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神奇的学习

_4 张会祥 (现代)
  自从我给孩子制订了赶超式学习战术后,孩子肯定会遇到一些具体的问题,有些问题他是不能逾越的,家长老师也不可能通过努力去改变——比如,炘炀现在是大学生阶段,人格操练,情趣爱好,还属于烂漫混沌的孩子心性。这一点,你无法去改变,更不能因为他成为“公众人物”后,头脑一发热就试图想去改变。
  到今天为止,我从来没有因为媒体舆论有一些泼冷水——包括某些人“等着看”之类的预言,于是去语重心长地对孩子说:“人家等着看笑话呢,孩子,咱们可得要挣回这个脸面,不能等着人家看笑话。你要争气呀。”
  我不会对孩子说这一类负气的要面子的话,我不会把一些不该由他负担起来的让他去承担。
  同样的,他学业在突进的过程中,环境不断在改变。一方面,我要维护他的纯洁和童贞的心灵世界,另一方面,我必须应对他随着环境变化而带来的问题。
  他的初中学习的轨迹基本上是这样的——
  初中一年级只上了一个学期(半年),利用假期在家里学完初一下半学期的全部课程并初二部分课程。第二学期时直接进入初二下半学期的学习,初二年级的后两个月里,出现情绪波折,听课的专心程度、月考的成绩都出现了一些不正常的情况。周围也出现了类似“跳级跳到头了”“冒进的隐患暴露出来了”等说法。我这个当爹的想省事都不可能,本来还想让他在学校里再坚持一下的,但学校也本着负责任的态度,劝我把这孩子领回去。无奈之中,我在整个初三阶段全职带他学习整个初三的课程(包括部分高中英语)。
  正是这种出于无奈的选择,反而让我确信了“框架法”和“重节奏轻回头”的独特学习方法的正确性。根据他在家学习的实际效果,我还在补课(准确地说是“追课”)的过程中渐渐改变了让他按照正常进度读完高中的想法。
  这个阶段,有一些愉快或者不愉快的经历——全国有名的大教育家魏书生见了我这个儿子,对他是一种勉励。因为孩子的个性问题,有一位老师朝他吼了一声“你给我滚出去”,又让我为他担心了一阵子。可以说,他的初中阶段是令我百感交集的时期。
------------
家长怎样应对“孟母三迁”式的困惑(1)
------------
  炘炀是2002年8月31日到盘锦三中报到的。这么小的孩子混在一堆大孩子中报名,不光是同学们感到好奇,连陪送孩子来学校的家长也感到挺有趣的。
  “呀,这么个小不点!他能上初中?”
  “啧啧,小样儿——他抱得动书本课本吗?”
  “你看人家这么小就考上了初中,你都这么大了,要是学习还不如人家,你羞不羞啊?”——这是家长家训自家孩子时说的话。
  我和孩子早已习惯这样的目光和这样的议论——从孩子跳级到小学三年级时,他就开始不断地面临这样的差异。
  这种差异会不会给孩子的心灵造成不适应?会不会给张炘炀带来另外一种干扰?
  几年来的经历证明:张炘炀还是能够适应环境的不断变化的。
  这里面有几个客观上的原因:
  炘炀年龄相对偏小一点,老师格外关注照应,他获得了比他年龄大的同学的照应和爱护。从小学到初高中,这方面感人的事迹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小学时,经常有同学把他护送回家,学校老师也挺关心这孩子,一再关照班干部和其他同学多照顾他,在平时多让着点他。
  炘炀虽然不断接触新同学,但是他面临的环境还是比较单纯的,再加上他并不呆头呆脑,性格挺可爱,所以从没有发生同学因他年龄小而“大欺小”或者欺生的情况。
  炘炀生活中并不缺乏常来常往的小伙伴,我对他的“社交生活”是非常支持的。他下学后,只要不在屋里,我就知道他一准儿去找小伙伴儿玩了,他也能够掌握玩耍的一个度,到了一定时间自己知道回来,不用大人催。
  在炘炀成长过程中,我们基本上没有面临诸如“孟母三迁”式的麻烦。
  我明确了一个方针:炘炀不断更换学习环境,不断接触新面孔的时候,对于他的“对外交往”,家长不但应当鼓励,而且应当积极创造条件。
  在主观方面,我这个当爹的也去积极跟老师沟通,了解张炘炀在班级上的举动言行,为他每一次积极融入集体活动的行为感到高兴。
  有一天我去接炘炀放学,到了教室看到没有人,正纳闷,一位同学告诉我:炘炀去上音乐课了。开始我还有一些奇怪,他这个班的课程表上没有音乐课这一门呀?后来我想起来了,这是学校做出的特意安排,让张炘炀到别的班级去上音乐课。难怪炘炀头几天还在念叨:怎么都说好了,音乐课却老不上?
  我赶快到音乐课教室去,从外面看进去,里面听课的人挺多,大概是上公开课吧。我听到学生们在唱——
  “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
  我明白了,正在教解放军的军歌呢。我透过人群往里一瞅:炘炀坐在座位上,精神振奋地唱着军歌,还挺像那么一回事。
  唱歌唱到一定阶段,老师把歌谱抄到黑板上,开始讲课,说:下面给同学们做一个开动脑筋的练习。这首歌是进行曲的节奏,又是我们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歌,它的旋律昂扬振奋,体现了我们人民军队的高涨的士气。今天老师希望你们做一件事,你们听了、唱了这首歌以后,请根据你的理解用诗歌或画的形式表现出来,谁愿意第一个说?
  下面的同学热闹起来了,有地说“红五星”,有的说“飞机大炮”……这时候,张炘炀举手了。老师把他叫到黑板前,问他:你是联想到了一幅画呢,还是一首诗。
  张炘炀笑眯眯的,也不说话,伸手拿起了一根粉笔,唰唰唰唰在黑板上画了起来。我忍不住凑到了教室门口,要看看这小子到底画些什么。
  一看,他画了一列火车,还有铁轨,还有小房子表示这是车站。
  我禁不住点点头:有那么一点意思。
  老师让炘炀自己解释一下画的意思,炘炀说:我画的是火车在铁轨上行驶,几截坡路表示军歌的几次高潮,车站表示火车进入终点,我们的歌也就结束了。
  我乐了:这小子不赖嘛。
  老师也大为高兴,当场夸奖张炘炀思路有开创性,很新颖,证明他思想活跃。下课了,张炘炀得意洋洋地出来了,看着我,撇了撇嘴,意思是说:哼,我厉害吧。
  能够在集体活动中得到肯定,这是孩子最求之不得的。
  进入初中阶段后,学校方面想得很周到,主动跟我提出:这么小的孩子,就特殊点儿吧。有一些集体活动——比如早操什么的,就免了吧。
  我想了想,还是决定让炘炀跟着班级的节奏一致行动,毕竟孩子不是“学习机器”,应该让他在学校的环境里全面均衡的发展。
  要想参加早晨的集体操,就不能睡懒觉。我看得出来炘炀积极性很高,早晨五点半就起来了,边穿衣服一边嘴里念念有词,还催着老爸“不要磨蹭”。
  早晨的气温一般要低一些,我们送他去学校的时候,会注意到给他增加衣服。但有个别时候也忽略了,没有给孩子加足够的衣服。后来我就听说了这么一件事。那天全校早操,有点小风,班主任张老师一边巡视一边观察着各位同学的表现,她看见了队列里的张炘炀,觉得他穿得单薄了一点,就叫他:“张炘炀,你冷吗?”
  张炘炀笑嘻嘻地说:“老师,我不冷!”
  张老师提了他身上一把:穿得不多。就把她的外套脱下来给炘炀披上了。
  我们两口子听到这件事,都挺感动。炘炀的母亲还特意把这件事写到《成长日记》里。
  炘炀的顺利成长,确实得益于他所处的“大环境”和“小环境”,小环境就是父母给他的温暖关注,大环境就是他所处的社区、周围——尤其是学校,学校的老师和他那些友爱善良的学兄学长们给他的照顾和关怀。
  当张炘炀进入大学校园时,媒体上公布的张炘炀最出名的一张照片就是:张炘炀穿着军服,小小的个头却走在学兄学姐的前列,煞有介事地担任着旗手的角色。
------------
家长怎样应对“孟母三迁”式的困惑(2)
------------
  部队为张炘炀搞到这一套小军装可不容易,大学军训结束时,这套小军服作为部队的叔叔们送给张炘炀的纪念物,被我们保存了下来。
  一看到这张照片,我就想起了在初二年级发生的另一件事。这件事也跟服装有关,快到夏天了,炘炀还没有这个季节的校服。我跟他初二的班主任徐老师提了一下这件事,可一段时间我也忘了这件事。可有一天,三中校服厂的师傅通知我:带着炘炀去试一下新校服。我挺纳闷:这孩子什么时候去量的尺子,怎么从来没听到过他提起过呀?
  一到了服装厂里,我才知道,是炘炀班上的同学带着他量了身材,一般同学的裤子都是扎皮带的,校服厂的师傅特别细心,格外问了炘炀一句:你会扎皮带吗?炘炀挺羞涩地摇摇头,师傅就自作主张给他配了松紧带。
  全班一色的校服,惟独炘炀的校服与众不同,不但号码小,而且裤子上还有一个与众不同的机关——松紧带。
  我一边帮孩子试穿新校服,心里暖洋洋的:从这些小事,小的细节上,体现出炘炀所处的环境真正让我们家长感到温馨,感到放心。
  我也相信这些人与人平等、友爱交流的事,会给他幼小的心灵带来好的影响。
  初一的学习我让他随着教学大纲走,第一次月考考了全年级76名。
  考试的技巧——什么样的题先做,做选择题的注意事项,养成做完以后检查的习惯,等等。这些个必要的应对措施,包括通过“猜”“蒙”在选择题上捞点便宜的招数(也是下策),我们也是不厌其烦地提醒他,暗示他——我承认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我本人在这方面也不能够脱俗。但说实话,这方面又恰恰是收效甚微的。
  今天反省这一切,收效甚微可能未必是一件坏事。
  五年以来张炘炀在身心上面对各色各样的差异,我们家长一方面替他操心,另一方面也忍不住让他心眼活络一点,比如在考高分上来一点小小的“聪明”。但是孩子的内心深处就是接受不了,从一年级的入学考试到高考,永远在抗拒着靠“聪明”拿分。我没有想拔高这件事的含义的意思,但从这个细节上,确实有不少值得我们深思的东西……
  关于初中一年级张炘炀的考试情况,他母亲有一段比较详细的记载——
  ……今天孩子的第二次周考成绩已全部公布了,这次考试是在11月9日周六上午进行的,仍然是单人单桌,正规的考试只考了语文、数学、英语三门。成绩分别是语文85分,数学86分,英语82.5分班级名次第13名,年组名次为第71名,比上次还有进步。这次考试题难度较大,所以学生们的成绩都不是很高。
  这次考试孩子的语文成绩非常理想,第一道基础知识题共33分,全部答对,第二道题阅读理解也只差了5分,得了32分,作文的题目是“朋友”,写得也比我们想像的要好,满分是30分,得了20分,这样的成绩特别是基础知识和阅读理解答得这样的,我们觉得非常的满意。刚考完试后,有的学生(孩子考试坐位后面的同学)可能看见了孩子的试卷,试后跟他爸说:“张炘炀语文的选择题错了好几个。”他爸也信以为真,以为确实如此,估计这次语文的分数可能会较低,但是成绩出来后,卷子也发了回来,我儿子的语文选择题全部答对,这足以证明那个同学的基础知识不一定比张炘炀强,这次肯定是她的语文基础知识没有张炘炀多。这也让我们对儿子的实力进一步相信了。
  数学考试得了86分,卷子没有带回来,孩子也向老师问清了情况,老师说可能是分卷子时混到别的班了,没有找到,据孩子自己讲,后面的应用题还是全部答对了,选择、填空题上他容易出错。英语卷子带回来了,他爸看后说,有的题他是会的,就是马虎,要不然能得90分以上,还有就是听力题一开始说读两遍,结果只给读了一遍,有很多同学都等着听第二遍后进一步确定答案结果没机会了,孩子也是类似的,听力错了7分。
  据监考老师说,孩子答题速度挺快,可毛病是答完后就不知道从头再检查一遍,剩下的时间就等着或者自己画着玩了。孩子还是小的原因,也没有什么压力,所以很轻松。
  这次考试孩子的名字,照片仍在班级的光荣榜上……
  对于考试成绩比较理想的学生,学校照例要张榜表扬的。张榜的那一天,我和炘炀都去看了那个榜——特别有意思的是,那张榜的排列方法不是按名次从上至下的排列,而是从左至右——这样成绩排在中上游的张炘炀反而被推到了最显眼的位置:他佩带者红领巾的照片在光荣榜的居中上顶处,看起来神气得不得了。
------------
对不良苗头的最佳解决手段
------------
  按照一般人的想像,炘炀频繁地跳级,与跟他年龄相差很多的大哥哥大姐姐相处,会不会因为他自己过于骄傲而因为不懂事被人讨厌,或者因为个别孩子心理不平衡对炘炀产生嫉恨,而带来一些不必要的摩擦和不愉快?
  我前面说过,张炘炀有一些执拗的个性,为人处事也不是那么令人放心。但是,不能因为他身上有一些令人不放心的脾性就永远把他拘在我们两口子身边。孩子接触年龄比他大的同伴,确实面临一些为人交往的新课题,家长也不敢掉以轻心,对于炘炀面对的外部环境变化的问题,我们采用了以下的几个措施。
  一是打预防针,采用正面教育的手段。针对他的一些毛病:比如爱怪叫,犯犟,进行事先的预警。
  跟他讲道理的时候,我们注意到方式方法:不翻来覆去长篇大论,要相信孩子的智性,有些可能超越他理解力的话题少讲或不讲。有些不是毛病的“毛病”——如爱说一些异想天开的很幼稚的话,这个由他去,顶多在班级上闹闹笑话,出出洋相,他那么小的年龄混在一班大孩子中间,不出洋相不闹笑话那才奇怪哩。
  二是我要勤于跟老师沟通,掌握他在班级上的动向,这种交流,尤其要注意的是:你交流的目的是为了帮着老师减负。老师这个行业,是有职业的压力的,他又不是面对你家一个孩子,作为家长,要充分理解老师的辛苦,不能在沟通中一味给老师增添压力。
  对孩子在学校这个环境中可能遇到的人际矛盾,我做到两点:
  一是对各种各样可能出现的复杂情况要有预见。
  我在接送孩子上学下学的时候,也时常观察孩子可能接触到的环境:如网吧,游戏厅等。孩子周围的外部环境是复杂的:“下暴”,各类不良因素侵染,这一类情况,家长一定不能掉以轻心。
  除了这些非正常因素外,孩子面临的大多数“外部碰撞”都集中在校园里。我的态度是:即使出现了不愉快也要冷静对待,能化解的就尽量去轻松化解。
  有一天,炘炀回来学话,说他今天跟班上的一个男同学绊起嘴来了。那个男同学随口来了一句:“我×你妈!”炘炀就回嘴:“我×你爸!”
  要是没有一种预见,一般人可能会紧张得不得了:这可是严重情况!
  可我的态度是:对炘炀妈妈使了一个颜色,冷笑了一声,不置可否。
  事后想来,我这种淡化矛盾的处理方式可能是面对这种情况的最佳处理方式。不置可否,冷落冷落他,让他扫扫兴,比那种如临大敌式的紧张反应,比呵斥,责骂,追究,上纲上线,更容易让这个问题“Pass”过去。
  他这个年龄,压根就不懂那种粗话的意思,要是我一下子跳起来做出激烈的反应,他反而会增加了好奇心,会莫名其妙地产生一些小小的兴奋,那可就坏事了。动画片《狮子王》上的那个坏“叔叔”,他想祸害一个不懂事的孩子,方式很简单,正颜厉色地警告孩子不准到某个地方去就可以了(后果一定是被警告者非去那个地方不可)。
  “×你爸”事件就这么开了一个小头,然后就“无疾而终”了。
  后来我也没有去学校盘查追究,我相信这只是一个偶然事件,那个开口骂张炘炀的同学,多半也是模仿社会上的不良语言。我不相信他会翻天。
  同学校里的大哥哥大姐姐们交往时,也有不少趣事。
  张炘炀回到家里,很得意地“报告”我:“我现在有两个保镖了。”
  所谓“保镖”,就是老师安排的负责照顾他的两个大哥哥,平时盯着他,照应着他,以防他出事。有时候,“保镖”还要护送他放学。
  我哈哈一乐:“你懂保镖是什么意思吗?”
  张炘炀翻着眼珠子,“保镖就是……同学们往楼下冲的时候,他们就一左一右地罩着我,不让我被挤着碰着。我鞋带松了,他们就帮我系鞋带。他们做得好,我会赏赐他们;他们做得不好,我会告诉他们……”
  “你拿什么‘赏赐’他们呢?”我问。
  “我……我……封他们当官,当大将军。”
  我呵呵一笑,不想扫他的兴。
  等他炫耀完了,我委婉地告诉他:大哥哥们都有学习任务,不要给他们添麻烦,鞋带你自己会系,不要去麻烦人家——别人主动帮你系鞋带,你要对人说一声谢谢。等等。
  孩子们有他们的世界,有他们独特的语言。我在张炘炀幼小时给他设置的“语言防线”到这个阶段也开始渐渐松动了——这也是历史规律,总有一天,我也有“罩”不住他的时候。看到炘炀和同学们愉快地相处,我打心眼里感到高兴。
  张炘炀班级中的同学虽然比他大得多,但毕竟都是一群孩子。他们那个班长对张炘炀挺照顾的,时间一长,不免有一些随意化的举动。
  “撒尿事件”就是一例。
  学校教学楼离公共厕所有一段距离,冬天气温低,还有风,要上厕所,还要穿过一个操场。班长觉得让炘炀走那么远的路挺麻烦,于是下雨刮风天时就“恩准”他可以在走廊拐角的冲水池子“方便”。
  几个小伙伴彼此心里有数,自以为做得人不知鬼不觉,炘炀越轨在冲水池子撒尿时,还有大同学给他“望风”。
  可是后来这事还是被老师察觉到了,老师问张炘炀:有这回事吗?
  炘炀点点头,老老实实回答:有这回事,天下雨的时候我可以在那里撒尿,这是班长恩准了的。怕外人看见,还特意给我安置了岗哨帮我望风……
  这件事,是老师在说笑间告诉我的。
  据说那几个被张炘炀连累的大孩子事后还抱怨他:我们是为你好,你咋出卖我们呢?
  笑谈归笑谈,然而,从这件小事可以看出父子相承的不易变通的个性。我知道:这种个性有好与不好的两面,该如何对待孩子的这种个性呢?只能一笑而已。
  多年以来,我嗔怪孩子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你咋那么傻呢?”——我说这个话,当然不是指学习上的,而是指“维护自己”方面做得实在不怎么样,我跟他上街买东西,他总要抢着替我买,小摊贩出什么价钱他从不还价,我有时还个价钱他还挺不高兴。他的内心深处似乎有个固执的理念——商品的标价就是天经地义的,改变就是错误的。这种一根肠子捅到底的个性,导致父子俩后来为减免大学学费的事发生一场波折——这是后话,且按下不表。
------------
家教不能只顾埋头拉车(1)
------------
  前面说过,张炘炀虽然已经是初中的学生了,但身心灵魂还是小儿状态。这种状况不大可能改变,虽然我们也盯着拘着,防着他因为不懂事讨人嫌,但这种小摩擦在初中阶段还是屡有发生。
  比如,张炘炀在家里爱发出“怪声”——也不知道他是学的恐龙还是“怪兽哥斯拉”,反正,不管高兴了也好还是感到无聊的时候都喜欢拖着嗓门,“呕——呕——”怪叫一阵,我们实在是听不惯他那个动静,呵斥了无数次也不见效。时间一长,“怪声”也就成为他的“专利”。
  这种小淘孩儿的脾性,到了学校里还不会闹笑话?
  我都能想像出他那副小傻样儿,同学们一起欢呼的时候他也扯着嗓门欢呼,大家都安静下来了,他那声“啊呀——”还在那里意犹未尽。同学们全部看着他,他这才知趣地闭上嘴,然后,大家朝着他一阵哄笑。
  你说这是不是一种不协调?但有什么办法呢?他如今上了大学,这种形形色色的不协调更多,让你防不胜防,所幸的是,他从小到大,基本上遇到的是宽容的环境和友善的对待。
  但也不是没有因为他不懂事讨人嫌的时候。有一堂化学实验课,老师在试剂杯里投了一点化学物质,杯子里的液体马上起了反应。同学们一下子惊呼了起来,张炘炀也跟着大呼小叫。你说你这个孩子,叫一声就完了呗,课堂上又不是家里,你得讲点规矩是不是?他不是这样想的,他就是觉得又可以学恐龙叫了,呜呜嗷嗷,别的同学都安静下来了他还在那里“余音绕梁”,那声音实在是刺耳,这一下子可把化学老师惹恼了,冲着他来了一句——
  “闭上你的狗嘴!”
  当这件事传到我耳中时,我一方面心平气和地在孩子面前替老师解释:老师也不是什么恶意,你这样大呼小叫老师肯定烦——要换了你爸你妈肯定也得烦。你以后想出怪声,家里你随便怎么整。学校里有课堂纪律,有规矩。以后可不能随着自己的性子来,好不好?……说得炘炀脸上有点笑意了,我这才松了一口气。
  “闭上你的狗嘴”事件算不上什么大不了的,我也相信不会给孩子心灵上造成什么阴影(张炘炀有个特点是“没心”,不记仇)。但既然出了这么一挡子事,我们两口子也在认真反思,炘炀不大懂规矩,我们也不能一味以孩子年龄小、“发展中的问题”作为托词,推卸掉家长在这方面的责任。更不能以爱孩子的偏心,出了问题就去责怪老师,或者表面上没有什么,却在背后嘟嘟囔囔地抱怨老师“没有风度”。张炘炀一多半的学习时间是在家里度过的,但即使他在学校待上一天,他就是学校里的学生,有关他的问题,我们还是要勤于跟老师做好沟通。
  我通过和班主任的沟通中,了解张炘炀的各种情况。我得知校长也很关心这个与众不同的小小初中生,有一次还把他叫到校长办公室问他一些问题。校长问他:炘炀,你最崇拜的人是谁?炘炀想都没有想就回答说:最崇拜的人是比尔?盖茨——这个可不是老爹教他的,他心里在想什么,除了正常学业以外,他的内心世界要在哪个世界里翱翔,这也不是我能够掌控的,其实也是没有那个必要事事都替他操心的。
  不过“崇拜比尔?盖茨”这个回答,我听到以后还是比较满意的——不管他是真的理解到了着个“崇拜”的含义,还是只有一种模模糊糊的感觉,毕竟证明他有了这方面的思考。
  班主任还告诉我:张炘炀还经常公布他的一些“学术发明成果”——诸如“张炘炀第一定律”“张炘炀第二定律”什么的,对于他这种异想天开,老师们也不是简单的奚落他一顿,或者干脆不理他。而是找个机会跟他探讨,先是认真地倾听他的“学术发明”,肯定他这种积极性。然后委婉地跟他说:定律的发明不是你想的那么简单。但是你爱发明,这个积极性我们还是要肯定的……
  对于他这种发明定律的热衷劲儿,我也是听之任之,让他自鸣得意两天,终于有一天,他编的一个化学的“定律”被当化学教师的亲戚通过推理论证的方式推翻了。小小地打击了他一下。产赤,生我高兴的是,张炘炀是很严肃的对待这次失败的。他郁闷了一阵子,很认真地跟我说,“总结定律挺难的,看来还得多学才行。”
  我并没有因为自己是儿子学业辅导的主要角色,因为自己有一套特别的办法,就去看不起老师的正规的教育传授方式。相反,我在和老师们的频繁沟通中,也得到了不少启发。
  有一天,张炘炀的数学老师挺高兴地叫住了我,对我说:“老张,你那个儿子今天夸奖我了,还给我封了一个官。”
  这个小子!真是不知天高地厚!我赶快问老师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原来,这一天,张炘炀又在自习课上“大放厥词”,他公然宣称:“零”是没有意义的,他的“理论依据”是,零意味着什么东西都没有,零等于空的。考试上的零分和零光蛋,意味着你在学习上一无所得,“等于零”。他越琢磨越觉得自己的发现实在是太有道理了,“要是我当了皇帝,第一件事就是把这个没有意思的零给取消了!”
  他越说越来劲,大概边说心里还在想,这些大人普遍是够笨的了,我一分钟就发现的问题,怎么他们就领会不了呢?
  要是一般的老师,听到以后笑一笑就完了。可是这个这个老师挺认真,他一方面认为:这个学生肯琢磨问题,是件好事。就从他肯琢磨这一点,就要借机会给他打开思路。
  老师就轻言细语地对张炘炀说:你说零没有意义,那我问你:商店里电子称称完一次商品时,售货员总要把电子称做一个“归零”的程序处理。要是按你所说的,零没有任何意义,售货员不做“旧零”处理,那么你再去买东西,售货员岂不是要多收你的钱,顾客岂不是受损失吗?
  张炘炀当即就傻了眼。
  老师又接着说:我们盘锦的冬天,气象台总要预报气温。播报到“气温零度”的时候,公园里的湖面就要结冰,气温降到零下若干度,那个冰就会越来越厚。如果零没有意义,那怎么解释水到了零度才结冰呢?
  一连串的问题,把张炘炀闹了个大红脸,后来也不得不挠着后脑勺承认老师言之有理。
  “老张啊,你猜你这个宝贝儿子咋表扬我的?”老师乐呵呵地说。
  “这孩子没说什么出格的话吧?”我挺担心。
------------
家教不能只顾埋头拉车(2)
------------
  “没有!他说:老师,你真棒!将来我要是当了皇帝,一定封你做皇家学校的校长!”
  这孩子……
  回头想一想,比起老师来讲,我这个当爹的确实缺乏说理举例的灵活性。相对而言,实用性逻辑性强一点,但有时候也犯枯燥的毛病。这个也有我自身的文科水平相对弱一点的客观原因。到了初高中阶段,我除了继续关注张炘炀的课程以外,也主动强化了自己在时事、历史方面的阅读和涉猎。
  即使我努力使自己适应潮流的变化,还是有一种跟不上趟的感觉。
  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年代里,绝对单纯的环境是不存在的。就拿看电视来说,你就是把孩子的节目锁定在“少儿频道”,也防不住这孩子突然给你蹦出几个“成人化”的名词。
  对于这种情况,家长只能顺其自然,适时引导。
  我不主张采用欺骗式的教育,为了让孩子不沾上邪的歪的,对他瞎编一气,乱说一气,那也不对。但必要时不妨采用装糊涂的方法:比如“×你爹”事件,家长表现得茫然一点,会让孩子也会感到无趣,分解了他的注意力。
  这些方法,我都是从揣摩老师们的教育方法,心理暗示方法中得到的。
  但是在这期间,我跟老师的沟通和孩子跳级的协调方面,也有一些不和谐的插曲。
  这种不大和谐,可能跟我“外圆内方”的性格有一定关系。
  举个例子,我待人接物方面是非常谦和的,但是由于我本人有一种禀性:自己考虑成熟的事情,一旦决定了就要一门心思照着我的路子来。这就不免同老师的理念发生一些“碰撞”——比如跳级这个事,有的老师就不太同意,从小学到中学,总有这样的老师,从孩子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的角度,本能地对我这种安排提出质疑。老师们也是好意,但我认为“知子莫如父”,然而语言沟通和说服上不大到位,难免有惹得老师不大高兴的情况。
  有一位老师干脆这样跟我说:你这样做等于把孩子给毁了。
  我只能苦笑一声,还是继续做我的工作。
  连校长有时也比较犹豫,我找他协商许多次,他只是点点头说“商量商量看”。到了最后,校长还是忍不住用协商的口气跟我说:咱们能不能不跳?
  ……
  但是因为我的倔强的坚持,张炘炀还是只用一年时间跨越过了两年的课程。
  也有的老师因为张炘炀本人的表现改变了先前的看法,一位化学老师开始明确反对让张炘炀跳级,后来有一次,看到张炘炀化学奥林匹克比赛得了50多分,主动对我说:孩子还是不错的。
  家长跟老师其他的理念不同,这也是正常情况。外在的,内在的,都时有发生。
  有一次我检查张炘炀的作业,发现一道题老师给他判了错,为什么判错呢?我本能地觉得老师的这个判法有问题。
  原来张炘炀用我提前教他的高中知识解出了这道题,老师没有考虑到这一层,给他判了错。这时候,我就对儿子说:“你用高中知识解出这道题,其实不应该算错的,殊途同归嘛……”
  事后反思,这种小枝节上的理解不同,是不难解决的。
  但有时候,我可能犯了“只埋头拉车不抬头看路”的毛病,在学校里,张炘炀面临的环境可不是“一对一”那么简单。他心目中对老师的理解,对老师的评价,我没有把这个做为一个专项加以研究。老师的风格不同,脾性有缓有急,面对不同风格的老师,孩子能不能适应,这一些问题我都忽略了。因此,个别时候张炘炀闹出了乱子,我的反应也是措手不及的。在初三阶段,发生了一件事——
  一个老师在讲解知识的时候,不知道张炘炀头脑中哪一根筋没有转过来,他就总是跟老师纠缠个没完。把老师弄火了,对他大吼一声:
  “你愿意听就听,不愿意听课就给我滚出去!”
  火归火,其实也没有当真让他“滚”,可是冲突既然发生了,还是挺不愉快的,我闻讯后赶快去了教研组了解情况。正在说话间,那个对张炘炀发火的老师走了进来,坐在椅子上喘着粗气:“唉,这孩子,可把我气坏了!”
  其他老师态度挺好,都在说:“你跟这么小的孩子置什么气?真是的……”
  我赶快上前向老师道歉:“对不住你,唉,我这个儿子,我有时也被他气得够戗,拿他没办法……”
  回头以后,我又安抚儿子,一方面开导他:老师这么做方法是欠妥了一点,教研组的老师都说了公道话。但是你想过没有?为什么老师被你搞的急扯白赖的,你说话的方式有没有欠妥的地方……
  另一方面,我也在暗中检讨自己,是否有时候也有惯孩子的地方?长期以来,我强调了孩子性格上的自由发展,可另一方面,自由发展、无拘束地发展与思想意识上的“不知天高地厚”如何去界定?我确实对此缺乏研究,因此不免造成了一些尴尬。张炘炀的个性,“九头牛拉不回来”的犟脾气,也时常令我这个当爹的感到苦闷。这种“成功”背后的不和谐,直到今天,也是我不断面对,不断思索的问题。
------------
魏书生教育法的启示:学习与民主
------------
  说起我们盘锦,出名的事物也比较多。油田、大米……这些都不用说了,盘锦也有不少“人文风景”,比如连续多年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的教育界名人魏书生。这可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张炘炀10岁考上大学成为新闻以后,很多记者和教育界专家都自然而然地联想到了盘锦教育局局长魏书生,总是忍不住问我:你的教子方法是不是从“魏书生教育法”中得到的启示?魏老师跟你这个“神童”儿子的造就有什么关系?
  坦率地说:我不是一个科班出生的教育专家、行家,跟魏老师教育方法的丰富性和严密科学性相比,那简直是一个地上,一个天上。我不能贸然去高攀全国著名的魏老师,我要是把我的家教土方、偏方跟魏书生教育法硬去联系,人家魏老师不会买这个账。况且我本人并不是很了解“魏书生教育法”。
  魏书生是我们盘锦的一个传奇人物,典型的自学成长型的杰出人物。据说他讲课的时候就跟兔子尾巴似的,一年有100多天出差,很少批改作业,学生在家都是放羊式的学习,可期末考试下来,他带的这个班,成绩总是名列前茅。
  外界对魏书生老师和我们家的高考奇迹自然地联系起来,不外乎这么几个客观原因——
  人们会联想:盘锦的“地气”是不是比较特别?
  不然,为什么盘锦这个地方会不断出现教育上的特例?
  人们会联想到:魏老师是自学成才的教育大家,他在基层摸索多年形成了一套独到有效的教学方式,轰动全国(甚至在国外也有影响)。张炘炀的父亲也是带着一腔热情摸着石头过河,把10岁的儿子打造成少年大学生。他会不会在这方面,受到了某种潜移默化式的熏陶?
  人们也会从魏老师的强调自学、淡化讲课过程这一点上,把我的家教方子跟魏老师的先进方法联系起来看。
  这种联想也是正常的。
  在这里我必须澄清一下:与魏老师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相比,我个人揣摩到的一些心得、方子,只能算是一点皮毛。魏老师是语文课老师,而我在语文方面是比较薄弱的。魏老师面对的是一个班集体(现在又面临整个地区的教育系统的管理),他是优秀的教学组织者,又是优秀的班主任,还是了不起的教育行政管理者。我一个普通家长,猫在家里一对一地教自己的孩子,摸索出一点效果,取得一点经验,岂能跟大师硬行联系上?
  不过我是赞同魏老师的教育方法的。
  魏老师把每一个学生当作自己的“副班主任”的思路,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一种工作协作关系纳入师生关系中,确实是个天才之举。
  魏老师经常在开学时问学生:“这个新教材你们自学完了吗?”学生一起响亮地回答:“学完了!”……这种教学境界,令人羡慕。他是真正从烦琐的教案流程中脱颖而出的好老师,张炘炀如果成为他的学生,应该会有更大的进步(特别是在语文学习方面,这始终是我的一个弱项)。
  在张炘炀初中学习阶段,已经是盘锦教育局局长的魏书生到学校来,饶有兴趣地问起张炘炀,专门见了这个因跳级而出名的孩子。这个事,我也是事后听说的。不管怎么样,魏老师见了张炘炀,也算是对他某种意义上的一种关注吧。
  有一位名叫王成文的老师对魏书生教育法和张炘炀的个案联系起来,有这么一段议论——
  从网上看到了他(张炘炀)那稚气可爱的笑脸,想起他临出考场时自信地对父母说:“考上二本没有问题!”我的心被震撼了。就因为他在我们身边,而且才10岁!我于是开始深刻地反思自己从教14年来的一幕幕,成为人父11年来的一幕幕终于,我得出了结论:张炘炀的成功是他在求学的十来年中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最完美的结合。在为他高兴的同时,我的内心深处更多是压力感、危机感和使命感。不用多说,这个10岁孩子的成功,是他父母乃至他的老师在他的成长与学习过程中成功地实践了民主与科学的教育思想。我看到,他小学、初中课程什么时间学完的,高中课程什么时间学习完的等等都有科学精密的计划,而执行好这一系列计划还必须征得这个小主人的同意才行。我承认“自古英才出少年”,但一位名人讲的:天才是99%的汗水与1%的灵感,同样适用他。思索之余,我马上想到我的学生,他们已经16岁,马上就要参加中考了,想到了我教的那批今年参加完高考,且他们考完数学科后许多人都哭了鼻子的高中生,想到了我的11岁女儿。他们的学习过程中主体意识被激发得怎么样?教他们的教师们科学规律遵循得怎么样?为什么我们没有达到张炘炀那样的效果?
  这位老师无疑是肯定张炘炀10岁参加高考这个选择的,但是他又非常理性地分析了这个现象——
  我在这里不是一味地强求,将来的学生们都得10周岁参加高考。我只是为我们的教师、父母们带领着我们那些可爱的本该都如张炘炀一样出色,而已经或正在处心积虑、精打细算地做着无用功的孩子而惋惜着,我们的教育产品中确实有多少人都处于休克状态。我们怎么样在今后才能做到“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最完全结合。”但我也想通了,做教师与家长的我必须从现在起再继续深入研究学习魏书生老师的教育教学思想,研究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理论,继续深入实施盘锦三段六步课堂教学模式,深化课堂结构改革,向课堂这一素质教育主渠道要学生的远大理想、高尚的道德、顽强的意志、必胜的信心,做到确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与质量,切实地把民主与科学的教育教学思想落到实处。我们都知道,魏书生老师所教的班级学生们自学能力、自我管理能力、自我教育能力非常强,班级自动化管理,班级与学生都能够进入匀速发展的轨道。得利的正是运用了民主与科学这两大武器。养成了制订计划的习惯,执行计划的能力又非常强,执行计划与总结验收过程中的监督检查又做得十分到位,学生们在学习与工作上主人翁意识特强,内心的潜能被真正激发出来了,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综合素质等就会强于一般了。想想这样的班级里所培养的学生不和张炘炀一样出色吗?因为在这个班里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也最完美结合了。但我也深深知道,教育不是盲目攀比,不是揠苗助长,我们不能够缺乏理性,不能够光看张炘炀与魏书生老师的学生们所创造的“地上工程”的辉煌,更应该看到并深入学习他们精心建造的庞大坚实的“地下工程”。从自身的实际出发,从点滴小事儿坐起,在教书育人的同时,努力研究与学习,成为终身学习的忠实实践者,营造好学习型班级、学习型家庭。真正成为能研究、能实践的教师与家长。魏书生老师说“每个学生都是一本书,每个学生的内心都是一个宏大的世界,教师要努力读懂它。”“教师应做到帮助学生心中的正义之师战胜邪恶之师。”能够做到这些,学生们的主体意识与教师们的主导能力才能完美地结合。考上大学的他今后的成长仍然是一个严峻的、富有挑战性的系统工程,我们该关注学习。但是,我们更应该以感激的心情来看待我们今天的这个时代,这个将要实现全民族伟大复兴的好时代,正是她造就了许多如张炘炀、王京等一样的少年英豪。身为教师,我深感幸运,因为学习张炘炀及其父母,更重要的是学习魏书生老师,在这个过程中,我会尽最大努力在教学工作中做到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完美结合,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青春与热血。
  这位老师把张炘炀的事例和魏书生教育法联系起来谈,说出了一些道道(虽然我在教育孩子时想法并没有那么全面,方法也没有那样完美)。也满腔热情地说出了他的一些希望,给予我们家长不少鼓励。王成文老师这篇文章中包含的闪光的理想,我相信我还是具备的。张炘炀的成长仍然是“一个严峻的、富有挑战性的系统工程”。这一点我深有感触,也感到自己责任重大。我要花更多的精力去研究优秀教育工作者的方法和思路,不再满足于个人的“教育偏方”,让我的思路更开阔,让张炘炀的成长更全面。
------------
霹雳性保护:“谁要敢报道我起诉谁”(1)
------------
  在初中生活的起起伏伏、小风小雨中,张炘炀很快进入了初二年级的学习。
  初一上半期结束时,他母亲记录了他的期末考试成绩——
  ……语文95分(满分120分),数学111分(满分120分),英语95分(满分100分)。数学、英语两科的成绩占上等,尤其是英语成绩更佳。对这个成绩我们仍是满意的,达到了我们预期的目的。这样就为下学期开学想跳入初二打下了比较坚实的基础。语文科成绩虽然稍低,但慢慢随年龄增大,会有提高的,因为现在受年龄限制,理解领会能力没有那么强。
  有了这样一个成绩基础,我坚定了通过一个假期帮他完成初一全部学业的决心。事实上,在初中一年级学习期间,我们已经跟学校老师达成一种默契。考虑到张炘炀接受能力强,我们给他安排了特殊的学习进度。为了减少他的学习负担,学校布置的很多作业都可以不做,腾出时间来我们学点新课程。
  《日记》里提到“英语成绩更佳”——实际上这就是我在家教辅导上的实惠观念又一次起了作用,说得绝对点,英语一门上来了顶两科,单词量上去了,终身受用。今天听起来我这个逻辑有点简单粗暴,也有点分数战略上的“机会主义”,但英语这一门的强化补课,确实把他的分数优势撑起来不少。
  所以我们的跳级预备不光是利用假期做好铺垫的,在正常的学习中,把不必要的家庭作业省去,填充新的知识。
  初二入学一开始总的来说还是风平浪静,他母亲有这样的记载——
  今天孩子的考试成绩及名次下来了,这是他跳入初二年级的第一次考试。我希望他能考得理想一些,因为这对他有好处,同时也让周围的人觉得孩子跳级的可能性,我们不是想出什么风头,是从实际出发,对孩子的前途着想才去这样做的,孩子本身也愿意上高一个年级,他自己也有自豪感。
  4月13日举行的考试,上午考完数学回来,自己觉得答得不好,我们都劝他说,初中和小学的考试不一样,肯定有的题做不上,别的同学也可能答不上,因为年级越高,难度越大,向他讲了一些后,他才高兴起来。下午考完试后,自己觉得也还可以没说什么。我们给他分析了情况,如果他能考入前300名就行,年组学生总数有570多名。结果成绩、名次下来他考了年组196名,其中物理、英语还因为老师评卷问题少给了一些分,不然的话,名次还能前进一些,对这样的成绩,我们家长、老师都非常满意,同时也鼓励他,这样的成绩不错,因为刚跳入初二,他自己也感到满意……
  正如我们的老生常谈所说的那样:任何事情没有一帆风顺的时候,总结张炘炀的学习之路,如果把他的高考闯关看成学有所成的颠峰时期的话,那么,初二年级的最后两个月可以算得上他的低谷期。
  他在低谷期的主要症状是:听课心不在焉,自控能力比较差。
  老师多次给我反映这个问题。我也有点纳闷:怎么一下子就变得状态这么差了呢?这么小的孩子,生理上也不可能有什么变化导致情绪不对头啊?
  回到家里,张炘炀照样是有说有笑,看不出什么异常。就是成绩滑坡。虽然我们对成绩名次不太看重,过得去就行了,毕竟这么小年龄在读超前的课程嘛。别说成绩位居中游,就是稍微下游一点也没有关系嘛。可是这一次,连过得去都办不到了。他的状态完全进入不了角色,懵懵懂懂,就像个“插班生”。
  我虽然也很着急,但还是抱着侥幸心理,现在不行,没准耗一段时间就行了呢。初三年级,学生们按成绩重新分班,张炘炀的老师变了,状态一天天差下去。到了最后,我也有点吃不住劲儿了,上初三一两个月后,也就是“滚出去”事件发生后不久,张炘炀的成绩排名下滑到了230多名。
  班主任老师找到我说:“老张呀,张炘炀不能再上下去了,再上下去就给耽误了。你把他领回去吧,看一看该怎么办吧?”
  我看着炘炀一脸无辜的样子,心里也着实犯愁,有什么办法呢?领回去吧。
  “张炘炀学不动了”的说法在一些熟人中不胫而走。有的人当初就预言过“跳(级)下去肯定不行”,这回又说话了:“你看吧,孩子跟不上了。我头两年就说不能这么蛮干,教书教了这么多年没听说过这么办的!这个老张,就是固执……”
  把张炘炀领回家以后,我也听说了各种各样的议论。可是,我的心里是相当平静的。我要仔细分析跟不上的原因,假如分析的结果是跳级举措本身就错了,那我肯定不会赌性负气非要跳给你们看看。教育孩子又不是打牌斗棋非要跟谁争个输赢,我这个当爹的,也不会丧心病狂地拿孩子做赌本证明我的正确性。
  如果错了,我们就回头,孩子毕竟还小嘛。
  可是分析了半天,我认为错不在跳级本身,而是在于我本人的懈怠,认为把孩子交付给学校了就可以放松了。孩子的情绪、意识有一些厌倦的苗头,可能跟他不太适合过于正规的课堂教学有关。有一个细节就能说明问题:张炘炀一边上着课,一边又被特许可以免做老师布置的作业,时间一长,他这个“按正常进度走”就易于流于形式,上课时情绪就会变得空落落的。
  我开始的设想是,让他同时接受两种知识灌输方法,两种教学的好处咱们都体会一下。可是,像他这种竞赛式学习特点的孩子,已经习惯了“预习——盘点——做题”的节奏,再给他强加一种另外的节奏,表象上看让他有张有弛地学习,实际上是双轨制混在了一起,反而让他稀里糊涂,感到疲累,因此出现了种种不正常的迹象。
------------
霹雳性保护:“谁要敢报道我起诉谁”(2)
------------
  明确了这一点,我拟定了一个针对初三课程的补习计划:
  跟学校协调好,张炘炀正常参加月考、中考、期考,在家自习所有初中课程。在补习初三课程的时候,尝试着给他输送高中课程的部分内容——我开始的目的是借学高中内容辅助学习初中知识,也只是大体讲,不可能像老师讲得那样精到和专业,高中的数理化课程毕竟复杂和抽象一些,可是发现孩子接受能力还是很强。我感到比较振奋,端起架子准备大干一场。炘炀的母亲也到处搜罗高中课本。
  初三下半学期以后,大概花了三个月时间拉完了高中英语、物理、数学、生物等科目的主要知识点。
  这时候,我开始采用“题海战术”,让炘炀大量做题。
  做题的步骤是:
  每节课每单元以后的练习题,由我筛选一遍布置做一遍。
  每阶段(按照学校的周考节奏),每周拿来考卷做题。
  月考正常纳入学校管理,我只做分析得分失分原因的工作。
  除学校月考之外,我还另外搞来沈阳或者抚顺的月考卷子,给他做一遍额外的测试。
  回家学习见效很快,张炘炀成绩逐渐回升,月考重新进入150名。
  我在解读张炘炀的成绩浮动时,发现了这么一个规律:凡是地区统一出题的考试(如期中期末考),张炘炀的名次就要大幅度向前蹿一些,凡是月考(试卷通常由班级老师出题的),张炘炀的得分,就不如那些天天听课的同学。这就说明了月考的出题相对统一出题而言,客观性差一点,权威性相对也就弱一点。学生天天跟班上课自然会对老师的复习重点和可能出题思路有一定了解,考试上比不上课的张炘炀自然要占点便宜,这也是正常情况。
  我在“开场白”里说过:“预习兼做题,分数勤分析。”也就是我这一段时间的经验总结。
  自学效果的考评,惟一的尺度就是分数。要善于用分数说明问题,用分数调控情绪。我在对张炘炀的分数分析中,通常采用这样几个原则——
  高压低抬高压,就是当卷面成绩超乎意料的好时,要冷静分析,一般采用“压”的招术,因为实际得分比你自己评分高,往往可能有幸运因素在里面。我一般对张炘炀这样分析:“你看这几道题,换了我是评卷老师,可能不会给你打这么高的分,原因是……”相反的情况,如果卷面分数过低,也要以安慰的口气这样说:“其实这道题的分还可以往高抬几分……”在分数分析上搞一种平衡,有助于孩子学会一种理性思维,保持平和的心理。
  横评纵论这就是面对月考不佳,而期考成绩较好,对这里面的非客观性进行分析,给孩子信心。
  佳卷重温当孩子发挥失常考得比较差的时候,我除了宽慰他之外,有时候也耍一点小心眼,把他曾经做的比较出色的卷子“涂抹”了以后,布置他重做一次,这一招也蛮灵的,他眼睛一亮:“我不赖呀,好久没复习的功课考得这么棒……”
  以上的所谓“高压低抬”“横评纵论”“佳卷重温”,主要是让孩子在主观能动性方面有所加强,让他感到其实他也是分数的主人.
  在这种战略的推动下,张炘炀的成绩扎实地往上提升。
  这个“走出低谷”的过程基本是一次“题海战术”的大练兵过程。
  2004年6月底,仿佛是一年多后高考奇迹的预演,张炘炀以8岁的年龄参加了盘锦市的中考,几乎可以肯定他是全国年龄最小的中考考生。
  在考场外他引起了一场“轰动”——不过这一次围观的不是记者,而是众多的家长。尤其是英语考试那一场,张炘炀提前40分钟交卷的“出风头”之举,更是让很多人感到羡慕:张炘炀敢这样大模大样,倒是有他的充分依据:那次的英语总分150分,他“拿下”了119分。
  其他成绩分别为:语文81分,数学114分,物理84分,化学49分。
  他的总成绩在盘锦5000名考生中名列1200位左右。
  如果我不加以阻止,张炘炀中考“奇迹”被媒体张扬出去的话,那至少提前1年多,张炘炀就会成为一个“小明星”,至少是辽宁省的一个新闻人物。
  报社电视台的记者打了好几次电话找到我,我说不行,我不能招摇这个事。他能不能成才,八字还没有一撇呢。况且过早的张扬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很不利。
  报社的记者不甘心,电话打到家里,表示可以“低调”宣传,不点名,篇幅小一点。“主要是请您传授一下育子经验嘛。”
  “不行!”我火了,“谁要敢报道我起诉谁!”
首页 上一页 共4页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