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唯识名词白话新解 于凌波居士着

_15 于凌波居士(现代)
【道法智】八智之一,十六心之一。即观欲界之道谛而证得之无漏智。又断除迷于道谛之见惑之智,亦称道法智。见《俱舍论》卷二十三。
【道理世俗谛】四种世俗谛之一,又名随事差别谛,是指蕴、处、界等种种法门,一一法门,各顺于道理,故曰道理;事相差别易见,故曰世俗。参阅‘四种世俗谛’。
【道理胜义谛】四种胜义谛之一,又名自果差别谛,此即是世俗四谛中的第三谛、证得世俗谛的四谛法门。这知证断修因果之差别,谓之道理;这是无漏智的境界,异于前第三俗,故名胜义。参阅‘四种胜义谛’。
【道类忍】谓观欲界道谛之后,复观上二界道谛,生无漏法忍,是欲界道法忍之流类,是名道类忍。见《三藏法数》 。
【道类智】谓观欲界道谛之后,复观上二界道谛,真智明发,是欲界道法智之流类,是名道类智。
【道宠】北魏时代僧人,俗姓张,名宾,道宠为其法名,其生卒年代不详,约为公元五六世纪之间,少有才艺,与李范同为当代大儒雄安生的弟子。壮年时有徒众千余,后于赵州元氏县堰角寺出家为僧。依菩提留支受学《十地经论》,并著论疏,为众宣讲,声誉闻于邺下(邺城又名相州)。他在相州之北弘道,故其法系称相州北道派,入寂年代不详。
【极迥色】法处所摄色之一。迥者深远义,这是指影、光、明、暗、迥色、空一显色等细色,这是有对色中的假色(无形之色相),也是以极微为体的独影境。大乘修观行者,以法空观(第六意识假想之慧),观想有对色中假色(即影、光、明、暗等),及空一显色等(无形之色相,名空界色),渐次分析至极微时,名曰极迥色。又义,观想青、黄、赤、白显色至极远而难见名极迥色。参阅‘法处所摄色’条。
【极略色】法处所摄色之一。极者至义,将众色层层分析,至于极微,即称为极略色。在小乘佛法中,极微类似于现代科学上的原子、质子、中子、电子等,我们所称的物质,即是由原子组成分子,由分子组成物质。而在大乘佛法中,以极微是观行者在观智上的假想,而不是实法。所以大乘法义,色法不是极微所成,乃是阿赖耶识中的色法种子所生,随量之大小顿现为一相,所以在《唯识二十颂》、《观所缘缘论》等论典中,都破斥极微非实。大乘修观行者,以法空观(第六识假想之慧)观想有对色中实色,即五根、五境、四大、及法处实色(定果色中实色)等粗色,渐次分析至不可分析之极点,于其观智上,浮现最细微之相分,称为极微,其色即名极略色。此种色法,是与见分同种的相分,不是实色,亦无实体,因为与色相似故,假名曰色。这在性境、独影境、带质境的三类境中,属于独影境。参阅‘法处所摄色’条。
【极微】又作极微尘,旧译邻虚尘。物质分析至极小不可再分之单位,称极微。依《俱舍论》卷十二谓︰以一极微为中心,集合上、下及四方等六方之极微而成一团,称作‘微’,又称‘微尘’,亦即合七极微为一微尘,始为天眼等之所见。集合七微尘谓一金尘,集合七金尘谓一水尘,集合七水尘谓一兔毛尘,集合七兔毛尘谓一羊毛尘,集合七羊毛尘谓一牛毛尘,集合七牛毛尘谓一隙游尘。金尘、水尘能通过金中、水中之空隙,故尘有极微细之意。兔毛尘、羊毛尘、牛毛尘,乃表示尘如兔、羊、牛的毛端之微细。隙游尘则指如窗隙间,吾人肉眼可视之光中浮游细尘而言。
极微集合形成具体物质之时,至少须具足地、水、火、风四大,与色、香、味、触四尘始能形成。因不能缺少其一,故称‘八事俱生,随一不减’。见《成唯识论述记》卷二。
【极微假实】胜论师言极微为圆常,更无生灭,虽空劫之时,亦离散而意游于空中。小乘之经部成实谓现在为实有,而过未为无。小乘之有部宗谓极微为三世实有,常恒不变,只依众生业力之有无而有作用之生灭众生业缘未熟,微体未起作用之位,为未来之极微,正起作用,集成根境,从而为现在之极微,作用已,再为体,为过去之极微。极微体法虽为恒有,而其作用,则生灭无常。故胜论异于常经。然则未和合之第一位极微之微,为实法。所和合之第二位色聚之微,亦为实体也。又七微聚集之阿菟色亦为实法。但就于事实现见之上而论,第三七微于和聚之位,始得实成现见一物体,故可谓为实之极微,第一第二之微,于事实上非如此分离,但为以智慧分析之比量分齐,故谓之为假之极微。然而大乘谓一切之物质,随
其量之大小。念念刻刻,自阿赖耶识之种子变现,无自微积至大之法。然则极微者,止为破我见成析空观时,以假想分析物质,实体之极微,决为无有也。唯识论二曰:‘识变时随量大小顿现一相,非别变作众多极微合成一物。’
【极微长度】极微为物质分析到最后的最小单位。《俱舍论》曰:‘分析诸色至一极微,一极微为色极少。’在计算长度方面,从‘极微’到‘指节’(即佛家的寸),中间尚有十多个单位其名称为:一、积七极微为一微量。二、积七微量为一金尘,即四十九极微。三、积七金尘为一水尘,即三四三极微。四、积七水尘为一兔毛尘,即二四零一极微。五、积七兔毛尘为一羊毛尘,即一六八零七极微。六、积七羊毛尘为一牛毛尘,即一一七六四九极微。一、七牛毛尘为一游尘量,即八二三五四三极微。八、积七游尘量为一蚁,即五七六四八零一极微。九、积七蚁为一虱,即四零三五三六零七极微。十、积七虱为一麦,即二八二四七五二四九极微十一、积七麦为一指节,即一九七七三二六七四三极微。一指节约为四分之三英吋。
【极难胜地】修唯识行,于第四修习位中十地的第五位。此位菩萨,能令俗谛有分别智,真谛无分别智,同时俱起。如《解深密经》云:由即于彼菩提分法方便修习,最极艰难,方得自在,是故第五名极难胜地。唐代遁伦撰著《瑜伽论记》,有云:‘第五地中,真俗胜智相违不遂,由多艰难方得并起,名难胜地。’
【遍行心所】此为心所有法中六位心所的第一位,计有五种,即触、作意、受、想、思。遍行,遍乃周遍,所谓无处不至;行是心行,即能缘之心,游履于所缘之境。合而言之,就是周遍起行的意思。心若生时,此五心所相应俱起。它通于一切识——八识心王;一切性——善、恶、无记;一切时——过去、未来、现在;一切地——三界九地,故有遍行之名。见《成唯识论》卷六。参阅‘心所有法’条。
【遍行因】为小乘所立诸法生起的六因之一。谓遍行之惑为染法的通因,又作一切遍因,即已生之遍行随眠为后生之自部染法及余部染法之通因。见《俱舍论》卷六。
【遍行真如】修唯识行,第四修习位的十真如之一。这是初地断异生性障所证的真如,为我法二空所显。此真如遍在一切法中,无所不在,故名遍行。参阅‘十真如’条。
【遍计所执色】这是十一种色法中的法处所摄色之一。这是由独散意识虚妄计度五根、五境等而变起的影像,为无本质的意识分别之独影境,此意识分别有二种情况:一者回忆既往之印象的心理现象,二者全属龟毛、兔角、空华等幻想的心理现象。以上二者,全是虚妄的无体之法,无实作用,而为凡夫之所执迷,故名遍计所执色。参阅‘法处所摄色’条。
【遍计所执性】又称遍计所执相,略称遍计所执,为唯识宗所立的三自性之一。凡夫之妄情,周遍计度种种因缘生起之诸法,执取为实有,曰遍计所执性。《解深密经·一切法相品》曰:‘云何诸法遍计所执相,谓一切法,名假安立,自性差别,乃至为令随起言说。’《唯识三十颂》称:‘由彼彼遍计,遍计种种物,此遍计所执,自性无所有。’《成唯识论》卷八解释此颂曰:‘周遍计度,故名遍计,品类众多,故名彼彼。谓能遍计,虚妄分别。即由彼彼虚妄分别,遍计种种所遍计物,谓所妄执蕴、处、界等,若我、若法自性差别,总名遍计所执性。如是自性,都无所有,理、教推征不可得故。’释文意谓:一般人把世间事事物物,都认为是实有,妄执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为实我、实法,因而周遍计度。实则这一切都是‘唯识所变’,是有情虚妄分别所造成的,此谓之遍计所执性。
十大论师对以上一颂的解说并不一致,难陀分遍计所执性为能遍计与所遍计两门;而护法、安慧则分为能遍计、所遍计、遍计所执三门。难陀以上颂的首句是明能遍计,其余三句是明所遍计。所谓‘遍计种种物’者,就是实我实法;而护法、安慧则以上颂首句是名能遍计,次句是明遍计所执之境,而三四句是说遍计所执的实我实法、都是无体性之法。
【灭法忍】灭,即灭无之义。谓观欲界灭谛,灭前苦集,真如理显,生无漏法忍,是名灭法忍。参阅‘见道’条。
【灭法智】观三界之四谛而发的十六心‘八智八忍’之一。即缘欲界之灭谛所得之无漏智;亦即照了欲界灭谛之解脱道智。参阅‘见道’条。
【灭尽定】为二十四不相应行法之一。此又名灭受想定,这是佛教圣者所修的禅定。《百法直解》曰:‘灭尽定者,三果以上圣人,欲暂止息受想劳虑,依于非想非非想定,游观无漏以为加行,乃得趣入,入此定已,前六识心及心所一切不行,惟第七识俱生法执,与第八识仍在,不离根身,依此身心分位假立。’在《百法纂解》中则谓:‘言灭尽定者,六识王所已灭,及七识染分心聚皆悉灭尽,乃此定相。’修无想定,前六识不起现行,修灭尽定,兼灭第七识的染分心王心所。
【灭类忍】谓观欲界灭谛之后,复观上二界灭谛,生无漏法忍,是欲界灭法忍之流类,是名灭类忍。见《三藏法数》。
【灭类智】谓观欲界灭谛之后,复观上二界灭谛,真智明发,是欲界灭法智之流类,是名灭类智。
【烦恼心所】六位心所的第四位,计有贪、嗔、痴、慢、疑、恶见六种。此又称六种根本烦恼,由此能生起随之而来的随烦恼。《成唯识论》曰:‘烦恼心所,其相云何,颂曰:烦恼谓贪嗔,痴慢疑恶见。论曰:此贪等六,性是根本烦恼摄故,得烦恼名。’何谓烦恼,烦者烦闷、烦扰,恼者恼乱、恼热,《大智度论》七曰:‘烦恼者能令心烦,能作恼故,名为烦恼。’见《成唯识论》卷六。
【烦恼道】昏烦之法,恼乱心神,即见、思等惑。谓由此烦恼为因,致感生死之果,故名烦恼道。
【烦恼障】又作惑障。指妨碍菩提之道,而使无法证得涅槃的烦恼而言。此与所知障并称为二障。《成唯识论》卷九谓,扰乱众生身心,妨碍证得涅槃的一切烦恼,称为烦恼障。烦恼、所知二障,均属萨迦耶见,而依据一百二十八根本烦恼为体。其中,由于执著有‘真实之我’、‘真实之众生’,遂执著于‘我的存在’(我执),此即为烦恼障;至于执著有‘实体万法’的法执,即为所知障;以上即是同一烦恼之二面观。故烦恼障以我执为根本,所知障以法执为根本。若由作用之特征而言,烦恼障乃障碍涅槃,而所知障乃障碍菩提。此即言,烦恼障为障碍涅槃的正障,而所知障为给与正障力量的兼障,故仅有所知障并无障碍涅槃的能力。
【烦恼杂染】三杂染之一。烦恼杂染又作惑杂染。指身见、边见及贪、嗔、痴等一切烦恼能染污真性,令不清净。包括一切的烦恼与随烦恼。分类言之,有见所断与修所断两大类;或分为欲界系、色界系、无色界系等三大类;或分为萨迦耶见、边执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贪、嗔、无明、慢、疑等十种。参阅‘三杂染’条。
【解行】知解与修行。解理行事也。《天台戒疏》曰:‘于出世道解而勤行,故名解行。’
【解行地】又作解行住、胜解行地。为菩萨修行阶位之一,七地之一,十二住之一。即依解而修行,未证真如之前的三贤阶位。亦即入于初地以前,由思惟力方便而习得一切善根之位。见《成唯识论》卷九。
【解行相应】指知解与修行相应。
【解脱身】二佛身之一。佛身解脱烦恼障,故名解脱身。《成唯识论述记》卷十曰:‘言法身者,非三身中之法身也。佛得二名,离烦恼故,名解脱身。离所知障,具无边德,名为法身。’
【解深密经】唐玄奘译,为唯识宗主依的经典。本经凡八品,第一序品,第二至第八为正分,其内容为:一、序品第一。二、胜义谛相品第二,胜义谛者,即离言法性,诸法实相。此品说无二超过一切寻思、与诸行相非一非异、而遍一切一味之胜义谛相。三、心、意、识相品第三,此品说心、意、识之名相,以明唯识之转变。四、一切法相品第四:此品说遍计所执、依他起、圆成实三性,以明一切法相。五、无自性相品第五:此品说相无性、生无性、胜义无性之三种无自性性,以明三性、三无性相依之妙理,显空有和融之大义。六、分别瑜伽品第六:此品说唯识观行。七、地波罗蜜多品第七:此品具说菩萨十地、乃至佛地,及菩萨所应学事、即所谓六波罗蜜。并明其所对治愚痴粗重,所经三大不可数劫。八、如来成所作事品第八:此品说三身功德,别释三藏差别。
【瑜伽行学派】奉行《瑜伽师地论》等教说为宗派的,称为瑜伽行学派,又作瑜伽宗,这是与印度中观学派对立的大乘教派。公元五世纪之间,传说在兜率天宫的弥勒菩萨,于中印度阿瑜陀国阿瑜遮那讲堂,为无著论师说《瑜伽师地论》、《分别瑜伽论》、《大乘庄严经论》、《辨中边论》、《金刚般若论》。无著秉承弥勒之说,并著《摄大乘论》,《显扬圣教论》等论著以弘扬之。继而世亲论师转小入大,撰《十地经论》、《唯识三十论颂》等以光大其说。世亲之弟子陈那亦作《观所缘缘论》、《入瑜伽论》等以宣扬瑜伽思想,复著《因明正理门论》而定因明之论式。同时复有亲胜、火辨二大论师注释世亲之《唯识三十论颂》。相继而起者另有德慧、安慧、护法、难陀、清辨、戒贤、净月、胜友、最胜子、智月、法藏、智光、无性、亲光等诸师,相继发挥三性中道之旨,提倡观行万法唯识的妙理,以悟入真如之性。
瑜伽行学派本与中观学派世代对立,彼此论难。然八世纪初,寂护及弟子莲华戒融合中观自立派与瑜伽派的思想,成立瑜伽中观自立派。此派思想,有关胜义谛者乃采用中观自立派的论点,有关世俗谛者则依据瑜伽唯识的立场。八世纪后,印度佛教传入西藏,西藏佛教改革者宗喀巴以甚深观、广大行,意图综合般若中观与瑜伽唯识两派。八、九世纪以后,瑜伽派为中观派综合摄取,独立学派不复存在。在我国,以北凉昙无谶所译的《菩萨地持经(即瑜伽师地论菩萨地)》、刘宋求那跋摩之《菩萨善戒经》,及北魏菩提留支、勒那摩提等之《唯识二十论》、《十地经论》等为瑜伽派经论的最早译介。其后,我国的瑜伽派渐分为地论宗与摄论宗;前者系以《十地经论》为主,后者则以《摄大乘论》为主。两宗虽同立‘八识缘起’之说,然地论宗以阿赖耶识与如来藏心同视为真识,摄论宗则视阿赖耶识为妄识,故别立第九阿摩罗识,此为两宗论点最大的歧异。直至唐代,玄奘自印度游学回国,译出《瑜伽师地论》、《显扬圣教论》、《辨中边论》等论,又糅译十大论师的《唯识三十颂释论》为《成唯识论》等书,乃展开该学派的教说,其弟子窥基复加以宏扬,而有大乘唯识宗的创立。参阅‘法相宗’、‘唯识宗’条。
【瑜伽师地论大纲】弥勒讲述,无著笔记,梵名 Yogacarabhumi,略称瑜伽论。为瑜伽行学派的基本论书,亦为法相唯识宗最重要的典籍。内容记录作者闻弥勒自兜率天降至中天竺阿踰陀国之讲堂说法之经过,其中详述瑜伽行的观法,主张客观对象乃人类根本心识的阿赖耶识所假现之现象,须远离有与无、存在与非存在等对立之观念,始能悟入中道,为研究小乘与大乘佛教思想之一大宝库。
本论全书判为五分,名称是本地分,摄抉择分,摄释分,摄异门分,摄事分。五分的大要为:一、本地分:这是前五十卷的内容,此分广说瑜伽禅观境界十七地之义,以境、行、果三相摄十七地,这是本论的主体。二、摄抉择分:次三十卷,略摄十七地,显扬本地分中未尽要义,发挥唯识道理,于境谈八识,于行详菩萨,于果说无住涅槃。三、摄释分:次二卷,略摄诸经,解释诸经之仪则。四、摄异门分:次二卷,略摄经中所有诸法名义差别。五、摄事分:后十六卷,明释三藏之要义。参阅本地分十七地。
【瑜伽师地论释】最胜子等造,玄奘译。又称《瑜伽论释》。为《瑜伽师地论》最古的注疏。最胜子为北印度人,是护法门下弟子,为唯识十大论师之一。本书阐释瑜伽论之大纲,初明造论缘起,次释瑜伽师地与本地分十七地之名义。全书共分所为、所因、名义、宗要、藏摄、释文等六门,为历来研究唯识者必习之书。
【想心所】此为心所有法中的遍行心所之一。想是概念作用,即于所缘之境,取其长短方圆等相。《成唯识论》曰:‘想谓于境取相为性,施设种种名言为业,谓要安立境分齐相,方能随起种种名言。’想以‘于境取相为性,施设种种名言为业’。如眼识缘虑红色,计度此是红而非黄非蓝,作此分齐,而取其共相——红者非黄非蓝是其分齐,而红衣红花是其共相。由此取像,而施设名言。想之自性只是取像,但取像即是施设名言,谓此是红是黄,此是方是圆,这是一种未出口的名言。见《成唯识论》卷六。
【想受灭无为】唯识宗所立的六种无为之一。想与受就是遍行心所中的想、受二心所,行者入灭尽定,想、受心所不起现行,有似入于涅槃,故称想受灭无为。
【想蕴】为五蕴中的第三位。《大乘广五蕴论》曰:‘云何想蕴,谓能增胜,取诸境相。增胜取者,谓胜力能取,如大力者,说名胜力。’又、《成唯识论》曰:‘谓于境取像为性,施设种种名言为业。’想蕴的想,即心所有法中遍行心所的想心所,以其功能重要,所以在五蕴中列为想蕴。六识缘境时,想心所于所缘之境,加以了别,构成概念,再施以名言——即于所缘之相上加以名称。于境取像,施以名言,此名言是未出口的名言,亦即无声的名言。例如眼识缘一四脚平面的东西,想心所即给加上桌子的名称。
【过过慢】七慢之一,对方胜过我的,我不承认,反说我胜过他甚多,这叫做‘于胜计己胜’。参阅‘七慢’条。
【过慢】七慢之一。对方和我相等的,我以为胜过他,这叫‘于等计己胜’。参阅‘七慢’条。
【资粮】即必需品、积集、准备之意。资为资助,粮为粮食;如人远行,必假粮食以资助其身,故欲证三乘之果者,宜以善根功德之粮以资助己身。诸经中亦每以‘资粮’一词引申为趋向菩提的资本,或谓长养资益菩提之因的诸善法。唯识宗等将修行的阶位分为五位,首位即称为资粮位。见《成唯识论述记》卷九。
【资粮位】修集资粮之位,为唯识宗所立五种修行阶位中之第一阶位。这是修行的初步准备阶段,于此位中修十住、十行、十回向之三十心,以储修道的资粮。资粮位,在修道五位中只是方便道。称资粮者,譬如有人远行,必先筹集资财粮食,以备途中所需。修唯识行,亦要先积聚下相当的福德智慧。福德智慧如何积聚,即是发菩提心,行菩萨道。修唯识行菩萨,以四种因缘力闻知唯识道理,但以定慧力量不够,尚不能了达唯识性相,而仍执取外境名言差别,故其所修之行,非禅定、观念等观行,而是客观的散心事相——六波罗蜜、三十七菩提分、四摄、四无量心等福智资粮。
《唯识三十颂》的第二十六颂,即指资粮位而说的:‘乃至未起识,求住唯识性,于二取随眠,犹未能伏灭。’《成唯识论》解释此颂曰:‘从发深固大菩提心,乃至未起顺抉择识,求住唯识真胜义性,齐此皆是资粮位摄。’又谓:‘于唯识义虽深信解,而未能了能所取空,多住外门修菩萨行,故于二取所引随眠,犹未有能伏灭功力,令彼不起二取现行。’所谓二取,是能取所取。随眠,又名习气,亦即烦恼障和所知障的种子。由于初修唯识行,其抉择的智慧尚未生起,未能伏灭二取随眠,故未能住于唯识性中也。
【圆成实性】又作圆成实相、圆成自性,为唯识宗所立的三自性之一。指真如具有圆满、成就、真实等三种性质,即:一、圆满,诸法之相仅局限于其自身之法体,不通余处;相对于此,真如之妙理则可周遍四处。二、成就,诸法具有空、无常、无我等共相;而真如之实体常住,无生灭作用。三、真实,诸法之体虚妄不真;而真如之性常住遍通。
圆成实性为空烦恼、所知二障而显的真理,亦即诸法真实的体性。此亦名真如、实相、法界、法性、皆同体而异名,为圆满成就诸法功德之实性,故名圆成实性。《解深密经一切法相品》曰:‘云何诸法圆成实相,谓一切法平等真如。’《成唯识论》卷八曰:‘二空所显圆满成就诸法实性,名圆成实。’又曰:‘实相真如,谓无二我所显。’故我空、法空所显示的诸法真实的性质,就是圆成实性。《唯识三十颂》颂文曰:‘圆成实于彼,常远离前性。’也即是说,在依他起性上,恒常脱离遍计所执性,就是圆成实性。
【圆测】名文雅,新罗王孙,二岁出家,十五岁入唐都长安求学,时为唐太宗贞观二年。在长安从法常、僧辨学习佛教经论。法常和僧辨是著名摄论师道岳的弟子,道岳又是道尼的弟子。道尼曾亲炙真谛法席,学习《摄大乘论》,隋开皇十年奉诏入长安,真谛之学大行于京师,道尼之力。所以圆测所学的唯识学,是真谛摄论一系的传统。圆测在长安居法玄寺,贞观十九年玄奘回长安,圆测就学于玄奘,唐高宗显庆三年,玄奘奉敕旨徙居西明寺,敕选大德名僧五十人与玄奘同住,圆测亦预斯选。玄奘示寂后,圆测在西明寺弘传唯识教义,并撰有《解深密经疏》、《成唯识论疏》、《仁王经疏》、《般若心经疏》等多种。武则天执政时期,圆测与薄尘、嘉尚、灵辨等,协助中天竺沙门地婆词罗翻译《大乘显识经》、《大乘密严经》等。则天证圣元年,又协助实叉难陀在洛阳重译八十卷《华严经》,未讫而示寂。
在《宋高僧传》卷第四,有《唐京师西明寺圆测传》,传中称;‘释圆测者,未详氏族也,自幼明敏慧解纵横,三藏奘师为慈恩基师,讲翻唯识论,测赂守门者隐听,归则缉缀义章,将欲罢讲,测于西明寺鸣钟召众,称讲唯识。基慊其有夺人之心,遂让测讲训。奘讲瑜伽,还同前盗听受之。……’这实是诬蔑之辞。因为《成唯识论》一书是在玉华宫翻译的,玉华宫是唐代皇室的别宫,在陕西宜君县境,距长安三百华里。奘师每言玉华宫之宏伟,即阎浮提之兜率天宫。以如此重门叠户的皇家宫院,岂能赂守门者可窃听?这一段无稽之谈,使圆测受诬千古。圆测的唯识学,是继承真谛摄论一系;而窥基自奘师继承者是护法一系的唯识,两人在理论上见解不同,早有矛盾,以致窥基的弟子慧沼著《成唯识论了义灯》,驳斥圆测的《成唯识论疏》》这无非是门户之见作祟。圆测于周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公元六九六年)入寂,世寿八十四。
【杨仁山】清季末年,中国佛教复兴的关键人物,也是唯识宗复兴的播种者。仁山,字文会,安徽石棣人,生于清道光十七年(一八三七)。他的父亲朴庵公,道光十八年进士,与曾国藩同年,故仁山及长,入曾国藩幕督办军粮。后因读《大乘起信论》而学佛,时当洪杨乱后,江南文物荡然无存,欲求一本佛经而不可得,仁山发愿流通佛经,集友好共同创设‘金陵刻经处’,刻印佛经。
光绪四年,仁山以参赞名义,随曾纪泽出使欧洲,结识得日本真宗僧侣南条文雄,自南条处获悉中国唐代散夫之佛经,多为日本寺院所保存,因之委托南条,在日本代为搜购。仁山与南条相交三十年,南条在日本为之搜购得散逸经书近三百种,其中包括著唯识宗的经疏。例如窥基大师所撰《成唯识论述记》六十卷,亦是由日本找回来的。杨仁山在(成唯识论述记叙)中称;︰‘……有窥基法师者,奘公之高弟也,亲承师命,翻译《成唯识论》,会萃十家而成一部;并以闻于师者,著为《述记》,学相宗者,奉为准绳。至元季而失传,五百年来,无人得见,好学之士,每引为憾。近年四海交通,得与日本博士南条上人游,上人以此书赠予,……以是见唯识一宗,流传于世,非偶然也。’
仁山晚年曾创设‘祇洹精舍’,为我国最早的僧学堂之一,门下弟子中,济济多士,欧阳竟无撰《杨仁山居传》,有谓;‘唯居士之规模弘广,故门下多材,谭嗣同善华严,桂伯华善密宗,梨端甫善三论,而唯识法相之学有章太炎、孙少侯、梅撷云,蒯若木、欧阳渐,亦云伙矣。’杨仁山逝世于清宣统三年,世寿七十五岁。
【杨白衣】现代佛教学者,《唯识要义》等书的作者。白衣名显祥,字白衣,以字行,台湾省台南人,民国十三年(一九二四)生。早岁留学日本,在东京芝浦大学读土木工程,台湾光复之后,在台中空军单位担任工程师,业余主编台中宝觉寺的《觉生》月刊。后来二度赴日,入东京佛教大学专攻佛学,返台后在台北工专及文化大学任教,并在多处佛学院任教,时常撰写佛教论文,介绍日本佛教研究的成果。并曾数度出席国际佛教学术会议,发表论文,七十五年(一九八六)病逝。生平著作有《唯识要义》、《俱舍要义》、《印度佛教概说》、《中国佛教史略》等,及《世亲三性论之研究》、《龙树七十空性论之研究》等论文。
【万法】又称‘诸法’。总赅万有事理之语。即色、心一切差别之法。与一般所说的万象、万事、万物等语相当。又称一切法,泛指宇宙间一切事物。在唯识学中,约万法为百法,复束之以五位,名曰‘五位百法’。《大乘百法明门论》曰:‘一切法者,略有五种,一者心法,二者心所有法,三者色法,四者心不相应行法,五者无为法。’一切法可分作有为法和无为法两类,有为法是因缘造作之法,无为法是万法之实性。在五位百法中,前四位九十四法是有为法,第五位是无为法。
【微细烦恼现行障】十地菩萨所断十种障的第四种。这也是俱生所知障的一部分,属于第六意识相应俱生的身见等。因为它是最下品,不由作意而生,永远随顺现行,所以称为微细。这微细的烦恼现行,能障四地的菩提分法,进入四地时便能永远断除。此所知障,在过去时,多分与第六识中任运而生的我见等同时生起,所以称为烦恼。今在四地中,既得无漏菩提分法,这种微细烦恼所行障便永远灭除,我见等也就永远不起现行了。见成唯识论卷十。参阅‘十重障’条。
【新熏种子】为二类种子之一。与‘本有种子’对称。新熏种子,由现行的前七识,随所应的色心万差种种习气,悉皆落于第八识中,成为生果的功能,此称为新熏种子,又作习所成种。见《成唯识论》卷二。
【补特伽罗】为梵语 pudgala,的音译,意译为数取趣、人、众生,指轮回转生的主体而言。数取趣,意为数度往返五趣轮回者。乃外道十六知见之一。即‘我’的异名。佛教主张无我说,故不承认有生死主体的真实补特伽罗(胜义之补特伽罗),但为解说方便起见,而将人假名为补特伽罗(世俗的补特伽罗)。
原始佛教主张缘起,认为‘诸法无我。但又承认业力与轮回。到了部派佛教时代,许多部派建立了不同名称的‘我’,做为业力寄托及轮回的主体。犊子部及其支派的‘补特伽罗’,就是其中之一。补特伽罗有下列三种特征:一、是轮回的主体:在《异部宗轮论》中,说犊子部认为:‘诸法若离补特伽罗,无从前世转至后世,依补特迦罗,可说有转移。’二、是记忆的主体:如《大毗婆沙论》卷十一谓:‘犊子部说,我许有我,可能忆念本所作事,先自领纳今自忆故。’是认识的主体:是六识之所依,如《大乘成业论》谓:‘我体实有,与六识为所依止。’照以上所说,补特伽罗和外道的‘神我’就无所差别了。故犊子部被认为是‘附佛法外道’。所以《大毗婆沙论》和《俱舍论》中都立了《破我品》。
【义寻思观】为唯识宗修行,第二加行位所修的四种观法之一。义者,依名而诠诸法之体相,如山河大地,人牛马羊,十二处、十八界等,这些色、心诸法,皆是因缘和合、一时假有,亦即是唯识所变,虚幻不实,由此推求寻思,谓之义寻思观。参阅‘四寻思观’条。
【暖位】此为修唯识行的四加行位之一。《成唯识论》曰:‘依明得定,发下寻思,观无所取,立为暖位。’明得定中的明,指的是无漏慧。在此位中,始观名、义、自性、分别四法,都是有情心识所变,假名施设,非有自性,离识即不可得,以此伏断所取之境。参阅‘四加行位’条。
【愧心所】此为心所有法中的善心所之一。愧者廉耻之心,做了坏事无颜见人曰愧。《成唯识论》曰:‘云何为愧,依世间力,轻拒暴恶为性,对治无愧,止息恶行为业。’愧和惭一样,可以止息恶行。见《成唯识论》卷六。
【嫉心所】此为心所有法中的小随烦恼心所之一.嫉者妒忌,他人荣盛,我怀忧戚,如妾妇之固宠,政敌之倾轧。《成唯识论》曰:‘云何为嫉,殉自名利,不耐他荣,妒忌为性,能障不嫉,忧戚为业,谓嫉妒者闻见他荣深怀忧戚。’见《成唯识论》卷六。
【势速】二十四种不相应行法之一。一切因缘和合的有为法,生灭变化,迅速流转,刹那不住,假立势速之名。《百法直解》曰:‘势速者,依于色心诸法迁流不暂停住假立。’而《百法纂释》中谓:‘言势速者,谓有为法游行迅疾之义,如日月往来,无情变坏,有情迁谢,自少而壮,壮而老,心念生灭,鸟之飞,兽之走,月运电奔,皆此所摄故。’有为法的生灭现象,其变化迁流非常迅速,而立势速之名。
【顿渐二机】修唯识行的菩萨,以其种性之不同,复有二种,就是顿机与渐机,因此而有证果迟速有所不同。顿机者不修二乘行,直入菩萨道,此又名直往菩萨,这是五种性中的菩萨种性。此类行者是无始以来,第八识中具足无漏的菩提种子,所以又称决定种性。渐机者是五性中的不定种性,此是无始以来,具足三乘无漏种子,先修二乘行,由浅入深,先证小乘果,回心向大,趣入菩萨行位,求证佛果。
【圣教相违难】这是‘唯识九难’的第三难。外人问曰:如果没有心外实有的色法,为什么世尊在《阿含经》中,说有六根、六尘的十二处的教呢?论主答:其实这六根、六尘,仍是依托内识所变现。世尊为了要破众生的我执,证得我空,故说眼等六根和色等六境内外处的教法。同时为遮除断见(外道计众生死后断灭),说有中阴身续于死后一样,都是随宜的方便而说,非许实有。为化导执有实法的众生,证得法空,才又说这唯识之教,使知外法也不是实有。见《成唯识论》卷十,参阅‘唯识九难’条。
【精进波罗蜜多】修唯识行,于修习位所修的十种胜行之一。精进有三种:一、被甲精进,即修行波罗蜜多,如勇士身被坚甲上阵,没有怯弱。二、摄善精进,即于一切善法,加行精进。三、利乐精进,即利乐自他精进不息。见《成唯识论》卷十。参阅‘十波罗蜜’条。
【楞伽经】全称《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刘宋求那跋陀罗译,凡四卷。楞伽本为山名;阿跋多罗为‘入’之义。意谓佛陀入此山所说的宝经,为唯识宗所依六经之一。本经宣说世界万有皆由心识所造,吾人认识作用的对象不在外界而在内心。系结合如来藏思想与唯识阿赖耶识思想,为代表印度后期大乘佛教思想的经典,其成立年代约在公元四百年前后。全经一再强调,迷的根源,乃在于无始以来的习气,及未能了知诸法乃自心之显现,故若能彻悟意识之本性,舍离能取、所取之对立,则可臻于无所分别之世界。本经注疏极多,有《入楞伽经疏》五卷(菩提流支)、《楞伽经疏》七卷(新罗元晓)、《楞伽经疏》六卷(隋代昙迁)、《楞伽经注》五卷(唐代智严)、《入楞伽心玄义》一卷(法藏)等。
十四划
【种子】种子为法相宗所立,是唯识学上极重要之基本理论。种子者,指在阿赖耶识中生起一切有漏无漏诸法的功能。《成唯识论》卷二曰;‘此中何法名为种子,谓本识(阿赖耶识)中,亲自生果功能差别。此与本识及所生果,不一不异。体用因果,理应尔故。’识为一种功能,此功能在未发生作用,於潜在状态时,不称识而称种子;其发生作用即起现行时,不称种子而称识。所谓现行,即是能生起色、心各别不同现象的作用。种种不同色心现象,都自有他的亲因,此亲因即称为功能,又名为种子。种子者,以其有生起诸法的作用,犹如草木种子,能生芽茎也。原来所谓世间一切诸法,即世间种种精神的、物质的现象,皆是阿赖耶识中种子变现而起。阿赖耶识摄持诸法种子,有生起色、心诸法的力用,此力用即称为种子。沉隐的种子(即潜伏的功能)生起色、心诸法时,称为现行。所以种子、阿赖耶识、和它所生起的现行果法,这三者是体用因果的关系,所以是‘不一不异’。因为本识是体,种子是用,体用之间,体是体,用是用,所以非一;但体是此用之体,用是此体之用,体不离用,用不离体,所以非异。再者,种子与现行之间,种子是因,现行是果,因是因,果是果,所以非一;但因是此果之因,果是此因之果,所以非异。这体用因果的道理,‘理应故尔’。见《成唯识论述记》卷七。
【种子六义】唯识宗所立理论,谓阿赖耶识储藏诸法种子,种子有二类,一为本有种子一为新熏种子。而种子须具备六项条件,称为种子六义。据《成唯识论》卷二等载,即:一、刹那灭,谓眼、耳、鼻、舌、身、意等诸识种一念才生,生则随灭,念念不停,刹那变异。二、果俱有,果即识与根,谓识与根同时俱起,以成力用。如眼根照色境时,眼识随即同缘,于诸实境分明显了,耳、鼻、舌、身、意亦同。三、恒随转义,谓眼耳等诸识起时,种子随转。如眼根照境时,眼识种子随即相续,无有间隔。四、性决定义,谓诸识各各所缘善、恶、无记等三性,无有间杂。如眼识缘恶境,则成恶法,不能成善法;缘善境,则成善法,不能成恶法;若缘无记,则不能成善恶二法。五、待众缘义,谓诸识之种子非缘一因而生,必假众缘而后成就。如眼识之种子须得空间、光明、根、境等众缘,方得显发。六、引自果义,谓诸识各引自体果用,非是色、心交互而成。如眼根照境时,眼识即缘所对之实境,而不混于声、香等别体。见六义别释。
【种子生现行】阿赖耶识有生一切法之功能,此能生之因,称为种子,自此种子生起的色、心诸法,称为现行。能生的种子是因,所生的现行是果,当种子生起现行之际,现行有强盛的势用,刹那间熏习起现行的种成为新种子,这就称为‘种子起现行,现行熏种子。’在种子起现行的时候,种子是因,现行是果;而现行熏种子的时候,现行是因,受熏的新种子是果。这三者是‘刹那生灭,与果俱有。’与此种生现的因果之同时,也就是现生种的因果。有如烛的柱生焰(种生现)之时,同时也正是焰烧柱(现熏种)之时。
【种子来源】此是指种子的来源或原因而说的。种子有二类,一者本有种子,二者新熏种子。本有种子,谓阿赖耶识中,本来含藏有有漏无漏一切有为法的种子;新熏种子,谓阿赖耶识中所藏的种非为本来所固有,而是由现行的前七识、随所应而色、心万差之种种熏习,而成为有生果功能的新种子。于此,有护月、难陀、护法三师不同的主张。一、护月论师主张,他以为一切种子,是阿赖耶识的功能作用,本来俱有,并不是由新熏发生;熏习不过能增长养成本来固有的种子,他引以下经论证明:《无尽意经》谓:‘一切有情,无始时来,有种种界,如恶叉聚,法尔而有。’(界是因义,就是种子差别的异名。)《阿毗达磨经》谓︰‘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二、难陀论师主张新熏说,他以为一切种子,都是由现行的熏习而发生的。因为能熏与所熏,都是无始以来具有,所以从无始来就有熏生的种子。他以为,所谓种子者,必藉熏习而发生。再者种子是习气的异名,所谓习气,就是现行所熏习的气分,由之可知种子是由新熏而来。他也引经论来证明︰《多界经》载︰‘诸有情心,染净诸法,所熏习故,无量种子之所积集。’《摄大乘论》载︰‘内种定有熏习,外种或有或无。’三、护法论师主张折衷之说,他以为诸法种子,本有两类,即本有种子和新熏种子。这两类种子,都是无始以来就有的。阿赖耶识中,具有法尔生起一切诸法的差别功能,这就是本有种子,此又名本性住种;同时在无始以来,由现行的势力,留贮在阿赖耶识中而有生果的作用,这就是新熏种子,此又名习所成种。此本新二种,相待而能生起诸法的现行。
【种子依缘】生识的九缘之一。种子,即眼等八种识之种子。谓眼识依眼根种子而能见色,耳识依耳根种子而能闻声,鼻识依鼻根种子而能闻香,舌识依舌根种子而能尝味,身识依身根种子而能觉触,意识依意根种子而能分别,第七识依染净种子而能相续,第八识依含藏种子而能生出一切诸法,以诸识各依种子而生,故种子为眼根等诸识之缘。参阅‘九缘生识’条。
【种子建立的渊源】大乘唯识宗建立种子,是本宗的基本理论之一。所谓‘八识三能变’,即是以种子为能变之因。而种子之建立,其渊源可追朔到部派佛教的‘一味蕴’和‘穷生死蕴’,以上二者可视之为种子的前身。‘一味蕴’是经量部所立,《异部宗轮论》谓,经量部认为人体内有一种名为‘一味蕴’的‘细意识’,由它而生起‘根边蕴’,即通常所称的色、受、想、行、识五蕴,由此五蕴构成一切众生。而此‘一味蕴’,即为受、想、行、识四蕴所组成,此一味蕴行相细微,有情的轮回流转,即通过它而进行。《成唯识论述记》谓:‘经量部亦名说转部者,此师说有种子,唯一种子,现在相续,转至后世,故名说转。’故其颇有种子的功用。
化地部是自说一切有部分出来的部派,此部建立‘穷生死蕴’,也具有种子的特征。《摄大乘论》卷上谓︰‘化地部中,亦以异门密意,说此名穷生死蕴。’世亲在《摄大乘论释》中解释此穷生死蕴曰:‘穷生死阴,恒在不尽故,后时色心,因此还生。于无余涅槃前,此阴不散,故名穷生死蕴。’
【种子特性】种子是一种功能,此功能非物质而有物质的力用。世间色、心万法,皆自此‘能’、此‘力’生起,故种子有下列之特性;一、种子非色非心,只是一种功能。二、此种功能遍宇宙,故种子亦遍宇宙。功能一旦起用(起现行),宇宙万象森罗。故种子无尽,宇宙亦无尽。三、种子无大小轻重之分,种子起现行时,‘相分’由‘见分’而显示。故心识分别一旦生起,即摄尽全宇宙,无一法不在心识之中。
【种子异名】种子有许多异名,各有其意义,而所指的全是种子。兹举重要者如下:一、种子,见‘种子’条。是望它自身所生的现行而得名。二、功能:功者功用,能者能力,以其炽然能生,故曰功能。三、习气:七转识造作的善恶之业,其影响力熏习第八阿赖耶识,阿赖耶识中留下此种种造作经验惯性(习惯),称之为习气。这是对能熏的现行而得名。四、气分者,就是现行所熏习的气分之谓。有如以香熏衣,衣上留下香气,谓之习气。五、粗重:种子异名,以其是二种生死——分段生死和变易生死的根本,非细非轻,故名粗重。其实也就是烦恼、所知二障的种子。六、随眠︰此在小乘有部,系指烦恼而言,以烦恼随逐有情,行相微细,有如眠伏:而在唯识学则指种子,意谓种子随逐有情,眠伏于阿赖耶识中,故称随眠。
【种子识】乃执持诸法的种子不失不坏之识,为阿赖耶识异名之一。此识含藏万法种子,能生起一切法,故称种子识。《成唯识论》卷二曰:‘此能执持诸法种子,令不失,故名一切种。’又,《摄大乘论释》卷二载:‘谓有能生杂染品法,功能差别相应道理,由与生彼功能相应,故名一切种子识。于此义中,有现譬喻,如大麦子,于生自芽有功能,故有种子性;若时陈久,或火相应,此大麦果功能损坏,尔时麦相虽住如本,势力坏故,无种子性,阿赖耶识亦复如是。’
【境】境为感觉作用的对象,又作境界、尘。即根与识的对象,亦即心与感官所感觉或思惟的对象。引起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之感觉思惟作用的对象,即色、声、香、味、触、法六境,以其能污染人心,故又称为六尘。唯识大乘自本质之有无将境分为性境、独影境、带质境三种,以论见、相二分种子之异同。此外,境又有内境外境、真境妄境、顺境违境等分别。简单的说,境是了别境识(即眼、耳、鼻、舌、身、意六识)所了解分别的对象,也即是宇宙间的各种现象。佛法中以眼、耳、鼻、舌、身、意六种识,缘虑色、声、香、味、触、法六种,此六境赅括宇宙间一切现象。
【境不离识】唯识学立论,以一切客观外境都不实在,皆是主观心识的虚妄变现——由心体的自证分变现出相分,再由见分去缘虑分别,故曰不离识。
【境唯识】法相唯识宗的窥基大师,将诸经论所说唯识文义总摄为五种,称为五种唯识,此为五种唯识之一。亦即就所观之境,而阐明唯识的意义,如阿毗达磨经说‘一处四见’的譬喻即是。参阅五种唯识条。
【境无识有】做为客观现象的外境,是内识的虚妄变现,故曰境无,以此成其唯识。《成唯识论述记》曰:‘唯谓简别,遮无外境,识谓能了,诠有内心。’
【境缘】生识的九缘之一,境指色、声、香、味、触五尘之境。谓眼等五根虽具见、闻、嗅、尝、觉等五识,若无色等五种尘境为对,则五识无由生起。参阅‘九缘生识’条。
【境识俱遣】指客观的外境,与主观的心识同时俱遣。主客俱遣,即得唯识实性,亦即绝待的真如境界。《转识论》曰:‘境识俱泯,即是实性。’唯识宗立论,在于破遣有情对我法的执著,故以识遣执,诸执尽除,识亦随遣,若执实有诸识,亦成法执,同于所破。故于三自性则曰:‘我法遍计无,内识依他有。’或者说:‘外境毕竟无,内识如幻有。’所以遍计所执之法是幻有,依他起之法是假有,而圆成实性则是实有。《唯识三十颂》曰:‘此诸法胜义,亦即是真如,常如其性故,即唯识实性。’
【福非福不动业】以业力的性质区分,有福、非福、不动业三种:一、福业:可感欲界人、天善趣的总报,及六趣中殊胜别报之业。非福业:可感欲界三恶趣的总报,及六趣中鄙劣别报之业。二、不动业:可感色界、无色界总、别二报之业。
【福智】福德与智慧的并称。据《成唯识论》卷九记载,菩萨所修诸胜行中,以慧为性者称为智,其余则称为福。菩萨为成就佛果,必须上求菩提(智业),下化众生(福业),因其所具备的福、智二行(福智二业),系成佛最胜的实践,故称为‘二种胜行’。菩萨一切行为,虽总摄于福行与智行,若加以区别,则有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等六度。此中前五者属于福行,智慧属智行;或以前三者属福行,智慧属智行,而居中之精进、禅定则通于智行与福行。
【福业】指能招感人、天福利果报的有漏善业。据《百论疏》卷上所说,福乃富饶之义,修行善业能招感人、天之乐果,故称为福业。参阅‘福等三业’条。
【福德资粮】二种资粮之一。为福德庄严的异名。谓修持六度中的前五度,如布施、持戒等善行,以为证佛果之资粮。而六度中之智慧,即称为智慧资粮。《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七载:‘复有二因能得二果,如大乘经庄严论说:福德、智慧二资粮,菩萨善修无边际,乃至勇猛疾归德海岸。’参阅‘福智’条。
【慢】七慢之一。即比较自己与他人之高低、胜劣、好恶等,而生起轻蔑他人之自恃之心,称为慢;亦即轻蔑、自负之意。唯识宗有七慢之说,对于不如我的,我轻慢他,这叫‘于劣计己胜’;对于和我相等的,我轻慢他,这叫‘于等计己等’。参阅‘七慢’条。
【慢心所】此为心所有法中的六根本烦恼所之一.慢者傲慢,自以为处处优于他人,高人一等。《成唯识论》曰:‘云何为,恃已于他,高举为性,能障不慢,生苦为业。’慢者自尊自大,轻举憍扬,不知谦卑,轻蔑他人。’《俱舍论把慢区分为七或九种,唯识宗承‘七慢’之说。见《成唯识论》卷六。
【慢见】十种见之一。与‘慢’同义。即心生憍慢,凡事认为自己优胜,而视他人为低劣。小乘俱舍宗与大乘唯识宗,皆以此通于见所断及修所断。见《瑜伽师地论》卷八.
【慢使】十使之一。慢惑能驱使人之身心,故称慢使。在十使中,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等五者,动念即生,为惑性之锐利者,称为五利使;对此,慢与贪、嗔、痴、疑等,皆由推求身见等而生,其性分迟钝,称为五钝使。
【疑】谓对迷悟因果之理,犹豫而无法决定的精神作用。即对于佛教真理犹豫不决之心。小乘预流果以上、菩萨初地以上乃能断除之。依俱舍宗,为六随眠之一,十随眠之一;依唯识宗,则属六根本烦恼之一。疑有二种:一、迷于理之随眠性的疑结,即对于诸谛理犹怀疑惑,阿罗汉已断除之。二、于事犹豫不决之处非处之疑,即对事疑惑,如于夜观树,疑为是人或为非人等,阿罗汉未断除之,然独觉于此则已有成就。一般广泛地包含非烦恼性之疑。故凡怀疑、犹豫不定之心理,皆以网譬喻,而称疑网。
【疑心所】此为心所有法中的根本烦恼心所之一.对真理怀疑不定,曰疑。《成唯识论》曰:‘云何为疑,于诸谛理,犹豫为性,能障不疑善品为业,谓犹豫者善不生故。’所谓谛理,即指苦、集、灭、道四圣谛。对谛理犹豫不信,故障蔽不疑的善品,此即其业用。见《成唯识论》卷六。
【疑盖】五盖之一。盖为烦恼之异名,与‘疑烦恼’同义。谓疑惑之情,覆盖行者心识,使不彻见真理,故称疑盖。《大毗婆沙论》卷四十八载,所谓‘盖’,含有障、覆、破、坏、堕、卧等诸义。《法界次第》卷上载:‘盖以覆盖为义,能覆盖行者清净善心,不得开发,故名为盖。(中略)痴心求理,犹豫不决,名之为疑。’
【梦中独头意识】四种意识之一,为梦中的第六意识。意识有明了、定中、独散、梦中等四种分别,其中,明了意识与眼、耳等五识俱起,故称五俱意识;定中、独散、梦中等三意识不与五识俱起,故称独头意识。梦中独头意识,系指在梦中,前五识不起现行,唯第六意识发生作用,缘著梦中的境界生起的作用。见《百法问答钞》。参阅‘四种意识’条。
【梦幻泡影】幻,指幻术家之变幻;泡,指水泡。‘梦幻泡影’与‘露电’,皆用以譬喻世间万法之虚妄不实、生灭无常。《金刚经》偈子‘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梦觉相违难】这是‘唯识九难’的第七难。外人问曰:假如我们醒的时候,所见的色境都同梦境一样,也是不离于识,那从梦中醒觉的人,知道梦中境界全是虚假,是唯识的幻境;为什么我们现在醒的时候,不知道所见的山河大地是虚假的,是唯识所变的呢?论主答:正在梦中还没有醒觉的人,他也不能自知梦境是假,一定要到醒来以后,才能回想到梦境是假,唯识所变。正如我们现在所见的境界也是这样,在没有证到佛果的时候,不能自知是唯识所变。到了成佛之后,才能够知道未证佛果以前,如恒常的处在梦中,所以佛才说之为生死长夜,因此,不能了知色境是唯识所变。见《成唯识论》卷十,参阅‘唯识九难’。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