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出自《诗经?小雅?常棣》。兄弟们虽然在家里争吵,但能一致抵御外人的欺侮。比喻内部虽有分歧,但能团结起来对付外来的侵略。
【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出自《诗经?大雅?抑》。白圭上的斑点,还可以磨掉;这话要是讲错了,可没法收回了。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出自《诗经?小雅?鹿鸣》。鹿儿呦呦地呼叫同伴,一同地野地吃蒿草。我有满座好宾客,弹瑟吹笙真快乐。呦呦:鹿呜声。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出自《诗经?魏风?伐檀》。你不耕种也不收割,凭什么收得庄稼三百捆?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出自《诗经?魏风?硕鼠》。大老鼠啊大老鼠,不要偷吃我的黍。
【诲尔谆谆,听我藐藐】出自《诗经?大雅?抑》。我不知疲倦地教诲你,你却对我的话不以为意。
【人之多言,亦可畏也】出处《诗经?郑风?将仲子》。别人在背后的议论或诬蔑的话是很可怕的。
【维鹊有巢,维鸠居之】出自《诗经?召南?鹊巢》。喜鹊筑好的窝,布谷鸟飞来居住。比喻女子出嫁居住男室。后以“鸠占鹊巢”比喻占据别人的居处。维:语气助词。鸠:布谷鸟,鸠不会自己筑巢,常常侵占喜鹊的巢而居之。
【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出自《诗经?卫风?伯兮》。自从丈夫出征到东方,我不梳头,发乱如草。不是没有胭脂和香水,丈夫不在我为谁打扮为谁梳妆。伯:女子称其夫。膏:润发的油。沐:洗头。
第一篇 经部 《尚书》--第一部追述古代历史的著作(1)
《尚书》——第一部追述古代历史的著作
《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大体是春秋以前历代史官所收藏的政府重要文件和政治论文的选编。最早时它被称为《书》,到了汉代被叫做《尚书》,意思是“上古之书”。汉代以后,《尚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所以又叫做《书经》。这部书的写作和编辑年代、作者已很难确定,但在汉代以前就已又了定本。据说孔子曾经编纂过《尚书》,而不少人认为这个说法不可靠。《尚书》内容包括虞、夏书二篇,商书五篇和周书十九篇涉及原始社会末期和奴隶社会夏、商、周三代,时代跨度颇大,内容相当丰富。
《尚书》所载多为政府文告,主上誓言,君王命令和贵族诫词。《尚书》文字古奥,文风质直古朴,文体自成一家,分为“典、谟、训、诰、誓、命”几个部分,是古代散文体式的早期形态。它的一大思想特点是重视总结和借鉴历史经验教训,对后代深有影响。
【非知之艰,行之惟艰】出自《尚书-旅獒》。明白道理是不困难的,而付诸行动是很困难的。
【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出自《尚书-洪范》。五行包括水、火、木、金、土五种物质元素。
【能自得师者王,谓人莫己若者亡】出自《尚书-仲虺之诰》。能处处以人为师者得天下,以为谁都不如自己的人失天下。王:成就王业,取得天下。人莫己若:即人莫若己,意为谁都不如自己。若:如。
【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出自《尚书-舜典》。乐师敲击乐器,音韵和谐,戴着各种兽具的人纷纷起舞。予:我。石:指馨,古代敲击乐器。拊:击,拍。率:都,一齐。
【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出自《尚书-尧典》。诗歌是用来表达人的思想感情的,歌曲是以咏唱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语言,声情和声调要服从咏唱的内容,乐曲和旋律要配合声情和声调。各种乐器演奏出来的声音能够和谐,而不互相侵夺了次序,就会使神和人都感到和谐融洽。
【任贤勿贰,去邪勿疑】出自《尚书-大禹谟》。任用贤人不要对他存二心,去除邪恶果断不犹豫。
【罔违道以干百姓之誉,罔咈百姓以从已之欲】出自《尚书-大禹谟》。不要为了博取百姓的好评,就去做违背常理之事;不要违背百姓的意愿,以满足自己的私欲。罔:勿,不要。干:求。咈:违反。
【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出自《尚书-盘庚上》。火在原野上燃烧,不可靠近。
【惟日孜孜,不敢逸豫】出自《尚书-君陈》。天天努力不怠,不敢安闲游乐。
【惟事事,乃其有备,有备无患】出自《尚书-说命中》。做事情,就要有准备,有准备才没有后患。
【惟治乱在庶官】出自《尚书-说命中》。政治清明与纷乱,关键在于使用的官员是否得当。庶官:诸官,即下面任职官员。
【慎厥身,修思永。淳叙九族,庶明励翼,迩可远,在兹】出自《尚书-虞书-皋陶谟》。对自己的言行要谨慎,坚持提高自身的修养。要使亲属宽厚顺从,使众多贤明的人努力辅佐,由近及远,首先从这里做起。
【旁求俊彦,启迪后人】出自《尚书-太甲上》。向各方面征求贤才,并以此教育后人。旁:广。俊彦:才智过人的人。
第一篇 经部 《尚书》--第一部追述古代历史的著作(2)
【无偏无党,王道荡荡】出自《尚书-洪范》。不结党营私,治国之道就会宽广开阔。
【人唯求旧,器非求旧,唯新】出自《尚书-盘庚上》。用人要找熟悉其性格、能力的老人,用器物则要找新的。
【牝鸡无晨,牝鸡之晨,惟家之索】出自《尚书-牧誓》。母鸡不会早晨打鸣,假如母鸡早上打鸣,这个家庭就会衰败。比喻妇女夺夫权,妇女乱政,国家就会衰败。牝鸡:母鸡。
【不矜细行,终累大德】出自《尚书-旅獒》。在细节上不小心谨慎,最终会败坏大的品行。
【兢兢业业,一日二日万几】出自《尚书-皋陶谟》。谨慎勤恳,天天处理上万件政务。
【天子作民父母,以为天下王】出自《尚书-洪范》。天子只有成为臣民的父母,才会成为天下的君王。
【任官惟贤才,左右惟其人】出自《尚书-咸有一德》。任用官吏时一定找贤才,自己左右的辅佐大臣更须才德兼备者。
【怨不在大,亦不在小。惠不惠,懋不懋】出自《尚书-康诰》。民怨不在于大,也不在于小;要使不顺从的人顺从,使不努力的人努力。
【官不及私昵,惟其能;爵罔及恶德,惟其贤】出自《尚书-说命中》。任命官员不要从私心、喜爱出发,而是凭其能力来考虑;封爵时不要封无德的人,而应封贤能的人。
【知人则哲,能官人。安民则惠,黎民怀之】出自《尚书-虞书-皋陶谟》。知人善任是明智的表现,能够用人得当。能安定民心便是给他们的恩惠,臣民都会记在心里。
【树德务滋,除恶务本】出自《尚书-泰誓下》。树立有道德的榜样,要使德得以发展;除去罪恶的人和事,要从根本上做起。
【不役耳目,百度惟贞。玩人丧德,玩物丧志】出自《尚书-旅獒》。沉迷于歌舞、美姬,就会丧失道德;沉迷于玩好之物,也会丧失意志。
【受有亿兆夷人,离心离德;予有乱臣十人,同心同德】出自《尚书-泰誓中》。商纣王受辛有亿万臣民,却离心离德,我(周武王)有治国能臣十人,却同心同德。
【树德务滋,除恶务本】出自《尚书-泰誓下》。建立美德要不断修养,去掉邪恶要治本除根。
【偃武修文,归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野】出自《尚书-武成》。停止战争准备和操练,施行文教,把战马放归到华山之阳,把牛放还到桃林之野。后以“放牛归马”来比喻战争结束,不再用兵。
【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出自《尚书-汤誓》。这个太阳什么时候才能消失?我们宁可和你一起灭亡。夏朝时人们诅咒暴群夏桀之语。
【君子所,其无逸。先知稼穑之艰难,乃逸,则知小人之依】出自《尚书-无逸》。当政者不可贪图安逸,要先知道稼穑的艰难,然后处于安逸的位置,才能体会到老百姓的痛苦。
【貌曰恭,言曰从,视曰明,听曰聪,思曰睿】
出自《尚书-洪范》。态度要谦恭,说话要合乎逻辑,观察要清楚,听取意见要聪慧,思考问题要睿智。
【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民心无常,惟惠之怀。为善不同,同归于治;为恶不同,同归于乱】出自《尚书-蔡仲之命》。上天对人没有亲疏之分,它只佑助德行高尚的人;民心向背没有定规,它只是归附仁爱之主。做善事的方法虽然各不相同,结果都会达到安治;做恶事方法虽然各不相同,结果都会走向动乱。
第一篇 经部 《尚书》--第一部追述古代历史的著作(3)
【无稽之言勿听,弗询之谋勿庸】出自《尚书-大禹谟》。没有经过考证的话不要听,不与众人共商的专独之谋不能采用。稽:考证、查核。庸:用。
【日月光华,旦复旦兮】出自《尚书-虞夏传》。意思是日月光辉长久照耀。著名的复旦大学校名即来源于此。
【君子在野,小人在位,民弃不保,天降之咎】出自《尚书-大禹谟》。如果贤能的君子不当政,无德的小人却在位掌权,对百姓的事不问不管,保不住百姓,上天必然会降下大祸。
【德惟善政,政在养民】出自《尚书-大禹谟》。德政才是好的政治,政治的最终目的在于教育人民。
【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出自《尚书-大禹谟》。在国家事业上要勤劳,在家庭生活上要节俭。
【为山九仞,功亏一篑】出自《尚书-旅獒》。要建造九仞高的山,只缺一筐土而不能完成。比喻作事情只差最后一点没能完成。
【德日新,万邦惟怀。志自满,九族乃离】出自《尚书-仲虺之诰》。德行日日更新,万国归附;如果骄傲自满,亲戚也会疏离。
【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出自《尚书-盘庚上》。好像网结在纲上,才能有条理而不紊乱。
【火炎昆冈,玉石俱焚】出自《尚书-胤征》。大火焚烧昆山之冈,玉和石全被烧毁。后以“玉石俱焚”比喻好坏同归于尽。昆冈:昆山的山脊。昆,古代传说中的产玉之山。
【必有忍,其乃有济;有容,德乃大】出自《尚书-君陈》。能忍耐,就可办成事情;只有容人,才能体现出崇高的道德。
【弗虑胡获,弗为胡成】出自《尚书太甲下》。不经过思考,怎么会有所收获呢?不去实行,怎么会有所成就呢?。弗:不。胡:怎么。
【居上克明,为下克忠】出自《尚书-伊训》。居上位的人能够体察下情,在下位的人就能够竭尽忠诚。克:能够。
【人无于水鉴,当于民鉴】出自《尚书-酒诰》。人不仅要用水察看自己,而应该以人民反观自己的作为。
【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民心无常,惟惠之怀】出自《尚书-蔡仲之命》。上天对人没有亲疏远近,只要品德高尚的就辅佐他;民心并不永远属于一个君主,只有对自己有恩惠的,才归附他。
【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出自《尚书-伊训》。对人不要求完备,检查自己总会觉得没有做到家。
【好问则裕,自用则小】出自《尚书-仲虺之诰》。谦虚好问的人气度就宽宏,自以为是的人气量就狭小。
【改过不吝】出自《尚书-仲虺之诰》。不要舍不得改正错误,即不能姑息错误。
【好问则裕,自用则小】出自《尚书-仲虺之诰》。常问问题会变得聪明,刚愎自用,认为自己什么都会了则会使自己很渺小。
【汝惟不矜,天下莫与汝争能;汝惟不伐,天下莫与汝争功】出自《尚书-大禹漠》。如果你不自夸,天下就没有人与你争高下;如果你不自大,天下就没有人与你争功劳。
【满招损,谦受益】出自《尚书-大禹谟》。骄傲自满会招致损失,谦虚可以得到益处。
【安民则惠,黎明怀之】出自《尚书-皋陶谟》。让百姓安定即是仁爱,百姓就会怀念你。
【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出自《尚书-五子之歌》。对待人民只能亲敬,不可怠慢,百姓是国家的根本,根本牢固,国家便能安宁了。
第一篇 经部 《礼记》-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1)
《礼记》-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礼记》一书的编定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东汉末年,著名学者郑玄为《礼记》作了出色的注解,后来这个本子便盛行不衰,成为士人必读之书。《礼记》的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意,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作人的准则。实际上,这部九万字左右的著作内容广博,门类杂多,涉及到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历史等诸多方面,几乎包罗万象,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出自《札记?学记》。要了解学生的心理,才能使他克服缺点和过失。
【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也】出自《札记?学记》。教育,就是发扬长处,补救不足。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出自《礼记?学礼》。学的人有四点不足,教的人一定要知道。人对于学问,有的失于贪多,有的失于过少,有的失于过易,的的失于浅尝辄止。
【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出自《礼记?乐书》。太平万世的音乐安详而快乐,这是由于政治安定;乱世的音乐怨恨而忿怒,这是由于政治的混乱;亡国的音乐悲哀而忧虑,这是因为人民因苦。
【不自尚其事,不自尊其身】出自《礼记?表记》。不自己推崇自己所做的事,不自己觉得自己了不起。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出自《礼记?学记》。学习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别人才知道自己学识不够。
【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出自《礼记?学礼》。老师严整肃然,学说才会被人尊奉,百姓才会对他尊敬,跟他学习。
【君以民存,亦以民亡】出自《礼记?缁衣》。君得民心则君存;君失民心则君亡。君:指国家,统治者。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出自《礼记?学记》。在求学的所有方法中,尊师最难做到。
【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出自《礼记?学记》。会提问题的人,就像砍伐坚硬的木头,先砍容易之处,然后再砍结。喻要循序渐进。节目:树枝交接成结之处。
【差若毫厘,缪以千里】出自《礼记?经解》。事情开始时有很小的差错,若不及时纠正,最后就会造成大的错误。
【贵人而贱己,先人而后己】出自《礼记?坊记》。高尚的人而轻视自己,首先考虑别人的利益,然后是自己。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出自《礼记?学记》。虽然有美味的菜肴,不食就不知道它滋味的甘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妙用。
【治国不以礼,犹无耜而耕也】出自《礼记?礼运》。治理国家如果不用礼,就好比耕田没有犁头。耜:古时农具,即犁头。
【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出自《礼记?曲礼上》。礼所崇尚的是有施有报。只讲施而不讲报,这不合乎礼的要求;相反,只讲报而不讲施,也不合乎礼的要求。
第一篇 经部 《礼记》-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2)
【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君子不尽人之欢,不竭人之忠,以全交也】出自《礼记?曲礼上》。见闻广博,记忆力强而又谦让,诚心诚意做善事而不懈怠,这种人可以称之为君子。君子不要求别人全心全意喜欢自己,也不要求别人全力效忠于自己,这样,可以使交情能够完美地保持下去。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出自《礼记?学记》。经过学习才知道自己知识的不足,经过教授才知道自己知识的困惑。
【礼之于正国也,犹衡之于轻重也;绳墨之于曲直也,规矩之于方圆也】出自《礼记?经解》。用秤可以衡量轻重、绳墨可以衡量曲直、规矩可以衡量方圆来比喻礼仪对治国之重要。正:治。衡:秤。绳墨:古时木匠打直线的工具。规矩:画方圆的工具。
【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出自《礼记?曲礼上》。礼仪不能用于平民百姓,刑罚不能上加于官僚贵族。
【修身践言,谓之善行,行修言道,礼之质】出自《礼记?曲礼上》。修养身心,实践诺言,这就叫做好品行。行为端正,语言合道,这就是礼的实质。
【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出自《礼记?学记》。优秀冶匠的儿子,必须先学习制作皮衣。优秀弓匠的儿子,必须先学习制作簸箕。做事情必须循序渐进,先练好基本功,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进,直至达到目的。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出自《礼记?学记》。玉石不经雕琢,成不了器物。比喻人不受教育、不学习就不能有成就。
【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返于身】出自《礼记?祭义》。无礼的话不从你嘴里说出来,愤怒的话也不会回到你身上。
【苟利国家,不求富贵】出自《礼记?儒行》。如果对国家有利,自己就不去追求富贵。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出自《礼记?学问》。教师只有懂得了教育成功的因素,同时又懂得了教育失败原因,然后才能胜任教师的工作。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出自《礼记?礼运》。治国之道的施行,是使天下的人都为公利着想。
【用人之知去其诈,用人之勇去其怒,用人之仁去其贪】出自《礼记?礼运》。利用自己的知识去对付别人对你的欺骗,用自己的勇气去面对别人对你的责难。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出自《礼记?礼运》。吃饭穿衣,男欢女爱,是人们存大的最大欲望。
【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出自《礼记?檀弓下》。我就是因为不肯吃嗟来之食才落到这般地步的。
【为人臣下者,有谏而无讪,有亡而无疾】出自《礼记?少仪》。作为臣子,可以当面进谏,但不能背后讥讽;可以弃君而去,但不能心怀怨恨。
【言必虑其所终,而行必稽其所敝】出自《礼记?缁衣》。说话之前要考虑清楚后果,行动之先要考虑清楚有没有弊端。
【口惠而实不至,怨菑及其身】出自《礼记?表记》。口头上答应给人好处,却并不兑现,就会招致别人的怨恨。
【进人若将加诸膝,退人若将坠诸渊】出自《礼记?檀弓下》。对进用的人,亲近得就像要和他膝膝相加一样;对屏退的人,憎恶得就像恨不得将他推入深渊一样。后以“加膝坠渊”形容待人的爱憎无常。
第一篇 经部 《礼记》-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3)
【内称不避亲,外举不避怨】出自《礼记?儒行》。儒者应“举人才内不回避亲属,外不回避仇怨。”
【不兴其艺,不能乐学】出自《礼记?学礼》。不引发兴趣,就不能使学生乐于学习。就是讲的要培养学生乐学的兴趣问题。
【一张一弛,文武之道】出自《礼记?杂记下》。这里以弓弦的张弛,比喻对老百姓应该有劳有逸。张:张开,指把弓弦拉紧。弛:放松。文武:指周朝的两位国君周文王和周武王。
【君子之接如水,小人之接如醴;君子淡以成,小人甘以坏】出自《礼记?表记》。君子相接不用虚言,小人相接虚辞相饰;淡水相合为江河,酒醴相合乃败坏。这里是借水和醴来喻扬儒家崇尚质实反对虚实的主张。水,淡而无味,但无酸酢;醴,甘甜而易坏。淡水相合如江河,坦荡浩淼。君子坦荡,清越可风。
【敖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出自《礼记?曲礼下》。骄傲的情绪不能助长,欲望不能放纵,意志不能盛足,欢乐不能过分。敖:通:“傲”,骄傲。从:通“纵”,放纵。
【吊丧弗能赙,不问其所费。问疾弗能遗,不问其所欲。见人弗能馆,不问其所舍。赐人者不曰来取,与人者不问其所欲】出自《礼记?曲礼上》。去吊丧而不能拿出钱财帮人办理丧事,就不要问人家花费了多少。去慰问病人而不馈赠人空礼品,就不要问人家想要什么。遇到客人而不能安排住宿,就不要问人家住在什么地方。赐给别人东西不要说“来取”。把自己的东西给予别人就不要问人家想要什么。赙:拿钱帮人办理丧事。遗:馈赠他人礼物。
【不苟訾,不苟笑】出自《礼记?曲礼》。不随便诋毁别人,也不随便讥笑别人。
【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出自《礼记?曲礼》。鹦鹉能学舌,还是飞鸟;猩猩能发声,还是禽兽。如今作为人而无礼,虽然能说话,不也还是禽兽一样的心态吗?
【夫礼者,自卑而尊人。虽负贩者,必有尊也。而况富贵乎。富贵而知好礼,则不骄不淫。贫贱而知好礼,则志不慑】出自《礼记?曲礼上》。具备了礼仪的人,自我谦卑而尊重他人,即使是一个背负担子的商贩,也一定有值得尊敬的地方,而何况一个富贵的人呢?富贵而知道喜礼,就会不骄纵不过分;贫贱而知道喜好礼,志向就不会怯懦。
【入竟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出自《礼记?曲礼上》。到一个国家要了解其法令所禁止的事,到某一都城要知道其习俗所不充许的事,到别人家去,要问其所忌讳的事。竟:通“境”,国家的缰界。
【君子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不失言于人】出自《礼记?表记》。君子对于别人不要做不慎重的事,态度举止不要表现得不庄重,不应当说的话不说。
【不学操缦,不能按弦】出自《礼记?学记》。初学弹琴,须先会调协弦音,才能按弦成曲。比喻凡学习要从最基础的方面入手,先浅而后深。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出自《礼记?学记》。一个人单独学习而没有朋友一起切磋,就会学识短浅,见闻不广。
【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礼不妄说人,不辞费。礼不逾节,不侵侮,不好狎。修身践言,谓之善行,行修言道。礼之质也】出自《礼记?曲礼》。礼,是用来确定亲疏,快断嫌疑,区别同异,明辨是非的。遵循礼仪,不随意讨好他人,不说多余的话。遵循礼仪,不超过节度,不侵辱他人,与人相交不轻佻。自修其身,言行统一就是善行。行为有修养,言谈符合礼仪,这就是礼的本质。
第一篇 经部 《礼记》-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4)
【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凊,昏定而晨省,在丑夷不争】出自《礼记?曲礼上》。做儿子的礼节,就是要使父母冬天感到温暖,夏天感到清凉,傍晚要为父母铺上枕席,早晨要向父母请安,在同辈中不要与人争斗。
【在父母、舅姑之所,有命之,应“唯”,敬对。进、退、周旋(周旋:转身)慎齐(慎齐:谨慎庄重);升、降、出、入揖(揖:行揖礼)游(游:从容)。不敢哕噫(哕噫:打饱嗝)、嚏咳、欠伸、跛倚、睇视;不敢唾洟。寒不敢袭(袭:这里指加穿衣服),痒不敢搔】出自《礼记?内则》。在父母、公婆面前,如果他们有什么吩咐,应该答应“是”,并恭敬地回答他们的问话。进前,后退,转身动作,都要谨慎庄重;上堂、下堂、出去、进来,都要先行揖礼并做到从容大方。在父母、公婆面前,不敢打饱嗝,不敢打喷嚏、咳嗽,不敢伸懒腰,不敢独脚站立或斜靠着身子;眼睛不敢斜视,不敢吐唾沫或流鼻涕;天冷了,不敢在父母面前加衣服,身上痒也不敢在父母面前抓挠。
【父母有过,下气怡色,柔声以谏。谏若不入,起(起:更加)敬起孝,说则复谏;不说,与其得罪于乡党州闾,宁孰谏。父母怒,不说而挞之流血,不敢疾怨,起敬起孝】出自《礼记?内则》。父母有过错,要低声而面色和悦地进行劝谏。劝谏不听,要更加恭敬,更加孝顺,等到父母心情愉快时再进行劝谏;父母不高兴,与其让父母得罪地方上的人,宁可犯颜殷勤劝谏。父母大怒不高兴,鞭打自己,以致流血,也不敢怨恨父母,要对父母更加恭敬、更加孝顺。
【贤者狎而敬之,畏而爱之。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积而能散,安安而能迁。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很毋求胜,分毋求多,疑事毋质。直而勿有】出自《礼记?曲礼上》。对贤者要亲近尊敬,钦畏爱慕。对爱慕的人要知道他的缺点,对憎恨的人要知道他的优点。积蓄财物又能布施,安于现在的生活又能适应变迁了的环境。对眼前的财物不随意获取,面临危难不随便逃避,与人发生争执不要一味求胜,分配财物不要求多,对事物有疑问不要自以为正确,正确的时候不要自以为是。狎:亲近。很:争讼。质:自以为正确。
【孔子过泰山之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于焉,今吾子又死于焉。”夫子曰:“何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焉,苛政猛于虎也!”】出自《礼记?檀弓下》。孔子路过泰山旁,看见一个妇人在墓前哭得很哀痛。孔子靠着车前的扶手听她哭,叫子路去问她说:“听你的哭声,好像有深重的忧伤。”妇人说:“是呵。以前我的公公被虎咬死,我的丈夫又被虎咬死,现在我的儿子也被虎咬死了。”孔子说:“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妇人说:“这里没有残暴的政令。”孔子说:“学生们记住,苛刻的统治比老虎还厉害。”
第一篇 经部 《周易》--影响深远的上古典籍(1)
《周易》——影响深远的上古典籍
《周易》又称《易经》,在我国及世界的影响都极为深远,但却是秦汉后直至今日无人真正通晓的上古典籍。《周易》分为经部和传部,经部之原名就为《周易》,是对四百五十卦易卦典型象义的揭示和相应吉凶的判断,而传部含《文言》、《彖传》上下、《象传》上下、《系辞传》上下、《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共七种十篇,称之为“十翼“,是孔门弟子对《周易》经文的注解和对筮占原理、功用等方面的论述。《周易》历经数千年之沧桑,已成为中华文化之根。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易】出自《周易-乾卦》。自然的运行是强健的,君子也要这样努力向上。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出自《周易-乾卦》。像大地敞开广阔的胸怀一样,君子把一切可以接纳、包容的东西都吸收进来。
【无平不陂,无往不复】出自《周易-泰卦》。没有平坦而不陂斜的,没有永远向前而不返复的。陂:不平,斜。往:向前。复:回复。
【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出自《周易-系辞上》。著述不须把话说尽,言辞也不须把意思都讲完。即要有所蕴含,留有回味的余地。
【观乎天文,经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出自《周易-贲彖》。观察日月星辰等天体在宇宙间分布运行的现象,以洞察四时变化,观察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用教化来管好一个国家。
【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出自《周易-系辞上》。通过观察自然现象,可以推知隐或明显的事。
【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出自《周易-系辞下》。尺蠖缩起身体,是为了以后要伸长;同样的,龙蛇暂时的屈身,也是为了将来要跃升。比喻以退为进的策略。
【周万物而知】出自《周易-系辞》。人可普遍地了解万物而获得知识。周:普遍。
【履,德之基也;谦,德之柄也】出自《易经-系辞下》。言行一致是道德的基础,谦虚谨慎是首要的根本。
【劳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出自《周易-系辞上》。劳苦不自耀,居功不自傲,为人敦厚到了极点。伐:自我夸耀。
【昏久则昭明】出自《周易-参同契》。黑暗的时间久了,便会出现光明。
【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出自《周易-乾》。身在高位而不骄傲,地位低下而不愁苦。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出自《周易-系辞上》。两人同心,像刀那样锋利,可以切断金属,同心的话,像兰花那样幽香。臭:通嗅,气味。
【见善则迁,有过则改】出自《周易-益》。看见别人的长处就朝那个方面努力,自己有过错就改正。迁:移而从善。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出自《周易-系辞下》。道行不通时就变,变就豁然开通,行得通就可以长久。穷:穷途。
【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出自《周易-系辞下》。天下人要归同一个地方,只是道路不同,达到同一个目的,只是思虑多种多样。殊:不同。虑:思虑,考虑。
【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出自《周易-系辞下》。好的行为不积累起来,就不能成就美名;坏的行为不是积累多了,也不至于丧失生命。
第一篇 经部 《周易》--影响深远的上古典籍(2)
【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出自《周易-系辞下传》。德行很差但地位显贵,智慧平庸却图谋大事,能力不足却担负当重任,那就很少能办成事情了。
【言行,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出自《周易-系辞上》。言论行动,是君子做事情的关键。言行之发,主宰着事情的成败、人身的荣辱。
【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出自《周易-系辞下》。君子对上级交往时不献媚讨好,对下级交往时不骄横误事。
【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出自《周易-系辞上》。一方事物聚而成群,按同类相聚的规则区分,那么吉凶也就产生了。
【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出自《周易-乾》。龙星出现在天田星旁,对王公贵族有利。
【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出自《周易-系辞下》。贤明的人话少,急躁的人话多。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出自《周易-乾-文言》。声调相同的互相应和,气质相同的互相寻求。后指志趣相同的能互相呼应,气质相同的能互相投合。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出自《周易-乾卦》。祖宗积德了,造福的是后代;上代做了缺德事,做下一代都要遭殃。
【慢藏诲盗,冶容诲淫】出自《周易-系辞上》。女子装饰妖艳,容易招致奸淫的事。慢藏:收藏不慎;诲:诱导,招致;冶容:打扮得容貌妖艳;淫:淫邪。
【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也】出自《易-谦》。谦虚的君子,总是以谦恭的态度来守德。
【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而家道正】
出自《周易-下经-家人》。父亲要像个父亲,儿子要像个儿子,兄长要像个兄长,弟弟要像个弟弟,丈夫要像个丈夫,妻子要像个妻子,那么为家之道也就端正了。
【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四时变化,而能久成】出自《周易-下经-恒》。太阳和月亮遵循天体运行的规律,就能永远照耀万物;春夏秋冬四季遵循自然规律循环往复,就能滋生万物。
【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出自《周易-系辞上》。君子要不断积蓄才智,等待有利时机而行动。器:指才能、才智。
【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出自《易-丰》。太阳到了正午就要偏西,月亮盈满就要亏缺。比喻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
【见善则迁,有过则改】出自《周易-益象》。见到美好的人和事就努力学习,有了错误就马上改正。
【震来隙隙,笑言哑哑。震惊百里,不丧匕鬯】出自《周易-震》雷声传来,有人吓得打哆嗦,有人谈笑自如。雷声震惊百里,有人手拿酒勺镇定如常。
【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出自《周易-系辞下》。君子安定的时候不忘记可能出现的危险,生存的时候不忘记可能灭亡,国家大治的时候不忘记可能出现的祸乱。所以,就能使本人身体安宁,国家也得以保全了。
第一篇 经部 《春秋》—中国最早的编年体断代史书(1)
《春秋》—中国最早的编年体断代史书
《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传统上认为《春秋》是孔子的作品,也有人认为是鲁国史官的集体作品。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历史,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断代史书。《春秋》在语言上极为精练,遣词井然有序。就因文字过于简质,后人不易理解,所以诠释之作相继出现,称之为“传”。其中左丘明《春秋左氏传》,公羊高《春秋公羊传》,谷梁喜《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列入儒家经典。现《春秋》原文一般合编入《左传》作为“经”,《左传》新增内容作为“传”。
【不去庆父,鲁难未已】出自《左传-闵公元年》。不除去庆父,鲁国的灾难就没有完。庆父:鲁庄公之弟,是鲁国的公子,曾杀害国君,制造内乱。后来常把庆父比之为制造内乱之人。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出自《左传-宣公十二年》。坐着柴车,穿着破衣服,来开发山林。形容创业时的艰辛。
【铤而走险,急何能择】出自《左传-文公十七年》。疾走而至险途,危急之时,哪能选择?形容走投无路的时候会被迫采取冒险行动。
【欲加之罪,其无辞乎】出自《左传-僖公十年》。要给别人加上罪名,不怕找不到借口。现常用“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指以莫须有的罪名故意陷害好人。
【虽鞭之长,不及马腹】出自《左传-宣公十五年》。马肚子不是挨鞭子的地方,鞭子纵然长,也打不到马肚子上去。比喻相隔太远,力量达不到。
【师直为壮,曲为老】出自《左传-隐公三年》。出兵作战,有正当理由,军队的士气就强盛;而师出无名或者理屈,就会士气不振。
【不备不虞,不可以师】出自《左传-隐公五年》。不对意外情况有所预料和准备,就不能出兵作战。
【进思尽忠,退思补过,社稷之卫也】出自《左传-宣公十二年》。做官时要想为国家尽忠,退位后要想如何弥补过失,这样的人才是国家的栋梁。
【与大国盟,口血未干而背之,可乎】出自《左传-襄公九年》。和大国结盟,定盟不久就背叛盟约,这样做可以吗?
【诗书,义之府也;礼乐,德之则也】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七年》。诗书是义理的宝库,礼乐是道德的准则。
【本必先颠,而后枝叶从之】出自《左传-闵公元年》。树根摇动枝叶会跟着摇动。比喻基础不牢,其上层建筑就不会稳定。本:草木的茎或根部。颠:动摇。
【举不失德,赏不失劳】出自《左传-宣公十二年》。举荐人才,不要忽略有德行的人;赏赐官爵,不要忽略有功劳的人。
【非知实难,将在行之】出自《左传-昭公十年》。知并不难,难的是把知识用到实践中去。
【树德莫如滋,去疾莫如尺】出自《左传-哀公元年》。树立德行,最好是不断培养;去掉毛病,最好是彻底清除。
【松柏之下,其草不殖】出自《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在松柏下面,小草是不能繁殖的。比喻在强权下弱小者很难得到发展。殖:繁殖、生长。
第一篇 经部 《春秋》—中国最早的编年体断代史书(2)
【一薰一莸,十年尚犹有臭】出自《左传-僖公四年》。薰草和莸草放在一起,十年后还会有臭味。薰:香草,比喻善类;莸:臭草,比喻恶物。薰莸混在一起,只闻到臭闻不到香。比喻善常被恶所掩盖。
【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出自《左传-僖公四年》。你们居住在大老远的北方,我们楚国在遥远的南方,相距很远,即使是像马和牛与同类发生相诱而互相追逐的事,也跑不到对方的境内去。本指齐楚相去很远,即使马牛走失,也不会跑到对方境内。比喻事物彼此毫不相干。
【临患不忘国,忠也;思难不越官,信也;图国忘死,贞也】出自《左传-昭公元年》。面对祸患不忘记国家,是忠诚;想到灾难而不放弃自己的职责,是诚信;为了国家舍生忘死,是坚贞。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出自《左传-宣公十二年》。百姓的生活在于勤劳,只要勤劳生活就不会匮乏。
【鹿死不择音】出自《左传-文公十七年》。鹿到了快要死的时候,不选择庇荫的地方。比喻只求安身,不择处所。亦比喻情况危急,无法慎重考虑。
【畏首畏尾,身其余几】出自《左传-文公十七年》。害怕头,害怕尾,中间的身子还剩下多少?形容疑虑重重,瞻前顾后的怯懦之状。
【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出自《左传-桓公十年》。一个人没有罪,怀藏美玉就是他的罪。比喻人有善往往遭受嫉害。
【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出自《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对于怨谤,只能以忠善来化解,绝不可企图借助行政威力来禁防,因为思想问题用行政力量干预是无法彻底解决的。
【众怒不可犯也】出自《左传-昭公十三年》。大众的愤怒是不能触犯的。
【为政者,不赏私劳,不罚私怨】出自《左传-昭公五年》。执政的人不能因为个人功劳而奖赏(他),不能因为个人恩怨而惩罚(他)。
【爱子,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出自《左传-隐公三年》。喜欢子女,应该用道义去教导他,不要让他走上邪路。这是春秋时期卫国大夫石碏劝谏卫庄公的话,卫庄公不听劝谏,他的宠子公子州吁终于招致杀身之祸。
【虽楚有才,晋实用之】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虽然楚国有很多人才,但都被晋国任用了。成语“楚才晋用”源出于此。比喻本国的人才外流到别的国家工作。
【今吾子爱人则以政,犹未能操刀而使也,其伤实多】出自《左传-襄公三十年》。如今您爱护一个人就让他从政,这就犹如还不会拿刀就让他切割,他将受的伤肯定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