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之兴也,视民如伤,是其福也;其亡也,以民为土芥,失其祸也】出自《左传-哀公元年》。国家兴起,看待老百姓就像看待受伤者,十分爱护,这就是它的福德;国家灭亡,把老百姓当作粪土草芥,这就是它的祸根了。
【数典而忘其祖】出自《左传-昭公十五年》。列举古代的典制而忘了祖先的职掌。后用以比喻忘了事物的根本,也常用来讥刺对本国历史的无知。
【犹燕之巢筑于幕上】出自《左传-襄公二十九年》。燕子在厅堂之上设巢筑窝,预示身临险境。比喻身处危险境地。
第一篇 经部 《春秋》—中国最早的编年体断代史书(3)
【华而不实,怨之所聚也;犯而聚怨,不可以定身】出自《左传-文公五年》。外表华美而肚子里却没有真才实学,这就会引起人们的怨恨;冒犯别人而积聚起对自己的怨恨,就不能使自己在社会上自立了。成语“华而不实”从此而来,意思是花开得好但不结果实,比喻外表华美,内容空虚。
【祸福无门,唯人所召】出自《左传-襄公二十三年》。祸和福并没有大门,都是人们自己招来的。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出自《左传-成公四年》。不是我们同族的人,他们必定不同我们一条心。族类:同族的人。
【一国三公,吾谁适从】出自《左传-僖公五年》。一个国家有三个主人,我不知道听谁的好。比喻事权不统一,令人无所适从。三公,指春秋时晋献公和公子重耳、夷吾。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出自《左传-襄公十一年》。处在安全时期也要考虑危险可能存在,考虑到这个就会去准备,有了准备就免去了危险的祸患。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年》。文章没有文采,就不能流传很远。
【举棋不定,不胜其耦】出自《左传-襄公二十五年》。举棋不定就不能战胜对手,强调及时决断的重要。耦:对手。
【众怒难犯,专欲难成】出自《左传-襄公十年》。众人的愤怒难以触犯,专独的欲望难以成功。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出自《左传-庄公十年》。打仗靠的是勇气,第一次击鼓的时候士气高昂,再次击鼓的时候就衰减了,等到第三次的时候已经没有了士气,他们没有士气而我们士气高涨,所以可以打败他们。寓意就是说做事情要一次做完做下去,半途而废,再次拾起时就没有原来的干劲了。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出自《左传-庄公十年》。吃肉的人粗俗没有什么长远的计划。
【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出自《左传-僖公三十年》。一朝放走了敌人,就会留下无穷的后患。
【辅车相依,唇亡齿寒】出处《左传-僖公五年》。颊骨和齿床互相依靠,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比喻两者关系密切,互相依存。
【不以一眚掩大德】出自《左传-僖公三十年》。不因为一个人有个别的错误而抹杀他的大功绩。
【末大必折,尾大不掉】
出自《左传-昭公十一年》。掉:摇动。尾巴太大,掉转不灵。旧时比喻部下的势力很大,无法指挥调度。现比喻机构庞大,指挥不灵。
【三折肱为良医】《左传-定公十三年》。谓多次折断手臂,就能懂得医治折臂的方法。后多喻对某事阅历多,富有经验,自能造诣精深。
【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出自《左传-宣公二年》。作为人,谁又能不犯错误?一个人有了过错能够改正,就再好不过了。
【多行不义,必自毙】出自《左传-隐公元年》。以喻多作恶事者,必自速其亡。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出自《左传-僖公十四年》。皮都不存在了,毛还附在哪里呢?表示根本的、基础的东西没有了,依附在这基础上的东西必然也无法存在。焉:哪儿。将:要。附:依附。
【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出自《左传-僖公二十年》。如果同姓的人结婚,后代就会不健康。不蕃:不健康、先天不足。
【尤而效之,其又甚焉】出自《左传-襄公二十一年》。学习错误的东西,错误就会更大。
第一篇 经部 《孝经》——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著作(1)..
其他经典
《孝经》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著作。成书于秦汉之际。自西汉至魏晋南北朝,注解者及百家。该书以孝为中心,比较集中地阐发了儒家的伦理思想。《释名》产生后长期无人整理,到明代,郎奎金将它与《尔雅》、《小尔雅》、《广雅》、《埤雅》合刻,称《五雅全书》。《释名》与《尔雅》历来被视为汉代2部重要的训诂学著作,在训诂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孝经》——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著作
《孝经》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著作。有人说是孔子自作,但南宋时已有人怀疑是出于后人附会。清代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中指出,该书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遗言”,成书于秦汉之际。自西汉至魏晋南北朝,注解者及百家。该书以孝为中心,比较集中地阐发了儒家的伦理思想。《孝经》在中国伦理思想中,首次将孝亲与忠君联系起来,认为“忠”是“孝”的发展和扩大,并把“孝”的社会作用绝对化神秘化,认为“孝悌之至”就能够“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一个人的身体,或者细小的头发和一点皮肤,都是父母遗留下来的。身体发肤,既然承受之于父母,就应当体念父母爱儿女的心,保全自己的身体,不敢稍有毁伤,这就是孝道的开始。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一个人的本身,既站得住,独立不倚,不为外界利欲所摇夺,那他的人格,一定合乎标准,这就是立身。做事的时候,他的进行方法,一切都本乎正道,不越轨,不妄行,有始有终,这就是行道。他的人格道德,既为众人所景仰,不但他的名誉传诵于当时,而且将要播扬于后世,无论当时和后世,将因景慕之心,推本追源,兼称他父母教养的贤德,这样以来,他父母的声名,也因儿女的德望光荣显耀起来,这便是孝道的完成。
【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这个孝道,可分成三个阶段,幼年时期,一开始,便是承欢膝下,事奉双亲。到了中年,便要充当公仆,替长官办事,藉以为国家尽忠,为民众服务。到了老年,就要检查自己的身体和人格道德,没有缺欠,也没有遗憾,这便是立身,这才是孝道的完成。
【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自己的老人,就不敢对别人的老人不好;敬爱自己的老人,就不敢怠慢别人的老人。
【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对于统治者,首先要有孝敬父母之心,才能治理天下。
【欲报之德,昊天无极】父母的养育之恩如天之大,子女怎样也无法报答。
【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孝是天经地义的。
【一人有庆,兆民赖之】只要国家的君主,他一人有敬亲爱亲可庆幸的事,那天下几万万老百姓,都是欢欣鼓舞的仰赖效法,而敬爱他们自己的父母了。
【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士人的孝道,包括爱敬,就是要把爱敬父亲的爱心移来以爱母亲,那亲爱的心思,是一样的。再把爱敬父亲的敬心,移来以敬长官,那恭敬的态度,是一样的。
【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所以爱敬的这个孝道,是相关联的,不过对母亲方面,偏重在爱,就取其爱。对长官方面,偏重在敬,就取其敬。爱敬并重的,还算是父亲。
第一篇 经部 《孝经》——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著作(2)..
【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读书的子弟。初离学校和家庭,踏进社会,为国家服务,还未懂得公务的办理。若能以事亲之道,服从长官,竭尽心力,把公事办得好,这便是忠。对于同事方面,地位较高年龄较大的长者,以恭敬服从的态度处之,这便是顺。
【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顺天下,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人生天地之间,当效法天经地义以为常道,而实践力行。但是爱亲之心,人人都有,其中的道理,知者甚少。惟有圣明的元首,效法天之明,教民出作入息,夙兴夜寐。利用地之宜,教民耕种五谷,生产孝养。以上法则,都是顺乎天地自然之理,以治理天下。这种教化,既合乎民众的心理,自然民众都乐意听从,所以教化不待警戒而自成。政治不待严厉而自治。
【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陈之于德义而民兴行;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先代圣王,见教育可以辅助政治,化民成俗,所以他先以身作则,倡导博爱,使民众效法他的博爱精神先爱其亲,所以莫有遗弃其亲的人。宣扬道德和仁义,以感化民众,民众自然会兴起力行。对人对事,先实行敬谨和谦让,以为天下民众的表率,民众自会效法他的敬让,不会发生争端。诱导民众以礼乐教化,民众自然就相亲相敬,和平相处。再晓示民众,使知为善当有庆赏,作恶当受刑罚,民众自然晓得禁令的严重性而不敢违犯法纪了。
【治家者不敢失于臣妾,而况于妻子乎?故得人之欢心,以事其亲】古昔卿大夫等的治家者,推其爱敬之情,下达于臣妾,虽较疏远的男仆和女佣,都不敢对他们失礼,而况最能爱敬自己的妻子呢?因此,人无分贵贱,谊无分亲疏,只要得到大家的欢心,以奉事其亲。那自然夫妻相爱,兄弟和睦,儿女欢乐,主仆快愉,一门之内,一片太和气象。以此孝道治家,那岂不是达到理想的家庭吗?
【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义也。父母生之,续莫大焉;君亲临之,厚莫重焉】天下做父亲的,一定爱他们的儿子,天下做儿子的,一定爱他们的父亲,父子之爱,是天生的,不待勉强的,这个父子之爱的里边还含著敬意,父如严君,故包藏著君臣之义。父母生下的儿子,上为祖宗流传后代。下生子孙继承宗嗣。家族的继续绵延,莫大于此。父亲对子,即是严君,又是慈亲,有两重恩爱,所以恩爱之厚,莫重于此。
【要君者,无上;非圣人者,无法;非孝者,无亲,此大乱之道也】一个部下,如果找到长官的弱点,威胁逼迫,以达到他所希望的目的,那就是目中无长官,如果对于立法垂世的圣人,讥笑鄙视,那就是无法无天,如果对于立身行道的孝行,讥笑鄙视,那就是无父无母。像这样的要胁长官,无法无天,无父无母的行为,那就和禽兽一样,以禽兽之行,横行于天下,天下还能不大乱吗?所以说:这就是大乱的道了。
【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治国平天下的大道,应以救化为先。教民相亲相爱,莫有比孝道再好的了。教民恭敬和顺,莫有比悌道更好的了,要想转移社会风气,改变民闻习俗,莫有比音乐更好的了。要想安定长官的身心,治理一国的人民,莫有比礼法再好的了。
第一篇 经部 《孝经》——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著作(1)..
《春秋繁露》——开创儒学为正统之先声
《春秋繁露》是西汉董仲舒的政治哲学著作。董仲舒(约前98~前6),西汉广川(今河北枣强东北)人。由于董仲舒是汉武帝时代“儒术独尊”政策的主要诠释者,《春秋繁露》一书为汉代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制度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春秋繁露》以《公羊传》的阐释为中介,按今文经学来描述《春秋》中的伦理道德及政治原则,并根据当时流行的阴阳五行观念而加以进一步确证。共分十七卷,82篇,内容包括楚庄王、竹林、考功名、通国身、三代改制、官制象天、尧舜汤武、服制、王道通、天容、天辨在、阴阳位、郊祀等等。各篇的形式、内容以及写作时间都不相同。大多数是对《春秋》中的术语、事件和段落作出解释和说明,此外也说明其所含的道德和政治理想与认识到的宇宙规律之间的关系。通俗地说,繁露代表联贯现象。春秋为事情、命名等各样的解说。
【天之道,有序而时,有度而节,变而有常】出自《春秋繁露-天容》自然规律的变化是有时序、有节度的,变化之中有常规性。
【治天下之端,在审辨上;辩大之端,在深察名号】出自《春秋露-深察名号》。治理天下的关键,在于详密地辨别大理,辨别大理,辨别大理的关键,在于深入了解细目之名与总目之考的区分。
【欲审曲直,莫如引绳;欲审是非,莫如引名】出自《春秋露-深察名号》。要想审核曲或直,最好用绳子来衡量;要想审核是或非,最好用确定的名称为标准。
【上下相制使,则百官各得其所,然后国可得而守也】出自《春秋露繁-通国身》。上下级互相约束,互相监督,文武百官就各自得到适当的位置,然后国家就能够巩固下来。
【得志有喜,不可不戒】出自《春秋繁露-竹林》。一朝得志便喜形于色,这一点必须戒除。意指不能稍有进步就沾沾自喜。
【仁之法在爱人,不在爱我】出自《春秋繁露-仁义法》。“仁”的道德规范是爱别人,而不是爱自己。
【人之超然万物之上,而最为天下贵也】出自《春秋繁露-天地阴阳》。人超过世界上一切物体之上,在天下是最宝贵的。
【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出自《春秋繁露-仁义法》。“义”的法则在于端正自己,不是端正别人。
【性者,天质之朴也;善者,王教之化也】出自《春秋繁露-实性》。人的本性,是天生的浑朴素质;善良,是教育的结果。
【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出自《春秋繁露-玉杯》。使人民屈服而让君王统治,让君王服从于天的统治。
【义者,心之养也;利者,体之养也】出自《春秋繁露-身之养重于义》。“义”是用来的信养心的,“利”是用业养身的。
【天之生人也,使之生义与利】出自《春秋繁露-身之养重于义》。让人生存的天道,是让人拥有义和利。
第一篇 经部 《孝经》——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著作(2)..
【教,政之本也;狱,政之末也】出自《春秋繁露-精华》。教化是治理国家的根本,监狱是的话治理国家的辅助工具。
【天下所未和平者,天之之教化不行也】出自《春秋繁露-郊语》。天下没有达到和平安定,是天子的教化没有推行。
【凡气从心。心,气之君也】出自《春秋繁露-循天之道》。大凡气是随心而定的。心是气的主宰。
【君子不隐其短,不知则问,不能则学】出自《春秋繁露-执贽》。君子不隐藏自己的短处,不知道就问,不懂得就学习。
【君者,民之心也;民者,君之体也。心之所好,体必安之;君之所好,民必从之】出自《春秋繁露-为人者天》。君主是老百姓的心脏,百姓是君主的身体。心脏喜欢做什么,身体必然安于其事;君主喜欢什么,百姓必然随着喜欢什么。
【教,政之本也;狱,政之末也】出自《春秋繁露-精华》。教化,是政权的根本;刑罚,是政权将要的东西。狱:监狱,引申为刑罚。末:次要的,非根本的。
【《诗》、《书》序其志,《礼》、《东》纯其美,《易》、《春秋》明其知。六学皆大,而各有所长】出自《春秋繁露-玉怀》。《诗经》、《尚书》是阐发志操的,《礼》和《乐》是使行为完美的,而《易经》、《春秋》在于启迪人的智慧。六艺都重要,但各有各之长。
第二篇 史部 二十五史(1)
第二篇史部
史部,主要是各种体式的史书,如纪传体、编年体、纪事本末体、别史、杂史等。纪传体,以“二十五史”为代表,它们都是官修的正史。史部还包括地理著作等。
1.二十五史
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总称“二十四史”。它上起传说中的黄帝(前2550年),止于明朝崇祯十七年(1644年),计3213卷,约4000万字,用统一的有本纪、列传的纪传体编写。1921年,柯劭忞撰《新元史》脱稿,中华民国总统徐世昌下令将《新元史》列入正史,与“二十四史”合称为“二十五史”。但也有人不将新元史列入,而改将《清史稿》列为二十五史之一。
《史记》——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是西汉时期的司马迁。记载了中国三千多年的历史(黄帝至汉武帝),《史记》全书共一百三十篇,共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分为本纪、书、表、世家、列传五大部分。司马迁完成这部巨著后曾给当时的大学者东方朔看过,东方朔非常钦佩,就在书上加了“太史公”三字。“太史”是司马迁的官职,“公”是美称。《史记》最初称为《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近人梁启超称赞这部巨著是“千古之绝作”。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出自《史记?范雎蔡泽列传》。受人一顿饭吃的小恩小惠也必定报答,而像瞪一眼的小怨小仇也必定报复。成语“睚眦必报”源出于此。睚眦:发怒时瞪眼睛,借指极小的仇恨;报:报复。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出自《史记?高祖本纪》。坐在军帐中运用计谋,就能决定千里之外战斗的胜利。运:运转,变动。筹:计谋、谋划。帷幄:古代军中帐幕。在军帐内对军略做全面计划。常指在后方决定作战方案。也泛指主持大计,考虑决策。
【人生一世间,如白驹过隙耳】出自《史记?魏豹列传》。人生活在世界上,就像骏马从缝隙中飞驰而过一样。形容人生短暂。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出自《史记?李斯列传》。泰山之所以有这样的高度,正是因为不拒绝渺小的土壤,堆砌而成才能形成如今的成就。江河之所以有这样的深度,正是因为不拒绝细微的溪流,汇流而成才能形成如今的规模。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出自《史记?陈涉世家》。燕雀怎能知道天鹅的志向呢!燕雀:鸟名,也叫“花鸡”、“花雀”。鸿鹄:天鹅。
【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忧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坐人家的车子就要分担别人家的灾难,穿人家的衣服就要惦念人家的忧患,吃人家的饭食就要为人拼命效力。
【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出自《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一天当过我的老师,一生是我的父亲。
【国有贤相良将,民之师表也】出自《史记?太史公自序》。国家的好将相是民众的表率。
【贪夫殉财兮,烈士殉名】出自《史记?贾谊传》。有贪欲的人为了钱财而死。志在建功立业的人为了荣誉而勇于牺牲自己。
第二篇 史部 二十五史(2)
【得人者兴,失人者崩】出自《史记?商君列传》。得人心的人就兴旺,失掉人心的就会垮台。
【解杂乱纷纠者不控捲,救斗者不博撠,批亢捣虚,形格势禁,则自为解耳】出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劝解纠纷不能挥拳相加,平息争斗不能帮着去打,避实就虚,利用有利形势来牵制敌人,危难自可解除。控捲:握拳,捲,同“拳”。
【力田不如逢年,善仕不如遇合】出自《史记?佞幸传》。努力耕种不如遇上丰收的年头,好好做官不如遇上了解自己的人。
【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平民百姓之间交往,尚且不互相欺骗,何况大国与大国之间啊。布衣:古时指平民。相欺:不信任,相欺骗。
【两虎相斗,其势不俱生】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两只老虎互相争斗,其结果是不可能都生存下来。俗语作“两虎相争,必有一伤”。比喻强者之间互相争斗,必有一方受害。
【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把国家的危急放在前面,个人恩怨放在后头。
【安危在出令,存亡在所任】出自《史记?楚元王世家赞》。说明安危在于制定法令的人,而存亡则在于执行法令者。出令:制定法令。所任:所任用的人。
【相马失之瘦,相士失之贫】出自《史记?滑稽列传》。观察一匹马,往往因为它表面瘦弱而认为是一匹劣马;评价一个人,往往因为他贫穷和没有地位而错误地认为不可取。说明取人不能只看外表、贫富。
【人固有未易知,知人亦未易也】出自《史记?蔡泽范雎列传》。人本来不容易被人所了解,而要了解别人也未必容易。
【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出自《史记?管仲列传》。懂得从给与中取得,是治理国家最宝贵的东西。
【毛羽未成,不可以高飞】出自《史记?苏秦列传》。羽毛未长成的鸟,不能够飞得高远。喻指国家的实力不强大就不可以征服四方。也常用来比喻人的学识修养不够,不可以担当起重任。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出自《史记?高祖本纪》。在风起云涌、威震四方的时候,我回到了故乡,可是怎样才能得到更多的英雄豪杰来保卫天下?
【浴不必江海,要之去垢;马不必骐骥,要之善走;士不必贤也,要之知道】出自《史记?外戚世家》。洗澡不必非到江海中去,只能能去掉污垢就好;马不必非骏马,只要善于奔跑;臣子不必非是圣贤,只要他们懂得做人,治国的道理。
【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出自《史记?五帝本纪》。不能损害天下人的利益而让一个人得到私利。
【善用兵者不可以短击长,而以长击短】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善于用兵的人,不用自己的短处去攻击敌人的长处,而是用自己的长处去攻击敌人的短处。
【败军之将,不可以言勇;亡国之大夫,不可以图存】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打了败仗的将领,没资格谈论勇敢;亡了国的大夫,没有资格谋划国家的兴存。
第二篇 史部 二十五史(3)
【猛虎之犹豫,不若蜂虿之致螫;骐骥之蹁躅,不如驽马之安步】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凶猛的老虎犹豫不决,不如蝎子之类的毒虫螫一下;千里马徘徊不定,不如劣马慢慢地向前走。
【察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于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秦国丧失了政权,天下的人都去争夺它,于是才能高、行动快的人首先达到目的。后用“逐鹿”,比喻争夺天下。鹿:这里比喻政权、地位。
【狂夫之言,圣人择焉】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狂人说的话,圣人也要听他是否有可取正确的地方。
【决弗敢行者,百事之祸也】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到了下决断的时候,还不敢毅然执行,这就是一切事情都办不成的祸根。
【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狡猾的野兔死尽,好猎狗就要被烹食;高飞的鸟没有了,好弓就要被废弃不用;敌国攻破了,出谋划策的大臣就要被杀。
【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不夸耀自己的功劳,不夸耀自己的能力。
【养虎自遗患】出自《史记?项羽本纪》。养老虎就会给自己遗留祸患。
【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出自《史记?项羽本纪》。富贵后而不返回故乡,正如穿着好衣服在夜里行走,谁会知道呢?
【冠虽敝,必加于首;履虽新,必关于足】出自《史记?儒林列传》。帽子虽然破旧,必然是戴在头上;鞋子虽然崭新,必然是穿在脚上。
【陛下用群臣,如积薪耳,后来者居上】出自《史记?汲郑列传》。陛下任用群臣就像堆放柴草一样,后放的堆在上面。后以“后来居上”称后来的人或事物用地过先前的。
【反听之谓聪,内视之谓明,自胜之谓强】出自《史记?商君列传》。能够听取别人对自己不好的批评,虚心接受他人的意见才是聪明人;从自己身上找错误、换位思考,才能够明白事理;自己查找自己错误,战胜自己才能不断强大。这句话告戒我们在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在工作中出现问题要自己查找错误,换位思考;自己要查找自己错误,取长补短。
【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现】出自《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贤能的士人处在世界上,好比锥子处在囊中,它的尖梢立即就要显现出来。
【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出自《史记?陆贾列传》。骑着打下了天下,怎么可以骑着马治理天下呢?
【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出自《史记?鲁周公世家》。洗一次头,常常停顿几次,不得不手握着头发,吃一顿饭,往往几次来不及把嘴里的食物咽下,就赶紧起来去接待贤士,还怕怠慢了天下的贤人呢。
【谏者福也,谀者贼也】出自《史记?龟策列传》。有谏诤过失的,是国家之福;阿谀奉承的,是国家之害。
【渊深而鱼生之,山深而兽往之,人富而仁义附焉】出自《史记?货殖列传》。潭渊深了,里面就会有鱼,山林深了,野兽就会到那里去,人民富了,仁义也就归附于他们了。
第二篇 史部 二十五史(4)
【贪贾三之,廉贾五之】出自《史记?货殖列传》。贪图厚利的商人想赚年利百分之三十以上,而薄利多销的商人想赚年利率五分之一,也就是年利百分之二十。
【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出自《史记?商君列传》。有许多人说恭维、奉承的话,不如有一人讲真话,直言不讳。谔谔之言,就是谏言、纳言、真言。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出自《史记?郦生陆贾列传》。国家以人民为根本,人民以粮食为生存发展的第一需要。
【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出自《史记?货殖列传序》。商人不做买卖,就会使粮、物、财断绝流通;掌管山泽的官员对资源不开发利用,财富就会缺少。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出自《史记?货殖列传》。世人高高兴兴,都是为利而来;世人喧嚷纷杂,都是为利而往。
【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出自《史记?货殖列传》。商品的价格上涨到极高时就会降下来,下跌到极低时就会涨上去。
【无财作力,少有斗智,既饶争时,此其大经也】出自《史记?货殖列传》。在没有财力的时候,应该努力创造财富,等到有了一些财富后,就要靠才智来经营;财富多了,就要努力争取赚钱的时机,这才是发财的常理。
【居之一岁,种之以谷;十岁,树之以木;百岁,来之以德。德者,人物之谓也】出自《史记?货殖列传》。在某地要住上一年,就种植谷物;住上十年,就要种植树木;住上百年,就要积德行善,招徕远方之人。所谓德,就是能招致别处的人和物来到身边。
【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出自《史记?货殖列传》。它的原意是商品的价格贵到一定程度就会贱,贱到一定程度就会贵。从经济学上看,它反映了最基本的经济学道理。就是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反映了价格和供求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从哲学上看反映了矛盾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相互转化。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出自《史记?货殖列传》。当商品的价格极高时,就要像抛弃粪土那样毫不可惜地抛出;当商品的价格极低时,就要像重视珍珠那样重视商品,趁机购买存贮起来。
【百里不贩樵,千里不贩籴】出自《史记?货殖列传》。贩柴的不到百里以外去贩卖,贩粮的不到千里以外去贩运。说明不能长途贩运利薄的货物。籴:买进粮食。
【将受命之日,则忘其家;临军约束,则忘其亲;援桴鼓之急,则忘其身】出自《史记?司马穰苴列传》。将领从接受任命之日就不顾家庭,从亲临军营申明号令就不顾亲戚,从拿起鼓槌指挥作战就不顾个人安危。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出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将领远征在外可以相机作战,不必事先请战或等待君主的命令再战。将:将领;受:接受。
【欲而不知止,失其所以欲;有而不知足,失其所以有】出自《史记?范雎蔡泽列传》。如果欲望没有限度,那就会推动所有的欲望;如果占有东西而不知道满足,那就会失去全部占有的东西。
第二篇 史部 二十五史(5)
【人之所病,病疾多;而医之所病,病道少】出自《史记?扁鹊仓公列传》。病人所忧虑的是世界上的疾病太多,而医生所忧虑的则是治病的方法太少。
【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出自《史记?汲郑列传》。生死时刻,才知道交情的深浅;贫富之间,才知道交情的变化;贵贱变化才能显现出交情的真假。态:情形,情形。见:通“现”。
【失之毫厘,差以千里】出自《陈书?虞荔传》。指细微的失误,可导致巨大的差错。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出自《史记?项羽本纪》。干大事来不必顾及细枝末节,讲大礼不必在意繁文缛节。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出自《史记?管晏列传》。生我的是我的父母,了解我的是鲍叔牙。
【忠臣不事二君,贞女不更二夫】出自《史记?田单列传》。忠君之臣不降敌,节烈的女子决不改嫁。
【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出自《史记?季布来布列传》。一句许诺就价值千金。比喻说话算数,讲信用。季布:汉初名将,性情耿直,为人侠义好助。只要是他答应过的事情,无论有多大困难,都设法办到,受到大家的赞扬。
【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出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善于做买卖的人,把宝贵的货物隐藏起来,不叫人看见;修养深厚的君子,举止谦让,就像愚笨的人一样。
【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出自《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匈奴还没有消灭,用不着考虑建造房舍的事情。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赞》。桃李等树,不能说话,但因为能开好看的花,结甜美的果实,所以到桃李树下的人很多,树下自然就会踏出小路来。后比喻务实际,不尚虚名,实至名归。
【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出自《史记?滑稽列传》。不飞便罢,一飞便冲天而起;不鸣则罢,一鸣则令世惊异。
【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出自《史记?陈涉世家》。英雄不死则已,死就会为图谋国家大事而死,王侯将相难道也像种子一样世代相传吗!
【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出自《史记?魏世家》。抱着柴禾救火,柴禾不烧完,火就来不了。比喻用错误的方法去消除灾祸,结果使灾祸反而扩大。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史记?齐悼惠王世家》。应该决断的时候不决断,反而会招来祸患。
【苟能修身,何患不荣】出自《史记?滑稽列传》。如果能修养好自身,还用担心不能荣显于世吗?
【满而不损则溢,盈而不持则倾】出自《史记?礼书》。水满了若是不减少一些它便的会溢出来;容器满了若是不加扶持就会倾倒。
【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出自《史记?乐书》。人的心志情感,用文字形式申述,就是诗;发声吟咏,就是歌;配以动作,就是舞。动其容:舞动其形体。
第二篇 史部 《汉书》——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1)
《汉书》——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汉书又称前汉书,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东汉班固撰,主要记述汉高祖元年(前206年)至王莽地皇四年(23年)共二百三十年的史事,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由于《史记》只写到汉武帝的太初年间,因此,当时有不少人为它编写续篇。班固的父亲班彪(3~54)对这些续篇感到很不满意,遂“采其旧事,旁贯异闻”为《史记》“作《后传》六十五篇”。班彪死后,年仅二十几岁的班固(32~92年),决心继承父业,完成这部接续《史记》的巨作——《史记后传》。《汉书》出版以后,获得了极高的评价,学者争相传诵。
【有白头如新,倾盖如故】出自《汉书?邹阳传》。有的人从刚结识直到头发白了,还和新认识的一样互不了解;有的虽然偶然认识,但一交谈,就像一见如故的老朋友,非常知心。
【亦欲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出自《汉书?司马迁传》。立志要探究自然和社会发展的规律,通晓古今变化的道理,创立一家学说。天人:自然和社会。
【人苦不知足,既平陇,复望蜀】出自《汉书?岑彭传》。人苦于不知道满足,得到了陇地,还想要得到蜀地。后概括为成语“得陇望蜀”。形容得寸进尺,贪心永不满足。陇:今甘肃省一带。蜀:即今四川省。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出自《汉书?东方朔传》。水太清鱼就无法存身,对人要求太苛刻,就没有人能当他的朋友。
【直言之路开,则四方众贤不远千里】出自《汉书?谷永传》。让人坦率地提意见的风气形成了,则四方的许多贤者就会不远千里而来。
【纍日以取贵,积久以致官,是以廉耻贸乱,贤不肖浑淆】出自《汉书?董仲舒传》。仅凭工作时间长就可以取得富贵,做事时间久就可以得到官职,这样只能使廉耻变易纷乱,贤与不贤相互混淆。意思是不能按任职长短来提拔官员。
【世必有非常之变,然后乃有非常之谋】出自《汉书?孝成赵皇后传》。世间有不寻常的变革,然后才能产生不寻常的大略鸿图。世:时代。变:变革。
【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出自《汉书?项籍传》。在作战时,先动手就能牵制敌人,后动手就会被敌人控制。
【前车之覆,后车诫】出自《汉书?贾谊传》。前面的车翻了,后面的车就要引以为戒……后人要从前人的失败中吸取教训。覆:翻车。诫:警戒。
【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出自《汉书?食货志》。人在寒冷的时候,对于衣服的要求,不一定要有了既轻便又暖和的衣服才穿;人在饥饿的时候,对于事物的要求,不一定要有了美味才吃。旨:味美的食物。
【论材论士,必试于职,明度量以程能,考功实以定德】出自《汉书?谷永传》。了解、考察人才,一定要委以一定的职务,然后按明确的标准衡量其才能,通过其实绩以评定其德行。
【马不伏历,不可以趋道;士不素养,不可以重国】出自《汉书?李寻传》。如果不让马在马房里好好休息,就不能让它上路快速奔跑;如果不对人才多加培养和提高,就不能使国家强盛。历:通“枥”,马棚。
第二篇 史部 《汉书》——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2)
【论大功者不录小过,举大美者不疵细瑕】出自《汉书?陈汤传》。嘉奖建立大功的人,不计较他微小的过失;推举具有崇高美德的人,不挑剔其细小的缺点。疵:指责,挑剔。细瑕:玉上的斑点,比喻人的小过失。
【趋人之急,甚于己私】出自《汉书?游侠传》。对别人的困难要尽快帮助解决,甚至要超过关心自己的事情。
【凡教化不立,而万民不正也】出自《汉书?董仲舒传》。凡是教化不确立,则天下老百姓的品行就不端正。教化:政教风化,教育感化。正:端正。
【兴利除害,尊主安民】出自《汉书?晁错传》。推广有益的措施,除掉有害的措施,使国君得到尊崇,人民得到安乐。
【安者非一日而安也,危者非一日而危也,皆以积渐,然不可不察也】出自《汉书?贾谊传》。天下的安危不是突然而来,它们都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积渐:慢慢积聚。
【朝无争臣则不知过,国无达士则不闻善】出自《汉书?萧望之传》。朝廷中没有敢于直言规劝的的诤臣,则君主不知道自己的过失,国家没有明智达理之士,则君主听不到有益的谏言。争臣:争,通“诤”。敢于直言规劝君主之臣。
【商旅之民多,谷不足而货有余】出自《汉书?货殖传》。经商的人多了,就会使粮食生产不足,而货物有剩余。
【无以先入之语主】出自《汉书?息夫躬传》。不要以先听到的话为标准,否则,以后不同的意见就听不进去了。无:通“毋”,不要之意。
【若能修此六艺之术,而观此九家之言,舍短取长,则可以通万方之略矣】出自《汉书?艺文志?诸子略》。能学习这六艺之术和看这九家之书,取长去短,就可以通各方面的谋略了。六艺之术:礼、乐、射、御、书、数。九家:儒、墨、道、名、法、阴阳、纵横、农、杂。
【立千载之功,建万世之安】出自《汉书?陈汤传》。立下大功,千秋万代安居乐业。载:年。世:代。安:安宁,安定。
【建首善自京师始】出自《汉书?儒林传序》。要建立良好的风气首先从首都开始。
【国而忘家,公而忘私】出自《汉书?贾谊传》。为了祖国利益忘记了自己的小家,为了公众的利益忘了个人的利益。
【苟粟多而财余,何为而不成】出自《汉书?食货志》。如果粮足财丰,还有什么事办不成?苟:如果。粟:泛指粮食。
【居官过久,亦有弊生】出自《汉书?陆贾传》。做官时间过长,往往会有弊病产生。居:当,任。
【要得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出自《汉书?贾邹枚路传》。除非自己不做坏事,做了坏事必定会有人知道。
【验行事之成败,稽帝王之世运】出自《汉书?上叙传班彪王命论》。用历史的经验教训来检验今天所做事业的成败。稽:查考。世运:国家兴衰的历史。
第二篇 史部 《汉书》——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3)
【常玉不琢,不成文章;君子不学,不成其】出自《汉书?董仲舒传》。普通的玉石不经雕琢,就显不出其文采;不学习就不能成为有道德的人。常玉:普通的玉。文章:华美的文采。
【臣门如市,臣心如水】出自《汉书?郑崇传》。登门请求的人虽然像集市一样热闹,但我的心却像水一样清澈。
【纳善若不及,从谏如转圜】出自《汉书?梅福传》。采纳正确的意见惟恐来之不及,从谏像转环一样的顺畅自然。
【泰山之霤穿石】出自《汉书?枚乘传》。泰山上的水滴,可以穿透石头。后以“水滴石穿”或“滴水穿石”比喻功到自然成。霤:屋上流下的雨水,泛指滴下的水。
【百闻不如一见】出自《汉书?赵充国传》。听得再多,不如亲眼看到一次。
【常玉不,不成文章;君子不学,不成其德】出自《汉书?董仲舒传》。平常的玉不雕琢,就不会有好看的花纹;君子不学习,就不能成就他的德行。
【安土重迁,黎民之性;骨肉相附,人情所愿】
出自《汉书?元帝纪》。百姓久居一处,就不愿轻易迁离,这是百姓的天性;亲人能够相聚在一起,这是人们的愿望。土:乡土;重:看得重,不轻易。
【百里在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出自《汉书?王吉纪》。在方圆百里的范围内,可能风俗不一样,在方圆千里的范围内,习俗也会各异。
【当更张而不更张,虽有良工不能善调也;当更化不更化,虽有大贤不能善治也】出自《汉书?董仲舒传》。应当更新配弦而不重配,即使有名的弹奏家也弹不出好听的音调;该变革而不变革,即使最贤明的政治家也不能把国家治理好。
【不加功于无用,不损财于无谓】出自《汉书?杨王孙传》。不把功夫用在无用的事情上,不把财力损耗在无意义的事情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