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第二次世界大战百科词典》

_4 (现代)
中国资源委员会中国国民政府经营官办工业的机构。1935年 4月,由*中国国防设计委员会改组而成,隶属于军事委员会,主管重工业建设、统制钨锑矿出口贸易,进行战时经济动员之准备等,所属工矿企业共 17个。七七亭变后,该委员会隶属于军事委员会第三部。迁重庆后,1938年 3月改隶于国民政府经济部。1946年 5月,宜属国民政府行政院。它统制国家许多重要经济部门,吞并民营工业、渗透地方宫营工业,至 1947年底支配企业 291个。形成四大家族官僚资本在工业方面的垄断地位。
中国援缅远征军即“中国远征军”。
中美空军混合团抗日战争期间中美联合空军部队。1943年 6月下旬,中美达成协议,双方备选派人数对等的 3个大队,组成中美空军混合团,由陈纳德任队长,徐焕升任副队长。10月中国空军第一、第三、第五大队与*美国第十四航空队的 3个大队组成混合部队,并于 11月初进驻桂林基地,开始作战。参加袭击日本在汉口、广州、香港、台湾、新德、岳阳的空军基地和日军控制下的平汉、粤汉、陇海、同蒲等铁路线,为盟军夺取在中国对日作战的制空权作出贡献。
中央情报和行动局(BureauCentraldeRenseigne-mentsetd'Action,缩写 BCRA)*自由法国所属情报机构。1940年 7月 1日戴高乐委托*德瓦夫林组成情报处,专事收集国内情况。1942年初,该处更名为中央情报和军事行动局,除收集各种情报外,还开展军事活动,促进国内抵抗运动的发展。同年 7月,该局易名为中央情报和行动局,不断扩大活动范围,并在阿尔及利亚设立分局。1943年 11月,同*里韦领导的情报和军事安全指挥处合并,建立法兰西民族解放委员会下属的特务总指挥处。
中共六届六中全会1938年9月29日至11月6日在延安召开。王稼祥在会上传达共产国际指示,肯定中共一年来的政治路线。毛泽东代表中央政治局作《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和会议总结,要求全党同志认真地负起领导抗日战争的重大历史责任。全会通过《中共中央扩大的六中全会政治决议案》,批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全会确定,要不断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但不能抛开无产阶级的独立性和一定限度的权利来讲合作,批判了“一切经过统一战线”、“一切服从统一战线”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决定继续把党的主要工作放在战区和敌后,独立自主地放手组织人民抗日武装斗争,大力巩固华北抗日根据地,发展华中抗日根据地;要求全党自上而下地努力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并善于运用于中国的具体环境,反对教条主义;鉴于党内右倾投降主义分子违反组织纪律和张国斋由自立中央发展到叛党的事实,决议采取措施,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和巩固党的团结统一;决定撤销长江局,在重庆设立以周思来为书记的南方局,在华中敌后设立以刘少奇为书记的中原局,改东南分局为东南局。全会加强了党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的团结统一,保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去夺取抗战的胜利。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华北地区扶植的傀儡政权。1937年 12月 14日在北平成立。以汤尔和、王克敏、董康 3人分任者政、行政、司法委员会委员长。其主体为行政委员会,下设行政、治安、文教、司法、赈济 5部。辖河北、山西、山东、河南等省的沦陷区与平、津两市。该政权成立后,为日军提供大量的粮食和资源。1940年 3月*汪伪国民政府成立前夕,改为*华北政务委员会。名义上隶属于汪伪中央,实际上完全由日本华北驻屯军操纵。1945年抗战胜利后被解散。
中华民国维新政府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华中地区扶植的傀儡政权。1938年 3月 28日在南京成立。梁鸿志任“行政院长”兼“交通部长”、温宗尧任“立法院长”,任援道、陈群、陈锦涛分任“绥靖部长”、“内政部长”、“财政部长”。下辖苏、浙、皖三省及南京、上海两个特别市。成立后即与日本签订《华中铁矿股份有限公司设立要纲》等一系列卖国协定,为日本掠夺华中资源推行“以战养战”政策提供“合法”依据。1940年 3月下旬宣布解散,合并于*汪伪国民政府。
中华民族革命同盟中国中间党派的抗日救亡团体。1935年 7、8月间,在*福建亭变中遭到失败的李济深、陈铭枢、蔡廷锴等在香港成立。创办《大众日报》为机关报。采取与共产党人合作的立场,反对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具体行动纲领为:集中一切力量进行民族革命;策动全国海、陆、空军和武装民众对日作战,恢复失地;推翻南京国民党政权,召集人民代表大会解决国是;驱逐日本在华势力,没收汉好财产;联合在日本压迫之下的一切民族与阶级,共同打倒日本帝国主义;铲除贪官污吏,废除苛捐杂税;争取人民民主权利等。1936年放弃“反蒋”口号,宣布实行“联合战线,武装抗日”的宗旨,愿为“国共合力救亡”负斡旋之责。全国抗日战争爆发后,于 1937年 10月 30日自行解散。
中苏友好同盟条约1945年 8月 14日中国国民政府外交部长王世杰与苏联外交人民委员莫洛托夫签订于莫斯科的有关两国关系的条约及附属协定。1945年 2月,美、苏两国在*雅尔塔会议达成以中国东北的权益换取苏联出兵对日作战的*《雅尔塔协定》,美国承担了胁迫中国接受此项协定的义务。在美国的斡旋下,6月 12日蒋介石与苏联驻华大使彼得罗夫会谈。6月14日赫尔利奉杜鲁门之命正式将《雅尔塔协定》内容通知蒋介石。6月 30日宋子文及蒋经国等赴莫斯科与斯大林等会谈。7月 14日宋子文返回重庆。8月 7日王世杰赴苏继续谈判,随后签订此条约。条约规定:双方相互协作对日作战,彼此给予军事援助,不单独与日本缔结停战协定或和约;战后共同合作,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干涉内政,不参加反对对方的集团和同盟,彼此给予一切可能的经济援助。条约附有 2个照会和 4个协定。规定苏联保证给中国以道义和军需品及其他物资之援助,此项援助完全供给中国政府;中国长春铁路由两国共有和共同经营;中苏共同使用旅顺口为海军基地,其防护委托苏联办理;大连为自由港,指定码头及仓库祖予苏联;战后如外蒙占公民投票决定独立,中国政府承认其独立并以现在的边界为国界。条约有效期 30年。8月 25日中、苏两国政府批准并在翌日公布了该条约和有关协定。12月 5日双方在重庆举行换文仪式。
中苏互不侵犯条约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和苏联签订的条约。1937年 8月 21日,中国外交部长王宠惠和苏联驻华大使鲍戈莫洛夫(ЛИМИТРИЙБОГОМОЛОБ)在南京签订。条约有效期 5年,主要内容为:双方谴责以战争为解决国际纠纷的手段,在处理中苏关系时不以战争作为国家政策的工具;双方不得单独或联合其他国家对另一方进行侵略,当缔约一方受一个或数个第三国侵略时,缔约另一方在整个冲突期间,不得直接或间接以任何行动协助第三国,包括签订任何协定。条约的签订对改善中、苏关系,反对日本的侵略扩张,维护远东和平有积极意义。
中国民主政团同盟中国三党(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中国国家社会党、中国青年党)三派(中华职业教育社、乡村建设派、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组成的政治团体。前身为 1939年 10月成立的统一建国同志会。1941年 3月 19日在重庆成立。6月在香港正式宣布。10月发表成立宣言和“对局主张”的十条纲领。黄炎培、张澜等 13人为中央执行委员。黄炎培、左舜生、张君励、梁漱溟、章伯钧等 5人为常务委员,推选黄炎培为主席(后由张澜接任),左舜生为总书记,章伯钧为组织部长,罗隆基为宣传部长。同年 9月 18日在香港出版机关刊物《光明报》,梁漱滨兼任社长。该同盟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开明地主和上层小资产阶级的利益,反对国民政府对日妥协,主张抗日;反对蒋介石独裁统治,要求民主自由。在国统区爱国民主运动中,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同盟军。1944年 9月 19日,改组为中国民主同盟。10月10日,发表《中国民主同盟对抗战最后阶段的政治主张》。此后又两次发表对时局的主张。要求结束国民党一党专政,建立民主联合政府。随着社会基础扩大,该组织又在西南、西北、华南、华北发展和建立总支部、支部等地方组织。
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一·二八事变后*宋庆龄等为争取抗日民主而发起组织的进步团体。1932年 12月 17日在上海成立。最高执行机构是全国执行委员会,宋庆龄任主席,蔡元培任副主席,杨杏佛任总干亭,鲁迅、邹韬奋、胡愈之、林语堂等为执行委员。下设宣传委员会、法律顾问委员会、营救政治犯委员会。宗旨为反对国民党当局迫害革命者,营救一切爱国的革命的政治犯,争取言论、出版、结社、集会等民主权力。次年 1月先后在上海、北平(今北京)设立分会,曾营救被捅的共产党人罗登贤、廖承志、陈赓以及作家丁玲、潘梓年,抗议杀害《江声报》记者刘煜生、左翼作家应修人,营救除独秀以及牛兰夫妇等。与上海其他团体一起组织“国民御侮自救会”,要求国民政府立即派遣军队开赴东北、华北,收复失地,保卫中国。该同盟所进行的活动遭到国民党当局的仇视和迫害。1933年 6月 18日,总干事杨杏佛为国民党军统特务暗杀,该同盟被迫停止活动。
中国抗日军政大学简称“抗大”。中国共产党创办的军事政治干部学校。1936年 6月建立于瓦窑堡,原名中国抗日红军大学。1937年 1月迁至延安,七七享变后改现名,先后迁移至晋察冀、晋东南,1943年 3月又迁回陕北。毛泽东任教育委员会主席,林彪任校长,刘伯承、罗瑞卿、滕代远、何长工等先后任副校长。其教育方针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校风是: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先后共开办 8期,培训学员 29072人,并在晋冀鲁豫、晋察冀、山东和华中等抗日根据地建立 12所分校,培养 20余万军政干部。抗战胜利后,于 1915年 10月迁至东北,改名为东北军政大学。
中国陆军总司令部中国野战军的指挥机构。1944年 12月,魏德迈就任*中国战区参谋长不久,为迅速整编、补充在*豫湘桂战役中失利的国民党部队,以保卫贵阳和昆明,并达到控制的目的,帮助国民政府在昆明成立。何应钦任总司令,卫立煌、龙云任副总司令,萧毅肃任参谋长,麦克鲁任副参谋长兼作战司令,齐夫斯基任后勤司令,情报、医药、工程、通讯各部门均由中美军官联合组成。下辖远征军卫立煌部、黔桂湘边区汤恩伯部、第四战区张发奎部、滇越边区卢汉部,及社幸明、李玉堂 2个集团军,共 28个军,86个师。随后所属部队统一整编为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方面军及昆明防守司令部,接受美国武器装备和训练,成为国民党军队中装备最好,受美国控制最严的部队。1945年 8月,进驻南京,接受侵华日军投降。1946年 6月后,改隶于新成立的国防部,由顾祝同任总司令,成为进行反共内战的指挥机构。
中国联合准备银行抗日战争期间伪*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中央银行。1938年 8月开始对外营业。总部设于北平(今北京),王时璟为总裁。先后在天津、青岛、济南、石家庄、太原等地设分行。发行“联银券”,资本共计 5000万元。为垄断华北沦陷区的金融,“联银券”逐步禁止原有各种货币的流通。对国民政府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发行的法币,经两次减低兑换率后,于 1939年 3月禁止流通。汪伪“中储券”发行后,“联银券”仍在华北流通。日本投降后,被国民政府接收。
中所罗门群岛战役美军在南太平洋反攻中一次主要的岛屿进攻战役,据 1943年 3月 29日美英参谋长联合会者训令,美军制订肃清新几内亚东部和所罗门群岛日军的*硬币的行动计划。此战役为其中之一,由哈尔西指挥南太平洋美国第三舰队、陆军第十三航空队及 4个步兵师和海军陆战队 2个师实施。该地区日本守军约 2个师团,由第八舰队和第十一航空大队支援。6月 21日,美军首先发动*新乔治亚岛登陆战,日军进行增援。为控制海上交通线,7月 5—6日和 12—13日双方进行*库拉湾海战和*克伦班哥拉岛海战,美军损失略大,但日军被迫中断对新乔洽亚岛的增援。7月底,日守军撤往克伦班哥拉岛。8月 6日夜,日军增援克伦班哥拉岛的驱逐舰编队与美舰在韦拉湾海战,3艘日舰被击沉,近千名日军葬身海底。美军得悉日军克伦班哥拉岛防御加强后,决定先攻占防御薄弱的韦拉拉韦拉(VellaLavella)岛,8月 15日实施登陆成功。日军大本营决定从所罗门群岛中部撤兵,至 10月 9日将驻守克沦班哥拉岛上的万余日军撤往布干维尔岛。此战日军死亡约3000人,损失军舰 17艘,美军伤亡千余人,6艘军舰被击沉。
中美桐油借款协定1939年中国和美国签订的一项经济协定。七七事变后,美国欲在*《中立法案》范围内对中国提供一次援助性借款。1938年 7月,美国财政部长*摩根索同中国驻法大使顾维钧在巴黎就借款问题进行初步会谈。9月中国政府代表陈光甫在华盛顿与摩根索进行正式谈判。为避免日本抗议,美国力图使借款不具“政治性”。12月 8日美方提出由中国成立复兴商业公司,在纽约设立世界贸易公司,以桐油为抵押,向美国进出口银行借款,并由中国银行担保。12日美国进出口银行董事会宣布给中国在纽约的世界贸易公司贷款 2500万美元购买美国物资,由中国复兴商业公司分 5年运交桐油 22万吨,经世界贸易公司在美国出售以偿还贷款本息。15日罗斯福总统批准该项借款。1939年 2月 8日,中国代表陈光甫以世界贸易公司董事长身份,同美国进出口银行在华盛顿正式签订借款合同。
中美航空秘密协定中国与美国间的军备协定。日本人侵中国东北和华北后,美国政府为抗衡日本的扩张,同时加强对国民党政府的控制,决定援助中国。1933年夏由美国国务卿赫尔同中国驻美公使施肇基签订。规定,美国将向国民党政府提供飞机、军火,在中国设厂修配军用飞机,并派空军人员来华任航空学校教官,同时泛美航空公司还取得了中国航空公司百分之四十五的股权。
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简称“民先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青年抗日团体。*一二·九运动后,共青团中央号召爱国青年学生到工农兵中去,到游击战争中去,实行全民抗日救国大联合。1936年 1月初,平津学生组织“南下扩大宣传团”,到华北农村宣传抗日救国,后为国民党军警强迫解散。同年 2月 1日,以该宣传团为基础,在北乎(今北京)成立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2月 16日发表宣言,宣布斗争纲领:“动员全国武力,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境;成立各地民众武装自卫组织;成立各界救国会;铲除汉好卖国贼:打倒傀儡政权;没收日本帝国主义者的在华财产及汉奸卖国贼的财产,充作抗日军费;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抗日;联合世界弱小民族及被压迫民众共谋解放。”在中共领导下,迅速发展为全国性的革命青年组织。1937年 2月在北平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全国民先总队部,李昌、李哲人、刘导生等为总部负责人。1938年 4月在西安召开全国临时代表大会,各地登记队员达万余人。同年 8月,在国民党当局的压迫下,被迫解散。
中国工矿调整委员会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国民政府“调整”民营工矿企业的机构。1937年 9月成立。初隶属于军事委员会第三部,1938年 1月改为“工矿调整处”,隶于国民政府经济部。在“调整”口号下,吞并民营工业,扩大官营工业。采用“接管”、“加入股份”、“共同经营”、“统筹办理”等方法,对原有或新设的民营厂矿进行合并改组。限制了民营工业的发展、加强了国家官僚资本在工业上的垄断地位。
中国国防设计委员会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参谋本部的国防秘密研究机构。外称“三元巷 2号”。1932年 11月 1日在南京建立。委员约 50人,为社会上学术界知名人士。设秘书厅、调查处、统计处等,主要任务为调查研究、统计、设计国防设施。工作范围原定为军事、国防、文化、经济及阿政、原料及制造、运输及交通、人口上地及粮食、专门人才等 8部分。由于人力和财力的限制,实际只注意了有关国防经济的工矿、交通、粮食、经济财政、专门人才 5项,还对定为抗日最后根据地的西北和西南地区进行了总体调查。1933年末,增设矿室、冶金室、电气室 3个技术试验制造室。1935年 4月,更名为*中国资源委员会。
中国最高国防委员会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国民政府景高决策机构。1937年*七七事变后,国民党中央决定暂停中央政治会议,另开最高国防会议,党政各部首长均参加,每周开会两次,由汪精卫任主席,张群任秘书长。1939年 1月,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通过决议设置最高国防委员会,统一指挥全国党政军各个方面并代行中央政治委员会职权。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国民政府五院、军事委员会各部及各部队均直属该委员会。由蒋介石任委员长,“对于党政军一切事务,得不依平时程序,以命令为便宜之措施”,进一步集中了权力,强化了国民党的专制统洽。
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简称“中美合作所”。美国海军和国民政府联合设立的特务机关,1943年 4月 13日在华盛顿签订协议,7月 1日在重庆成立。由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军统局长戴笠任主任,美国海军参谋部情报署战略处处长梅乐斯(MiltonMiles)任副主任。下设内勤、外勤两部和若干小组。该所一方面计划在中国沿海及沦陷区建立水雷爆破站、气象报告站、情报侦察站、电讯侦译站等,从事破坏日军军事设施和日本在华工矿、仓库等工作;更主要的是由美国提供大量物资,包括美式刑具,在江南一带招募训练忠义救国军 10个大队,并在重庆磁器口的白公馆和渣滓洞设立庞大的集中营,逮捕、残杀大批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1945年 11月撤销。
中国抗日战争正百战场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正规军对日正面作战的战场。*七七事变后,中国开始了*2全面抗战。1937年 8月,国民政府召开国防会议,制定战争指导方案和颁发全国战斗序列,决定依靠现有军队(陆军 191个师另 56个独立旅、海军 66艘舰逛、空军 305架飞机),多线设防,节节抵御,逐次消耗敌人,以空间换取时间,以待国际形势变化,求得最后胜利。正面战场一度成为抗日战争的主战场。但是,由于国民党惧伯人民力量壮大,推行片面抗战路线和消极防御战略,再加上军政腐败,至1938年 10月,华北、华中、华南大片国土沦于敌手。由于中国共产党领导八路军、新四军挺进敌后,开辟敌后战场,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日军无力再在正面战场发动大规模战略进攻,遂对国民政府实行政治诱降为主、军事进攻为辅的方针,汉在湖北西部、湖南、广西南部、广东北部等地保持军事上的压力。此时国民党执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方针,除使用部分兵力对日军进行局部战役外,大部分军队处于“避战”状态,而用精锐部队包围、封锁陕甘宁地区,并先后发动 3次反共高潮。正面战场降为抗日战争的次要战场。1944年*豫湘桂战役中,正面战场再次出现大溃退,8个月中,丧失 146座城市,7个空军基地和 36个飞机场,使 6000万人民陷入日军统治之下。
中国抗日战争敌后战场中国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在日军占领区和空隙地区开辟的战场。抗日战争初期,日军侵占华北、华中、华南等半个中国。为在战略上配合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更有力地打击敌人,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挺进敌后,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形成了敌后战场。1937年 9月至 1938年 10月,在中国共产党的全面抗战路线和人民战争战略方针指寻下,八路军、新四军迅速发展到 18.1万余人,建立了十几块敌后根据地和游击区,使敌后战场逐渐成为抗日战争的主战场和中华民族坚持抗战反对投降的中流低柱。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敌后军民大打人民战争,不仅粉碎了日伪军的疯狂“扫荡”、“蚕食”、“清乡”,而且击退了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的 3次反共高潮,并在1944年对日军开展局部反击、1945年 8月全面反攻。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敌后军民共作战 12.5万余次,毙伤和俘虏(含役诚反正)日军 52.7万人,伪军 118.6万人,形成拥有军队 131万余人、民兵 268万余人、近百万平方公里面积和近亿人口的 19个解放区,对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中美抵抗侵略互助协定全称为《中华民国政府和美利坚合众国政府关于适用 1941年 3月 11日美国国会法案所认为及规定之互相援助以执行抵抗侵略战争之原则之协定》,亦称《中美租惜协定》;1942年 6月 2日中国国民政府外交部长宋子文和美国国务卿赫尔在华盛顿签订。协定重申”中华民国之防御及抵抗侵略对于美国之防御关系至为重要”,两国政府商定:“美国政府将继续以美国大总统准予转移或供给的防卫用品、防卫兵力及防工情报提供给中国政府”,“中国政府将继续协助美国之国防及其加强,并以其所能供给之用品、兵力或情报供给之”。根据上述原则,协定签订的同月,中、美政府代表即在华盛顿签署了数额为 8.7亿美元的《中美租惜物资协定》。此互助协定对支持中国抗日战争具有积极意义。
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军队的最高组织机构。1937年 8月,洛川会议决定成立新的中央军委。由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彭德怀、任弼时、林彪、贺龙、刘伯承、张浩、徐向前、叶剑英等 11人组成,毛泽东任主席,朱德、周思来任副主席,萧劲光任参谋长,杨尚昆任秘书长。1938年 11月,补选王稼祥为军委副主席。1943年 3月补选刘少奇为军委副主席。1945年 8月 23日,改称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
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在延安举行。正式代表 547人,候补代表 208人,代表党员 121万人。毛泽东作《两个中国之命运》的开幕词和《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朱德作《论解放区战场》的军事报告,刘少奇作《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大会根据抗日战争即将进入战略大反攻的形势,决定党的政治路线是: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我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号召全党和全国人民为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和建立民主联合政府而斗争;同时要严重警惕新的全国性内战和帝国主义干涉的危险。大会通过的新党章,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统一的毛泽东思想作为一切工作的指针。选出以毛泽东为首的 44名中央委员和33名候补委员组成新的中央委员会。这次大会使全党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达到空前的巩固和团结,为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和人民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中华民国政府联合委员会日本帝国主义策划合并*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和*中华民国维新政府的组织。1939年春,南北两个伪政权头目开始接触,经过几次会谈,于同年 9月达成协议。20日,双方在北平(今北京)举行预备会者,发表联合委员会组织大纲、办事细则及人员名单。王克敏为主任委员,朱深、温宗尧为常务委员,王揖唐、梁鸿志、陈群为委员。9月 22日正式成立。1940年 3月*汪伪国民政府成立时宣布解散。
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简称“文协”。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体。1933年 3月 27日在汉口成立。老舍、郭沫若、茅盾、夏衍、郁达夫、巴金、田汉、郑振锋等 45人为理事,周思来、于右任等为名誉理事,周扬等 15人为候补理事,并推举老舍为总务部主任,主持日常工作。在成都、昆明、桂林、延安、上海、广州等地建立分会和通讯处。出版机关刊物《抗战文艺》。该会宗旨是:联合全国作家共同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建设中华民族革命文艺,保障作家权益。曾组织文化工作团、战地慰问团、服务团、访问团、演剧队和抗敌宣传队等,奔赴正面战场及各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参与抗日救亡的实际工作,并创作了大量鼓舞人民抗日斗志、激发人民抗日情绪的文艺作品。抗战胜利后,改称“中华全国文艺界协会”。
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1936年 2月 16日,中国共产党为挽救因*华北事变引起的民族危机和打破国民党军队对陕北根据地的封锁而组织,由红一方面军主力部队组成,彭德怀任总司令,毛泽东任总政治委员,叶剑英任参谋长,杨尚昆任政治部主任、辖红一军团、红十五军团和红二十八军。同月 20日起东度黄河,突破国民党军防线,攻占晋西南和晋西北广大地区,准备开赴冀察抗日前线。后因国民党军层层堵截,遂于 5月 5日发表*回师通电,撤回黄河西岸。
中国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中国国民政府军队最高机关。始建于 1925年 7月,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一度取消。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恢复,由蒋介石任委员长兼总参谋长,成为控制全国政洽、军事、经济、文化各方面的最高机关。1937年 8月 12日,成为抗战最高统帅部,由蒋介石任委员长兼陆海空军大元帅。下辖军令部、军政部、军训部、政治部、军法执行总监部、航空委员会、军事参议院以及各战区、各特种部队司令部等,统一指挥全国陆海空军。1946年撤销。
中国国民党五属三中全会1037年 2月 15—22日在南京举行。主要议程是调整对共产党的关系和研究对日政策。宋庆龄、何香凝、冯玉祥等在会上提出《恢复孙中山先生手订联俄、联共、扶助衣工三大政策团结御侮案》。会议通过《关于根绝赤祸之决议案》,声言将武力“剿共”改为“和平统一”,实际上确定了结束内战、与共产党重新合作的方针。全会仍来确定坚定的抗日方针,但也表示对日让步“超过忍耐之限度”,只有“出于抗战”一途,表明国民党开始转变其对日政策。
中国人民对日作战基本纲领亦称《抗日救国六大纲领》。1934年 4月 20日,由中国共产党提出,宋庆龄、何香凝等 1779人署名,以“中国民族武装自卫委员会筹备会”名义发表。共 6条,(1)全体海陆空军总动员对日作战;(2)全体人民总动员;(3)全体人民总武装;(4)没收日本帝国主义在华财产及卖国贼等的财产以解决抗日军费;(5)成立工农兵学商代表选举出来的全中国民族武装自卫委员会;(6)联合日本帝国主义的一切敌人,结成反日的国际统一战线。纲领表达了中国人民要求一致抗日的强烈愿望,推动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
中共致国民党五属三中全会电1937年 2月 10日,中共中央为迅速促成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国共两党的重新合作,致电*中国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提出五项要求:(一)停止一切内战,集中国力,一致对外;(二)保障言论、集会、结社之自由,释放一切政治犯;(三)召集各党各派各界各军的代表会议,集中全国人材,共同救国;(四)迅速完成对日抗战之一切准备工作;(五)改善人民生活。同时声明,如国民党决定以此为国策,共产党愿作出以下四项保证:(一)在全国范围内停止推翻国民政府之武装暴动方针;(二)工农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直接受南京中央政府与军事委员会之指导;(三)在特区区域内,实施普选的彻底民主制度;(四)停止没收地主土地,坚决执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之共同纲领。
中苏美英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苏美英莫斯科外长会议文件之一。由于美国坚持,中国加入了本宣言,由中国驻苏大使傅秉常签署。1943年 10月 30日公布。主要内容为:中、苏、美、英四国决心继续对法西斯轴心国作战,直至无条件投降为止,并承担使各国人民从侵略威胁下获得解放的责任;四国保证在受降和解除敌人武装的问题上采取共同行动;根据一切爱好和平国家主权平等的原则,尽速建立一个国际性组织,以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战事终止后,四国将不在其他国家领土内使用其军队,并协商对战后军备的“调节”获得一项实际可行的协议。
中国国民政府自卫抗战声明书1937年 8月 14日*八·一三事变后第二天由国民政府外交部长王宠惠发表。声明在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后,郑重宣告:中国之领土主权,已横受日本之侵略;《国联盟约》、《九国公约》、《非战公约》,已为日本所破坏无余;中国决不放弃领土之任何部分;中国为日本无止境之侵略所逼迫,“惟有实行天赋之自卫权以应之”;呼吁各国友邦共尽国际条约所负之义务。它表明国民政府开始进行全面的抗日战争,然尚未对日绝交与宣战。
中国国民政府特种外交委员会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为应付日军侵占东北引起的危急局势而特设。由戴季陶、宋子文分任正、副委员长,顾维钧任秘书长,于右任、陈立夫、丁惟汾、颜惠庆、朱兆莘为委员。11月中旬该委员会根据蒋介石的意旨,通过《现在处理时局之根本方针》,作出不与日方直接交涉、一切依赖国联的决策。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该委员会与英、法、美、德、意五国驻华公使联络,促成丧权辱国的*《淞沪停战协定》的签署。
中国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1938年 3月 29日至 4月 1日在武昌举行。大会在听取政治、党务、军事等报告后,通过了《抗战建国纲领》;修改党章,改国民党总理制为总裁制,推蒋介石为国民党总裁,明确规定他在全党的领袖地位;决定结束国防参议会,另设国民参政会,延揽各党各派及无党派人士参加,作为战时最高民意机关;决定取消国民党预备党员制,设立三民主义青年团。会议使蒋介石的统治权力更为柒中,同时对抗日战争也起了积极作用。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对日战争宣言1932年 4月 15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江西瑞金发布。主要内容是:控诉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三省和进攻上海的暴行,揭露国民政府破坏淞沪抗战的行径,正式宣布对日抗战,号召国民党统治区的民众,夺取国民党军阀的武装,组织抗日义勇军,在苏维埃红旗下进行民族革命战争,将日本帝国主义逐出中国。通电得到了全国人民的热烈响应,推动了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
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也称“共赴国难宣言”。由周恩来起草,1937年 7月 15日在庐山交付国民党中央。9月 22日,由国民政府中央通讯社播发。宣言提出匡共两党合作的 3项基本纲领:(1)争取中华民族之独立自由与解放。首先须切实地迅速地准备与发动民族革命抗战,以收复失地和恢复领上主权之完整。(2)实现民权政治,召开国民大会,以制定宪法与规定救国方针。(3)实现中国人民之幸福与愉快的生活。首先须切实救济灾荒,安定民生,发展国防经济,解除人民痛苦与改善人民生活。宣言重申共产党的 4项保证(见*中共致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电)。宣言的发表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重要标志。
中国国民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1935年 11月 12—23日在南京举行。孙科、张继作党务报告,蒋介石作政治、外交报告,何应钦作军事报告。19日,蒋介石作了对外关系的演讲,声称“和平来到完全绝望之时,决不放弃和平,牺牲未到最后关头,亦决不轻言牺牲”;如若日本无止境的进攻,便只有“听命党国,下最后之决心”。会后蒋介石接替汪精卫任行政院长。这表明国民政府虽然继续执行对日妥协政策,但亲日派的势力有所减弱,对日外交方针开始发生变化。大会讨论并通过了召开国民大会及宣布宪法草案等 12个议案,选举了中央执行委员 120人,候补执行委员 60人;中央监察委员 50人,候补监察委员 30人。
中国工农红军致东北军全体将士书1936年 1月 25日,由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等 20名红军将领署名发表。主要内容是:揭露南京政府的不抵抗政策和扼杀东北军的阴谋,肯定了东北军过去抗日的光荣历史,指明抗日反蒋是东北军的唯一出路。呼吁东北军将士深明大义,抛开一切疑虑误会,响应红军的抗日号召,并互派代表,共同协商组织国防政府和抗日联军的具体办法。这一信件对东北军张学良等发生积极影响。4月 9日,周恩来与张学良在延安举行会谈。随后,形成了红军、东北军和第十七路军三位一体的西北联合抗日局面。
中国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中国国民政府在华北地区的最高军事政治机关。1932年 8月 16日,为应付日本侵略看侵占东北后又向热河进犯的危局,取代北平(今北京)绥靖主任公署而设置。由蒋介石兼任委员长。旋委任张学良代理。次年 3月 9日,张学良因热何失守引咎辞职,由何应钦任代理委员长。该会奉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曾主持与日本签署*《塘沽协定》、*《何梅协定》、*《秦土协定》等丧权辱国条约。1935年 11月,华北事变后被迫撤销,另设*冀察政务委员会。
中国工农红军愿与全国各军队共同抗日宣言1933年1月17日,由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和中国工农红军革命军事委员会联名发表。主要内容是:中国工农红军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入华北愿在 3个条件下和国内任何武装部队订立共同对日作战协定:(1)立即停止进攻苏维埃区域;
(2)
立即保证民众的民主权利(集会、结社、言论、罢工、出版之自由等);
(3)
立即武装民众创立武装的义勇军,以保卫中国及争取中国的独立统一与领土的完整。这是中国共产党最旱提出的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公开宣言。
网敬纯(1890—1973)日本海军将领。毕业于海军兵学校和海军大学。历任潜水学校教官、舰长。后又次第任海军省调查课长、军务局第一课课长、军令部情报部长和海军省军务局长等职,主张接近德国。1942年晋升海军中将。1944年 9月调任镇海警备府司令长官。1945年 6月编入预备役。因具体参与策划日本海军对美作战计划,战后被判处无期徒刑。1956年假释出狱。
冈田启介(1868—1952)日本首相(1934—1936),海军将领。毕业于海军兵学校和海军大学。历任海军大学教官、水雷学校校长、海军省人事局长、舰政局长、舰政本部长、海军次官和横须贺镇守府司令长官。1924年晋升海军大将,并任联合舰队司令长官。1927年至 1929年任日中内阁的海军大臣。1930年任军事参议官,极力促成缔结《伦敦海军公约》,得元老西园寺公望的赏识。1934年 7月继斋藤实组成“举国一致”内阁,扩大对华侵略,设置对满事务局,通过推行*《广田三原则》,力图攫取中国华北 5省;两次发表“国体明征”声明,镇压进步势力;1934年 12月宣布废除*《华盛顿限制海军军备条约》;1936年 1月又退出伦敦裁军会议,加速扩充军备。1936年*二·二六事件中遭袭击,幸免于难,后引咎辞职。被列为重臣。太平洋战争前夕在讨论对美开战时,曾表异议。后又参与策划更替*东条内阁。著有《冈田启介回忆录》。
冈村宁次(1884—1966)日本将领。毕业于陆军士官学校和陆军大学。曾任参谋本部“支那”班班员和中国课课长,驻华武官。在军内与*永田铁山、*小■敏四郎结成所谓“三本盟约”,企图强化对军队的统制,提高军部的地位。1925年任孙传芳的顾问,参与中国内战。看经常浓驻中国,成为陆军省内的“中国通”。1932年 2月任上海派遣军副参谋长,同年 8月任关东军副参谋长兼驻“满洲国”武官。1933年代表日军签订*《塘沽协定》。次年任参谋本部第二部部长。1935年曾协同梅滓美治郎签订《何梅协定》。次年 3月晋升中将后,任第二师团长。1938年 6月任第十一军司令官,指挥攻占武汉。1941年晋升大将。同年 7月任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在当地推行“三光政策”,屠杀中国人民,同时指挥京汉战役。1944年 8月任日本第六方面军司令宫,率部攻占广西的桂林、柳州等地。同年 11月任*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官,指挥打通大陆交通线作战,宜至战败。日本投降后,1945年 9月 9日作为日本代表向中国代表何应钦递交投降书。后被蒋介石包庇重用,参与策划对解放区的进攻,并在 1949年 1月被国民党当局法庭宣判“无罪”,释放回国。1950年被台湾当局聘为“革命实践研究院”高级教官。后任日本旧军人全国性组织“战友联”副会长,“日本乡友会联盟”会长。有《冈村宁次回忆录》。
冈部长景(1884—1970)日本文部大臣(1943—1944)。1909年东京帝国大学毕业后入外务省。历任对华文化事务局参事官、内大臣秘书官长、亚细亚局文化事业部部长。1930年 9月任贵族院议员。属所谓“革新贵族”。1935年 12月任陆军政务次官,后任翼赞政治会总务。1943年 4月至 1944年 7月任东条内阁文部大臣,实施法西斯文化统治,支持对外扩张。日本战败后以战犯嫌疑被捕。后获释。
冈部直三郎(1887—1946)日本将领。毕业于陆军士宫学校和陆军大学。先在苏联哈巴罗夫斯克(伯力)特务机关工作,后任驻波兰武官,野炮兵第一联队长、参谋本部演习课课长等职。1937年侵华战争全面爆发,8月 31日出任*华北方面军参谋长。1939年 9月任驻蒙军司令官,指挥所部残酷镇压中国人民的抵抗。后任陆军大学校长。1943年晋升大将。1944年 8月任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同年 11月继冈村宁次任日本第六方面军司令官,参加指挥打通湘桂铁路、粤汉铁路南端的作战,但不能挽回败局。1945年日本战败时在汉口率部向中国国民政府投降,后在上海病死。
贝文(ErnestBevin,1881—1951)
英国劳工与兵役大臣(1940—1945)。出生农家,后去布里斯托尔当运货司机。1911年任码头工人工会助理书记。10年后把 50个工会联合成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运输和普通工人工会,1922伍起任该工会总贝文书记。1925年进入职工大会总委员会,1937年成为其主席。1940年 5月为丘吉尔延揽入内阁,出任劳工与兵役大臣,并冈村宁次(右)向何应钦(左)递交投降书成为*英国战时内阁的成员(1940年 9月起)。1945年 7月至 1951年任外交大臣。任内,主张西欧国家的联合,为《布鲁塞尔条约》的签订,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及其他军事集团的建立尽力。
贝尔(LawrenceDaleBell,1894—1956)美国飞机设计师。曾在布法罗创办贝尔飞机公司。专事飞机设计与制造,他所设计和生产的*P—39型歼击机和*P—63型歼击机,大战期间被美军和盟军广泛使用,并支援苏联。他设计的美国第一架喷气式歼击机 XP—59A型,于 1942年 10月首次试飞,但在战时未大量投产和服役。战后,1947年首次将设计的 X-1型火箭推进式试验机在乎飞中突破声障。
贝当(HenriPhilippeP étaiu,1856—1951)法国*维希政府元首(1940—1944)。将领。1878年毕业于圣西尔军校,并于 1906年起执教于该校。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因出色指挥凡尔登战役而彼誉为“民族英雄”。战争中一贯推行消极防守政策以避免伤亡。1918年 11月晋升法国元帅。2年起为陆军总监,曾任最高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国防部长等职。1939年出任驻西班牙大使,与佛朗哥交往密切。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舌,于 1940年 5月奉召回国,就任副总理,极贝当力主张同德议和。6月出任总理后即令法军放下武器。《贡比涅停战协定》签订后,将政府迁往南方非占领区小城维希。7月 10日,胁迫参、众两院授己以全权,并成立“法兰西国家”,自任元首。宣扬“劳动、家庭、祖国”,鼓吹所谓*民族革命。10月 24日在蒙都瓦尔(Montoir)会晤希特勒,表示同德国全面合作。12月,因私人矛盾,将赖伐尔排挤出政府。次年,又在德国压力下,恢复赖伐尔官职。支持希特勒的侵苏战争。1942年 2月,在*里沃姆审判中,试图为自己开脱导致法国失败的罪责,反遭占领军当局指责,未果。盟军在北非登陆后,曾命令北非法军进行抵抗。同月 11日德军进占法国南部非占领区时,听任停战军和海军被解除武装,终导致*土伦沉船事件。此后授予赖伐尔全权,并指定他为自己的继承人。1943年成立*维希民警,大肆镇压抵抗运动;颁布《义务劳动服务法》,驱使大批青年去德国服苦役。1944年 1月 30日发布“新宪法”。法国解放前夕,曾试图与戴高乐接触,搞所谓“政权移交”,8月 20日即被德军逮捕。9月起关押在德国的西格马林根(Sigmaringen)。1945年 4月被盟军捕获。7月法国最高法院判其死刑,后改为终身监禁。
贝克①路德维希·贝克(LudwigBeck,1880—1944)。德国将领。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任集团军参谋长。战后任国防军炮兵团长。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出任陆军管理局军队办公室(实即陆军总参谋部)首脑。1935年德国公开宣布扩军后,正式成为陆军总参谋长。1938年晋升上将。积极从事扩军工作,但坚持军官团的传统特殊地位,同希特勒发生分歧。1938年 8月辞职。后与*戈台勒、*哈塞尔共同成为上层反希特勒密谋活动领导人。1944年策划*七二○事件,失败后企图自尽未遂,随即被枪杀。②约瑟夫·贝克(J ázefBeck,1894—1944)。波兰外交部长(1932—1939)。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加入毕苏斯基组织并领导的波兰军团。战后曾任驻法国大使馆武官。毕苏斯基发动政变后,先后任陆军部和内阁办公室主任,1930年获上校衔。1932年路德维希·贝克起任外交部长。1984年与德国签署《德波互不侵犯条约》。1938年 9月在希持勒的支持下夺取捷克斯洛伐克的切欣(Teschen)地区。翌年 3月 15日捷克斯洛伐克全境沦陷后对纳粹德国的态度始有所转变,表示反对割让但泽。4月 4—6日出访伦敦,与英国首相张伯伦和外交大臣*哈里法克斯举行会谈,磋商缔结《英波互助条约》。5月 5日在波兰国民议会发表演说,反对德国的进一步侵略。8月 25日正式签订《英波互助条约》。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多次呼吁英法提供军事援助,未果。1939年 9月 17日与内阁逃往罗马尼亚,被罗政府拘留。1940年 10月企图逃跑未遂。死于布加勒斯特附近的拘留地。
贝雷(DonaldColemanBailey,1901—1985)英国工程师。毕业于设菲尔德大学。1929年在英国供应部桥梁实验所任职。三十年代末设计出架设军用桥的方案。大战期间,提出一种强度大、重量轻、可分段预制钢析架的新的军用桥方案,这种桥被称为“贝雷桥”。由于构件标准化与简单化,现场易于装配,能用浮舟加长跨度,并可多加析梁增加强度,在 1944—1945年盟军欧陆作战中发挥重要作用。
贝内特(HenryGordonBennett,1887—1962)澳大利亚将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欧洲服没,获准将衔。后任澳大利亚第二师师长。曾发表过一系列关于本国军事现状的文章。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出任澳大利亚第八师师长。1941年初率部前往马来亚布防。翌年 2月,澳军战败投降后被俘。后脱逃回国,提供了许多有关日军战略战术方面的情报。后任西部司令部指挥宫,撰写了两种关于战斗训练的手册。1944年退伍。战后就其被俘脱逃一事曾受到政府的质询,但被宣告无罪。
贝伦茨(HermannBehrends,1907—1946)德国党卫队保安处高级官员。早年获法学博士学位。1933年进入党卫队保安处,后任东部大区保安处长,获党卫队旅队长衔(相当于少将)。1937年参与伪造“图哈切夫斯基事件”的文件,并亲自送交捷克斯洛伐克总统贝奈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任南斯拉夫“德意志人援助办公室”头目,进行血腥屠杀,战后在贝尔格菜德伏法。
贝克尔(JosefB ürckel,1895—1944)德国驻萨尔-洛林区民政机关首脑。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后任教。1925年弃教在家乡组建纳粹党地方组织,翌年任该党莱茵兰-普法尔茨大区领袖。后为国会议员(1930—1944)。1934年任德国驻萨尔区全权代表,翌年该区归还德国后任中央专员。1938年 4月 23日任奥地利总督和纳粹党维包纳大区领袖,受命在一年内使奥地利的政治、经济和文比统一于德国。1940年任萨尔一洛林区民政机关首脑,任内将 10万法籍民众遣送法国维希政府管辖区。1944年 9月自杀。
贝利亚(ЛаврёнтнйпавдовичВерия,1899—1953)苏联内务人民委员(1938—1953;1946年起为内务部长)、人民委员会副主席(1941—1953;1946年起为部长会议副主席)。1917年加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长期在外高加索担任治安和党政要职。1934年当选为联共(布)党中央委员。1938年 7月调往莫斯科,任苏联第一副内务人民委员,4个月后升任内务人民委员。1939年当选为联共(布)党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1941年 2月被任命为人民委员会副主席。苏德战争爆发后,成为国防委员会成员,负责后方保卫和军工建设工作。1944年 5月升任国防委员会副主席。次年 7月被授予苏联元帅衔。1946年当选为联共(布)党中央政治局委员(1952年改称苏共中央主席团委员)。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任苏联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兼内务部长。同年 7月被逮捕和解除党政一切职务、开除出党。不久被处决。
贝林格(SigmungBerling,1896—1980)波兰将领。长期在军界服役。1939年获中校衔,任团长,率部抵抗德军的入侵。波兰沦亡后,避难苏联。1941年加入*安德尔斯组建的波兰军队,次年拒绝随军去伊朗。1943年出任*柯斯丘什科第一师师长,晋升少将,指挥列宁诺村的战斗。积极参加波兰爱国者联盟的活动,历任波兰第一军军长,波兰第一集团军司令,波兰人民军副总指挥等职。战后曾任波军总参学院院长,1953年退役。
贝奈斯(EdvardBene,1884—1948)捷克斯洛伐克总统(1935—1938,1946—1948)。就读于布拉格和巴黎等地的大学,后在布拉格大学任教。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领导复国运动。1918年起历任外交部长、总理,参加凡尔赛和会,接近英、法,倡导建立小协约国。希特动上台后,支持欧洲集体安全体系。1934年与苏联建立外交关系,并于次年签订《苏捷互助条约》。1935年底出任总统。苏台德危机时,未敢发动人民抗德,疑惧苏联,屈服于英、法压力于 1938年 9月签署《慕尼黑协定》,遂辞去总统职,并流亡国外。第二次世界大战贝奈斯爆发后,在法国建立捷克斯洛伐克民族委员会,筹组军队。1940年法国沦亡后避难伦敦,任捷克斯洛伐克流亡政府首脑,支持同盟国,抗击德、意。1942年拒绝波兰流亡政府成立两国联邦的建议。1943年底赴莫斯科签订《捷苏友好、互助和战后合作条约》。1945年 3月在各派爱国力量的推动下,与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斯洛伐克民族委员会共同组成捷克斯洛伐克民族阵线,4月任民族阵线政府首脑。战后,1946年当选为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总统。1948年下野。著有《德国和捷克斯洛伐克》、《战时回忆录》等。
贝格尔(GottlobBerger,1896—1975)德国党卫队高级官员。早年任体育教练,二十年代加入冲锋队。1935年加入党工队。1938年任党卫队中央技术管理局补充处处长,负责招收新队员,并参与组建和扩大武装党卫队。1940年任党卫队中央技术管理局局长,获党卫队地区总队长衔(相当于中将)。翌年任希姆莱的党卫队军事事务参谋长和党卫队办公厅主任。1942年7月起任希姆莱与德国东方占领区事务部之间的联络官。1943年 8月任国会议员。同年任德意志-克罗地亚协会和德意志-佛兰芒研究会主席。1944年 8月在斯洛伐克境内指挥作战,同年 10月任战俘管理总监,大肆血腥屠杀。战后 1949年 4月被纽伦堡美国军事法庭判处 25年徒刑。1951年获释。
贝斯特(WernerBest,1903—)德国驻丹麦占领区总督。早年攻读法律。1927年获法学博士学位。纳粹党执政后先后任黑森邦警察局长、黑森邦首脑、盖世太保首席法律顾问和盖世太保第一处处长。1936年底代表盖世太保与卡纳里斯签订代号为“十诫”的协议,划分盖世太保同*阿勃韦尔的职权范围。大战爆发后,自 1939年 9月—1940年 6月任*德国中央保安局第一处处长,参与波兰境内的屠杀。1940年 6月—1942年 11月任驻法国占领区行政管理部门头目,大肆镇压法国抵抗运动。1942年 11月起任驻丹麦占领区总督,极力维持法西斯统治。战时获党卫队地区总队长衔(相当于中将)。战后于 1948年被丹麦法院判处死刑,后改为 5年徒刑。1951年获释。1958年被柏林非纳粹化法庭判处罚款 7万马克。1969年 8月被控在大战期间从事大屠杀入狱,1972年因健康原因获释。著有《德国警察》。
贝鲁特(BoleslawBierut,1892—1956)波兰抵抗运动领导人之一,波兰工人党创始人。1912年加入波兰社会党。1918年参加波兰共产党。二十年代在共产国际执委会工作。1933年任波兰红色援助委员会中央书记。9年 9月参加华沙保卫战,抗击德军。波兰沦亡后,在国内积极组织抵抗运动,与德国占领者展开斗争。1942年参加创建波兰工人党,次年任党中央委员。1944年 1月当选为波兰全国人民代表会议第一任主席。同年 7月领导组建*波兰民族解放委员会。全国解放后,先后担任波兰人民共和国总统和国务委员会主席,部长会议主席,波兰统一工人党中央主席,党中央第一书记等职。
贝尔纳斯(JamesFrancisByrnes,1879—1972)美国国务卿(1945-1947)。民主党人。早年当过律师。1911年被选为众议员。1930年入选参议院。大战全面爆发后,支持罗斯福对武器实行“现购自运”,反对孤立主义,在国会极力策动通过*《租借法案》。1941年 6月—1942年 10月任最高法院法官。1942—1943年任经济稳定局局长。1943—1945年出任国防动员局局长。对战时美国国内经济事务起重要作用,是罗斯福国贝尔纳斯内事务的得力助手。1945年初随罗斯福出席雅尔塔会议。同年 7月接替*斯退汀纽斯为国务卿,出席波茨坦会议。战后支持杜鲁门遏制苏联和进行冷战。1951—1955年任南卡罗来纳州州长。著有回忆录《老实话》和自传《毕生所有》等。
贝弗里寄(WilliamHenryBeveridge,1879—1963)英国经济学家。生于印度。早年就读于牛津大学。曾任救济院长助理、劳工介绍所长、粮食部常务次官等职。1937年被选任牛滓大学的大学学院院长。毕生研究失业原因及其对策。1942年应政府邀请主持一个专家委员会考察现存的社会保险体制,12月提交并出版题为《关于社会保险及其相关设施的报告》,被称为*《贝弗里奇报告》,对加强英国必胜信念发生作用,并在战后成为工党内阁(1945—1950)时期一系列社会立法的基础。著有自传《权力和影响》和《十二世纪到十九世纪英国的价格和工资》(第 1卷)等。1946年受封男爵。
贝纳多特(CountFolkeBernadotte,1895—1948)瑞典外交家。古斯塔夫五世(GustavV)之侄,伯爵。1918年加入瑞典陆军。后为国际红十字会副会长和瑞典红十字会副会长。大战期间为交战双方交换战俘做了大量工作,并从德国集中营救出近 2万名关押者。1945年 4月曾为希姆莱向美、英转达德国准备在西线无条件投降的请求,遭拒绝。战后 1948年受联合国安理会委托充当中东和平的调解者。同年被犹太极端分子暗杀。
贝恩哈德(Bernhard,1911—)荷兰将领。生于德国,为霍亨索伦王室成员,亲王。毕业干柏林大学。1937年与荷兰公主朱丽安娜(Juliana)结婚,封尼德兰亲王。1940年 5月德军入侵荷兰后,经法国流亡伦敦。同年底,被荷兰流亡政府任命为荷军驻英联络官,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多次出访美国和非洲等地。1944年获上将衔,出任荷兰武装抵抗力量司令,返回本上致力于军队的装备和组建。翌年 5月 5日接受驻荷德军的投降。战后曾任陆军总监及国防委员会主席等职。
贝萨会议阿尔巴尼亚共产党倡议召开的首届反法西斯民族解放代表大会。1942年 9月 16日为促成统一战线的建立,阿共邀请国内各阶层代表,在解放区的贝萨(Peza)举行大会。会议决定:建立*阿尔巴尼亚民族解放阵线和在各地成立民族解放委员会,团结各派爱国力量,促进反法西斯的民族解放斗争的新高涨。会议选举产生了民族解放总委员会。
贝尔加米尼(AlbertoBergamini,1871—1962)意大利新闻记者。1901年在罗马出版《意大利日报》,宣传沙文主义,支持意大利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后初期赞同法西斯制度,后转为反对派。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坚持反对墨索里尼的立场,1942年起与博诺米、德加斯侗利等人建立秘密联系。1943年 7月曾与巴多里奥和王室成员共商推翻墨索星尼的政权。墨索里尼下台后,重新主持《意大利日报》。同年 9月德军入侵罗马时被捕,后脱逃至梵蒂冈避难。战后为参议员。
贝尔格拉夫(EivindJosefBerggrav,1884—1959)挪威主教。1937年为奥斯陆主教。1940年 4月德军入侵后,初为行政委员会委员,试图通过合法形式,反抗德国占领。行政委员会被解散后,促成社会党人和工会的合作。建立全国第一个抵抗组织。1941年起与其他 6名主教,不断发表公开信,抗议德国占领当局和吉斯林政权的暴行。翌年 2月辞职,4月被捕入狱,但从未停止斗争,并与德国抵抗组织建立联系,赢得了本国人民的爱戴和尊敬。战后继续从事教会活动。
贝都阿尔特(Marie-EmileBetnouart,1889—?)法国将领。1912年毕业于圣西尔军校。1934年任驻南斯拉夫武官。1940年 4月晋升准将,率远征军赴挪威作战,明攻占纳尔维克(Narvik),后被迫撤回。法国败降后,被维希政府调往摩洛哥服役。1942年夏与*吉罗取得联系,并于 11月策应盟军在北非登陆。同年 12月率代表团赴美国商谈接受军援问题。后出任 B集团军第一军军长。1944年 8月在法国南方登陆,经阿尔萨斯进入德境。战后任驻奥地利法军司令。1949年晋升上将。著有《战争回忆录》。
贝萨式机枪(Besa)英国坦克和装甲车辆用机枪。由捷克斯洛伐克布尔诺兵工厂设计,Vz-53式为 7.92毫米口径,VZ-60式为 15毫米口径。1938年由英国政府购买专利,交 BSA公司制造,并重新命此名。大多用作坦克武器,15毫米口径的亦用于装甲车辆。
贝尔纳斯科尼(MarioBernasconi,1892—?)意大利空军将领。曾率意大利空军参加侵略埃塞俄比亚的战争。1937年 5月—1938年 12月,指挥空军武装干涉西班牙,轰炸共和军驻守的城市和交通线。大战爆发后,任空军研究和试验部主任。1942年起任空军副参谋长,力图改善各种战斗枫的质量,但效果甚微。不久调任空军第五军军长,在北非作战屡败,1943年 4月被解职。
贝弗里奇报告全称《关于社会保险及其相关设施的报告》。1942年由英国政府以*贝弗里奇为主席的专家委员会提出,故名。强调要为英国公民提供一个“从摇篮到坟墓”的全面社会保险制度,给予失业者、残疾人、退休和军队转业者、孕产妇、儿童和孤寡以津贴,并实行全民保健服务。报告对加强英国人民的必胜的信念发生作用,并成为战后工党内阁(1945—1950)时期一系列社会法令的基础。
贝达富姆之战1941年 2月英军追击北非意军的战役。英军奥康纳部在*西迪巴拉尼之战后,乘胜追击,于 1941年 1月连克巴尔迪亚(Bardia)、图卜鲁格。2月 3日,侦知意军正要放弃班加西,退至阿盖拉(Agheila)以堵塞自昔兰尼加通向的黎波里塔尼亚的咽喉地带时,奥康纳决定横越沙漠赶到贝达富姆(BedaFomm)截击敌人。4—5日,英军第七装甲师先头联队跃进170英里,到达滨海公路。6日,英军以机动灵活的战术毁伤分批夺路而来的意军坦克 100余辆,迫使意军成批投降,共俘获意军 2万人,大炮 260门,坦克 120俩。7日和 9日,英军又克班加西和阿盖拉,昔兰尼加境内的意军全部被肃清。
贝希特斯加登(Berehtesgaden)德国小城镇。位于巴伐利亚邦东南部德奥边境附近。1933年人口 3919人,附近有岩盐矿。该镇因 1935年后希特勒在附近上萨尔茨山(Obersalzberg)山上建造别墅*伯格霍夫而闻名。
贝帝埃式步枪(Berthier)1939—1940年法国步兵基本武器。由法国兵器设计师贝蒂埃(AndreBerthier)主持设计,故名。1890年首次生产,经多次改进,分别推出 1902式和 1907式。1934年参照毛瑟枪结构最后定型,枪管口径 7.5毫米,弹夹携弹 5发。
贝尔格莱德轰炸德国空军对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的狂轰滥炸。1941年 3月 26日夜贝尔格莱德发生政变,推翻了刚于前一天签字参加轴心国集团的摄政保罗亲王(PrincePau1,1893—1976)的政府。希特勒认为这一事变不仅危及德国在巴尔于的侵略计划,也是对他本人的侮辱,叫嚷要进行报复,遂于 27日下令立即准备对南斯拉夫全面入侵。同时制订代号为*惩罚的轰炸贝尔格莱德的计划。4月 6日开始接连 3昼夜,德国出动飞机约 500架,对该城狂轰滥炸,共炸毙平民 1.7(一说 1.5)万亲人,全城夷为瓦砾。
贝尔格莱德战役苏德战争后期苏军发动的进攻战役。1944年 9月 28日至 10月 20日,由*乌克兰第三方面军与*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保加利亚祖国阵线军队协同实施。南斯拉夫境内敌军总数约 57万人。9月底,苏军进抵保南边界,同时保军在保、甫、希(腊)三国交界处展开,此前南军己解放了大片国土,从而构成对贝尔格莱德的进攻态势。据苏南、保南共同作战协议和计划,苏、保军队相继进入南境作战,先后强渡摩拉瓦河和多瑙河,于 10月 20日会同南军解放贝尔格菜德,并切断德军退路,粉碎德军塞尔维亚集群,重创“E”集团军群,为南斯拉夫全国解放奠定了基础。经苏军总参谋部 1987年审定,列为苏联卫国战争中的 51个战略性战役之一。
贝尔赛克灭绝营纳粹德国灭绝营之一。位于波兰卢布林市附近的贝乌热茨(Belzec,德语发音“贝尔赛克”)。原为劳动营,1942年 3月在波兰总督府灭绝营总监*格洛博克尼克主管下改为灭绝营。内设置 6个毒气室,专用于屠杀犹太人。初用内燃机废气系人,1942年 8月首次使用*齐克隆-B杀人。估计每日可杀 1500人。存在期间共杀害约 60万人。1943年秋撤销。
贝诺阿斯特-墨钦(JaequesBenoist-M échin,1901—)法国合作主义分子。初从事新闻工作,鼓吹法西斯主义。法国败降后,参加*法兰西人民党。1940年 12月曾陪同*达尔朗会见希特勒。1941年出版《四十年代收获》一书,吹捧贝当及其*民族革命。1941年 2月任负责德法关系的国务秘书,参加签署《巴黎议定书》的谈判。
年 1月曾建议维希政府向美、英宣战,4月又协助赖伐尔复任总理。1947年被法国最高法院判处死刑,后获赦免。
贝希特斯加登会谈张伯伦为解决捷克斯洛伐克苏台德区问题同希特勒的第一次会谈。1938年*五月危机之后,英国决定对捷政府施加压力,迫其对纳粹分子让步,以便为*普遍绥靖敞开道路”。9月 12日希特勒指使苏台德区纳粹分子暴动,借此在边境集结德军,再次制造危机。9月 15日张伯伦匆忙飞赴德国的贝希特斯加登(Ber-chtesgoden)会晤希特勒。会谈历时3小时左右,其间希特勒声称苏台德区德意志人备受虐待,要求立即将该地区交与德国,否则不惜一战;张伯伦表示他本人同意苏台德区脱离捷的原则,但须与英国内阁及法国政府磋商。9月 16日张伯伦返伦敦后立即召集内阁会议。9月 18日又举行英、法政府领导人伦敦会议,一致决定压捷对德让步。19日,英、法政府向捷提出割让苏台德区的照会。21日英国又向捷发出最后通牒式的照会,捷政府被迫接受。翌日,张伯伦飞赴戈德斯堡会晤希特勒。
贝尔根-贝尔森集中营纳粹德国集中营之一。1943年 7月建于德国北部贝尔根-贝尔森(BergenBeken)村附近。部分为战俘营,部分为犹太人转运营。初规模较小,后逐渐扩大,至大战结束时能关押 4.1万人。无毒气室,囚禁看常因疾病、饥饿致死,或遭枪杀,共有 3.7万人罹难。1945年 4月幸存者被英军解救。
内格林(JuanNegrin,1894—1956)西班牙社会党领导人、共和政府总理。生物学家。早年曾在马德里大学任教。1929年加入社会党。1931年进入议会。1936年任财政部长。西班牙内战期间,1937年 5月出任总理。为抵抗法西斯叛乱分子及德、意武装干涉者,在西班牙共产党人支持下,实行某些社会改革政策和军亭政策。1938年 4月改组政府,兼任国防部长,并提出“十三条”抗战纲领。内战后期消极动摇。1939年 2月 9日,率政府迁往法国,两天后又返回马德里。同年 3月 6日,马德里发生军事政变后逃亡巴黎。后又流亡英国和美国。曾任共和国流亡政府总理,1945年辞职。
内田康哉(1865—1986)日本外务大臣。1887年东京帝国大学毕业后入外务省。历汪驻华公使,驻奥匈帝国、美国和俄国大使。自 1911年起,先后五次出任外务大臣,其间主持制定日本出席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的外交方针,决定从西伯利亚撤兵,并代表日本签署*《非战公约》。日本入侵中国东北后推行“焦土外交”(即“不惜以国家为焦土亦要承认‘满洲国’”)的扩张政策,退出国际联盟。曾因推行侵略外交有功,先后封为男爵和伯爵。1930年被敕选为贵族院议员。后病死。
内华达号战列舰(Nevada)美国战列舰。建造于 1914年。排水量 2.95万吨,航速 20.5节,乘员 1300人,配备 14英寸火炮 10门。珍珠港事变中披日机鱼雷击中舰首,受重创。后经修复改装,调美国大西洋舰队服没。1944年 6月参加诺曼底登陆战役。同年 8月参加法国南部登陆战役。1945年重赴太平洋海域,参加冲绳岛战役。战后于 1946年 7月作为试验船,参加美国在比基尼岛海域的原子弹水下爆炸试验。
内蒙古自治运动日本在内蒙古的侵略活动。1936年 2月 12日,在日军的煽惑和支持下,内蒙古西部各盟首领*德王(德穆楚克栋鲁普)叛国投日,在苏尼特右旗成立蒙古军总司令部。5月 12日在嘉卜寺(今德化)正式成立蒙古自治军政府,德王任总裁兼蒙古军总司令,并改元易帜,以成吉思汗年号为纪年,以红、黄、白三色旗为“国旗”。1937年 10月 28日又改组为*蒙古联盟自治政府。在日本特务机关操纵下,先后与“满洲国”及*冀东防共自治政府缔结协定,互结同盟,并一再出动蒙古军进犯绥远等地,充当日军侵华前驱。
内雷特瓦河之战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粉碎德、意军围攻的一次战役。1943年 1月德、意占领军调集 8万亲人对南人民解放军发动第四次围攻,代号“白色-1”(Weiss-Ⅰ),企图围歼在西波斯尼亚和克罗地亚解放区的南军 9个师另 3个旅(约 2.5万人)。1月 26日德军从西北突破南军防御,进逼比哈奇(Biha■)。南军在铁托指挥下,以一部在西北阻敌,掩护主力向东南的内雷特瓦(Neretva)河中游地域突击。2月 16日南军开始进攻,击溃正面的意军,于 20日前出至内雷特瓦河畔。德军连忙实施“白色-2”计划,以 4个德国师向东南围攻南军。南军主力及中央医院(伤病员 4000人)受到严重威胁。3月 6—15日甫军多次实施反突击,并先后组织强渡内雷特瓦河,终于胜利粉碎敌军围攻,转移至黑山和南塞尔维亚地区。
[丿]午城战斗抗日战争初期八路军抗击日军进犯陕甘宁边区黄河河防的战斗。1938年春,日军占领临汾后,分兵 5000亲人向大宁西进,企图抢占马斗关等黄河渡口,侵犯陕甘宁边区。3月 14-18日,八路军第一一五师第三四三旅及汾西游击队,于大宁以东的午城、井沟地区截击,先后歼敌干余人,缴获骡马 800余匹,击毁汽车 79辆,切断了蒲(县)大(宁)交通线,迫使日军停止进犯河防,保卫了陕甘宁边区,并为开辟晋西南抗日根据地奠定了基础。
牛岛满(1887—1945)日本将领。毕业于陆军士官学校和陆军大学。1918年任西伯利亚派遣军野战交通部参谋。1933年在陆军省供职,后参加侵华战争,1938年任步兵第三十六旅团长,率部进攻武汉。后历任预科士官学校校长、第十一师团长、陆军士官学校校长。1939年晋升中将。1944年任第三十二军司令宫,翌年 4月奉命防守冲绳岛,抵抗登陆的美军,造成美军和当地居民的重大伤亡,战败时自杀。死后追封大将。
牛赖特(KonstantinFreiherrvonNeurath,1873—1956)德国外交部长(1932—1938)、德国驻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保护长官(1939—1943)。早年进入外交界,历任驻伦敦总领事、驻土耳其参赞、驻丹麦公使、驻意和驻英大使。1932年起相继任*巴本、*施菜彻尔和希特勒政府的外交部长。希特勒上台次日便加入纳粹党和党卫队,积极推行纳粹的侵略外交。1938年转任不管部长、纳粹政府咨询委员会(秘密内阁会议)主席和国防委员会委员。1939年 3月希特勒侵牛赖特占整个捷克斯洛伐克后,被委为驻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保护长官。在当地推行德意志化,实施法西斯统治,并把捷克斯洛伐克工业纳入德国军事生产的轨道。因未获希特勒的信任,从 1941年 9月起“休假”。1943年 6月获党卫队副总指挥衔(相当于上将),8月正式离职。战后在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受审。1946年 10月,以共同策划或密谋、破坏和平罪、战争罪和违反人道罪,判处 15年徒刑。1954年因健康状况不佳而获释,定居联邦德国。
子榴弹(Grenade)*盟国第二十一集团军群所属美国第九集团军,在鲁尔河的于利赫-诺伊斯(J ülich-Neuss)地区,向东北进攻莱茵河左岸德军的行动代号,为 *马斯河-莱茵河战役的组成部分。计划美第九集团军(12个师)从右翼实施突击,与从左翼实施突击的加拿大第一集团军协同,合围歼灭当面之德军 15个师,并攻占杜塞尔多夫至埃梅里赫(Emmerich)的莱茵河西岸。原定于 1945年 2月 10日开始实施,但因德军炸毁鲁尔河大坝造成洪水泛滥,推迟到 2月 23日晨才开始进攻。由于当面德军在这期间己抽调兵力去抵挡加拿大第一集团军的进攻,美军进展顺利,至月底攻占慕尼黑-格拉德巴赫(M ünchen-Gladbach),3月 3日与加军会师于格尔登(Geldern)。但因美军进攻推迟了两周,加军单独作战进展缓慢,未达围歼德军的预定目标。
毛奇(HelmuthJamesGrafvonMoltke,l907—1945)德国*克莱骚集团领袖。普鲁士和德意志帝国总参谋长毛奇(HelmuthvonMoltke,1800—1891)的侄曾孙。早年攻读法学。曾以国际法专家身分,任德国最高当局外事处法律顾问。在思想和政治上均持反纳粹态度,秘密援助过受纳粹迫害的人士。在西里西亚克莱骚(Kreisau)其庄园内,集结一批反纳粹的青年知识分子、军官、保皇党人、自由主义者和社会民主党人,议论时政,被称为“克莱骚集团”。同反希特勒的密谋集团亦有联系,但反对使用暴力和发动群众。1944年 1月被盖世太保逮捕。翌年被杀。
毛秉文(1891—1970)中国将领。字慈衡。保定军校毕业。曾任国民政府军第八师师长。九·一八事变后,率部入赣“围剿”中央苏区,升任第三十七军军长。1935年投中将衔。抗日战争爆发后,率部参加*淞沪会战,在蕴藻浜与日军激战 19昼夜。1938年 8月任第十一军团军团长。后任湘鄂川黔边区绥靖公署副主任、第六战区战地党政委员会副主任、湘西行署主任。抗战胜利后,曾当选为国民大会代表。大陆解放前夕去台湾。
毛泽东(1893—1976)中国共产党和军队的主要领导人。字润之。1920年在长沙创建共产主义小组。次年出席中国共产党“一大”。1923年当选为中共中央委员、中央局成员,参与领导和推动第一次国共合作。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领导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率领工农革命军进军井冈山,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战略思想。1935年 1月中共中央召开的遵义会议,确立了以他为代表的新的中央领导。同年12月,在*瓦窑堡会议后发表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毛泽东义的策略》,系统地阐明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总政策。1936年 12月西安事变发生后,主持中共中央制定正确方针,推动了亭变的和平解决,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实现了第二次国共合作。1937年七七事变后,发表了《反对日本进攻的方针、办法和前途》,阐明中共关于动员全国军民实行坚决抗战的方针,并通电全国号召全民族抗战。8月,主持*洛川会议,提出《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并当选为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此后,领导八路军、新四军挺进敌后,创建抗日根据地,发展壮大了人民武装力量。1933年 5、6月,发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和《论持久战》,论述了游击战争的战略地位,阐明抗日战争的客观规律。同年 9—11月,主持中共中央六届六中全会,作了《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与会议结论,总结了抗战十五个月的基本经验,指出要不断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强调坚持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批判和纠正了王明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此后,以他为首的中共中央克服困难,领导敌后抗日军民粉碎日军的“扫荡”和国民党顽固派制造的反共磨擦,巩固和扩大了敌后抗日根据地。从 1942年起,领导全党开展整风运动,为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思想基础。1943年 3月,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主席,中央书记处主席。
1945年 4月,主持召开中共“七大”,作了《论联合政府》的报告,提出“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新民主主义中国”的奋斗目标。会议通过的党章,规定了以他为代表的毛泽东思想作为中国共产党一切工作的指针。在此前后,领导敌后军民对日军进行局部反攻和战略反攻,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以后,领导中国人民进行解放战争,建立新中国,并取得了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胜利。曾任中央人民政府主席、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国防委员会主席、中共中央主席、中共中央军委主席。著作编为《毛泽东选集》等。
毛瑟枪(Mauser)德国兵器专家毛瑟(PeterPauIMauser,1838—1914)研制成的步枪和手枪,后发展为包括步枪、马枪、手枪和机枪多种型号的德国制式步兵武器系列,并被各国仿造和改装。其 1898年定型的 Gew-98式步枪,口径 7.92毫米,5发匣式弹仓,子弹初速每秒 747米,以及同年定型的Kar-98式马枪(7.92毫米),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仍为德军主要步兵武器。其 1908年定型的自动手枪,有口径 7.63毫米和 9毫米两种,弹仓装弹 10—20发,套在木制枪套中佩带,其木制枪套可作为枪托使用。其 1932年改进型自动手枪,改为弹匣供弹(10—20发),增加快、慢机于枪身左侧,有 7.63毫米的长、短枪管和 9毫米的长枪管 3种。广泛用于各国。在中国有“驳壳枪”、“盒子炮”、“快慢机”、“二十响”等多种俗称。
毛特豪森集中营纳粹德国集中营之一。1938年 7月建于奥地利毛特豪森(Mauthausen)镇附近。始为*达豪集中营的分营,1939年 3月改为独立集中营,主要关押重要政治犯和外籍犹太人。后辖有 50个分营。先后关押33.5万人,其中约有 12.2万人被杀害。为了摆脱纳粹的迫害,被囚者曾不断反抗。1945年 4月 25日幸存看被盟军解救。战后,12个国家在原址建立纪念陈列馆和死难者纪念碑。
长勇(1895—1945)日本将领。1928年陆军大学毕业,1929年任步兵第四十八联队中队长,后人参谋本部中国课。*樱会的核心人物之一,参加编写《国家改造案》。1931年擅自从北平(今北京)返回参加策划*十月事件。1933年任台湾步兵第一联队大队长,第十六师团参谋。中日战争爆发后任上海派遣军参谋兼华中方面军参谋。1938年任步兵第七十四联队长。后历任第二十六师团参谋长、印度支那派遣军参谋长,第二十五军副参谋长,步兵第十联队长。1944年任第三十二军参谋长,主张冲绳作战采取持久战战略。1945年 3月晋升中将。*冲绳岛战役失败后于 6月 23日切腹自杀。
长枪党(FalangaESpaola)又称“密集队”。西班牙法西斯政党。德里维拉(JoseAntonioPrimodeRivera,1903—1936)于 1933年 10月 29日创立。宣称最高政治目标是建立“新的国家”。次年 3月,与另一个法西斯团体“国家工团主义者进军洪达”(JuntasdeobensivaNacionalSindicalista)联合,名为“西班牙长枪党与国家工团主义者进军洪达”(FalangaEspaolade1asJuntasdeobensivaNacionalSinaicalista)。1936年 2月人民阵线在议会选举中获胜后,加紧策划推翻共和国的阴谋,同年 7月参加佛朗哥发动的军事叛乱,11月德里维拉被共和国处决。1937年 4月,与保皇派等合并为“西班牙传统派长枪党与国家工团主义者进军洪达”(FalangaEspaolaTradicionalistaydelasJuntasobensiva),以佛朗哥为领袖。1939年 4月西班牙共和国被颠覆后,成为唯一合法政党。1977年 4月被正式取缔。参则“进军洪达”。
长刀之夜(NachtderLangenMesser)①即“罗姆事件”。②指 1932年 7月底德国国会选举期间纳粹分子对共产党人的寻衅殴打,致使 99人死亡,1125人受伤。
长谷川清(1883—1970)日本海军将领。毕业于海军兵学校和海军大学。1923年任驻美武官。后历任横须贺镇守府参谋长、第二潜艇战队司令官、舰政本部第五部部长等职。1932年出席日内瓦裁军会议,同年晋升海军中将。1934年任海军次官。1937年侵华战争全面爆发时,任第三舰队司令官兼中国方面舰队司令长官,率舰入侵中国领海和内河。1988年复任横须贺镇守府司令长官。1939年晋升海军大将。1940年任军事参议官。后又任台湾总督,积极推行殖民政策。1944年转任军事参议官。
长沙会战第一次长沙会战(1939年 9—10月):中国军队在湖南长沙地区抗击日军的防御战役。亦称“赣湘会战”。1939年 9月,日军为确保武汉安全,打击中国抗战力量,促进汪伪中央政权出台,调集 4个师团另两个师团的大部约 10万余人,由第十一军司令官冈村宁次指挥,以湘北方面为主,会同赣北、鄂南合击长沙。中国*第九战区以 17个军共 35个师近 40万人抗击。9月 14日赣北日军首先西进。18日湘北日军沿粤汉铁路大举南犯,22日鄂南日军亦南下策应。中国守军利用有利地形,节节阻击,消耗敌人。日军战线过长,侧翼暴露,被迫于 10月 1日开始撤退,至 7日退回岳阳、临城等原来阵地。此战日军伤亡 2万余人,中国军队伤亡 3万余人。
第二次长沙会战(1941年 9—10月):中国军队在长沙地区抗击日军第二次进攻的防御战役。1941年 9月上旬,日军调集 4个师团另 4个支队,以两个飞行团和 1个分遣支舰队协同,共 12(一说 15)万亲人,由第十一军司令官阿南惟几指挥,从湘北岳阳向长沙地区再次大举进攻。中国第九战区以14个军约 27万人抗击。9月 7日,日军先以一部突击大云山,掩蔽主力在新墙河北岸展开。18日拂晓,日军主力强渡新墙河,并以一部经洞庭湖进攻青山、芦林谭协同。中国守军退至泪罗江南岸,并组织兵力向日军侧背反击,但因作战电令被日军破译而失利。28日,日军攻占长沙,并于 29日一度突入株洲。但日军由于在较狭正面纵深突破,不断受中国军队侧击威胁,遂于10月 1日撤退,至 8日双方恢复原有态势。此战中国军队伤亡和失踪约 10万人,日军伤亡约 2万亲人。第三次长沙会战(1941年 12月—1942年 1月)中国军队抗击日军对长沙第三次进攻的防御战役。1941年 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为支援英、美,准备出击广州和向广西、云南机动,策应香港、缅甸英军。日第十一军为牵制中国军队,纠集 3个师团另 1个旅团共 7(一说 12)万余人,由阿南惟几指挥,于 12月 24日第三次进攻长沙。
中国第九战区投入 14个军共 37个师约 30余万人,采取“后退决战”、“争取外翼”的方针,伺机在长沙附近围歼日军。日军两路先后强渡汨罗江和浏阳河,于 1942年 1月初进抵长沙市郊,与中国守军展开激烈争夺。此时,部署于长沙外围的中国军队 9个军逐步向长沙合围。日军被迫于 1月 5日凌晨开始后撤。中国军队实施追击。16日,日军退回新墙河以北,双方恢复原有态势。此战日军遭受重大打击,伤亡约 5.6万人。
长城抗战中国军队在长城各口抵御日军进攻的战役。1933年 3月 4日军侵占承德后,即进抵长城各口,驻守长城一线的中国守军在全国抗日热潮推动下,奋起抵抗。从 3月 9日起,第二十九军在喜峰口、罗文裕一线与进犯日军血战,予敌重创。第十七军在古北口至南夭门一线,第三十二军和第五十九军在冷口、怀柔等地,也进行了英勇的抵抗。第二十五师师长*关麟征率部在古北口与日军激战 3昼夜。长城内外的民众电积极参战。日军久攻不下,于 4月 1日改攻滦东,侵占沙河寨、石门寨;接着又增兵再攻长城各口。中国守军未获增援,被迫于 4月 11日放弃冷口,13日撤出喜峰口、南天门,同时滦河以东守军也向滦河以西撤退。长城抗战遂告失败。
长衡战役也称“湖南战役”。1944年日军按*一号作战计划发动的*豫湘桂战役第二阶段第一期的作战。*豫中战役结束后,日本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官畑俊六将前进指挥所移驻武汉,集结第十一军 8个师团于岳阳一带。5月 27日,日军第一线 5个师团分 3路发起进攻。中国*第九战区按*长沙会战经验,仍以一部阻滞消耗日军,置主力于后方伺机反击,但 6月上旬两度反击失利。6月 18日,日车攻占长沙,继续南击衡阳。中国守军在中、美空军支援下进行*衡阳保卫战,血战 47天,两度力挫日军猛攻。8月上旬日军第三次猛攻突入城内巷战,中国第十军军长方先觉下令停止抵抗,于 8日率所部各师长向日军投降,衡阳陷落。此役日军伤亡 6万亲人、损失飞机 120余架,中国军队伤亡 9万余人。
长乐村战斗八路军*晋东南反九路围攻的主要战斗。1938年 4月初,日军 3万亲人向晋东南抗日根据地发起围攻。4月 16日,八路军第一二九师主力抓住战机,以急袭手段在涉县武乡以东长乐村地区夹击日军第一○八师团第一一七联队,并抗击自辽县驰援的日军第一○五联队。此战毙伤日军2200余人,缴获大批军用物资;八路军伤亡 800余人,第七七二团团长叶成焕殉国。1987年 7月 7日,当地政府在长乐村树立纪念碑。
长沙大火案1933年 11月国民党以作战需要和避免资敌为由火烧长沙的事件。武汉失陷后,在蒋介石“焦土抗战”的思想指导下,长沙警备司令酆悌在日军进攻离长沙还有 130公里的岳阳时,即奉令焚毁全城。11月 12日深夜起,大火延续三天,长沙市区房屋烧毁三分之二,2万余居民死亡,但日军却来进犯长沙。蒋介石为推卸责任,平息民愤,一面令国民政府发给长沙市民抚恤金 10万元;一面处决酆悌等 3人,湖南省政府主席张治中也被“革职留任”。
长泰村惨案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屠杀中国人民的暴行之一。海南岛长泰村是革命老根据地、琼崖纵队司令员冯白驹的家乡。1942年 8月,日军突然包围该村,进行烧杀、强奸,全村房屋全部烧毁,村民被杀 95人,33户人中有 19户被杀绝。
长门号战列舰日本战列舰。为*陆奥号战列舰的妹妹舰。吴港海军工厂制造,1920年下水。三十年代经两次改装。1936年 1月第二次改装竣工。标准排水量 3.913万吨,最高航速 25节,装备 400毫米火炮 8门。太平洋战争初期,曾作为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山本五十六的旗舰。1942年 5—6月参加进攻中途岛的作战行动。后长期泊驻本土基地。1944年 6月参加菲律宾海海战。同年 10月在莱特湾海战中受伤。1945年 7月在横须贺海军基地内,被美军舰载飞机炸伤。战后经修复,于 1946年 7月作为原子弹试验舰。
长生口伏击战1938年八路军为破击正太铁路而实施的一次战斗。是年 2月,八路军第一二九师为配合友军反攻太原,以主力部队破击正大铁路阳泉至井陉段。21日晚,该师第七七一、第七七二团在井陉、旧关间的长生口设伏,翌日拂晓由第七六九团一部袭入旧关,吸引井陉日军守备部队前来增援,加以围歼。经 5小时激战,歼日军荒井丰吉少佐以下 200余人,俘虏5人,击毁汽车 5辆,一度切断正太铁路。
长谷川如是闲(1875—1969)日本学者。东京法学院毕业。一度为新闻记者,后入《大阪朝日新闻》社,任“天声人语”专栏编辑。1919年和大山郁夫等人创刊《我等》(后改名为《批判》)杂志,抨击社会时弊,成为“大政德谟克拉西”的主要思想家之一。大战期间写成《日本法西斯主义批判》等著作,强烈谴责法西斯统治屡遭迫害。战后当选为艺术院会员,被授予文化勋章。著有《现代国家批判》,《一颗心的自传》等。著作编成《民谷川如是闲选集》。
长崎原子弹轰炸美国对日本长崎布投掷原子弹。
5年 8月 6日,美国首次使用原子弹轰炸日本广岛,但日本拒绝宣布投降。8月 8日,苏联对日宣战。美国决定对日投掷第二颗原子弹。8月 9日凌晨,美第二十航空队第五○九混合大队斯威尼(CharlesW.Sweeney)少校驾驶名为“博克的小汽车”(Bock’sCar)*B-29型轰炸机,携带 1枚长 10.8英尺、直径为 5英尺取名*胖孩的原子弹,从提尼安岛起飞前往日本九州。原定第一攻击目标小仓被烟雾遮盖,遂改为第二目标长崎。上午 11点零 1分投掷,长崎市中心被夷平,约 3.5万人死亡(日本官方估计为 7.5万人死亡)。8月 10日,日本御前会议初次表示愿意投降。
什列明(ИвантимофеенчⅢдемнн,1898—1969)苏联将领。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入沙俄军队服役。1918年加入红军。参加过国内战争。1920年加入俄共(布)党。1925和 1932年先后毕业于伏龙芝军事学院和该院战役系。1937年任总参军事学院院长。苏德战争开始时为少将。历任第十一、近卫第一集团军和西北方面军参谋长、坦克第五、第六、第十二、第四十六集团军司令。曾参加斯大林格勒会战和顿巴斯(1943年)、尼科波尔-克里沃罗格、敖德萨(1944年)、雅西-基什尼奥夫、德布勒森、布达佩斯等战役。1943年晋升中将。战后曾任陆军副参谋长。1962年退役。著有《从塞格德到布达佩斯》。
什捷缅科(CepreйMaTBeeBичⅢтeMeHko,1907-1976)苏联将领。1926年参军。1930年加入联共(布)党。1937和 1940年先后毕业于红军机械化和摩托化学院与总参军事学院。苏德战争期间始终在总参谋部工作,历任副处长、处长、作战部副部长和部长,军衔从中校升至上将。参与最高统帅部作战计划的制定和作战意图的实施。多次领受任务,以最高统帅部大本营代表身份,赴备方面军协助组织和进行战役。1943年曾陪同斯大林出席德黑兰会议。战后历任副总参谋长、总参谋长、武装力量部副部长、华沙条约联合武装部队参谋长等职。1968年获大将街。著有《苏联陆军》、《战争年代的总参谋部》、《苏军的解放使命》等。
什维尔尼克(ИикодймихайдовицⅢвериик,1888—1970)苏联工会中央理事会第一书记(1930—1944)、最高苏维埃主席团第一副主席(1944—1946)。
05年加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十月革命时任全俄制炮厂工人委员会主席。国内战争时期在东线和南线任红军政委。1925年当选为联共(布)党中央委员。历任列宁格勒州委书记、联共(布)中央书记和冶金工会中央委员会主席。1930年起任全苏工会中央理事会第一书记。
9年起为党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苏德战争爆发后,任苏联疏散委员会主席,后任苏联后撤委员会主席,参与组织和领导战时经济。1944年出任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第一副主席、俄罗斯联邦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战争期间任调查和审判法西斯德国侵略者罪行非常委员会主席。战后历任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全苏工会中央理事会主席、世界工会联合会副主席、苏共中央监察委员会主席和苏共中央常务委员会主席等职。
币原喜重郎(1872—1951)日本外交大臣(1924—1927、1929—1931)。1895年东京帝国大学毕业,翌年入外务省。历任外务省调查局长,驻英、美大使馆参赞,驻荷公使。1921年为出席华盛顿会议的全权代表。1924年起,历任多届内阁的外务大臣。推行较温和的对外扩张政策,恢复与苏联的外交关系,签署《伦敦海军裁军条约》,提倡与英美协调,不干涉中国内政等,史称“币原外交”。但遭军部反对,被非难为“软弱外交”。1930年 11月滨口雄幸遇刺后,一度代理首相职务。1931年底退出政界,后专事编纂《日本外交史》。战后 1945年 10月继东久选宫内阁之后组阁,参与起草天皇的《人间宣言》和修改宪法。1946年 4月任日本进步党总裁,同年 5月任第一届吉田茂内阁国务大臣。1947年任民主党名誉总裁。1949年当选众者院议长。著有《外交五十年》。
爪哇战役太平洋战争初期日军*荷属东印度群岛战役的主要进攻战役。1942年 1月 20日,日本南方军向第十六军(司令官今村均中将)下达进攻爪哇岛的作战命令。2月初,日军连续空袭爪哇岛的荷英澳联军空军基地获得成功,并在*爪哇海海战中歼灭美英荷澳联合舰队,掌握了制海和制空权。同时,还攻占了荷属婆罗洲、苏门答腊、苏拉威西等岛屿,形成对爪哇岛的包围。3月 1日,日第十六军主力,及从菲律宾调来的第四十八师团等部在爪哇岛东、西、北三面登陆,粉碎荷英澳部队约 3.2万余人的抵抗,并迫使巴达维亚、泅水、万隆等地的荷兰守军投降。3月 12日荷兰总督正式投降,残余的美英部队 1.1万人也被迫投降。
爪哇奉公会日本占领军在印度尼西亚扶植的亲日组织。前身“普泰拉”。1944年 3月 1日成立。受日本占领当局控制。总裁与副总裁均由日本高级军官担任。*苏加诺出任中央本部部长,下属干部一般亦由印尼人担任。
标榜“五色协和”,即除印尼人外,居住在印尼的日本人、华侨、阿拉伯人和混血种人均可参加。任务为加强防御和巩固战时体系。并鼓吹印尼和日本进行军事合作。在印尼人民解放斗争的推动下,苏加诺等人曾利用该组织宣传爱国思想,积聚革命力量。
爪哇海海战1942年 2月 27日至 3月 1日,美英荷澳联合舰队与日本掩护登陆的海军编队,在荷属东印度(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附近海域的海战。包括*苏腊巴亚海战、*巴达维亚侮战和*巽他海峡海战等 3次战斗。日军拥有海空优势,仅损失驱逐舰 1艘和运输船 4艘,获得全胜。临时编成的盟国联合舰队遭到毁灭性打击,损失巡洋舰 4艘,驱逐舰 6艘,舰队司令荷兰海军上将*社尔曼阵亡,导致美英荷澳盟军海军司令部解体和荷属东印度失守。
反扫荡斗争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军民为粉碎日伪军“扫荡”所进行的以军事打击为主的斗争。日军为摧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采用*分进合击、*铁壁合围、捕捉奇袭、反转电击、辗转抉剔等战术,连续进行大规模的“扫荡”,并实行*三光政策,企图彻底消灭抗日力量。中国共产党领导根据地军民实行主力兵团地方化,地方兵团群众化,正规军、游击队、民兵和群众紧密结合;以地道战、地雷战、围困战、麻雀战以及派遣敌后武工队等方式,骚扰、消耗、疲惫敌人;将内线作战与外线作战、分散出击与集中突击结合、起来,大量歼灭敌人有生力量。经过艰苦复杂的斗争,粉碎了日军多次“扫荡”,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根据地。
反蚕食斗争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军民对日伪军“蚕食”根据地进行的斗争。日军为巩固和扩大在华占领区,缩小和摧毁抗日根据地,以军事进攻与政治欺骗等手段,对根据地边缘地区步步进逼,0实行“边缘蚕食”;或结合军事“扫荡”,在根据地内建立新据点,实行“跃进蚕食”。1941年 6月 9日,中共中央军委向敌后根据地发出反“蚕食”斗争的指示,领导敌后军民采取政治攻势与武装斗争相结合、公开斗争与隐蔽斗争相结合、正面坚持与敌后活动相结合的方针,实行“敌进我退”、“翻边战术”、“把敌人挤出去”等多种战术,发动群众,分化瓦解日伪军,摧毁伪政权,并适时集中兵力打击敌人,拔除敌之据点,粉碎日军的“蚕食”,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根据地。
反清乡斗争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军民为粉碎日伪军“清乡”所进行的斗争。1941年 7月起,日军在华中、华南占领区推行*清乡运动。中国共产党领导敌后抗日军民,组织小部队和敌后武工队深入敌占区,在白伪军空隙中灵活穿插,伺机出击,并发动群众,对敌开展政治攻势,瓦解伪军,摧毁伪组织,惩处汉奸,反对敌人抓丁抢粮,破坏敌人的封锁沟墙等。同时,以主力在外线向日伪军要害或弱点部进攻,使“清乡”之敌处处挨打,从而取得反“清乡”斗争的胜利。
反共产国际协定德国和日本 1936年签定的以反共产主义威胁为名、实为扩张侵略的协定。1935年 11月,纳粹德国向日本提出,以“反共协定”方式建立两国的密切关系。1936年 7月双方在柏林进行谈判。同年 11月 25日,由里宾特洛甫和日本驻德大使武官武者小路签订此协定。协定污蔑共产国际的目的系“破坏及威胁现存的国家”,并将“威胁全世界的和平”;规定“缔约国相约对于共产国际的活动相互通报,并协议关于必要的防止措置,且紧密合作以完成上述措置”;还规定促使第三国采取反共措施,并共同邀请其加入本协定。协定期限 5年,在同日签署的附属议定书中,规定两国紧密合作,设立常设委员会,共同反对共产国际。同时两国还签订了针对苏联的秘密附件,内容为一旦与苏联交战,应采取共同措施,并规定“在协定有效期内,两缔约国约定未经双方同意,不得与苏联缔结违背本协定精神的任何政治条约”。意大利于翌年 11月 6日加入该协定。一般以此作为德日意法西斯侵略集团开始形成的标志。此后匈牙利、“满洲国”(1939年 2月 24日)、西班牙(1939年 3月 27日)也相继加入。1941年该协定延长 5年,保加利亚、芬兰、罗马尼亚、丹麦、斯洛伐克、克罗地亚和汪伪政权也先后加入。大战期间,在同盟国联合打击下瓦解。
反潜艇战委员会(Anti-U-BoatWarfareCommit-tee)英国在*大西洋之战中领导抗击德国潜艇战的专门机构。1942年,德国潜艇对大西洋航运形成越来越大的威胁,盟国商船被击沉的吨应超过新船下水的吨位,英国进口量比 1939年减少三分之一。为了研究有效的反潜挺作战方针和手段,保障调集所必需的兵力和兵器,统一领导各种力量,于同年夏天成立。由丘吉尔任主席,参加者包括部分内阁大臣、海军和空军参谋长、美国的代表以及一些科学家。1942年 11月 4日,丘吉尔主持了第一次会议。该委员会采取了加强空中反潜护航、成立支援舰队、研制和装备新式反潜武器等措施,对 1943年反潜艇战的根本转折起了重要作用。1944年初停止工作。
父子岭战斗1940年新四军在皖南泾县抗击日军“扫荡”的一次战斗。是年 4月,日军为巩固江防,确保长江交通,调集第十五、第十七、第一一六师团各一部共万余人对皖南进行“扫荡”。其中从羌湖出动的一路 2000亲人,在飞机掩护下,于 4月 26日向泾县父子岭的新四军第一支队第一团进攻。新四军经 8小时激战,毙伤日军 370余人,将敌击退。与此同时,新四军第二支队第三团进行*何家湾战斗,击退另一路日军。此次“扫荡”被粉碎。
今村均(1886—1968)日本将领。毕业于陆军士官学校和陆军大学。1918年起任驻英国、驻印度武官。1931年任参谋本部作战课课长,与关东军密切配合,策划侵华活动,参与制定《满洲问题解决方案》。后历任第四十旅团长、关东军副参谋长、陆军省兵务局长、第五师团长。1940年任教育总监部本部长,奉东条英机旨意制定《战阵训》。1941年 6月任驻广东的第二十二军司令官。同年 11月任第十六军司令宫。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指挥爪哇战役。1942年任日本第八方面军司令宫,指挥拉包尔作战。1943年晋升大将。日本投降后作为战犯被捕,判处 10年徒刑,1954年获释。著有《今村均大将回忆录》(4卷)。
今井武夫(1898—1982)日本将领。1918年入伍。1930年任参谋本部中国课参谋。1935年任驻华大使馆助理武官,后任参谋本部中国课课长,积极从事侵华活动,奔走于南京、上海、香港、东京等地。七七事变爆发后,主张不扩大,就地解决,竭力促成签订停战协定。后参加策划建立汪伪政权和对蒋介石的诱降活动。1941年 7月调任新编步兵第一百四十一联队长,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率部入侵菲律宾。1942年 9月任上海陆军部高级部员,受命建立该部。同年 11月任大东亚省参事。1944年 10月初任中国派遣军副总参谋长,少将衔。次年 8月日本投降后代表日方与中国接洽投降事宜,9月参加在南京举行的日军投降签字仪式。1947年 1月回国。著有《今井武夫回忆录》。
分进合击日本侵略军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实行“扫荡”的一种战术。日军集中优势兵力,分数路、十几路以至几十路出动,突然向抗日根据地的一点或几点进行合击,有时还反复连续的合击,企图寻找八路军主力决战,一举歼灭之。其特点是:进攻突然,来势凶猛,但撤退较决,时间较短。
公务员法即“国家文职人员法”。
公羊型坦克(Ram)加拿大中型坦克。1941年 1月,加拿大决定设计和生产中型坦克。先后以美国的*M-3型坦克、英国的*马克-2型坦克和美国的*谢尔曼型坦克为基础研制。装备 75毫米火炮。1943年夏投产,至 1945年底共生产 2150辆。曾在诺曼底登陆战役后的西欧战场上使用。以其为底盘,曾改装成各种自行火炮。
月亮飞机(MoonPlanes)英国特种飞机。常用于夜间执行空运间谍、营救敌占区人员等待种任务,故得名。由 *蚊式飞机改制而成,其木制机壳可以躲避敌方雷达,在空中不易被发现,起落跑道短。1943年 10月 3日,曾营救丹麦原子物理学家*玻尔。
丹麦抵抗运动大战期间丹麦人民反抗纳粹德国占领的斗争。1940年 4月 9日纳粹德国占领丹麦,抵抗运动在国内外逐步展开。1942年春,先后建立由丹麦共产党人与部分游击队员联合建立的“共产党人一游击队员”;社会民主党人组建的“挣扎”和奥尔堡中学学生组织的“丘吉尔俱乐部”等地下组织,进行抗击德国占领的活动。在海外由美国支持的自由丹麦运动也积极进行反纳粹占领的活动。1941年丹麦驻美大使,自由丹麦运动组织者*考夫曼与美国政府就格陵兰建立美国军事基地达成协议,支持美国的反纳粹行动。丹麦海员在德国占领丹麦后,主动参加自由丹麦运动,驾驶总计 100万吨位的商船投奔盟国,支援反法西斯斗争。1943年 4—12月,丹麦爱国者在国内进行了 866次破坏活动。1943年 9月 16日丹麦各抵抗团体的 7名代表组成由共产党人在其中起主要作用的自由委员会,协调各抵抗组织开展反占领者的斗争。1944年初,地下军激增至 2.5万人,编成连、营进行活动。同年 6月,在自由委员会领导下,哥本哈根举行全市罢工,沉重打击了占领当局。1945年春,在盟军的不断打击下,德军全线溃乱,丹麦各抵抗组织逐渐控制局势。5月 4日驻丹麦的德军宣布投降,丹麦获得解放。
丹麦海峡海战英国海军在丹麦海峡(DenmarkStrait)截击德国*仰斯麦号战列舰之战。1941年 5月,为了执行破袭英国大西洋航运的“赖尼堡行动”(Rhei-n übung),德国舰队司令吕特金斯(G üntherLütjens,1887—1941)海军上将,率俾斯麦号和*欧根亲王号巡洋舰,于 18日从格丁尼亚驶往卑尔根的科斯峡湾。英国侦悉后,立即派海、空军监视,并调集舰队前往截击。21日晚,德舰借阴霆天气离开科斯峡湾,企图绕道冰岛之北驶入大西洋。22日晚,英国舰队司令*托维,率本土舰队赴北海西面海域待机。翌日傍晚,担任搜索的英舰发现德舰。24日拂晓,双方在丹麦海峡激战,英国*胡德号战列巡洋舰沉没、*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负伤,德舰伸斯麦号也负伤漏油。尔后德舰继续南下大西洋,英国则加紧调集海、空军多方追踪截击。同日傍晚,俾斯麦号与欧根亲王号分开,单独驶向法国的布列斯特。午夜,英国*胜利号航空母舰以鱼雷攻击德舰。后英舰一度失去目标。26日,伸斯麦号被重新发现,随后遭从直布罗陀北上堵截的英国*皇家方舟号航空母舰鱼雷机攻击,受重创。晚上再遭英驱逐舰群连续袭击。27日上午,俾斯麦号被英国*英王乔治五世号战列舰、*罗德尼号战列舰和多塞特郡号(Dorsetshire)巡洋舰围攻两小时,于 10时 40分在布列斯特以西 450海里处沉没。欧根亲王号摆脱英舰追踪,于 6月 1日逃进布列斯特港。此后,德国基本停止使用大型水茵军舰在大西洋进行破袭战。
丹皮尔海峡之战即“俾斯麦海之战”。
风见章(1886—1961)日本司法大臣(1940年)。早稻田大学毕业后从事新闻工作。1932年加入国民同盟,任*昭和研究会委员。1936年任国策研究会委员,参与策划全面侵华战争。1937年任第一届*近卫内阁书记官长。
0年任第二届近卫内阁司法大臣,支持与德意结盟,并参与筹组*大政翼赞会,1941年又出任该会总务部长。
年因同军部发生矛盾而退出政界。战后一度被开除公职,重返政界后主张与中国建立友好关系。著有《近卫内阁》、《祖国》等。
凤凰(Phoenix)诺曼底登陆战役中英、美构成*桑套人工港防波堤的钢筋水泥沉箱代号。由英国设计和制造。
长约 200英尺,高约 46英尺,排水量 2000—6000吨。事先在英国制成,登陆战役开始后,用拖船拖至预定地点沉入海底,首尾相接组成防波堤。
凤翔号航空母舰日本轻型航空母舰。由浅野造船所和横须贺海军工厂建造。1922年 12月竣工。为世界上最早一艘原设计而非改装的航空母舰。标准排水量 7470吨,最高航速 25节,可载飞机 31(一说 21)架,乘员 550人。在侵华战争中曾参加淞沪会战。在太平洋战争中曾参加中途岛海战。
乌德特(ErnstUdet,1896—1941)德国空军装备总监(1939—1941)。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为德国空军王牌飞行员,曾击落 62架仙约国飞机。战后多次作远程特技飞行。1936年 6月任德国航空部技术局局长。1939年升任空军装备总监,主管飞机设计、制造和检验,主张重点制造 Me—109式歼击机和 Ju—87式轰炸机。德国空军在*不列颠之战中失败后曾遭戈林指责,因*赫斯飞英事件亦招致希特勒不满。1941年 11月 17日因德国空军在苏德战场屡遭挫折而自杀,希特勒则伪称其遭空难并举行军事葬礼。
乌布利希(WalterUlbrieht,1893—1973)德国共产党领导人。1912年加入德国社会民主党。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参与组建莱比锡共产党组织。1923年起长期担任德国共产党中央领导工作。1928—1933年为德国国会共产党者员。纳粹党执政后被迫流亡国外,在巴黎成立德共国外委员会。1935年任德共中央政治局委员。1936—1938年参加*西班牙内战。1938—1943年任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德共代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苏联从事对德国战俘的宣传工作。1943年 7月参与组建*自由德国民族委员会。1945年 4月回国。1950—1973年先后任德国统一社会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第一书记和主席。1960—1973年任民主德国国务委员会主席。
乌号作战侵缅日军进攻印度东北部的作战代号。见“英帕尔战役”。
乌曼战役苏德战争前期德军实施的包围战,*基辅会战的组成部分。1941年 7月中旬,德军向基辅发起全面进攻后,其第一坦克集群和第十七、第十一集团军从北、南两路夹击防守乌曼(yMaNb)地域的苏军集团,于 8月 2日完成合围,苏军第六、第十二集团军及第十八集团军一部被歼,但苏军的抵抗持续到 8月 13日。
乌斯塔莎(Ustaa)南斯拉夫克罗地亚的法西斯组织。1929年由*巴维列奇在意大利创建。仿效意大利法西斯党,要求克罗地亚独立。曾参与 1934年在马赛暗杀国王亚历山大的事件。1941年 4月德、意入侵南斯拉夫后,在占领者扶植下建立*克罗地亚独立国。配合占领军,镇压抵抗运动,实行恐怖统治,屠杀平民 50余万人。意大利投降后,投靠德国。南斯拉夫解放后被清洗。
乌克兰战役苏德战争初期德军在苏联乌克兰地区发动的战略性进攻战役,由*南方集团军群实施。战役目的是消灭乌克兰西部苏军集团,夺取基辅,占领第聂伯河各渡口,保障尔后向顿巴斯方向的进攻。为此投入第六、第十一、第十七集团军和第一坦克集群,以及罗马尼亚的 2个集团军、匈牙利的 1个快速军,共 57个师又 13个旅,得到第四航空队和罗马尼亚空军的1300架飞机的支援。当面苏军防御部队是*西南方面军所辖 4个集团军和*南方方面军所辖 2个集团军,共 86个师。1941年 6月 22日,德军主力从波兰出击,直扑基辅;集结于罗马尼亚的部队则作牵制行动,于开战一周后也进入苏联境内。由于遭到苏军顽强反击,德军进展较慢。6月 23—29日,在主攻线上发生了战争初期规模最大的*社布诺-卢茨克-罗夫诺坦克交战。6月 30日,苏军撤向 1939年国界的旧筑垒地域。同日,德军占领利沃夫。7月 9日,德军主攻部队进抵日托米尔(ЖиTOMHp)、别尔季切夫(Bepди-чeB)一线,从西面逼近基铺;翼侧德军占据莫吉廖夫-波多尔斯克(могидеЕ-дододьсКий)一线,向基辅东南迁回。至此,德军已推进 300—350公里,形成对基辅的包围态势。
乌斯季诺夫(1908—1984)苏联武器装备人民委员(1941—1946)。早年当钳工。1927年加入联共(布)党。1934年列宁格勒军事机械学院毕业后,历任工程师、副主任设计师和厂长。1941年起出任武器装备人民委员。苏德战争期间,领导所属企业,积极发展枪炮生产和研制出新式武器。战后历任国防工业部长、苏联部长会议副主席和第一副主席、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主席、苏共中央书记和国防部长等职。
76年获苏联元帅衔。同年继格列奇科任《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十二卷)总编委会主任。
乌日策共和国1941年南斯拉夫反法西斯抵抗组织所建立的解放区。*南斯拉夫七月起义后,西塞尔维亚形成以乌日策(уЖице,—译乌日采)为中心的解放区,面积 1.5万平方公里,人口约 100万。9月南斯拉夫共产党中央和人民解放游击队最高司令部均设于此,成为全国抵抗运动的中心,被称为“乌日策共和国”。解放区人民通过选举,建立起各级人民解放委员会。为抗击法西斯军队,修复铁路,发展生产,制造武器装备,支援解放战争,保障人民生活。同年 11月德军攻入解放区,人民武装主力转入波斯尼亚,该解放区遂不复存在。
乌克兰方面军苏联战略战役军团。1939年 9月,为进军西乌克兰而由*基辅特别军区的部队组建。编有 3个集团军。各集团军以坦克和骑兵部队组成快速兵团。9月 17-25日迅速进至桑河地区。同年 11月 14日撤销,部队复归基辅特别军区。司令为*铁木辛哥。
乌克兰第一方百军苏联战略战役军团。1943年 10月由*沃罗涅日方面军改变番号组建。初辖 6个集团军、1个坦克集团军和 1个空军集团军。后陆续编入过 16个集团军、4个坦克集团军、1个空军集团军和波兰的 1个集团军、罗马尼亚的 2个集团军。参加过基辅战役(1943年)、日托米尔-别尔季切夫战役、第聂伯河右岸乌克兰进攻战役、利沃夫-桑多梅日战役、维斯瓦河-奥得河战役、下西星西亚和上西里西亚战役、柏林战役、布拉格战役等。1945年 6月撤销。历任司令为瓦图京(1943.10—1944.3)、朱可夫(1944.3—5)、科涅夫(1944.5—1945.6)。
乌克兰第二方面军苏联战略战役军团。1943年 10月由*草原方面军改变番号组建。初辖 7个集团军、1个坦克集团军和 1个空军集团军。后陆续编入过 4个集团军、2个坦克集团军、1个骑兵机械化集群和 2个罗马尼亚集团军。先后参加第聂伯河右岸乌克兰进攻战役、雅西-基什尼奥夫战役、德布勒森战役、布达佩斯战役、维也纳战役和布拉格战役,1945年 6月撤销。历任司令为科涅夫(1943.10—1944.5)、马林诺夫斯基(1944.5—1945.6)。
乌克兰第三方面军苏联战略战役军团。1943年 10月由*西南方面军改变番号组建。初辖 5个集团军和 1个空军集团军。后又编入过 8个集团军、1个坦克集团军和 3个保加利亚集团军。参加第聂伯河会战、第聂伯河右岸乌克兰进攻战役、敖德萨战役。1944年 8—10月间,相继参加解放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和南斯拉夫的作战。后又参加布达佩斯战役、巴拉顿湖战役和维也纳战役。1946年 6月撤销。历任司令为马林诺夫斯基(1943.10—1944.5)、托尔布欣(1944.5—1945.6)。
乌克兰第四方面军苏联战略战役军团。1943年 10月由*南方方面军改变番号组建。初辖 6个集团军和 1个空军集团军。后陆续编入过滨悔集团军和 1个空军集团军。参加梅利托波尔战役、尼科波尔-克里沃罗格战役、克里米亚战役(1944年)。1944年 5月撤销。同年 8月再次组建。先后编有 4个集团军和 1个空军集团军。参加东、西喀尔巴吁战役、俄斯特拉发战役和布拉格战役。
5年 7月撤销。历任司令为托尔布欣(1943.10—1944.5)、彼得罗夫(1944.8—1945.3)、叶廖缅科(1945.3—7)。
乌曼-博托沙尼战役苏德战争后期苏军发动的进攻战役,*第聂伯河右岸乌克兰进攻战役的组成部分。1944年 3月 5日至 4月 17日,由*乌克兰第二方面军实施。目的是配合乌克兰第一方面军粉碎德军*南方集团军群主力、解放乌克兰西南各州。战役中同时使用 3个坦克集团军于主突方向,并在行进间强渡南布格河、德涅斯特河、普鲁特河等 6条大河,先后攻占乌曼、博托沙尼(вотошаии)等重要城市,推进 200—250公里,进入罗马尼亚境内。同时与乌克兰第一方面军协同把德军南方集团军群分割为两部分。
[丶]文森特(JobnCarterVincent,l900—1972)一称“范宣德”。美国外交官。默塞尔大学毕业。1924年来华。1930—1935年任驻济南、南京等地领事。后调回国务院任职。1937年中日战争爆发后,主张对日本实施经济制裁,增加对华援助。1941年初再度来华,历任驻上海领事,驻华使馆参赞等职,1943年曾暂代馆务。对蒋介石政府消极抗战表示不满。1942年 11月,曾在重庆与中共领导人周恩来会晤。1944年调任国务院中国科科长。战后初期主张限制美军干涉中国内战。1947年后历任驻瑞士公使、国务院远东司司长。五十年代受麦卡锡主义分子的迫害。被指控有“亲共”嫌疑,遭到解职。著有《在华治外法权制度》等。
六分仪(Sextant)第一次“开罗会议”的代号。
六·一八演说1940年法国沦陷后,戴高乐于 6月 18日在伦敦英国广播公司发表号召继续抗德的讲话。讲话指出:法国的失败是局部的、暂时的;法国可与英国继续结盟,并依靠美国的资源,在世界大战中赢得最终胜利。
戴高乐在演说中断言:“使我们失败的那些因素,终有一天会使我们转败为胜。”最后他充满信心地宣告:“不论发生什么事,法国抵抗的火焰不能熄灭,也绝不熄灭。”演说产主了重大影向,也标志自由法国抵抗运动的开始。
六·二三声明苏德战争爆发后美国代理国务卿*韦尔斯在 1941年 6月23日发表的声明。宣称:“美国政府认为,任何反希特勒主义的斗争,任何反希特勒主义力量的团结,不论其来历如何,都会加速当今德国统治者必然败亡的进程,从而促进美国的国防和安全。今天,希特勒军队是美洲大陆的主要危险。”声明表达了美国政府同情和支持苏联抗击德国侵略的立场。
六·二二广播演说 1941年 6月 22日苏德战争爆发后的同天晚上,英国首相丘吉尔发表的广播演说。在演说中声称仍坚持以往的反共产主义立场,但目前“俄国的灾难就是我们的灾难,也是美国的灾难,俄国人为保卫家乡而战的事业是世界各地每个自由人的斗争事业”,因此英国将给予苏联以“我们力所能及的,对苏联有益的一切经济和技术援助”。丘吉尔这一演说,表明了英国政府支持苏联抗击德国侵略的立场。
方振武(1885—1941)中国将领,字叔平。安庆武备学堂毕业。曾任国民政府军第一集团军第四军团总指挥、济南卫戍司令、安徽省政府主席。1929年 9月因反对蒋介石被扣。九·一八享变后获释。1932年潜赴山西,组织抗日救国军,北上抗日。次年 5月率部赴张家口,与冯玉祥、吉鸿昌组织*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任北路前敌总司令,在察哈尔东部地区抗击日军,连续收复康保、宝昌、沽源、多伦等地。9月 10日,与吉鸿昌等打出“抗日讨贼军”旗帜,被选为总司令。率部从独石口入长城,准备进袭北平(今北京)。后在密云、怀柔一带遭日军和顽军的夹击而失败。后去欧洲,在海外进行反蒋抗日活动。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国,曾在桂林参加抗战工作。因蒋介石胁迫出走香港。1941年日军进攻香港时,在离港途中遇害。著有《村庄连环堡垒自卫战》。
火炬(Torch)1942年 11月盟军在法属北非登陆作战的代号。丘吉尔在1941年 12月—1942年 1月的盟国华盛顿会议(代号*阿卡迪亚)上提出,年内盟军首先在西北非洲采取行动(代号*体育家),以同英国第八集团军正在准备的*杂技家相配合。此后,美、英双方在何时何地开展决定性进攻问题上意见相左,争执不下。随着英军在北非处境恶化,英方一再反对美方首先登陆西欧的计划。1942年 7月中、下旬,罗斯福派霍普金斯和马歇尔赴伦敦同英国谈判,最后双方商定,美英盟军在法属摩洛哥和阿尔及利亚几处同时登陆,随后向突尼斯推进,协同从埃及西进的英军夹击隆美尔部代号取此名,由美军将领艾森豪威尔任盟军总司令。计划由约 650艘观船运送和掩护美英6个师左右的兵力,分 3路登陆:西路美军在大西洋海岸登陆夺取摩洛哥;中路美军在阿尔及利亚西部的奥兰(Oran)登陆;东路主要为英军加上部分美军在阿尔及尔登陆。11月 8日凌晨实施。东路进展比较顺利,当天控制了港口。中路和西路遭到维希法国驻军质烈抵抗,直至 10、11日才占领奥兰和摩洛哥。
火星(Иckpa)1943年 1月苏军突破列宁格勒封锁的战役计划代号。计划规定,*列宁格勒方面军和*沃尔霍夫方面军,在波罗的海舰队协同下,从东西两面同时相向突击歼灭拉多加湖以南的德军集团,清除施吕瑟尔堡-锡尼亚维诺(ШлиССeЛЬρypГ-CИИЯБИИО)突出部,从而保障列宁格勒通往内地的陆路交通。
火十字团(Croix-de-Feu)一称“战斗十字团”。法国法西斯政党。1927年成立。初为退伍军人组织,无政纲。1931年起,在*拉罗克领导下,开始鼓吹建立个人独裁,反对议会制度,逐渐成为法西斯组织。吸收大批青年和妇女参加,购置武器,至 1935年已拥有党员 26万余人。其党徒曾为 1934年 2月*向议会进军事件的骨干分子。人民阵线政府建立后,1936年 6月被解散,7月重组,更名为*法兰西社会党,继续进行政治活动。
火炮手第二(FirelockmanⅡ)见“雷诺”。
[]
卍(w àn,万)亦称“带钩十字”(Hakenkreuz)。德国*纳粹党的标志。源出梵文,原义“致福”。考古发现最早出现于公元前 4000年左右今伊朗境内的陶器上,以后作为吉祥符号或日轮,出现在世界各地的不同文化中。1910年被德国人用作象征“高贵的雅利安人种”。纳粹党成立后用作党旗、党徽和附属组织的标识上,象征所谓“雅利安人的历史使命和反犹斗争”。
日比(KlausBarbie,1913—1991)德国*盖世太保头目。1935年参加党卫队,1937年加入纳粹党。1942年调任里昂盖世太保头目,镇压人民的反抗,两年内屠杀抵抗战士 4000余人。先后逮捕 1.5万余人,并将 7500余人送在集中营,人称“里昂屠夫”。1943年 6月主持逮捕和杀害民族抵抗委员会主席*穆兰。战后逃匿,投靠美国中央情报局,经法国政府多次要求引渡,又逃亡玻利维亚。1983年始被捉拿归案,1987年被判无期徒刑。病死狱中。
巴本(FranzvonPapen,1879—1969)德国总理(1932年)。早年从军,曾在总参谋部供职。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任德国驻墨西哥、美国使馆武官,战后转入政界,成为昔鲁士邦议员和天主教中央党右翼首脑之一。通过联姻,结交垄断资本集团。1932年 6月,以阴谋手段取代天主教中央党领袖勃鲁宁(HeinrichB-r üning,1885—1970)出任总理,因此被该党开除。同年 12月下台后,又与纳粹党勾结,1933年 1月任希特勒政府的副总理。翌巴本年7月被逐出内阁,此后转任驻奥公使(1936年起为大使),为纳粹德国吞并奥地利效劳。1939—1944年任驻土耳其大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受审,被判无罪释放。1947年根据整肃纳粹分子法令由联邦德国法庭判 8年徒刑。1949年获释,定居联邦德国。著有回忆录《街头真相》。
巴克(HerbertBacke,1896—1947)德国食品与农业部长(1944—1945),早年就读于格廷根大学。1931年加入纳粹党,任他所住地区农民政治组织头目。1933年 10月任食品与农业部国务秘书,翌年发起“生产运动”,旨在增加国内粮食产量,削减进口。1936年任*四年计划食品专员,负责协调农业和工业政策。1942年 5月接替*达里的部分职务,负责对苏战争的粮食供应。1943年底任德国“农民领袖”。翌年 4月 1日任食品与农业部长。战后在纽伦堡监狱中自杀。
巴都(LouisBarthou,1862—1934)又译“巴尔都”。法国外交家。法兰西科学院院士。1889年起为议员,1922年起为参议员。历任内政、司法、陆军和外交部长等职。1913年曾任总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多次代表法国出席重要国际会议。反对苏联,同时奉行对德强硬政策。1934年初再次出任外交部长,力主遏制德国,提出与苏联和东欧各国联合的*《东方公约》,并促成苏联加入国际联盟,力图从东西方精制德国。同年 10月 9日,在马赛与来访的南斯拉夫国王亚历山大同时被刺。
巴莫(BaMaw,1893—1977)日本占领时期缅甸傀儡政权“国家元首”(1943—1945)。律师出身。曾任教育部长。1937年任缅甸总理。贫民党领袖。1940年夏被英国殖民当局囚禁。1942年日军入侵时越狱,遂投靠日本占领当局。同年 8月出任*缅甸行政府长官。1943年 5月,任*缅甸独立准备委员会主席。8月 1日发表*《缅甸独立宣言》,就任“国家元首”兼总理。任内向美、英宣战,并与日本签订同盟条约。与占领军勾结,镇压国内抵抗运动。1945年 4月逃亡日本。战后被美军逮捕,入狱。后获释回国。
巴索(LelioBasso,1903—)意大利抵抗运动战士。1919年加入意大利社会党。在帕维亚大学学习时,开展反法西斯斗争。1928年被捕,获释后,于 1931年返回米兰继续进行地下活动,反对墨索里尼的侵略扩张政策。大战期间,1940年曾一度被拘留,后又致力于社会党的重建工作。1943年初建立“无产阶级团结运动”,8月改名为“意大利社会主义无产阶级团结党”。积极开展反对德国占领军和*萨罗共和国的斗争。1945年 4月组织米兰大罢工。战后曾任意大利社会党总书记。
巴顿(GeorgeSmithPatton,1885—1945)美国将领。1909年西点军校毕业。早期在骑兵部队服役。1916年任美将潘兴(JohnJosephPer-shing,1860—1948)的副官,参加对墨西哥的武装干涉。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曾任坦克训练学校指挥官,后率坦克部队赴欧作战。三十年代末在军事学院深造,从事研究坦克战。1940年入装甲部队服役,历任旅长、师长,晋升少将。美国参战后,出任第一装甲军军长。1942年 11月任代号*火炬的战役的西部特遣部队司令官,率巴顿美军 2个师在摩洛哥登陆。次年 3月,调任美国第二军军长,在突尼斯战役中连战连捷。不久升任第七集团军司令并晋升中将,于 7月率部参加西西里登陆战役,连克巴勒莫、墨西拿等重镇。同年 11月因“殴打士兵事件”,遭舆论谴责,暂被闲置。1944年 1月出任第三集团军司令。盟军在诺曼底登陆后,率部攻克阿弗朗什(Avranehes),并横扫布列塔尼地区,与友军一起解放法国。同年底在突出部战役中进兵神速,解巴斯托尼(Bastogne)之围。1945年 3月率军渡过莱茵河,向德国腹地挺进,曾派军攻入捷克斯洛伐克。4月晋升上将。德国投降后,任美国驻巴伐利亚占领军司令、第十五集团军司令等职。同年 12月 22日死于车祸。著有回忆录《我所知道的战争》。
巴德(DouglasBader,1910—1982)英国空军军官。战时英国的传奇英雄。原是皇家空军飞行员,1931年在一次飞机失事中失去双腿,退役。大战爆发后重返空军,不久即再次升空作战。*不列颠之战期间任第二四二战斗机中队队长,先后击落敌机 20架。1941年 3月晋升为空军中校。同年 8月在法国上空交战中机毁被俘。逃跑朱成,再次被囚于科尔迪茨战俘营,直至 1945年 4月为美军解救。有“无腿王牌飞行员”之称。战后转入商界,曾任壳牌石油公司航空部经理。
巴卢库(BeqirBaluku,1912—1975)阿尔巴尼亚解放军领导人之一。工人出身。1939年意军入侵后参加地拉那游击队,任支队长。1942年加入阿尔巴尼亚共产党。翌年被捕入狱。获释后组织“达依蒂”、“克鲁亚”两支游击队。1943年 3月任阿共地拉那州党委委员,9月任第二旅旅长,后又任第二、第九和第二十旅联合作战司令部司令,为阿尔巴尼亚的解放作出贡献。战后历任总参谋长、国防部长和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授上将衔。1975年被处死。
巴尔博(ItaloBalbo,1896—1940)意大利将领、法西斯首脑之一。曾就学于佛罗伦萨大学。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加入国家法西斯党,在北意各地建立法西斯武装组织。在 1922年进军罗马夺权中起重要作用,成为法西斯四巨头之一。墨索里尼上台后,一度任民警总指挥。后历任空军司令和空军大臣。1933年获元帅衔,但被免去空军大臣,丧失军权,开始与墨索里尼交恶。同年任利比亚总督。1939年 3月在法西斯大委员会会议上抨击德意联盟,后又反对意大利过早参加大战。1940年 7月 6日,在利比亚上空作战时,被意军地面炮火击落身亡。
巴列维(MuhammadRiZāPahlawī,1919—1980)伊朗国王(1941—1979)。曾在瑞士求学。毕业于德黑兰军官学校。1941年 9月其父*礼萨汗退位后继位,积极推行与同盟国合作的政策。1942年 1月 29日和英、苏两国订约,保证支持同盟国的反法西斯战争,并使伊朗成为美、英援苏物资的通道。1943年 9月 9日对德宣战,11月*德黑兰会议期间进一步改善了伊朗的国际地位。同时加强和美国的联系,1942年 12月接纳*米尔斯帕使团,翌年 4月又签订《伊美贸易条约》。战后继续当政。1979年国内发生政变唇被迫流亡国外。病逝于埃及。
巴托夫(пaBeЛИBahobNчBaTOB,1897—)苏联将领。1916年应征入沙俄军队,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1918年加入红军。参加过国内战争。1927年毕业于高级步兵学校。1929年加入联共(布)党。1936年参加*国际纵队,赴西班牙作战。1937年回国后任步兵军长。1939—1940年参加苏芬战争。后任外高加索军区副司令(中将衔)。苏德战争初期先后任步兵军长、第五十一集团军副司令和第三集团军司令,在南方作战。1942年 2月任布良斯克方面军司令助理。同年 10月起(至战争结束)任第六十五集团军司令。先舌参加斯大林格勒、库尔斯克和第聂伯何等会战,以及维斯瓦河-奥得河、柏林等战役,战功卓著。1944年晋升上将。战后曾任驻德苏军第一副司令、军区司令、华沙条约联合武装部队总参谋长、国防部总监组总监、苏联老战士委员会主席等职。1955年获大将衔。著有《可靠的盾牌》、《奥得河战役-柏林战役中第六十五集团军的战斗行动》、《在行军和战斗中》等。
巴克纳(SimonBoliVarBuckner,Jr.,1886—1945)美国将领。1908年毕业于西点军校。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服役于航空信号队。1919年起任西点军校教官。1939年获少将衔,任美军第六师参谋长。0年调任阿拉斯加防卫军司令。1942—1943年指挥美军在阿留申群岛的阿图(Attu)、基斯加(Kiska)诸岛击退日军进犯。1943年晋升中将。次年任美国第十集团军司令。1945年 4月率部参加*冲绳岛战役,6月 18日在前线指挥作战时阵亡。
巴拉库(FrancescoMariaBarracu,1895—1945)意大利萨罗共和国内阁副部长。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利比亚服役。1928年回国,后参加侵略埃塞俄比亚的战争,指挥特务营,专事搜捕游击队。旅因伤退役,曾当过新闻记者,负责国家法西斯地方党务工作。1943年 9月,追随墨索里尼,帮助说服*格拉齐亚尼出任国防部长,随即被任为内阁副部长,在萨罗为墨索里尼筹建内阁。1945年曾建议在米兰城内开展巷战以抵抗盟军进攻,但在墨索里尼潜逃后不久即被游击队员抓获并处死。
巴特勒(RichardAustenButler,1902—1982)英国政务活动家。生于印度。毕业于马尔巴勒学校和剑桥大学。1929年起当选为保守党下院议员,历任印度事务部和外交部国务秘书。大战期间历任教育大臣、劳工与兵役大臣,是 1944年教育立法的倡导者。战后历任保守党内阁的财政大臣、掌玺大臣、内政大臣和副首相。1965年受封终身贵族。
巴席尔(CarloEmanueleBasile,1885—1946)意大利法西斯分子。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加入国家法西斯党,三十年代进入党的领导机构,并在*法西斯一职团议会中担任领导工作。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执行墨索里尼的内外政策。1943年七月政变后,潜往北方继续追随墨索里尼。*萨罗共和国时,初任热那亚警察局局长,后改任陆军部副部长,配合德军镇压抵抗运动。萨罗共和国覆灭前夕,携巨款潜逃,1945年 4月被游击队俘获。战后被判处 30年监禁。
巴斯汀(JulesBastin,1889—1944)比利时军人。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1939年获上校衔,1940年 5月指挥骑兵部队,抵抗入侵的德军。比利时沦亡后,投身抵抗运动,加入*克拉塞尔组建的比利时军团,后与*皮尔共同成为其领导人。1942年底被比利时流亡政府任命为国内武装抵抗力量总指挥。1943年两次被捕,后在格罗斯-罗森集中营被杀害。战后被追授将军衔。
巴斯蒂(PaulBastid,1892—1974)法国抵抗运动活动家。法兰西学院院士。激进党人。1924年起为议员。曾任工商部长。1940年 6月赴阿尔及尔参加抗战。后返回本土,在里昂组织抵抗运动。1942年初发表反对维希政府的宣言。同年夏,与自由法国建立联系,并受穆兰委托,发起建立抵抗运动的第一个中央咨询机构——总调研委员会。1943年任民族抵抗委员会委员、临时咨询议会议员。战后复当选为议员。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