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法忍】又作三忍。谓悟解三种法理且认证之。忍者体悟、认识事理而心安之意。三忍是:一、音响忍,又作随顺音声忍、生忍。指听闻教法而得心安。系在十信位者,寻声而悟解,故称音响忍。二、柔顺忍,又作思惟柔顺忍、柔顺法忍。乃随顺真理,赖一己之思考而得悟。系三贤位者,伏其业惑,令六尘无性不生,故称柔顺忍。三、无生法忍,又作修习无生忍、无生法忍。谓契合真理。即七地以上者,离一切相而证悟实相。
【三科】一切诸法分为三类,即蕴、处、界,此称为三科。蕴、处、界作阴、界、入,即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一、五蕴,又作五阴,指色、受、想、行、识。二、十二处,又作十二入。指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三、十八界,指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色、声、香、味、触、法六尘,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六识。三科开合之理由,《俱舍论》卷一载,依智愚的差别,对愚于心所者细别心所而说五蕴,对愚于色法者细别色法而说十二处,对愚于色、心二法者细别色、心二法而说十八界;依根之利钝,对利根者说五蕴,为中根者说十二处,为钝根者说十八界;依乐欲之不同,为欲略者说五蕴,为欲中者说十二处,为欲广者说十八界。即由三科观察人及世界,依愚夫迷悟之不同情况,破我执之谬,立无我之理。见《大乘广五蕴论》。
【三界九地】三界,指众生赖以生存的欲界、色界、无色界。此乃迷妄有情在生死流转中依其境界所分的三阶级;系迷于生死轮回等生存界(即有)的分类,故称作三有生死,或单称三有。此三界或三有,为:一、欲界,即具有淫欲、情欲、色欲、食欲等有情所居之世界。上自第六他化自在天,中包括人界之四大洲,下至无间地狱等二十处;因男女参居,多诸染欲,故称欲界。二、色界、色为变碍之义或示现之义,乃远离欲界淫、食二欲而仍具有清净色质等有情所居之世界。此界在欲界之上,无有欲染,亦无女形,其众生皆由化生;其宫殿高大,系由色之化生,一切均殊妙精好。以其尚有色质,故称色界。此界依禅定之深浅粗妙而分四级,从初禅梵天,终至阿迦腻吒天,凡有十八天。三、无色界,唯有受、想、行、识四心而无物质之有情所住之世界。此界无一物质之物,亦无身体、宫殿、国土,唯以心识住于深妙之禅定,故称无色界。此界在色界之上,共有四天(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又称四无色、四空处。九地为,即有情九种生存的处所。九地为:一、五趣杂居地,为欲界的地狱、饿鬼、畜生、人、天(六欲天)等有情杂居之所。二、离生喜乐地,为色界的初禅天。三、定生喜乐地,为色界第二禅天。四、离喜妙乐地,为色界第三禅天。五。舍念清净地,为色界的第四禅天。六、空无边处地,为无色界第一天。七、识无边处地,为无色界的第二天。八、无所有处地,为无色界的第三天。九、非想非非想处地,为无色界第四天——即有顶天。
【三苦】依苦之性质来分,分为苦苦、坏苦、行苦三种。一、苦苦,有漏行蕴中,诸非可意的苦受法,逼恼身心之苦。二、坏苦,诸可意的乐受法,生时为乐,坏时逼恼身心之苦。三、行苦,除可意非可意以外所余的舍受法,为众缘所造,难免生灭迁流,故圣者观见之,于身心皆感逼恼,故称为行苦。另有解释,苦苦,指寒热饥渴等苦缘所生之苦,此相当于生理上的、肉体上的苦。这也包括著因病痛、鞭挞棒击刀割等所生的苦,此即三受中的苦受。坏苦:乐境变坏所生的苦,此相当于心理上的、精神上的苦。如钱财损失,名誉受损,亲人死亡等,精神上感到的痛苦。三、行苦:此指一切有为法无常变迁之苦。行苦的行,即是诸行无常的行。万法因缘和合,迁流变异,全属无常,无常即苦。但这是一种行相微细,一般人不易察觉到的苦。
【三思】心识缘境,与意识相应的思心所,对境的三种审虑作用。即:一、对境取正因邪因俱相违等之相,加以审察思虑,称为审虑思。二、审虑后,决定其意,称为决定思。三、决定之后,方才发动身、语二业,称为动发胜思。又以其势力强胜,故谓之胜。其中,前二思为意业。动发胜思又可分为动身思与发语思,动身思为身业,发语思为语业。
【三乘】乘是交通工具的意思,三乘即三种交通工具,比喻运载众生渡越生死之流,到涅槃彼岸的三种法门。就众生根机之不同,佛应之而说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等三种教法。一、声闻乘,闻佛声教而得悟道,故称声闻。其知苦断集、慕灭修道,以此四谛为乘。二、缘觉乘,又作辟支佛乘、独觉乘。观十二因缘觉真谛理,故称缘觉。始观无明乃至老死,次观无明灭乃至老死灭,由此因缘生灭,即悟非生非灭,乃以此十二因缘为乘。三、菩萨乘,又作大乘、佛乘,求无上菩提,愿度一切众生,修六度万行,以此六度为乘。前二乘唯自利,无利他,故总称小乘,菩萨乘自利利他具足,故为大乘。
【三时教】又作三时教判,指佛陀教法的三个时期。唯识宗的三时教判,是唐代窥基,根据《解深密经·无自性相品》之三时说而立的。《成唯识论述记》卷一称:一、第一时教,释尊于初时为发趋声闻乘者宣说四谛之理,称为第一时有教。指《阿含经》等所说‘我空法有’之旨,谓一切存在均由因缘所生灭,故无实体,然实有构成存在之要素,故称有教,指小乘。二、第二时教,释尊为发趋大乘者讲说‘诸法皆空’之理,如《般若经》等之说,谓一切万法本来即为空,此系否定之教法,称为空教,指大乘空宗。三、第三时教,释尊普为发趋一切乘者讲说中道之义,如《华严经》、《解深密经》等,以三性三无性之说,谈空之真意,肯定非有非无之中道,故称中道教,指唯识宗。
【三时业】三时业是顺现受业、顺次受业、顺后受业。一、顺现受业:以猛利业力,现在感受异熟果之善不善业,今世受报。二、顺次受业:又名顺次生受业,即今生所作感异熟果的善不善业,次生受报。三、顺后受业:即今生所作感异熟果的善不善业,至第三生以后受报。见《俱舍论》所载。
【三时学会】民国初年,在北平成立的唯识学研究团体。三时学会的前身是‘法相研究会’,为韩清净、朱芾煌等于民国十年创立的。民国十六年,‘法相研究会’改组为‘三时学会’,参加的成员有叶恭绰、梅光羲、徐鸿宝、林宰平、朱芾煌、周叔迦、韩哲武、饶风璜、徐森玉等,由韩清净任会长。该会以讲习、研究、译述及刻印佛教经藏为工作重点,此外并举办救济、施医等社会慈善事业。该会所刻佛书,以版本精美称著。民国十九年,范成法师在山西赵城广胜寺发现金代雕刻的藏经,三时学会命会员徐森玉赴山西,选出宋代以后失传的法相唯识方面孤本典籍四十六种,借出制版影印,命名曰《宋藏遗珍》,线装本一百二十册,为学术界所重视。此会迄今仍然存在。前北京广济寺住持正果法师(一九一三——一九八七),六Ο年代曾担任三时学会研究室主任。
【三能变】唯识宗主张,‘识’能转变生起一切万法,或变现为心内主观(见分)与客观(相分)认识作用之主体,故称为能变。依其作用之特性,能变有异熟、思量、了境等三种。一、异熟能变,又称第一能变、初能变,即第八阿赖耶识。第八识系六道众生所各有的果报,其报由引业牵引,而为恒常相续之总报体,故称为异熟,或称异熟能变、异熟识、真异熟。而眼、耳、鼻、舌、身、意等前六识与贫富贵贱等个别之果报,系由满业而来之别报体;然以其报体有断绝,故不称异熟,而称异熟生。若自赖耶三位而言,异熟识之名即相当于善恶业果位。二、思量能变,又称第二能变,即指第七末那识。以第七识为恒审思量之识,故称思量能变。在诸识中,虽然第六、第七识均能思量,然以第六识有间断,故不称思量能变。三、了境能变,又称第三能变,全称了别境能变,即指眼、耳、鼻、舌、身、意等前六识。此六识具有明白了别显著之对象(如色、声等)之作用,故称了别境能变。见《唯识三十颂》。
【三善根】指对治三不善根的三种心所。即:一、 无贪善根,又作不贪善根。于五欲之境不贪不著、不爱不乐。此无贪法是善种性,能为无量善法之根本,故称无贪善根。二、无嗔善根,又作不恚善根。于一切众生不生愤恚,不欲损恼。此无嗔法是善种性,能为无量善法之根本故称无嗔善根。三、无痴善根,又作不痴善根。于一切诸法皆悉明了通达,能了知善法、不善法、有罪法、无罪法、应修法、不应修法。此无痴法是善种性,能为无量善法之根本,故称无痴善根。三善根于一心中具足可得,通六识及有漏、无漏,遍与一切善心相应俱起,而为诸善之根本。《大毗婆沙论》卷一一二,更以能生善、养善、增善、长善、益善、持善、广布善法等解为善根之义。
【三无生忍】‘忍’是体悟、认识事理而心安的意思。三无生忍,是唯识宗依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等三自性所立。无生忍为无生法忍的略称。远离生灭的真如实相理体,称为无生法;真智安住于此理而不动,称为无生法忍。因菩萨观诸法性空,入于见道初地,而了见一切法毕竟不生之理,是为无生法忍。《瑜伽师地论》卷七十四载,不退转地之菩萨,依遍、依、圆等三性,可得如下三种之无生忍:一、本性无生忍,谓菩萨观遍计所执之体性都无。二、自然无生忍,谓菩萨观依他起诸法皆为因缘所生。三、惑苦无生忍,又作烦恼苦垢无生忍。菩萨证知诸法之实性为真如法性,安住于无为,不与一切杂染相应,而本自寂静。《成唯识论述记》卷九载:‘显扬云,此三忍在不退地,即初地已去、证三性时,得此三也。’
【三无性】这是系针对遍计所执等三自性而说的,此又称为三无自性性、三种无性。即就遍、依、圆三性,而论各无自性之义。一、相无性,又称相无自性性,是针对遍计所执性而立。因为遍计所执性为‘情有理无’之法,迷情之上虽是有,唯不过是当情所现的假相,譬如空华,于理而言,体、相俱无,故称相无性。二、生无性,又称生无自性性,是针对依他起性而立。因为依他诸法乃托众缘而生,无定实之性,譬如幻事,故称生无性。三、胜义无性,又称胜义无自性性、无真性、第一义谛无自体相。乃针对圆成实性而立。以上见《解深密经》卷二所载。此外,《唯识三十颂》有云:‘即依此三性,立彼三无性,故佛密意说,一切法无性。’参阅‘三自性’条。
【三无漏根】指三种不受染污、不起烦恼的无漏根,属二十二根的后三根。此三无漏根,是以意、乐、喜、舍、信、勤、念、定、慧等九根为体而立,以其有增上之力用,能产生无漏清净之圣法,故称为根。此三无漏根为:一、未知当知根,属见道位,此位之人无始以来未曾闻四谛真理,欲知彼真如谛理,遂修习地前方便解行,故称未知欲知根。二、已知根,又作欲知未知根。属修道位,即已知四谛真理,并已断除迷理之惑,但为断除迷事之惑,进而观四谛之理,清楚了知四谛之境,故称已知根。三、具知根,乃具有洞知四谛理的无学位,以其已断诸烦恼,一切所作具办,故其九根称为具知根。见《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七。
【三无漏学】指戒、定、慧三学。在凡夫之身为有漏(有烦恼、垢染),在圣者之身则为无漏(无烦恼、清净)。故谓圣者之三学为三无漏学。
【三量】三量,是现量、比量、非量。量是认识、知识,也是测量的准绳。如以斗量米,以尺量布,以至于以秤量物。唯识学立有三量,是明心识所具的量度。在我人的心识活动中,能认识的作用是识,所认识的对象是境,在此能认识与所认识之间,心识是能量,所认识之境是所量,此能量与所量之间,有识量的生起。如贩布者不用尺量,则不知布的长度,吾人心识认识外境,如果没有心识的计虑量度,则不知此境是黑是白,是圆是方,可见识量在认识作用上的重要性。以能量量所量,所得之果曰量果。识之量度有三种,随因的不同,其果亦有差别。此三量为:一、现量:现量是能缘之心,量所缘之境时,不起分别计度所获之量果。但现量之境,要具备三个条件,即一者是现在,以简别于过去或未来。二者心识认识的对象必须要显现出来,亦即必须是现行位之法,在种子位不能成为现量。三者现有,在能所位上,即能量之识与所量之境,都是明白现前,和合俱有。二、比量:心识所量度的对象,没有呈现在前,但可藉著知识经验,推测比度而获致量果。如见山下有烟,推知该处有火;见墙外有双角,推知墙外有牛。三、非量:此是一种错误的认知,即是于所缘之境,以错觉之心错为分别所获致之量果,如见绳以为是蛇,见骡误认为马,都属于非量。
八识缘境,前五识量度之境,是根尘相对的而生识的直接感觉,此时无分别心,不杂名言,所以是现量。例如眼识缘色,唯缘青黄赤白四实色,不缘长短方圆之假色、及取舍伸屈之形色。但当五俱意识生起,有了分别,就堕入比量或非量了。第六识通于三量,在五俱意识初起刹那,也是现量,第二念就有了分别,即是比量或非量。第七识唯缘第八识的见分执为自我,唯是非量。第八识缘根身、器界、种子,唯是现量。
【三解脱门】指得解脱到涅槃的三种法门。略称三解脱、三脱门,即空、无相、无愿三门。一、空解脱门:观一切法皆无自性,由因缘和合而生;若能如此通达,则于诸法而得自在。二、无相门:又称无想门。谓既知一切法空,乃观男女一异等相实不可得;若能如此通达诸法无相,即离差别相而得自在。三、无愿门:又作无作门、无欲门。谓若知一切法无相,则于三界无所愿求;若无愿求,则不造作生死之业;若无生死之业,则无果报之苦而得自在。三解脱门乃依无漏之空、无相、无愿等三昧而入,此三昧犹如门户之能入解脱,故称三解脱门。见《俱舍论卷》二十八。
【三业】业为造作、行为,行为有身、语、意三行,此三种行为对未来的影响,就称为三业。一、身业,指身所作及无作之业,有善有恶,若杀生、偷盗、邪淫等为身恶业;若不杀、不盗、不淫,即为身善业。二、 语业,指口所作及无作之业,有善有恶,若妄语、两舌、恶语、绮语等为口恶业;若不妄语、不两舌、不恶语、不绮语则为口善业。三、意业,指意所起之业,有善有恶,若贪欲、嗔恚、邪见等为意恶业;若不贪、不嗔、不邪见则为意善业。此外,另有非善非恶、无感果之力的无记之身、口、意三业。见《大毗婆沙论》卷一一三。
【三业假实】身、语、意三业,在唯识学上有假、实之分。身、语二业有假实二种,意业唯为实之一种。即:身业之假法:为取舍伸屈等身形之表色,此摄于十二处的色处中。语业之假法:为音声之屈曲,此摄于十二处的声处中。意业唯实无假。
【三摩地】梵语 samadhi,为七十五法之一,百法之一。又作三昧、三摩提、三摩地。意译为等持、正定、正心行处。即远离惛沉掉举,心专住一境之精神作用。三摩地的语义诸多,若于说一切有部中,为十大地法之一,与一切心、心所法相应,通于定、散,亦通于善、恶、无记之三性,而无别体。见《成唯识论》卷五。
【三摩泗多】梵语 samahita,意译等引、胜定,指由定力所引生的身心安和平等。《成唯识论述记》卷六载,三摩呬多唯限于定而不通于散;然广通有心、无心,而以有漏、无漏的五蕴功德为其体性。等引之地可包含:四静虑、八解脱、三等持、五现见三摩地等四种。故知等引(三摩呬多)之范围实较等至(三摩地)一词为广。
【三种成就】指唯识宗所说的种子、自在、现行三法。成就为‘得’之异名。有情之身中为色、心诸法所属,他身及非情等为己受用之物者,皆由自识所变,故称为得。唯识家就有情可成之诸法假立三种成就,即:一、种子成就,指一切见修所断的烦恼、任运而起的诸无记法,及生得善等所有种子的未受损害而存在者,此又分二种,即一者体成就,真体永不损害;二者功能成就,其功能作用不须对治。二、自在成就,指须藉由加行所生之善法,及工巧处、变化心、威仪等三无记之一分加行力所成者。此种子可任运自在,故称自在成就。三、现行成就,指一切法之现行。即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三科法之通于有漏、无漏、善、不善、无记等。见《成唯识论》卷一。
【三种退屈】菩萨修唯识行,在资粮位所生起的三种退屈心情,是:一、菩提广大退屈,修唯识行者,闻得无上菩提,广大深远,而生退屈之心。二、万行难修退屈,修行者以六度万行,修之甚难,而生退屈之心。三、转依难证退屈,修行者以二转依妙果甚难证得,而生退屈之心。参阅‘三不退屈’条。
【三种假】《成唯识论》卷八载︰假有三种,曰聚集假、相续假、分位假。一、聚集假,如瓶、钵、有情等,是由多种成分聚集而成,故但所成是假。二、相续假,如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只有因果,是相续性,依多法多时而立一假法。三、分位假,如不相应行是分位性,所以是假。
【三种习气】指名言、我执、有支三种习气。由现行气分熏习所成者,称为习气。即:一、名言习气,乃依名言熏习所成有为法的各别亲因缘种子。此复有二:一者表义名言,能诠释义理的音声差别。二者显境名言,能了别境界之心、心所法。二、我执习气,由我执熏习而成,令有情等起自他差别的种子。此复有二:一者俱生我执,通于六、七二识,除二乘无学、八地以上之菩萨、如来以外,余皆有此熏习。二者分别我执,唯限于第六识,系于异生之资粮位所生起者。三、有支习气,乃依有支熏习所成,异熟果成为善恶差别的业种。此复有二:一者有漏善,能招可爱果报之业者。二者诸不善,能招非爱果报之业者。有支习气,即以与第六识之思心所相应的善恶为增上缘,而助长异熟无记之名言种子,令生当来之果。名言种子为第六识的思种子,有诠显自义、了别境界之功能;依之,熏习自身五蕴之种子,而为自他差别之理由,生成我执习气,互为循环,以成有漏、有为、自他、善恶等诸法。见《成唯识论》卷八。
【三慧】指闻思修三慧,为简择事理的三种精神作用。修唯识行,在修三学、六度之前,要先由三慧修起。此三慧为:一、闻所成慧:自善师友或善知识处、闻经典的教法,所得的知见和智慧。二、思所成慧:以闻知的教法,如理思维而得的知见和智慧。三、修所成慧:修习禅定而生的智慧。
【三学】这是修行者所必须修习的三种修持,即一者戒学,二者定学,三者慧学。全称为戒定慧三学。一、增上戒学,又作戒学。戒可修善,并防止身、口、意所作之恶业。二、增上定学,又作定学,定可摄散澄神、摒除杂念,见性悟道。三、增上慧学,又作慧学。慧能显发本性,断除烦恼,见诸佛实相。此三者为佛教实践纲领,即由戒生定,由定发慧。故《菩萨地持经》卷十,以六度配三学,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等四波罗蜜为戒学,禅波罗蜜为定学,般若波罗蜜为慧学。以三学实为佛道之至要,一切法门尽摄于此,故当精勤修学。见《大乘义章》卷十。
【三类境】这是唯识宗的教义,即将吾人心识所缘虑的对境,依其性质而分为三类。三类即性境、独影境、带质境。三类境的境,一般说来,是感官与心识所认识的对象,亦即是眼、耳、鼻、舌、身、意六识,所缘虑了别的色、声、香、味、触、法六境。六境又称六尘,这即是我人所认识的客观世界。但在唯识学上,不以此客观世界是识外实有之境,而是八识变现的相分。唯识家以八识变现尘境性质的不同,而分为三类境。原来一切有情,各有八识,而一切识,皆为能变。八识变现的方式有两类,一是因缘变,一是分别变。所谓因缘变,是能缘的心,任运而起(任由因缘,非由作意筹度,称因缘变),其所变现的相分,是实种所生(不与见分同种生起)。分则变者,是随著心识分别势力而变现(其变现的相分,不是实种所生,是随著见分种子生起)。其所变之境,也就是八识的相分。前五识、第八识的相分,都是因缘变;第六识的独散意识(不包括五俱意识)的相分,和第七识的相分,都是分别变。因缘变所变的相分,是性境;分别变所变的相分,是带质境或独影境。三境是:一、性境,指真实之境。此境自守其性,并不随心。即指具有真实体性与作用,由实种子所生起之境。包括第八识的相分(种子、五根、器世间)、前五识及五俱意识之相分等。二、独影境,独是简别于本质;影,为影像,即相分。谓依能缘之心的虚妄分别而变起之境,别无本质,仅为影像。如第六意识之妄分别变出之龟毛、兔角等,全属幻影。三、带质境,带质即兼带本质。谓能缘之心缘所缘之境,其相分有所依之本质,而不得境之自相。此境系由心、境二者之力合成,居于性境与独影境之间。如第七识缘第八识见分之相分,及第六识追想过去之形像者。
【三杂染】染污真性,称为杂染,是一切有漏法的总名。杂染有三种,即:一、烦恼杂染,又作惑杂染。指身见、边见及贪、嗔、痴等一切烦恼能染污真性,令不清净。二、 业杂染,指由烦恼所生,或以烦恼为助缘所生的一切身语意三业,种种造作,染污真性。三、生杂染,又作苦杂染。因烦恼及业而有生,由此生苦,更有老病死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怨憎会苦等,皆能染污真性,令不清净。简单的说:一切有漏法,皆名杂染。杂染分为三类,即烦恼杂染:又称惑杂染,即一切根本烦恼及随烦恼的异名。业杂染:指自根本烦恼及随烦恼生起造作的身语意三业。生杂染:又称苦杂染,依惑及业而受生于三界之苦。以上惑、业、苦三杂染,是有情生死相续的根本。《成唯识论》曰:‘生死相续,由惑、业、苦。发业润生烦恼,名惑;能感后有诸业,名业;业所引生众苦,名苦。’见《显扬圣教论》卷一。
【三藏伽陀】玄奘大师为了说明三类境的假实,留下了一首偈子,收在《法苑义林二执章》,及《成唯识论枢要》中。偈子是:‘性境不随心,独影唯从见,带质通情本,性种等随应。’偈子的意思是,性境者,即是实境,指五根、五尘实种子所生的相分境。‘不随心’者,以此根尘相分是实种所生,不能随见分种生。‘独影唯随见’者,指独影境(第六识分别心幻想出的无体相分)是随从见分种生起的,其本身并无别种。‘带质通情本’句,质是本质,有实本质、而又无境之自相,称带质境,这是介于性境与独影境之间的一种境。‘通情本’者,情是能缘之心,本是所缘之境。也就是能缘之心、缘所缘之境时,此相分之境性质不定,或从属于能缘之心,或从属于所缘之境︰而此相分的种子也不定,或与其本质同种而生,或与见分种同种而生。第七识见分缘第八识见分执为自我,第六识分别心缘草绳以为是蛇,都是带质境。‘性种等随应’,是生起根、尘性境的种子,随需要而生起也。
【大千】三千大千世界也。《维摩经·佛国品》曰:‘三转法轮于大千。’
【大千世界】是佛教说明世界组织的情形。每一小世界,其形式皆同,中央有须弥山,透过大海,矗立在地轮上,地轮之下为金轮,再下为火轮,再下为风轮,风轮之外便是虚空。须弥山上下皆大,中央独小,日月即在山腰,四王天居山腰四面,忉利天在山顶,在忉利天的上空有六欲天,再上则为色界十八天,及无色界四天。在须弥山的山根有七重金山,七重香水海,环绕之,每一重海,间一重山,在第七重金山外有碱海,碱海之外有大铁围山。在碱海四方有四大洲,即东胜神洲,南赡部洲,西牛货洲,北俱卢洲,叫做四天下,每洲旁各有两中洲,数百小洲而为眷属。如是九山、八海、一日月、四洲、六欲天、上覆以初禅三天,为一小世界。集一千小世界,上覆以二禅三天,为一小千世界。集一千小千世界,上覆以三禅三天,为一中千世界。集一千中千世界,上覆以四禅九天,及四空天,为一大千世界。因为这中间有三个千的倍数,所以大千世界,又名为三千大千世界。
【大方广佛华严经】唯识宗所依的六经十一论之一,中土有三种译本。一为东晋佛陀跋陀罗六十卷华严;二为唐实叉难陀译八十卷华严;三为唐般若译四十卷华严。其中般若所译者,仅为该经的《入法界品》。
【大地法】又称遍大地法。指与一切心相应俱起的十种心识作用。这是俱舍宗七十五法中心所有法的一部分。即:一、受,领纳之义;有苦受、乐受、非苦非乐受等三种。二、想,想像之义;对境而取差别之相。三、思,造作之义;令心有所造作。四、触,由根、境、识三者和合而生,能有触对。五、欲,缘外境而有所希求。六、慧,对法能有所分别、简择。七、念,对所缘之事铭记不忘。八、作意,警觉之义;能令心警觉。九、胜解,即殊胜之解;对境而产生印可审定之作用。十、三摩地,又作等持、正定,即使心专注一境。此十法遍善、不善、无记等三性之心品而与之相应,故称大法;此大法之依地为心王所有,故称大地法。唯识宗将以上十法分成五遍行、五别境两种,一、五遍行即:作意、触、受、想、思等五法,遍与一切之心、心所相应,故称遍行。二、五别境即欲、胜解、慧、念、三摩地等五法缘各别之境而生,故称别境。见《俱舍论》卷四、《百法明门论》等。
【大乘二种性】修大乘菩萨行,必具足无漏菩提种子,此种子有二种,一为本性住种,一为习所成种。本性住种,是无始以来,依附于第八阿赖耶识中法尔本具的无漏种子,以善根未熟,因缘未具,未能听闻正法,未发起菩提心,熏习种子使之增长,故未能成佛。习所成种,是具有本性住种的有情,已经发心修行,以熏习之力,促使无漏种子增长。《成唯识论》卷十曰:‘何谓大乘二种种性,一者本性住种,谓无始以来,法尔所得无漏法因。二者习所成种,谓闻法界等流惹法已,闻所成等熏习所成。
【大乘五蕴论】印度世亲论师造,唐代玄奘三藏译,全一卷。本书著重于阐明大乘五蕴法,并兼说十二处、十八界等法,为唯识宗瑜伽十支论中的粗释体义支。小乘萨婆多部将诸法分为五位七十五法,而以五蕴总摄其中七十二有为法。对此,大乘则分为五位百法,其中之九十四有为法总摄于五蕴,即:色蕴有五根、五境、无表色;受蕴有受心所;想蕴有想心所;行蕴为五十一心所有法中除受、想心所的四十九心法,及二十四种不相应行法等六十七法;识蕴摄阿赖耶等八识。大乘经典中,以本论对五蕴法之说明最为简要。
【大乘广五蕴论】在大正藏中,《大乘五蕴论》有两种,一种是世亲论师造的《大乘五蕴论》,另一种是安慧菩萨造的《大乘广五蕴论》。广五蕴论是世亲大乘五蕴论的注释本,大唐中天竺沙门地婆诃罗译。《大乘五蕴论》在大正藏中占两页的位置,全文三千余字。而广五蕴论全文七千字。广论和五蕴论两者内容大同小异,而广论较五蕴论详尽的多。
【大乘百法明门论】全一卷,世亲论师造,唐代玄奘三藏译,唯识宗‘一本十支’的一种,又作略陈名数支,以一切法无我为宗。本论系摘自《瑜伽师地论·本地分》中的百法名数,为唯识宗所依据重要论书之一. 全书系就诸法而略分为五位百法,即:一、心王法,有眼识等八种。二、心所有法,立遍行等六种分位,五十一种心所。三、色法,有眼等十一种。四、心不相应行法,有得等二十四种。五、无为法,有虚空无为等六种。
【大乘法苑义林章】略称法苑义林章,唐代窥基著,凡七卷,二十九章。书中对于唯识教义的组织及基本内容,如判教、唯识义理、修行理论、果位等,均有详细的阐释,系古来研究唯识的重要典籍。相传另有八卷三十三章的异本,在原有二十九章外,另加得非得、诸空、十二观、三根等四章。
【大乘起信论】全一卷。又称起信论。相传为印度马鸣菩萨所造,南朝梁代真谛所译。本书阐明如来藏缘起之旨,及菩萨、凡夫等发心修行之相,系从理论、实践两方面归结大乘佛教的中心思想,为佛教思想的重要入门书。全书分五篇,第一因缘分,举出八分以叙述造立本论的因缘,是为‘序分’;第二立义分、第三解释分、第四修行信心分,此三分为本论的‘正宗分’。立义与解释二分阐明‘一心’、‘二门’、‘三大’的理论,修行信心分则说明‘四信’、‘五行’的实践法门。所谓‘一心’,即指绝对的一心,此一心即为众生心,亦为如来藏(真如)心;盖世界万有皆为真如之显现,一切众生本来亦常住于涅槃之中。所谓‘二门’,即指‘心真如门’与‘心生灭门’。真如门即为绝对的真如,即阐说众生心性的‘本体’不生不灭,远离言说之相,毕竟平等而常恒不变。又包含‘依言’、‘离言’二种。于生灭门中则揭示众生心性之‘现象’即为真如缘起。生灭门又分流转门、还灭门二种,流转门中揭出‘阿赖耶识’一词,说明此识乃‘生灭’与‘不生不灭’所和合的非一非异之识,并由此所谓真妄和合之阿赖耶识生起三细(无明业相、能见相、境界相)、六粗(智相、相续相、执取相、计名字相、起业相、业系苦相)、五意(业识、转识、现识、智识、相续识)、六染(根本业不相应染、能见心不相应染、现色不相应染、分别智相应染、不断相应染、执相应染)而流转于迷界;还灭门则系自迷界之中,依十信、十住、十行、十迥向、十地等阶次之修行,而还至涅槃真如界。所谓‘三大’,即指体、相、用三者。所谓‘四信’,指虔信真如与佛、法、僧三宝。所谓‘五行’,指笃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止观。第五劝修利益分,举示受持本论者可得广大利益,是为本论之‘流通分’。
【大乘起信论真伪之争】大乘起信论,历来为性宗所依的重要经论之一,大乘佛教的主要宗派如华严、天台、禅、净土等皆深受其影响。但这也是历来争议性颇大的一本书,隋代法经撰《众经目录》,卷五称︰‘(大乘起信论)一卷,人云真谛译,勘真谛录无此论,故入疑。’这是最早对本论提出的疑问。唐均正著《四论玄义》,卷十称:‘起信论一卷,人云马鸣造。北地诸论师云︰非马鸣造论,昔日地论师造论,借菩萨名行之,故寻翻经目录中无有也,未知定是否。’ 这是唐代对本论提出的质疑。
清季末年,由于杨仁山的提倡,数十年间,此书风行天下。民国初年,梁启超以日本人研究的结果,译撰为《大乘起信论考证》一书,结论认为此书是我国先民所作,誉之为杰出的思想论著,引为我民族文化之光荣。欧阳竟无、吕秋逸、王恩洋等亦认本论为伪书,欧阳竟无在《杨仁山居士传》中谓:‘起信论出,独帜法坛,支离笼统之害千有余年,至今不息。’王恩洋在《大乘起信论料简》一文中更谓:‘夫斯论之作,固出于梁陈小儿,无知遍计,亦何深罪!特当有唐之世,大法盛行,唯识法相因明之理,广博精严,甚深抉择,而此论乃无人料简,灵泰、智周之徒,虽略斥责而不探讨,贻诸后世习尚风行。遂致肤浅模棱,剡尽慧命,似教既兴,正法以坠,而法相唯识千余年来遂鲜人道及矣 !’
而太虚大师是佛教领袖,八宗并弘,为维护《起信论》在佛教中的地位,乃领导武昌佛学院同仁,各撰文驳斥对方,这就引发了一场‘大乘起信论论战’。‘内院’、‘武院’同人,都参加了这场笔战。《起信论》的问题究竟发生在什么地方呢?起信论之失,在于:‘真如缘起万法,且为受熏体’这一部分。按、真如为超言绝虑,不生不灭之理体,而《起信论》谓:‘所谓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非一非异,名为阿赖耶识。’又谓:‘真如净法,实无于染,但以无明而熏习故,则有染相。’如果说真如可与生灭和合,可以受熏,则陷真如于生灭无常之过,那就不成为真如了。欧阳竟无于《唯识抉择谈》一文中谓:‘起信论不立染净种子,而言熏习起用,其熏习义亦不成。……其不立正智无漏种子也,则于理失用义,于教失违楞伽……起信无漏种,真如自能离染成净,乃合正智与真如为一,失体亦复失用也。……’
事实上,《起信论》确是一部伪书,是北地论师,于地论宗兴起之后,依据菩提留支所译的十卷本《入楞伽经》所造的。在《入楞伽经》中,一方面把如来藏视为同体,一方面又视为异体。在卷七《佛性品》中,一方面直称阿赖耶识为‘如来藏阿赖耶识’一方面又谓:‘如来藏不在阿赖耶识中,是故七种识有生有灭,如来藏不生不灭。’以上这两种论述,《大乘起信论》继承了其‘同体论’,视如来藏与阿赖耶识为一体,包括染净两种因素,故曰:‘依如来藏故有生死,依如来藏故得涅槃。’而后来的摄论师受‘异体论’的影响,建立九识——于阿赖耶识之外另立清净的庵摩罗识。地论宗兴起,分为相州南道派与相州北道派,这两派在理论上并不一致。有谓,《起信论》之撰述,目的在调和两派理论上的差异。是否如此,尚有待于专家的考证。
【大乘阿毗达磨集论】无著菩萨造,唐玄奘译,略称集论,凡七卷。乃集解大乘阿毗达磨诸要项而成。内容分为本事分与决择分,前者有三法、摄、相应、成就等四品,后者有谛、法、得、论议等四品。本事与决择二分,系取自《瑜伽师地论》中的本地分及摄决择分。三法品的‘广分别’门中的有色无色,乃至有上无上等义门,与摄品的十一种分别、成就品的三种成就说,皆符合于《瑜伽师地论》卷十三、卷五十二及《显扬圣教论》卷十四所说。
【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安慧菩萨杂糅,唐玄奘译,凡十六卷。又称杂集论、对法论。乃随文注释无著菩萨的《大乘阿毗达磨集论》而成。本书原是无著弟子觉师子所作,安慧加以合糅集论而成,为唯识宗所依的重要论典之一,为瑜伽十支论之一。称为广陈体义集。
【大乘庄严经论】无著造,唐代波罗颇蜜多罗译,凡十三卷。内容解说菩萨发心、修行以及应修习之各种法门。又称大乘庄严论,全书共分二十四品。《成唯识论了义灯》卷一、《成唯识论述记》卷四,则皆称本颂为慈氏弥勒菩萨造,释论则为天亲菩萨所造。
【大菩提】菩提意译为觉、智、知、道。广义而言,乃断绝世间烦恼而成就涅槃的智慧。即佛、缘觉、声闻各于其果所得的觉智。此三种菩提中,以佛之菩提为无上究竟,故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译作无上正等正觉、无上菩提,即大菩提。指佛菩提相对于声闻、缘觉的菩提而言。《成唯识论》卷一云:‘由断碍解所知障,故得大菩提。’
【大圆镜智】唯识宗所立四智心品之一。修唯识行者,在第十法云地满心,金刚喻定现前——即证得佛果时,此时第八识永断世间二障随眠,舍弃异熟识,证得大圆镜智。大圆镜是譬喻,谓此智离诸杂染,自性清净,显现万德万之境界,如大圆镜。《心地观经》卷二曰︰‘转其异熟得此智慧,如大圆镜,现诸色相,如是如来镜智之功,能现众生诸善恶业,以是因缘名大圆镜智。’《成唯识论》卷十曰︰‘大圆镜智相应心品,谓此心品,离诸分别,所缘行相,微细难知,不妄不愚,一切行相,性相清净,离诸杂染,纯净圆德现种依持,能现能生身土智影,无间无断,穷未来际,如大圆镜,现众色象。’
【大种】指构成色法的地、水、火、风四大要素。即:地大、水大、火大、风大四种,故称能造之大种、能造四大。分别可称地大种乃至风大种。《俱舍论》卷一载,地大为坚性,水大为湿性,火大为暖性,风大为动性。又就四大的作用而言,地大有保持不使坠落的作用,水大有摄集不使散溢的作用,火大有使物成熟而免于坏烂的作用,风大有增盛流引、上下纵横生长的作用。见《俱舍论》卷四。
【大随烦恼】随著根本烦恼生起的烦恼,曰随烦恼心所,分大随、中随、小随三类。大随烦恼有八种,曰掉举、昏沉、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乱、不正知,其发生作用范围最广,遍行于一切染心,故曰大随烦恼。
【士用果】又作士夫果、功用果。是等流、异熟、离系、士用、增上五果之一。谓由士夫之作用所得之果。‘士’谓‘士夫’,指人,‘用’谓‘作用’,指造作,此谓人使用工具所造作的各类事情,如农夫之于耕获,工匠之于器物。这是俱有因、同类因所引起之果,因其力甚强,故称为士用果。《成唯识论》卷八称:‘谓诸作者假诸作具所办事业。’《成唯识论述记》卷八,依此而谓其义有二,即:一、就人而言,此力用乃依有情而生;如农夫之于米麦,商贾之于理财,皆依彼士夫之力而成诸事业。二、就法而言,诸法之生乃因诸作具而有;如农夫因稼而成熟,商贾因货而获利,作者假诸作具而成就之事业,其果广通一切有为法。
【口业】身、口、意三业之一,口业又作语业,指口所作及无作之业,业有善有恶,若妄语、离间语、恶语、绮语等为口恶业;若不妄语、不两舌、不恶语、不绮语则为口善业。见三业条。
【上根】指上等根器,即眼、耳、鼻、舌、身等诸根之上利者,或修行佛道之能力特优者。又指‘信、进、念、定、慧’等五根锐利之修道者。
【下地】此有三种解释:一、三界分九地,境界优者为上地,劣者为下地。二、菩萨十地之位,因其高下而称上地、下地。三、与上天相对之地,亦称下地。
【下乘般涅槃障】十地菩萨所断十种障的第五种。这是俱生所知障中的一部分,能使人厌离生死,乐趣涅槃,就像小乘声闻、缘觉二乘一样,厌苦欣灭。下乘般涅槃障四地犹有,能障五地无差别道,进入五地时缘真实如理,生死涅槃都无差别,便能永断这下般涅槃障。所以说第五地断二种愚及其粗重。二种愚为:一、纯作意背生死愚,就是这里所说的厌恶生死。二、纯作意向涅槃愚,就是这里所说的对涅槃感到欣乐。见《成唯识论》卷十。参阅‘十重障’条。
【小随烦恼心所】随著根本烦恼生起的烦恼,曰随烦恼心所,分大随、中随、小随三类。小随烦恼心所有十种,曰忿、恨、覆、恼、嫉、悭、诳、谄、害、憍。其发生作用面最小,而行相粗猛,于不善心中,各别生起。见《百法明门论》。
四划
【五八识】指眼、耳、鼻、舌、身等五识,与第八阿赖耶识。前五识与第八识皆属现量,无我法二执,于证达佛果时,眼等五识转为成所作智,为利益一切凡夫二乘类成种种变化事之智;阿赖耶识转为大圆镜智,又称一切种智,为如来万德之总本。见《成唯识论》卷十。
【五十二位】此乃明菩萨修行的阶位,诸经论所说不一,自古广为大乘诸家所采用的,其名数为:一、十信心,即信心、念心、精进心、慧心、定心、不退心、回向心、护法心、戒心、愿心。二、十心住,即发心住、治地心住、修行心住、生贵心住、方便心住、正心住、不退心住、童真心住、法王子心住、灌顶心住。三、十行心,即欢喜心行、饶益心行、无嗔恨心行、无尽心行、离痴乱心行、善现心行、无著心行、尊重心行、善法心行、真实心行。四、十回向心,即救护一切众生离相回向心、不坏回向心、等一切佛回向心、至一切处回向心、无尽功德藏回向心、随顺平等善根回向心、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心、如相回向心、无缚解脱回向心、法界无量回向心。五、十地心,即四无量心、十善心、明光心、焰慧心、大胜心、现前心、无生心、不思议心、慧光心、受位心。第四十一地之心称为入法界心,即为等觉。第四十二地之心称为寂灭心,即为妙觉。此中,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与妙觉,依次配习种性、性种性、道种性、圣种性、等觉性、妙觉性等。见梁译《摄大乘论释》卷七,《瑜伽师地论略纂》卷十二,《华严经探玄记》卷五。
【五上分结】指顺益上分界的五种结惑。全称五顺上分结。结为系缚、烦恼之义。于三界中之上下二界各有五种结。五上分结即上分界之色界与无色界的五种结惑,系缚众生,令其不得超离其界。五上分结即:一、色贪,贪著色界五妙欲的烦恼。二、无色贪,贪著无色界禅定境界的烦恼。三、掉举,上二界众生心念掉动而退失禅定的烦恼。四、慢,上二界众生恃自凌他憍慢的烦恼。五、无明,上二界众生耽著禅定,而于真性无所明了的烦恼。见《俱舍论》卷二十一。
【五下分结】指顺益下分界的五种结惑。乃对五上分结而立五下分结,全称五顺下分结。即三界中的下分界(欲界)之五种结惑,系缚众生,令其不得超脱其界。五下分结即:一、欲贪,于顺情境上生起贪著之心而无有厌足。二、嗔恚,于违情境上生起嗔恨之心而不自已。三、有身见,于名(心)、色(色身)、五阴、十二入、十八界等妄计为身,执著我见。四、戒禁取见,取执非理无道之邪戒。五、疑,迷心乖理,狐疑不决,由此疑惑而迷真逐妄,背觉合尘。
欲界众生由于上述之欲贪与嗔恚二结,遂不得超离欲界,若有能超离者,由有身见等后三结,终亦还下于欲界,故偏立此五种,称为顺下分结。见《俱舍论》卷二十一。
【五心】意识与前五识任何一识俱起,同缘外境,发生了别作用时,顺次生起的五种心念,曰五心。即:一、率尔心,谓眼识初对外境时,于一刹那所起之心;此心卒然任运而起,故尚未有善恶之分别。二、寻求心,谓欲审知明了外境,即推寻求觅而生起分别见解之心。三、决定心,谓既已分别所缘之境法,则能审知决定善恶。四、染净心,谓于外境生起好恶等情感之心。五、等流心,果似于因曰等流,谓于善恶之法既已分别染净,则各随其类而相续不已;于善法则持续净想,于恶法则持续染想,念念相续,前后无异。五心之中,率尔心多为一念,其余四心则每每多念相续。见《瑜伽师地论》卷一。
【五因】以地、水、火、风等四大种为能造之因,以诸色法为所造之果,其因与果之间具有五种关系,为:一、生因:由四大种能生起诸色法,譬如母之生子。二、依因:所造之色法既生,则随逐于大种之后,譬如弟子之依于师。三、立因:任持四大种所造之色法,譬如大地之任持万物。四、持因:以力持之故,使所造之色可相继不断绝,譬如食物之持续身命。五、养因:增长四大种所造之色法,譬如雨露之长养草木。此五因于六因之中,为有力之能作因所摄,而不摄于其他同类因等五因;于四缘之中,则为因缘所摄。见《瑜伽师地论》卷三。
【五同缘与不同缘意识】第六意识分为明了意识与独头意识两类。明了意识又称五俱意识,此五俱意识又分为五同缘意识与不同缘意识两类,即:一、五同缘意识,此指与前五识俱起,且与之攀缘同一对境的意识,例如眼识见青色时,意识亦同缘青色,故知五同缘意识的作用与前五识皆同属‘现量缘’。二、不同缘意识,谓虽与前五识俱起,且为五识所依,然以具有自在攀缘之作用,故可广缘十八界诸法。例如眼识见烟时,意识于同时即缘及火,其作用属于‘比量缘’;又如眼识见绳时,意识于同时即缘及蛇,其作用属于‘非量缘’。
以上所说,系大乘唯识家所持的论点;而小乘俱舍宗等则持不同观点,因俱舍宗不认可‘二心并起’的状态,即五识不与第六识俱起,故认为于前五识生起之次一刹那,第六识方能产生分别前境的作用,是知俱舍宗仅认可‘独头’,而无‘五俱’之说。
【五地断障证真】十地中难胜地的菩萨,修习平等加行,悟真俗二谛无差别智,无有能胜,即断下乘(声闻乘、缘觉乘)涅槃障,证类无差别真如(生死涅槃,其类平等,无有差别)。参阅‘十地’条。
【五作业根】五种造作业之根。又称五作根、五业根,指数论学派二十五谛中第十四至十八等五谛。即:一、舌根,又作语具、口声,有言语作用。二、手根,有执持作用。三、足根,又作脚根,有行步作用。四女根,又作人根、小便处,有戏乐与生子之作用。五、大遗根,又作大便处,有除弃粪秽之作用。见《成唯识论述记》卷一。
【五位百法】这是诸法的分类之一。俱舍宗立五位七十五法,而唯识宗则将一切法分为五位百法,即:一、心王法:又称八识心王。八识为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等六识,加上第七末那识、第八阿赖耶识,共计八种。二、心所有法:有五十一种心所,分为遍行、别境、善、烦恼、随烦恼、不定六位。三、色法,有眼、耳、鼻、舌、身等五根,与色、声、香、味、触等五境,及意识所对的法处所摄色,共十一种。四、心不相应法,有得、命根、众同分、异生性、无想定、灭尽定、无想报、名身、句身、文身、生、老、住、无常、流转、定异、相应、势速、次第、方、时、数、和合性、不和合性等二十四种。五、无为法,有虚空、择灭、非择灭、不动灭、想受灭、真如等六种。以上五类百法中除无为法外,其余四类属有为法。见《百法明门论》。
【五位无心】无分别识之生起,称为无心位。此指意识暂时间断,不起现行。《唯识三十颂》颂文曰:‘意识常现起,除生无想天,及无心二定,睡眠与闷绝。’此名五位无心,即:一、生于无想天:外道修无想定,得无想天果,寿命五百大劫,在此期间意识不起。二、入无想定:外道修行,入无想定,前六识不起现行。三、灭尽定:修此定者,前六识不起现行,第七识染心所亦不起现行。四、睡眠;深度熟睡而无梦者,意识不起现行。五、闷绝:俗称昏迷,医学上谓‘无意识状态’,这是由于大惊布、大刺激,或剧痛昏晕的情况下,前六识不起现行。但第七、八识仍恒时相续,故闷绝并非死亡。
【五见】又作五染污见、五利使。指在六种根本烦恼中的恶见心所,开为五种。此五种为:一、萨迦耶见:译曰身见,这是一种外道的见解,认为五蕴实有,执此为我,而生种种谬误的见解。《成唯识论》曰:‘萨伽耶见,谓于五耶蕴执我我所,一切见趣所依为业。’二、边见:有了我见,即计度我为死后常住不灭者,或计度我为死断灭者,此即佛教所反对的常见或断见。三、邪见:认为世间无生果之因,亦无可招之果,故为恶不足惧,为善不足法,此种见解,乃见之最邪者,故名邪见。四、见取见:于前种见上随执一端,以为最胜,即固执其所见,一切斗争依之而起,故以一切斗争所依为业。五、戒禁取见:印度古代苦行外道,认为受持牛、狗、鸡等戒,可以得涅槃之果。这种非因计因,非道计道之见,是为戒禁取见。
【五利使】即是五染污见。利使,是迷于‘理’之惑。利,指其性体猛利;使,有驱役之义,为诸惑的总称。五利使,乃指五种迷于‘理’而起之惑。即:一、有身见,不知吾身乃五蕴之假和合,而执著实有我身。二、边执见,执著我于死后断绝,或死后常住不灭等二种边见。三、邪见,谓实无四谛因果之理,抱持此一见解,则恶不足惧,善不足法,乃邪见中之最邪者。四、见取见,以低劣的知见,而思劣事为优胜。五、戒禁取见,以各种非道、不如法的戒禁为生天之因,或涅槃之道,例如持牛戒、鸡戒、狗戒等。使,为烦恼的异名;上述五项惑见,皆起于对‘理’之推求,其性极猛利,故总称五利使。见《成唯识论》卷六。
【五戒】为在家男女所受持之五种制戒。即:一、 杀生,二、偷盗(不与取),三、邪淫(非梵行),四、妄语(虚诳语),五、饮酒。又作优婆塞五戒、优婆塞戒。五戒之中,前四戒属性戒,于有情之境发得;后一戒属遮戒,于非情之境发得。又前三戒防身,第四戒防口,第五戒通防身、口,护前四戒。见《俱舍论》卷十四。
【五法】又称五事。《入楞伽经》卷七所载,相、名、分别、正智、如如称为五法。在唯识学上,‘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都是最重要的名词。此五者的意义是:一、相:相者事物的相状,森罗万有的有为法,皆是因缘所生法,此法于生起存在期间,各有其相。如人有人之相,畜有畜之相,以至于瓶、钵、象、马,亦各有其瓶、钵、象、马之相。有相即有名,相是安立名称言说的对象。《三无性论卷上称:‘相者,谓诸法品类为名句味所依止。’亦即依据事物的相状,而安立各种不同的名称。二、名:名即事物的名称,是‘谓即于相有所增语’,增语就是于相上安立名称,用来诠释其相。于此,名是能诠,相是所诠。即名是依事物的相状,安立山河房舍,象马牛羊的名称。《三无性论》卷上曰:‘名者,即是诸法品类中名句味也。’三、分别:分别旧译曰妄想,即‘三界行中所有心、心所’,也就是主观的心识作用,包括八识心王及五十一个相应心所在内。此主观的心识,对于事事物物,或分别其相,或分别其名,或分别名与相的关系,因名为分别。四、正智:正智也是一种能缘的认识作用,其所不同于分别者,分别是有漏的,有杂染的能缘作用;正智是无漏的,无分别的正知,它所缘的对象是如如。《三无性论》卷上曰:‘由此智故,一切圣人能通达如如。’五、如如:如如即是正智证得的真如。真如是不能用语言文字表达的绝待真理,唯是修证所得。《瑜伽师地论》卷七二曰:‘真如谓法无我所显,圣智所行,非一切言谈安足处事。’
【五法三性相摄】五法,指相、名、分别、正智、如如;三自性,指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这二者之间的关系,经典中所说不一。《瑜伽师地论》七十四曰:‘依他起摄相、名、分别、正智,圆成实摄彼真如,遍计所执不摄五事。’《辨中边论》二曰:‘依他起摄相、分别,遍计所执唯摄彼名,正智、真如,圆成实摄。’《楞伽经·五法品》曰:‘依他起性唯摄分别,遍计所执摄彼相、名,正智、真如圆成实摄。’
【五法事理唯识】五法指心王法、心所法、色法、不相应行法、无为法。谓心、心所等事理之五法皆为唯识。这是大乘唯识家的说法。其中,心法为识的自相,心所法为与八识心王相应而起者,色法为心法与心所法所变现者,不相应法为心王法、心所法、色法等之分位而假立者,无为法则为识之实性。
【五知根】谓五种能知之根。为数论二十五谛中之一科。又作五根。即能取声、触、色、味、香之五种根。指耳根、皮根、眼根、舌根、鼻根。依《金七十论》卷中载,耳根从声唯生,与空大同类,故唯取声;皮根从触唯生,与风大同类,故唯取触;眼根从色唯生,与火大同类,故唯取色;舌根从味唯生,与水大同类,故唯取味;鼻根从香唯生,与地大同类,故唯取香。见《成唯识论述记》卷一。
【五取蕴】取者烦恼之意,即由取而生或能生取之有漏五蕴。指色取蕴、受取蕴、想取蕴、行取蕴、识取蕴。又就取蕴的名义而论,《俱舍论》卷一称,一切烦恼总称为取,蕴从取生,或蕴属取,或蕴生取,故称取蕴。然《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一,特以诸蕴中所有之欲贪称为取,以取合故,称为取蕴。
【五受】五受即五种觉受,随触的领纳分为五种。即:一、苦受、谓与前五识相应的不悦之受。二、乐受:谓与前五识相应的身悦之受。三、忧受:谓与意识相应的不悦之受。四、喜受:谓与意识相应的心悦之受。五、舍受:谓于身心非悦非不悦之受。换一表达方式,在苦受、乐受、舍受的三受之外,再加上忧受、喜受,合称五受。唯识学上谓:苦乐二受唯与前五识相应,是生理上的受,忧、喜二受与第六识相应,是心理上的受。唯此为与第六识相应的受心所之感受,第六识与受心所各有自体,不是一法。
【五苦】五苦指五种苦恼,而经论所载诸多异说,如《五苦章句经》所举的五趣之苦,为:诸天苦,一切天人皆受生老病死之苦,并依先世之业而定寿命长短。二、人道苦,由奴婢下使至帝王转轮圣王,皆受生老病死、饥渴寒热等无量百千种之苦。三、畜生苦,禽兽虫鱼等类皆受饥渴寒热、供人取食、相互啖食等万般之苦。四、饿鬼苦,饿鬼身长一由旬,而咽细如针孔,其喉中喷火,不得饮食。五、地狱苦,地狱有铁城镬汤、剑树刀山等八寒八热之苦。《瑜伽师地论》卷四十四载,就苦的自体列举五种,即逼迫苦、众具匮乏苦、界不平等苦、所爱变坏苦、三界烦恼品粗重苦等五苦。《大明三藏法数》卷二十四所举的五苦,为:一、生老病死苦,二、爱别离苦,三、怨憎会苦,四、求不得苦,四、五阴盛苦。
【五相】此有二种解释,一者天人的五种衰相。六趣中之天人于临终时,显现衣裳垢腻、头上花萎、身体臭秽、腋下汗出、不乐本座等五种衰相。见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九。二者迷悟的之五种法相。又作五事,即所诠相、能诠相、相属相、执著相、不执著相。所诠相为法,能诠相为名,二者皆通于遍计所执、依他起、圆成实等三性。相属相为执著法与名相属著之相,是遍计所执性。执著相以所执为自性,是依他起性。不执著相则为离执著之相,是圆成实性。见《成唯识论》卷八。
【五重唯识观】此为依三性观的观行法门,由粗至细,总有五重。《成唯识论》曰:‘遍计所执性,唯虚妄识;依他起性,唯世俗识;圆成实性,唯胜义识,是故诸法皆不离心。’观此唯识三性的道理,自粗至细,五重观法,曰五重唯识观,即:一、遣虚存实识,以心之境,是遍计所执的虚妄法,体用非有,故而遮遣;内心诸法,为依他圆成,体用非无,故而存留,此为虚实相对的观法。二、舍滥留纯识,识有八种,各各有相、见、自证、证自证四分,此四分中,相分为所缘之境,后三分为能缘之识。而相分之境为虚妄,故舍彼而不取,唯存留后三分之纯识,此为心境相对的观法。三、摄末归本识:相分是识所取之境,见分是了别境的作用,此二者均从识体生起,故识体为本,相、见二分为末,所以离开识之自体分,就没有相、见二分的存在。故摄末归本,这是体用相对的观法。四、隐劣显胜识:八识心王,各有其相应的心所,心王是主要作用、是胜,心所是相应作用,是劣。故隐去劣法之心所,以显胜法之心王,这是王所相对的观法。五、遣相证性识:八识心王之自体分,是依他(因缘)起之事相,八识心王之实性,是二空所显之真如——圆成实性。故舍遣依他起之事相,证得圆成实之理性,这是事理相对的观法。复次,以上五重,乃在说明悟入三性的层次,故离三性观则不存在。见《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一所载。
【五根】五根的根,是能生之义,也有增上之义,如草木之根,能生干枝花果。五根的根,又有净色根与浮尘根的分别。浮尘根又名外根,是四大粗色所造,就是我人彼此可见的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五种感觉器官。但这是外在的根,没有生识的功能,其作用在于扶持内根,故又名扶根尘(扶持内根的尘法)。净色根又名内根,也称胜义根,是一种透明的、清净的物质,是净色四大所造。净色根为生识之处,以现代的科学智识来看,此即为神经纤维及神经细胞。佛书中有形容外根的偈子,曰:‘眼如葡萄朵,耳如卷菜叶,鼻如双垂瓜,舌如新偃月,身如腰鼓颡。’《俱舍论》载:‘五根者,所谓眼、耳、鼻、舌、身根。’见分释条。
【五俱意识】唯识宗将第六意识的功用分为两类,一者五俱意识,二者不俱意识。五俱意识与前五识同时并生,明了所缘之境,故又称明了意识。复可分为:一、五同缘意识,系与前五识同时俱起,且缘同一对境的意识。二、不同缘意识,虽与前五识俱起,然缘其他之异境。二者不俱意识,不与前五识俱起,而系单独发生作用的意识,亦称为独头意识。参阅独头意识条。
【五欲】五欲有二说,一者指染著色、声、香、味、触等五境所起之五种情欲。即:一、色欲,谓男女的形貌端庄,及世间宝物玄、黄、朱、紫等的妙色,能使众生乐著无厌。二、声欲,谓丝竹与环佩之声,及男女歌咏之声,能使众生乐著无厌。三、香欲,谓男女身体之香及世间一切诸香,能使众生乐著无厌。四、味欲,谓各种饮食菜肴等美味,能使众生乐著无厌。五、触欲,谓男女之身有柔软细滑、寒时体温、热时体凉,及衣服寝具等种种好触,能使众生乐著无厌。见《大智度论》卷十七所载。再者,又指财欲、色欲、名欲、饮食欲、睡眠欲。即:一、财欲,财即世间一切之财宝。谓人以财物为养身之资,故求恋著而不舍。二、色欲,色即世间之青、黄、赤、白之色,及男女之色。谓人以色悦情适意,故贪求恋著,不能出离三界。三、名欲,名即世间之声名。谓人由声名而能显亲荣己,故贪求乐著而不知止息。四、饮食欲,饮食即世间之饮食众味。谓人必藉饮食以资身活命,故贪求恋著而无厌。五、睡眠欲,谓人不知时节,怠惰放纵,乐著睡眠而无厌。见《大明三藏法数》卷二十四所载。
【五眼】指五种眼力。即:一、肉眼,为肉身所具之眼。二,天眼,为色界天人因修禅定所得之眼,此眼远近前后,内外昼夜上下皆悉能见。三、慧眼,为二乘人之眼,能识出真空无相;亦即能轻易洞察一切现象皆为空相、定相。四、法眼,即菩萨为救度一切众生,能照见一切法门之眼。五、佛眼,即具足前述之四种眼作用之佛眼,此眼无不见知,乃至无事不知、不闻;闻见互用,无所思惟,一切皆见。
【五教十理】唯识宗为证明第八阿赖耶识的存在,举出五种教证及十种理证。大乘佛教主张有第八阿赖耶识,而一切小乘经论则唯说六识,不说八识,故大乘举出五教十理以证明其存在。五教者,谓于经中有五处说及第八阿赖耶识,即《大乘阿毗达磨经》二处说阿赖耶识,《解深密经》、《入楞伽经》各一处说阿赖耶识,及大众部阿笈摩。十理者,即:一、契经说杂染清净诸法种子之所集起,故名为心,若无此识,彼持种心不应有。二、契经说有异熟心,善恶业感,若无此识,彼异熟心不应有。三、契经说有情流转五趣四生,若无此识,彼趣生体不应有。四、契经说有色根身是有执受,若无此识,彼能执受不应有。五、契经说寿、暖、识三者更互依持,得相续住,若无此识,能持寿暖令久住识不应有。六、契经说诸有情类受生命终必住散心,非无心定,若无此识,生死时心不应有。七、契经说识缘名色,名色缘识,若无此识,彼识自体不应有。八、契经说一切有情皆依食住,若无此识,彼识食体不应有。九、契经说住灭定者,身语心行无不皆灭,而寿不灭,亦不离暖,根无变坏,识不离身,若无此识,住灭定者不离身识不应有。十、契经说心杂染故有情杂染,心清净故有情清净,若无此识,彼染净心不应有。见《成唯识论》卷三、卷四。
【五部大论】传说在兜率天宫的弥勒菩萨,于中印度阿瑜陀国阿瑜遮那讲堂,为无著论师说五部大论,此五部大部论即:一、《瑜伽师地论》:凡百卷,唐代玄奘译。二、《分别瑜伽论》:中土未译。三、《大乘庄严经论》︰十三卷,唐代波罗颇密多罗译。四、《辨中边论》:一卷,唐代玄奘译。五、《金刚般若论》:二卷,姚秦鸠摩罗什译。
【五阴】即五蕴之旧译,参阅‘五蕴’条。
【五阴炽盛苦】为八苦之一,指人各具五阴而诸苦炽盛,亦指有漏的五蕴之苦。例如生、老、病、死、忧悲恼、怨憎会、恩爱别离、所欲不得等均属之。见《瑜伽师地论》卷六十六所载。参阅‘八苦’条。
【五钝使】五利使的对称,两者合称十使。即根本烦恼中的贪、嗔、痴、慢、疑五种烦恼。贪、嗔、痴、慢四种,是迷执于世间事物而起之惑,其性分迟钝,故谓之钝使。疑是对四谛真理所起之惑,以犹豫不决为自性,合称五钝使。见《成唯识论》卷六。
【五遍行心所】唯识宗所立五位百法的六位心所之一,指周遍于一切心王、心所而相应之五种心所,即触、作意、受、想、思等五。此五心所具四种一切:一、一切性,遍于善、恶、无记等三性之心而起,故谓一切性。二、一切地,遍于三界九地或有寻有伺、无寻有伺、无寻无伺等三地而起,故谓一切地。三、一切时。四、一切俱,此五遍行相互俱生,故谓一切俱。此五心所之外,其他心所无一具有四一切者,故唯立此五者而称为遍行。见《大乘百法明门论》。
【五义平等】心王与心所互相对应作用——即王所相应,共有五种意义,即:一、所依平等:如心王依眼根,心所亦依眼根,此乃两者依于相等的事物。二、所缘平等:指心王与心所所取的对象平等。三、行相平等:指心王、心所中显现之对象的形态平等。四、时平等:心王与心所同时作用,故称时平等。五、事平等:心王与心所作用时,乃一个心王与同一种类之心所起作用,并非同时有两个以上的心王或心所。亦有主张除去行相平等,而说四义平等者。见《俱舍论》卷四。
【五种因力】地、水、火、风四大种为能造四大,有五种因力,依此五种因力能造作种种色法,故称为能造四大。此五种因力是:生因,生因又名起因,谓四大种,能带诸色同时生起,若离大种,色不得起。二、依因:依因又称转因,《瑜伽师地论》载:‘由造色生已,不离大种处而转。’谓若舍开大种,诸所造色,无有转于别处的功能。三、立因:此又称随转因,大种若有变异,造色亦随之变异。《唯识了义灯》曰:‘安立因者,谓此造色与大种同安危,大转坏时,造色亦坏。’四、持因:持因又称住因,谓由诸大种所造色,相似相续而生,是由大种持令不绝故。五、养因:养因亦称长因,谓由大种养其所造之色,令之增长。以上五因,四大种(能造四大)全皆具有,所造四大则无。
【五种性】又作五种性、五种种性。唯识宗立论,谓一切众生之机类,有先天具足五种不同的性质与素性,此系由阿赖耶识中本有的种子所决定,而无法改变者,故立五性各别之说。此五性即:一、声闻乘种性:乃具有可证阿罗汉果的无漏种子者。二、独觉乘种性:乃具有可证辟支佛果的无漏种子者。声闻、独觉二种性,法尔唯有生空无漏之种子,故深厌生死,专修自利乐寂之法,唯断烦恼障,证生空之理,入无余依涅槃。以其不具成佛种子,决定不能成佛。三、菩萨乘种性:乃具有可证佛果的无漏种子者。以法尔具有生、法二空之无漏种子,故修自利利他之行,断烦恼、所知二障,证二空真如,得菩提、涅槃二转依果,入无住处涅槃,而证大觉极果。四、不定种性:为具有二种或三种无漏种子者。由无漏种子之差别,而于前三乘之种性尚未决定其性的机类,以其修持过程而决定其所证的果位——阿罗汉、辟支佛、以至于大觉佛果。五、无种性:这类有情,法尔不具无漏种子,不起出世无漏之智,不能解脱生死。然其虽无有出世功德种性,但具有可成人天果的有漏种子,可得人天之善果。此又称无性阐提。
【五种唯识】唐代慈恩寺窥基大师,于《大乘法苑义林章》中,以五种六门赅摄一切经论中的唯识,此五种唯识是:一、境唯识:这是就经义中,以境来明唯识之义者。如《阿毗达磨经》谓:人、天、鬼、畜生四类有情,同见一河水,人之所见为河水,天之所见为庄严宝地,鱼之所见为其宅窟,而鬼之所见则是脓河猛火。各随其感,而所见不同,是故境非真实,唯识所现。二、教唯识:此指经论中所说的唯识教义,如《华严经》说:‘三界唯心’。《解深密经》谓:‘识所缘,唯识所现。’以及《楞严经》云:‘诸法皆不离心’。《维摩诘经》云:‘有情随心垢净’等,皆是教唯识。三、理唯识:此指经论中所成立的唯识之理,如《唯识三十颂》所称:‘是诸识转变,分别所分别,由此彼皆无,故一切唯识。’以成立唯识之理;及‘彼依识所变,此能变唯三,谓异熟思量,及了别境识。’以此成立识变之理,此称为理唯识。四、行唯识:此指经论中所阐明唯识之行者。行即修行,以修行对治有漏习气,伏断惑障,转染成净,成大觉果。修行之道,在于三慧、三学、四寻思观、四如实智,以及六度万行,皆行所摄,此为行唯识。五、果唯识:此指经论中阐述佛果之妙胜境界者。此果有通有别,通则诠三乘圣果,别则显佛不共功德。经论中所说的转识成智,证得菩提与涅槃,即是行唯识修得的圣果。以上五种唯识,以教唯识为总体之能诠,而余四种唯识则为所诠的别义。
【五境】又名五尘,即色、声、香、味、触五法,指为五根所取的五种客观对境,亦为五识所缘的五种境界。即:色境、声境、香境、味境、触境等五境。若加上意根对象的法境,则为六境。五境使人起烦恼,污染心性如同尘埃,故又称五尘。
【五蕴】是世间五类现象的总称。佛陀认为宇宙间一切事物和现象,都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由多种因素条件集合而成的。而五蕴,即是构成我们的存在以及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的五项因素。这五类因素则为色、受、想、行、识,总称为五蕴。五蕴即:一、色蕴,泛指宇宙间一切物质现象,亦包括我人的身体。二、受蕴:我人的感受作用,感觉或单纯的感情。三、想蕴:我人的思想、概念,或心中浮现的形象,或表象作用。四、行蕴:行是造作,也包括我人的意志、意念及行为。亦指受、想以外,心识的一般作用。五、识蕴:识是认识作用,此在唯识学上称为了别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