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鲁克(BernardMannesBaruch,1870—1965)美国金融家。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任战时工业局局长。1919年出席巴黎和会。三十年代对纳粹德国持反对态度。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任罗斯福总统的私人顾问,协助主持战时经济动员工作。1939年拟就全面经济动员和由国家控制战时经济的《工业动员方案》,未被采纳。曾多次作为启统特使到英国等地执行外交使命。战后任驻联合国原子能委员会代表。1946年提出对原子能实行国际控制的《巴鲁克计划》。著有《战争中的美国工业》等。
巴巴罗萨(Barbarossa)法西斯德国侵苏战争计划的代号。1940年 12月 18日,由*希特勒第二十一号指令批准下达。广义上还包括 1941年 1月31日颁布的关于陆军战略集中和展开的指令等计划文件。从 1940年 7月 21日开始制订,曾用*弗里茨等代号,批准后改用现名,计划规定,在对英战争结束前以一次快速战局击溃苏联。具体军事行动分为 3个阶段:首先在边境地区粉碎苏军主力,阻止其向西德维纳河和第聂伯河以东撤退;继而乘胜攻占列宁格勒、莫斯科和中央工业区及顿巴斯等战略要地;最后前出至阿尔汉格尔斯克、伏尔加河、阿斯特拉罕一线(*阿阿线)。预定出动 190个师,投入空军力量的三分之二,并以海军相配合。陆军编为 3个集团军群:中央集团军群以斯摩棱斯克、莫斯科为主突方向;北方集团军群以列宁格勒为主突方向;南方集团军群以基辅为主突方向,分别在白俄罗斯、波罗的海沿岸和乌克兰地区同时发起攻势。计划设想以突然密集使用大量飞机、坦克的“闪击”方式达成初期战役企图和既定军事政治目标。进攻日期定在 1941年 5月 15日,后因*巴尔干之战的影响而推迟至同年 6月 22日。
巴达诺夫(BacИЛИЙМИхаЙЛовИчБаДа1895—1971)苏联将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被征入沙俄军队。1919年加入俄共(布)党和红军。参加国内战争。二十年代在保安部队中任团长、师长兼政委。1934年毕业于红军机械化和摩托化学院速成班。1941年出任坦克师长(上校衔)。苏德战争爆发后率部参战。1942年获坦克兵中将街,任坦克军长。翌年升任近卫坦克第四集团军司令,参加斯大林格勒、库尔斯克、第聂伯河右岸乌克兰、利沃夫-桑多梅日等战役。1944年受重伤后,调任坦克和机械化兵军训部长。战后曾任装甲坦克和机械化兵军事院校部部长。1953年退役。
巴多里奥(PietroBadoglio,1871—1956)意大利将领。早年曾参加侵略埃塞俄比亚的战争(1896—1897)和意土战争(1911—1912)。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任军长和陆军副参谋长。1919年任陆军参谋长。政治上属保守的君主主义派。墨索里尼掌权后一度离开军界,任驻巴西大使。1925年被召回出任总参谋长,翌年获元帅衔。掌握军权,积极推行对外扩张政策。1928—1934年兼任利比亚总督。1935年又兼任东非高级专员和东非意军司巴多里奥令,任内策划并指挥侵略埃塞俄比亚的战争,曾施放毒气屠杀平民。1936年7月侵占埃塞俄比亚后任总督,并受封为亚的斯亚贝巴大公。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一度与法国军界保持秘密接触,反对在地中海与英国发生对抗,对武装干涉西班牙也持某种保留态度。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反对意大利过早卷入战争。1940年春起转而支持墨索里尼,积极备战。同年 6月起领导新建立的最高指挥部,指挥意军对英法作战。1940年 10月策划和发动入侵希腊的战争。因屡遭惨败,于同年 12月被解除总参谋长职务,此后退隐。1942年底,在意军事失败和国内动荡局势下,开始与国王及反墨索里尼分子建立联系。1943年 7月 25日,墨索里尼被捕后被任命为首相。对内力图稳定局势,进行小规模清洗法西斯官员;对外作出继续作战的姿态,同时秘密与美英接触。1943年 9月 3日在卡西比莱(Casibile)与盟国签订《短期停战协定》。8日协定正式公布后,德军大举入侵,不积极组织抗击,却与国王南逃。29日与同盟国签订《长期停战协定》,并于 10月 13日向德国宣战。1944年 3月与苏联建立外交关系。同年 4月第二次组阁,吸收共产党人加入政府。6月罗马光复后辞职。著有《1936年的埃塞俄比亚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意大利》。
巴甫连科(rpAhpeeBaBeHko,1899—1951)苏联作家。1920年加入俄共(布)党,并从事党政工作和报刊杂志工作。参加*苏芬战争。苏德战争爆发后,为《真理报》和《红星报》随军记者,并任苏联作家协会保卫委员会主席(1942—1943)。其间创作大批政论和小说,汇编入《勇敢的道路》和《人民的复仇者》等文集,起了鼓舞军民抗击侵略者的斗志。战后写作的长篇小说《幸福》和电影剧本《宣誓》、《攻克柏林》等反映卫国战争的力作尤为著名。
巴甫洛夫①德米特里·格里戈里耶维奇·巴甫洛夫(1897—1941)。苏联将领。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应征入沙俄军队。1919年加入俄共(布)党和红军。参加过国内战争。1928和 1931年先后毕业于伏龙芝军事学院和军事技术学院速成班,曾任骑兵团长、机械化团长和旅长。1936—1937年参加*西班牙内战,任坦克旅长。返国后,1937年 11月出任装甲坦克部部长,后参加*苏芬战争。1940年 6月起任白俄罗斯特别军区(同年 7月易名西部特别军区)司令。1941年获大将衔。苏德战争爆发后,任西方方面军司令。因指挥重大失误,同年 7月 1日被解职。不久被处决。②雅科夫·费多托维奇·巴甫洛夫(1917—1981)。苏联军人。1938年参军。苏德战争期间在西南方面军和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内作战。1942年 9月 26日夜,以中士身份率侦察组攻占斯大林格勒市中心的一幢四层楼房,坚守近 3昼夜,击退敌人多次猛攻,使该建筑物成为近卫第十三师防御配系中一个重要支撑点(后该建筑物被称作“巴甫洛夫楼”)。尔后在乌克兰第三方面军和白俄罗斯第二方面军内作战,从斯大林格勒转战至易北河。1945年获苏联英雄称号。1946年复员。从事经济工作。著有《斯大林格勒前线札记》。
巴罗特拉(JeanBorotra,l898—)法国运动员。1922年毕业于巴黎综合技术学校。在网球界享有声誉。法国败降后追随贝当,支持其“民族革命”,主张以体育振兴法国。任维希政府体育和运动首席专员。1942年 11月因内部矛盾,被盖世太保逮捕,囚于德国。战后获释。
巴季茨基(1910—1984)苏联将领。1924年入乌克兰军事预备学校,参加红军。历任排、连长。1938年伏龙芝军事学院毕业,加入联共(布)党。历任摩托化旅、师参谋长。苏德战争爆发后不久,调任步兵第二五四师师长(中校衔),在旧鲁萨战役中立战功。1943年 7月起先后任步兵第七十三、第五十和第一二八军军长,参加过第聂伯河会战、第聂伯河右岸乌克兰进攻战役、白俄罗斯战役、东普鲁士战役以及攻克柏林和解放布拉格等战役。晋升中将。战后曾任国防部副部长、华沙条约联合武装部队副总司令等职。1968年获苏联元帅衔。
巴隆蒂尼(IlioBarontini,1890—1951)意大利反法西斯主义者。1921年参与创建意大利共产党。积极开展反法西斯斗争,长期流亡法国和苏联。西班牙内战初期,任加里波第营政委,参加瓜达拉哈拉战役。大战期间,1940年起在法国南部领导抵抗运动。1943年回国,在意大利北部进行游击战争,并致力于组建城市爱国行动小组。曾任艾米利亚-罗马涅地区游击队总指挥。战后为参议员。
巴维列奇(Antepaveli é,1889—1959)南斯拉夫*“克罗地亚独立国”首脑,克罗地亚极端民族主义分子。律师出身。1927年为议员。1929年亚历山大国王建立独裁政权后,逃亡意大利,建立*乌斯培莎。1934年在马赛组织谋杀国王亚历山大。1941年德、意军入侵南斯拉夫后回国,同年 4月出任“克罗地亚独立国”首脑。5月签订《罗马条约》,出让达尔马提亚。6月赴德,宣布加入轴心国。指挥傀儡军,配合德、意军队大肆镇压抵抗运动,残酷屠杀塞尔维亚人和犹太人。1945年逃亡奥地利和意大利,1948年起定居阿根廷。南斯拉夫多次要求引渡未成。死于西班牙。
巴斯蒂科(EttoreBastico,1876—1972)意大利将领。就学于莫德纳军校。参加过 1911—1912年意土战争和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后,先后指挥第一机械化师和第一黑衫师,晋升准将和少将。1935年任第二军和第三军军长,参加侵略埃塞俄比亚的战争。1937年 4月调任意大利远征军司令,指挥武装干涉西班牙。1938年晋升上将,并相继任第二集团军和第六集团军司令。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1940年 12月任意属爱琴海岛屿总督。1941年6月又出任利比亚总督兼北非意军司令,配合德军作巴斯蒂科战。因与*隆美尔不和,并时有激烈冲突,1942年 8月被解职。同时晋升元帅,调任利比亚意军司令。同年 11月复任北非意军司令,但屡战皆北,不久回国。被授予利比亚荣誉总督,但元帅衔被革除。战后于 1947年恢复元帅衔。著有《战争艺术的演化》等。
巴蒂斯塔(FulgencioBatistayZald ívar,1901—1973)古巴总统(1940—1944,1954—1959)。曾长期在军中服役。1933年发动军事政变,任古巴立宪军上校司令,控制古巴政局。大战爆发后任总统,采取亲美立场。珍珠港亭变发生后的次日,1941年犯月 9日对日宣战,随后又相继对德、意宣战。1942年同美国签订互惠协定,接受其大量贷款,相互降低关税,同时又为美国提供军事基地。1944年辞职,旅居国外。战后曾再次发动军事政变,并于1954年复任总统。1959年被推翻,后流亡国外。
巴锡基维(JuhoKustiPaasikivi,1870—1956)芬兰总理(1944—1946)。早年学习法律和历史,并任教于赫尔辛基大学。芬兰独立后为保守的国民联盟党领袖。曾任驻瑞典大使。1939年秋苏芬外交危机时任芬兰首席代表赴莫斯科谈判,曾主张接受苏方的某些要求,但未被本国政府采纳。苏芬战争时期,任不管部长,参加 1940年 3月《苏芬和约》的缔结。后出任驻苏大使,芬兰追随德国入侵苏联后,退出政界,但继续保持与苏方的联系。参加 1944年 3—9月的苏芬停战协定谈判。1944年 11月任总理,致力于履行停战协定的各项条款,维护芬苏和睦。战后曾任芬兰总统。
巴黎起义巴黎人民解放首都的武装起义。1944年 6月,盟军在诺曼底登陆后,巴黎人民群情激昂,7、8月间,不断举行游行示威。7月 14日爆发总罢工,不久,首都与外界交通中断,8月 15日,警察拒绝值勤。起义爆发前夕,以戴高乐为首的*法兰西共和国临时政府担心共产党控制局面,特派战斗法国总代表团代表帕罗迪和沙邦-戴尔马前往巴黎活动,试图推迟起义。但在法国共产党的推动下,8月 19日上午,巴黎地区内地军司令*罗尔-汤吉下令武装起义开始。起义迅速席卷全城。22日,街垒遍布,市政厅等要地先后被攻克。至 24日,德军在城内的大部分据点已被控制。戴高乐闻讯后亲赴盟军总部,敦促立即进军巴黎。勒克菜尔所属法国第二装甲师于 24日傍晚进抵巴黎。次日,德军城防司令*肖尔蒂兹被迫下令停止抵抗,并向勒克菜尔和罗尔-汤吉投降。起义者共有 2000多人牺牲,德军除 3000多人被歼外,另有1.2万多人被俘。起义的胜利加速了全国的解放。
巴巴占尼扬(1906—1977)苏联将领。1925年参军。1928年加入联共(布)党。历任营长和副团长。参加过*苏芬战争。苏德战争开始时为少校。先后任步兵团长、机械化旅长和坦克军长。1942年毕业于伏龙芝军事学院。先后参加莫斯科、库尔斯克、第聂伯河乌克兰右岸、利沃夫-桑多梅日、维斯瓦河-奥得河、东波美拉尼亚和柏林等战役。战后历任军区司令、装甲兵学院院长和坦克兵主任等职。1975年获装甲坦克兵主帅衔。
巴尔干之战德国伙同意大利、匈牙利入侵巴尔干的战争。1940年年中,德国即开始控制巴尔干的行动,以便为未来的侵苏战争准备可靠的南翼,并建立一个突击英国地中海交通线以及近东、北非的战略要地。10月,德军进驻罗马尼亚。但随后意大利入侵希腊失败,英国又派兵进入希腊,德国遂制订并加紧准备实施进攻希腊的代号*马丽他的行动。1941年 3月,德国先后把匈牙利和保加利亚拉入轴心集团,并在这两国布署兵力。同时,意军也在阿尔巴尼亚和的里雅斯特集结。3月 25日德国诱迫南斯拉夫政府参加轴心集团;但次日该政府被政变推翻。27日希特勒下令对南、希两国同时大举进攻。为此推迟入侵苏联的行动时间,4月 6日,德、意、匈 3国军队以猛烈的空中轰炸为先导,约 80个师从几个方向同时发起进攻,南军共约 50个师,兵力分散,当德军主力突破斯科普里(Skopje)、尼什(Ni■)地域的防御,南统帅部就仓卒命令全线后退。南军爱国官兵的奋战无法扭转局势。13日,首都贝尔格菜德陷落。17日,南军余部约 30万人在萨拉热窝投降,国王波得二世和政府要员流亡伦敦,全国为德、意、匈、保和克罗地亚傀儡政权所分割。希军最初顶住了德军向萨洛尼卡(Salon íka)方向实施的主要突击。4月 10日,从南斯拉夫斯科普里地域南下的德军突破希腊防线薄弱的中部,并向内地突进。此时,在色雷斯、东马其顿和伊庇鲁斯的希军面临被孤立和包抄的危险,被迫向南退却。从北非仓促调来希腊作战的英国远征军 5万余人也边战边退,至伯罗奔尼撒半岛各港口。23—24日,英军登船撤到克里特岛和北非。伊庇鲁斯地区希军的退路被阻断,于 23日投降。27日,德军进入雅典,国王乔洽二世和政府要员流亡伦敦。30日德军进抵伯罗奔尼撒半岛南端。6月之日,德军又攻占克里特岛,希腊国土全部沦陷。此战,德国虽以极少的伤亡(死亡和失踪约 5500人,不含克里特岛战役)连夺两国,却失去了随后的侵苏战争中关键性的一个月时间。
巴尔干方案见“地中海战略”。
巴尔泰勒米(JosephBarth élemy,1874—1945)法国*维希政府司法部长。初在大学任教。1919年起为议员,曾任驻国际联盟代表。一贯反对人民阵线,支持《慕尼黑协定》。1941年 1月起就任维希政府司法部长。8月 14日颁布反对《共产党和无政府主义分子》的特殊法令,大肆镇压抵抗战士。1942年 11月德军进占法国南部非占领区后,继续供职,直至翌年 3月离任。1945年 6月,在被法国最高法院提审前病亡。
巴西远征军巴西在大战期间派往欧洲作战的军队。1942年 8月 22日巴西政府对德宣战,并随即着手筹组赴欧参战的部队。远征军由 1个步兵师和 1个空军中队组成,共 25445名官兵和 458名飞行员,司令官为莫雷斯(MascarenhasdeMorais,1883—1968)将军。1944年 7月在意大利登陆,属美国第五集团军编制。曾多次参加战斗。其空军先后完成 2550次飞行任务。远征军共伤亡 2000余人,系拉美国家唯一参加欧战的军队。
巴甫洛夫楼见“巴甫洛夫②”。
巴格拉米扬(иBaHXpиcToфopoBичБarpaMяH,1897—1982)苏联将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入沙俄军队服役。1920年加入红军。二十年代任骑兵团长。1934年伏龙芝军事学院毕业后,任骑兵师参谋长。1938年总参军事学院毕业后,留院任教员。1940年任基辅特别军区副参谋长兼作战部长。苏德战争爆发后任西南方面军副参谋长兼作战部长,不久加入联共(布)党,晋升少将。参加基辅会战、罗斯托夫战役和叶列茨战役。1941年 12月任西南方面军参谋长。翌年 7月调任西方方面军第十六集团军司令。1943年领导实施奥廖尔进攻战役。同年 11月升任波罗的海沿岸第一方面军司令,晋升大将。1944年参加实施白俄罗斯战役。后参加实施波罗的海沿岸战役。1945年参加实施东普鲁土战役。同年 2月,因波罗的海沿岸第一方面军改编为白俄罗斯第三方面军泽姆兰德集群,成为该方面军副司令兼该集群司令,同年4月任白俄罗斯第三方面军司令。战后历任军区司令、国防部副部长、总参军事学院院长等职。1955年获苏联元帅衔。著有《战争是这样开始的》、《在伟大胜利的道路上》等。
巴格拉季昂(БarpaTиoH)苏军实施*白俄罗斯战役的计划代号。1944年 5月由苏军最高统帅部审定。其意图是:在白俄罗斯战线长达 1100公里的地段上,同时向 6个方向的敌人发起进攻,突破敌防线并将其分割,然后各个歼灭,其中以维帖布斯克和勃布鲁伊斯克为主攻方向,第一阶段以解放明斯克为战略目标,然后继续突进,直捣苏联西部边境,完成粉碎德国中央集团军群,解放白俄罗斯的战略目的。
巴拿马宣言1939年 9月在巴拿马召开的美洲国家外长第一届协商会议上通过的宣言。声称美洲各国均“拥有不使本国水域遭受任何非美洲国家采取任何军事行动侵犯的不容置疑的权利”,并将在大陆周围设立宽度为 300海里的“安全地带”;在上述地带受到侵犯时,将召开协商会议,制定“个别的或集体的措施”,以制止此类侵犯。该宣言在阻止轴心国侵略美洲上起了一定的作用。巴黎议定书又称“五月议定书”。1941年 5月 28日法国*维希政府外交部长达尔朗同德国驻维希大使阿贝茨(OttoAbetz)在巴黎签订的议定书。1941年 5月初,伊拉克发生反对英国殖民者的政变并爆发战争。纳粹德国乘机以援助伊拉克为名侵入中近东。为了利用法国在中近东和北非的殖民地运送援伊军火物资,德国向维希政府施加压力后签订此议定书。共 4份,主要内容为:德国空军有权使用黎巴嫩和叙利亚的机场,德国可通过叙利亚的公路和铁路向伊拉克运送物资;德国在北非有权使用比塞大港,并自7月 15日起使用达喀尔港;作为报酬,德国表示协助维希政府加强在非洲的地位。6月 3日维希政府举行部长会议,由于多数阁员反对,“国家元首”兼总理贝当被迫拒绝批准这些议定书。德国当时因集中力量准备发动侵苏战争,来对维希政府使用更大的压力,但实际上德军仍能利用法属北非殖民地运送军火。
巴比谷大屠杀纳粹德国在苏联进行的大屠杀。1941年 9月底,侵占基辅的德军借口遭到游击队的袭击,将数万名居民(内有俄罗斯人、犹太人和乌克兰人)驱至城北的巴比谷进行屠杀。随后又在此建立灭绝营,在两年内共屠杀无辜居民约 10余万人。1943年 9月,基辅解放前夕,327名囚徒举行暴动,14人脱逃成功。战后于 1976年在原址建立受难者纪念碑。
巴丹半岛战役*菲律宾战役(第一次)中美菲军在巴丹半岛抗击日军的防御战役。1941年 12月底,日军主力在仁牙因湾登陆,美将麦克阿瑟被迫按“橙子三号”作战计划放弃马尼拉,率美菲军 8万人退守巴丹(Bataan)半岛,以待海上增援。1942年 1月 10日起,日军连续发动进攻,遭美菲军顽强抗击,损失两个步兵大队后于 2月上旬被迫暂停攻击。但美菲军孤立无援,食品供应严重缺乏,疟疾流行,伤病员大量增加,士气日益低落,陷于被动挨打困境。3月 10日,麦克阿瑟奉调澳大利亚,由*温赖特负责指挥留守部队。4月 3日起,日军在飞机、大炮掩护下发动猛玫,突破守军防线。4月 9日日军攻占马里韦莱斯(Mariveles)山制高点,美军战地指挥宫金少将率官兵约 7万人投降。温赖特则率部在科雷尔吉多(Corregidor)抵抗至 5月。
巴尔干协约国巴尔干地区国家间的联盟。三十年代初,列强争夺巴尔干以及该地区各小国之间的矛盾,均日益加剧。意大利充当了保加利亚和阿尔巴尼亚的保护国;法国依靠*小协约国成员南、罗与意大利竞争;英国则利用希、土扩展自己势力。最后南、罗、希、土达成结盟。1934年 2月 9日在雅典签署巴尔干协商公约后组成。规定:缔约国不得相互侵犯;凡逼其他巴尔干国家侵犯时,缔约国应相互提供援助;在非巴尔干大国支持其他巴尔干国家发动侵犯时,缔约国亦应相互支援。土耳其强调该联盟不损及它和苏联的关系。由于内部矛盾尖锐,该联盟未能起到阻止德国与意大利侵略的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瓦解。
日达维亚海战亦称“雅加达海战”。1942年 2月 28日美、日海军在荷属东印度爪哇岛西端海域的遭遇战。美英荷澳联合舰队在*苏腊巴亚海战失败后,28日晚美国重巡洋舰休斯敦号率 1艘驱逐舰离开巴达维亚(Bata-via,即今雅加达),试图趁夜色通过巽他海峡逃跑。在巽他海峡北口外 26海里处与日本海军掩护登陆的舰队遭遇,美舰闯入日军登陆船队,击沉 4艘运输船(一说为日舰鱼雷误中),但遭日舰封锁被击沉。
巴多里奥政府意大利 1943年*七月政变后*巴多里奥组成的意大利政府。共两届。第一届政府(1943年 7月 25日—1944年 4月 21日),对内下令释放政治犯,同时颁布特别戒严令,力图控制人民运动,维持萨伏依王朝的统治。对外一面向德国表示友好,作出继续作战姿态,同时又派*卡斯泰拉诺等去马德里和里斯本等地活动,秘密接触盟国代表;商讨意大利退出战争的条件。9月 3日与盟国签订《短期停战协定》,8日正式宣布投降。当德军入侵时,未领导军民抗战,相反弃守罗马,携国王南逃,断送了 70万意军。9月 29日与盟国签订《长期停战协定》,10月 30日向德宣战。11月内阁进行部分改组,但坚持保王主义立场,单纯依靠盟军支持,不发动人民抗德,因而也未能领导全国的抵抗运动。第二届政府(1944年 4月 21日—6月 9日)吸收意大利共产党成员参加,扩大政府的社会基础,并在舆论压力下于5月成立研究清洗法西斯主义的委员会,但迟疑不决,未采取有力措施。同年 6月 9日罗马解放后,以巴多里奥辞职而告结束。
巴拉顿湖战役苏德战争后期苏军进行的防御战役。1945年 3月 6—15日,由*乌克兰第三方面军实施。*布达佩斯战役后,为阻止苏军向维也纳方向进攻,德军向巴拉顿(Balaton)湖地域调集重兵集团计 43.1万人,包括装备最新式坦克的党卫队第六坦克集团军,企图用反攻恢复多瑙河一线防御。苏军面对占有坦克优势之敌,决定先以相当兵力(40.7万人)进行积极防御,待消耗德军突击集团后再向维也纳进攻。经 10昼夜激战,德军仅在个别地段楔入苏军防线 12—30公里,但损失 4万余人和半数以上坦克,至 3月 15日被迫终止进攻。
巴祖卡火箭筒(Bazooka)美制步兵轻型反坦克武器。其 M-1式于 1942年开始生产并装备部队,首次使用于北非战场。发射器为长圆形主筒,长 1.68米,口径 60毫米,装有握把,及瞄准装置,重量 7公斤。发射火箭高爆弹,重 1.6公斤,有效射程 366米。两人操作,一为射手,一为装填手。其改进型在战后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各国陆军继续使用。
巴斯帝亚尼尼(GiuseppeBastianini,1899—1961)意大利外交官。曾为法西斯党副总书记。先后任驻波兰大使(1932—1936)、外交副大臣(1936—1939)和驻英大使(1939—1940)。主张亲英疏德,保持意大利的独立地位。大战期间任达尔马提亚总督(1941—1943)。1943年 2月,意军在各战场失利后,出任外交大臣,与罗马尼亚、匈牙利维持密切关系,同时通过梵蒂冈和美、英秘密接触。1943年 7月 24日,在*法西斯大委员会会议上投票支持格兰迪动者。*萨罗共和国时,被维罗纳法庭缺席判处死刑,后避难至瑞士。战后一度被审,1947年被开释。
巴布亚半岛战役太平洋战争期间日本和盟军争夺巴布亚半岛的战役。1942年初,日军进兵巴布亚-新几内亚,发动*莫尔兹比港之战,企图据此为入侵澳大利亚的基地。同年 7—8月间,日军南海支队在掘井富太郎少将率领下两次向欧文-斯坦利(OwenStanley)山脉的科科达(Kokoda)山道进军,企图越过崇山峻岭直趋该港,遭驻守山道的澳军抵抗,继而因*瓜达尔卡纳尔岛争夺战开始而暂停。同年 9月上旬,西南太平洋盟军总司令麦克阿瑟调集美澳军 5个师约 3万人,沿科科达山道、莫尔兹比港东线以及米尔恩(Milne)湾北海岸三条轴线进行反攻。日南海支队被击溃,崛井突围中落水溺毙,残部退守布纳(Buna),日军被压缩在狭长的北海岸线上。11月中旬,澳军第七师攻击戈纳(Gona),美军第三十二师攻击布纳,日军殊死顽抗,盟军进攻受阻。11月底,美将*艾克尔伯格飞抵布纳前线指挥,盟国空军对日军海岸防御阵地及海上交通线实施连续突击,切断其增援。12月 14日美澳军先后攻克布纳与戈纳。1943年 1月,布纳残存日军溃败,22日战役结束。此役日军被歼 1.2万人,盟军约亡 3000人,伤 5400人。
巴勒姆号战列舰(Barham)英国战列舰。1915年建成,三十年代改装。排水量 3.1万吨,最大航速 24节。装有 8门 15英寸火炮,12门 6英寸火炮,8门 4英寸高射炮和 4架飞机。大战时主要在地中海作战。1940年 9月参加英国和自由法国部队攻击北非达喀尔的战斗。1941年 4月炮击的黎波里港,5月参加克里特岛战役。同年 11月 25日凌晨,在克里特岛附近海域被德国潜挺 U-331号击沉,舰长与官兵 862人阵亡。
巴勒姆号战列舰巴赫-齐列夫斯基(ErichvonDenBarch-Zefewski, 1899—1972)德国党卫队地区总队长,武装党卫队将领。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1930年加入纳粹党,翌年加入党卫队,并任国会议员(1932—1944)。1939年获党卫队地区总队长衔(相当于中将)。苏德战争爆发后专事镇压游击队运动,曾在苏联中部地区大肆屠杀。1943年 7月在波兰镇压抵抗运动。1944年 8月负责镇压*华沙起义,获骑士十字奖章。1944—1945年曾指挥武装党卫队部队在各地作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受审,被判无期徒刑,死于狱中。
巴尔文科沃-洛佐瓦亚战役苏德战争前期苏军发动的进攻战役,*苏军一九四二年冬季反攻的组成部分。1942年 1月 18—31日,由*西南方面军和*南方方面军实施。目的是围歼德军顿巴斯集团,并北上解放哈尔科夫。1月 23日,苏军攻占巴尔文科沃(BapBeHtt0Bo),1月 27日解放治佐瓦亚(ЛirэOBaя),进至巴尔文科沃以南 30公里一线。此后双方呈对峙状态。苏军在 100公里正面上向西和西南方向推进 90—100公里,但未达预定目标。
邓小平(1904—)中国将领。1920年赴法勤工俭学。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1930年先后参加领导百色起义和龙州起义。曾任红七军、红八军政委,中共中央秘书长。1934年参加长征,北上抗日。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政治部副主任,同朱德等奔赴华北抗日前线。1938年 1月,任八路军第一二九师政委,与 *刘伯承一起率部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争。先后参与指挥长生口、神头岭、响堂铺等战斗,打破日军对晋东南的“九邓小平路围攻”,创建了晋冀豫抗日根据地。1940年 8月,指挥 46个团参加八路军总部发起的*百团大战,实施正太、榆辽战役,给日伪军沉重打击。1941年后,领导部队实行主力地方化,强化游击集团,挫败了日军对根据地的蚕食和多次“扫荡”。1942年 9月起历任中共中央太行分局书记、北方局代理书记、晋冀鲁豫中央局书记、晋冀鲁豫军区政委,领导部队整训和根据地建设,对日伪军连续发起攻势作战,扩大了解放区。解放战争时期任第二野战军政委,参与指挥淮海、渡江战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中共中央秘书长、中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中共中央军委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著有《邓小平文选》。
邓子恢(1896—1972)中国将领。原名绍箕。早年留学日本东京帝国大学。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闽西特委书记、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二军政委,开创闽西革命根据地。1934年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北上抗日后,坚持闽西游击战争。抗日战争爆发后,任新四军政治部副主任,奔赴皖南抗日前线。1939年任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政治部主任,率第五支队挺进皖东敌后,开辟和发展皖南抗日根据地。1941年*皖南事变后,任新四军政治部主任兼第四师政委、中共淮北区委书记,领导淮北军民,坚持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粉碎日伪军多次“扫荡”。1944年率部开辟淮北解放区,向日伪军进行战略反攻。抗战胜利后,任中共中央华中分局书记兼华中军区政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长、国务院副总理。
邓龙光(1896—1979)中国将领。字剑泉。保定军校毕业。曾任国民政府军副军长。1936年授中将衔。抗日战争爆发后,任第六十四军副军长、第八十三军军长,参加南京保卫战。1938年 9月任第二十九军团副军团长,同年 12月任第六十四军军长,守备西江地区。1939年 10月任第三十五集团军副总司令,率部在粤北作战。1940年 1月任第三十五集团军总司令,参加桂南会战。1945年 3月任陆军总司令部直属第二方面军副司令官。同年 8月奉调广州湾及海南岛,接受日军投降。抗战胜利后任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广州行辕副主任。1949年底去台湾。
邓尼茨(KarlDnitz,1891—1980)德国海军将领。职业军人。1910年入海军当预备军官。1912年在巡洋舰上任职。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调至潜艇部队,在地中海和大西洋作战,曾被英军俘虏。战后继续在海军服役。历任鱼雷艇长、支队长、海军参谋部首席参谋和巡洋舰长。纳粹党执政后,撕毁《凡尔赛条约》,重建德国潜艇部队。1935年 10月被委派指挥新建的“威迪根”潜艇队并组建新的潜艇部队。翌年任潜挺规队司令,获海军准将衔。邓尼茨鼓吹“无限制潜挺战”,主张大量建造中、小型潜艇,迅速发展德国的潜艇部队。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立即开展潜艇战,广泛袭击商船,力图切断盟国的海上交通线。首创并成功地实施多艇集群近距离攻击的*“狼群战术”,曾给盟国海上运输造成严重威胁。先后升为海军少将(1939年)、海军中将(1940年)和海军上将(1942年)。1943年 1月接替雷德尔任海军总司令,同时仍主管潜艇部队。同年晋升海军元帅。战争后期,美、英加强护航,发展反潜兵力和兵器,尤其发挥空中优势的作用,使德国潜艇战趋于失败。1945年 4月,在纳粹德国崩溃前夕,被任命为德军北部最高司令官。同年 5月 1日,按照希特勒的政治遗嘱,继任德国总统和武装部队最高统帅。在德国北部的弗伦斯堡-米尔维克(Flensburg-M ürwick)组成新的德国政府,企图与盟国进行结束战争的谈判。1945年 5月 9日通告德国投降。1946年在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以破坏和平罪和战争罪,判处 10年徒刑。1956年刑满释放。定居联邦德国。著有《回忆录》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德国海军战略》。
邓宝珊(1894—1968)中国将领。原名邓瑜。将弁学堂毕业。曾任国民联军驻陕副总司令。1932年后,应杨虎城之邀,任西安绥靖公署驻甘肃行署主任、新编第一军军长。1936年投中将衔。西安事变时,支持张学良、杨虎城抗日救国八项主张。抗日战争爆发后,任第二十一军团军团长、晋陕绥边区总司令。赞同中国共产党倡寻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曾数次访问延安,与陕甘宁边区建立良好睦邻关系,被毛泽东誉为“支撑北线,保护边区”。1945年 6月任第十二战区副司令长官。抗战胜利后,坚持反对内战的立场。后任华北“剿总”副总司令,为北平(今北京)的和平解放作出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甘肃省省长、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
邓振询(1904—1943)中国新四军苏南军政委员会书记。字仲铭。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参加长征,北上抗日。抗日战争爆发后,任中共江西省委副书记兼组织部长。1938年 1月赴龙岩,协助邓子恢组建新四军第二支队。翌年起,历任中共皖南特委书记、中共苏皖区委书记、新四军苏南军政委员会书记、苏南行政公署副主任。1940年冬,领导苏南抗日军民反击日伪军的“扫荡”,收复茅山、江句地区,巩固和发展了苏南抗日根据地。1943年 8月 3日,遭敌突然袭击,在突围战斗中牺牲。
邓铁梅(1892—1934)中国将领。原名古儒。辽宁本溪县警察教练所结业。曾任牡丹江警察分署署长。九·一八事变后,在凤城组织东北民众自卫军,任司令。同年 11月,率部攻打凤城县城,全歼日军守敌。后转战辽东半岛,在丹东、凤城、岫岩、庄河一带开展抗日斗争,共进行大小战斗近百次,队伍发展到 1.5万亲人。1932年 8月,处死日军来凤城诱降的代表,9月粉碎了日军对自卫军根据地的大“扫荡”。1934年 5月 30日,在岫岩县张家堡因叛徒出卖被捕。在狱中坚贞不屈,同年 9月 28日在奉天伪陆军监狱被杀害。
邓锡侯(1888—1964)中国将领。字晋康。保定军校毕业。曾任四川省省长,国民政府军第二十八、第四十五军军长。1936年升为中将。次年授中将加上将衔。抗日战争爆发后,任第二预备军副司令长官、第四军团军团长,开赴山西抗日前线。不久任第二十二集团军总司令。所部第一二二师死守滕县,为第五战区调兵取得台儿庄大捷争取了时间。后历任军事委员会委员长、重庆行营副主任、川康绥靖公署主任、中央军饺校务委员。抗战胜利后,任四川省政府主席、川陕甘绥靖公署主任、西南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1947年升为二级上将。1949年 12月 9日与*刘文辉等在彭县通电起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四川省副省长、国防委员会委员、民革中央委员。
邓颖超(1904—1992)中国妇女运动领导人之一。周恩来夫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中央妇委书记。1934年参加长征。抗日战争爆发后,先后在武汉、重庆等地从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发动妇女参加抗战,组织战时儿童保育会抢救战地儿童。历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中共中央长江局妇委委员、南方局委员兼妇委书记,坚持团结抗战、反对投降分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共中央纪委第二书记、全国政协主席。
双叉冲击(Two-ProngedCounter-Offensive)1943年盟军在太平洋战场实施的对日战略反攻方向。中途岛海战和瓜达尔卡纳尔岛争夺战后,盟军准备在太平洋战场实施战略反攻,但高级将领中对反攻路线意见不一。麦克阿瑟主张沿西南太平洋,从新几内亚到菲律宾的路线;以尼米兹为首的海军将领则主张取中太平洋路线。1943年 5月美英华盛顿会议决定,两路并进最终汇合于菲律宾,故称“双又冲击”。其战略意图在于分散日军兵力,防止日本后备力量集中于一线。但由此盟军需有更多的部队、船只、登陆艇和其他作战物资,因而准备时间较长。
双强标准(Two-powerStandard)英国海军建设方针的一种俗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英国海军建设一直奉行必须“超过世界上两支最强大的海军”的方针,被称为“双强标准”。1922年华盛顿会议上被迫接受*一强标准。三十年代中期,随着德、日、意法西斯国家的对外扩张,英国海军部于 1937年 4月提出新的舰队建设计划,规定英国海军必须“超过欧洲和亚洲的两支最强大的海军”,此为新的“双强标准”。按此标准,英国海军要比*DRC标准增加战列舰 5艘、巡洋舰 30艘、驱逐舰 6个纵队、潜艇 27艘。1938年 7月此计划被张伯伦政府否决。
双十二事变即“西安事变”。
双十委员会即“XX委员会”。
双城阻击战*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东北军抗击日军的战斗。1931年 9月日军占领长春和吉林后,东北军纷纷举兵抗日。1932年 2月 1日,为阻止日军继续北上,东北军第二十二旅官兵在旅长赵毅指挥下,击溃进犯双城的伪军于琛澂部,并在火车站伏击日军两列军车,歼灭日军长各部支队数百人。2日日军出动飞机和坦克,以优势兵力反扑,东北军伤亡惨重,被迫撤退。双城失守,哈尔滨门户遂洞开。
孔祥熙(1880—1967)中国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财政部长。字庸之。美国耶鲁大学毕业,获经济学硕士学位。曾任国民政府实业部长、工商部长、中央银行总裁、则政部长等职。1936年*西安事变时,主张用和平谈判解决事变。抗日战争爆发后,出访欧洲,争取国际财政援助。一度任行政院长,旋改任副院长,仍兼财政部长,推行战时经济统制政策,使四大家族垄断资本进一步膨胀。1945年春辞去各职。后赴美就医,定居。
水星(Merkur)1941年德军入侵克里特岛的行动代号。参见“克里特岛战役”。
水坝轰炸英国战略空军对德国鲁尔区的一次夜间精确轰炸。代号“惩罚”。在对德国进行战略轰炸时,*英国轰炸机司令部从 1941年起坚持采用夜间区域轰炸战术,但也组织过若干次试验性的昼间或夜间精确轰炸。1943年 5月 16日夜至 17日,经特殊装备和训练的皇家空军第六一七中队,由吉布森(GuyGibson,1918—1944)中校率 16(一说 19)架*兰开斯特式轰炸机,袭击鲁尔区默内(M■hne)河谷水坝、埃德尔(Eder)河谷水坝和佐尔佩(Sorpe)河谷水坝。此轰炸盟军损失飞机 8架,但炸毁了德国最大的默内河谷水坝(蓄水量 1.3亿多立方米)及其水电厂,并导致洪水淹没鲁尔河谷。
水晶之夜(Kristallnacht)一译“晶莹透明之夜”,因碎玻璃满地而得名。亦称“全国砸玻璃窗之夜”。纳粹德国的反犹活动。1938年 11月 7日,波兰籍犹太人格林兹本(HersehelGrynszpan,1921—约 1940)为其父复仇,枪杀德国驻法国大使馆三等秘书拉特(ErnstvonRath,1909—1938)。戈培尔乘机煽动大规模反犹活动,在同年 11月 9日晚—10日晨的 15小时内,捣毁 815家犹太人店铺,砸碎 7500家商店的玻璃窗,焚烧和捣毁 195处犹太会堂和 171处犹太人住宅,杀害和打伤犹太人各 36名,逮捕 2万名。12日,纳粹政权高级官员会议又决定:勒令犹太人缴付 10亿马克赔偿损失;德国保险公司支付的 600万马克的门窗玻璃保险金归入国库;剥夺全部犹太人的企业和财产,以证券形式给予若干补偿,犹太人可以动用该证券的利息,但不得动用本金;成立专门委员会研究进一步迫害犹太人。
水手式巡逻机(Mariner)即“PBM型巡逻机”。
五画[一]末次信正(1880—1944)日本海军将领。毕业于海军兵学校和海军大学。1923年任第一潜水战队司令官。1928年任军令部次长,与军令部长加藤宽治等组成*舰队派,反对裁军。1931年任第二舰队兼第一舰队司令官。1933年任联合舰队司令长官。次年晋升海军大将。1935年任军事参议官,1937年退役后任内阁参议。1937年 12月任第一次近卫内阁内务大臣。1940年 7月至1941年任*大政翼赞会中央协力会议议长兼东亚建设联盟会长,是狂热的扩张主义分子。
正义和自由(GiustiziaeLibert á)意大利反法西斯组织。1929年由“罗萨利等人在巴黎发起建立。成员主要是出身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反法西斯战士。出版《正义和自由》报和同名周刊,宣传反对墨索里尼独裁的革命思想,提出建立共和国、进行民主改革和实现区域自治的纲领。支持国内进步运动,主张和各派反法西斯力量合作。西班牙内战期间,曾和意大利共产党共同声援西班牙共和国,反对佛朗哥。1940年法国沦亡后瓦解。其成员积极参加抵抗运动,并参与*行动党的创建。
正太铁路破袭战1938年八路军破坏日军交通线的一次作战。为打击向晋南、晋西进犯的日军,配合友军正面战场作战,八路军第一二九师主力及第一一五师第三四四旅,于是年 2月 18日起破袭正太铁路阳泉至井陉段。21—22日进行*长生口伏击战。此战共歼日军 300余人,一度切断正太铁路交通。
甘地(MohandasKaramchandGandhi,1869—1948)印度民族运动领袖。早年在英国攻读法律,后到南非从事反对种族歧视的斗争。1915年回国,发起“非暴力抵抗”运动,反对英国殖民统治。1924年起任印度国民大会党主席,并以“非暴力不合作”为其纲领。大战爆发后,强烈抨击英国擅自宣布印度参战的决定。1940年 9月,在英国面临被德军入侵的危险时,宣布印度将在道义上支持宗主国,但从非暴力主义立场出发,又号召本国人民拒服兵役。10月发动“国民不服从运动”,抗议英国殖民当局拒绝国大党提出的建立自治政府等要求。因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反对战争的消极抵抗运动,导致国大党党员 2万余人被捕。1942年 8月,与英国掌玺大臣*克里普斯谈判破裂后,提出英国“从印度滚出去”的口号。同年 8月 29日被捕入狱,1943年 2月在狱中开展绝食斗争。1944年 5月 6日获释。战后继续领导印度民族解放斗争,1947年印度终获独立。后被刺杀。
甘巴拉(GastoneGambara,1895—1962)意大利将领。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1935年侵略埃塞俄比亚战争时,任师参谋长。西班牙内战期间,历任意大利远征军参谋长和司令,武装干涉西班牙共和国。佛朗哥上台后,任驻西班牙大使。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1940年 5月奉召回国。6月率部入侵法国,未获战果。1941年 2月调往阿尔巴尼亚。旋又出任北非意军参谋长,指挥装甲部队作战。后因与*隆美尔不和,1942年 3月被解职。翌年 9月意大利向同盟国投降后,任*萨罗共和国军队总参谋长。1944年 3月离职。
甘末林(MauriceGamelin,1872—1958)法国将领。1893年毕业于圣西尔军校。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于 1916年升准将。战后任驻叙利亚法军司令、陆军总参谋长。1925年获少将衔。1935年起为陆军总监最高军事委员会副主席。1938年起任法军总参谋长。主张消极防御的阵地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9月 3日出任法军总司令,兼英法联军总指挥,制定*D计划,力图在比利时境内迎击德军主力。同时敦促魏刚积极筹组*东方军,企图在巴尔干开辟第二战场。苏芬战争时,曾试图通过瑞典进行武装干预。北欧战争开始后,未及时派出远征军。西线战事爆发时,错误判断德军主攻方向,仍命令法军主力进入比利时。1940年 5月 13日德军突破色当后,又未能及时调整部署。15日即宣称败局已定,19日被撤职。同年 9月被维希政府逮捕。曾出席 1942年*里沃姆审判。1943—1945年囚禁于德国,战后获释。著有回忆录《服役》。
甘泗淇(1903—1964)中国将领。原名凤威。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在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回国后,历任红六、红二军团政治部主任,参加长征。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第一二○师政训处副主任,率工作团进入晋西北,发动群众开辟抗日根据地。后任第一二○师政治部主任。1940年 11月兼晋西北军区政洽部主任。1942年 10月兼晋绥军区政治部主任。参与领导晋西北和绥远各抗日根据地军民的反“扫荡”和反“蚕食”斗争,积极参加整风运动和大生产运动。解放战争时期,任第一野战军政治部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副主任。1955年被投予上将军衔。
世纪派(CenturyGroup)大战初期美国民间的亲英团体。属“援助盟国保卫美国委员会”(前身即“怀特委员会”)的纽约分支。1940年 6月由记者米利斯(WalterMillis,1899—1968)等 30名知识界和工商界人士组成,发表《直言的召唤》一文,反对*孤立主义思潮,主张积极援助英国,并要求立即对德宣战。后曾向总统罗斯福建议,让英国以在西半球的军事基地换取旧驱逐舰,并多方支持罗斯福制订和实施*《租借法案》。
世袭地产(Erbhfe)纳粹德国土地占有形式之一。参见“农田继承法”。
世界反犹联盟(Anti-JewishWorldLeague)国际性反犹组织。总部设在德国。由仇视犹太人的种族主义分子组成。1935年曾举行联盟大会,德国《冲锋队员》报编辑*施特莱彻在会上发表激烈的反犹演说,指责犹太人既代表资本主义,又代表马克思主义,应对经济危机负责,并正在准备新的战争,是德意志民族的永恒敌人。该组织和 1935年的联盟大会为德国纳粹政权的反犹活动提供了社会基础。
艾地(DipaNusantaraAidit,1923—1965)印度尼西亚共产党领导人。早年从事民族运动。大战爆发后,于 1940年加入人民运动党,并任该党领导的青年组织执行委员。日军占领期间,于 1943年参加印尼共产党,并组织和领导反法西斯团体“独立印度尼西亚运动”。1944年参加特别先锋队,1945年参加新青年军,从事独立活动,曾一度被捕。战后曾任印尼共产党总书记、主席。
艾克(TheodorEioke,1892—1943)德国纳粹分子,集中营督察员(1934—1940)。1928年加入纳粹党和冲锋队,1930年转入党卫队。翌年任党工队旗队长(相当于上校)。1932年因制造政治爆炸事件逃往国外。纳粹党执政后于 1933年 2月回国,6月任*达豪集中营长官,负责制订严厉的集中营条例,积极参与*罗姆事件,主持处决罗姆。1934年 7月起任集中营督察员和党卫队看守部队领袖(后称骷髅队队长),大肆迫害囚禁者。1939年改任武装党卫队骷髅师师长,后升任武装党卫队副总指挥。1943年获党卫队地区总队长衔(相当于中将),同年 2月 16日在东线进行空中侦察时被击毙。
艾登(AnthonyEden,1897—1977)英国外交大臣(1935—1938,1941—1945,1951—1955)。求学于伊顿公学和牛津大学。1923年当选为保守党下院者员。1926—1929年在外交部任外交大臣张伯伦(AustenChamberlain,1863—1937)的议会私人秘书。1931—1934年任外交部次官。1934—1935年任国联事务大臣。1935年 12月取代*霍尔任外交大臣,后因同首相*张伯伦在外交问题上意见相左,且不满于他对外交事务过分擅揽干艾登预,1938年 2月辞职;卸职后对绥靖政策和《慕尼黑协定》持批评态度,成为保守党内反对派别的核心人物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重入张伯伦内阁任自治领事务大臣。1940年 5月,参加丘吉尔内阁,初为陆军大臣(至 12月),后为外交大臣,英国战时内阁成员(1942年 2月起),直至 1945年 7月,参与战时重大决策活动和国际会议。战后于 1951—1955年再任丘吉尔内阁的外交大臣,1955年 4月接任首相。1957年辞职。1961年被封为阿冯伯爵(EarlofAvon)。著有回忆录《面对独裁者,1932—1938》等。
艾吕雅(PaulEluard,1895—1952)法国诗人。原名欧仁·葛兰代尔(Eug èneGrindel)。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1917年起从事创作。三十年代参加反法西斯的斗争,声援西班牙共和国。大战爆发后入伍,曾被俘。法国败降后投身抵抗运动,出版地下刊物,宣传抗战思想。1942年加入法国共产党,以诗歌为武器,进行反对德国占领军和维希政府的斗争。所著诗篇《自由》成为抵抗文学的一面旗帜。其《面对德国人》、《活着就要保持尊严》等作品亦在推动反侵略斗争中发挥过很大的作用。战后役身和平运动,并继续从事创作活动。
艾希曼(AdolfEichmann,1906—1962)德国纳粹分子,党卫队反犹事务负责人。早年随父母移居奥地利。1932年加入奥地利纳粹克,系狂热的纳粹分子。1933年返德,次年入党卫队第二处犹太事务科(即第一一二科)。1937年曾化名潜往巴勒斯坦从事反犹活动。1938年德国吞并奥地利后,被派往维也纳组建犹太移民处,从事迫害、掠夺和残杀犹太人的活动。1939年调任*德国中央保安局第四处(即*盖世太保)B-4分队头目,负责反艾希曼比事务。1941年 11月获党卫队区队长衔(相当于上校)。参与制定和负责执行灭绝犹太人的计划(即*最后解决)。浅后潜逃南美。1960年在阿根廷被以色列特工捕获。后处死于特拉维夫-雅法东南的拉姆拉。
艾奇逊①迪安·古德哈姆·艾奇逊(DeanGooder-hamAcheson,1893—1971)。美国外交家。毕业于耶鲁大学和哈佛大学法学院,任职法律界多年。1933年任财改部副部长。1941—1945年任助理国务卿,协助执行《租借法案》,并负责国务院与国会之间的联络事宜。大战后明曾参与建立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银行和救济总署等机构的工作。1945—1947年任副国务卿,支持中国国民党改府发动内战。1949—1953年任国务卿。任内倡导杜鲁门主义,协助拟订和执行马歇尔计划,促进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组成,支持美国政府发动侵朝战争。著有《实力与外交》和回忆录《参与创造世界》等。②乔治·艾奇逊(GeorgeJr.Atcheson,1896—1947)。一称“艾其森”。美国外交官。加利福尼亚大学毕业。当过记者。1920年来华,后任驻中国领使馆副领事和领事。1943—1945年任驻华使馆参赞,曾代办馆务。在发回美国国务院的报告中,对国民党政府消极抗日的政策表示不满。1945年 2月在给国务卿的电报中,认为驻华大使赫尔利的行动损害了中国的和平和统一,建议美国政府与中国共产党合作以迫使国民党蒋介石政府与其他党派分享权力。后遭赫尔利排挤。日本投降后,历任盟军驻日最高统帅麦克阿瑟的政治顾问、盟国对日委员会主席等职。
艾德礼(ClementRichardAttlee,1883—1967)英国首相(1945—1951)、工党领袖。求学于牛津大学,后执业律师。曾任教于伦敦经济学院,并在伦敦东区从事社会工作和工会运动。1922年当选为工党下院议员,曾在 1924、1929年两届麦克唐纳(JamesRamsayMacDo-nald,1866—1937)的工党政府中任职。1981年拒绝参加麦克唐纳的国民内阁。1935年继兰斯伯里(GeorgeLan-sbury,1859—1940)为工党领袖。大战爆发后,于 1940年 5月参加丘吉尔内阁,任掌玺大臣,为*英国战时内阁成员,实际上的副首相。1942年 2月,正式出任副首相并先后兼仕自治领事务大臣和枢密院院长。1945年 6月大选中工党获胜,遂于 7月出任首相,任内出席*波茨坦会议。1955年退休,受封伯爵。著有回忆录《事出偶然》。
艾德曼(LotharErdmanu,1888—1939)德国新闻工作者。早年在波恩和弗赖堡攻读历史和哲学。留学英国深造时信奉费边社会主义。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任连长。战后从事新闻工作和工会活动。反对纳粹党执政,屡遭迫害。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囚禁在萨赫森豪森集中营,后被毒打致死。
艾默里(LeopoldCharlesMauriceStenncttAme-ry,1873—1955)英国政务活动家。出生于印度,受教于哈罗公学和牛津大学。1902年获律师资格。1899—1909年在《泰晤士报》任职期间,曾去南非采访,持帝国主义立场,主编《泰晤士南非战争史》(7卷)。1911年起当选为保守党下院议员,进入政界。1922—1924年任海军大臣。1924—1929年任殖民大臣,1925年后还兼自治领事务大臣,热衷于帝国特惠制,创建帝国市场委员会。三十年代,在对外政策上与丘吉尔持相近的立场,激烈抨击*《慕尼黑协定》。1940年 5月在促使张伯伦下台中起重要作用。1940—1945年任缅甸和印度事务大臣。著有自传《我的政治生涯》(3卷)。
艾尔索普(JosephWrightAlsop,1910—)美国记者和报刊专栏作家。哈佛大学毕业。1932年入新闻界。当过《纽约先驱论坛报》等报记者。1940年加入海军。同年曾协助宋子文在美国上层决策者中游说,以争取对中国国民政府的援助。1941年受聘为中国国防物资供应局助手。同年来华,任美国志愿航空队队长陈纳德的副官。1942年初在香港被日军俘虏,同年 6月由交换战俘获释。后又以美国*《租借法案》驻重庆代表团成员身分来华。1943—1945年复任美国第十四航空队上尉参谋。在*史迪威事件中,反对史迪威而支持蒋介石。为美国院外援华集团的骨干人物。著有《我们控告》、《寂静的大地》等。
艾克尔伯格(BobertLawrenceEichelberger,1886—1961)美国将领。1909年毕业于西点军校。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对苏俄的武装干涉。后执教于西点军校。1940—1942年任校长。1942年调到太平洋战场,任第四十一师师长,不久升任第一军军长,获中将衔。曾主持训练和重整撤至澳大利亚的美、澳军队。同年 11月率部参加巴布亚半岛战役。1943年参加收复新几内亚和新不列颠群岛登陆战役。1944年升任第八集团军司令,参与指挥反攻菲律宾的战斗,发展了以小分队进行两栖挺进的战术。1945年参加对日本本土的进军。战后率第八集团军占领日本。1948年退役。1954年获上将衔。著有回忆录《从丛林打到东京》。
艾塔佩战役日军在新几年亚的进攻战役。为减轻新几内亚西部日军所受的压力,日第十八军司令部于 1944年 4月下旬开始筹划进攻新几内亚中部北海岸的艾塔佩(Aitape)。7月 10日,日军约 5.5万人,向艾塔佩发动全面进攻,但不久即为美澳联军击退;日军又于 7月 21日和 8月 1日再次进行攻击,均遭挫败,且受到重大损失。8月 3日,日第十八军司令部被迫下令停止此战。
艾森豪威尔(DwightDavidEisenhower,1890—1969)美国将领。1915年西点军校毕业,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国内从事军事训练工作。工 918年负责创办美国陆军第一所战车训练营。二十年代先后在指挥参谋学院和军事学院深造。1929—1939年任职于陆军部和美国驻菲律宾军事顾问团。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回国,历任步兵团长、师和集团军参谋长等职。因在一次大规模军事调度演习中的出色表现,受到陆军参谋长马歇尔的赏识,晋升为准将。1942年初艾森豪威尔马歇尔任命他为陆军参谋部作战处处长,晋升少将。同年 5月率军事观察团赴英国考察欧洲战事。不久受马歇尔推荐,被任命为欧洲战场美军司令,晋升中将。任内善于协调与英国的军事合作关系。8月出任北非战场盟军最高司令,指挥进攻北非的*火炬代号的行动。1943年 1月参加*卡萨布兰卡会议后,旋即任北非和西地中海地区盟军指挥,擢升上将,先后指挥突尼斯战役、西西里登陆战役和意大利之战。同年 12月被任命为欧洲盟军最高统帅,领导制订和实施盟军在西欧登陆的*霸王行动。1944年 12月获五星上将衔。在指挥西欧战场盟军的作战中,反对英国军方“单刀直入”的战略,主张执行全线推进的“宽正面战略”,以使德军首尾不能相顾而加速溃亡。指挥盟军解放法国和低地国家后,进入德国本土。1945年实施鲁尔战役,继而挥师易北河与苏军会师,取得欧洲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德国投降后任驻德美军司令。后任陆军参谋长等职。1948年退役,任哥伦比亚大学校长。1950—1952年任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总司令。1953—1960年两度当选为美国总统。著有回忆录《远征欧陆》、《白宫岁月》等。
艾尔茨-鲁赫那赫(PaulFreiherrvonEltz-R übe-nach,1875—1943)德国邮电部长(1932—1943)。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作为铁路运输专家在德国最高统帅部供职。1921年任德国铁道总管。1932年起任邮电部长,纳粹党执政后留任,直至病死。
古安(F élixGouin,1884—1977)法国抵抗运动活动家。社会党人。1924年起长期为议员。1940年法国败降后,于 7月 10日投票反对授予贝当全权。后投身抵抗运动,在南方非占领区重建法国社会党。曾出席*里沃姆审判,为勃鲁姆等辩护。1942年 8月,经西班牙去伦敦,代表社会党参加战斗法国。1943年 6月到阿尔及尔,任国家改革委员会主席,参加筹备召开临时咨询议会的工作。三次出任临时咨询议会主席,为团结各派抵抗力量作出了贡献。战后曾短期任法兰西共和国临时政府主席。
古边科(AhToHAлekceeBичГyбeHko,1908—1939)苏联军人。曾参加西班牙内战。1938年 3月志愿到中国参加抗日战争,先后击落日机 5架。5月 31日在汉口附近的空战中,首次实施空中撞击敌机并安全着陆,因此获苏联英雄称号。1938年 8月任白俄罗斯军区空军副主任,获上校衔。次年 3月因公殉职。
古佐尼(AlfredoGu
oni,1877—1965)意大利将领。曾在厄立特里亚服役。1936年任厄立特里亚总督。1939年 4月率军入侵阿尔巴尼亚,并任占领军司令。后又主持制订侵略希腊的计划。1940年 6月指挥第四集团军进攻法国,未获战果。同年 11月出任陆军副大臣和最高指挥部副总参谋长,力主德军进入北非作战。1943年 7月在西西里岛指挥防御战失败后,即不再发挥作用。
古谢夫①德米特里·尼古拉耶维奇·古谢夫(1894—1957)。苏联将领。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在沙俄军队服役。1919年加入红军,参加国内战争。1926年毕业于高级步兵学校。1932年加入联共(布)党。苏德战争开始时为少将,任列宁格勒方面军参谋长,参加列宁格勒保卫战。1944年晋升上将。同年 4月起任第二十一集团军司令(至战争结束)。参加过维堡、维斯瓦河-奥得河、柏林和布拉格等战役。战后曾任列宁格勒军区司令。1955年退役。
②尼古拉·伊万诺维奇·古谢夫(1897—1962)。苏联将领。1918年参军。翌年加入俄共(布)党。参加过国内战争。1935年起在总参谋部工作。1941年毕业于总参军事学院。苏德战争前期任骑兵师长和军长。1942年 6月起至战争结束,先后任第四、第二十、第四十七和第四十八集团军司令。率部参加列宁格勒防御战和解放白俄罗斯、波兰和东普鲁士的作战。1945年晋升上将。战后曾任军区司令、华沙条约联合武装部队副参谋长等职。
古列维奇(MиxaилиocифOBичГypeBич,1893—1976)苏联飞机设计师。1925年毕业于哈尔科夫工学院飞机制造系。初从事滑翔机的设计与制造,后在航空工业企业工作。1938年起为副主任设计师。1940年同*米高扬一起研制 MиГ-1型歼击机。后经改进成为*MиГ-3型歼击机,广泛使用于苏德战争。战后继续从事高速喷气式歼击枫的研制工作。1964年获技术科学博士。
古贺峰—(1885—1944)日本海军将领。毕业于海军兵学校和海军大学。曾任联合舰队参谋。1926年任驻法国武官。回国后任海军大臣财部彪的副官,支持其签订 1930年的《伦敦海军裁军条约》,并帮助海军次官山梨胜之进与*舰队派抗争,使条约最终得以签订。1930年 12月调任巡洋舰舰长, 1932年晋升海军少将。1933年任军令部第二部部长,后历任练习舰队司令官、军令部次长、第二舰队司令官、*中国方面舰队司令长官等职。太平洋战争爆发前,主张日本统治者应“坚决制止开战”。1942年 5月晋升海军大将,任横须贺镇守府司令长官。1943年 5月继山本五十六出任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固守特鲁克,主要使用陆基飞机作战,但无法挽回败局。1941年 3月 31日在从帛琉群岛飞往棉兰老岛途中,座机失事身亡。死后追封海军元帅。
古德里安(HeinzGuderian,1888—1954)德国将领。1914年毕业于柏林陆军大学。曾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升至上尉。战后继续在国防军任职。二十年代起即注意研究坦克的作用,积极倡导组建独立的坦克装甲部队,系纳粹德国坦克部队创建人之一。1935年起先后出任新建的坦克师参谋长和师长。1936年升为少将。同年发表《注意!坦克》一书,提出在狭窄正面上集中使用大量坦克,实施大纵深的高速突贯。1938年晋升中将,任第十六坦克军军长,参加占领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区。1939—1940年先后出任第十九军军长和坦克集群司令,参加入侵波兰和法国。其坦克部队担任进攻法国的主力,穿过阿登高地突入,经*色当之战,直趋英吉利海峡,奠定*法兰西之战的胜利,为此晋升上将。
1年调任第二坦克集群司令,参加闪击苏联,以果断行动和大纵深突击,从中路沿明古德里安斯克、斯摩棱斯克向莫斯科进攻。8—9月间一度南下参加基辅战役。同年 12月在莫斯科地区败退,被解职转入预备役。1943年 3月复入现役,出任坦克兵总监。翌年 7月任陆军总参谋长。1945年 3月因前线失利,再次被希特勒解职。后为美军所俘,不久即获释,定居联邦德国。另著有《回忆录》。
古谢因-扎杰(1918—1944)苏联军人。1941年参军。次年第比利斯步兵学校毕业后,任迫击炮排排长(中尉衔)。1942年 8月在斯大林格勒会战中负重伤被俘,囚禁于意大利、南斯拉夫战俘营。1944年初逃出战俘营,化名米哈伊洛,加入在斯洛文尼亚地区和意大利北部活动的南斯拉夫游击队。精通德语,常化装成德国军官深入敌占区收集情报、袭击敌人、营救被俘者。同年 11月 16日在战斗中中敌埋伏,英勇牺牲。战后被追授苏联英雄称号。
古斯塔夫防线(GustavLinie)1943年 10月—1944年 5月德军在意大利南部的防线。由驻守意大利的德军统帅 *凯塞林指挥布设。以卡西诺(Cassino)的隘道为枢轴,西起加里利亚诺(Garigliano)河口,东至桑格罗(Sangro)河口,横越意大利半岛,阻断盟军北上罗马的道路。盟军久攻不克,损失惨重,形成*意大利之战第一个僵持的冬季。
古斯塔夫铁道炮(Gustav)德国火炮。在铁道上行驶,被炮手称为多拉(Dora)。为世界上最大的火炮。由克虏伯康采恩设计并制造,以古斯塔夫·克虏伯之名命名。1937年开始秘密研制,1942年制成。口径 800毫米,全长43米,宽 7米,高 11.6米,总重 1329吨,需配备操作和警卫等人员 1400名,可发射 4.75吨高爆炮弹,最大射程 47公里;或发射 7吨混凝土破坏弹,最大射程 38公里。首次用于塞瓦斯托波尔战场,曾钻入地下 30米,摧毁一个苏联地下弹药库,后打算调往列宁格勒,被苏军阻止。1944年配置在华沙城外,参与镇压*华沙起义。大战末期在巴伐利亚铁道上被美军缴获。
本庄繁(1876—1945)日本将领。毕业于陆军士官学校和陆军大学。早年参加日俄战争。后历任陆军大学教官、参谋本部课长、旅团长和师团长。其间一度担任张作霖的军事顾问及驻华武官。1931年 8月任关东军司令官,参与发动*九·一八事变和制造*“满洲国”。1932年 8月调任军事参议官。次年晋升大将,任裕仁的侍从武官长。1935年封为男爵。1936年编入预备役。先后于 1938和 1939年就任伤员保护院总裁和军事保护院总裁。日本投降后于 1945年 11月畏罪自杀。
本土舰队(HomeFleet)英国海军战略战役编队。为英国海军的主力。1933年以英国大西洋舰队为基础组建,主要基地为斯卡珀湾和波特兰。无回定作战海区,常派出独立作战的分遣舰队,但没有保卫北海南部和英吉利海峡的司令部以及保卫大西洋航道的西海岸司令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拥有7艘战列舰、4艘航空母舰、2艘战列巡洋舰和 15艘巡洋舰等。大战爆发后,即展开对德国实施深远封锁,建立*护航制度,组成 8个搜索舰队(编号为 F、G、H、I、K、L、X、Y)在大西洋搜索德舰。1939年 10月在斯卡珀湾遭德国潜艇袭击。同年 12月进行拉普拉塔河口外海战。1940年先后参加支援挪威战役和法兰西之战,进行北海峡护航战和托伊拉达海战。1941年 2月袭击意大利海岸。同年 5月在大西洋拦截击沉德国俾斯麦号战列舰。以后主要在大西洋之战中对付德国潜艇。1943年 7—9月先后支援西西里岛登陆战役和萨勒诺登陆战。同年 12月进行北角海战。1944年参加霸王行动。同年下半年,随着欧洲战局胜利发展,德国海军丧失战斗力,遂抽调大批舰挺到太平洋对日作战。战时历任舰队司令:福布斯([CharlesForbes,1888—1960]1939—1940)、*托维(1940—1943)、*弗雷泽(1943—1944)、穆尔([HenryMoore,1886—1978]1944—1945)。
本-古里安(DavidBen-Gurion,1886—1973)犹太复国主义运动领导人。生于波兰,1906年移居巴勒斯坦。曾在土耳其求学。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参与发起组织犹太军团,参加攻占巴勒斯坦的战役。1935年任世界犹太复国主义组织执行委员会主席兼巴勒斯坦犹太办事处负责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猛烈抨击希特勒消灭犹太人的政策。1942年 5月在纽约公开呼吁战后在巴勒斯坦建立犹太人国家。战后长期任以色列总理。
本间雅晴(1887—1946)日本将领。毕业于陆军士官学校和陆军大学。1918年派驻英国,先后任随从武官和驻英武官。1935年任第三十二旅团长。1937年就任参谋本部第二部部长。1938年 7月晋升中将,任第二十七师团长。1940年任台湾军司令官。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初,任*日本第十四方面军司令官,指挥入侵菲律宾,攻占巴丹半岛。后因内部分歧于 1942年 8月被解职。1944年 7月任小矶内阁的内阁嘱托。战后因曾大量残杀美国和菲律宾战俘及死亡行军的本间雅晴罪责,被美国在马尼拉的军事法庭判处绞刑。
本宁顿号航空母舰(Bennington)美国航空母舰。1945年服役。属“埃塞克斯”级。排水量 2.71万吨,航速 33节,载机 80余架。1945年初编入现役,先后参加硫黄岛战役、攻击日本本土和冲绳岛战役。
辻政信(1902—?)日本军人。毕业于陆军士官学校、陆军大学。1931年*十月事件时曾参加*樱会活动。1932年任步兵第七联队中队长,参加上海一·二八事变,负伤。1933年 4月任日本参谋本部参谋。1937年任华北方面军参谋、关东军参谋。1939年*诺门坎事件中任作战参谋,采取强硬性的作战方式,后因作战失利被免职。次年调任台湾军研究部部员,中佐军衔。太平洋战争中作为第二十五军作战参谋,参加策划侵占新加坡作战。1942年任参谋本部作战班长,参加指挥瓜达尔卡纳尔岛作战。1943年晋升大佐,后历任陆军教官,中国派遣军参谋,第三十三军参谋,第三十九军参谋。1945年任第十八方面军参谋,驻泰国直至战败。后潜入中国,1948年回国,以战犯罪被捕。1950年获释。后曾当选为众议员和参议员。1961年在老挝旅行中失踪,1968年宣告死亡。著有《诺门坎》、《潜行 3000里》、《诺门坎秘史》等。
可畏号航空母舰(Formidable)英国航空母舰。1940年建成。排水量2.3万吨,最大航逮 30节,可载飞机 35—40架。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在*英国地中海舰队服役。1941年 3月参加马塔潘角海战,4月袭击的黎波里,5月在克里特岛战役中被德国俯冲轰炸机击伤。修复后于 1942年上半年一度调在印度洋。重返地中海后,同年 11月支援盟军北非登陆战役。1943年 7月参加西西里岛登陆战役。1944年底调往太平洋。1945年 5月,在琉球群岛被日本神风特攻队炸伤。
左权(1905—1942)中国将领。原名纪权,号叔仁。黄埔军校毕业。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赴苏联。先后在莫斯科中山大学和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1930年回国,曾任红一军团参谋长、代理军团长。1934年参加长征,北上抗日。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副参谋长,东度黄河,深入敌后,协助朱德、彭德怀指挥八路军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争,创建华北抗日根据地。1938年参与组织指挥晋东南反“九路围攻”。1940年参与指挥*百团大战。曾领导创建黄崖洞兵工左权厂,1941年 11月率部参加*黄崖洞保卫战。1942年 5月 25日在山西省辽县(今左权县)麻田附近与日军作战时牺牲。著有《八路军的战斗教练工作》、《袭击战术》等。
左近司政三(1879—1969)日本海军将领。毕业于海军兵学校和海军大学。早年在驻荷兰和英国使馆任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历任伦敦海军裁军会者日本首席随员、练习舰队司令官和海军次官等职。1932年*一·二八事变时,主张扩大对华侵略,以抗衡陆军在中国东北的影响。后出任第三舰队司令官、佐世保镇守府司令长官。获海军中将衔。1934年转入预备役。旋任北桦太石油会社社长,第三届近卫内阁商工大臣,后一度任铃木内阁国务大臣。
布什(VannevarBush,1890—1974)美国科学家,电气工程师。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毕业。曾执教于塔夫茨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三十年代初研制出第一台电子模拟计算机。后任华盛顿卡内基学会主席。1940年说服罗斯福总统成立由国防部门、大学和企业代表组成的国防研究委员会,旨在军事科学技术研究方面作好战争准备。委员会成立后任主席。1941年任科学研究与发展局局长,负责协调为战争服务的科学研究,在组织研究雷达、电子设备、实战用火箭、炸弹和导弹的无线电引信、原子弹等方面有重要作用。后任总统原子能军事政策委员会主席。战后继续在美国政府科学研究机构任职。
布尔(HaroldBull,1893—)美国将领。1939年任美国陆军参谋长秘书。1941年美国参战后任陆军部作战处处长,晋升少将。1943年受马歇尔派遣赴北非战场任特别观察员,曾短期出任美国第三军军长。1943年 9月调任筹划*霸王行动机构*“科萨克”的作战处副处长。1944年 2月任盟国远征军最高统帅部作战处处长,为艾森豪威尔所信任的顾问。
布施(ErnstvonBusch,1885—1945)德国将领。1904年毕业于普鲁士武备学校。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后,1919年起在国防军中任职,历任师长、军长。1939年任第十六集团军司令。参加侵略波兰、法国和苏联的战争。以作战手段残酷著称。1943年晋升元帅,出任东线中央集团军群司令。1944年 7月,因所部在白俄罗斯地区遭围歼而解职。1945年 3月,复任西线德军集群司令,防守北海沿岸和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德国投降后被英军俘虏,死于战俘营。
布朗(AlfredErnestBrown,1881—1962)英国政务活动家。早年曾为公司职员和浸礼会非神职宣教师。1923年起当选为自由党下院者员,进入政界。先后在卫生部和矿业部任职。1935—1940年任劳工大臣,后任苏格兰事务大臣。1941—1945年先后任卫生大臣和兰开斯特公爵郡大臣。1944和 1945年初还兼任联合国枚济总署欧洲委员会主席。1945年 5—7月,曾短期任飞机生产大臣。战后即离开政界,活跃于国际宗教事业。
布勒(PhilippBouhler,1899—1945)纳粹德国元首办公室主任(1934—1945)。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后加入纳粹党。参与编辑*《人民观察家报》。1933年任纳粹党全国指导处成员和国会议员,获党卫队旅队长衔(相当于少将)。1934年任慕尼黑警察头目。同年出任元首办公室主任,负责处理希特勒的各种文件事务等,并兼任纳粹党保护民族社会主义文学监察委员会和德国历史书籍与教育资料研究会主席。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追随戈林,1945年 5月自杀。著有希特勒喜读的《拿破仑,一个天才的彗星式道路》。
布瓦松(PierreBoisson,1894—1948)法属西非总督(1940—1943)。初为小学教师,后转入政界。长期在殖民地服务,先后任法国驻喀麦隆专员和赤道非洲总督。1940年 6月被贝当政府任命为西非总督兼黑非洲高级专员;9月 23日在达喀尔击退自由法国海军和英国海军的联合进攻。1942年11月盟军在北非登陆后,转而宣布对轴心国作战。接受吉罗领导,任*帝国防务委员会委员。1943年 6月离职,并于年底被捕。战后在送交法国最高法院审判前去世。
布卢姆(SloBloom,1870—1949)美国众议员。生于中国北京—波兰犹太人家庭。早年从事文艺与戏剧事业。1923年入选众议院。1939—1947年任众议院外交委员会主席。1939年曾在众议院提出撤销武器禁运的《布卢姆法案》,并获得通过。支持罗斯福政府反对孤立主义和修改《中立法》的外交政策。1945年为美国出席旧金山联合国大会的代表团成员。战后曾积极支持犹太复国主义运动。1949年再任众议院外交委员会主席。著有《布卢姆自传》。
布列特(WilliamChristianBullitt,1891—1967)美国外交官。1913年毕业于耶鲁大学。当过费城《大众纪事报》记者。后任国务卿助理,出席1918年巴黎和会。次年访苏会晤列宁,主张承认苏俄。1933年美苏建交后,为首任驻苏大使。1936—1940年任驻法大使。主张集体安全,反对孤立主义和绥靖政策,曾敦促罗斯福总统帮助法国建设空军。1941—1942年为无任所大使,赴北非和近东执行外交使命。1942—1943年任海军部长特别助理,后因涉及副国务卿韦尔斯辞职一案,开罪罗斯福而被解职。1944年任《生活》杂志驻外记者,与戴高乐关系密切,曾参加战斗法国军队,获少校军衔。战后主张援蒋反共政策。著有《对美国人民的报告》、《大地本身》等。
布劳恩(WernherFreiherrvonBraun,1912—1977)德国科学家。出身于普鲁士维尔西茨(Wirsitz,即今波兰维日斯克 wyrzysk)。早年就读于苏黎世工学院。1930年入柏林理工学院,参加德国航天学会,致力于研制液体燃料火箭。1932年毕业。1934年获柏林大学物理学博士。同年 12月,成功发射两枚试验性火箭,升高达 2.4公里。1937年起任德国的*佩讷明德军用火箭试验场技术主任。大战期间,领导研制*V-2火箭。1944年 9月 8日发射成功。在盟军攻占发射场以前,7个月内共向英国发射 3600枚 V-2火箭。大战结束时,被美军俘虏,随即与其他 112名火箭专家(连同 100枚火箭及全部技术资料)被押送到美国,后在美国继续从事研究。1955年入美国籍。后历任美国马歇尔航天中心主任、美国国家航空与航天局局长助理帮办等。1972年退休。
布里农(FernanddeBrinon,1885—1947)法国新闻记者。初在拉萨尔财团的《新闻日报》工作。1933年会见希特勒,并公布谈话全文,吹捧法西斯主义。1940年法国败降后,促成*赖伐尔和*阿贝茨的接近,并出任维希政府驻被占领区总代表(领大使衔)。后成立“法国新闻和报刊社”,专事传播德国官方发布的消息,积极推动*法国反布尔什维主义志愿军团的成立。1942年 11月任赖伐尔的秘书长。1944年 9月巴黎解放后,逃亡德国的西格马林根(Sigmaringen)。1945年 5月被捕。后被处死。
布里杜(Eug èneBridoux,1888—1955)法国将领。军人出身,1934年曾任第二轻骑兵团上校司令。1938年获准将衔。1940年 6月率第四十一师在前线作战,被俘。次年 3月获释后,出任维希政府驻被占领区代表团秘书长。1942年 4月任陆军部国务秘书,同意德国警察进入非占领区进行搜捕。同年11月,德军进占法国南部非占领区时,下令不抵抗;并企图在北非和西非以游击战对抗美英联军。1943年 3月任维希政府国防部国务秘书。1944年 9月巴黎解放后逃往德国的西格马林根(Sigma-ringen)。战后逃亡西班牙。1948年被法国最高法院缺席判处死刑。
布罗塞(DiegoCharlesBrosset,1898—1944)法国将领。战前长期在北非服役。大战爆发后,曾被派往哥伦比亚。1940年 6月到伦敦参加抵抗运动。晋升为中校。被维希政府缺席判处死刑。1941年 4月率自由法国部队在埃塞俄比亚配合英军作战。后任*贾德卢的参谋长,先后参加利比亚、突尼斯战役,战功卓著。旋奉命出任第一自由法国师师长,于 1944年 4月赴意大利作战。8月在法国南方登陆,同月底,晋升为少将。转战土伦、里昂等地,于 11月 20日阵亡。
布洛克①让-里莎尔·布洛克(Jean-RichardBloch,1884—1947)。法国作家。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开始文学创作。三十年代即投身反法西斯斗争,支持西班牙共和国,倡导建立“国际作家保工文化联盟”。1940年法国败降后,参加抵抗运动。次年流亡苏联。1941年 7月—1944年 10月在莫斯科电台定期发表演说,宣传抗战。1943年创作话剧《土伦》,反映*土伦沉船事件。重返法国后仍继续从事文学创作。著有《从被出卖的法国到拿起武器的法国》等。②马尔克·布洛克(MarcBloch,1886—1944)。法国历史学家。长期在斯特拉斯堡大学和巴黎大学任教,“年鉴派”的创始人之一。大战爆发后,在*法国二局服役。《贡比涅停战协定》签订后,转至蒙彼利埃任教,并参加抵抗运动组织*自由射手。发行《自由报》,宣传抗战思想。曾受*穆兰委托,收集并研究国内各种情况,提供给战斗法国领导机构。1944年被捕后牺牲。著有《奇怪的失败》,并出版地下刊物《政治手册》。
布莱梅(ThomasAlbertBlamey,1884—1951)澳大利亚将领。1906年入伍。曾在印度学习军事。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获准将衔。后一度退役。1935年受封爵士。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为中将,1940年受命在中东指挥澳大利亚第一军。1941年春巴尔干战役时,率部在希腊抵抗德军的入侵。希腊沦陷后,被任命为驻中东地区英军副总司令。1942年奉召回国,负责本土的防御工作,任澳大利亚集团军司令。同年 9月至 1943年 1月任西南太平洋战区盟军地面部队司令,先后在新几内亚和所罗门群岛指挥部队同日军作战。战后退役。1950年获元帅衔。
布朗宁(FrederickArthurMontagueBrowning,1896—1965)英国将领。受教于伊顿公学和桑德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服役于皇家近卫步兵第一团,在法国作战。战后主要从事部队组训工作。1940年受命组建空降兵。1941年 10月任第一空降师师长,后扩建到一个军,包括伞降兵和滑翔机降兵共两个师和一个特种旅,任中将衔司令(1944年 1月)。在1943年 7月*西西里岛登陆战役中,首次大规模使用空降兵作战,损失甚大。1944年 6月在诺曼底登陆战役中发挥作用。同年 8月任盟军空降第一集团军副司令,在随后的*阿纳姆空降战役中所部损失惨重。11月调任盟军东南亚战区总司令蒙巴顿的参谋长,直至战争结束。1946年任陆军大臣军事秘书,1948年辞职并退役,为伊丽莎白公主(1952年为女王)掌管皇室财务。
布琼尼(1883—1973)苏联将领。1903年应征入沙俄军队。不久参加日俄战争。1908年毕业于彼得堡骑兵学校。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升至上士。十月革命时为驻明斯克的高加索骑兵师士兵苏维埃副主席,后返家乡组织骑兵部队。1919年加入俄共(布)党。国内战争期间历任骑兵师长、军长和第一骑兵集团军司令。1924—1937年任红军骑兵监察员。1932年带职毕业于伏龙芝军事学院。1934年起为联共(布)党中央委员。1935年首批获苏联元帅衔。1937年任莫斯科军区司令。1939年任副国防人民委员。翌年 8月为第一副国防人民委员。苏德战争爆发后成为最高统帅部大本营成员,曾先看担任大本营预备队集团军集群司令(1941年 6月)、西南方向总司令(1941年 7—9月)、预备队方面军司令(1941年 9—10月)、北高加索方向总司令(1942年 2—5月)和北高加索方面军司令(1942年 5—9月)。在指挥作战中多次失误,以后作用日益减少。1943年 1月起调任苏联骑兵司令。战后曾兼任农业部副部长、骑兵监和国防部总监组总监等职。著有《骑兵兵团的战术基础》、《顿河骑兵第一集团军》和《历程》(3卷)等。
布奥西(BrunoBuo
i,1881—1944)意大利抵抗运动战士。早年为技工,参加意大利社会党,负责领导工会运动,积极开展反法西斯斗争。1926年流亡瑞士和法国。1937年 7月被选入社会党领导机构。大战爆发后,1941年被捕囚禁,在狱中继续斗争。1943年 7月墨索里尼垮台后获释,领导“工业工人工会联盟,并组织都灵工人八月罢工。后前往罗马促成意大利共产党和天主教民主党就工会联合问题达成协议。1944年 4月被德军逮捕,不久披杀害。
布雷肯(BrendanRendallBracken,1901—1958)英国新闻大臣(1941—1945)、出版商。少年时曾逃罪辍学去澳大利亚,1919年回英国,在大学就读两学期后成为预备学校教师。后主办多种杂志。经由《观察家》报主编加文(JamesLouisGarvin,1868—1947)的引荐,结识丘吉尔,并成为其积极支持者。1929年起当选为保守党下院议员。1939—1941年为丘吉尔的议会私人秘书。1941年起任新闻大臣。1945年任海军大臣。战后曾创办杂志《当今历史》,任英国记者联盟主席。慷慨捐款创办剑桥大学丘吉尔学院。
布尔加宁(1895—1975)苏联将领。1917年加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1918—1922年在全俄肃反委员会工作。后调至最高经济委员会工作。1931年起任莫斯科布苏维埃主席。1934年起当选为联共(布)中央委员(1952年后改为苏共中央委员至 1961年)。1937年任俄罗斯联邦共和国人民委员会主席。翌年起任苏联人民委员会副主席兼国家银行行长。苏德战争爆发后调至军队工作,历任西方方面军、波罗的海沿岸第二方面军和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的军事委员(政委)。1944年 5月获上将衔。同年 11月,任副国防人民委员和国防委员会委员。1945年 2月成为最高统帅部大本营成员。战后历任武装力量部副部长和部长、苏联部长会议副主席,先后当选为联共(布)党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和委员(1952年后改为苏共中央主席团委员)。1947年获苏联元帅衔。斯大林逝世后,历任部长会议副主席兼国防部长、部长会议主席。
布里尔顿(LewisHydeBrereton,1890—1967)美国将领。1911年毕业于美国海军学院。后服役海军。1913年成为飞行员。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任驻菲律宾的美国远东军空军司令,指挥保卫菲律宾的空战。后历任驻印度的第十航空队、驻中东空军部队和驻欧洲的第九航空队司令等职。1943年组织并指浑实施*普洛耶什蒂轰炸。1944年晋升中将。同年 6月参加诺曼底登陆战役,8月出任盟国第一空降集团军司令,参与指挥西欧战场的空战。1948年退役。著有《布里尔顿日记》。
布里奇斯(EdwardEttingdeneBridges,1892—1969)英国战时内阁秘书长(1940—1945)。受教于伊顿公学和牛津大学。1919年进入财政部,历任助理秘书、司长等职。1938年起任内阁秘书、帝国防务委员会秘书、经济咨询委员会秘书和国防协调大臣秘书。1940年 5月,成为*英国战时内阁的秘书长,直至战争结束。战后曾任财政部次官、核能研究院主席及多种荣誉职位。1957年受封贵族称号。
布柳赫尔(BacилийKoHcTaHTиHOBичBлюxep,1890—1938)苏联将领。1916年加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参加过国内战争。1918年夏率被围困在奥伦堡的红军长途突围成功。1921年任远东共和国陆军部部长兼人民革命军总司令。1924—1927年在广州任中国革命政府总军事顾问,化名加伦。1927年起历任乌克兰军区副司令、远东特别集团军司令。1935年任远东军区司令,首批获苏联元帅衔。1938年夏在哈桑湖战斗中击溃日军。死于肃反运动。
布莱德雷(OmarNelsonBradley,1893—1981)美国将领。1915年毕业于西点军校。1925年和 1929年先后毕业于陆军步兵学校和指挥与参谋学校。二十年代末任本宁堡步兵学校教官职。1934年陆军军事学院毕业后任西点军校教官。1940年任本宁堡步兵学校校长,晋升准将。1941年美国参战后,历任师长。1943年初调任美军欧洲战场司令艾森豪威尔的参谋,协助实施在北非登陆的*火炬代号的行动计划。不久,应巴顿请求出任其第二军副军长,旋升任军长。同年 5月攻占比塞大后,晋升中将。布菜德雷后率部参加西西里登陆战役。同年 8月出任美军第一集团军司令。1944年 6月诺曼底登陆战役时,为美军前敌总指挥,率军攻占法国瑟堡港,为盟军后勤供应提供了保证。后任*盟国第十二集团军群司令,晋升上将。1944年 8月至 1945年春,率部转战于法国北部和低地国家(荷、比、卢等),并率先在雷马根(Remagen)渡过莱茵河,攻入德国腹地。以善于训练部队和平易近人被称为“大兵的将军”。战后历任美国陆军参谋长,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等职。1950年获五星上将衔。著有《一个士兵的故事》。
布伦式机枪(Bren)大战期间英联邦国家使用的轻机枪。由捷克斯洛伐克布尔诺兵工厂设计,1936年起英国恩菲尔德皇家小兵器制造厂制造,供英联邦国家使用。英国制造的口径 9.23毫米,加拿大制造供中国军队使用的口径 7.92毫米,有效射程 1500米以上,射速每分钟 550发。其中 4型全长 1.1米,枪管长 0.57米,重 9公斤。易于装弹、擦洗和操作,枪管可很快拆换。战后改进成 L4式,口径 7.62毫米,继续使用。
布拉希拉克(RobertBrasillach,1909—1945)法国合作主义分子,作家。毕业于巴黎高师。初从事写作,三十年代转入政界,倾向法西斯主义,为*法兰西行动主编文学刊物,吹捧希特勒和佛朗哥。1940年入伍,不久被俘。获释后到巴黎,开始主持极右刊物《处处都有我》,支持贝当,鼓吹法、德合作,宣传反犹和所谓*民族革命,散布日耳曼人至上论。1944年 9月被捕。次年初被法国最高法院判处死刑。
布拉格战役苏德战争结束阶段苏军发动的最后一次进攻战役。1945年 5月 6—11日,由乌克兰第一、集四、第二方面军共同实施。*柏林战役后,盘踞捷克斯洛伐克境内的德军集团(*中央集团军群和奥地利集团军群所属部队,共 90余万人,火炮和迫击炮 9700门,坦克和自行火炮 1900辆,飞机1000架)已孤立无援。苏军为围歼该部敌军而投入兵力 200余万人,火炮和迫击炮 3.05万门,坦克和自行火炮 2000辆,飞机 3000余架。5月 5日布拉格起义。翌日苏军发起进攻,9日拂晓突入布拉格市,随后继续推进,德军几乎全部陷入合围,只有少数逃到美军作战区。5月 10—11日,德军陆续停止抵抗,被传达 86万人。捷克斯洛伐克全境遂告解放。经苏军总参谋部 1987年审定,列为苏联卫国战争中的 51个战略性战役之一。
布拉格起义即“捷克人民五月起义”。
布罗索勒特(PierreBrossolette,1903—1944)法国抵抗运动活动家。毕业于巴黎高师,后在大学任教。法国社会党党员,曾任《人民报》国际版编缉。大战爆发后入伍,法国败降后复员。后在巴黎开设书店,与*解放北方等抵抗组织建立联系,出版《抵抗报》。曾努力和自由法国联系,且多次出使伦敦汇报情况;配合*穆兰统一国内的抵抗运动。后在布列塔尼被捕,1944年 3月 22日自杀身亡。
布洛姆贝格即“勃洛姆堡”。
布留达行动1940年英法对德作战中,法国第七集团军前出到荷兰境内的行动计划代号。由法军总司令向该部特别下达,作为对*D计划的修正和补充。计划要求,在法、英军主力向戴尔(Dyle)河地区机动的同时,处在极左翼即靠海一侧的法国第七集团军应推进到荷兰境内,占领斯海尔德(Schelde)河口地区,直至布雷达(Breda)附近,保证在比利时和荷兰军队之间建立绵亘的正面。1940年 5月 10日德军向西欧发动进攻后,法国第七集团军虽经 150英里的机动到达布雷达,但由于荷军已溃散和进入比利时的盟军败退而撤出。
布尔戈斯政权西班牙内战中叛军建立的领导中心。1936年 7月 17日,西班牙驻西属摩洛哥的军队掀起反对西班牙共和国的叛乱,随即蔓延至本土。7月 30日叛军在北方的布尔戈斯(Burgos)市成立国防“洪达”(西语Junta,意为“执政委员会”),由卡瓦尼利亚将军主持。组织武装力量和宪兵队,管辖叛军占领区。同年 10月 1日佛朗哥被宣布为“国家元首”和叛军最高统帅。11月 18日德、意宣布承认。1939年 2月 28日英、法也承认该政权。
布达佩斯战役苏德战争后期苏军发动的进攻战役。1944年 10月 29日至 1945年 2月 13日,由*乌克兰第二方面军及*乌克兰第三方面军一部实施(共 70个步兵师、3个坦克军、4个机械化军、3个骑兵军另罗马尼亚军14个师和保加利亚 1个集团军)。苏军进入罗马尼亚和南斯拉夫后,从南面对匈牙利德军集团(共 51个德国师和匈牙利师另 2个旅)形成攻势。当时布达佩斯附近德军无重兵防守,苏军乘隙突然进攻,初进展顺利,11月 2日已进抵距布达佩斯 15公里处。但德军速调大量兵力,阻止了苏军的进展,战斗呈僵持状态。尔后苏军又两度发起进攻,虽未能打开局面,但切断了德军向北退路,并在多瑙河两岸夺取了登陆场。12月 12日,苏军统帅部发布围歼布达佩斯德军集团的训令,随即发动总攻,至 12月 26日完成对敌合围。为解救被围部队,德军在苏军对外正面实施 3次强大反突击,拖延了围歼时间。12月 27日至翌年 1月 18日,苏军进行解放城市东部(佩斯)的战斗;1945年 1月 22日至 2月 13日,进行解放城市西部(布达)的战斗。结果全歼守城德军 18.8万人。此战役期间,匈牙利成立临时政府并于 1944年 12月 28日对德宣战。经苏军总参谋部 1987年审定,列为苏联卫国战争中的 51个战略性战役之一。
布列斯特要塞(BpecTckaяKpeПocTb)苏联西部国境防御工事要塞。位于白俄罗斯布列斯特市以西,临穆哈韦茨(MyxaBeЦ)河与苏波边界的西布格(Byr)河汇合处。1833年开始构筑工事,至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竣工。1941年 6月 22日,苏军遭到德军突然袭击,约 3.5万名苏军陷入重围,与上级失去联系。苏军坚持战斗至 7月下旬,大部牺牲,少数突围,伤者被俘。战后于 1965年被授予“英雄要塞”称号。建有纪念馆。
布良斯克战役苏德战争中期苏军发动的进攻战役。1943年 9月 1日至 10月 3日,由*布良斯克方面军实施。目的是粉碎*奥廖尔战役后布良斯克(BpяHck)方向上的退却之敌,并强渡杰斯纳河,进而向戈梅利方向进攻。苏军发起进攻后进展顺利,9月 17日解放布良斯克,9月 20日开始在整个地带内追击敌人,为此专门组建了骑兵机械化集群以适应森林沼泽地作战需要。10月初,苏军已渡过索日(CoЖ)河,在右岸夺取了登陆场。经此战役,德军第九集团军受重创,苏军解放了整个布良斯克工业区和白俄罗斯的部分地区。
布法里尼-圭迪(GuidoBuffarini-Guidi,1895—1945)意大利内务副大臣(1933—1943)。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比萨等地参与组建法西斯战斗团。1923年任比萨市长。1933年起任内务副大臣。任内加紧控制各政府机构和地方政府,籍制社会舆论。每日均向墨索里尼提供特务情报。1943年 2月离职,但仍为法西斯大委员会委员。同年 7月 24日在法西斯大委员会会议上支持墨索里尼,次日被捕。9月被德军救出,前往德国。后任萨罗共和国内务部长,镇压游击队。1945年 2月被免职。4月外逃时被游击队捕获。7月经最高法院审判后被处决。
布洛克歼击机(Bloch)法国歼击机。布洛克工厂制造。其中 MB-151型翼展 10.54米,时速 480公里,装有 20毫米航炮两门,7.5毫米机枪两挺。1933年底首次试飞。改良后的 MB-152型时速增加到 510公里,但活动范围仅为 600—650公里。共有 632架在空军中服役。西线战争后,残存约 320架。1942年 11月均被德军缴获。后多充作教练机。
布洛克轰炸机(Bloch)法国轰炸机。布洛克工厂制造。其 MB-174型机长 12.09米,翼展 17.92米,时速 530公里,爬高 1.05万米,活动范围 1300—1800公里。装备有机枪 5挺,可携 50公斤炸弹 8枚。1939年初首次试飞。共有 52架在空军中服役,在西线战争中作用甚大。法国败降后,幸存的 25架转移至北非。后编入战斗法国空军。曾参加突尼斯战役。因性能优良,其改良型直至 1950年方停止生产。
布祖腊河战役德波战争中波兰军队的一次反击战。1939年 9月 1日德军以优势兵力发动突然袭击,大举入侵波兰。波军配置于波兰同德国及斯洛伐克接壤的边境浅近纵深,被德军快速坦克摩托化兵团迅速突破和分割。8日德军南方集团军群主力第十集团军,从中部地区突进至华沙近郊。9日,从边境撤至维斯瓦河支流布祖腊(Bzura)河的波军 12个师,在波兹南集团军司令库特尔齐亚(T.Kutrzeba)将军指挥下,向南对德军主力侧翼进行反击。波军装备陈旧、缺乏空中掩护,以骑兵冲击德军坦克,损失惨重,虽一度牵制了进攻华沙的德军,但未能扭转战局,至 19日,全军覆没。
布鲁内特战役西班牙内战期间的一次战役。1937年 7月 5日,共和国军指挥部为减轻佛朗哥叛军对北方战线的压力,集中 6万人的兵力,在马德里附近的布鲁内待(Brunete)方向实施反突击。翌日攻占交通枢纽布鲁内特。叛军被迫停止在北方战线的进攻,调军增援。7月 24日叛军反攻,迫使共和国军北撤并转入防御,此后叛军又在北线恢复进攻。
布鲁克-波帕姆(RobertBrooke-Popham,1878—1953)英国空军将领。桑德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毕业。1904年为飞行员,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后历任皇家空军参谋学院、帝国国防学院院长等职,1933—1935年任大不列颠防空总司令,领空军上将衔。1937年退役后,任肯尼亚总督。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重入空军,先后在加拿大和南非主持训练工作。1940年 11月任远东总司令,协调驻远东海军、印度总司令以及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政府的防务活动。在多方制时中其指挥活动屡遭中阻。加强远东空防的要求和建议均无法实现,1941年 12月 27日,在马来亚战斗中途被免职。1945年退休。
布鲁塞尔会议1937年根据国际联盟的建者在布鲁塞尔(Brussel)举行的讨论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问题的国际会议。1937年七七事变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8月 30日中国政府向国联控告日本侵略中国,违反*《九国公约》与《国联盟约》。9月 12日中国政府再次敦促国联采取必要行动。10月 6日国联大会通过远东咨询委员会提出的报告书,建议《九国公约》缔约国举行会议,并邀请其他有关国家参加。会议由比利时出面邀请,于 11月 3—24日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举行。参加的有中、美、英、法、意、比、荷、葡、挪威、丹麦、瑞典、加拿大、墨西哥、玻利维亚、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和南非,苏联作为特邀国出席,日本和德国拒绝参加。中国代表顾维钧在会上要求宣布日本为侵略者,停止对日本提供贷款和输出军用物资,并向中国提供军事援助。苏联代表团支持中国的要求。英、美、法等国对日本采取妥协姑息立场,拒绝讨论中国的正义要求,仅就“日中冲突”交换了意见。11月 24日会议通过宣言,仅号召各国用和平程序解决“中日冲突”,呼吁日本遵守《九国公约》所规定的原则,并不分是非地要求中、日双方停止敌对行动,只字不提对中国的援助和对日本的制裁。会议随即宣布无限期休会,实际上纵容了日本进一步扩大侵华战争。
布干维尔岛战役美军在南太平洋反攻中的主要岛屿进攻战役之一。布干维尔(Bougainville)岛位于所罗门群岛最西端,夺取该岛将对日军战略要地拉包尔构成威胁。驻岛日军近 5万人,并得到日本海空部队的支援。为避免出现消耗战局面,南太平洋部队和地区司令*哈尔西决定选择日军防守较弱、但地势险要的奥古斯塔皇后湾(EmpressAugustaBay)作为突破口。预定1943年 11月 1日为登陆日。为迷惑日军,自 10月下旬起美军开始对邻近的布喀(Buka)岛等进行空袭,并对舒瓦泽勒岛等进行佯攻。11月 1日,美海军陆战队第三师在*范德格里夫特率领下实施登陆。次日,日海军从拉包尔出击增援,与美担任掩护的第三十九特遣舰队进行*奥古斯塔皇后湾海战,日舰队被击退。美军得以继续登陆 1个步兵师,并很决在托罗基纳(Torokina)沼泽地上修筑起简易机场。为消除日海空军对美国登陆部队的威胁,11月 5日和 11日美航空母舰编队相继对拉包尔进行突袭,迫使日重型军舰与飞机撤往特鲁克。11月 25日美海军又在圣乔治(SaintGeorge)角附近海面击沉日军运送增援部队的 3艘驱逐舰,日军增援企图破产。由于美国掌握海空优势,布干维尔岛日军的反击受到钳制。1944年 3月,日将百武晴吉率 1.5万名日军向美军发起垂死攻击,被歼 8000亲人,残部退入丛林,抵抗持续到 1945年战争结束。
布良斯克方面军苏联战略战役军团。1941年 8月组建,目的是掩护*预备队方面军和*中央方面军之间的缺口,抗击*德国第二坦克集群经布良斯克(BpяHCK)向莫斯科或向基辅后方可能的突击。编有 2个集团军(不久增至 4个)。9月初曾向德军侧翼实施反突击,未获成功。在奥廖尔-布良斯克战役中失利后于 11月被撤销。同年 12月苏军在莫斯科城下反攻后再次组建。初辖 3个集团军,后再编入 3个集团军、2个坦克集团军和 2个空军集团军。参加 1941—1942年的冬季反攻,协同*西方方面军击溃德国*中央集团军群南翼部队。1942年夏秋,掩护图拉和沃罗涅日(BopoheЖ)方向,并以反突击支援斯大林格勒的作战,后参加沃罗涅日-卡斯托尔诺耶战役。1943年 3月再度撤销。同月底第三次组建。初辖 2个集团军和 1个空军集团军,后陆续编入 4个集团军和 2个坦克集团军。实施奥廖尔战役和布良斯克战役。1943年 10月撤销。历任司令为叶廖缅科(1941.8—10)、扎哈罗夫(1941.10—11)、切列维钦科(1941.12—1942.4)、戈利科夫(1942.4—7)、罗科索夫斯基(1942.7—9)、列伊捷尔([MakcAHДpeeBичPeиTep,1886—1950]1942.9—1943.6)和波波夫(1949.6—10)。
布雷颊森林会议正式名称为“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1944年 7月 1—22日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布雷雪顿森林(BrettonWoods)召开。美、英、苏、中、法等 44国的代表和专家与会,由美国财政部长*摩根索主持。会议讨论了战后世界的金融问题,通过了《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最后决议书》和《国际货币基金协定》、《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决定成立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又称世界银行),对于急需外援的国家提供长期贷款;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供短期贷款,调剂国际支付方面的不平衡现象,以稳定外汇汇率。此次会议及有关协定,奠定了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的基础。
布吕歇尔号巡洋舰(Bl ücher)德国重巡洋舰。为 *希佩尔号巡洋舰的姊妹舰,同时建造。以普鲁士元帅布吕歇尔(GebhardLeberechtvonBl ücher,1742—1819)之名命名。1940年 4月 8日晚,在挪威战役中作为攻击奥斯陆的德国海军编队旗舰,率队进入奥斯陆峡湾。9日凌晨,被挪威奥斯卡斯堡(OskarSborg)要塞守军以鱼雷和火炮击沉。
布洛克-马斯卡尔特(MaximelBlocq-Mascart,1894—1965)法国抵抗运动活动家。战前在财经界从业。法国败降后参加抵抗运动。1940年 12月,在北方被占领区建立*军民组织。1943年 5月代表“军民组织”、“抵抗的人们”、“解放的人们”等 3个抵抗组织,参加民族抵抗委员会。后为委员会临时局成员并任副主席。1944年起出版《解放了的巴黎人报》,传播抵抗思想。参加 1944年 8月巴黎起义。战后继续从政。著有《抵抗运动大事记》。
布痕瓦尔德集中营纳粹德国三大中心集中营之一。1937年建于德国魏玛西北 7公里的布痕瓦尔德(Bu-chenwald)村。原为埃特斯贝格(Ettersberg)集中营。下辖若干分营。先后共关押 23.9万人,其中包括台尔曼、勃鲁姆、达拉第等人,被害约 5.6万人。囚禁者被迫为西门子公司、容克飞机和发动机制造公司及法本工业公司服苦役,同时接受病毒和饥饿等医学试验,甚至被剥下人皮制造灯罩或其他装饰品。受害者组成秘密小组进行怠工抵抗,并于 1945年 4月 11日举行暴动,配合美军解放该营。1958年在原址建立综合纪念馆。
布拉迪斯拉发-布尔诺战役苏德战争后期苏军发动的进攻战役。1945年 3月 25日至 5月 5日,由*乌克兰第二方面军实施。苏军首先于 4月 4日攻占斯洛伐克首府布拉迪斯拉发(Bratislava),然后突破摩拉瓦河防御区,于 4月 26日攻占布尔诺(Brno)市。此战使斯洛伐克全境获得解放,并打开了通往捷克的道路。
石巢(Steinnest)大战时希特勒的野战司令部之一。1939年秋建造,位于德比边界以东的艾费尔山一天然山洞里,内部阴冷潮湿。1939年 11月和 1940年春曾两次使用。
石井四郎(1892—1959)日本将领,*七三一部队创建人。1920年京都帝国大学医学部毕业后,主动申请服役,进入军界。1921年获军医中尉衔。1924年 4月入京都帝国大学研究生院,研究细菌学等。1927年获医学博士学位。1928年以武官身分历访欧、亚、非、美洲 20多个国家,秘密收集情报。1930年回国后任陆军军医学校教官,开始着手细菌的毒性研究,并在陆军高级官员中鼓动实施细菌战。1932年 8月在该校建立防疫研究室,任主任。1933年陆军省和参谋本部在黑龙江省肇东县满沟和五常县背阴河建立细菌实验所,任所长。1938年移驻哈尔滨东南平房镇,诡称“关东军防疫给水部”,代号“东乡部队”,1941年 8月编为关东军第七三一部队,为部队长。将鼠疫菌、霍乱菌,视作细菌战的基本武器,并对所有种类的病菌进行研究,还灭绝人性地将活人用作实验和实施细菌战。1940年夏亲率队到华中战区,在宁波一带用飞机投撒鼠疫,使该地区发生疫病。1942年 7月因侵吞公款被解除职务。1945年 3月复职,并晋升军医中将。同年 8月苏联出兵东北时,下令进行残杀和破坏,后携带重要资料逃回日本。战后投靠美国,因向美国提供最新的细菌战资料而被免于追究战犯罪,编入美国陆军特种部队。后受盟军最高司令部第二部委托,以“东京营养研究所”名义,继续从事细菌研究。
石井机关日本为进行细菌战而设立的专门机构。因由日本鼓吹细菌战的军医*石井四郎主持,故名。1933年石井等在中国黑龙江省肇东县满沟和五常县背阴河进行细菌战研究,属绝密机构,直接受陆军省和关东军首领领导。主要培养鼠疫、霍乱、坏疽、炭疽、伤寒、副伤寒等菌种,并用活人作试验。1938年移驻哈尔滨南郊平房镇一带,诡称“关东军防疫给水部”,代号“东乡部队”。后改称*七三一部队。
石原莞尔(1889—1949)日本将领。毕业于陆军士官学校和陆军大学。一度担任陆军大学教官。1922—1925年任驻德武官。1928年 10月任关东军作战主任参谋。1931年伙同高级参谋板垣征四郎等人策划发动九·一八事变,后又极力主张承认“满洲国”。提倡所谓“世界最终战争论”,要以中国东北为基点,实施“五族协和”,建立“王道乐土”,然后扩大为“东亚联盟”以至“亚洲大同”,在青年军官中有很大影石原莞尔响。1935年后历任参谋本部作战课课长、战争指导课课长,负责制定对苏作战计划。1937年3月升少将,任参谋本部作战部(第一部)部长,主张集中力量伺机北进。同年全面侵华战争爆发后调任关东军副参谋长。后又转任舞鹤要塞司令官。1939年 8月晋升中将,任第十六师团长。1941年 3月,因与陆军大臣东条英机意见不合而退出现役,专事“东亚联盟”的领导工作。晚年隐屠故里。著有《世界最终战论》等。
石弓委员会(CrossbowCommittee)英国为对付德国火箭袭击而设立的专门委员会。1944年盟军开始*诺曼底登陆战役之后,纳粹德国即以 V-1和V-2火箭袭击英国本土。同年 6月 22日,丘吉尔下令成立专门委员会(代号“石弓”),负责收集情报、研究和采取对付措施。主席由军需部联合政务次官桑兹(DuncanEdwinSandys,1908—1987)担任,主要成员有空军副参谋长博顿利(NormanHowardBottomley,1891—1970)、英国防空司令部司令派尔( FrederickAlfredPile, 1884 — 1976)和联络官希尔(RoderioMaxwellHill)1894—1954等。该委员会每日直接向丘吉尔、内政大臣、空军大臣及*英国参谋长委员会报告情况和提出防御措施。1944年底起,德国火箭威胁日趋减弱,该委员会亦逐渐停止活动。
石龙子型自行高炮(skink)加拿大自行高射机关炮。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制成并使用。以*公羊型坦克为底盘,装备 4门联装的 20毫米机关炮。
龙云(1884—1962)中国将领。字志舟。云南陆军讲武堂毕业。曾任滇军第五军军长、国民政府军第三十八军军长、云南省政府主席。1935年任第二路军息司令,派兵堵截工农红军长征北上抗日。同年授二级上将衔。抗日战争爆发后,任第三预备军司令长官兼军事委员会委员长昆明行营主任,曾动员民工修竣滇缅公路。1938年 10月任第一集团军总司令。同年 12月助汪精卫出逃。汪伪国民政府成立后通电“反汪讨逆”,支持民主运动。1945年2月任中国战区陆军总司令部副总司令。抗战胜利后,曾任国民政府军事参议院院长、战略顾问委员会副主任。1949年 8月 13日,与*黄绍竑等 44人在香港发表声明,宣布脱离国民党,归向人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政协常委、民革中央副主席。
龙骑兵(Dragoon)盟军在法国南部登陆的行动代号。原代号为*铁砧。1944年 7月改为此名。故亦以*铁砧-龙骑兵”作为此行动代号。参见“法国南部登陆战役”。
龙骧号航空母舰日本轻型航空母舰。横滨船渠会社和横须贺海军工厂制造。1933年 5月竣工。标准排水量 1.06万吨,最高航速 29节,可载飞机48架。1937年参加侵华战争,在淞沪会战中轰炸上海。1938年 10月支援日军在广东省大亚湾登陆。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在西南太平洋作战。1942年 2月掩护日军在苏门答腊的巨港登陆。3月参加巴达维亚海战。5—6月调入北方部队,参加阿留申群岛作战,尔后重返南太平洋。同年 8月在所罗门群岛海战中被美军舰载飞机击沉。
灭绝营(Uernichtungslager)纳粹德国的一种特殊集中营。为实施*种族灭绝政策,1941年夏起部分集中营内设置毒气室和焚尸炉等,成为灭绝中心。被害者多为犹太人,也有吉普赛人、斯拉夫人和所谓“精神病患者”等。在波兰占领区内设有奥斯威辛、马伊达内克、特雷布林卡、比克瑙等灭绝营;此外,在里加、明斯克等地附近亦设有小型灭绝营。大战期间,纳粹在灭绝营内残酷屠杀人民,给欧洲各国带来巨大灾难。
平托尔(GiaimePintor,1919—1943)意大利抵抗运动战士。早年习文,成为一诗人及文学评论家。后从事反对墨索里尼独裁统治的活动。大战期间,弃文参加意大利共产党领导的抵抗运动。1943年德军入侵后,参加罗马保卫战。不久赴那不勒斯组织志愿抵抗小组,役身全民武装起义。对盟军消极作战持不满态度。1943年底穿过敌人封锁线前往北方时触雷牺牲。
平禹战役日本投降后八路军对踞守山东省平原、禹城地区拒降日伪军的进攻战役,1945年 9月 2日,日本签署投降书,但日伪军拒绝向中共领导的抗日军民投降。为迫使日伪军投降,控制津浦铁路北段,八路军渤海军区于 10月 16日发动此役。至 12月 31日止,经两个多月连续作战,毙、伤、俘日军约 2000人、伪军近万人,攻克县城 4座及津浦路许多据点。
平度战役日本投降后八路军歼灭踞守山东省平度县城拒降日伪军的战斗。1945年 9月 2日,日本签署投降书,但日伪军拒绝向中共领导的抗日军民投降。胶东招远、莱阳、掖县等地日伪军收缩至平度县城(计日军 600余人、伪军 6000余人)。为肃清顽抗之敌,八路军山东军区第五师及警备第五旅,于 9月 7日从东西两面围攻平度。至 10日,除日军突围逃窜外,全歼守敌,缴炮 6门、机枪 90余挺、马步枪 4000余支。
平津之战*七七事变后日军侵占北平(今北京)、天津的战役。1937年 7月下旬日军三路围攻北平:*关东军铃木、酒井两旅团经热河向北乎北侧推进,*朝鲜军川岸师团入关向北平南侧进攻,*华北驻屯军河边旅团向北平东侧进攻;另由日本国内派出第五师团配合海军进攻天津。25日中、日双方在廊坊发生战斗。26日晚日本华北驻屯军司令宫香月清司向宋哲元发出最后通牒,限令中国驻芦沟桥、八宝山附近部队 27日正午退至长辛店,驻北平城内及西苑之部队 28日正午移至永定河以西地区。27日凌晨日军不待中方答复,即向北平近郊中国守军进攻。28日晨日军实施总攻击。中国第二十九军奋勇迎敌,副军长佟麟阁、第一三二师师长赵登禹亲赴南苑前线督战,壮烈殉国。29日,蒋介石下令宋哲元撤至保定,北平沦入敌手。与此同时,驻守天津的第二十九军第三十八师一部与天津保安队,曾向日军控制的海光寺营房、天津各车站和东局子飞机场等处展开攻击,但敌众我寡,失败后于 30日放弃天津,撤往马厂。
平沼骐一郎(1867—1952)日本首相(1939年)。东京帝国大学毕业后入司法省,历任总检察长和大审院院长。1923年起,历任司法大臣、枢密顾问官、枢密院副议长和议长。期间组织国家主义团体国本社,并任社长。1939年继第一届近工内阁后出任首相。同德国进行缔结同盟的谈判。因外务大臣和海军大臣反对接受德国方案,迟迟未获进展。同年 8月《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后被迫辞职。旋又就任第二、第三届近卫内阁的国务大臣。1942年出任驻汪伪政府“大使”。信奉国粹主义,曾创办“皇典研讲所”、“修养团”和东洋文化研究所。成为右翼势力领袖。战后,于 1948年作为甲级战犯被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判处无期徒刑。后死于狱中。
平型关战斗抗日战争初期八路军对日军的一次伏击战。1937年 9月中旬,日军进逼晋东北的长城一线,防守平型关方向的中国第六集团军缺乏信心,*第二战区司令部急电八路军求援。八路军总部按中共中央军委指示,以第一二○师进至雁门关之神池地区侧击由大同南犯之敌,以第一一五师进至平型关之大营镇待机。9月 24日夜,八路军第一一五师以 3个团兵力冒雨埋伏在平型关东北长约 13公里的山沟公路两侧。25日拂晓,日军板垣师团第二十一旅团 4000余人进入伏击圈,八路军突然发起猛攻。日军毫无防备,车辆人马相撞,乱作一团。八路军战士冲向公路,迅速将敌分割包围,展开白刃格斗。经 1天激战,歼歇千余人,击毁汽车 80余辆,缴获大量武器和军用物品。此成为中国抗战以来首次重大胜利,振奋了全国人民,打击了日军气焰,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声誉。
平汉铁路破袭战1938年八路军破坏日军交通线的作战。为配合友军正面战场作战,八路军晋察冀军区部队于是年 2月 9日夜起,首次实施破袭平汉铁路北段(保定至新乐)的作战。至 16日,先后攻占定县、望都、新乐3座县城,袭入满城、保定、方顺桥、清风店等车站,毙伤敌 500余人,破坏铁路 50余公里,使交通一度中断。同年 4月 28日至 5月 14日,晋察冀军区部队第二次破袭平汉铁路北段,歼敌一部,争取伪军 2400余人反正,破坏铁路 80余公里。同年 7月 6—8日,为打击日军、巩固和扩展抗日根据地,晋察冀军区部队和第一二○师第三五九旅,第三次破袭平汉铁路北段(同时破袭平绥、正太铁路),共毙伤日伪军 1400余人,破坏铁路 50余公里,并一度进至北平(今北京)近郊,破坏了石景山发电厂。
东进(DrangnachOsten)德国侵略和奴役东欧国家的政策。十至十三世纪德国封建主即在该政策下对斯拉夫民族和波罗的海沿岸各民族实行侵略和日耳曼化。十七世纪起,勃兰登堡一普鲁士的诸侯继续向东欧扩张。希特勒在*《我的奋斗》一书中以地缘政治理论和种族理论为基础,再次强调该政策,鼓吹在苏联和其他东欧国家夺取*生存空间。纳粹党执政后,即加紧推行该政策,作为夺取欧陆霸权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东方军(Arm éed′Orient)法国在近东地区筹组的远征军。1939年 7月,英、法、土三国谈判时,法军总参谋长甘末林即建议战争一旦爆发,应迅速开辟巴尔干战线。同年 8月,魏刚出任近东战区法军司令,试图以叙利亚为基地,建立法国驻近东的远征军,并和该地区的英军取得联系;10月,《英法土互助条约》正式签订,但巴尔干各国联合仍毫无进展。1940年 5月德军在西线大举进攻,法国战局急剧恶化,魏刚奉召回国,接替甘末林之职。扩建东方军的计划遂告吹。
东北军中国东北地区的国民党军队。原为奉军,北洋军阀武力支往之一。1929年 1月由国民政府改编为东北边防军,张学良任司令。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执行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退入关内,1935年奉调至陕甘地区进行“剿共”。1936年 12月,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影响下,张学良联合第十七路军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事变后张学良被扣,该军调至河南和安徽,被蒋介石瓦解改编。
东乡茂德(1882—1950)日本外务大臣(1941—1942,1945)。1908年东京帝国大学毕业后入外务省。历任欧美及欧亚局局长。1937年 12月出任驻德大使。次年 10月被调任驻苏大使,主张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与苏联的关系,促成《日苏中立条约》的签订。1941年 10月就任东条内阁的外务兼拓务大臣。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夕,利用外交谈判麻痹美国。极力巩固德日意三国军事同盟。1942年 9月因反对设立*大东亚省而辞职。1945年 4月任铃木内阁的外务兼大东亚省大臣。主张以维护国体为条件,接受《波茨坦公告》。战后,于 1948年作为甲级战犯被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判处有期徒刑 20年。病死于美陆军医院。著有《大战外交手记——时代的一面》(后又以《东乡茂德外交手记》为题)等。
东方工人(Ostarbeiter)纳粹德国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德国或德占区从事奴隶劳动的波兰人和苏联人的称谓。被纳粹德国视为“劣等种族”的波兰人和苏联人,禁止同德意志人接触,被迫在衣服上佩饰字母“O”以示区别,试图逃亡者常被当众绞死。
东方公约又称《东方洛迦诺公约》。苏联和法国为制止德国侵略,拟订的欧洲集体安全条约。三十年代初,随着纳粹德国崛起,欧洲局势日趋紧张,苏、法两国开始频繁的外交接触。1934年 6月底,由法国外长*巴都倡议,经苏、法共同磋商后起草此公约草案。主要内容为:(1)苏联、德国、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签订相互保证条约,规定其中一国在遭到侵略时,其他缔约国应立即提供军事援助;(2)签订以苏联参加*《洛迦诺公约》和法国参加《东方公约》为基础的《苏法互助条约》。此后,苏、法两国开展了积极的外交活动。捷克斯洛伐克、爱沙尼亚、立陶宛和拉脱维亚表示愿意参加,南斯拉夫重申和法国的同盟关系;德国和波兰加以拒绝;英国反应冷淡。同年 10月 9日巴都在马赛被刺死后,虽然经苏联的努力先后签订了*《苏法互助条约》与*《苏捷互助条约》,但整个公约草案波法国当局置之高阁。
东方会议①日木原敬内阁为解决从山东、西伯利亚撤兵问题而于 1921年召开的会议。②田中义一内阁为决定对华基本政策召开的会议。1927年 6月 27日至 7月 7日在东京霞美的外务大臣官邸召开,由田中首相兼外务大臣主持,外务及陆、海军、参谋本部、军令部、关东军等的有关人员参加。会议通过以分离东北、蒙古和分化中国革命为主要内容的《对华政策纲要》。同年 12月,中国杂志《时事月报》刊登了《帝国对满蒙的积极政策》一文。文中“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等内容与东方会议的主旨及日本其后的侵略步骤相一致。
东方战线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苏联通过对东欧的一系列外交、军事行动以形成的巩固自身安全的地带。1939年 9月*德波战争末期,苏联于 17日出兵占领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28日签订*《德苏边界友好条约》,11月 1日和 2日正式将两地并入苏联。同年 9月 28日、10月 5日和 10日,苏联借口一艘被拘留的波兰潜艇从塔林脱逃事件,相继同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及立陶宛签订互助条约,取得在上述三国驻军和设立军事基地的权利。同年11月 30日至翌年 3月 12日,苏联通过*苏芬战争和*《苏芬和约》,取得卡累利阿地峡和维堡等地以及汉科半岛的租借权。1940年法国军事崩溃后,苏联进一步采取行动。6月 15日和 16日,苏联指责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政府破坏互助条约,出兵占领三国,并于 8月 3日、5日和 6日接纳三国加入苏联。6月 26日苏联照会罗马尼亚,强调比萨拉比亚及北布科维纳在历史上和苏联的联系,要求将两地交与苏联。次日罗马尼亚复照苏联,婉拒苏方要求,并建议谈判。27日苏联又提出最后通牒,罗政府曾向英、德、意等国求援,未获成功,被迫于次日接受苏联的全部要求。30日苏军即占领上述两地。8月 2日比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纳均加入苏联;前看组成摩尔达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后者则被纳入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苏联称这一系列行动为建立防御德国侵略的“东方战线”,它使苏联西疆增加了二、三百公里的防御空间,但在苏德战争初期未能起到阻止德军前进的作用。
东方壁垒(Ostwall)1943年德军在苏德战场沿纳尔瓦(HapBa)河、普斯科夫(пckoB)、维帖布斯克(BИ-Teock)、奥尔沙(Opшa)、索日(Coж)河、第聂伯河中游和莫洛奇纳亚(Moлoчhaя)河一线构筑的战略防线的代号。1943年春决定修建,当年秋季完成,随即在*第聂伯河会战中被苏军突破。
东亚联盟日本右翼团体。为响应近卫内阁建设新东亚的声明,于 1939年成立。领导人为*石原莞尔。倡导以日本为中心的各民族的“团结”。后因其领导人与东条英机意见不合,1941年被解散。1943年一度复活,改名为“东亚联盟同志会”,但直至日本投降未开展实质性的活动。战后又以“东亚联盟同志会”的形式恢复活动。
东江纵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1938年 10月广州沦陷后,惠宝人民抗日游击总队和东宝惠边人民抗日游击大队相继成立。后遭国民党顽固派军队挤压,一度东移海陆丰,处境险恶。1940年 9月,根据中共中央 5月 8日指示的精神,合编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辖两个大队,坚持在东莞、宝安、惠阳地区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曾积极扰乱日军后方,营救各界人士、盟国官员 800多人及保护港九同胞安全撤退到内地,本身发展到 5个大队。1943年 12月 2日,改称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曾生任司令员,林平任政治委员,辖 7个大队,创建了东江抗日根据地。1944—1945年,先后派遣 3支部队挺进粤北,开辟新区,打击日军。抗战胜利后,根据国共两党协议,主力北撤山东,后编入解放军第三野战军序列。
东条内阁日本东条英机任首相组织的政府(1941年 10月 8日至 1944年 7月 18日)。在日本加紧实施南进战略,准备发动太平洋战争的形势下组阁。东条英机任首相兼陆军大臣,*东乡茂德任外务大臣(1942年 9月东条英机兼任,后*谷正之接任,1943年 4月*重光葵接任),*贺屋兴宣任大藏大臣(1944年 2月石渡庄太郎接任),*■田繁太郎任海军大臣(1944年 7月*野村直邦接任)。上台后即制定*《帝国国策实施要领》,决定 12月上旬对美英开战。随后以谈判掩护,偷袭珍珠港,挑起太平洋战争。初战胜利一度强化了东条的战争领导体制和国民统制体制。1942年 4月进行翼赞总选举,成立*翼赞政治会。11月设立*大东亚省,统辖殖民地和占领区,外务大臣东乡茂德因持不同意见而辞职,东条自兼。但战局自 1942年 6月中途岛海战失败后日趋恶化,东条进一步强化法西斯独裁体制。1943年 11月设军需省,东条又兼军需大臣,谋求增加军火生产。同月召开大东亚会议,发表《大东亚共同宣言》,企图利用占领区人力、物力来挽救败局。1944年 2月东条又兼任参谋总长。但随着战局日益恶化,重臣间反东条运动加强。东条试图请童臣*米内光政、*阿部信行、*广田弘投入阁,均遭拒绝。遂于 1944年 7月 18日总辞职。同月 22日由小矾国昭内阁接替。
东条英机(1884—1948)日本首相(1941—1944),将领。毕业于陆军士宫学校和陆军大学。历任驻瑞士和德国使馆武宫、参谋木部作战课课长等职。1929年与*永田铁山等结成*一夕会。1935年任关东军宪兵司令官,为军内统制派首领。1937年 3月任关东军参谋长,七七事变后,率‘东条兵团”向察缓和晋北地区进攻,侵占承德、张家口、大同等地。1938年任陆军次官,积极扩大侵华战争。同年 12月任航空总监兼陆军航空部长。1940年汪东条英机第二、第三届近卫内阁陆军大臣兼对满事务局总裁,主张全面侵华和对英、美开战。1941年晋升大将,并由*木户幸一等推荐组阁,任首相兼陆军大臣、内务大臣和对满事务局总裁。任内,发动偷袭美国海军基地珍珠港,并进攻泰国、马来亚、菲律宾等地,挑起太平洋战争。1942年兼任外务大臣。次年兼任文部大臣、商工大臣、军需大臣。1914年又兼任参谋总长,极度强化独裁统治。1944年 7月在内外交困下,被迫辞职,但作为重臣,仍参与重要国事。日本投降后,在逮捕时自杀来遂。1948年作为甲级战犯被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判处绞刑。
东非之战1940—1941年英国和意大利在东非地区进行的战争,1940年 6月意大利参战时,在意属东非(包括埃塞俄比亚、厄立特里亚和意属索马里)拥有装备齐全的驻军共 20多万,比之分布于苏丹、肯尼亚和英属索马里的 2万多英军占有巨大优势,然指挥无能,且斗志不旺。7月初,意军开始出击,占领了苏丹和肯尼亚境年 3个边境小镇。8月初,又以 10倍于守军的兵力进攻英属索马里,迫使英军 2500人从海上撤往肯尼亚。到秋季,英军在肯尼亚集结达 7.5万人,并利用北非战争间隙南调两个印度师和 1个坦克旅到达苏丹,准备反攻。1941年 1月 17日,苏丹的英军朝厄立特里亚方向发起进攻,连克数镇后,于 2月初受阻子意军严密防守的高山要塞克伦。2月 10日,肯尼亚的英军也向意属索马里发动攻势,连克港城基斯马尤和首府摩加迪沙后,即转向埃塞俄比亚年陆;3月中同在索马里北部伯贝拉登陆的英军会师后西进;4月 6日攻克亚的斯亚贝巴。5月 5日,埃塞俄比亚的海尔·塞拉西一世重返首都。同时,在厄立特里亚境内作战的英军,于 3月末结束”克伦之战后,相继攻克首府阿斯马拉和港城马萨瓦,追击意军残部进入埃塞俄比亚北部山区。5月 17日,意大利东非总督兼意军总司令*达奥斯塔公爵率部投降,战争结束。
东京快车(TokyoExpress)*瓜达尔卡纳尔岛争夺战期间,美国海军陆战队士兵对日本舰队夜间突袭和*鼠式运输的一种称呼。由于美军掌握制主权,日舰队往往在黄昏后美枫返航时,从拉包尔基地出发南航,穿过新乔治亚岛和圣伊萨贝尔岛之间的狭窄水道,于牛夜时驶抵瓜岛海面,对岛上美军机场进行炮击,同时将增援部队运送到瓜岛另一端日军所占的埃斯帕兰斯(Esperance)角登陆,凌晨 1时半左右返航,趁黎明后始自机场起飞的美机朱及赶上时,到达清晨从拉包尔起飞的日本扒队巡逻区域。因日本舰队来去匆勿,故获此称。
东京玫瑰(TokyoRose)见“达基诺”。
东京审判1946年 5月 3日—1948年 11月 12日*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在东京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日本主要战犯的审判。根据*《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和 1945年 9月之日的日本投降书,1946年 4月设立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同年 5月 3日在东京前日本陆军省大厦会堂内正式开庭。审讯日本甲级战犯 28名,共开庭 818次,记录 4.8万余页,出庭证人 419名,书面证人 779名,受理证据 4300余件,判决书长达 1213页。判决东条英枫、土肥原贤二、广田弘毅、板垣征四郎、木材兵太郎、松井石根和武藤章等 7人,犯有破坏和平罪和违反战争法规、违反人道罪而处以绞刑;判决畑俊六、小矾国昭(以上两人犯有破坏和平罪和违反战争法规、违反人道罪)、荒木贞夫、桥本欣五郎、星野直树、木户幸一、南次郎、冈敬纯、大岛浩、佐藤贤了、田繁太郎、铃木贞一、贺屋兴宜(缺席)、白鸟敏夫(缺席)、梅津美洽郎(缺席)(以上 14人犯有破坏和平罪)共 16人为无期徒刑;判决东乡茂德犯有破坏和平罪而处以 20年有期徒刑,重光葵犯有破坏和平罪和违反战争法规、违反人道罪而处以 7年有期徒刑;另外,被告永野修身和松冈洋右在审判中死亡,大川周明因精神失常而释放。1948年 12月 23日,在巢鸭监狱处决 7名绞刑犯,次日释放 19名甲级战犯嫌疑犯。同年 12月 29日。撤销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由于美国当局的操纵和包庇,不仅在审讯过程中开脱了不少日本战犯,而且从 1950年起,不顾有关国家抗议,陆续释放了贺屋兴宜、重光葵、荒木贞夫、烟陵六等首要战犯。在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上受审的日本战犯(后两排)
东方纪念章(Ostmedaille)纳粹德国军功章。大战期间授予在苏德战场服役的官兵。被德国士兵讥称为“冷冻纪念章”或“冻肉勋章”(Gefrlerfleischorden)。
东方总计划(GeneralplanOst)法西斯德国奴役和消灭苏联及东欧各国人民的殖民计划,计划规定:要消灭占领区内近 3000万居民(其余迁移出境),将 1000万德意忘人迁入定居,留下约 1400万居民充当德意志人的奴隶并使之“德意志化”,1940年 5月,由希特勒批准。1942年 4月 27日,德国东方事务部作了具体部署。战争过程中局部实施。
东北挺进军中国*东北军爱国将领马占山在西北组织的抗日武装。七七事变后,马占山受蒋介石委派到绥远大同组织挺进军司令部,兼理东北四省招抚事宜。1937年 9月参加绥远保卫战。随后,在阴山地区抗击日军。1933年斗月进驻绥、陕、晋三省交界处的哈拉寨。10月底,正式成立东北挺进军总司令部,下辖 2个骑兵师,担负胡四太行至马棚之间的黄河防卫。至抗战结束的 7年间,虽多次出击日本侵略军,但未取得重大进展。
东亚新秩序日本帝国主义变中国为其殖民地,称霸东亚的侵略目标和口号。1938年 11月 3日,在第二次《近卫声明》中提出。声称:“帝国所期求者即建立确保东亚永久和平的新秩序”。强调以“日满华三国合作”为基础,“实现共同防共,创造新文化,实现经济的结合”。随后在*《日华新关系调整方针》中重申,并声明将限制第三国在毕的活动与权益,表明日本独霸中国的野心。曾遭到美、英的外交抗议。1940年 7月,扩展为*大东亚新秩东南方面军苏联战略战役军团。1942年 8月由*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分编组建。初辖 3个集团军,后陆续编入 3个集团军相 1个空军集团军。在斯大体格勒会战中,曾负责统一指挥斯大林格勒方向全部军队(包括斯大林格勒方面军、伏尔加河区舰队、斯大林格勒军区等)联合作战。同年 9月底改称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原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则改称顿河方面军)。司令为叶廖缅科。
东南亚战区(SoutheastAsiaTheaters)见“东南亚战场”、“东南亚盟军司令部”。
东南亚战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区域性战场之一。其地域包括英属缅甸(今缅甸)、法属印度支那(今越南、老挝和柬埔寨)、荷属东印度(今印度尼西亚)、马来亚(今马来西亚和新加坡)、暹罗(今泰国)和印度北部。1941年 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先后入侵该地区,美、英、中、荷等盟国军队及缅甸、印度支那等地人民建立的抗日武装与日军进行作战。至1945年 8月日本投降,战事历经约 3年半。主要战役有缅甸战役、缅北战役、英帕尔战役等。
东久迩宫稳彦(1887—1990)日本首相(1945年)、皇族。东久迩宫朝彦亲王第九子。毕业干陆军士官学校和陆军大学。曾留学法国。1927年回国后历任第二、第四师团长、陆军航空本部部长。1938年任第二军司令宫,率兵侵占中国华北地区。1939年 8月晋升大将。1944年 5月任防卫总司令官、军事参者官。1945年 2月任日本内地防工军司令官。同年 8月日本宣布投降后组阁,任首相,完成了日本各项投降工作。战后从事宗教活动。著有《我的记录》、《一个皇族的战争日记》等。
东北抗日联军筒称“抗联”。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地区抗日军队。1935年秋,根据中共中央*《八一宣言》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号召和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关于召开全东北义勇军代表会议、建立全东北统一的军事领导机关的指示,中共满洲省委建立东北反日总会,将原东北人民革命军改称现名。1936年 1月 28日,总司令部在汤原县成立,杨靖宇任总司令,赵尚志任副总司令,李红光任参谋长,李兆麟任总政治部主任。2月 10日,发表统一军队建制宣言,逐步改编成 11个军,并在汤原成立军政干部学校,赵尚志任校长。同年 6月其第一、第二军编为第一路军,杨靖宇任总司令兼政治委员,活动于西起沈阳、南至丹东、北迄长图铁路、东到鸭绿江一带。1938年 1月,其第四、第五、第七、第八、第十军编为第二路军,周保中任总指挥兼政治委员,活动于哈长铁路东侧,牡丹江流域,松花江右岸,乌苏里江左岸。1939年 5月,其第三、第六、第九、第十一军编为第三路军,赵尚志任总指挥(来到任,李兆麟代),冯冲云任政治委员。活动于松花江左岸,小兴安岭东西,黑龙江右岸以及黑嫩平原。第一、第二、第三路军分别归中共南满、吉东、北满三省省委领导。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同日伪军进行大小几千次战斗,建立和发展抗日根据地。至 1937年夏,发展至 4.5万人,游击区扩大至 70多县,1938年起,日本侵略军增兵“讨伐”。次年冬因损失较大,缩编为 10(一说 11)个支队。1941年锐减至不足千人,转移中苏边境隐蔽整训。1942年 8月 1日,根据共产国际决定,抗联主力在苏联境内编为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又称国际红军特别独立第八十八旅,周保中任旅长,李兆麟任副旅长。崔石泉(即崔庸健)任参谋长,辖 5个营。曾派遣 13个小分队回东北坚持游击战争。1945年 8月 9日,教导旅及其在东北坚持抗战的游击队配合苏联红军进军东北,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东亚联盟运动抗日战争时期日汪在中国沦陷区发动的宣传运动。1940年 11月 25日,汪伪政府在南京建立东亚联盟中国同志会。翌年 2月 1日,扩展为中国总会。打出“大亚洲主义”旗帜,以“政治独立、经济合作、军事同盟、文化沟通”为纲领。通过报刊、电台、电影、戏剧、歌咏、美术等各种形式,从思想上、政治上为日本侵华战争进行欺骗奴化宣传,并力图强化汪伪统治的精神支往。延续到 1945年 8月日本投降为止。
东西庄伏击战1938年八路军在河北省阜平县对日军的一次伏击战。是年秋,日军对”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发动围攻。10月 4日晨,日军第一一○师团千余人,在飞机、大炮火力支援下,以骑兵为先导,向阜平方面进攻。八路军晋察冀军区部队在东西庄地区伏击歼敌 300余人。当日中午,日军增援数千人。八路军由于通信联络不畅,协同欠密切,又遭日军发射 400余枚毒气弹袭击,遂撤出战斗。6日阜平失陷。此战日军死伤 130Q余人。东普鲁士战役苏德战争后期苏军发动的战略性进攻战役。1945年 1月 13日至斗月25日,由白俄罗斯第二、第三方面军和波罗的海沿岸第一方面军一部在波罗的海舰队配合下实施。苏军投入兵力 167万人,火炮和迫击炮 25426门,坦克和自行火炮 3859辆,飞机 3097架。
驻守东普鲁士的德军*中央集团军群(1月 26日起改称*北方集团军群)计 78万人,8200门火炮和迫击炮,70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775架飞机。苏军首先实施*母瓦瓦-101埃尔宾战役和*因斯特堡-哥尼斯堡战役,至 1月末进抵波罗的海沿岸,把德军基本兵力(32个师)分割成 3个孤立集团,其中 20个师被围在哥尼斯堡以南和西南的海尔斯贝格(Heilsberg)地域,4个师被压制在泽拇兰(Sam-land)半岛,其余被封锁在哥尼斯堡。随后,苏军子 3月 13—29日歼灭海尔斯贝格德军集团;4月 6—9日实施*哥尼斯堡战役,攻占该市;4月 13—25日进行*泽姆兰半岛战役,完成了攻占东普鲁士的战略计划。苏军共歼灭德军 25个师,重创 12个师,并牵制大量敌军使之无法向柏林方向机动,配合了在柏林方向的主攻。经苏军总参谋部 1987年审定,列为苏联卫国战争中的 51个战略性战役之一。
东方洛迦诺公约即*《东方公约》。
东北人民革命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地区抗日武装。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号召在东北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并派出大批干部到东北军和义勇军中工作,或在东北各地建立党直接领导的抗日游击队。1933年 5月 15日,中共满洲省委决定以游击队为基础建立东北人民革命军。1933年下半年至 1935年问,先后成立第一至第六军。由甫满游击队改编为第一军,杨靖宇任军长兼政治委员;由东满游击队改编为第二军,王德泰任军长,魏拯民任政治委员;由珠河游击队改编为第三军,赵尚志任军长,冯仲云任政治部主任;由密山游击队改编为第四军,李延禄任军长,吴平任政治委员(未到职);由绥宁反日同盟军和宁安反日游击队改编为第五军,周保中任军长;由汤原游击队改编为第六军,夏云杰任军长,李兆麟代理政治部主任。整编后建立政治部和政治委员制度,加强了军队的政治教育,在东北人民支持下,开展抗日游击战争,队伍不断得到发展壮大。后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
东北民众救国军中国东北抗日义勇军之一部。九·一八事变后,1932年 10月 1日,由原黑龙江省防军步兵第二旅旅长苏炳文部和第一旅旅长张殿九部以及在江桥抗战中被击散的爱国官兵联合当地抗日农民在海拉尔组成,苏炳文、张殿九任正副司令,总兵力达数万人。主要活动千海拉尔、扎兰屯、呼兰等地,曾多次与日伪军作战。同年 12月 4日在日军重兵围攻下,一部退入苏联境内,后转道回国;余部由张玉逛率领退入关内,在张家口参加*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
东北抗日义勇军中国东北人民自发的抗日武装力量的总称。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各地民众和部分东北军将士纷纷组成义勇军、救国军。自卫军等抗日武装,主要有辽宁民众自卫军、东北民众自卫军、吉林自卫军、中国国民救国军、东北民众救国军、东北民众抗日救国军等,总数一度达 50万人。在东北各地进行抗日游击战争,曾予敌以沉重打击。但由于队伍成分复杂,没有明确的政治纲领,缺乏统一的组织领导,又不能很好依靠群众,至 1933年先后遭到失败。部分退入关内为国民党军队收编;部分退入苏联境内,转道回到新疆;部分坚持斗争,并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成为*东北抗日联军的组成部分。
东江抗日根据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华南敌后抗日相据地之一。1938年 10月广州沦陷后,中国共产党在淡水、惠阳地区和东莞、宝安地区建立了由曾生和王作尧领导的两支抗日游击队。1941年发展为东江人民抗日游击队独立纵队,并建立大岭山区和阳台山区两个抗日游击根据地,合称东江抗日根据地。1944年春独立纵队改称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至 1945年,该区部队发展到 9000余人,区域东接惠阳,西至三水,北达广州,南迄大海,威逼日军侵占的广州、香港、九龙,成为坚持华南敌后抗战的主要基地之一。
东喀尔巴阡战役苏德战争后期苏军发动的进攻战役。1944年 9月 8日至 10月 28日,由乌克兰第一、第四方面军实施。当面之敌为德国第一坦克集团军和匈牙利第一集团军。8月 29日,斯洛伐克爆发民族起义,苏军决定予以配合,遂向喀尔巴吁山口挺进,但遭到德军抵抗,进展缓慢。9月 20日,苏军一部进抵波、捷边界。9月 30日,进抵喀尔巴吁山主脉各分水岭地区。10月 6日,参战的捷克斯洛伐克第一军在苏军协助下攻占杜克拉(Du-kla)山口,进入捷境。此后苏军进展顺利,至 10月底已前出蒂萨河右岸平原。德军在此战役中“海德里希”集群遭重创,苏军则完全解放了外喀尔巴阡乌克兰,并打通了进军中欧的道路。经苏军总参谋部 1987年审定,列为苏联卫国战争中的 51个战略性战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