盛酒肉的器具,这里指筵席。
⒁本篇史例出自《晏子春秋。内篇杂上第五》。
3.间战
凡欲征伐,先用间谍,觇敌之众寡、虚实、动静,然后兴师,则大功可立,战无不胜。法曰:“无所不用间也。”①
周将韦叔裕②,字孝宽,以德行守镇玉壁③。孝宽善于抚御,能得④人心,所遣间谍入齐⑤者,皆为尽力。亦有齐人得孝宽金货者⑥,遥通书疏⑦。故齐动静,朝廷皆知之。齐相斛律光⑧,字明月,贤而有勇,孝宽深忌之。参军曲严颇知卜筮⑨,谓孝宽曰:“来年东朝⑩必大相杀戮。”孝宽因令严作谣歌曰:“百升飞上天,明月照长安。”⑾百升,斛也。又言:“高山不推自隤,槲木不扶自立。”⑿令谍人多赍此文,遗之于邺⒀。祖孝正⒁与光有隙,既闻更润色之,明月卒以此诛。周武帝⒂闻光死,赦其境内,后大举兵,遂灭齐⒃。
「注释」
①无所不用间也:语出《孙子兵法。用间篇》。
②韦叔裕:北周杜陵(今陕西长安县东南)人,字孝宽。善用兵,有战功。北周武帝时,官至大司空、上柱国。
③玉壁:北周军事重镇,故址在今山西稷山西南。
④得:马本作“将”,显误;今从唐本及王本、汪本。
⑤齐:即北朝之一。公元550 年,高欢之子高洋取代东魏自立为帝,改国号为齐,史称“北齐”。
⑥金货者:马本作“金贺还”,显误。今从汪本;唐本作“金币”,亦通。
⑦书疏:即“书翰”,书札之类;这里指书面情报。
⑧斛律光:北齐朔州(今山西朔县)人,高车族,字明月。出生将门,善骑射,长期从事对北周的战争。官至左丞相。后因周将韦叔裕施离间计,为齐后主高纬疑忌所杀。
⑨卜筮:古时一种占卜的迷信活动,以龟甲占卜吉凶的称“卜”,以蓍草占卜吉凶的称“筮”。
⑩东朝:指北齐。因北齐位于北周之东,故称。
⑾百升飞上天,明月照长安:百升(计十斗)为一斛,影射斛律光之“斛”;明月,即斛律光的字;长安,即北周的都城。这两句话的意思是:斛律光要当皇帝,并将归顺北周。
⑿高山不推自隤,槲木不扶自立:“槲木不扶自立”句,《周书。韦孝宽传》原作“槲树不扶自竖”,《百战奇法》原作者因讳宋英宗嫌名(曙)而援引时改“树”为“木”,改“竖”为“立”。高山,喻指北齐高氏政权;槲木,喻指斛律光。这两句话的意思是:北齐高氏统治即将垮台,斛律光就要取而代之。
⒀邺:北齐都城,位于今河北临漳县西南。
⒁祖孝正:《周书。韦孝宽传》原作“祖孝征”,《百战奇法》原作者援引时因讳宋仁宗嫌名(祯)而改“征”为“正”。
⒂周武帝:即宇文邕,宇文泰的第四子。公元577 年,他乘北齐国势衰微,出兵一举灭齐,统一了黄河以北地区,为其后隋朝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⒃本篇史例出自《周书。韦孝宽传》。
4.选战
凡与敌战,须要选拣勇将、锐卒,使为先锋,一则壮其志,一则挫敌威。法曰:“兵无选锋曰北。”①
建安十二年,袁尚、熙②奔上谷郡③,〔引〕乌桓④数入塞为害。曹操征之。夏五月,至无终⑤;秋七月,大水,傍海道路不通。田畴⑥请为乡导,公从之,率兵出卢龙塞⑦,水潦,道不通,乃堑山堙谷⑧五百余里,经白檀⑨,历平刚⑩、鲜卑庭⑾,东陷柳城⑿。未至二百里,虏方知之。尚、熙与蹋顿⒀、辽西单于⒁楼班、右北平⒂单于能臣抵之等将数万骑逆军。八月,登白狼山⒃,卒⒄与虏遇,众甚盛。公辎重在后,被甲者少,左右皆惧。公登高,望虏阵不整,乃纵兵击之,使张辽⒅为先锋,虏众大溃,斩蹋顿及名王以下,胡、汉降者⒆二十余万口。⒇
「注释」
①兵无选锋曰北:语出《孙子兵法。地形篇》。
②袁尚、熙:即袁绍之子袁尚、袁熙。
③上谷郡:古郡名,战国燕置。东汉时治所在沮阳(今河北怀来东南),该郡辖境相当今河北张家口、小五台山以东,赤城、北京市延庆县以四,以及内长城和昌平县以北地区。
④乌桓:古族名。亦作“乌丸”。属东胡族一支。秦末,东胡被匈奴击败后,部分迁乌桓山,因以为名。汉武帝后,依附汉朝,迁至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等郡。
⑤无终:古县名,秦置。治所在今天津市蓟县。
⑥田畴:东汉无终人,字子泰。好读书,善击剑。曹操北征乌桓,他随军任司空户曹掾。
⑦卢龙塞:古关塞名,故址在今河北喜峰口一带。
⑧堑山堙谷:谓开山填谷。
⑨白檀:古县名,西汉置。故城在今河北承德西。
⑩平刚:马本作“刚平”,互乙,故改。汉时为右北平郡郡治,故址在今辽宁凌源西南。
⑾鲜卑庭:即鲜卑人管辖地区。秦汉时。其辖地在今东北西喇木伦河与洮儿河之间。
⑿柳城:古县名,西汉置。故址在今辽宁朝阳南。
⒀蹋顿:东汉辽西郡乌桓族首领。
⒁单于(chán y ú):即匈奴、鲜卑、乌桓等胡族最高首领的称号。
⒂右北平:马本及唐本皆作“比之”,显误,今据史校改。
⒃白狼山:亦名白鹿山或布祜图山,位于今辽宁凌源东南。
⒄卒(c ù):同“猝”,意谓突然。
⒅张辽:曹操的大将。雁门马邑(今山西朔县)人,字文远。先从吕布,后归曹操。作战勇敢,数有战功。官至征东将军,封晋阳侯。
⒆胡、汉降者:马本作“降汉者”,唐本及王本、汪本皆作“胡降汉者”。皆误,今据史载校改。
⒇本篇史例出自《三国志。魏书。武帝纪第一》。
5.步战
凡步兵与车骑战者,必依丘陵、险阻、林木而战则胜。若遇平易①之道,须用拒马枪②为方阵,步兵在内。马军、步兵中分为驻队、战队。驻队守阵,战队出战;战队守阵,驻队出战。敌攻我一面,则我两哨出兵,从旁以掩之;敌攻我两面,我分兵从后以捣之;敌攻我四面,我为圆阵,分兵四出以奋击之。敌若败走,以骑兵追之,步兵随其后,乃必胜之方。法曰:“步兵与车骑战者,必依丘陵、险阻,如无险阻,令我士卒为行马、蒺藜。”③
《五代史》:晋将周德威④为卢龙节度使,恃勇不修边备,遂失榆关⑤之险。契丹⑥每刍牧于营、平⑦之间,陷新州⑧,德威复取不克,奔归幽州⑨。契丹围之二百日,城中危困。李嗣源⑩闻之,约李存审⑾步骑七万,会于易州⑿救之,乃自易州北行,逾大房岭⒀,循涧而东。嗣源与养子从珂将三千骑为先锋,进至山口,契丹以万骑遮其前,将士失色;嗣源以百骑先进,免胄扬鞭,胡语谓契丹:“汝无故犯我疆场,晋王⒁命我将百万骑众,直抵西楼⒂,灭汝种族。”因跃马奋挝,三人其阵,斩契丹酋长一人。后军齐进,契丹兵却,晋兵始得出。李存审命步兵伐木为鹿角阵⒃,人持一枝以成寨。契丹环寨而过,寨中发万弩齐射之,流矢蔽日,契丹人马死伤塞路。将至幽州,契丹列阵待之。存审命步兵阵于后,戒勿先动,令羸兵曳柴、燃草而进,烟尘蔽天,契丹莫测其多少;因鼓入战,存审乃趋后阵,起而乘之,契丹大败,席卷其众自北山口遁去,俘斩万计,遂解幽州之围。⒄
「注释」
①平易:马本及唐本作“平阳”,但与下篇《骑战》对照,以“平易”为好,故从王本及汪本。
②拒马枪:古代作战中使用的一种能移动的障碍物,系以木材做成人字架,将枪头穿在横木上,使枪尖向外,设于要害处,主要用以防御骑兵突击,故名拒马枪。
③“步兵与车骑战者”以下诸句:语出《六韬。犬韬。战步第六十》。但本篇是摘要引证,并非全文。引文中提到的“行马”、“蒺藜”均系古代作战中使用的防御工具。
④周德威:五代后唐前身晋的名将,官至节度使。公元918 年在与后梁军作战中阵亡。
⑤榆关:亦称“渝关”,即今之山海关。
⑥契丹:中国古族名兼政权名。
⑦营、平:即营州、平州;前者治所在今辽宁朝阳,后者治所在今河北卢龙。
⑧新州:治所在今河北涿鹿。
⑨幽州:治蓟县,位于今北京城西南。
⑩李嗣源:代北应州(今山西应县)人、沙陀族。本名邈佶烈,后为李克用收为养子,赐姓名李嗣源。曾任蕃汉内外马步军总管。后唐同光四年(公元926年),庄宗李存勖在洛阳兵变中被杀,李嗣源乘乱进入洛阳称帝,是为明宗,改名曰亶,成为五代后唐的第二个皇帝。
⑾李存审:马本及诸本皆误作“李存勖”,今据史载校改。李存审,后唐名将,本姓符,晋王李克用收为养子,赐姓李。从李存勖破后梁军,与大将周德威齐名,官至节度使。
⑿易州:治易县,今属河北。
⒀大房岭:今北京市房山县西北的大房山。
⒁晋王:这里指李存勖,沙陀族首领李克用之子。唐僖宗中和二年(公元882年)后,李克用因助唐镇压黄巢起义,被封为晋王。后梁开平二年(公元908 年),李克用病死,李存勖即王位,龙德三年(公元923 年)称帝,是为庄宗,都洛阳,国号大唐,史称“后唐”。
⒂西楼:契丹之都城,故址在今辽宁巴林左旗之波罗和屯。
⒃鹿角阵:即以形似鹿角的树枝设置的阵地,以阻挡敌人前进。
⒄本篇史例出自《旧五代史。唐书。庄宗本纪第二》,又见《资治通鉴》卷270 《后梁纪五。均王贞明三年》。
6.骑战
凡骑兵与步兵战者,若遇山林、险阻、陂①泽之地,疾行急去,是必败之地,勿得与战。欲战者,须得平易之地,进退无碍,战则必胜。法曰:“易地则用骑。”②
《五代史》:唐庄宗③救赵④,与梁军⑤相拒于柏乡⑥五里,营于野河⑦北。晋兵少,梁将王景仁⑧所将兵虽多,而精锐者亦少。晋军望之色动。周德威勉其众曰:“此汴、宋佣贩⑨耳。”退而告之〔庄宗曰:“梁兵甚锐,未可与争,宜少退以待之。”〕庄宗曰:“吾提孤兵出千里,利在速战,今不乘势而急击之,使敌知我众寡,则计无所施矣。”德威曰:“不然,赵人皆能城守而不能野战;吾之取胜,利在骑兵,平原旷野,骑兵之所长也。今吾军于河上,迫近营门,非吾用长之地也。”庄宗不悦,退卧帐中,诸将无敢入见者。德威乃谓监军张承业⑩曰:“王怒老将。不速战者,非怯也。且吾兵少而临贼营门,所恃者一水隔耳。使梁得舟筏渡河,吾无类⑾矣。不如退军鄗邑⑿,诱敌出营,扰而劳之,可以策胜也。“承业入言曰:”德威老将知兵,愿无忽其言。“庄宗遽起曰:”吾方思之尔。“已而,德威获梁游兵,问景仁何为?曰:”治舟数百,将以为浮梁。“德威乃与俱见。庄宗笑曰:”果如公所料。“乃退军鄗邑。德威乃遣骑三百扣梁营挑战,自以劲兵三千继之。景仁怒,悉以其军出,与德威转斗数十里,至于鄗南,两军皆阵。梁军横亘六、七里。庄宗策马登高望而喜曰:”平原浅草,可前可却,真吾制胜之地也。“乃使人告德威曰:”吾当为公〔先,公可继进。〕“德威谏曰:”梁军轻出而远来,与吾转战,其来既速,必不暇赍粮糗⒀;纵其能赍,有不暇食,不及日午,人马饥渴,其军必退。退而击之,必获胜焉。“至申⒁时,梁军中尘起,德威鼓噪而进,梁军大败。⒂
「注释」
①陂(b ēi ):山坡。
②易地则用骑:语出《通典。兵十二》引李靖语;但这里是摘要引证。
③唐庄宗:即五代后唐皇帝李存勖。他率兵救赵是在后梁开平四年(公元910年),此时尚未称帝,仍为晋王。
④赵:五代初河北的割据势力之一,由成德节度使王镕为赵正,据守镇州(治今河北正定),初事后梁朱温,后事晋王李克用父子。
⑤梁军:即后梁朱温的军队。
⑥柏乡:今属河北。
⑦野河:即槐河的别名。源于今河北赞皇县西南之赞皇山。
⑧王景仁:后梁合肥(今属安徽)人,初从吴王杨行密起兵于淮南,后归后梁,官至淮南招讨使。为将骁勇刚悍。
⑨汴、宋佣贩:汴、宋,即汴州(治今河南开封)、宋州(治今河南商丘)。佣贩,即雇佣来的商贩,马本及唐本、汪本皆误作“佣败”,今据史载校改;王本作“佣奴”似亦可。
⑩张承业:唐僖宗时宦官,本姓康,为内常侍张泰养子,改姓张。唐昭宗时被派往晋王李克用处任河东监军,克用病亡后,仍为李存勖的监军。
⑾无类:谓无遗类,即无一幸免之意。
⑿鄗邑:古县名,汉置。故址在今河北柏乡之北。
⒀糗(qiǔ):炒熟的米麦等食物,即干粮。
⒁申:旧历十二时辰之一,即十五时至十七时。
⒂本篇史例出自《新五代史。唐书。周德威传》。
7.舟战
凡与敌战于江湖之间,必有舟楫①,须居上风、上流。上风者,顺风,用火以焚之;上流者,随势,使战舰以冲之,则战无不胜。法曰:“欲战者,无迎水流。”②
春秋,吴子③伐楚。楚令尹④卜战,不吉。司马子鱼⑤曰:“我得上流,何故不吉?”遂战,吴师败绩。⑥
「注释」
①舟楫:船只。楫(j í),划船的桨。
②欲战者,无迎水流:语出《孙子兵法。行军篇》,但这里是摘要引录。
③吴子:即春秋时吴国公子光,亦即后来指使专诸刺杀吴王僚而自立为君的吴王阖闾。
④令尹:职官名。春秋战国时期楚国所设,为楚国的最高行政长官。这里具体指阳匄,即楚穆王曾孙子瑕。
⑤司马子鱼:司马,官名,西周始置,主管军政和军赋。春秋、战国时仍沿用未变。子鱼,即楚公子鲂。
⑥本篇史例出自《左传。昭公十七年》,又见《史记。吴太伯世家第一》。
8.车战
凡与步、骑战于平原旷野,必须用偏箱、鹿角车①为方阵,以战则胜。所谓一则治力,一则前拒,一则整束部伍也。法曰:“广地则用军车。”②。
晋凉州③刺史杨欣失羌戎④之和,为虏所没。河西断绝,帝⑤每有西顾之忧,临朝而叹曰:“谁能为我通凉州讨此虏者乎?”朝臣莫对。司马督马隆⑥进曰:“陛下若能任臣,臣能平之。”帝曰:“若能灭贼,何为不任,顾卿方略如何耳!”隆曰:“陛下若能任臣,当听臣自任。”帝曰:“云何?”对曰⑦:“臣请募勇士三千人,无问所从来,率之鼓行而西,禀陛下威德,丑类何足灭者!”帝许之,乃以隆为武威太守。隆募〔限〕腰开弩三十六钧⑧,立标拣式,自旦至日中,得三千五百人。隆曰:“足矣。”隆于是率其众西渡温水⑨,虏木机能⑩等以众万骑,或乘险以遏隆前,或设伏以截隆后。隆依八阵图⑾作偏箱车,地广用鹿角车,路狭则为木屋⑿施于车上,且战且前,弓矢所及,应弦而倒。转战千里,杀伤以千数。隆到武威,虏大人猝跋韩、且万能⒀等率万金众归,隆前后诛杀及降附者数万。又率善戎没骨能⒁等与木机能等战,斩之,凉州遂平。⒂
「注释」
①偏箱、鹿角车:皆为中国古代的作战兵车。偏箱车的车箱系木板制成,置放兵器于其上。作战时,车与车相连,前后相接,连成方阵,可用于平原旷野上作战。鹿角车,则是用削尖的树枝插在偏箱车前后,以防敌接近。
②广地则用军车:语出《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卷上,但与原文略异,原文作“地广则用鹿角车营”。
③凉州:治所在今甘肃武威。
④羌戎:古族名。羌,主要分布在今甘肃、青海、四川一带。戎,旧时中原人对西北少数民族的泛称。
⑤帝:指西晋武帝司马炎。
⑥马隆:西晋名将。平陆(今山东汶上北)人,字孝兴。少而智勇。晋武帝时,任东羌校尉,封奉高县侯。
⑦对曰:马本及唐本、王本皆脱,今从汪本补。
⑧钧:中国古代重量单位之一。一钧为三十斤。
⑨温水:即武威东之温围水。
⑩木机能:羌族的一个部落首领。史载原作“树机能”,《百战奇法》原作者因避讳宋英宗嫌名(曙)而援引时改“树”为“木”。
⑾八阵图:中国古代作战的一种阵法。
⑿木屋:即用木料制成,四面开孔,置于车上,既便于观察敌情,又可抵御矢石击伤。
⒀猝跋韩、且万能:皆为羌族的部落首领,但《资治通鉴》卷80《晋纪二》称其为鲜卑人。
⒁没骨能:羌族的一个部落首领。
⒂本篇史例出自《晋书。马隆传》。
9.信战
凡与敌战,士卒蹈万死一生之地,而无悔惧之心者,皆信令使然也。上好信以任诚,则下用情而无疑,故战无不胜。法曰:“信则不欺。”①
三国魏明帝②自征蜀,归长安③,遣司马懿④督张合⑤诸军,雍、凉劲卒三十万⑥,潜军密进,窥向剑阁⑦。蜀相诸葛亮时在祁山,旌旗利器、守在险要,十二更下⑧,在⑨者八万。时魏军始阵,幡兵⑩适交,参佐咸⑾以贼众强盛,非力不制⑿,宜权停下兵一月,以并声势。亮曰:“吾统武行师,以大信为本,得原失信⒀,古人所惜;去者束装以待期,妻子鹄立⒁而计日,虽临征难,义所不废。”皆催令去。于是,去者皆悦,愿留一战;住者奋勇,思致死命。相谓曰:“诸葛公之恩,死犹未报也。”临战之日,莫不拔剑争先,以一当十,杀张合,却司马懿,一战大克,信之由也。⒂
「注释」
①信则不欺:语出《六韬。龙韬。论将第十九》。
②魏明帝:即魏国皇帝曹睿,魏文帝曹丕之子。
③长安:古都城,汉惠帝时筑。故址在今陕西西安西北。
④司马懿:三国魏名将。河内温县(今属河南)人,字仲达。初为曹操主簿。魏明帝时,官至大将军,多次率军对抗诸葛亮,以其功着,封宣王。后其孙司马炎代魏称帝,建立晋朝,追尊司马懿为晋宣帝。
⑤张合:三国河间义县(今河北任丘北)人,字俊乂. 初随韩馥镇压黄巾起义,馥败,合以兵附袁绍;官渡之战后归曹操,官至左将军。
⑥三十万:马本及诸本皆误作“二十万”,今据史载校改。
⑦剑阁:关隘名。位于今四川剑阁县北,所处之剑门关,地势险要,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称。
⑧十二更下:谓十分之二的人换防休息。
⑨在:马本及诸本皆脱,今据史载补正。
⑩幡兵:马本及诸本皆作“代兵”,不尽原意,今据史载校改。幡,同“旛”,旌旗;幡兵,指正在换防的部队,因不同部队有不同旗号,故部队换防,所持旗号也随之变换。
⑾参佐咸:马本及唐本皆误作“秦佐成”,今从王本及汪本。
⑿非力不制:马本及诸本皆误作“非力所制”,一字之差,其义完全不同。今据史载校改。
⒀得原失信:典出《左传。僖公二十五年》:公元前635 年冬,晋文公率兵围攻原国,预定三天攻下,但届期未克,晋文公即下令退兵。
⒁鹄立:鹄颈长,能远望,因喻引领切盼之意。
⒂本篇史例出自《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郭冲五事”。
10. 教战
凡欲①兴师,必先教战。三军②之士,素习离、合、聚、散之法,备谙③坐、作、进、退之令,使之遇敌,视旌麾④以应变,听金鼓而进退。如此,则战无不胜。法曰:“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⑤
战国时,魏将吴起⑥曰:“夫人常死其所不能,败其所不便。故用兵之法,教戒为先。一人学战,教成十人;十人学战,教成百人;百人学战,教成千人;千人学战,教成万人;万人学战,教成三军。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圆而方之,坐而起之⑦,行而止之,左而右之,前而后之,分而合之,结而解之。每变教习,乃授其兵,是为将事。”⑧
「注释」
①欲:马本及唐本、王本皆误作“与”,今从汪本。
②三军:春秋时期,大国多设三军,如晋设上、中、下三军,以中军之将为三军之统帅。楚则设左、中、右三军。本篇所称“三军”,是对全军的统称。
③谙(ān ):熟记,熟悉。
④旌麾(j īnghuī):谓古时用羽毛装饰的军旗,主将用以指挥军队作战。
⑤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语出《论语。子路第十三》。
⑥吴起:战国初期著名军事家。着有《吴子》流传后世。
⑦坐而起之:马本及唐本、汪本皆作“坐而进之”,不符《吴子》原义,今从王本。
⑧本篇史例出自《吴子。治兵第三》。
11. 众战
凡战,若我众敌寡,不可战于险阻之间,须要平易宽广之地。闻鼓则进①,闻金则止,无有不胜。法曰:“用众进止。”②
晋太元③时,秦苻坚④进屯寿阳⑤,列阵淝水⑥,与晋将谢元⑦相拒。元使谓苻坚⑧曰:“君远涉吾境,而临水为阵,是不欲速战。请君少却,令将士得周旋,仆与诸君缓辔而观之,不亦乐乎!”坚众皆曰:“宜阻淝水,莫令得上。我众彼寡,势必万全。”坚曰:“但却军,令得过⑨,而我以铁骑数十万⑩向水,逼而杀之。”融亦以为然。遂麾兵却,众因乱而不能止。于是,元与谢琰⑾、桓伊⑿等,以精锐八千渡淝水,石军⒀拒张蚝⒁,小退。元、琰仍进兵大战淝水南,坚众大溃。⒂
「注释」
①闻鼓则进:王本及汪本皆作“闻鼓则战”。
②用众进止:语出《司马法。用众第五》。
③晋太元:马本及诸本皆脱“太”,今据史补。太元,东晋孝武帝年号。秦音淝水之战,即发生在太元八年(公元383 年)。
④苻坚:十六国时期的前秦皇帝。氏族,略阳临渭(今甘肃秦安东南)人。在淝水作战失败后,为羌族首领姚苌所擒杀。
⑤寿阳:今安徽寿县。
⑥淝水:在今安徽合肥境内。
⑦谢元:史载本作“谢玄”,因《百战奇法》原作者避宋太祖赵匡胤始祖名讳(“玄朗”之“玄”)而援引时改“玄”为“元”。谢玄,东晋名将,宰相谢安之侄。曾受命组织北府兵以御前秦。淝水战后,他率军收复了徐、兖、青、豫等州大片土地。
⑧苻坚:马本及诸本皆误作“苻融”,今据史载校改。
⑨但却军,令得过:马本及诸本皆作“但却,无令得过”,显与原意相悖,故据史校改。
⑩数十万:马本及诸本皆误作“数万”,今据史校改。
⑾谢琰:东晋宰相谢安之子,淝水之战时任辅国将军。
⑿桓伊:东晋谯国鑟e 县(今安徽宿县西)人,字叔夏。初任淮南太守,后迁豫州刺史。淝水之战后,因功升任江州、荆州十郡、豫州四郡都督。
⒀石军:即谢安之弟谢石所率之军。
⒁张蚝:马本及诸本皆误作“张耗”,今据史校改。
⒂本篇史例出自《晋书。谢玄传》。
12. 寡战
凡战,若以寡敌众,必以日暮,或伏于深草,或邀于隘路,战则必胜。法曰:“用少者务隘。”①
《北史》:西魏大统三年,东魏将高欢②渡河③,逼华州④,刺史王罴⑤严守,乃涉洛,军于许原⑥西。西魏遣将宇文泰⑦拒之。泰至渭南,集诸州兵,未会⑧。诸将以众寡不敌,请且待欢更西以观之。泰曰:“欢若至咸阳⑨,人皆转搔扰。今其新至,可击之。”即造浮桥于渭南,军士赍三日粮,轻骑渡渭,辎重自渭南夹渭而西。十月壬辰⑩,至沙苑⑾,距齐军六十余里。高欢率兵来会。候骑告齐兵至,泰召诸将议。李弼⑿曰:“彼众我寡,不可平地置阵⒀。此东十里,有渭曲⒁,可〔先〕据以待之。”遂进至渭曲,背水东西为阵,李弼为右拒,赵贵⒂为左拒。命将士皆偃戈于葭芦之中,闻鼓声而起。日晡⒃,齐军至,望见军少,争进,卒乱而不成列。兵将交,泰鸣鼓,士卒皆起。于谨⒄等以大军与之合战,李弼等率铁骑横击之,绝其军为二,遂犬破之。“⒅
「注释」
①用少者务隘:语出《吴子。应变第五》。
②高欢:一名贺六浑。世居怀朔镇(今内蒙古包头东北),为鲜卑化的汉人。初参加杜洛周起义军,继归葛荣,后叛降尔朱荣。荣死后,他依靠鲜卑武力,联络山东士族势力,拥立北魏孝武帝。永熙三年(公元534 年),他迫孝武帝西奔长安,别立元善见(孝文帝曾孙)为帝(孝静帝),迁都邺城,是为东魏。至此北魏分裂为东、西魏。高欢执魏政十六年,死后,其子高洋代东魏称帝,改国号为齐,史称“北齐”,追尊欢为神武帝。
③河:古代黄河的专称。南北朝以前,称“河”或“河水”,隋唐以后称“黄河”。
④华州:治所在今陕西大荔县。
⑤王罴:马本及诸本皆误作“王霸”,今据史校改。
⑥许原:故址在今陕西大荔西北五十里。
⑦宇文泰:一名黑獭,鲜卑族,代郡武川(今属内蒙古)人。曾参加鲜于修礼起义军,继归葛荣,后降尔朱荣。北魏孝武帝被高欢所逼西奔长安,他拥帝与高欢相对抗,为大丞相,执掌西魏朝政。死后,其子宇文觉代魏称帝,改国号为周,史称“北周”,追尊泰为文帝。
⑧未会:马本及诸本皆误作“来会”,今据史校改。
⑨咸阳:治所在今陕西泾阳。
⑩十月壬辰:即西魏大统三年(公元537 年)的十月初一。
⑾沙苑:故址在今陕西大荔南。
⑿李弼:北周襄平(今辽宁辽阳)人。北魏永安初,从尔朱天光西讨,以功拜征虏将军,后隶侯莫陈悦为大都督。西魏文帝时,他归附文帝,官至太师,封赵国公。
⒀不可平地置阵:马本及诸本皆误作“不可争也,宜置阵”,今据史校改。
⒁渭曲:即渭水之一弯曲处。
⒂赵贵:北魏孝明帝时,任镇北将平。西魏时,被宇文泰任为大都督。北周闵帝时,封楚国公。
⒃日晡:即午后申时,亦即十五至十七时。
⒄于谨:北周洛阳(今属河南)人,字思敬,小名巨弥。北魏永熙三年(公元534 年),他向宇文泰献都关中之策,为泰赏识,被任为大丞相府长史。大统元年(公元535 年),任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宇文觉代西魏称帝后,晋封燕国公。
⒅本篇史例出自《北史。周太祖本纪》。
13. 爱战
凡与敌战,士卒宁进死,而不肯退生者,皆将恩惠使然也。三军知在上之人爱我如子之至,则我之爱上也如父之极。故陷危亡之地,而无不愿死以报上之德。法曰:“视民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①
战国②魏将吴起为西河守,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卧不设席,行不乘骑,亲裹赢粮③,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卒母闻而哭之。或曰:“子,卒也,而将军自吮其疽,何哭也?”母曰:“非然也。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④,遂死于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是以哭之。“文侯⑤以吴起用兵廉平,得士卒心,使守西河⑥,与诸侯⑦大战七十六,全胜六十四⑧。
「注释」
①视民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语出《孙子兵法。地形篇》。但“民”字原作“卒”。
②战国:马本及诸本皆误作“春秋”,今据史校改。
③赢粮:赢,通“盈”;赢粮,谓装满粮食。
④旋踵:旋转脚跟,引申为转身后退之意。
⑤文侯:即战国时期魏国建立者魏文侯,名斯。他任用李悝为相、吴起为将、西门豹为邺令,实行改革,奖励耕战,兴修水利,发展生产,使魏国成为当时强国。
⑥西河:郡名。战国魏置。辖境当今陕西东部的黄河西岸地区。
⑦诸侯:西周、春秋时期分封的各国国君。在其封疆之内,世代掌握统治大权,形成各自为政的许多诸侯国。
⑧本篇史例出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14. 威战
凡与敌战,士卒前进而不敢退后,是畏我而不畏敌也。若敢退而不敢进者,是畏敌而不畏我也。将使士卒赴汤蹈火而不违者,是威严使然也。法曰:“威克厥爱允济。”①
春秋齐景公时,晋伐阿、鄄②,而燕侵河上③,齐师败绩。〔景公患之〕。晏婴乃荐田穰苴④,曰:“穰苴虽田氏庶孽⑤,然其人文能附众,武能威敌,愿君试之。”景公乃召穰苴,与语兵事,大悦之,以为将军,将兵捍燕、晋之师。穰苴曰:“臣素卑贱,君擢之闾伍之中,加之大夫之上,士卒未附,百姓不亲,人微权轻,愿得君之宠臣,国之所尊,以监军,乃可。”于是,景公许之,使庄贾⑥往。穰苴既辞,与庄贾约:“旦日日中会军门。”穰苴先驰至军中,立表下漏⑦待贾。贾素骄贵,以为将己之军而己为监,不甚急,亲戚左右送之,留饮。日中而贾不至。穰苴则仆表决漏,入,行军勒兵,申明约束。〔约束〕既定,夕时,贾乃至。穰苴曰:“何为后期?”贾对曰:“不佞⑧,大夫亲戚送之,故留。”穰苴曰:“将受命之日则忘其家,临阵约束则忘其亲,援桴鼓⑨之急则忘其身。今敌国深侵,邦内骚动,士卒暴露于境,君寝不安席,食不甘味,百姓之命皆垂于君,何谓相送乎?”召军正⑩问曰:“军法期而后至者云何?”对曰:“当斩。”贾惧,使人驰报景公,请救。既往,未及返,于是遂斩庄贾以徇三军。三军皆震栗。久之,景公遣使持节⑾救贾,驰入军中。穰苴曰:“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问军正曰:“军中不驰,今使者云何?”对曰:“当斩。”使者大惧。穰苴曰:“君之使不可杀之。”乃杀其仆、车之左驸⑿、马之左骖⒀,以徇三军。遣使者还报,然后行事。士卒次舍⒁、井灶、饮食、问疾、医药、身自拊循⒂之。悉取将军之资粮,以享士卒,〔身与士卒〕平分粮食,最比⒃其羸弱者。三日而后勒兵。病者皆求行,争奋出为之赴战。晋师闻之,〔为罢去;燕师闻之〕,渡河而解。于是,穰苴乃率众追击之,遂取所亡邦内故境,率兵而归。⒄
「注释」
①威克厥爱允济:语出《尚书。胤政篇》。
②鄄(juàn ):史载原作“甄”,《百战奇法》原作者援引时因避讳宋仁宗嫌名(“祯”)而改“甄”为“鄄”。鄄,今山东鄄城北。
③河上:指黄河南岸之沧、德二州北界。
④田穰苴:春秋齐国人,本姓田,为大司马,故又称司马穰苴,善于治军,深通兵法。
⑤庶孽:即庶子,旧时指妾所生之子。
⑥庄贾:春秋齐国大夫,景公之宠臣。
⑦立表下漏:谓立标竿以测日影,设漏壶以记时间。表,古代测日影时所立的标竿;漏,古代记时用的漏壶。
⑧不佞:犹言“不才”,自谦之词。
⑨援桴鼓:谓拿起鼓槌敲鼓。桴( e ū),鼓槌。
⑩军正:军中执法之官。
⑾持节:古代使者所拿作为凭证之物,节,符节。
⑿左驸:即车之左面的夹车木。驸,通“辅”,夹车木。
⒀左骖:即左面驾车的马。骖(c ān ),一车驾三马为骖。
⒁次舍:即宿营。次,古代行军停驻一地谓之“次”。
⒂拊循:安抚,抚慰。拊,同“抚”。
⒃最比:谓尤其照顾到。最,尤其,极为;比,及,到。
⒄本篇史例出自《史记。司马穰苴列传》。
15. 赏战
凡高城深池,矢石繁下,士卒争先登;白刃始合,士卒争先赴者,必诱之以重赏,则敌无不克焉。法曰:“重赏之下,必有勇夫。”①
汉末大将曹操,每攻城破邑,得靡丽②之物,则悉以赏有功者。若勋劳宜赏,不吝千金。无功妄施,分毫不与。故能每战必胜。③
「注释」
①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语出《三略。上略》。
②靡丽:谓华丽贵重。
③本篇史例出自《三国志。魏书。武帝纪第一》裴松之注引《魏书》。
16. 罚战
凡战,使士卒遇敌敢进而不敢退,退一寸者①,必惩之以重刑,故可以取胜也。法曰:“罚不迁列。”②
隋大将杨素③,御戎严整,有犯军令者,立斩之,无所宽贷。每将对敌,辄求人过失而斩之,多者百余人,少者不下十数人。流血盈前,言笑自若。及其对阵,先令三百人赴敌,陷阵则已,如不能陷阵而还者,无问多少,悉斩之。又令二三百人复进,还如向者。将士股栗,有必死之心,由是战无不胜。④
「注释」
①退一寸者:马本及诸本均无“退”字,根据前后文义,疑脱,故补。
②罚不迁列:语出《司马法。天子之义第二》。
③杨素:隋代名将。弘农华阴(今属陕西)人,字处道。士族出身。初事北周武帝,官至车骑大将军。后从隋文帝灭陈作战有功,官至上柱国,封越国公。他与晋王杨广交厚,曾参予杨广谋篡活动。杨广即帝位后,改封其为楚国公,官至尚书令、司徒。
④本篇史例出自《隋书。杨素传》。
17. 主战
凡战①,若彼为客、我为主②,不可轻战。为吾兵安,士卒顾家,当集人聚谷,保城备险,绝其粮道。彼挑战不得,转输不至,候其困敝击之,必胜。法曰:“自战其地为散地。”③
《晋书》④:后魏武帝⑤,亲征后燕慕容德⑥于邺城⑦,前军⑧大败绩。德又欲攻之,别驾韩 进曰:“古人先决胜庙堂⑨,然后攻战。今魏不可⑩击者四,燕不宜动者三。”德曰:“何故?”曰:“魏垂军⑾远入,利在野战,一不可击也。深入近畿,致其死地,二不可击也。前锋既败,后阵必固,三不可击也。彼众我寡,四不可击也。官军自战其地,一不宜动。动而不胜⑿,众心难固,二不宜动。城隍⒀未修,敌来无备,三不宜动。此皆兵家所忌,不如深沟高垒,以佚待劳。彼千里馈粮,野无所掠,久则三军靡费⒁,则士卒多毙,师老衅生,起而图之,可以捷也。”德曰:“别驾之言,真良、平⒂策也。”⒃
「注释」
①凡战:马本及诸本皆作“凡敌”。从前后文义看,且对照下篇《客战》起句,当为“凡战”,故改。
②若彼为客、我为主:这里所说的“主”与“客”,乃是中国古代常用的军事术语,一般指在本国实施防御作战的军队为“主军”,而深入敌国实施进攻作战的军队为“客军”。
③自战其地为散地:语出《孙子兵法。九地篇》。所谓“散地”,是指在本国境内作战的地区,由于官兵思乡恋土,易于逃散,故称此种作战地区为“散地”。
④《晋书》:马本及诸本皆误作《北史》,今据史校改。
⑤后魏武帝:即北魏太祖道武帝拓跋珪。
⑥慕容德:十六国时期南燕国的建立者。鲜卑族,慕容垂之弟。慕容垂建立后燕,封他为范阳王。其后北魏攻占河北,后燕被截成南北两部。慕容德率众南迁至滑台(今河南滑县东南)称王,后又东取广固(今山东益都东北),占有今山东一带称帝立国,史称“南燕”。
⑦邺城:十六国时属后燕地,位于今河南安阳东北。
⑧前军:指北魏将领拓跋章所率进攻邺城的前锋部队。
⑨庙堂:古代帝王祭祀和商议军国大事的地方。出战之前,必先议决于庙堂之上,然后出兵攻战,因之又称谋划战事为“庙算”。
⑩不可:马本及诸本皆作“不宜”,既与下文四个“不可”不一致,又与史载原义不符,故据史校改。
⑾垂军:史载原作“悬军”,《百战奇法》原作者因避讳宋太祖赵匡胤始祖嫌名(“玄朗”之“玄”)而援引时改“悬”为“垂”。
⑿动而不胜:马本脱“动”,今从唐本。
⒀城隍:即护城壕。
⒁靡费:耗费。
⒂良、平:指汉高祖刘邦的重要谋臣张良、陈平。
⒃本篇史例出自《晋书。慕容德记》。
18. 客战
凡战,若彼为主、我为客,唯务深入。深入,则为主者不能胜也。谓客在重地①,主在散地②故耳。法曰:“深入则专。”③
汉韩信④、张耳⑤以兵数万,欲东下井陉⑥击赵。赵王⑦及成安君陈馀⑧聚兵井陉口,众号二十万。广武君李左车⑨说成安君曰:“闻汉韩信涉西河⑩,虏魏豹⑾,擒夏悦⑿,新喋血阏与⒀。今乃辅以张耳,议欲以下赵,此乘胜而去国远斗⒁,其锋不可当。臣闻千里馈粮,士有饥色,樵苏后爨⒂,师不宿饱。今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⒃,骑不得成列,〔行数百里〕,其势粮食必在其后。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从间道⒄绝其辎重,足下深沟高垒勿与战。彼前不能斗⒅,退不能还,〔吾奇兵绝其后,使〕野无所掠,不十日,两将之头可悬麾下。愿君留意〔臣之计〕。否则,必为所擒。“成安君自以为义兵〔不用诈谋奇计〕,不听,果被杀。⒆
「注释」
①重地:《孙子兵法》所使用的军事术语。谓深入敌境,背后有许多敌人城邑的地区。
②散地:《孙子兵法》军事术语。马本及诸本皆误作“轻地”。据《孙子兵法。九地篇》称:“主军”乃是“自战其地”,而“自战其地为散地”,故改。
③深入则专:语出《孙子兵法。九地篇》。
④韩信:西汉初名将。淮阴(今江苏清江西南)人。初从项羽,后归刘邦,被任为大将。楚汉战争中,刘邦采其策,攻占了关中。刘邦在荥阳、成皋间与项羽相持时,派韩信抄袭项羽后路,破赵取齐,占据黄河下游地区,被封为齐王;不久率军与刘邦会合击灭项羽于垓下(今安徽灵壁南)。汉朝建立,改封其为楚王。后因被告谋反,为吕后所杀。
⑤张耳:秦末大梁(今河南开封)人。陈胜起义时,他与陈馀从武臣北定赵地,武臣为赵王,他为丞相。陈胜起义失败后,他受项羽分封为常山王。后因与陈馀有隙,弃项投刘邦,改封赵王。
⑥井陉:故址在今河北井陉西北。
⑦赵王:即赵王歇。
⑧陈馀:秦末大梁人。陈胜起义后,奉命与张耳从武臣进占赵地。武臣被杀后,他与张耳共立旧贵族赵歇为王;后迫走张耳,自为代王。在韩信破赵之战中兵败被杀。
⑨李左车:西汉初赵王歇之谋士。
⑩西河:指黄河。
⑾魏豹:战国时魏国贵族。秦末陈胜起义时立其兄咎为魏王。秦将章邯攻魏,咎被迫自杀,豹逃至楚,借兵攻下魏地二十余城,自立为魏王。项羽大封诸侯,改封豹为西魏正,后为韩信所虏杀。
⑿夏悦:西汉高帝元年(公元前206 年)七月,夏悦奉陈馀命与张同往说齐王田荣共击常山王张耳,大破之。其它事迹不详。
⒀阏与:古邑名。战国韩地,后属赵。故址在今山西和顺。
⒁远斗:马本及唐本皆误作“远阏”,今从王本、汪本。
⒂樵苏后爨:谓打柴烧饭。樵苏,打柴割草;爨(cuàn ),烧火煮饭。
⒃方轨:两车并行谓之方轨。
⒄间道:偏僻小路。
⒅斗:马本及诸本皆作“进”,不尽原义,故据史校改。
⒆本篇史例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19. 强战
凡与敌战,若我众强,可伪示怯弱以诱之,敌必轻来与我战,吾以锐卒击之,其军必败。法曰:“能而示之不能。”①
战国赵将李牧②,常居代、雁门③,备匈奴。以便宜置吏,市租④皆输入幕府⑤,为士卒费。日击数牛享士,习骑射,谨烽火⑥,多间谍,厚⑦遇战士,约曰:“匈奴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匈奴每入盗,辄入收保,不与战。如是数岁,无所亡失。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赵王谓⑧李牧,李牧如故。赵王召之,使人代牧将。岁余,匈奴来,每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于是,复请牧。牧称疾,杜门不出,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牧曰:“若用臣,臣如前,乃敢奉命。”王许之。李牧遂往,至,如故约。匈奴来无所得,终以为怯。边士日得赏赐不用,皆愿一战。于是,乃具选车得一千三百乘,选骑得一万三千匹、百金之士⑨五万人、控弦者⑩十万人,悉勒兵习战,大纵畜牧,人民满野。匈奴来,佯败不胜,以数千人委之。单于闻之,大率众来入。李牧多为奇阵,张左右翼以击之,大破之,杀匈奴十万余骑,单于奔走。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犯赵边。⑾
「注释」
①能而示之不能:语出《孙子兵法。计篇》。
②李牧:战国末赵国名将。长期驻守赵国北部边境,甚得军心,曾率军打败东胡、林胡、匈奴。赵王迁三年(公元前233 年),因率军击败秦军有功,被封为武安君,后因赵王中秦国反间计被杀。
③代、雁门:代,郡名,地处今河北蔚县一带;雁门,郡名,地处今山西河曲、五寨、宁武以北,恒山以西,内蒙古黄旗海、岱海以南地区。
④市租:马本及唐本皆作“下租”,今从王本和汪本。市租,谓收取租税。
⑤幕府:古代将帅出征,所设府署以帐幕搭设而成,故称将帅之府署为“幕府”。后世地方军政大吏的府署,如明清的督抚衙门,也称“幕府”。
⑥烽火:马本及唐本、汪本皆误为“风火”,今从王本。烽火,古代边防报警设施。当敌人入侵时,即在边境所筑的高台(烽火台)上烧柴或点燃狼粪以传报敌情。
⑦厚:马本及诸本皆误作“后”,今据史校改。
⑧谓:史籍原作“让”,《百战奇法》原作者因避讳宋英宗父名(“允让”之“让”)援引时改“让”为“谓”。
⑨百金之士:指敢于冲锋陷阵而获得重金奖赏的勇士。
⑩控弦者:指会拉弓射箭的射手。
⑾本篇史例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20. 弱战
凡战①,若敌众我寡,敌强我弱,须多设旌旗,倍增火灶,示强于敌,使彼莫能测我众寡、强弱之势,则敌必不轻与我战,我可速去,则全军远害。法曰:“强弱,形也。”②
后汉③,羌胡反,寇武都④,邓太后⑤以虞诩⑥有将帅之略,迁武都太守。羌乃率众数千,遮诩于陈仓⑦、崤谷⑧,诩即停军不进,而宣言上书请兵,须到当发。羌闻之,乃分抄傍县。诩因其兵散,日夜进道,兼行百余里⑨。令吏士各作两灶,日增倍之,羌不敢逼。或问曰:“孙膑减灶而君增之。兵法日行不过三十里,〔以戒不虞〕,而今日且行二百里,何也?”诩曰:“虏众多,吾兵少。虏见吾灶日增,必谓郡兵来迎。众多行速,必惮追我。孙膑见弱,吾今示强,势有不同故也。”⑩
「注释」
①凡战:王本和汪本皆作“凡与敌战”。
②强弱,形也:语出《孙子兵法。势篇》。
③后汉:指东汉。
④武都:郡名。汉武帝时置。东汉时郡治在下辨(今甘肃徽县西)。
⑤邓太后:即东汉和帝刘肇之皇后,名绥。和帝死后,她先后立殇帝刘隆(和帝少子)、安帝刘祜(章帝孙),临朝执政十余年。
⑥虞诩:东汉陈国武平(今河南鹿邑西北)人,字升卿。安帝时,始为朝歌(今河南汤阴西南)长,后任武都太守。顺帝时,官至尚书仆射。
⑦陈仓:古县名,秦置。因山而得名,治所在今陕西宝鸡东。
⑧崤谷:即散关,亦称大散关。位于今陕西宝鸡西南大散岭上,当秦岭咽喉,是自陈仓出陕入川的交通要道,向为兵争要地。
⑨兼行百余里:马本及唐本“兼行”后有“日行”,显系衍文,今据史载删除。兼行,谓两倍行程,故“兼行百余里”,实际行程当为二百余里。
⑩本篇史例出自《后汉书。虞傅盖臧列传》。
21. 骄战
凡敌人强盛,未能必取,须当卑词厚礼,以骄其志,候其有衅隙可乘,一举可破。法曰:“卑而骄之。”①
蜀将关羽②北伐,擒魏将于禁③,围曹仁④于樊⑤。吴将吕蒙⑥在陆口⑦称疾,诣建业⑧,陆逊⑨往见之,谓曰:“关羽接境,如何远下⑩,后不堪忧也!”蒙曰:“诚如来言,然我病笃。”逊曰:“羽矜其骁气,凌轹⑾于人。始有大功,意骄志逸⑿,〔但务北进,无嫌于我。〕又相闻病,必益无备。今出其不意,自可擒制。下见至尊⒀,宜好为计。”蒙曰:“羽素勇猛,既难与敌,且已据荆州,恩信大布,兼始有功,胆气益壮,未易图也。”蒙至都,权问:“卿病,谁可代者?”蒙对曰:“陆逊虑思深长,才堪负重,观其规虑⒁,终可大任。而未有远名,非羽所忌,无复是过⒂。若用之,当今外自韬隐⒃,内察形便,然后可克。”权乃召逊,拜偏将军右部督⒄代蒙。逊至陆口,书与羽曰:“前承观衅而动,以律行师⒅,小举大克,一何巍巍!敌国败绩,利在同盟,闻庆抚节⒆,想遂席卷,共奖王纲⒇。某不敏,受任来西,延慕光尘(21),思禀良规(22)。“又曰:”于禁等见获,遐迩欣叹,以为将军之勋足以长世,虽昔晋文城濮之师(23),淮阴拔赵之略(24),蔑以尚之(25)。闻徐晃(26)等步骑驻旌(27),窥望麾葆(28)。操猾虏也,忿不思难,恐潜增众,以逞其心。虽云师老,犹有骁悍。且战捷之后,常苦轻敌,古术军胜弥警,愿将军广为方针,以全独克。仆书生疏迟,忝所不堪(29),嘉邻威德,乐自倾尽,虽未合策,犹可怀也。〔傥明注仰(30),有以察之。〕“羽览书有谦下自托之意,遂大安,无复所嫌。逊具启状,陈其可擒之要。权乃潜军而上,使逊与吕蒙为前部,至即克公安、南郡。(31)
「注释」
①卑而骄之:语出《孙子兵法。计篇》。
②关羽:三国蜀汉大将。河东解县(今山西临猗西南)人,字云长。东汉末,从刘备起兵于涿郡。建安五年(公元200 年),刘备为曹操所败,羽被俘后受封汉寿亭侯,后仍归刘备。建安十九年(公元214 年)镇守荆州;二十四年率军北进,围攻曹操部将曹仁于樊城,大破于禁所领七军。不久,因后方空虚无备,孙权派兵袭占公安(今湖北公安西北)、南郡(治今湖北江陵),荆州完全丢失,关羽父子兵败被俘杀。
③于禁:三国魏钜平(今山东泰安南)人,字文则。初从济北鲍信镇压黄巾起义,后归曹操,官至虎威将军,封益寿亭侯。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 年),奉命率军赴樊城援救曹仁,兵败投降关羽。后孙权军袭占荆州,禁被放还魏,惭恨而死。
④曹仁:曹操堂弟,字子孝。东汉末随曹操起兵,官至征南将军,屯兵江陵,以御东吴。曹丕称帝后,他任大将军。
⑤樊:即樊城,今属湖北襄樊市。
⑥吕蒙:三国东吴名将。汝南富陂(今安徽阜南东南)人,字子明。从孙权征战有功,任横野中郎将。赤壁战后,任偏将军;袭取荆州后,任南郡太守,封孱陵侯,不久病死。
⑦陆口:俗称陆溪口,在今湖北嘉鱼县西南之陆水入江处。三国时为东吴军事重镇。
⑧建业:东吴都城,今江苏南京。
⑨陆逊:东吴名将。吴县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字伯言。孙策之婿,出身士族家庭,善于谋略,为吕蒙所荐,任偏将军右部督代蒙屯陆口。袭取荆州后,升任大都督,掌东吴兵权,督军先后败刘备于猇亭(今湖北宜都北),破曹休于石亭(今安徽怀宁、桐城间),官至丞相。
⑩远下:谓吕蒙称病离陆口而东下回建业。建业对陆口而言相距既远目又在长江下游,故谓“远下”。
⑾凌轹:亦称“陵轹”、“輘轹”,谓倾轧,欺压。
⑿始有大功,意骄屯逸:马本和唐本皆作“禁等为水所没,非战守之所失,于国家大计未有所损”。经查,此非陆逊对吕蒙所讲之话,而是司马懿建议曹操不要迁都河北时所讲的话(原文见《晋书。宣帝纪》),这里显系张冠李戴。今从王本。
⒀至尊:谓至高无上的地位,古代多指皇位,故用作皇帝的代称。这里系指孙权。
⒁规虑:谓器识,谋划,思虑。
⒂无复是过:意思是,没有再能超过陆逊的。是,代指陆逊。
⒃韬隐:隐藏谋略企图。
⒄偏将军右部督:右部督,系偏将军之属官;马本及各本皆误作“都督”,今据史校改。
⒅以律行师:用法制来治军打仗。语出《周易。师卦》初六爻辞“师出以律。”
⒆闻庆抚节:马本及唐本将“庆”误作“爱”,今从王本。庆,即可纪念庆贺的事情,这里指关羽围曹仁于樊、败于禁七军。抚节,以手击节,表示祝贺之意。整个句意是,听到这个喜庆的消息,我们就击节祝贺。
⒇共奖王纲:奖,奖助,辅助也;王纲,谓朝廷之法度,这里指东汉朝廷。谓共扶汉室之意。
(21)延慕光尘:延慕,延颈倾慕;光尘,光照尘世。句意谓引颈仰慕你光照尘世的业绩。
(22)思禀良规:意思是渴望接受你对我的良好教诲。
(23)晋文城濮之师:即指春秋时期晋楚城濮之战。周襄王二十年(公元前632 年),晋文公率军与楚将子玉军在城濮(今山东范县西)交战,晋军大败楚军,从此确立了晋国的霸主地位。事见《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24)淮阴拔赵之略:马本及唐本将“拔”误作“授”,今从王本。淮阴,指汉初名将淮阴侯韩信。汉高帝三年(公元前204 年)十月,韩信率兵攻赵,采用出奇制胜之略,以少胜多,大破赵军,攻占赵地。事见《史记。淮阴侯列传》又见《汉书。韩信传》。
(25)蔑以尚之:蔑,无;尚,超过。句意是没有超过你(指关羽)的。
(26)徐晃:三国魏名将。河东杨县(今山西洪桐县东南)人,字公明。先从车骑将军杨奉镇压黄巾起义,后归曹操,任右将军,封阳平侯。
(27)驻旌:旌,旗帜,代指军队。驻旌,谓驻扎军队。
(28)麾葆:即古代将帅指挥军队作战的旗帜。这里代指关羽。
(29)忝所不堪:忝(tiǎn ),谓有愧于,羞于,自谦之词。句意谓有愧于自己不能胜任的职位。
(30)傥明注仰:傥,倘若;注仰,仰目注视。句意谓倘能明白我对你的仰慕之忱。
(31)本篇史例出自《三国志。吴书。陆逊传》。
22. 交战
凡与敌战,傍与邻国①,当卑词厚赂结之,以为己援。若我攻敌人之前,彼犄②其后,则敌人必败。法曰:“衢地则合交。”③
三国蜀将关羽,围魏曹仁于樊,魏遣左将军于禁等救之,会汉水暴起,羽以舟兵虏禁等步骑三万送江陵④。是时,汉帝都许昌⑤,魏武⑥以为近贼,欲徙河北,以避其锋。司马懿谏曰:“禁等为水所没,非战守之所失,于国家大计未有损失,而便迁都,既示敌以弱,又淮、淝之人俱不安矣。孙权、刘备,外亲而内疏,羽今得意,权必不愿也。可谕权,令犄其后,则樊围自解。”魏武从之,遣使结权,遂遣吕蒙西袭公安,拔之,羽果弃樊而去。⑦
「注释」
①傍与邻国:王本作“傍有邻国”。
②犄(j ì):牵制。
③衢地则合交:语出《孙子兵法。九地篇》。
④江陵:今属湖北。
⑤汉帝都许昌:汉帝,即东汉献帝刘协。建安元年(公元196 年)九月,曹操奉献帝自洛阳迁都于许昌(今河南许昌东)。
⑥魏武:即曹操。曹操死后,其子曹丕代汉称帝,是为文帝,建国号魏,追尊曹操为武皇帝,故史称曹操为魏武帝。
⑦本篇史例出自《晋书。宣帝纪》,又见《三国志。魏书。蒋济传》。
23. 形战
凡与敌战,若彼众多,则设虚形以分其势,彼不敢不分兵以备我。敌势既分,其兵必寡;我专为一,其卒自众。以众击寡,无有不胜。法曰:“形人而我无形。”①
汉末,建安五年,曹操与袁绍相拒于官渡②。绍遣郭图③、淳十琼、颜良攻曹将东郡太守刘延于白马④,绍率兵至黎阳⑤,将渡河。夏四月,曹操北救延。荀攸⑥说操曰:“今兵少不可敌,若分其势乃可。公到延津⑦,若将渡河向其后,绍必西应之。然后轻兵袭白马,掩其不备,颜良可擒也。”操从之。绍闻兵渡,即分兵西应之。操乃率军兼行趋白马,未至十余里,良大惊,来迎战。操使张辽、关羽前登,击破之,斩良,遂解白马之围。⑧
「注释」
①形人而我无形:语出《孙子兵法。虚实篇》。
②官渡:古地名。位于今河南中牟东北,临古官渡水。东汉建安五年(公元200 年),曹操以劣势兵力歼灭袁绍主力于此,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今尚存上垒遗迹,称中牟台,又名曹公台。
③郭图:东汉颍川(今河南禹县)人,字公则。为袁绍谋士,曾劝绍乘汉献帝东迁,将其挟持于邺,但不为绍从。
④白马:古县名。位于今河南滑县东。
⑤黎阳:汉置县。位于今河南浚县东。《汉书。地理志》注引“晋灼曰:”黎山在其南,河水经其东。其山上碑云县取山之名,取水之阳以为名。‘“
⑥荀攸:东汉颍阴(今河南许昌)人,字公达。东汉末,曾任黄门侍郎,后为曹操军师,从征屡献计谋,被任为尚书令。后随曹操攻孙权,病死于途中。
⑦延津:古津渡名。位于今河南汲县东之古黄河渡口。
⑧本篇史例出自《三国志。魏书。武帝纪第一》。
24. 势战
凡战,所谓势者,乘势也。因敌有破灭之势,则我从而迫之,其军必溃。法曰:“因势破之。”①
晋武帝②密有灭吴之计,而朝议多违,惟羊祜③、杜预④、张华⑤与帝意合。祜病,举预自代。及祜卒,拜预镇南大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既至镇,缮兵甲,耀威武,遂拣精锐,袭破吴西陵都督张政,乃启请伐吴之期。帝报待明年方欲大举。预上表曰:“凡事当以利害相较,今此举十有八九之利,而其害一二,止于无功耳。朝臣言破败之形,亦不可得,直是计不出己,功不在身,各耻其前言之失,故守之耳。昔汉宣帝议赵充国所上事⑥效之后,责诸议者,皆叩头而谢,以塞异端也。自秋以来,讨贼之形颇露之。若今中止,孙皓⑦怖而生计,或徙都武昌⑧,更添修江南诸城,远居其人,城不可攻,野无所掠,积大船于夏口⑨,则明年之计或无所及矣。“时帝与张华围棋,而预表适至。华推枰⑩敛手曰:”陛下圣明神武,国富兵强,吴王淫虐,诛杀贤能,当今讨之,可不劳而定。“帝乃许之。预陈兵江陵,遣周旨、伍巢等率兵泛舟夜渡,以袭乐乡⑾,多张旗帜,起火巴山,出于要害之地,以夺贼心,遂虏吴都督孙歆。既平上流,于是湘江以南,至于交、广⑿,吴之州郡,望风归附,预仗节宣诏而抚绥之。时诸将会议,或曰:”百年之寇,未能尽克。今大暑,水潦方降,疾疫将起,宜伺来冬,更为大举。“预曰:”昔乐毅藉济西一战⒀,以并强齐。今兵威已振,譬如破竹,数节之后,皆迎刃而解,无复着手处也。“遂指授群帅⒁,径造⒂秣陵⒃,所过城邑,莫不束手,遂平孙皓。⒄
「注释」
①因势破之:语出《三略。上略》。
②晋武帝:即司马炎。魏咸熙二年(公元265 年),他取代曹魏称帝,改国号为晋,史称“西晋”。
③羊祜:西晋大臣。泰山南城(今山东费县西南)人,字叔子。晋武帝时任尚书左仆射,曾参与谋划灭吴。他出镇襄阳十年,都督荆州诸军事,开屯田,修兵甲,储军粮,为其后一举灭吴打下了基础。
④杜预:西晋大将,著名学者。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字符凯。晋武帝时,为羊祜所举,祜卒后,代镇襄阳,任镇南大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因灭吴有功,封当阳县侯。他博学多才,尤善谋略,时有“杜武库”之称。着有《春秋左氏经传集解》、《孙子兵法注》等。
⑤张华:西晋大臣。范阳方城(今河北固安南)人,字茂先。晋初任中书令,力排异议,支持武帝司马炎灭吴计划。灭吴后,受封广武县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