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交点附近发生的时候,就会发生一次月食和日食。平均每年要发生四五次(偏食、环食、全食),不过它们只能从一个特定的点上才能看到。这些食在习惯上被说成是有害的,因为人们担心太阳(或月亮)会被吞噬后一去不返了。在现代占星术里,对一次食的分析要看它相关的交点(北方或南方),它所在的宫,甚至它产生时的度数,也要重视当时天空的总体特征。例如1999年8月11日的食,尽管它伴随着一个能够强烈地凝聚某些压力的行星的大直角,但是由于发生在北方的交点上,因此对于人的意识来说就是一种深刻演变的象征。与只注意事件的占星家们的看法相反,它表明了一个集体发展的时机,而没有预示任何灾难。
小行星
小行星凯龙(大概是一颗彗星的残余物)以著名的半人马为名,有一个50来年的公转周期。它的轨道偏离轴心而且延长,与土星的轨道相交,几乎达到了天王星的轨道。人们把凯龙看成是象征超越和现代性的遥远的行星(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与象征人的机能的可见行星之间的联系。在天象里,凯龙同时代表指导者,传授者,教育者和解惑者。人们利用其他四颗小行星,即属于火星与木星之间的“带”的维斯太(灶神),帕拉斯(智神),刻瑞斯(谷神)和朱诺(婚神),有着接近于室女座和水星的相近的象征体系。但是这些新成员的复杂性限制了它们的用途。
黑月
黑月与月球轨道的第二个中心(月食)相符,从地球中心说的观点来看与月球远地点重合。它公转一周的时间为九年。月球轨道的第一个中心是地球,黑月象征性地代表着我们这个行星的看不见的对称物。在天象里,它象征不能说的话,没有接受的经验,甚至在被压迫体验以前就在无意识中被压抑的情感。正因为如此,它才令人想起由于否认和否定而造成的意识的消失。它的方位(和它在同方位的行星)显示出一些有时会突然消失(个性的缺点)的功能或能力。黑月是被压迫存在抛弃的隐藏的一面,是阴影的象征,常常与创伤性的性经验联系在一起。作为表示因果报应的点,他与南方的交点一起指明了一些未经调节的境遇。在另一种方法里,它代表一代代相传的幽灵,直到其中一个使他们消失为止。
份
作为阿拉伯占星术的遗产,份是运星和某些行星的经度相加或相减计算出来的点。它指明了实现的手段。到现在还经常使用的命运份(一个被记录在一个周期里的叉号),是把运星和月球的经度相加,再减去太阳的经度而得到的。它的方位指出的不是命运,而是达到人间幸福的方式。其他的份则用得越来越少。
不同的潮流
据说有多少占星家就有多少种实施占星术的方式,这种说法并没有错。不过除了一切全国性的倾向之外,还可以从中得出一些普遍的倾向,它们在某些方面互相吻合,但是在研究的问题、解释的方法和运用的技巧方面有所差别。
事件占星术
它试图遇见未来的时间。总的来说它是决定论的,不言而喻,它认为人面对他的命运无能为力,似乎命运于人无关。由于大众传媒的推广,实际上,它受到了反对者们对占星术的最激烈的批判。
精神分析占星术
一种可以说是法国特有的专业,即把占星术用于精神分析学的见解,尤其是弗洛伊德和拉康的学说。安德烈?巴尔波特是这方面的推动者和在法国的代表。弗洛伊德学说的不同阶段、各种情结和癖性,都可以用来与行星和宫进行比较。
性格占星术
它接近于精神分析占星术,主要是根据诞生时的天象来分析人的性格和行为。往往在招聘人员时使用。
人道主义占星术
它源自美国的戴恩?鲁迪亚尔,强调人在一种具体的社会背景里的地位。在欧洲,亚历山大?吕佩蒂是它的出色的“使者”,现在接替他的是马里埃夫?卡维涅克。
医学占星术
运用这种方法的是自然疗法医生、动物磁气疗法施行者和江湖医生,它可以使医学更为全面,特别是在预防和选择疗法的层次上,受到了全体医务人员的反对。能量医学的专家埃里克?马里埃,研究过帕拉塞尔斯的炼金术医学。
科学占星术
它试图在统计学的基础上证明和检验占星术的依据,因此倍受科学家们的抨击。RAMS(以科学方法研究占星术)小组和生物学家苏泽尔?菲佐-布里施(法国科学研究中心名誉博士)领导着专门的、特别是对于与双子宫的研究工作。
宇宙生物学占星术
它以关于人的能量的见解为基础,是由雷恩尔德?埃贝坦发展起来的,强调遗传的、社会学的和环境的因素对于人的演变的重要性。
心灵占星术
它按照东方和西方的不同派别来掌握人的心灵尺度,有许多思潮是以它为参照的。在神智学者当中,阿里斯?巴伊雷在这方面写了大量的著作。
因果报应占星术
它经常与心灵占星术联系在一起,探索的是因果报应对现世生活的影响。它有丰富的内容来解释一种境遇的原因,但是由于只看过去而受到一些局限。它是由多罗泰?凯施兰?德?比兹蒙引入法国的。系谱占星术以同样的敏感性研究世代相传的家族经验对于个人的影响。
灵感占星术
它把占星术、心灵和/或鬼魂传话联系起来,把直觉与技巧结合起来制定天象。包括本文作者在内的一些人正在进行这方面的实践。
世界占星术
这种传统的方法关心的是世界的演变、战争之类的重大事件、灾难,也有革命、和平条约。在英国,查尔斯?
哈维和尼古拉?凯姆皮恩撰写了这方面的著作。
另附:国内优秀占星网站及BBS
target=_blank>http://www.12sign.cn<U>[font color=#0000cc]/?u=1923[/font]</U>
http://bbs.12sign.cn/?u=1923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 编辑词条
参考资料:
1.《占星术》
2.《占星术指南》:克利斯托夫?比西安。一份相当完整的书目,一些经过测试的软件,以及杂志,联系地址和文章。
3.astroguide.online.fr
4.中国占星术:恩古耶恩?恩戈克?拉?奥。资料丰富,完整,赏心悦目,您会从中发现许多能帮助了解中国占星术的关键问题。
5.www.asiaflash.com
6.占星学:克里斯蒂娜?格勒纳尔。什么是占星术?占星术基础课程,当月的天空。您可以直接提出问题。预测和实习。
7.www.astrologiq.com
8.奥雷亚斯:软件,著作,联系地址,有趣的超级文本。
9.www.aureas.org
10.居拉:帕特里斯?基纳尔。进入大学的占星术《宣言》文章,常年的超级文本联系地址。一个高层次的好网站。
11.cura.free.fr
12.法语占星家联合会:展示占星术的另一种形象。联系地址,文章,年鉴。
13.home.worldnet.fr/fdaf/
14.伊西斯:向未知事物和心灵开放的法语大门,资料丰富,一份包括所有涉及未知事物、心灵、特异现象或宗教的法语网站的年鉴。
15.myweb.worldnet.fr/dhuicq/isis
16.拉姆斯网站:科学的、统计学的占星术。
17.www.aureas.org/rams/defaule.htm
18.全域网站:讨论会。远距离授课。
19.www.univers-site.com/accueil.html
20.英语
21.美国占星家联合会:美国联合会的网站,一些联系地址,著作,内容丰富。
22.www.astrologers.com
23.www.whatsonthe.net/astromks.htm
24.www.astrology-world.com
25.www.astrologer.com
26.www.montainastrologer.com
27.zodiacal.com
28.pages.prodigy.net/astrology/astrolog.htm
29.www.answers.com/Astrology
30.Public Attitudes and Understanding. www.nsf.gov/statistics/seind06/c7/c7s2.htm
31.Dean and Kelly. Is Astrology Relevant to Consciousness and Psi?.
32.Shawn Carlson. A double-blind test of astrology. Nature, 318, 419 - 425 (05 December 1985).
33.The Astrotest - Correlation. Northern Winter, 1996/97, 15(2), p. 14-20.www.skepsis.nl/astrot.html
34.Robert Matthews. "Comprehensive study of 'time twins' debunks astrology", London Daily Telegraph, 2003-08-17.
35.Dean, Geoffery. Artifacts in data often wrongly seen as evidence for astrology.www.rudolfhsmit.nl/d-arti2.htm
36.Peter, Hartmann; Reuter, Martin; Nyborg, Helmut (2006).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ate of birth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personality and intelligence: A large-scale study".
【陨石坑】 [本章字数:4568 最新更新时间:2008-05-04 04:40:03.0]
----------------------------------------------------
陨石坑(meteorite crater)
陨石体高速撞击地表或其他天体表面所形成的坑穴。又称陨石冲击坑。在月球、水星、火星上,陨石坑是很普遍的现象。大的陨石坑又称环形山。
地球上所发现的陨石坑比较稀少,这是由于侵蚀作用以及古老地貌被较年轻沉积物充填,使古老陨石坑不易辨认或已消失,如加拿大地盾上的陨石坑。
地球上已被确认的大陨石坑中,以美国的亚利桑那梅蒂尔坑(过去曾称坎扬迪亚布罗坑)最有名。 坑的直径约1240米,深170多米,坑的周围比附近地面高出约40米。根据考察,这一陨石坑是2万年前,由一直径约60米、 重约10万吨的陨石体以约20千米/秒的速度撞击地面形成的,地球上最大的陨石坑是俄罗斯西伯利亚的波皮盖坑,直径约100千米。
海南白沙县陨石坑:直径3.7公里,其坑唇墙的形态皆完好。此坑是我国发现的第一个陨石坑,比著名的美国亚力桑那坑和前苏联的爱沙尼亚的年代都久,乃是距今70万年前一颗小行星坠落此处爆炸形成。此坑对研究古环境的变迁、古生物的演化都具有重要意义,是科学家考察旅游的好地方。海南著名的白沙绿茶便产于此地。该茶色泽光润,香浓味永,十分耐泡,且营养成分高,或许是吸收陨石坑灵气之故。目前,这里尚待建设旅游配套设施。
陨石体高速撞击地面或其他天体表面时产生冲击和爆炸,使岩石熔融和气化,并抛射出基岩物质而形成的凹坑。也称陨石冲击坑。在一些行星和卫星,如月球、水星、火星及其卫星表面上的大陨石坑,又称环形山。由于大的地外物体穿过大气层时减速不大,因而其撞击效应是很强的。
根据对陨石坑现场的实际调查和对主要造岩矿物冲击效应的研究,结合核爆炸和人工冲击模拟试验研究的结果。判定陨石坑的主要标志有:
①陨石坑一般为圆形构造。目前对地表数十个陨石坑探测的结果表明,它们多为圆形构造,较古老的坑由于受构造运动的影响也有呈椭圆形或腰子形的。
②大多数陨石坑都保存有较好的坑唇,即环形山坑缘。它是由抛射物沿坑的边缘堆积而形成的。有一些陨石坑由于形成年代老,坑唇多被侵蚀掉,有时冲击坑本身也被剥蚀,因而不易被识别,但残留的强形变和震裂岩石为一圆形区域这一特点仍可被辨认。
③坑底结构较复杂。坑底的岩石在受到巨大陨石轰击后,由于应力释放而产生一定程度的回弹,故在一些大的陨石坑底部常出现中央隆起的状况;由于坑底岩石遭到破坏,使人工地震波的反射极不规则;重力法的测定结果表明,陨石坑为重力负异常,而火山喷发为正异常。此外,一个巨大陨石的轰击,有可能触发或控制深部岩浆的侵入,如加拿大著名的镍矿床所在地──萨德伯里构造已被证实为一个复合构造,其深部升上来的含矿岩浆重叠在大的陨石轰击构造之上。陨石轰击,触发深部岩浆上升并溢出地表充填于坑内的现象,在月球表面较常见,在地球表面亦有所见。
④常有陨石碎片或铁-镍珠球等残留物存在于冲击产物中。迄今为止,还从未在任何一个地表陨石坑中挖掘出陨石冲击体本身,然而在质量较小的陨石所轰击形成的坑内大都能找到它的残留物。如目前地表已找到陨石碎片的10多个冲击坑的直径都较小,一般只有几十到上百米,最大的亚利桑那陨石坑直径为1200米。质量大的陨石,由于它高速撞击地表后容易爆散和蒸发,极难在坑中找到其残片。如在直径为24公里的里斯坑(爆炸能量大于 10(焦耳)中至今仍未找到陨石的残留物。但不久前在坑底岩石的粒间裂隙内发现了铁-铬-镍(含少量硅和钙)的微细粒子及细脉,认为是由气化了的陨石冲击体经凝聚而形成的,这也是识别陨石坑的重要标志。
⑤角砾岩和震裂锥的存在大量的角砾岩,大都是杂乱无章地与不同的岩性碎屑混合在一起。这些角砾岩含有大量熔融的或部分熔融的玻璃质击变岩。冲击波通过某些岩石类型时,就产生震裂锥,单个锥体的大小,从小于1厘米到15厘米或更大,顶端稍钝,锥体项角一般为90°,表面有很多沟槽,呈马尾构造,锥体的顶端都有指向该冲击构造中心的趋势。在石灰岩、白云岩、石英岩、片麻岩和页岩等许多岩石类型中都观察到有震裂锥。目前在地表冲击位置上,包括萨德伯里构造、里斯和施泰因海姆盆地、弗林克里克等数十个冲击构造中都发现了震裂锥。现已证明,震裂锥本身已能作为陨石轰击的独特标志。
⑥矿物的冲击效应标志。造岩矿物均显示冲击效应。与陨石坑有关的矿物冲击效应为:第一,在非常高的应变率下,矿物发育有特征的微观和亚微观结构,如石英、长石、云母、辉石、角闪石、橄榄石的形变、微裂隙、微页理和扭折条带等构造,其中石英的和等多方向的微页理是冲击成因的独特标志。第二,在固态下的相转变,如石英转变为柯石英和超石英,以及转变为继形硅氧玻璃,石墨转变为金刚石等。第三,矿物的热分解、熔融以及出现流动构造,特别是在同一岩石中结晶体的玻璃体并存,如石英、长石已转变为玻璃相,而深色矿物仍保留晶质相。在强冲击情况下,玻璃体内的难熔矿物亦发生分解,如有的坑内钛铁矿、金刚石、铁板钛矿和斜锆石等已熔成液滴状。
研究陨石坑的意义:
①为地球月球、水星火星及其卫星表面圆形坑和环形山构造的陨石轰击成因假说找到依据,从而确定陨石坑的存在时间和分布情况。同时为研究巨大陨石的撞击,对地球和其他星球的形成,原始热和自转轴变迁的影响,以及为研究岩浆活动,突变事件和星球演化提供宝贵的资料。
②对矿物和岩石冲击变质的研究,将进一步丰富岩石学、矿物学、结晶学和高温高压地质学的内容,并为了解地幔物质性状和物理化学特点,即为地球深部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也可以从冲击效应特征推定岩石受轰击时的温度和压力历史,从而对于了解地面及地下核试验和人工爆破的威力,破坏半径,以及对工程防护和对金刚石等矿物的合成具有一定实用意义。
③由于巨大陨石轰击能引起地下岩浆上升、侵入和成矿,因而出现了把外来作用和地球深部作用联系起来的新成岩成矿理论。
④研究地表陨石坑的分布形态、锥度,特别是受轰击后的变质作用,可直接推断陨石下降时的方向、速度、质量、以及烧蚀破裂情况,为宇宙飞船软着陆提供依据。
世界上所有的陨石坑:
1.法国西南部的两个陨石坑
西南部的两个陨石坑的直径都在200~300千米之间,彼此之间的距离只有140千米。这两个陨石坑可能是2亿年以前同一颗小行星撞击的产物。 这可能是迄今为止撞击地球的最大的小行星。
2.美国亚利桑那的陨石坑
美国内华达州亚利桑那陨石坑。这个陨石坑是5万年前,一颗直径约为30~50米的铁质流星撞击地面的结果。这颗流星重约50万千克、速度达到20千米/秒,爆炸力相当于2000万千克梯恩梯(TNT),超过美国轰炸日本广岛那颗原子弹的一千倍。爆炸在地面上产生了一个直径约1245米,平均深度达180米的大坑。据说,坑中可以安放下20个足球场,四周的看台则能容纳200多万观众。
3.墨西哥尤卡坦陨石坑
墨西哥尤卡坦半岛契克苏勒伯陨石坑,直径有198千米。肇事者是6500万年前一颗直径为10到13千米的小天体。陨石坑被埋藏在1100米厚的石灰岩底下,先被石油勘探工作者发现,随即又被“奋进号”航天飞机通过遥感技术证实了它的存在。
4.俄罗斯通古拉斯陨石坑
俄罗斯西伯利亚通古斯地区有陨石痕迹。1908年6月30日,目击者看见一个火球从南到北划过天空,消失在地平线外,地平线上随即升腾起火焰,响起巨大的爆炸声。爆炸之后的几天里,通古斯地区的天空被阴森的橘黄色笼罩,大片地区连续出现了白夜现象。调查者相信这是一颗陨石撞击到西伯利亚所引起的爆炸。据推测,这颗直径小于60米的小行星或者彗星碎块闯入大气层,在距地面8千米的上空发生了爆炸。1947年2月12日,俄罗斯远东城市锡霍特发生与通古拉斯相似的大爆炸,发现了100多个陨石坑,收集到8000多块镍铁陨石,总重量23千克多。
5.中国陨石与陨石坑
1490年,我国就有陨石雨砸死上万人的记载。北京以北约200千米冀蒙交界的内蒙多伦地区,有一个超大规模的坑状地形,极有可能就是陨石坑。这个坑具有同心环状的“波脊丘”,一个直径为170千米的外环和一个直径为70千米的内环,大约形成于一亿三千万年前。1976年3月8日,我国吉林省吉林市近郊发生了大规模的陨石雨,陨落区直径70多千米,面积在400~500平方千米之间,共收集到陨石100多块,总重2.6千克以上,其中“吉林1号”陨石重1.77千克。是世界上第二大陨石坑。
6.戈斯峭壁(Gosses Bluff)
澳大利亚探险家戈斯于一八七三年发现了戈斯峭壁。最早光顾这个陨石坑的是生活在澳大利亚荒漠中的土著,坑中的营地遗址留下了他们当年活动的痕迹。像大多数类似的陨石坑一样,戈斯峭壁也有从中心向四周辐射的地质裂缝。根据科学家对该坑形成的研究,证实它是在一亿三千万年前,遭受来自太空的撞击形成的,撞击物体速度极快,但密度相对较低,因而推测是彗星(由固体二氧化碳、冰块和尘埃组成)而非小行星陨石。
最初的陨石坑直径大约二十千米,而现在由戈斯峭壁围合的坑径只有4千米,是中心坑,外围的在亿年漫长的岁月里早已被侵蚀掉了。在坑的外边缘有两道坚硬的砂岩峭壁,高出平原地面一百八十米,它也是在那次彗星撞击中形成的。地下探测表明,与之相同的岩层在地下二千米的深处,可想而知当年的撞击有多么强烈。
7.南极
有科学家提出,南极大陆极点附近的冰下有一个直径240千米,深800米的陨石坑。六、七十万年前,一颗小天体从这里击中地球,地轴方向和地球自转速度因此发生了改变。研究者已在南极冰盖上发现和回收到2.3万块陨石样品。
8.塔吉克斯坦Kara Kul陨石坑
这个临近阿富汗边界,在帕米尔高原上的陨石坑大约在1千万年前形成,直径45千米。
9.加拿大的Clearwater Lakes陨石坑
这是一对孪生陨石坑,形成在2亿9千万年以前,可能是由分裂成两块的小行星同时撞击而成。陨石坑西面的那个直径32千米,东面的那个直径22千米。
10.加拿大的Manicouagan陨石坑
陨石坑有明显的被冰面覆盖的环状湖。这个陨石坑有100千米直径,形成在2衣1千万年前。
11.澳大利亚的Walf Creek陨石坑
位于北部沙漠中心。直径875米,形成于30万年以前,是一个比较年轻的陨石坑。坑边高度位25米,坑的中心深度为50米。陨石坑里至今还有铁陨石氧化后的残余物质,以及高温下沙粒熔化形成的玻璃物。
12.非洲乍得湖的Aorounga陨石坑
直径17千米,形成于2亿年前。从高空拍摄的这张图片,可以看出多次撞击形成的一系列陨石坑痕迹。
13.纳米比亚的Roter Kamm陨石坑
直径2.5千米,形成于500万年以前。
14.德国的陨石坑ries
有1500万年历史,现在已是一片茂盛的农田
15.南非的vredefort陨石坑
其直径达到了3万多米,其年代约为20亿年</CA>
【超新星】 [本章字数:5339 最新更新时间:2008-05-04 04:50:42.0]
----------------------------------------------------
超新星的概念
超新星:英文supernova,也称:nova。
当恒星爆发时的绝对光度超过太阳光度的100亿倍、中心温度可达100亿摄氏度,新星爆发时光度的10万倍时,就被天文学家称为超新星爆发了。一颗超新星在爆发时输出的能量可高达〖10〗^43焦,这几乎相当于我们的太阳在它长达100亿年的主序星阶段输出能量的总和。超新星爆发时,抛射物质的速度可达10000千米/秒,光度最大时超新星的直径可大到相当于太阳系的直径。1970年观测到的一颗超新星,在爆发后的30天中直径以5000千米/秒的速度膨胀,最大时达到3倍太阳系直径。在这之后直径又开始收缩。
根据现在的认识,超新星爆发事件就是一颗大质量恒星的“暴死”。对于大质量的恒星,如质量相当于太阳质量的8~20倍的恒星,由于质量的巨大,在它们演化的后期,星核和星壳彻底分离的时候,往往要伴随着一次超级规模的大爆炸。这种爆炸就是超新星爆发。现已证明,1572年和1604年的新星都属于超新星。在银河系和许多河外星系中都已经观测到了超新星,总数达到数百颗。可是在历史上,人们用肉眼直接观测到并记录下来的超新星,却只有6颗。
时间 方位 视亮度 观测、记录者
185 半人马座 比金星亮 中国
369 仙后座 比木星亮 中国
1006 豺狼座 比金星亮 中国、日本、朝鲜、阿拉伯
1054 金牛座 比金星亮 中国、日本、阿拉伯、印度 “中国超新星” 蟹状星云
1572 仙后座 与金星相同 布拉赫等
1604 蛇夫座 介于天狼星和木星之间 中国人和开普勒、伽利略等
出现超新星爆发这样的宇宙级“暴力事件”概率有多大呢?虽然在每个星系中这一概率是很小的,但由于现在能观测到很多河外星系,所以在每年中都能观测到相当多的河外超新星事件。可是,从1604年以来,在我们银河系中还没有再次观测到超新星。这可能是因为宇宙尘埃的存在遮挡住了出现在银河系的某个角落中的超新星的光芒。
超新星的分类
天文学家把超新星分为两种类型。两种类型的超新星在爆发时的光变曲线形状很不相同。Ⅰ型光变曲线的峰值很“锐”,绝对峰值光度约为太阳光度的100亿倍,爆发后变暗时速度缓慢;Ⅱ型光变曲线的峰值稍“钝”一些,绝对峰值光度约为太阳光度的10亿倍,爆发后很快变暗。
两类超新星的光谱也很不相同。在光度最大时Ⅱ型超新星的光谱中只有氢的а线(6。563*〖10〗^-7米)比较明显,大约1个月后会出现比较多的发射线和微弱的吸收线。Ⅰ型超新星在光度对大时出现宽的发射线和很强的吸收线,此后将出现氢а线和电离钙线。Ⅱ型超新星比Ⅰ型超新星出现的概率要高些。
根据现在的超新星理论,Ⅰ型超新星来自质量相当于太阳质量的恒星,至于为什么太阳质量大小的恒星也会发生超新星级的爆发,这至今还是一个谜。一种解释是它来自双星系统。如果双星系统的一颗子星是质量大到接近上限的白矮星,当另一颗子星的物质冲向白矮星并坠落其上时,就可能发生规模极大的爆炸,这时白矮星会升级而变成中子星。这种过程可以产生超新星级的巨大能量。Ⅱ型超新星则来自质量比太阳质量大得多的恒星,比如来自质量相当于10~100倍太阳质量的恒星。爆发前它们已经演化到了红巨星阶段,爆发就发生在红巨星的星核中。由于质量的巨大,在红巨星膨胀到相当于太阳系这样大时,其星体的温度还很高;它的外层大气的密度也近乎均匀一致。这些条件使得爆发时的冲击波能够以恒定的速度从星核传输到表层,光度最大时表面温度可能达到10000开,抛射物质的速度达到5000千米/秒。这正是观测到的实际情形。
超新星产生的冲击波携带着星壳物质冲向更远处的星际介质,物质间的碰撞“点亮”了原有的和新形成的星际介质,使它们发出光芒。这就是我们在夜空中观测到的超新星遗迹。其中著名的一个是在天鹅座中的圈状星云。
观测极其意义
除了在可见光区观测到的超新星遗迹外,通过专门用来观测来自太空的X射线的人造卫星“爱因斯坦天文台”,人类发现了不少天上的X射线源,其中有30个以上是X射线超新星遗迹。1572年出现的隆庆彗星即第古新星,就留下了X射线遗迹。超新星冲击波使得星际介质温度高达几百万开并辐射出强烈的X射线。这是一颗典型的Ⅰ型超新星。
使用射电望远镜可以发现仅由最稀薄气体构成的超新星遗迹。比如,是射电天文学家最先发现了仙后座A这一超新星遗迹,后来在光学波段也发现了它的极暗弱的对应体。
超新星爆发和宇宙线的产生也有一定的关系。星际介质中的粒子运动速度一般都在每秒几十千米范围内,但是也有某些特殊情况??有的粒子运动速度可以接近光速,这就是宇宙线。宇宙线是由一些物质粒子如电子、质子等组成的,在本质上完全不同于电磁波。一般说来,由于地球大气对宇宙线的吸收作用,有探测宇宙线必须到大气层之外。如果搭乘气球上升到50千米的高空,就可以用底片拍摄宇宙线的踪迹。只有极少数能量极高的宇宙线可以到达地球表面。但是,当高能宇宙线与地球大气发生作用时,会引发一种闪光效应,同时产生二级宇宙线,在地球表面探测二级宇宙线是相对容易的。
实验表明,一些能量较低的宇宙线受到太阳活动的影响。比如,太阳活动有一个11年左右的周期,而观测到的低能宇宙线也随着这个周期而有所变化。另外,当太阳活动增强时,会使得地球周围的磁场增强,从而使在地球上观测到的宇宙线活动减弱。相反地,宇宙线流量的最大值往往出现在太阳耀斑等活动最小的时刻。观测也表明,绝大部分宇宙线是来自遥远的宇宙深处的超新星爆发。
因为宇宙线常常会因为星际磁场的作用而改变运动方向,我们很难判断它的辐射源在哪里。但宇宙线在与星际介质发生作用时,会辐射出г射线;而г射线是电磁波,运动方向不再受磁场的影响。美国宇航局曾发射了专门观测宇宙г射线的人造卫星。观测结果表明,宇宙г射线的分布与发现的超新星的分布有很好的相关性。这就在很大程度上支持了宇宙线来自超新星爆发的观点。
超新星事件和新星事件还有一个本质性的区别,即新星的爆发只发生在恒星的表面,而超新星爆发发生在恒星的深层,因此超新星博爱法的规模要大的多。超新星爆发时散落到空间的物质,对新的星际介质乃至新的恒星的形成有着重要的贡献,但这些物质来自死亡恒星的外壳。
超新星的研究用途
超新星处于许多不同天文学研究分支的交汇处。超新星作为许多种恒星生命的最后归宿,可用于检验当前的恒星演化理论。在爆炸瞬间以及在爆炸后观测到的现象涉及各种物理机制,例如中微子和引力波发射、燃烧传播及爆炸核合成、放射性衰变及激波同星周物质的作用等。而爆炸的遗迹如中子星或黑洞、膨胀气体云起到加热星际介质的作用。
超新星在产生宇宙中的重元素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大爆炸只产生了氢、氦以及少量的锂。 红巨星阶段的核聚变产生了各种中等质量元素(重于碳但轻于铁)。而重于铁的元素几乎都是在超新星爆炸时合成的,它们以很高的速度被抛向星际空间。此外,超新星还是星系化学演化的主要“代言人”。在早期星系演化中,超新星起了重要的反馈作用。星系物质丢失以及恒星形成等可能与超新星密切相关。
由于非常亮,超新星也被用来确定距离。将距离同超新星母星系的膨胀速度结合起来就可以确定哈勃常数以及宇宙的年龄。在这方面,Ia型超新星已被证明是强有力的距离指示器。最初是通过标准烛光的假定,后来是利用光变曲线形状等参数来标定化峰值光度。作为室女团以外最好的距离指示器,其校准后的峰值光度弥散仅为8%,并且能延伸到V> 30,000 km s-1的距离处。Ia 超新星的哈勃图(更确切地说是星等-红移关系)现在成为研究宇宙膨胀历史的最强有力的工具:其线性部分用于确定哈勃常数;弯曲部分可以研究膨胀的演化,如加速,甚至构成宇宙的不同物质及能量组分。利用Ia超新星可用作“标准烛光”的性质还可研究其母星系的本动。高红移Ia 超新星的光变曲线还可用于检验宇宙膨胀理论。可以预计由于宇宙膨胀而引起的时间膨胀效应将会表现在高红移超新星光变曲线上。 观测数据表明红移z处的Ia 超新星光变曲线宽度为z= 0处的 (1+z) 倍.这为膨胀宇宙理论提供了又一个有力的支持。某些II型超新星也可用于确定距离。II-P型超新星在平台阶段抛射物的膨胀速度与它们的热光度存在相关,这也用来进行距离测定。经上述相关改正后,原来II-P型超新星V波段的~1星等的弥散可降到~0.3 星等的水平,这提供了另一种测独立于SN Ia的测定距离的手段。此外,II型超新星的射电发射也似乎具有可定量的性质,如6cm的光变曲线峰与爆炸后6cm峰出现的时间存在相关,这也可用来进行距离估计。
电影《超新星》
导演 |Bouli Lanners, Yasuo Baba
主演 |Micha?l Abiteboul, Vincent Belorgey, Vincent Lecuyer, 三上博史, Tomoyo Harada, Kiwako Harada, Hiroyuki Okita, Hitomi Takahashi, 田中邦卫, Akira Fuse
类型 |喜剧 爱情
年份 |2005
地区 |法国
语言 |法语
片长 |97分钟
色彩 |彩色
电影介绍1
Dimitri是个房地产经纪人。他不喜欢自己的工作,而且和同事也相处得不好。偶然间他遇上凯丝,但这段感情似乎没有发展下去的空间......
电影介绍2
二十二世纪初,一艘医疗救生船“夜莺229号”正进行一次深层太空的例行巡视。在这艘寂静孤独的飞船里工作的有上尉A.J.马尔里,副手尼克.凡山特,主治医师官奇拉.艾凡斯,计算机工程师本.索特摩杰,医学家叶尔治.潘纳罗萨,以及丹尼克.罗德等六名成员。 巡视中,他们发现在距离他们上百万光年之外有一颗星体正爆发出奇怪的异类物质,几个人一时不知如何处置,就在此时他们接收到了一个紧急求援信号,尽管很危险,但是救援小组的成员没有选择,只有前往救援。 跌跌撞撞的飞船终于接近了那个爆发的中心地带,立刻他们被一个巨大的蓝色星体的引力牵制住了。在这里,他们营救上了一名神秘叵测年青男子卡尔.拉森,让大家不安的是他们感觉到这个人对飞船成员随时可能造成危险。而除此之外,夜莺号上的成员还要和那个巨大的宇宙引力作斗争。 飞船上的人们正在面临着死亡,幸存者必须摆脱这颗星体的引力返回银河系,因为,这颗巨大的超新星的爆发随时都有可能发生......
红巨星的存在是短暂的,恒星中心的能量最终会被全部耗尽,因为当核内的铁原子及其它重元素的比例达到一定程度时,核聚变将会停止, 从此,恒星中心开始冷却,它没有足够的热量平衡中心引力,结构上的失衡就使整个星体向中心坍缩,造成外部冷却而红色的层面变热,如果恒星足够大,这些层面就会发生剧烈的爆炸,产生超新星。大质量恒星爆炸时光度可突增到太阳光度的上百亿倍,相当于整个银河系的总光度。 恒星爆发的结果:(1)恒星解体为一团向四周膨胀扩散的气体和尘埃的混合物,最后弥散为星际物质,结束恒星的演化史。(2)外层解体为向外膨胀的星云,中心遗留下部分物质坍缩为一颗高密度天体,从而进入恒星演化的晚期和终了阶段。 中国古代天文学家观测到的1054年爆发的超新星的遗迹。在一个星系中,超新星是罕见的天象,但在星系世界内,每年却都能观测到几十颗。1987年2月23日,一位加拿大天文学家在大麦哲伦星云中发现了一颗超新星,这是自1604年以来第一颗用肉眼能看到的超新星,这颗超新星被命名为“1987A”
【客星】 [本章字数:763 最新更新时间:2008-05-04 04:51:34.0]
----------------------------------------------------
中国古代对天空中新出现的星的统称。主要是指新星、超新星和彗星,偶尔也包括流星、极光等其他天象。这类天体如“客人”一样寓于天空常见星辰之间,故谓之客星。在中国古代占星术中,客星常被分为瑞星和妖星两大类,前者预兆吉祥,后者预兆各种凶祸。
有关客星的记录
“客星”之名最早见于汉代,如《汉书?天文志》中记有:“元光元年五月,客星见于房。”这是公元前134年出现的一颗新星。
宋至和元年(公元1054年)出现在金牛座天关星附近的超新星,这应该是有关客星最著名的记录了。这颗超新星爆发后达两年之久才变暗。《宋会要》中记载道:“元年三月,司天监言客星没,客去之兆也。初,至和元年五月,晨出东方,守天关,昼见如太白,芒角四出,色赤白,凡见二十三日。”
明代《观象玩占》中说:“客星,非常之星。其出也,无恒时;其居也,无定所。忽见忽没,或行或止,不可推算,寓于星辰之间如客,故谓之客星”。
古代记载中的客星,主要是彗星、新星和超新星以及其他天象。古代占星书中又把客星分作五类,在《黄帝占》中称客星为:周伯、老子、王蓬絮、国皇、温星。区分标准是:“客星出,大而色黄,煌煌然”,称作周伯星;“客星出,明大,色白、淳淳然”,称作老子星;“客星出,状如粉絮,拂拂然”,称作王蓬絮星;“客星出而大,其色黄白,望之上有芒角”,称作国皇星;“客星出,色白而大,状如风动摇”,称作温星。
18世纪末,有人用望远镜在天关星附近,观测到一块形状犹如螃蟹的星云,取名蟹状星云。1921年有人发现这个蟹状云在不断向外膨胀,根据膨胀速度反推,计算出这块星云物质是大约900年以前从一个中心飞出来的,这个时间与《宋会要》的记载时间很是相符,位置也相近。经过许多天文学家的研究证明,蟹状星云正是1054年金牛座超新星的遗迹。
【变星】 [本章字数:2637 最新更新时间:2008-05-04 04:53:06.0]
----------------------------------------------------
概述
最有名的超新星
变星是指亮度有起伏变化的恒星。引起恒星亮度变化的原因有几何的原因(如交食,屏遮)和物理的原因(如脉动,爆发)以及两者都兼有(如交食加上两星间的质量交流)。一些恒星在光学波段的物理条件和光学波段以外的电磁辐射有变化,这种恒星现在也称变星。变星命名法由阿格兰德于1844年创立,每一星座内的变星,按发现的先后,在星座后用R?Z记名。按照亮度和光谱变化的不同,现在把变星分为几何变星、脉动变星和爆发变星三大类。在三个大类以下,又可再分为若干次型。脉动变星和爆发变星是物理变星,都属于不稳定恒星。
详细介绍
变星(variable star)
由于内在的物理原因或外界的几何原因而发生亮度变化的恒星。有些恒星虽然亮度没有变化,但其他物理性质有变化的或光学波段以外的电磁辐射有变化的也归入变星之列 ,如光谱变星、磁变星、红外变星、X射线新星等。
有些恒星的亮度变化肉眼就能发现,但大多数变星必须用一定的仪器、一定的观测技术才能发现 。照相测光和光电测光技术的应用,使变星数目迅猛增加,1985年开始陆续出版的第 4 版《变星总表》已收集了到1982年为止发现和命名的 28450颗变星和变光体。分光技术提供了变星物理性质的重要信息,不仅为发现变星,也为研究变化的原因提供了条件。但在已知变星中,做过光谱观测的仅占25%左右。
少数变星在发现亮度变化前已经定名,仍继续延用,此外,绝大多数变星都按国际通用的命名法命名 ,即用拉丁字母加上星座名作为变星的名字。对每一个星座,按变星发现的顺序,从字母R开始 ,一直到Z,然后用两个字母 ,从RR,RS起到ZZ,再用前面的字母AA,AB,……,一直到QZ,其中字母J完全不用,从第335个起,用V335,V336,……,加上星座名。
变星按其光变原因,可以分成内因变星和外因变星。前者的光变是光度的真实变化,光谱和半径也在变,又称物理变星;而后者的光度、光谱和半径不变,它们是双星,光变的原因是由于轨道运动中子星的相互掩食(称食双星或食变星)或椭球效应,外因变星又称为几何变星或光学变星。内因变星占变星总数的80%,又可分为脉动和爆发性质迥异的两大类。脉动变星占内因变星的90%,光变是由星体脉动引起的;爆发变星的光变是由一次或多次周期性爆发引起的。脉动变星和爆发变星又可以分成若干次型。变星的分类法随着人们认识的不断深化而逐渐改变,近年来发现越来越多的双星不仅是几何变星,也是物理变星。
变星种类繁多,涉及恒星演化的各个阶段,变星的研究必然促进恒星理论的发展;食变星为确定恒星的质量、大小等物理量提供了难得的机会;造父变星的周光关系为宇宙尺度提供了基本校准,新星、超新星的极大亮度可作为粗略的距离指针;变星分属于中介星族Ⅰ、旋臂星族、盘星族、中介星族Ⅱ和晕星族(见星族)五种不同空间结构次系,对银河系结构和动力学的研究也有重要意义。
物理变星
物理变星是指由本身物理原因(例如,由于辐射出来的总能量发生了变化)而引起亮度变化的恒星,这类恒星是不稳定恒星。在已发现的两万多颗变星中,大部分都是物理变星。亮度的变化是这类变星的重要特征,这可能是由于存在周期性脉动,不规则性的迸发,或者是发生巨大的毁灭性的爆炸等原因引起的。因此,物理变星又可分为许多类型。其中大多数为脉动变星,爆发变星。由于这类变星对科学研究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而且研究它们困难很大,因此,格外引起科学工作者们的重视。
食变星
有不少恒星,亮度会随时间变化,它们被称为变星,古代人把变星称为“客星”。变星光变的原因,一种是双星的两颗子星相互掩食,称为食变星(即食双星)。
∈潮湫堑囊桓鲎钣忻?睦?邮?a target=_blank href=/view/1024552.htm>英仙星座的大陵五星。它的光变在300多年前已经被发现。它离开我们106光年,光变周期等于2.9天。食变星的光变周期,也就是伴星绕主星转动的轨道周期。
在更多的情况下,变星的光变是出于内在原因,称为内因变星。内因变星,又可按光变的性质分为脉动变星和新星、超新星等。
脉动变星
脉动变星使星体程度不同地发生有节奏的大规模运动的恒星。这种运动最简单的形式是半径周期性地增大和缩小。在半径变化的同时,光度、温度等也随之发生变化。
脉动变星有很多类型,最典型的一类是造父变星,其代表是仙王星座中的造父一星。这颗变星的光变周期是5.4天,最亮时亮度为3.6等,最暗时亮度为4.3等。
新星
新星是亮度在短时间内(几小时至几天)突然剧增,然后缓慢减弱的一类变星,星等增加的幅度多数在9等到14等之间。由于新星在发亮之前一般都很暗,甚至用大望远镜也看不到,而一旦发亮后,有的用肉眼就能看到,因此在历史上被称为"新星"。
实际上,新星不是新产生的恒星。现在一般认为,新星产生在双星系统中。这个双星系统中的一颗子星是体积很小、密度很大的矮星(可以认为是白矮星),另一颗则是巨星(参看恒星的物理特征和死亡的恒星)。两颗子星相距很近,巨星的物质受到白矮星的吸引,向白矮星流去。这些物质的主要成分是氢。落进白矮星的氢使得白矮星"死灰复燃",在其外层发生核反应(参看恒星),从而使白矮星外层爆发,成为新星。
新星爆发以后,所产生的气壳被抛出。气壳不断膨胀,半径增大,密度减弱,最后消散在恒星际空间中。随着气壳的膨胀和消散,新星的亮度也就缓慢减弱了下去。
超新星
超新星是爆发规模更大的变星,亮度的增幅为新星的数百至数千倍(相当于再增加6至9个星等),抛出的气壳速度可超过1万千米。超新星是恒星所能经历的规模最大的灾难性爆发。
超新星爆发的形式有两种。一种是质量与太阳差不多的恒星,是双星系统的成员,并且是一颗白矮星(参看死亡的恒星)。这类爆发与新星的差别是核反应发生在核心,整个星体炸毁,变成气体扩散到恒星际空间。
还有一种超新星,原来的质量比太阳大很多倍,不一定是双星系统成员。这类大质量恒星在核反应的最后阶段会发生灾难性的爆发,大部分物质成气壳抛出,但中心附近的物质留下来,变成一颗中子星。
【脉冲星】 [本章字数:6978 最新更新时间:2008-05-04 04:53:48.0]
----------------------------------------------------
人们最早认为恒星是永远不变的。而大多数恒星的变化过程是如此的漫长,人们也根本觉察不到。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恒星都那么平静。后来人们发现,有些恒星也很“调皮”,变化多端。于是,就给那些喜欢变化的恒星起了个专门的名字,叫“变星”。
脉冲星,就是变星的一种。脉冲星是在1967年首次被发现的。当时,还是一名女研究生的贝尔,发现狐狸星座有一颗星发出一种周期性的电波。经过仔细分析,科学家认为这是一种未知的天体。因为这种星体不断地发出电磁脉冲信号,人们就把它命名为脉冲星。
脉冲星发射的射电脉冲的周期性非常有规律。一开始,人们对此很困惑,甚至曾想到这可能是外星人在向我们发电报联系。据说,第一颗脉冲星就曾被叫做“小绿人一号”。
经过几位天文学家一年的努力,终于证实,脉冲星就是正在快速自转的中子星。而且,正是由于它的快速自转而发出射电脉冲。
正如地球有磁场一样,恒星也有磁场;也正如地球在自转一样,恒星也都在自转着;还跟地球一样,恒星的磁场方向不一定跟自转轴在同一直线上。这样,每当恒星自转一周,它的磁场就会在空间划一个圆,而且可能扫过地球一次。
那么岂不是所有恒星都能发脉冲了?其实不然,要发出像脉冲星那样的射电信号,需要很强的磁场。而只有体积越小、质量越大的恒星,它的磁场才越强。而中子星正是这样高密度的恒星。
另一方面,当恒星体积越大、质量越大,它的自转周期就越长。我们很熟悉的地球自转一周要二十四小时。而脉冲星的自转周期竟然小到0.001337秒!要达到这个速度,连白矮星都不行。这同样说明,只有高速旋转的中子星,才可能扮演脉冲星的角色。
脉冲星
这个结论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因为虽然早在30年代,中子星就作为假说而被提了出来,但是一直没有得到证实,人们也不曾观测到中子星的存在。而且因为理论预言的中子星密度大得超出了人们的想象,在当时,人们还普遍对这个假说抱怀疑的态度。
直到脉冲星被发现后,经过计算,它的脉冲强度和频率只有像中子星那样体积小、密度大、质量大的星体才能达到。这样,中子星才真正由假说成为事实。这真是本世纪天文学上的一件大事。因此,脉冲星的发现,被称为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四大天文学重要发现之一。
脉冲星是20世纪60年代天文的四大发现之一。至今,脉冲星已被我们找到了不少于1620多颗,并且已得知它们就是高速自转着的中子星。
脉冲星有个奇异的特性??短而稳的脉冲周期。所谓脉冲就是像人的脉搏一样,一下一下出现短促的无线电讯号,如贝尔发现的第一颗脉冲星,每两脉冲间隔时间是1.337秒,其他脉冲还有短到0.0014秒(编号为PSR-J1748-2446)的,最长的也不过11.765735秒(编号为PSR-J1841-0456)。那么,这样有规则的脉冲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呢?
天文学家已经探测、研究得出结论,脉冲的形成是由于脉冲的高速自转。那为什么自转能形成脉冲呢?原理就像我们乘坐轮船在海里航行,看到过的灯塔一样。设想一座灯塔总是亮着且在不停地有规则运动,灯塔每转一圈,由它窗口射出的灯光就射到我们的船上一次。不断旋转,在我们看来,灯塔的光就连续地一明一灭。脉冲星也是一样,当它每自转一周,我们就接收到一次它辐射的电磁波,于是就形成一断一续的脉冲。脉冲这种现象,也就叫“灯塔效应”。脉冲的周期其实就是脉冲星的自转周期。
然而灯塔的光只能从窗口射出来,是不是说脉冲星也只能从某个“窗口”射出来呢?正是这样,脉冲星就是中子星,而中子星与其他星体(如太阳)发光不一样,太阳表面到处发亮,中子星则只有两个相对着的小区域才能辐射出来,其他地方辐射是跑不出来的。即是说中子星表面只有两个亮斑,别处都是暗的。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中子星本身存在着极大的磁场,强磁场把辐射封闭起来,使中子星辐射只能沿着磁轴方向,从两个磁极区出来,这两磁极区就是中子星的“窗口”。
中子星的辐射从两个“窗口”出来后,在空中传播,形成两个圆锥形的辐射束。若地球刚好在这束辐射的方向上,我们就能接收到辐射,且每转一圈,这束辐射就扫过地球一次,也就形成我们接收到的有规则的脉冲信号。
灯塔模型是现在最为流行的脉冲星模型。另一种磁场震荡模型还没有被普遍接受。
脉冲星是高速自转的中子星,但并不是所有的中子星都是脉冲星。因为当中子星的辐射束不扫过地球时,我们就接收不到脉冲信号,此时中子星就不表现为脉冲星了。
脉冲星的一般符号是PSR。例如,第一个脉冲星就记为PSR1919+21。1919表示这个脉冲星的赤经是19小时19分;+21表示脉冲星的赤纬是北纬21度。
双脉冲星PSRJ0737-3039A/B的发现,让人们欣喜若狂。它是由两个脉冲星形成的双星系统。能够发现双脉冲星系统,确实是非常幸运的事情。对PSRJ0737-3039A进行计算以后,科学家预言它的脉冲轮廓形状会发生较快的演化,甚至预言在2020年左右,它的光束会由于轴线进动而从我们的视线中消失,但是,仔细的观测结果显示,预期的脉冲轮廓形状根本就没有发生变化,这对科学家的打击可是不小。预言的失败让我们感到,脉冲星的灯塔模型似乎存在着问题。
与发现脉冲星有关的故事
脉冲星被认为是“死亡之星”,是恒星在超新星阶段爆发后的产物。超新星爆发之后,就只剩下了一个“核”,仅有几十公里大小,它的旋转速度很快,有的甚至可以达到每秒714圈。在旋转过程中,它的磁场会使它形成强烈的电波向外界辐射,脉冲星就像是宇宙中的灯塔,源源不断地向外界发射电磁波,这种电磁波是间歇性的,而且有着很强的规律性。正是由于其强烈的规律性,脉冲星被认为是宇宙中最精确的时钟。
脉冲星的存在是过去人们没有预料到的,它的性质如此奇特,以至于人们在对它的认识过程中产生了很多故事。
发现脉冲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