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家族秘闻>
第一部分 1.溪口小镇上的盐铺之家
蒋介石的祖先虽然有追溯到周代的说法,但是,蒋介石的祖先是在元朝末年定居奉化溪口的。溪口蒋氏宗谱中的第一世太公,是唐末迁来四明(即宁波)的蒋氏始祖蒋光。蒋光生有2子,长子蒋宗祥,次子蒋宗霸。溪口蒋氏是蒋宗霸一支发展而来。宗霸,字必大,信佛,常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经》,所以族人尊他为摩诃太公。宗霸初在小盘山筑室静修,后来,迁居到奉化三岭,死后埋葬在天童寺旁的小盘山上。宗霸的13代孙子蒋仁杰把蒋家迁到了奉化溪口,一直传到蒋介石。
蒋介石的曾祖父叫蒋祁增,字怀盛,一直住在奉化溪口。从宁波蒋氏算起,蒋祁增是蒋光的25代孙。从奉化溪口蒋氏算起,蒋祁增是蒋仁杰的12代孙。蒋祁增生有3个儿子,长子叫斯生,二儿子叫斯水,老三叫斯千。蒋祁增把三子按夏、商、周的名分为3房,长子斯生为夏房,斯水为商房,老三斯千为周房。斯生生有1个儿子,名叫肇余。斯水没有儿子。老三斯千生有2个儿子:长子叫肇海,因为商房无子,过继给了斯水;第二个儿子名叫肇聪,他就是蒋介石的父亲。
因此,蒋介石的祖父应是蒋斯千。
蒋斯千承继父业,在溪口镇上开设了一家以经营盐、酒、米、石灰等货的商店,名号为"玉泰盐铺"。当时,盐的买卖受官府控制,蒋斯千的盐铺是溪口镇上惟一的"官盐专卖"店,店堂内挂有"官盐"招牌,盐是从宁波府批发来的。1861年至1862年,太平军曾一度攻占宁波府及附近各县,溪口商业曾一蹶不振,"玉泰盐铺"也暂时停业。一年后,"玉泰盐铺"随太平军撤退又继续复业了。
但是,这时蒋斯千已进入知天命的年龄,感到自己力不从心,加上做好生意不容易,于是,就把盐铺交给年富力强的儿子肇聪经营。蒋斯千把店交给儿子肇聪后,一方面诵经念佛,怡养天年,另一方面,凭着自己懂点草药医术,有空入山采点草药,给乡亲们治治病,备受乡亲们的崇敬。蒋斯千享年81岁,直到1894年才去世。
蒋介石的父亲蒋肇聪,生于1842年,字肃庵,小名明火。由于父亲经营盐铺,家境富裕,他小时候念过书,后来又在国学当过学生,知书识字,能说会道,在父亲的影响下,又精通生意经。自从父亲手中接过"玉泰盐铺"后,蒋肇聪苦心经营,把店务搞得很有生气。店面扩大成了3间,店后又建起了作坊,仅资本就有两三千银元。店内请有经理、账房,又招收五六个伙计和学徒。作坊工人视生产情况,招收一些临时工,从事砻米、做酒和搬运等事情。
蒋肇聪因为读过书,能说善辩,被乡民推荐管理庙社、公堂之事,他也经常为乡里发生的纠纷充当讼师,为乡民们排解纠纷。因此,在溪口,蒋肇聪不仅生意兴隆,而且在乡民中有一定的地位和威望。
蒋肇聪曾相继娶过三个妻子。初娶徐氏为妻,生有一男一女。儿子叫瑞生,也叫介卿;女儿名叫瑞春。徐氏病故后,他续娶肖皇庙孙氏为继室,但是,孙氏不到三年也病故,没有生育子女。之后,蒋肇聪又娶葛竹王氏为继室,生有二子二女,长子名瑞元,即蒋介石;次子名瑞青;长女名瑞莲;次女名瑞菊。1895年7月5日,蒋肇聪在溪口去世,享年54岁。蒋肇聪死后,与亡妻徐氏、孙氏合葬于溪口镇北的姚坑山。这时,蒋介石年仅8岁。
蒋介石出生后,由于蒋肇聪生意繁忙,很少有时间顾及孩子,主要靠母亲管教,蒋介石经常跟祖父在一起。蒋肇聪去世时,蒋介石还是个孩子,因此蒋介石与蒋肇聪虽有父子关系,但父子之情并不很深。蒋介石成年后,每逢清明或过年还乡,从父子缘分上是不会忘记父亲的,都要上坟扫幕和祭祖,但在公开言论中却很少提起父亲。
但是,据此,有传说蒋肇聪不是蒋介石的亲生父亲,那是一种无据之谈。
第一部分 2.亲娘王采玉(1)
蒋介石的生母王采玉,奉化县葛竹村人,生于1863年。她一生经历了许多坎坷,在扶养、教育蒋介石上也含辛茹苦,费尽了心思。蒋介石与母亲的感情很深,一直对母亲很孝顺。蒋母娘家葛竹村,离溪口镇只有28公里。王家在葛竹村也是一个大族。
蒋母王采玉的祖父王毓庆,是葛竹王三房王永全的第16代孙,官拜清朝的迪功郎,家庭经济比较富裕。王毓庆生有三子三女。长子王有则,次子王有模,幼子王有金。因家境尚好,小时,他们都能读书,因此3个儿子都是国学学生,但是都没有取得过任何功名。
王采玉的父亲是王有则。王有则先后娶过两房妻子。元配妻子是嵊县欢潭姚氏,生有3个儿子:贤侯、贤宰、贤达。元配姚氏去世后,王有则又续娶妻室,也是嵊县人,姓姚。续室生有二男一女;老大是女儿,即蒋母王采玉;老二为儿子,名叫王贤钜;老三也是男儿,取名为贤裕。
王采玉小时候,王家经济还不错,因此,她虽为女子,却也读了一点诗书,懂得一点文墨。但是,在当时,女子学习针线女红还是主要的正经事,所以,王采玉跟着母亲学习过针线女红,并且活计尚还很精。王采玉稍长大后,因为父亲不事生产,家道开始中落,生活开始拮据。王采玉就帮助母亲纺纱织布、针绣缝纫,以补家用。
王有则有一个本家,雇了一个长工,是位俞姓青年,家住在离葛竹只有20里地的曹家田。姓俞的父母很早就死了,但是他生性质朴,身强力壮,手脚勤快,在葛竹当了几年长工,手里积了一笔钱,准备作娶妻之用。当姓俞的托东家为自己做媒时,东家看到他本分勤快,同意做媒,随即找到了本家王有则,想把王有则的女儿王采玉嫁给俞某。王有则听说俞俭朴能干,虽然是个长工,但自家经济也不富,感到女儿嫁给他也不会太差,于是征求女儿意见。这样,王采玉由父母做主,在18岁时,就嫁给俞姓的青年了。
俞姓的娶亲后,租田耕种,夫妻相处尚好。俞虽然俭朴勤快,但性情比较急躁,常常因一些家庭琐事对王采玉发脾气。王采玉对此极力忍耐,实在忍不住了,就回娘家向父母诉说。但是,经过父母对女儿的规劝和对女婿的教育,俞也逐渐克服了脾气急躁的毛病。这样夫妻相处就和睦了。第二年春天,王采玉生了一个儿子。但是数月后,孩子突然得了急病,由于没有及时医治,孩子死了。到了这年秋天,曹家田一带流行霍乱,王采玉丈夫俞某在时疫中也死了。
子夭夫亡,王采玉十分悲伤。这时,邻居说她"面有克夫克子之相"。乡邻的冷言闲语,使王采玉精神上更受刺激。谁知祸不单行,王采玉还在子夭夫亡的悲痛之中,父亲也染病身亡。父亲去世后,由于父亲前妻所生的三个哥哥,一个早死,两个已成家分居,家里只有母亲和两个弟弟,大弟14岁,小弟10岁,还正在读书,一家生活陷入了困境。王采玉感到丈夫在曹家田也没有什么家产,村里人言可畏,不如回娘家与母弟共度岁月,于是就搬回了葛竹。
王采玉和母亲两个寡妇耕种着几亩田产,平时还纺纱织布,绣花缝衣,挣一点钱,过着艰苦的生活。
但是,寡妇门前是非多。王采玉在葛竹为了家庭生计,东奔西忙,不久,便招来了一些闲言闲语,她感到前景凄惨,于是,又萌发了遁入空门的念头。这时正好葛竹附近的金竹庵老尼病死了,王采玉主动向族里首事提出自己到在金竹庵去为尼。首事很同情她的不幸遭遇,答应了她的要求。
但是,王采玉母亲感到女儿年纪还轻,不应在庵为尼,可是,看到女儿态度坚决,也就不再阻拦,但不许女儿剃发。王采玉入庵后,手脚勤快,把庵堂内外整理得非常清洁,田产管理也很得法。这样,虽然粗茶淡饭,日子却也过得去了。
时光匆匆,这样又过了两年。一天,一个相面先生路过小庵,进庵讨茶喝,看见了王采玉,说:"据你的面相,日后可生贵子,晚年将光耀无比,听我的奉劝,趁年纪还轻,早些嫁人。"相面先生的话虽是江湖之言,但是,在王采玉冷寂的心中,却点起了一把希望之火。
第一部分 3.亲娘王采玉(2)
事也凑巧,这时,溪口玉泰盐铺老板蒋肇聪续妻孙氏病故,元配所生的儿女都还很小,家中缺人照料。店内的账房王贤东十分同情东家,想给东家再找一房妻子来照料这个家。
王贤东是葛竹村人,又是王采玉的堂兄,心想自己堂妹守寡在金竹庵,不知堂妹有无再嫁之意,如果堂妹愿再嫁,那么嫁给东家也是合适不过了。于是,王贤东特地向东家请了几天假,借故回了家。
他先到金竹庵找堂妹,试探堂妹有无再嫁之意。
王采玉听过相面先生的话,已心有所动,这回堂兄再来探问再嫁之事,心里更不平静。王贤东觉得堂妹有再嫁之意,于是,到村里去见堂妹的母亲姚氏。进村时,他恰好遇见王采玉的嫡亲堂兄王贤甲,他在王采玉丧夫回娘家后,曾屡次规劝其改嫁,对采玉到金竹庵为尼一直持反对意见。听了王贤东回村的用意,感到此事很好。
因为王贤甲除了在家种田外,还兼营一些竹木柴炭生意,在向宁波运货时,经常过往溪口,有时还在玉泰盐铺借宿,与蒋肇聪曾经还有过一些交往。于是,他认为堂妹能嫁给蒋肇聪是一门合适的婚姻。因此,王贤甲和王贤东一起去见堂伯母姚氏,以促成这事。
姚氏当初同意女儿进庵修行不同意女儿剃发,本来就为女儿留了日后改嫁的后路。现在,经两个堂侄儿一说,心里很高兴,同意劝说女儿改嫁。母女合商后,经王贤东牵线,于是1886年6月,23岁的王采玉便嫁给了溪口玉泰盐铺的老板蒋肇聪为继室。
王采玉为人温和朴实,知书达理,手脚勤快,进了蒋门之后,她勤俭持家,协助丈夫把玉泰盐铺治理得井井有条;对年迈信佛的公公细心侍奉,十分孝敬;对丈夫前妻留下的两个年幼子女都很亲昵;对店内伙计、帮工非常照顾;对左右邻居十分有礼,相处和睦。因此,王采玉到蒋家不久,蒋家老少、伙计帮工、左邻右舍都十分敬重她,夫妻感情也很好。
时间不长,王采玉就有了身孕,第二年秋天,即1887年农历九月十五日(公历10月31日),王采玉在玉泰盐铺的后屋楼上,生下一个儿子,接生婆是蒋肇聪的堂弟蒋肇富之妻。公公按照孙辈字序,给新孙子取名"瑞元",这就是蒋介石。
此后,王采玉又为蒋家相继生下二女一男;1890年生一女,名瑞莲;1892年生一女,名瑞菊;1894年生一子,名瑞青。
王采玉到蒋家后,虽然人缘很好,但是,也遭受到一系列的不幸。
1888年,邻居半夜失火,火势蔓延到蒋家,将玉泰盐铺烧了个精光,一家老小只好搬到祖传的3间老屋去居住。在蒋家,王采玉与公公都信佛,王采玉手脚勤快,家里店里的事安排得有条不紊,对公公又百般孝顺,因此公媳关系很融洽。但时间不长,公公患病不起,1894年,公公因病故世,享年81岁。公公的去世,使王采玉失去了一位知心亲人。
第二年,溪口发生瘟疫,蒋肇聪也染上了病,经医生诊治无效,抛下了店务和妻子儿女,命归黄泉。
丈夫去世后,前妻之子蒋介卿为了店务,常常与继母王采玉发生矛盾和口角,表现出不敬之举,最后闹着要分家。王采玉孀居守寡,亲生子女都还很小,又要支撑蒋家一家的生活,因此无意与介卿争执,同意分家。
按照农村族里习惯,长子可以继承父亲的产业,蒋介卿是蒋肇聪的长子,于是,独自继承了父亲的玉泰盐铺的产业,而王采玉和自己的子女,只分到了祖传的3间老屋、30亩耕田和一片竹山。从此孤儿寡母依靠这些遗产,维持生计,培育子女。
可是,屋漏偏逢连夜雨,丈夫去世、介卿分家后的4年间,王采玉的女儿瑞菊、儿子瑞青相继因病夭折,这给王采玉带来了沉重的精神打击。但王采玉不仅是位勤劳的妇女,也是一位坚强的母亲,她在一次又一次的沉重打击面前,没有失去生活的勇气。她把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希望蒋介石在自己苦心培育下,将来能成大器。
第一部分 4.亲娘王采玉(3)
尽管蒋介石小时候很顽皮,但母亲王采玉望儿成器的决心很大。在家里,对儿子谆谆教导,既严厉,又耐心。为了儿子将来能成器,6岁时,她就送儿子进家塾读书,以后哪儿有好老师,她就将儿子送去受教,因此,蒋介石小时候就学完了四书五经,而且先后在县城的两所中学堂接受新知识的教育。
王采玉为了使儿子安心学习,家务有人分劳,早日抱孙,精心为儿子物色了一门亲事。在儿子15岁时,她把奉化岩头村长丰南货店老板毛鼎和的女儿、19岁的毛福梅娶来做了儿子的妻子。这就是蒋介石元配结发妻子。
由于王采玉家孤儿寡母、势薄力单,里中在摊派田赋时,与征收田赋的庄书相勾结,给王采玉多派田赋。王采玉与儿子蒋介石据理力争,差役就把蒋介石关押在县里,不交田赋不放人。王采玉为了使儿子尽快释放,忍辱交了田赋。为此,王采玉更希望儿子能发愤上进,将来能作一番事业,出人头地,为自己扬眉吐气。因此,在有志之士纷纷出国留学的形势下,当蒋介石决心出洋学军事时,她虽然舍不得儿子远离家乡,但是千方百计为儿子筹措钱款,整理行装,支持儿子出洋留学。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蒋介石从日本回上海参加革命。并受指派到杭州组织敢死团,进攻巡抚衙门。当王采玉收到蒋介石写来的诀别信后,虽然内心忧痛,但她认为没有牺牲的精神,不会有革命的胜利和成功,也不可能出人头地。因此,立即派店里的伙计王贤东的侄儿王良赶到杭州传达自己的心意,慰勉儿子:"不必在家事为念。"鼓励儿子勇敢参加战斗。
母亲的慰勉,使蒋介石深受鼓舞,率领敢死团取得光复杭州的胜利。
在国民革命的风雨中,蒋介石遭到了北洋军阀统治的政府的通缉,曾几次回家乡匿避,家中不时遭到搜查,许多族人亲友担心自己受株连,纷纷责怪蒋介石,并且断绝与蒋家的往来。但是,王采玉仍然泰然处之,对儿子的所作所为从无戚颜怨言,宁愿毁家受累,也千方百计资助和支持儿子。母亲的这种对儿子的信赖和支持,使蒋介石深受感动。
王采玉虽然一生坎坷劳累,但对蒋介石一直苦心教育、关心和支持。使蒋介石对母亲十分孝敬,对母亲充满了深深的爱恋。
1921年,由于王采玉心脏病发作,命在旦夕,蒋介石赶紧返回家乡侍候母亲。当母亲去世后,蒋介石悲痛万分,十分隆重地为母亲操办了丧事,以寄托对母亲的哀思。对母亲临终留下的遗嘱,蒋介石牢记心中,并一一付诸现实。
王采玉嘱咐死后要为她择地另葬,不与丈夫同穴。因为丈夫已和徐氏、孙氏两房妻子同穴合葬,虽然自己是第3房继室,但确信儿子将来定有出息,因此死后不愿再与亡夫合墓,屈居末位。
母亲去世后,蒋介石择定溪口西3华里的白岩村鱼鳞岙,为母亲单独营葬。他请国父孙中山题写了墓碑"蒋母之墓",自己拟定了眉额和楹联。墓葬后,在墓地又再建造了墓庄、墓道、亭榭、石牌坊等。
第一部分 5.同胞手足(1)
蒋介石父亲蒋肇聪相继娶过3房妻室,共生有6个子女,因此,蒋介石的同胞兄弟姐妹共有6人。
蒋瑞春是蒋介石的同父异母的姐姐,生于1874年。长大后嫁到离溪口只有10里远的任宋村,丈夫叫宋运周。宋运周粗识文字,生活俭朴,曾在蒋家丰镐房当过一段时期的管家。
蒋瑞春一生共有三子一女:长子宋涨林,在盐务部门工作;次子宋涨生,在蒋家丰镐房当账房;三子宋祥生,在宁波农业银行当职员;女儿宋林香,务农,嫁给邻村王阿孝为妻。
蒋瑞春一家,虽然没有当什么大官,但是,蒋介石对大姐一向却比较敬重,每次回家探亲,他总要到任宋村去看望一下大姐。有时蒋介石坐轿在路上遇到大姐,马上叫轿夫停轿,把轿让给大姐坐,自己随轿步行。1946年大姐去世时,蒋介石没空奔丧,曾专门派儿子蒋经国到任宋村帮助办理丧事,并代表蒋家参加了葬礼。
蒋介石有个同父异母的哥哥,叫蒋介卿,他生于1877年,比蒋介石年长10岁。
蒋肇聪病故时,蒋介石才8岁。在临死之前,蒋肇聪嘱咐蒋介卿:"你弟妹年纪还小,我死后,你母亲肯定会难过,只有你年长,你要孝敬母亲,照顾弟弟,我死后就能心安了。"当时,蒋介卿痛哭流涕地答应了父亲。但是,父亲死后,蒋介卿不务正业,日日赌博,对继母王采玉并不孝敬,经常为家务琐事同继母争吵,根本谈不上什么孝顺了。
在父亲死后第二年,他就提出要分家。分家时,蒋介卿借着自己是蒋肇聪的长子,把蒋家主要产业玉泰盐铺据为己有,给继母和弟弟只留下了几间老屋、30亩耕田和一片竹林。
蒋介卿曾中过秀才,后来又毕业于四明专科学校法政科,做过台州地方法院推事和广州地方审判厅推事。
蒋介卿对继母不孝敬,常在家中闹矛盾,蒋介石心里对他是有看法的,感情上也有一定隔阂。但是,蒋介石发迹后,因为封建孝悌思想,又为了维护自己的名誉,举手之劳中,还是处处给予了蒋介卿许多的关照。
但是,蒋介石对蒋介卿的关照没有丢失自己的原则,甚至没迁就过他。1924年,蒋介石担任黄埔军校校长后,曾举荐哥哥蒋介卿担任英德县县长。蒋介卿上任后因胡乱处事,搞得声名狼藉,被撤了职。之后,蒋介石并没有坚持让他继续任职,只是替他偿还了欠府库的款项,请省府准许他回了老家。
然而,蒋介卿回到溪口老家后,仍然不学好,终日与一些亲朋好友搓麻将赌博,常常闹得昏天黑地,鸡犬不宁。有时输了钱,他不付账,借着蒋介石的权势,与人争吵,甚至动手打人。但是,状告到蒋介石那里,他出于同胞之情,也没有理会他。
1927年12月1日,蒋介石和宋美龄在上海举行婚礼,因为母亲已经去世,蒋家中已没有长辈,只好请蒋介卿到上海充当男方主婚人,蒋介卿趁机讨好宋美龄,获得了宋美龄的好感。
1928年5月,在宋美龄极力推荐下,蒋介卿担任了浙江海关监督,并在浙江省挂了一个政府委员的职衔。
蒋介卿虽有了官职,又做了官,但是他还是积习难改,经常嫖娼、赌博、骂人,弄得名声很坏,这使蒋介石的"政誉"也因此大受影响。蒋介石对此十分生气,1935年7月,下令免除了蒋介卿海关监督的职务,让他回溪口老家去,为了照顾他的情面,给他保留了省府委员的头衔。后来,宋美龄虽然想让蒋介卿出任上海江海关监督,但蒋介石怕他在官场再出丑,没有同意。
蒋介石虽然不让蒋介卿出来做官,但看在同胞兄弟情分上,在经济上还是常常给予他一些资助,有弟弟的金银,蒋介卿在溪口开了一家公裕钱庄,过着富裕的生活,做着赋闲太公。
1936年12月,蒋介卿正在溪口武山庙喝酒看戏,传闻说发生了西安事变,蒋介石被捉起来了。他一惊,突然中风跌倒,不省人事,被乡邻抬回家后,就一病不起了。12月27日,一命呜呼。蒋介卿死后,并没有马上下葬,而是暂厝停在家中。
4个月后,蒋介石回到溪口,看在同胞兄弟情分上,又出于宣扬孝悌思想,蒋介石为蒋介卿举行了比较隆重的葬礼,并请当时的国民政府主席为主祭,了却了蒋介石对胞兄的一片情意。
蒋介卿死后,蒋介石对他的子女仍然很关心。蒋介卿与元配孙氏生有一子,名叫国秉,他上过宁波商业学校和日本士官学校。1932年回国后,蒋介石曾让他担任过国民党陆军88师少校参谋、中校团副、江西第四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参议。但是,他后来因受刺激,神经失常,在全国解放前夕,蒋介石让蒋经国把他带到了台湾。蒋介卿与继室单氏生有一个女儿,名叫华秀,毕业于浙江大学经济系。在蒋介石的关照下,经李宗仁介绍,将她嫁给了桂系军阀白崇禧的外甥韦永成。
蒋介石的大妹叫蒋瑞莲,与蒋介石是同母所生。在15岁时,她嫁给了竺村的竺芝珊为妻。竺芝珊原是玉泰盐铺的学徒,为人朴实,从小与瑞莲青梅竹马。竺芝珊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忠实肯干,与蒋介石关系很好,靠着蒋介石的关系,他曾担任过佛山筹饷委员、苏州税务局长、中国农民银行常务董事、津浦铁路车务总段长等职。蒋介石侧室姚冶诚移居苏州时,蒋介石让竺芝珊夫妇与她作伴,照料姚冶诚的生活。
蒋瑞莲去世后,蒋介石对妹妹的儿子竺培风非常关心和器重,在他留日回国后,为他娶了四川军阀杨森的女儿为妻。解放战争时期,竺培风因飞机失事而死,蒋介石闻讯后大为恸心。
蒋介石还有两个同母所生的弟妹。妹妹蒋瑞菊,弟弟蒋瑞青,但是,他们都未成人就病死了。
第一部分 6.倔强顽皮的童年蒋介石
蒋介石,1887年10月31日,即清光绪十三年农历九月十五日,中午时分,出生于浙江省奉化县溪口镇玉泰盐铺楼上。他的谱名叫周泰,乳名瑞元,学名志清,后来自己改名为蒋中正,字介石。
蒋介石在幼年的时候,由于家境优越,受到祖父的溺爱,既任性,又顽皮淘气。4岁时,除夕吃年夜饭,他忽然异想天开,想试试喉咙到底有多深,竟把一根竹筷向喉咙深处插去,一时疼得冷汗直冒,两眼一翻晕了过去,吓得母亲几乎昏倒。祖父生怕孙子变成哑巴,在窗外整整守了一夜,时不时隔窗向儿媳询问孙子病情。天亮蒋介石醒来,听到祖父的问话,大声回答:"爷爷,我好了,一点不痛。"
第二年中秋节,全家人都在院子里赏月,蒋介石向水缸里一张望,看到水中那圆圆亮亮的镜子似的月影,探着身子便想从缸中捞得月亮,结果,一个筋斗栽进缸里,满缸的水差一点将他淹死。幸好,家人及时发现,把他从缸里捞了出来。
蒋介石上私塾后,结识了不少小伙伴,经常与小伙伴游戏。在游戏中,蒋介石常常做一些恶作剧,有一次夜里,他竟装扮成鬼,把小伙伴吓得叽叽喳喳乱叫,胆小的小伙伴被吓倒在地。同时,他又喜欢舞刀弄棒,与小伙伴仿效军队打仗。在游戏中,他往往自封"大将",充当群儿之首,带头并战,非要打败"敌人",为此经常"战"得头破血流,满身伤痕累累。
由于蒋介石顽皮淘气,常有小孩大人上门告状。王采玉为了管教儿子。常常对他大加鞭挞,但是,蒋介石顽性难改。有时被母亲打急了,就钻到床底下不出来,等到母亲开门的时候,乘机溜之大吉,蒋母因为小脚,追他不到,经常被他气得号啕大哭。
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读书,蒋介石懂得了一点孝道,在老师和母亲的教诲下,顽劣之性改掉不少,常向母亲发誓,要读书上进,求取功名,为蒋家增光,为母亲争气。尽管如此,他的顽性仍然时有表现。
王采玉为了改变儿子的顽性,更想有一个媳妇为自己分劳一些家务,在蒋介石15岁的时候,便为他张罗娶亲了。
1901年,19岁的毛福梅坐花轿从岩头村来到了溪口。婚礼开始后,蒋介石在傧相挟持下,随着司仪的拜天、拜地、拜父母、夫妻对拜的喊声,一会儿跪,一会儿起,感动浑身不自在。
当听到"送新郎新娘入洞房"的喊声时,好像得了赦令,"霍"地直起身子,一手摘下头上的红缨瓜皮帽,跑到门外去抢拾爆竹蒂头,引得亲友们哄堂大笑。
等到人们簇拥着新娘走进洞房,找新郎继续进行坐床、撒帐、喝交杯酒等礼仪时,却找不到蒋介石。母亲听说儿子不在洞房,急得团团乱转,正要派人到外面去找时,蒋介石正在大门口放炮、抢炮,气得母亲大声哭喊。嫁一个这么顽皮的丈夫,在新房中,新娘也伤心地落泪了。
毛福梅嫁到蒋家,虽然花烛之夜,小丈夫不拘礼节,受人取笑,心里十分难受,但是,为了尽到妇道,强忍心中的悲伤,对丈夫仍然十分和颜悦色,对婆婆非常孝敬,对小姑也很亲昵。
按照奉化风俗,男女成亲之后,开春正月初二那天,新女婿必须到岳父家拜岁,岳父家族里照例请新女婿吃饭。这一礼节男女双方家族都十分重视。
正月初二一大早,母亲和妻子为蒋介石准备了一担礼物,让一个佃户挑着,送蒋介石去岳父家拜岁。这一天,毛家老夫妇也忙得不亦乐乎,杀鸡宰鹅、做汤圆、炒花生,准备了一大堆好吃的,等待新女婿上门。可是等呀等,老半天不见新女婿的影子。
溪口到岩头的路不是很远,一般两三个小时也就走到了。可是,毛家等到太阳快落山了,却还是不见女婿到来,亲友陪客只好陆续告辞了,这弄得毛家老夫妇十分尴尬。
正在这时,毛福梅的堂弟毛鸿芳气喘吁吁地来报告,说新女婿早已来了,在毛家祠堂里"串花灯"。
老丈人毛鼎和一听简直不敢相信。因为参与农村"串花灯"的人,一般都是经济比较贫困的下九流人。毛家在岩头村也是有头有脸的上等人家,蒋介石又是上了9年学的读书人,怎么与下九流人混在一起"串花灯"呢?正在老丈人纳闷的时候,只听门外锣声大作,爆竹三响,一会儿花灯队迎门而来,打头的是一个十五六岁少年,崭新黑缎袍,襟上泥渍斑斑,西瓜皮帽下那条大辫子也快散架了。他走到大门前站住,从怀里取出一枚七寸头大爆竹,呼地一下吹旺火线,"嗞"地引线放炮。
老丈人定睛一看,正是自己的新女婿蒋介石。
这一下可把老丈人气得够呛!毛鼎和怒气冲冲地走到大门外,用白铜长烟管指新女婿大骂一顿:
"你,你这个没出息的东西!还有脸上门来出丑?蒋毛两家的门风都给你败光了!"
蒋介石突然之间挨了老丈人的一顿臭骂,瞪了老丈人一眼,一句话也不说,突然扭转身子,头也不回地扬长回家了。
老丈母娘为了挽回僵局,赶快派毛鸿芳去追蒋介石回来。毛鸿芳追了5里路才追上蒋介石,然后恳请他回驾岳家。可是,犟脾气的蒋介石一声不吭,忽然,从地上拣起一块断砖,扬手投进路边小溪,发狠地说:"要我回去,除非这块砖头浮起来。"
在毛鸿芳再三跪请下,最后,蒋介石虽然还是回去见了岳父母,但是,翁婿之间从此结下了谁也解不开的疙瘩。后来,蒋介石同岳父在感情上的隔阂,在毛鼎和死后都没有消除。
第一部分 7.孜孜求学(1)
蒋介石的母亲王采玉和祖父蒋斯千都信佛,很迷信算命看相,听了"必出贵子"的看相人的话,都对蒋介石寄着"光宗耀祖"的厚望。但是,蒋介石从小顽皮倔强,他们深恐他顽劣成性难以成才,因此,两人在蒋介石还没有到入学年龄时,就请师设塾,让蒋介石读书求学。
蒋介石5岁开始入私塾学习,启蒙老师是老秀才任介眉。7岁改从蒋谨藩读完《大学》、《中庸》。8岁复从任介眉读《论语》、《孟子》。后又从蒋谨藩,学完《礼记》、《千家诗》、《孝经》、《春秋》、《左传》、《诗经》等,间习古文辞,学作八股文。
在蒋介石12岁时,母亲得知嵊县名士姚宗元在葛竹王氏宗祠设塾授课,于是把蒋介石送去受业,因为有了名师指教,这时,蒋介石也开始懂事有了图强之心,因此,蒋介石的学业长进很快。
第二年,蒋介石又来到了榆林村,跟从老师毛凤美读《易经》。14岁,蒋介石又来到了崎山皇埔氏学馆,从师竺景松学作策论。15岁,由母亲的亲戚陈春泉介绍,到岩头村从名师毛思诚温习《左传》,圈点《纲鉴》。由于毛思诚教导有方,蒋介石不仅知识、学业进步很快,而且基本上改变了儿时的顽性。到岩头村从师毛思诚学习,成为了蒋介石少年时期生活的一个转折点。
清朝末年,旧式蒙馆私塾逐渐衰落,纷纷停馆,新式学校逐渐增多。奉化城内的一些旧书院,适应时代变化,纷纷进行改革,创办新学。蒋母望子成龙,这时也不惜四处举债,在蒋介石16岁时,把他送入凤麓学堂,学习英文、算术,接受新学教育。
但是,凤麓学堂虽然设有新课,体制和讲课内容仍然是旧形式,仍以经、史为主。于是,同学们要求讲授新知识,改革旧体制。蒋介石被同学们推为首领,向校方提出三项改革建议。校方对同学们倡议改革十分恼怒。给蒋介石加上"首谋捣乱"的罪名,决定开除他的学籍,并要把他送官府查办。事后因为同学们的强烈抗议,校方才被迫撤回了开除蒋介石学籍、送官府查办的决定。蒋介石感到再留在凤麓学堂对自己读书不利了,于是,第二年转学到了宁波府箭金学堂。
箭金学堂是宁波府的一所新学堂,这里有不少名师执教。有一位名师顾清廉先生,不仅向学生讲授周秦诸子学说、宋朝理学,传播富国强兵思想,而且还给学生讲解《孙子兵法》、《曾文正公全集》,介绍清朝一些著名将领。顾先生讲授的内容,不仅激发了蒋介石的学习兴趣,而且使他打下了良好的国学基础。
1905年初,蒋介石又转到奉化龙津学堂。由于蒋介石刻苦学习,各科学习成绩都令老师们满意。这一年,蒋家发生了被强列摊赔户中的事件。蒋母为了儿子性命,忍辱交纳了田赋后,蒋介石为了发愤上进,将来做一番事业,出人头地,决心东渡日本学军事。蒋母对儿子的决心非常支持,积极为儿子东渡日本留学筹措经费。
1906年,蒋介石19岁,在母亲的支持下,他乘轮东渡日本,准备进日本军校学习。但是,蒋介石到达日本后,虽然想进军校学习,但是按当时日本的规定,中国学生要入日本军校受训,必须由清廷陆军部保送。蒋介石并没有经由清廷陆军部保送,而是自己去日本的,因此无法进入日本的军校。在无可奈何情况下,蒋介石只好进了东京清华学校,学习了一段时间的日语,然后在年终返回了家乡。
第一部分 8.孜孜求学(2)
1907年夏季,清朝陆军部在保定创立的"通国陆军速成学堂"在全国各省招考学生,规定每省选考40人。蒋介石所在的浙江省的40个名额,多数被浙江省武备学堂的保送生占去,只有14个名额从社会招考。而浙江全省到杭州报考的青年有1000多人,蒋介石年龄不足20岁,考官以蒋介石年龄不够没有加以录取。蒋介石找到考官,说明自己已经20,体力很好,能够报效国家,成为一名合格军人。在蒋介石硬磨软缠下,考官把他录为炮兵科学生。
1907年冬,清政府陆军部宣布:从保定陆军学堂的学生中选派留学日学军事的人员。并规定,必须是在学堂参加日语班学习的学生方准予报考。蒋介石在学堂并没有参加日语班学习,于是,他向校方赵总办打了一个报告,说明自己曾在日本东京清华学校学过日语,请求准予报考日本。
报告呈上去后,迟迟却不见批复,蒋介石大感失望。
但是,在临考前一天的深夜,赵总办突然派人到蒋介石宿舍,通知他明天参加留日考试。蒋介石接到通知,真是喜出望外,一夜兴奋得没睡好觉。
第二天一早,蒋介石与日文班同学一起参加了留日考试。在临放寒假前夕,蒋介石接到了考取留日生的通知书。过了年,他直接从保定陆军学堂启程去日本。
1908年初,蒋介石到了日本,进入了东京的振武学校。蒋介石到振武学校后,被列为该校11期的学生,分配在炮兵专科学习。在振武学校学习期间,蒋介石一方面认真读书,刻苦学习军事知识,并与同学黄郛一起创办了《武学》杂志,亲自撰写军事文章,在杂志上发表。另一方面,由陈其美介绍,参加了孙中山创办并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组织中国同盟会。在同盟会的影响下,蒋介石的富国强兵的民族主义思想有了进一步发展,时常与同盟会会员议论驱逐鞑虏、民族独立等事情。
1910年11月25日,蒋介石从振武学校毕业,12月5日,被分到驻扎在日本北海道新9201县高田镇的日本陆军第13野炮兵第19联队实习。
1911年,中国爆发了辛亥革命,陈其美在上海积极准备起义,准备策应武昌革命。为了成功,他给在日本学军事的蒋介石及其他同盟会会员发了急电,催促他们立即回国参加革命。
蒋介石接到陈其美的急电后,立即向师团长请假,但是,他的请假没有获准;于是,蒋介石又找联队长请假,批假是联队长职权范围之内的事情,他准了蒋介石的假,但只准48小时。蒋介石不管三七二十一,准假后,马上脱去军装,换上日本和服,向设在东京的同盟会浙江省支部领取了回国的路费,赶忙回到上海,参加陈其美组织的革命。
事后,由于蒋介石超假不归,违反了军纪,被日本政府及日本振武学校开除了学籍。从此,蒋介石结束了他的求学生涯,走上了投身革命的道路。
第一部分 9.投身革命(1)
1911年10月30日,蒋介石在日本接到陈其美电召后,立即从日本回到了上海,向陈其美报到。
这时,沪、杭两地的同盟会和光复会的同志,在陈其美领导下,确定了两地同时发动起义的行动计划。陈其美命令蒋介石立即奔赴杭州,发动当地新军起义。
蒋介石赶到杭州后,没来得及休息,也没回奉化省亲,就与其他起义领导人一起制定了起义计划,并从上海革命党人中招募了100名"先锋敢死队"。蒋介石自任敢死队队长。
起义发动后,他带领敢死队攻打浙江巡抚衙门。敢死队在蒋介石的指挥下奋勇战斗,很快攻下了浙江巡抚衙门,活捉了巡抚曾韫。再经过一天激烈战斗,起义军占领了杭州全城,起义成功了,接着,革命者推选了汤寿潜为都督。成立了浙江国民政府,并宣告杭州光复。
与此同时,上海起义军在陈其美领导下,也攻下了清军在上海的最重要据点——江南制造局,并于11月6日成立了沪军都督府,宣告上海光复,陈其美被推举为沪军都督。杭州光复后,蒋介石回到上海,协助陈其美整编革命军,维持上海治安。接着,陈其美在上海商团的资助下,组建了5个团兵力的沪军,蒋介石被任命为沪军第5团团长。
1912年1月1日,由于革命在17个省取得了胜利,南京成立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孙中山被选为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大总统。这时,同盟会和光复会为了争夺权力发生了矛盾,上海同盟会负责人、沪军督军陈其美,指使蒋介石暗杀即将就任浙江军政府督军的陶成章。陶成章是当时革命组织光复会的著名领袖,他曾把会党中的宗派情绪带进革命队伍,曾与孙中山产生过隔阂,但是,他在反对清朝封建统治的斗争中,深入基层,联络各省革命党人,组织并发动武装起义,是有功的,在革命党人中享有较大的威望。因此,陶成章被刺杀,立即引起了国内震惊和革命党人的愤慨。为了平息民愤,孙中山指示陈其美,一定要缉拿凶手归案。陈其美怕事情败露,立即拿了一笔钱让蒋介石出国,东渡日本了。
但是,中华民国成立后,在袁世凯的精心策划下,孙中山被迫把临时大总统职位让给了他。袁世凯窃取临时政府大总统后,不顾孙中山等革命党人的反对,把国都从南京迁到了北京,并在"民国"招牌的掩护下,打击革命力量,实行个人独裁统治。袁世凯的所作所为,使革命者认清了袁世凯的真面目。于是,孙中山在南方各省组织并发动了讨伐袁世凯的"二次革命"。
陈其美被孙中山任命为上海讨袁军总司令,在上海举兵讨袁。
这时,蒋介石从日本悄悄回国,本想赴德国留学,于是,在陈其美的规劝下,留在了上海,帮助他组织武装讨袁。起兵时,蒋介石建议陈其美首先攻打袁军在上海的军事要地——江南制造局。陈其美采纳了他的建议,并指派他秘密到驻龙华的袁军93团去做策反工作。
第一部分 10.投身革命(2)
经过蒋介石的一番策动,一营反正的军队在蒋介石的带领下,配合讨袁军钮永建的部队夹攻江南制造局。但是,由于陈其美准备不充分,加上讨袁军的武器装备不足,敌我兵力悬殊,虽然经过激烈战斗,终因寡不敌众,没有攻下江南制造局。陈其美在湖州会馆的讨袁军,也被英军解除了武装,结果上海的讨袁革命以失败告终了。
不久,南方各省的讨袁革命,也因力量单薄、策略失当,相继失败。至此,孙中山领导的"二次革命"宣告失败。在"二次革命"失败的形势下,蒋介石被迫再次逃亡了日本。
"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也逃亡到了日本。在日本。孙中山组建了中华革命党,并被推举担任了中华革命党总理。孙中山上任后,提出了"三次革命"的任务。蒋介石在日本也参加了孙中山组建的中华革命党。
1914年夏,蒋介石奉孙中山之命,从日本回国,参与沪宁讨袁行动。蒋介石到达上海后,联络了一些革命党人,制定了一个夺取上海的军事作战计划,准备兵分三路进攻上海。他自任第一路司令官。但是,没等这个计划开始行动,就被淞沪镇守使郑汝成侦破,蒋介石的司令部也遭到搜查,枪械弹药全部被没收。随即,袁世凯向各省发布通缉令,追缉蒋介石。蒋介石的计划没来得及实行,又遭袁世凯通缉,只得第三次逃亡日本。
1915年10月,孙中山任命陈其美为淞沪司令长官,携带作战计划,从日本回上海再次发动起义。陈其美到上海后,给在日本的蒋介石发了电报,要他立即回上海,参加筹划上海的革命。
蒋介石接电后,立即回到了上海。开始实施第一步计划:刺杀袁军淞沪镇守使郑汝成。
这时,正好日本大正天皇登极举行加冕典礼日,郑汝成去日本领事馆致贺,陈其美趁机派便衣在上海外白渡桥设下埋伏,郑汝成坐车经过桥头时,便衣立即向汽车投掷炸弹,汽车被炸烂,郑汝成一逃出来,便衣杀手一拥而上,用枪把郑汝成击毙了。
袁军淞沪镇守使郑汝成被杀后,蒋介石拟订了一个《淞沪起义军事计划书》:计划先发动袁军军舰起义,然后攻取袁军的指挥中心——江南制造局。经过革命党人的一番秘密策动,停泊在长江江面的"肇和"、"应瑞"、"通济"3艘袁军军舰同意响应革命,决定12月15日起义。
但是,军舰的异动情况被袁世凯的爪牙侦悉,"肇和"、"应瑞"两舰被命令马上调离上海。在这样的情况下,陈其美决定3舰提前起义。由于革命军武器准备不足,"应瑞"、"通济"两舰被袁世凯重金收买,起义宣告失败。
1916年4月,蒋介石又协助杨虎攻打长江要塞——江阴炮台,攻下了江阴炮台,但5天后由于内部发生叛变,江阴炮台得而复失,蒋介石只身逃回上海。
5月,袁世凯设下圈套,在上海暗杀了陈其美。陈其美被杀后,上海革命失去了首领,蒋介石也失去追随的目标,于是,蒋介石转而开始追随孙中山,在孙中山直接领导下参加革命斗争。1916年7月,孙中山任命蒋介石为新组建的中华革命军东北军参谋长,负责训练部队。不久,袁世凯毙命,黎元洪继任总统,新总统恢复了孙中山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决定重开国会。孙中山于是命令各地的中华革命军停止一切军事活动,并进行革命军收编工作。这时,蒋介石在政界和军界没有任职,只好回到自己熟悉的上海。由于陈其美已死,蒋介石在上海已没有靠山,只好寻找昔日的好友,在他们的帮助下,暂且混日子,等待时机,东山再起。
袁世凯死后,各地军阀分别割据一方,为了扩张各自势力,连年厮杀。孙中山感到段祺瑞当政,不可能实现民主政治,于是在1917年,依靠滇系、桂系军阀,在广州建立中华民国大元帅府,发表了"攘除奸凶,恢复约法,以竟元年未尽之责,雪数岁无功之耻"的宣言,举起了"护法"运动的旗帜。蒋介石在上海,听到孙中山在广州建立护法军政府、并积极准备北伐的消息后,决心追随孙中山,参加护法北伐革命斗争。1917年9月,蒋介石向孙中山上书,提交了《对北军作战计划》和《滇粤两军对闽浙单独作战之计划》两份意见书。蒋介石的两份上书,得到了孙中山的赞许和重视。
由于滇、桂军阀并没有真正革命的意向,在军政府中极力排挤孙中山。孙中山深感自己手中没有军队,做什么事情都困难,便从桂系军阀手中要来8000人,组成由自己领导的援闽粤军,委任陈炯明为总司令,准备建立自己可靠的嫡系部队。1918年3月,孙中山电召蒋介石到广州,任命蒋介石为援闽粤军总司令部上校作战科主任。
第一部分 11.投身革命(3)
蒋介石任作战科主任后,颇得总司令陈炯明、参谋总长邓仲元的信任,一切作战计划都由蒋介石草拟。按蒋介石所拟作战计划行动,战事进展很快。在各次战役中,蒋介石充分发挥炮兵的专长,在军中留下了能攻善战的印象。
蒋介石在援闽粤军中斩头露角后,于1918年7月,以"工作中阻力很大,难以有所作为"为由,向总司令陈炯明提出了辞呈,虽然陈炯明派人再三挽留,但是,蒋介石还是拂然离队,回到上海。在上海,蒋介石谒见正在上海总结革命经验、专心著书的孙中山,却表明自己离队不是不愿参加革命,而是陈炯明纵容部下诋毁领袖孙中山。孙中山劝慰蒋介石,陈炯明也三次写信要蒋介石回去,但是蒋介石感到时机没到,于是迟迟不动身。后来,粤军在福建战场取得了优势,孙中山、陈炯明也一再催促他,蒋介石感到再不返回粤军就不好交待了,因此返回了粤军。
这次返回粤军后,蒋介石被任命为粤军二支队司令。从1918年3月到1924年4月,蒋介石参加了攻打地方军阀的战斗,参加了保卫广州革命政府和孙中山的战斗,他经常向孙中山呈送军事意见书,表现了自己的才能,为革命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但是,在此期间,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他通过"进进退退、以退为进"策略,夺权要权,并且历次得逞。蒋介石受到了孙中山的信任和重用,官职也不断升迁,蒋介石在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和革命军中逐步确立了自己的地位。
1924年年底,孙中山应冯玉祥、段祺瑞、张作霖之邀,北上北平,与北京政府商讨中国的统一和建设大事。这时,盘踞在惠州的陈炯明,趁孙中山北上、广州革命力量薄弱的时机,1925年1月发动了进攻广州革命政府的叛乱。
为此,广东革命政府决定讨伐陈炯明的第一次东征。东征军由粤军、滇军和桂军组成,分三路出师,粤军为右翼军,滇军为左翼军,桂军为惠州攻城军。蒋介石受命率领黄埔学生军作为粤军的先锋队参加作战。蒋介石率领黄埔学生军这支先锋队,参加了肃清广九路、攻克淡水、平山、海陆丰、平定潮汕、棉湖、五华、兴宁等战斗。在战斗中,蒋介石亲自拟定作战计划,亲临前线指挥战斗,先后发出命令、手谕、电话、训话、告诫、处置作战紧急事务达60多次。在广州革命政府领导下,第一次讨伐陈炯明叛乱的斗争取得胜利。蒋介石率领的黄埔学生军在东征中的突出表现,得到了广州革命政府的赞许,蒋介石的声誉有了进一步提高。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积劳成疾,肝癌发作,在北平溘然长逝。
孙中山逝世后,蒋介石集合黄埔军校全体官兵,宣读了孙中山的遗嘱,并宣读了亲自撰写的祭文,带领黄埔军校全体学生宣誓:敬重总理遗嘱,继承总理之志,实行国民革命,至死不渝。同时,带领黄埔军校官兵参加了一系列"革命"活动。蒋介石一方面公开以孙中山遗志的忠诚继承者自居,另一方面更加积极参与广州革命政府重大的政治、军事活动,以求谋取更高的职位和更大的权力。
1925年5月中旬,杨希闵的滇军、刘震寰的桂军预谋颠覆广州革命政府。为保卫广州革命政府,蒋介石率领黄埔军和粤军从东江前线回师广州,打垮了杨、刘的反革命势力,平定了杨、刘的叛乱。这样,蒋介石受命兼任了广州卫戍司令。
在平定杨、刘叛乱的时候,陈炯明重新占领了东江地区,妄图再次进攻广州革命政府。为了彻底消灭反革命势力,统一广东,巩固广州革命政府地位,广州革命政府决定再次讨伐陈炯明,将革命军统编为国民革命军,任命蒋介石为国民革命军第1军军长,并委任蒋介石为东征军总指挥。
在第二次东征中,蒋介石亲临前线指挥战斗。东征军攻占了惠州,相继又攻占了海丰、河源、五华、兴宁、潮州、汕头,最终收复了东江。同时,蒋介石又指挥了国民革命军征讨了粤南军阀邓本殷。经过一段时间的征战,基本肃清了广东境内的反动势力,实现了广东的统一。
随即,广州革命政府根据全国人民的迫切要求,决定讨伐北洋军阀,推进北伐战争。由于蒋介石屡立战功,广州革命政府决定任命蒋介石为国民革命军总司令,统率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1926年7月,蒋介石亲自拟定了北伐作战方案,在广州誓师北伐。北伐军在蒋介石的统率和指挥下,在不到10个月,就消灭了吴佩孚、孙传芳的主力部队,相继攻占了湖南、江西、湖北、福建、浙江、皖西、南京等省市,国民革命的势力席卷了整个南中国,沉重地打击了封建军阀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北伐战争的胜利,使蒋介石在当时军、政、党、民中树立了很高的威信,蒋介石凭借着北伐战争的胜利,牢牢地掌握了军权,凭借手中的军权,他开始进一步谋取政权,去实现自己统治中国的愿望了。
第一部分 12.反共争权(1)
北伐战争初告胜利后,蒋介石企图建立自己在中国统治的野心,首先遭到了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左派的反对。为了实现个人野心,蒋介石在帝国主义的利诱、威胁、支持下,决心与中国共产党决裂,与国民党左派决裂。
1927年3月开始,蒋介石指挥军队和党徒,在南昌、赣州、九江、安庆等地,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国民党左派以及工农革命群众。
4月12日,蒋介石下令包围了上海工人纠察队,收缴工人纠察队的武器。然后,指挥自己的武装,全面袭击上海工人纠察队,大肆拘捕共产党员,杀害工人运动领袖,镇压市民的请愿队伍,公开发动了反革命政变,史称"四·一二"政变。4月15日,蒋介石又在广州进行了反革命大屠杀。
蒋介石的反革命政变成功了,随即,他在南京成立了新的国民党中央,建立了新的国民政府,公然与国民党左派的武汉国民政府唱对台戏。1928年2月2日至7日,蒋介石在南京操纵召开了国民党二届四中全会,会上,蒋介石被"推举"为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国民革命国总司令、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2月23日,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推举"蒋介石为国民党中央组织部长。3月7日,蒋介石又被"推举"为中央政治会议主席。从此,蒋介石经过奋争,谋取了国民党的党、政、军大权,初步建立了自己统治国家的权力。
蒋介石虽然在南京建立了自己的政权,但是,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国民党新军阀并不愿意归顺到他的门下。为了驾驭派系林立的国民党新军阀,蒋介石对各派国民党新军阀采取了又打又拉的方针。他一面封官许愿,一面挑拨离间,一面进行军事威胁。
首先,蒋介石率军开始征讨北方的军阀。
第一战是对付鲁系军阀张宗昌。鲁军在日本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向北伐军反扑。同时,日军也出兵干涉,制造了济南"五·三"惨案。结果,北伐军没有攻下张宗昌盘踞的山东。于是蒋介石改变策略,命令北伐军绕道北进,去进攻奉系军阀张作霖。在英、美等国的调解下,奉军同意和平解决平、津问题,张作霖退据东北,北伐军进驻平、津。这样,蒋介石的二次北伐在军事上就此告了一个段落。
虽然张作霖退据了东北,但是,奉军仍是当时实力较强的一支军阀部队,蒋介石为了进一步统一中国,频频派人到东北进行活动。这时,正好张作霖与日本政府发生矛盾,被日本炸死,张作霖儿子张学良接替父位,担任东北三省保安司令,成了奉军少帅,蒋介石乘机收买张学良。张学良在南京政府的引诱和日本的威逼下,接受了南京政府和平解决东北问题的条件,这样东北对蒋介石的南京政府不战而服了。
随即,面临全国实力较强的军阀相继臣服蒋介石的南京政府的形势,山东鲁系军阀也不得不归顺。至此,北洋军阀统治中国的历史宣告结束,蒋介石在形式上实现了对全国的统一大业。1928年8月8日至15日,蒋介石为了巩固自己对全国的统治,在南京召开了国民党二届五中全会。会议任命蒋介石为国民政府主席,并决定对军队进行统一编遣。1929年1月1日,南京政府召开军队编遣会议,蒋介石提出了有利于自己直接控制军队、削弱其他军阀实力的编遣方案。这个方案立即引起了桂、冯、阎等军阀的不满,接着又爆发了蒋、桂战争和蒋、冯、阎的新军阀大战。
在蒋桂战争中,蒋介石与桂系的军事力量不相上下。为了击败桂系,蒋介石一方面争取实力较强大的冯玉祥,收买与桂系站在一边的其他军阀;另一方面制定了消灭桂系的策略,加强对桂系的军事进攻。桂系在蒋介石分化收买和军事进攻双管齐下的攻势下,很快支撑不住,退守广西。但是,蒋介石并不因为桂系的退却而放松进攻,调集手下各路大军向广西合围,击溃了桂系的最后军事力量,赢得了蒋桂战争的胜利。
第一部分 13.反共争权(2)
在蒋桂战争时,冯玉祥的西北军,为保存实力、渔翁得利,保持了中立态度。当桂系节节败退、从湖北退守广西时,冯玉祥想乘机抢占武汉。蒋介石看到了冯玉祥的企图,立即收买了西北军抢占武汉的韩复榘,这样不仅使冯玉祥没有抢到武汉,而且实力大受损失。
冯玉祥感到蒋介石心狠手辣,对自己的发展是一大障碍,于是,又公开打出了反蒋的旗号。蒋介石对冯玉祥反对自己早有准备,一方面致电冯玉祥,威胁冯玉祥与南京政府为敌不会有好处;另一方面策动冯玉祥部将韩复榘、石友三倒戈反冯。结果,韩、石在蒋介石的重金收买下,倒戈反冯,冯玉祥被迫宣布下野,蒋、冯之战又以蒋胜而结束。
冯玉祥虽然宣布下野,但对蒋介石的恶气并没有出,于是,亲自从陕西华阴来到山西太原,联合山西军阀阎锡山,商讨联合反蒋大计。
阎锡山虽然与蒋介石也有矛盾,但看到蒋介石势力不小,不敢轻举妄动;一方面对冯玉祥百般安慰,发誓要与他合作到底;另一方面把冯玉祥软禁在太原,以冯玉祥为人质,与蒋介石讨价还价。冯玉祥的部将看到阎锡山趁火打劫,扣留主帅,非常愤怒。为此派人到南京通蒋,以此来压阎锡山与西北军共同反蒋。
阎锡山看到情况对己不利,马上答应和冯玉祥联合反蒋。但是,他又不愿与蒋介石对抗,坚持让冯玉祥的西北军先出兵讨蒋,自己坐山观虎斗。
结果,蒋介石对冯玉祥的讨伐给予有力的反击,使西北军屡遭失败。冯玉祥看到阎锡山没有联合反蒋的诚意,便指使部将摆出一副拥蒋攻阎的态势。阎锡山又看到情况对自己不利,决心联冯反蒋。于是,反蒋势力推举阎锡山为中华民国陆海空军总司令,并通电全国,历数蒋介石10大罪状,要蒋介石还政于民,真正拉开了蒋、冯、阎中原大战的序幕。
对于冯、阎联合反蒋,蒋介石也是有准备的;于是他采取软、硬两手:软的一手是离间冯、阎联合,争取他们不反对自己;另一方面,多路派出特使,分别进见冯玉祥和阎锡山,对他们进行劝说、引诱,进行离间,动摇他们反蒋的信心。硬的一手是调动兵力,摆出一副杀气腾腾的样子,在一些关键地区的战斗中,投入重兵,采取各个击破的方针,重创西北军和晋军。同时,策动两湖、两广、川、苏、皖等地发表通电,要求蒋介石讨伐冯、阎,在舆论上给冯、阎施加压力。蒋介石还争取了张学良的东北军举兵入关来支持自己。
在蒋介石对冯、阎软硬兼施下,冯、阎在受重创下,不得不各自退回老巢,中原大战又以蒋介石的胜利而结束。
经过蒋桂战争和中原大战,其他一些军阀慑于蒋介石的淫威,相继也归顺了蒋介石。蒋介石志得意满,决定召开国民会议,制定训政时期约法,准备就任总统。
但是,蒋介石想当总统的意图遭到国民党内部的反对,并引起了国民党宁、粤分裂。
胡汉民是国民党元老,因为反对蒋介石当总统、搞独裁,被蒋介石软禁在南京。他虽然被软禁,但是,私下却派人通知广东的陈济棠、广西的李宗仁、白崇禧,联合汪精卫、孙科等人,在广州召开中央执监委员非常会议,成立广州国民政府,公开与蒋介石的南京国民政府对峙,树起了反对蒋介石独裁、要求民主的旗帜。
第一部分 14.反共争权(2)
蒋介石对于广州国民政府的公开对抗,仍然采取两手:一是以拉为攻,派人与反蒋派谈判,在谈判中进行分化;二是以退为守,假装让步,宣告自己下野。经过蒋介石的精心策划和奋争,最后收服了汪精卫,逼走了胡汉民。他虽然没有当上总统,但由"蒋主席"变成了权势更显赫的"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独裁统治地位。
蒋介石1927年背叛革命,公开屠杀共产党人和工农大众,使中国共产党不得不单独地走上了革命道路,建立了自己的军队和革命根据地。蒋介石采取各种手段,极力征服各路军阀,建立自己独裁统治,但他深深忧虑共产党的革命力量的发展,从1930年底到1934年7月,蒋介石相继5次调集军队,对共产党的革命根据地进行"围剿"。
1930年12月,蒋介石调集了10万军队,以鲁涤平为总司令,采取分进合击的作战方针围攻共产党领导的中央根据地。但是红军在毛泽东、朱德的领导下,采取诱敌深入的方针,仅用5天时间,就打退了蒋介石的第一次"围剿"。
蒋介石不甘心初战失败,1931年4月又调集了20万军队,由何应钦任总司令,采取步步为营、稳扎稳打的战术,对共产党领导的中央根据地进行第二次"围剿"。但毛泽东领导的红军,采取集中兵力、先打弱敌、在运动中各个歼灭的方针,用15天时间,又粉碎了蒋介石的第二次"围剿"。
1931年7月,蒋介石趁红军苦战未得休整之机,又纠集了30万军队,亲任总司令,采取"长驱直入、分进合击"的战术,兵分三路向中央根据地进攻。毛泽东领导红军采取"避其主力、打其虚弱"的对策,用周旋式打圈的战术,牵着蒋军的鼻子在革命根据地内转圈子,选择有利时机给予还击。这样,红军又用了3个月时间,又粉碎了蒋介石亲自指挥的第三次对红色革命根据地的"围剿"。
蒋介石连续三次"围剿",不但没有削弱中国共产党的力量,反而使共产党在反"围剿"斗争中发展了红军和革命根据地。蒋介石对此更是心不甘,1932年6月,又纠集了60万兵力,发动了第四次"围剿"。在这次反击蒋介石的进攻中,由于受到党内"左"倾错误的影响,根据地军民虽然进行了英勇的战斗,但是没有击退蒋介石的进攻,蒋介石在"首战告捷"后,于1933年2月,及时转移主力,集中40万兵力进攻中央革命根据地。红军在周恩来、朱德的指挥下,灵活运用前三次反"围剿"的经验,采用大兵团伏击战和集中优势兵力围歼部分来犯之敌的战略战术,以4万主力红军打垮了蒋介石发动的第四次"围剿"。经过这次斗争,全国红军发展到30万,中央革命根据地主力红军也发展到10万人。
蒋介石从四次对共产党领导的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围剿"中,感到红军不是那么容易对付的,心中又气又急又不甘,于是又利用半年时间作了精心准备,1933年9月,调集了100万兵力、200架飞机,自任总司令,向中共领导的中央革命根据地和其他革命根据地发起了孤注一掷的规模空前的大"围剿",即第五次"围剿"。
这次"围剿",蒋介石采用了步步为营、堡垒推进的战术,在中央革命根据地周围修筑了近3000个碉堡,然后逐步缩小包围圈,寻求与红军主力部队作战,意欲一举消灭红军。
这时"左"倾错误在中国共产党内占了主导地位,红军没有采纳正确的斗争策略,而采取了"御敌于国门之外"、"全线出击"的冒险主义策略,结果使红军在与蒋介石大兵团硬拼硬打中损失惨重,根据地日益缩小,逐渐失去了取得反"围剿"胜利的可能性。中国共产党及其红军,为了保存革命力量,被迫进行战略转移。
蒋介石调兵前堵后截,企图彻底消灭中国共产党及其红军。但是,共产党经过党内斗争和战争考验,摆脱了"左"倾错误的领导,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领导,胜利转移到了陕北,树起了抗日救亡的旗帜。
第一部分 15.孤岛遗梦(1)
蒋介石退逃到台湾后,面临着重重困难,其中最大的问题是,依靠在大陆失败后残存下的一点军事力量,难以抵抗人民解放军的继续进攻。蒋介石心里十分明白,如果解放军乘势进军台湾,自己现有的残兵败将是难以保证台湾安全的,因此必须在国际上寻求保护台湾的力量。但是,从当时国际条件看,由于蒋介石的无能导致了在大陆的惨败,各帝国主义列强,特别是美国,对蒋介石在台湾能否继续统治已丧失了信心。尽管蒋介石派人与美国商谈,要求它援助和保护台湾,但是,遭到了美国政府的冷眼。同时,由于在大陆的惨败,国民党内部对蒋介石也充满了不满情绪。面对这种内外交困的处境,蒋介石没有丧失信心,而是继续进行着苦苦的挣扎和奋争。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蒋介石连忙抓住时机,广泛开展"外交"活动,求取美国对台湾的援助和保护。为了讨好美国,蒋介石主动要求派兵参加以美国军队为主的联合国军的侵朝战争,但由于英国的反对未能如愿。尽管如此,美国为了保护其军队在太平洋地区的安全。表示愿意援助保护台湾,这样,美国第7舰队进驻了台湾海峡。
1950年7月28日,美国派兰钦为驻台公使,派巴克准将到台北,帮助蒋介石改进台湾的交通系统,又派6架喷气式飞机,加强台湾的空军力量。不久,美国国会又通过决议,拨款7100万美元援助台湾,用于加强台湾的防务。
但是,美国发动的侵朝战争在朝中军民的英勇抗击下遭到了失败,于是台湾在美国维护太平洋地区的利益中地位更重要了,这样,美国支持和保护台湾的态度比以前更坚决了。蒋介石利用美国侵朝战争之机,终于取得了美国对台湾的支持和保护,暂时解决了中国共产党及其人民解放军对他的威胁,稳定了台湾以及自己在台湾的统治。
为了从台湾内部和国民党内部排除和消灭异己力量,蒋介石下令,对岛内凡不满他独裁统治的人,统统当做"匪谍"加以残酷镇压,错杀三千,决不留情一个。
在台湾岛上初步站稳脚跟后,蒋介石开始了采取一系列措施改造国民党,以求中国国民党能在台湾站住脚。首先,蒋介石召开了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会议,他在会上发表了《关于实施本党改造之说明》的讲话,大会通过了"党员改造案"成立了"中央改造委员会",以领导国民党的改造工作。"中央改造委员会"成立后,提出了《中国国民党改造纲要》,《纲要》明确规定了改造总则、国民党构成、国民党组织原则、国民党改造的任务等。
在蒋介石亲自指导的"中央改造委员会"的领导下,国民党改造工作进行了两年。国民党改造结束时,蒋介石亲自作了总结报告,在报告中,蒋介石总结了国民党在大陆失败的8个方面原因,对今后国民党的工作提出了5大方针、5种办法、3大目的改革方案。在国民党改造的基础上,蒋介石组织人重新修改了中国国民党党章。接着,蒋介石召开了国民党第七次代表大会,讨论并确定国民党今后的任务,重点强调了国民党今后的任务是加速台湾的建设。根据国民党第七次代表大会确定的任务,蒋介石开始了领导台湾的经济建设。
1953年之前,蒋介石把经济建设的重点放在农业和币制改革方面。在农业方面,蒋介石制定并推行了"三七五"减租政策和农业技术改造。在币制改革方面,蒋介石制定颁布了《币制改革方案》,规定由台湾银行发行以美金为计算标准,总数为2亿元的新台币;新台币以黄金白银外汇和交换外汇之物资为准备金;新台币在省内可以通过黄金储蓄办法兑换黄金,在省外,可以通过进出口贸易兑换外汇。在币制改革方案具体实施中,以稳定物价为重点,充分配合企业,大力促进企业发展。政府还设立了"新台币准备监理委员会",监督币制的改革从1953年开始,蒋介石组织台湾各行业专家,研究台湾经济,提出了台湾经济建设的总体设想,并制定了一系列发展台湾经济的相应政策。
第一部分 16.孤岛遗梦(2)
蒋介石对台湾经济发展的总体设想是:
以农业培养工业,再以工业资助和推动农业的发展;先发展容易积累资金和运转快的轻工业和进口替代品,再重点发展出口工业,在积累足量资金后,再适当发展重工业;以低利率贷款经营民营企业,对出口企业给予优惠政策;在税收方面,采取税率增长低于生产增长,或不高于生产值的增长率的政策,使企业有利可图;积极吸引外资和华侨资本到台湾投资,但在吸引外资时,坚持执行保护民族工业的经济政策,并采用台湾沿海和内地均衡发展、互相配合、互相促进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