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伯乐之图,求骐骥于市】出自《汉书?梅福传》。背熟伯乐的相马经,去集市买千里马。比喻墨守成规办事;也比喻按照线索去寻求。
【千人所指,无病而死】出自《汉书?王嘉传》。被众人指责的人,没有病也会死去。说明众怒难犯和群众舆论的威力。
【朝无争臣则不知过,国无达士则不闻善】出自《汉书?萧望之传》。朝廷里没有敢于直谏的大臣,则国王便不知自己的过错;国家没有通达事理的人,就听不到至理名言。争臣:敢于规劝君主之臣。达士“通达事理的人。
【地之硗者,虽有佳种不能生】出自《汉书?贾山至言》。土质坚硬瘠薄,即使有好的种子,庄稼也生长不好。
【夫妇之道,有义则合,无义则离】出自《汉书?孔光传》。夫妻之间关系的准则是有情义就在一起,没情义就分开。
第二篇 史部 《汉书》——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4)
【侈而无节,则不可赡,民离本而徼末矣】出自《汉书?严安传》。生活过分奢侈而毫无节制,就不可能充裕,百姓就会离开做人的根本而想入非非了。成语“离本缴末”比喻不抓根本环节,而只在枝节问题上下功夫。
【聪者听于无声,明者见于无形】出自《汉书?伍被传》。听觉灵敏的人,在别人未说之前已经有所耳闻了;目光锐利的人,在事物未有征兆之前,就已经觉察到了。说明聪明人能发现隐微的未成形的事物。
【安者非一日而安也,危者非一日而危也】出自《汉书?贾谊传》。安定和危乱都不是一天形成的。意为量变形成质变。
【夙兴以求,夜寐以思】出自《汉书?武帝纪》。早晨一起来就寻求,晚上睡觉时还在思索。夙:早晨。兴:起来。寐:睡。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出自《汉书?董仲书传》。站在水边看见鱼,心里想得到鱼,不如回去织了网来捕捉更为现实。比喻只有愿望,于事无补,不如想办法去实现它。
【执狐疑之心者,来谗贼之口;持不断之意者,开群枉之门】出自《汉书?楚元王传》。心中多疑的人,容易招致坏人的谗言;优柔寡断的人,容易让恶人的邪说钻空子。
【闻鼓鼙之声,则思将率之臣】出自《汉书?陈汤传》。一听到战鼓的声音,就会想起领兵打仗的将领。
【天下安,注意相;天下危,注意将】出自《汉书?陆贾传》。国家太平时,要注意发挥宰相的作用,让国家繁荣兴旺;国家危乱的时候,要注意发挥大将的作用,使国家免于危难。
【乌鸢之卵不毁,而后凤凰集;诽谤之罪不诛,而后良言进】出自《汉书?路温舒传》。乌鸦鹞鹰的蛋不被毁坏,然后才有凤凰聚集而来;君主对犯有诽谤罪的人不诛杀,然后才有忠良之言进谏。
【明主不恶切谏以博观,忠臣不避重诛以直谏】出自《汉书?主父偃传》。圣明的君主不厌恶恳切的劝谏以广开言路,忠诚的臣子不逃避重罚以直言进谏。
【兵出无名,事故不成】出自《汉书?高帝纪上》。出兵打仗如果没有正当的理由,就不会取得胜利。
【乐太盛则阳溢,哀太甚则阴损】出自《汉书?东方朔传》。过于高兴就会散溢阳气,过于哀伤就会减损阴气。说明人的喜怒要有节制,否则就会伤害身体。
【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敝】出自《汉书?司马迁传》。精神过度使用就会衰竭,身体过度劳累就会疲惫。
【遗子黄金满籝,不如一经】出自《汉书?韦贤传》。指留下满筐的金银,不如传授一经。
第二篇 史部 《后汉书》——借史言志的纪传体断代史(1)..
《后汉书》——借史言志的纪传体断代史
《后汉书》九十卷,南朝宋范晔撰。范晔字蔚宗,顺阳人。范晔有很深的家学渊源,生性孤傲,不拘小节。元嘉九年(432年),范晔在为彭城太妃治丧期间,行为失检得罪了司徒刘义康,被贬为宣城太守,范晔郁郁不得志,就借助修史来寄托他的志向,开始写作《后汉书》。元嘉二十二年(445年),当他完成了本纪、列传的写作,同时又和谢俨共同完成《礼乐志》、《舆服志》、《五行志》、《天文志》、《州郡志》等五志的时候,有人告发他参与了刘义康的篡位阴谋,因此下狱而死。谢俨怕受牵连,毁掉了手中的志稿,使《后汉书》只有纪传部分流传了下来。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出自《后汉书-冯异列传》。在早晨失去了,但在晚上又得到了。后喻在某一方面有所失败,但在另一方面有所成就。东隅:指日出处,即早晨,喻初始。桑榆:指日落处,即夜晚,喻最终。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出自《后汉书-班超传》。不到老虎窝里去,就得不到幼虎。比喻不亲身进入险境,就不能取得重大成功。也指不经实践就难以获得真知。
【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出自《后汉书-陈蕃传》。大丈夫生活在世上,应当以清扫天下的污垢为己任。怎么能只做打扫一庭一室的事呢!比喻大丈夫当立志为国,以治理天下为己任。
【大丈夫当雄飞,安能雌伏】出自《后汉书-赵典传》。大丈夫定当自强建功,哪里能够像雌鸟伏在那儿不动,不思进取呢?雌伏就是表示屈服和退让的意思。
【芳饵之下必有悬鱼,重赏之下必有死夫】出自《后汉书-耿纯传》。芳香的鱼饵下面肯定有上钩的大鱼,丰厚的奖赏下面肯定有不怕死的人。
【荷甑堕地,不顾而去】出自《后汉书-郭泰传》。扛着甑的人把甑掉在地上,他不回头就扬长而去。甑:古代一种瓦制炊器。顾:回头看。成语“堕甑不顾”比喻既成事实,不再追悔。
【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出自《后汉书-马援传》。男子汉应当为国家战死在边疆的战场上,用战马的皮。包着尸体回来安葬啊!表现为保卫国家情愿战死的雄心壮志。马革:战马的皮。
【禁微则易,救末者难,人莫不忽于微细,以致其大】出自《后汉书-丁鸿传》。禁止萌芽容易,挽救结果困难,人往往疏忽了细枝末节,而以至于到了不可收拾的程度。
【抱玉乘龙骥,不逢乐与和】出自《后汉书-郦炎传》。抱着美玉乘着骏马,却遇不到伯乐与卞和。比喻怀才不遇。
【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出自《后汉书-烈女传-乐羊子妻》。有志气的人不喝偷盗来的水,清廉的人不受不敬的人给的食物。
【独柯不成树,独树不成林】出自《后汉书-崔传》。单独一枝树枝,不能成为树木;单独一棵树,不能成为树林。柯:树枝。
【今不虑前事之失,复循覆车之轨】出自《后汉书-窦武列传》。不注意过去失败的教训,就会重犯过去的错误。
【功列光于四海,仁风行于千载】出自《后汉书-章帝纪》。功勋业绩闻名天下,仁政之风世代相传。
第二篇 史部 《后汉书》——借史言志的纪传体断代史(2)..
【物微尚不可欺以得志,况国之大事,其可诈之乎】出自《后汉书-何进传》。人尚且不可以得志欺侮弱者,何况国家大政,岂能欺诈?物:生物,这里指人。
【邪正之人不宜共国,亦犹冰炭不可同器】出自《后汉书-傅燮传》。正直和邪恶的人不适合在一起共理国事,犹如冰和炭不能同装在一个器皿里。
【人所归者天所与,人所畔者天所去】出自《后汉书-申屠刚列传》。民心所归向的,正是天要帮助的;民心所背叛的,也是天要抛弃的。
【危如累卵,难于上天】出自《汉书-枚乘传》。处境像把蛋叠放起来一样危险,比登天还要困难。
【有学步于邯郸者,曾未得其仿佛,又复失其故步,遂匍匐而归耳】出自《后汉书-班彪列传》。有到赵国的都城邯郸学习走路的人,还没有学得大致模样,却连自己原来的走法也忘记了,于是爬行而归。仿佛:大致模样。匍匐:爬行。比喻不善于学习的人,不但学不到别人的东西,甚至连自己原有的也会忘掉。
【若鱼游釜中,喘息须臾间耳】出自《后汉书-张纲传》。好像鱼在锅里游动一样,苟延残喘不过就在片刻之间而已。成语“釜中游鱼”比喻处在绝境中的人。也比喻即将灭亡的事物。
【得失一朝,而荣辱千载】出自《后汉书-荀悦列传》。一时的得失关系到身后的长久荣辱。
【正其本,万事理】出自《后汉书-范升传》。把事物的根本端正了,与此有关的万事万物就井然有序了。
【朝有所闻,则夕行之】出自《后汉书-张衡列传》。早上听到的道理,晚上就要去实践。
【坏崖破岩之水,源自涓涓】出自《后汉书-丁鸿列传》。破坏悬崖岩石的水,来自于涓涓细流。比喻量变引起质变。涓涓:细水慢流的样子。
【挟天子以令诸侯】出自《后汉书-袁绍传》。挟制皇帝,用皇帝的名义发号施令,使诸侯服从管辖。
【博通众流百家之言】出自《后汉书-王充传》。学术上要博通各流派之所长。
【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出自《后汉书-宋弘传》。不要忘记贫困时结交的知心朋友,不要离弃共过患难的妻子。糟糠之妻:指共患难的妻子。下堂:旧指妻妾被丈夫休退。
【传闻不如亲见,视景不如察形】出自《后汉书-马援列传》。亲眼看见优于听来的,见实的优于见虚的。
【孤犊触乳,骄子骂母】出自《后汉书-仇览传》。一胎只生一个的牛仔子,吃奶时用力冲撞母牛的奶,娇宠坏了的孩子会骂父母。
【有志者,事竟成】出自《后汉书-耿弇传》。有志向的人终能使事业获得成功。
【文籍虽满腹,不如一囊钱】出自《后汉书-赵壹传》。满腹的学问,还不如一袋铜钱!
【大丈夫处世,当为国家立功边境】出自《后汉书-张奂传》。男子汉活在世上,就应当奔赴边疆报国立功。
第二篇 史部 《后汉书》——借史言志的纪传体断代史(3)..
【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出自《后汉书-五行志一》。正直如弦的好人死在大路旁边,而邪曲如钩的人却封侯当官。这是东汉末年在京都流传的童谣。
【轻者重之端,小者大之源,故堤溃蚁孔,气泄针芒】出自《后汉书-陈忠传》。轻是重的开始,小是大的起源,所以河堤溃于蚂蚁的穿洞,球泄气是因为针尖所导致。
【大树将颠,非一绳所维】出自《后汉书-徐稺传》。大树将要倒下,不是一根绳子所能维系的。比喻大势已去,一个人的力量不能挽救全局。
【凡举事无为亲厚者所痛,而为见分仇者所快】出自《后汉书-朱浮传》。不论做任何事情,都不能使亲人感到痛心,仇人感到高兴。后以“亲者痛,仇者快”,说明做事不顾立场、原则,使自己人痛心,使敌人高兴。
【天下皆知取之为取,而莫知与之为取】出自《后汉书-桓潭冯衍列传》。天下人都知道从别人那里得到东西是“取”,却不知道给予别人东西也是“取”。
【安平则尊道士之术,有难则贵介胄之臣】出自《后汉书-桓谭传》。太平盛世就推崇有学问的读书人,天下大乱时就推崇满身甲胄的武将。
【常胜之家,难以虑敌】出自《后汉书-臧宫传》。经常打胜仗的人,难以对敌人有所顾虑。
【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出自《后汉书-班超传》。不敢奢望能回到酒泉郡,但愿能在有生之年进入玉门关。玉门关:汉武帝时设置,故址在今甘肃西北小方域。班超被任命为西域都护,封为定远侯。在西域生活了三十一年,晚年思念家乡,于是上疏请求回去。
第二篇 史部 《后汉书》——借史言志的纪传体断代史(4)..
【君子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这不崇;不耻禄之不夥,而耻智之不博】出自《后汉书-张衡传》。君子不担忧地位不尊贵,而担忧品德不高尚;不以俸禄不多为耻辱,而以智慧不广为耻辱。崇:高。夥:多。
【不虑前世之失,复循覆车之轨】出自《后汉书-窦武传》。不记得以前的失误教训,就会走上翻车的老路。
【苍蝇之飞,不过十步,自托骐骥之尾,乃腾千里之路】出自《后汉书-隗嚣传》。苍蝇飞起来,不过十几步远,但如果附随在骐骥的尾巴上,便可腾飞千里。成语“蝇附骥尾”比喻依附于贤能或有名望者,必能得益。
【人生在勤,不索何获】出自《后汉书-张衡传》。不勤奋努力去求索,去追求,人生怎么会有所收获。
【鸿鹄巢于高林之上,暮而得所栖;鼋鼍穴于深渊之下,夕而得所宿】出自《后汉书-逸民传》。天鹅在高林之上筑巢,晚上有栖息的地方;大鳖在深渊下面做洞穴,晚上也有住的场所。鸿鹄:天鹅。鼋鼍:大鳖。
【狐死首丘,代马依风】出自《后汉书-班超传》。狐狸将死时,头必朝向出生的山丘,代马不论走到哪里,都依恋北面吹来的风。首丘:头向着狐穴所在的土丘。代:古代北方的郡名。代马:北方产的良马。比喻人心眷恋故土,不愿老死他乡。
【患生于所忽,祸发于细微】出自《后汉书-冯衍传》。祸患产生于被忽略的小事上,灾难萌芽于一些微不足道的地方。
【髫发厉志,白首不衰】出自《后汉书-伏湛传》。从小就磨炼意志,到了老年也不减退。
【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出自《后汉书-马援传》。大丈夫立志,越穷困,志向越要坚定;越年老,志气越要壮盛。
【疾风知劲草】出自《后汉书-王霸传》。形象地比喻危难时才能考验出人的意志的坚强和忠诚,常被用作格言。
【乘人之危,非仁也】出自《后汉书-盖勋传》乘人家危难的时候去威胁损害,是不道德的行为。
第二篇 史部 《三国志》—记载三国鼎立时期的国别史(1)..
《三国志》——记载三国鼎立时期的国别史
《三国志》是晋代陈寿编写的一部主要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国别史,详细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六十年的历史。《三国志》全书六十五卷,《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共六十五卷。陈寿是晋朝朝臣,晋承魏而得天下,所以《三国志》尊魏为正统。《三国志》不仅是一部史学巨著,更是一部文学巨著。陈寿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以简练、优美的语言为我们绘制了一幅幅三国人物肖像图。人物塑造得非常生动。
【凿石索玉,剖蚌求珠】出自《三国志-蜀书-秦宓传》。凿开石头寻找宝玉,剖开蚌身探求珍珠。意谓深入探求人才。
【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也】出自《三国志-吴书-周瑜传》。蛟龙一旦得到云雾雨露就会腾空而去,终究不会长久屈服于池塘之中。意指有才能的人终将有所作为。
【苟使国家有利,吾何避死乎】出自《三国志-魏书-古弼传》。如果是对国家有利的事,我怎么能够贪生怕死呢?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出自《三国志-蜀书-先主传》。不要因为坏事小、不严重而去做;也不要因为好事小而不做。
【大丈夫处世,当交四海英雄】出自《三国志-蜀书-刘巴传》。大丈夫活在世上,当结交天下英雄。
【人心不同,各如其面;面从后言,古人之所诫也】出自《三国志-蜀书-蒋琬传》。人心各不相同,就像人的面貌各异一样;古人所警惕的是那些当面听从,而背后又持反对意见的人。
【圣人常顺时而动,智者必因机而发】出自《三国志-魏书-贾诩传》有道德的人常常顺应时势而进行活动,有才智的人必定根据机会而兴起。
【国有常众,战无常胜】出自《三国志-魏书-王昶传》。国家有众多常备军队,但打仗没有常胜不败的。
【兵有利钝,战无百胜】出自《三国志-吴书-吕蒙传》。兵器有锋利或钝的,作战没有百战百胜的。
【攻取者先兵权,建本者尚德化】出自《三国志-魏书-贾诩传》。要取得天下,当先掌得兵权;要巩固国家根基就要崇尚道德教育。
【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出自《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国家将大乱时,如果没有杰出的人来领导,是无济于事的。命世之才:杰出的人才。济:成功。
【忠臣挟难进之术,吐逆耳之言】出自《三国志-吴书-张紘传》。忠臣怀着不易为国君接纳的谋术,发表听不顺耳的言论。
【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出自《三国志-蜀书-马谡传》。说话超越了真实的情况,不可以太过重用(这个人)。这是刘备临终前对诸葛亮说的话,是对马谡的评价。
第二篇 史部 《三国志》—记载三国鼎立时期的国别史(2)..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出自《三国志-吴书-孙韶传》。岁月消逝不停留,四时变化如流水。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出自《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勤勤恳恳,竭尽心力,到死为止。鞠躬:弯着身子,表示恭敬、谨慎;尽瘁:竭尽劳苦;已:停止。
【不以人所短弃其所长】出自《三国志-吴书-诸葛恪传》。不因为别人的缺点就否定其身上的优点。
【记人之善,忘人之过】出自《三国志-蜀书-秦宓传》。记住别人的善行,忘掉别人的过失。
【仁义岂有常,蹈之则君子,背之则小人】出自《三国志-魏书-臧洪传》。仁义哪里是专属于特定人们的,奉行它,就是君子,违背它,就是小人。
【仁者不以盛衰改节,义者不以存亡易心】出自《三国志-魏书-何晏传》。仁义之士不会因为形式的盛衰而改变自己的气节,志士不会因为失败或者成功而改变自己的心志。
【与民共其乐者,人必忧其忧;与民同其安者,人必拯其危】出自《三国志-魏书-曹昂传》。与百姓一起享受自己的快乐的,百姓一定为他的忧愁而忧愁;与百姓一起享受自己的安逸的,百姓一定会在他危难之时施以援救。
【有道之君,以乐乐民;无道之君,以乐乐身】出自《三国志-吴书-陆逊传》。圣明的君主,把快乐让给人民享受;昏庸的君主,把快乐全部留给自己享受。有道:指有德政。无道:没有德政。身:自己.
【贪而弃义,必为祸阶】出自《三国志-吴书-鲁肃传》。贪求物质利益而背弃了道义,这一定是招致灾祸的阶梯。说明人不能见利忘义,否则,只会贻害自身。
【枳棘之林,无梁柱之质;涓流之水,无洪波之势】《三国志-魏书-王修传》枳:有刺的灌木或小乔木。棘:酸枣树。涓:小水流。质:材料。荆棘丛中找不到做栋梁的木材,细小的水流兴不起巨浪。比喻力量薄弱的人做不成大事。
【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出自《三国志-吴书-孙奋传》。对照明镜是为了看清自己的面容,研究古事是为了知道今天的时势。
【兵者不可豫言,临难而制变者也】出自《三国志-魏书-陈思王传》。用兵打仗不能够预先设定,只能根据实际随机制定,灵活应变。
【兵者凶事,不可为首】出自《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战争是凶残的事情,不能首先挑起战争。
【士有百行,以德为首】出自《三国志-魏书-夏侯玄传》。士有百种品行,但最重要的还是在于人的道德。
【志行万里者,不中道而辍足;图四海者,匪怀细以害大】出自《三国志-吴书-陆逊传》。有志行走万里的人,不会中途停止;谋取四海之大的人,不能计较小利而妨碍大事。
【救寒莫如重裘,止谤莫如自修】出自《三国志-魏书-王昶传》。免除寒冷最好的办法莫过于穿上厚实的皮衣,杜绝别人的毁谤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加强自身的修养。
第二篇 史部 《三国志》—记载三国鼎立时期的国别史(3)..
【朝华之草,夕而零落;松柏之茂,隆寒不衰】出自《三国志-魏书-王昶传》。早晨开花的野草,到晚上就凋谢了;松柏二树青葱翠绿,即使在隆冬之季也毫不减色。
【才所以为善也,故大才成大善,小才成小善】出自《三国志-魏书-卢毓传》。才能是用来做善事的,因此大才能做成大善事,小才能做成小善事。为善:做好事、干实事。
【当官不挠贵势,执平不阿所私】出自《三国志-魏书-卢毓传》。作为官吏,不应该向那些权势屈服;主持公道,不应该偏袒那些与自己有私交的人。
【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出自《三国志-魏书-王肃传》。冬天,没有多少农活。这是一年里的空闲时间;夜间,不便下地劳动,这是一天里的空闲时间;雨天,不好出门干活,也是一种空闲时间。
【读书百遍而义自见】出自《三国志-魏书-王肃传》。读书反复地复,书中之义就自然出现,不待讲解,就能读懂读通。
【每有患急,先人后己】出自《三国志-蜀书-许靖传》。每当遇到困难或祸患的时候,先为别人着想,然后考虑自己,即优先考虑他人利益。
【士别三日,即当刮目相看】出自《三国志-吴志-吕蒙传》。人分别三天,就要擦亮眼睛,重新看待。说明人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不能老用旧眼光衡量一个人。
【凡人之谈,常誉成毁败,扶高抑下】出自《三国志-蜀书-姜维传》。一般人在评论时,总是赞誉好的,贬损失败的,褒扬在职位高的,贬低职位低的。
【福来有由,祸来有渐】出自《三国志-吴书-孙奋传》。福的到来有一定的原因,祸的到来有一个逐步形成的过程。
【海以合流为大,君子以博识为弘】出自《三国志-蜀书-秦宓传》。海因汇集百川而浩阔,君子因博取诸家而有所发扬。博识:学识丰富。弘:光大。
【鸡肋,弃之可可惜,食之无所得】出自《三国志-魏书-武帝纪》。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比喻无多大意义而又不忍舍弃的事情。
【为将当有怯弱时,不可但恃勇也。将当以勇为本,行之以智计;但知任勇,一匹夫敌耳】出自《三国志-魏书-夏侯渊传》。作为将领,应该有害怕、示弱的时候,不能一味的恃勇好胜。将领应该以勇猛为本,用智谋计策(辅助以)行军打战;单单知道勇猛,只不过是一个匹夫罢了。
第二篇 史部 《三国志》—记载三国鼎立时期的国别史(4)..
【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出自《三国志-诸葛亮传》。为国尽忠效力的即使是自己的仇人也加以赏赐,玩忽职守犯法的就算是自己的亲信也给予处罚,只要诚心认罪伏法就是再重的罪也给予宽大处理,巧言令色逃避责任就是再轻的过错也要从严治理,再小的善良和功劳都给予褒奖,再微不足道的过错都予以处罚。
【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出自《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要想成就大事业,必须以人才为根本。
【识时务者,在乎俊杰】出自《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能认清形势或潮流的人才是英雄豪杰。
【神交,非外言可间】出自《三国志-吴书-诸葛瑾传》。真正知心的朋友,不是别人的言语就能够离间的。神交:交心的朋友。
【蝮蛇螫手,壮士解腕】出自《三国志-魏书-陈泰传》。手腕被腹蛇咬伤,便立即截断,以免毒液延及全身,危及生命。比喻事到紧要关头,必须下决心当机立断。也比喻牺牲局部,照顾全局。
【善为国者必先治其身,治其身者慎其所为】出自《三国志-魏书-沙帝纪》。善于治理国家的人一定要先修养好自身的德行,而修养好自身的德行就要养成自己良好的习惯。
【吏多民烦,俗以之弊】出自《三国志-吴书-步骘传》。官员多,老百姓就会烦扰不堪,社会风气也会因此而败坏。
【良药苦口,惟疾者能甘之;忠言逆耳,惟达者能受之】出自《三国志-吴书-孙奋传》。苦口良药只有病人才能甘心情愿服下;逆耳忠言,只有通情达理的人才能接受。甘:甘心饮服。
【良将不怯死以苟免,烈士不毁节以求生】出自《三国志-魏书-庞德传》。大意是勇士不怕死,他不会变节投降以保性命。
【小巫见大巫】出自《三国志-吴书-张纮传》。小巫法术小,大巫法术大,小巫见到大巫就不能施展他的法术。比喻能力高下相差很大,不能相比。
【人心不同,各如其面;面从后言,古人之所诫也】出自《三国志-蜀书》。人心就象他们的面孔一样,总是千差万别的,这当然没有什么奇怪的;古人最警惕的是,当面服从而背后又反对。
第二篇 史部 《晋书》——体例完备的两晋兴亡史
《晋书》——体例完备的两晋兴亡史
唐太宗历来很重视修史,他在《修晋书诏》里指示皇家史馆重写一部《晋书》。《晋书》一百三十卷,包括帝纪十卷,志二十卷,列传七十卷,载记三十卷,记载了从司马懿开始到晋恭帝元熙二年(420年)为止,包括西晋和东晋的历史,并用“载记”的形式兼述了十六国割据政权的兴亡。《晋书》在取材方面,不十分注意史料的甄别取舍,喜欢采用小说笔记里的奇闻轶事,这有损于它的史料价值。另外,书中有记事前后矛盾和疏漏遗脱的地方。这也是《晋书》的缺点之一。
【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出自《晋书-陶潜传》。我不能为那微薄的官俸弯腰行礼,侍奉乡里的小人。
【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出自《晋书-王羲之传》。赞扬王羲之的笔势象浮云飘逸,如惊龙矫健之姿。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出自《晋书-刘毅传》。上品人才中没有出身贫寒的人,下品人才中没有世家大族出身的人。
【悠悠之谈,宜绝智者之口】出自《晋书-王导传》。聪明的人要杜绝整天漫无边际的空谈。
【荆山之玉,不琢不成其宝】出自《晋书-景帝纪》。荆山所产的璞玉,不经过雕琢就不能成为宝物。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出自《晋书-熊远传》。老百姓所向往和拥护的,只有道义和真理。
【静听不闻雷霆之声,熟视不睹泰山之形】出自《晋书-刘伶传》。对于雷霆万钧之声可以充耳不闻,面对高大巍峨的泰山可以熟视无睹。
【道边树而多子,必苦李也】出自《晋书-王戎传》。路边的树上长有许多果实,必定是苦的李子。
【吾枕戈待旦,志枭逆虏,常恐祖生先吾著鞭】出自《晋书-刘琨传》。我枕着兵器躺着等待天亮,立志消灭敌人,常常恐怕祖逖比我先起来练兵。枭:悬头示众。逆虏:敌人。
【咳唾成珠玉,挥袂出风云】出自《晋书-夏侯湛传》。吐一口唾沫可以化成珠玉,挥一挥袖子可以生出风云。
【人才异能,备体者者寡】出自《晋书-刘毅传》。人的才能彼此相同,各种才干都具备的人是很少的。
【飞龙御天,故资云雨之势;帝王兴运,必俟股肱之力】出自《晋书-王导传》。飞龙遨游天空是借助云雨的气势;帝王要振兴国运,必须要等待得力的助手。
【贫贱常思富贵,富贵必履危机】出自《晋书-诸葛长民传》。贫穷困窘的时候常期盼能当官发财,当官发财之后必将走上危险的路途。
【天下大器,一安难倾,一倾难正】出自《晋书-刘颂传》。国家政权,一旦安定下来就难以推翻,但一旦被推翻就难以恢复了。器:容器,机构。
【惧危者,常安者也;忧亡者,恒存者也】出自《晋书-段灼传》。惦念危难的,便是永远安定的;忧虑衰亡的,便是永远存在的。
第二篇 史部 《隋书》——我国现存最早的隋史专著
《隋书》——我国现存最早的隋史专著
《隋书》是现存最早的隋史专著,也是《二十五史》中修史水平较高的史籍之一。《隋书》的作者都是饱学之士,具有很高的修史水平。《隋书》共八十五卷,其中帝纪五卷,列传五十卷,志三十卷。本书由多人共同编撰,分为两阶段成书,从草创到全部修完共历时三十五年。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令狐德棻提出修梁、陈、北齐、北周、隋等五朝史的建议。次年,唐朝廷命史臣编修,但数年过后,仍未成书。贞观三年(公元629年),重修五朝史,由魏征“总知其务”,并主编《隋书》。
【因人成事,其功不难】出自《隋书-李德林传》。依靠别人的力量办成事情,获得成功并不困难。
【君子立身,虽云百行,唯诚与孝,最为其首】出自《隋书-文帝纪》。君子在社会上立足成名,尽管需要修养的品行有很多方面,但只有诚和孝才是最重要的。
【知臣莫若于君,知子莫若于父】出自《隋书-文帝纪》。了解大臣没有像君主那样清楚的,了解自己的孩子没人比得过父亲。
【天有阴阳风雨晦明之气,人有喜怒哀乐好恶之情】出自《隋书-文帝纪》。天有阴阳风雨白黑之分,人有喜怒哀乐好恶这些情绪。
【川泽纳污,所以成其深;山岳藏疾,所以就其大】出自《隋书-长孙平传》。川泽能够接受污秽,所以形成了它的深远;山岳能够包容缺点,所以成就了它的高深。
【先发制人,此机不可失也】出自《隋书-李密传》。在作战时要先于敌人行动,这个机会不可错过。
【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出自《隋书-贺若弼传》。君主不慎密就会失去臣民,大臣不慎密就会失去性命。
【仁义礼制,政之本也;法令刑罚,政之末也】出自《隋书-酷吏传》。仁义礼制是政事的根本,法令刑罚,是为政的末节。
【各去所短,合其所长】出自《隋书-文学传序》。把短处分别排除,而把长处集聚一起。
【处贵则戒之以奢,持满则守之以约】出自《隋书-梁毗传》。处于尊贵地位时要警惕奢侈,保持富足就要遵从节俭。
第二篇 史部 《旧唐书》—乱世浩劫中保存的唐朝第一手史..
《旧唐书》——乱世浩劫中保存的唐朝第一手史料
编撰《旧唐书》时离唐亡仅三十多年,许多史料直接从唐人得来。《旧唐书》使这些难得的史料保存了下来。在《旧唐书》里记录了大量的我国少数民族的史料,以及他们和中原的唐王朝相互交往的亲密关系。比如,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婚姻的记实,金城公主入藏的史迹,,以及突厥、回纥、吐蕃、契丹等北方、西北、东北、西南许多民族的历史记录,都在《旧唐书》里有较多的记载。在唐朝和邻国日本、朝鲜、印度的关系史方面,《旧唐书》记载也较为详细。其分量比起别的同类正史来要多得多,史实也较可靠。
【学古不泥古】出自《旧唐书-孙思邈传》。学习古人而不拘泥于古人。
【事有便宜而不拘常制,谋有奇诡而不循众情】出自《旧唐书-陆贽传》。办事要机动灵活不能拘泥于老办法,计谋要奇异诡谲而不必迎合一般人的见解。
【罄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出自《旧唐书-李密传》。用尽南山的竹子做竹简,也写不完隋炀帝的罪状;用东海的滔滔大水,也洗不完炀帝的罪恶。罄:空,尽。竹:指竹简。书:写。这是李密发布的讨伐隋炀帝檄文中的话。后世因此以“罄竹难书”比喻人的罪状之多,难以写尽。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出自《旧唐书-魏征传》。用铜做镜子,可以用来端正自己的衣帽,拿历史做为镜子,可以知道国家兴盛与衰落的原因;用别人来做自己的镜子,可以知道自己的正确与错误所在。
【当局称迷,旁观必审】出自《旧唐书-元行冲传》。下棋的人容易糊涂,看棋的人看得清楚。比喻当事者往往因考虑得失而认识不清,不如局外人看得全面、客观。
【地广非常安之术,人劳乃易乱之源】出自《旧唐书-后妃传上》。领土辽阔广大并不是国家永久安定的办法,使人民疲于奔命才是容易触发祸乱的根源。
【古之善政者,贵于足食;欲求富国者,必先利人】出自《旧唐书-韦坚传》。古代善于管理国家的人,重要的是使百姓免除饥饿;想要使国家富足的人,首先必须要让人民得到实惠。
【君臣朝序,贵贱之礼斯殊;兄弟大伦,先后之仪亦异】出自《旧唐书-中宗纪》。君主臣子朝见有先后顺序,尊贵卑贱的礼制是不相同的;兄弟同辈之间的伦理也有先后不同的礼仪。
【人不可求备,自当舍其短而用其长】出自《旧唐书-肃传》。对一个人不应该要求十全十美,应当舍弃他的短处而用他的长处。
【居家者必修德业,从政者皆知廉耻】出自《旧唐书-杨绾传》。主持家务的人必须认真进行道德修养,从事政务的人必须知晓廉洁耻辱。
【地广非常安之术,人劳乃易乱之源】出自《旧唐书-后妃传上》。领土了阔并不就是国家永久安定的方法;人民过于劳苦,才是祸乱的根源。术:措施,方法。劳:使用过分。
【人之立身,不可以无学】出自《旧唐书-褚遂良传》。要在事业上有所建树,不可以没有学问。
第二篇 史部 《旧唐书》—乱世浩劫中保存的唐朝第一手史..
【力寡而敌坚,则先其所易】出自《旧唐书-陆贽传》。兵力少而敌人坚强,首先应当攻击其易击破之处。
【兵在主将善用,不在众也】出自《旧唐书-薛仁贵传》。军队克敌制胜,不在于人数众多,而在于主将善于运用自己的将士。
【以逸待劳,则战士力倍;以主御客,则我得其便;坚壁清野,则寇无所得】出自《旧唐书-狄仁杰传》。以逸待劳,则战士力量倍增;以主御客,则我方可得胜利;坚壁清野,则侵寇无所可得。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出自《旧唐书-魏征传》。希望树木长得茂盛,必定要使树根牢固;要想使河水流得长远,一定要深挖它的源头;要想使国家政局安定,一定要多积道德、仁义。
【贵不与骄期而骄自至,富不与侈期侈自来】出自《旧唐书-魏征传》。尊贵和骄傲约定而骄傲会自己到来,富裕不和奢侈约定而奢侈也会自己到来。
【能思其所以危,则安矣;能思其所以乱,则治矣;能思其所以亡,则存矣】出自《旧唐书-魏征传》。想到危险的原因,国家就平安了;想到混乱的原因,国家就治理了;想到灭亡的原因,国家就得以生存了。
【自古以来,国之兴亡,不在于积蓄的多少,在于是否知道百姓的苦乐】出自《旧唐书-马周传》。自古以来,国家兴亡,不在于积蓄的多少,在于是否知道百姓的苦乐。
【为令者由近而及远,行罚者先亲而后疏】出自《旧唐书-李杰传》。施行法令要先由近远,施行刑罚也要先亲而后疏。
【薰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出自《旧唐书-柳公权传》。初夏和煦的东南风吹来,使殿阁生出淡淡的凉意。
【俭,德之恭;侈,恶之大】出自《旧唐书-宋憬传》。俭朴,是道德的恭敬;奢侈,是最大的坏事。
【共其戚者同其休】出自《旧唐书-刘太真传》。能分担别人忧愁的人,也必然能共亨别人的欢乐。
【大鱼依巨海,神龙据川泉】出自《旧唐书-褚遂良传》。大鱼依托于大海,神龙依据于山川。
第二篇 史部 《新唐书》—记载中国唐代历史的纪传体史书..
《新唐书》——记载中国唐代历史的纪传体史书
《新唐书》是记载中国唐代历史的纪传体史书。北宋宋祁、欧阳修等撰,宋仁宗嘉祐五年(1060年)全书完成。《新唐书》所增列传多取材于本人的章奏或后人的追述,碑志石刻和各种杂史、笔记、小说都被采辑编入。《新唐书》比起《旧唐书》来,确有自己的一些特点和优点。为了总结唐代的典章制度供宋王朝参考,《新唐书》对志特别重视,新增了《旧唐书》所没有的《仪卫志》、《选举志》和《兵志》。其中《兵志》是《新唐书》的首创。《选举志》与《兵志》系统地整理了唐朝科举制度和兵制的演变资料。
【金在矿,何足贵耶?善冶锻而为器,人乃宝之】出自《新唐书-魏征传》。金在矿藏里,有什么宝贵呢?要把它发掘冶炼成为器具,人们才会视之为宝贝。
【吾虽瘠,天下肥矣】出自《新唐书-韩休传》。我虽然因为励精图治身体瘦了,但却使天下百姓富裕了。
【劲兵重地,控制万里】出自《新唐书-王忠嗣传》。精兵把守重要地方,可以控制广大地区。
【乐闻过,罔不兴;拒谏,罔不乱】出自《新唐书-宋务光传》。喜欢听别人指出自己的过失,没有不兴盛的;拒绝别人的规劝,没有不混乱的。罔: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