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唯识名词白话新解 于凌波居士着

于凌波居士(现代)
唯识名词白话新解 于凌波居士著
于凌波居士著
唯识名词白话新解自序
唯识名词白话辞典,是一部初学唯识者手边备用的工具书。唯识学在佛学领域中,一向称为难治之学,它名相繁琐,辞意艰深,古人称此学‘文如钩锁,义若连环’,‘字包千训,辞含万象。’由此可知这是一门‘甚深最甚深、微细最微细、难通达极难通达’的学问;但相对的,它也是一门结构严谨,条理分明的理论,佛学中大部分的重要名词,都见之于唯识学中。果然能通达了唯识学,则再读其他经典,名相问题既已解决,自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但通达唯识之学,谈何容易?唯识学所依的典籍,由印度梵文翻译出来的,有‘六经十一论’,‘一本十支’之学,及揉杂十大论师释论译出的《成唯识论》,《成唯识论述记》以及注释识论、述记等许多注疏。读唯识书,须于众多典籍中,综理出头绪;于繁琐名相间,分析其差别义。因之诠释名相的辞书,就成为手边不可或缺的工具。但许多唯识学名辞,并不具备于一般的佛学辞典中,这就不得不求之于本宗的专门辞书。但本宗的专门辞书,据笔者知,民国建立迄今近百年间,唯有在民国初年,北京三时学会会员朱芾煌居士,曾编纂的一部《法相辞典》。
《法相辞典》,是朱芾煌居士参考了七十余种唯识经论,穷三年之力编纂完成的。这部辞典,全书两百万言,汇集名词一万四千余条,是一部极珍贵的巨著。但这部辞典,只是‘录而不释’。正如朱居士在序文中说:‘皆录原文,不加诠释,并标卷页,藉便检寻。’皆录原文,初学者多数看不懂;不加诠释,就失去辞书的功能了。这只供研究高深的学者使用,而对于初学唯识的人帮助不大。
近数年来,笔者为教学所需,在研读唯识典籍时,于名相部分随手劄记,日积月累,积稿盈尺。年来加以整理,得常用的唯识名词一千五百余条,以容易了解的白话文加以注解,按笔划顺序编辑成书,命名曰《唯识学名词白话辞典》。以供初学唯识者置诸案头的参考。
唯识之学,所依经论浩繁,名相隐晦难解,笔者以个人研读所得,选录及诠释名相,缪误之处,在所难免,尚祈方家赐正,无任铭感。
中华民国九十二年十月 于凌波序于台中雪庐纪念讲堂
一划
【一小劫】古代印度的计时单位,《大毗婆沙论》载,人寿自十岁起,每过百年增一岁,至八万四千岁为增劫之极;又自八万四千岁起,每过百年减一岁,至十岁为减劫之极。此一增一减,共计一千六百八十万年,称为一小劫。
【一大劫】古代印度的计时单位,一期世界之始末,总括成住坏空四劫,称为一大劫。《瑜伽师地论》卷二载:‘又此世间,二十中劫坏,二十中劫坏已空,二十中劫成,二十中劫成已住。’即八十中劫为一大劫,共计两百六十八亿八千万年。
【一分】因明用语。与‘全分’对称。指一名相或事物的一部分,或指多种名相之中的一部分名相或事物,称为一分。
【一分家】指安慧所立的心识一分说。谓心识生起认识作用时,唯起于自证分(自体分)。能认识作用的见分,被认识对境的相分,都是情有理无的遍计所执之法,属于无体之法,此乃凡夫无始以来执著我、法的熏习力,而生出类似于能缘、所缘之识体。安慧的一分说,古来即难解,其说虽不是正义,然可说是护法四分说的前驱。另有难陀立二分说,陈那立三分说,后护法之四分说成为最严密完整的学说,遂成一家正义。此即俗称‘安难陈护,一二三四’。见《成唯识论》卷八。
【一分常论】为古代印度外道所执的六十二见之一;属于计执前际而起的常见。此类外道共有四种,故又称四种一分常论。彼等系于前生、后生,或色心之一半而起常见者,故称一分常论。即:一、谓外道得宿住通,能观前世,而以为诸趣皆由梵天之意所化;如是,不见大梵天之始终,故以为大梵天为‘常’,而我及世间为‘无常’。二、计执色法灭而心法存,或心法灭而色法存;或谓色法为心法之一,故为常住者。三、计执从戏忘天而下生此间,依宿住通观过去,认为先前之住处为常住者。四、计执从意恚天而下生此间,依宿住通观过去,认为先前之住处为常住者。执持此见解者,相当于外道十六宗之‘自在等因宗’。这是唯识家破斥的对象。见‘瑜伽师地论’卷六。
【一心】唯识宗以根本识为一心。指万有能变之心,即阿赖耶识。成唯识论卷二:‘由自心执著,心似外境转,彼所见非有,是故说唯心;如是处处说唯一心。’
【一心四境】又作一水四见。譬如一水,本无有异,而因天、人、饿鬼、畜生果报不同,故于一水而见有四种境相。即天人见是宝严地,人见是水,饿鬼见是脓血,而鱼见是其窟宅。见《摄大乘论释》卷四。
【一心真见道】参阅‘真见道’条。
【一切】梵语 sarva,音译萨婆,乃总赅众物之词。《大智度论》卷二十七载:‘萨婆,秦言一切。’《翻译名义集》卷五︰‘一以普及为言,切以尽际为语。’此词之实际用例颇多,如一切世间、一切众生、一切种智等用语皆是。然一切又分为全分与少分二种,全分指不限定在特殊范围内者,包含广的一切;少分指在某种限定范围内者。据《成唯识论枢要》卷二之说,一切声皆是不常不执,此有二释:一、一切的一切,即计内外皆常。二、少分的一切,唯内的一切声是常。如上所述,前者为全分之一切,后者为少分之一切。见《成唯识论》卷二。
【一切行苦】一切有为有漏之法,皆迁流不息,故称为一切行苦。这是如来所说四法本之一。(四法本为一切行无常,一切行苦,一切法无我,涅槃寂灭。)见《俱舍论》卷二十三。
【一切行无常】指一切有漏法,皆不具有恒常之性,故曰一切行无常。这是如来所说四法本之一。见《俱舍论》卷二十三。
【一切有为法】泛指一切有作为、有造作的因缘所生法。即包含一切事物、物质、精神,以及所有现象的存在。原意作‘由因缘而起的存在者’。有为法是无常之法,如《金刚经》偈子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华严经》卷二十五载:‘如实知一切有为法,虚伪诳诈,假住须臾,诳惑凡人。
【一切法不生】指谓一切真实之法,乃超越相对的差别界。以其为‘绝对’,故不生不灭,此是不变的理法。
【一切种子识】又作种子识,乃执持一切法的种子而不散失之识,为阿赖耶识的别名。成唯识论卷二载:‘此能执持诸法种子,令不失,故名一切种。’又摄大乘论释卷二:‘谓有能生杂染品法,功能差别相应道理,由与生彼功能相应,故名一切种子识。于此义中,有现譬喻,如大麦子,于生自芽有功能,故有种子性;若时陈久,或火相应,此大麦果功能损坏,尔时麦相虽住如本,势力坏故,无种子性,阿赖耶识亦复如是。’
【一水四见】参阅‘一心四境’条。
【一中劫】古代印度的计时单位。谓人寿之一增一减为一小劫。合二十小劫,共计三万三千六百万年,称为一中劫。
【一本十支】唯识宗所依的经论,除了‘六经十一论’外,并有‘一本十支’之学,即以《瑜伽师地论》为本论。其他释论为支论。支论有十,称为‘十支’。此十支论即:一、百法明门论,又作略陈名数支,世亲造。以一切法无我为宗。二、大乘五蕴论,又作粗释体义支,世亲造,依名释义论。本论略摄本地分中之境事,而以无我唯法为宗。三、显扬圣教论,又作总苞众义支,无著造。乃错综瑜伽十七地要义,而以明教为宗。四、摄大乘论,又作广苞大义支,无著造。总括瑜伽深密法门,诠阿毗达磨摄大乘一品宗要,而以简小入地为宗。五、杂集论,又作分别名数支、广陈体义支。无著等作。总括瑜伽师地论一切法门,集阿毗达磨经所有宗要,而以蕴处界三科为。六、辨中边论,又作离僻彰中支。本颂为慈氏菩萨造,释论为世亲造。本论叙七品,以成瑜伽法相,而以中道为宗。七、二十唯识论,又作摧破邪山支。释七难以成瑜伽唯识,而以唯识无境为宗。八、三十唯识论,又作高建法幢支。以上二论之本颂为天亲所造,三十唯识之释为护法菩萨等十师所造。本论广诠瑜伽境体,而以识外无别实有为宗。九、大乘庄严论,又作庄严体义支。本颂为慈氏造,释为天亲造。总括瑜伽菩萨一地法门,而以庄严大乘为宗。十、分别瑜伽论,又作摄散归观支。慈氏造。本论未汉译,若援解深密经中之分别瑜伽品为例,则以止观为宗。
【一法中道】指于一法上论非有非空的中道妙理,此为唯识宗所立中道之一义。与‘三性对望中道’对称。唯识宗以遍计所执性为妄情所现,故判为空;以依他起性与圆成实性为假有与真有,故判为有。自此三性之对望而立中道义,称为三性对望中道。又此三性是一法上之三性,故此法为非有非空之中道。
然若详细论之,则三性中之每一性皆具有中道之义,即遍计所执性是情有理无,在妄情之上属有,故非空;依理而言为无,故非有,是为非有非空之中道。依他起性于众缘和合上为假之存在,故为假有实无。以其假有,故非空;以其实无,故非有,是为非有非空中道。圆成实性远离一切妄想而无相,故非有;然以其为真实如常之性,故非空,是为非有非空之中道。上述乃各就三性中之一性,立中道之义,称为一法中道。
【一刹那】指极短的时间。刹那,意译须臾、念顷,即一个心念起动之间,与发意顷同义。意为瞬间,为表时间之最小单位。俱舍论卷十二载,一百二十刹那为一怛刹那,六十怛刹那为一腊缚,三十腊缚为一牟呼栗多(译作须臾),三十须臾为一昼夜。一刹那约当于今之七十五分之一秒。
【一味蕴】指无始以来,有一味延续的细微意识,乃形成轮回的主体。这是小乘经量部所立。经量部主张此细意识自无始以来即不间断,其体为受、想、行、识等四蕴,展转和合,转成一味,故称一味蕴。后世有谓此亦为第八阿赖耶识之前身。见‘异部宗轮论’。
【一阐提】一阐提,梵语 icchantika 之音译,其原意是‘有欲求之人’,意译为无种性、断善根、不能成佛的众生。《大庄严论经》卷一载有二说:一者有性阐提,借助佛力,终可成佛;二者无性阐提,无论至何时皆不得成佛。《成唯识论掌中枢要》卷上,立有断善阐提,大悲阐提,无性阐提。其中断善阐提乃属有性阐提之一类。一阐提发心至难,有如天生盲人难以治愈。’
东晋时竺道生主张‘阐提成佛’,为守旧僧徒所摈弃,后来《大般涅槃经》出,此说乃渐被接受。唯识宗立五种性,仍主张无种性者不得成佛。
二划
【二十二根】此是促进增上作用的二十二种法。即: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男根、女根,命根,苦、乐、喜、忧、舍五受根,信、勤、念、定、慧五善根,未知当知、已知、具知三无漏根。根为增上之义。若就二十二根的体性而言,男根、女根为身根的一部分,并无别体;三无漏根以意根、三受根(喜、乐、舍)、五善根等九根为体,而无别体,故其体之数实为十七。见《俱舍论》卷三。
【二十二种愚痴】菩萨十地与佛地所对治的二十二种愚痴。略称二十二愚。此二十二种愚痴的名称是:一、执著补特伽罗及法愚痴(执著我法愚), 二、恶趣杂染愚痴,三、微细犯愚痴,四、种种业趣愚痴,五、欲贪愚痴,六、圆满闻持陀罗尼愚痴,七、等至爱愚痴,八、法爱愚痴,九、一向作意弃背生起愚痴(纯作意背生死愚), 十、一向作意趣向涅槃愚痴(纯作意向涅槃愚), 十一、现前观察诸行流转愚痴(现观察行流转愚),十二、相多现行愚痴,十三、微细相现行愚痴(细相现行愚),十四、一向无相作意方便愚痴(纯作意求无相愚),十五、于无相作功用愚痴,十六、于相自在愚痴,十七、于无量所说法无量名句字后后慧辩陀罗尼自在愚痴,十八、辩才自在愚痴,十九、大神通愚痴,二十、悟入微细秘密愚痴,二十一、于一切所知境界极微细著愚痴(于一切所知境极微细著愚),二十二、极微细碍愚痴。其中,执著我法愚及恶趣杂染愚系就初地所断之惑障而言;微细犯愚及种种业趣愚系就第二地所断之惑障而言;欲贪愚及圆满闻持陀罗尼愚系就第三地所断之惑障而言;等至爱愚及法爱愚系就第四地所断之惑障而言;纯作意背生死愚及纯作意向涅槃愚系就第五地所断之惑障而言;现观察行流转愚及相多现行愚系就第六地所断之惑障而言;细相现行愚及纯作意求无相愚系就第七地所断之惑障而言;于无相作功用愚及于相自在愚系就第八地所断之惑障而言;于无量所说法无量名句字后后慧辩陀罗尼自在愚及辩才自在愚系就第九地所断之惑障而言;大神通愚及悟入微细秘密愚系就第十地所断之惑障而言;于一切所知境极微细著愚及极微细碍愚系就第十地满心金刚喻定现在前之际所断之惑障而言。见《瑜伽师地论》卷七十八。
【二十二无减】如来四智相应心品,定有二十二法,称为二十二无减。即作意、触、受、想、思、欲、胜解、念、定、慧、信、惭、愧、无贪、无嗔、无痴、精进、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及心王。换句话说,二十二无减为心所有法的五遍行、五别境、十一善心所,及执持二十一心所的无垢识,此二十二法为纯善无染之法。见《成唯识论》卷十。
【二十八天名称】三界二十八天,为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无色界四天。欲界六天的名称为:四天王天、仞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色界天的名称为:初禅天三天,为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二禅天三天,为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三禅天三天,为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四禅天九天,为无云天、福生天、广果天、无烦天、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色究竟天、无想天。无色界四天的名称为:为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
【二十五谛】这是古代印度六派哲学之一、数论派的哲学。此派将宇宙万有分为神我(即精神原理)与自性(即物质原理)二元,而将世界转变的过程分为二十五种,以其为真实之理,故称二十五谛。此即从自性生‘觉’(又称‘大’,乃存在体内觉知之机关,即决智);自‘觉’复生自我意识(我执)之我慢;复于我慢生出地、水、火、风、空等五大。以上八者为万物衍生的根本,故称根本自性。又自五大生色、声、香、味、触等五唯,眼、耳、鼻、舌、身(皮)等五知根,语、手、足、生殖器、排泄器等五作根,以及心根(以上十六者乃从他物所生,故称十六变异)。如此,从未显现之自性中,能显出觉、我慢等二十三种,加上自性与神我二者,是为二十五谛。古代印度六派哲学,是唯识家破斥的对象。
【二十四种不相应行】唯识宗立五位百法,不相应行法为五位法的第四位。是以色、心心所分位,立二十四种不相应行法,即:得、命根、众同分、异生性、无想定、灭尽定、无想事、名身、句身、文身、生、老、住、无常、流转、定异、相应、势速、次第、方、时、数、和合性、不和合性等。见百法明门论。及不相应行分释。
【二十唯识论】参阅‘唯识二十论’条。
【二十唯识论疏】参阅‘唯识二十论述记’。
【二十种随烦恼】随烦恼心所,是唯识宗五位百法中的六位心所之一。此又名随惑,是随根本烦恼而生起的烦恼。随有三义,一者自类俱起,二者遍不善性,三者遍诸染心。随烦恼心所二十个,分为小随、中随、大随三种。小随烦恼十个、中烦恼二个、大随烦恼八个。小、中、大的分别,以三义俱备者名大随,兼具二义者(自类俱起、遍不善性)名中随。于不善心中各别而起者称小随。小随烦恼计有十种,曰忿、恨、覆、恼、嫉、悭、诳、谄、害、憍。其发生作用面最小,而行相粗猛,于不善心中,各别生起。中随烦恼有二种,曰无惭、无愧,其发生之作用范围较小随烦恼为宽,具有自类俱起,遍不善心二义,故曰中随。此二者,对自己所犯的过恶不感到羞耻,是其共同点;而惭者‘轻拒贤善’,愧者‘崇重暴恶’,是其相异点。大随烦恼有八种,曰掉举、惛沉、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乱、不正知,其发生作用范围最广,具有自类俱起,遍不善性,遍诸染心三义,故曰大随烦恼。见《百法明门论》。
【二十种烦恼现行】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九载,即指:一、随所欲缠现行,指在家之人未离诸欲,而于所欲之境,起种种缠缚之业,相续不舍。二、不随所欲缠现行,指出家之人不随世间欲乐之境,而生厌离之心,相续不舍。三、无所了知现行,指住恶说法之人,于善恶法,不生分别,于一切境界无所了知,此痴惑之心,相续不舍。四、有所了知现行,指住善说法之人,于一切法而生分别,令向善法,而舍恶法,此了知之心,相续不舍。五、粗烦恼现行,指贪、嗔、痴诸烦恼,各有增上粗重,或于顺境贪惑粗重,或于逆境嗔惑粗重,各起不同。六、等烦恼现行,指贪、嗔、痴等诸烦恼惑,一齐现起,无轻重分别。七、微烦恼现行,指修行求离欲界之人,虽未证果,而于三界烦恼,微细轻薄。八、内门烦恼现行,指修行求离欲界之人,虽不著于色等外尘之境,而内心所起习气,相续不舍。九、外门烦恼现行,指未离欲界之人,随缘色等外尘诸欲境界,而起种种烦恼,相续不舍。十、失念烦恼现行,指见圣道得果之人,忽遇余缘,闻不正法,习气发现而失正念。十一、猛利烦恼现行,指未得道果之人,勤加精进,起不正作意,发勇猛心,相续不舍。十二、分别所起烦恼现行,指人不信正法,于诸邪见而起分别,妄生种种执著,相续不舍。十三、任运所起烦恼现行,指人起懈怠心,不求正行,而于五欲(色欲、声欲、香欲、味欲、触欲)之境,自然而起诸惑,相续不舍。十四、寻思烦恼现行,指人于禅定观法,常自思念觉察,妄起分别,相续不舍。十五、不自在烦恼现行,指人睡眠,梦境散乱,意识所缘,相续不舍。十六、自在烦恼现行,指人醒时所起邪慧之念,遍缘诸境,相续不舍。十七、非所依位烦恼现行,指如幼少之人,于一切境,不知好恶,起诸放逸,相续不舍。十八、所依位烦恼现行,指修行根熟之人,依于正行之位,断诸烦恼,而能断之心,相续不舍。十九、可救疗烦恼现行,指人勤修道行,断生死惑业,如救疗众病,唯知生死之病而可救疗,不知乐著涅槃之心,相续不舍。二十、不可救疗烦恼现行,指人不能修诸正行,以救疗生死惑业众病,而诸烦恼相续不舍。
【二分家】唯识宗立识体四分,难陀论师主张心识二分说,以由识体生起认识作用的见分,和被认识的相分。另有安慧的一分说、陈那的三分说、护法的四分说。参阅‘识体四分’条。
【二世一重因果】大乘唯识宗,于十二有支立二世一重因果。即十二支中,前十支是因,后二支是果,这前十支的因,与后二支的果,定不同世,以造因时非即受果时。过去世的十因,感现在世的二果。但若将十因视为现在世,则二果就是未来世了。此这称为二世一重因果。
【二世间】即有情世间与器世间。世者,谓有为法于过去、现在、未来等三世之迁流;间者,事事物物之间隔。总别为二,即:有情世间,五蕴假合而有情识,以为鬼、畜、人、天等之差别者。器世间,四大积聚而为山、河、大地、国土、家屋等,以容受有情者。有情世间为有情之正报,器世间为有情之依报。见《俱舍论》卷十。
【二地断障证真】十地中离垢地的菩萨,修十善业,远离欲垢,舍念清净,即断邪行障(谓身、口、意三者误犯禁戒),证最胜真如,此真如具无边之德,于一切法为最胜。参阅‘十地’条。
【二我见】人我、法我,称为二我;此二种妄见,称二我见。一切凡夫不悟人身乃五蕴假和合,强立主宰,计我为人,即执人有常一我体之恶见,称为人我见。;二乘之人,不了悟诸法之空性,计一切法各有体性。虽得人无我智,犹自怖畏生死,妄取涅槃之法,于法取见,称为法我见。
【二我执】二我执,指的是俱生我执与分别我执。一、指于五蕴等法中,强立主宰,妄执为我,与身俱生,称为俱生我执。二、谓于计我法中,分别我能行善行恶等事而起执著,即依自己之分别力而生者,称为分别我执。
【二法相违】谓烦恼与涅槃二者相违。《瑜伽师地论》卷九十二载:一、烦恼,即指无明贪爱之惑,众生随顺烦恼,流转生死,故违涅槃之道。二、涅槃 nirvana,意译灭度。众生厌生死之苦,修习梵行,断诸烦恼,证大涅槃,故违烦恼之惑。
【二法执】指俱生法执、分别法执。一、俱生法执,乃无始时来,熏习成性,常于一切法妄生执著,亦即与身俱生的法执。二、分别法执,谓于邪教、邪师所说之法,分别计度而执为实法。见《大乘法苑义林章》卷四。
【二空无漏种子】参阅‘无漏种子’条。
【二取】二取有四种解说。一、相、见二取,所取者为相分,及能取者为见分。二、名、色二取,五蕴中的第一蕴为色,余四无色蕴为名。三、心及心所二取,一切五蕴,都不离这心、心所法。四、本、末二取,取第八识的总报为本,取余识的别报为末。
【二受】指身受与心受。受是领纳所触之境的心所法。一、身受乃领纳于身无分别之受,即眼等五识之苦、乐、舍三受。二、心受为领纳于心而起分别之受,即意识之忧、喜二受。见《俱舍论》卷二、卷九。
【二重中道】又作二种中道。唯识家认为中道有三性对望中道及一法中道二义。三性对望中道,即以遍计所执性为非有,依他起性、圆成实性为非无,以此诠显非有非无的中道之义;此乃就言诠而论中道之旨,故又称言诠中道。上述系于世俗门中论法之有无,然于胜义谛中则以断绝心言为非有非无之中道,故称离言中道。一法中道即是离言中道,乃于缘生之一法上论非有非无的中道义。关于言诠、离言二重中道的同异,古来有异说,或谓遍计所执性为依、圆二性上实法之执,于依、圆二性之假有空寂之义外,别无遍计之空,故三性对望中道之义无别于一法中道。或谓三性对望中道遮遣遍计之有,一法中道以依他之体为虚假非有而为空,故二者有差异。见《成唯识论》卷七。
【二根】唯识家所指的二根,为五根身的胜义根与扶尘根。胜义根为五根之本体,为四大种所造的净色法,非凡夫二乘之所见,非现量所得,然有发识取境的作用。扶尘根又称浮根尘,乃外形可见的眼等五根。此根唯为正根之依处,虚假不实,无发识取境之用。此外,又有利钝二根。利根又作上根,谓根性锐利,速证妙果者。钝根又作下根,乃根性迟钝难于开悟者。又男根与女根。即男女起色欲之处。
【二真如】即二种真如。此有不同解说,而唯识学上所称的二种真如,为生空真如与法空真如。此又作二空真如,由我空而显之真理,称生空真如。由法空而显之真理,称为法空真如。见《成唯识论》卷十。
【二执】一般指我执与法执,又作我法二执、生法二执。小乘说一切有部等主张法体实有,故仅揭出‘我执’之说;大乘则观诸法皆空,故对主张法为实有者,称为‘法执’,而说我、法二执。法执乃于如幻假有之法生起实有之妄执,其体较宽,为独一而起;我执则迷于法之用,故其体较狭,而必与法执并起。成唯识论卷一曰:‘由执我法,二障俱生。’此二执皆以萨迦耶见为体,由于力用不同而有二障之别,即以执我称为烦恼障,执法称为所知障。为断伏烦恼、所知二障,而说二空、二空智;二障断尽,即证得大涅槃与大菩提。
【二教六理】唯识宗用为证明第七末那识的存在,举出二种教证与六项理论。二种教证者,一为引《入楞伽经》的偈子:‘藏识说名心,思量性名意,能了诸境相,是说名为识’。二为引用大小乘共许的《解脱经》的偈子:‘染污意恒时,诸惑俱生灭,若解脱诸惑,非曾非当有。’加以证明。六理证者,一者不共无明证,《成唯识论》卷五云:‘谓契经说,不共无明,微细恒行,覆蔽真实,若无此识,彼应非有。’二者六二缘证,《成唯识论》卷五云:‘契经说,眼色为缘,生于眼识,广说乃至意法为缘,生于意识,若无此识,彼意非有。’三、意名证,《成唯识论》卷五云:‘契经说,思量名意,若无此识,彼应非有。’四、二定差别故,《成唯识论》卷五云:‘契经说,无想、灭定,染意若无,彼应无别。’五、无想有染证,《成唯识论》卷五云:‘契经说,无想有情一期生中,心、心所灭,若无此识,彼应无染污。’六、有情我不成证,《成唯识论》卷五云:‘契经说,异生善染,无记心时,恒带我执,若无此识,彼不应有。’见《成唯识论》卷五。
【二假】二假,指无体随情假,与有体施设假。一、无体随情假,乃世间所称的我法,世间之人于心外之境执为实我实法,此法体但是妄情,为遍计所执性摄,而无实体,世人随此妄情而执虚假之我法,故称无体随情假。二、有体施设假,乃于依他起性上假名施设之我法,即内识所变的见、相二分为依他法,从实种子而生,有实的体用,就此体用假立我法之名,故称为有体施设假。此二者,为圣教所称的我法。见《成唯识论》卷一。
【二惑】即见惑与思惑。见惑的见,是推度的意思,即以邪见推度而起之迷情,我见边见等是。思惑,新译为修惑,为凡夫之思念,对于事物而起之惑,贪、嗔、痴等烦恼是。此又称理惑与事惑。见惑是迷于理之惑,修惑是迷于事之惑。
【二无心定】指二十四种不相应行中的无想定、灭尽定而言,此又称二定。一、无想定,指外道欲得无想天之果,而修灭一切心想的禅定;属第四禅,为外道所修出离想所作意。二、灭尽定,谓不还果以上的圣者,前六识心、心所不起现行,第七识的染污心所亦不起现行的禅定。此亦称灭受想定,为佛教圣者所修的禅定。
【二无我】即人无我与法无我。百法明门论曰:‘言无我者,略有二种,一补特伽罗无我,二法无我。’补特伽罗,意译为人、众生、数取趣。补特伽罗无我即是人无我。人何以无我,人是四大和合而有,此中无真实之我。法无我者,即固执诸法为实有,这叫做‘法我’。而诸法都是仗因托缘的有为法,并无其实体自性,此称‘法无我’。这是大乘菩萨的观道,以断惑障。《楞伽经》卷一曰:‘大乘菩萨摩诃萨,善观二种无我相,云何二种无我相,谓人无我法无我。’
【二无记】指三性中,非善非不善的无记性。即有覆无记与无覆无记。一、有覆无记,又作染无记。乃惑障之极微弱者,如第七识俱生起的我法二执,其体性羸弱,然为自性妄惑,能隐覆圣道,故称有覆;以其非感苦果之恶性,故称无记。二、无覆无记,又作净无记。乃离惑障的无记法,如阿赖耶识的自体及之内五根、外之山河草木等。以其非自性妄惑,故称无覆。见《成唯识论》卷三。
【二业】指引业与满业。依《俱舍论》卷十七载,有两种二业,名引业与别业。六趣各有总、别二报,如人趣中,所有的人皆同属人趣之果报,此为总报;其中复有智愚、美丑等差异,称为别报。引发总报的业因,称为引业;成满其别报的业因,则称为满业。此外,善业与恶业亦称二业。善业为五戒、十善等善道之所作,能感善趣之乐果;恶业为五逆、十恶等罪恶之所作,能引恶趣之苦果。
【二种生死】生死一语,又作轮回,谓依业因而于天、人、阿修罗、饿鬼、畜生、地狱等六道迷界中生死相续、永无穷尽之意。与‘涅槃’相对称。《成唯识论》卷八,举出二种生死:一、分段生死,以有漏之善恶业为因、烦恼障为缘,将受三界内之粗报;其果报对于寿命之长短、肉体之大小等有一定限制,故称为分段身。受此分段身而轮回者,称为分段生死。二、变易生死,又称不思议变易生死。阿罗汉、辟支佛、大力菩萨等虽不受分段生死之轮回,但以无漏之有分别业为因、所知障为缘,于三界以外受殊胜微妙果报之身,即受意生身,再以此身来三界内修菩萨行,以至成佛果。其所受之身,因悲愿力之故,寿命、肉体皆可自由变化改易,而无一定之限制,故称为变易身。受变易身者,称为变易生死。
【二种因果】世间因果与出世间因果。四圣谛法,有流转、还灭二门,说为二种因果,一者以苦谛为因,集谛为果,名世间因果;二者以道谛为因,灭谛为果,为出世间因果。
【二种利行】指自利、利他二行。菩萨所修之行,依其别相,有自、他二利:一、修六度、菩提分法等,为自利之行。二、修四摄、四无量心等,为利他之行。见《成唯识论》卷九。
【二种见道】二种见道,是真见道和相见道。修唯识行,至见道位,在此位证得根本、后得二智,悟入唯识性相。故在此位以根本智断惑,称真见道;以后得智修习,称相见道。
【二种真如】略称二真如。曰生空真如与法空真如。又作二空真如、二空真理。由我空而显之真理,称生空真如。由法空而显之真理,称为法空真如。此二空真如,为唯识宗所立之真如。见《成唯识论》卷十。
此外,尚有其他四种真如,一、离言真如与依言真如。即将真如妙理依据离言诠及依言诠而分别为二。见《大明三藏法数》卷五。二、空真如与不空真如。前者能究竟而显实;后者有自体,具足无漏性功德。见《大乘起信论》。三、不变真如与随缘真如。前者乃随顺万象差别之诸法,而不失真如之自性;后者则不囿于自性,而随染、净之缘各生染、净之法。见《大明三藏法数》卷五。四、有垢真如与无垢真如。垢指烦恼染法之意,以其有无而区别真如。见《大乘止观法门》卷二。
【二种涅槃】即有余依涅槃与无余依涅槃。依者,有漏之依身。烦恼永尽,已断生死之因,然犹余有漏依身而色心相续,称为有余依涅槃;更灭依身无所余者,称为无余涅槃。此二种涅槃,同为一体,然无余依涅槃,在于有漏依身命终之时。
【二种无漏因果】即无漏因与无漏果。《大般涅槃经》卷十二载,指二乘之人,由修戒定慧之因,能断三界生死苦果,则戒定慧三学为无漏之因;二乘之人,既断三界生死逼迫之苦,证真空涅槃寂灭之乐,此涅槃即无漏之果。无漏因即四圣谛中的道谛,无漏果即四圣谛中的灭谛。
【二种资粮】即福德、智德二种资粮。以此二德为资益己身之粮,得证佛果,故称资粮。一、福德资粮,谓布施、持戒等之善根功德,即六度中之前五度。二、智德资粮者,谓修习正观而勤求妙智者,如第六度即是。见《大明三藏法数》卷七。
【二种熏习】即相分熏与见分熏。唯识家谓七转识熏习第八识种子时,七转识的四分中,所缘的相分熏自分的种子及本质的种子,称为相分熏。熏习能缘的见分及自证分、证自证分之种子于第八识内,称为见分熏。换句话说,见分熏偏重于主观方面,相分熏偏重于客观方面。
【二种转依】修唯识行的菩萨,要证得大菩提大涅槃二种胜果,一者要历经十地的修行,这是所经的位次。二者修十种胜行(十波罗蜜),这是所修的因。三者断十重障,这是所对治的断法。四者证得十种真如,这是所观照之理。而后始可证得二种转依。成唯识论卷十曰:‘云何证得二种转依,谓十地中,修十胜行,断十重障,证十真如,二种转依,由斯而得。’
【二障】又作二碍,即烦恼障与所知障。这是唯识学上对贪、嗔、痴等诸惑,就其能障碍成就佛果的作用所作的分类。烦恼障、由我执而生,是俱生起的迷执;所知障、由法执而生,是分别起的迷执。
【二增菩萨】修唯识行的菩萨,无论顿机或渐机,又各有二类,一者智增菩萨,二者悲增菩萨。智增、是智慧增上,此类菩萨,断惑证理的自利行较多,而普化有情的利他行较少;悲增、是大悲增上,此类菩萨,以利化有情的悲愿较多,不欲速证菩提,而久住生死苦海,利益有情。
【二谛】指真谛与俗谛,并称真俗二谛。谛者真实不虚之理,真谛又作胜义谛、第一义谛,即出世间的真理。俗谛又作世俗谛、世谛,即世间的真理。《南海寄归内法传》卷四谓,世俗之事乃覆蔽世间的真理,故俗谛又译作覆俗谛、覆谛。二谛的意义于大小乘诸经论所说不一,今仅举唯识宗的二谛如下:窥基于所著《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二,将《瑜伽师地论》卷六十四所举的四种世俗谛,与《成唯识论》卷九所说的四种胜义谛,归纳成‘四真四俗’(四胜义四世俗)之四种二谛,此称之为‘四谛二重’。四谛二重的世俗谛,是世间世俗谛,道理世俗谛,证得世俗谛,胜义世俗谛。四谛二重的胜义谛,是世间胜义谛,道理胜义谛,证得胜义谛,胜义胜义谛。见‘四谛二重’条。
【二缚】唯识宗所称的二缚,指的是相缚与粗重缚。一、相缚,所缘的相分拘碍能缘见分的心,使不得自在,不了境相如幻。慧沼的《成唯识论了义灯》卷五,列举有三种,或以一切相分皆相缚,或唯有漏之相分即相缚,或以行六度时执三轮之相为相缚。并解相缚之体,有所知障与烦恼障。《百法问答钞》卷六分其体为正、助,若正相缚之体,唯有我执;若助相缚之体,并通法执。二、粗重缚,其性无堪任,非调柔细轻,故称粗重。即其性刚强深重,能缚有情身心于生死,或使之不了如幻者,皆称为粗重缚。
【二转依果】修唯识行,于第十地满心,金刚喻定现前时,此时即断尽烦恼、所知二障种子,转得二种殊胜妙果。即转烦恼障得大涅槃,转所知障得大菩提。此即二转依果,又称为二种胜果,略称二转依、二转。见《成唯识论》卷十。
【二类种子】唯识宗立论,第八阿赖耶识储藏万法种子,此种子依性质说,分为有漏种子和无漏种子二类。一者有漏种子,这是能产生世间现象的种子,亦即三界六趣受生死的种子。此中又有名言种子、我执种子、 有支种子之分。二是无漏种子,这是能生菩提之因的种子,亦即入见道位乃至阿罗汉、佛果位的出世种子。无漏种子又分为生空无漏种子、法空无漏种子、二空无漏种子。《成唯识论》卷二曰:‘诸种子者,谓异熟识所持一切有漏法种,此识性摄,故是所缘。无漏种子虽然依附此识,而非此识性摄,故非所缘。’这是说,一切有漏种子为第八阿赖耶识之识体所摄持,且为第八识见分所缘,故称‘故是所缘’;而无漏种子虽然也依附于阿赖耶识,但并不是阿赖耶识的识性所摄,故不是此识所缘。无漏种子是能生菩提之因的种子,此有三种,一者生空无漏种子,即我空无漏,此属见道位无漏种子。二者法空无漏,此属修道位无漏种子。三者二空(我空、法空)无漏种子,此为无学道无漏种子。
无漏种子依于异熟识之自体分,而非异熟识性所摄持。以无漏种其性唯善,不是无记性,故不与异熟识之体性相顺,体性既不相顺,故此无漏种子与异熟识体性不可相即。无漏种子依于异熟识之自体分,以非异熟识所摄持,亦不为异熟识之见分所缘。有漏种子即生起诸种现象,三界六趣受生死的种子。此有三种,一者名言种子,二者我执种子,三者有支种子。种子又名习气,即是现行熏习的气分。《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二曰:‘云何略说安立种子?谓于阿赖耶识中,一切诸法遍计自性妄执习气,是名安立种子。’
【二边】是指离中道的两极端,惟各书有解释不尽相同。《中论》卷四谓二边指有、无,或常、无常;《顺中论》卷下指为常、断;玄奘所译的《摄大乘论世亲释》卷一,指为增益、损减;《止观辅行》卷三则指为空、假二边。
【二变】即因缘变与分别变。据成唯识论卷二载,有漏之识变可分为二:一、随因、缘之势力而变,称为因缘变。二、随分别之势力而变,称为分别变。前者必有用,后者仅为境。参阅‘因缘变’、‘分别变’条。
【七十七智】《瑜伽师地论》卷十载:何因缘故,依止缘起,建立七十七智耶?所谓七十七智,是在十二缘起的各支中,除无明外,于其余十一支,各就三世顺逆及法性常住观察之智。每支各具七智,合为七十七智;七智乃先观今之缘生而有老死,为知生缘老死智,次观非无缘生而有老死,为知非不生缘老死智,如是就过去、未来亦各作顺逆二观;又遍知生起法,而知有佛无佛,法性常住,是为法住智。如此十一支中,以‘生’支为例,其七智为:知生缘老死智、知非不生缘老死智、知过去生缘老死智、知彼(过去)非不生缘老死智、知未来生缘老死智、知彼(未来)非不生缘老死智、法住智。其余十支亦各具同样的七智,总为七十七智。见《瑜伽师地论》卷八十八。
【七十五法】此为小乘俱舍宗对一切法的分类。俱舍宗认为:一切事象可分七十五种,归之为五大类,即:第一类,色法十一种:一、眼根,二、耳根,三、鼻根,四、舌根,五、身根,六、色境,七、声境、八、香境,九、味境,十、触境,十一、无表色。其中前五者能发识取境,故称五根;次五者为五根所缘之境界,故称五境;无表色系依身、口发动之善业与恶业,为生于身内的一种无形色法,乃感苦、乐果之业因,具防非止恶修防善止恶的功能。
第二类,心法一种:即依根而生,觉知外境的总作用,指六识心王。
第三类,心所有法四十六种,又分遍大地法、大善地法、大烦恼地法、大不善地法、小烦恼地法、不定地法六位。此四十六法皆随附于心法而起,故称心所有法。即:一、遍大地法十种:、受,领纳苦、乐、舍三境的作用。想,想像事物的作用。思,造作诸业的作用。触,对境的作用。欲,希求的作用。慧,拣择善恶法的作用。念,记忆不忘的作用。作意,令心、心所警觉对境的作用。胜解,明了事理的作用。三摩地,又作定,令心心所专注一境而不散的作用。此十法通于善、不善、无记一切心王而起,故称遍大地法。二、大善地法十种:信,令心、心所澄净的作用。不放逸,止恶行善的作用。轻安,使身心轻妙安稳的作用。行舍,令身心舍离杂执著诸法之念,而住于平等的作用,为行蕴所摄之舍。惭,于所造罪,生起羞恶之心。愧,于所造罪,生起廉耻之心。无贪,不贪著顺境的作用。无嗔,于逆境不起忿怒的作用。不害,不损恼他的作用。勤,精进修习诸善法的作用。此十法与一切之善心相应而起,故称大善地法。三、大烦恼地法六种:无明,以愚痴为性。放逸,于恶法放逸的作用。懈怠,于善法不勇悍的作用。不信,令心不澄净的作用。惛沈,令心沉重的作用。掉举,令心轻浮的作用。此六法常与恶心及有覆无记心相应,故称大烦恼地法。四、大不善地法二种:无惭,不自羞恶的作用。无愧,不顾廉耻的作用。此二法与一切之不善心相应,故称大不善地法。五、小烦恼地法十种:忿,令起怒相的作用。覆,隐藏己过的作用。悭,于财施、法施等,不能惠施的作用。嫉,妒忌的作用。恼,坚执恶事而恼乱身心的作用。害,损恼他人的作用。恨,于忿境结怨不舍的作用。谄,令心、心所邪曲不直之作用。诳,欺他不实的作用。憍,心贡高而傲他的作用。此十法唯为修道所断,仅与意识之无明相应,且其现行各别,而非十法俱起,故称为小烦恼地法。六、不定地法八种:寻,寻求事理的粗胜作用。伺,伺察事理的细性作用。睡眠,令心心所昏昧的作用。恶作,思念所作之事而令心追悔的作用。贪,贪爱顺境的作用。嗔,于逆境嗔恚的作用。慢,使心高举而凌他的作用。疑,使于谛理犹豫不决之作用。此八法不入前五位,广通善、恶、无记三性,故称不定地法。
第四类,心不相应行法十四种:一、得,令得诸法于身的实法。二、非得,令诸法离身的实法。三、众同分,各随其趣,而使得同一果报的实法。四、无想果,于无想天中令心、心所皆灭的实法。此为外道所执著的涅槃。五、无想定,乃为得无想果所修得的无心定。六、灭尽定,不还或阿罗汉之圣者,为止息暂时所入之无心定。七、命根,维持寿命的实法。八、生,令诸法生起的实法。九、住,令诸法不迁的实法。十、异,令诸法衰异的实法。十、灭,令诸法消尽的实法。十二、名身,色声等之名。十三,句身,诸法无常等之章句。十四、文身,名与句所依之文字;二个以上,故称为身。此十四法为非色非心之法,而不与心相应,故称为心不相应行法。
第五类,无为法三种:一、择灭无为,依正智简择力而得的寂灭法。二、非择灭无为,非依正智简择力,但依缺生缘而现的寂灭法。三、虚空无为,以无碍为性,容受万物而遍一切处。此三法无生、住、异、灭四相之作为,故称无为法。见《俱舍论》卷四。
【七分别】唯识家将心识的认知作用,分为有相、无相、任运、寻求、伺察、染污、不染污等七种分别。《瑜伽师地论》卷一所载:有相分别,谓于过去所受之义,诸根成熟而善于名言者所起的分别。二、无相分别,谓随过去所引者,及婴儿等,不善于名言者所起的分别。三、任运分别,谓于现前之境界,随境之势力,任运而转者所起的分别。四、寻求分别,谓观察寻求诸法所起的分别。五、伺察分别,谓于已所寻求、已所观察者,复加以伺察安立所起的分别。六、染污分别,谓因顾恋过去,希乐未来,执著现在所起的分别。例如恚分别、害分别,或与烦恼、随烦恼中任何一法相应所起的分别,皆属染污分别。七、不染污分别,例如善、无记等法即属之。谓出离分别、无恚分别、无害分别,或与信等任何一善法相应所起的分别。见《成唯识论了义灯》卷五。
【七因明】这是因明学用语,印度古因明论师弥勒所立,为有关论议要件的七种规定。即论体性、论处所、论所依、论庄严、论堕负、论出离、论多所作法等七种。见《瑜伽师地论》卷十五。
【七地断障证真】十地中远行地的菩萨,加修一切菩提分法,悟空、无相、无愿三昧,即断细相现行(于一切法执有缘生及执无相)障,证法无别真如(了种种教法,同一真如,而无别相)。参阅‘十地’条。
【七界】七界又称七心界、七识界。即十八界中,于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识外,再加上六根的意根。于十二处中,意根收摄其他六识,成为意处一者。又于十八界中别说六识,意根仅存其名,于六识外并无别体,即摄于六识中。故知‘七界’一词,虽有七之名,实质仅为一或六。其所以于六识外别加意根,而立七界之说者,说一切有部主张,自性不知自性,为不许二心并起,故仅说六识心王,则自知之‘心’的自觉层面必隐没,而欲说明此一自觉层面,故以时间前后采自性知他性之说,且于六识之外,另立一意根为六识于过去所落谢者。此说见《俱舍论》卷一。
【七真如】《解深密经》卷三、卷六载:七真如又作七种如如,即:流转真如,又作生真如、轮转如如,若随相而言,生死流转非以自在等为因,即由分别、依他之因缘而起,此乃真实不虚。实相真如,又作相真如、空相真如,指于一切法上之人法二无我所显的实相。三、唯识真如,又作了别真如、识真如,若随相而言,指无漏唯识的观智。四、安立真如,又作依止真如、安立真实,即苦圣谛,若随相而言,乃我、我所之所执处,指器世间、众生世间。五、邪行真如,又作邪行如如、邪行真实,即集圣谛,若随相而言,为苦因之渴爱。六、清净真如,又作清净如如,清净真实,即灭圣谛,乃烦恼、所知二障永灭的毕竟清净。七、正行真如,又作正行如如、正行真实,即道圣谛,谓苦灭之道,如八正道等。见《解深密经》卷三。
【七种憍】《瑜伽师地论》卷二载:七种憍为无病憍,少年憍,长寿憍,族姓憍,色力憍,富贵憍,多闻憍。
【七慢】这是由根本烦恼慢心所开展而来。七慢是:一、慢,对于不如我的,我轻慢他,这叫‘于劣计己胜’;对于和我相等的,我轻慢他,这叫做‘于等计己等’。二、过慢,对方和我相等的,我以为胜过他,这叫做‘于等计己胜’。三、过过慢:对方胜过我的,我不承认,反说我胜过他甚多,这叫做‘于胜计己胜’。四、我慢:执著于五蕴和合的身心,为我与我所,因而骄傲自大,叫做我慢。五、增上慢:修行者‘未得言得,未证言证。’这叫做增上慢。六、卑劣慢:自甘卑劣的人,对于胜过他的人,以为:‘胜过我又该如何?’别人学佛修道,他以为:‘我不信佛,还不是照样过日子?’此为自甘卑劣之慢。七、邪慢: 于慢上起邪见,自己无德,反说︰‘佛菩萨也不过如此’。甚至于不信因果,毁谤三宝,这叫邪慢。
【七随眠】《俱舍论》卷十九载:七随眠即贪、嗔、痴、慢、疑、见等六随眠中,将贪随眠分为欲贪、有贪二种,合之为七随眠。此又称为七使。随眠者,是根本烦恼的异称,随逐有情而起,且其行相微细,故称随眠。欲贪者,于欲界贪著外在五欲妙境;有贪者,为上二界之贪,即贪著上二界之定及依身,故称有贪。
下一页 尾页 共17页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