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中国与联合国

佚名(现代)
中国与联合国
——纪念联合国成立五十周年
特邀主编 谢启美主  编 王杏芳
中国联合国协会审定
-- 5
谨以此书礼献——
联合国成立五十周年
中国联合国协会
-- 6
中国与联合国1

今年是联合国成立50周年。
近半个世纪以来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几经曲折。联合国在风风雨雨中成员日益增多,迄今已几乎包括全世界所有的国家;联合国肩负的任务则不断扩大,几乎涉及国际社会中的一切领域。
值此50周年之际,回顾既往,展望将来,评估联合国取得的成就、遭受的挫折和未来的前景时,人们各有所见,但有一点看法是一致的,即世界需要联合国这样具有广泛性和权威性的国际组织。联合国为世界和平和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而它的作用是任何别的国际组织所不能代替的。
冷战结束后国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联合国比以往任何时期更加活跃,国际社会对于联合国的期待则更高。走向21世纪的联合国应该发挥更重要、更积极的作用。
中国本来是联合国的创始国之一,也是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但是从1949年以后的20多年里,中国竟被排斥在联合国之外。中国经过不懈的、坚决的斗争和在全世界主持正义国家的支持下,终于在1971年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和一切权利。此后中国与联合国的关系有了长足的发展。今
-- 7
2中国与联合国
天中国实际上已参与了联合国在所有重要领域中的活动,对联合国的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从联合国和联合国有关组织得到有益的支援。
由于中国有20多年被排斥在联合国之外,中国对联合国的研究,尤其是中国与联合国关系的研究开展得较晚,向广大群众宣传和介绍有关知识不够多。在联合国50周年的时候,我们向广大群众献上此书,是做了一件有意义的工作。
本书史论结合,从各个角度剖析联合国并全面阐述中国与联合国在各个领域的关系。它的出版将有助于开拓对联合国的研究,并将满足广大群众热切盼望了解联合国的需要。
中国联合国协会会长 谢启美
-- 8
中国与联合国1
目  录
第一章 中国与联合国的创建…………………………………1…
一 创建新型国际组织的构想……………………………1…
二 中国是联合国的发起国………………………………9…
三 董必武的旧金山之行…………………………………2…1第二章 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3…1一 席位风波………………………………………………3…2二 风云变幻的时局………………………………………4…2三 第26届联合国大会…………………………………5…0第三章 维护世界和平…………………………………………6…0一 维护世界和平是促进世界发展的基本前提…………6…1二 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是世界和平的主要威胁………6…4三 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7…1第四章 联合国与中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中的作用……………7…6一 联合国维护世界和平的组织机构及其作用…………7…7二 联合国维和行动………………………………………8…8三 中国在联合国为维护世界和平而斗争………………9…8第五章 中国与联合国一起促进解决中东、非洲“热点”
-- 9
2中国与联合国
问题………………………………………………1…03一 努力缓和中东地区的紧张形势……………………1…04二 谴责南非种族主义政权……………………………1…32三 维护非洲地区和平…………………………………1…43第六章 中国与联合国一起促进解决亚洲、拉丁美洲和欧洲“热点”问题………………………………1…51一 促进解决亚洲争端…………………………………1…52二 促进解决拉丁美洲争端……………………………1…71三 促进解决波黑内战…………………………………1…80第七章 积极推动全面裁军…………………………………1…90一 愈演愈烈的军备竞赛………………………………1…91二 联合国为推动裁军所做的努力……………………1…97三 中国在联合国的裁军建议…………………………2…11第八章 促进世界发展………………………………………2…25一 世界发展问题的严重性与迫切性…………………2…26二 改革国际经济旧秩序是促进世界发展的关键……2…29三 解决世界发展问题的主要途径……………………2…37第九章 联合国在促进世界发展中的作用…………………2…41一 联合国发展系统的机构与组织……………………2…42二 联合国在促进世界发展中的作用…………………2…44第十章 中国在联合国经社理事会中为促进世界发展而斗争………………………………………………2…58一 中国与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2…59二 中国与联合国亚洲及太平洋经济社会委员会……2…67第十一章 中国与联合国贸发会、开发计划署………………2…82
-- 10
中国与联合国3
一 中国与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2…83二 中国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94第十二章 中国与联合国货币金融、工农业组织……………3…03一 中国与国际货币金融组织…………………………3…03二 中国与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3…14三 中国与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3…26第十三章 中国与关税及贸易总协定(国际贸易组织)……3…36一 关贸总协定的机构与职能…………………………3…37二 中国与关贸总协定…………………………………3…41第十四章 中国与联合国民航、邮电、海事、气象组织……3…55一 中国与国际民用航空组织…………………………3…56二 中国与万国邮政联盟、国际电信联盟……………3…61三 中国与国际海事组织、世界气象组织……………3…69第十五章 保障基本人权………………………………………3…79一 人权问题的分歧与由来……………………………3…80二 联合国在人权领域里的活动………………………3…83三 中国与联合国人权组织……………………………3…91第十六章 中国与联合国妇女、儿童、劳工及难民组织……4…06一 中国与联合国妇女地位委员会……………………4…07二 中国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4…15三 中国与国际劳工组织………………………………4…21四 中国与联合国难民事务高级专员公署……………4…28第十七章 中国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卫生组织及麻醉品委员会……………………………………4…38一 中国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4…39
-- 11
4中国与联合国
二 中国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4…49三 中国与世界卫生组织………………………………4…52四 中国与麻醉品委员会………………………………4…57第十八章 建立国际新秩序……………………………………4…63一 中国在联合国为建立国际新秩序而斗争…………4…64二 各国在建立国际新秩序问题上的分歧……………4…78三 联合国应在建立国际新秩序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4…84
后  记…………………………………………………………4…88
-- 12
中国与联合国1
第 一 章
中国与联合国的创建
作为当代影响最深远、规模最庞大的政府间国际组织——联合国,创建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它萌芽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艰难岁月之中,是战时盟国为巩固胜利果实,维护战后世界和平与发展,促进世界各国之间的友好合作而建立起来的一个崭新的全球性国际组织。中国是联合国的主要创始国之一。在酝酿、筹划、成立联合国的过程中,中国都做出了自己的重要贡献。
一 创建新型国际组织的构想
联合国的建立并非事出偶然,而是世界形势发展的必然结果。事实上,它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大胜利硕果,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的一大进步,是当时国际社会要求维护世界和平、大力促进国际合作的种种设想和计划中的
-- 13
2中国与联合国
最佳选择。从某种意义上说,联合国的建立也是基于对国际联盟历史经验的反思。
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时,就出现过有众多国家参加的全球组织——国际联盟。国际联盟在当时国际社会中并未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只是扮演了许多不光彩的角色。实际上,它是帝国主义列强争夺世界霸权的产物,是它们试图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重新瓜分世界的一种工具。
国际联盟是在1919年1月18日至6月28日由英、法、美、意等27国参加的巴黎和会上酝酿成立的。
在会议召开的当天,美国总统威尔逊就率先主张讨论建立国际联盟问题。
威尔逊早在巴黎和会前10天的美国国会演说中就提出:“确定约章,组织国际联合会,其宗旨为各国交互保障其政治自由及土地统辖权。国无大小,一律享有同等之权利。”
①从言词上看,美国倡议成立国际联盟似乎是为了切实维护世界和平而实行真诚的国际合作,然而这并非问题的实质所在。当时美国只是一个后起的帝国主义“新秀”
,在国际舞台上的作用尚不足与英法等老牌帝国主义国家相提并论。威尔逊利用各国人民厌恶战争、要求和平的心理,竭力促成建立国际联盟,其真正用心,却是指望以此来改善美国处境,使美国“一律享有同等之权利”参与处置战败国,瓜分殖民地,然后使美国凭借国际联盟创始国的身份来提高自己的国际地位,达到操纵国际联盟、对国际事务拥有更大发言权的目的。
①《现代国际关系史参考资料》(1917~1932)
,高等教育出版社1958年版,第188页。
-- 14
中国与联合国3
经过长时间的讨价还价,会议最终通过了《国际联盟盟约》。
该盟约共26条,具体明确了国际联盟的机构、职能、原则及会员国的义务,并规定瑞士名城日内瓦为国际联盟所在地。从1920年成立,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它自行崩溃为止,国际联盟共存在了20年时间。
20年的时间不长,但国际联盟的活动却足以把它自己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盟约规定,“倘联盟会员国间发生争议,势将决裂者,应将此事提交仲裁,或依司法解决,或交行政院审查”
,“并约定,无论如何非俟仲裁员裁决或法庭判决,或行政院报告后3个月届满以前,不得从事战争”。
①若不顾以上条文限制而从事战争者,应被视为“对于联盟所有其他会员国有战争行为”
,其他会员国应对其实行经济、政治和军事性制裁。可是盟约既没有明确给出关于“战争”和“战争行为”的规范性定义,也没有实行制裁的具体措施,因此,它所谓的制止侵略只是一句空话而已。历史事实证明,在日本侵略中国、意大利入侵阿比西尼亚、德国和意大利联合入侵西班牙等一系列突发事件中,国际联盟不但没有发挥制止侵略、维护和平和国际安全的作用,反而尔虞我诈,各顾私利,屡次助纣为虐,纵容和包庇了侵略者。
有鉴于此,创建一个与国际联盟完全不同的新型战后国际安全组织的种种构想,在国际反法西斯同盟国与法西斯轴心国进行生死较量的过程中一再被提了出来。
在建立联合国组织的过程中,《联盟国宣言》的发表是建
①[英]华尔脱斯:《国际联盟史》,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59页。
-- 15
4中国与联合国
设性的第一步。
1941年6月12日,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南非和英国的代表同比利时、捷克斯洛伐克、希腊、卢森堡、荷兰、挪威、波兰、南斯拉夫等流亡政府的代表,以及法国戴高乐将军的代表,在英国首都伦敦的詹姆斯宫正式签署了《联盟国宣言》。该宣言确认:持久和平的唯一真正基础是自由的人民在一个摆脱了侵略威胁、人人都可以在享有经济与社会保障的世界中自愿合作;上述各国结为反法西斯盟国,就是为此目的在战时、和平时都同其他自由人民进行合作。这就初步奠定了在反法西斯战争的基础上致力于为和平、发展而进行国际合作的基础。
1941年8月9~12日,美国总统罗斯福和英国首相丘吉尔在大西洋北部纽芬兰的阿克夏海湾的一艘军舰上举行了重要会晤。
8月14日,他们发表了《美国总统和英国首相的联合宣言》,简称《大西洋宪章》。在这一著名文件中,两国领导人提出了对德战争的目的,并初步构思了战后世界的基本结构。该文件指出:英美两大国将尽力“促成一切国家在经济方面最全面的合作”
;在最终摧毁纳粹暴政之后,“希望可以重建和平”
,建立广泛而永久的普遍安全制度,“使各国俱能在其疆土内安居乐业”
,保证人类都可以过“无所恐惧、不虞匮乏的自由生活”。
①这一思想是对联合国宗旨的最早阐释,是联合国建立的基本蓝图。
希特勒德国入侵苏联之后,苏联政府为了赢得卫国战争
①《国际条约集》(1934~194)
,世界知识出版社1961年版,第337~38页。
-- 16
中国与联合国5
的胜利,彻底击败德国法西斯,首先提出了建立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倡议,并主动向美英等资产阶级民主国家提出了密切双方合作的计划。在《大西洋宪章》发表仅月余,苏联政府便于9月24日在伦敦的一次国际会议上发表了同意《大西洋宪章》基本原则的声明。鉴于苏联特殊的国际地位,它完全有理由被视为联合国的主要创始国之一。此后,创建联合国的进程便加快了。
1942年元旦,中、美、苏、英、加、澳、印度等26位参加反法西斯同盟国家的代表,在美国首都华盛顿共同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该宣言首次使用了美国总统罗斯福提议的“联合国家”
这一名称,以代表对德意日轴心国作战的反法西斯联盟。当今声名显赫的“联合国”的称谓即由此脱颖而出。
《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不仅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而且为盟国在战后进行密切合作开辟了广阔前景。
1943年以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局明显朝向有利于盟国的方向发展。黑暗即将过去,光明即将到来。此时,如何安排战后的世界格局以确保较长时间的世界和平问题,愈益显得紧迫。中、美、苏、英等国领导人出于各自不同的考虑,对描绘未来世界格局和国际关系的蓝图都给予了高度的重视。
对此问题最为重视的国家首推美国。美国之所以热衷于建立一个新型的国际组织,大体上是出自两方面的考虑。
一方面,它想建立一个新型的能够切实担负领导世界重任的国际组织,要美国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由于太平洋和大西洋这两道天然屏障使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火远离美国本
-- 17
6中国与联合国
土,因而美国成为参战的诸大国中唯一未遭战火摧残的国家。
加之其他因素的综合作用,美国的国力急剧膨胀,从1937年到1945年,美国的资产增加1倍,并一跃而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资本输出国和债权国。有位历史学家曾不无夸张地说,占世界人口和土地7%的美国,比世界上其他地区加在一起还富有。然而美国的垄断资本欲壑难填,得陇望蜀,在战时就企图通过租借法与盟国在政治、经济、军事各领域发生广泛的联系,进而为战后建立以美国为首的世界新格局奠定基础。
美国的政治野心是与其综合国力同步增长的。二次大战前它坚持孤立主义,是因为它自觉实力不足,害怕引火烧身耽误前程。后来它摇身一变为世界首富,便迅速转而奉行世界主义,热心于国际事务,呼吁建立联合国。其间变化的实质就是美国妄图称霸世界,控制世界,领导世界。
另一方面,美国积极主张筹建新的国际安全保障组织,也是为了巩固反法西斯战争成果,以防法西斯势力东山再起使战胜国劳而无功。曾几何时,美国创议建立了国际联盟,但却因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无法与英法联合势力相匹敌而置身其外,从未正式加入。同时,在英法操纵下的国际联盟因一味奉行绥靖政策而养虎为患。对这些历史的经验教训,美国最高决策层不会不考虑,罗斯福总统本人更是铭记难忘。他本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为筹建新的国际安全组织不遗余力地奋斗,这既反映了他作为杰出政治家的远见卓识,也反映了他一直担心他领导下的美国会重蹈历史的覆辙。在战后究竟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际组织的问题上,罗斯福总统的思想始终非常明确。根据他本人的设想,这一组织绝不应成为软弱
-- 18
中国与联合国7
无力的国际联盟的翻版,而应能切实有效地维护世界和平,切实有效地防止法西斯国家再次发动新的侵略战争。在这样一个强有力的国际组织中,大国将扮演和平使者的角色,这一组织的领导权自然非美国莫属。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狂妄不可一世的英法两个老牌帝国主义国家,在战争之初便一伤一亡,国力大衰。英国对美国的别有用心虽然不会视而不见,但它已徒具大国之名,而无指手划脚的实力了。
英国当时唯有与美国结成特殊关系,紧随于美国之后,在重大国际问题上同美国保持一致,才可以多少分得一些好处,否则,即使已有的地盘也难以保住。
英国首相丘吉尔根本就不相信建立一个普遍性的国际组织会有什么大的作为。他认为“势力均衡”方为上策,由此出发他主张建立一个世界机构下的区域理事会,并希望看到一个仅由欧洲国家组成的欧洲理事会。为了在未来美苏力量占优势的世界能够保持英国的既得利益,他试图创建一个欧洲政府机构,把欧洲各国结为政治、经济、军事的整体,以抗衡东方的苏联和西方的美国。丘吉尔的这一主张遭到了美国的强烈反对,苏联对此也毫不理睬。为了免于被抛弃,英国遂接受了美国的方案。
战时的法国既无称雄之力又无称雄之暇,正如戴高乐将军所说,法国把自己的一切都做了这场战争的赌注。尽管她后来侥幸不死,但走出战争时,才发现在这场赌博中自己手中没有抓到一张大国王牌。无可奈何花落去!法国在重大国际问题上只有随风转舵了。
苏联在创建战后国际组织问题上,态度始终积极,力图把持未来国际组织的方向盘。苏联领袖列宁曾有一句名言:
-- 19
8中国与联合国
“忘记了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列宁的继承者自然不会忘却帝国主义列强假国际联盟之令箭武装干涉苏维埃俄国这一史实。但是事过境迁,今非昔比。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苏联越战越勇,越战越强,一跃而为世界第二强国。斯大林敏锐地注意到新型的国际组织将在战后的国际关系协调中发挥无以替代的作用,因此积极参与它的筹建工作,并竭力促使这一新型的国际组织能从制度上确保其世界强国的地位。苏联坚持该组织应实行大国一致的原则,即大国在国际安全组织中拥有否决权。同时,苏联也极为关心在彻底击败法西斯之后如何阻止其死灰复燃的问题。斯大林认为,在当时特殊的历史条件下,未来建立的国际组织将是防止法西斯再度崛起的坚强堡垒,因此应使其拥有制止侵略和维护和平的充分权威和有效手段。他再三指出,行将建立的联合国组织不应当是既没有权力又没有手段来防止侵略的那个可悲的国际联盟的重演。
总之,不论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就盟国各方面而言,建立新型的国际组织已是大势所趋和众心所向。
1943年末的莫斯科会议和德黑兰会议正式明确提出了建立一个“普遍性国际组织的方案”。
行动不便的美国总统罗斯福,不远万里前往德黑兰会晤苏联领导人斯大林,一个非常重要的目的,就是要当面阐述他关于建立世界组织的构想,并不惜一切代价要求得到斯大林的支持。在德黑兰会议上,罗斯福不厌其烦地仔仔细细向斯大林描绘道:“要有一个由大约35个成员国组成的庞大机构,这个组织要定期在不同的地方开会,进行讨论并向一个
-- 20
中国与联合国9
较小的机构提出建议。“
另外,“要建立一个由苏联、美国、英国和中国,再加上欧洲两个国家、南美一个国家、近东一个国家、远东一个国家和英帝国自治领的一个国家所组成的一个执行委员会。”最后还要建立第三个也是最重要的一个机构,即所谓由美、英、苏、中四大国组成的“四个警察”机构,“这个机构将有权立即处理对和平的任何威胁,以及需要这种行动的任何突然事变。”
①这是美国关于创建新型国际组织构想的一次最详尽的描述,充分反映了美国的政治霸权野心。本来,英苏各有盘算,丘吉尔和斯大林都较倾向于建立地区委员会的设想,经过五次三番地秘密磋商和私下交易,到德黑兰会议临近结束时,斯大林已表示赞同罗斯福关于建立未来世界性而非区域性组织的观点,倔强的丘吉尔也便不再坚持自己的主张。
至此,创建新型国际组织的轮廓和骨架已大体定型。此后,各方努力的重点已不再是有关构想的争议,而是如何尽快把构想转变为现实了。
二 中国是联合国的发起国
国际联盟建立时,中国国弱民穷,政府腐败无能,因而没有发挥什么作用。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由于中国在反
①《德黑兰、雅尔塔、波茨坦会议记录摘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37~38页。
-- 21
01中国与联合国
法西斯战争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理所当然地令人刮目相看。
因此,在筹建联合国的过程中,中国自然而然地成为诸大国中的重要一员,美、苏、英等国认为,在创建联合国时不应把中国这一东方巨龙排斥在外。
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是与中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光辉业绩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爆发最早、结束最晚的一个主战场。
1937年前后,以杨靖宇为首的东北抗日游击队牵制着数以百万的日本关东军,使其不敢外调。
“七七事变”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迫蒋抗日,实行国共合作,八路军、新四军与国民党爱国将领领导的军队坚持抗日,牵制了日军的一部分兵力。
当时在全国19个省还建立了星罗棋布的抗日根据地和游击区。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4年中,中国独自承担了抗击日本侵略军的重任。这是对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大支援,它减轻了法西斯势力在东方对英、法的压力,是对盟军在其他战场上战斗的最有力配合。
在欧洲战场如火如荼之际,日本受中国的制约,不得不把军力集中于中国,不敢贸然插手欧洲事务,日本军方首脑甚至直截了当地说:“日本在解决中日战争前不可能参加欧洲事务,不可能西进与德军会师。”
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还以自己无私的奉献使盟国减少了后顾之忧,赢得了休养生息和加紧备战的时间。
1940年春夏之交,德国在欧洲频频得手,力促日本南下给予配合。值此紧要关头,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力量不惜过早暴露自己的实力,立即发起“百团大战”
,迫使日本推迟发动太平洋战争的计划。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海军部利令智昏,一
-- 22
中国与联合国11
度计划占领澳大利亚和锡兰(现斯里兰卡)
,与德军会师于中东和印度洋,以便迅速击溃盟国。此时此刻,又是中国人民的英勇奋战使日本陆军主力深陷于中国,最终迫使日本最高当局否决了海军部的计划。后来中国军队进入缅甸境内配合盟军对日作战,使日本由缅甸深入印度洋的计划告吹。中国所做的这一切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均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不但支援了美英等国,还对苏联的卫国战争贡献颇多。
1941年6月,苏联卫国战争爆发后,日本当局认为良机千载难逢,如及时履行日本与德意的秘密协议,北上夹击苏联,则大局立即可定。但日本军方深知日本在中国内陆兵力耗费太大,北进方案难以兑现。为了扑灭中国漫山遍野的抗日烽火,日本被迫抽调驻防东北、拟用于进攻苏联的精锐之师“关东军”南下关内。结果使日军与苏联远东军的军力相比,仅维持1∶3的比率。后来,即使到德军剑悬莫斯科和围攻斯大林格勒之时,日军依旧只能隔岸观火,不敢轻易北上。苏军之所以能够集中优势兵力击败德国精锐部队,是与中国战场的配合密不可分的。
中国战场是远东的主要战场,牵制着日本陆军兵力的70%左右、空军的50%。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陆军共有51个师,其中13个师留在中国东北,22个师用于中国关内。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从1937年7月7日至1945年5月31日,共消灭、俘虏日军250多万人。中国人民用自己的生命、勇气和智慧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自己独特的、伟大的、不朽的贡献,因而中国的国际地位有所提高。
-- 23
21中国与联合国
得到过中国无私援助和有力配合的国家,在构思未来世界蓝图时,已经不能无视中国的存在!
前文已指出,美国之所以格外热心于建立一个全新的国际安全组织,就是为了在其中发挥领导作用,以便名正言顺地称霸世界。在研究这一计划的实施策略时,罗斯福总统清楚地意识到,在国际局势尚未稳定,特别是尚未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的情况下,若要创建新的普遍性的国际组织,就必须得到正在强大起来的苏联的支持,并与之进行全面而广泛的合作,否则未来的国际组织就难以具备真正的普遍性和权威性;何况把苏联拉进来消化掉,比让它置身其外“滋事生非”
要好上百万倍。
所以罗斯福只要谈及创建新型国际组织,就必然鼓吹美苏应“赤诚相待,和睦共处”。
当然,作为一位老谋深算的政治家,罗斯福对苏联的潜力和欲望始终是心有余悸的。为了制约苏联,罗斯福面对现实,反复权衡,决定打出一张好牌,这张牌的名字就是中国。
一方面,罗斯福比较清晰地意识到中国将在未来世界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他看到了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伟大作用,也估计到了中国所蕴藏的巨大潜力。
早在1942年中国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刻,罗斯福就曾指出:“中国人民在这次战争中是首先站起来同侵略者战斗的,在将来,一个仍然不可战胜的中国不仅在东亚,而且在全世界都能起到维护和平和繁荣的应有作用。”另一方面,或许是更重要的方面,就是罗斯福总统试图变中国为自己的帮手,这样,既能取得列强昔日在华的地位和利益,又以中国来牵制苏联。基于以上考虑,罗斯福总统才力排众议,坚决主张让中国享有与其自
-- 24
中国与联合国31
身相称的世界大国的地位,并四处奔走呼吁在打败法西斯势力之后,由美、苏、英、中四大国共同维护世界和平。
在第二次大战期间,苏联曾给予过中国人民巨大的援助,这是中国人民永远也不忘记的。但是当时苏联的领导人,特别是斯大林本人的大党、大国主义情绪和民族利己主义情绪一再伤害过中国人民的感情。
1941年4月13日,苏联外长莫洛托夫与日本外相松冈在莫斯科签订了《日苏中立条约》。
该条约固然有利于保障苏联东部的安全,使苏联避免两线作战,可以集中力量先行击溃德国法西斯这一最凶恶的敌人,但是它明确地规定苏日双方互相保证确认对方在中国的势力范围。苏联还正式承认了伪“满洲国”的领土完整和不可侵犯,这严重地损害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苏联政府对华政策的两重性,同样表现在对待中国国际地位的问题上。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相当长的时期内,苏联的东方策略是希望中国尽力捆住日本的手脚,以便使它迅速了断西线战事。为此,苏联才积极支持中国抗战,害怕蒋日媾和。但同时,苏联也担心苏中过从甚密而授人以柄,让日本抓住破坏《日苏中立条约》的机会而陷苏于两线作战的处境。
为此,斯大林曾拒绝过蒋介石参加德黑兰会议的要求。
随着战局的转变,苏联认识到了美国积极提高中国国际地位、以华制苏的战略思想。为此,苏联以牙还牙地制订了以华制美的对外战略,以便顺应形势,使苏联在战后多少可以恢复沙俄时代的势力范围。
经历了这样一个曲折矛盾的变化之后,苏联对美国提高中国国际地位的行为便不再多持异议。
总之,由于中国人民的流血牺牲、持久抗战对世界反法
-- 25
41中国与联合国
西斯战争的突出贡献,也由于美苏出于各自的动机而给予的支持,中国的世界大国的地位终于在1943年末得到了盟国的承认。作为世界大国的中国,为联合国的创建做出了自己独特的贡献。
1943年10月,美、英、苏三国外长在莫斯科举行会议,就战后建立国际机构问题进行了磋商。
经过讨论,美、英、苏三国外长一致同意邀请中国方面参加进来,随后中国代表也到达莫斯科,于是美、苏、英、中四国的代表①正式签署了《普遍安全宣言》。宣言宣称,四国战时的联合行动将为组织及维持和平与安全而继续下去,将尽速根据一切爱好和平国家主权平等的原则,建立一个普遍性的国际组织。
这是中、美、苏、英四国第一次共同宣布、一致赞同要在战后建立一个普遍性的国际组织,而且,四国对尽快建立这一组织正式承担了义务。这也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平等地与世界大国一道共同讨论重大的国际问题,它本身就意味着中国国际地位的空前提高。
1943年11月22~26日,德黑兰会议举行前,中、美、英在埃及首都开罗举行了三国首脑会议。这是中国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美国总统罗斯福和英国首相丘吉尔在二战期间举行的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首脑会晤。会议期间,罗斯福曾单独会见蒋介石,进行了长时间的会谈。他们着重讨论了
①他们分别是:苏联的V。
M。莫洛托夫、联合王国的安东尼。艾登、美国的科德尔。赫尔和中国驻苏大使傅秉常。——《联合国手册》第九版,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1年版,第7页。
-- 26
中国与联合国51
有关建立未来国际组织的问题。罗斯福明确地表示了他对中国国际地位的看法。他认为,中国应取得她作为四强之一的地位,以平等地位参加四强小组机构,并参与制订该机构的一切决定。蒋介石则表示,中国将欣然参加四强的一切机构和参与制订决策。此次会谈的第二天,中国代表团成员王宠惠便奉蒋介石的指令向罗斯福的特别助理霍普金斯正式递交照会,建议成立中、美、苏、英四国委员会,以负责联合国理事会的筹建事宜。
12月1日,中、美、英三国共同发表了《开罗宣言》。宣言明确阐述了对日战争之目的,并初步安排了战后远东的问题。中国参加开罗会议,与美英一道讨论重大的国际事务,是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的重要标志。开罗会议之后不久,罗斯福在谈及有关战后世界的设想时说:“英国、俄国、中国、合众国及其盟国,代表了全世界34以上的人A口,只要这四个军事大国团结一致,决心维护和平,就不会出现一个侵略国再次发动世界大战的可能。”
中国对自己国际地位的提高当之无愧,并不需要感激什么人的恩赐,相反,应对美苏的各自打算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罗斯福立场鲜明地表示美国对中国的支持,目的在于换取蒋介石的效忠和让步:第一,罗斯福要在中国境内战局危难之时,稳住蒋介石,要他继续抗日,以防日蒋妥协;第二,要在日后召开的德黑兰会议上,为进一步确立中国在新国际组织中四强之一的地位做好铺垫,使中国成为美国的得力帮手;第三,要以上述“甜头”迫使蒋介石同意把大连作为国际自由港,并把东北的某些权益出让给美国,再以此作为换取苏联同意对日作战的条件。蒋介石为了获取资本则表示,若时
-- 27
61中国与联合国
机成熟,且中国主权不被分割,他可以接受这个现实。
开罗会议和德黑兰会议之后,中、美、苏、英四大国积极采取措施,力争尽快把未来的普遍性国际组织由构想变为现实。敦巴顿橡树园会议就是四大国协力合作的第一个具体步骤。
该会议于1944年8月21日至10月7日在美国首都华盛顿附近的一个古老庄园——敦巴顿橡树园的大厦里举行。
为了尊重苏联在对日战争中的中立地位,会议分为两个阶段举行。第一阶段是美、英、苏三国代表举行会谈,第二阶段是中、美、英三国代表举行会谈。两阶段会谈的结果是,四大国经过妥协,就创建一个新型的普遍性国际组织达成了协议,并由美、英、苏三国签署了《关于建立普遍性的国际组织的建议案》。至此,《联合国宪章》的雏型已大致形成。该建议案中的各项建议涉及到行将建立的国际组织的宗旨、原则、组织成员、主要机构及关于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和进行国际经济、社会合作的安排等各个方面。根据建议案,未来的新型国际组织将沿用1942年1月26日华盛顿会议使用的名称“联合国”
;凡爱好和平之国家均可为联合国的会员国;联合国的主要机构有4个,即全体会员国大会、安全理事会、国际法院和秘书处;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主要机构是安全理事会,美、英、苏、中以及“于相当时期后”的法国应拥有常任理事席位,安理会的决议对所有会员国都将有约束力;全体大会的重要决议应以与会投票之会员国的23多数决A定,其他决议则以简单多数决定;为促进“对国际经济、社会及其他人类福利问题的重视,并促进对人权及基本自由之尊重”
,联合国将设隶属于全体大会的经济及社会理事会。
-- 28
中国与联合国71
中国代表虽未参与签署该建议案,但为它的形成与完善做出了自己的努力。在第二阶段会议上,中国代表一方面表示同意美、英、苏提出的建议,另一方面提出了三点极为合理的建议:第一,特别在宪章中规定,调整或解决国际争端时,应对正义及国际法原则加以应有的注意;第二,大会应具有进行调查与作出建议的任务,以发展并修改国际法的规范与原则;第三,经济及社会理事会应具有在教育以及其他一些文化问题上促进合作的特殊任务。
①上述建议先后得到美、英、苏三国的同意,被补充进《决议案》。建议案于1945年5月5日作为四大国一致同意的提案,提交旧金山制宪会议审查。由此可见,中国为该建议案的形成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敦巴顿橡树园通过的建议案意义重大。它基本上规定了联合国的大致构成,为旧金山制宪会议的工作奠定了基础。
1945年2月,美、英、苏三国首脑举行的雅尔塔会议随后解决了敦巴顿橡树园会议悬而未决的两大难题,即关于联合国安理会否决权的使用问题和关于联合国创始会员国的问题,为联合国的建立彻底排除了最大的障碍。
雅尔塔会议还决定,被邀请参加联合国会议的国家,应是1945年2月8日之前在《联合国家宣言》上签字的国家和1945年3月1日之前向共同敌人宣战的国家。雅尔塔会议还建议,中、美、英、苏和法国临时政府一起作为联合国发起国,共同向其他国家发出
①[苏]C。
B。克里洛夫:《联合国史料》,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55年版,第1卷第54页。
-- 29
81中国与联合国
参加联合国会议的邀请。中国接受了这一建议;而法国临时政府则以未曾签署《联合国家宣言》为由没有接受。参加联合国会议的邀请书,是在1945年3月5日正式发出的,由美国出面代表中、美、英、苏四大国邀请有关国家参加将在旧金山举行的联合国制宪会议。
1945年4月25日,美苏军队会师于易北河畔。
当天,现代国际关系史上一次规模空前的盛会——旧金山制宪会议隆重召开。会议正式名称是联合国家国际组织会议,又称联合国宪章制宪会议。与会的除了中、美、英、苏四个发起国外,还有最早在《联合国家宣言》上签字的荷兰、澳大利亚、比利时、加拿大、哥斯达黎加、古巴、捷克斯洛伐克、多米尼加、萨尔瓦多、希腊、危地马拉、海地、洪都拉斯、印度、卢森堡、新西兰、尼加拉瓜、挪威、巴拿马、南非、南斯拉夫等21个盟国,以及后来签署宣言并根据雅尔塔会议规定向轴心国宣战的法国、玻利维亚、巴西、墨西哥、智利、哥伦比亚、厄瓜多尔、埃及、埃塞俄比亚、伊朗、伊拉克、利比里亚、巴拉圭、秘鲁、菲律宾、沙特阿拉伯、土耳其、乌拉圭、委内瑞拉、叙利亚、黎巴嫩等21国,加上会议期间被接纳的乌克兰、白俄罗斯、阿根廷和丹麦,正式参加旧金山会议的国家共有50个。
各国与会代表共282人,随员有1726人,采访会议的记者达200多人。中、美、英、苏、法五国代表团的首席代表分别是中国国民政府外交部长宋子文、美国国务卿斯退丁纽斯、英国外交大臣艾登、苏联外交人民委员莫洛托夫、法国外交部长皮杜尔。他们在整个会议期间密切协商合作,保证了大会顺利成功的召开。会议中的重大问题,往
-- 30
下一页 尾页 共24页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