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唯识名词白话新解 于凌波居士着

_16 于凌波居士(现代)
【漏】漏者流注漏泄之意,是烦恼的异称,所以烦恼灭尽即称为漏尽。漏亦有染污、缺失、不圆满的意义。漏是流注漏泄,三界有情,由眼耳鼻舌身意等六门,日夜流注漏泄烦恼,故名日漏。由漏尽而得到解脱,称‘漏尽结解’。断尽三界烦恼而证阿罗汉果者,称为‘漏尽道’。
【漏无漏三业】以业力有漏无漏区分,分为有漏业、无漏业、非漏非无漏业,故称三业。一、有漏业:此为三界以内凡夫之所作,感分段生死之果报。二、无漏业:此为出世二乘之所作,感方便有余土之果报。三、非漏非无漏业:是出世之所作,感实报土之果报。
【鼻根】鼻根是鼻识发生的地方,鼻是能嗅之义。为不可见有对的净色。此为五根之一,为十二处中的鼻处,十八界中之鼻界。此是鼻识发生的地方,鼻识是依于鼻根,缘于香境,发生其了别认识的作用。《百法纂释》曰:‘三鼻根者,能嗅之义,梵语伽罗尼羯罗拏,此云能嗅,以能嗅香臭故,今不言能嗅,而翻为鼻者,体用兼之,依唐言也。’此在《大乘广五蕴论》则曰:‘云何鼻根,谓以香为境,净色为性。谓于鼻中,一分净色,此性有故,鼻识得生,无即不生。’
【鼻识】是八识心王中的前五识之一,以鼻根为所依,以香境为所缘,随根而立名,而名鼻识,产生对香境的了别作用。见《百法明门论》。鼻识通于欲界,不通于色界,因为色界没有段食,所以也没有香境,不能成就鼻识。
【精进心所】此为心所有法中的十一善心所之。此又名勤,即对修道、为善勤劬不懈。《成唯识论》曰:‘勤为精进,于善恶品,修断事中,勇悍为性,对治懈怠,满善为业。’精者不杂,进者不退;勇而无惰,悍而无惧。精进是修善断恶,勤于为恶者正是颠倒,不名精进。见《成唯识论》卷六。
【精进波罗蜜多】此又作勤精进,谓勇猛勤策进修诸善法;亦即依佛教教义,于修善断恶、去染转净。精进是六波罗蜜多之一,及十波罗蜜多之一。修唯识行,入修道位,修十种胜行,十胜行即是十波罗蜜多,其中第四是精进波罗蜜多。精进有三种:一、被甲精进,即修行波罗蜜多,如勇士身被坚甲上阵,没有怯弱。二、摄善精进,即于一切善法,加行精进。三、利乐精进,即利乐自他精进不息。参阅‘十波罗密多’。
【语表业】三表业之一。语,即语言。人之语言系以一种意思表示于人之作业,故称语表业。据《俱舍论》卷十三载,语表业以言声为体;大乘则谓身、语、意三表业俱以现行之思心所为体。
【语无表业】三无表业之一。即与语表业共于身中生出一种无法表示于他人之业体。言语使某作业发动于口时,同时招感他日果报之原因,熏发于己身之内,其被熏发者,无形无象,无法表示于他人,故称语无表业。小乘认为表业与无表业皆以色性为体;大乘则谓身、语、意三无表业以思心所的种子为体。
【遣相证性识】唯识宗依三性观的观行法门,立此五重唯识观。遣相证性识为第五种观法。八识心王的自体分,是依他(因缘)所起的事相,八识心王之实性,是二空所显的真如——圆成实性。故舍遣依他起的事相,证得圆成实的理性,这是事理相对的观法。
【遣虚存实识】唯识宗依三性观的观行法门,立此五重唯识观,遣虚存实识为第一种观法。即以为此心之境,是遍计所执的虚妄法,体用非有,故而遮遣;内心诸法,为依他圆成,体用非无,故而存留,此为虚实相对的观法。
【闻所成慧】三慧之一,参阅‘三慧’条。
【惭心所】此为心所有法中的善心所之一。惭者羞恶之心,做了坏事内心感到羞耻者曰惭。《成唯识论》曰:‘云何为惭,依自法力,崇重贤善为性,对治无惭,止息恶行为业。’由于本身自我尊重的促进之力,可以止息恶行。见《成唯识论》卷六。
【悭心所】此为心所有法中的小随烦恼心所之一。悭者悭吝,财物不肯施舍,法理秘不告人,鄙恶地蓄积财法。《成唯识论》曰:‘云何为悭,耽著财法,不能惠施,秘吝为性,能障不悭,鄙蓄为业,谓悭吝者心多鄙涩,畜积财法,不能舍故。’见《成唯识论》卷六。
【轻安心所】此为心所有法中的善心所之一。身心安适轻快,谓之轻安。《成唯识论》曰:‘安谓轻安,远离粗重,调畅身心,堪任为性,对治昏沉,转依为业。’粗重指贪痴烦恼而言,修行者调伏烦恼,远离粗重,为修禅定之必要条件。转依为业者,即转去粗重,依于轻安。见《成唯识论》卷六。
【诳心所】此为心所有法中的小随烦恼心所之一.诳是欲谋取名誉或利益,自己无德而诈称有德的一种欺骗行为。《成唯识论》曰:‘云何为诳,为获利誉,矫现有德,诡诈为性,能障不诳,邪命为业。’见《成唯识论》卷六。
【远行地】修唯识行,于第四修习位中十地的第七位。此位菩萨,善修无相行,不起功用,远出过世间二乘出世间道。如《解深密经》云:能远证入无缺无间无相作意,与清净地其相邻接,是故第七名远行地。唐代遁伦撰著《瑜伽论记》,有云:‘始从初地讫至第七,经一僧祇修无相行,方得无间证入无相,与彼第八清净地地邻,名远行地。八地离功用过,名清净地。’
【绮语】十恶之一。又作杂秽语、无义语。指一切淫意不正之言词。《瑜伽师地论》卷八载,绮语之别称有非时语、非实语、非义语、非静语、不思量语、不静语、杂乱语、非有教语、非有喻语、非有法语等。参阅‘十恶’条。
【实相】原义为本体、实体、真相、本性等;引申指一切万法真实不虚之体相,或真实之理法、不变之理、真如、法性等。此系佛陀觉悟之内容,意即本然之真实,举凡一如、实性、实际、真性、涅槃、无为、无相等,皆为实相的异名。实相超越一切相对相,超越一切语言效用,因为一切语言都是相对性,而实相则是绝对的真理。
佛教的基本理论是‘缘起’,缘起,即是众多因素条件,关涉对待而起。缘起有其纵向的关涉对待的关系、和其横向的关涉对待的关系。自纵向的时间上看,是前因后果的关系,自横向的空间上看(就时间某一点上看),是彼此对待的关系。所以,‘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是时间上的因果关系;‘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是空间上的对待关系。诸法以因缘对待而生起,自然没有独立的自性(即没有固定的不变之性)所以在时间上有生、住、异、灭四相。以有生灭,所以‘无常’;而众多因素条件生起的事物,没有中心的主体,无主体所以‘无我’。诸法无常、无我,故其本性是空——即是‘空性’或‘性空’,所以‘空性’是诸法的本质,是本来如此的、不增不减的法性,此法性即是诸法实相,亦即是真如。
【养因】为五因之一。乃长养一切物之原因,即谓地、水、火、风四大种为长养一切物之原因。《阿毗达磨顺正理论》卷二十载:‘为养因者,能增长故,犹如树根,水所沃润。……风为养因,能引发彼,令增长故。’参阅‘五因’条。
【熏习】我人身、口所表现的善恶行为,或意识所生起的善恶思想,其‘气分’留于阿赖耶识中,如香之熏衣,即谓之熏习。而我人身、口、意三者生起的行为,就叫做现行。换句话说,第八阿赖耶识,能将经验的痕迹保下来,这就是气分或种子。而经验(身口意三者的行为)的痕迹,能影响一个人未来的性格及行为,这就是熏习。一个人习于为善,这善行是一种熏习,一个人惯于为恶,这恶行也是一种熏习。熏习不是刻意造成的,而是不知不觉任运进行。如人行雾中,他无意使衣服受湿,也不觉得衣服受湿,而事实上他的衣服己布满了湿气。大乘起信论曰:‘熏习义者,如世间衣服实无于香,若人以香熏习故,则有香气。’
【障】又作碍,全称障碍,覆蔽之意,指障害涅槃、菩提,为遮害出离的烦恼。《大乘义章》卷五曰:‘能障圣道,说以为障’。障之名数,有二障、三障、四障、五障、十重障多种,见有关分释条。
【对法藏】此有三解:一、三藏之一,即指论藏。对法,即论典。汇集一切论典,称为对法藏。二、为一身、六足论的总称。一身是迦多衍尼子所造的《阿毗达磨发智论》。六足论为一者舍利子造《阿毗达磨集异门足论》,二者大目干连造《阿毗达磨法蕴足论》,三者迦多演那造《阿毗达磨施设足论》,四者提婆设摩造《阿毗达磨识身足论》,五者世友造《阿毗达磨品类足论》,六者世友造《阿毗达磨界身足论》。三、即世亲所造的《阿毗达磨俱舍论》,译作对法藏。对法,指六足、发智等诸论;藏,指俱舍论。以俱舍论含摄了六足论、发智论等的妙义,故称之为对法藏。《俱舍论》卷一称︰‘由彼对法论中胜义入此摄故,此得藏名。’
【广苞大义支】唯识宗所依经论的‘十支论’之一,即《摄大乘论》,这是总括瑜伽、深密法门,诠释《阿毗达磨集论》、《摄大乘论》宗要,而以简小入地为宗。
【摧破邪山支】唯识宗所依经论的‘十支论’之一,即《二十唯识论》,这是释七难以成瑜伽唯识,而以唯识无境为宗。参阅‘十支论’条。
【羯罗蓝位】指父母之两精初和合凝结者。又作迦罗逻、羯剌蓝。为胚胎之义。意译作凝滑、和合、杂秽、胞胎。为胎内五位之一.即托胎以后初七日间之状态。《一切经音义》卷四十七︰‘羯逻蓝,梵语,旧言歌逻逻,此云凝滑。父母不净和合,如蜜和酪,泯然成一;于受生七日中,凝滑如酪上凝膏,渐结有肥滑也。’
【慈航】最早在台湾弘传唯识的法师。法师俗姓艾,名继荣,字彦才,福建建宁人,幼失估恃,十七岁时,礼泰宁县峨嵋峰自忠和尚剃度出家,翌年受具戒于九江能仁寺。行脚各方,礼九华、天台、普陀等名山,亲近各方大德。民国十六年入闽南佛学院就读,未满半年,因故退学。十八年主持安庆迎江寺,二十年以到香港讲经因缘,继而到缅甸弘化,在仰光创立中国佛学会。二十九年随太虚大师访问东南亚各国,之后在星洲弘化。三十七年受台湾妙果法师之请,来台创办台湾佛学院。三十八年大陆撤退,逃难来台的青年学僧,多以法师为依止。后为安置来台学僧,在汐止成立弥勒内院,聚众讲学。并开讲楞严、唯识、因明等大乘经论。他常到各地作通俗演讲,说理圆融、喻解详明、深入浅出,引人入胜。
法师天资欠敏,幼年失学,根基并不算好。住持迎江寺时期,自憾身为住持,岂能不通经论,于是发愤为学,曾向武昌佛学院函购得唐大圆的《唯识讲义》,随身携带,随时苦读,数年之后,终于贯通。抵台湾后,他是第一位弘扬唯识的法师。四十三年(一九五四)法师示寂于弥勒内院,世寿六十,僧腊四十有二。遗体伽趺盘坐缸内,三年后开缸,肉身不坏,成为台湾第一位肉身菩萨。他生前的著作由后人辑为《慈航法师全集》其中包括《成唯识论讲话》,《相宗十讲》、《大乘起信论讲话》,及《菩提心影》等。
十五划
【慧心所】此为心所有法中的别境心所之一。慧即智慧,是明白拣择,《成唯识论》曰:‘于所观境,简择为性,断疑为业。’简择是比量智,于一切所知境界,简择其得失,而推度决定,故简择即慧的自性,由拣择而除掉疑惑,即是慧的业用。在愚昧心中,疑惑心中,则不能起慧。再者,邪见之流,以其痴增上故,不能简择,亦不起慧。
【慧光】俗家姓杨,定州长芦人,十三岁随父至洛阳,从佛陀扇多出家,时人称之为圣沙弥。初习律部,四年后讲摩诃僧祗律。菩提留支与勒那摩提译出《十地经论》,慧光参照梵本,悟其奥旨,在相州南部弘扬地论,以勒那摩提学说为宗,形成相州南道派,慧光为该派初祖。北魏末,于洛阳任国僧都,后奉召入邺城,改任国统,东魏天平四年(五三七)示寂于邺城大觉寺。
【慧沼】唐代唯识宗二祖,淄州淄川(今山东淄川)人,生于唐高宗永徽二年(六五一),十五岁出家,曾亲炙玄奘法席,后转依窥基学唯识,深入堂奥。因为他住在淄川大云寺,故人称淄川大师。窥基示寂后,圆测著《成唯识论疏》,与窥基见解不同,慧沼撰《成唯识论了义灯》破斥圆测之说,以显法相正义。他曾先后参加过义净、菩提流志的译场,担任正义,多所刊正。他的著作除《成唯识论了义灯》外,尚著有《能显中边慧日论》四卷、《因明入正理论义篆要》、《金刚般若经疏》、《金光明最胜王经疏》、《劝发菩提心集》等多种。示寂于唐玄宗开元二年(七一四),世寿六十五岁。
【慧学】为获得圣果而须勤修的三学之一,又作增上慧学。谓能断除烦恼,显发本性,称为慧学。因为观达真理为慧,进习为学。断惑证理,乃慧之作用,为发此慧而进修,故称慧学。参阅‘三学’条。
【嗔心所】嗔又作嗔恚、嗔怒,为三毒之一,十烦恼之一,系指对有情怨恨之精神作用。嗔心所,为心所有法的根本烦恼之一。《成唯识论》曰:‘云何为嗔,于苦、苦具,憎恚为性,能障无嗔,不安隐性,恶行所依为业,谓嗔必令身心热恼起诸恶业,不善性故。’苦即三苦——苦苦、坏苦、行苦,苦具是造成三苦之因。嗔是对三苦及造成三苦之因生恚恨心,能令身心恼热,对家人眷属,一切众生,轻则诟骂,重则损害他命,甚至于伐城伐国,喋血千里,莫不由嗔心而起。
嗔恚心由我执而起,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凡是违逆我意者,我即拂然不悦,进而忿恨恼怒,暴跳如雷。语云:宁起贪见如须弥山,无起嗔恚如芥子许。因为贪中含有爱(贪染之爱),而嗔中含著破坏的成分。见《成唯识论》卷六。
【嗔火】嗔恚之热恼如火,故称嗔恚火。又嗔恚能烧尽一切功德,故譬之以火。《增一阿含经》卷十四曰:‘诸佛般涅槃,汝竟不遭遇,皆由嗔恚火。’
【嗔盖】五盖之一。盖为覆盖之义,是烦恼的异名。嗔恚能令人发激怒之情,盖覆心性,妨碍禅定,故以盖作譬喻。参阅‘五盖’条。
【增上慢】七慢之一。修行之人‘未得言得,未证言证。’叫做增上慢。参阅‘七慢’条。
【增上缘】唯识宗所立四缘之一。乃一切有为法,生起或结果之间接原因,凡有强胜之势用,能成为他法生起、结果的助力者,皆称为增上缘。如六根能照境发识,有增上之力用,于诸法生时,不生障碍;又如田、粪、水等,于诸苗稼等,皆有成办之助力,故称为增上缘。《大乘义章》卷三载:‘增上缘者,起法功强,故曰增上。’增上缘可分为两种,一、与力增上缘,指能促成他法之生起者。二、不障增上缘,指不妨碍他法之生起者。由此得知,宇宙万法无一不具有此缘的功能,且一法即使不直接为人知觉,依旧有其增上之影响,故增上缘较所缘缘更普遍。然增上缘之范围亦有所限制,即:一、一物不能影响自己,亦即一物不能为自身之增上缘。二、有为法不能作为无为法的增上缘;此因无为法原本即是无生之法,故不属四缘之范围内,自然亦不受增上缘所影响。
【遮表二门】佛经文字,有遮诠、表诠二门。遮诠门,谓遮遣其所非;表诠门,谓显表其所是。《宗镜录》三十四,辨空宗相宗之相违,其十异中之第六谓:‘遮诠表诠异者,遮谓遣其所非,表谓显其所是。又遮者拣却诸余,表者直示当体。’再如《二教论》谓:‘中观等息诸戏论,寂灭绝离以为宗极,如是之义意,皆遮情之间,不是表德之谓。’
【遮诠】以否定的方式来表达的,谓之遮诠。佛教中、特别是空宗,通常以此方式表达最高的真理、或觉悟的境界。因为真理或悟境,都是‘语言道断、心行处灭’的绝对境界,而我人的语言、概念,都是相对性的,只能表达相对性的现象,不能表达超越相对性的绝对理性,基于此,唯有以否定方式表达。如说赤色,不直说赤,而说非青、非黄、非白,以表达是赤。
【乐受】为三受之一,五受之一。受,为领纳对境而觉苦乐之精神作用。乐受,即领受顺情之境,而觉身心适悦之精神作用。在三受中,谓于身、心有适悦感受。在五受中,于身之适悦感受,称乐受;于心则称喜受。然俱舍论卷三谓,第三静虑无身受,只有心受,安静而无分别,其适悦之受最重,故称乐受,不称喜受。见《成唯识论》卷五。
【乐果】涅槃之妙体,离一切生灭,谓之乐;此妙乐为菩提所得之果,故称乐果。《观经玄义》曰︰‘开示长劫之苦因,悟入永生之乐果。’
【数】为二十四种不相应行法之一。数即数目,如一二三四,个十百千等。《百法直解》曰:‘数者,依于诸法多少相仍相待假立,故有一十百千乃至阿僧祗之差别。’在《百法纂释》中谓:‘言数者,度量诸法之名,如权衡升斗丈尺等,或一、十、百、千之类。’数目是一切事物现象计量的标准。
【数习力】累积多数习惯,谓之数习;由数习所成之力,称为数习力。又作串习力、习力。《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十三载:‘中有才起,由串习力,圣道现前,断余随眠。’
【缘起】缘起 梵文 Pratityasamutpady 、意思是‘由彼此关涉而生起’。这是佛教的基本理论,是佛陀对于生命、存在的基本看法。佛陀认为,现象界中,没有永恒存在的事物,也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一切都是关涉对待的生起、存在,故《杂阿含二九三经》解释缘起谓:‘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也就是一切的生起、存在,都是彼此关涉对待而有的。这种关涉对待的关系有两种,一种是由空间所现的同时依存关系,一种是由时间所现的异时因果关系。异时的因果关系,即所谓是‘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此为因而彼为果;同时的依存关系,即所谓‘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此为主而彼为从。而此因果主从,并不是绝对的,换一个观点来看,因果主从又可以倒置过来。所以经文中说:‘佛说:譬如有两根束芦,互相依倚才能植立,朋友们,缘名色而有识,缘识而有名色,此生则彼生,此灭则彼灭,正复如是。’朋友们,两根束芦,拿去这根,那根便竖不起来;拿去那根,这根也竖不起来。名色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正复如是。’
有谓缘起(旧译为因缘)、缘生可以互为通用,事实上仍有其区别之处,缘起是以因边立名,缘生是以果边立名。《良贲疏》曰:‘言缘生者,缘为众缘,生者起也,诸有为法,皆从缘生。’
【憍心所】此为心所有法中的小随烦恼心所之一.憍者骄傲,由于得到世间名利而骄慢自大。《成唯识论》曰:‘云何为憍?于自盛事,深生染著,醉傲为性,能障不憍,染依为业,谓憍醉者生长一切杂染法故。’见《成唯识论》卷六。
【谄心所】唯识宗立五位百法,此为心所有法中的小随烦恼心所之一。谄者谄曲,为了取得别人欢心而阿谀谄媚,以达到自己谋求的目的。成唯识论曰:‘云何为谄,为冈他故,矫设导仪,险曲为性,能障不谄,教诲为业。’见《成唯识论》卷六。
【审虑思】三思之一。见‘三思’条。
【轮回】轮回梵语 Samsara、音译僧娑洛,义译为轮回,亦译为生死,亦译作转回转生,或生死相续。谓众生依惑业之因,招感三界、六道的生死轮转,有如车轮回转,永无休止,故曰轮回。轮回本是古代印度婆罗门教的教义,后被佛教袭用了此一名称,并发展佛教的内容。
【润生】烦恼有分别起和俱生起二种,分别起烦恼是依邪师、邪教、邪思惟三缘而生起的烦恼,自然而有的烦恼称为俱生。分别起的烦恼造作善恶诸业,俱生烦恼润其业种而使受生,故生润生。参阅‘九品润生’条。
【焰慧地】修唯识行,于第四修习位中十地的第四位。此位菩萨,安住最胜菩提分法,妙慧殊胜,能断烦恼,如火焚薪,如《解深密经》云,由彼所得菩提分法,烧诸烦恼,智如火焰,是故第四地名焰慧地。唐代遁伦撰著《瑜伽论记》,有云︰‘烦恼如薪,智如火焰,四地道火,烧烦恼薪,法喻双标,名为焰慧地。’
【静虑波罗蜜多】修唯识行,于修习位所修的十种胜行之一。静虑有三种:一、安住静虑,就是安于现法乐住而不动。二、引发静虑就是由静虑所引发的神通妙用。三、办事静虑,就是成办利生事业。见《成唯识论》卷十。参阅‘十波罗蜜’条。
【德慧】梵名Gunamati,音译窭拏末底、求那摩帝,为唯识十大论师之一。他是南印度人,住世年代在公五世纪下半。《成唯识论述记》卷一称他是:‘安慧之师,业冠前英,道光时彦,芳声流于四主,雅韵骧于五天,圣德神奇,未易详举。’据说他幼时敏达,学通三藏,理穷四谛,又擅长定门。时摩揭陀国有数论外道摩沓婆者,学通内外,素受国王崇敬,德慧与之辩论获胜,摩沓婆呕血而死,德慧深为国王敬信,以外道封邑为之建寺院,供养甚盛。其后德慧曾住持那烂陀寺,声誉高极一时。他的著作有《唯识三十颂释》、《中论疏》、《随相论》等。参阅‘十大论师’条。
【欧阳渐】杨仁山的弟子,是民国初年的唯识学大家。渐字竟无,以字行,江西宜黄人,生于清同治十一年(一八七一),以优贡出身任广昌县教谕,受同乡桂伯华的影响,依杨仁山学佛,宣统三年,杨仁山病逝,竟无承师遗命,主持金陵刻经处。民国十一年创设‘支那内学院’,附设‘法相大学特科’,专弘法相唯识,不涉他宗。门下弟子,皆一时之选,故有宜黄大师之称。竟无天资绝高,慧解超人,读书目十行下。内学院藏书万卷,多经他亲手校勘。他不但精研法相唯识,且穷究般若涅槃。他在唯识学上的成就,有唐以来第一人之誉。他在唯识学上的代表作,是唯识抉择谈。
民国二十六年中日战争开始,京沪告急。竟无率员工学生运经书溯江而上入蜀,在四川江津成立支那内学院蜀院,继续刻经讲学,民国三十二年(一九四三)病逝,世寿七十五岁。
十六划
【赖耶三相】作为宇宙万法本源的第八阿赖耶识,具有三种面相。即是自相、果相、因相。唯识三十颂曰:‘初阿赖耶识,异熟一切种。’即是指此三相而说,以‘阿赖耶识’是此识的自相,‘异熟’是此识的果相,‘一切种’是此识的因相。参阅三相分释条。
【赖耶三藏】第八阿赖耶识,译为藏识,藏有三义,即有能藏、所藏、执藏。一者能藏,是就阿赖耶与种子的关系而言,阿赖耶识乃微细任运相续,无始终亦无间断,能摄藏诸法种子而不失,故谓能藏,而种子为所藏。二者所藏,是就能熏之七转识与所熏之阿赖耶识之关系而言,能熏是能藏,所熏是所藏。现行之胜用有七转识,于现行之刹那必熏附其种子于第八阿赖耶识,而称新熏种三者执藏,谓染污之第七末那识执其为‘内我’之义。‘我’,为常一主宰之义。第八识生灭相续而非常一主宰,然其相续之相微细,恰似常一主宰,故第七末那识误以为实我而妄加执著,此乃我见之根源。如是执著,称为执藏。见《成唯识论述记》卷二。
【赖耶五受相应】此指第八阿赖耶识,与苦、乐、忧、喜、舍五受相应的情形。在五受中,与阿赖耶识相应的唯有舍受。第八识何以不与余受相应,一者此识行相极不明了,不能分别顺违境相,微细一类相续而转,故唯与舍受相应。二者此识是真异熟,与其相应的不能不是异熟受。三者此第八识为第七识缘之境,倘若和变异受(即苦乐忧喜之受)相应,那就不是常一我见之境了。
【赖耶王所相应】此指与第八识相应的心所。与第八识相应的心所,只有五遍行所,即触、作意、受、想、思。《八识规矩颂》曰:‘性唯无覆五遍行’,即指此而言。
【赖耶自相】第八阿赖耶识具有三种面相。即是自相、果相、因相。自相是为第八识自体之相。此阿赖耶识具有能藏、所藏、执藏三义,称为赖耶三藏,与有漏的杂染互相为缘,故有情执之为自内我,此即显示初能变识之所有自相能摄持因与果。因为第八识能摄持杂染法之种子,犹如库藏含藏诸物,故称能藏;因第八识为杂染法所熏、所依之场所,犹如库藏为诸物之所依,故称所藏;因第八识恒为第七末那识执为自内我,犹如库藏之坚固执守,故称执藏。故知能藏为因相,所藏为果相,因果二相为末那识所执藏而为赖耶之自相。若离自相,则无因相、果相;若离因相、果相,亦别无自相可言。见《成唯识论》卷二。
【赖耶因相】第八阿赖耶识具有三种面相。即是自相、果相、因相。因相就是万法原因之相。指的是阿赖耶识执持的一切诸法种子,此种子为万法生起之原因。《成唯识论》曰:‘此能执持诸法种令不失故,名一切种。离此,余法能遍执持诸法种子不可得故。’因相是此识的第三位相,而自相是因相果相的总和,《成唯识论》曰︰‘此即显示初能变识所有自相,摄持因果为自相故。’见《成唯识论》卷二。
【赖耶行相】阿赖耶识能缘的作用,称之为其行相。能缘之识,必有其所缘之境,故在《唯识三十颂》中,将能缘、所缘二者并举,即颂文中‘不可知执、受、处、了’七个字。这其中,‘执、受、处’三者是所缘之境,‘了’是能缘的作用。了即了别,了别是此识自体的能缘作用,指的即是指此识的‘见分’。执、受、处三者,是见分所缘的境。执是执持万法种子、及摄持根身,持令不坏;受是领根身为境,令生觉受;处是器界,即物质世界。因此,第八阿赖耶识所缘之境,即种子、根身、器界。而所缘之境,也就是阿赖耶识的相分。
【赖耶果相】第八阿赖耶识具有三种面相。即是自相、果相、因相。果相为有情总报的果体即是异熟识。异熟识旧译果报识,《成唯识论》曰:‘此是能引诸界、趣、生,善不善业异熟果故,说名异熟。’论文中界指欲、色、无色三界,趣指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六趣,生指胎、卵、湿、化四生,善恶之业引生异熟果报,故称异熟,此为赖耶果相。见《成唯识论》卷二。
【赖耶异名】第八阿赖耶识,译曰藏识,有能藏、所藏、执藏之义。除此之外,此识还多种意义,故在许多经论中随其义别,另立出种种名称。《成唯识论》中举出七种名称,曰:一心识,二所知依,三种子识,四阿赖耶识,五异熟识,六阿陀那识,七无垢识。《成唯识论演秘》中举出十八种名称,曰:一无没识,二本识,三宅识,四藏识,五种子识,六无垢识,七执持识,八缘识,九显识,十现识,十一转识,十二心识,十三所知依,十四异熟识,十五根本识,十六分别事识,十七穷生死蕴,十八有分识。
【赖耶缘起】四种缘起之一。这是唯识宗对于宇宙万法生起的解说。阿赖耶识摄持万法种子,事实上所谓识者,即是功能,此功能在潜伏状态时,不称识而称种子,在种子生起‘现行’时,不称种子而称识。种子是潜在的功能,识是此潜在功能生起作用时的名称。种子生现行,生出八识识体,名曰因能变;识体各各生起相见二分,名曰果能变。相分是宇宙万法差别相状,见分是主观的认识作用。所谓阿赖耶缘起,就是阿赖耶识中万法种子,仗因托缘,生起现象世界的意思。
【赖耶缘境】第八阿赖耶识所缘之境,为根身、器界、种子。即《唯识三十颂》颂文:‘不可知执受,处了常与触’中的‘执、受、处’三字,首先讲‘处’字。所谓处,就是第八异熟识里的共相种子(注:共相种子,指所生之果可使多人受用的种子,如山河大地,即众生共相种子所变),由于这种子成熟的因缘之力,变现出一种似实色而非实色的器世间相;也就是身外能造的地、水、火、风四大种,及所造的色、香、味、触四尘色(注:‘即外大种及所造色’,指本识中变为器世间外境的种子称外大种,此称能造四大。客观物质世界称为所造)。因其是外处,不是有情,故名为外;并不是心外的实法。诸有情类,唯识所变的东西各别不同,然而共业种子所感的共报果相的‘处’,却是相似无异。譬如众灯齐明,光耀一室,这遍满一室的灯光,虽是众灯所共照,却分不出彼此所照的光,好像只有一盏灯一样。次释‘执、受’二字。阿赖耶识所执受者,有种子及根身二法,什么叫做诸种子呢?就是第八异熟识所摄持的三性有漏种子,此种子由本识所摄,同时也为本识所缘的相分境。或问:有漏种子,依本识而为识所缘;无漏种子,亦依本识,何以不相提并论,而言有漏呢?答曰:无漏种子,虽也依附于本识自体,但其不是无记性,而是善性,所以不能做有漏识的所缘。又问:识既不缘无漏种子,岂不违背唯识之理?答曰:无漏种子,虽然不是本识所缘之境,但也不像真如那样是离识别有的实法,故不违唯识之理。至于‘根身’,就是我们眼、耳、鼻、舌、身的五根身。这是第八异熟识里的不共相种子,(注:不共相种子,指所生之果不共受用的种子,如眼、耳、鼻、舌、身五根)成熟的因缘之力,变现为似色根和根依处(注:根依处即浮尘根)。也就是身内地、水、火、风四大种,及色、香、味、触的所造色。这在共相的器世间里,是共中的不共,所以由不共相种子所变现。
异熟识里,还有一种共相种子,由于此种子成熟的因缘之力,于他人身处,也变为似彼相。否则,它人就不能有助于我,而为我所受用了。这在不共相的自他根里,是不共中之共,所以由共相种子所变现(注:共业不共业,有四种情况,称‘四变句’。一、共中共业:如自然界山河大地,为有情所共享者。二、共中不共业:人类社会有主的田宅,为所有人所独享者。三、不共中共业:即个人身体外根的浮尘根,这虽是个人所独有,但他人如夫妻者亦可共同享用者。四、不共中不共业:个人身体内根的胜义根,只供自己所用。参阅‘四变句’条。)
【随所生所系】此指第七末那识的系属而言。第七末那识以第八阿赖耶识为所依,第八阿赖耶识亦以第七末那识为所依,这二者是互相为依,恒时同俱。第八阿赖耶识是轮回的主体,以业力的牵引,在三界九地、四生六道中流转。而末那识系属于阿赖耶识,前者生何界何道,它便系属于何界道,它自己是作不得主的。
【随眠】为烦恼的异名,烦恼随逐我人,令入昏昧沉重的状态;其活动状态微细难知,与对境及相应之心、心所相互影响而增强,以其束缚我人,故称为随眠。此有贪、嗔、慢、无明(痴)、见(恶见)、疑等六种,称为六随眠(六根本烦恼)。其中,恶见复分为身、边执、邪、见取、戒禁取等五见,称为十随眠。
【随顺一切坚固善根回向】修唯识行,十回向位的第六位。此位菩萨,以手足身命妻子珍宝等内外财,施与众生,以身代众生苦,坚固安住自性功德,回向是等诸善功德,令一切众生得大智慧,除灭大苦。参阅‘十回向’条。
【随惑】又称枝末惑,与本惑相对而言。亦称随烦恼,《成唯识论》谓随烦恼指六种根本烦恼外之二十种随烦恼,又分为三类,即小随烦恼,中随烦恼,大随烦恼,合称‘三随烦恼’。见《成唯识论》卷六。
【随烦恼心所】是五位百法中心所有法的第五位,此又名随惑,是随根本烦恼而生起的烦恼。随有三义,一者自类俱起,二者遍不善性,三者遍诸染心。随烦恼心所二十个,分为小随、中随、大随三种。小随烦恼十个、中随烦恼二个、大随烦恼八个。小、中、大的分别,以三义俱备者名大随,兼具二义者(自类俱起、遍不善性)名中随。于不善心中各别而起者称小随。小随烦恼计有十种,曰忿、恨、覆、恼、嫉、悭、诳、谄、害、憍。其发生作用面最小,而行相粗猛,于不善心中,各别生起。中随烦恼有二种,曰无惭、无愧,其发生之作用范围较小随烦恼为宽,具有自类俱起,遍不善心二义,故曰中随。此二者,对自己所犯的过恶不感到羞耻,是其共同点;而惭者‘轻拒贤善’,愧者‘崇重暴恶’,是其相异点。大随烦恼有八种,曰掉举、惛沉、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乱、不正知,其发生作用范围最广,俱有自类俱起,遍不善性,遍诸染心三义,故曰大随烦恼。见《成唯识论》卷六。
【随说因】为十因之一。《瑜伽师地论》卷三十八。谓于欲界、色界、无色界的一切惑业系缚与不系缚之法,随所见闻觉知而起诸言说。能说之语为所说之因,此持业释。亦即由有‘名’而有‘想’,由有‘想’而起‘语’,由‘语’而有‘言说’;此中,‘名想’与‘语’,即是随说因。简单的说,能说是所说之因,随所见所闻事物的名称,引起人的思想,由思想引起言说。《大乘义章》卷四载︰世界万有皆依赖名称言说,方有种种事相差别,故称随说因。参阅‘十因’条。
【独行无明】唯识宗所立四种无明中的不共无明之一。此指不与贪等俱起,而与第六意识相应,独行而起的无明。此复分为二种:一、主独行不共无明,系与大随八种惑、中随二种惑俱起,而隐其体用,独显己之体用。二、非主独行不共无明,则与忿等之小随惑俱起,小随惑之体用显,无明之体用隐。见成唯识论卷五。参阅‘四种无明’。
【独散意识】四种意识之一,为不与前五识俱起的散乱意识。即不缘五尘之境,散乱纷杂而遍计诸法,或缘空花、水月等诸色相,或追忆过去,或筹计未来,或比较推度种种想像分别,或意念游走东想西想,此称独散意识。
【独影唯从见】独影境的相分,是第六识见分虚妄分别变生出来的,它自己本身没有种子(不是实种子所生),只能从属于第六识的见分,故曰‘独影唯从见’。《宗镜录》六十八曰:‘独影境者,谓相分与见分同种生,名独影唯从见,即如第六识缘空过来,及变影缘无为并缘地界法,或缘假定果极回极略等,皆是假影像,此但从见分变生自无其种,名为从见。’独影境者,是独有影相而无本质的意思,如第六识的独头意识,幻想出龟毛兔角,而由见分缘之。
【独影境】唯识宗所立的三类境,即吾人心识所缘虑的对境,依其性质而分为三类。所谓独影境,独者,简别于本质;影,为影像,即相分。谓依能缘之心之妄分别而变起之境,别无本质,仅为影像。如第六意识之妄分别变出之龟毛、兔角、空华等,全属幻影。此境有三种随心:一、性随心,谓境与能缘之心同一性。二、种随心,谓境与能缘之心由同一种子而生。三、系随心,谓境与能缘之心同一界系。
【独头意识】此又名不俱意识,就是不与前五识俱起,单独生起而泛缘十八界的意识。此复有三种,称为独散意识,梦中独头意识,定中独头意识。详见分释。
【独觉乘种性】又作独觉乘定性、辟支佛乘性、缘觉定性,为唯识宗所立众生的五种种性之一。乃具有可证辟支佛果的无漏种子者。此种性法尔唯有生空无漏种子,故深厌生死,专修自利乐寂之法,唯断烦恼障,证生空之理,定得自乘之果而入无余涅槃。以其不具佛种,故不成佛,即二乘所被之机,故两者合称二乘定性。
【辨中边论】唯识宗‘一本十支’的十支论之一.又作离僻彰中论,世亲菩萨造,唐代玄奘译,凡三卷。本论系注释弥勒所造的《辨中边论颂》,阐明大乘中道之正行。计分辨相、辨障、辨真实、辨修对治、辨修分位、辨得果、辨无上乘等七品。异译本有陈代真谛之《中边分别论》二卷。两译因传承不同,故于法相之解释上时生歧异。参阅‘十支论’条。
【辨中边论述记】又作《辨中边论疏》,唐代窥基著。本书为玄奘所译《辨中边论》现存唯一注释书。此论另一译本,为真谛所译的《中边分别论》,其注释书有新罗元晓的《中边分别论疏》四卷。
【静虑波罗蜜多】即修习禅定,能对治乱意,使心安定。静虑是六波罗蜜多之一,及十波罗蜜多之一。修唯识行,入修道位,修十种胜行,十胜行即是十波罗蜜多,其中第五是静虑波罗蜜多。静虑有三种:一、安住静虑,就是安于现法乐住而不动。二、引发静虑,就是由静虑所引发的神通妙用。三、办事静虑,就是成办利生事业。参阅‘十波罗蜜多’。
【器世间】佛经中的二世间之一,与有情世间相对而言,即有情赖以生存的环境。器世间之器,即‘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事实上指的即是物质世界而说的。
【择灭无为】唯识宗所立的六种无为之一。择为拣择,是能择之智;灭谓灭除,是所灭的根、随烦恼。谓由无漏智,拣择诸惑,永灭烦恼所显的真理。而此真理,即是不生不灭的空性,故曰无为。这是二乘行者,析色明空所证的涅槃。
【懈怠心所】此为心所有法中的大随烦恼心所之一。懈怠与精进相反,既不修善,亦不断恶,甚而对恶业勤奋。《成唯识论》曰:‘云何懈怠?于善恶品修断事中,懒惰为性,能障精进,增染为业。’见《成唯识论》卷六。
【随念分别】三分别之一。与意识相应,以念心所为体,而能明记过去事之追想、记忆作用。六识之中,意识具足自性、计度、随念三分别,故谓有分别;前五识仅有自性分别,而无其他二分别,故谓无分别。《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二,认为三分别乃意识的作用,故谓自性分别属现在,随念分别属过去,计度分别则共通于过去与未来。参阅‘三分别’条。
【焰慧地】修唯识行,于第四修习位中十地的第四位。此位菩萨,安住最胜菩提分法,妙慧殊胜,能断烦恼,如火烧薪,如《解深密经》云,由彼所得菩提分法,烧诸烦恼,智如光焰,是故第四名焰慧地。唐代遁伦撰著《瑜伽论记》,有云︰‘烦恼如薪,智如火焰,四地道火,烧烦恼薪,法喻双标,名焰慧地。’参阅‘十地’条。
【亲胜】梵名 Bandhucri。音译畔度室利、畔徒室利。为唯识十大论师之一。生平事迹不详,只在《成唯识论述记》中有片断介绍,述记中说他是︰‘天亲菩萨同时人也,本颂初行,先为略释,妙得作者之意,后德因而释焉。’意思是说,《唯识三十颂》初出,亲胜首先作释,深得世亲的原意,而后其他的人才开始注释。可见他在唯识学史上地位的重要。参考‘十大论师’条。参阅‘十大论师’条。
【窥基】唯识宗的开创人,为该宗初祖。俗姓尉迟,字洪道,是元魏尉迟部后裔,为唐初勋臣尉迟恭独子,唐代京兆长安人。出生于唐太宗贞观六年(六三二),禀性聪慧,体貌魁伟,年十七岁奉敕出家,为玄奘弟子,依玄奘学佛教经论及天竺语文。二十五岁参与译经,唐高宗显庆四年(六五九),玄奘译《成唯识论》,原拟将十家释论各别诠译,并命窥基与神昉、嘉尚、普光三人,分别担任检文、笔受、纂义工作,数日之后,窥基请求退出,奘师固问其故,基言:‘群圣制作,各驰誉于五天,虽文具传于贝叶,而义不备于一本,情见各异,禀者无依,请错综群言,以为一本,……’。奘师乃礼遣三贤,窥基独任笔受,译出《成唯识论》十卷。其后奘师又为窥基阐说陈那之《因明正理门论》,及《瑜伽师地论》等论典,故窥基通达因明之学与五性的宗法。
唐高宗龙朔元年(六六一),玄奘译《辨中边论颂》、《二十唯识论》、《异部宗轮论》、《阿毗达磨界身足论》等典籍,皆由窥基任笔受。并各为之作述记。窥基晚年曾游五台山,登太行,造玉石文殊像;东行博陵,受请讲《法华经》,后返长安,驻锡慈恩寺。高宗永淳元年(六八二)示寂于慈恩寺翻经院,世寿五十一岁,葬于樊川北原玄奘塔之侧畔。窥基著述丰富,有‘百部疏主’之称,其主要且与唯识有关者有《瑜伽师地论略纂》十六卷,《瑜伽论劫章颂》一卷,《成唯识论述记》二十卷,《成唯识论掌中枢要》四卷,《唯识二十论述记》三卷,《大乘百法明门论解》一卷,《成唯识论别钞》四卷,《辨中遑论述记》三卷,《杂集论述记》十卷,《因明入正理论疏》六卷,《大乘法苑义林章》十四卷。
十七划
【声境】又名声处,为五尘之一,是耳根所对之境,耳识所缘的对象。《百法纂释》曰:‘声尘者,四大种所造之声,为耳根所对之境,一切语言音声,风雷钟鼓,可意不可意之声,虽有多种,总名为声,是耳识之所取故。’此在《大乘广五蕴论》中则曰:‘云何声,谓耳之境,执受大种因声,非执受大种因声,俱大种因声。’概略而言,以生起原因的不同来说,有执受大种因声,非执受大种因声,俱大种因声。大种即地、水、火、风四大种,执受是众生四大和合之身称为根身,执是指第八阿赖耶识执持万法种子、及摄持根身,持令不坏;受是领根身以为境,令生觉受。以上三种声境,是以原因差别分的。如以损益差别来分,则有可意声、不可意声、俱违声之不同。另见三声别释条。
【声闻乘】为二乘之一,三乘之一,五乘之一。指能成就声闻果之四谛法门。乘为运载之意,指能乘载众生至彼岸者;即指佛陀之教法。声闻之人由观四谛之理而出离生死,以达涅槃,故称四谛法门为声闻乘。
【声闻四果】指小乘声闻修行所得之四种证果。其阶段依次为预流果、一来果、不还果、阿罗汉果。或仅指第四之阿罗汉果。
【声闻乘种性】唯识所立的众生之五种种性之一,又作声闻定性、定性声闻,乃具有可证阿罗汉果之无漏种子者。参阅‘五种性’条。
【总相别相】一切有为法,有总别相。总括全体状态的,称为总相;仅指个别状态的称为别相。如无常、无我,通于一切有为法,称为总相;而地之坚相、水之湿相则为别相。如房舍为总相,砖、瓦、木、石各为别相。
【总苞众义支】唯识宗所依经论的‘十支论’之一,即《显扬圣教论》,这是错综《瑜伽师地论》十七地要义,而以明教为宗。参阅‘十支论’条。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