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以规矩,无以顺人;不切刑罚,无以息暴】出自《新唐书-朱敬则传》。不设立法令就无法使百姓顺从,不按刑罚办事,就无法平息暴乱。
【本根一摇,忧患非浅】出自《新唐书-狄仁杰传》。民心一动摇,就会带来很大的祸害。本根:这里指民心。忧患:祸害。
【君子小人以类聚,未有无徒者。君子之徒同德,小人之徒同恶,外甚类,中实远】出自《新唐书-裴度传》。不论君子还是小人,都是以类相聚,毫无例外,但君子聚而同德,小人聚而同恶。看起来二者都是结党,但其实质却相距甚远。
【不信之言,不诚之令,君子弗为也。臣言自古皆有死,人无信不立】出自《新唐书-魏征传》。对于那些不算数的话,不诚实的命令,君子是不去做的。我认为自古以来人人都会死去,但是人如果不讲信用,就不能在社会上立足。
【官人惟贤,惟其能;爵罔及恶德,惟其贤】出自《新唐书-陈子昂传》。只任用贤人做官,国家大事才可以办好。
【事危则志锐,情苦则虑深】出自《新唐书-张廷传》。在危急关头就会有坚毅的志气,处于苦难的境地就会有深沉的忧虑。
【史有三才,才、学、识,世罕兼之,故史者少】出自《新唐书-刘子玄传》。修史必须有三方面的特长,才、学、识,世人很少都有这三方面的特长,所以修史的人才少。
【不才者进,则有才之路塞】出自《新唐书-韦思谦传》。庸碌之人得到进用,那么有才能的人的进路就会阻塞。
【春不夺农时,即有食;夏不夺蚕工,即有农】出自《新唐书-来济传》。春天不侵占农民耕种的时间,就会有饭吃;夏天不耽误养蚕的工作,就会有衣穿。
【廉者憎贪,信者疾伪】出自《新唐书-陈子昂传》。廉洁之士憎恨贪得无厌,守信用的人痛恨弄虚作假。
第二篇 史部 《旧五代史》—记载“五代十国”
《旧五代史》——记载“五代十国”斗争史的论著
《旧五代史》是由宋太祖诏令编纂的官修史书。原名《五代史》,也称《梁唐晋汉周书》,后人为区别于欧阳修的《新五代史》,便习称《旧五代史》。此书前后只用了一年半左右时间。在我国历史上,唐朝和宋朝之间曾有过封建社会中最后一次的大规模分裂割据时期。从公元907年朱温代唐称帝到公元960年北宋王朝建立的五十三年间,中原地区相继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等五代王朝,中原以外存在过十个小国,习惯上称之为“五代十国”。《旧五代史》记载的就是这段历史。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出自《旧五代史-晋书-安重荣传》。时机不可以错过,错过了它就不会再来了。
【为将者受命忘家,临敌忘身,以身殉国】
出自《旧五代史-唐明宗纪》。将帅接受任务后要忘记家庭,面临敌人要忘记生死,以自己生命报效国家。
【卑躬侍士,屈己求贤】出自《旧五代史-后梁太祖纪》。降低自己的身份对待读书人,委屈自己选择有才能的人。
【物不极则不反,恶不极则不亡】出自《旧五代史-后唐庄宗纪》。事物达不到极点就不会走向反面,坏事没有做到头也就不会灭亡。
【人而无礼,罪莫大焉】出自《旧五代史-后唐庄宗纪》。人没有礼是最大的罪过。
【人生而有死,理之常也】出自《旧五代史-后晋宗庄列传》。人生一世,必有一生,这是最普通的道理。
【尝胆履水,废飧辍寐】出自《旧五代史-后汉隐帝纪》。尝着苦涩的胆汁,踩在水上;顾不得吃饭,忘了睡觉。飧:晚饭。
【人臣望得必危,功崇难保】出自《旧五代史-后周列传第四》。大臣的威望过重,处境必然危险,功劳过大,则性命难以保全。
第二篇 史部 《新五代史》—唐代以后唯一的私修正史
《新五代史》——唐代以后唯一的私修正史
《新五代史》,原名《五代史记》,是唐代设馆修史以后唯一的私修正史。撰者欧阳修(公元1007~1072年)。欧阳修作史的目的,正是为了抨击那些他认为没有“廉耻”的现象,达到孔子所说的“《春秋》作而乱臣贼子惧”的目的。他在景佑三年(1036年)之前,已着手编写,到皇佑五年(1053年)基本完成。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八月,在欧阳修去世一个月后,下诏命他的家人奏上。然后藏进国家图书馆。到金章宗时候,这本新的五代史才逐渐代替了《旧五代史》。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出自《新五代史-伶官传序》。辛勤操劳可以使国家兴旺;贪图安逸则可以使自身败亡。
【豹死留皮,人死留名】出自《新五代史-王彦章传》。猎豹死之后能留下一张华贵的皮子,人死了,也要将美名传世。
【谷贵饿农,谷贱伤农】出自《新五代史-冯道传》。粮食价格太贵,会使农民挨饿;粮食价格太低,会使农民受害。
【礼义,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出自《新五代史-杂传》。礼和义,是治理民众最大的法规;廉和耻,是立身做人最大的节操。
【凡蹈危者虑深而获全,居安者患生于所忽】出自《新五代史-冯道传》。凡是多考虑危险的人就能得到保全,处于安全时祸患往往在忽略时就会发生。
【自古女祸,大者亡天下,其次亡家,其次亡身】出自《新五代史-梁家人传第一》。自古以来,贪恋女色的祸患,从大的方面来说使国家灭亡,其次是亡家,再次是亡身。
【一杯之难犹若此,滔滔河流可尽乎】出自《新五代史-梁臣传》。喝下这一杯水尚且还这么困难,何况这滔滔河水能喝完吗?
第二篇 史部 《宋史》—-二十五史中篇幅最庞大的史书(1..
《宋史》—二十五史中篇幅最庞大的史书
《宋史》撰修于元朝末年,全书有本纪四十七卷,志一百六十二卷,表三十二卷,列传二百五十五卷,共计四百九十六卷,约五百万字,是二十五史中篇幅最庞大的一部官修史书。元顺帝至正三年(1343),下令修辽、金、宋三史,到五年十月,历时仅两年半,即修成《宋史》。《宋史》的特点是史料丰富,叙事详尽。对于宋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族关系、典章制度以及活动在这一历史时期的许多人物都做了较为详尽的记载,是研究两宋三百多年历史的基本史料。
【战而后阵,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出自《宋史-岳飞传》。一旦确定打仗之后就要布阵,这是用兵的常规;而布阵的巧妙,全在于将帅的用心谋划。
【祖宗疆土,当以死守,不可以尺寸与人】出自《宋史-李纳传上》。祖先们打下来的江山,应当誓死捍卫,哪怕一尺一寸的土地也不能割让给他人。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出自《宋史-范纯仁传》。只有俭朴可以使人养成廉洁的作风,只有宽恕可以使人养成美好的品德。
【有愧心而生者,不若无愧心而死】出自《宋史-范纯仁传》。怀着羞惭之心活的着,倒不如毫不羞愧地赴死!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出自《宋史-王安石传》。天象的变异不值得畏惧,先辈的做法不值得效仿,众人的议论不值得顾虑。
【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出自《宋史-岳飞传》。文官们不贪取钱财,武将们不畏惧死亡,这样的话,天下就太平了。
【解围之法,当攻其所必救】出自《宋史-姚兕传》。解除敌人对我之包围的方法,是攻击敌人必救的地方。
【贤路当广而不当狭,言路当开而不当塞】出自《宋史-乔行简传》。进用贤才的途径应当广阔而不应当,向上进言的途径应当开放而不应当堵塞。
【大奸似忠,大诈似信】出自《宋史-吕诲传》。十分奸险的人看似忠心,极为诡诈的人好像诚信。
【大事不糊涂】出自《宋史-吕端传》。在重大事情上保持头脑清醒。
【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如生】出自《宋史-辛弃疾传》。所不会磨灭的是永远流传的名声,谁说您已经死了,您气势威严,好像健在一样。这是辛弃疾为朱熹写的挽联。
【尝胆思报,厉精求治】出自《宋史-李纲传》。像越王勾践一样尝食苦胆,想着报仇雪耻,振奋精神,把国家治理好。尝胆思报:这里用越王卧新尝胆必服国仇的典故。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职教化之任者在师儒,宏教化而致之民者在郡邑之任,而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出自《宋史-胡瑗传》。使天下得到治理的在于人才,成就天下人才的在于教化,担任教化任务的在于教师,弘扬教化的任务使百姓受到教育的是各郡邑的官吏,施行教化的基地是各地的学校。
第二篇 史部 《宋史》—-二十五史中篇幅最庞大的史书(2..
【学者厌卑近而骛高远,卒无成焉】出自《宋史-程颢传》。学习的人不愿学习身边浅显易懂的事理而一意追求高深的学问,最终也不会有什么成就。
【发号施令,在乎必行;赏德罚罪,在乎不滥】出自《宋史-包拯传》。发布命令,关键在于一定要施行;奖赏善行,惩罚犯罪,在于不要过度。
【得人之道,在于知人;知人之法,在于责实】出自《宋史-苏轼传》。得人的关键,在于宰相知人,知人的方法,在于朝廷要务实。
【积累之要,在专与精】出自《宋史-王岩叟传》。学习须日积月累,要点在于专心与勤奋。
【开诚心以布公道】出自《宋史-洪咨夔传》。诚心诚意地提出公正的见解。
【十年之功,废于一旦!所得诸郡,一朝全休!社稷江山,难以中兴!乾坤世界,无由再复】出自《宋史-岳飞传》。十年的功绩,在这一刻摧毁!所得郡县,在这一天全部丧失!国的家大好河山,难以振兴!乾坤世界,无法再恢复!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出自《宋史-文天祥传》。人终归没有不死去的,重要的是以赤诚之心报效祖国,青史留名。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出自《宋史-文天祥传》。孔子说成就仁义,孟子说取其正义,只要尽到自己的义务,就达到仁的地步了。读了古代圣贤的书,学到一些东西,从今往后,差不多就没有什么愧疚了。
【凡政皆务以利民】出自《宋史-叶康直传》。一切政事务必以利民为宗旨。
【外有敌国,则其计先自强,自强者人畏我,我不畏人】出自《宋史-董槐传》。当外部还存在敌对国家的时候,必须计划先使自己富强起来,这样人家才怕我们,而不致我们怕人家。
【颐天地之和者莫如乐,畅乐之趣者莫如琴】出自《宋史-志第九十五》。没有什么能比乐更能蕴藏着天地之间的和谐之气,没有什么能比琴更能宣泄出乐的旨趣。
第二篇 史部 《辽史》——了解和研究辽代历史的窗口
《辽史》——了解和研究辽代历史的窗口
《辽史》撰成于元朝,全书一百一十六卷,包括本纪三十卷,志三十二卷,表八卷,列传四十五卷,国语解一卷。辽史》记载的是辽朝的历史。辽朝是十世纪至十二世纪前期契丹族在我国北部、东北部以至西北部辽阔地区建立的强大王朝。《辽史》的特点是列表较多,共有八表,仅次于《史记》和《汉书》。《辽史》的表多,减少了立传之繁,省却了许多篇幅,弥补了纪、志、传记载的不足。在《辽史》的志书中,对了解和研究辽代的政治、军事和民族情况有很大帮助。
【求人之失,虽小而可恕,谓重如泰山;身行不义,虽入大恶,谓轻于鸿毛】出自《辽史-太祖上》。寻找别人的过错,虽然小得可以原谅,也认为比泰山还重。自己的不义之事,虽大恶不赦,却认为比鸿毛还轻。
【识者以谓合住一言,贤于数十万兵】出自《辽史-耶律合住传》。有见识的人说合住的一句话,就能胜过十万军队。合住:辽景帝时的名将。
【国强则其人贤,海巨则其鱼大】出自《辽史-耶律图鲁窘传》。国家强盛,它的臣民就贤良,海洋辽阔,它的鱼也肥大。
【善谏者不谏于已然。盖必先得于心术之微,如察脉者,先其病而治之,则易为功】出自《辽史-列传第八》。善于规劝的人不去规劝那些已经成为事实的人或事,在这之前要先揣摩其心计的微妙之处,就像医生看病察脉一样,在生病之前就治疗,那么就容易成功。
【军国之务,爱民为本。民富则兵足,兵足则国强】出自《辽史-食贷志》。军国的事情,其根本是爱护百姓,百姓富裕了兵力就充足,兵力充足,国家就强大。
【禽兽有哀乐之声,蝼蚁有动静之行,在物犹然,况于人乎?然贤达哀乐,不在穷通祸福之间】出自《辽史-耶律孟简传》。禽兽有哀乐之声,蝼蚁有动静之行,动物尚且如此,何况是人呢?然而贤达之士的哀乐之情,不在穷通、祸福之间。
第二篇 史部 《金史》——反映金朝兴衰始末的重要史籍
《金史》——反映金朝兴衰始末的重要史籍
《金史》撰成于元代,全书一百三十五卷,是反映女真族所建金朝的兴衰始末的重要史籍。《金史》是元修三史之一,最早议修于元世祖中统二年(公元1261年),以后在至元元年、十六年,以及仁宗朝、文宗朝都分别议论过修史的事,都因义例难定未付诸实行,直到元顺帝至正三年(公元1343年),才决定“各与正统”,《辽》、《金》、《宋》三史分别撰修。翌年十一月,《金史》告成,前后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历代对《金史》的评价很高,认为它不仅超过了《宋史》、《辽史》,也比《元史》高出一筹。
【躬节俭,崇孝悌,信赏罚,重农桑】出自《金史?世宗纪》。自身节俭,崇尚孝悌,信奉赏罚,重视农桑。
【卿虽有才,然用多诈,朕左右须忠实之人,故命补外】出自《金史?世宗上》。你虽然有才干,可是却用心险恶,我身边需要忠实的人,所以让你到外地去做官。
【朝廷行事苟不自正,何以正天下】出自《金史?世宗上》。朝廷里的人自己行事都不端正,怎么要求天下的人行为端正呢?
【僧、道以佛,老营利,故务在庄严闳侈,起人施利自多,所以为观美也】出自《金史?章宗二》。僧道历来是借佛谋求一些利润,他们把寺、庙修建得那么宏伟壮丽,是为了得到更多的施舍。
【军务之速,动关机会,悉从中覆,则或稽缓。自今有当亟行者,先行后闻】出自《金史?宣宗中》。兵贵神速,行动涉及战机,如果都向朝廷禀报,就会贻误战机。从今以后如果有紧急行动,可以先行动后禀报。
【勿谓小善为无益而拂为,小恶为无伤而弗去】出自《金史?后妃下》。不要认为做些小的善事没有好处就不去做,不要认为小的过失没有什么损害而不去改掉。
【文以意为主,以言论为役】出自《金史?文艺传》。文章以意旨为主宰者,而言论则受其驱使。役:驱使。
第二篇 史部 《元史》——系统记载元朝兴亡的纪传体断代..
《元史》——系统记载元朝兴亡的纪传体断代史
《元史》是系统记载元朝兴亡过程的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成书于明朝初年。由宋濂(1310~1381)、王濂(1321~1373)主编。全书二百一十卷,包括本纪四十七卷、志五十八卷、表八卷、列传九十七卷,记述了从蒙古族兴起到元朝建立和灭亡的历史。《元史》的体例整齐,文字浅显,叙事明白易懂,还保留了当时的不少方言土语,这同朱元璋提倡浅显通俗的文字是分不开的。宋濂修《元史》时,遵照朱元璋的意图,强调“文词勿致于艰深,事迹务令于明白”,因此《元史》称得上是一部较好的正史。
【人有三成人:知恐惧,成人;知羞耻,成人;知艰难,成人】出自《元史?抄思传》。人们成才有三个条件:知道有所畏惧,可以成才;知道什么是羞耻,可以成才;知道不怕艰难险阻,可以成才。成人:成才。
【欲治身,先治心;欲责人,先责己】出自《元史?裕宗传》。要修身,应先从心灵做起;要想要求别人,首先要求自己。
【鸷鸟将击,必匿其形】出自《元史?阿利兀思剔忽里列传》。凶猛的禽鸟将要发起攻击的时候,必定要隐藏它的形迹。
【当言而不言,尔之责也;言之不听,我之咎也】出自《元史?博尔术传》。应当进言而不进是你的责任,进言后不采纳,是我的过失。
【钱谷,民之膏血,多取则民困而国危,薄敛则民足而国安】出自《元史?拜住传》。钱币的粮谷,是百姓用血汗换来的劳动成果,多取则人民困苦而国家危急,少取则人民富足,国家安定。
【治弓尚须用弓匠,为天下者岂可不用治天下匠耶】出自《元史?耶律楚材传》。造弓箭尚且必须使用制造弓箭的工匠,那么治理天下怎么能够不重用治理天下的人才呢?
【明君用人,如大匠用材,随其巨细长短,以施规矩绳墨】出自《元史?刘秉忠传》。明智的君主使用人才,就像技艺高超的木工使用木材那样,根据木材的粗细长短,用墨线画圆或方形来取材。
【聚如丘山,散如风雨,迅如雷电,捷如鹰鹘】出自《元史?郝经传》。聚焦在一起的时候如同山丘一样不可震撼,分散的时候又如风雨一样无所不在,行动迅速时可以像闪电一样快速,动作矫捷时可以像鹰鹘一样凶猛。
【所玩者小,所系者大;所乐者浅,所患者深】出自《元史?张养浩传》。玩耍是小事,但带来的祸患是大事;它带来的欢乐瞬息即消逝,但留下的祸患却很深。
【足于学而不求知,丰于功而不自炫】出自《元史?刘敏中传》。学识渊博却不求别人知道,功劳伟大却不自我炫耀。
【前车已覆,后当改辙】出自《元史?相威传》。前面的车子翻了,后面的车就应当改变行进的方向。
【居官当廉正自守,毋黜货以丧身败家】出自《元史?刘斌传》。当官的人应该廉洁奉公,坚守自己的操守,不要因为贪财而丧身败家。
【譬之医者,虽熟于方论,而不能切脉用药,则于病痛奚益哉】出自《元史?奕赫抵雅尔丁传》。拿医生做比方,虽然对治病的理论熟悉,但却不能切脉用药,那么对于治疗病人的痛苦是没有什么益处的。
【富汉莫起楼,穷汉莫起屋,但看羊儿年,便是吴家国】出自《元史?五行志》。富人不要盖高楼,穷人不要修房屋,到了农历的羊年,蒙古异族的统治就会结束,姓吴的国家就会建立起来。这是元末淮楚地区的童谣。
第二篇 史部 《明史》——一部完善的纪传体明代史(1)
《明史》——一部完善的纪传体明代史
《明史》是二十四史最后一部,共三百三十二卷,包括本纪二十四卷,志七十五卷,列传二百二十卷,表十三卷。它是一部纪传体明代史,记载了自朱元璋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至朱由检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二百多年的历史。其卷数在二十四史中仅次于《宋史》,但其修纂时间之久,用力之勤却大大超过了以前诸史。修成之后,得到后代史家的好评,认为它超越了宋、辽、金、元诸史。清史学家赵翼在《廿二史札记》卷31中说:“《辽史》简略,《宋史》繁芜,《元史》草率,惟《金史》行文雅洁,叙事简括,然未有如《明史》之完善者。”
【初飞之鸟,勿拔其羽;新植之木,勿撼其根】出自《明史-祖纪》。刚刚学会飞翔的鸟,不要拔掉它的羽毛;新种植的树木,不要撼动它的根茎。
【治天下者,正家为先。正家之道,始于谨夫妇】出自《明史-后妃列传》。治理天下的人,要先治理家庭,治家的关键首先是处理好夫妻关系。
【朋友之言,有从有违;夫妇之言,婉顺易人】出自《明史-后妃列传》。朋友的话,有的听从,有的违背;夫妇之间的话,一般容易入耳。
【王事方殷,敢为儿女计乎】出自《明史-史可法传》。现在国家正值多事之秋,怎么能为儿女们操心费神呢?
【成远算者不恤近怨,任大事者不顾细谨】出自《明史-汤和传》。为长远谋划的人不应为眼前的一点怨言而担忧;做大事的人不必顾及一些细微琐事。
【以礼义治心,则邪说不入;以学校治民,则祸乱不兴,刑罚非所先也】出自《明史-宋濂传》。用礼义修养身心,邪说就不会乘机而入;用教育教化百姓,祸乱就不会兴起。刑罚并不是重要的事。
【一衣虽微,污行辱身之渐】出自《明史-王溥传》。接受别人一件衣服是小事,但玷污品行、玷辱身体,往往是从这些小事上逐渐发展起来的。
【居高位者易骄,处佚乐者易侈】出自《明史-陶安传》。身居高位的人容易骄傲,处于安逸生活的人容易奢侈。
第二篇 史部 《明史》——一部完善的纪传体明代史(2)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出自《明史-朱升传》。筑起高大的城墙,广泛积聚粮食,延缓称王的时间。
【天生才甚难,不忍以微瑕弃也】出自《明史-徐薄传》。人才难得,不忍心因为一点点小缺点就弃置不用。
【罪己不如正己,格事不如格心】出自《明史-张养蒙传》。怪罪自己不如纠正自己的错误,纠正错误的事情不如纠正错误的思想。
【好学穷理,老而弥笃】出自《明史-杨慎传》。好学而穷尽万物之理,到老了反而更加坚定了。
【坐下著足处,两砖皆穿】出自《明史-曹端传》。坐椅下放脚的地方,两块砖都被鞋底磨穿了。
【不尤人,何人不可处;不累事,何事不可为】出自《明史-儒林列传》。不随意怨恨别人,那么什么人都可以与之相处;不为外事所羁绊,那么没有什么事不可以做。
【男儿报国,死沙场幸耳】出自《明史-许进传》。好男儿报效祖国,战死在沙场是最为光荣的。
【富贵一时,名节千古】出自《明史-赵光挻
第二篇 史部 《清史稿》——记载清朝二百九十六年的兴亡..
《清史稿》——记载清朝二百九十六年的兴亡史
《清史稿》全书五百三十六卷,其中本纪二十五卷,志一百四十二卷,表五十三卷,列传三百一十六卷,以纪传为中心。所记之事,上起1616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建国称汗,下至1911年清朝灭亡,共二百九十六年的历史。《清史稿》是由中华民国初年特设的清史馆编修的,于1914年开始编纂,1920年编成初稿,1926年修订一次,1927年秋大致完稿,前后历时十四年。于1928年刊印,1929年发行。
【国之需才,犹鱼之需水,鸟之需林,人之需气,草木之需土,得之则生,不得则死】出自《清史稿?胡林翼传》。国家需要贤才,好比鱼离不开水、鸟离不开林、草木需要土壤,得到了就能生存,得不到就要死亡。
【研究经史,深造自得。尝集陶弘景、皇甫谧语题其柱云:“一物不知,以为深耻。遭人而问,少有暇日。”其立志如此】出自《清史稿?阎若璩传》。(阎若璩)研究经书和史书,有很深的造诣和独特的理解。他曾经把南朝梁朝的思想家陶弘景、西晋学者皇甫谧讲过的话题写在自家房子的柱子上:“一件事物不知道,就深以为耻;遇到人就问,很少有空闲的日子。”他立下的志向就是这样。造:到,这里指造诣。遭:遇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