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努力缓和中东地区的紧张形势
中东地区是当今世界政治斗争的热点地区。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中东没有一天中断过枪炮声。中东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丰富的石油资源,被超级大国视为必争之地。
再加上该地区极其错综复杂的宗教矛盾、民族矛盾以及国家矛盾,使中东成为战后“世界的火药桶”
,战事不断。其中,阿以战争、两伊战争、海湾战争是中东爆发过的规模较大。
持续时间较长的战争,对该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状况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
阿以战争 阿以冲突是战后中东政治中的一个重大问题。它反映了这个地区矛盾斗争的复杂性和独特性,是造成通常所说的“中东问题”的根源。中东问题有两个内容,一是巴勒斯坦人民恢复民族权利的问题,二是阿拉伯国家收复失地的问题。前者是问题的核心,后者是解决问题的必要条件。
持续40余年的阿以争端,始于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的兴起。
早在公元前300年,这个地区就居住着巴勒斯坦人的祖先迦南人和腓力斯人。希腊语“巴勒斯坦”的意思就是“腓力斯人之地”。公元前12世纪,希伯莱人从幼发拉底河辗转来到巴勒斯坦,征服了当地居民,建立了希伯莱王国,后分裂为以色列国和犹太王国。
公元前63年,罗马帝国占领了巴勒斯坦,并残酷镇压了犹太人的起义,从此犹太人陆续迁出,
-- 116
中国与联合国501
流散于世界各地。公元640年阿拉伯人统治此地时,犹太人还不到50个。
19世纪末,欧洲犹太资产阶级发起了“犹太复国主义运动”
,准备重建犹太国,并得到了英、美等帝国主义的支持。
1947年11月,联合国大会在美、苏、法赞同下,通过了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和犹太人的分治决议。但这一决议遭到了阿拉伯国家的坚决反对。
1948年5月14日,犹太人宣布成立以色列国,并得到了美国的承认。
以色列国成立至今,和阿拉伯国家共打了五次大规模的战争,这就是通常所说的“五次中东战争”。阿以战火时断时续,使巴勒斯坦人民陷入深重的灾难之中。
巴勒斯坦问题从产生至今已有40多年了。
这一问题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矛盾焦点之一,它不仅给阿拉伯民族带来了空前的灾难,也给以色列人民带来了巨大痛苦,并且不断威胁着世界和平与稳定。联合国大会和安理会曾多次就此问题通过一系列决议,要求冲突双方尽快达成协议,恢复该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从1947年初巴勒斯坦阿以争端问题提交联合国以来,联合国大会和安理会曾就此问题采取了多种措施,做出了许多决议,为平息阿以战争行动、维护该地区的和平与安宁、保证巴勒斯坦人的合法权利做出了不懈努力。这些努力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多次派遣调解专员进行调解,力图缓解阿以矛盾。
1948年5月14日,大会任命福尔克。伯纳多特伯爵为联合国巴勒斯坦专员,为促进巴勒斯坦局势的和平进行调解。在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后,联合国安理会呼吁停止战斗,并由
-- 117
601中国与联合国
联合国调解专员进行监督,由巴勒斯坦停战委员会予以配合,还成立了巴勒斯坦停战监督组织。1948年9月17日伯纳多特伯爵被暗杀后,拉尔夫。本奇被任命为代理调解专员。根据他的建议,联合国大会通过一项决议,规定建立一个巴勒斯坦和解委员会,协助有关各方就他们之间所有未决的问题取得最终解决。决议还规定,应该允许那些希望返回家园与邻里和平相处的难民尽早返回家园,而对那些不愿返回家园的人的财产和财产损失应予赔偿。
1949年,经与代理调解专员谈判后,以色列同埃及、黎巴嫩、约旦和叙利亚分别签署了停战协定,并在停战监督组织的协助监督下,执行和遵守协定条款。
第二,派遣军事观察员或组建联合国维持和平部队,有效地防止了冲突的发生、蔓延和扩大。
1956年第二次中东战争爆发后,联合国大会举行了紧急特别会议,要求停火并从埃及领土上撤出一切外国军队,授权建立联合国紧急部队,驻扎在埃及领土上,作为埃及军队与以色列军队之间的一个缓冲力量。
这支联合国维持和平部队在埃以停战线一带巡逻,给这一地区带来了相对的平静。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后,10月25日安理会通过了一项建议,要求立即全面停火并决定在安理会权力下建立一支新的联合国紧急部队,迅速抵达埃—以地区,有效地恢复了停火,并建立了一个缓冲区。
1974年5月31日,安理会根据叙以脱离接触协定的要求,决定在它的授权下立即建立一支联合国脱离接触观察员部队,有效地保证了叙以边境的和平和宁静。
1978年3月,在巴勒斯坦游击队袭击以色列之后,以军侵入黎巴嫩南部。
3月19
-- 118
中国与联合国701
日,安理会要求以色列立即停止对黎巴嫩领土的军事行动,并且决定建立联合国驻黎巴嫩临时部队来证实以军的撤离,并协助黎巴嫩政府确保恢复它在该地区的权力。
第三,多次通过决议,要求有关各方实行停火,维护地区和平。无论是安理会还是联合国大会,都曾对阿以历次冲突和战争行为做出有关决议,呼吁冲突各方采取克制态度,尽快停止战争行为,恢复和平和安定。特别是联合国安理会第242号决议和第338号决议,被认为是解决阿以冲突、恢复中东地区和平的框架文件。
1967年11月22日,为促进第三次中东战争停火,安理会通过了第242号决议,要求:——以色列从1967年冲突中所占领的土地上撤出;——终止一切交战地位的主张或状态,尊重并承认该地区每一国家的主权、领土完整及政治独立,给予其在安全及公认的疆界内和平生存、不受武力威胁及武力行为侵犯的权利。
同时,该决议还要求保证该地区国际水道的自由通航;达成难民问题的公正解决;保证该地区所有国家的领土不可侵犯和政治独立。
1973年10月22日,安理会于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之际,通过了第338号决议,要求现有战斗各方立即停火,执行安理会第242号决议,并在适当时机主持举行各方谈判,以建立中东公正和持久的和平。这些决议和文件鲜明地表达了联合国对阿以战争的态度和立场,是解决阿以冲突的根本性文件。
第四,要求通过和平谈判,尽快召开中东和会,以便在
-- 119
801中国与联合国
中东建立公正持久的和平。根据安理会第242号决议提出的要求,秘书长指派了一名驻中东特别代表,协助努力争取和平解决阿以争端。瑞典的冈纳。雅林承担了这一职务,但通过谈判并未取得任何明显进展。
1983年12月,联合国大会在审议巴勒斯坦问题后重申,它深信巴勒斯坦问题是中东冲突的核心,与这一地区的和平是不可分的,并且必须以在联合国主持下全面、公正、持久地解决中东问题为基础。大会要求按照下列方针召开中东问题国际和平会议:——巴勒斯坦人民获得其不可剥夺的合法权利,其中包括返回权、自决权和在巴勒斯坦建立其自己的独立国家的权利;——巴勒斯坦人民的代表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在与其他方面平等的基础上参加所有关于中东问题的工作、讨论和会议的权利;——结束以色列对阿拉伯领土的占领,使以色列撤离自1967年以来占领的土地,包括耶路撒冷在内;——反对以色列在被占领土上包括耶路撒冷在内的任何政策和行为,特别是建立居民点,这不仅违反了国际法和联合国的有关决议,而且构成了在中东实现和平的主要障碍;——这一地区所有国家享有在安全和国际公认的边界内生存的权利,所有人民应享有公正待遇与安全。
大会还呼吁阿以冲突各方,包括巴解组织以及美、苏等国,在同等地位和权利的基础上参加中东问题国际和平会议,并请求安理会促进该会议的组织工作。
第五,积极采取措施向巴勒斯坦难民提供人道主义援助。
-- 120
中国与联合国901
1949年,根据大会的建议成立了联合国近东巴勒斯坦难民救济和工程处,以帮助那些在阿以冲突中丧失家园、流离失所的难民。
该处于1950年开始工作,为居住在黎巴嫩、叙利亚、约旦和加沙地带的贫困的巴勒斯坦难民提供基本服务。这些基本服务包括向难民提供教育和培训、卫生及救济服务。这一组织克服了战乱频频、资金匮乏、难民众多等重重困难,向大量巴勒斯坦难民提供了人道主义援助。
例如,1984年年中,向近东救济工程处登记的难民有200多万人,该地区的98个救济工程队向他们提供了医疗护理,其中以预防医药、妇幼护理、环境卫生设备和保健教育为主的服务项目。
198384学A年,在近东救济工程处的653所小学和预备学校中有34245名学生。此外,向3720名年轻人提供了职业和技术培训,有130人正在接受教师培训。同时,近东救济工程处给予巴勒斯坦难民346个奖学金名额,供在阿拉伯国家的大学学习。
近东救济工程处还冒着纷飞的战火,向被围困的或流亡的阿拉伯巴勒斯坦难民提供紧急食品援助,维持了他们的生存。
总之,联合国为恢复中东地区的和平与安定、消除阿以争端、建立公正持久的和平做了不懈的努力。然而,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特别是由于以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为基本特征的国际政治旧秩序依然存在,联合国在巴勒斯坦问题上的一些做法也有一些缺憾。例如,第一次中东战争的爆发,联合国就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正是由于美、苏等大国垄断、操纵联大通过了《关于巴勒斯坦将来治理(分治计划)问题的决议》,强行建立一个犹太国、一个阿拉伯国家,才为战争的爆发埋下了导火索。此外,由于美国等超级大国的纵容、支
-- 121
011中国与联合国
持,联合国的一些决议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例如,安理会有关巴勒斯坦问题的第242号决议,将巴勒斯坦人民的合法生存权利说成是难民问题,这就理所当然地受到了阿拉伯国家的批评和指责。但无论怎样,联合国为解决巴勒斯坦问题所做的努力是有目共睹的,也是卓有成效的。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有关各方一定能在联合国的主持下和平解决中东问题。
自从阿以冲突产生以来,中国政府和人民就予以深切的关注,对阿拉伯人民遭受的苦难表示深深的同情,并坚决支持巴勒斯坦人民为恢复家园、恢复主权而进行的斗争。特别是1971年第26届联大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席位之后,中国利用联合国这个世界讲坛,明确表示支持巴勒斯坦人民的斗争,谴责以色列的扩张主义政策,要求恢复巴勒斯坦人民的合法权利,反对超级大国插手中东问题,主张由阿拉伯人民通过和平谈判自己解决问题。中国在联合国对于阿以争端所持的立场、所做的努力,主要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坚决支持巴勒斯坦人民和阿拉伯人民为恢复民族权利和收复失地而采取的正义斗争。
1974年4月10日,中国代表团团长邓小平在联大特别会议上发言时指出,“阿拉伯各国人民和巴勒斯坦人民,在第四次中东战争中,冲破了两个超级大国的控制和不战不和的局面,取得了反对以色列侵略者的巨大胜利”。
他同时盛赞阿拉伯产油国联合起来打击以色列及其西方盟友的“创举”
,认为“它冲破了帝国主义长期以来垄断国际经济的局面,也充分显示了发展中国家团结起来进行战斗的巨大威力”。
在以后联大及安理会开会审议有关巴勒斯坦问题时,中国代表一再重申了中国支持巴勒斯坦人民
-- 122
中国与联合国11
合法斗争的正义立场,并严厉谴责了以色列占领当局残酷镇压巴勒斯坦人民的斗争、侵犯被占地区阿拉伯人人权的野蛮行径。
1976年3月25日,安理会辩论关于以色列当局在其占领的耶路撒冷和约旦河西岸残暴镇压巴勒斯坦人民的正义斗争而引起的严重局势时,中国代表指出,以色列占领区发生的事件,根源于以色列对阿拉伯和巴勒斯坦土地的非法占领。
中国政府和人民将一如既往地坚决支持巴勒斯坦人民和阿拉伯人民为恢复民族权利和收复失地的正义斗争。
1989年4月30日,中国代表在第43届联大发言时,谴责以色列当局进一步用武力对付手无寸铁的巴勒斯坦居民,导致严重伤亡,也威胁了中东地区的和平与安全;指出“解决中东问题和巴勒斯坦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以色列撤出1967年以来非法占领的领土,承认巴勒斯坦人民的民族权利,包括自决权”。
第二,严厉谴责以色列犹太复国主义的侵略、扩张行径,要求以色列撤出1967年以来非法占领的阿拉伯领土。
中国政府一贯坚持以色列必须撤出其在战争中占领的阿拉伯领土,尊重阿拉伯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1981年12月3日,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凌青在联大辩论巴勒斯坦问题时指出,为使中东问题获得公正解决,中国政府赞成“以色列必须撤出1967年以来占领的阿拉伯领土,其中包括耶路撒冷,巴勒斯坦的民族权利包括返回家园。民族自决和建立国家的权利必须恢复,中东各国应普遍享有独立和生存的权利”。
同年12月16日,联合国安理会召开紧急会议审议以色列吞并戈兰高地问题。中国代表强烈谴责以色列当局的侵略行径,坚决反对以色列非法改变戈兰高地的地位,坚决支持叙利亚人民、巴
-- 123
211中国与联合国
勒斯坦人民和阿拉伯人民恢复民族权利和收复失地的正义斗争。经过讨论,安理会一致通过一项决议,宣布以色列吞并戈兰高地是非法的,没有任何国际效力。很明显,以色列遵守联合国安理会第242号决议和第338号决议是其和阿拉伯国家达成和解的前提条件。
90年代以来,特别是自191年10月30日中东和会开幕以来,以色列在以土地换和平这个关键问题上立场有所松动,这就为中东问题的和平解决带来了一些希望。
第三,中国坚决反对超级大国在中东的争夺,坚决反对美苏两个大国插手阿以争端,并认为这必将激化中东地区的矛盾,妨碍阿以矛盾的和平解决。众所周知,中国在国际上的反霸态度是极其坚决的,在阿以冲突上中国也持相同的立场。
1981年12月,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凌青在联大辩论巴勒斯坦问题发言时严正指出,以色列之所以一意孤行,有恃无恐,绝非偶然。一个超级大国一味偏袒以色列,不愿正视中东局势的现实,拒不承认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继续向以色列提供大量经济和军事援助。它的这种缺乏远见的政策也为另一个超级大国进一步向中东渗透提供了机会。那个超级大国在阿拉伯人民“天然盟友”的幌子下,利用中东的动乱局势,千方百计向中东地区渗透,企图建立战略据点,为其控制中东、迂回包抄西欧的战略目标服务。中国代表的发言,不点名批评了美国和前苏联在中东地区的政策,得到了其他国家的赞同和支持。
1982年6月18日,安理会通过决议把驻黎巴嫩临时部队驻扎期限延长。中国代表在谴责以色列侵略黎巴嫩的同时指出,美国纵容和支持以色列进行侵略也应当受到
-- 124
中国与联合国31
谴责。中国的这一立场充分说明中国在阿以问题上的态度是极其公正合理,也是非常全面的。
第四,在中东问题上,中国要求积极发挥联合国、尤其是安理会维护和平的作用,在联合国的主持下召开一个有关各方参加的国际会议,通过和平谈判途径政治解决阿以冲突。
1983年12月2日,中国代表在第38届联大发言时强调,“中国认为联合国对中东问题和巴勒斯坦问题的解决责无旁贷”。
1986年1月17日,中国代表在安理会审议以军入侵黎巴嫩问题时指出,中国代表团认为安理会应当切实履行其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责任,就黎巴嫩南部局势采取以下措施:谴责以色列对黎巴嫩的侵略、占领及欺凌当地居民的做法;坚持立即贯彻有关决议,要求以军立即、无条件地撤出全部黎巴嫩领土;要求以色列拆除“安全区”
,解散“南黎巴嫩军”
,责成以色列严格尊重黎巴嫩主权和领土完整。1987年12月16日,中国代表在安理会再次强调,“正确解决中东问题的最好办法是在联合国主持下召开一次国际会议”。
为了解决阿以冲突和中东问题,中国在联合国提出了一套完整的主张。正如中国代表在1989年11月21日第44届联大特别政治委员会上发言时指出的那样,中国对于解决中东问题共有5点意见,包括:中东问题应通过政治途径解决;支持召开在联合国主持下,有五个常任理事国和有关各方参加的中东国际和平会议;支持中东有关各方进行合适的、各种形式的对话;以色列必须停止在其占领区对巴勒斯坦居民的镇压,撤出占领的阿拉伯领土,相应地,以色列的安全应得到保证;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相互承认,阿拉伯民族和犹太
-- 125
411中国与联合国
民族和平共处。以上5个方面是相互紧密联系的统一体,构成了中国关于中东问题的完整而合理的主张,表明中国政府和人民愿同各方力量一起,共同推动中东问题的最后解决。
两伊战争 伊拉克和伊朗都是伊斯兰国家。
伊朗95%的居民属什叶派,因此国家政权掌握在什叶派手中。而伊拉克的什叶派居民虽然占60%,但掌握国家政权的却是逊尼派。
自从霍梅尼在伊朗建立伊斯兰革命政权以后,不断输出伊斯兰革命,引起了阿拉伯各国的警惕和反感。特别是伊朗的近邻伊拉克,更是敌视这个政权,而伊朗又不断号召伊拉克的什叶派穆斯林起来夺权,两国间的敌意日趋明显。
伊拉克是阿拉伯国家,境内阿拉伯人占大多数。伊朗的主要居民则是波斯人,约占总人口的66%。阿拉伯人和波斯人分属两个民族,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流血冲突,宿怨很深。
伊朗称海湾为“波斯湾”
,阿拉伯国家则称之为“阿拉伯湾”。
海湾中靠近霍尔木兹海峡的三个岛——阿布穆萨、大通布和小通布岛,伊、阿双方都认为这三个岛是自己的领土。
1971年,伊朗出兵占领了三岛,遭到阿拉伯世界的强烈反对。
1980年4月,伊拉克提出结束两伊敌对状态的条件之一,就是要求伊朗撤出三岛。此外,两伊对于伊朗西南部的胡齐斯坦省也有争执,伊拉克等阿拉伯国家认为那是阿拉伯人的土地,积极支持1956年成立的“阿拉伯斯坦解放阵线”进行反对伊朗政府的活动。
两伊战争的直接导因,是伊拉克与伊朗边界上一条204公里长的阿拉伯河的归属之争。这条河是划归伊朗还是划归伊拉克,历史上曾有过无数次争端,订立过数次条约,双方
-- 126
中国与联合国51
各执一词,互不相让。
1975年3月,在阿尔及利亚的调解下,两国在阿尔及尔签订新的界河协定,伊拉克同意以阿拉伯河作为界河,全段均以主航道中心线为界;伊朗则同意将克尔曼沙赫省的约300平方公里的土地划归伊拉克,并停止向伊拉克库尔德反政府武装提供支持。阿尔及尔协定改变了历史上延续下来的伊拉克拥有整个阿拉伯河的状况,因而对伊拉克是不利的。伊拉克领导人一直把该协议看作是敌强我弱情况下的权宜之计。随着全球范围能源危机日益严重,阿拉伯河航道在两伊输出石油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日益显著。这使伊拉克朝野上下对1975年向伊朗做出的让步更感懊悔和不满,伊拉克遂决定撕毁协议,收回阿拉伯河主权,两伊关系恶化。
1979年10月31日,伊拉克驻黎巴嫩大使发表声明,提出几项要求:废除1975年签订的阿尔及尔协定,收复阿拉伯河的主权,伊朗军队撤出1971年非法占领的海湾三岛;允许伊朗的俾路支族、库尔德族和阿拉伯族自治。伊朗政府认为这是对伊朗内政的无理干涉而予以拒绝。同年11月,伊朗“革命卫队”绑架了4名伊拉克驻德黑兰使馆的外交人员,并搜查了伊拉克设在伊朗的两个领事馆。
1980年3月,伊朗要求伊拉克把两国外交关系降低到代办级,伊拉克也要求伊朗撤换驻伊拉克大使。同年4月,伊拉克驱逐了大约3万名原籍伊朗的库尔德人,其中绝大多数是什叶派教徒。两伊关系进一步恶化,小规模武装冲突频频发生。
1980年9月4日,两伊在北部边界地区发生炮战,边境冲突升级。
17日,伊拉克总统萨达姆。侯赛因宣布废除阿尔
-- 127
611中国与联合国
及尔协定,收回阿拉伯河主权。萨达姆还在电视观众面前撕碎了1975年他亲手签订的阿尔及尔协定。
9月18日,伊朗外交部发表声明说,决不能接受伊拉克政府对伊朗领土主权的要求。
9月22日上午,伊朗炮兵向阿拉伯河上悬挂伊拉克国旗的船只开火。两小时后,伊拉克出动空军对伊朗军事目标和石油设施进行轰炸,伊拉克陆军也越过边境进入伊朗领土,两伊战争正式爆发。
战争爆发后,双方在陆地、空中、海上进行了空前激烈的交锋。
战况之惨烈,人员物资损失之严重,令世人瞩目。
不仅两个交战国人民承受着沉重的战争负担,而且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两伊周边的阿拉伯国家也蒙受损失,甚至引来了美苏两个超级大国插手的复杂局面。
战争伊始,伊拉克由于准备充分,武器精良,很快取得了战场主动权,向伊朗发起了全面进攻,控制了伊朗约两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但由于战线过长,兵员不足,再加上伊朗人的顽强抵抗,伊拉克军队便由进攻转入全线防御。
从1981年9月始,伊朗发动了一系列反攻,逐步收复了失地,并拒绝了伊拉克的停火建议,深入伊拉克领土作战。
整个战局基本上呈胶着状态。在双方进行陆战的同时,还利用飞机、导弹互相袭击对方的重要城市和石油设施等非军事目标。
从1984年春开始,伊拉克利用空中优势攻击来往于伊朗的油轮,伊朗也用同样手段来回敬伊拉克。于是,海湾又爆发了一场“油轮战”。据统计,到1986年2月,在海湾被炸的各国油轮和其他“海上目标”已近200艘。同时,伊朗还在霍尔木兹海峡偷偷铺设水雷,炸得各国油轮心惊胆战。
美、
-- 128
中国与联合国71
苏、英、法等国纷纷出动战舰奔赴波斯湾水域,名曰护航扫雷,实则寻机干涉。波斯湾上空笼罩着紧张气氛。
经过8年战争,双方谁也赢不了谁,而且承受着巨大的国内、国际压力。伊朗不得不考虑伊拉克的呼吁,准备结束战争。
1988年7月17日,伊朗宗教领袖霍梅尼突然宣布,接受联合国安理会598号决议,和伊拉克实施全面停火。他在电视讲话中说:“接受这项决议……是痛苦的。”
“接受这一现实比喝毒药还要厉害,但为了让真主满意,我还是要把它喝下去。”就这样,历经8载的两伊战火终于平息下去了。
自从1980年9月两伊战争爆发以来,联合国一直对此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并想方设法早日结束战争,为这一地区的和平与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联合国为结束两伊战争所做的努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呼吁两国采取克制态度,通过谈判解决纠纷。联合国认识到,两伊之间的矛盾和纠葛是由来已久的,其中既有历史原因,又有宗教、领土、民族等各种因素。这种相互敌视和仇恨,对于和平解决两伊争端是极为不利的。
因此,在两伊战争全面爆发后不久,联合国秘书长于1980年9月22日在联合国呼吁,要求两国采取克制态度,通过谈判解决纠纷,并表示愿意给予协助。随后,联合国安理会也召开了会议,呼吁伊朗和伊拉克停止战争行动,并且敦促他们接受调停和解。在以后的几年里,安理会一直坚决支持联合国秘书长和其特别代表为解决两伊战争所做的一切努力。
第二,要求两国把军队撤至国际公认的边界线,不要危及海湾地区的海洋生物,尊重国际水域自由航行和自由贸易
-- 129
811中国与联合国
的权利,停止针对民用目标的军事行动。
1984年以来,伊朗认为海湾6国在两伊战争中偏袒伊拉克,便扬言要攻击往来于波斯湾的各国油轮,并封锁霍尔木兹海峡。这不仅引起了海湾各国的不满,也使得美、英、法大为不安,纷纷派遣战舰前往海湾。针对伊朗袭击油轮、大布水雷的做法,各国纷派扫雷舰进行扫雷,美国还和伊朗发生了军事对抗和冲突。
联合国安理会于1984年5月25日召开会议,通过一项决议,点名谴责伊朗,认为伊朗的这些做法不仅无助于两伊战争的早日结束,而且违反了保障公海和国际海道航行自由的原则,加剧了这一地区的紧张局势。决议强调指出,如果伊朗继续攻击商船,安理会要对伊朗采取有效的反击措施。
1987年7月20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598号决议,要求两伊立即停火,把双方军队撤至国际边界,立即释放和遣返战俘,并敦促双方与联合国秘书长合作,寻求一项全面、公正、体面和持久的解决两伊争端的办法。
第三,强烈谴责使用化学武器和所有违反国际人道主义的行为,要求严格遵守反对使用毒气和细菌武器的1928年《日内瓦议定书》。
在两伊战争期间,双方的攻守战异常激烈,伊拉克在战争中动用了化学武器和细菌武器,给伊朗造成重大伤亡。
鉴于伊朗一再断言伊拉克在战争中使用了化学武器,联合国秘书长两次派出专家调查这种指控。
1984年3月,一组专家访问了伊朗。
1985年3月,一名医学专家检查了在欧洲住院治疗的伊朗病人。专家们在报告中断定伊拉克使用过化学武器,使伊朗士兵受到伤害。安理会在收到报告后,强烈谴责了伊拉克使用化学武器的行为,要求双方立即停止战
-- 130
中国与联合国91
争行动,严格遵守日内瓦公约。
第四,派遣联合国核查人员核查并监督停火和撤军行动。
1988年7月18日,伊朗宣布接受第598号决议之后,秘书长立即组建军事技术小组奔赴两伊磋商实施停火事宜。在达成停火协定后,联合国又部署了驻两伊的军事观察团,安排撤军和脱离接触,组织释放和交换俘虏,筹建调查冲突责任的机构及主持两伊谈判等事项。联合国的核查人员对于促进和监督两伊停火起了极其重要的保护作用。
第五,联合国秘书长为两伊战争早日结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穿梭外交”。在安理会的全力支持下,秘书长对两伊战争的结束做出了突出贡献。在两伊立场对立、对谈判条件毫不让步的僵局下,秘书长亲自飞往德黑兰和巴格达,分别同两国领导人会谈,就停火问题交换了意见。伊朗过去始终坚持停火必须以伊拉克总统侯赛因下台和明确宣布伊拉克为入侵者为先决条件,使和平解决争端陷于停顿状态。
1988年7月18日,伊朗终于宣布接受安理会第598号决议。于是,秘书长在安理会的支持下,一方面立即组建军事技术小组奔赴两伊磋商停火事宜,另一方面分别邀请两伊外长前往纽约,通过秘书长进行间接会谈。由于两国意见相左,伊拉克提出先举行两伊的高级直接会谈,然后再停火;而伊朗则坚持先实行停火,执行第598号决议,会谈一度中断。经过秘书长的多方奔波,耐心调解,7月30日伊朗立场首先有所松动。伊朗外长在同秘书长会晤后表示,伊朗将在停火实现后,考虑同伊拉克进行直接谈判。随后,秘书长听取了军事技术小组的汇报并同安理会磋商,提出了一项充分照顾两伊双方立场
-- 131
021中国与联合国
的折衷方案:两伊在实施停火后,在秘书长的主持下很快进行直接谈判。
这个方案迅速为两伊所接受。
8月8日,秘书长宣布了停火和直接谈判的日期,并很快做出了关于两伊停火、实施第598号决议的各项安排。秘书长的努力使得两伊问题向着健康方向不断发展,最终为两伊战争的解决做出了决定性的贡献。
从以上5点可以看出,由于联合国安理会和秘书长为结束两伊战争做了大量的工作,海湾地区终于迎来了新的和平。
当然,其他国际组织,如阿拉伯联盟、伊斯兰会议组织、不结盟运动等,也为此做了不懈的努力,然而联合国毕竟尽到了其维护和平的义务。
伊朗、伊拉克同属于第三世界国家。不断加强同第三世界各国的团结、友谊与合作,是我国对外政策的一个基本立足点。对于两伊战争,中国一贯主张通过谈判和平解决,并且依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精神调整两国间的关系。中国在两伊战争中持严格的中立立场,既不偏袒伊拉克,也不支持伊朗,并希望早日结束两伊战争,使两国人民免受战乱之苦,也不给超级大国干涉海湾内部事务制造借口。为此,中国政府在联合国积极努力促使两伊谈判,为两伊战争的结束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中国对于两伊战争的态度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中国在联合国安理会一直要求伊朗和伊拉克通过协商方式谈判,取得和平解决。例如,在1982年7月12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要求两伊早日停火撤军,中国代表投了赞成票。在投票结束后,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在发言中
-- 132
中国与联合国121
阐述了中国对两伊战争的基本看法,指出“伊朗和伊拉克都属于第三世界,我们一向认为,第三世界国家之间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它们之间的分歧应该而且可以通过协商方式谈判,取得和平解决”。
“中国衷心希望,伊朗和伊拉克能以维护中东地区和平的大局为重,采取克制态度,通过谈判尽早实现停火,和平解决争端,这是符合两伊人民的根本利益的”。
1986年2月24日,中国代表在安理会讨论伊朗和伊拉克战争局势的会议上发言,呼吁两伊立即停火,指出“中国作为两伊的朋友,自战争开始以来,一贯主张在双方都能接受的条件下,尽早实现停止战争,通过和平谈判解决彼此之间的分歧。这样做不仅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有利于海湾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为世界各国人民所欢迎”。
中国代表再次呼吁两伊停止任何使战争升级的行动,以创造尽快结束战争的气氛。
第二,中国对于两伊战争期间出现的攻击运送石油的外国油轮、在海湾布置水雷的做法提出了强烈批评。
1984年5月25日,联合国安理会开始考虑巴林、科威特、阿曼、卡塔尔、沙特阿拉伯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6个阿拉伯国家关于“伊朗对来往于我们国家港口的船只航行自由的侵犯”的控告,以及这6个国家提出的一项措词强硬的点名谴责伊朗的决议草案。该决议草案要求,如果伊朗继续攻击商船,安理会要对伊朗采取有效措施。
中国代表在投票后的发言中指出,“中国从保障公海和国际海道航行自由的权利及不得袭击非交战国船只的原则出发,对决议投了赞成票”。
“对于两伊战争,我们遵守严格中立立场,衷心希望双方尽早停战,通过
-- 133
21中国与联合国
和平谈判解决争端;安理会采取的任何行动,必须有利于促使双方都能参加这一和平谈判过程“。
第三,中国在联合国安理会为推动两伊和解努力的同时,也要求伊朗和伊拉克同安理会和联合国秘书长密切合作,尽早为结束两伊战争而努力。
1987年5月14日,中国代表以联合国安理会主席的身份在安理会上发表声明,呼吁伊朗和伊拉克尽早和平解决持续将近7年的军事冲突。声明要求伊朗和伊拉克同安理会努力合作,为早日在正义与体面的基础上解决争端开辟道路。
中国作为安理会的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将积极参与联合国关于解决两伊冲突的活动。
由此可见,中国对于两伊战争的态度是中立的,并始终坚持“劝和”方针。中国希望两伊早日平息战火,恢复海湾地区的和平和稳定,使两伊人民早日过上幸福安定的生活。
1988年8月8日两伊全线停火后,中国表示了由衷的高兴。
中国所持的严格的中立立场以及决不向交战双方的任何一方出售武器的做法、中国在联合国安理会为了和平所做的不懈努力,得到了两伊政府和人民的赞许。两伊战争结束后,中国同伊朗和伊拉克的友好关系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加强。
伊朗和伊拉克政府对于中国在两伊战争中所采取的中立立场均表示满意,并感谢中国政府为争取早日结束两伊战争所做的努力。
海湾战争190年8月2日凌晨,10万伊拉克大军在350辆坦克的导引下,越过伊科边界,沿巴士拉—科威特国际公路迅速南下,并于当日清晨占领了科威特全境。海湾危机正式全面爆发。
-- 134
中国与联合国321
海湾危机的爆发,有着深刻的历史因素和现实原因。众所周知,海湾地区石油蕴藏量极为丰富,伊拉克和科威特都是产油大国,但伊拉克由于8年连绵不断的战争而元气大伤,并欠下科威特近200亿美元的债款。巨大的贫富差距使伊拉克对科威特极为不满。历史上,伊科本是同一个国家,他们的祖先都是阿拉伯帝国的统治者。只是到了近代,由于英国殖民主义的入侵及分治政策,科威特和伊拉克才最终成为两个独立的主权国家。但两国的边界问题始终没有划定,伊拉克吞并科威特的野心一日也未曾停止。
1973年伊科双方还曾为此发生交火,以后虽多次谈判,但都没有获得结果。这就成为日后海湾危机的导火线。伊科冲突的直接原因则是围绕鲁迈拉油田而引起的。
位于伊科边境的鲁迈拉油田油量丰富,由于科威特地势较低,石油自动流向科威特,所以尽管科在两伊战争期间加紧开采,而科威特的储量依旧不减。伊认为科是在偷采自己的石油,更是怒火中烧。再加上伊拉克谋求中东霸权已久,科威特国小力弱,正是它嘴边的肥肉。如果吃掉科威特,又可一笔勾销数百亿美元的外债,正是一举数得。于是,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之举已成为箭在弦上,势在必发了。
伊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占领科威特后,立即筹建科威特“临时政府”。
8月4日晚,巴格达电台广播了由9名军官组成的“临时政府”的消息。当时正在参加伊斯兰外长会议的科威特代表团团长、内阁事务大臣阿瓦迪在记者招待会上说:“这9个人无一是科威特人。”据报道,伊拉克起初想要科威特反对派出面组织傀儡内阁,因遭到严辞拒绝而作罢。
科
-- 135
421中国与联合国
威特反对派领袖、前议长艾哈迈德。萨顿甚至为此付出了自己的生命。
8日,伊拉克革命指挥委员会在巴格达宣布,伊拉克和科威特“合并”
,伊拉克议会通过一项法律,宣布科威特为其第19个省,科威特市改名为卡齐马市。至此,伊正式完成了对科的非法占领和吞并。同时,伊还申明,它所欠科的数百亿美元债款一笔勾销。
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所引发的海湾危机,不仅在阿拉伯各国引起巨大震动,而且在全世界激起强烈反响,各国纷纷谴责伊拉克无视国际法准则,肆意入侵别国领土。对海湾地区丰富的石油资源和重要的战略地位,美国及其西方盟友不可能置身事外而不闻不问。事实上,在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的当天,美国就已经做出了反应。美国从8月7日开始向海湾调集大批兵力的同时,紧急同西方盟国磋商,迅速出兵配合,实施“沙漠盾牌行动”。到9月上旬,集结在海湾水域的各种舰只已有70多艘,其中包括4艘航空母舰,作战飞机500多架。
美军在沙特阿拉伯布置的兵力已达10万人。
这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美国实施的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军事调遣行动,由此可见,美国对海湾局势的关注程度以及迫切卷入海湾危机的决心。美国之所以如此兴师动众、大动干戈,其原因可归纳如下:首先是争夺海湾油田控制权。据统计,西方国家从海湾地区进口的石油占其国内消费的比重为:日本占64%,法国占35%,意大利占32%,美国占11%。海湾石油同西方经济兴衰息息相关,美国及其盟友决不会容许油田的控制权落入萨达姆一人之手。其次,美国出兵海湾还在于威慑萨达姆,消除伊拉克庞大的军事机器。
8年两伊战争,使伊
-- 136
中国与联合国521
拉克军队膨胀到100万人,而且拥有大量先进武器,成为中东第一军事强国。萨达姆一心要称霸中东,多次扬言要消灭以色列,并对西方各国持强硬路线。
美国将其视为心腹大患,必欲除之而后快。第三,海湾危机爆发之时,正是美国和苏联关系缓和之际,苏联不断在中东收缩,使美国消除了后顾之忧,可以在海湾与伊较量一番。而且苏联一反常态,在海湾问题上和美国立场惊人地一致,甚至要和美国一道出兵海湾,这使美国及其盟国极为满意。美苏合作成为海湾危机爆发后的又一大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