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唯识名词白话新解 于凌波居士着

_5 于凌波居士(现代)
【内尘】指意识所缘的法尘,为‘外尘’的对称。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中,前五者为眼、耳、鼻、舌、身等前五识所缘,称为外尘;法尘为意识所缘,缘于内,故称内尘。
【内缘】此与‘外缘’相对称。意识于心内分别诸法事象,称为内缘;眼、耳、鼻、舌、身等五识,缘色、声、香、味、触等外境认识事象,称为外缘。
【内缘起】参阅‘内缘起与外缘起’条。
【内缘起与外缘起】缘起,是佛陀以有情生死流转的立场所证悟的真理,《杂阿含二九八经》称:‘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今当说缘起法,法说、义说。谛听,善思,当为汝说。云何缘起法法说?谓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为缘无名行,乃至纯大苦聚。……’这种有情生死流转的缘起,具足的说,就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后来,由有情生死流转的缘起,扩及于万法生灭变异的缘起,而把前者称‘内缘起’;后者称为‘外缘起’。如后来的大乘经典《入楞伽经》称︰‘佛言︰大慧,一切法因缘生有二种,谓内及外。外者谓以泥团、水、杖、轮、绳、人工等缘合成瓶,如泥钵,缕垒、草席、种芽、酪苏、悉亦如是,各外缘前后转生;内者谓无明、爱、业等生蕴、界、处法,是谓内缘起,此但愚夫之所分别。’经文中的内缘起,是指生命流转的缘起;外缘起,是指物质变化的缘起。
【内证】又作自内证。即自己内心所体悟证得的真理。据《楞伽经》等大乘经典所说,以内证为基础而表现于外的活动,称为外用。内证系自己所独自证得者,故又称己证。由此独自证得之见解所开示之法,即称为己证法门。见《俱舍论》卷六。
【引因】引因是‘生因’的对称。生因为近果与正果之因;引远果与残果之因的,称为引因。就内种而言,以现在种子生现在之身,称为生因;引其他枯丧尸骸等,称为引因。就外种而言,生芽、茎等为生因,引枯死之草木等为引因。此尸骸及枯草等之位皆无内外之种,或生于他界,或种既久而灭。然由生因之作用力故,犹能引彼,即依其义,说彼生因之种,称为引因,二因并无别体。又,十二有支中,能生支称为生因,能引支及所引支皆为引因。即爱、取、有三支距生、老死之果近,能生近果,故称生因;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等七支离生、老死之果犹远,引远果,故称引因。见《成唯识论》卷二。
【引自果】种子六义的第一义。种子不是一因生众果,而是各各引生自果。即是色法种子仍生色法之果,心法种子仍生心法之果,此一法则不能混乱。这是简别于外道的一因可生众果,及小乘有部主张色心互为因果。
【引果】是‘满果’的对称。众生的果报有总报别报之分,果报之主要部分称为引果;果报的局部部分称为满果。例如第八识为引果,五根、五境的好丑美恶为满果。第八识为总报之果体,于现于人界五根、五境等之总体上,更就其总体而成美恶、上下、贫富等种种差别,乃是第八识中具有满业种子之故。由此可知同一人间,果报之所以有上下种种差别者,乃为满果所致。见《成唯识论》卷二。
【引发因】唯识宗所立十因之一。善、染、无记种子引发同类现行,现行引发种子,种子引发种子,乃至于引发无漏,都属于引发因。参阅‘十因’条。
【引业】牵引五趣四生等果之业。又称牵引业、总报业。为‘满业’的对称。《成唯识论述记》卷二中,总报业感总报之果,同时扶其余劣弱之业,使其亦能感别报,称为引业;第六识的别报业圆满庄严第八总报之果体,称为满业。此即业业相对。又总报之果起时,其果能为增上缘,引生其余别报之果,称为引业;此别报之果能使总报之果圆满,则称满业。此即果果相对。此外,引业唯限于一业或通于多业,引一生或通于多生,大小乘之说亦有不同。小乘主张引业唯限于一业,唯引一生,大乘则主张一多互为不定。见《成唯识论》卷二。
【引满二业】引生差别果报的业有二种,称为引业满业。引业又称总报业,满业又称别报业。有情的身、语、意三业,能招引满二种业果,牵引八识受生死轮回之苦。引业、可说是起始的业,就是引导牵引。与第六识相应的思心所、造作的强有力的善恶业,熏习所成的业种子,含藏在第八阿赖耶识中,到了业力成熟时,能牵引第八识在五趣(或六道)中,感受一期相续不断苦乐总报体——即是在某一道中的一期生命体。满业、可说是业的究竟,这是缺乏推理作用、又不能发润的前五识相应的思心所所造的善恶业,此业亦是由第六识所引起,但不如引业之思强而有力,故其造成的业力非常薄弱,此种薄弱业力熏成的业种子,含藏在阿赖耶识中,到了业力成熟时,能招感五趣总报的别报。
总报,是众生生命体之报,如生于人趣,则彼此之人类,受同一人界之果报,名为总报;如同为人趣,六根有好丑,寿命有长短,种种差别,名为别报。
【方】为五位百法中的二十四不相应行法之一。方是空间分位,如东南西北,前后左右等。《百法直解》曰:‘方者,依于形质前后左右假立,故有东西南北四维上下差别。’在《百法纂释》中谓:‘言方者,谓色之分齐,在东方则曰东方之色等,故曰色之分齐。如四方六合,十方上下之类。’简单的说,方就是物质存在的空间及方位。
【方所】方位与处所。即占有空间一部分之场所。《俱舍论》卷八载:‘以无色法,无有方所;过去、未来无表无色,不住方所,理决然故。’
【方便具足住】修唯识行历经四十一阶位,此为初十住位的第五位,又作修成住。谓习无量之善根,自利利他,方便具足,相貌无缺。参阅‘十住’条。
【方便善巧波罗蜜多】为十波罗蜜多之一。修唯识行,入修道位,修十种胜行,十胜行即是十波罗蜜多,其中第七即是方便善巧波罗蜜多。此有二种:一、回向方便善巧,就是菩萨行六度时,将所集的善根功德,回向于一切有情,共求无上正等菩提,是为大智。二、拔济方便善巧,就是菩萨于生死海中拔济有情,使之出离。是为大悲。参阅‘十波罗蜜多’条。
【方便智】又云权智,对实智之称,达于方便法之智也。又行方便之智也。《大乘义章》卷十九曰:‘知一乘真实之法,名为实智。了知三乘权化之法,名方便智。’
【方伦】现代佛教居士,《唯识三颂讲话》等书的作者。方伦字心五,福建省林森县人,清光绪二十三年(一八九七)生。民国元年入福州海军学校,毕业后在军舰上服务,巡弋长江,如是十余年,升至少校。二十六年抗战开始,曾转战长江下游,后调海军部任中校科长。三十八年随军来台湾,侨寓左营,未几届龄退休。心五于海军服务时,以读谛闲《圆觉经讲义》而起信,此后在舰上读了大量佛经。三十八年来台湾后,与蔡念生等为菩提树月刊的基本作者。四十七年树刊开办佛学函授部,聘心五任教务主任,心五为编写初、中、高级佛学教本三册,在当时颇为风行。五十四年星云法师创办寿山佛学院,聘心五到院任教。七十七年(一九八八)病逝。遗留著作有《唯识三颂讲话》、《大乘起信论讲记》、《初、中、高级佛
学教本》、《今愿窒文存》等多种。
【中有】为有情转生四有之一,指死有与生有中间所受之身。此又作中阴身,据《俱舍论》卷九载,其体由极微细的物质构成,身形与其所趣本有之形状相似,欲界中有的形量,如五、六岁小儿,然诸根明利;色界中有的形量,则圆满如本有。且欲界中有以香为食,故又称乾闼婆(香阴)。参阅‘四有’条。
【中劫】为古印度计时的单位。谓人寿之一增一减为一小劫。合二十小劫,共计三万三千六百万年,称为一中劫。合八十中劫为一大劫。参阅‘大劫’条。
【中道】即离开二边的极端、邪执,为一种不偏于任何一方的中正之道,或观点、方法。释迦牟尼世尊住世时代,最初说的中道,指的是远离苦行与欲乐两种极端的修行的方法。《过去现在因果经》谓:‘尔时世尊,语憍陈如言,……形在苦者,心则恼乱,身者乐者,情则乐著,是以苦乐,两非道因。譬如钻火,浇之以水,则必无有破暗之照,钻智慧火,亦复如是。有苦乐水,慧光不生,以不生故,不能灭于生死黑障。今者若能舍弃苦乐,行于中道,心则寂定,堪能修彼八正圣道,离于生老病死之患。……’以上是最初中道的含义。后来的大乘佛教,各宗派莫不重视中道,如空宗以八不为中道,有宗以唯识为中道。在中国,天台宗以佛性为中道,华严宗以法界为中道。但各宗派的中道,其意义并不相同。唯识宗的中道,立有、空、中等三时教之教判,如《解深密经》等所说,远离有、空二边,而完全彰显非有非空的中道真理之教,称为中道了义教;偏于有、空之教,称为不了义教。其所谓中道即唯识中道,即:一、凡夫所以视有情实体生命之我与构成万有要素之法为实在,皆因迷情之妄执所致,故是‘情有理无’,为‘非有’。二、万有为因缘之假和合,系由阿赖耶识所变现,即识是‘理有情无’,为‘非无。三、万有无固定之自性,是为空,故能自在变现,即空是‘真空妙有’,为‘非无’。依此,宇宙的真相即以‘非有非无’(非有非空)的中道把握之,作此主张者称为中道了义教。据三性之说,此所谓之我与法即为遍计所执性,识为依他起性,空为圆成实性之义。
【中随烦恼】又称中随惑。指无惭、无愧二种随烦恼心所。唯识家所立二十种随烦恼中,无惭、无愧二者,乃遍一切不善心而俱起,其行相之宽狭在大随与小随之间,故称为中随烦恼。此二者,惭是无羞耻之心,‘轻拒贤善’;愧是无廉耻之心,‘崇重暴恶’。见《成唯识论》卷六。
【水大】为地、水、火、风四大种之,即是能造一切色法的四种基本元素之一,以流湿为性。《大乘广五蕴论》载:‘云何水界?谓流湿性。’水大是基本的能造色之一。
【水月】水中之月,以譬诸法之无实体。为大乘十喻之一。《大智度论》卷六曰:‘解了诸法,如幻,如焰,如水中月,(中略)如镜中像,如化。’
【水波】波之湿性,谓之水。水之波动谓之波。此二者,二而不二,不二而二也,以譬物之不一不异。
【水界】四大中水大的别名。水大以湿润为性,通一切物质湿润部分,故称水界。具能摄引物质之用。
【火大】为地、水、火、风四大种之一,即是能造一切色法的四种元素之一,以温燥为性。《大乘广五蕴论》载:‘云何火界?谓温燥性。’火大为基本的能造色之一。
【火界】四大中火大的别名,火大以温燥为性,通一切物温燥部分,故称火界。火持其自性,其性为暖,能成熟物。
【火辨】梵名 Citrabhana。 音译作质呾罗婆拏。印度人。唯识十大论师之一。《成唯识论述记》卷一称他;‘亦世亲同时也,尤善文辞,深闲注述,形虽隐俗而道高真侣。’又称他︰‘凡百年中天亲生也,同时唯有亲胜、火辨二大论师造此颂释,千一百年后,余八论师方造斯释。’他是一位‘心出家而身未出家’的在家居士,继亲胜之后为三十颂作注释的人,而后始有余八论师造释论。参阅‘十大论师’条。
【比量】因明用语的三量之一,心识的三量之一.比量是由推理、推论而获知的知识。如看到远处有烟,则知其下必有火;墙外有角,则知有牛走过。推而广之,见生则知有死,见成则知有坏,这是深一层的推理作用。比量又分为自比量与他以量,自比量,是论者为自已获得正确的认识、用观念而推理,此推理作用表示于心中;他比量是使他人获得正确的认识而推理,表示于语言。
【比量相违】以不正确的观念,推论出矛盾的结果。如说人是永生不死,物是常住不坏等,称为比量相违。
【王肯堂】明代金坛(江苏丹阳)人。字宇泰。官至福建参政。好读书,精于医道,为时人所钦崇。并博通教乘,尤善唯识。初参高原昱公,昱公为之讲说唯识论,肯堂笔受,成《唯识俗诠》一书。又著《唯识证义》十卷、《因明入正理论集解》一卷等。
【王恩洋】欧阳竟无大师的入室弟子,近代著名唯识学家。恩洋字化中,四川省南充县人,清光绪二十三年(一八九七)生。南充中学毕业,民国八年到北京,在北大哲学系旁听,得梁漱溟赏识,介绍入哲学系管理印度哲学图书室,在梁的指导下,大量阅读了法相唯识的典籍。
民国十二年,欧阳竟无在南京设立支那内学院,恩洋以黄树因的介绍,南下依竟无研究佛学,深入经藏,尤于唯识学用功特勤。其时内学院与武昌佛学院有所谓‘唯识论战’,恩洋是笔战中主将之一。十四年内学院成立法相大学特科,恩洋任主任兼教授。十六年内学院以战事停课,恩洋返四川,于南充设龟山书房,授徒自给,并反覆圈读《瑜伽师地论》。十九年后,应请在成都佛学社讲唯识。此后讲学与著述并重,十余年间,写出了大量的佛学著作。一九四九年后,他被聘为四川省政协委员及文史馆员。五七年受聘为北京中国佛学院教授,一九六四年病逝,享年六十八岁。遗留著作数十种,主要者为《摄大乘论疏》、《唯识论疏》、《阿毗达磨杂集论疏》、《唯识通论》、《八识规矩颂释》、及《佛学通论》等。
【文身】为五位百法中的第四位法,二十四不相应行法之一。文者文字,身是聚义,一字为文,二字为文身,三字以上为多文身。《百法直解》曰:‘文身者,文即是字,为名句之所依,此三皆依色、声、法尘分位假立,若语言中所有名句及字,即依声立,若书册中所有名句及字,即依色立,若心想中所有名句文字,即依法立。此方眼、耳、意三种根识独利。’而《百法纂释》中则谓:‘言文身者,文即是字,能为名句二所依故。若不带诠只名字,如字母及等韵之类,但只训字,不能诠理。若带前名文,如经书字,能诠之文带所诠之义理故。’其实这就是构成名身、句身等的语言文字。
【太虚】近代佛教领袖,佛教思想家。俗家姓吕,名淦森,浙江崇德人,清光绪十五年(一八八九)生,十六岁于苏州小九华寺出家,同年于宁波天童寺依寄禅和尚受具戒。二十一岁曾就读于杨仁山创办的祇洹精舍。宣统三年,任广州白云山双溪寺住持,因与革命党人交往不容于清廷,离粤返沪。民国初年在普陀山闭关三年。民国七年与章太炎、陈元白在上海组织觉社,出版‘觉社丛刊’(后改名海潮音,发行迄今。)十一年在武昌创办‘武昌佛学院’,与欧阳竟无在南京创办的‘支那内学院’,为当时的两大佛学中心,以后数年间,两学院间以对唯识学所见不同,屡有法义之诤。如两院间对于《因明作法》之诤,《起信论》真伪之诤,《唯识抉择谈》与《佛法总抉择谈》之诤等,太虚大师与欧阳竟无都是笔战中的主角,法海波澜,至为壮阔。
太虚大师于唯识学有深入的研究,他在武昌佛学院、闽南佛学院、及多处演讲场合,都讲过唯识,民二十一年,大师著《法相唯识学概论》,王恩洋、唐大圆、张化声、梅光羲、黄忏华等多人为之序,可见大师对此书的重视。大师尝判大乘佛教为三宗,他于《论大乘三宗》一文中称;‘往者尝据大乘空与非空不空,合说大乘为一切法空宗,唯识圆觉宗之二宗。然以唯识与圆觉犹可分也。究竟显了,乃分为三宗;一、法性空慧宗,……以无漏般若主。法相唯识宗,……以有为唯识主。法界圆觉宗:无为真如主。’大师于民国三十六年(一九四七)在上海逝世,享年五十九岁。遗著辑为《太虚大师全集》,全文七百万言。
【支那内学院】我国近代研究唯识学的著名学府,为宜黄大师欧阳渐所创立。欧阳大师于民国七年开始筹备,古代印度称中国为支那,佛教自称为内学,故有此名。到民国十年,得社会名流熊希龄、蔡元培、梁启超、叶恭绰,以及唐继尧、蒯若木等之资助,学院乃于十一年成立。学院由竟无自任院长,下设学务、事务、编校流通三处。首届学生十余人,其中有韩孟钓、刘定权、谢质城、蒙达尔、曹天任、黄金文、刘仲远、邱仲、李艺、黄通、陈经,及出家缁众释存厚、释蕙庭、释碧纯等。教授除竟无本人外,有吕秋逸(澄)、邱晞明、聂绢耕、王恩洋等。时汤用渱彤在东南大学任教,也到内学院授课。民国十四年又增设法相大学特科,由王恩洋担任主任兼教授。民国十六年广州国民革命军北伐,北洋军守南京,内学院为北洋军占用,一度被迫停课。二十六年中日战争爆发,南京失陷,内院迁至四川江津,成立蜀院。三十二年欧阳竟无病逝,校董会决议由吕澄接任院长,一九五一年校董会决议自行停办。
【化生】四生之一。谓依托无所,忽然而生者。如诸天,诸地狱,及劫初之人是也。《俱舍论》卷八曰:‘有情类,生无所托,是名化生。如那落迦天中有等,具根无缺,支分顿生,无而欻有,故名为化。’《大乘义章》卷八曰:‘言化生者,如诸天等,无所依托,无而忽起,名曰化生。若无依托,云何得生?如地论释,依业故生。’
五划
【四十一位】大乘菩萨修行,一般采用五十二是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以至等觉菩萨,妙觉菩萨。《大智度论》把十信摄入十住位的初发心住,成为四十二位,慈恩窥基大师、把等觉位摄入十地的法云地,这样就成为四十一位,即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妙觉菩萨。
【四大】即地、水、火、风,这可称之为四种元素——即构成一切物质的元素。此又名四大种,见四大种条。
【四大种】指构成色法(物质)的四种要素,即地大种、水大种、火大种、风大种。古代印度的哲学家,认为这是构成一切物质的原素,故称为种。其实、这是依据日常实际经验而得的。亦有如中国古人,将物质现象归纳入金、木、水、火、土五种物性之中。《大乘五蕴论》曰:‘云何四大种,谓地界水界火界风界。云何地界?谓坚强性,云何水界?谓流湿性,云何火界,谓温燥性,云何风界?谓轻动性。’以上四者,地大之性坚实,水大之性流湿,火大之性炎热,风大之性轻动。故四大所指的并非地、水、火、风四种实物,而是坚、湿、暖、动四种物性。称其为‘大’者,有下列四义:一、为所依故:四大种为一切所造色之所依处,故称为大。二、体宽广故:四大种遍及一切所造色,其体宽广,故称为大。三、形相大故:地大、水大、火大、风大四者,其相广大,故称为大。四、 起大用故:四大种对世界成、住、坏空的作用最大,故称为大。
四大种的‘种’字,是‘因’的意思,这是一切色法的能造之因,故称为‘能造四大’。能造四大有生、依、立、持、养五种特性,由此五种特性而生起各种色法,所以是色法之因。此五种特性,又称为‘五因’:一、生因:生因又名起因,谓四大种,能带诸色同时生起,若离大种,色不得起。二、依因:依因又称转因,《瑜伽师地论》曰:‘由造色生已,不离大种处而转。’谓若舍开大种,诸所造色,无有转于别处之功能。三、立因:此又称随转因,大种若有变异,造色亦随之变异。《唯识了义灯》曰:‘安立因者,谓此造色与大种同安危,大种坏时,造色亦坏。’四、持因:持因又称住因,谓由诸大种所造色,相似相续而生,由大种持令不绝故。五、养因:养因亦称长因,谓由大种养其所造之色,令之增长。
作为能造的四大种,具备以上五种特性,故有‘因’义,而四大种所造色则无此特性。四大种能造一切色法,然于不同色法中,其中某一大种增长而为其相。其他三大种虽显现,但仍潜伏其中,待缘而现。如山石坚性的地大增长,而仍具有水、火、风三大之性;河溪湿性的水大增长,地、火、风三大虽未显现,也仍潜在于其中,待缘而现。
【四大种所造色】指由地、水、火、风四种元素所造成的种种物质,此有内、外之分,内四大指我人的色身,即生理性的身体;外四大指器世间,即物质世界。四大种能造一切色法,然于不同色法中,其中某一大种较为增长。如山石坚性者地大增长,河溪湿性者水大增长,而其他三大,虽未显现,但仍潜在于其中,待缘而显现。
【四大种与极微】四大种之说,并不是佛教所创立的理论,印度古代哲学家,以地、水、火、风为宇宙的质料因。六派哲学之一的胜论派,其理论有谓:‘其地、水、火、风,是极微性,若劫坏时此等不灭,散在各处,体无生灭,说为常住。’上文中说的地、水、火、风,并不是指地、水、火、风四种物,事实上指的是坚、湿、暖、动四种物性。
极微旧译邻虚尘,新译极微。就是把物质分析到极微小,小到不可再分的单位,就称为极微(参阅极微条)。印度古代六派哲学之一的胜论派,认为极微实有,永久不灭,世界坏时,极微散布虚空中,作为建立新世界的质料。胜论师又主张,极微的集合体称为‘有分色’,有分色就是五识可缘的各种物质。说一切有部是多元的实在论者,认为极微实有,主张‘法体恒有,三世实有。’众多极微集合成为‘聚色’。聚色是就是五识可缘的物质。经量部学者也承认极微为实有,众多极微和合成为‘粗色’,粗色就是五识可缘的物质。到大乘佛教瑜伽行学派兴起,以无著、世亲为中心的一派的学者,以‘万法唯识、识外无境’的立场,破斥极微非实,不能成立。如世亲菩萨所造的《唯识二十论》,陈那菩萨所造的《观所缘缘论》,都是针对小乘外道——如胜论派、小乘说一切有部、经量部、顺正理师等的谬论而加以破斥的。
印度古代的这种极微学说,后世学者譬喻为原子理论。原子,英文 Atom ,其最初的原意是‘不可分割者’。过去科学家以原子为最终的质点,这和小乘外道认极微为实有的理论相似。但是由于科学的进步,发现原子不是最终质点,原子是由带有正电的质量比电子大的原子核,及围绕原子核飞旋的电子所组成的。原子核的半径为原子的十万分之一,而质量却占原子的百分之九十九。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两种粒子所组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其质量与质子相等;而电子带负电,其质量只有质子的一八三六分之一,以光速环绕原子核旋转。每一原子的质子和电子数目相同,以维持平衡。这样,就说明原子可以分析,不是最终质点。二十世纪以来,科学突飞猛晋,发现物质最基本的组成单位,是轻子、光子、夸克( Quark)。原子以下的次原子层,根本不是物质,只是‘能’。
在爱因斯坦以前,科学家说世界上的一切,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物质,一是能。物质之间可以互相变换,譬如水可以变冰,冰也可变水;能之间也可以互相变化,如电可以变光、变热,光、热也可以变成电。可是物质和能是两种基本元素,则不能互相变换。一直到爱因斯坦用数学计算,发现物质和能也可以互相变换,这就是著名的E=MC2方程式。最初很少有人相信这个说法,直到原子弹(物质)爆炸后,变成大量的热和光,再也没有人怀疑物质和能互变的理论了。如此一来,宇宙间的一切,都是‘能’,在各种不同条件下变现出来的现象。
那么,这种‘能’存在于何处呢?佛经上说即存在于虚空之中。小乘、外道以极微为实有,为色法的基本质料;大乘唯识宗亟力破遣极微,以极微为假法,根本不能成立。如果极微不是色法的基本质料,色法的基本质料究竟是什么呢?此在《楞严经》卷三中,佛陀对阿难说:‘汝观地性,粗为大地,细为微尘,至邻虚尘,析彼极微,色边际相,七分所成。更析邻虚,即实空性。阿难,若此邻虚,析成虚空,当知虚空出生色相。……’在这一段经文中,佛陀告诉我们,把物质分析成极微,再分下去就成为‘邻虚尘’——邻近虚空的微尘。邻虚尘若再分析,‘即实空性’——就成为虚空。最后告诉我们说:‘当知虚空出生色相’。虚空可生出色相,当知此虚空不是一无所有的‘顽空’,而是能够生起妙有的‘真空’——即所谓‘非有之有,称为妙有;非空之空,称为真空。’
大乘佛教空、有二宗,都不承认极微有其实体。空宗以‘缘起性空’立论,法性不生不灭、不常不断,皆属空性,何来实体?有宗以‘万法唯识、识外无境’立论,一切现象都是阿赖耶识种子变现,因缘假合,极微根本不能成立。故《成唯识论》卷二曰:‘……为执粗色,有实体者。佛说极微,令彼除析;非谓诸色,实有极微。诸瑜伽师以假想慧,于粗色相,渐次除析,至不可析,假说极微。虽此极微,犹有方分,而不可析;若更析之,便似空现,不明为色,故说极微为色边际。’
《般若心经》云:‘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继而又谓:‘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正以说明,物质现象和虚空(正确应称为‘空性’),虚空和物质现象,是‘不一不异’,现象是万法之相,虚空是万法之性。四大、极微全是假法,没有实体可得,全是能量的转变。
【四土】又称四种佛土、四种净土、四种国土。唯识宗所立的四种佛土,为:一、法性土,又称自性身依法性土。法性土,即理土;自性身,即法身,以真如自性为身。谓此身土,体无差别,俱非色相所摄,譬如虚空,遍一切处。二、自受用土,又称自受用身依自受用土。即实报土,谓佛以相应净识所修成就,从初成佛,尽未来际,相续变为纯净佛土,周圆无际,众宝庄严,自受用身常依而住。三、他受用土,又称他受用身依他受用土。亦即实报土,佛以大慈悲力,随十地菩萨所宜,变为净土,或小或大,或劣或胜,他受用身依之而住。四、变化土,又称变化身依变化土。佛以大慈悲力,随诸有缘众生所宜,化为佛土,或大或小,或净或秽,佛变化身依之而住。见《成唯识论》卷十。此外,天台宗智顗所立的四种佛土,为:一、凡圣同居土,又称染净同居土,指人、天两道之凡夫,与声闻、缘觉之圣者同居之国土。其中,又可分二种:一者凡居,其内亦有恶众生所居之‘四恶趣’与善众生所居之‘人天趣’之别。二者圣居,亦有实圣与权圣之分别。实圣即声闻四果、辟支佛、通教之六地、别教之十住等人所居之处。权圣则有方便有余土中之三乘人、实报无障碍土及常寂光土之法身菩萨、妙觉如来等,应有缘众生之须而权化生于此土。此外,此凡圣同居土又有净、秽二种,如娑婆世界是同居之秽土,西方极乐则是同居之净土。二、方便有余土,又称方便土、有余土。指阿罗汉、辟支佛、地前菩萨所居之土。此等之人,系修方便道,断除见、思惑者,故称方便;但尚余障覆中道实相之无明根本惑,故称有余。三、实报无障碍土,又称实报土、果报土。为断除一分无明之菩萨所生之处。系酬报真实之道的无碍自在土,故称实报无障碍土;纯属菩萨之居,无有凡夫二乘,乃别教初地以上、圆教初住以上之菩萨所居之果报土。四、常寂光土,又称理性土。为全然断除根本无明之佛之依处,即妙觉究竟果佛所居之土,乃常住(法身)、寂灭(解脱)、光明(般若)之佛土。
【四分三量】量是认识作用,量果是认识作用的结果。识体四分,亦有量证的作用。例如以尺量布为喻。以尺量布,尺是能量,布是所量,量后所知的尺寸,就是量果。以斗量米,斗是能量,米是所量,量出的斗数是量果。而四分之间,亦有互相量证的作用。四分的量证有下列四种情形:一、相分为所量,见分为能量,自证分为量果。二、见分为所量,自定证分为能量,证自证分为量果。三、自证分为所量,证自证分为能量,自证分为量果。四、证自证分为所量,自证分为能量,证自证分为量果。由上四种情形,可得如下结论:一、相分只可做‘所量’,不能做‘能量’及量果’。二、见分可做‘能量’,不能做‘量果’。且其能量有时谬误,成为‘非量’。三、自证分和证自证分可做‘能量’及‘量果’,因其都是内心的‘现量’。四、自证分和证自证分可以互为‘能量’,亦可以互为量果。
【四分三境】具足称‘四分三类境’,四分,即识体四分——相分、见分、自证分、证自证分。三类境,即性境、独影境、带质境。前者是就主观的识的一方面,而说它的体用;而后者是就客观之境的一方面、来区别它的性质。因为在‘识变’时,因能变,是由种子生现行(变现出八识识体)的变;果能变,是八识识体(含各各相应的心所)变现出相、见二分的变。有了相分、见分,则识体本身即成为自证分,而其另一种再度证知的功能就成证自证分,这即所谓识体四分。另一方面,所谓一切外境,其实就是是八识所变的相分,这相分分为三类,即性境、独影境、带质境,名之为三类境。
【四分家】识体四分之说为被视为唯识正义。此外尚有‘安难陈护,一二三四’之说。十大论师的安慧仅立自证分,称为一分家;难陀立见、相二分,称为二分家;陈那立见、相、自证三分,称为三分家;护法立见、相、自证、证自证四分,称为四分家。另就四分熏习种子而论,七转识于熏习第八识的种子时,见分熏能缘种子,称为见分熏;相分熏所缘种子,称为相分熏,二者总称为能熏。自体分熏其种子,称为自体熏、体能熏;证自证分则无能熏之势用。见《成唯识论》卷二。
【四生】指三界六道有情出生的四种方式。《俱舍论》卷八载,四生为:一、胎生,从母胎而出生者,称为胎生。如人、象、牛、马,猪、羊、狗、猫等。二、卵生,由卵壳出生者,称为卵生。如鸡、鸭、孔雀、蛇、鱼、蚁等。三、湿生,又作因缘生、寒热和合生。即由粪聚、注道、秽厕、腐肉、丛草等润湿地之湿气所产生者,称为湿生,如飞蛾、蚊蚰、蠓蚋、麻生虫等。四、化生,无所托而忽有,称为化生。如诸天、地狱、中有之有情,皆由其过去之业力而化生。
【四加行位】即加功用行之意,乃针对正行的预备行。《成唯识论》卷九载,接近见道的四善根位,特称加行。四善根位,是唯识宗修暖、顶、忍、世第一法四种加行的阶位。此四加行,暖是下品的寻思观,顶是上品的寻思观,忍是下品的如实智观,顶是上品的如实智观。这四种观,是由明得、明增、印顺、无间等四种定而发出的。即:一、暖位:《成唯识论》曰:‘依明得定,发下寻思,观无所取,立为暖位。’明得定中的明,指的是无漏慧。在此位中,始观名、义、自性、分别四法,都是有情心识所变,假名施设,非有自性,离识即不可得,以此伏断所取之境。二、顶位:《成唯识论》曰:‘依明增定,发上寻思,观无所取,立为顶位。’明增,是智慧增长,增长后进一步观察所取境空,修寻思观至此达于绝顶,故称顶位。三、忍位:《成唯识论》曰:‘依印顺定,发下如实智,于无所取决定印持,无能取,亦顺乐忍。’印顺定的印,是印可决定。印顺,是印前顺后,就是印持前面四种寻思智观,观所取名、义、自性、差别四种所取之境,皆空无自体,即能取之心识亦不可得,‘所取既无,能取亦空。’印前所取无,印后能取无,称印顺定。四、世第一位:《成唯识论》曰:‘依无间定,发上品如实智,印持二空,立世第一位。在前面忍位中,唯印可能取空;在此世第一位中,印可能取、所取二空,此于异生法中,最为殊胜,曰世第一法。’
【四如实智】为‘四寻思观’的对称。指唯识宗于其加行位中,由名、事、自性、差别等四寻思观所引发的四种正智。即是于加行位中,继四寻思观后的观行。即以前之四寻思所推求的假有实无为因,再加以印可决定的观法。由此可知,‘所取’的名、义、自性、差别等,固然是离识非有,即是‘能取’之识也是了不可得,如此空掉能取所取,成为印可位,即名四如实智观。此四观是:一、名寻思观所引生的如实智。二、义寻思观所引生的如实智。三、自性寻思观所引生的如实智。四、差别寻思观所引生的如实智。修四寻思观和四如实智观,要历经暖、顶、忍、世第一四位,前二位修四寻思观,观所取空;后二位修四如实智观,观能取、所取俱空。
【四有】有情的轮回转生,一般可分为中有、生有、本有、死有四期。即:一、死有,有情依于前世所造的惑业之力,招感现世果之际,他于前世临终之一刹那,称为死有。二、中有,指死有与生有中间所受之身,又作中阴身,据《俱舍论》卷九载,其体由极微细的物质构成,身形与其所趣本有之形状相似,欲界中有之形量,如五、六岁小儿,然诸根明利;色界中有之形量,则圆满如本有。且欲界中有以香为食,故又称乾闼婆(香阴)。三、生有,系生缘成熟,脱离中有而托生于母胎之初刹那。四、本有,系生有以后渐渐长大,由出离母胎而婴孩、童子、少年、壮年、老年,以至寿命将尽,接近死有之全部生命过程。有情自死有入中有,自中有至生有,再由生有转本有;本有期间又有胎内与胎外之别,在胎外时,若又起惑造业,复从本有经死有、中有、生有而复返至本有,如此次第展转生死,轮回无穷。
【四地断障证真】谓菩萨具修三十七品道法,发起慧焰,即断微细烦恼现行(无明微细之惑现起)障,证无摄受真如,证此真如,则无所系属。参阅‘十地’条。
【四果】指小乘声闻修行所得的四种证果。此四果依次为预流果、一来果、不还果、阿罗汉果。参阅‘四向四果’条。
【四取】取者执取之意。狭义而言,系指执著之烦恼;广义而言,为烦恼之异名。即将三界中之百八烦恼,分为四种类别。烦恼能炽燃有情之业火,且其行相猛利,如毒刺能伤法身慧命,故称取。《俱舍论》卷二十载,烦恼能取诸有之果,故称为取。四取即:欲取、见取、戒禁取、我语取。参阅分释条。
【四相】指显示诸法生灭变迁的生、住、异、灭等四相,此又作四有为、四有为相。《成唯识论》卷二等记载,唯识宗主张‘四相假立,过未无体’。就刹那而言,有为法依因缘之力,由本无而今有,乃属暂有还无者,为表示异于无为而假立四相。以本无今有,故称有位为‘生’,暂停于生位即称‘住’,住位前后之变异即称‘异,以暂有还无,故称灭时为‘灭’。其中,生、住、异三者为‘有’,同属现在;灭为‘无’,则属过去。就一期分位而言,初有称为生;后无称为灭;已生而相似相续,称为住;住之相续转变,称为异。又无论刹那或一期,皆以前三相为现在,灭相为过去。
【四食】食为长养有情生命之物,《成唯识论》卷四记载,食有四种:一、段食,欲界以香、味、触三尘为体,分段而饮啖,故称段食。二、触食,又作细滑食、乐食。以触心所为体,对所触之境,生起喜乐之爱,而长养身者,此为有漏之根、境、识和合所生。三、思食,又作意念食。于第六意识思所欲之境,生希望之念以滋长相续诸根。《大乘义章》卷八曰:‘过去业思,是其命根,令命不断,说为思食。若如是者,一切众生所有寿命,皆由往思,不应言无。或当应以彼现在思想而活命者,说为思食。’四、识食,有漏识由段、触、思三食之势力而增长,以第八阿赖耶识为体,支持有情身命不坏者,如无色界及地狱之众生以识为食。
【四苦】一生苦,果报始起为生,生时有苦,故名生苦。二老苦,身体衰变为老,老时有苦,故名老苦。三病苦,四大增损为病,病时有苦,故名病苦。四死苦,五蕴坏离为死,死时有苦,故名死苦。见《大乘义章》三。
【四真实】真实,乃表里如一而了无虚妄的意思。《瑜伽师地论》卷三十六,列举四种真实,即:一、世间真实,又作世间极成真实、世间所成真实。即一般世间所共同认定者,如自古以来见火则称火,而不言水,此乃由名言决定而自他共同认定之真实。二、道理真实,又作道理极成真实、道理所成真实。即世间一切智者,以现量、比量、圣教量等随宜方便造书论议,而建立之证成道理。三、烦恼障净智所行真实,即一切声闻、缘觉以无漏之方便智、正智、后得世间智所行之境界,能破除烦恼障,得智清净,及证得无碍智。四、所知障净智所行真实,即解脱所知障而显发中道之理,此为真实智所行之境界。
另据《成唯识论述记》卷九本之解释,世间真实即指世间共许之事,道理真实即指现、比、圣教之三量与观待、作用、证成、法尔之四道理,烦恼障净智所行真实即指四圣谛之理,所知障净智所行真实即指真如。
有关四真实与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等三性之相摄,依《成唯识论》卷八所说,世间、道理真实,摄于相、名、分别之三事;烦恼障净智所行、所知障净智所行真实,摄于正智、真如二事,故前二真实摄于依他起性,后二真实摄于圆成实性。
【四智心品】即是佛果四智,谓修唯行,至佛果转舍有漏识蕴所依而得的四种无漏智。《成唯识论》卷十载,唯识宗立大菩提之智品为四种无漏智相应心品,即:一、大圆镜智相应心品,乃转第八阿赖耶识所得之智。此智离诸分别,所缘行相微细难知,不妄不愚一切镜相,性相清净,离诸杂染,如大圆镜之光明,遍映万象事理,纤毫不遗。二、平等性智相应心品,系转第七末那识所得之智。此智观一切法,自他有情,悉皆平等,与大慈悲等恒共相应,平等普度一切众生。三、妙观察智相应心品,系转第六意识所得之智。此智善观诸法自相、共相,无碍而转,依有情众生不同根机,自在说法,教化众生。四、成所作智相应心品,系转眼、耳等前五识所得之智。此智欲利乐诸有情,故能于十方以身、口、意三业为众生行善,成本愿力所应作事。具此四智即可达于佛果。
【四寻思观】此是唯识修行五位中、加行位所修的观法。四寻思观,是名、义、自性、差别四种。名是能诠的名言,义是所诠的义理,自性是名和义的体性,差别是体性上种类的差别。此四观是一、名寻思观:名者一切事物的名称,在事物名称上去推求观察,则知所谓名者不过是假名施设,即‘谓于相上有所增语’,然名者实之宾,僧肇法师曰:‘以名求物,物无当名之实;以物求名,名无得物之功。’我人执名求实,徒生种种烦恼。由此推求名是假立,虚妄不实,此谓名寻思观。二、义寻思观:义者,依名而诠诸法之体相,如山河大地,人牛马羊,十二处、十八界等,这些色心诸法,皆是因缘和合、一时假有,亦即是唯识所变,虚幻不实,由此推求寻思,谓之义寻思观。三、自性寻思观:自性者,诸法各自之体性。有为色心诸法,皆是仗因托缘,唯识所现,离识非有。由是寻思,悟知诸法名义,自性皆空,谓自性寻思观。四、差别寻思观:差别者,名与义上的差别相。名之差别,如一言多言;相之差别,如长短方圆,善恶美丑,一一法上各有差别,而此差别,皆假有实无。由此寻思,悟知诸法名、义、自性云者,只是假有实空,曰差别寻思观。
【四无色定】又作四空定、四空处定。指超离色法系缚的四种境界。即由思惟四无色界所得之定。若欲生于此四无色界,则必须修习四无色定;换言之,四无色定,乃对治色法之系缚,灭除一切对外境之感受与思想的修行,及藉此修行所达到的清净无染、虚空静寂的精神境界。此四无色定各有两类情形,即:一、生于四无色界的‘生无色’,于此之时,定心现前,故得定之名。二、非由生得,而系修证所得;盖假令其身虽犹在欲界等下地,然若因修证而现起无色界之定心,则亦得无色之果,称为‘定无色’。此四无色定即: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参阅分释条。
【四无色界】为脱离色法系缚的四种境界。又称四无色天、四无色处、四空天。四无色界名称配于四无色定,依次称为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又称为有顶天。此四无色天,悉以无色为其特点,既无自然国土与居处宫室,亦无色碍肉身,仅以众同分、命根等假和合为体。此外,将三界分为九地时,四无色界则称空无边处地、识无边处地、无所有处地、乃至非想非非想处地,相当于九地中的后四地。
【四无畏】又名四无所畏,无畏是教化他人的心没有惧怕。有佛四无畏与菩萨四无畏二种。参阅‘佛四无畏’条。
【四无记】无记,为善性、恶性、无记性等三性之一,此又称善、不善、非善非不善就是无记。唯识宗对色、心等五位法中之无记分为四种,如《成唯识论》卷三所载,一、能变无记,指无记之心、心所法。二、所变无记,又作所缘无记。指无记之色法及种子。三、分位无记,指名、句、文等无记性之不相应法。四、胜义无记,指虚空及非择灭,即拣别真如、择灭等之含摄胜义善。
【四无量心】这是四种广大的利他心愿,即是慈、悲、喜、舍:一、慈心无量,慈者爱念,即能予乐之心,菩萨爱念一切众生,常求乐事,随彼所求而饶益之,名慈无量心。二、悲无量心:悲名愍伤,即能拔苦之心,菩萨愍念一切众生受种种苦,常怀悲心,拯救济拔,令其得脱,名悲无量心。三、喜无量心:菩萨庆他众生离苦得乐,其心悦豫,欣庆无量,名喜无量心。四、舍无量心:菩萨于所缘众生无爱憎心,名之为舍。抛开一切怨亲差别之相,无量平等利益众生,名舍无量心。
【四善根位】唯识宗将实践修行的阶位分为五位,其第二位为加行位,即四善根位;亦即是于资粮位之后,入十回向至满位,为住于真唯识性而修之位。于此位,对名、义、自性、差别等四者,修四寻思观与四如实智观。即是,于暖位修明得定,寻求思察认识之对象,即名、义、自性、差别等四种为空无,故称暖位之行者为明得萨埵。于顶位修明增定,又以更进一层之观智同样作观,以上即为寻思观。其次,于忍位修印顺定,于世第一法位修无间定,确认决定所认识之对象及能观之识皆为空无,即为如实智观。以上暖位、顶位、忍位、世第一法位等四种善根,以能生见道无漏之善,而成为其根本,故称善根;系以修慧为体,以四静虑及未至、中间之六地为所依。参阅‘四善位’别释。
【四义平等】指心王与心所相应关系,有四种平等之义。此为唯识宗的主张。即一、时平等,谓心王心所同一刹那生起作用。二、所依平等,谓心王心所二者之所依相等。三、所缘平等,谓心王心所所缘之相分非同一,但却相似。四、事平等,谓心王心所之自体分非同一而却类似。《成唯识论》卷三称︰‘行相虽异,而时依同所缘事等,故名相应。’
【四业】此指依受报时期,及其业之定与不定而分的:一、顺现法受业,又作顺现业,乃现生造业,现世受果报。二、顺次生受业,又作顺生业,即此生造业,于未来之次生受果报。三、顺后次受业,又作顺后业,此生作业,延长至第三生以后受报。四、顺不定受业,现生造业,然受报之时期不定者。前三业统称决定业或定受业,第四业则称不定业或不定受业。见《俱舍论卷》十五。参阅‘黑白四业’。
【四爱生】一衣服爱,二饮食爱,三卧具爱,四有无有爱。于有生爱于无有亦生爱也。见《俱舍论》卷二十二。
【四道】指断除烦恼、证得真理的四种过程,依此可证得涅槃之果,为一切佛教修习方法之概括。此四道为:一、加行道,又称方便道。即于无间道之前,为求断除烦恼,而行准备之修行。二、无间道,又称无碍道。即直接断除烦恼之修行,由此可无间隔地进入解脱道。三、解脱道,即已自烦恼中解脱,证得真理,获得解脱之修行。四、胜进道,又称胜道、三余道。即于解脱道之后,更进一步行其余之殊胜行,而全然完成解脱;或满足断惑,而作观察之修行。见《俱舍论》卷二十五。
【四烦恼】又作四惑、四根本烦恼。即我痴、我见、我慢、我爱。在唯识宗的理论上,此为与第七末那识相应而起的四种根本烦恼。我痴,即无明,谓愚于我之相而迷于无我之理。我见,即我执,谓对于非我之法妄计为我。我慢,即倨傲,谓恃所执之我,令心高举。我爱,即我贪,谓对于所执之我深生耽著。见《成唯识论》卷四。
【四种不善】诸法之善与不善,可由胜义、自性、相应、等起四种因素以决定。其中之四种不善,即:一、胜义不善,谓由真谛之实义定不善之义,则知一切之有漏生死法,总为不善。盖此中虽有善、有不善,但皆以苦为自性,犹如痼疾,极不安稳。二、自性不善,指无惭、无愧,及贪、嗔、痴三不善根。盖有漏法中,此五法之自体不善,犹如毒药。三、相应不善,指与无惭、无愧、贪嗔痴相应,而同时俱生之一切心、心所。盖由相应方成不善之性,若不应,则不然,犹如掺杂毒药之水。四、等起不善,为自性不善与相应不善所引起之身、语二业与不相应行法。盖依善起善,依恶起恶,能起与所起同等,故称等起不善,如饮毒药汁而生之乳。见《俱舍论》卷十三。参阅‘四种善’条。
【四种世俗谛】唯识宗把胜义、世俗二谛各分为四种。于胜义谛,即世间胜义、道理胜义、证得胜义、胜义胜义四种;于世俗谛,即世间世俗、道理世俗、证得世俗、胜义世俗。此即所谓四重二谛。《瑜伽师地论》卷二十五载世俗四谛:一、世间世俗谛:又名有名无实谛,如瓶、钵、军、林之假名,是隐覆真理的世俗之法,故名世间;又为凡夫认之为实有,故曰世俗。二、道理世俗谛:又名随事差别谛,是指蕴、处、界等种种法门,一一法门,各顺于道理,故曰道理;事相差别易见,故曰世俗。三、证得世俗谛;又名方便安立谛,这是以佛之方便,安立知断证修的四谛法门,这是修行者的证悟之法,故曰证得;而因之相状分明可知,故曰世俗。四、胜义世俗谛:又名假名非安立谛,这是二空真如:空我而得之我空真如,空法而得之法空真如。这是离诸相(非安立)而为圣者所觉,故曰胜义;唯尚以假相安立,体非离言(未离假名),故名世俗。
【四种涅槃】指唯识宗所立的四种涅槃。《成唯识论》卷十载:一: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指一切法之实性即为真如之理,一切法虽为客尘烦恼所覆障,然本来自性清净,具有无量微妙功德,无生无灭,湛然如虚空,一切有情皆平等共有,与一切法不一不异,又离一切相而无有分别,且言语、思虑皆泯绝,唯圣者始能自内证之。二、有余依涅槃,指断尽烦恼障所显现之真如之理。烦恼障虽灭,然尚余欲界五阴之身而为所依,故称有余依涅槃。三、无余依涅槃,指出离生死苦所显现之真理。即烦恼断尽,所余五阴之身亦灭,失去一切有为法之所依,自然归于灭尽,众苦永寂。四、无住处涅槃,谓断所知障所显现之真理。即断智之障,则得生死、涅槃无差别之深智,于二者无有欣厌,不住生死,亦不住涅槃,唯常与大智大悲相辅,穷未来际,利乐有情,然虽起悲智二用而体性恒寂。以上四种涅槃,其真如理体虽然有别,但其真正所显得者,则为后三种涅槃,因本来自性清净涅槃其性本寂,不由实相真如所显,而后三种涅槃则为灭尽烦恼、依身、所知障后,方显得者。
【四种胜义谛】唯识宗把胜义、世俗二谛各分为四种。于胜义谛,即世间胜义、道理胜义、证得胜义、胜义胜义四种;于世俗谛,即世间世俗、道理世俗、证得世俗、胜义世俗。此即所谓四重二谛。《瑜伽师地论》卷二十五载胜义四谛:一、世间胜义谛:又名体用显见谛,此即是世俗四谛中的第二谛、道理世俗谛的三科等法,事相粗显,犹可破坏,故曰世间,而为圣者所知,异于世间世俗谛,故名胜义。二、道理胜义谛:又名自果差别谛,此即是世俗四谛中的第三谛、证得世俗谛的四谛法门。这知证断修因果的之差别,谓之道理;这是无漏智的境界,异于前第三俗,故名胜义。三、证得胜义谛:又名依门显实谛,此即是世俗四谛中的第四谛二空真如,此依圣智诠空门观而显理,故曰证得;而凡愚不测,胜于前第三俗,故名胜义。四、胜义胜义谛:又名废诠归旨谛,此即是一真法界,妙体离言,超绝法相,故胜义。此为圣者之内智,胜于前第四俗,故曰胜义。
【四种无明】唯识宗立四种无明。即:一、随眠无明,谓无明烦恼长时随逐有情,而眠伏于第八阿赖耶识中。二、缠无明,谓无明缠缚有情心性,而使其不能出离生死界。三、相应无明,谓相应于根本烦恼贪、嗔、痴等而俱起之无明。因与不共无明相对,又称共无明。四、不共无明,又作独头无明。此种无明乃独行而起,不同于识与境相应而起之相应无明。见《成唯识论卷五》。
【四种善】诸法之善与不善,可由胜义、 自性、相应、等起四种因素决定。四种善,即:一、胜义善,又作真实善。谓真解脱,即涅槃。涅槃为最极安稳,众苦永灭。二、自性善,谓不藉余缘,其体性自善;指惭、愧,与无贪、无嗔、无痴三善根。此五法不待相应及等起而自为善。三、相应善,又作相杂善。指其他信、勤等善法,因其须与上述五法相应始为善,故称相应善。四、等起善,又作发起善。谓身、语二业,因其由前述之自性善与相应善等起而为善,故称等起善。见《俱舍论》卷十三。
【四种意识】唯识宗将有情的心识分为八种,复将其中的第六‘意识’分为四种。即:一、明了意识,此识与眼等前五识同时俱起,缘虑分别而取境,故此识为前五识的分别依。二、定中意识,此识与一切定心相应,独缘定境,而不与眼、耳等五识同缘,故无一切尘境作对境。三、独散意识,为不与五识俱起的散乱意识,即不缘五尘之境,散乱纷杂而遍计诸法,或缘过去、现在、未来一切诸法,然其状态,既非处禅定之中,亦非属梦境。四、梦中意识,为不对诸尘而于梦中见种种境界的意识,此系由心王性境变现而产生诸相的精神作用。四种意识中,第一的明了意识与五识俱起,故又称五俱意识,后三识则不与五识俱起,故皆称为独头意识。
【四种资粮】资粮,为趋向菩提之资本,或谓长养资益菩提之因的诸善法。修唯识行,有四种善根功德以为资助。《瑜伽师地论》卷二十九,举出修行之四种资粮,即:一、 福德资粮:前世布施积集功德,现世则财宝丰盛,修得善法。二、智慧资粮:前世修得智慧,现世资性明敏,善解法义。三、先世资粮:前世积集善根,现世根身完全,财产丰裕。四、现法资粮:现世修习善法,善根成熟,护持戒律。
【四谛义理】苦、集、灭、道四圣谛,即是因果道理。此因果有染净二门,苦、集是杂染因果,灭、道是清净因果。苦、集是有漏法,灭、道是无漏法。所谓苦,即三界六道有漏果报的三苦八苦;所谓集,就是感此苦报的原因,就是因诸烦恼所造的善恶之业。集是感此苦报的原因,就是召集诸烦恼诸有漏的善恶之业。所谓灭,即是择灭无为,由智慧简择之力灭诸杂染烦恼之法究竟证会,以为果也。所谓道,就是能证此灭果之因。换一方式来说,分段果报名为苦谛,烦恼妄业名为集谛,苦、集所灭名为灭谛,生空智品名为道谛,此为二乘所观所谓安立四圣谛。
【四种道理】万事万物之存在或变化,皆有其依准的法则,大略别之,可分为观待、作用、证成、法尔等四种。《解深密经》卷五,载此四种道理为:一、观待道理,又称相待道理。言诸行之所生要待众缘,譬如发芽,须待种子、时节、水田等缘。二、作用道理,又称因果道理。譬如眼等诸根为眼识等之所依而有作用,色等诸境为眼识等之所缘而有作用。三、证成道理,又称成就道理。谓由现量、比量及圣教量而证明成立之道理。如‘诸行无常’、‘诸法无我’等。四、法尔道理,又称法然道理。指不论如来出世、或不出世,本来即存在于法界的自尔道理。譬如火之能烧、水之能润。
【四种缘起】华严宗判释释尊一代教法,立‘五教十宗’。所谓五教,是小乘教,大乘始教,大乘终教,大乘顿教,大乘圆教。其中除大乘顿教外,分别各说一缘起,即于小乘教说业感缘起,于大乘始教说赖耶缘起,于大乘终教说如来藏缘起,于大乘圆教说法界缘起。而唯以顿教是无相离言之宗,不涉及教相之教,而不立缘起。此四种缘起为:一、业感缘起:众生之有生死转回,由惑、业、苦而起。以惑、业、苦三者展转因果相续,而有众生的生死轮回。此三者之中,以烦恼 (惑) 为缘,而造作身、语、意三方面恶业。以此恶业为因,召感未来生死的果报。这三者互为因果,展转循环,即构成业感缘起。这是依十二缘生观而建立的。二、赖耶缘起:这是唯识宗所说的缘起。本宗以阿赖耶识为一切有情之根本所依,一切千差万别的现象,皆由此识所摄持的种子所生起,此即‘种子起现行’,于此生起现行的同时,现行法具有强盛的势用,刹那间熏习此起现行的种子,成为新种子,这就是‘现行熏种子’。被熏的新种子仍储藏于阿赖耶识中,遇缘再起现行。种子起现行时,种子是因,现行是果;现行熏种时,现行是因,受熏的新种子是果。这就是‘种子生现行,现行熏种子,三法展转,因果同时。’这种展转生起万法的作用,就是赖耶缘起。三、如来藏缘起:此又称真如缘起,这是真常唯心系所说的缘起,此说以‘真如之体’为因,以‘因缘之用’为缘,而现生灭之相,生起万法。本来真如为一味平等、不生不灭之实体,但以‘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为染净之缘所驱而生起万法。这在前者称真如门,后者称生灭门。由如来藏之净缘而出四圣,由如来藏之染缘而现六道。而此生灭之果,即是阿赖耶识。四、法界缘起:这是华严宗所说的缘起,又称法界无尽缘起。此说是以现象界的一切法,都属法界,法界之一切事法,无论有为无为,色心依正,过去未来等,尽为一大缘起,而无任何单独存在者,故以一法成一切法,一切法成一法。就诸法之势力而言,具有一多相入之义;就诸法之体性而言,具有一多相即之义。华严宗以此相入相即之义,阐释法界万有相融无碍之至理。
【四禅】又作四禅定、四静虑。指用以治惑、生诸功德的四种根本禅定。亦即指色界中的初禅、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故又称色界定。禅为禅那的略称,意译为静虑,即由寂静,善能审虑,而如实了知之意,故四禅又称四静虑。此四禅之体为‘心一境性’,其用为‘能审虑’,特点为已离欲界之感受,而与色界之观想、感受相应。自初禅至第四禅,心理活动逐次发展,形成不同的精神世界。四禅能摄寻、伺,喜、乐等诸静虑支,为止(定)与观(慧)并行者;以其最能审虑,故其义最胜。四禅的差别,乃由所摄静虑的不同而分为四种。《俱舍论》卷二十八所举,将四禅总分为三类、十八支(十八禅支)。所谓三类,即指对治支、利益支、自性支。十八支则指初禅所摄之五支、二禅所摄之四支、三禅所摄之五支、四禅所摄之四支。对治支者,指能用以对治(断除),及由对治所达到之心理活动或状态;利益支者,则为进入相应境界之主观感受。如初禅虽已离欲界之恶不善法,而感受到脱离欲界之喜、乐,但仍有寻、伺的粗细分别之心理活动,尚须加以对治;至二禅时,寻、伺已断灭,形成信根,称为内等净,由此所得之喜、乐,乃对此禅定自身之感受,故称定生喜乐;三禅舍去二禅之喜、乐,住于非苦非乐之‘行舍’境地,以正念、正知继续修习而产生离喜妙乐;四禅舍三禅之妙乐,称为舍清净,唯念修养功德,称为念清净,由此得非苦非乐之感受。上述一切之活动及感受,均于心一境性的禅定状态中进行,故称之为‘自性支’。
【四禅天】又称四静虑天、四静虑处。指修习四禅定所得报果的色界天,或指居于此界的众生。即色界之初禅天、第二禅天、第三禅天、第四禅天。据《俱舍论》卷八、卷二十八载:一、初禅天,此处已不食人间烟火,故无鼻、舌二识,但有眼、耳、身、意四识生起之喜、乐二受和寻伺思惟能力。二、第二禅天,更无眼、耳、身三识,亦无寻、伺思惟,唯有意识及喜受、舍受(非苦非乐之感受)相应。三、第三禅天,唯有意识活动,与乐受、舍受相应。四、第四禅天,唯有与舍受相应之意识活动。
【四禅八定】又作四静虑、色界定。即色界天的四禅。色界天的四禅与无色界天的四无色定,合称八定,故知八定包含四禅。四与八并举者,因为色界与无色界相对,则在色界为‘禅’,在无色界为‘定’;若以色界、无色界相对于欲界之‘散’,则色及无色二界,皆称为‘定’。故合色界的四禅定与无色界的四无色定,而称之为八定。又若区别色界及无色界的禅定,则色界之禅定为‘定、慧均等’,无色界之禅定,其相微细而‘定多慧少’。见《瑜伽师地论》卷十一。
【四缘】此为小乘佛教阿毗昙师的因缘论。即一切有为法生起所凭借的四种缘。四缘常与‘六因’同时论述,‘四缘’系从‘果’的产生而考察各种‘因’的起源,‘六因’则侧重说明业报得以产生的条件。阿毗昙师以为:一、因缘,即产生自果的直接内在原因,例如由种子而生芽,种子即是芽之因缘。二、等无间缘,又称次第缘,即心、心所之相续中,由前一刹那让路而开引后一刹那生起的原因。亦即心、心所于‘过去’之前一刹那灭谢,复给予‘现在’的后一刹那生起之力用。三、所缘缘,略称缘缘,指心、心所所攀缘外境,一切外在事物对内心所产生之间接、直接之缘。例如眼识必以一切色为所缘缘,耳识必以一切声为所缘缘,乃至意识必以过、现、未等一切法为所缘缘。四、增上缘,指上述三缘以外一切有助于或无碍于现象发生之原因条件。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