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他荣获意大利总理产业奖,1979年获美国哈佛大学名誉博士学位,1980年获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荷利奖,被誉为“日本的福特”,1989年被美国底特律市“汽车殿堂”表扬。
在这些荣誉的背后,是他历经的多次困难挫折。尽管如此,本田宗一郎始终能够在紧急时刻平安度过,他和战后的日本,一起走过了经济腾飞和辉煌。
1991年8月5日,在给世界汽车行业留下了光辉的一笔之后,这名出色的“驾驶员”,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平稳降落,也从此给世界留下了一段传奇。
第四节 最年轻的经营之圣——稻盛和夫(1)
在日本四大“经营之圣”中,稻盛和夫是年龄最小的,也是目前唯一在世而被尊为“圣”的。
稻盛和夫是“萧条中飞跃”的高手,在他的率领下,京瓷公司和日本第二电话电信公司都进入了世界500强,京瓷公司还出现了50年从未亏损的奇迹。
稻盛和夫精神矍铄,风度儒雅,言谈沉稳中透着精明智慧,被人尊称为“东方的德鲁克”。
他是企业家中的哲学家,也是一位佛教信徒,其刻苦勤奋的精神以及深植于佛教的商业道德准则,使得他闻名中外。
一、从“跟屁虫”到孩子王
1932年,稻盛和夫出生于日本鹿儿岛一个贫穷而又虔诚的信佛家庭。父亲是个印刷工人,拿着一天一块钱的工资,根本无法满足一家的开销。
于是,父亲不得不寻找一些副业,诸如卖盐、卖肥皂、替人加工纸袋等杂活,父亲每天都忙到深夜12点。
在家里七个孩子中,稻盛排行老二。他出生后,父亲甚至忙得连去报户口的时间都没有。就这样,稻盛的生日被推后了10天。
父母整日为生计忙碌,无法分身照顾幼小的稻盛,便时常将他扔在家里,任由他啼哭,一次“3个小时啼哭”便成了稻盛和夫小时候的一道风景。
小时候稻盛胆小,不敢一个人外出。但他很懂事,为了补贴家用,他就跟在哥哥的后面去捕些小鱼小虾,换点零花钱。
记得小学的入学典礼,稻盛和夫去时兴高采烈,仪式结束要上课了,他发现母亲要回家,感觉孤独,立即放声大哭。
那一天别人的家长都回去了,只有他母亲一人站在教室后面,一直等到放学为止。母亲又尴尬又难为情。
第二天,要一个人去上学,他坚决不干。
没办法,家里只好派人送,差不多一个月,都由叔叔、婶婶轮流陪他上学。稻盛和夫仍旧时常跟在哥哥的后面,被人嘲笑是“跟屁虫”。
后来总算可以单独上学了,稻盛的胆子渐渐大了,他的生活开始天真烂漫起来。
到了六年级,他就成了学校里的调皮鬼,他甚至当起了孩子王。
父母亲都只上过小学,稻盛和夫孩童时代没人督促。因为平时调皮捣蛋,学习不认真,成绩自然不好。
小学毕业,他报考鹿儿岛一中,没有被选上。
二、捡回一条命
1945年,稻盛和夫13岁,他感染了肺结核。
当时的肺结核还是一种可怕的病,无药可治,死亡率很高。稻盛的叔叔和婶婶曾经就因为患上肺结核而相继去世。
在稻盛和夫染病之前,他的小叔叔正在受着肺结核的煎熬。
肺结核通过空气传染,稻盛生怕被感染,总是捏紧鼻子跑过小叔的房门口。因为还是小孩,他憋不住气,所以每次都要深呼吸。
越是对结核怀着深深的恐惧,越是时刻故意躲避,疾病反而越加找上了他,稻盛和夫感染了病菌。
父亲对病重的小叔悉心护理,哥哥也对结核毫不惧怕。也许是他们的大爱阻挡了病魔的侵入,总之,父亲和哥哥都安然无恙。
稻盛在疾病的侵袭中,情绪低落到了极点,他似乎感受到了死神的逼近。
邻居大婶为激励他活下去的勇气,给了他一本书《生命的真谛》。因为家里穷,稻盛一直没有看过课外书,这是他看到的第一本课外书。
仿佛抓住了一根稻草,稻盛如饥似渴地阅读着。书中的话语,对于正开始思索人生的稻盛来说,就像甘露之于久旱的秧苗。从这本书中,他看到了“灾难心相”这个后来影响他一生的词汇。
第四节 最年轻的经营之圣——稻盛和夫(2)
稻盛的心理开始产生一种异样的感受,一种超然的精神开始萌芽。他的结核病也在每天的颠沛流离中居然渐渐被淡化,而且奇迹般地好了。
稻盛后来回忆说:“患上肺结核,这是上苍给予我的一次珍贵的体验。”
三、“火车便当大学”的毕业生
由于病情的影响,稻盛的学习也一落千丈,第二年他报考一中又惨遭失败。这些事件,沉重地打击了他的自信。
无固定职业的父亲,无力养育七兄妹,执意不让稻盛升高中。最后,稻盛拼命抗争,总算在母亲的帮助下,侥幸读了私立鹿儿岛中学。
高中三年,他一边读书,一边干活,一直熬到毕业。
稻盛的哥哥利则成绩优异,却没能上大学,而是回家干活挣钱去了。因此,父亲说什么也不允许排行老二的稻盛上大学。
稻盛十分想上大学,于是他搬来数学老师说服父亲。几经磨难,总算获得父亲的允许。父亲准许他报考大学,但附加的条件是:他必须勤工俭学,自己解决一切费用。
稻盛努力学习,他自信满满地报考了大阪大学医学部,可是,他名落孙山。
大学之门似乎对他关闭了,因为他知道父亲不可能再给他一年的复习温课时间,
无奈之下,他只好选择了鹿儿岛大学工学部,专攻应用化学,他立志要开发救治疑难病患的新药。
临近毕业,找工作又成为一个难题。那时的日本刚刚战败,而且经历了空袭,整个日本都是一片废墟,国内还很贫穷。
稻盛和夫四处寻找机会,他去买彩票,希望一夜暴富,但无一次中奖,而紧挨着他彩票号码的彩票几次都赢得大奖。
那时候稻盛和夫想进一家比较好的公司,但是许多公司对这个不知名大学的毕业生不屑一顾,为此他吃了不少闭门羹。
一次,稻盛和夫去参加某公司的入职考试。
当时,考试的休息室里有很多学生候考。很多人问他:“你认识公司里哪位领导?”稻盛老实地回答:“谁都不认识。”
这时,就有人骄傲地说:“我爸和这里的社长是朋友。”
稻盛和夫明白了,竞争这么激烈,录用的人数又那么少,肯定难免会有人走门路,公司是凭熟人的关系来决定录用的。
像他这样出身农村,亲戚当中也没有什么有权有势的人,就算去考了也白考,会被那些走门路的人挤掉。
稻盛顿时感到了悲哀。
他想,如果穷人家的孩子不能享受同等的机会,不能以更光明正大、更公平的方法录用人才的话,日本是不会有良性发展的。
他越想越绝望,他甚至想加入黑社会。他对自己说:“反正就是这样一个不公正的社会,加入黑社会又有何妨?”
稻盛和夫读书的时候练过空手道,身手很不错。他在一个黑社会“总堂”门前徘徊了几个小时。
幸好,他最终还是放弃了“做一个有知识的恶棍”的念头。
四、结缘无机化学
俗话说:“天无绝人之路。”
稻盛的福星出现了,他的一个教授,凭借着一定的关系当上了松风工业公司的部长。
于是,在教授的安插下,稻盛也进入了松风工业的预科,稻盛从有机化学转为无机化学。
一切仿佛是冥冥之中命运的某种安排,最后成就稻盛和夫事业的就是“无机化学”中的工业陶瓷。
稻盛和夫期待着在松风工业有所作为。然而,那家公司赤字连连,濒临着倒闭。每次到该发工资的那一天,公司就会告诉他们暂时发不出工资,让他们等一星期。
第四节 最年轻的经营之圣——稻盛和夫(3)
当初满怀希望进入公司的员工,对此都表示不满。
稻盛和夫认为,发泄不满根本没有意义,公司确实没有钱,即便员工罢工,工资也不会涨。
稻盛和夫是研究人员,正好那时候开始研究新金属陶瓷领域,他没有随大流,而是全身心地投入到研究中去,并把研究成果投入生产。
于是就有人骂他是怪人,是工贼,是公司的走狗,大家都不理睬他。
稻盛感到孤单寂寞,就很自然地思念故乡。正好公司宿舍的旁边有一条小河,深夜,他就坐在河边,朝着故乡的方向唱一首叫做《故乡》的童谣,用歌声来安慰自己。
一想起故乡,想起父母的容颜,想起弟妹们也在家乡努力工作,稻盛和夫就又有了勇气。第二天,他就继续努力做研究。
大概是承袭了母亲的开朗性格,即使遭遇困苦的局面,稻盛和夫也能够去面对。
稻盛和夫吃住都在实验室。他不断地想、不断地去思考,一次又一次地在头脑中模拟推演。
稻盛和夫内心一直认为,人生就是这样,总会遇到困境。要把这种困境当做是上天赐予的磨炼,应当直面考验,不懈努力。
他发现,一旦发疯的投入工作之中,对某个目标有强烈的渴望,就会在脑海里形成一个意象,身边的任何一个新发生都会坚定地指向那个意向。这时,神灵就会亮出火炬,智慧之井就会洞开。
果然,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幸运之神向他露出了微笑。
既无知识和技巧,又缺乏经验和设备的稻盛和夫,在入厂后的第一年,研制开发出了一种被称为“U字形绝缘材料”的新型陶瓷材料,为濒临破产的工厂带来了大量订单,并成为新成立的特陶科的生产负责人。
五、血为盟,创办京瓷
给工厂带来生机,也使得稻盛和夫在工厂中人气特高,以至于家族政治容不下他了,他被迫辞职。
1959年,稻盛和夫27岁。他与七个辞职的同事歃血为盟,创立了京瓷公司。
刚开始经营企业,稻盛和夫心里只有一个念头:不能让公司倒闭,不能让支持自己的人和投资人失望。
在公司从小做大的过程中,稻盛和夫提炼出了自己人生方程式,即人生/工作的结果=思维方式×热情×能力。这个方程式关键在于乘法。
他举例说,有的人头脑聪明可以得90分,但他炫耀自己的能力骄傲自满懈怠努力,只发挥了30分的热情,那么乘积只有2700分。另一方面,中等智力水平的人只有60分能力,而通过努力来弥补,以超过90分的热情投入工作,结果乘积是5400分。
拼命工作的同时又能思考如何改进工作,每一天都会充满创意。稻盛和夫并不认为自己有多大能耐,但是在每天努力工作的同时,他会开动脑筋,孜孜以求,推敲更好的工作方法。
这样不断钻研的结果是,京瓷在50年的历史中,虽历经多次萧条,却从未出现一次亏损。最后发展成为年销售额超过4万亿日元的大型跨国企业,其业务涵盖精密陶瓷、电子机械、照相器材等领域。
在经营京瓷的过程中,稻盛和夫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经营思想。
他始终如一地恪守着道德上的基本信条,实践了“在追求全体员工物质与精神两方面幸福的同时,为人类和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作出贡献”的信念。
为了培养日本型经营管理人才,传播“敬天爱人”的经营哲学,稻盛和夫还创立了“盛和塾”,后改称“盛友塾”。通过盛和塾,稻盛和夫给塾生(中小企业家)现场释疑解惑,提出经营建议。
第四节 最年轻的经营之圣——稻盛和夫(4)
“盛和塾”的塾生十分认同“敬天爱人”的经营哲学,“盛和塾”以日本国内为主,每年,日本都要举办盛和塾全国代表大会,有将近2000多人参加。
现在在全世界已经发展到60家,遍布日本列岛,美国、巴西、我国台湾地区也有分布。
在中国的无锡,也开设了第一家“盛和塾”。塾生超过了5500名。
在第十六届盛和塾全国大会上,稻盛和夫向他的商界门徒们传授了“六项精进”的训诫: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要谦虚,不要骄傲;要每天反省;活着,就要感谢;积善行、思利他;不要有感性的烦恼。
稻盛和夫不遗余力地培育新一代经营者,其经营哲学被日本企业界奉为圭臬。
六、第二次创业,硕果累累
1984年,日本决定对电信通信事业实行民营化,允许新的企业加入长途通信业。很多大型民企出于巨大的风险考虑都不想参与其中。因为那时日本的电信公司资源严重不足,并且处处受到国营电话运营公司NTTDoCoMo的排挤。
稻盛和夫出于一个比较纯粹的目的——打破垄断,减少大众的长途话费,而决定与其他两家公司共同创立一家电信公司。
这个决定在当时曾遭到很多人的反对:没有技术积累,没有经验等。
稻盛和夫并不是一个投机者,他一面不断地给员工鼓劲,一面从零做起开展业务。就这样,他开始了第二次创业,创建了日本首家民营电话电信运营公司,即日本第二电话电报公司,简称第二电电。
开展长话业务后,稻盛和夫又开始进军移动通信业务,这项业务也随即成为第二电话电报公司中赢利最高的部分。
稻盛和夫总是说:“没有保障的挑战只能视为有勇无谋。”成立第二电电株式会社时,京瓷拥有超过1000亿日元的公司内部保留资金,因此即使通信事业不幸遭遇失败,公司的支架也不会发生动摇。
2001年,第二电电合并其他两家电信公司,成为日本第二大IT集团。
七、急流勇退,皈依佛门
1997年9月,稻盛和夫,这个在世人眼中无可争议的成功者,在事业鼎盛时期,毅然作出了一个令许多人无法理解的决定:他要在京都圆福寺剃度出家,专心修禅。
按多年前就已定好的时间表,65岁的稻盛和夫在胃癌手术刚做完两个月后,宣布退居二线。
在身体尚未完全康复的情况下,他皈依了佛门,开始第一次化缘。
初冬,寒风刺骨,他头戴竹斗笠,身着青布袈裟,脚穿草鞋,从草鞋里露出来的脚趾头也被沥青划破,往外渗着血。
托钵化缘对于他那病后之躯而言,实在是一种极为艰苦之事,但他仍然坚持着。他站在每家每户门前诵经、请求布施。
黄昏时,他拖着筋疲力尽的身体、迈着沉重的脚步走在返回寺庙的路上。
正在打扫公园、身着工作服的老婆婆注意到了他。老人一只手拿着扫帚,一路小跑来到他跟前,一语不发地向他的行囊里放进了500日元的硬币。
稻盛有些吃惊,但他仍旧道了一声谢。
老婆婆说:“师傅您一定很累了吧,回去的路上买个面包吃吧。”
禅宗的寺院吃得很简单,一般是早中晚各一碗粥,菜也只不过是两三根腌菜。老婆婆肯定知道这个情况,因此有这样的善举。
于是,这个两个月前拥有两家大公司、数千亿日元资产的人被这500日元深深打动了。
那一瞬间,一种前所未有的感动涌遍稻盛的全身,他的心里顿时充满了难以名状的幸福感。
稻盛和夫毫不讳言:他向很多东方的智慧人物、宗教学说都汲取了精神营养。包括印度佛陀、泰戈尔、日本明治维新三杰、儒家、道家等等。
在如今这个日益浮躁的社会,稻盛早已为自己选择了这样的归宿:传道、授徒、修行、化缘。
洞彻生命的东方哲学思想对稻盛和夫的人生和企业经营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他那里,做企业就是做人。这些看似简单通俗的道理,他却一直都贯彻始终。
稻盛和夫是通过光明大道达到巨大成功的典范,也是纯粹的理想主义和彻底的现实主义的完美结合。
第二章 经营四圣的个人修养
日本经营四圣是伟大的,但他们并不表露出伟大的神气,他们有着自己的雍容气度,他们的品格修养,就像打磨后的宝石一样,熠熠生辉,发出耀眼的光芒。
追求人类的繁荣、和平与幸福,这是日本经营四圣在经营企业中的共同目的。同时,他们慈悲谦虚、宽容感恩,他们正确灵活地运用着自己的天赋,卓越地支配着自己的智慧。
第一节 松下幸之助:“请喝杯茶吧”(1)
物质的力量再大,也不能真正俘获人的心。
——松下幸之助
松下幸之助是一个善于冥思的智者,在他深邃的眼眸中,能够读出他独到的品格修养。
正是他那种融合了东西方双重智慧的治理方式,才使得松下公司名扬天下。他本人,也为后人所敬仰。
一、谦逊为人
虽然只是小学文化,但是作为大公司的领导,松下幸之助有着良好的个人修养,他为人谦和,从不摆架子,无论见了谁都点头哈腰。
松下幸之助曾经说过,经营者必须兼任端茶的工作。因此,他每天都会问自己:“今天,我要替几个人端茶呢?”
当然,他毕竟是社长,并不一定要亲自为下属倒茶,但员工总能感受到他所传递出来的诚意。因为他在态度上可以谦逊得像个端茶送水的服务生,看见负责尽职的员工,他总要满怀感激地对他说:“真是太辛苦你了,请来喝杯茶吧。”
“当员工人数为100人时,我必须站在员工的最前面,身先士卒,发号施令;当员工增至1000人时,我必须站在员工的中间,恳求员工鼎力相助;当员工达到1万人时,我只要站在员工的后面,心存感激即可;如果员工增到5万到10万时,除了心存感激还不够,必须双手合十,以敬佛的虔诚之心来领导他们。”
这是松下幸之助在提到如何领导员工时说的一段话。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1922年,在松下幸之助建成最早的正规工厂里发生了一件事。那是在年末,照惯例要进行大扫除。松下幸之助像往常一样,前往工厂进行巡视。然而,他注意到,工厂有50多名工人,竟然没有一个人去打扫厕所。
他意识到,这种事情的发生,应该是工人们的对立情绪在作祟,劳资关系似乎也有点紧张。但是,此刻的他,不能仅仅靠权力去管理,应该培养谦虚和耐心的精神,在经营中以身作则。
于是,松下幸之助采取了一个众人想不到的解决策略:他亲自去打扫厕所。这样,他在把厕所打扫干净的同时,也把劳资关系的紧张气氛一起扫掉了。
他说:“打扫厕所时,我体会到,如果没有考虑到工人的想法就生气,并表现出自己的急躁情绪,给人的印象会很不好。作为工厂的主人,必须率先做出榜样。”
松下幸之助经常说:“员工和经营者,是公司经营车上的两个轮子。只有当两个轮子处于协调、均衡状态时,我们才能真正得以生存、发展和繁荣,厂方和员工也才能得到收益。”
有一年,松下幸之助在生意上与人发生纠纷。当时有人当面仲裁劝和,对方说:“松下先生,这件事你就认输了吧,要赢当然是可以的,但是这样就会伤害到你的下属,所以,建议你还是不要纠缠这场官司了。一个领导也应该替下属着想,要有委曲求全的胸襟。”
松下听后深受感动,觉得对方说得很有道理,于是主动认输。
他想,社长也不是至高无上的皇帝,只不过是站在职员背后推动他们前进的人而已。企业经营者必须调整态度,改变唯我独尊的想法,才不会被时代所淘汰。
二、“我吃饭也很快”
松下的谦逊为人,还表现在他十分尊重他人,他善解人意,十分细心。
有一位日本艺术院会员叫桥本明治,有个不好的习惯就是吃饭特别快,这在当时的日本人看来是十分不礼貌的,但他总是改不过来。
一次,他要去松下幸之助家赴宴,临行前,这位会员遭到妻子的严厉警告:吃饭时放慢一点速度。
第一节 松下幸之助:“请喝杯茶吧”(2)
到了松下家,桥本有些紧张,生怕到时候要出洋相。谁知,要开饭时,松下先生突然说:“桥本先生,我吃饭是非常快的,请不要介意。”
这句话,顿时把室内一切拘谨的气氛都扫光了。
桥本在他家签名簿上签名时,松下先生又爽朗地说:“喔,您写的这种字很好看,写得很流畅。”
当桥本为松下画肖像时,松下先生认为不宜交谈,建议彼此沉默。于是,两人就在长久的静默中,顺利完成了工作。
松下先生实在是位细心、谦逊又充满爱心的人;而他另一种魅力,就是即使泛泛闲聊,人们也会被他的哲理味吸引。
三、一定要忍耐
在松下幸之助看来,人的一生中充满了各种困难与挫折,期望平平稳稳地度过几乎是不可能的。只要学会了忍耐以待,各种遭遇都能成为人们更新、进步的阶梯。
松下的父亲在心底里一直期望松下有朝一日能出人头地。松下辍学后,一面过着学徒生活,一面也学习做生意。
那时候松下身体状况很不好,由于饮食不当,落下了肠炎的毛病,常常疼痛难忍。
有一次,他骑自行车出去办事,回程时,肚子剧痛起来,他实在忍不住……自行车被他弄得十分肮脏。当时,他已经没力气了,只能半蹲着斜斜地骑着,样子显得相当狼狈。
事后,他哭哭啼啼地跑到盲哑学校去找父亲,一见到父亲,他就委屈地哭了出来。父亲看到松下的样子,十分吃惊,一个劲地追问:“到底是怎么搞的啊?”
明白原委后,他一面安慰松下,一面耐心替松下清理自行车。
类似的事情发生过很多次,父亲总是这样鼓励松下:“伟人都是自小从做学徒干起,经过千辛万苦才成功的。不要灰心,一定要忍耐啊!”
此后,松下也渐渐明白了父亲的期望,自己也在世事的磨炼中变得越来越坚强。
在他做电工期间,工厂盖在填海新生地上,每天都有小蒸汽船从筑港的码头出发,松下每天早晚都要坐小蒸汽船上下班。
正值夏季,对于一整天在灰尘中工作的松下来说,看着夕阳,享受迎面吹拂的海风,既能欣赏风景,又能充分体会到劳动之后的轻松和快乐,那种感觉实在是痛快无比。
有一次傍晚下班,松下如往常一样,带着一身疲倦坐在小汽轮上回家,静静地欣赏着美景,看着夕阳慢慢沉入海底。
正在这时,一位工友经过他坐的地方,脚下一滑,竟跌下船去。在他身体倾斜的一刹那,他下意识地拽住了松下,松下便也连带着一起下了水,两个人在刹那间都掉到海里了。
这时候,松下忘了害怕,只好拼命游泳,幸好他略识水性,那个工友也一样。两人都在水里瞎扑腾。
然而,等到汽轮掉转头来救人时,两人都已经灌了不少水了。松下被拖上船后,狠狠地呕吐了一番,也就没事儿了。那个工友却昏迷不醒,后来在医院住了一个多月。
这件事和做搬运工以及在灰尘满天的工厂里看来,虽然都是短期内发生的事,但松下总觉得,这些体验带给他很多好处,让他学会了在困境要忍耐以待。
松下生就一付灵巧的身体,自行车也骑得很好,车后虽然满载着采购来的原料,仍然骑得飞快。
一次,在松下骑车出去采购的路上,迎面突然来了一辆汽车,松下措手不及,一下被撞飞到5米开外的铁轨上。偏巧,一列火车正全速驰来,此时的松下根本就来不及逃离铁轨。
第一节 松下幸之助:“请喝杯茶吧”(3)
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司机及时发现了这一情况,他全力刹住了车。只听“吱……”的一声,列车终于在离松下不到两米的地方停了下来。
自行车被撞得七零八落,车上的货物也都散落在四周。松下心想:糟糕,肯定被撞断骨头了。
然而,不可思议的是,当他战战兢兢地从地上爬了起来时,身体四肢都活动自如。除了有一些擦伤,并无大碍。
周围的人们围过来,关心地问:“没事吧?伤着没有?”当人们看到他竟安然无恙,都叹为奇迹。
后来,回忆起这段经历,松下总是感到后怕。
数十年后他总结自己的成功经历时说:“在体验过大难不死的命运以后,我就产生了不畏任何艰难的信念。以这种运气去经营事业,我相信总会取得不小的成就。”
四、兢兢业业
松下十分敬重各行各业中的专业人士,尤其是那些有十足敬业精神的人。为了某一细小环节,他们可以做数小时的准备工作,一旦干起来,又雷厉风行。他从这些人的工作中汲取了许多人生的养分和经验。
松下承认,无论是日本人,还是中国人;无论是有名有姓的大德圣哲,还是普普通通的无名小卒,都是很好的经验传授者,也是他为人处世的好榜样。
有一年,美国的管理杂志周刊出版了一本《经营管理》。他们为了将松下的照片刊登在该书上,便邀请他在东京车站八重洲的总公司展览室里与他们见面。
当天,松下在约定的时间——下午一点来到展览室,令松下吃惊的是,那位外国摄影师早已在那边等候了。
原来,早在一个钟头前,他们便已经来到了此地,他们事先研究摄影的场所,布置好了背景,架设好了道具,一切准备就绪,就等他的到来。
闻听此事,松下感到惭愧不已,他意识到了自己的疏忽而给别人带来的麻烦。
因为约定好的拍照时间为一个小时,何况只要刊登一张照片,因此松下认为大概照个两三张即可完成。
当他们安置好相机按下快门时,令松下相当惊异。不到一个钟头的时间,他们已照好了一百二三十张黑白及彩色照片。如此算来,他们平均每照一张照片,花费不了三十秒钟。
他们拍彩色照片时,不断地更换各种颜色的背景,并且不停地根据情况调整角度、笑容、谈话姿势等。
完成这些工作时,相机的快门宛如电光石火般地响动着,那种敏捷熟练的动作真是令人称赞不已。松下曾经照过很多次相,可是,从来没有见过那么快速的拍照动作,这种精神真令他十分敬佩。
当工作告一段落之后,松下便与那位摄影师喝茶聊天,听他讲述自己的经历。
原来,他是一位通讯社的摄影专门人才,并不是《经营管理》杂志的专属摄影师,他只是接受类似《时代》或是《生活》等一流杂志社的委托,走遍世界各地为他们拍取所需要的照片。
数天前,他曾经潜入炮火连天的前线从事摄影工作。有一次当他正在拍照时,一颗炮弹落在他的身旁爆炸,在千钧一发之际,他抱着相机滚进壕沟里。
他刚刚完成这次危险的任务,因为有了新的任务,于是又来到了日本。
松下听完后,不禁被这位摄影师的敬业精神深深感动。
他以摄影师为榜样,为了改变自己性格中的拖拉陋习,不断地严格要求自己,时时刻刻提醒自己:兢兢业业地对待自己的工作。
每次做事情之前,他也扪心自问一番:“今天,你敬业了吗?你认真了吗?”
第一节 松下幸之助:“请喝杯茶吧”(4)
松下认为,即使未来三天的事情无法预料,也要干好眼下的工作,即使是一瞬间的胜负,也要认真准备。这才是真正的专家。假如不能秉持那种敬业精神,绝不能成为一位真正的专家。
正是这样博采众长、勇于面对自己缺点的学习态度以及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才使得松下在日后的发展中不断精进。
五、生意场上无朋友
商场是一个唯利是图的地方,松下是竞争中的大赢家。作为生意老手,松下幸之助已在多年的经营过程中掌握了其中的全部诀窍,他的超人之处还在于,他深谙生意之道。所谓“生意场上没有朋友可言”,这句话就是松下自己总结出来的。
索尼是日本电器界的骄傲。它于1958年开发出世界首台袖珍型半导体收音机,如核爆炸,震惊世界。其后研制出世界首台电子枪式彩色电视机。在录像机研制方面,更是超凡出众,令同行啧啧称赞。
1958年,索尼引进专利制出国产第一台家用录像机;1969年,研制出世界首台弹仓录像机。索尼当之无愧地领导着日本及世界的录像机开发新潮。
1974年,自认为是音像技术领头雁的日本索尼公司总裁盛田昭夫,找到日本录像机产量第一的松下电器,要求统一录像机规格。
1975年春天,盛田昭夫又请松下和有关人员到索尼参观录像时间为1小时的BETA型录像带生产流水线。盛田恳求松下:“我们一道来做吧,为了日本,也为了世界。”
尽管盛田两次相邀,但是松下并不表态。
当时,松下电器有4个选择:自己独立开发的技术、松下寿电子产业开发的VX制式以及上述“贝塔—Max”和VHS制式。
索尼的“贝塔—Max”制式具有图像清晰、色彩鲜艳和录像带体积小的优点,但录像的单位时间是一小时;而VHS的长处正是录像时间长,单位时间是两小时,内部结构也比“贝塔—Max”简洁得多。
在这种情况下,松下幸之助以顾客需求为导向的技术观发生了作用:“录像时间的长短是个重要的因素。”
当时,松下电器出产的录像机要出口到美国市场,美国最受欢迎的娱乐活动是美式足球,足球的比赛时间是3到4个小时,电视里放的足球节目往往是一个半小时到两个小时。
松下产品若采用VHS制式,顾客使用它就能方便地录下两小时的节目,当然会更受到欢迎。“从顾客的角度来考虑,他不大会在意你的录像带大小,而是关心能不能将自己想看的节目全部录进去。”
最后,松下幸之助拍板决定采用VHS制式。
松下电器的这个选择造就了后来日本家电业界的两大阵营,并引起了一场“家用录像机战争”,最后是松下阵营取得了胜利,而技术处于领先地位的索尼反而在松下幸之助的以销售为导向的技术观面前败下阵来。
毫无疑问,当初索尼是打算同规模最大的松下电器合作的,为此还特地邀请了松下幸之助参观自己公司的录像机工厂。而松下最终居然选择了日本胜利公司的VHS制式,这不能不让索尼大为恼火。
1976年秋的一天,盛田昭夫在他的接待室接受日本《财界》杂志记者采访,一向率直、敢说敢为的他满脸怒容,愤愤不平地说道:“我这段时间非常不愉快,我一直推崇信誉的精神。如果是在商场上竞争,怎么做都行。但是,说好了双方合作开发一种产品,他却单方面变卦了!我一直确信双方是本着合作精神一起做事,可我却太乐观、太幼稚了,最后招致他耍弄!”
第一节 松下幸之助:“请喝杯茶吧”(5)
当记者前去采访松下时,已是82岁高龄的他,只是平静地作答:“做生意就这样的。”言下之意是生意场上没有朋友,每个人都有自己经营的自由。
六、淡定从容
对于松下幸之助,无论是他生前还是死后,人们都给以极高的评价,而且这种评价不仅来自企业界、财政界,而且也来自各行各业的普通大众。外界的评价几乎都是对松下的赞誉。尽管如此,松下依然很清醒,他并不把自己看得过高,而是始终保持着淡定从容的个人修养。
随着战后日本经济复苏的步伐,松下幸之助以他特有的敏锐走出国门迈向世界,他的公司在50年代不长的日子里即已获得相当的进展。至50年代末,松下和松下电器已经成为很受世界注目的实业家和电器产品商。
从1958年起,仅在美国,松下就被《时代》、《生活》、《纽约时报》等有世界影响的报刊予以介绍。
松下最早获得的荣誉称号,是1958年6月由荷兰政府颁发的“奥伦治领导者声望”奖章,对获奖的那一幕,松下自己有颇多感慨。
那是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松下来到女王接见他的王宫。
他走进了一个并不起眼的房间。房间的布置十分朴素,一位50岁上下的贵妇人等候在那里。经人介绍,那正是女王本人,松下没有想到女王会亲自出来迎接,顿时手足无措,慌乱地从荷兰女王手中接过了奖章。
王宫之富丽堂皇,布置之简单朴素,女王之亲切大方,给松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让他深深感动。当时的情景使松下觉得,荷兰的繁荣和女王受到人们的爱戴不无关系。
在国外,松下获得的殊荣还有很多。
1976年,美国庆祝建国200周年,松下夫妇应邀参加洛杉矶的日裔游行祭典。
这是松下第二次访问洛杉矶。第一次访问时,该市市长把松下到达洛杉矶的那一天定为“松下幸之助日”。这一次,市长普瑞迪又向他赠送了“促进美日友好与参加游行祭典感谢状”。
1979年,松下在马来西亚受到政府的表彰,并接受了荣誉勋章。
在国内,松下也屡次受奖。
上世纪50年代,天皇夫妇在参观松下电器的高规、茨木工厂以后,授予松下“戴明奖”。
1961年,松下获得“日本广告奖”,这个奖项专门颁给那些对大众生活和宣传技术进步最有贡献的人。
1965年6月,松下以70岁高龄获得日本著名学府早稻田大学的名誉法学博士学位。
1965年,松下接受日本政府颁发的“二等旭日重光勋章”,奖励松下在日本重建中所作的贡献。
1970年4月,大阪举办了万国博览会,松下电器在其中专设“松下馆”,展出公司的优秀产品。由此,松下受到日本政府的“一等瑞宝奖章”,这是专门为那些制造出优异产品等的杰出人物所设的最高奖章。
1981年,松下86岁时,接受日本政府颁发的“一等旭日大绶勋章”,这是日本最高的奖章。
松下的晚年,荣誉接踵而至,可以说是荣宠备至。松下得到的荣誉来自多方面,无论国内还是国外,无论政府还是民间,人们都是因为衷心感谢他的卓越贡献才给予他这些荣誉的。这既是对他成功业绩的奖赏,也充分反映了他的多才多艺和卓越贡献。
因此,对松下来说,接受这些荣誉可以说是理所应当。
然而,在松下电器成立50年的时候,记者石山四郎采访了松下幸之助,松下对自己一生的事业成就也作了一番评价。
松下幸之助:回顾过去50年,我觉得有许多值得反省的地方。有许多事情现在回想起来,叫人总是有“这事不应该做才对”或者“这事怎么没有做到”的感觉。
石山:反省?
松下:虽然从表面看一切顺利,但确实有些事我自己觉得不对,或者站在公司的立场上也是应该反省的。如果仔细想想,这种事实在为数不少。
石山:创业50年以后,你自己认为可以给松下电器公司的成就打几分?
松下:差不多85分吧。
石山:还差15分吗?
松下:是的。不过,凡事都不可能十全十美,我想能达到90分的标准就不错了。
即使已退居幕后,松下先生仍是每天一早,必在内心高呼今天要做的事,他还时时自问:“这样是不是比较好?”并且也有率直地向大众表白的勇气。
京都大学名誉教授会田雄次评价道:松下先生有古代武士的脾气——守信、自律,绝不靠政治赚钱,彻底遵守商人道德。他诚恳、细心地谨守礼节,这一品性,也感染了公司全体员工,形成了一股稀罕可贵的“社风”。
而他最优秀的天资,就是不需要凭分析就能敏锐地靠直觉洞察一切,准确地判断事实真相。
松下先生在88岁高龄时,谈论“死”时毫无惧色,一如往常的安宁祥和,自然而不夸耀。他说:“任何伟人都不能不死。不过,死也是发展的一种形态。”
这就是松下幸之助,尽管获得了各种荣誉,却始终能够淡定从容,并且能够认真地对待自身存在的问题,不断地向前看,不断地发展自己的事业。其人品、修养的过人之处,由此可见一斑。
第二节 盛田昭夫: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1)
如果你是和机器沟通,当然可以完全以理性来思考。但如果你是和人共事,有时候你得让逻辑思路休息一下,才能够顺利地沟通。
——盛田昭夫
盛田昭夫不仅是一位优秀的商人,更是一位出色的演说家,他的真诚直率、他的积极乐观以及他的阴郁狂躁,形成了他独特的矛盾的个性,成为他区别于常人的标志。
一、用心关怀他人
盛田昭夫天性乐观,具有温文儒雅的个人魅力,十分重视和客户的沟通,他也深知“用心关怀他人”的妙处,他这一良好的品格修养为他的个人魅力加了不少分。
索尼公司在创始人盛田昭夫的带领下在全球市场上过五关斩六将,成功打入美国市场。终于在1970年在美国上市,成为国际商界的英雄。
盛田昭夫在总结自己的成功秘诀时,将所有的成功都归于自己的客户。他有一个小秘密,这个秘密给索尼公司带来了巨大的成功。
盛田昭夫在乡间有一栋别墅,在其书房里有一台电脑是谁都不能碰的。这台电脑是他用来进行客户关系管理的,在这台电脑里,他保存了自己一千多个重要客户的有关信息。
每次盛田昭夫要前去见客户,一定要打开这台电脑,仔细浏览里面有关这位客户的重要资料之后,才胸有成竹地出门。
有一次,为了洽谈一笔大生意,盛田昭夫和一位大客户一起吃饭。除了工作,他们也聊到一些其他问题:关于生活,关于其他事物的看法。他们聊得十分投机,席间他们谈笑风生,气氛十分融洽。
突然,盛田昭夫把他的陪同叫过来,并在他耳边轻轻交代了几句,就让他退出去了。盛田继续和客户开心地闲聊。
不久,陪同进来了,手里拿着一个大大的礼盒,盛田让他近前来。
盛田笑容可掬地对这位客户说:“恭喜您啊,您母亲明天70大寿,我这里备了一份礼物作为寿礼,不成敬意,请笑纳!”
这位客户深感意外,惊讶之余,对盛田昭夫也更有好感了。
毫无疑问,他们之间的合作愉快而圆满。
盛田不愧是沟通高手,他就是这样,用心真诚地去关怀对方,任何细节都不放过,为自己赢得了尊重,也赢得了赞誉。
二、幽默和热情是天性
在那些和盛田昭夫有过长期交往的西方人看来,盛田昭夫和他们在生意场上遇到的“典型”日本商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盛田昭夫既非沉默寡言,又不过分张扬,既不冷漠无情,也并非高深莫测。相反,他就像一部马力十足的发动机,他喜爱社交、热情主动、魅力无穷、幽默风趣。
彼得森曾经重点谈到过盛田的幽默感和他的热情:“日本人相对来说是反应性的,即在社交方面往往比较被动。而盛田昭夫是个例外,他充满热情、喜欢和人打交道。他爱说爱笑爱唱。我至今还记得他们公司推出卡拉OK演唱设备时拉我和我的同事们一起唱歌的情景……”
盛田昭夫曾经在奥古斯塔和彼得森相约一起去打高尔夫球。第二天清晨六点半,彼得森还在被窝里时,盛田昭夫就已经起床了。
打完18个洞后,彼得森大汗淋漓,盛田昭夫却似乎并不过瘾,他说:“为什么不再打18洞?”
等打完36洞,彼得森已经筋疲力尽了,盛田昭夫却依然显得精力充沛。他似乎总是这样有使不完的能量。
此后,每次他一到场,大家就很高兴,因为他们知道,和他在一起会很愉快。
三、我能不能讲真心话?
第二节 盛田昭夫: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2)
盛田昭夫讨厌掩饰,也讨厌假装,他率性而为,喜欢听从内心的声音,总是希望能够讲出自己的真心话。
1974年,盛田昭夫和妻子应邀去前苏联。在他们动身去莫斯科之前,有人劝他们带上瓶装饮水、毛巾和卫生纸,因为他们听说前苏联的条件很艰苦。但是这个提醒一点也没有必要。
盛田昭夫和妻子一点也不讲究排场,他们参观工厂时,尽管翻译提醒道:“面饼是体力劳动者的食品,你们还是不要吃了吧。”但他们坚持和工人站在一起,享用那种包有肉菜馅的小面饼,而且吃得津津有味。
当时接待盛田夫妇的人叫叶尔曼·吉希尼,是科学技术部委员会的副主席。当时的苏联在家电技术方面比日本和西方落后八到十年。他们的工具既粗糙又笨拙,生产技术的效率很低。
在访问即将结束的时候,吉希尼微笑着对盛田昭夫说:“现在,盛田先生,你已经看到了我们的工厂,了解了我们的能力。在我们国家没有通货膨胀,也不用增加工资。我们有一支非常稳定的劳动大军。我们愿意在分包的形式下与你们共享这一切。”
但是,盛田昭夫对自己参观中所见到的一切并不以为然。
他看了一下周围的人,他们都在等待他的讲话。盛田悄悄地问:“吉希尼,我能不能讲心里的真话?”
吉希尼说:“你想讲什么就讲什么好了,你应该全都讲出来的。”
于是,盛田昭夫就这样做了。
他说:“我要对你们讲真话。在日本,我们调动最优秀的人才,花费多年的时间寻求提高效率和生产力的办法,哪怕是在螺丝刀这样简单的事情上都要下很大的工夫。我们曾经绞尽脑汁去找出每一种应用条件下电烙铁温度的精确值。你们在这些方面却未做任何努力,好像没有必要一样,因为没有人在乎这些事。”
“说实在的,吉希尼先生,您这样客气地款待我们,又带我们到处参观,我不好意思对任何一件事提出批评,但是我必须告诉您,我无法忍心看到在您这样的条件下生产索尼的产品。我不能向您提供我们的产品技术。”
吉希尼听完后,对身边的一位助手示意了一下,那位助手于是递给他一个小型的、粗糙的、盒式的前苏联造晶体管黑白电视机。
吉希尼说:“盛田先生,我们正准备把这种电视机销售到欧洲去。请谈谈您对此的看法。”
盛田昭夫又一次不得不问他:“我可以说心里话吗?”吉希尼点点头。
于是,盛田做了一个深呼吸,然后开始说:“吉希尼先生,前苏联有伟大的艺术天才,例如你们的音乐家和舞蹈家。你们继承了丰富的艺术遗产,你们的演员在世界上享有盛名。你们是很幸运的,因为在你们国家同时拥有技术和艺术。”
“但是为什么我却没有看到两者在这台电视机里的体现呢?前苏联既有技术又有艺术,为什么就不能把它们结合在一起从而生产出令人称奇的产品呢?坦诚地说,根据我们对市场和消费者品味的了解,我们不认为这样丑陋的电视机有任何商业价值。”
盛田昭夫话音刚落,人们都感到了震惊,空气也似乎凝滞了。短暂的沉默过后,吉希尼转过身去对那位通讯部的官员说:“你对盛田先生的评价作何感想?”
那位官员一本正经地说:“我们理解您说的话,盛田先生。但艺术并不在我们的管辖范围之内。”
盛田昭夫也平静地说:“哦,我知道了。我只不过说了我想说的。如果您愿意给我一个这样的电视机,我将把它带回东京,我会让我的工程师给您提出改进的意见。”
第二节 盛田昭夫: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3)
后来,他真的这样做了,并让索尼公司的工程师寄回去一个很长的报告,提出了对电路的重新设计和其他一些改进措施。
四、直言不讳
盛田昭夫曾经还与中国领导人邓小平见面交谈过,他的直言不讳给人们留下了极好的印象。
1979年,由于引入了社会主义的市场机制,中国在农业领域里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功,大大地提高了生产力。农村的发展政策还形成了劳动力向劳动密集型轻工业的平稳过渡。但是大型国有企业的现代化进程却非常艰难。
当时的中国,已经成为索尼公司产品的长期客户,在北京市中心的长安街王府井路口,还树起了巨大的广告牌,多年来一直为索尼的产品做广告。
1979年,盛田昭夫乘坐猎鹰喷气机飞往北京去访问中国政府的领导人。他的朋友亨利·基辛格帮助安排了与邓小平的见面。
盛田与邓小平在一起度过了一个小时,在人民大会堂的一个大厅里,他们坐在厚厚的沙发上,大厅的天花板很高,墙上挂着中国壁画。
对于中国正在进行的现代化建设,盛田昭夫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坦诚地指出,中国新的现代化项目中有很多低效率的现象。
在一个小时内,他们讨论了很多局势,邓小平并不太动声色,主要是让盛田昭夫发表意见。
盛田很坦率,他讲述了自己在上海的参观经历。
他说,在上海的一家工厂里,有一台很老式的自动锡焊机,由于焊出的零件质量太差,根本无法使用,因此一直搁置在那。
而大量的工人就坐在组装线旁抽烟和闲聊,没事可干,因为合适的零件不能按时交到他们那里。
盛田昭夫说,在现代化的运动中,如果工程师和经理们只沉溺于个人的兴趣,只是想买机器或者成套设备,而不去协调整个行业的活动,是达不到建设的现代化的目的的。
邓小平听完,连连点头。
在上海的一家工厂,盛田昭夫还吃惊地看到一台崭新的自动化机器正在为焊于电路板上的电线端头剥除绝缘材。电线端头剥皮是一项简单的工作,用手工完成既容易又经济。
他说:“那台机器的速度很快,它工作一个班剥出的电线可以供全厂用一个月,这样的机器是不能帮助解决中国的失业问题的。”
当时,日本和欧洲的产品在中国有限区域的市场上展开竞争。不管是什么产品,本地货与进口货在质量和设计上的差距仍然非常明显。
对此,盛田昭夫也坦陈了自己的观点。
他说:“在现代化的运动中,中国没有工程管理,只是热衷于从日本购买现成的设备,比如彩色显像管、集成电路和其他零件,但是却没有一个总体规划来对所有的工厂和设备进行协调。在设计产品时,需要充分地考虑当地的条件以及人们现在和将来的需要,这些都是设计工作中最重要的依据。”
盛田指出,如果他们想为中国大众制造消费品,那么这些消费品就必须简单、实用和便宜。就必须对产品进行调整以适应当地的条件,例如供电情况。
另外,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的国家,产品就必须非常结实,既要耐受某些地区的炎热和高湿,又要耐受其他地区的干燥和寒冷。一旦产品销售分布广阔,还必须花很大的气力去建立服务网点。这意味着产品必须设计得经久耐用,在离开工厂前还要完美地通过可靠性试验。
毫无疑问,盛田昭夫与邓小平的这番谈话,对中国经济政策的制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第二节 盛田昭夫: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4)
在这以后,政府颁发了允许外国公司与中国国营企业合资办厂的新法律。在合资法中也声称准备承认私有制,允许一部分外国人所有制的自由,允许外国人担任最高管理职务。
五、“他是不寻常的日本人”
1962年时,世界上只有很少的UHF电视台,但美国的联邦通信委员会(FCC)却要求所有的电视机除了有标准的VHF调谐器之外还必须装上UHF调谐器,这使得索尼公司犯了难。
此前,索尼公司已经制造了好几种型号的小电视机,包括有名的“大肚子”电视机,其实这是一种使用电池作为电源的微型电视,屏幕只有4英寸。
为了推广这种新产品,索尼公司曾经邀请了有名的评论家大宅壮一为这种电视机做广告,广告中大宅将这种小型电视机放在自己的大肚子上,躺在床上观看,以后很多人便把这种电视机称作“大肚子”电视机。
在这样小的电视机上除了标准的VHF拨盘之外还要加上一个UHF调谐器真是一个相当大的挑战,那时能够收到的UHF电台相当少。后来,随着技术的发展,他们才可以将所有的频道全部放入一个电子拨盘中。
UHF的规定出台时,牛顿·米诺是FCC的主席,他对日本很感兴趣。
当盛田经介绍与他见面时,盛田昭夫开玩笑地说:“米诺先生,我不喜欢你。甚至在我们见面之前你就给我惹了不少的麻烦。”米诺先生追问原因,听完解释后,他们同时哈哈大笑。
后来,他们成了好朋友,当盛田去华盛顿介绍U-Matic磁带录像机时,他还邀请米诺一起参加聚会。
米诺先生问盛田:“我能不能带一个朋友一起呢?”
“当然可以,欢迎欢迎。”盛田昭夫答应得很爽快。
米诺先生带来的人是亨利·基辛格,当时他是白宫的政策顾问。盛田和基辛格聊了大约十五分钟,多少相互熟悉了一些。
数年以后,基辛格成为了美国的国务卿,在东京的一次招待会上,他们再次相遇了。盛田昭夫以为基辛格已经不认识自己了,令他感到荣幸的是,第一眼时基辛格就叫道:“嗨,盛田先生。”
在这次招待会上,他们也讨论了日美间的贸易问题。由于日美之间双边贸易不平衡,有些美国制造商抱怨说,日本市场对于他们的产品是关闭的。盛田昭夫也为贸易争端对他们之间产生的总体影响感到担心。
盛田昭夫对基辛格讲了他深信无疑的一些观点:“您知道,基辛格先生,我们日本人对美国有很深切的亲近感。”
“我现在认为美国人有时会错误地将朋友视为敌人。从根本上讲,除了二战的悲剧之外,一百多年来,日本一直是美国坚定不移的朋友。基辛格先生,我希望日本人和美国人共同努力,避免重犯过去使我们成为敌人的同样错误。”
几个星期以后,盛田昭夫收到一封信,信中说基辛格对他们的谈话印象深刻。从那以后,盛田昭夫也见过基辛格多次,甚至有机会以非官方的方式安排他与日本政界和商界的重要人物会面。
亨利·基辛格对盛田昭夫的评价是:“我感到日本人不太容易沟通。他们一旦走出自己的圈子,需要与其他文化交流时,沟通起来很困难,因为他们觉得自己不具有独立做出决定的权力。盛田昭夫是个例外。尽管他是个非常爱国的日本人,一个坚定的日本观念捍卫者,但他能够以一个非日本人的方式进行交流……他可能是我所见过的最具外交能力的日本人。”
六、不折不扣的家庭君主
尽管在外人面前,盛田昭夫既幽默又热情,然而,在家中,他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君主。
当他需要夫人在身边衬托社交气氛的时候,就希望她到前边来,另外一些时候,他又希望她待在后面。
对于儿子,盛田是一个强权的父亲,他需要绝对的顺从和服从。什么倾听、换位思考等他在社交场合熟练运用的技巧,在家庭关系中都不复存在。
在家中,他需要其他人无条件地理解、琢磨他的意愿,并且不打折扣地去贯彻执行他的意志——他推崇拿破仑的一句话:“我要求人们服从我,哪怕是幻想也得服从。人们应该毫不费力就找到我的幻想,找到我专注于这种或那种娱乐之时的幻想。”
颐指气使是日本当家人的一种常态,也可以说是把他自己的生命全部交托给家族的补偿或代价。
这样的做派,与全球化市场的运作大相径庭。盛田昭夫当然知道这种矛盾,更知道一个成功的日本商人为摆平这种矛盾所必须忍受的东西。
为了家族的事业,盛田昭夫经历了常人所不能及的压力、紧张、阴柔、张狂、暴躁等,在他身上,常常蕴藏着一种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狠劲,而这种“就是死了也干”的精神,正是日本人所推崇的一种“圆熟”境界。
在盛田昭夫的商业历险中,那种“无我”所带来的蛮横或伟力屡屡被彰显出来。这或许是解读日本商人这个“两栖动物”的最好标本了。
几十年如一日的心理紧张,终于在1993年11月30日那天集中发作,一种巨大的晕眩袭向这位正在打网球的老人,盛田昭夫中风了。
在医院持续四个小时的手术中,医生从他的大脑里取出了一块高尔夫球大小的凝血块。他的左半边脸和身体已经瘫痪,并丧失了说话能力,但意识仍然清醒。
然而,从此,盛田昭夫再没有重返索尼公司。1999年10月3日,这位既幽默热情、精力充沛又强势专制、张狂暴躁的矛盾型伟大人物离开了人世。
第三节 本田宗一郎:社长没有办公室(1)
光看别人脸色行事,把自己束缚起来,就不能突飞猛进,尤其是不可能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年代里生存下去。这种人很容易就会掉队。
——本田宗一郎
作为当代著名的技术专家,本田宗一郎并不是“技术唯一主义者”,他更是一位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他低调,他有爱护员工的“仁”,也有替企业作出判断的“勇”,更有使企业不失败的“智”。正是有了这样的“三位一体”,本田公司才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一、年轻气盛
年轻时的本田宗一郎,性格暴躁,容易走极端,也曾经干过不少荒唐的事情。
一次,税捐处的人员通知宗一郎前去面谈,宗一郎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但还是依约前来。
税捐处长说:“本田先生,今天请你来不为别的,是贵公司有漏税行为。”
一听这话,本田就急了。他瞪大眼睛地说道:“啊?这不可能,我们公司向来遵纪守法,绝不偷税漏税。”
“口说无凭,我们已经掌握了充足的证据,可以证明你的下属确实有漏税行为。”说完,处长就叫工作人员摊开账本给他看。
“我认为,这些开支不算偷税。”宗一郎撇撇嘴巴说道。
最后,宗一郎终究争不过,滨松分店被补交了一大笔罚金。
宗一郎心里很不服气,渐渐地,由不服气上升到了不满,再由不满升级到愤恨,总想找个机会报复一下。
一天晚上,宗一郎和几个朋友在一起喝酒,喝到七八分的时候,宗一郎站起来说:“税捐处简直就是欺人太甚,现在我就去教训它,你们够朋友的话就跟我一起来。”
他的朋友一听,果然就跟着宗一郎,拔腿就往税捐处跑。
来到税捐处门前,大伙从附近消防水栓拉出橡皮水管,拧开水龙头,对着税捐处办公室的门窗一阵乱喷。足足喷了十多分钟,然后大家才哈哈大笑地离开。
第二天,报纸以显著篇幅报道了宗一郎和几个年轻人大闹税捐处的消息。看到消息,宗一郎才慌了神,意识到自己喝醉了酒,闯了大祸了。
他觉得自己做错了事,应该勇于承认。于是,他和几个好友一起来到税捐处,亲自道歉,并赔偿了损坏的门窗。
此事之后,宗一郎收敛了很多,经过一些事情的磨砺,他的性情也有很大转变,不再冒冒失失、年轻气盛,而是变得更加成熟理性了。
二、寓乐于玩
当然,宗一郎从不沉迷酒色,他从不去赌博。他的宗旨是:娱乐时尽情娱乐,工作时认真负责、一丝不苟。
他喜欢下棋,自认为自己棋技不错,因此经常到处“挑战”,有时吃完午饭,他就在餐厅摆开棋局,邀请旁边的员工:“喂,我们来下一盘过过瘾吧。”
员工们知道他争强好胜,只喜欢赢不喜欢输。为了讨得宗一郎的欢心,他们往往都投其所好,经常故意输棋。
每次这种时候,宗一郎就高兴得手舞足蹈,大叹自己的棋艺如何如何高明。对手也只是抿嘴而笑,并不点破他。
然而,有一次,宗一郎在技术研究所里和人下棋,输了三盘,而且输得很惨,他十分沮丧。
从不服输的宗一郎,在事实面前终于不得不“俯首称臣”,他面露愧色,主动认输:“唉,我这个高手今天都输了,你是高手中的高手呀。”
周围的人都拍手叫好,有一位打趣道:“老头子,实话告诉你吧,他是专业棋手,我们故意把他请来,为我们出气的。”
宗一郎笑骂道:“你们好呀,竟然故意在背后捣鬼,存心要让我出丑,真是岂有此理。”
第三节 本田宗一郎:社长没有办公室(2)
宗一郎和员工之间的关系就是这样的融洽,他可以和员工开玩笑,也允许他们戏弄自己,从来不真生气。
本田宗一郎说:“工作之时,有等级之分,也有领导与被领导之别。但是,离开了工作岗位,大家都是朋友,都是平等关系。若有人说董事长十分骄横,我会十分难过。我知道他们,我输得越惨,出的丑越多,他们就越开心。他们一开心,工作起来才会更卖劲。”
本田宗一郎就是这样一个聪明的领导。
三、十字螺钉的惊喜
作为经常出外考察的领导,本田宗一郎形成了一种随时观察的品格,他十分敬业,从不轻易放过任何有利于公司发展的机会,哪怕只是微小的细节,他也可以从中窥见发展良机。
1954年6月9日,本田去欧洲学习考察。欧洲汽车公司的先进技术让本田宗一郎大开眼界,他参观得不亦乐乎,也暗自下决心:一定也要让本田公司发展追赶到他们的技术水平。
欧洲之旅即将结束之时,本田倾尽身上所有的钱,全部用来购买了摩托车零件。
为了不让行李超重,他甚至把所有的衣服都穿到了身上。7月17日,本田回到日本,他的搭档藤泽去迎接他。
看着藤泽一脸憔悴的样子,本田宗一郎忙关切地问候他。原来,在本田离开日本的那段时间里,由于工作效率的问题,本田公司内部发生了很多事情,藤泽处理了不少危机。
听完藤泽的讲述,本田心里非常难过。
“啊,对了。”本田突然想起了什么。
他开始掏口袋,可是掏了半天也没有掏出来什么,原来他的口袋里塞满了各种各样的东西。
突然他叫起来:“哦,有了,掏到了。”
藤泽一看,本田摊开的左手掌上,露出了一颗钉子。而他的手,被划得满是伤痕,鲜血淋淋。
藤泽心疼地说:“这是什么啊?看你的手都被划伤了。”
本田毫不在乎,兴奋地说道:“我在参观意大利的工厂时,看到他们的地上正好有颗十字螺丝钉,我想肯定会有用处,就顺便拿了回来。”
藤泽问:“这小玩意能干吗啊?”
本田高兴地说:“我们不是工作效率不高吗?这是一颗十字螺丝钉。用它,可以大大提高生产效率。”
原来,要连接材料,要么用焊接,要么用螺丝钉拧紧。用焊接的方式更费事,所以大多数公司还是采用螺丝钉。
然而,那时候日本只有一字螺丝钉,这种螺丝钉只能用手工操作,对于改进工作效率起不到根本的作用。
在本田之前,十字螺钉还没有在日本市场上露过面。如果采用了十字螺丝钉,就可以用压缩空气的方法,用机械器具就可以拧紧,如此一来,就可以大大节省劳动成本。
从遥远的大洋彼岸到日本,本田宗一郎就这样揣着这颗十字螺钉一路相随,他带回来的十字螺丝钉,不仅仅是带给本田技研,也是带给整个日本工业生产的一个革命性礼物。
四、低调做人,高调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