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中国与联合国

_12 佚名(现代)
空间能力的国家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制止外空军备竞赛。
11月,中国在第39届联大讨论防止外空军备竞赛时发言,重申先实现外空的“非武器化”
,以保证对外空的探索与和平利用。中国代表指出,拥有远远超过其他国家的军事实力并且正在试验和发展外空武器的两个超级大国,对制止外空军备竞赛负有特殊的责任。
第二,鉴于外层空间的军备竞赛已经威胁到人类的和平与安全,中国要求联合国将外空非军事化列为裁军的一个优先项目,并敦促各国在平等的基础上开展外空合作。
1984年6月12日,在联合国和平利用外层空间委员会第27届会议上,中国代表在发言中说:“两个超级大国争夺世界霸权,不断加剧外空军事化和军备竞赛的步伐,它们在外层空间的军事活动日益增强,各种外空武器竞相发展,有的武器系统已处于实验阶段。”
这种情况“不仅直接损害外空探索与和平利用的健康发展,而且也严重地威胁着国际和平与安全。”
中国坚持认为,外空委员会应根据联大1980年通过的第38号决议,优先审议外空军事化问题,提出具体建议,敦促联合国有关机构采取切实措施,扭转外空军事化这一危险趋势,使外空真正用于和平目的。
“各国的空间活动应造福于人类,有助于各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中国反对空间垄断,反对外空军事化和军备竞赛,鼓励和发展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开展的外空合作“。
1988年5月31日,中国代表团向联合国第三届裁军特别会议递交了一份工作文件。文件要求把制止外空军备竞赛
-- 232
中国与联合国12
列为一个新的优先项目,还要求设立一个具有适当职权的关于防止外空军备竞赛的特设委员会,就缔结关于禁止和销毁一切外空武器的协定进行谈判。
中国在提出全面裁减军备和和平利用外层空间的同时,还呼吁和平利用原子能,以造福全人类。
1964年10月16日,中国克服了重重困难,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这说明中国的核技术有了质的飞跃。
随着80年代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中国在和平利用原子能方面有了长足进展,也迫切需要加入国际原子能机构,以便同其他国家交流技术和经验,为和平利用原子能、反对将其用于军事目的做出自己的贡献。
1983年9月5日,中国正式提出申请,要求加入国际原子能机构。
10月6日,国际原子能机构批准了中国的申请。
1984年1月1日,中国正式成为国际原子能机构成员国,并于6月6日被指定为理事会成员国,这标志着中国在和平利用原子能方面已进入世界先进国家行列。
中国在国际原子能机构的会议上,对于如何对待和利用原子能问题上阐述了如下的看法:第一,中国声明,在核能的建设方面主要依靠自力更生,但也愿意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与其他国家合作。
1983年10月在国际原子能机构第27届大会上,中国代表强调,中国已经确定了加快发展核能的方针,中国发展核能一是自力更生,二是要进行国际合作。
“我国的对外开放政策,也包括对各国的核能合作与交流”。
第二,中国要求国际原子能机构在不扩散核武器的条件下,帮助发展中国家发展核电技术。
1984年9月,中国代表
-- 233
22中国与联合国
在国际原子能机构第28届大会上发言时指出,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核能的和平利用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重视,核能在各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所占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然而,核电的发展很不平衡,目前世界上正在运行的300余座核电站中,只有十几座在发展中国家。这种状况远远不能满足发展中国家对核电的需要。因此,国际原子能机构应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发展中国家发展核电。
“我们理解防止核扩散和在这方面采取适当措施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我们不赞成以防扩散为名对核能合作加上不合理的限制,以致妨碍合作的发展”。
第三,中国充分理解核能合作的敏感性,因此对核能合作采取慎重、严肃的态度,保证决不扩散核武器,并愿意将自己的民用核设施提交国际原子能机构监督和核查。
1984年9月,中国代表在第28届国际原子能机构会议上强调,中国理解核能合作涉及敏感问题。为了保证这种合作只用于和平目的,中国对此采取慎重负责的态度。中国“并不主张核扩散,也不搞核扩散,不帮助别的国家发展核武器。这是中国在与其他国家的核能合作中遵循的根本政策。在这个政策的指导下,中国在出口核材料、核设备时,将要求接受国按国际原子能机构规约的原则接受安全保障。
中国引进核材料、核设备时也将确保用于和平目的“。
1985年9月24日,中国宣布自愿将一些民用核设施提交国际原子能机构实施安全保障。此举有助于增加国际社会对中国的信任,也表现了中国对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支持。
第四,中国呼吁加强核设施的安全保障,努力防止核事
-- 234
中国与联合国32
故的发生。
1986年9月24日,重点讨论加强国际核安全和辐射保护措施的国际原子能机构大会特别会议在维也纳举行。
中国代表在辩论中指出,核安全问题正引起国际社会的极大关注,加强核安全领域的国际合作,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当务之急。中国政府愿意签署《及早通报核事故公约》和《核事故或辐射紧急情况援助公约》,使核电得到更安全可靠的发展。
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核大国,始终致力于全面禁止和彻底销毁核武器及其他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这一目标的实现。
在旗帜鲜明地宣传自己主张的同时,中国已签署参加了一系列有关的国际条约和公约,并已明确宣布希望不迟于196年缔结全面禁止核试验公约。
中国业已签署的国际条约和公约一览表如下:公约名称签订日期、地点中国参加情况关于禁用毒气或类似毒1925年6月171952年7月13日声明承认。
品及细菌方法作战决定日,日内瓦书关于战俘待遇之日内瓦1949年8月121952年7月13日声明承认,公约日,日内瓦1956年12月28日交存批准书,1957年6月28日生效。
关于战时保护平民之日同上同上内瓦公约禁止细菌(生物)及毒素1972年4月191984年11月15日交存加入武器的发展、生产及储存日,华盛顿、伦书,同时生效。
以及销毁这类武器的公敦、莫斯科约
-- 235
422中国与联合国
公约名称签订日期、地点中国参加情况禁止或限制使用某些可1980年10月101981年9月14日签署,1982被认为具有过分伤害力日,日内瓦年4月7日交存批准书,1983或滥杀滥伤作用的常规年12月2日生效。
武器公约及议定书关于各国探索和利用包1967年1月271983年12月30日、1984年1括月球和其他天体在内日,伦敦、华盛月6日、1984年1月12日分外层空间活动的原则条顿、莫斯科别交存加入书,1983年12月约30日生效。
拉丁美洲禁止核武器条1967年2月141973年8月21日签署,1974约第二附加议定书日,墨西哥城年6月12日交存加入书,同日生效。
禁止在海床及其底土安1971年11月2190年10月31日加入。
置核武器和共他大规模日,华盛顿、伦毁灭性武器公约敦、莫斯科
及早通报核事故公约1986年9月261986年9月26日签署,1987日,维也纳年9月14日交存核准书,1987年10月14日生效。
核事故或辐射紧急情况1986年9月261986年9月26日签署,1987援助公约日,维也纳年9月14日交存核准书,1987年10月14日生效。
承认及执行外国仲裁裁1958年6月21987年1月22日交存加入决公约日,纽约书,1987年4月22日生效。
南太平洋无核区条约第1986年8月81987年2月10日签署,198二和第三号附加议定书日,苏瓦年10月21日交存批准书。
-- 236
中国与联合国52
第 八 章
促进世界发展
谋求社会的全面发展与繁荣是人类千百年来梦寐以求、奋斗不息的理想与目标。
特别是在当今这个相对和平的时代,发展问题更加突出地成为世界观注的焦点。虽然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已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是落后、贫困、危机、债务这些抹不去的阴影依然伴随着世界。随着国际联系的扩大和相互依存的加深,各个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都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其他国家,形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局面。发展问题成为牵动世界所有国家的核心问题,其中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问题是世界发展的关键所在。
尽管严峻的现实已使人们深刻地认识到了发展问题的迫切性与严重性,但当今存在的各种复杂的政治、经济、历史、现实因素极大地阻碍了发展的步伐,特别是过去长期形成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是制约发展的症结所在。排除障碍,促进发展,将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需要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共同努力、不断奋斗,才能最终得以实现。
-- 237
622中国与联合国
一 世界发展问题的严重性与迫切性
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要潮流。维护和平是关系世界全局的重大问题,而促进发展则是当今世界的核心问题。
战后40多年来,在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中,由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有力推动,世界经济获得了空前的大发展。不论是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还是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抑或是社会主义国家,它们的经济在战后都得到长足的发展,经济实力大为增强,出现了历史上少有的繁荣景象。但是,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在繁荣的背后,落后与贫困依然普遍存在。
特别是进入70年代以后,国际经济形势发生了剧烈的变化,西方发达国家结束“繁荣”
,进入“滞胀”的缓慢发展阶段;发展中国家的国内外经济环境也不断恶化,到80年代,它们的经济发展遭受了严重的挫折,使80年代成为它们“失去的十年”
;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也困难重重,增长速度普遍下降,各种社会矛盾激化,最终导致了其政治经济制度的急剧变化。
进入90年代以后,整个世界的经济形势依然是十分严峻。发展问题不是一个国家、一类国家的发展问题,而是世界各国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共同任务,是一项全球性事业。
当然,世界各国的发展状况和水平是不一致的。世界发展的中心问题,是广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问题,这是当今世界最严重,也是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 238
中国与联合国72
发展中国家在70年代世界经济严重衰退的情况下,虽然仍然保持了较高的经济增长率(5。
3%)
,有些国家,如巴西、墨西哥等还出现了“经济奇迹”
,跃升为新兴的工业化国家,但是总的情况并不乐观。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率较60年代(5。
6%)已呈现出下降的趋势;有些国家由于片面追求工业化速度,大举外债,背上了沉重的债务包袱。
进入80年代后,国际经济环境急剧恶化,受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影响,初级产品的价格大幅度下跌,使发展中国家损失惨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又大力推行贸易保护主义,使发展中国家为数不多的制成品出口严重受阻,国际收支状况恶化。与此同时,国际利率不断攀升,许多发展中国家无法按期还债,结果导致了战后最严重的债务危机,震撼了整个国际金融业。在发展中国家为偿还外债而付出巨额资金的同时,西方发达国家却大幅度削减了对它们的贷款,减少了官方发展援助和直接投资,西方商业银行更是大大压缩了对发展中国家的贷款。相反,发展中国家却出现了持续不断的资金外流的严重现象,使得发展中国家急需的发展资金更加匮乏。在国际环境日益恶化的同时,发展中国家还遭受着连绵不断的天灾人祸,给它们经济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和困难。由于以上国际国内的诸多原因,除亚洲一些国家和地区外,世界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出现了经济停滞甚至倒退的现象。据世界银行的资料统计,1971~1980年,发展中国家整体的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为5。
3%,而1980~1989年降至4。
3%;同期发展中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从3%降至2。
3%。
80年代发展中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低于发达国家(2。
-- 239
822中国与联合国
5%)
,这是20多年来的第一次。拉美国家80年代年均经济增长率只有1。
6%(70年代为5。
9%)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平均每年下降约0。
6%。
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的情况更糟,10年间平均增长率只有1。
0%(70年代为2。
9%)
,远远低于3%以上的人口增长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每年以2。
2%的速度下降。因此,从整体来说,80年代是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遭受严重挫折的时期。
正如勃兰特委员会在190年初所指出的,80年代对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来说,实际上是“失去的十年”。
由于经济发展的停滞和倒退,发展中国家的贫困不断加剧。拉美国家和非洲国家的人均收入在80年代分别下降了8%和25%。据联合国《190年人类发展报告》,发展中国家处于绝对贫困状况的人数,从1970年的6。
5亿和1980年的7。
3亿增加到80年代末的11亿以上;1亿人完全无家可归,约8亿人经常挨饿;5岁以下的儿童3个中就有1个营养不良,100个中有12人夭折,每年有1400万儿童死亡。
另据世界银行报告,发展中国家儿童的营养、健康和教育水准都在下降。
在中等和低收入国家中,22个国家1986年的人均摄入热量比1965年还低。
许多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国家的初等教育入学人数在减少,文盲、半文盲不断增加。据联合国统计数据,到194年,全世界56亿人口中有近10亿文盲,13亿人处于绝对贫困状态,全球28亿劳动人口中有1。
2亿人失业,非洲人口的一半挣扎在饥饿线上。全世界的难民从1989年的1500万增加到194年的400万。
总之,由于经济发展的停滞和倒退,贫困、饥饿、疾病和愚
-- 240
中国与联合国92
昧成为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现象。这些现象促使发展中国家的各种社会矛盾尖锐化,引起政局动荡。这种局势反过来又严重影响这些国家经济的发展,造成恶性循环,更加贫困。
据分析,发展中国家在90年代的经济增长率可望高于80年代,其年均增长率将为3%,194年、195年都可达到5%以上。
但是发展中国家内部的发展状况是极不平衡的,90年代的国际经济环境对发展中国家来说,也并不都是有利的,就整个形势来看,仍然相当严峻。因此,促进和加速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是当今世界一项艰巨而又十分紧迫的任务。
国际社会的各个成员,尤其是那些对发展中国家的落后与贫穷负有直接责任的发达国家,应当为振兴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做出积极的贡献,以促进世界各国的共同繁荣。
二 改革国际经济旧秩序是促进世界发展的关键
促进发展是当前世界各国人民面临的共同任务,而发展的中心问题是占世界人口34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和社会的发A展。当前国际经济中存在着许多阻碍发展中国家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因素,其中最主要、最严重的是南北关系问题。南北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和冲突,而矛盾和冲突的核心则是国际经济旧秩序。因此,改革国际经济旧秩序就成为促进发展的关键。
南北关系主要指的是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
-- 241
032中国与联合国
关系。战后,发展中国家相继在政治上取得了独立。但是在经济领域里,广大的发展中国家仍然处于无权地位,民族经济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受到现存不平等的国际经济关系的严重束缚。发达国家在各个经济领域里仍居于支配地位,它们与发展中国家继续维持着控制与被控制,剥削与被剥削的不平等关系。
国际经济旧秩序是帝国主义时代的产物,是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在经济上的表现。它包括以资本主义国际分工为基础的国际生产体系、以不平等交换为基础的国际贸易体系和以垄断资本为基础的国际金融体系。殖民体系瓦解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为了维护国际垄断资本的利益,利用它们在经济上的强大实力,通过推行新殖民主义保存了旧的国际经济秩序,使南北之间仍然处于一种不平等的矛盾关系之中。首先,在生产领域,旧的国际分工使发展中国家的生产服从于发达国家的需要,以致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生产结构单一,输出仍以初级产品为主。这种状况的存在,使发展中国家在资金、技术、工业制成品和消费品等方面严重依赖于发达国家。
虽然少数发展中国家的工业生产有了较大的发展,但在资金、技术被跨国公司垄断的条件下,这些国家的相当一部分企业仍无法摆脱跨国公司的控制,成为跨国公司的附属企业或加工、装配车间。其次,在国际贸易领域,发达国家的垄断资本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不仅垄断了国际商品市场,而且还把持着国际销售网和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它们操纵世界市场价格,以垄断低价购买发展中国家的初级产品,又以垄断高价向发展中国家推销工业制成品,进行不等价交换,使
-- 242
中国与联合国132
发展中国家蒙受巨额损失。同时,发达国家为了转嫁经济危机,实行贸易保护主义,造成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条件恶化。
在国际金融和货币领域中,发达国家的金融资本直接操纵和影响发展中国家的财政金融和经济生活,使发展中国家独立后发行的货币在不同程度上依附于发达国家的货币,并深受国际货币体系的制约和影响。此外,发达国家还通过组织和操纵各种国际经济组织和机构,向发展中国家进行渗透和扩张。例如,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贸总协定等国际经济机构中,发展中国家仍处于不平等地位,西方发达国家操纵着这些机构,制定对它们有利的章程、规则、决议,损害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严酷的现实使发展中国家认识到,建立在不平等、不公正基础上的国际经济旧秩序,是它们贫困与落后的最主要根源;不改革旧的国际经济关系,不仅经济发展难以实现,已取得的政治独立也将因此受到威胁。
因此,从60年代初开始,发展中国家就为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展开了积极的斗争。
进入70年代以后,发展中国家以1973年“石油斗争”为契机,明确地提出了“争取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的斗争目标。
70年代中期以来,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围绕改善南北关系、缓和南北矛盾问题展开了一系列的谈判和对话,并就某些非实质性问题达成了协议。
到了80年代,由于经济危机的影响以及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的削弱,石油武器也失去了效用,西方发达国家在南北问题上的态度日趋强硬,南北问题的解决没有取得新的进展,南北对话也陷入僵局。
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东西方对峙局面结束,
-- 243
232中国与联合国
第三世界在国际格局中的地位被削弱,全球性的南北对话几乎完全停止,南北矛盾进一步激化,双方在一系列问题上出现了尖锐的对立和冲突。当前,南北之间的矛盾与冲突集中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南北之间的经济差距不断扩大。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方面,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一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从50年代到80年代的30年间,发达国家与低收入发展中国家的差距由23。
4∶1上升到39。
5∶1。
80年代以来,双方的差距进一步拉大。
到1988年,发达国家与低收入发展中国家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相差54倍。到193年,西方7个大国的人口约占世界人口总数的12%,国民生产总值却占世界总产值的62。
5%。
少数发达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2万美元,其中瑞士高达3。
6万美元,人均每天100美元,而莫桑比克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仅80美元,人均每天0。
2美元。
世界上最富裕国家与最贫困国家的人口各占世界人口20%左右,可他们之间的收入差距已从60年代的30倍上升到90年代的90倍。
在世界国内生产总值所占的份额方面,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也在扩大。
1988年,占世界人口78%的发展中国家在世界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例仅为15。
6%,而占世界人口15%的发达国家却占有世界国内生产总值的73%。与1980年相比,发展中国家所占的份额下降了约4%(1980年为19。
3%)
,而发达国家所占的份额则提高了6%(1980年为67%)。
在世界进出口贸易所占的份额方面,发展中国家从1980年所占的25。
2%降到1987年的19。
4%,而同期西方发达国家所占的份额则从65。
8%上升到70。
6%。
-- 244
中国与联合国332
在世界直接投资份额方面,1988年国际直接投资流量达150亿美元,发达国家所占份额从1981~1983年的73%增加到1984~1988年的80%,而同期发展中国家所占份额却从27%下降到20%。总之,南北经济差距在继续拉大,富国愈富,穷国愈穷的趋势日益加剧。
第二,发展中国家外债沉重,发展资金越来越缺乏。沉重的债务负担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
70年代初期,发展中国家的外债总额不足100亿美元,到80年代初剧增到800亿美元。
1982年还发生了战后以来最严重的债务危机,震荡了整个国际金融业。此后,发展中国家的外债像滚雪球般不断增大,到1989年底达到了13200亿美元之巨。进入90年代,发展中国家外债增长势头有所缓解,但外债总额仍在攀升,债务危机依然没有消除。许多发展中国家所欠债务早已超过了它们所能承担的限度。
据世界银行统计,1987年时,所有发展中国家的债务总额占它们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达42%,其中拉美和加勒比地区的比重为52%,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更高达85%。
债台高筑的发展中国家每年不得不付出巨额的债务本息。
80年代,发展中国家每年偿债额超过100亿美元;1989年的偿债额为1377亿美元,占当年发展中国家出口收入的27。
5%。
拉美国家和非洲国家的偿债率高于上述平均数,1989年分别达39。
4%和27。
7%。据联合国秘书长发表的报告,截至191年底,发展中国家债务总额累计达1。
26万亿美元,其债务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6%,是出口总额的13%。
到194年发展中国家债务总额则达到31。
4万亿美元。世界最不发达国家据统计已增至48个,他
-- 245
432中国与联合国
们的外债总额已超过700亿美元,年还债额达40亿美元,占其出口收入的13。
A8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债务总额一直居高不下,其重要的原因是发达国家实行高利率政策。特别是80年代上半期,美国和其他西方发达国家为抑制通货膨胀和阻止资金外流,竞相提高利率,因而使国际贷款利率从1978年的8。
7%上升到1981年的17。
4%。
80年代下半期发达国家的利率有所下降,但美国的利率仍超过10%。
整个80年代国际贷款利率大大高于70年代。
据世界银行报告,1980~1989年国际贷款实际利率为5。
85%,而1974~1979年只有0。
97%。据估算,光是80年代头几年,高利率就使发展中国家每年多付出数百亿美元的利息。有些国家债务总额的增长,实际上是利率的增长造成的。发达国家的这种高利率政策加重了发展中国家的债务负担,与此同时,还导致了发展中国家资金大量外流。
由于大量资金用于还债和外流,加之国际贷款和国际援助相对减少,发展中国家急需的发展资金越来越匮乏,从而导致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停滞甚至下降。为了解决债务问题,从1982年以来,人们提出了20多项各种各样的计划,包括从简单的全面免除过去的债务的建议到美国财政部长布雷迪提出的错综复杂的削减债务的计划。但这些计划有的只是纸上谈兵,根本没有实行;有的只在很小的范围内实行,对解决整个庞大的债务却难以奏效。
值得指出的是,在解决债务问题上,无论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债权国,还是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它们总
-- 246
中国与联合国532
是对债务国提出种种条件,如要求债务国实施紧缩政策、削减开支、减少进口、实行私有化、进行结构调整等。债台高筑,走投无路的发展中国家为了摆脱困境,不得不接受这些苛刻的条件,进行经济调整。西方债权国的这些做法,严重地损害和限制了债务国发展经济的独立自主性,甚至危害国家主权。
第三,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条件恶化。首先是西方发展国家人为地压低原材料和初级产品价格。国际市场上的初级产品价格,60年代是上升的,70年代波动起伏,而80年代却直线暴跌。在1980~1986年间,初级产品价格下跌了30%,石油价格跌幅更大,仅1986年就下跌了50%。
初级产品价格暴跌,直接影响了发展中国家的出口收入和经济增长。
初级产品是多数发展中国家最主要的出口商品和主要经济支柱,初级产品价格的暴跌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不能不带来严重的影响。据联合国贸发会议估计,1981~1986年发展中国家因初级产品价格下跌的影响,每年直接损失数百亿美元的收入。另据世界银行估计,原油价格暴跌使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成员国1988年的石油收入比1982年减少了约200亿美元。油价暴跌还影响了它们经济的增长,该组织成员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从1973~1982年的5%降到了1982~1988年的1。
6%。
而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大量进口的工业制成品却以年均4。
1%的速度不断上涨。
其次,贸易保护主义与日俱增,发展中国家出口市场受到限制。不少发展中国家经过产业结构调整,增加了制成品的出口,以换取偿还外债和发展经济所需的外汇。然而,以
-- 247
632中国与联合国
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愈演愈烈,发展中国家成了主要的受害者。美、日、欧保护主义的主要对象是钢铁、纺织品、鞋类、服装、汽车和农产品等传统经济部门,而这些部门的产品大都是发展中国家出口的主要制成品。
例如,纺织和服装就占它们向发达国家制成品出口的25%。
西方发达国家筑起各种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严格限制发展中国家制成品的输入,结果使发展中国家的外汇收入受到严重损失。据统计,1986年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出口额从1982年的3916亿美元减少到2694亿美元,降幅达31%,其中非洲国家对发达国家的出口下降了53%。
世界银行行长科纳布尔曾指出,工业化国家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每年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的损失可达600亿美元,而发展中国家每年从工业化国家得到的发展援助却只有300亿美元。
总之,南北问题是当今世界的一个十分严重的全球性问题。在世界经济相互依存日益加深的时代,只有保持南北双方的平衡发展,世界经济才能健康运行。发达国家要从根本上解决商品市场、资金出路、原料和能源供应等问题,是不可能离开广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在发展中国家日益贫困、落后的背景下,发达国家是不可能长期稳定地维持自己的经济增长的。因此,只有改革旧的国际经济关系,建立一个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消除南北之间的对抗与分歧,加强南北之间的对话与合作,创造一个良好的国际经济环境,才能缩小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问题,才能促进整个国际经济的长期稳定和发展。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