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做人做事有门道

_9 柳明 (现代)
  当性情急躁者冒犯你时,如果你自己也是个急躁的人,急躁碰上急躁,针尖对麦芒,很容易着火。你应当压住心头的火,暂时忍让,避开锋芒。待对方锋芒稍减时,再充分地、轻言细语地说服对方,也可讲事实摆道理消除对方的误会。
  3.开阔胸怀,宽宏大度
  只要你有宽阔的胸怀,你就会对别人的态度不加计较,对自己的行为勇于承担责任,做到任劳任怨。他吵,你不吵;他凶,你不凶;甚至他骂,你不骂。这样就吵不起来了。
  "宰相肚里能撑船",你只要有温和的态度,有宽广的胸怀,有宽宏的"海量",就会使本来发火的对方火气消减,自感没趣,收剑更弦。
  4.察言观色,防患未然
  性情急躁的人,当他着火时,最容易对周围的一切人"发泄"。这时你就迁就一下。如果你与他计短长,就会成为他的"出气筒"。所以,你一定得察言观色,揣摩对方的心理状态,先退一步,然后待他情绪稳定下来时,再进两步,谈你所要谈的一切。
  □ 把愤怒吞进肚子
  每个人都有愤怒的情绪,每个人都有愤怒的时候,一发起怒来,常会演成燎原的大火,使我们变成另一个人。
  愤怒是一种激烈情绪的表现,是一件坏事,也是一件好事,问题在于如何去利用它,操纵它。
  这里,我要特别告诫年少气盛的青年小伙子们,千万要控制自己愤怒的情绪。狡猾的人,常常会故意激怒你,使你完全陷于被动的境地,处处挨打!
  你看看这个故事!
  在证券交易所里,詹姆斯是个最善于激怒对方的人。他炒卖股票时,如果碰上对手,就马上设法激怒人家,使对方失去理智。有一次,他看到一家大纺织厂的股票将会上涨,就准备大量购入。可是他碰到劲敌了。亨利也是个有眼光的人,他看中了这家纺织厂的股票,也准备大量购入。这一来,自然而然地形成两个壁垒分明的阵营,都在抢购同一家股票。
  股票价格由20元上涨至35元,在两班人马大量的抢购下,眼看还可以继续上涨。
  詹姆斯看到股票涨到37元时,突然抛售出3万股。亨利不明白对方突然抛售的原因,就采取观望的态度。于是情势大变,股票迅速下跌,低到与原来价格一般。这时,詹姆斯异军突起,马上购入20万股,价钱马上又飞涨起来!
  气得亨利大发脾气!
  这一发脾气,阵脚便乱了,马上败在詹姆斯的手下了。
  詹姆斯先生骄傲地笑道:"我最喜欢看到人们大发脾气。他们一发脾气,就松了劲,乱了阵脚,使自己陷入绝境。"
  所以,无论在什么场合,首先要牢牢记住一个原则:
  "不要轻易地被别人激怒。"
  不要被人家激怒,有一个好办法,这是美国总统马可利曾经使用过的。请看他冷静的工夫!
  想不到吧,马可利总统是个脾气大得不得了的人,一遇到不如意的小事情,往往会大发脾气,扯发、捶胸、顿足、狂叫,甚至还会摔东西哩!
  可是,他却是个善于操纵脾气的人,任何人都很难得能激怒他!
  有一回,他委任一个人出任税务局长,遭到议员们群起反对。反对党的议员们,还组成一个小集团,当面质问他凭什么理由,做出这样的决定。在这些议员中,有一个脾气很大的家伙,他一见到马可利总统的面,不由分说地破口大骂,最最难听的话也出口了。他的政敌以为这么一搞,一定会使得总统暴跳如雷,有一场好戏可看了!
  但是,出乎意料地,总统却微笑地默然不语,任凭那位议员大发脾气。
  看到总统这般和颜悦色,那位议员反而觉得难为情起来,觉得自己身为议员实在也太失仪了。
  等他发完脾气之后,总统耐心地向他解释"为什么委任某人为税务局长"的理由,那位议员奇迹似的不断地点头称是,认为总统的决定完全正确!
  马可利总统利用了那议员的愤怒情绪,把他征服了!
  这可以说是一个大政治家风度!
第72节:第八章 怒上心头,一忍为高(5)
  朋友们,学学马可利总统:别人发怒的时候,保持冷静;别人用尖酸刻薄的话语来嘲笑我们的时候,装作没有听到;别人用狡猾的手段来激怒我们的时候,如同置身事外,对于这些卑劣的手段,毫无感觉。
  或许,你认为这样"忍气吞声",岂不使每个人都变成了唯唯诺诺的庸才,会为一般的人看不起。
  但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甚是艰难的"忍气吞声",有时会产生巧妙无穷的效果。
  如果你懂得了矛盾规律,就会知道,一件事在某种情形下看起来是坏事,但却随时可变成好事哩!
  君不见叱咤风云一时的德国铁血宰相卑斯麦,他念小学时,成绩极差,遭到退学的处分,但他从此忍气吞声,潜心自修,成为一个军事天才,战场上所向无敌,这就是由坏而好的矛盾规律的明证,也是愤怒之下忍气吞声的结果。
  由此看来,只有聪明的人,才会领悟到忍气吞声的奥妙,只要你能善于利用愤怒情绪,善于运用"忍气吞声",随时会获得意想不到的益处的!
  □ 大人不生小人气
  口出恶言的人大都没有涵养,属于粗鄙庸常之人。倘若你与他们争嘴边的胜利,无异于降低了自己的身份。所谓"大人不生小人气"、"宰相肚里能撑船",你若想成为一个真真正正的"大人",就不要对小人发怒,不与他们争一时之短长。这里有一些具体的方法:
  1.忍让
  古人有"退一步海阔天空,让三分风平浪静"之说。让三分可以省去很多麻烦。要知道人生中有许多正事要做,不要把时间和精力耗在与小人斗气上。
  2.礼让
  惹起对方口吐恶言,也许是因为你的不好,比如不小心碰掉了别人的东西或踩了别人的脚,对方缺乏修养而辱骂你,你呢?不能以牙还牙,而应该先赔礼认错,争取对方的原谅和周围人的同情。如果对方不依不饶,你也不要同他斗气,退让几分就罢了。
  3.说服
  如果对方所吐恶言都是对你的误解,或者对方虽然一时出言不逊,却也算不得胡搅蛮缠,对这样的人你应该采取适当说服的办法,讲清原因,摆明道理,争取对方的理解就可以了。
  4.正告
  你心胸宽阔,能忍别人所不能忍,却也不要失去做人的原则,不要让小人觉得你好欺负,对有些赏脸而不要脸,非要"踩你鼻子上天"或"骑你脖子屙屎"的人,你要对他们提出严正警告。让对方所言所行不要太过分,否则惹了麻烦是双方的,谁也别想在斗气上占便宜,这样可以给对方口出恶言的气焰降降温。
  5.惩处
  这是在你实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所采取的最后一招。人人都有一个承受恼怒的极限,如果对方欺人太甚,所出言语过于嚣张,使你的人格和尊严遭到严重破坏并产生了不良的社会影响,在屡次警告都不见效的情况下,你就应该惩罚对方了,但要切记"君子动口不动手",惩处对方不一定非要伸手打人,可以找领导,找组织,找法律,以正义之剑杀掉对方的嚣张气焰。
  □ 不被激怒就不会被消灭
  有句话说:"要消灭他,先激怒他!"
  激怒他,那不是挑起他的斗性,反而替自己带来麻烦吗?
  此问有理,然而挑起他的斗性正是激怒他的目的之一。本来他是不打算同你斗的,但你挑起了他的斗性,你便有了对手,有了对手,不管斗上多久,总会有个"结果",而"麻烦"当然是"副产品",但如果能"消灭"他,这"麻烦"便不算什么了。
  那么,"激怒"他,就真的能"消灭"它吗?
  如果是有计划的,谋定而后动的激怒,那么消灭对方的可能性就很高,因为对方的反应都已在你的掌握之中,而对方在被你激怒之后,常会因失去情绪和理智的平衡而做出错误的判断与决定,你甚至可以不动声色,便使他处于不利的境地。
  说这么多,并不是要你去激怒别人,以达到你的目的。事实上,要激怒别人,还得有两把刷子才行,费心筹谋,多辛苦。但是,你不去激怒别人,别人却有可能为种种目的来激怒你,你若不察、不慎,便会掉入别人为你设计的情绪圈套当中。
第73节:第八章 怒上心头,一忍为高(6)
  一般来说,别人激怒你有两种方式:
  第一种是在言语上激怒你,譬如讽刺你、笑你、挖苦你,或指桑骂槐,无中生有,含沙射影……
  第二种是在工作上激怒你,譬如故意为难你,左一句"很难配合",右一句"可行性不高"……
  如果对方有心激怒你,这些动作都会使得不温不火,甚至姿态摆得很低,你明知他是故意的,却一点办法也没有,惟一的办法只有忍下来,不动声色;他的言语,不要去理会,若要反驳,也要笑着反驳,轻柔地说明;他在工作上的为难,只好平心静气地,一而再,再而三地请求,或请同事朋友帮忙,他姿态低,你的姿态要更低。
  你千万千万不可被他激怒,你一怒,大家都会看着你而不看着他,大家只看到他丧失理性的怒火,而没看他的伎俩,于是,本来你是无辜的,怒火一烧,你也变成理亏了。如果你不易控制自己的情绪,怒火可能让你说了很多不该说的话,做了很多不该做的事,也给了别人很多把柄,他分毫未损,而你已遍体鳞伤,甚至一蹶不振!
  所以,不管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千万别被激怒,有老僧入定的心情,那些激怒你的动作自然会消失于无形。而且,以后再也不会有人来激怒你了。
  □ 以德报怨,赐人恩典
  在社会丛林中,要求别人都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你,是不现实的。更多的时候是别人伤害了你,对你不起。反应的办法有两个。是忍上心头,以血还血,以牙还牙,这是黑的办法,再一就是"以德报怨",这是厚的办法。
  所谓以德报怨。用大白话说,就是别人有对不起我,算计我的地方,我不生气,不与他计较,反而好好待他,甚至顺其心意,满足其愿望。作为一条合乎道德的行为原则,以德报怨本意是让人超越个人之间的恩恩怨怨,与人为善,容人之过,宽宏大量地协调好人际关系。但从厚黑学的角度看,由于以德报怨所造的极为明显的回报效果,使得这个道德原则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很容易同时成为一种驾驭别人的谋略。因为人一般都有点自知之明,自己的所作所为心里多少是清楚的,所以在对不起他人的地方,难免有愧疚之意,心态本来就比较低,一旦得到了不曾想到的原谅,甚至对方主动让自己得遂所愿,这种由巨大反差所引发的感激之情,不是语言所能表达的,这种恩典也不是语言所能报答的。
  楚庄王的"绝缨大会"大概是经常被人引用的以德报怨实例。
  楚庄王大宴群臣,突然蜡烛燃尽了,有人摸黑拉扯劝酒的王妃的衣袖,结果被王妃扯走了帽缨。楚王听了王妃的申诉后乘蜡烛尚未点燃,肇事者身分不明之时,命群臣全部摘去帽缨,投诸火中,保全了这位大臣。以后在楚国攻郑的战役中,有一员战将表现得十分突出,楚王询问之下,方才得知此人即是那个被王妃扯去帽缨者。楚庄王以德报怨,臣下以德报德,一直传为佳话。
  历史上这类故事不胜枚举。孟尝君原谅了一个同其夫人私通的门客,并举荐和资助他去卫国担任要职,后来此人冒生命危险谏止了卫君攻打齐国的打算。汉光武帝诛杀了一个谋反者,收缴到群臣中与此人相勾搭的书信千封,不予追查而付之一炬,以使群臣放心。曹操战胜袁绍后也有过同样的举动。
  尽管楚庄王、孟尝君、汉光武帝等人的做法,很可能出于超出常人的心胸和气度,像汉光武帝就没有诛杀一起中兴汉室的功臣,这在开国皇帝中是不多见的。但以德报怨所带来的极好效果绝不可能逃过注重实利的中国人的眼睛。楚庄王的故事结尾,一定要把楚庄王的赢利情况交代清楚,就反映了这一点。在中国人看来,道义上的成就感如果再加上点实利方面的盈余,绝不是一件坏事。从这一点再往下推,那么仅仅只有实利的盈余,作为交易也值得一做了。
  北宋时守边大将钟世衡能征惯战,足智多谋。当时胡人中有一个部落最强大,其首领叫苏慕恩。一天,钟世衡请苏慕恩来饮酒,还让一个长得很美的侍妾在一旁劝酒。席间钟世衡有事进了里屋,苏慕恩酒入情怀,乘机调戏侍妾。钟世衡出其不意,突然转身出来,"活捉"了苏慕恩。苏慕恩十分惭愧,请他原谅,钟世衡却笑着说:"你要她?那就送给你了。"从此,凡胡人部落中有怀二心的,钟世衡都让苏慕恩去讨伐,每次都大胜而归。
第74节:第八章 怒上心头,一忍为高(7)
  至于钟世衡这种做法是不是合乎道德的,这里丢开不管。他能撇开个人的面子,牺牲自己的爱妾成就一件大事的精神却是颇得"厚"的神韵的。
  □ 他怒你不怒
  他人对你大发其火,通常出于下列原因之一:可能是因为你说了什么或做了什么,也可能是对方以为你说了什么或做了什么。有时对方是和别人闹别扭,却发泄在你身上。
  不论其怒火从何而来,也不论他是谁--雇员、顾客、客户、业务伙伴或朋友--都需要你找出问题的所在以便迅速纠正,和他重归于好。要找出其发怒的原因其实并不难,可以多向对方问一些为什么,直至发现对方为什么发怒,你是否有责任,如果不是,谁负有责任,该如何解决。为了确保万无一失,可以再问一问还有没有其他原因。
  如果确实是你的错,就应该马上承认,并真诚地向被你伤害之人道歉。在这一点上,吉姆的事例很值得我们学习。请看他的故事:
  吉姆曾经写信给一位律师,律师让他很不快。吉姆认为律师向他收费过高,就如实告诉了律师。吉姆想他是太冲动了,因为他的话过于刻薄,而他本不想那样。吉姆在电话里明确地告诉律师对他和他的话是什么看法。律师真的动了怒,奋起反击。趁律师喘息之机,吉姆插话说:"布莱德,真的很抱歉写了那封欠考虑的信。真不该那样做。我为我的话道歉。你有权发火,请原谅。"
  律师沉默了一会,然后说,"没关系,吉姆,我真佩服你能有勇气承认错误并道歉。我的收费可能高了一点,我想也应该抱歉。我给你一个新账单,让我们重新开始做朋友,可以吗?"
  你看,错了就马上承认错误并道歉可以立即消除被你伤害之人的怒气,并将其转化为持久的友谊,在这方面亦可做出更大努力,得到更好的结局。
  即使你没错,也可说对不起。如果说一声对不起就可让家庭找回往日的安宁,或让两人重归于好,那就说一声。你会更加珍视彼此的友谊,而不必在孰对孰错的问题上耿耿于怀。
  面对那些因为感觉自己受到轻视、忽视或冷落而恼火的人,要消除他的怒气,最好的办法是关注他,让他感到自己的价值。因为这种人希望受到关注,为了受到关注他会不遗余力。缺少关注会损伤他的自我,让他感到自己不重要,是个多余的人。
  你可以请求他的帮助,征求他的意见,听从他的忠告。这样,他的怒气很快就会消除了。
  □ 让愤怒为你效劳
  洛克菲勒在某案件中受审时,因为在面对对方激情的询问时持平和的态度和做不动声色的答复,使他赢得了这场官司。那个质问的律师在态度上似乎明显地怀着个人的恶意,如果洛克菲勒也发怒,本来也是人之常情,不过他太聪明了,不会那样鲁莽。
  "洛克菲勒先生,我要你把某日我写给你的那封信拿出来!"那律师用一种很粗暴的声音说。这封信是质问关于美孚石油公司的许多事情,而这些事件那个律师在法律上并无权力去质问。
  "洛克菲勒先生,这封信是你接的吗?"法官问。
  "我想是的,法官。"
  "你回那封信了吗?"
  "我想我没有。"然后他又拿了许多别的信出来,也照样宣读了。
  "你为何不回复那些信呢?你认识我,不是吗?"那律师问。
  "啊,当然!我从前是认识你的!"
  洛克菲勒所答复的这句话如此之明显,以致那律师气得差不多要发狂了。全庭寂静得毫无声息。而洛克菲勒坐在那里丝毫不移动一下。
  不要因为别人发怒,你便怒不可遏。要知道那正是你应当平和的时候。
  芝加哥第一国家银行董事会会长维特·摩亚说:"如果某人发怒,我总觉得对于我自己的地位反而有帮助。"
  如果你想发怒的时候,便先想想这种爆发会发生什么影响,如果你晓得发怒必定会有损于你自己的利益,那么最好约束你自己,无论这种自制是怎样吃力。
  如此说来,一个人永远都不可发怒吗?这也不然,有许多人就是对于这一点想错了。他们举出许多例子来说明发怒是不好的,于是得出结论以为一个人永远都不可发怒。这是错误的。
第75节:第九章 韬光养晦,深藏不露(1)
  那是因为我们容易误用愤怒,并不是我们就因此而永远不发怒。所以发怒应视时机,愤怒在人生中有一种很高的价值,用得得当就是很好的东西。
  有的天才的大人物,曾经驾驭过别人,胜过一切阻碍其发展的力量,是靠的他那种大怒的脾气的帮助。热烈的情绪是包含着能力的。
  铁路大王喜尔先生就是一例。当他发怒的时候,一切的人都要躲避。他忍受不了那些无能的人;庸碌之徒必须躲开他。对于无能的人,包括懒惰的、无头脑的,特别是不可信任的,他的愤怒时常发出来。这些人在他那阵狂风之前都各自赶紧躲避,于是他便安静下来。他对于努力的人,非常亲近。
  当你发怒的时候,要记着这个原则:你是要做一件有目共睹的事,不可压制一切行为,因为压制反而增加紧张,会令人受不了的。你是要做一件事,不过这件事必须有价值。
  约束愤怒并不是压制愤怒,而是把愤怒引导为一种行动,以发展自己的事业。
  第九章 韬光养晦,深藏不露
  古语云: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俗话说:枪打出头鸟。所以聪明人务须懂得韬光养晦、深藏不露,以此明哲保身。
  □ 鹰立如睡,虎行似病
  古人云:"鹰立如睡,虎行似病。"这正是它们攫鸟噬人的法术。故君子要聪明不露,才华不逞,才有任重道远的力量。这大概可以形象地诠释"藏巧于拙,用晦而明"这句话的具体涵义。
  一般地说来,人性都是喜直厚而恶机巧的,而胸怀大志的人,要达到自己的目的,没有机巧权变,又绝对不行,尤其是当他所处的环境并不尽如人意时,那就更要既弄机巧权变,又不能为人所厌戒,所以就有了鹰立虎行如睡似病藏巧用晦的各种做人的方法。
  安禄山做杨贵妃的干儿子就是个例子。
  还有一种正面的"拙行"。如唐初的重臣李?〖HT5,6"〗责〖KG-*4〗力?,本是李密的部下;后随故主投于李渊父子的麾下。此时天下大势已趋明朗。李?〖HT5,6"〗责〖KG-*4〗力?懂得只有取得李渊父子的绝对信任才有前途,于是他把"东至于海,南至于江,西至汝州,北至魏郡"他所据郡县土地人口图派人送到关中,当着李渊的面献给李密,说既然李密已决心投降,那我所据有的土地人口就应随主人归降,由主人献出去,否则自献就是自为己功、以邀富贵而属"利主之败"的不道德行为。
  李渊在一旁听了,十分感慨,认为李?〖HT5,6"〗责〖KG-*4〗力?能如此尽忠故主,必是一个忠臣。李?〖HT5,6"〗责〖KG-*4〗力?归唐后,很快得到了李渊的重用。但是李密降唐后又反唐,事未成而"伏诛"。
  按理说,一般的人到了这个时候,避嫌犹恐过晚,但李?〖HT5,6"〗责〖KG-*4〗力?却公然上书,奏请由他去收葬李密--惟其"公然",才更添他的"高风亮节",假设偷偷摸摸,则可能会有相反的效果。"服?〖HT5,5"〗纟〖KG-*4/9〗〖HT5,5"〗衰?经,与旧僚使将士葬密于黎山之南,坟高七仞,释服散。"这纯粹是做给活人看的。表面看这似乎有碍于唐天子的面子,是李?〖HT5,6"〗责〖KG-*4〗力?的一种愚忠,实际李?〖HT5,6"〗责〖KG-*4〗力?早已料到这一举动将收到以前献土地人口同样的效果。果然"朝野义士"都认为他是仁至义尽的君子。从此李?〖HT5,6"〗责〖KG-*4〗力?更得朝廷推重,恩及三世。
  李?〖HT5,6"〗责〖KG-*4〗力?取的是一种"负负得正"的心理效应,迎合了人们一般不信任直接对己的甜言蜜语而相信一个人与他人相处时表现出来的品质--即侧面观察的结果,尤其是迎合了人们普遍地喜爱那种脱离于常人最易表现的忘恩负义、趋吉避凶,奸诈易变的人性弱点而表现出来的具有大丈夫气概的认同心理,看似直中之直,实则大有深意,这是"藏巧于拙"做人法成功的典型。
  李白有一句耐人寻味的诗,叫"大贤虎变愚不测,当年颇似寻常人",它揭示了另一种意义上的保藏用晦的做人法。这是指在一些特殊的场合中,人要有猛虎伏林蛟龙沉潭那样的伸屈变化之胸怀,让人难预测,而自己则可在其间从容行事。
第76节:第九章 韬光养晦,深藏不露(2)
  元末的朱元璋在攻占了南京后,因为群雄并峙,为了避免因崭露头角而为众矢之的,他采用了耆老朱升的建议,以"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赢得了各个击破的时间与力量,在众人的眼皮底下暗度陈仓,最后吞并群雄当上了大明皇帝。
  □ 别人都站着,你别坐着
  个性是个人之本。人有个性始有魅力。个性表现得越充分,个人魅力越大。个性的形成,既有先天的因素(生就的眉毛长就的相),也有后天的因素(学习、教育、训练)。但是,不恰当地张扬个性,对人并非有益,尤其是在社会众生中,其危害更深不可测。
  在人群中富有个性,这样不好。你把你暴露在众目睽睽之下,赤裸裸地毫无遮掩,这无异把肉放在砧板上,让人家想怎么剁就怎么剁,这不其蠢无比吗?是的,这是一种十分愚蠢的行为。你把你暴露在你毫不知晓的各色人等面前,你不知道他们是些什么人,你不知道他们在怎么想,你也不知道他们将怎样做,你毫无遮掩,你自己置身在他人的十面埋伏之中。如果你知道他们是些拿枪使刀的人,耍弄权谋的人,心怀叵测的人,小人,蠢人,宰狗杀猪的人,街上耍赖的人,心很黑的人,你的感觉又将如何呢?难道不会汗毛倒竖,内心发虚吗?很多人不知道这种凶险和厉害,青年人尤甚。他们爱我行我素,我讲我话,率性而为,极力标榜自己的个性,欲与他人不同,而且似乎生怕别人不知道他们那些很个人化的东西。这样,他们便把自己张扬成了诸如嬉皮士、卡通一代这样的人物,个人很过瘾,有时还能成为文化和艺术,不亦美哉!不过,并非全都如此得意,因个性十足而吃亏上当,遭人宰杀的更比比皆是。三国时的才子祢衡就是一例。
  祢衡年少才高,目空一切。20多岁时便跻身在名士权贵之中。而且祢衡很瞧不起那些人,把他们视为酒囊饭袋,行尸走肉。祢衡眼下,举世无才。汉献帝初年间,孔融上书荐举祢衡,大将军曹操欲召见他。祢衡不知道天高地厚,出言不逊。曹操心中不快,最后给他封了个击鼓小吏,以羞辱他。祢衡也因此更嫉恨曹操。一次曹操大会宾客时,拿祢衡穿鼓吏衣帽击鼓助乐,祢衡竟当众裸身击鼓,以羞辱曹操,扫他们的兴。曹操对之深以为恨,但曹操聪明,不愿杀祢衡而脏了自己的手。他把祢衡送给荆州牧刘表。不久,祢衡又因倨傲无礼而得罪了刘表。刘表也聪明,不杀祢衡,把他打发到江夏太守黄祖那里去。祢衡在黄祖那里,仍是率性如前。一次,祢衡竟当众顶对黄祖,骂他"死老头,你少啰嗦!"黄祖气极,一怒之下把他杀了。祢衡死时只有26岁。祢衡的杀身之灾,全因他的才气和性情所为。人有才情,本是天赐良物,正好周济人生。祢衡却相反,恃才傲物,因情害事,不知天下大于人才,权柄重于才情。最终唐突权贵,以身涉险,终被人杀。这是极使个性、才情而不得善终的一个典型事例。从祢衡只知个人使性,不知社会他人来看,祢衡的所谓才智是十分有限的。才智,除自身的审美和创造外,也包括对他人和环境的审视、知晓和防范,以至利用。而不是糊里糊涂地,以一己之小暴突世界之大,最终横遭不测。
  从根本上说,社会是消弭个性的。跟他人在一起,要收敛个性,不要只图自己想干想说,好干好说,要多从他人角度,想想他人又会怎样想,他人又会怎样说,他人将欲怎样做,这样才不致四面树敌,让自己丧于他人之灾的浪潮之中。记住,别人都站着的时候,你不要一个人坐着!不过,这样成熟而富有城府地处世为人,也会失了很多性情上的乐事和人生的潇洒,这就只好退而求其次了。
  □ 非有城府不足以立世
  韬光养晦来自于自我控制的能力,能够像云雾缭绕的山峰一样兀立于世人的视线内,让人摸不透,却又不可小觑之宏伟、高大,其强大的威慑力使小人难以进犯。要做之事莫轻易讲出,等到事情成熟之后再公之于众,使人无法掌握透视你的线索。
第77节:第九章 韬光养晦,深藏不露(3)
  汉景帝时,郎中令中,有个叫周文的人。最初,他是文帝的御医,后来被任命为太子的私人医生。太子即位,是为景帝,周文被升为郎中令。
  周文办事很有"韬晦"之策,他言谈十分谨慎,每当景帝问他对于臣子们的意见时,他总是说:"请你自己判断吧。"从不说牵扯大臣们命运的话。
  他衣着十分朴素,虽身为郎中令,却总是穿些补丁衣服,肮脏的裤子,故意弄得很邋遢,让人对他既怜悯又信任。景帝连寝宫都让他随便出入,甚至做房事时也让他在旁边侍候。
  后来,他从长安迁居到阳陵,景帝送给他不少东西,他一一辞谢,以防别人看了对自己眼红;诸侯和群臣送去的东西,他也一概未收。
  因为如此的"憨厚",武帝即位后,仍把他作为先帝的宠臣而加以器重。不久后,他因病告老还乡,带着俸禄隐居起来,直到寿终正寝。
  在那个风雨时代,作为皇帝身边的宠臣,能像他那样经历三朝而不倒,又能平安地颐养天年的人实在是太少了。
  □ 以弱示人并非弱者
  在事业和竞争中为了取胜,当然不可以弱示人。但在特定情况下公开承认自己的短处,有意暴露某些方面的弱点,往往是一种有益的处世之道呢!
  示弱可以减少乃至消除不满或嫉妒。事业上的成功者,生活中的幸运儿,被人嫉妒是客观存在的。在一时还无法消除这种社会心理之前,用适当的示弱方式可以将其消极作用减少到最低限度。
  示弱能使处境不如自己的人保持心理平衡,有利于团结周围的人。
  示弱能表现一个人实事求是的作风,客观上给积极进取者以鼓励。
  要使示弱产生积极效果,必须善于选择示弱的内容。地位高的人在地位低的人面前,不妨展示自己学历不高,经验有限,知识能力有所不足,有过种种曲折难堪的经历,表明自己实在是个平凡的人。成功者应多在别人面前说自己失败的记录,现实的烦恼,给人以"成功不易","成功者并非万事大吉"的感觉。对眼下经济不如自己的人,可以适当诉说自己的苦衷,诸如健康欠佳,子女学业不妙以及工作中的诸多困难,让对方感到"他也有一本难念的经"。某些专业上有一技之长的人,最好宣布自己对其他领域一窍不通,袒露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闹过笑话,受过窘等。至于那些完全因客观条件或偶然机遇侥幸获得名利的人,更应该直言不讳地承认自己是"瞎猫碰到死老鼠"。
  示弱可以是个别接触时推心置腹的交谈,幽默的自嘲,也可以是在大庭广众下,有意以己之短,衬人之长。
  示弱有时还要表现在行动上。自己在事业上已处于有利地位,获得了一定的成功。在小的方面,即使完全有条件和别人竞争,也要尽量回避退让。也就是说,事业之外,平时对小名小利应淡薄疏远些。因为你的成功已经成了某些人嫉妒的目标,不可再为一点微名小利惹火烧身,应当分出一部分名利给那些暂时的弱者。
  示弱是强者在感情上体贴暂时在某些方面处于劣势的弱者的一种有效的手段,它能使你身边的"弱者"有所慰藉,心理上得到平衡,减少或抵消你前进路上可能产生的消极因素。愿事业上的强者都能学会示弱!
  □ 直木先伐,甘井先竭
  古人说:"直木先伐,甘井先竭。"修理房屋,一般所用的木材,多选择挺直的树木来砍伐;水井也是涌出甘甜井水者先干涸。有一些才华横溢、锋芒太露的人,虽然容易受到重用提拔,可是也容易遭人暗算。所以那些聪明的人懂得如何来自我保护。
  上古有一种很会鼓动翅膀的鸟,与别的鸟毫无出众之处。别的鸟飞,它也跟着飞。傍晚归巢,它也跟着归巢。队伍前进时它从不争先,后退时也从不落后。吃东西时不抢食、不脱队,因此,很少受到威胁。它所奉行的就是明哲保身术。表现看来,这种生存方式显得有些保守,但是仔细想想,这样做也许是最可取的。凡事预先留条退路,不过分炫耀自己的才能,这种人才不会犯大错。这在现代社会里,是一种看似平庸,但是却能按自己的方式生存的方式。
第78节:第九章 韬光养晦,深藏不露(4)
  汉朝兴起的时候,功臣受到封爵的有一百多人。当时天下初定,所以大城名都散失的户籍、逃亡的人口很多,可以计算到的户口只有十分之二三。因此大侯的封邑不超过一万户。小侯只有五六百户。经过几代以后,人民都回到故乡,户口增多。萧何、曹参、周勃、灌婴之辈,有的增到四万户,小侯的封邑也增加一倍。他们的子孙骄奢淫逸,忘记了祖先的创业精神,专门干淫邪的事情。到武帝太初年间,只过了百来年,后来仍然为侯的只有五人,其余的都犯了法,丧了性命,亡了国家。这是因为他们都不兢兢业业的遵守当代的法令,因此,无论你有多大成就势力,守法是惟一能使你保证平安的方法。
  富贵本是身外之物,不仅生不带来死不带走,而且会惹来横祸。因此,真正精通世事的人都懂得在最关键的时候弃财保命。
  汉朝末年,群臣叛乱,诸侯割据,汉室已名存实亡。一次,汉献帝被叛军软禁在长安。后来,在一帮大臣的帮助策划之下,汉帝找准一个机会逃了出来。可是叛军不久就发现了他,并且马上派兵紧追不舍。
  眼看叛军即将追上来了,怎么办呢?汉帝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这时,随身老臣董承建议献帝及其随从将随身所带之金银财宝全撒到路上。献帝依照董承的建议行事,让车上所有的人将自己随身携带的珠宝等物统统扔到路上,最后连皇后的首饰等也都扔掉了。
  追赶献帝的士兵看到一路上金银财宝纷纷跳下马来,发疯般地一哄而上,抢夺财宝。而将追赶献帝的事扔在了一边,随行军官们的大声斥责也丝毫没能吓住他们。
  就这样,汉献帝保住了性命,安全地逃到了洛阳。
  □ 出头鸟容易挨枪子
  古语云: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俗话说:枪打出头鸟。
  古往今来,多少仁人智士,因其才能出众,技艺超群,行为脱俗,招来别人的嫉妒、诬陷,甚至丢了性命。
  周公因谤而离朝,韩信遭诽受竹刀。
  于是,避招风雨就成为一些智仁之人处世的技法之一。
  《孙子兵法·军形篇》中说:"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意思是说,善于防守的人,像藏于深不可测的地下一样,使敌人无形可窥。与人交往,也要谨以安身,避免成为别人攻击的目标。
  避招风雨的处世方法,初看好像比较消极,其实,它并不是委曲求全,而是通过少招惹是非,少生麻烦的方式,更好地展现自己的才华。
  三国荀攸,智慧超群,谋略过人,他辅佐曹操征张绣、擒吕布、战袁绍、定乌桓,为曹操统一北方、建立功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在朝二十余年,能够从容自如地处理政治漩涡中上下左右的复杂关系,在极其残酷的人事倾轧中,始终地位稳定,立于不败之地,就在于他善于谨以安身,避招风雨。
  曹操曾高度地评价荀攸:
  "公外忌内智,外怯内勇,外弱内强,不伐善,无施劳,智可及,愚不可及,虽颜子、宁武不能过也。"
  荀攸平时十分注意周围的环境。
  参与军机,他智慧过人,连出妙策;迎战敌军,他奋勇当先,不屈不挠。
  对曹操,对同僚,他却不争高下,表现得总是很谦卑、文弱、愚钝、怯懦。
  有一次,他的姑表兄弟辛韬曾问及他当年为曹操谋取袁冀州的情况,他却极力否认自己的谋略贡献,说自己什么也没有做。
  他为曹操"前后凡划奇策十二",史家誉之为"张良、陈平第二",但他本人对自己的功勋却守口如瓶、讳莫如深。
  他与曹操相处二十年,关系融洽,深受宠信,从来不见有人到曹操处进谗言加害于他,也没有一处得罪过曹操或使曹操不悦。
  建安十九年,荀攸在从征途中善终而死,曹操知道后痛哭流涕,赞誉他为谦虚的君子和完美的贤人。
  □ 老夫面前不逞狂
  "有些人在谈话方式上,只图博得机敏的虚名,却并非真心与别人讨论问题,仿佛语言形式比实质内容的价值还高。有些人津津乐道于某种陈词滥调,而其盛气凌人之程度令人生厌。这两种人一经识破,就难免成为笑柄。"
第79节:第九章 韬光养晦,深藏不露(5)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