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11月14日,中国代表在第34届联大讨论柬埔寨问题的全体会议上发言,呼吁联合国大会采取措施,迅速制止越南对柬埔寨的侵略,要求越南立即撤出全部侵略军,让柬埔寨人民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他指出,这是解决柬埔寨问题的关键所在和当务之急,还要求联大对正在英勇抵抗越南侵略的柬埔寨军民提供一切可能的支持和帮
-- 173
261中国与联合国
助。中国代表重申,中国政府和人民已经并将继续采取有效措施,从政治上、道义上、物质上大力支持柬埔寨人民抗击越南侵略的正义斗争。
1982年,中国代表在第37届联大审议柬埔寨局势的会议上,谴责越南在一个超级大国的支持下继续推行地区霸权主义和扩张政策,并表明中国政府一贯赞成柬埔寨问题尽早获得公正合理的政治解决的主张。
第二,中国在联合国多次揭露越南“假撤军”
的企图,谴责越南玩弄花招,颠倒黑白的卑劣手法。
1981年10月,中国代表在第36届联大审议“柬埔寨局势”议题的会议上发言,严词驳斥越南为掩盖其侵略和占领柬埔寨罪行而制造的种种借口和谎言,呼吁各国通过东盟国家在本届联大提出的关于“柬埔寨局势”
的决议草案,迫使越南立即无条件地从柬埔寨撤出全部军队。本届联大最终以压倒多数通过了关于要求越南从柬埔寨撤军的决议案。
1984年11月,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在第39届联大发言时指出,尽管联大一次又一次地通过决议,要求从柬埔寨撤走一切外国军队,越军还是赖在柬埔寨不走。在从柬埔寨撤出一切外国军队这一关键问题上,越南说了不少漂亮话,但是,越南当局闪烁其辞,始终没有对撤军做出明确的承诺。中国代表还驳斥了越南制造的所谓“中国威胁”的谎言,指出越南入侵柬埔寨才是东南亚紧张局势的根源。维护东南亚地区和平稳定,是一个紧迫而严肃的问题,决不允许任何人在这个问题上歪曲真相,颠倒是非,转移视线,以达到其不可告人的目的。
第三,中国在联合国一再强调要求通过政治途径和平解决柬埔寨问题,并主张在这一问题上充分发挥联合国及其他
-- 174
中国与联合国361
有关各方的作用,保证柬问题的顺利解决。190年2月11日,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在纽约举行会议,包括中国在内的五个常任理事国都同意柬埔寨在停火和停止外国军事援助之后,将在联合国的监督下举行自由选举。
2月13日,中国代表在安理会常任理事会上指出,必须真正地发挥联合国的作用,确保柬埔寨问题全面公正解决。
中国方面认为,在柬过渡期建立以西哈努克亲王为首的四方联合政府,是一种最好的解决办法。但是现在各方认为组织这样一个联合政府困难很大,主张由联合国组织一个行政机构来取代目前存在的金边政权和已得到联合国承认的柬民族政府。中国方面不反对这个主张,但是认为要实现这个主张,必须真正发挥联合国的作用,在公正合理的基础上,全面推动柬埔寨问题的政治解决。
第四,中国派工程兵大队参加联合国驻柬临时权力机构主持下的在柬维和行动。
自192年4月起至193年9月止,中国共派出800人次先后赴柬执行任务并圆满完成了筑路、修桥、建机场等多项工程。其间,有2人牺牲、4人受伤。
第五,中国一贯认为,柬问题的最终解决,还是要依靠柬人民自己,外部势力不应干预柬内部事务。现柬民族政府虽已成立,但目前柬国内务派之间的矛盾和分歧还很多,在前进的路上还有很多困难,只有各方都以大局为重,本着互谅互让的精神,这些矛盾和困难才能够得到解决,把柬建成一个独立、统一、和平与中立的国家。
坚决反对苏联入侵阿富汗 阿富汗位于西亚最东部,是一个内陆国家,北邻俄罗斯,西界伊朗,东南接巴基斯坦,最
-- 175
461中国与联合国
东部与中国有不长的边界。阿富汗国土面积约65万平方公里,人口近200万,伊斯兰教为国教。阿富汗地处中亚、印度、伊朗商道的枢纽,从此南下可达印度洋,西出350英里便到波斯湾,因而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60年代,苏联逐步走上霸权主义道路之后,控制阿富汗成为苏南下战略的一个重要目标,而70年代阿富汗国内动荡的政治局势为苏军入侵提供了良机。
1978年4月28日,一批亲苏的人民民主党人发动政变,推翻了达乌德政权,由塔拉基任主席兼总理。苏联派去了大批军事顾问,从上到下严密控制了阿富汗。人民党夺取政权后,内部斗争日益激烈,分成了以卡尔迈勒为首的“旗帜派”和以塔拉基为首的“人民派”。
1979年9月,阿明杀死塔拉基,夺得政权,自任主席兼总理。由于阿明倾向西方,引起了苏联的不安,苏联唯恐失去这块前进基地,遂决定直接出兵控制阿局面。经过一系列周密的准备,1979年12月27日晚,苏军空降兵突然占领喀布尔,杀死了阿明。与此同时,大批苏军地面部队越过边境,侵入阿富汗,对阿实行全面军事占领。紧接着,苏军又扶植了卡尔迈勒政权。
虽然苏军全面占领了阿富汗,但有着顽强反抗精神的阿富汗人民是不甘屈服的。
他们拿起武器,组成圣战者游击队,开始四处打击侵略者。
虽然苏联在阿富汗投入了12万正规军及大量现代化武器装备,却始终无法消灭阿富汗游击队。苏军在阿富汗处处被动挨打,伤亡兵力近3万人,耗资达100多亿美元,陷入了长期的消耗战中。
苏联公然践踏《联合国宪章》和国际关系准则,对一个
-- 176
中国与联合国561
不结盟的主权国家进行赤裸裸的武装侵略,不仅严重侵犯了阿富汗的独立和主权,而且构成了对亚洲及世界和平与安全的严重威胁,从而激起了世界舆论的极大愤慨。
各国政府、组织及其领导人纷纷发表声明和谈话,强烈谴责苏联这一侵略行径。联合国大会也多次以压倒优势的投票表决方式通过多个决议,要求外国军队立即无条件地从阿富汗完全撤出,呼吁有关各方努力达成政治解决阿富汗问题。
联合国对苏联入侵阿富汗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采取多种措施试图恢复阿富汗的和平,稳定这一地区的局势。
第一,联合国认为苏军入侵阿富汗违反了《联合国宪章》的基本原则,要求保护阿富汗的领土、主权完整和政治独立,并且呼吁所有外国军队立即无条件地撤出阿富汗。
1980年1月7日,安理会对上述决议草案进行表决时,由于苏联投反对票而没能通过。于是安理会决定召开大会紧急特别会议以审议阿富汗问题,会议重申了尊重每一个国家的主权、领土完整和政治独立是宪章的一个基本原则,对“在阿富汗发生的不符合宪章原则的武装干涉”表示极大的惋惜,并要求外国军队立即无条件地全部撤出阿富汗,“使阿富汗人民能够在没有任何外来干涉、颠覆或限制的情况下决定他们自己的政体和选择他们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制度”。
第二,联合国秘书长对阿富汗问题进行了调解、斡旋,力图通过谈判达到政治解决,联合国大会也积极支持秘书长的这一努力。
1982年,联合国秘书长指派私人代表访问了巴基斯坦、阿富汗和伊朗,认为要解决阿富汗问题,首先必须解决以下4个相互密切联系的问题:撤出外国军队;不干预和
-- 177
61中国与联合国
不干涉阿内政;国际担保;难民自愿返回家园。在秘书长的大力协助下,经过多次磋商,逐步达成了全面政治解决阿富汗问题的基本意见。
第三,联合国积极进行难民的救助工作。
1980年,联大呼吁所有国家及国际组织与联合国难民事务高级专员协调一致,给予人道主义救济援助,以减轻阿富汗难民的苦难。
1984年,联大要求所有有关国家为紧急达成政治解决办法和创造必要的条件,使阿富汗难民能够自愿、安全、体面地返回家园而努力。同时,联合国还向流亡巴基斯坦的大批阿富汗难民提供食品、住房、医药保健等人道主义援助。
中国政府一贯反对战争,维护世界和平,更反对霸权主义的侵略行径。在阿富汗问题上,中国的这一立场表现得异常鲜明。
第一,中国在联合国强烈谴责苏联的霸权主义行径,坚决要求苏联立即停止对阿富汗的侵略和干涉,撤出其一切武装部队。
1980年11月,中国代表在联合国审议阿富汗局势的会议上强调,“苏联入侵阿富汗是它霸权主义野心的大暴露,标志着它对外侵略扩张已经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1981年11月16日,中国代表在第36届联大发言时,要求苏联立即无条件地从阿富汗撤军,并指出,“当前在侵略者毫无回心转意的时刻,尤其需要国际社会坚持原则、坚持斗争,才能为最终实现阿富汗问题的真正政治解决创造条件”。
第二,中国对于阿富汗问题的解决,有着自己的立场和原则。
1980年11月,中国代表在第35届联大上提出了公正合理地解决阿富汗问题所应遵循的3项基本原则:(1)苏联
-- 178
中国与联合国761
必须遵照联合国有关决议,立即无条件地从阿富汗撤出全部军队,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和前提;(2)在外国军队撤出后,由阿富汗人民在没有外来干涉的情况下决定自己的命运;(3)恢复阿富汗的独立和不结盟地位。在上述3项原则得以实现后,我国愿同有关国家共同参加一项国际保证,即:不占领阿富汗的领土和利用它的领土去侵犯该地区其他国家的独立和主权,不以任何方式干涉阿富汗的内政。
第三,中国在支持政治解决阿富汗问题的同时,谴责苏联在撤军问题上耍弄两面手法,企图蒙蔽世界舆论。
1983年11月,中国代表在第38届联大辩论阿富汗问题时,指责苏联在阿富汗问题上耍花招,企图把阿富汗变成向南扩张的基地。
中国代表说:“中国赞成政治解决阿富汗问题,但任何政治解决的方案都必须符合联合国大会的决议的基本原则。”1987年10月,中国代表在联大发言中指出,自去年以来,苏联宣布从阿富汗部分撤军,喀布尔当局也宣布实行单方面“停火”。但是,所谓撤军,只是撤走了一点微不足道的军队;所谓停火,实际上继续对抵抗运动和无辜平民进行镇压。这种所谓的先和解后撤军,其实不过是拖延撤军的托词。中国还严正批驳了苏联把停止所谓“外来干涉”和实行所谓“民族和解”作为它从阿富汗撤军的先决条件。中国代表指出,只有尽快从阿富汗撤出全部外国军队,才能实现真正的民族和解。
经过历时近9年的斗争,苏联在强大的内外压力下不得不做出了撤军的决定,以求尽早和平解决阿富汗问题。
198年4月14日,在日内瓦签署了关于政治解决阿富汗问题的协
-- 179
861中国与联合国
议。协议包括4个文件和1个备忘录,由巴基斯坦、阿富汗、美国、苏联分别签署。根据协议,苏联将从5月15日开始从阿富汗撤军,9个月完成全部撤军工作;阿富汗难民将自愿返回家园。
1989年2月15日,苏军全部撤出了阿富汗,这就为公正合理地解决阿富汗问题创造了条件。虽然阿各派游击队达成协议,联合组建了阿富汗伊斯兰国政府,但由于阿富汗国内各派分歧较大,目前内战频仍。因此,阿富汗问题的最后解决必然要经过一段艰难曲折的道路。
促进解决克什米尔争端 查谟和克什米尔邦原是英属印度的一个土邦,根据分治计划和1947年印度独立法,该邦得自由加入与其相邻的印度或巴基斯坦。该邦大君要求加入印度,印度接受了这一要求,但达成一项谅解,即这一问题将交由该邦人民决定。
1948年1月,印度向安理会控诉说,若干部族人和其他人在巴基斯坦的支持和参与下入侵克什米尔,而且发生了大规模的战斗。
巴基斯坦否认印度的指控,声明克什米尔加入印度是非法的。安理会决定设立联合国印度和巴基斯坦问题委员会,首先对查谟和克什米尔的局势进行调查和调停,并在得到安理会的指示时,对巴基斯坦所指控的其他情况进行调查和调停。
安理会还建议采取各项措施,其中包括使用观察员,以制止战斗和为举行自由公正的公民投票创造适当的条件。为协助实施这些措施,安理会指示该委员会立即前往印度次大陆,在印度和巴基斯坦政府之间进行斡旋和调停。
联合国印度和巴基斯坦问题委员会向印度和巴基斯坦提出了关于停火和撤军的建议,并且还向两国政府提议,通过
-- 180
中国与联合国961
举行自由公正的公民投票,解决查谟和克什米尔加入印度或巴基斯坦的问题。双方在作出澄清和谅解的基础上接受了这些建议。
停火于1949年1月1日开始生效。
联合国军事观察员被部署在该地区监督停火。
1949年7月,根据两国在联合国委员会的主持下在卡拉奇达成的协议,在查谟和克什米尔确定了停火线。
印度和巴基斯坦也接受了联合国委员会关于举行公民投票的提议。但是,关于在公民投票有可能进行之前实行该邦非军事化的条件,该委员会未能与双方达成协议。尽管有联合国的几个代表居中调停,双方的分歧依然存在。
1957~1964年期间,这一问题屡次被提到安理会来审议。
1965年8月初,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间再度发生战争行动。安理会要求停火,1965年9月,在联合国驻印度、巴基斯坦军事观察小组(印巴观察小组,是根据安理会1948年关于设立联合国印度和巴基斯坦问题委员会的决议成立)的协助下实现了停火。同时,秘书长向安理会报告说,他决定将在印巴边界上监督停火的观察员组织成为联合国印度—巴基斯坦观察团,这与联合国驻印巴观察小组在克什米尔的活动是不相同的。
1966年2月,秘书长通知安理会,他的代表所召集的印度和巴基斯坦代表,在1月份举行了一系列的联席会议。在会上拟订了撤军计划和工作细则。他说,印度总统和巴基斯坦总统1月10日在塔什干(由苏联发起双方进行会晤的地方)
发表的一项联合声明中,同意两国所有武装人员应在2月25日以前撤回1965年8月5日之前各自的阵地。1966年2
-- 181
071中国与联合国
月,在印巴观察小组和联合国印巴观察团军事观察员的监督下实现了撤军。
1971年,爆发了另一次印巴冲突。这一次是和东巴基斯坦的内乱相联系的,东巴基斯坦后来成为独立的孟加拉国。
由于数百万难民流入邻国印度,加剧了次大陆的紧张局势。秘书长在两国政府的同意下,制定了两项大规模的人道主义的方案。一项是在联合国难民事务高级专员的领导下,救济在印度的巴基斯坦难民。另一项是在联合国代表的领导下,援助东巴基斯坦的受难居民。
1971年7月,秘书长提请安理会注意这一地区局势的恶化。他说,这种局势是对国际和平与安全的潜在威胁。他注意到这种局势涉及到人道主义、经济及政治方面的问题,指出联合国应当为防止局势进一步恶化起更直接的作用。
1971年10月,秘书长向印度和巴基斯坦政府表示,愿意为处理这一地区的局势进行斡旋,但印度没有接受这一建议。
12月,两国之间爆发了全面的战争行动。
秘书长按照宪章第99条通知安理会,该局势已构成对国际和平与安全的威胁。
12月17日,战斗由于停火而终止之后,安理会要求严格实行停战,直到所有武装部队都撤回到各自的领土,撤回到充分尊重印巴观察小组监督下的克什米尔停火线的阵地。安理会还要求在减轻人民苦难方面提供国际援助,并授权秘书长委派一名特别代表帮助解决人道主义方面的问题。
1972年7月,印度总理和巴基斯坦总统在西姆拉签订了一项协定,规定了克什米尔的控制线。同时,在联合国帮助下,难民返回了家园。联合国的救济工作为恢复遭受战争破
-- 182
中国与联合国171
坏的孟加拉国经济铺平了道路。
1974年孟加拉国成为联合国会员国。
二 促进解决拉丁美洲争端
谴责美军入侵巴拿马 巴拿马位于中美洲最狭长的地带,地跨大西洋和太平洋。
1903年11月,美国强迫巴拿马接受了不平等的《巴美运河条约》。
该条约规定将巴拿马中部纵贯国土宽达16。
1公里的狭长地带划作运河区,租让给美国,供美国“永久使用、占领和控制”。
1914年巴拿马运河凿通后,美国将运河区变成了“国中之国”。
运河区有美国最重要的海外军事基地,受美国法律管辖,由美国总督管理。
美国对巴拿马的压迫和剥削,激起了巴拿马人民的强烈反抗。为了争取国家的政治独立和主权完整,巴拿马人民围绕运河的主权问题,同美国进行了长期的不屈不挠的斗争。
美国卡特政府上台后,面对强大的政治压力,不得不与巴拿马签署了巴拿马运河新条约。
条约规定到190年由巴拿马人接管巴拿马运河,到199年美军全部撤出巴拿马运河区。
80年代以来,卡特的继任者里根和布什都对新条约耿耿于怀,不愿轻易丢掉这块风水宝地。
1987年6月,巴拿马实权人物诺列加将军操纵大选、排斥异己,参与国际毒品走私等问题被揭发出来后,激起人民的不满情绪,要求诺列加下台,争取民主的呼声日益高涨。美国借此机会,向巴拿马施加了强大的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压力,逼迫诺列加下台。
-- 183
271中国与联合国
由于诺列加在国内的势力根深蒂固,美国的计划始终没能实现,而诺列加的反美立场却日趋坚定。
1989年布什入主白宫。
这一年是美巴关系关键性的一年。巴拿马运河在年底即将由巴拿马人接管,而美国在运河区最后十年能否维持其既得利益,也成为一个日益紧迫的问题。这一切都取决于巴拿马政府对美的态度。诺列加不改初衷,其敌视美国的立场促使美国下决心要把他除掉。
从1989年5月起,美国策划了一系列推翻诺列加的行动。
先是支持巴拿马国内反对派竞选,并提供了100万美元的竞选费用,还频繁调动军队进行军事演习,向巴拿马施加军事压力。
在选举失败后,美国又于10月3日策划了一次军事政变。在上述计划未能成功后,美国便开始调兵遣将,肆意进行军事挑衅,准备直接进行军事入侵。
1989年12月16日,4名美国军官乘车向巴国防军总部射击,在遭到巴拿马军队反击后,一名美国军官身亡。这件事为美国入侵巴拿马提供了借口。
12月20日凌晨,美军最新式的F-117隐形战斗轰炸机,避开巴拿马国防军雷达,潜入巴拿马上空对预定的目标进行了轰炸。随后,美国从本土及驻巴拿马的军事基地出兵2万多人,在坦克、装甲车、直升机和轰炸机的掩护下,一举摧毁了巴拿马国防军总部和部分军营,占领了国际机场、道路和其他重要设施。美军在梵蒂冈驻巴拿马使馆逮捕了诺列加,将他押往美国受审。
然后,美国扶植巴拿马反对派领导人恩达拉担任巴拿马新总统。
美国公然使用武力,粗暴地践踏一个国家的主权,充分暴露了其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的嘴脸,激起了全世界人民的
-- 184
中国与联合国371
强烈愤慨。这次入侵使巴拿马数千人死伤,损失财富数十亿美元,首都巴拿马城满目疮夷。美国这样一个大国公然用武力干预一个弱小国家的内政,逮捕其领导人并送往美国受审,这不仅践踏了国际法中“一国不可以在他国或对他国人民行使管辖权”的基本原则,而且是对美国标榜的“人权”与“民主”的嘲弄。
由于美国是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又是经济军事力量强大的超级大国,再加上苏联力量衰落,无力与美国竞争,这就更助长了美国称霸世界的野心。联合国虽然召开紧急会议研究巴拿马局势,呼吁美国从巴拿马撤军,但美国的否决权使联合国没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中国和其他第三世界国家站在维护世界和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正义立场上,坚决反对美国对巴拿马的军事入侵,强烈谴责美国的侵略行径。
1989年12月20日,联合国安理会举行紧急会议,审议“美国入侵巴拿马后的形势”。中国代表发言时说,对“美国悍然派兵入侵巴拿马”
,向一个主权国家使用武力“感到十分震惊并表示强烈谴责”。
中国强烈呼吁和要求“美国立即停止这种侵略行动,无条件地从巴拿马撤走全部入侵部队,尊重巴拿马独立和主权,同巴拿马进行谈判,用和平手段解决两国争端,防止事态进一步扩大,以利于该地区的和平,稳定世界和平”。
12月29日,中国代表在第44届联大发言说,美国政府以所谓“维护民主和人权”为口实,为其入侵巴拿马进行辩解,这是强权政治对民主和人权的嘲弄,是对主权原则的践
-- 185
471中国与联合国
踏,是国际社会所不能接受的。中国代表重申了中国政府一贯主张国家间的争端应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通过谈判解决,反对以任何借口使用军事手段干涉别国内政的原则。
促进解决中美洲国家争端 尼加拉瓜、萨尔瓦多、危地马拉、洪都拉斯、哥斯达黎加5国同属中美洲国家组织成员,地处大西洋与太平洋之间,具有重要的战略位置。
1979年,尼加拉瓜人民在桑地诺民族解放阵线的领导下,推翻了索摩查的长期独裁统治,建立了民族复兴政府。萨尔瓦多民主力量受到尼加拉瓜革命胜利的鼓舞,开展了广泛的武装斗争,声势一度相当强大。危地马拉和洪都拉斯的群众斗争和游击队活动也日益发展。在这种形势下,美国以“多米诺骨牌”理论为依据,认为中美洲国家的共产主义革命将以尼加拉瓜为基地,逐渐向萨尔瓦多、危地马拉、洪都拉斯等国蔓延,进而危及巴拿马运河、墨西哥油田和加勒比海的海上通道,严重威胁美国的安全利益和战略利益。因此,美国便采取强硬态度,多次举行联合军事演习,封锁尼加拉瓜领海和领空,给亲美国家和势力增加军事援助,以镇压游击队。这时苏联打着第三世界“天然盟友”的旗帜,通过多种渠道向中美洲国家渗透,其主要目的在牵制、分散和削弱美国争霸全球的实力。美国针锋相对,积极援助尼加拉瓜反政府武装,企图用“低浓度冲突”
的办法除掉桑地诺政府,支持尼加拉瓜反政府武装分子在尼加拉瓜与洪都拉斯、哥斯达黎加交界的边境地区进行骚扰活动,使尼加拉瓜战事频繁。美国政府甚至不惜避开国会,秘密向伊朗出售1亿多美元武器,以换取被伊朗扣留的美国人质,并将所得款额300万美元移交给尼加拉瓜
-- 186
中国与联合国571
反政府武装。
此事于1986年被揭露出来后,引起国际社会的极大震动,这就是有名的“伊朗门”事件。据统计,从1983年以来,尼加拉瓜已有12万多人在战争中死亡,经济损失达29亿美元,国家预算的50%用于国防开支。
在萨尔瓦多的内战中,有6万多人丧生,10%的居民无家可归,直接经济损失达20亿美元,连年战争使该国经济严重困难,人民生活水平不断下降。
90年代,随着美苏冷战的结束,在联合国的调解下,中美洲国家问题已得到基本解决。
1982年3月尼加拉瓜向联合国提出,鉴于“美国武装部队大规模军事干涉的危险日益增长,中美洲国家的紧张局势日益恶化”
,请求联合国安理会召开会议。
安理会曾拟定一项呼吁书,要求所有会员国不要对中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任何国家直接、间接、公开或隐蔽地使用武力,并呼吁所有有关方面使用对话和谈判的方式政治解决。这项呼吁由于安理会一个常任理事国投了反对票而未能通过。
以后的几年中,应尼加拉瓜的要求又召开了几次安理会会议。尼加拉瓜和洪都拉斯在致会议的函件以及发言中,互相提出了关于外国的干涉、大量发生的边境事件、海上与空中入侵的指控与反指控等问题。它们还指出,陆、海军演习、军事顾问和训练中心的存在、武器的贩运、武装集团的活动,以及军备和军队与准军事力量史无前例的集结等军事活动,又构成了这一地区紧张局势进一步加剧的因素。1983年5月,安理会应尼加拉瓜请求又召开会议。尼加拉瓜指责“由洪都拉斯操纵,由美国资助、训练和支持的反革命的索摩查军队”发动了入侵尼加拉瓜的新阶段。
-- 187
671中国与联合国
参加孔塔多拉集团的哥伦比亚、墨西哥、巴拿马和委内瑞拉4国对中美洲国家局势十分关注,多次举行外长会议和首脑会议讨论中美洲国家局势,并同5个中美洲国家的政府进行了一系列磋商,以谋求通过谈判政治解决该地区的问题。
1984年,它们草拟了题为“孔塔多拉集团关于中美洲和平与合作的文件”
的全面协定草案,供中美洲五国签署和批准。
安理会一致通过了一项决议,赞扬孔塔多拉集团作出的努力,希望它继续努力,并要求各国与它合作。
1984年,安理会4次举行会议,审议尼加拉瓜主要关于该国北部地区的指控。4月,在尼加控瓜港口被布雷后召开的会议上,尼加拉瓜关于这一问题的决议草案由于一个常任理事国投了反对票没能通过。
1985年5月,安理会一致重申尼加拉瓜有权在不受外来干涉的情况下自由地决定其自己的政治、经济、社会制度,要求美国和尼加拉瓜恢复它们在墨西哥进行的促进关系正常化的对话,并且重申支持孔塔多拉集团。
联合国大会为解决中美洲国家问题作了不懈的努力,在1983年召开的会议上谴责了对这一地区国家的侵略行为。
大会指出,在这方面尤为严重的是尼加拉瓜外部对其战略设施进行的攻击,萨尔瓦多和洪都拉斯境内人员继续伤亡、财产遭到破坏和这一地区几个国家中的难民人数的增长。1984年,大会敦促中美洲5国政府加速磋商,以便早日签署孔塔多拉文件,并敦促各国尊重该文件的宗旨和原则。
此外,联合国为维护中美洲国家的和平还进行了几次大规模的维持和平行动:秘书长驻多米尼加共和国代表团 1965年5月建立,
-- 188
中国与联合国771
1966年10月结束。该代表团开创了联合国代表团和区域组织(美洲国家组织)共同维持和平的先例。
1965年4月多米尼加发生了“民族复兴政府”和“立宪政府”的内战,美国以保护美国公民为借口出兵多米尼加,美洲国家组建了“泛美和平部队”进驻。
联合国安理会于5月14日讨论多米尼加局势,并通过203(1965)号决议,建立了联合国秘书长代表团,代表团向敌对两派呼吁停火,5月21日实现停火。
8月美洲国家组织在该地区政治解决谈判中提出了“多米尼加和解法”
,为双方接受。
1966年6月1日多米尼加举行全国选举,选出了华金。巴拉格尔为总统的新政府。泛美和平部队和联合国秘书长代表团圆满完成使命后均撤离。
联合国中美洲观察团1989年11月建立,192年1月结束。
该团由1060名军人和文职人员组成,某使命为在中美洲地区现场核查,防止该地区发生冲突,制止外国向本地区非正规部队的支援等。
联合国核查尼加拉瓜选举观察团1989年8月25日建立,190年4月结束。该团由207名观察员组成,以监督尼加拉瓜的选民登记和全国大选工作。190年2月尼选举完毕,4月25日当选总统就职后,该团结束工作。
联合国驻萨尔瓦多观察团191年7月26日建立,由300余名军事观察员和600余名警察人员组成。其使命为监督和促进尊重人权,推动萨尔瓦多政府与法拉本多。马蒂民族解放阵线谈判,政治解决内战。
192年2月1日双方停火,该团负责监督停火。
促进解决海地危机 海地危机历时三年。
191年以塞德
-- 189
871中国与联合国
拉斯为首的海地军人政变上台后,民选总统阿里斯蒂德流亡美国,在国际上引起强烈反应。
阿里斯蒂德是海地自1804年独立以来的第一任由人民投票选举的总统,他的上台顺应了拉美的民主化潮流,因此为拉美和国际社会所接受。
联合国和美洲国家组织先后对海地军人政权实行政治和经济制裁,且制裁措施一次比一次严厉。与此同时,海地内部的反对军人政权的斗争也不断高涨。美国尤其感到塞德拉斯军人政权对自己的威胁和可能会在拉美引起连锁反应。克林顿便以海地军政权侵犯人权为由不断对海地发动外交攻势。塞德拉斯军政权失去国际社会的同情和支持,成为拉美民主化潮流中的一座孤岛。
塞德拉斯的不识时务,还表现在暗中排斥国际社会的调解活动,不给克林顿面子,惹恼了美国,又对联合国人员不恭而得罪了安理会。在国内、国际的强大压力面前,塞德拉斯与阿里斯蒂德曾经在193年7月举行会谈,达成恢复海地宪法程序和让阿里斯蒂德于10月30日回国复位的协议。但塞德拉斯另生枝节,百般阻挠协议实施。与此同时,海地相继发生拦截联合国派出的美国“哈伦县”号军舰和右翼武装分子占领国会、政府电台和电视台等严重事件。联合国遂恢复对海地的经济制裁。塞氏仍然我行我素。联合国安理会又于194年5月通过决议,拟对海地实施全面贸易禁运。
以塞德拉斯为首的海地军方对联合国安理会的这些“黄牌警告”
不仅不理睬,反而又导演一出由81岁高龄的若纳桑出任临时总统的闹剧,使海地局势更加复杂,危机进一步加深。
7月中旬,在海地的101名联合国观察员被海地当局宣布为“不受欢迎
-- 190
中国与联合国971
的人“
,限令他们在48小时内离境。
在美国的推动下,7月31日联合国安理会以12票赞成、2票弃权通过决议,授权组建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这支部队可以采取包括使用武力在内的一些手段把海地军方领导人赶下台,恢复海地民选政府。
至此,海地危机呈现出剑拔弩张的形势。
8月15日,美国总统克林顿向海地军方领导人发出最后通牒,同时大批美军在海地附近海域集结。
18日,海地军政当局代表在和平协议上签字,19日美军进驻海地,10月15日,海地民选总统阿里斯蒂德在经过3年流亡生活后,从美国回到海地重新执政。
自美军进入海地以来,海地局势基本得到控制,阿里斯蒂德也初步建立了行政系统。但经济社会形势没有好转,失业率高,通货膨胀率高,犯罪率大幅上升,国内形势不稳定因素依然存在。
海地将于195年6月举行议会选举,12月举行总统选举。为保证海地总统选举顺利进行,以美国为首的驻海地多国部队于3月31日在海地首都太子港向联合国特派团移交了维和使命。联合国在海地的特派团由600人组成,其主要任务是帮助建立一个安全稳定的环境,并训练一支新警察部队。
特派团将于196年2月下一届海地总统就任后撤离海地。
中国政府在对待解决海地危机问题上持慎重态度,中国代表团多次在联合国安理会上充分发表意见,阐述中国政府的观点和立场。
193年9月23日,联合国组建了派驻海地的特派团。
因受海地军方的阻挠,该特派团一直未能实现其目标。
194年6月30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决定将联合国驻海地特派
-- 191
081中国与联合国
团任期延长一个月,包括中国在内的安理会15个成员国对此决议均投了赞成票。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李肇星在该决议表决后,做了解释性发言。中国代表团认为当务之急是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根据安理会议决尽早部署特派团并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中国代表团对决议中有关扩大特派团未来使命和规模的内容有重要保留。中国代表团愿明确申明,投票赞成这项决议并不意味着中国就此问题事先承担任何义务。
194年7月31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940号决议,授权会员国组成一支多国部队。对此中国投了弃权票。中国代表李肇星大使在发言中说,中国一贯主张通过耐心的谈判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或冲突,不赞成随意施加压力,甚至使用武力;认为以军事手段解决类似海地问题不符合《联合国宪章》的原则,而且开创了一个危险的先例。
194年9月29日,安理会通过第944号决议,决定自阿里斯蒂德总统返回海地的第二天起,撤销以前安理会各决议中对海地的制裁措施。这个决议以13票赞成、2票弃权得以通过,中国投了赞成票。中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王学贤大使在投票后说,中国代表团一直关注着海地局势的发展,对经济制裁给海地人民带来的苦难深表关切。他表示欢迎和支持安理会的决议。
三 促进解决波黑内战
191年,前南斯拉夫内部民族矛盾激化,克罗地亚、斯
-- 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