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理会研究结果于6月22日通过第846(193)号决议,决定建立联合国乌干达—卢旺达观察团(乌卢观察团)
,部署于两国边界的乌干达一方。数星期后,卢旺达政府于8月4日与爱国阵线签订了《阿鲁沙和平协定》,同时还签订了6项议定书附加于《和平协定》之后。
10月5日,经过联合国派调查团考察,安理会通过了第872(193)号决议,决定成立联卢援助团,并授权该团:监察卢旺达局势,监督停火协议的执行,调查据称是违反《阿鲁沙和平协定》的事件,监督难民的遣返,协助扫除地雷,帮助统筹人道救援工作,还调查涉及宪兵和警察的事件。
此外,决议还批准把拥有81名军事观察员、11名文职国际工作人员的乌卢观察团并入援卢观察团。
194年1月6日,安理会通过了第893(194)号决议。按该决议,联卢援助团提前在非
-- 156
中国与联合国541
军事区再部署一支步兵大队,并强烈敦促当事双方与联卢援助团通力合作,进一步推动和平进程。但是,卢旺达局势仍在进一步恶化,4月5日安理会被迫决定将联卢援助团的任务延至7月29日。
4月6日,卢旺达总统朱韦纳尔。哈比亚利马纳和布隆迪总统西普里安。恩塔里亚米拉同乘的一架飞机从坦桑尼亚首都达累斯萨拉姆飞返基加利时,在可疑的情况下于基加利机场坠毁,两位总统及10多名随行人员全部身亡。这一事件引发了图西族和敌对的胡图族总统卫队间一连串的谋杀和屠杀,并由此引发了“爱国阵线”部队新一轮的攻势。双方冲突期间,卢旺达女总理乌维林吉伊姆扎纳(图西族人)逃往联合国驻卢旺达机构避难,后被不明身份的军人绑架杀害,负责保卫总理安全的10名联合国维和部队士兵也同时被害。为防止事态进一步扩大,联合国驻卢旺达维和部队将冲突各派领导人拉到谈判桌旁,于4月8日晚促成各方达成一项停火协议并同意组成临时政府。次日,卢旺达国民议会议长辛迪古布瓦博宣布自己为新总统并组成临时政府,基加利局势一度平静下来,但不久再度陷入战乱。
4月21日,安理会调整了联合国卢旺达援助团的任务,使其在冲突双方之间担任中间人,协助恢复人道主义救济活动,监测事态发展并向安理会提出报告。
安理会还授权组成一支约270人的部队。
5月17日,安理会将联卢援助团兵力增至550人,并扩大其任务范围,增加了负责平民和人道主义活动的安全保护任务。
安理会还决定对卢旺达施行武器禁运。
6月8日,安理会再次决定将联卢援助团的任务期限从7月29日延至12月9日。由于调集、装备所需的部队需要一些时间,安
-- 157
641中国与联合国
理会6月22日决定授权会员国采取临时性多国行动,负责对被迫流离者、难民和处境危险的平民提供安全和保护,并同意军事行动由法国指挥,经费也由法国负担。于是法军采取了代号为“绿松石行动”的军事行动,并在卢旺达东南部建立了人道主义保护区。
但这一行动受到卢旺达“爱国阵线”
的抵制,而且一周以后法国的“政治”动机也受到世人的怀疑。
7月中旬,卢旺达“爱国阵线”在战场上的胜利已成定局,美国也承认了“爱国阵线”成立的新政府。
7月11日,法国宣布8月中旬前从卢旺达全部撤军。
7月29日,法国“绿松石行动”
部队开始从卢旺达撤离,此后卢旺达内战渐渐平息。
但这场内战却使这个仅有700万人口的非洲小国约50万人丧生,200多万人逃往国外沦为难民。
卢旺达危机爆发以来,中国政府一直关注事态的发展。
中国人民对卢旺达人民所遭受的苦难深表同情,强烈谴责包括种族灭绝罪在内的一切违反国际人道主义法的罪行。中国支持国际社会为尽快解决卢危机、早日结束卢人民悲惨境遇所作的努力。中国主张冲突双方切实执行安理会有关决议和双方达成的协议,立即实现停火,在《阿鲁沙和平协议》的框架内通过政治谈判,实现民族和解,恢复卢和平,使卢人民生命财产和安全得到保障。
联合国在索马里的和平行动 索马里位于非洲东北部,地理位置险要,素有“非洲之角”之称。索马里过去曾被英国、意大利瓜分,1960年独立后成立了索马里共和国。
1969~191年由巴雷任总统,191年他被推翻下台。
推翻巴雷的索马里联合大会领导人之一迈赫迪于191年1月28日宣布
-- 158
中国与联合国741
成立索马里共和国,并自任临时总统。而联合大会的另一领导人艾迪德不承认他的临时总统地位,另组织索马里全国联盟。双方在摩加迪沙争夺领导权,战斗甚为激烈,并把摩加迪沙分割为两部分,以所谓“绿线”作为分界线。此外,索马里还有许多部族与派别分别占领南部、北部的一些地区,使索马里一度成为军阀割据混战状态,没有合法政府。
192年1月20日索马里要求安理会审议“索马里日益恶化的人类困境”
,并称该国内战情势“日复一日的恶化”。
据此,安理会于1月23日开会讨论索马里局势,并通过第73(192)号决议,决定为了在索马里建立和平与稳定的环境,要求各国立即执行对索马里的武器和军事装备的全面禁运,并要求索马里对立的派别在纽约进行协商。
2月14日索马里主要交战两派领导人迈赫迪和艾迪德在纽约签署一项保证,承诺立即停止战争行动,在摩加迪沙停火,并在月底前达成停火协议,协商由联合国秘书长的私人代表詹姆斯。乔纳主持。之后,乔纳又率领代表团到摩加迪沙继续调停,使两派于3月3日达成停火协议,结束了战斗。
3月17日安理会又通过第746(192)号决议,决定迅速向索马里派遣一支技术队伍,以敦促各方遵守停火协议,并提供人道主义援助。
3月23日,联合国向索马里派出一支由15人组成的国际技术队伍抵达摩加迪沙,其目的是为在索马里建立联合国监督停火机构作出计划,确保向索马里运送的人道主义援助将顺利进行。
3月27日和28日,迈赫迪和艾迪德分别签署了协议,同意联合国在索马里部署维持和平部队。
安理会于192年4月24日通过第751(192)号决议,
-- 159
841中国与联合国
建立联合国索马里行动,向索马里提供90天紧急人道主义援助,尽快部署50名军事观察员和500名保安部队,以监督停火和护送人道主义救济物资。
决议还决定建立一个由安理会全体成员国组成的委员会,负责监测对索马里武器禁运,并对安理会1月23日第733号决议提出执行措施。
7月5日第一批联合国工作人员抵达摩加迪沙。
7月23日50名军事观察员抵索,部署在摩加迪沙敌对两派之间的分界线上观察停火。但是,索马里4派拒绝联合国500名保安部队进入该国。经过谈判,直到8月12日才达成协议,同意保安部队进入。
8月14日安理会批准秘书长建议(文件:S2451)
,联合国保安部队由来自巴基斯A坦的一个分遣队充任,其队员又拖延到9月最后两周才由美国空军空运到索马里。
192年8月28日安理会通过第735(192)号决议,决定增派保安部队300人,后勤、通讯及医疗人员719人,共4219人。
由于索马里军阀的阻碍,这些后续部队未能派出。
在此情况下,安理会于192年12月3日通过第794号决议,授权会员国“采取一切必要手段”
,尽快为索马里开展人道主义救济活动创造一个安全环境,并要求有能力的国家提供军事力量。于是美军于12月9日在摩加迪沙登陆,即称为“联合特遣队”或“恢复希望行动”
,总兵力达3。
7万人。除美国外,还有英、法、德等13国派出军队参加。联合特遣队分为四期行动:第一期行动于12月4日由美国总统布什下达“恢复希望行动”
的命令,9日美军进入摩加迪沙港口和机场,然后由许多国家的部队扩大安全区;第二期行动于12月16日
-- 160
中国与联合国941
由美、法军700人进驻拜林阿这座“死亡城”
,并带去粮食等物。
后扩大进驻到胡杜尔、贝莱德文和吉耶拉西等救济中心;第三期行动扩大到索马里南方基斯马尤港口和机场。
美国、比利时军队在12月20日进入该地时受到成千上万居民的欢迎。然后行动又扩大到巴尔代雷及到拜多阿的陆路通道;第四期行动是向联合国索马里行动部队移交权力,从12月开始至193年5月1日止。
这四期行动打开了救济的局面。
其间,联合特遣队成绩显著,促成签署了许多和平协议。例如,促成迈赫迪和艾迪德达成停止暴力计划;促成193年3月17~27日的全国和解会议的召开。
这次会议的成功被秘书长加利称为“索马里人民的重大成就”。紧接着,联合国索马里行动二期部队也开始了部署计划。
193年3月26日安理会通过了第814号决议,决定由联索行动二期部队2。
8万人接替联合特遣队的任务,并授权该部队从5月1日起可以按宪章第7章使用武力维持和平、解除各派武装等行动。
于是4月26日联合国部队接管摩加迪沙,5月4日接管全部指挥权。这时美军留下400人归联索行动管理,另外1167名美国快速反应部队仍由美国直接指挥。
但是6月5日联索部队遭到忠于艾迪德的部队的袭击,24名士兵死亡,50人受伤。因此,安理会于6月6日通过一项决议,谴责对联索部队的袭击,要求采取一切必要行动,惩罚袭击的发动者。据此,联索部队便轰炸了摩加迪沙军阀的武器堆集处、艾迪德的电台、4个武器库、艾迪德庄园及另一武器库。
17日联索部队又发布逮捕艾迪德的命令,并进行一天搜捕。在搜捕行动中有5名维和部队士兵死亡。但忠于军
-- 161
051中国与联合国
阀的部队和支持者并不示弱,把联索部队,尤其是美军作为攻击目标。
到194年4月8日,在索马里的联合国部队共有102人死亡,其中美军44人。在此情况下,美国总统克林顿于193年10月5日召开会议,讨论索马里问题,并宣布在索马里的美军将于194年3月31日全部撤回。同日,秘书长加利也发表声明说,索马里危机的最终解决需要依靠索马里人民。维和部队的任务是保证向需要的人运送援助,促进政治解决以及解除武装,联索行动已从使用武力的办法转向“政治解决”的途径。此后,法、意等国也先后宣布从索马里撤军。
安理会在194年2月4日通过第897号决议,缩编联索行动部队为2。
2万人,任务也仅限于保护港口、机场及提供人道主义援助。但索马里的和平仍未到来,和谈仍在困难中进行。
194年11月4日联合国通过决议,决定联索行动二期任务的期限最后一次延长到195年3月31日,到期后维和部队将安全、有序地撤离。
随着西方大国从索马里撤军,联索行动的部队主要由亚非国家承担,其人数已不足2万人。
联索部队原来的驻地,也为索马里军阀的部队所重新占领。
中国对索马里局势一直表示关切,对索人民的不幸遭遇深表同情,希望索尽快结束冲突,恢复正常秩序。我们赞赏联索行动在人道主义援助方面取得的进展,认为联索行动应始终坚持人道主义目标,并积极推动索问题的政治解决、实现有各派参加、基础广泛的民族和解。索问题的解决只能靠索人民,并在充分发挥非统、阿盟和该地区国家的作用下,共同努力推动索问题的最终解决。
-- 162
中国与联合国151
第 六 章
中国与联合国一起促进解决亚洲、拉丁美洲和欧洲“热点”问题
二次大战结束以后,亚洲地区曾多次爆发大规模边界冲突和地区战争。
特别是在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下,人口众多、资源丰富,又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亚洲成为西霸争夺的重要目标之一。
50、60年代美国发动侵朝战争和侵越战争,70年代末越南侵略柬埔寨和苏联出兵阿富汗,都极大地加剧了亚洲地区的不稳定。
再加上各国历史遗留的各种矛盾盘根错节,使亚洲成为战后“热点”多发地区。
拉丁美洲数百年来一直是资本主义列强争相角逐的地区。肥沃的土壤、丰富的矿产资源,为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提供了大量的金银储备,同时也给拉丁美洲留下了难以愈合的创伤。
1982年英国与阿根廷关于马尔维纳斯群岛(又称福克兰群岛)
领土争端就是一例。
90年代,海地国内局势严重,巴拿马人民收回巴拿马运河主权的斗争曾引起国际社会的极大关注。
-- 163
251中国与联合国
在欧洲,191年前南斯拉夫国内民族矛盾激化,爆发了二战后欧洲规模最大的波黑内战。前南斯拉夫危机直接威胁着欧洲的安全和稳定,国际社会为政治解决这一问题做出了艰巨的努力。
联合国为调停解决这些“热点”问题做了大量工作,安理会多次召开会议,进行有关问题的讨论并做出决议,敦促有关方面严格遵守。中国在联合国大会、联合国安理会上也为解决这些“热点”问题努力奉献自己的力量。
一 促进解决亚洲争端
促进解决塞浦路斯争端 塞浦路斯位于地中海东北部,扼欧、亚、非三洲交通要冲,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从历史上看,希腊同塞浦路斯之间的联系开始较早,公元前150~1400年,希腊人就开始移居塞岛。
1878年,英国通过与土耳其签订的《防卫联盟公约》,从土耳其手中接管了塞岛。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英国趁机正式吞并了塞岛。直到1960年8月16日,塞浦路斯才宣布独立,成立了塞浦路斯共和国。
塞岛的人口构成主要为希腊和土耳其两族,其中希腊族为44。
16万人,占总人口的77%;土耳其族为10。
49万人,占18。
3%。希、土两族人的矛盾由来已久,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流血冲突。塞岛独立时,英、土、希三国和塞岛希、土两族领导人签署了《塞浦路斯共和国的基本结构》、《保证条
-- 164
中国与联合国351
件》和《同盟条约》。这些条约的主要规定有:①共和国总统由希腊族人担任,副总统由土耳其族人担任,由两族通过普选分别选出,两人均有否决权;②土耳其人必须任国防部、财政部或外交部一个部长职务,军队由希、土两族人按比例组成;③国会也由希、土两族人按比例分配,并由两族分别通过普选产生。此外还规定,英、希、土三个保护国有权对塞浦路斯采取个别或联合行动,希、土两国有权在塞岛驻军。
这些协定存在着许多矛盾和问题,为日后塞岛纷争种下了祸根。
1963年12月21日,塞岛发生两名土族人被希族警官开枪打死的事件。
这一事件便成为塞浦路斯内战的导火线,希、土两族的武装冲突很快遍布全国,希、土两国驻军也投入了战斗,内战迅速扩大化。
1964年,联合国派遣一支200多人的维持和平部队进驻该岛,但仍未能完全制止希、土两族的冲突。
1974年,土耳其政府正式派遣军队进入该岛,占领了塞浦路斯北部近40%的土地,并于1983年11月宣布成立所谓“北塞浦路斯土耳其共和国”
,使得塞岛一分为二,至今不得统一。
联合国对于塞浦路斯爆发的战斗,以及塞岛上居民遭受的伤亡,给予了密切的关注,并做了大量的工作,试图停止冲突,恢复和平,解决希、土两族和两国的矛盾。联合国为调解塞岛争端所做的努力主要有:第一,为了制止两族人的武装冲突,保护塞岛居民人身和财产安全,联合国向塞岛派驻了维持和平部队。早在1954年,当希腊要求联合国大会审议将自决原则应用于当时仍处于英国统治下的塞浦路斯人民时,联合国就开始介入塞浦路
-- 165
451中国与联合国
斯问题。塞岛内战爆发后,1964年3月4日,安全理事会一致建议成立联合国驻塞维持和平部队,并加派一个调解专员,在征得塞浦路斯政府同意之后进驻塞岛。其任务是防止再次发生战斗,帮助维持治安,并且促使恢复正常状态。
1964年以来,安理会定期延长驻塞部队的任务期限,通常每次延长6个月,一直延续到现在。
在联合国维持和平部队的监督和控制下,塞岛的紧张局势有所缓解,战斗也基本停止。
另外,维持和平部队还帮助塞岛人民恢复正常生活,维持当地治安,帮助停火线之间平民的来往,护卫村民耕地、上学,发放食品及其他基本必需品,解决看病就医、提供紧急医疗服务等。
在1974年土耳其军队占领北方以后,维和部队又帮助土族人移居北部和希族人移居南部,并帮助逃到南部去的希族人返回北方等。维持和平部队所做出的贡献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赞扬。
第二,联合国积极主持调解工作,试图缓和希、土两族和两国的矛盾和对立,恢复塞岛的和解与和平。这项工作开始时是委派一个调解专员执行,但从1968年以来是通过秘书长的斡旋进行的。在这个范围内,塞浦路斯希、土两族的代表举行了两族间会谈及高级会谈,以求达成这一问题的公正、持久的解决办法,但一直未果。
1974年11月,联合国大会一致呼吁所有国家尊重塞浦路斯的主权、领土完整、独立和不结盟地位,敦促所有外国军队迅速从塞浦路斯撤出,停止外国干涉,使所有难民安全返回家园。联合国大会申明,宪法问题应由塞浦路斯希、土两族解决,并敦促在秘书长帮助下继续进行两个民族代表间的接触。
1978年,秘书长提出一项
-- 166
中国与联合国551
新建议,促成了于1979年5月由秘书长主持在尼科西亚举行的高级会晤。这次会晤达成了恢复两族间会谈的协议基础。
1984年12月,联合国秘书长做出估计,认为协定草案的起草工作已经完成,可以提交给一个高级联席会议讨论。在这次会议上将缔结一项载有全面解决办法的必要要点的协定,旨在成立一个塞浦路斯联邦共和国。
第三,联合国呼吁希、土双方采取克制态度,要求所有会员国不采取任何可能使局势恶化的行动或威胁,要求塞浦路斯政府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制止暴力和流血冲突。
1964年8月土耳其在塞浦路斯采取了空军和海军行动。
8月9日,安理会要求一切有关方面立即停止行动,并要求他们与联合国驻塞浦路斯维持和平部队合作,以恢复和平。安理会还要求土耳其飞机停止在该岛上空飞行,由联合国驻塞部队监督停火,并要求所有有关方面与联合国部队司令官合作。
1974年11月1日,联大一致呼吁所有国家尊重塞浦路斯的主权,停止外国干涉。
1983年11月15日,塞岛北部成立了“北塞浦路斯土耳其共和国”
,土耳其予以承认,而塞浦路斯和希腊则表示强烈反对,声明该独立无效。应塞、希、英三国的请求,安理会召开了紧急会议审议这一局势。安理会以13票赞成、1票反对和1票弃权通过了一项决议,对土族宣布独立表示痛惜,认为这一宣告在法律上是无效的,应予以撤回;同时呼吁各国不要承认除塞浦路斯共和国以外的任何塞浦路斯国家。
第四,联合国还向塞浦路斯提供了大量的人道主义援助。
除了授权联合国驻塞和平部队积极进行人道主义援助外,它
-- 167
651中国与联合国
还支持联合国难民事务高级专员任联合国在塞浦路斯进行人道主义援助的协调专员的工作。
1978年,协调专员的计划包括由各国政府、非政府组织和自愿机构提供1。
5亿美元资助的54个项目。
该计划的重点是提供临时住所、医疗站、学校、社区中心和儿童福利设施。
联合国的这些努力制止了冲突,缓解了希土两族的矛盾,维护了岛上居民的正常生活。现在,塞岛形势已有了很大的缓和。
1985年,在联合国秘书长德奎利亚尔的努力斡旋下,希土两族领导人进行了对话,并达成了建立联邦的协议,以寻求实现真正统一的最佳方案。
1986年,希土两族领导人相继对解决危机发表了积极的谈话。可以预料,只要没有外来干涉,希土两族完全可以在互谅互让的基础上公平合理地解决塞浦路斯问题。
中国作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积极促进解决塞浦路斯危机。中国对于塞浦路斯问题表明了以下态度:第一,中国反对外部势力干预塞浦路斯问题,希望希土两族通过和平方式解决矛盾。
1975年6月16日,安理会对塞浦路斯的局势进行了讨论。中国代表在发言中指出,中国对于塞浦路斯问题的立场是一贯的、明确的。我们衷心希望希土两族及有关方面继续排除超级大国的插手和干预,并以大局为重,在平等的基础上通过和平途径互谅互让,耐心协商,争取使塞浦路斯问题早日得到公正合理的解决。1977年9月,安理会通过一项关于塞浦路斯问题的决议,呼吁这个国家的土耳其族和希腊族代表在联合国秘书长主持下,“尽快恢复有意义的和建设性的谈判”。
中国代表强调,塞浦路斯的独
-- 168
中国与联合国751
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应得到尊重,希望有关各方提高警惕,防止外部势力插手干预的企图。
第二,中国认为希、土两国都是中国的友好国家,希望两国在联合国及秘书长的调停下消除分歧,帮助解决好塞浦路斯问题。
1976年8月25日,中国代表在安理会上发言时强调指出,对于希土两国的争端,我们恳切地希望能以团结大局为重,采取克制的态度,并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通过耐心的协商,以求得问题的公正合理的解决。
1978年11月,中国代表在安理会督促塞岛希土两族代表在双方同意的基础上,在联合国秘书长的主持下恢复谈判。同时,中国政府对于塞问题长期拖延不得解决的状况感到担忧,并对岛上人民遭遇的困难表示了深切的同情。
支持柬埔寨人民的抗越斗争1978年12月25日,越南悍然出动25万大军、坦克及装甲车500余辆,分兵5路大举入侵柬埔寨,并于1979年1月7日占领了首都金边。次日,越南又拼凑了一个“柬埔寨人民革命委员会”
,由越南和苏联带头加以承认,成立了金边政权。越南的这一侵略行动,不仅严重威胁了东南亚地区及整个亚洲的和平与安全,而且由此引发了一系列国际危机,造就了一个新的国际“热点”。
越南入侵柬埔寨是蓄谋已久的。众所周知,越南在60~70年代的抗美斗争中,得到了中国、柬埔寨和老挝人民的极大支持和帮助。但是,越南在取得抗美斗争胜利后,不是安于进行国内建设,而是地区霸权主义的野心恶性膨胀,依仗手中的军事优势和苏联的支持,妄图称霸东南亚,并首先将目标对准了国小力弱的柬埔寨。
-- 169
851中国与联合国
越南的霸权主义行径理所当然地遭到了全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同声谴责和反对。
为了顺利实现其建立“印支联邦”
的计划,越南又在北部中越边境不断进行武装挑衅,并大肆迫害越南华侨,致使中越边境战火不断,两国关系也急剧恶化。
一切有识之士都清楚地看到,只要越南军队继续赖在柬埔寨不走,中越关系就不可能改善,连中苏关系的改善也因此而存在着巨大障碍。
越南侵柬首先严重威胁了东盟各国特别是泰国的安全。
泰国由于同柬埔寨有着806公里的共同边界,更面临着越南直接入侵的危险。
为了保障东盟的安全,东盟各国团结起来,彼此协调政策,相互配合行动,防范越南霸权主义的侵略、渗透和颠覆,以维护本国的独立和主权。同时各国在国际上一致谴责越南这种违反《联合国宪章》、粗暴践踏弱小国家领土和主权的罪行,拒绝承认金边政权。
由于越南侵柬,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纷纷中断了对越南的经济援助。美国对于苏联支持越南在东南亚的扩张,以及苏军使用印度支那海空军基地,表示了极大的不安。为了对付越军的推进和不断扩张的苏军势力,美国积极在经济上、军事上援助东盟,并向柬埔寨国内抵抗力量提供援助。
越南侵柬十余年来,一直力图吞并柬埔寨。但是以西哈努克为领导的柬爱国三方游击队不仅没有被打垮,反而愈战愈强。他们四处袭击越军据点,切断越军运输线,使越军疲于奔命。柬埔寨成了它一个不堪承受的包袱。
越南侵略柬埔寨,还遭到了国际舆论的同声谴责,使越南在国际社会中极端孤立。
从1979年以来,联合国通过了一
-- 170
中国与联合国951
项又一项决议,坚决要求越南无条件立即撤出柬埔寨,恢复柬埔寨领土、主权的完整,让柬埔寨人民自己决定自己的事情。
联合国一直密切关注着柬埔寨局势,希望通过努力撤出外国军队,恢复柬埔寨的和平与独立,政治解决柬埔寨问题。
但由于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之一的苏联支持越南的侵略行径,联合国在这一问题上的努力显得困难重重。为恢复柬埔寨的和平,联合国主要做了以下工作:第一,联合国呼吁停火,立即从柬埔寨领土上撤走一切外国军队。
1979年1月,越南侵入柬埔寨领土之后,安理会应民主柬埔寨的请求召开了会议,会上民主柬埔寨指控越南的侵略。安理会还审议了一项决议草案。该草案要求严格遵守不干涉各国内政的原则,呼吁所有外国军队停火、停止战争行动并且从民主柬埔寨撤军。该决议草案由于常任理事国苏联投了否决票而未能获得通过。苏联支持越南入侵的态度在这次表决中暴露无遗。
第二,联合国积极开展行动,试图通过政治途径和平解决柬埔寨问题。
1979年10月,联大应东盟五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和泰国)的请求审议了柬埔寨问题。
大会通过了一项决议,要求所有外国军队撤出柬埔寨,呼吁所有国家不要干涉柬埔寨的内政并且决定柬埔寨人民应该能够在不受外来干涉、颠覆和胁迫的情况下,民主地选择他们自己的政府。大会还呼吁所有国家和国际组织为柬埔寨平民提供人道主义援助。
1981年7月,联合国在纽约举行了柬埔寨问题国际会议,通过了柬埔寨问题宣言。该宣言重申了
-- 171
061中国与联合国
政治解决的基本原则,并提出了解决方案的基本内容。国际会议还决定成立一个特设委员会,协助寻求柬埔寨问题的全面政治解决。
联大还要求秘书长密切注意局势并进行斡旋,以便促进全面的政治解决。
第三,联合国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对由于越南入侵柬埔寨而流离失所的大批柬埔寨难民提供人道主义援助。1981年,联合国大会呼吁继续对那些仍然需要救助的柬埔寨人,特别是在泰柬边境和在泰国的收容所里的柬埔寨人提供救济援助,并且请求秘书长继续进行协调人道主义救济和监督救济品的分发工作。
1984年10月,秘书长在提交联大的报告中指出,向柬埔寨人民提供人道主义援助的方案遇到了极大的困难。他说,尽管国际社会提供了大规模的援助,而且柬埔寨人民也进行了很大的努力,但粮食生产依然前景不容乐观,而且难民的卫生和健康状况也令人十分忧虑。同时,由于泰柬边境的武装冲突不断,更加剧了难民的困境。联合国秘书长要求各成员国行动起来,继续向柬埔寨难民提供人道主义援助。
第四,联合国派出驻柬临时权力机构,执行维和使命并暂时对柬埔寨进行管理。
90年代以来,由于国际形势的缓和及苏联的收缩,处于内外交困下的越南不得不答应从柬埔寨撤军。
191年10月有关柬埔寨问题的《巴黎协定》签署了,持续十余年之久的柬埔寨问题终于在联合国及有关各方的努力下走上了政治解决的道路。根据《巴黎协定》的规定,联合国随即派出了“驻柬先遣团”
,之后又增派维和部队并组建“驻柬临时权力机构”
,帮助柬埔寨人民在停战后恢复国内基
-- 172
中国与联合国161
本设施、铺路架桥、扫除地雷,监督各派的停火、收缴武器,并组织和监督各地的民主选举工作。
193年5月底,柬制宪会议选举如期举行。随后,西哈努克亲王就任全国最高委员会主席和国家元首,并组建了临时民族政府,在实现民族和解,建设独立、和平、统一和领土完整的柬埔寨新国家的征途中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联合国驻柬临时权力机构于193年9月底结束使命。
其间,联合国共动用包括军事、警察及文职人员在内的维和部队21万人,耗资15亿美元。
其规模之大、任务之复杂,在联合国历史上无与伦比。它的工作得到了柬埔寨人民的衷心感谢,也得到了世界各国的赞扬。
中国政府始终认为,柬埔寨问题的症结就是越南入侵柬埔寨。解决柬埔寨问题的关键是越南从柬埔寨无条件撤出全部军队。如果越南当局继续坚持其顽固立场,拒绝与民柬联合政府谈判寻求政治解决,中国政府和人民将继续支持柬埔寨人民的抗越斗争,直到最后胜利。同时,中越两国的关系也将难以得到改善。中国还一再呼吁联合国发挥其调解、斡旋的职能,敦促各方恢复柬埔寨的和平。为此,中国在联合国讲坛上进行了不懈的努力。
第一,中国强烈谴责越南的侵略行径,要求越南立即全部无条件撤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