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人在捕鱼,一只茑鸟飞下,叼走了一条鱼。有无数只乌鸦看见了鱼,便聒噪着追逐茑鸟。茑鸟不论飞东飞西,满天的乌鸦都是紧追不舍,茑鸟无处可逃,疲累地飞行,心神涣散时鱼就从嘴里掉下来了。那群乌鸦朝着鱼落下的地方继续追逐。茑鸟如释重负,栖息在树枝上,心想:我背负这条鱼,让我恐惧烦恼;现在没有了这条鱼,反而内心平静,没有忧愁。
如果情爱是束缚,你能舍去情爱,不就得到自在了吗?如果骄慢是烦恼,你能舍去骄慢,不就能得到清凉了吗?如果妄想是虚妄,你能舍去妄想,不就能得到真实了吗?如果挂碍是痛苦,你能舍去挂碍,不就能得到轻松了吗?所以能舍什么,就能得什么,这是必然道理。
舍得,以“舍”为“得”!这其中的因、缘、果之关系,如果我们不能了然,就不容易明白“以舍为得”的妙用。在田地里,没有播种(舍),哪里有收成(得)?对于亲戚朋友,你不先跟他们往来,平时没有送礼致意,怎么能获得他们的回礼相赠呢?
舍,看起来是给人,实际上是给自己。给人一句好话,你才能得到别人回你一句赞美;给人一个笑容,别人才能对你回眸一笑。舍和得的关系,就如因和果,因果是相关的,舍与得也是互动的。能够舍的人,一定是拥有富者的心胸;如果他的内心没有感恩、结缘的性格,他怎么肯舍给人,怎么能让人有所得呢?他的内心充满欢喜,他才能把欢喜给你;他的内心蕴藏着无限的慈悲,他才能把慈悲给你。自己有财,才能舍财;自己有道,才能舍道。有的人心中只有贪瞋愚痴,他给人的当然也是贪瞋愚痴。所以我们劝人不要把烦恼、愁闷传染给别人,因为舍什么就会得什么,这是必然的因果。
有一个民间故事:父亲乐善好施,经常给人,他反而家财万贯。而他的儿子却性情贪吝。等到父亲去世,儿子掌权,千方百计搜刮别人的财富,最后天灾人祸,家遭不幸,一无所有了。父子二人,一给一受,其结果得失有天壤之别,所以“以舍为得”,诚信然也!
舍,在佛教里就是布施的意思。布施,就如尼拘陀树,种一收十,种十收百,种百可以结果千千万万。所以吾人在世间希望长命百岁、荣华富贵、眷属和谐、名誉高尚、身体健康、聪明智慧,先要问——你有播下春时种吗?否则秋天怎么会有收成呢?
舍,要能以慈、以利,亦即要能给人善法,要能给人利益。《四十二章经》说:“仰天吐唾,唾不至天,还堕己面;逆风扬尘,尘不至彼,还坌己身。”施舍亦如送礼给人,如果我们所送的礼物不恰当,对方不肯接受,那就只有自己收回,所以我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我们喜欢冬阳,因为冬阳给我们光热;我们喜欢大树,因为大树给我们荫凉;我们喜欢儿女,因为儿女给我们孝养;我们喜欢朋友,因为朋友给我们帮助。如果太阳、大树、儿女、朋友都不给我们利益,我们怎么会欢喜他们呢?
走路时,不舍去后面的一步,便无法跨出向前的一步;作文时,不舍去冗长的赘语,便无法成为精简的短文;庭院里的花草树木,如果你舍不得剪去枯枝败叶,它就无法长出嫩叶的新芽;城市中,如果你舍不得破坏简陋的违章建筑,便无法建设市容整齐的现代大都会。
僧侣“出家无家处处家”,如果不能割爱舍亲,怎么能出家学道?怎么能云游四海、弘法利生呢?古圣先贤“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如果不能舍己为人,又怎么能名垂千古、流芳青史呢?
佛陀“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因为他能够割肉喂鹰,舍身饲虎,所以才能成就佛道。雪山童子偈语“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因为他能舍身为道,终能如愿得道。一个人如果不能舍去陈旧的陋习,如何能更新、进步呢?学佛,就是要“舍迷入悟、舍小获大、舍妄归真、舍虚由实”。所谓“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放下就是舍,不舍,如何成佛?
总之,以舍为得,妙用无穷。吾人要能学习舍的性格:金钱物质、知识技能,能将其舍给别人,你必然会得到金钱物质、知识技能。舍给别人好的,会得到好的;舍去性格上坏的,也会得到好的。当我们把烦恼、悲伤、无明、妄想都舍了,自然就会得到人生的一番新境界。
·佛光菜根谭·
投入才能深入,付出才能杰出,
平凡才能不凡,磨炼才能熟练。
天堂与地狱一念间 心的祸患
有个将军向白隐禅师求法:“禅师,真的有天堂地狱吗?”
“有啊!”
“那么,天堂、地狱又在哪里呢?”
白隐禅师打量了他一番,问道:“你是什么人?”
“在下是一员武将。”
白隐禅师大笑:“哈哈!笑死人了!就凭你这么一副乞丐模样,也配做镇国将军?”
将军勃然色变,心想:我谦虚诚恳地来问道,你怎么一开口就骂人呢?真是太无礼了。于是怒气冲冲拔出腰间佩剑,向禅师一剑砍去。白隐禅师笑声一收,伸手向将军一指:“你看,地狱之门开启了!”
将军一听,心念立转,刹那间觉得惭愧,放下利剑,恭恭敬敬地向禅师道歉:“在下愚痴,多有冒犯,尚望禅师鉴谅!”
白隐禅师呵呵一笑,点点头:“你看,这不就是天堂之门开启了吗?”
心是生命的本体,是人的主宰,人即使身体死亡,真心永远不死,将来轮回往生受报时要靠这颗心。心游走在十法界之中,忽而天上,忽而人间,甚至忽而地狱、饿鬼、畜生。心有两种性格,一种是向上的性格,持戒、行善、为人服务;一种是害人的性格,会替自我的人生前途造下极大祸患,例如:
一、瞋心如猛虎。“一念瞋心起,百万障门开!”人的瞋恨心一起,完全顾不得人情义理,整个人完全失去理智;瞋心就像凶猛的老虎,张开血盆大口,可以一口把人吃掉。因此,我们不要以为发个小脾气,生起一点瞋恨之心没有什么了不起,“瞋恚之火,能烧功德之林”,瞋心的老虎是人所畏惧的。
二、怒气如飓风。从瞋心而起的怒气,就会骂人、打人,甚至害人、杀人。怒气像飓风一样,横扫森林,波及花草。人在盛怒之际往往失去理智,只凭怒气怪人,牵怒他人。本来只要责骂张三,可能一时无法控制情绪而殃及李四;本来夫妻吵架,但儿女在旁,可能就拿儿女出气。怒火中烧的人不但烧毁自己的一切,甚至让大家同归于尽。
三、恶口如刀剑。一个怒不可抑的人,随之而起的就是骂人。骂人的恶口,“如刀如剑”还不足以形容,甚至如机关枪、大炮连续轰向对方,什么粗鲁的语言都会从他口中发出。恶口骂人不会让人皮骨受伤,但是让对方人格受损、尊严受创,心理受到伤害比身体的伤害更严重。其所加诸给人的伤害,难道可以不负责任吗?
四、我慢如高山。就算你没有骂人、打人,没有瞋怒,但是态度上显出傲慢,让人感觉你像一座横在眼前的巍巍高山,让他无法通过,这也是人际的障碍。傲慢的人,如一般官僚政客,昂昂乎,巍巍乎,不可一世,最是无聊。还有一些稍有学识的人,自以为学问盖世,因此看不起别人。一些初出道的青年,心高气傲,不懂得“谦受益,满遭损”的道理。傲慢的人,纵使有能力有学识,也不能获得别人心悦诚服的尊敬,只会畏而远之。
五、疑心如暗箭。我们不容易信任他人,一方面固然是当今的人不容易让人信赖,但有时候和人相处,动不动就对人起疑、误会对方,这就如同暗箭射人。所谓“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俗语也说“疑心生暗鬼”,疑心之病,唯有施以智慧之药才能连根拔除。
六、邪见如毒药。我们的心像一座宝藏,里面有无限的慈悲、智慧、法喜,应该时时把它挖掘出来。不幸的是,一般人的心经常和邪见交往。一旦有了邪见,正法不得生起,所说的话、所做的事邪里邪气,都因心念有邪则一切皆邪。当今社会,邪说层出不穷,那些邪师、邪众或许能骗得了世间,但骗不了正法、因果。学佛要以正见来对治邪见,才能免受邪见的荼毒。
·佛光菜根谭·
心量小,烦恼多,痛苦亦多;
心量大,喜悦增,福德亦增。
天堂与地狱一念间 天堂地狱一念之间
有个信徒问禅师:“天堂、地狱各在哪里?”禅师即刻将他的头按在水桶里,很久,禅师才放开双手,让他的头冒出水面。然后禅师问他:“水中的滋味如何?”他回答:“像在地狱一样。”禅师又问他:“现在出水之后感觉如何?”他说:“像在天堂一样。”
天堂地狱在哪里?可以分三个层次来说:第一,天堂在天堂的地方,如三界二十八天、欲界三十三天;地狱在地狱的地方,像十八层地狱、无间地狱。第二,天堂、地狱就在人间。住花园洋房,生活富贵荣华的人,就好像在天堂里;局促在陋巷小室里的人们苦恼无钱、无力,就好像是地狱。其实,真正的天堂、地狱是在我们的心里。这第三种讲法是说,人们心情愉快、满足、欢喜、安乐的时刻,就像在天堂里一样;人们的心里充满贪欲、瞋恨、嫉妒、无明、怨恨的时候,就好像在地狱里一样。一个人在一天当中,时而天堂,时而地狱,来回不知多少次,因此我认为“天堂地狱在一念之间”。
人生不要光顾心外的生活,最重要的是必须要建设心内的天堂,如果心内的天堂没有建好,把忧悲苦恼的地狱留在心里,就会带来苦不堪言的人生。吾人在世间生活,就算身处天堂,如果不能认识它的美好,天堂也会转变成为地狱;如果你懂得以佛法来处理困境,转化厄运,那地狱也可以成为天堂。佛经说,如果没有福报,就算在天堂里也会“五衰相现”;如果有慈悲愿力,地狱也会成为天堂,像地藏王菩萨发出“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宏愿,累劫以来在地狱里辛勤度众,但我们认为地藏王菩萨永远是在天堂里生活,因为他心中的地狱早就已经空了;佛陀虽然降诞在娑婆世界,我们也不认为佛陀生在五浊恶世,因为佛陀是在净土法性的境界里生活。还有观世音菩萨抱持悲心循声救苦,所以炽烈的火焰也化为朵朵清凉的莲华;富楼那尊者抱定坚决的意志到边地去度化恶民,所以在别人眼里如地狱般的边地,在他眼里却如天堂道场般自在。
历代以来,多少伟大的仁人志士即使被冤囚囹圄,也不忘济世利生的抱负,反观有许多人虽住高楼大厦却痛苦不堪。“心中有事世间小,心中无事一床宽。”如果你拥有慈心悲愿,牢狱也可以当作天堂;如果你整天烦恼愁肠,心中充满怨恨不平,天堂也是地狱。像一些犯了罪的人,纵使侥幸没有受到法律的制裁,但是每天住在“心里的牢狱”,还是不好过。
颜回“居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而他却“不改其乐”。挑水和尚整天和乞丐生活在一起,还不忘赞美生活的洒脱,因为他坦荡直心,即使身卧臭秽,也如处在天堂一般任性逍遥。禅师云:“热的时候到热的地方去,冷的时候到冷的地方去。”人皆怪之,禅师却认为是修行的最好方式,因为他体会到,若在任何处境下都能甘之如饴,当下就是天堂了。
我对人曾经也起过不少瞋恨的念头,我在生活里也曾经不止一次地执著妄想;还好,经常在面临地狱边缘时有佛法为指南,所以能将一念迷惑转为觉悟,一念烦恼转为解脱,一念怨恨转为慈悲,一念地狱转为天堂。感谢自我的一念,让我在面临挫折时能够化解,让我在遇到困境时能够回转。我一直倡导人生应该要回头、转身、改心、换性,为什么呢?因为心中的烦恼无明是地狱,心中的菩提正见是天堂;心中的忧悲苦恼是地狱,心中的安乐幸福是天堂;感受的委屈不平是地狱,意会的平等和谐是天堂;自私执著是地狱,大公正直是天堂;贪欲瞋恨是地狱,喜舍愿力是天堂;懒惰懈怠是地狱,勤劳精进是天堂;愚痴无明是地狱,般若智慧是天堂……
天堂地狱在一念之间,只要我们将心中一念的地狱摧毁,用自己的正念在心中建设永恒的天堂,就可以使我们远离颠倒梦想。所谓“地狱除名,天堂有份”,何乐而不为呢?
佛教有一首偈语说得好:“三十三天天外天,九霄云外有神仙,神仙本是凡人做,只怕凡人心不坚。”你想要享有天堂的福报吗?天堂就在一念之间,如果你能坚守这一念,不随恶道境界所转,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把欢喜祝福布满人间,将清静正念安住心里,那么随所在处,你都能拥有天堂的幸福与安乐。
·佛光菜根谭·
心中烦恼无明即地狱,心中菩提正见即天堂;
心中忧悲苦恼即地狱,心中安乐幸福即天堂。
解脱的彼岸 日常生活中的道理
一个工人在仓库里搬运货物,不小心把手表弄丢了,到处都找不到。同伴也加入了寻找的行列,大伙翻箱倒柜,徒劳无功,只好沮丧地回去吃午饭。这时候,有个小男孩偷偷溜进仓库,很快就把手表找到了。工人诧异地问他手表是怎么找到的,小男孩说:“我只是躺在地板上,保持安静,马上就听到手表的滴答声了。”
佛教讲“说时似悟,对境生迷”。有时候自己想要这样、想要那样,但是境界一来就无法自主。所以平常讲修行,就是要慢慢增加自己的力量,能说得到,就一定要做得到。
修行是人生很重要的一件事情。衣服破了,要修补一下;家具坏了,要修理一下;头发乱了,要修整一下;指甲长了,要修剪一下。不管日用、仪容,都需要修理、修补、修饰、修正。人的行为有了偏差、过失的时候,则需要修行。
修行,就是修正行为。修行不一定要到深山里去苦思冥想,修行也不一定要眼观鼻、鼻观心地自我独居,修行也不只是诵经、持咒、念佛、参禅。如果天天诵经拜佛,却是满心的贪瞋愚痴、自私执著,不如法的修行,如何会有如法的结果?
修行固然需要,修心更为重要。行正心不正,有外无内,这就叫做修行不修心,如此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修行也能修心,内外一如,所谓“诚于中,形于外”,则必能凡事皆办,凡修必成。
不管修行或修心,应该从生活里确实来修。衣食住行、行住坐卧之间,乃至做人处事、交友往来、举心动念、晨昏日夜,都可以修行。例如穿着衣服,庄严整齐固然需要,但是破旧败坏,只要清洁淡雅,也无不好,这就是穿衣的修行。饮食三餐,美味可口,人之所欲;所谓粗茶淡饭,也觉得别有滋味,这就是饮食的修行。居住房屋,深宅大院固然很好,简陋小屋也如天堂,这就是居住的修行。出门有汽车代步,快速敏捷;无车无船,也能安步当车,这就是行走的修行。
做事勤劳负责,求全求成;做人诚实正直,求真求圆,这都是修行。凡是交往,情真意切;凡是接物,至诚恳切,这就是生活中的修行。其他诸如经商的人,将本求利,货真价实,老少无欺;当官的人,为民服务,守信守法,这就是生活中的修行。过去禅门大德们搬柴运水、典座行堂、种植山林、牧牛垦荒,甚至米坊筛米、修鞋补衣等,这都是生活中的修行。
所谓修行,就是先要把人做好。做人如果尖酸刻薄、无信无义、无道无德、悭贪吝啬、阴谋算计,心性品德上的缺点不去除,正如碗盘未洗,肮脏垢秽,如此怎么能用来盛装美味的佳肴供人受食呢?
所谓“人成即佛成”,生活中的修行就是要让自己做人无亏于天理、无负于人道。如一般人讲,做人要诚实、信用,要孝顺父母,要忠于朋友。能说到做到,培养自己的力量,慢慢就可以心能转境,自然就能发挥力量。
我们平时总是重视外面的力量,如胡适之说“被人牵着鼻子走”。假如我们能慢慢训练自己的心,心中的所思所想,你肯定它、主宰它,而不要心随境转,让心里的力量强大起来,不随外境动摇,那就有力量了。
·佛光菜根谭·
生活佛法化,生活没烦恼;
修行日常化,修行能持久。
解脱的彼岸 不见不闻的世界
刚入佛学院念书,偶尔也进入禅堂参禅,堂主明度禅师说:“真正会听的人,要听无声之声;真正会看的人,要看心内的世界。”当时虽不太了解,但是觉得这句话蕴涵着甚深的法义,就把它记在心里,没想到对于我的一生居然有着很大的影响。
十五岁时,受三坛具足大戒,当我好奇地浏览戒坛风光时,戒师的一根藤条狠狠地打在我身上:“你看什么?这世间那一样东西是你的?”于是,我闭目不看,在漆黑的世界里,我燃起一盏心灯,世界的一切原来都在自己的心中。我学会了不看外而看内,不看有而看无,不看妄而看真,不看他而看己。三个月后,我在长廊上睁开眼睛,见到外界的青山绿水、蓝天白云,真是美不胜收!经过一番反观自照的日子,虽然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但是心里的感觉已经和以前大不相同了。直到现在,我走夜路,上下楼梯,即使不用眼睛看,也都很自如无碍。甚至我常觉得:用心眼去感受世间事比用肉眼去观察还要来得如实真切。
刚买下佛光山时,信徒们看到满山都是野草刺竹,交通又不便利,大失所望,个个都说:“这种地方,谁愿再来!”我不管众人的看法,率领弟子同心协力,搬石运土,移山填沟,终于将荒山旷野开辟成道场。现在,佛光山不但是台湾的观光胜地,而且也成为国际佛教的重镇,当初说不来的信徒已经不止百次上山。可见当时亲眼所见的、亲口所说的,也不一定正确啊!“有愿必成”,我们要相信自己心中的愿力。
一九四一年受戒后,在律学院念书,夜里巡寮,万籁俱寂,骤听落叶敲砖,夏虫鸣唱,弯弯明月高挂夜空,不觉停下脚步,侧耳倾听,不料一顿杖责加身,纠察师呵斥道:“听什么?把耳朵收起来!这个世界上什么声音是你应该听的?”于是,我开始练习充耳不闻。但是好难啊!我用棉花球塞住双耳,不听世间的杂音,渐渐地我的耳根清净了,心中也自然空灵了。才刚体会到无声之声的法喜,老师又一个巴掌打了过来:“怎么把耳朵塞起来?把耳朵打开来听听,什么声音不是你应该听的?”我把棉花球拿开,各种音声排空而过,直穿脑际。定下神来,我才恍然大悟:原来大自然有这么多美好的音乐交织鸣奏啊!不禁自问:以前我的耳朵都用来做什么呢?抱着“往者已矣”的心情,我下定决心:今后不听是非而听实话,不听恶言而听善语,不听杂话而听佛法,不听闲言而听真理。
海伦·凯勒眼盲心不盲,而能成为伟大的教育家;贝多芬耳聋心不聋,而能创造出悦人的音乐;德山宣鉴因龙潭崇信的熄灭灯火,而能明心见性;五千菩萨因维摩居士的默然无语,而得无生法忍。我自愧德薄慧浅,不能有如许成就,但我由衷感谢佛教让我认识了无声无相无言的妙谛,使我终日为众生服务,而生活在“苦不感到苦,忙不觉得忙”的禅悦里。禅者说:“任性逍遥,随缘放旷,但尽凡心,不求圣解。”如果当下能如此生活,也就是我们不见不闻的世界了。
·佛光菜根谭·
不识贤愚是眼浊,不读诗书是口浊,
不纳忠言是耳浊,不容他人是量浊,
不通古今是识浊,常怀叛逆是心浊。
放下,就会自在 从拥有到用有
一个老人在高速行驶的火车上,不小心把刚买的新鞋从窗口掉了一只,周围的人均惋惜。不料老人立即把第二只鞋也从窗口扔了下去。这举动让人大吃一惊。老人解释说:“这一只鞋无论多么昂贵,对我而言已经没有用了;如果有谁能捡到一双鞋子,说不定他还能穿呢!”
人人都想拥有,问题在于人心不足,填饱肚子又求珍馐,娶了娇妻又求美妾,有了房舍又求华厦,谋得一职又求升官,得到千钱又求万金……宝贵的一生就在追求拥有中苦恼地度过。
拥有多少,有何标准?有钱人尽管名下拥有多少高楼、土地、黄金、股票,但日夜畏惧,睡不安稳,比起一个读书人知足常乐,以天下为己任,心怀众生,你说谁拥有的多呢?
“良田万顷,日食几何?华厦千间,夜眠几尺?”石崇生前万般积聚,富可敌国,但是到了最后死无葬身之地,比起身居陋巷的颜回求法行道不改其乐,你说什么是真正的拥有呢?
拥有财物而不用,和没有有什么差别呢?拥有财物而不会用,和无用有什么不同呢?河水要流动,才能涓涓不绝;空气要流动,才能生意盎然。吾人之财物既然取之于大众,必也用之于大众,才合乎自然之道。一心想要拥有,不如提倡用有。像冯谖散财于民,让孟尝君拥有人心,只算是懂得用有的初步;更高一层应如爱迪生将发明创造所得的专利用于为众生谋福,松下幸之助将企业所有盈余用于教育文化上让社会蒙利。这是用有,不是拥有。
真正的用有不易做到,一旦执著财物是我的,用的对象就不广泛,用的心态就不正确,用的方式也有所偏差。其实,吾人的一生空空而来,空空而去;吾人的财物也应空空而得,空空而舍。对于世间的一切,拥有空,用于实,岂不善哉!
“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所谓拥有,有是有限有量;所谓空无,无是无穷无尽。如能以用有的胸怀来应真理,以用有的财富顺应人间,让“因缘有”、“共同有”来取代私有的狭隘,让“惜福有”、“感恩有”来消除占有的偏执,所谓拥有是富者,用有才是智者,富而加智,岂不善矣!
·佛光菜根谭·
物质尽管丰富,拥有的层面有限;
精神大可淡泊,享有的乐趣无穷。
放下,就会自在 放下与拿开
有个青年来到一座寺庙,之前路上他看到了一件有趣的事,想以此考考老师父,冷不防地问了一句:“为何团团转?”“皆因绳未断。”老师父随口答道。
“你怎么知道的?”青年惊得目瞪口呆,“我在路上看到一头牛被绳子穿了鼻子拴在树上,牛想到草地上吃草,但它转过来转过去都不得脱身。我以为师父没看见,肯定答不出来,哪知师父出口就答对了。”
老师父微笑道:“你问的是事,我答的是理。你问的是牛被绳缚而不得解脱,我答的是心被俗务纠缠而不得超脱,一理通百事啊!”
有人说,心上有一块石头,你可以把它拿开,不拿开,压力太重了!
有人说,面前有一块石头,你要把它搬走,不搬走,不好向前!
有人说,院子里有一块石头,你要把它放好,不放好,不好看!
心上的石头是什么?是忧愁、苦恼、悲伤、怨恨、烦闷、罣碍,尤其是委屈之气,比石头更加沉重。不把这许多东西放下,心上压力太重了,日子实在不好过。
有时候,一个人成为我们心上的石头,有时候,一件事成为我们心上的石头;金钱、房屋、土地、物品,都会成为我们心上的石头。石头不放下,日子怎么好过?
想想看,一个人也真是很有承担力,心上的烦恼不知道有几千几万斤重!还有人情、经济、生活的压力,都不容易承受!尤其是非人我、得失好坏,这许多的石头一直压在心上,难怪现代人都要学习疏解压力的方法,就是要想放下心上的石头。
岂止是心上的石头难以放下,面前的石头更是难以搬开。什么是面前的石头呢?公家的一个政策、团体的一个计划、他人批评的一句言论、不同人事的一个主张,纷至沓来的指责、批评、教训、毁谤,都是不容易拿开的石头。
心内的石头、心外的石头,一定要靠自己拿开,靠别人帮忙是不可能的。别人的劝解、安慰、鼓励也只是一时的,别人今天帮你挪开了心上的石头,你明天、后日还是会再有新的石头堆积起来。
新的石头有时不是别人搬来的,而是自己找来的。所以,无论是放下石头,还是拿开石头,最重要的是“解铃还须系铃人”,最好是学习佛法,用戒定慧搬开你心上的石头,用八正道化解你心上的石头。你可以用智慧、慈悲、结缘,改变外在的石头;外在的石头获得了你自我的改变,那么石头也就不成其为石头了!
佛说“放下,就会自在”。能够照见五蕴皆空,当然就会度一切苦厄,当然就能自在了!
·佛光菜根谭·
一念顿悟,可以放下身心,解脱自在;
一念生迷,只会作茧自缚,掀风起浪。
信仰使身心安住 放下与拿开
有个武士前往寺院请教佛法。禅师端坐禅堂,说:“把弓箭刀棍通通放下,才可以进来。”武士于是将身上的刀剑全数卸下。未料禅堂里又传来一句:“把弓箭刀棍通通放下。”武士不知谓何:“我已经将身上的刀剑放下了啊!”禅师铿然有声:“你为何不把心里的刀枪、棍棒、弓箭放下来呢?”这时武士才见到自己心里存在那许多怨恨杀气,刹那间,眼前一片光风霁月。
心能让人上天堂,也能让人下地狱。如唯识家所说的“一水四见”,众生面对相同境界时,因各种心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见解认识。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心时而在天堂,时而下地狱,如此周转不知多少次。我们也可以说,人的一生当中,好心就常常上天堂,坏心就常常下地狱,一生中天堂、地狱来回无数万次。
《心地观经》说:“心如流水,念念生灭;心如大风,漂游四处;心如猿猴,跳动不已。”心的触动是喜怒周转,而且是善恶无常的。
心是最有反应、最有感觉的器官。我们看大自然的山川鸟兽、花开花落,我们看人生的生老病死、苦空无常,我们看世间的生住异灭、轮回流转等等,都会因心的触动而有喜怒哀乐的表现。
心如山谷,有声音就有回音;心如钟鼓,有敲打就有声响;心如灯光,有触动就会有变化;心如池水,有风吹就有波动;心如浮云,有湿度就有雨水;心如水气,有冷热气压就有台风。因此我们常听人说“那首歌动人心弦”、“那部电影震撼人心”、“那句话让人痛彻心腑”、“他的行善让人铭感五内”、“那场战争让人破胆惊心”。
心,即使你没有动它,它遇到各种的境界也都会有触动。尤其是异乡游子、文人墨客的心,常因喜丧婚庆、生死离别而拨动心中的弦。王维的“每逢佳节倍思亲”,苏轼的“客中无日不思家”,都是因情因境在心灵上有了心的触动,而有怀春悲秋的感慨。佛教禅师则是往往因为有心的触动而大彻大悟。
人有时候心神不宁,有时候心烦意乱,有时候心情紧张,有时候心惊胆颤。心像猿猴跳动不停,心像盗贼为非作歹,心像国王发号司令,心如工厂出生产品……最重要的,吾人之心要像《般若心经》所说:要心不执著,意不颠倒,所谓置心一处无所不办。
让心见贤思齐、见善向往,让心拥有正义、柔和善美,让心清静净自在、如如安住,让心不被外境触动,不被外境所奴役,如此,则能做心的主人。
人要学会不动心,要听无声的声音,看无色的世界,处不动的环境,要做到“犹如木人看花鸟,何妨万物假围绕”。因为世间的风动幡动实为己之心动耳!
有时我们会感到身心茫然,不知安住在何处。假如我们对佛法兴起了信仰,就可以把身心安住在观世音菩萨、阿弥陀佛上;身心一旦获得安住,遇到任何困难就不会退缩畏惧了。基隆海会寺的道源长老曾告诉我他的亲身经历。当年日本兵到寺院去掠夺,看到道源长老便喊:“站住!”长老心想:“不能站住啊!他会要我的命呀!”不顾一切,拔腿就跑。日本兵在后面穷追不舍。长老一边跑,一边口中称念“观世音菩萨”。跑了很长一段路,躲过日本兵的视线,他逃进了一个信徒的家里。信徒看到师父来了,忙说:“师父,您来了!”惊魂未定的长老却回答:“观世音菩萨!”信徒说:“师父,请坐!”长老答:“观世音菩萨!”信徒说:“师父,请喝茶!”长老答:“观世音菩萨!”无论对他说什么,他总是回答:“观世音菩萨!”因为当他生命遇到危险、没有地方安住的时候,他只有一心皈命观世音菩萨,把身心安住在菩萨的圣号上。所以,当我们遇到苦难而皈命佛菩萨时,不管佛菩萨是否因我们的虔诚感应而救了我们,至少当下已能将身心安住在佛菩萨的信仰上,得到了平安。
·佛光菜根谭·
信仰如星光照路,如巨宅安稳;
信仰如大船引渡,如善友相伴。
全书选载完毕,更多精彩,请见原书。呼吁读者购买正版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