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第二次世界大战百科词典》

_6 (现代)
东亚联盟中国总会汪伪国民政府指导*东亚联盟运动的最高机关。1941年 2月 1日在南京成立。汪情卫任会长:周佛海任秘书长,梅思平、林柏生、丁默邨分任指导、宣传、社会福利 3个委员会的主任委员,汪伪政权各部部长及各省伪政府主席均为理事。同年 5月,出版《东亚联盟》月刊,后又与汪伪国民党宣传部理论刊物《大亚洲主义》月刊合并,更名为《大亚洲主义东亚联盟》。在南京、上海、湖北、广东及苏淮特别区设有分会。1945年 8月日本投降后解体。
东所罗门群岛海战亦称“第二次所罗门海战”。日、美海军在*瓜达尔卡纳尔岛争夺战中的重大海战之一。1942年 8月美军开始进攻瓜岛后,日军匆忙调集兵力组织增援。8月 23日,日本联合舰队主力南下至所罗门群岛之北 200—400海里的海域,掩护增援和待机歼击美舰。24—25日,日第三舰队(司令官为南云忠一,包括两艘重型航空母舰和 1艘轻航空母舰、两艘战列舰、5艘巡洋舰等),与美第六十一特混舰队(司令为弗莱彻,包括 3艘重航空母舰、1艘战列舰、7艘巡洋舰等),于东听罗门群岛北面海域以航空母舰飞机为主进行会战,双方从瓜岛和拉包尔起飞的岸基航空兵参加了作战。日损失龙骧号航空母舰和 90架飞机;美企业号航空母舰受伤和损失 20架飞机。日军未达增援瓜岛的企图。
东波美拉尼亚战役苏德战争后期苏军发动的进攻战役。1945年 2月10日至 4月 4日,由白俄罗斯第二、第一方面军在波罗的海舰队配合下实施。目的是粉碎驻守东波美拉尼亚的德军*维斯瓦集团军群,使苏军进攻柏林时免遭翼侧袭击的威胁。战役之初,德军(共 22个师)抵抗顽强。苏军遂增加兵力,于 3月 5日将敌分割,3月 30日攻占但泽(今格但斯克),各月 4日歼灭被围的另一德军集团,唯有被逼至但泽以东沿海地带的部分德军延至 5月9日投降。此战破坏了德军统帅部在柏林接近地组织防御的计划。经苏军总参谋部 1987年审定,列为苏联卫国战争中的 51个战略性战役之一。
东南亚盟军司令部(HeadquartersoftheSoutlieastAsiaComnland,缩写 SEAC)战时盟军在东南亚地区的军事指挥机构。根据英国首相丘吉尔建议,于 1943年 6月 18日成立。由英将*蒙巴顿任总司令,美将*史迪威为副总司令(1044年 2月后去职,由惠勒([RaymondAl-bertWheeler,1885—1974])将军取代)。统一协调指挥保卫印度,反攻缅甸的作战。辖有英、美、中、印诸国地面部队,英、美的航空部队及”英国东方肌队。司令部驻印度新德里,1944年 4月迁往锡兰(今斯里兰卡)的康提。1945年 11月撤销。
东洋拓殖株式会社简称“东拓”。日本对东亚地区进行殖民掠夺和经济侵略的半官方垄断公司。日本政府以日俄战争中所获得的在朝鲜的权益,于 1908年 12月成立,总公司设在汉城。创设资本 1000万日元,其中政府出资的 300万日元是将在朝鲜掠夺的田地 1.14万叮步作为现物投资,并在公司成立后 8年间,每年支付 30万日元资金。政府还任命原陆军省军务局长字佐川一正为首任总裁,给予公司以特别保护。1917年总公司迁至东京后,经营区扩大到中国的东北、华北、内蒙古以及马来半岛的南洋地区。以金融业为中心,兼营工矿、农业、水利灌溉和移民等。1938年拥有朝鲜电力、东拓矿业、朝鲜铁道、东洋畜产等 52个公司,还在朝鲜经营水田 3.6万町步,早田1.9万町步,对 7.9万名佃农征收高额地租,成为日本对东亚殖民地进行经济掠夺的中心。日本战败后解体。
东北民众抗日义勇军中国东北抗日义勇军之一部。九·一八事变后,1931年 12月 26日,由原辽宁省警务处处长黄显声以 2000余名警察和公安队为骨干组成。总部设在北票,下属 22路义勇军,约 6万人。曾通电全国:“以满腔热血,溅于白山黑水之间,以灌溉中华民族自由之花,敌氛未清,誓不生存!”1932年 3月发展到 54路义勇军,达 15万余人。活动地区遍及辽南、辽北、辽东,曾一度攻入沈阳城,给日军以有力的打击。
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九·一八事变后东北爱国人士自发组织的抗日团体。1931年 9月 28日,流亡 56 北平(今北京)的东北知名人士阎宝航、高崇民等 40余人发起建立,会址设在北平旧刑部街辛天会馆。会员 400余人,设常务委员会,下设政治、军事、总务三部,分由阎宝航、王化一、卢广绩任部长,并设有监察委员会和特种委员会。该会以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共谋收复失地,保护主权为宗旨,坚决反对日军操纵下的东北“独立”运动,积极联络、组织、支持东北抗日义勇军,并开办东北学院等学校,创办《救国旬刊》《复巢月刊》和《东北通讯》等刊物,宣传抗日,培训抗日救国干部,推动了全国特别是东北人民的抗日救亡运动。1933年 7月,国民政府强令宣布该会解散,8月结束活动。其领导核心组织秘密抗日团体“复东会”。
东条-汪精卫南京会谈日本首相东条英机为加强对汪伪政权的控制而访问南京同汪精卫的会谈。1942年 12月,日本大本营、政府联席会议和御前会议先后通过《为完成大东亚战争处理对华问题的根本方针》等政策纲要,决定扩大汪伪政权的“独立自主”权利,以使之更好地为日本的侵略战争效劳。为此,东条于 1943年 3月 13日赴南京,就有关施行“对华新政策”同汪精卫进行会谈。3月 14日,签订《日本交还在华专管祖界的实施细目条款和附属:谅解事项协定》,规定所谓交还在杭州、苏州、汉口、沙市、天津、福州、厦门及重庆的日本专管租界行政权。
[丨]卡森(Ren éCassin)1887—1976)法国法学家。法兰西学院院士。曾任法国驻国际联盟代表团顾问。1940年 6月在伦敦参加自由法国运动,负责起草 8月 7日《戴高乐-丘吉尔协定》。后出任法兰西民族委员会司法和公共教育专员,负责拟订自由法国的各种法令和命令。曾代表自由法国出席各种国际会议,与美、英、苏等国磋商战后世界的安排,为联合国代表,并参与筹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后为临时咨询议会议员和国务委员会副主席。战后曾任联合国人权委员会主席等职。1968年获诺贝尔和平奖。
卡比唐(Ren éCapitant,1901—1970)法国抵抗运动活动家。长期在斯特拉斯堡大学任教。战前曾联合阿尔萨斯知识分子抨击希特勒的法西斯政策。1939年 9月入伍,在第五集团军参谋部供职。《贡比涅停战协定》签订后,参加抵抗组织“战斗”。1941年流亡阿尔及尔建立“战斗”的海外组织。1943年 9月成为临时咨询议会成员。11月起,先后任法兰西民族解放委员会教育专员和法兰西共和国临时政府教育部长。战后多次当选为者员。
卡尔森(EvansrlordyceCarlson,1896—1947)美国军人,1912年从军,曾为驻华情报官员和美国总统仪仗队队员。1937年再度任驻华使馆上尉情报官员。反对日本侵华战争,主张援助中国抗战。1938年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观察八路军作战,后多次建议罗斯本专管租界行政权。福援助中共抗日力量。1939年辞职回国,从事新闻工作,为援助中国抗战奔走游说。1941年人海军陆战队,任第二突击大队(卡尔森突击队)上校大队长,在太平洋战场作战。1942年 8月率队袭击马金(Makin)岛获得成功。后参加*瓜达尔卡纳尔岛争夺战等战役。1946年以准将衔退役。著有《中国的陆军》和《中国的双星》。
卡达尔(K ádárJános,1912—)匈牙利共产党领导人。1929年参加工人运动。1931年加入匈牙利共产党。1932年任共产主义青年工人联盟中央委员。翌年被捕入狱,获释后继续从事党的工作。1942年转入地下,任匈共中央委员,次年任中央书记。1944年 4月德军占领匈牙利后,取道南斯拉夫,拟与苏军取得联系,在边境被捅,11月在押解途中脱逃。战后历任内务部长、党中央副总书记等职。1951年被捕入狱,1954年获释。1956年匈牙利事件以后,曾任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党中央第一书记、总书记和匈牙利部长会议主席等职。
卡多根(SirAlexanderCeorgeMontaguCadogan,1884—1968)一译“贾德干”。英国外交官。贵族世家出身,求学于伊顿公学和牛津大学。1909年起进入外交界,供职于英国驻外机构和外交部门。1934年任驻中国北平公使。1936年奉调回国后即任外交部次官。193s年 1月取代*范西塔特为外交部常务次官,在慕尼黑事件中,支持绥靖政策,赞成同希特勒德国妥协,但也反对过分软弱。在长期的外交生涯中,以处事干练、注重实际、善于应顺上级的政策倾向,深得历任首相和外交大臣的赏识,积极参与外交决策活动。1946年后改任常驻联合国代表,1950年退休。其 1938—1945年的日记经人整理在 1971年出版。
卡里略(SantiagoCarrillo,1915—)西班牙共产党领导人之一。1928年参加社会主义青年联盟,后为《社会主义者》杂志编辑。1934年 10月*阿斯图里亚斯起义失败后曾被捕。1936年任统一社会主义青年团总书记。同年加入西班牙共产党。西班牙内战爆发后,曾任马德里保卫委员会委员。内战结束后流亡美洲和法国,后去苏联。1937年起历任西共中央委员、政治局候补委员、政治局委员。1960年 1月当选为西共总书记。佛朗哥死后,于 1976年回国。1982年辞去总书记职务。
卡利塔(MarioCarita)1901—1915)意大利法西斯分子。墨索里尼建立法西斯政权后,在各地组织法西斯匪徒,专事镇压民主运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曾率黑衫师入侵希腊。1943年 9月在德国扶持下,建立佛罗伦萨特务处,有成员 200余人,主要配合德国党卫军和*萨罗共和国治安部队,镇压抵抗运动。1945年意大利光复后,被美军处死。
卡拉汉(DanieIJudsonCallaghan,1890—1912)美国海军将领。美国海军学院毕业。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为护航舰队指挥官。1938年起任罗斯福总统的海军侍从武官,海军少将衔。1941年调任巡洋舰舰长。1942年升任第六十四特遣舰队司令,在太平洋海域作战。同年 11月在瓜达尔卡纳尔岛附近的海战中阵亡。
卡拉伊(KallayMiklos,1887—1967)匈牙利总理(1942—1944)。1929年起历任商业部副部长、农业部长。1935年因与总理政见分歧而辞职,1942年 3月应*霍尔蒂之邀出任总理组阁。同年夏访德,会见希特勒,答应增派匈军赴苏作战。任职期间给予犹太人一定的保护。1943年,随着苏德战场的转折和匈军遭受渗重损失,开始寻求退出战争的途径,曾赴意大利与墨索里尼磋商,并通过梵蒂冈向英、美探询单独媾和。1944年 3月德军进驻匈牙利后被捕,先后囚于达豪集中营和毛特豪森集中营。战后获释,定居美国。著有回忆录。
卡梅伦(DonaidCanleron,1919—)英国海军军官。苏格兰人,少年时即当海员。1941年 1月参加海军的“特别行动敢死队”。1943年 9月,驾驶袖珍潜艇从水下爆炸德国”蒂尔皮茨号战列舰获得成功,获维多利亚十字章。
卡鲁索(PietroCaruso,1900—1944)意大利法西斯分子。1922年追随墨索里尼进军罗马。法西斯掌权后,鼓动进行对外侵略战争、积极主张意大利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1943年 7月墨索里尼政权被推翻后逃往意大利北部,投靠*萨罗共和国。*维罗纳审判时,负责警卫。1944年 2月受命返回罗马,任警察首脑。任内勾结德国占领军,残酷镇压游击队员及爱国志士。积极参与*阿尔戴阿蒂纳墓穴大屠杀,激起罗马居民的愤恨。1944年 6月罗马光复时外逃被捕,经审判后于 9月被处决。
卡德尔(EdvardKardel,1910—1979)南斯拉夫共产党领导人之一。1928年加入南斯拉夫共产党。同年毕业于师范学校,任教员。1930年被捕,监禁两年。1934—1937年在莫斯科学习和工作。回国后与铁托密切含作。1937年当选为南共中央委员,翌年为政治局委员。1941年德军占领南斯拉夫后,为人民解放游击队总司令部成员,组织并领导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的武装起义。1943年当选为南斯拉夫反法西斯人民解放大会副主席。战后历任联邦政府副主席、外交部长、联邦主席团委员等职,为南共联盟主要理论家。
卡扎科夫①瓦西里·伊万诺维奇·卡扎科夫(1898—1968)苏联将领。1916年应征入沙俄军队。1917年参加二月革命。翌年加入红军。参加过国内战争。1925年毕业于炮兵军事学校。1932年加入联共(布)党。1934年毕业于伏龙芝军事学院。苏德战争开始时为炮兵少将。历任第十六集团军和西方、布良斯克、顿河方面军炮兵主任、中央、白俄罗斯和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炮兵司令。在莫斯科会战中,领导建立反坦克支撑点,后成为苏军实施防御的基本要素之一。先后参加斯大林格勒、库尔斯克和第聂伯河会战,以及白俄罗斯、维斯瓦河-奥得河、柏林等战役。在”博布鲁伊斯克战役中,开创使用双重徐进弹幕射击的炮火支援战术。战后曾任驻德苏军炮兵司令、苏军炮兵副司令和司令等职。1955年获炮兵元帅衔。著有《苏军炮兵》、《转折时期》等。②米哈伊尔·伊里奇·卡扎科夫(MиxaилилbичKa3akoB,1901—1979)。苏联将领。1919年加入俄共(布)党。翌年参军,参加国内战争。1931和 1937年先后毕业于伏尤芝军事学院和总参军事学院。后任中亚军区参谋长。苏德战争开始时为少将。历任独立第五十三集团军和布良斯克、沃罗涅日方面军参谋长、第六十九集团军司令和布良斯克、波罗的海沿岸第二方面军副司令。1944年 1月起任近卫第十集团军司令(至战争结束),指挥所部在波罗的海沿岸地区作战,并晋升为中将。战后历任列宁格勒军区司令、陆军副总司令和华沙条约联合武装部队总参谋长等职。1955年获大将衔。著有《回顾以往的战斗》。
卡瓦那里(DomenicoCavagnari,1876—1966)意大利海军将领,早年参加过侵略埃塞俄比亚战争和利比亚战争及第一次世界大战。1933年起历任海军参谋长、海军副大臣,曾获海军上将衔。1935年意大利发动侵略埃塞俄比亚战争后,指挥舰队参战。曾致力于增强海军实力,支持墨索里尼的扩张政策。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认为意大利国力大弱,反对过早参战。1940年 6月对英、法宣战后,又力主保存海军力量,避免在地中海地区和英国决战,采取消极作战方针。同年 11月,意大利舰队在*塔兰托袭击战中受重创后,被迫离职。此后不再发挥作用。
卡瓦莱罗(UgoCavallero,1880—1943)意大利将领。就学于莫德纳军校。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1918年获准将衔。为 1919年凡尔赛和会意大利代表团成员。1925—1928年任陆军副大臣。1936年晋升中将。1937年起任意大利东非远征军司令,残酷镇压当地民族解放斗争。1940年回国获上将衔,同年 12月取代巴多里奥,出任意军总参谋长。任职期间曾一度参与指挥侵略希腊的战争,并力图加强惫、德两国的军事合作,极力协调意、德两军在北非的作战计划,未获成功,1943年 1月晋升元帅,但旋即被解除总参谋长的职务。1943年 7月墨索里尼下台后被巴多里奥政府逮捕。9月 8日获释,10日即被驻意德军司令凯塞林召去,14日暴卒(一说自杀,另说被德军暗杀)。
卡尔莫纳(AntonioOscardeFragosoCarmona,1869—1951)葡萄牙总统(1928—1951)。王家军事学院毕业,1922年晋升将军。1926年 5月参与领导军事政变,成功后任外交部长。同年 7月任总理,宣布葡萄牙为“没有独裁者的独裁制国家”。1928年 3月当选总统。根据 1933年通过的”新国家”宪法,于 1935、1942年又连续当选为总统。大战期间,支持*萨拉查亲轴心国的政策。战后,1949年继续当选总统。
卡尔博尼(GiacomoCarboni,1889—1974)意大利将领。早年入伍,长期在军队中服役。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1939年 11月出任军事情报处首脑。1940年 5月试图说服墨索里尼放弃参战的计划,未获成功。因对与德国的合作持怀疑态度,于同年 9月被解职。后曾任摩德纳和帕尔马军校校长。1942年意大利计划进攻马耳他岛时,被任命为突击师师长,翌年*七月政变后,在巴多里奥政府中负责情报工作。同年德军侵入意大利时,曾指挥摩托化部队参加保卫罗马的战斗。
卡多尔纳(RaffaeleCadorna,1889—1973)意大利将领,就学于摩德纳军校。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后长期在军队中服役。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为上校,1943年晋升准将,指挥装甲师作战。同年 9月德军进犯罗马时率部抗击德军,后转入地下。1944年 6月受巴多里奥政府及盟军之命,负责协调北意抵抗组织的武装斗争。8月空降抵达德军占领的北方;曾任北意民族解放委员会技术顾问和*自由志愿军团司令,领导 1945年 4月全民起义。战后曾任陆军参谋长、参议员。著有回忆录《起义》。
卡利巴皮即“新菲律宾服务协会”。
卡纳里斯(WilhelmCanaris,1887—1945)德国军事谍报局局长(1935—1944)。海军将领。1905年入海军服役。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在地中海和大西洋作战,1906年曾被派往西班牙从事间谍活动。战后参加镇压德国十一月革命。1920年参加卡普暴动。二十年代任巡洋舰长和海军岸防司令。1935年 1月出任武装部队军事谍报局(*阿勃韦尔)局长。在欧洲和世界各地建立庞大的间谍网,从事情报、破坏、颠覆和暗杀等活动,为纳粹德国的侵略和战争政策服务,卡纳里斯 1940年获海军上将衔。长期同纳粹党系统的*党卫队保安处和*德国中央保安局互相倾轧,并曾与上层反希特勒密谋分子接触。1944年 2月被解职。不久调任最高统帅部特别参谋部商业和经济作战局长。同年 8月,因受*七·二○事件牵连被捕,翌年 4月被处决。
卡图科夫(MиxaилEфиMOBичKaTyKOB,1900—1976)苏联将领。参加过十月革命。1919年参军,参加国内战争。1927年毕业于高级步兵学校,1932年加入联共(布)党。1935年毕业于红军机械化和摩托化学院指挥员进修班。1940年任坦克师长(上校衔)。苏德战争初期参加“杜布诺-卢茨克-罗夫诺坦克交战和莫斯科会战。以善战著称,主持编写《对敌坦克、炮兵和步兵作战守则》推广全军。1942年任坦克第一军军长,翌年任坦克第一集团军(后改编为近卫坦克第一集团军)司令。指挥所部参加库尔斯克会战、解放乌克兰和波兰、强渡维斯瓦何与奥得河。攻克柏林等战役。1944年晋升坦克兵上将。战后曾任驻德苏军装甲坦克和机械化兵司令。著有《坦克战》、《主要突击的矛头》。
卡顿伯恩(HansVonKaltenborn,1878—1965)美国广播新闻工作者。1909年哈佛大学毕业。早年为《布兽克林鹰报》记者,1929年加入哥伦比亚广播公司,主持时事分析节目。1936年*西班牙内战时首创战地实况报道形式。1938年慕尼黑会议期间设置“一分钟最新消息”节目,及时向公众报道国际时事的新动态,并加以分析评论。反对德、日法西斯的侵略扩张,主张打破孤立主义束缚,积极干预国际事务。大战前夕和战争期间,其专栏节目收听率最高,对美国公众舆论有广泛的影响。著有自传《非常的五十年》等。
卡桑诺娃(DamieleCasanova,1909—1943)法国抵抗运动女战士。1927年参加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加入共产党。法国败降后,即投身抵抗运动。曾先后组织 1940年 11月 11日巴黎大学生游行示威和战俘家属的抗议活动。出版地下刊物《妇女之声》,宣传抗战思想。参加建立*自由射手和游击队,试图开展武装斗争。1942年 5月被捕,囚禁于奥斯威辛灭绝营。次年被折磨身亡。卡维利亚(EnricoCaviglia,1962—1945)意大利将领。1885年入伍。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1926年晋升元帅。因对法西斯制度持消极态度,被解除兵权,转而从事军事史研究。1935年曾试图说服国王爱麦虞限三世放弃侵略埃塞俄比亚的计划。反对与德国结盟。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反对参战;意大利参战后,主张维持中立并退出战争。曾为墨索里尼的反对派内定的新首相候选人。1943年意大利向同盟国投降后,德军侵入意大利,曾驻守罗马,抗击德军进犯,失败被俘。后退出军界。
卡斯蒂略(RamonCastillo,1873—1944)阿根廷总统(1940—1943)。律师出身。1932年入参议院。1937年任副总统。大战爆发后,1940年起任总统。采取亲德、意的外交方针,拒绝与轴心国断交,且纵容国内法西斯力量。后因遭到国内外舆论的强大压力,同意就政府在战争中所持的“中立”政策进行公民投票。1943年 6月被军事政变推翻。
卡滕事件大战期间波兰战俘被集体屠杀的事件。19明年 9月 1日德国对波兰发动闪击战,占领波兰西部大片领土。9月 17日苏联从东部进入波兰,占领寇松线以东的全部波兰领上,并俘虏大批波兰官兵,分别关押在斯塔罗别利斯克、科泽利斯克和奥斯塔什科夫斯克等战俘营。1943年 4月 13日德国军方宣布,在占领的苏联斯摩棱斯克布附近的卡膝(KaTeH,一译卡廷)森林内发现被苏方屠杀的波兰军人万人坑。15日苏联发表公报断然否认,指出德军入侵苏联后,波军战俘落入德军之手,是被纳粹所杀。此后苏联与纳粹德国都组织了调查团前去调查,但均无明确结果。战后纽伦堡审讯纳粹战犯时,也回避对该事件的明确表态,成为一件历史悬案。此后国际社会,包括波兰方面对苏联政府的说法,不断提出怀疑并进行激烈争论,但苏联仍坚持原来的立场。1985年戈尔巴乔夫(MиxaилCepгeeBичГopбaчB, 1931—)执政后,苏波成立由历史学家组成的联合委员会,专门研究涉及此事件的大批文件。1990年 4月 13日波兰总统雅鲁泽尔斯基访苏时,苏联正式承认对卡滕大屠杀负全部责任,至此事件真相大白。
卡冈诺维奇(ЛaзapbMoиceeBичKaгaHoBич,1893—1991)苏联人民委员会副主席(1933—1946)。1911年加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1917年为党中央全俄军队党组织委员会委员,积极参加十月革命。1924年起为党中央委员。1926年起为联共(布)党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1930年起为政治局委员。1928—1939年任党中央书记。1935年起任交通人民委员(至 1944年)。1938年被任命为人民委员会副主席,翌年起兼任燃料工业人民委员和石油工业人民委员(至 1940年)。苏德战争爆发后,成为国防委员会委员(1942—1945),并先后任北高加索方面军和外高加索方面军军事委员。战后任苏联部长会议副主席兼建筑材料工业部长。1952年起为苏共中央主席团委员。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任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1957年 6月被解除党政一切职务。1964年苏联政府宣布其早已被开除出党。
卡卢加战役苏德战争前期苏军发动的进攻战役,*莫斯科会战的组成部分。1941年 12月 17日至 1942年 1月 5日,由西方方面军左翼实施。苏军在*图拉战役中发起反攻后,利用德军退却中形成的缺口,使用快速集群 3昼夜推进的 90公里,前出至卡卢加(Kaлyгa)地域,经反复争夺,于 12月 30日解放卡卢加市。至 1942年 1月 5日,该方向共推进 120—130公里。
卡西诺之战1944年 1—5月在*意大利之战中盟军为突破”古斯塔夫防线同德军展开的多次激战。卡酋诺(Cassino)为座落在加里利亚诺(Garigliano)河上游拉皮多(Rapido)河边的山区城镇,守利里(Liri)河谷之门户,扼那不勒斯去罗马之通道。镇侧的*卡西诺山修道院为天主教的一个圣地。德军曾在此筑垒固守,为古斯培夫防线的枢轴。1月 24日,为与*安齐奥之战相呼应,美国第二军向该处发动强攻。至 2月 11日未克后撤。2月 15日,盟军以 250架重轰炸机将修道院炸为平地,继以新西兰军 2个师强攻。德军移入修道院废墟,居高临下,再次击退盟军。3月 15日,新西兰军再次强攻,激战数日无功而止。5月 11日,盟军在发动代号*王冠的行动中,由于一支法军的摩洛哥上著部队穿越德军防线薄弱环节,进入侧后,造成德军全线动摇,开始后撤。18日,主攻卡西诺的波兰军队终于占领惨道院废墟。
卡罗尔二世(CaroIIl,1893—1953)罗马尼亚国王(1930—1940)。斐迪南一世长子。1925年去法国定居,后被剥夺继承权。1930年回国成为国王。在位期间,加强专制统治,废除旧宪法,并于 1938年 2月制订新宪法,实行君主独载统治。对外,初推行亲英、法政策,曾镇压铁卫团。1940年起又投靠轴心国,起用铁卫团,并于 9月委任*安东亲斯库组成政府。不久被迫退位,再度流亡国外。
卡斯泰拉诺(GiuSeppeCaStellano,1893—1977)意大利将领。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曾任西西里岛驻军副参谋长。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任陆军副参谋长。对德意同盟和战争前景丧失信心,1942年秋曾试图说服国王爱麦虞限三世退出德意同盟。1943年春与格兰迪等人建立联系,积极参与反对墨索里尼的密谋活动。同年七月政变后,受巴多里奥派遣,化名雷蒙蒂(Raifnondi)赴马德里和里斯本与盟军代表秘密接触,商讨意大利退出战争事宜。在谈判中坚持盟军登陆意大利南方,在军事上支持巴多里奥政府的条件。1943年 9月 3日在卡西比莱(Cassibile),代表意大利政府与同盟国签订停战协定。宣告意大利投降。
卡尔登勃鲁纳(ErnstKaltenbrunner,1903—1946)德国中央保安局长(1943—1945)。生于奥地利。早年当律师。1932年加入奥地利纳粹党和党卫队。1935年成为奥地利党卫队领袖。积极参与把奥地利并入德国的活动。1938年德奥台并后,出任奥地利辖区保安部长。1941年该部撤销后,任奥地利辖区党工队和警察首脑。1943年*海德里希被刺后,受希特勒和希姆莱委派,继任德国中央保安局长。以残暴手段继续推行法西斯恐怖统治,加紧虐杀战俘和犹太人,并在集中营内进行大屠杀。升至党卫队副总指挥卡尔登勃鲁纳(相当于上将衔)。战后在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受审,以战争罪和违反人道罪而被判处绞刑。1946年 10月 16日执行。
卡尔式自行火炮(GesohutzwagenKarl)即”格拉特-040式自行火炮”。
卡西诺山修道院意大利文化和宗教胜地。座落于罗马东南百余公里的卡西诺(Cassino)山顶上。公元前 44年,罗马执政安东尼(MareusAntonius,公元前 82—公元前 30)在此建城堡;529年圣本尼迪克特(St.Benedictus,480—547)始建隐修院,后屡遭破坏,又几度重建,1943年秋,德军在山上筑垒固守,成为*古斯塔夫防线的枢轴。盟军屡攻不克,损失惨重,1944年 2月 15日,征得教皇*庇护十二世的同意,盟军大规模轰作把修道院夷为平地。盟军的这一行动曾引起广泛指责。1956年重建成修道院。
卡拉布里亚海战1910年 7月英、意海军在地中海上的初次交锋。因这次海战在庞塔斯提洛(PlintaStilo)角附近发生,故又称“庞塔斯提洛角海战”。是月 8日英国地中海舰队掩护两支运输船队从马耳他驶往亚历山大途中,在克里特岛以南与意大利舰队遭遇。英方 3艘战列舰、1艘航空母舰、5艘巡洋舰和 16艘驱逐舰;意方 2艘战列舰、7艘重巡洋舰、12艘轻巡洋舰和 24艘驱逐舰,并有岸基航空兵掩护。英舰穿插到敌舰和敌方基地中间。第二天,双方接战,英舰击伤意战列舰 1艘和巡洋规 2艘;意岸基航空兵炸伤英*鹰号航空母舰和 1艘巡洋舰。英舰追击意舰到离意大利本土卡拉布里亚(Caiabria)海岸不到 25海里的海域。
卡萨布兰卡会议1943年 1月 14—24日,美国总统罗斯福和英国首相丘吉尔在摩洛哥的卡萨布兰卡(Casab-Ianea)举行的会议。”联合参谋长委员会成员与会。主要讨论 1943年对德、意的军事行动问题。丘吉尔提出*地中海战略的作战思想,力主在 1943年扩大地中海战场,进攻意大利和巴尔干;而美国的马歇尔等人则主张横度英吉利海峡,在法国展开大规模功势。双方争论激烈,至 1月 23日才通过《一九四三军作战万针》,规定:加强对德国的战略轰炸和反潜挺战,继续在英国集结军队以便在 1943年 8—9月间进行在法国登陆的作战;结束北非战役后将进攻西西里岛,加强对意大利的压力,任命艾森豪卡萨布兰卡会议:左起吉罗、罗斯福、戴高乐、丘吉尔威尔为地中海战场盟军总司令,亚历山大任副总司令:英国接受美国对太平洋和远东的作战计划,同意于 11月发动缅北战役,并保证在战胜德国亏将积极参加太平洋战争。会议在研究关于法属北非厅政机构问题时,邀请戴高乐和吉罗出席,并促使戴高乐同吉罗达成协议。会议还就争取土耳其参战、交换原子弹研制情报、殖民地命运等问题,进行了磋商。1月 24日罗斯福在记者招待会上首次提出了*无条件投降原则。会议结束后发表公报宣称:双方就“1943年对德意日的作战计划和措施达成了圆满的协议”,但实际上并未消除双方在战略上的分歧。
卡累利阿方面军苏联战略战役军团。1941年 8月由*北方方面军划分组建。下辖巴伦支海至拉多加湖一线驻军(约两个集团军,后曾再组建 3个集团军)。在苏德战争前期成功地实施了防御作战。1944年在海军部队协同下实施了斯维里河-彼得罗扎沃茨克战役和佩特萨莫-希尔克内斯战役,迫使芬兰退出战争。同年 11月撤销。历任司令为弗罗洛夫(1941.9—1944.2)和麦列茨科夫(1944.2—11)。
卡累利阿防御战苏德战争中苏军于 1941年至 1944年问在卡累利阿(Kapeлия)地区实施的防御战斗总称。战争初期,德军独立“挪威”集团军和芬兰军队从苏芬边界入侵苏联。苏军北方方面军(1941年 8月 23日起分编为卡累利阿方面军和列宁格勒方面军)在北方舰队配合下进行了顽强防御。至 1941年 9月底,战线稳定在 1939年国界旧筑垒地域和斯维里(CBиpь)河一线。此后,德军多次企图突破苏军防御,均未得逞。苏军保住了北方舰队的主要基地和摩尔曼斯克一基洛夫斯克(KиpoBcK)铁路线,使芬军无法在卡累利阿南部及地峡与德军会合,从而不能在列宁格勒外围构成第二道包围圈。苏军的防御为 1944年在苏德战场北翼转入战略进攻准备了条件。
卡萨市兰卡号潜艇(Casabianca)法国潜艇。排水量 1500吨。1940年春参加挪威战役。法国败降后,停泊于土伦港。1942年 11月 27日德军进占士伦时,突围至阿尔及利亚,加入战斗法国海军。此后在 10个月内,7次担负重要使命,秘密将人员及军用物资运送至科西嘉岛和法国南方,支援当地人民开展抵抗运动。1943年 9月 13日将战斗法国的 100余名突击队员送到科西嘉岛首府阿雅克肖,协助该岛人民起义。
卡塔利娜式巡逻机(Catailna)即“pBY型巡逻机。”
卡普罗尼飞机公司(SocietaItalianaCaproni)意大利生产飞机的大企业。1903年由卡普罗尼(GiovanniCaproni,1886—1957)伯爵创建,故名。1910年生产出第一架飞机。后在墨索里尼政府大力扶持下,先后吞并雷贾尼、维索拉、贝尔加姆西等飞机工厂,财力不断膨胀。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以生产*卡普罗尼型轰炸机而驰名。1940年 8月 28日,试飞意大利第一架喷气式飞机成功,后因质量问题,被迫放弃生产。
卡普罗尼型轰炸机意大利轰炸机,由*卡普罗尼飞机公司制造。其Ca-133型最大时速 231公里,最大载荷航程 1350公里,升限 5000米,装有7.7毫米机枪 4挺,可携带炸弹 500公斤。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已生产259架,在非洲各战场广泛使用,但因性能低劣,未发挥重要作用。
北一辉(1883—1937)日本法西斯主义理论家。木名辉次郎。曾为早稻田大学旁听生,期间接触到进化论和社会主义思想,于 1906年自费出版《国体论及纯正社会主力》,主张通过昔选来改革国内政治,遭当局停刊处分。早年加入“中国同盟会”,辛亥革命后一度被驱逐出中国。五四运动时又来华,目睹中国人民的反日运动,思想急剧右转,研究各种法西斯理论。1919年写成《国家改造案原理大纲》(后改名为《日本改造法案大纲》)一书,主张实行国有化政策,以天皇为日本的支往。其思想在日本陆军少壮派军官中影响甚深。1920年应*大川周明之邀返回日本,加入犹存社,进一步鼓吹军事“革命”,建立法西斯军人独裁统治,成为日本法西斯主义运动的理论家。后在陆军中组织“天剑党”,在海军中组织“王师会”,获得下级军官的拥护,并与财阀勾结,取得三井则阀的巨额政治资金,1936年作为*二·二六事件的幕后策划者之一,被捕受审,次年 8月被处决。
北大营中国东北军主力第七旅王以哲部驻地。位于沈阳城北部。该部兵员逾万,装备齐整,素有东北军模范旅之称。1931年 9月 18日夜,日本关东军制造*柳条湖事变后,立即派铁路守备队 500人向该营地进攻。王以哲部奉行蒋介石的不抵抗命令,当日军从西、南、北三面接近营垣时才仓促抵抗,伤亡渗重,余部突出重围。19日清晨为日军完全占领。
北进论日本向亚洲大陆扩张侵略的策略。明治以来,日本始终把并吞朝鲜,侵占中国,称霸亚洲作为基本国策。但统治集团内部长期存在南进论与北进论的论争。与南进论者相对立的北进论者主张侵占朝鲜、中国后,北上进攻苏联,以称霸亚洲大陆,1931年日本侵占中国东北,北进呼声一度高涨。后广田弘毅内阁通过”《国策基准》,确定南北并进。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1938—1939年,关东军相继挑起*张鼓峰事件和*诺门坎事件,北进呼声再起。随后《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和欧战爆发,南进沦逐渐占上风。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北进呼声又起,曾在中国东北集结重兵进行关东军特别大演习。北进论为日本发动对华战争,准备对苏战争制造了舆论。
北极光(Nordlicht)1942年 9月德军进攻列宁格勒的作战计划代号。最初称为“魔火”,后改称此名。8月 23日,希特勒将进攻日期定于 9月 14日,由从克里米亚北调的第十一集团军任主力。8月末至 9月初,苏军在列宁格勒附近向德军战线发起进攻,突破围困列宁格勒的德军防线多处,迫使德军第十一集团军提前投入反击作战,“北极光”计划亦就此破产。
北山起义越南人民抗日反法的武装起义。1940年 9月 22日,日军进犯谅山,法军败走,日、法矛盾激化,27日,印度支那共产党在北山发动起义,夺取法军武器,组成 600余人的北山游击队,进占州府和武崖据点。后又分成若干小队四出袭击侵略者。旋在法、日联合镇压下,退入丛林,并改编为越南救国军,建立根据地,继续抗战。
北方舰队苏联海军战略战役联合编队。1937年 5月由北方区舰队扩编组建。1939—1940年参加苏芬战争。苏德战争爆发时,拥有潜艇 15艘、驱逐舰 8艘、护卫舰 7艘、扫雷舰 2艘、布雷舰 1艘和飞机 116架。战争期间除执行支援陆军作战和破坏敌海上交通线等任务外,还担负在白海和巴伦支海的护航。共护送盟国运输队船只约 1500艘、本国运输队船只 2500多艘。1940—1946年的司令为戈洛夫科。
北角海战英、德海军在挪威北角(Nordkapp)北面海域的一次海战。1943年 12月 25日晚,德国*沙思霍斯特号战列舰率 5艘驱逐舰,从挪威北部阿尔滕峡湾(AltenFiord)基地北上,截击盟国驶往苏联的 Jw-55B护肮运输般队。26日上午和中午,德舰在巴伦支海熊岛(BearIsland)耐近两次攻击船队,均被护航的英舰所挫败。沙恩霍斯特号被击中弹后向南逸去。英舰尾随追踪。同时,在西南 200海里处诗机的以”约克公爵号战列舰为首的英规编队,由本上舰队司令*弗雷泽率领全速赶至。经过 3小时的追击战斗,于下午 7时 45分击沉沙思霍斯特号于北角之北海域。
北非之献盟军 1940—1943年在北非同德、意军展开的长期拉锯战。1940年 6月,法国败降,意大利参战,顿使本土危急的英国在地中海区域也处境险恶。英国虽在直布罗陀-马耳他-亚历山大的弧线上保持着一支有战斗力的舰队,但其地中海航路完全暴露在意大利海、空军的攻击之下;英国中东战区总司令韦维尔统率的英军约 7万余人,既缺少飞机和坦克等重型装备,又分布于埃及、苏丹、巴勒斯坦、肯尼亚和英属索马里各地。意军在利比亚(约 50万人)和意属东非(约 20多万人)拥有优势兵力。墨索里尼依据在战略位置和兵力上的优势,企图夺取埃及和英属索马里,控制苏伊士运河和红海,切断英国的主命线,实现其建立一个跨地中海大帝国的迷梦。继东非意军于 8月攻取英属索马里之后,北非意军总司令格拉齐亚尼于 9月派兵 25万(其中意军约 8万人,上著部队 17万人),由昔兰尼加向埃及推进,到达西迪巴拉尼(SidBarralii)筑营据守;英军后撤至马特鲁(Matruh)与之对峙。12月初,英军在获得紧急增援后,由”奥康纳率部约 3万人,从马特鲁出发绕越沙漠从意军侧后发起*西迪巴拉尼之战告捷,随后进行*贝达富姆之战。1941年 2月,昔兰尼加境内意军覆没,的黎波里培尼亚(Tripolitania)也岌岌可危。为挽救北非意军的败局,希特勒派隆美尔率*非洲军团赴北非.其时英军主力已后撤休整或北调希腊。3月末,隆美尔不待主力到达,即以轻装甲师的部分兵力,向昔兰尼加的极西端阿盖拉(Agheila)扑去;占领该城后继续挺进。英军至 4月中,除一支部队困守图卜鲁格(Tobruq)外,均退入埃及境内。此后数月,双方展开*图卜鲁格争夺战。11月 18日,经过增援和改组的英军重新发动进攻,直扑图卜鲁格地域。隆美尔非洲军团败撤。12月 10日,图卜鲁格解囹。1942年初,英军已攻到阿盖拉。1月 21日,退入的黎波里塔尼亚境内的隆美尔突然率部反扑,占领班加西和梅基利(Mekili)后又在 5月下旬和 6月中旬两次向东跃进包抄,迫使英军再次全线后撤。德意军连克图卜鲁格(俘获英军 3.5万人和大量军需物资)和马特鲁,至 6月底逼近英军在阿拉曼的防线,离亚历山大仅 70多英里。但英军不断得到增援。10月 23日,英第八集团军司令蒙哥马利率部大举反攻,至 11月初取得*阿拉曼战役的胜利。德、意军后撤,至年末退到的黎波里附近。同时,由艾森豪威尔统率的盟军于 11月 8日在法属北非登陆,夯占奥兰和阿尔及尔,并向突尼斯推进。隆美尔已陷千东、西两军夹击之中。1943年3月 21日,蒙哥马利突破*马雷特防线,北上合击首府突尼斯和港城比塞大。此时隆美尔已奉召回国,突尼斯境内的 25万德、意军于 5月 13日最终覆没。至此,盟军已掌握整个北非海岸,为越海进攻意大利和巴尔干准备了前进基地。
北海事件中日冲突事件。由于日军在华北的侵略扩张,中国人民反日情绪高涨。1936年 9月 3日,在广东合浦县北海埠的日商丸一药房老板中野顺三因持势凌人,激起公愤,致为路人乱拳殴毙。9日,日本一面提出所谓“抗议”,一百派出两艘驱逐舰前往北海,青岛日本芙蓉号等 4舰也相继南下进行威吓。北海中国驻军第十九路军拒绝日方登岸。日军僵持至 17日撤退。
北方方面军苏联战略战役军团。1941年 6月苏德战争爆发后,在*列宁格勒军区基础上组建。初辖 3个集团军和军区空军。后波罗的海舰队作战也隶属其下,并相继再编入 2个集团军。苏德战争初期在卡累利阿和极地抗击入侵的德国和芬兰军队。后又参加列宁格勒保卫战。1941年 8月分编为*列宁格勒方面军和*卡累利阿方面军。司令为波波夫。
北太平洋战区(NorthPacificTheater)美军在太平洋战争中划分的战区之一。1942年 5月日军攻占阿留申群岛,威胁美国西北海岸阿拉斯加等地,为加强防御,美国从其太平洋舰队中划出一部,称北太平洋部队,与陆军阿拉斯加防卫部队一起负责该地区作战亭宜。1943年 10月正式建立此战区,由*弗莱彻任司令,负责北纬 42°以北海域的作战和陆地防卫。该战区发生的主要战役有科曼多尔群岛海战、阿留申群岛战役等。
北方集团军群(HeersgruppeNord)①德波战争中的德军战略战役军团。1939年春开始组建,同年 8月下旬博克出任司令。下辖屈希勒尔指挥的第三集团军和克卢格指挥的第四集团军,共 17个步兵师、2个坦克师、2个摩托儿步兵师和 1个骑兵旅。开战时集结在东普鲁士和波美拉尼亚。总任务是切断波兰走廊,歼灭维斯瓦河以北地域波兰守军,尔后同*南方集团军群协同,从北面包围华沙。德波战争结束后撤销。②苏德战争中的德军战略战役军团。1941年春组建。司令先后为李勃(1941.6—1942.1)、屈希勒尔(1942.1—1944.1)、奠德尔(1944.1—3)、林德曼([GeergLindelmann,1884—1963]1944.3—7)、弗里斯纳([JobannesFriessner,1892—?]1944.7)、舍尔纳( 1944.7 —1945.1)和伦杜利克([ LotharRendu-lic, 1887 —1971]1945.1)。初期下辖第十六、第十八集团军和第四坦克集群,共 23个步兵师、3个坦克师和 8个摩托儿步兵师。开战时集结在克莱佩达至戈尔达普(гOл-дaп)一线。战争初期向道加夫皮尔斯、普斯科夫和列宁格勒总方向进攻。1941年 9月初合围列宁格勒,后派出第四坦克集群参加”莫斯科会战,1943年苏军战略反攻后不断后撤。1945年 1月改组成“库尔兰集团军群”,团守在波罗的海沿岸地区,欧战结束前被苏军歼灭。③大战后期防守东普鲁士的德军战略战役军团。1945年 1月 26日由*中央集团军群改组而成。司令先后为沦社利克(1945.1—3)和魏克斯(1945.3—4),下辖 2个集团军、1个坦克集团军和 1个航空队,共 32个师,曾参加东普鲁士战役,1945年 1月底被分割成 3个孤立的集团,同年 4月底被苏军歼灭。
北非登陆战役盟军 1942年 11月在*维希政府控制的法属阿尔及利亚和摩洛哥实施的壹陆战役,代号力*火炬,盟军总司令为美军将领艾森豪威尔,海军司令为英军将领坎宁安,登陆部队 10.7万人,舰船约 650艘(包括16艘航空母舰,7艘战列舰),飞机约 1700架,分 3路买施登陆。西路为巴顿指挥的美军 3.5万人,于 10月 23日起分批从美国出发,在航渡中依次会合,于 11月 7日夜抵达法属摩洛哥西海岸,8日凌晨突击上陆,中路为弗雷登多尔(LloydRalstonFredendail)少将指挥的美军 3.9万人,东路为美国赖德(CbarlesRyder)少将指挥的英美军 3.3万人,此两路于 10月 22、26日分别从英国出发,11月 5日会合后通过直布罗陀海峡,向东航渡至登陆地域北部时突然转向南,8日凌晨分别于法属阿尔及利亚的奥兰和阿尔及尔突击上陆。东路阿尔及尔的维希法军于当天停止抵抗;中路和西路经过战斗,维希法军于 10、11日停止抵抗。盟军迅速巩固登陆场后,开始东进插向隆美尔所部背后,此役首次使用专门的登陆舰涎实施大规模渡海登陆,为尔后组织西西里岛和诺曼底的登陆战提供了经验。
北海峡护航战英国护航运输队在北海峡(NorthChannel)海域抗击德国潜艇之战。1940年法国败降后,德军利用大西洋沿岸基地,对英国展开空中攻击。英国被迫把航运集中到爱尔兰和苏格兰之间的北海峡。德国海军趁机在此进行潜艇群作战。该年 9月 21—22日夜间,5般潜艇结群攻击*HX-72护航运输队。10月 17—20日夜间,8艘潜蜒结群攻击*SC-7护航运输队和*HX-79护航运输队。12月 1—2日夜间,7艘潜艇结群攻击*HX-90护航运输队。英国损失惨童。后英国接受美国 50艘驱逐舰,加强护航力量和海岸空军的巡逻,迫使德国潜艇作战从北海峡附近向西转移。
北极地区防御战苏德战争中苏军于 1941年 6月至 1944年 10月在位于北极圈内的科拉半岛、卡累利阿北部、巴伦支海、白海、喀拉海地区实施的防御战斗总称,1941年 6月 29日起,德军“挪威”集团军(1942年 1月起改称“拉普兰”集团军,1942年 6月起改称山地第二十集团军)在北极地区多次发动攻势,但均被苏军北方方面军(1941年 9月起改称卡累利阿方面军)所属部队和北方舰队、白海区舰队所阻滞。至 1941年 10月,陆上战线趋于稳定。1942年起双方为破坏和保护北大西洋至摩尔曼斯克和阿尔汉格尔斯克的海上运输线展开激烈斗争,1944年 10月,苏军转入进攻,把德军逐出北极地区。苏军防御作战的胜利保障了北部陆海交通线的通杨,使四分之一的进口货物得以从北方港口运往国内,支援了战争全局。
北岳抗日根据地”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组成部分。
北高加索方面军苏联战略战役军团。1942年 5月组建。初辖 3个集团军,塞瓦斯托波尔防御地域、黑海舰队、亚速海区舰队和刻赤海军基地也属其指挥。后又相继编入过 6个集团军和 2个空军集团军。参加塞瓦斯托波尔与顿河下游的防御。曾实施阿尔马维尔-迈科普战役和新罗西斯克战役。1912年 9月改编为*外高加索方面军黑海集群。翌年 1月在该方面军北集群基础上重建。随后黑海集群也转隶其下。共辖 8个集团军和 2个空军集团军,并指挥黑海舰队和亚速海区舰队作战。实施克拉斯诺达尔战役、库班空战、新罗西斯克-塔曼战役和刻赤-埃利季根登陆战役。1943年 11月撤销。历任司令为布琼尼(1942.5—9)、马斯连尼科夫(1943.1—5)和波得罗夫(1943.5—11)。
北乌克兰集团军群(HeersgruppeUklaine-Nord)苏德战争中德军的战略战役军团。1944年 3月由*南方集团军群改编而成。司令为哈尔佩(JosefHarpe,1887—1968)。下辖德国第一、第四坦克集团军和匈牙利第一集团军,约 40个师另 2个旅,初期集结在西乌克兰地区。曾参加利沃夫-桑多梅日战役。同年 7月下旬被苏军分割成两部分。月底增添德国第十七集团军,8月上旬又增添 12个步兵师、1个坦克师和 6个强击火炮旅。9月 23日改编为*A集团军群。
北高加索防御战役苏德战争中期苏军进行的战略性防御战役。为*高加索会战的组成部分之一,1942年 7月 25日—12月 31日实施。经苏军总参谋部 1987年审定,列为苏联卫国战争中的 51个战略性战役之一。
北高加索进攻战役苏德战争中期苏军进行的战略性进攻战役。为*高加索会战的组成部分之一,1943年 1月 1日—2月 4日实施。经苏军总参谋部 1987年审定,列力苏联卫国战争中的 51个战略性战役之一。
北平政务整理委员会中国国民政府行政院派驻华北交涉中日停战的机构。1933年 5月,中国军队在长城各口抗战失利后,日军强渡滦河,侵占冀东,平津告急,国民政府坚持*“攘外必先安内”政策。5月 4日,明令设立行政院北平政务整理委员会,以亲日派黄邪为委员长,负责对日交涉停战。5月 31日,该委员会派熊斌与日本关东军代表冈村宁次签署*《塘沽协定》。次年又先后与日本侵略者达成华北与“满洲国”通车、通邮协议,变相承认了“满洲国”。
北卡罗来纳号战列舰(NorthCarolina)美国战列舰。1937年建造,1941年服役,排水量 3.5万吨,配备 16英寸火炮 9门,有雷达定向的火力控制系统。大战期间在太平洋海域作战。1942年 8月开始参加瓜达尔卡纳尔岛争夺战,9月 15日彼日本潜逛击伤。1943年 11月参加吉尔伯特群岛战役。1944年先后参加马绍尔群岛战役、攻击特鲁克岛、马里亚纳群岛战役。同年 10月开始参加菲律宾战役。1945年 2月参加硫黄岛战役,3月随舰队攻击日本本上,4月参加冲绳岛战役。
北极海域护航运输队苏德战争期间苏联在白侮、巴伦支侮和喀拉海的护航组织。西方亦以此(ArcticConvoys)称呼*盟国-苏联护航运输队。德国为破坏苏联北极地区海上交通线,使用飞机、潜挺和水面舰艇,在上述海域进行袭击和布雷。苏联建立海上护航运输队系统,由北方舰队负责,1941年主要在阿尔汉格尔斯克与科尔古耶夫岛(KoлгyeBocrpoB)之间、1942年主要在阿尔汉格尔斯克与迪克森(диKcoH)之间、1943年主要在阿尔汉格尔斯克与维利基茨基海峡(BилbkицkoгoпpoлиB)之间实施护航。1944年 10—11月进行了最后一次护航(Aъ-15护航运输队)。
北意民族解放委员会( ComitatodiLiberazioneNazio-naledell,Altaltalia)意大利北部人民解放斗争的领导机构。1943年 9月意大利北部沦为德军占领区,并受墨索里尼傀儡政权——*萨罗共和国的统治。反法西斯抵抗运动迅速开展。1944年 1月,米兰民族解放委员会改组为北意民族解放委员会,并自 6月起行使“非常政府”的职能,得到盟军司令部的承认。该委员会发表在战后建立民主制度的决议,动员各阶层人民参加反对萨罗共和国和德国占领军的斗争。在各地组建游击队,成立*自由志愿军团,领导 1944年意大利北部大罢工和四月起义,摧毁萨罗共和国、驱逐德军,解放北部国土。1945年 5月,意大利光复后,转为政府咨询机构,1946年中完全解体。
北高加索方向总指挥部苏德战争期间苏联南方战略指挥机关,1942年 4月 21日根据最高统帅部决定组建。目的是统一指挥在塞瓦斯托波尔、刻赤半岛和高加索沿岸的部队。下辖克里米亚方面军、塞瓦斯托波尔防御地域、北高加索军区、黑海舰队和亚速海区舰队。同年 5月 19日撤销。总司令为布琼尼。
北岳一九四三年秋冬反扫荡*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北岳区军民反击日伪军”扫荡”的战役。1943年 9月中旬,日军为巩固华北占领区以便抽调兵力增援太平洋战场,以第二十六、第六十三、第一一○师团,独立混成第三旅团各一部及伪军共 4万多人,对河北省阜平地区抗日根据地进行“毁灭性大扫荡”。八路军北岳区部队采取内线和外线相结合、主力军和地方武装相结合、军事打击与政治攻势相结合的方针,经 3个月的反“扫荡”作战,至12月中旬歼敌 9400多人,攻克据点碉堡 204座,毁敌火车 18列、汽车 244辆,击落敌机 1架,并缴获作战物资一批,粉碎了“扫荡”。
北极地区和卡累利阿防御战役苏德战争前期苏军进行的战略性防御战役。1941年 6月 29日—10月 10日实施。经苏军总参谋部 1987年审定,列为苏联卫国战争中的 51个战略性战役之一。参见“卡累利阿防御战”和“北极地区防御战”。
北岳、平西一九四一年秋季反扫荡*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军民反击日军“扫荡”的战役。1941年 8月 14日,日本华北方面军调集日伪军 7万余人,在空军配合下,采取“分进合击”、“铁壁合围”、“梳篦清剿”等战法,向晋察冀根据地的北岳、平西区大举“扫荡”。日军实行“三光”政策,制造“无人区”。根据地军民开展广泛的游击战,采取以分散对集中、以集中对分散的灵活的战术,展开反“扫荡”作战。至 10月 16日,共歼日伪军 5500余人,粉碎了日军的”扫荡”,但被杀被抓的群众达 2.5万余人,房屋被毁15万间,根据地遭到严重摧残。
卢汉(1895—1974)中国将领。原名邦汉,字永衡。云南陆军讲武堂毕业。曾任滇军第三十八军第九十八师师长。抗日战争爆发后任第六十军军长。1933年率部参加台儿庄战役中的鲁南阻击战,同年 10月升任第三十军团军团长,12月任第一集团军副总司令。次年 1月起升任总司令。1939年授中将加上将衔。1941年 9月任滇南作战军总司令,驻昆明。1945年 3月任中国陆军总司令部直属第一方面军司令宫,移驻开远,日本投降后,率部赴越南北纬十六度以北地区受降。后任云南绥靖公署主任,1949年 12月 9日在昆明起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云南省军政委员会主席、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副主任、民革中央常委、全国政协常委。
卢苏(EmilioLussu,1890—1975)意大利行动党领袖。初在大学攻读法律,1921年起作为行动党撒丁代表选入议会。因坚持反对法西斯专制,1926年被捕。1929年脱逃至法国,在巴黎参与创建*正义和自由组织。1937年起为该组织领导,主张团结一切反法西斯力量,组织广泛的同盟。法国投降后,逃亡伦敦。1943年 7月墨索里尼下台后退意,对国王爱麦虞限三世、巴多里奥及法西斯分子均持反对态度,成为行动党中的激进派。在罗马组建正义和自由,从事地下抵抗运动。后参加帕里和德加斯佩利政府。战后曾任参议员,1968年退出政界。
卢策(ViktorLutze,1890—1943)德国冲锋队参谋长。1912年入伍。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1922年加入纳粹党。次年参加啤酒店暴动,1928年任鲁尔冲锋队区队长。1930年当选国会纳粹党者员。1933—1941年任汉诺威警察总监和汉诺戊冲锋队地区总队长。1934年夏积极参与清洗*罗姆,7月 1日继任冲锋队参谋长,奉希持勒的特别命令全面整顿冲锋队。后对冲锋队地位下降不满,试图联合武装部队对抗党卫队。死于车祸。
卢冬生(1908—1915)中国将领,早年入唐生智部。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红二军团第四师师长。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第一二○师第三五八旅旅长(未到职)。不久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1939年春去苏联,在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1941年 8月毕业后,赴苏联远东军区,在退入苏联境内的东北抗日联军中工作。1945年 8月配合苏联红军对日作战,进军长春。同年 12月任松江军区司令员,是月在哈尔滨殉职。
卢斯特(BernhardRust,1883—1945)德国科学、教育与人民文化部长(1934—1945)。早年在慕尼黑、柏林等大学就读。曾任中学教师。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1922年加入纳粹党。1925年任纳粹党汉诺威一不伦瑞克大区领袖。1933年 2月任普鲁士科学、艺术与教育部长,推行法西斯文化专制主义,次年 4月任科学、教育与人民文化部长,任内大肆迫害进步知识分子,向青年灌输军国主义和种族主义思想。后自杀。
卢钦斯基(AлekcahдpAлekcahдpoBичЛyчHHckhй,1900—)苏联将领。1919年入伍,参加国内战争。1936年任团长。1937—1938年曾志愿参加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1940年毕业于伏龙芝军事学院。次年 4月出任山地步兵第八十三师师长(上校衔)。1942年 11月率所部在高加素作战。1943年加入联共(布)党,升任第三军军长,参加解放雅尔塔和塞瓦斯托波尔等战役。1944年 5月升任第二十八集团军司令。先后参加白俄罗斯、东普鲁士、柏林和布拉格等战役。1945年 6月调任第三十六集团军司令,参加远东战役,9月晋升上将。战后曾任军区司令、国防部第一副总监察长等职。1955年获大将衔。
卢布林委员会参见“波兰民族解放委员会”。
卢森堡抵抗运动大战期间卢森堡人民反抗纳粹德国占领的斗争,1940年 5月 10日德国入侵卢森堡,*夏洛特大公和卢政府撤退到法国,后经西班牙流亡英国。在英国帮助下,流亡政府决定继续抗战,国内人民开展罢工和集会,抗议占领当局强制征兵,大批青年逃避服兵役,同时开展有组织的武装斗争。卢森堡共产党建立的统一战线和流亡政府领导的“争取自由战士”、“解放运动”、“卢森堡爱国同盟”等抵抗组织以阿登山区为基地,与法国、比利时游击队互相配合,不断打击德国占领军。1944年 9月 9日美军在游击队配合下进入卢森堡。9月 23日流亡政府迁回本国,1945年 2月全国解放。
卢布林-布列斯特战役苏德战争后期苏军发动的进攻战役,*白俄罗斯战役的组成部分,1944年 7月 18日至 8月 2日,由*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实施。*明斯克战役后,该部苏军从南北两面迁回布列斯特筑垒地域,7月 2Q日强渡西布格河进入波兰境内,24日解放卢布林,28日围歼布列斯特德军集团,然后在华沙以南强渡维斯瓦河,夺占了登陆场。苏军推进约 260公里,其前锋进抵华沙近郊,波兰东部获得解放,并为尔后进攻华沙-柏林方向创造了有利条件。
旧金山会议制定*《联合国宪章》的国际会议。1945年 3月 5日,根据*雅尔塔会议决议,由美国代表中、美、英、苏四发起国(法国拒绝作为发起国),邀请*《联合国家宣言》的签字国和参加国,于同年 4月 25日—6月 26日在美国旧金山举行。50个国家的 282名代表出席。苏、美、英、中四国代表团团长为莫洛托夫、斯退了纽斯、艾登和宋子文。会议一开始,苏、美即在会议主席邀请波兰和阿根廷与会等问题上发生激烈争论。后决定由四发起国轮流担任大会主席,苏联的乌克兰和白俄罗斯被列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苏联关于邀请波兰政府参加会议的提案被否决,美国代表团依靠拉美国家的多数票使会议通过了邀请阿根廷的决定,5月 3日起讨论和制定《联合国宪章》。在审议雅尔塔会议关于安理会表决程序问题的建议案时,许多中小国家强烈要求取消或减少大国特权,反对在采纳安理会建议时用大国一致原则;苏、美对大国否决权的解释也产生严重分歧。后经苏、美协商,于 6月 3日发表《四发起国代表团关于安全理事会表决程序的声明》,再次强调当安理会作出决议时需全体常任理事国一致同意的总原则。该声明被采纳,许多中小国家企图限制或废除安理会审议问题时大国特权的努力来获成功。会议还就国际托管问题进行了辩沦。中、苏等国坚决主张以独立作为托管的最终目的,最后得以写迸协议,但协议规定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在托管理事会中享有永久席位,却未规定托管地人民的代表参加托管理事会,也没有规定托管的方式。关于区域性组织问题,经过争议,通过了美国提出的修正案,即对*敦巴顿橡树园会议建议案作了若干修改和补充,承认区域性组织包括在联合国范围之内,承认联合国会员国受到武力进攻时,在安理会采取行动前有行使“单独或集体自卫的自然权利”,6月 25日,会议基本上根据敦巴顿橡树园会议所准备的建议案,制定并一致通过了《联合国宪章》和作为宪章组成部分的《国际法院规约》。6月 26日,50个国家的代表举行宪章签字仪式(波兰作为创始会员国,于同年 10月 15日补签),当晚会议闭幕。
叶飞(1914—)中国将领。原名启亨。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闽东特委书记、闽东军政委员会主席兼红军闽东独立师政委。抗日战争爆发后,任新四军团长。1939年任江南抗日义勇军副指挥,曾率部夜袭浒墅关直抵上海近郊,火烧虹桥日军机场。后北渡长江,参与开辟苏北抗日根据地,任新四军苏北指挥部第一纵队司令员兼政委,指挥所部参加黄桥、车桥战役,*皖南事变后,任新四军第一师旅长兼政委、副师长,苏中军区司令员、苏浙军区司令员,粉碎日伪军的多次“扫荡”和“清乡”。解放战争时期,任第三野战军第十兵团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司令员、第一政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1955年被授予海军上将军衔。
叶挺(1896—1916)中国将领。字希夷,保定军校毕业。1924年入莫斯科东方大学和红军学校中国班学习,并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团长。1927年先后参加领导南昌起义、广州起义,失败后移居欧洲,与中国共产党失去联系,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国参战。1937年 10月出任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军长(即“新四军”),与*项英指挥部队挺进华中敌后,开展游击战争。1939年 5月,穿越日军封叶挺锁线,北渡长江,在皖中成立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指挥部队挺进皖东敌后,建立津浦路东西两侧抗日根据地。1940年 10月,指挥皖南新四军直属部队,击退日军 5000亲人的进犯,毙伤日军数百人,1941年 1月,在*皖南亭变中与国民党顽固派谈判时被扣,先后关押在江西上饶、湖北思施、广西桂林。1945年转押于重庆“中美合作所”,在狱中坚贞不屈,曾作《囚歌》表示其革命意志。1946年 3月 4日,经中共中央营救出狱,7日被批准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4月 8日在重庆赴延安途中飞机失亭遇难。
叶剑英(1897—1986)中国将领,原名宜伟,字沧白。云南陆军讲武堂毕业。曾任黄埔军校教授部副主任。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领导广州起义,任军事指挥部副总指挥,1928—1930年在莫斯科劳动大学学习。曾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总参谋长、中国工农红军学校校长。1934年参加长征,北上抗日,任红一方面军第一纵队司令员、红军前敌总指挥部参谋长。1936年指挥抗日先锋军中路军东渡黄河作战。同年 12月协助周思来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为促进国共两党再次合作、团结抗日,作出了贡献。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8月与周恩来、朱德等参加南京国民政府召开的国防会议。后任八路军参谋长,协肋周恩来辗转奔波于南京、武汉、长沙、桂林、重庆等地,进行统一战线的组织和领导工作。1939年 2月参加国民政府举办的南岳游击干部训练班,任副教育长。1940年 3月出席重庆全国参谋长会议。1941年 2月回延安,任中共中央军委参谋长兼第十八集团军参谋长,协助毛泽东、朱德领导和指挥了各抗日根据地的对日作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中共中央军委副叶剑英主席、国防部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
叶戈罗夫(AлekcaHдpильичErcpoB,1883—1939)苏联将领。1901年人沙俄军队服没。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1018年加入俄共(布)党和参加红军。国内战争时期参加组建红军,指挥过集团军和方面军。1921年起历任军区和集团军司令。1925—1926年任驻中国武官。1927年起先后任白俄罗斯军区司令。红军参谋长(1935年改称总参谋长)。1935年首批获苏联元帅衔。1937年 5月任副国防人民委员。次年 1月任外离加索军区司令。三十年代初积极主张*大纵深战斗理论,死于肃反运动。
叶皮谢夫(AлekceйAлekceeBичEпищeB,1908—)苏联将领。1929年加入联共(布)党,开始党务工作,翌年参军。1938年起由党中央委员会任用(保留军籍)。1940年任哈尔科夫州委兼市委第一书记。苏德战争爆发后,动员和组织哈尔科夫地区人力、物力支前,并任民兵军政委,参加哈尔科夫保卫战。后领导地下工作和游击运动。1942—1943年在党中央和乌拉尔从事党务工作,曾任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军事委员会特派员。1943年 5月起任第四十集团军军事委员(政委)。先后参加库尔斯克会战、强渡第聂伯河、解放基铺和乌克兰地区、以及解放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等的战斗,战后曾任国家安全部副部长、驻罗马尼亚和南斯拉夫大使等职。1962年任苏军政治部主任,获大将衔。1964年起为苏共中央委员。著有《历史教训(纪念苏联伟大卫国战争胜利二十周年)》、《在军事问题上的思想斗争》、《列宁主义的共产党——苏联人民在伟大卫国战争中的胜利组织者》等。
叶廖缅科(AHдpeйИBaHoBичEpMeHko,1892—1970)苏联将领,1913年应征入沙俄军队。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1918年加入俄共(布)党和红军。参加过国内战争。1935年毕业于伏龙芝军事学院。1938年任骑兵第六军军长。翌年率部进军西白俄罗斯。1940年 12月任红旗远东独立第一集团军司令。苏德战争爆发后调任西方方面军副司令(中将衔),指挥所部参加斯摩棱斯克战役。1941年 8—10月任布良斯克方面军司令,担负从西南方向掩护莫斯科接近地的任务,在同*古德里安的坦克集群顽强作战中负伤,同年12月伤愈后任突击第四集团军司令。翌年 1月在托罗佩茨-霍尔姆战役中再负重伤。1942年晋升上将。同年 8月伤愈后任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司令。在*斯大林格勒会战中作出重大贡献。1943年 1月起任南方方面军司令,成功地实施*罗斯托夫战役。同年晋升大将。先后任加里宁方面军、波罗的海沿岸第一方面军和滨海独立集团军司令,转战于西方、西北和南方等方向。1944年4月任波罗的海沿岸第二方面军司令,参加解放拉脱维亚的作战。次年 3月任乌克兰第四方面军司令,参加解放捷克斯洛伐克。战后历任军区司令、国防部总监组总监等职。1955年获苏联元帅衔。著有《在西方方向上》、《斯大林格勒》、《战争初期》、《惩罚的年代(1943—1945)》和《莫忘这场战争》等。
叶夫列莫夫①米哈伊尔·格里戈里那维奇·叶夫列莫夫(MиxaилГpигopbeBичEфpeMoB1897—1942)。苏联将领。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应征入沙俄军队。十月革命时参加赤卫队。1918年加入红军。翌年参加俄共(布)党。参加过国内战争。1927年曾在中国任军事顾问。1933年毕业于伏龙芝军事学院。后任伏尔加河、外贝加尔、奥廖尔、北高加索和外高加索等军区司令。1940年获中将衔。翌年出任红军步兵第一副总监。苏德战争爆发后历任第二十一、第十和第三十三集团军司令和布良斯克方面军副司令,在西方方向作战。1942年 4月,率第三十二集团军在维亚济马地域突围时,受伤牺牲。②瓦西里·谢尔盖耶维奇·叶夫列莫夫(BacичийCepгeeBичEфpeMoB,1915—)。苏联军人。1934年参军。1937年毕业于军事航空学校。参加过进军西乌克兰和苏芬战争。苏德战争期间历任轰炸航空兵团中队长、副大队长和大队长,胜利完成 340次战斗出动。1943年两次获苏联英雄称号。同年加入联共(布)党。战后任航空兵副团长、航校教官和试飞员。1948年获中校衔。1960年以上校衔退役。
叶列茨战役苏德战争前期苏军发动的进攻战役,*莫斯科会战的组成部分。1941年 12月 6—16日,由西南方面军右翼实施。战役目的是配合西方方面军的反攻,对叶列茨(Eлeц)地域的德军进行翼侧突击。12月 9日,苏军解放叶列茨,12月 13—16日合因并击溃德军 2个师,推进 80—100公里。
叶利尼亚战役苏德战争前期苏军发动的进攻战役,*斯摩棱斯克交战的组成部分。1941年 8月 30日至 9月 8日,由*预备队方面军第二十四集团军实施。7月 19日,德军在斯摩棱斯克以南的突击中占领叶利尼亚(Eлb-Hия),并于此建立坚固筑垒的登陆场,作为向莫斯科进攻的出击阵地。苏军为消除该突出部,集中 10个师兵力和多于敌 0.6倍的炮火,于 8月 30日发起钳形攻势,9月 4日深远包围该地域德军,迫使其后撤,9月 6日凌晨解放叶利尼亚,并继续向西推进 25公里。此战为苏德战争中苏军最初几次进攻战役之一。战役中诞生了“苏联近卫军”,步兵第一○○、第一二七师首先获得近卫步兵第一、第二师称号。
叶夫帕托里亚登陆战苏德战争前期苏军为从塞瓦斯托波尔和刻赤半岛引开德军兵力而在克里米亚半岛西南岸叶夫帕托里亚(EBпaTopия)地域进行的战术登陆作战。1942年 1月 5日,由*苏联黑海舰队的 1个舰艇中队和 1个 700人的加强海军陆战营实施,登陆作战进行了 3天,苏军一度控制叶夫帕托里亚市中心,后被德军优势兵力压到海边,部分突向草原投奔游击队,其余英勇战死。
叶利尼亚-多罗戈布日战役苏德战争中期苏军发动的进攻战役,*斯厚棱斯克战役的组成部分。1943年 8月 28日至 9月 6日,由*西方方面军实施。结果苏军向敌纵深推进 35—40公里,攻占叶利尼亚(EлbHия)(8月 30日)、多罗戈布日(Дoporoбyэ)(9月 1日)等地,为解放斯摩棱斯克打开了前进道路。
甲事件*山本五十六被击毙事件的代号。1943年 4月,*伊号作战期间,日本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山本五十六为鼓舞士气,计划亲赴所罗门群岛视察。美军截获和译解该情报的密码,美国太平洋舰队总司令尼米兹下令执行截击山本五十六座机的“报复行动”计划。4月 18日上午,山本五十六一行自拉包尔出发飞抵布因(Buin)岛上空时,遭 30余架美战斗机的袭击,座机被击落,山本五十六当场毙命。日方称此为“甲事件”,封锁消息,至 5月底才予以公布。
电流(Galvanic)美军进攻吉尔伯特群岛的行动代号。见“吉尔伯特群岛战役”。
田汉(1893—1968)中国剧作家。字寿昌。日本高等师范学校毕业。九·一八亭变后,先后写作了《动乱》、《扫射》、《民族生存》、《肉搏》、《烈焰》、《回春之曲》、《杨子江的暴风雨》等剧本和《毕业歌》、《义勇军进行曲》等歌词,揭露国民党不抵抗政策,鼓舞人民群众抗日救国。其中经聂耳谱曲的《义勇军进行曲》曾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1932年,参加*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爆发后,为《救亡日报》撰稿,并创办《抗战日报》。参加郭沫若主持的国民政府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工作。1938年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后辗转各地,宣传抗日。并创作了《芦沟桥》、《最后胜利》等剧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中国戏剧家协会首任主席、文联副主席。
田守尧(1915—1943)中国将领。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第一一五师第三四四旅第六八八团副团长,参加平型关战斗。1938年 4月任第六八七团团长,率部截击进攻晋东南的日军。1939年 7月任第三四四旅副旅长,挺进冀南。1940年任八路军第二纵队新二旅旋长、第五纵队第二支队司令员,南下淮北、苏北,攻克盐城、陈道口等地,开辟了苏北抗日根据地。1942年任新四军第三师第八旅旅长兼苏北军区第二军分区司令员,在盐阜地区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巩固和发展了抗日根据地。1943年 3月 17日,在连云港东海面与日军巡逻艇的遭遇战中牺牲。
田中奏折日本提出侵略中国的“新大陆政策”的文件。1927年 6月27日至 7月 7日,日本首相田中义一在东京召开*东方会议,参加的有外务省、陆军省、海军省、参谋本部、军令部、关东军和驻华使节等官员,会议通过《对华政策纲要》,制订了秘密的侵华“新大陆政策”,7月 25日,田中致函宫内大臣一木喜德,请代将《帝国对于满蒙之积极根本政策》密奏天皇。提出:“我对满蒙之权利及利益巨且大矣。故历代内阁之施政于满蒙者,无不依明治大帝遗训,扩展其规模,完成新大陆政策”。认为现在中国“东三省当局日就觉醒”,九国公约又限制了“我之满蒙特权及利益”,“如不极力打开,则我国之存立即不能坚固,国力自无由发展”。强调:“向之日俄战争,实际即日支之战。将来欲制支那,必先打倒美国势力为先决问题,与日俄战争之意大同小异。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倘支那完全被我国征服,其他如小中亚细亚及印度、南洋等异服之民族,必畏我敬我而降于我”。后日本发动侵略战争与之相吻合,但奏折原件始终未发现,对奏折的真伪问题至今仍有争议。
田中隆吉(1893—1972)日本将领。毕业于陆军士宫学校和陆军大学。1923年入参谋本部。1927年作为中国研究员被派驻中国北京、张家口。1930年起派驻上海。1932年受关东军参谋板垣征四郎之命策划上海*一·二八事变。1935年任关东军参谋,兼内蒙古特务机关长。1936年参与策划”华北自治运动。1939年任兵务局兵务课长。1940年升少将,任第一军参谋长、陆军省兵务局长。1942年和东乡茂德联系,策动使东条英机首相辞职,朱成,后退职,被编人预备役。1945年召回,任罗津要塞司令宫。战后曾在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出庭作证。著有《日本军阀暗斗史》、《彼审判的历史》等。
田中新一(1893—1976)日本将领。毕业于陆军士宫学校和陆军大学,1936年任陆军省兵务课长,翌年任军事课长,力主扩大对华侵略。后出任驻蒙军参谋长。1940年任参谋本部第一部部长,负责制定对美英的作战计划。1941年 10月晋升中将。1942年 12月因瓜达尔卡纳尔岛争夺战的具体部署问题而被解除职务。1943年任第十八师团长。1944年 9月任缅甸方面军参谋长,在缅甸北部作战。翌年 5月负伤住院。著有《大战突然爆发的真相》、《田中作战部长的证言》等。
田中静壹(1887—1945)日本将领。毕业于陆军士官学校和陆军大学。后在驻英、美使馆供职。1935年起历任步兵第五旅团长、关东宪兵队司令宫、宪兵司令宫、第十三师团长。1941年任东部军司令官。1942年 8月接替*本间雅晴任驻菲律宾的日本第十四军司令宫。1943年普升大将。1944年任陆军大学校长兼军事参议官。1945年 3月任第十二方面军司令官,兼东部军管区司令宫,负责关东方面的防卫。日本宣布投降后曾镇压部分军官的叛乱,后自杀。
田边治通(1878—1950)日本递信大臣(1939年)、内务大臣(1941年)。1905年东京帝国大学毕业后入递信省。历任递信书记官兼递信省参事宫、递信省通信局长等职。1927年任大阪府知事,后任“满洲国*参议府参议、参议府副者长。1939年 1月任平沼内阁内阁书记官长,同年 4月任该内阁的递信大臣。1940年任贵族院敕选议员。翌年 7月任第三届近卫内阁的内务大臣。太平洋战争期间,任翼赞政治会总务,竭力强化法西斯战时体制。还任大日本飞行协会会长,力主对外扩张。
田家会战斗1942年八路军在山西省兴县田家会地区围歼日伪军的战斗。1942年 5月中旬,日军第六十九师团 1个大队及伪军 700余人,攻袭兴县晋西北抗日根据地领导机关。八路军第一二○师第七一六团及工卫旅,先以小部队袭扰消耗敌人,及时转移领导机关,随后乘敌扑空撤退时予以截击。19日将敌包围于兴县、岚县、临界交界的田家会,歼敌日军大队长以下 500余人,俘虏 46人。巩固了晋西北抗日根据地。
田赋征实制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实行的一项战时赋税政策。1939年春,由于粮价上涨,粮食短缺,军粮难以征集,山西首先实行田赋改征粮食。1941年 6月 21日,国民政府第三次全国财政会议通过《田赋征实案》,颁布了《暂行通则》,规定正附税额每元折征稻谷 2斗(小麦、杂粮产区得征等价小麦、杂粮),第二年增至 4斗。稍后,又实行粮食征购与征借。田赋征实增加了国民政府统筹支配的粮食,对抑制粮价上涨、渡过战时财政难关有一定作用,但加重了农民负担,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田纳西号战列舰(Tennessee)美国战列舰。1915年批准建造,1920年服役。排水量 3.26万吨,配备 14英寸火炮 12门,珍珠港事变时被日机击伤,经修复后投入对日作战。先后编入美国第五舰队和第七舰队。1943年 11月参加吉尔伯特群岛战役。1944年先后参加马绍尔群岛战役、马里亚纳群岛战役、帛琉群岛战役和莱特湾悔战。1945年 4月,在冲绳岛战役中,被日军*神风特攻队击伤。
囚笼政策日本侵略军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实行“扫荡”的一种战术。1939年 9月由日本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多田骏提出。以铁路为柱、公路为链、碉堡为锁,辅以封锁沟、封锁墙,把抗日根据地分割成不相联结的若干小块,构成网状的“囚笼”,再采用分区“扫荡”的战法,同“蚕食”、“清乡”相结合,压缩包围,进剿袭击,企图消灭人民抗日军队和抗日根据地。
四分仪(Quadrant)又译“象限”,第一次“魁北克会议”的代号。
四牧师(FourChaplains)大战时期美国 4位舍己救人的随军牧师。1943年 2月 3日,美国道切斯待号(Dorehester)运兵船在格陵兰岛附近被德国潜艇击沉,戈德(AlexanderGoode)等 4位随军牧师把自己的救生衣让给船上的士兵而弃生。战后在美国费城坦普尔大学校园内建有四牧师教堂,以志纪念。
四大自由(FourFreedoms)即言论自由、宗教自由、免于贫困的自由和免于恐惧的自由。为美国总统罗斯福 1941年 1月 6日致国会的年度咨文中所提出的目标。他认为要达到真正的和平和安宁,必须做到有言论和发表意见的自由,有每个人以自己的方式崇奉上帝的自由,有可以使每个国家保证其国民过上不虞匮乏的和平生活的自由,有实行全面裁军,消除侵略,使民众有不虞恐惧的自由。强调只有战胜独裁者才可能建立以此为基础的世界。这一主张也体现在同年 8月的*《大西洋宪章》中。
四月起义意大利人民推翻”萨罗共和国的起义。1945年春,纳粹德国和墨索里尼在意大利北部的统治面临崩溃。4月 18日,都灵工人举行大罢工,各地纷起响应。19日,博洛尼亚人民手执武器,率先发难。25日,*北意民族解放委员会号召全民起义。武装起义迅速遍及北意各地。26日德军在热那亚投降。27日米兰光复,*萨罗共和国宣告结束。28日,都灵和威尼斯经血战后均告光复。起义者在北意各地连连告捷,光复大片国上,战后 4月 25日被定为意大利国庆节。
四年计划(Vierjahresplan)纳粹德国经济备战和战争经济动员计划。分别于 1936年 10月—190年 9月和 1940年 10月—1944年 9月实施。1936年 4月,希特勒面临两年粮食歉收和工业原料缺乏的困境,指示戈林组建研究改善原料和外贸状况的机构。5月成立以洛帕(FritzLoeb)为首的研究机构,并根据希特勒规定的 4年为限的指示制订第一个四年计划。同年 9月 9日,瓦格纳(AdolfWagner,1890—1944)以希特勒的名义在纳粹党全国代表大会上宣布该计划,但隐瞒其备战目的。10月 6日,希持勒正式发布实施法令,任命戈林为”四年计划全权总办,负责协调各部门,统一管理全国的经济资源。第一个四年计划的重点是发展军工生产,改组经济结构,争取达到经济自给自足。为此大力开采本国资源,研制合成橡胶和合成汽油,向国外采购稀有的战略原料,集中用于军工生产。第二个四年计划的重点则是彻底动员一切人力、物力和财力,满足”总体战的需要。
四国公约英、法、德、意四国于 1933年 7月 15日在罗马签订的有关“谅解和合作的公约”。1933年 3月由墨索里尼倡议,经英国支持,法国在提出修正后也表示同意。公约有效期 10年,主要内容为:缔约国确认德国在军备方面享有“平等权利”;宣告在所有国际争端中奉行协商一致的原则;表示将通过和平的手段在国际联盟范围内修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签订的各项和约。该约认可了德国的扩军备战,助长了希特勒的扩张野心。
四国条约全称《关于太平洋区域岛屿属地和领地的条约》,为*华盛顿体系的组成部分之一。1921年 12月 13日由美、英、日、法在华盛顿会议上签订。有效期为 10年。该约规定:“缔约各国同意相互尊重它们在太平洋区域内岛屿属地和领地的权利”,即维持太平洋地区的现状;而一当发生争端,而又无法通过外交途径解决时,则应“邀请其他缔约国召集会议受理全部问题,以便考虑解决”。同时还规定,该条约一经批准,《英日同盟条约》即失效。
四相会议见“五相会议”。
四四式马枪日本骑兵和执行特种任务士兵的专用枪。1911年(明治44年)在三八式马枪基础上改进定型,故名。基本结构和性能类似三八式,但改用拆迭式三棱锥形刺刀。
四行联合总处全称“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农民银行联合办事总处”。国民政府最高金融决策机构。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在上海建立四行联合贴放委员会。1939年 10月 1日,在重庆正式成立。随后中央信托局、邮政储金汇业局、中央合作金库也加入。下设理事会和秘书、放款、农贷、汇兑、发行、储蓄、平市、收兑 8大专业处和若干专业小组委员会。蒋介石任理事会主席,孔祥熙、宋子文、张群先后任副主席,对 4行2局 1库实行战时管理。统营全国金融网的设置,资金的集中和运用,4行联合兑放的管理,各地汇兑的调度,特种储蓄的推行,战时物资的调剂,货币的统一发行,外汇的统筹管理等)囊括和主宰全国一切金融事业。至 1945年 8月所属分支机构 32处,单位 2281个,占当时国统区全部金融机构的 75%,存款额 1943年占国统区存款总额的 90%,拥有的外币与黄金储备至 1945年 6月占国统区总数的 70%。抗战胜利后,该总处迁往南京。1948年 9月28日撤销。
四年计划全权总办(BeanftragterfurdenVierjah-resplan)纳粹德国经济官员。根据 1936年 10月 18日法令设立,由戈林担任,负责实施*四年计划。下设“四年计划中央办公室”,由科纳尔(PanlKorner)任办公室主任和全权总办助理,下辖天然原料和合成原料生产及分配办公室、农业生产办公室、劳工办公室、价格管理办公室和外贸办公室等。早期同*军事经济全权总办争夺经济控制权并排挤后者,大战期间部分权力分别划归德军最高统帅部国防经济与军备局局长托马斯(GeorgTho-mas,1890—1946)、军械军需部长*托特、军备和战时生产部长*施佩尔,在军事经济领域的影响遂日益缩小。
史良(1900—1985)中国爱国民主人士。女。上海法科大学毕业。1931年开始在上海当律师。九·一八事变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35年 12月发起组织上海妇女救国会,任理事。并任上海文化界救国会执行委员。1936年 5月任*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执行委员。因积极呼吁停止内战,抗日救国,1936年 11月与沈钧儒等彼国民政府逮捕,为“七君子”之一。抗日战争爆发后获释。1938年起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要求国民政府实施民主政治和妇女参政。1942年参加中国民主政团同盟。1944年任民盟重庆市支部委员兼组织部长。抗战胜利后,任民盟中央委员,积极参加爱国民主运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司法部长、全国妇联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盟中央主席。
史末资(JanChristianSlnuts,1870—1950)南非联邦总理(1939—1948)。布尔人。曾在英国求学。1902年英布战争后即主张同英国合作。1910年任国防部长。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任芙属东非英军司令,并参加英国战时内阁,为枢密院顾问,任空军大臣。回南非后曾任总理、副总理等职。1939年起复任总理,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于 9月 6日向德宣战,并任联邦军总司令。努力发展军火工业,曾组织 2万人的志愿军,前往埃塞俄比亚、马达加斯加等地对轴心国军队作战。1941年获元帅衔。1942年成为英国战时内阁成员。1945年参加旧金山会议,参与《联合国宪章》的制订。1948年离职。著有《国联:一个有价值的建议》等。
史汀生(HenryLewlsStimson,1867—1950)美国国务卿(1929—1933)、陆军部长(1940—1945)。共和党人,早年在那鲁大学、哈佛大学就读,当过律师和地方检察宫。后历任陆军部长、菲律宾总督(1927—1929)、国务卿等职,参与制订与执行美国外交政策。1930年率团参加伦敦载军会议。*九·一八事变后,于 1932年 1月 7日对中、日两国发出外交照会,声明对日本侵占中国东北的行为在法律上不予承认,史称“史汀生主义”。大战全面爆发后,主张美国应持干涉立场,援助抗击法西斯侵略的欧洲各国,曾是*援助盟史汀生国保卫美国委员会的领导成员。1940年经总统罗斯福提名,再度出任陆军部长,参与美国军事与外交的决策活动,协助罗斯福领导美军参加反法西斯战争,1945年曾建议社鲁门总统对日本重要目标使用原子弹,以加快战争的进程。同年 9月卸职退休。著有《在和平与战争中服役》等。
史迪威(JosephWarrenStilwell,1883—1946)美国将领。因其态度直率措词尖刻而得浑名“醋酸乔”(VlnegarJoe)。1904年毕业于西点军校。曾在驻菲律宾美军服役,后任西点军校教官,其间于 1911年首次来华。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1920—1939年间数度来华,历任驻天津美军第十五步兵团营长、驻华使馆武官等职。1941年升任美第三军军长。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出任中、缅、印战区美军司令兼中国战区总司令蒋介石的参谋长。1943年盟军东南亚司令部设置后,兼任副总司令。在史迪威 1942年 1—5月缅甸战役和 1943年 12月至 1944年 8月缅甸北部战役中,先后指挥美军及*中国远征军对日作战。1944年 8月密支那战役获胜后,获上将衔。曾主持美国对华租借法案物资分配,组织修建*雷多公路(后称“史迪威公路”)。主张改革国民党军队,曾在印度兰姆伽尔(Ramgarh)建立中国陆军训练基地,先后训练中国军队 3万亲人。在对日作战问题上,主张对日作战中保证地面部队战斗力,反对蒋介石-陈纳德的空中行动方案。同情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力量,批准*迪克西使团赴延安。因与蒋介石发生矛盾,1944年 10月被召回国。后任美国陆军地面部队司令、第十集团军司令等职。1945年 9月主持驻琉球群岛日军的投降仪式。病逝后其日记、文稿和信件等,由怀德(TheodoreHarolkWhite,1915—,汉名“白修德”)整理成《史迪威文件》。
史密斯①霍尔兰德·麦克蒂里·史密斯(HollandMoTyeiresmith, 1882—1967)。美国将领。浑名“疯子”。1905年加入美国海军陆战队。曾任职于陆军部作战与训练部门。1941年获少将衔,次年任美国太平洋舰队第五两栖部队司令。1944年晋升中将,升任太平洋舰队海军陆战队司令。曾多次指挥阿留申群岛、吉尔伯特群岛、马绍尔群岛、马里亚纳群岛和琉黄岛等登陆作战,被誉为美国“海军陆战队两栖作战理论和技术的先驱”。1946年晋升上将后退休。②沃尔特·比德尔·史密斯(WalterBedellSlnlth,1895—1961)。美国将领。早年入国民警卫队,后为陆军军官,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后在美国和菲律宾服役,1939年起任陆军部少校参谋。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2年调任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和英美联合参谋长委员会秘书,获准将衔。同年 9月出任美军欧洲战场司令艾森豪威尔的参谋长。1944年艾森豪威尔升任盟国远征军最高统帅后,随之担任中将衔参谋长。曾参与制定和实施在北非、西西里和西北欧等地作战的军事计划和行动。1943年和 1945年曾代表文森豪威尔分别接受意大利和德国的投降。战后历任驻苏大使。第一军军长和中央情报局局长。1951年获上将衔。1953年退役,出任副国务卿。翌年辞职经商。著有《我在莫斯科的三年》等。
史量才(1880—1934)中国报业资本家。字家修。早年任上海《时报》主笔。1912年接办《申报》,任总经理。丸·一八事变后,力主抗日。一·二八事变时,捐巨款支援抗战,被推为上海地方协会会长。利用《申报》宣传抗日,批评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抨击“剿共”战争,要求结束国民党“一党专政”,并支持宋庆龄等组织的*中国民权保障同盟活动。1934年 11月 13日从杭州返回上海途中,被国民党军统特务杀害。
史沫特莱(AgnesSlnedley,1894—1950)美国女记者和作家。早年当过女佣、工人等,参加美国工人运动。1918年加入社会党。1919年侨居德国,1928年以德国《法兰克福报》特派记者身份来华。在华期间结识鲁迅等进步人士,参加左翼文化运动。后协助宋庆龄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曾报道工农红军江西革命根据地的革命斗争、*西安事变等。抗日战争爆发后,赴陕甘宁边区,参加八路军战地救护等。1938年改任英国《曼彻斯特工报》驻华记者。曾组织白求恩、柯棣华等外籍医生进入中国解放区,支援中国抗战,1941年因病回国,仍参加援华活动。战后遭政府迫害,被迫流亡英国。病逝后,据其生前遗嘱,骨灰运到中国安葬。著有《大地的女儿》、《中国的红军在前进》、《伟大的道路——朱德的生平和时代》等。
史蒂芬森(WilliamStephenson,1896—)英国谍报首脑。原是加拿大巨富,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多次受伤。二十年代从事无线电和破译密码工作,参加谍报活动。第二次肚界大战爆发后,曾多次赴北欧执行任务。1940年 4月作为丘吉尔的秘使,赴美国同罗斯福商讨两国情报工作的合作计划。同年 6月组建*英国安全协调局并任局长,代号“勇士”(Intrepid),直至战争结束。同美国联邦调查局(FBI)和*美国战略情报局合作,设总部于纽约,主持北美地区的英国谍报活动。曾完成探明挪威重水工厂和德国灭绝犹太人计划(*最后解决)的细节等多项重大谍报计划。1945年底撤离纽约。战后重回商界,曾任加拿大政府的工业发展顾问。
史汀生主义即“不承认主义”。
史迪咸公路即“雷多公路”。
史迪威事件大战期间罗斯福派遣来华的美国将领*史迪威同蒋介石发生冲突的事件。1942年初蒋介石要求罗斯福指泳一位亲信的高级将领担任中国战区参谋长。随后史迪威即受命来华,并身兼中国战区参谋长、中、缅、印战区美军司令、美国援华租借物资管理统制人等要职,但同蒋介石之间囚军事计划和指挥权等问题不断产生矛盾和冲突。1944年 7月 7日罗斯福致函蒋介石,要求任命史迪威统帅中国战区全部军队(包括中共领导的军队)以抗击日军的进攻。次日,蒋介石复电罗斯福虽表示原则同意,但要求派代表来华调节同史迪威的关系。8月罗斯福派特使*赫尔利使华。9月间,史迪威要求将包围陕甘宁边区的胡宗南部队投入抗日战场,将美援物资分配给八路军等抗日武装,并要求更换中国军政部长何应钦和总参谋长等入选,由他掌握调遣和任免奖惩中国军队人事的全权。蒋介石极度不满,此后遂多次要求罗斯福撤换史迪威。10月 10日美国政府决定召回史迪威,任命*魏德迈为中国战区参谋长。25日美国政府正式发布任免公告。此事件遂平息。
史普劳恩斯(RaymondAmesSpruance,1886—1969)美国海军将领。1906年毕业于海军军官学校,开始在海军服役。二十年代未人美国海军学院深造,后留校任教官。1938年仕*密苏里号战列舰舰长。1939年晋升海军少将,次年出任海军第十军区司令。珍珠港事变前,调任美国太平洋舰队第五巡洋舰舰队司令。1942年 5月任第十六特遣舰队(航空母观编队)司令,直接指挥同年 6月的中途岛战役,重创日本海军,随即出任太平洋舰队参谋长,协助*尼米兹指挥中太平洋战事。1943年晋升海军中将,任中太平洋部队司令。1944年晋升海军上将,出汪第五规队司令。先后指挥攻占吉尔伯特群岛、特鲁克岛、马绍尔群岛和马里亚纳群岛等战役。1944年 6月率第五舰队进行菲律宾海海战,重创日本海军航空兵。1945年 4月率舰队参加冲绳岛战役。主张联合使用海军的封锁和空军的轰炸以迫使日本投降。战后,任美国驻日海军总指挥。1945年 11月出任美国太平洋舰队总司令。1946年调任美国海军学院院长。1948年退休。1952—1955年曾任驻菲律宾大使。
[丿]生存空间(Lebensraum)德国扩张主义者的地缘政治学理论。声称国家系一种有机体,应服从有机体生长和发展的规律,人口必须同土地面积保持一定的比例,因而国家必须拥有足够的领土和属地,即所谓“生存空间”。1914年前用以要求增加殖民地;1919年后用以要求归还被战胜国瓜分的原德属殖民地;希特勒则用以要求摆取邻国,特别是东欧国家的领土。
生命之路*列宁格勒保工战时期自 1941年 9月至 1943年 3月通过拉多加湖(Лaдoжckoeoзepo)联结列宁格勒和苏联后方地区的唯一运输线。经此线向列宁格勒运送了总计达 161.5万吨的各类物资和大批军队,同时又运送撤回的人员 53.94万和大量工业设备、文化珍品。1942年 6月 18日起通过敷设在湖水下的油管向列宁格勒输油。此线的畅通对于打破德军封锁列宁格勒的企图起了重大作用。
生命之源计划(LebensbornPlan)纳粹德国改变国民种族结构的计划,1936年由希姆莱提出,意欲提高雅利安人种的比重。提倡党工队员家庭生育4个孩子;鼓励种族和政治方面可靠的党工队员使经过挑选的德国少女怀孕,然后送入 12个特别产科中心给予精心照料;1936年设立生命之源幼育协会,主管特别产科中心,为党卫队员己婚和非婚配偶提供生育服务。大战期间又从波兰、法国、挪威、南斯拉夫和捷克斯洛伐克等占领区,集体劫持数十万具有雅利安人外表的儿童,经集体审查,由所谓种族上可靠的德国家庭收养。
矢内原忠雄(1893—1961)日本经济学家。1917年东京帝国大学毕业。1920年任该校经济学部副教授,1923年升教授。发表《帝国主义下的台湾》等论文,尖锐批判日本的殖民政策。1937年在《中央公沦》9月号发表论文《国家的理》,提出反战思想,同年被迫辞职。在艰难条件下撰写了《民族与和平》、《民族与国家》等书,同时开办学校。战后重返高校任教。有《矢内原忠雄全集》(29卷)等。
丘吉尔(WinstonChurchill,1874—1965)英国首相(1940—1945)。出生于贵族世家。1894年桑德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毕业。1900年当选为保守党下院议员。1904年转入自由党。1906年起入阁,历任殖民副大臣、商务大臣、内政大臣,1911—1915年任海军大臣,1917—1922年历任军需大臣、陆军和空军大臣、殖民大臣。1922年退出自由党。1924年再加入保守党,并当选为下阶议员。1924—1929年任财政大臣。此后在野 10年。期间就希特勒德国的危险一再提出警告,敦促政府加强军备,抨击*《慕尼黑协定》,主张紧密同法、美的联合和对苏协调以结成反侵略的大联盟。1939年 9月大战爆发后,再度入阁任海军大臣。1940年 5月在民族危亡关头出任首相,组织联合政府,自兼国防大臣,领导英国人民取得了*不列颠之战的胜利。1941年 6月当德国入侵苏联后,即发表声明“俄国的危险就是我们的危险”,保证支持苏联人民的反侵略斗争。同年 8月,与美国总统罗斯福共同签署”《大西洋宪章》,提出了对德战争的目的和战后和平原则。12月,美国参战舌,即同美国缔结一系列协议,密切两国的联合。曾代表英国出席英、美、苏三国首脑德黑兰、雅尔塔和波茨坦会议,还多次分别与罗斯福和斯大林单独会晤,商讨盟国的军事战略和战后安排。阻挠尽早在西欧开辟”第二战场,力主把美、英的用兵重点放在地中海战区,鼓吹攻打称之力“欧洲柔软的下腹部”的巴尔干地区,企图夺取战后对东南欧各国的控制权。1945年 7月,在波茨坦会议期间,保守党在大选中失败而离职,1946年 3月,在美国密苏里州的富尔敦(Ful-ton)发表“铁幕”演说,拉开了“冷战”的序幕。1951—1955年再度出任首相。1953年获嘉德勋位和诺贝尔文学奖,著有《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和《英语民族史》。
丘辟特(Jupiter)英国计划对挪威北部实施登陆作战的方案代号。1942年春,当盟国讨论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的问题时,丘吉尔提出此方案,企图用以代替代号*大锤的行动计划。来获美国支持,在同年 7月美、英伦敦会议上被否定,而决定 1942年秋首先实施代号*火炬的行动计划。但同年 8月丘吉尔访问莫斯科时,又向斯大林提出,并强调该计划乃保障北极援苏航路的良策,未果。1943年 4月,丘吉尔再致函英国三军参谋长,提出再度考虑于1944年实施此方案,亦未果。
丘列涅夫(ИBaHBлaдиMиpoBичTюлeHeB,1392—1978)苏联将领。1913年人沙俄军队服役。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时为彼得格勒苏维埃成员。1918年加入俄共(布)党和红军,参加国内战争。1922年毕业于红军军事学院。后历任骑兵旅长、师长、红军副骑兵总监、军区司令和集团军司令。1939年参加进军西乌克兰。翌年晋升大将,任莫斯科军区司令。苏德战争初期任南方方面军司令。后调任最高统帅部大本营预备队的第二十八集团军司令。1942年 5月起任外高加索方面军司令(至战争结束)。率部在高加索主山脉各山口实施防御,后参加高加索会战。战后曾任军区司令。著有《为祖国而战的苏联骑兵》、《三次战争经历》等。
丘吉尔型坦克(Churchill)又称“马克-4型坦克”。英国中型坦克,在德国入侵威胁下的 1940年年中初次设计生产,后经重大改进于 1943年投产和服役。重 38.5吨,平均每平方厘米压重 0.95公斤。装甲厚度,炮塔正面 90毫米、侧面 75毫米,车体正面 101毫米、侧面 75毫米。装备 1门 57毫米火炮(弹重 6磅)、2挺 7.92毫米机枪和 1挺 7.69毫米高射机枪。最大时速 24—28公里,最大行程约 200公里。乘员 5人。曾使用于北非和意大利战场。1944年为适应代号“霸王的行动之需,主炮改装 75毫米(部分为95毫米)火炮,用以对付德军重型坦克。战时共制造 5640辆。
丘吉尔-斯大林会谈大战期间,丘吉尔和斯大林举行的两次英、苏首脑会晤。(1)1942年 7月*美英伦敦军事会议决定推迟在欧陆开辟第二战场,为了向苏联作出解释,8月 12—15日丘吉尔专程赴莫斯科会晤斯大林。两国有关高级官员及美国总统私人代表*哈里曼也与会。会谈中,丘吉尔着重向斯大林解释不能于 1942年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的原因,声称英、美“正在准备1943年的几个大的战役”,并于该年 10月在北非登陆。斯大林强烈批评了英、美的作战计划,向丘吉尔和哈里曼提交了一份备忘录,指出这对“苏联公众舆论在精神上是一个打击、“使前线红军的处境更加困难,并且破坏了苏军统帅部的计划”。会谈最终以斯大林接受英、美方案而获得转机,两国政府首脑还商讨了共同实施挪威北部战役的问题,达成了协调共同空袭柏林的协议。8月 18日,发表会谈公报,重申两国作战到底的决心,并指出双方已作出了一系列包含“反对希特勒德国及其在欧洲的同伙的战争方面的决定”。(2)1944年 10月 9—18日在莫斯科举行。美国驻苏大使”哈里曼以观察员身份列席。主要议题是关于巴尔干、波兰及欧洲事务问题。双方达成了一项在巴尔干“划分势力范围”的协议:英国对希腊事务进行控制;苏联得到在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和匈牙利占优势的保证;在南斯拉夫双方势力对等。同时,解决了保加利亚停战协定中的一些争议问题,即按盟国对罗马尼亚管制委员会的模式成立盟国对保加利亚管制委员会,委员会主席由苏联代表担任;还确定了对南斯拉夫实行共同政策,“通过南斯拉夫王国政府和民族解放运动的联合,以解决南斯拉夫的内部困难”。讨论波兰问题时,根据丘吉尔的建议,波兰民族解放委员会的代表和流亡政府的代表被邀请到莫斯科会晤。由于对组成波兰联合政府的人员分歧重大及流亡政府代表拒绝接受以寇松线为苏、波的边界线,来达成协议。讨论德国的前途问题时,丘吉尔再次提出使德国南部省伤同奥地利组成联邦的主张,最后决定此问题留待欧洲咨询委员会研究。10月 21日发布了会谈公报。
白求恩(NormanBethune,1890—1939)加拿大医生。国际主义战士。多伦多大学医科毕业。曾任美国底特律赫曼·济费医院代理外科主任、圣心医院胸外科主任。1935年加入加拿大共产党。翌年,德、意法西斯武装干涉西班牙革命时,随加拿大志愿军到西班牙前线服务。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后,受加拿大共产党和美国共产党派遣,率领由加拿大人和美国人组成的医疗队到中国。1938年 3月到延安,不久转赴晋察冀边区,创办模范医院,培训八路军医务人员,全心全意为中国军民服务。曾亲赴前线,参加大团汀和齐会等战役,开展战地救护工作。1939年 11月 12日因抢救伤员感染中毒,在河北唐县逝世。同年 12月 21日毛泽东写《纪念白求恩》一文,号召中国人民学习他的国际主义精神。
白桦树(Birke)德军 1944年在苏军*第四次突击下,于 8月底开始撤出芬兰的行动代号。
白崇禧(1893—1966)中国将领。字健生。保定军校毕业。北伐战争时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参谋长,东路军前敌息指挥。1932年起,任广西民团总司令,与李宗仁等在广西实行“自治、自卫、自给”的三自政策,发展桂系实力。1935年授二级上将衔。次年 6月,参与发动*两广事变,任西南抗日救国军第一军团副总司令。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副参谋总长兼军训部部长,参与指挥*淤沪会战。后又参与制定徐州、武汉会战计划,协助李宗仁到前线指挥作战。曾组织全国伊斯兰教救国同盟,任主席,号召回族同胞参加抗战。1938年 11月任军事委员会委员长桂林行营主任,统一管辖长江以南的第三、第四、第七、第九战区。1939年底指挥*桂南会战。1940年冬,在蒋介石指使下与何应钦合谋策动皖甫事变,围攻新四军。后调任军事委员会监察委员会主席。抗战胜利后,曾任国防部长、战略顾问委员会主任委员兼华中“剿总”司令长官。1945年授一级上将衔。1949年底去台湾,曾任台湾当局“总统府”战略顾问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白瑞纳(ElyesaBazna,?—1970)德国间谍,代号“西塞罗”。阿尔巴尼亚人。1942—1944年在安卡拉当英国驻土耳其大使的贴身侍从。从 1943年底至 1944年春,把所偷拍的多卷英国外交秘密文件底片,以 30万英镑的代价先后卖给德国人。德国间谍机关以英镑伪钞支付。由于德国中央保安局与外交部之间的矛盾,这些情报未被及时利用。战后在伊斯坦布尔被英国政府逮捕。
白川义则(1868—1932)日本将领。毕业于陆军大学。曾留学德国。历任陆军士官学校教官、师团长、陆军航空本部长和关东军司令官,1925年晋升大将。1927年继字垣一成任田中年阁的陆军大臣,向政府递交《对华方策》,连续两次增兵济南,占领山东,并对关东军炸死张作霖予以事后默许,1932年一·二八亭变后被任命为入侵上海的派遣军司令官,遭上海军民的顽强抵抗和国际舆论的谴责,被迫于 5月 5日签署*《淤沪停战协定》。同年 4月在上海出席“天长节”庆祝会时被朝鲜爱国志土炸成重伤,不久死去。
自鸟敏夫(1887—1949)日本外交官。1914年东京帝国大学毕业后入外务省。先后在驻奉天(今沈阳)、香港、美国和德国的使领馆任职。1930年任外务省情报部长。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时负责与陆军联络和协调,力主扩大对华侵略。在外务省内首倡“革新外交”,主张不惜退出国际联盟亦要独霸中国东北。1933年任驻瑞典公使兼驻挪威、丹麦和芬兰公使。1938年调任驻意大使。期间协同驻德大使*大岛浩,极力发展德、日、意三国的同盟关系。1940年回国,任外务省顾问。1942年当选为众者员。战后,于 1948年作为甲级战犯被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判处无期徒刑。后病死于狱中。著有《国际日本的地位》和《日德意枢轴论》等。
白色方案(FaIIWeiB)德国入侵波兰的行动计划代号。纳粹德国在英、法绥靖政策的纵容下,吞并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后,把侵略矛头指向波兰。1939年 4月 11日,正式下达此计划。规定目标是摧毁波兰的军事力量,使东方局势符合德国“国防”的需要。强调尽可能孤立波兰,依靠突然袭击,以猛烈的打击开始军事行动而取得迅速成功。同年 8月 31日希特勒发布实施该行动计划的第一号作战命令,9月 1日,德军开始大举入侵波兰,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自彦战斗1940年八路军在山东省费县对日军的一次战斗。是年 2月中旬,八路军第一一五师以第六八六团、特务团、苏鲁支队及苏鲁豫支队等部,挺进鲁南腹地,攻克费县以西的白彦据点,切断费(县)膝(县)公路。3月 7—22日,日军出动 2800余人,连续 3次猛攻白彦,均被八路军击退。此战毙伤敌 800余人,缴枪 350余支,解放费县以西广大地区,为开辟鲁南抗日根据地创造了有利条件。
白玫瑰小组(WeibeRose)德国大学生反纳粹和反战的地下组织。1942年在慕尼黑大学形成,由该校学生*舒尔兄妹和哲学教授*胡贝尔发起并任领导成员。因以“白玫瑰通信”的方式散发传单和张贴标语,故名。后规模逐渐扩大,在汉堡成立分部,活动范围从南部城市扩及北部城市。号召德国人民推翻纳粹政权和尽早结束侵略战争。斯大林格勒战役后加紧活动,曾发动慕尼黑的大学生上街游行。二 943年 2月被纳粹政权破获,其成员均遭残酷镇压。
白求恩医疗队由*白求思率领的八路军战地医疗队。1938年 4月,加拿大共产党员、胸外科专家白求思大夫偕同护士尤思女士,携带部分医疗器械来到延安,支援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6月任八路军晋察冀军区卫生顾问,着手建立“模范医院”,并组织培训班,训练战地救护人员,9月起,率领一支战地医疗队赴晋察冀抗日前线,搭起简易手术室,给伤员动手术。次年11月 12日,白求恩大夫因抢救伤员感染不幸逝世。
白俄罗斯之战苏德战争初期德军在苏联白俄罗斯地区发动的战略性进攻战役,由*中央集团军群实施。战役目的是围歼该地区苏军集团,尔后攻占斯摩棱斯克,直逼莫斯科,并配合北方集团军群夺取列宁格勒。为此投入第四、第九集团军和第二、第三坦克集群,共 50个师又 2个旅,得到第二航空队 1600架飞机的支援。当面苏军防御部队是*西方方面军所辖 4个集团军,共 44个师,1941年 6月 22日,德军分南北两路出击,以明斯克为合围点,向苏军发动大纵深钳形攻势。6月 28日,德军封闭合围圈,把苏军大部分兵力分割包围在明斯克以西的比亚韦斯托克突出部地区。7月 3日起,德军诀速部队不待苏军被歼即由明斯克向东继续发展进攻,至 7月川日,已进抵西德维纳河和第聂伯河,并攻占维帖布斯克,对斯摩棱斯克形成包围态势。德军深入苏联国境达 450—600公里,几乎占领了白俄罗斯全部,并使苏军西方方面军大部被歼。
白俄罗斯战役苏德战争后期苏军发动的大规模战略性进攻战役。代号*巴格拉季昂。1944年 6月 23日至 8月 29日,由波罗的海第一方面军、白俄罗斯第一、第二、第三方面军及第聂伯河区舰队共同实施。目的是粉碎德军”中央集团军群,解放白俄罗斯。苏军共投入兵力 140余万人,火炮和迫击炮 3.1万门,坦克和自行火炮 5200辆,作战飞机 5000余架,当面德军为中央集团军群及北方集团军群右翼和北乌克兰集团军群左翼部队,共计 63个师又 3个旅,120万人,火炮和迫击炮 9500门,坦克和自行火炮 900辆,作战飞机 1350架。战役分为两个阶殷:第一阶段(6月 23日至 7月 4日),苏军进行了*维帖布斯克一奥尔沙战役、*莫吉廖夫战役、*勃布鲁伊斯克战役、*波洛茨克战役和*明斯克战役,在 6个地民同时突破德军防御,在维帖布斯克和勃布鲁伊斯克两地域分别围歼德军 5个师和 6个多师,完成了对明斯克的合围,并于 7月 3日解放明斯克。此阶段苏军推进 225—280公里,德军主力大部被歼,其余在明斯克以东陷于重围。第二阶段(7月 5日至 8月29日),苏军实施*希奥利艾战役、*维尔纽斯战役、*考纳斯战役、*比亚韦斯托克战役和*卢布林-布列斯特战役,全歼明斯克以东被围德军,逐次击溃敌退却兵团残部,并重创德军从各地抽调的援兵和新建兵团,解放了白俄罗斯全境、立陶宛和拉脱维亚一部分,进入波兰境内,同时强渡纳雷夫(Hapeв)河和维斯瓦河,逼近东普鲁士边境。在战役中苏军共推进 260—400公里,进攻正面扩大到 1000公里。德军损失渗重,17个师又 9个旅彼全歼,50个师损失过半。此战结果不仅为尔后苏军在波罗的海沿岸、东普鲁士和波兰的进攻创造了有利条件,也配合了美、英军队的诺曼底登陆作战。经苏军总参谋部 1987年审定,列为苏联卫国战争中的 51个战略性战役之一。
白俄罗斯方面军苏联战略战役军团。1939年 10月为进军西白俄罗斯而专门组建。下辖 4个集团军、1个独立步兵军、1个骑兵机械化群以及航空兵部队。司令为科瓦廖夫(МихаилПрокoфьевичКовалёв,1897—1967)。同年 11月完成任务后撤销。苏德战争期间,1943年10月在西部方向上,由 *中央方面军改变番号重新组建。初辖 6个集团军和 1个空军集团军,后又陆续编入 5个集团军。司令为罗科索夫斯基。实施戈梅利-列奇察战役。1944年 2月改称*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同年 4月间曾一度复称白俄罗斯方面军)。
白晋铁路破袭战1940年八路军破坏山西省白晋铁路的战斗。是年春,日军为了推行所谓的“囚笼政策”,强行修筑仲向晋东南抗日根据地腹地的白晋铁路干线,并在沿途构筑据点,以重兵警戒。5月 5日,八路军第一二九师在刘伯承、邓小平领导下,集中主力部队,在 2万多名群众协助下,在百余公里铁路线上展开破袭战。经 1日 2夜战斗,破坏铁路 50余公里,摧毁大小桥梁 50多座、火车 1列,歼敌 350人,粉碎了日军用白晋铁路分割太行、太岳区并与道清铁路相连接的企图。
自俄罗斯军区大演习1936年 9月苏军在白俄罗斯军区辖区内举行的大规模演习。演练了重型机械化兵团和骑兵兵团的大纵深进攻行动,包括航空兵和空降兵的配合行动,继*基辅军区大演习后再次验证了*大纵深战役(战斗)理论,为 1936年野战条令的颁布奠定了基础。苏联最高军事领导和英、法、捷军亭代表团观看了此次演习。
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苏联战略战役军团。1944年 2月由*白俄罗斯方面军改变番号组建(同年 4月间曾一度复称白俄罗斯方面军)。初辖 6个集团军和 1个空军集团军。后又编入过 8个集团军、2个坦克集团军、1个空军集团军、第聂伯河区舰队和 2个波兰集团军。在西部方向上参加实施罗加乔夫-日洛宾战役、白俄罗斯战役、维斯瓦河-奥得河战役、东波美拉尼亚战役和柏林战役。1945年 6月撤销。历任司令为罗科索夫斯基(1944.2—11)和朱可夫(1944.11—1945.6)。
白俄罗斯第二方面军苏联战略战役军团。1944年 2月组建。同年 4月间曾一度撤销。随即由*西方方面军划分重建。初辖 9个集团军和一个空军集团军。后陆续编入 7个集团军和 2个坦克集团军。在西部方向上参加实施白俄罗斯战役、东普鲁士战役、东波美拉尼亚战役和柏林战役。1945年 6月撤销。历仕司令为库罗奇金(1944.2—4)、彼得罗夫(1944.4—6)、扎哈罗夫(1944.6—11)、罗科索夫斯基(1944.11—1945.6)。
白俄罗斯第三方面军苏联战略战役军团。1944年 4月由*西方方面军划分组建。初辖 3个集团军和 1个空军集团军。后陆续编入 8个集团军、1个坦克集团军和 1个空军集团军。在西部方向上参加实施白俄罗斯战役、默麦尔战役和东普鲁士战役。1945年 8月撤销。历任司令为切尔尼亚霍夫斯基(1944.4—1945.2)、华西列夫斯基(1945.2—4)和巴格拉米扬(1945.4—8)。
瓜里利亚(BaffaelaGuariglia,1889—1970)意大利外交大臣(1943—1944)。早年在大学攻读法律。1920年任外交部办公厅主任。1932年出使西班牙。1935年任埃塞俄比亚问题特设办公厅主任,促成发动侵埃战争。1936年起历任驻阿根廷、法国、梵蒂冈和土耳其大使。1943年 7月墨索里尼下台后,担任巴多里奥政府外交大臣,力主单独媾和,以避免战火蔓延至本土。政治上持保王主义立场,翁贝托二世逊位后退出政界。
瓜岛海战亦称“第三次所罗门海战”。美、日海军在*瓜达尔卡纳尔岛争夺战中的重大海战之一。1942年 8—10月,日军在连续的争夺战中失去制空权,形势日益恶化,决定利用夜间以战舰炮轰瓜达尔卡纳尔岛美军机场和掩护增援上陆。11月 12日夜,日本海军中将阿部弘毅率突击编队(2艘战列舰、1艘巡洋舰和 11艘驱逐舰)进入瓜岛北面近海,与美舰编队(5艘巡洋舰、8艘驱逐舰)遭遇。双方混战至 13日凌晨,美方沉 1艘和重伤两艘巡洋舰、沉 4艘驱逐舰,舰队司令*卡拉汉海军少将和*斯科特海军少将阵亡;日方“比睿”号战列舰重伤(白天复被美机炸沉)、两艘驱逐舰沉没,未能炮击瓜岛。13日夜,日舰队再次出动炮击瓜岛机场,击毁美飞机 20架,但14日白天返航途中被美机炸沉 1艘巡洋舰。14日夜至 15日凌晨,日舰编队(1艘战列舰、4艘巡洋舰和 9艘驱逐舰)
抵近瓜岛北面萨沃(Savo)岛附近海域,再次同美舰编队(2艘战列舰、4艘驱逐舰)夜战,美方沉 3艘驱逐舰。日方沉 1艘驱逐舰,战列规受伤,未能炮击瓜岛,运输船只亦在 15日白天被美军击毁。阿部因此战失利被解职。
瓜达拉哈拉战役*西班牙内战期间的一次战役。瓜达拉哈拉(Guadalajara)应于西班牙首都马德里东北约 50公里。1937年 3月 8日佛朗哥扳军和德、意干涉军,以怠军(近 4万人)为主力,经瓜达拉哈拉向马德里实施突击。意军凭借数量优势突破防线,向马德里推进。共和国军指挥部急调两个*国际纵队增援,阻敌进攻;后又将 3个步兵师、1个坦克旅和两个骑兵团调至该方向,3月 18日经顽强防御后转入反攻。不久意大利远怔军对马德里的进攻也被粉碎。
瓜达尔卡纳尔岛争夺战太平洋战争期间美、日争夺南太平洋所罗门群岛的瓜达尔卡纳尔岛的战役。1942年 6月日军派兵登陆瓜达尔卡纳尔(Guadalcanal)岛修建机场,企图以此作为以拉包尔为中心的南太平洋前哨基地。同时,美军制订在南太平洋反攻的*“瞭望台”计划 7月初美军发现日军在该岛修建机场已竣工,威胁到美、澳交通线和美军的作战行动,遂决定首先攻占该岛及图拉基(Tulagi)岛。8月 7日美陆战第一师约 1.1万人分乘 23艘运输船,由以 3艘航空母舰为核心组成的空中支援编队和 8艘巡洋舰(其中 3艘为澳舰)组成的护航编队支援登陆,迅速攻占机场,日守军(警备部队 240人、施工部队 2700人)退入岛西北丛林。同日,日海军第八舰队从拉包尔出击增援,于 8日晚与美舰发生*萨沃岛海战。同时,日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山本五十六率主力南下所罗门群岛方向,日陆军也从关岛和菲律宾调兵增援。8月 18日夜,日军 1000人乘 6艘驱逐舰登陆瓜岛。8月 20日反攻机场的日军被歼,美机开始进驻该机场,掌握该地域制空权。山本五十六出动海空主力支援日军后续增援部队上陆,并企图诱歼美舰。美军侦悉日军动向,以第六十一特混舰队迎击。双方进行*东所罗门群岛海战。日军企图破产,被迫在夜间以*鼠式运输实施增援登陆。9月 12—14日日军对瓜岛机场发动总攻,被美军击退。日军从东南亚和中国战场抽调兵力增援。9—10月间双方激烈争夺制空和制海权,先看进行*埃斯帕兰斯角海战、*圣克兽斯群岛海战。10月 24日日军第二次总攻瓜岛机场,又失败。日军再次从东南亚、朝鲜和中国战场抽调兵力增援。11月间,日、美海军展开*瓜岛海战。由于争夺海空控制权失败,日军不仅无法实施拟定的第三次总攻瓜岛机场的计划,而且对岛上部队的供应也陷于断绝。12月 31日,日本大本营御前会议决定停止争夺该岛之战。1943年 2月 3—7日,日海军利用夜间共撤出约 1.1万人。2月 9日美军占领全岛。此战持续半年,双方海空交战 30多次,各损失驱逐舰以上的战斗舰只 24艘,日军损失飞机 600架,超过美军;参战地面部队美军 6万人、伤亡 5800人,日军 3.6万人、伤亡和被俘 2.4万人。日军未能实现夺回从*中途岛海战起失去的战略主动权,此后美军开始在太平洋的战略反攻。
印度国民军(IndianNationalArmy)日本筹组的印度人军队。1942年 2月日军攻陷新加坡后,东条英机宣称要“援助印度独立”。在日本的策动和组织下,于同年 9月由居住在日本、东南亚各国的印度侨民和印度战俘组成,约 1.6万人。1943年 10月*博斯在新加坡组成*自由印度临时政府时,扩充至 4万亲人。分成 3个师,每个师下辖 4个旅。此后在缅甸境内协同日军对英作战,曾参加 1944年春向印度东部边境的进攻。装备陈旧,士气低落。1945年 5月日军在缅甸渍败后,随之瓦解。
印度援华医疗队1937年底,印度国民大会决定派遣医疗队援华抗日。医疗队由爱德华、柯棣华、卓克华、木克华、巴苏华(在姓名上加一“华”字以表示决心援华)5人组成。1939年 2月,抵达延安,分别在卫生学校和医院工作。1940年,爱德华、柯橡华、巴苏华主动要求赴晋东南抗日前线,进行战场救护。10月后,柯棣华超期留在中国战斗,任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院长,并于 1942年 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2月因病逝世,葬在白求恩墓左侧。
印第安纳号战列舰(Indiana)美国战列舰。1937年开始建造。属“北卡罗来纳”级。排水量 3.5万吨,配备 16英寸火炮 9门,有雷达定向火力控制系统。战时在太平洋海域作战。1943年编入美国第五舰队,参加吉尔伯特群岛战役。1944年参加马绍尔群岛战役和马里亚纳群岛战役。1945年 2月参加硫黄岛战役,3月随舰队攻击日本本土。
印第安纳波利斯号巡洋舰(Indianapolis)美国重型巡洋舰。建造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属“普特兰德”级(Portland)。排水量 9800吨,配备8英寸火炮 9门,5英寸火炮 12门,航速 32节。大战期间在太平洋海域作战。曾为美国第五舰队司令*史普劳恩斯的旗舰。1945年 7月 24日,该舰将原子弹运载到马里亚纳群岛的提尼安岛。同年 7月 29日,在菲律宾以东海面,被日本伊-58号潜艇 3枚鱼雷击中沉没,舰上 1196名官兵中仅 316人生还。为大战中美国海军披击沉的最后一艘大型军舰。
外贝加尔方面军苏联战略战役军团。1941年 9月在外贝加尔军区基础上组建。初辖 2个集团军。后又编人 2个集团军、1个坦克集团军、1个苏蒙军队集群和 1个空军集团军。苏德战争期间先后抽调 11个步兵师、3个坦克师、1个摩托化师、1个骑兵师以及 1个步兵旅和 1个炮兵旅,总计 30万人、2000多门火炮和迫击炮、1400多辆坦克,赴西线作战。1945年 8月参加*远东战役。进至中国的张北、承德、赤峰、沈阳、长春和齐齐哈尔等地区。同年 9月 10日撤销。历任司令为科瓦廖夫([МихаилПрокфьевичКовалёв,1897—1967]1941.9—1945.7)和马林诺夫斯基(1945.7—9)。
外高加索方面军苏联战略战役军团。1941年 8月在外高加索军区基础上组建。担负掩护面对伊朗和土耳其的南部边境。辖 5个集团军。后增编塞瓦斯托波尔防御地域,并指挥黑海舰队和亚速海区舰队作战。同年 12月30日改称*高加索方面军。1942年 5月再次组建。初辖 2个集团军,后陆续编入 10个集团军和 2个空军集团军,黑海舰队和亚速海区舰队也属其指挥。参加高加索会战。1943年 1月其北军队集群改编为*北高加索方面军。1945年 8月撤销。历任司令为科兹洛夫([ДмитрийТимофе-евичКозлов,1896—1967]1941.8—12)、丘列涅夫(1942·5—1945.8)。
处理中国事变纲要①日本近卫内阁 1937年开展对华外交攻势的纲要文件。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为实现速战速决战略,决定开展外交攻势以配合其军事行动。1937年 10月 1日,由近卫内阁的四相会议制订。规定:通过军事行动和外交措施,尽快结束侵华战争;军事行动的目标是使中国“迅速丧失战斗意志”,具体手段是“使用兵力占据要地”(主要是华北和上海方面);外交措施的目标是将中国“诱向我方所期待的境地”,进行及时的谈判与工作,谈判主要条件为中国放弃“排日抗满”政策,与日本共同“防共”,实行“日华经济合作”。②日本近卫内阁 1940年确立对华“长期作战”战略的纲要文件。第二届近卫内阁上台后,日本利用纳粹德国闪击西欧得逞之机,确定实施南进。为对付中国的持久抗战,恢复和增强日本“国防力量的机动性”,于 1940年 11月 13日由御前会议通过此纲要。强调除使用武力外,运用一切手段,排除英、美的援华行动,调整日、苏邦交,“摧毁重庆政权的抗战意志”使其迅速屈服。提出“和平谈判以汪蒋合作为前提”,基本条件为:中国承认“满洲国”,放弃抗日,承认日本可在蒙疆、华北、长江下游、海南岛和华南沿海特定地点开发资源和驻军。规定如同年 11月底未能实现“和平”,即坚决转入长期作战方针,确保蒙疆、华北、汉口以东的长江下游和广东等华南沿海要地。
处理中国问题方针纲要日本策划建立*“满洲国”的纲要文件。1931年 11月国联决定组成李顿调查团,赴中国东北调查九·一八事变。日本企图抢先建立“满洲国”,造成既成事实。1932年 1月 6日,陆军省、海军省和外务省协议制订此纲要。规定:“满蒙应从中国主权下分离出来”,形成“独立”国家,由日本负担其“对外防卫”,并作为对俄、对华作战的第一线。同月底,关东军据此方针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加速了建立“满洲国”的行动。
处理中国事变根本方针日本近卫内阁制定的侵华政策文件。1937年底,日军虽然侵占南京和华北等地,但未能实现速战速决。为迅速灭亡中国,日本企图借军事胜利迫使国民政府投降。1933年 1月 11日,御前会议通过此件。声称日本的根本方针是同“满洲国”和中国“合作”。决定如中国“现中央政府不来求和”,则日本“今后不同此政府交涉解决亭变”,将转而扶植“新的(即卖国的)支那政权”。在附件中提出“日华媾和谈判条件”,规定中国承认“满洲国”和放弃排日反满政策;在华北、内蒙和华中划定“非武装区”,必要时驻扎日军:在内蒙则设立独立的“防共自治政府”;签订“经济合作”协定等。
处理满蒙问题方针纲要日本控制*“满洲国”、统治中国东北的纲要文件。1932年 3月 11日,即“满洲国”成立后第三天,由日本内自会议通过。规定:应使满蒙在政治、经济、国防、交通、通讯等方面,“体现作为(日本)帝国生存的重要因素的作用”;治安主要由日本负责维持;恢复并扩充日本的权益;迅速设置统制机关。该纲要强调满蒙“作为(日本)帝国对俄对华国防第一线,不允许有外来的捣乱行为”。同年 6月,关东军据此方针起草了《指导满洲国纲要》。9月,日本宣布承认“满洲国”并签订《日满议定书》。
冬季风暴(Wintergewitter)德军统帅部为解救被围困在斯大林格勒的德军集团,于 1942年 12月 12日发动的进攻行动代号。此行动由第四装甲集团军实施,该部所辖第五十七装甲军组成的突击群由科捷利尼科夫斯基地域出发,于 12月 21日推进至距斯大林格勒 48公里处,但随即遭到苏军的有力阻击,12月 23日德军的行动被迫停止。参见*斯大林格勒会战。
包瑞德(DavidDiveBarrett)1892—?)一译“巴瑞德”。美国军人。科罗拉多大学毕业。1917年入美国陆军。1925年来华,任驻华使馆陆军副参贫。1942年升任驻华陆军武官,上校衔。1944年 7月任美军观察组(即*迪克西使团)组长,率该组赴延安,曾在延安、绥德等地活动,并与毛泽东、周恩来等会晤。主张同共产党抗日武装合作。后因与赫尔利意见相悖,被迫辞职。调任驻华美军作战指挥部参谋长。战后曾任驻华代理武官。回国后曾任科罗拉多大学斯拉夫及东方语言系主任。著有《迪克西使团:美军观察组在延安》。
[丶]主教型自行火炮(Bishop)英国自行火炮。以*瓦伦丁型坦克为底盘,装备 1门 25磅野战炮(即弹重 25磅),射程 6400码,全封闭式。1941年10月制成 100辆。1942年起用于北非战场。1944年为*教堂司事型自行火炮所取代。
市场(Market)盟军 1944年 9月实施的*阿纳姆空降战役的代号。与“花园”行动协同,统称“市场-花园”,成为*荷兰战役第一阶段攻势的代号。
立陶宛参见“波罗的海国家”。
立即行动委员会(Comissiond’ActionImmediate)“法国内地军的领导机构。
闪击战(DerBlitzkrieg)纳粹德国军事战略。由 3个互相联系的要素构成:(1)在主要打击方向上集中优势兵力和兵器,速战速决,避免陷于两线作战;(2)迅速集中和展开作战部队,进行突然袭击;(3)实施高速度大纵深的密集突击,以包围和合围为手段歼灭敌武装力量。1938年年中,德军领导集团最终确认大量集中使用坦克的原则,使该战略具有付诸实施的手段和实战意义。在实战中具体表现为:集中使用大量坦克、俯冲轰炸机和机械化炮兵的战斗群对敌狭小正面发动快速猛攻,摧毁敌主要作战阵地和机群,切断其通讯联络和交通运输;进攻部队以摩托化部队、坦克和自行火炮为前导,步兵居后,在航空兵配合下,快速突入敌国,分割合围敌武装部队,德军在德波战争、低地国家战役、法兰西之战、苏德战争初期一度得逞,但在莫斯科会战中遭挫,从此破产。
闪电式战斗机(Lightning)即“P-38型歼击机”。
兰德(EmoryScottLand,1879—1971)美国官员。海军上将。1902年美国海军学院毕业,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1937—1938年任联邦政府海运委员会委员。1938—1946年升任该委员会主席。领导战时美国海上运输及同英国海运的协调工作。1942年 2月起,兼任战时船舶管理局局长,在美、英船舶管理问题上与英国发生争执,主张美国保持新建船只的所有权,以利在战后扩充美国的商船队。战后曾任美国空中运输协会主席等职。
兰尼兹尔(LymanLouisLemnitzer,1899—1988)美国将领。1920年毕业于西点军校。曾在该校任教。1941年任营长。后调在陆军参谋部计划处工作,显示出非凡的组织才能。1942年获准将衔。后在艾森豪威尔主持下,参与制定登陆北非的计划。突尼斯和西西里战役时任美第三十四防空旅旅长。1944年参与意大利投降的谈判,后出任地中海盟军最高司令部参谋长,曾促成驻意大利德军及奥地利南部的德军投降。战后曾任美第七步兵师师长等职,参加侵朝战争。1955年晋升上将。1959年任陆军参谋长。1960—1962年任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1963年任北约欧洲地区司令。1969年退役。
兰科维奇(AleksandarRankovi1909—)南斯拉夫共产党领导人之一。1928年加入南斯拉夫共产党。次年被捕,,判刑 6年。1940年当选为南共中央委员和政治局委员。参加 1941年七月起义的组织和准备工作。后历任人民解放军最高司令部成员,南共中央组织书记,南斯拉夫反法西斯人民解放大会委员和塞尔维亚反法西斯人民解放大会副主席等职。解放后,反对联邦制和社会主义自治。1966年被撤销党内外职务,并被开除出党。
兰开斯特式轰炸机(Lancaster)英国重型轰炸机。1942年开始服役。4引擎、双尾、中单翼,翼展 102英尺,机身长 69英尺 4英寸,高 20英尺。最大时速 270—291英里,升限 2.5万英尺,最大载荷航程 1075—1660英里,可载炸弹一般为 1.4万磅,改装后可达 2.2万磅,配有 H2S导航仪和 8个转动炮塔。乘员 7人。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国最好的重型轰炸机,广泛用于对德国的*战略轰炸。1944—1945年曾投掷特制的超重型炸弹“高个子”(1.2万磅)和“大满贯”(2.2万磅),对摧毁德国潜艇坞与火箭发射场起重要作用。至战争结束共出动 15.6万架次,投弹达 60余万吨。战时生产 7337架。
兰彻斯特式冲锋枪(Lanchester)英国海军用冲锋枪。由英国斯特林兵器公司设计师兰彻斯特(GeorgeHerbertLanchester,1874—1970)仿照德国Mp-28式冲锋枪设计,故名。1940年 8月英国海空军紧急定货,同年 11月制出样品。口径 9毫米,射速每分钟 600发,弹仓携弹 32发。约制造 5万支,被英国海军采用。战后继续使用。
头山满(1855—1944)日本右翼势力首领。早年参加自由民权运动。1879年同平冈洁太郎等人结成向阳社,1881年改建成秘密的军国主义团体玄洋社。后又发起创建黑龙会、*大日本生产党。一贯鼓吹“大亚细亚主义”和对外扩张,自称“天下浪人”。与军部、财阀、官僚相勾结,对内专事迫害社会进步人士,对外配合军部进行侵略活动。晚年积极支持德、日、意三国同盟和扩大对华侵略。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形成的右翼团体,大多属玄洋社系统,骨干分子则多数是其信徒。
汉克(KarlHanke,1903—1945)德国纳粹党大区领袖。早年当磨坊工人二十年代参加纳粹运动。1932年当选国会纳粹党议员。1933—1941年任国民教育和宣传部国务秘书,协助戈培尔工作。1941年任下西里西亚纳粹党大区领袖。希特勒在柏林困守时曾指令其接任希姆莱的一切职务。后逃窜至捷克斯洛伐克境内被击毙。
汉基(MauricePascalAlersHankey,1877—1963)英国官员,1895年成为海军军官,此后在本土和海外基地从事海军情报和计划工作。1912年任帝国防务委员会秘书。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兼任战对内阁秘书处主任。3年又兼枢密院办公室主任,1938年退休。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出任张伯伦内阁的不管大臣。1940—1942年先后任丘吉尔内阁的兰开斯特郡事务大臣和主计大臣。此后仍担任各种咨询性的部际委员会主席,直至 1952年。有贵族称号,并为皇家学会会员。著有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回忆录《最高统帅,1914—1918》等。
汉莱因(KonradHenlein),1898—1945)捷克斯洛伐克苏台德地区法西斯党头目。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1933年德国纳粹党执政后,仿效纳粹党建立苏台德德意志祖国阵线(Sudetend éutschsHeimatfront)。接受纳粹德国的命令和资助。1933年 3月德国兼并奥地利后,奉希特勒秘密指示,参与对捷克斯洛伐克施加压力,公开要求苏台德完全自治,并组织暴乱。《慕尼黑协定》签订后任第三帝国驻苏台德地区专员。1945年 5月被捷克斯洛伐克人民俘获后自杀。
汉德逊(NevileMeyrickHenderson,1882—1942)英国外交官。毕业于伊顿公学,后去国外求学。1905年进入外交界。1924年起历任驻埃及、法国、南斯拉夫公使和驻阿根廷、巴拉圭大使。1937年出任驻德大使,是张伯伦内阁对德绥靖政策的忠实执行人。1939年 3月离任。著有《失败的使命》。有爵士封号。
汉堡轰炸盟国空军对德国实施的战略轰炸战役。1943年 7—11月间,以*英国轰炸机司令部为主,*美国轰炸后的汉堡城第八航空队参加,对以汉堡(Hamburg)为重点的德国大城市连续 33次大规模空袭,共出动轰炸机 1.7万架次。其中 7月 24日战役开始起至 8月 3日,连续密集轰炸汉堡(代号“罪恶的城市”),出动轰作机 3095(一说 3340)架次,投弹 8621吨,盟军损失飞机 87架。汉堡遭到严重破坏,尤其因盟军大量使用燃烧弹,并且在 7月 24日夜间首次轰炸即炸毁洪水系统,导致持续火灾,高温使沥青路面亦燃烧,4万多人被烧死和窒息死。
汉娜·塞奈什(HannahSenesh,1921—1944)匈牙利抵抗运动女英雄。犹太人。1939年战争爆发后参加抵抗运动,自愿承担帮助纳粹德国统治下的犹太人的使命,协助被迫害的犹太人外逃。1944年 3月跳伞进入南斯拉夫,参加游击小组。3个月后,越过边境回到匈牙利,不久被捕。在霍尔蒂政权监狱中受尽酷刑,坚贞不屈。1944年 11月 7日牺牲。
汉夫施丹格尔(ErnstFranzSedgwickHanfstaengl,1887—1975)德国纳粹党国外新闻处处长(1931—1937)。早年就读于美国哈佛大学。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慕尼黑结识希特勒,加入纳粹党。1923年参加啤酒店暴动, 1931年任纳粹党国外新闻处处长,负责扩大纳粹党和法西斯政权在国外的影响。后因与纳粹党头目意见分歧,于 1937年逃离德国去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任美国政府纳粹事务顾问。战后被短期拘留,后回国。著有回忆录《未出庭的证人》、《希特勒:失去的年代》等。
汉普登式轰炸机(Hampden)英国中型轰炸机。1936年投产。双引擎,下单翼。最大时速 254英里,最大载荷航程 1000—1460英里,可载炸弹 4000磅,乘员 4人。大战初期为*英国轰炸机司令部的主要机种之一,主要用于夜间轰炸。由于载弹量少,自卫力不足,后被淘汰,1942年 9月起转为海岸司令部用作反潜巡逻。共生产 1430架。
汉科克号航空母舰(Hancook)美国航空母舰。1942年建成并服役。属“埃塞克斯”级。排水量 2.71万吨,航速 33节,载机 80余架。先后编入美国第五舰队和第三舰队的特遣舰队。1944年 9月参加对菲律宾马尼拉港口的袭击,10月下旬在莱特湾海战中被日军*神风特攻队击伤。1945年 2月参加硫黄岛战役,3月参加攻击日本本土,4月参加冲绳岛战役。
冯玉祥(1882—1948)中国将领。字焕章。行伍出身。早年任职于北洋陆军。1924年 10月发动北京政变,任国民军总司令。后参加北伐战争,任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总司令。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任行政院副院长兼军政部部长。九·一八事变后,积极主张抗日。1933年 5月,在中国共产党推动下,与吉鸿昌、方振武等发起组织*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任总司令,率部抗击日本侵略军,曾收复宝昌、沽源、多伦等地。后在国民政府军队和日军夹击下失败,8月辞职,到泰山隐居。1935年授一级上将衔。同年底到南京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主张停止内战,共同抗日。1937年七七事变后,出任第三、第六战区司令长官,参与指挥*淞沪会战。旋被削去军队指挥权,改任军委会督导长官、国防最高委员会常委。真诚与中国共产党合作,辗转各地,巡视部队,积极参加抗日民主运动。1946年 9月赴美国考察,在美公开反对蒋介石的内战政策。1948年 9月 1日由美归国途中,因邮轮失火在黑海遇难。著有《我的生活》、《冯玉祥日记》、《我所知道的蒋介石》等。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