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第二次世界大战百科词典》

_3 (现代)
不承认主义(Doctrineofnon-recognition)又称“史汀生主义”。美国国务卿*史汀生宣布的美国对日本武力改变中国现状一概不予承认的外交方针。九·一八事变后,日军侵占中国东北,猛烈冲击了华盛顿体系。1932年 1月,在日军占领锦州之后,美国为维护其在华“权益”,在对日妥协的同时,于 1月 7日由史汀生向中、日两国政府发出内容相同的照会,宣称:“美国政府不能承认任何事实上的情势的合法性,也不拟承认中国政府或其代理人间所缔结的有损于美国或其在华国民的条约权利——包括关于中国的主权、独立或领土及行政的完整,或关于通称为门户开放政策的对华国际政策在内——的任何条约或协定”;“也不拟承认用违反 1928年 8月 27日中、日、美均为缔约国的巴黎公约之条款与义务的方法。而获致的任何局势、条约和协定”,史称“不承认主义”。1月 8日,美国国务院又发表声明,宣布美国“根本不想干涉日本在满洲以条约为根据的合法权利”,“不想干涉日本对任何事件的解决,只要这些事件不损害合众国的利益。”2月 16日,国际联盟行政院对“不承认主义”表示支持。日本则不加理睬。
不干涉西班牙事务协议欧洲国家在*西班牙内战期间缔结的协议,由一系列宣言、照会和法令组成。西班牙佛朗哥军事叛乱爆发后,法国政府经与英国政府协商,于 1936年 8月 2日以“避免战争的复杂化和延长”为借口,建议所有欧洲国家“迅速通过并立即实行一项不干涉西班牙内战”的协议。8月 15日英、法互换照会,相互承担义务,不向西班牙或其属地输出武器和军事物资。至 9月 3日,包括德、意、苏在内的 27个欧洲国家接受了英、法建议。协议规定:禁止向西班牙输出武器和军用物资,禁止西班牙购买的武器过境,各协议参加国必须交换为此而采取的措施的情报。此后又补充签署禁止派遣外国志愿人员到西班牙去的协定。德、意、葡虽参加了协议,但未予执行,英、法等国也来认真制止它们破坏协议的行为。“不干涉协议”成了纵容德、意干涉西班牙内战并阻止其他国家援助西班牙共和政府的工具。
不干涉西班牙事务委员会欧洲国家在西班牙内战期间,为执行*《不干涉西班牙事务协议》而设立的监督机构。1936年 9月 9日,英、法、德、意、奥、苏等 27个欧洲国家在伦敦正式组成。该组织对德、意、葡公然破坏协议的行为毫无作为。它所提出的“国际监督”、“禁止派遣及撤退志愿人员”等方案,均因德、意的破坏而无法实施。1938年 7月 5日以后实际上停止活动。1939年 4月 20日正式宣告解散。
太田耕造(1889—1931)日本文部大臣(1945年)。东京帝国大学毕业后操律师业,曾任*五·一五事件和*血盟团事件被告的辩护律师,竭力为极右分子开脱罪责。1939年平沼骐一郎组阁后,任首相秘书官和内阁书记官长,积极从事政治活动。太平洋战争期间任贵族院议员、大政翼赞会和翼赞政治会总务。1945年任铃木内阁文部大臣。战后曾任亚细亚大学校长。
太原会战抗日战争初期中国军队在华北抗击日军进攻的战略性战役。1937年 10月初,华北日军集结约 5个师团、坦克 150辆、飞机 300架,共 14万人,开始攻占太原的作战。中国*第二战区以 5个集团军(共 34个师、13个旅、30架飞机)约 28万人进行抗击。由陕北挺进晋北的*中国第十八集团军参加作战。10月 6日,毛泽东曾向第二战区和南京军事当局提出作战方针,建议以重兵坚守娘子关、九龙关,保证晋北主力在忻口反击取胜。7日由代县南下的日军向忻口方向发动进攻,8日占崞县,11日陷原平。13日开始*忻口战役。同时,日军为配合忻口作战,由石家庄沿正太铁路西进,开始*娘子关战役。八路军在第二战区的战役总部署和中共中央军委直接指挥下,猛攻进犯忻口的日军两翼及后方,连克平型关、团城口、沙河镇、繁峙、广灵、紫荆关、曲阳、宁武、雁门关等,切断了忻口日军与大同、张家口的交通线,并夜袭阳明堡日军机场。但 10月底,日军乘虚相继攻占娘子关和正太铁路附近的平定,晋东告急。为阻滞日军西进,八路军总部率师由五台山地区南下,相继实施黄崖底,广阳伏击战,掩护友军突围转移。晋东战局失利动摇了第二战区的指挥决心,11月 1日阎锡山下令弃守忻口,全线后撤太原。6日晋北日军由忻口沿同蒲路南下攻击太原,晋东日军则西进攻占太原以南的小店镇。7日两路日军合围太原。9日太原失陷。此战中国军队英勇作战,沉重打击了日军精锐板垣师团,毙伤日军 2万余人,但因指挥失误,娘子关作战失利,导致全线后撤失败。
太原审判1956年 6月 10—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特别军事法庭,在太原对关押在华的日本重要战犯进行的审判。富永顺太郎和城野宏等 9名战犯出庭受审,均波控犯有进行特务活动和残杀中国人民的战争罪行;经审讯,分别被判处 8—20年的徒刑。
太平洋战区(PaceificOceanTheatre)盟军在*太平洋战争中划分的战区之一。1942年 3月 30日,据美国总统罗斯福批准的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决定设置,其地域包括除*西南太平洋战区、亚洲大陆海岸和美国本土沿海岛屿外的所有太平洋地区,由美国太平洋舰队总司令*尼米兹兼任战区司令统辖该区域内的盟国陆海空部队。司令部在马卡拉帕(Kakalapa),1945年 1月迁往珍珠港,前线司令部在关岛。下辖*南太平洋战区、*中太平洋战区和*北太平洋战区。1945年 4月,太平洋战场的美军进行整编,所有陆军部队归太平洋美军总司令麦克阿瑟指挥,海军部队(除第七舰队外)由美国太平洋肌队总司令尼米兹指挥,陆军航空兵则由陆军战略航空总队司令*斯巴兹指挥。该战区遂告撤销。
太平详战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战场之一。1941年 12月*珍珠港事变后,随着太平洋战争爆发而形成,至 1945年 8月日本投降结束。包括东起夏威夷群岛、西达苏门答腊岛、南至所罗门群岛,北抵阿留申群岛的广大海洋和岛屿地区,以美军为主力的盟国武装力量同日军所进行的一系列战斗。主要作战形式为,以航空母舰编队为核心争夺制海权和制空权的海空战斗、登陆和抗登陆的岛屿争夺战。主要战役有珊瑚海海战、中途岛海战、瓜达尔卡纳尔岛争夺战、所罗门群岛海战、巴布亚半岛战役、马绍尔群岛战役、马里亚纳群岛战役、莱特湾海战、菲律宾战役(1941—1942和 1944—1945)、硫黄岛战役、冲绳岛战役等。中途岛海战(一说瓜达尔卡纳尔岛争夺战)为此战场的转折点。
太平洋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太平洋和东南亚地区同盟国反对军国主义日本侵略的战争。日本为独霸亚洲、太平洋地区,决定趁欧战正酣之机南进,攫取东南亚资源和鲸吞美、英、荷在太平洋上的属地,于 1941年 12月 7日(当地时间)发动*夏威夷作成,偷袭瓦胡岛上珍珠港美军基地,重创美国太平洋舰队主力。次日美英对日宣战,11日德意对美正式宣战。中国也向德意日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进一步扩大。太平洋战争大致可分为 3个阶段:(1)日军进攻阶段(1941年 12月—1942年 5月)。日军在偷袭珍珠港的同时,袭击菲律宾和登陆马来亚,调用陆军 11个师,舰艇 205艘,飞机 700余架,共约 40万人,在半年内迅速占领香港、马来亚、新加坡、荷属东印度(今印度尼西亚)、缅甸大部分、菲律宾、新几内亚、新不列颠岛、新爱尔兰岛和所罗门群岛等地,越南和泰国也相继被日本控制。日军占地达380万平方公里。美英遭受严重损失,面对德意日两面作战形势,执行“先欧后亚”战略,在太平洋地区处于守势。中国人民抗击日本陆军主力,支援了盟军和亚太地区人民的抗日斗争。(2)双方相持阶段(1942年 5月—1943年 2月).1942年 3—4月,美军分设由麦克阿瑟指挥的西南太平洋战区和由尼米兹指挥的太平洋战区,加强协作,提高防御能力。4月,美空军首次袭击东京。5月美军在*珊瑚海海战中首挫日本海军。6月,日军虽攻占阿留申群岛中的两个岛屿。但在”中途岛海战中损失 4艘重型航空母舰和大批飞机,此役后被迫转入守势。1942年 8月起,双方在所罗门群岛展开激烈海战和岛屿争夺战;同时美军攻击瓜达尔卡纳尔岛,经 6个月的作战,迫使日军撤离该岛。日军占领地区的人民则逐渐开展反日武装斗争,马来亚人民抗日军和菲律宾人民抗日军活跃各地,动摇了日本的统治,为盟军反攻创造了条件。
(3)盟军反攻和战争结束阶段(1943年 2月—1945年 9月)。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后,盟军在所罗门群岛、新不列颠岛和新爱尔兰岛逐渐转入反攻,与日军逐岛争夺,缓慢推进,同时在北太平洋收复阿留申群岛中的失地,在缅甸境内则成功地阻遏了日军的攻势。自 1943年底起,盟军改用*蛙跳战术,挟海空优势开始大举反攻。麦克阿瑟一路自新几内亚北上,尼米兹一路则自中太平洋西进,夹击菲律宾。1944年 6月,在马里亚纳群岛海战中,日本海空军再受重创,此后美军相继攻占塞班岛、提尼安岛、关岛和帛琉群岛,控制了整个西加罗林群岛。10月,在*莱特湾海战中,歼灭日本联合舰队主力,并在莱特岛登陆后,开始*菲律宾战役,于 1945年 2月占领马尼拉。日军力图顽抗,制订《本土决战计划》,并于 3月占领整个印支半岛。盟军对日本进行海空封锁和战略轰炸,逐步进逼日本本土,2—3月进行*琉黄岛战役;4—6月进行*冲绳岛战役,全歼日本守军,打开通向日本本土的门户。缅甸境内盟军亦进行反攻,于 5月解放仰光。5月 8日纳粹德国投降,日本完全孤立。8月 6日和 9日,美国先后在广岛和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8月 8日,苏联对日宣战,出兵中国东北、朝鲜北部和千岛群岛,全歼日本关东军。中国人民也发起全面反攻。8月 15日,日本天皇颁发停战诏书。印度尼西亚宣布独立。越南爆发八月革命。9月 2日,在东京湾的*密苏里号战列舰上,日本向美、英、中、苏等国签署无条件投降书。太平洋战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至此结束。
太平洋舰队苏联海军战略战役联合编队。1935年由远东海军改编组建。1938年其所属航空兵曾参加张鼓峰地区的战斗。苏德战争期间在远东对日本进行警戒,并先后抽调近 15万官兵赴西线对德作战。1945年开始加强,至 8月拥有巡洋舰 2艘、驱逐领舰 1艘、驱逐舰 12艘、潜挺 78艘、护卫舰19艘、布雷舰 10艘、扫雷舰 52艘、鱼雷挺和猎潜艇 253艘、飞机 1618(一说 1549)架。参加过*远东战役。1939—1947年司令为*尤马舍夫。太平洋中立计划(PacificOeeanNeutralizationPlan)1936年 11月 6日美国总统罗斯福在内阁会议上提出的一个设想。为维持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现状,建议在未来有关太平洋问题的会议上由美国倡导实行裁军,除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和新加坡外,可包括太平洋地区的几乎所有国家,甚至将美属萨摩亚群岛和阿拉斯加也包括在内。1937年随着国际局势日趋紧张,美国国务院认为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实行中立计划毫无希望,罗斯福遂放弃这一计划。
太平洋第一战略(Pacific-firstStrategy)大战中美国军方的一种首先集中力量进攻日本的军事战略。1941年 12月*珍珠港事变后,日本在太平洋地区的进攻频频得手,严重威胁美国在这一地区的利益和防务。1942年 3月,在参谋长联席会议紧急战略研讨会上,以 *金为首的海军领导人提出修正*先欧后亚战略,要求立即向日本实施反攻,遏止其继续南下进占澳大利亚的势头。由于与陆军及陆军航空兵的意见相左,最终达成妥协,只将仅够保障澳大利亚和夏威夷的有限兵力派往太平洋战区,海军只能依靠海军陆战队与陆军两栖作战部队在太平洋地区发动有限的攻势。但若干海军领导人和麦克阿瑟等陆军将领,以及澳大利亚等盟国政府仍继续坚持此战略。随着战局的发展,美国军方领导亦常将一部分人力、物力投入太平洋战区作战,而且还以此作为要挟英、苏的一个砝码,但从总体上一直坚持先欧后亚战略。太平洋作战委员会(PaceficWarCouncil)英、美战时先后成立的专门委员会。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根据澳大利亚的提议,英国为协调其与澳大利亚、新西兰、荷兰等国政府的行动,共同对日作战,于 1942年 2月 10日在伦敦成立,由丘吉尔任主席。荷兰首相*格布兰迪、荷兰代表范维杜纳( MichielsvanVerduynen, 1885 —1952)、澳大利亚代表佩奇( EarleChristmasGraftonPage, 1880 — 1961)、新西兰代表乔丹(Wil1iamJosephJordan)和代表印、缅的*艾默里出席会议。2月 24日,中国接受邀请成为该委员会成员,并任命驻英大使顾维钧为全权代表。同年 3月 9日,罗斯福致函丘吉尔,强调“美国将承担起在太平洋地区的全部作战责任”。4月 1日在华盛顿成立以罗斯福为主席的第二个太平洋作战委员会,由中、英、荷、澳、新、加拿大以及菲律宾和印度等派代表组成。宣告将同“伦敦的类似机构”保持密切联系。名义上负责审查太平洋地区对日作战的基本方针政策,但美、英两国都不准备赋予其真正的权力,实际来发挥作用。伦敦的委员会在 1943年便默默无闻地结束了它的使命。华盛顿的委员会一直维持到日本投降。
太平洋美军总司令部( GeneraIHeadquartersUni-tedStatesArmyForces,Pacific,缩写 GHQAFPAC)1945年美国在*太平洋战场的陆军最高指挥机构。1945年吐月,*太平洋战场的美军进行整编,所有地面部队划归*麦克阿瑟指挥而建立,司令部设马尼拉,负责对日本本土的地面进攻。辖第六、第八、第十集团军计 19个步兵师,1个骑兵师和 1个空降师,以及远东空军的 3个航空队。1945年 9月日本投降后,司令部迁至东京,与太平洋盟军最高统帅部(SCAP)合而为一,负责对日军事占领。1946年 1月 1日披远东美军司令部取代。
太行、太岳一九四二年反扫荡八路军在山西省太行、太岳地区反击日伪军“扫荡”的战役。1942年 2月 3日,日军调集近 2万人,采用“捕捉奇袭,铁壁合围,纵横扫荡,辗转清剿,反转电击,夜行晓袭”等战术,同时“扫荡”太行、太岳抗日根据地。八路军总部及第一二九师除留部分兵力坚持内线外,以主力转移外线作战,迫敌回援。至 3月 2日,歼敌 3000余人,粉碎了日军的“扫荡”。5月 14日起,日军再次调集 4万余人,分路扑向太行、太岳地区,八路军再接再励,奋战 38天,歼敌 3000亲人,粉碎了日军的“扫荡”。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牺牲。10月 20日起,日军又出动 1.6万人三度”扫荡”两区,八路军坚持内外线结合,至 11月 18日毙伤俘日伪军2800余人,粉碎了日军的“扫荡”。
太岳一九四三年秋季反扫荡太岳抗日根据地军民反击日伪军“扫荡”的战役。1943年 10月 1日,日军为巩固华北占领区以抽调兵力增援太平洋战场,出动第三十七、第六十二和第六十九师团各一部及伪军共 2万余人,实行“铁滚式”多梯队反复“清剿”新战术,“扫荡”山西省沁源、平遥、长子、安泽地区的抗日根据地。八路军太岳军区部队抓住敌兵力不足、顾此失彼的弱点,实行内外线结合作战。10月 24日首先进行*韩略村伏击战。接着插入敌后,迫使日军抽兵回援。至 11月 22日,歼敌 3500人,粉碎了日军的“扫荡”。
太行山区一九三九年夏季反扫荡*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军民反击日伪军“扫荡”的战役。1939年 7月 3日起,日军调集 5万余人,从同蒲、正太、平汉、道清各铁路线向山西省东南部太行山地区进行大“扫荡”。八路军第一二九师和晋冀豫军区部队避敌锋芒,以游击战疲惫削弱敌人,主力适当集中伺机歼敌。先后在榆社以西云簇镇、辽县以西石匣村、涉县以西河南店予敌以重创。至 8月下旬,共进行大小战斗 70余次,歼敌 200Q余人,收复榆社、武乡、沁源、高平等县城,粉碎了日军摧毁根据地的企图。
犬养毅(1855—1932)日本首相(1931—1932)。庆应义塾肄业。早年参加自由民权运动。1890年起连续 19次当选众议院议员。1898年任大限内阁的文部大臣。先后两次发起护宪运动。1929年 10月田中义一死后继任政友会总裁。1931年 12月组阁,对内推行所谓“积极通货膨胀”政策,禁止黄金出口,废除盒本位制;对外推行侵华政策,发动一·二八事变,炮制“满洲国”,后迫于国际舆论的压力未予承认,引起军部和右翼势力的不满。1932年五·一五事件时被杀。
尤马舍夫(иBaHCTeапHoBичЮMaшeB,1895—1972)苏联海军将领。1912年入沙俄海军。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在波罗的海服役。1918年参加俄共(布)党。翌年加入红军。参加过国内战争。1932年毕业于海军学院指挥员战术训练班。1937年任黑悔舰队参谋长。翌年升任司令。1939年 3月起任大平洋舰队司令(至 1947年 1月)。1943年获海军上将衔。1945年对日宣战后,指挥所部配合陆军作战,参加实施清津战役、南萨哈林岛(南库页岛)战役和千岛群岛登陆战役。战后曾任海军总司令、海军部长和海军学院院长等职。1957年退役。著有《太平洋舰队为祖国而战》。
友板式步枪日本步兵主要制式武器。1897年模仿德国毛瑟枪设计,由友坂兵工厂制造。枪长 1.2米,重 3.9公斤,口径 6.5毫米,弹仓可装弹5发。1905年其改进型为三八式步枪和马枪,在中日战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广泛使用。为适应不同的战术需要,1911年制成*四四式马枪,1937年制成*九七式狙击步枪,1939年制成*九九式步枪。
厄克特(RobertUrquhart,1901—)英国将领。1942—1943年服役于第五十一山地师,在北非和意大利作战。返国后任第十三军准将参谋。1944年9月率英国第一空降师突袭德军后方的阿纳姆城,被德军包围,苦战 9昼夜,1万人只有四分之一撤回,本人幸得生还。1945年 5月再率英、挪空降部队着陆奥斯陆获得成功。
厄尔巴岛战役*战斗法国军队解放厄尔巴(Elba)岛的战役。1943年科西嘉岛解放后,*法兰西民族解放委员会即准备攻占厄尔巴岛。1944年夏,盟军最高指挥部最终同意由*培西尼指挥的法军担负进攻任务。6月 16日深夜法军突击队首先登陆。次日凌晨,主力约 1.2万余人相继投入战斗,迅速攻占德军司令部所在地拿破仑城。守敌 3000亲人大部被俘。19日全岛解放。
厄尔利康式高炮(Oerlikon)英美海军舰挺用自动速射高炮。原由瑞士厄尔利康—比勒公司制造,故名。口径 20毫米,射速每分钟 600发。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英国订购 1500门。1940年法国败降前转由英国生产。1942年美国海军也采用。战时广泛用于舰艇防御低空攻击。
扎多夫(AлeкceйCemёHoвичжадов,1901—1977)苏联将领。1919年参军,参加国内战争。1921年加入俄共(布)党。1934年毕业于伏龙芝军事学院。1940年任骑兵师长。苏德战争初期任空降第四军军长(少将衔),后为第三集团军参谋长,参加莫斯科会战。1942年起任第六十六集团军(1943年 4月起改称近卫第五集团军)司令,指挥所部参加斯大林格勒、别尔哥罗德-哈尔科夫、利沃夫-桑多梅日、维斯瓦河-奥得河、柏林和布拉格等战役。1944年晋升上将。战后历任伏龙芝军事学院院长、陆军副总司令和第一副总司令、国防部第一副总监察长等职。1955年获大将衔。
扎哈罗夫①格奥尔吉·费多罗维奇·扎哈罗夫(ге-оргий-фёдорович3ахаров,1897—1957)。苏联将领。1915年应征入沙俄军队。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升至少尉。1919年加入俄共(布)党和红军。参加国内战争。1933和 1939年先后毕业于伏龙芝军事学院和总参军事学院。后任乌拉尔军区参谋长。苏德战争开始时为少将,任集团军、方面军的参谋长。1941年 10月任布良斯克方面军司令、12月调任西方方面军副司令,参加莫斯科战役。1942年 5月调往南线,历任集团军司令、方面军副司令,参加斯大林格勒、顿巴斯(1943年)、梅利托波尔、克里米亚(1944年)等战役。1944年 6月起任白俄罗斯第二方面军司令,在白俄罗斯战役中立功,晋升大将。同年 11月起历任近卫第四集团军司令和乌克兰第四方面军副司令,参加解放布达佩斯等战役。战后曾任军区司令、高级步兵学校校长和陆军军训总部副部长等职。②马特维·瓦西里那维奇·扎哈罗夫(МатвейВасильевичЗахаров,1898—1972)。苏联将领。1917年加入俄共(布)党和赤卫军,参加十月革命。翌年加入红军,参加过国内战争。先后毕业于伏龙芝军事学院供给系(1928年)、战役系(1933年)和总参军事学院(1937年)。苏德战争前曾任敖德萨军区参谋长。战争开始时为少将。历任第九集团军参谋长、苏军总后勤部副部长,加里宁、预备队、草原和乌克兰第二方面军参谋长等。参与制定、准备和实施别尔哥罗德-哈尔科夫、基洛夫格勒、科尔逊-舍甫琴柯斯基、乌曼-博托沙尼、雅西-基什尼奥夫、布达佩斯、维也纳、布拉格等战役。1945年晋升大将。同年 6—10月任外贝加尔方面军参谋长,参加准备和实施*兴安岭-奉天战役。战后曾任总参军事学院院长、军区司令、驻德苏军总司令、国防部第一副部长兼总参谋长等职。1959年获苏联元帅衔。著有《苏联武装力量五十年》、《结局》、《乌克兰第二、三方面军解放东南欧和中欧》、《论指挥军队的科学方法》以及《布达佩斯-维也纳-布拉格》(与人合著)等。
扎沃龙科夫(СемёнФёдоровичЖавороич,1899—1967)苏联空军将领。1917年加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翌年参军。参加过国内战争。1933和 1936年先后毕业于卡恰军事航空学校和前科夫斯基空军学院战役系。1937年任重型轰炸航空兵第五军军长,翌年调任太平洋舰队航空兵司令。1939年 7月升任海军航空兵司令。苏德战争开始时为空军中将。指挥所部参加悔上和滨海诸方向的作战。1941年曾多次组织空袭柏林的军事工业设施。1944年获空军元帅衔。1945年 2月曾负责安排雅尔塔会议的各国代表团飞在苏联的工作。战后任民航总局副局长和局长等职。1959年退役。
扎斯洛诺夫(КонстантинСергеRRевичЗаслонов,1909—1942)苏联奥尔沙(Opша)游击部队司令(1942年)。战前为奥尔沙铁道机务段段长。苏德战争初期撤退到莫斯科。1941年 10月志愿率一批铁道员工赴敌后。在奥尔沙敌占区铁道部门以合法身份从事地下斗争。率领地下小姐,3个月内炸毁机车 93台、倾覆列车约 100列。1942年撤出后组建游击队,化名“科斯佳大叔”(дядяКостя),在维帖布斯克、奥尔沙、斯摩棱斯克地域,袭击德军和破坏交通线。1942年加入联共(布)党。同年 11月 14日作战时牺牲。翌年追授苏联英雄称号。
扎拉号巡洋舰(Zara)意大利重巡洋舰。1931—1932年间正式服役。排水量 1万吨,航速 32节。配备 203毫米火炮 8门。意大利参战后,为第一巡洋舰队旗舰,1940年 7月和 8月曾在地中海上两次出击,均未获战果。*塔兰托袭击战后,转泊于那不勒斯。1941年 3月参加*马塔潘角海战,被英舰击沉。属同级的姊妹舰阜姆(Fiume)号、波拉(роιа)号亦同时被击沉。
扎波罗热战役苏德战争中期苏军发动的进攻战役,“第聂伯河会战的组成部分。1943年 10月 10—14日,由*西南方面军实施。经 4天战斗,苏军突破德军防御,解放第聂伯河左岸的扎波罗热市(Запорожье),并夺取了正面 40公里、纵深 20公里的登陆场,对南方方面军的作战起了配合作用。
扎赫瓦塔耶夫(НиканорДмитриевичЗахваiтаiев,1898—1963)苏联将领。1916年应征入沙俄军队。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升至中尉。1918年加入红军。1920年炮兵学校毕业后,参加国内战争。1925年加入俄共(布)党。1935年毕业于伏龙芝军事学院。1939年在总参军事学院毕业后留院任教。苏德战争开始时为上校。历任西南方面军作战部副部长、突击第一集团军参谋长、近卫步兵第一军军长和突击第一、近工第四集团军司令,先后在西南、西方和西北等方向作战,并参加解放匈牙利和奥地利的战斗。1945年调任第三十五集团军司令,参加远东战役。同年 9月晋升上将。战后曾任副总参谋长和匈牙利人民军息军事顾问等职。1960年退役。
车桥战役1944年新四军在江苏省淮安县对日伪军的一次进攻作战。是年春,新四军第一师组成 3个纵队,采用“攻点打援”的战术,发动夺取车桥地区的攻势。3月 5日深夜,先以一个纵队攻击苏北淮安、宝应以东的车桥镇。接着以两个纵队在韩家庄、卢家滩设伏,阻击增援的日伪军。至 3月13日,共歼日军 465人,伪军 483人,攻克车桥镇及敌据点 12处,收复淮安、宝应以东地区,沟通了苏中与苏北、淮南、淮北各抗日根据地的联系。
戈林(1893—1946)纳粹德国第二号魁首。少年时就读于士官学校。1912年入陆军服役。1914年转入空军。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曾任里希特霍芬飞行中队队长。战后一度在丹麦和瑞典的民航公司任职。1921年入慕尼黑大学,缩识希持勒。次年加入纳粹党,并负责整编和领导冲锋队。1923年参加啤酒店暴动,失败后逃亡国外。1927年返德。翌年当选为国会纳粹党者员。1932年成为国会议长。其间,奔走于名门望族,联络金融、工商和军政要人,参与各种幕后政治交易,对希特勒 1933年上台起了重大作用。纳粹党掌权后,先后担任和兼任普鲁士邦内政部长、德国不管部长、航空总监、航空部长、空军司令、经济部长、*四年计划全权总办等要职。参与制造*国会纵火案,组建秘密警察(*盖世太保),设立第一批集中营,参与策划和进行迫害犹太人,协助希特勒实行法西斯恐怖统治。主持建立纳粹德国空军,插手并从 1936年起总揽经济战备工作,参与策划和实施吞并奥地利、侵占捷克斯洛伐克和进攻波兰。利用职权搜刮财富,中饱私囊,开办*赫尔曼·戈林国家工厂,成戈林为暴富的新贵;并在纳粹政权内部互相倾轧,排除异已,实现个人野心。1939年 9月被希特勒宣布为元首继承人。次年晋封为唯一的“帝国元帅”。战争期间,指挥空军,进行闪击战,汪轰滥炸欧洲各国;策划和组织对被占领国家及地区的大规模掠夺,强征各国人民到德国充当劳工,并设立专门掠夺苏联的“东方经济参谋部”,进行残暴的抢掠;大肆迫害犹太人,指示海德里希制订灭绝犹太人的计划(*最后解决),造成犹太隔离区和集中营的大屠杀。纳粹德国覆亡前夕,逃离柏林,企图以“法定继承人”身分取得元首职权,被希特勒于 1945年 4月 29日电令罢黜一切职务和逮捕。战后在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受审,以破坏和平罪、战争罪、违反人道罪和共同策划或密谋上述罪行而判处绞刑。1946年 10月 15日,在临刑前于狱中服毒自杀。
戈特(WilliamHenryEwartGott,1897—1942)英国将领。桑德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毕业。1915年入皇家近卫军服役,后在北非沙漠地区战斗中骁勇善战得名“惩罚者”。1939年起先后任英国第八集团军的第七坦克师和第十三军指挥官,1942年 8月 6日被任命为第八集团军司令,次日从驻地飞赴开罗途中因座枫被击落而殉职。领中将衔。
戈尔特(JohnStandishSurteesPrendergastVere-ker,Gort,1886 —1946)英国将领。毕业于哈罗公学和桑德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服役于近卫步兵第一团,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后曾在坎伯利参谋学院学习、任教,后任院长。1937—1939年任帝国总参谋长。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任*英国远征军总司令赴法国和比利时作战。1940年 5月自敦刻尔克撤回英国后改任国民自卫军总监。此后历任直布罗陀总督(1941—1942)、马耳他总督(1942—1944)和巴勒斯坦和外约旦高级专员(1944—1945)。1943年晋升元帅,1945年受封贵族称号。
戈台勒(CarIFriedrichGoerdeler,1884—1945)德国反纳粹密谋活动领导人之一。早年攻读法学。政治上倾向保皇主义,主张恢复霍亨索伦王朝的君主政体。1930年任菜比锡市长,不久兼任德国物价管制局局长。1936年 11月,因反对纳粹政权的排犹运动和战争政策而辞职。此后,在军、政界上层进行反纳粹的密谋活动。并同西方人士秘密接触,多次策划暗杀希特勒,以图实现制止战争或同西方媾和。1944年,在*七·二○事件中,被内定为新政府总理。政变失败后潜逃,不久被捕,翌年 2月被杀。
戈姆利(RobertLeeGhormley,1889—1958)美国海军将领。1906年美国海军学院毕业。曾在舰队服役。1938—1940年任职于海军作战部,先后任作战处长、副部长等职。1940—1942年任派驻伦敦的海军特别观察员,在现场观察*不列颠之战,提供了英国的实力和作战前景的情报。1941年 1月参加华盛顿美英参谋会议。同年晋升海军中将。1942年任南太平洋部队和地区司令。由于在*瓜达尔卡纳尔岛争夺战中指挥不力,同年 10月被解职。战后曾任驻德美国海军司令,1946年退役。
戈培尔(PauIJosephGoebbels,1897—1945)德国国民教育和宣传部长(1933—1945)。幼年患小儿麻痹症,成为瘸子。早年在波恩、慕尼黑等大学攻读哲学、德国文学和历史。1921年在海德尔堡大学获博士学位。1922年加入纳粹党。能言善辩。开始时属纳粹党北方激进派。1926年,在南德的班贝格会议后,倒向希特勒,地位迅速上升,任纳粹党柏林地区领袖。7年创办《进攻报》。翌年任纳粹党宣传部长。信奉“政治就是赌博”的反动信条,强戈培尔调谎言多次重复就能令人置信,注重宣传的实际效果,创造一套蛊惑和煽动群众的手段。积极传播纳粹思想,神化*元首,为希特勒上台大造舆论。1933年纳粹党掌权后,出任国民教育和宣传部长。推行法西斯文化专制主义政策,颁布一系列文化管制法令,建立*德国文化总会,自任主席,统制知识界和全国文化宣传机构。参与策划*国会纵火案,掀起反共浪潮,发动“焚书”运动,主持排犹活动,煽起疯狂的民族沙文主义情绪,为德国的扩张侵略服务。战争初期,利用德军”闪击战一时得逞,大肆宣扬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德军在斯大林格勒和北非连遭失败后,又向德国青少年灌输“献身”精神,并散播德国将用秘密武器反败为胜的幻想。1944年”七·二○事件发生后,积极参与镇压和屠杀活动。同年 8月出任“总体战动员委员会”主任。1945年 1月又任柏林城防司令。实施”焦土政策”,负隅顽抗。同年 5月 1日,在纳粹德国崩溃时,先毒死其 6个孩子,然后同妻子一起自杀。有《戈培尔日记》。
戈尔多夫(ВасилдийНиколаевич,гордов,1896—1951)苏联将领。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应征入沙俄军队。1918年加入俄共(布)党和红军。参加过国内战争。1925—1926年曾任蒙古人民军教官。1932年毕业于伏龙芝军事学院。后历任步兵师师长,加里宁和伏尔加河沿岸军区参谋长。苏德战争初期先后任第二十一集团军参谋长和司令(少将衔),在西方和西南方向作战。1942年夏任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司令。同年 10月调任第三十三集团军司令。参加勒热夫-维亚济马、斯摩棱斯克等战役。年晋升上将。翌年 4月出任近卫第三集团军司令。参加解放乌克兰和波兰的作战。1945年参加柏林和布拉格战役,并为首任布拉格卫戍司令。战后任军区司令。
戈利科夫(ФилипивановичГоликов,1900 —1980)苏联将领。1918年参军和加入俄共(布)党。参加过国内战争。1933年毕业于伏龙芝军事学院(函授)。历任步兵团长和师长、机械化旅长和军长、文尼察集团军级集群司令。1939年指挥第六集团军参加进军西乌克兰。1940年 7月出任副总参谋长兼情报总部部长(中将衔)。苏德战争爆发后,曾率领军事代表团赴英、美进行关于援苏军用物资的谈判。1941年 10月任第十集团军司令,参加莫斯科会战。1942年 4月起先后任布良斯克、沃罗涅日等方面军司令和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副司令。参加斯大林格勒会战。1943年晋升上将。同年 4月任副国防人民委员(主管干部工作)。1944年 10月起兼任遣返苏联公民事务特派员。战后历任独立机械化集团军司令、装甲兵学院院长、陆海军总政治部主任等职。1961年获苏联元帅衔。著有《在莫斯科会战中(一位指挥员的札记)》、《进攻中的第十集团军》。
戈沃罗夫(Леонид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Говров,1897—1955)苏联将领。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应征入沙俄军队。1918年退役。1920年加入红军,参加国内战争。1933和 1938年先后毕业于伏龙芝军事学院和总参军事学院。参加过苏芬战争。1941年任捷尔任斯基炮兵学院院长(炮兵少将衔)。苏德战争前期历任西方方面军炮兵主任和第五集团军司令,参加莫斯科会战。1942年 6月起任列宁格勒方面军司令。在*列宁格勒保卫战中,实施一系列反击,消耗敌军并最终突破封锁。1944年成功指挥了维堡和塔林等战役。同年获苏联元帅衔。战后曾任国防部副部长、国土防空军总司令等职。著有《在列宁格勒保卫战中》。
戈洛夫科(АрсенийГригоръевичГоловко,1906—1962)苏联海军将领。1925年参军。1927年加入联共(布)党。1928年毕业于伏龙芝海军学校。先后在黑海、波罗的悔和太平洋等舰队服役。1937—1938年参加西班牙内战。1938年在海军学院毕业后调往北方舰队。0年起出任北方舰队司令(至 1946年)。苏德战争期间,参与保卫摩尔曼斯克和巴伦支海沿岸地区,组织保卫海上交通线和破坏敌人运输,在 *佩特萨莫-希尔克内斯战役中实施海军陆战队登陆,并支援解放北极地区与挪威北部的作战。1944年获海军上将衔。战后曾任海军总参谋长、第一副总司令等职。著有《最初的日子》、《与舰队同在》。
戈留诺夫①谢尔盖,孔德拉季耶维奇·戈留诺夫(СергейКондратьвичГорюнов,1899—1967)。苏联空军将领。1918年参军。1920年加入俄共(布)党,参加国内战争。1924和 1932年先后毕业于鲍格索格列布斯克第二军事航空学校和空军学院指挥系。参加过苏芬战争。1940年任加里宁军区空军主任。翌年 1月任哈尔科失军区空军主任。苏德战争初期,历任第十八集团军和北高加索军区空军司令,在南方作战。1942年 6月起任空军第五集团军司令。率部参加外高加索、北高加索、草原方面军及乌克兰第二方面军等实施的诸战役。1944年获空军上将衔。战后在空军中任职。1956年退役。②彼得·马克西莫维奇·戈留诺夫(ПHётрМаксимовичГорюнв,1902—1943)。苏联枪械设计师。早年当钳工。国内战争时期参军。1923年复员。1930年起在*杰格佳廖夫领导下,参加改进*杰格佳廖夫式轻机枪。1940年开始设计空气冷却轻便重机枪。经调整、加工和全面试验后,于 1943年 5月装备部队,被命名为“戈留诺夫式重机枪”。
戈尔什科夫(СоргеeйГериевичГоршков,1910—)苏联海军将领。1927年参加海军。1931年毕业于伏龙芝海军学校。历任驱逐舰长相支队长。苏德战争初期在黑海作战,参加敖德萨防御战。1941年10月出任亚速海区舰队司令(海军少将衔)。参加过刻赤-费奥多西亚登陆和新罗西斯克战役。1942年加入联共(布)党,11月代理第四十七集团军司令,参加保卫高加索的作战。1943年 3月复任亚速海区舰队司令。参加过刻赤-埃利季根登陆战役。1944年 4月起任多淄河区舰队司令,后参加雅西-基什尼奥夫、布达佩斯等战役。战后曾任黑海舰队司令(海军中将衔)、国防部副部长兼海军总司令。1967年获海军元帅衔。著有《国家的海上威力》。
戈尔巴托夫(АлександрБасильевичГоАбатов,1891—1973)苏联将领。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在沙俄军队服役。1917年二月革命后,曾任团和师的士兵苏维埃委员。1919年加入俄共(布)党和红军。参加过国内战争。1926年毕业于骑兵指挥训练班。后历任骑兵旅长和师长。苏德战争初期任步兵军副军长和师长,在乌克兰地区作战。1942—1943年先舌任西南方面军和斯大林格勒方面军骑兵监、第二十四集团军副司令和近卫步兵第二十军军长。1943年 6月起任第三集团军司令。率部参加奥廖尔、布良斯克、戈梅利-列奇察、白俄罗斯、东普鲁士和柏林等战役。1944年晋升上将。战后曾任柏林城防司令(1945年)和空降兵司令、军区司令等职。1955年获大将衔。著有《时代与战争》。
戈洛瓦诺夫(АлександрЕвгеньевичГолованов,1904—1975)苏联空军将领。1919年参军,参加国内战争。1929年加入联共(布)党。1932年在中央流体动力研究所飞行学校毕业后,人民航总局工作。1938年任民航机长。参加过诺门坎地区的作战和苏芬战争,苏德战争开始时为中校。先后任远程轰炸机航空兵第二十二团团长和第八十一师师长,率部对柏林、哥尼斯堡、但泽、普洛耶什蒂(Ploesti)等实施轰炸。1942年 2月任远程航空兵(1944年 12月改编为空军第十八集团军)司令。在东普鲁士、维也纳和柏林等战役中,对敌深远后方实施轰炸。1944年获空军主帅街。战后沃远程航空兵司令。1953年退役,著有《远程轰炸航空兵》。
戈罗多克战役苏德战争中期苏军发动的进攻战役。1943年 12月 13—31日,由*波罗的海沿岸第一方面军实施。*涅韦尔战役后,德军退守防御枢纽戈罗多克(го-родрок)。苏军为清除该突出部,用 2个集团军作相向突击,12月 24日攻占戈罗多克,至 31日推进约 69公里,重创德军 6个步兵师、1个坦克师。
戈德斯堡会谈英国首相张伯伦为解决捷克斯洛伐克苏台德区问题同希特勒的第二次会谈。1938年*贝希特斯加登会谈后,英法对捷克斯洛伐克政府施加压力,迫使捷于 9月 21日接受割让苏台德区的要求。张伯伦立即于9月 22日飞赴德国的戈德斯堡(Godesborg)会晤希特勒。会谈期间,希特勒不仅要捷于 9月 26—28日全部交出苏台德区,还力图迫使捷满足波兰和匈牙利提出的领土要求,一再以战争相威胁。张伯伦哀求希特勒接受原方案,其他以后再商量。希待勒一口拒绝,仅答应将占领苏台德区的时间宽限到 10月 1日。希特勒的无理要求激起捷人民义愤,捷政府于 9月 23日宣布总动员。9月 25日,苏、法相继表示履行《苏捷条约》和《法捷条约》援捷。英国也被迫表示支持。法、芙分别宣布局部动员。但英、法此举仅为对希特勒施加一点压力,以便达成妥协:同时也是为应付舆论。张伯伦宣称为了避免战争,准备第三次去会见希特勒。随后就举行了*慕尼黑会议。
戈留诺夫式重机枪即“CK-43式重机枪”。
戈梅利-列奇察战役苏德战争中期苏军发动的进攻战役,*第聂伯河会战的组成部分。1943年 11月 10—30日,由*白俄罗斯方面军实施。经 20天激战,苏军在 100公里宽的正面上突破索日河与第聂伯河河间地带德军的防御,向敌纵深推进 130公里,先后解放列奇察(речи-ца)和戈梅利(Гомель),形成了日洛宾(Жлбин)幻以南纵深 100公里的战略登陆场。
比万(AneurinBevan,1897—1960)英国工党活动家。早年当矿工,并加入工党。在 1926年大罢工中,是南威尔士矿工的发言人。1929年起当选下院工党议员。大战期间,是丘吉尔在议会中的反对派主要领袖。1945年 7月出任艾德礼内阁的卫生大臣。1951年 1月改任劳工大臣,不久辞职。此后,成为工党副领袖。
比内(ChriStianPineau,1904—)法国抵抗运动活动家。社会党人。早年从事工会运动。1940年法国败降后,在被占领区开展抵抗运动。出版地下刊物《解放报》,参与*解放北方的创建。1942年春曾赴伦敦和戴高乐会晤,1943年 2月又前往伦敦,磋商成立国内抵抗运动领导机构事宜。同年被捅,囚禁于德国集中营。战后获释,继续从政。
比昂科(DanteLivioBianco,1909—1953)意大利抵抗运动战士。早年在都灵大学求学时,参加反法西斯斗争。大战期间,曾参与创建行动党。1943年 7月墨索里尼下台后,于 9月组成“自由意大利”游击队,并与*正义和自由领导的游击队联合,在意大利北部开展反对德国占领军和*萨罗共和国的武装斗争。1944—1945年任皮埃蒙特民族解放委员会委员,为光复国土作出了贡献。战后为律师。
比昂基(MicheleBianchi,1883—1930)意大利国家法西斯党总书记(1921—1930)。早年加入意大利社会党,从事工会运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追随墨索里尼发起法西斯主义运动。1921年沃国家法西斯党第一任总书记,组织向罗马进军,成为法西斯四巨头之一。法西斯专政建立后,历任内务副大臣、公共建设副大臣和大臣,并任”法西斯大委员会委员。后病死。
比浩特①加斯东·亨利·比洛特(GastonHenrIBil-1otte,1875—1940)。法国将领。1896年毕业于圣西尔军校。1930年任驻印度支那法军司令。1937年任巴黎市军事长官。大战爆发后,调任东北方面军第一集团军司令。
0年 5月,率部进入比利时境内,奉命协调联军在比利时和荷兰的行动,未获成功,下令所部后撤。不久因车祸去世。②波埃尔·加斯东·比洛特(PiorreGastoiBillotte,1906—)。法国将领。加斯东·亨利·比洛持之子。1928年毕业于圣西尔军校。1940年 5月在前线指挥装甲部队作战,6月受伤被俘。翌年 1月自集中营脱逃至苏联,6月出汪自由法国驻苏军事代表。不久前往伦敦,任戴高乐领导的国防委员会秘书,与盟军司令部共同制订解放法国的军事计划。1944年 8月率装甲旅进入巴黎。9月 27日,出任第十步兵师师长。参加阿尔萨斯和孚日山区的战斗,1946年升为少将。
比基尼(CarloAlbertoBiggini,1902—1945)意大利国家法西斯党总监(1942—1943)、国民教育大臣(1943年)。学生时代参加法西斯青年运动,后辍学从军。曾追随*真蒂莱,支持《法西斯知识分子宣言》。1928年加入国家法西斯党。后为法学教授和比萨大学校长。1934年为议员。参加过侵略埃塞俄比亚的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志愿参加侵略希腊的战争。1942年任法西斯党总监。1943年 2月又出任国民教育大臣和法西斯大委员会委员。同年 7月 24日,在法西斯大委员会会议上公开支持墨索里尼。后潜往北方,任*萨罗共和国国民教育部长。后病死。
比塞隆(JeanBichelonne,1904—1914)法国合作主义分子。毕业于巴黎综合技术学校。初从事数学研究。1939年 9月任军备部长办公室主任。法国败降后,支持贝当,投靠纳粹德国。1942年 4月任工业生产国务秘书,11月又转任交通国务秘书。1943年 11月出任劳动国务秘书,驱使大批劳工前往德国服苦役。1944年法国解放时,逃亡德国的西格马林根(Sigmaringen)。同年 12月暴卒,一说为盖世太保所杀。
比德尔①弗朗西斯·比德尔(FrancisBiddle,1886—1968)。美国法官。1911年哈佛大学毕业。初任美国最高法院法官霍姆斯(OliverWendeIIHolmes,1841—1935)的秘书。后为律师。1934—1935年任全国劳工关系委员会主席。1940年任联邦政府司法部副部长,次年任部长(至 1945年)。曾反对实行对美籍日本人的压制政策。1945—1946年任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美国法官。后任海牙常设仲裁法庭法官等职。著有《民主思想与战争》等。②安东尼·约瑟夫·德雷克塞尔·比德尔(AnthonyJosephDrexeIBiddle,Jr.,1896—1961)。美国外交官。早年从军,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1935年入外交界,历仕驻挪威、波兰等国大使。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曾任驻法国*维希政府代办。后出任驻英国伦敦的欧洲七国(包括波兰、比利时、挪威、荷兰、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希腊)流亡政府大使,并负责与戴高乐及*法兰西民族解放委员会保持接触。1944年重返军界,任驻欧美军司令部和盟国远征军最高统帅部联络宫。战后曾任*李奇微的政治顾问和驻西班牙大使等职。
比阿战役美军攻占西南太平洋比阿岛的战役。比阿岛(Biak)位于新几内亚西部。日军第三十六师团下属比阿支队驻守。1944年 5月*沙米战役开始后,美军于 27日登陆该岛。日第二军于 6月 2日、8日、10日多次试图增援,均未成。6月 19日美军发动总攻。7月 1日日守军几被全歼,美军占领全岛。比留佐夫(СоргойСемёноиCчЪирюзоCв, 1904—1964)苏联将领。1922年参军。1926年加入联共(布)党。1937年伏龙芝军事学院毕业后,任步兵师参谋长、军区司令部作战部长。1939年任步兵师长。苏德战争开始时为少将,服役于西南方面军和布良斯克方面军。1942年任布良斯克方面军第四十八集团军参谋长。翌年 4月升任南方方面军(10月起改称乌克兰第四方面军)参谋长。参与组织和实施顿巴斯、梅利托波尔和克里米亚等战役。1944年 5月调任乌克兰第三方面军参谋长,晋升上将。负责制定并参与实施*雅西-基什尼奥夫战役。继而参加实施解放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和贝尔格莱德等战役。同年 10月,出仕第三十七集团军司令,并担任保加利亚军队总军事顾问。战后初期曾任南部军队集群副总司令兼盟国对保加利亚管制委员会副主席。1947年起历任军区司令、国防部副部长、国土防空军总司令、战略火箭军总司令、国防部第一副部长兼总参谋长等职。1955年获苏联元帅衔。死于空难。著有《火炮轰鸣的时候》、《严酷的年代(1941—1945)》等回忆录。
比弗布鲁克(WilliamMazweIIAitken,Beaverbro-ok,1879—1964)英国报业巨头。出生于加拿大,10年移居英国,不久当选为保守党的下院议员。1917年获男爵称号。先后任劳合。乔治内阁的兰开斯特公爵郡大臣和新闻大臣,二、三十年代以《每日快报》为主建立自己的报业王国,鼓吹帝国主义,支持绥靖政策。1940年 5月,由丘吉尔延揽入阁任飞机生产大臣,8月起成为*英国战时内阁成员。在保障*不列颠之战中第一线作战飞机的供应比弗布鲁克上颇有贡献。1941年 6月,改任军需大臣。1941和 1942年作为美国*《租借法案》的英方协调人曾率团先后出使苏联和美国。1942年 2月内阁改组,原拟任战时生产大臣,因同贝文和克里普斯分歧尖锐,退出内阁。1943年 9月至 1945年任掌玺大臣。著有《政治家与战争》(2卷)等。
比里·帕侬荣( PrldiPhanomyong, 1900 — 1983)又名銮巴立(LuangPradlt),亦称乃比里(NaIPridi)。*自由泰运动领导人之一。朱拉隆功大学毕业,曾留学法国。1928年创立民党。1932年参与发动六·二四政变,实行君主立宪制度。历任内政、外交、财政部部长。大战期间,反对亲日政策,于 1941年辞去财政部长职,转任摄政委员。1942年初在国内秘密组织自由泰运动,开展抗日运动。1944年曾发动政变,推翻銮披汉政权。战后于 1946年任总理。
比哈奇会议*南斯拉夫反法西斯人民解放大会第一次会议。1942年 11月 26日在比哈奇(Bihaě)召开。
会议有南斯拉夫各民族和各反法西斯组织的 54名代表参加,选举产生大会执行委员会作为中央政权机构,由伊凡,里巴尔任主席,下设内务、经济、文化、宣传等部门,发表声明谴责伪政权、流亡政府和*切特尼克,公布南斯拉夫人民解放运动的政纲。
比克瑙灭绝营纳粹德国灭绝营之一。1941年根据*希姆莱的指令建立,专门用于杀害苏联战俘。位于波兰奥斯威辛镇附近的比克瑙(Birkenau)树林里。拥有两座旧屋改造的毒气室,一次可用*齐克隆-B毒杀 250人,在地坑里用浸饱石蜡的破布焚尸,战俘到达后挑选体弱者立即处死,体壮者先从事苦役,至衰弱后处死。大战末期被苏军占领。
比睿号战列舰日本战列舰,原为横须贺海军工厂制造的 2.6万吨级战列巡洋舰,1915年下水。1923年曾根据华盛顿海军条约规定退役,编为教综舰。三十年代重新服役,经吴港海军工厂两次改装。1940年 1月第二次改装竣工。标准排水量 3.2万吨,最高航速 30.5节,装备 360毫米火炮 8门。1941年 12月作为支援部队参加袭击珍珠港的作战行动。1942年 2月参加攻击澳大利亚的达尔文港。后掩护日军登陆爪哇岛。同年 4月曾进入印度洋作战。6月参加中途岛海战,8月参加东所罗门群岛海战。10月参加圣克鲁斯群岛海战。同年 11月 12日(一说 13日),在*瓜岛海战中沉没。
比尔-哈凯姆之战*北非之战中自由法国部队与德、意军在利比亚沙漠的交战。比尔-哈凯姆(Bir-Hacheim)位于利比亚东北部,距海岸约 70余公里。1942年初*柯尼克率自由法国第一旅驻守此地。5月 27日起,该旅多次击退进犯的德、意军,曾击毁意军坦克 40余辆。后被德、意军以重兵于 6月 7日包围。6月 10日深夜该旅突围成功,虽蒙受近千人的伤亡,但掩护了英军主力的撤退,并极大地鼓舞了法国人民的抗战意志。
比尔特莫尔纲领1942年 5月美国犹太复国主义者大会通过的纲领,因在纽约市比尔特莫尔(Biltmore)旅馆起草得名。主要内容有:拒绝 1939年英国关于建立独立的巴勒斯坦计划,主张成立一个包括整个巴勒斯坦在内的犹太国和建立一支犹太军队;犹太移民不受限制,移民事务由犹太建国会实行管理等。不久,经设在耶路撒冷的巴勒斯坦犹太复国主义总理事会行动委员会批准,成为犹太复国主义者的正式纲领。
比利时抵抗运动大战期间比利时人民反抗纳粹德国占领的斗争。1940年 5月 28日国王*利奥波德三世宣布投降,比利时被德国占领,抵抗运动随之兴起。比利时流亡政府建立皇家民族运动秘密军等地下组织。1941年夏比利时共产党领导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比利时独立阵线在列日、布鲁塞尔等地建立,逐步开展武装斗争。1943年各地陆续建立爱国民警队,1944年初全国武装抵抗力量发展到 6万多人。游击队不断出击,并与毗邻的法国北部游击队建立广泛联系,共同打击德国占领军。1944年 6月盟军在诺曼底登陆后,各抵抗运动组织积极配合,支援盟军作战。独立阵线和皇家民族运动的武装力量和城市居民协同盟军作战,解放安特卫普等地,为盟军的胜利进击创造了条件。1944年 9月 3日,首都布鲁塞尔光复,全国遂即解放。
比利时独立阵线比利时反法西斯抵抗运动的统一战线组织。1941年夏由比利时共产党领导,在列日和布鲁塞尔建立。共产党、社会党、自由党、天主教党、无党派人士、教会团体等均参加.初期活动主要为出版地下刊物,号召人民进行抗德斗争;帮助犹太人和爱国志士躲避占领者的迫害。后发展为组织武装游击队,袭击交通运输线,掩护战俘逃亡,1943年底倡议建立游击队后备军——爱国民警队。1944年 6月盟军在诺曼底登陆后,建立解放委员会,配合盟军光复全境,为比利时的解放作出很大贡献。
比利时流亡政府大战期间比利时在国外建立的政府。1940年 5月 28日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三世宣布对德投降,为避难巴黎的皮埃罗政府所拒绝。5月 31日流亡法国的比利时议员在利摩日举行会议,通过支持皮埃罗政府的决议。1940年 6月 22日法国败降,8月 20日皮埃罗政府解散。10月皮埃罗等人经西班牙到达伦敦,重新组成流亡政府。继续代表比利时与英国合作反抗纳粹德国的侵略,并组织皇家民族运动秘密军等抵抗武装力量,在比境内进行武装斗争。1944年 9月布鲁塞尔光复后迁回比利时,不久改组成新政府。
比亚韦斯托克战役役苏德战争后期苏军发动的进攻战役,*白俄罗斯战役的组成部分。1944年 7月 5—27日,由*白俄罗斯第二方面军实施。该部苏军在追击明斯克溃敌时,强渡涅曼河、斯维斯洛奇(Свислочь)河,粉碎了德军开进中的预备队,攻占比亚韦斯托克(Biatystok)等重镇,解放了约 3万平方公里土地,前出至比亚韦斯托克以西地区,逼近东普鲁士边界,并开始解放波兰东北地区。
切希尔(LeonardCheshire,1917—)英国空军军官,皇家空军王牌飞行员,1939年 12月首次升空作战。1944年任第六一七中队队长。善于驾驶“蚊”式强击机进行低空攻击,在摧毁德国火箭和火箭发射场中战功卓著,获维多利亚十字章。1945年任职东南亚司令部和华盛顿联合参谋委员会,曾为长崎原子弹轰炸的英方观察员。
切鲁蒂(VittorioCerruti,1881—1961)意大利外交官。190丛年进入外交界。1919年参加巴黎和会。1921年起历任驻捷克斯洛伐克公使、驻中国公使、驻苏大使和驻巴西大使。1932年 10月起任驻德大使,执行墨索里尼的对外政策。希特勒在德国掌权后,他反对德国向多瑙河流域扩张和吞并奥地利的企图,与德国政府发生冲突。1935年夏,意大利发动侵略埃塞俄比亚战争前被召回国。不久调任驻法大使,1937年被解职。翌年退休。
切特尼克(четник)南斯拉夫保皇反共武装。1941年春德、意入侵南斯拉夫后,由 *米哈伊洛维奇在山区组建,原意为“志愿军”、“游击队”。建队初期得到英国和*南斯拉夫流亡政府的支持,一度参加反对占领军的斗争。后秘密勾结伪政权,投靠德、意侵略军,并大举进攻铁托领导的人民武装,肆意屠杀无辜平民,沦为反动武装,影响渐微。1944年英国停止对它的任何支持后,逃入山区顽抗。1945年春瓦解。
初列维钦科(ЯковTимофеевичЧеревиченко,1894—1976)苏联将领。1914年应征入沙俄军队,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1918年参加红军。翌年加入俄共(布)党。参加过国内战争。1924和 1935年先后毕业于列宁格勒高级骑兵学校和伏龙芝军事学院。历任骑兵第三十一师师长、第三军军长和骑兵集团军级集群司令。194Q年任敖德萨军区司令。1941年获上将衔。苏德战争前期,历任第九、第二十一、第五集团军司令,南方、布良斯克方面军司令和克里米亚、北高加索和西北方面军副司令等职,曾在南方、西方和西北方向作战。1944年 1月起,先后归大本营和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军事委员会调遣。1945年 4月出任步兵第七军军长。1950年退役。著有《马内奇河畔的激战》。
切尔姆诺灭绝营纳粹德国灭绝营之一。1941年建于波兰的切尔姆诺(ChelmnO),同年 12月启用。灭绝营长官为兰格(HerbertLange,1909—1945)。专用于屠杀波兰境内的犹太人。被处决者关押在附近扎瓦迪克(Za-wadki)村的大磨坊内,用卡车逐批运来处死,然后送进焚尸炉。计约有 34万人在此遭残杀。
切尔尼亚霍夫斯基(иванданиловнчЧерняховский,1906—1945)苏联将领。1924年参军。1928年加入联共(布)党。1928和 1936年先后毕业于基辅炮兵学校和红军机械化和摩托化学院。苏德战争初期任坦克第二十八狮师长(上校衔),在西北方向进行顽强的防御战。1942年先后升任坦克第十八军军长和第六十集团军司令。曾参加沃罗涅日一卡斯托尔诺耶、库尔斯克、第聂伯河、基辅(1943年)、日托米尔-别尔季切夫、罗夫诺-卢茨克、普罗斯库罗夫-切尔诺搬切尔尼亚霍夫斯基等战役。1944年晋升大将,出任白俄罗斯第三方面军司令。参加实施白俄罗斯战役和东普鲁士战役。两次获“苏联英雄”称号(1943和 1944年)。1945年 2月18日,因负重伤牺牲。
切尔尼戈夫-波尔增瓦进攻战役即*切尔尼戈夫-普里皮亚季河战役。苏军总参谋部 1987年审定,以此名列为苏联卫国战争中的 51个战略性战役之一。
切尔尼戈夫-普里皮亚季河战役苏德战争中期苏军发动的进攻战役,*第聂伯河会战的组成部分。1943年 8月 26日至 9月 30日,由*中央方面军实施。*库尔斯克会战后该部苏军即不停顿地向乌克兰境内突进,矛头指向德军中央集团军群与南方集团军群的接合部。9月 21日苏军解放切尔尼戈夫(Чернигов)并前出至第聂伯河。次日开始强渡,在第聂伯河、普里皮亚季(Припять)河和索日(Сож)河右岸夺取若干登陆场,向西推进约 300公里,形成有利作战态势。经苏军总参谋部 1987年审定,改称切尔尼戈夫-波尔塔瓦进攻战役,列为苏联卫国战争中的 51个战略性战役之一。
瓦伦(MartlaIValin,1898—?)法国空军将领。毕业于圣西尔军校。初在骑兵部队服役,后转入空军。大战爆发后,率空军分队进行侦察有功,曾得集团军司令部嘉奖。1940年任驻巴西军事代表团成员。法国败降后,即到伦敦参加抵抗运动。1941年任自由法国驻英空军司令,获空军准将衔,1944年任战斗法国空军参谋长。战后继续在军界服役。1947年任空军总监。1950年晋升空军上将。
瓦莱(GluseppeValle,1886—1975)意大利空军将领。先后任空军参谋长(193Q年)和空军副大臣(1933年)。深受空军制胜论的影响,强调空军的战略作用。指挥空军侵略埃塞俄比亚和武装干涉西班牙。1937年底,曾亲率空军对巴塞罗那实施狂轰滥炸,激起国际社会舆论的谴责。后又主张用自杀飞机对付地中海的英国舰队。夸大本国空军的战备状况,大战爆发后于1939年 10月被解职。
瓦加斯①热图利奥·瓦加斯(Get úlioVargas,1883—1954)。巴西政治家。1922年被选为议员,曾任州长、财政部长等职,受过法律和军事教育。1930年发动政变,取得政权。1937年曾在巴西推行“新国家”运动,实行独裁统治。大战爆发后,宣布“中立”,但倾向轴心国。后在国内外舆论压力下有所转变,珍珠港事变后,于 1942年 1月与轴心国断交,同时发起召开美洲国家外长会议,主张西半球共同防御。1942年 8月向德、意宣战,命令海军在南大西洋护航,并于 1944年派出远征军去意大利作战。1945年 4月与苏建交,6月对日宣战。战后复任总统,被军人政变推翻后自杀。②霍尔盖·瓦加斯(JorgeB.Vargas)。菲律宾政界人士。早年即从政。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采取亲日态度。1942年成立菲律宾行政委员会,自任主席。同年12月又出任*新菲律宾服务协会会长,与占领当局密切配合,共同镇压菲律宾人民解放运动。1943年 4月 11日发表演说,鼓吹菲日合作,共建“大东亚共荣圈”。同年 9月在国民大会上推举*劳雷尔为总统,10月前往东京商讨签订菲日同盟条约事宜。1944年 2月就任驻日大使。战后未受惩处。
瓦伦堡(BaouIGustavWallenberg!1912—1947)瑞典外交官,早年曾赴美学习建筑。1936年任瑞典中欧贸易公司驻外代表。1944年 3月德国出兵匈牙利后,在美国和瑞典的犹太难民组织的帮助下,以外交官身分在布达佩斯营救遭纳粹围捕的犹太人。1945年苏军解放布达佩斯后,以间谍罪被捕。据苏方宣布其已于 1947年 7月 17日在莫斯科的监狱病故。西方国家对此表示怀疑,目前仍在调查中。1981年被美国国会授予荣誉公民称号。
瓦杜丁即“瓦图京”。
瓦图京(НиколайФёдоровичВатутин,1901—1944)一译“瓦杜丁”。苏联将领。1920年参军。翌年加入俄共(布)党。参加过国内战争。先后毕业于伏龙芝军事学院(1929年)、该院战役系(1934年)和总参军事学院(1937年)。三十年代历任师参谋长、军区副参谋长和参谋长。1940年调任总参谋部作战部长,不久升任第一副总参谋长,中将衔。参与制定国防计划。苏德战争爆发后,出任西北方面军参谋长。指挥部队在诺夫哥罗德(Новгород)地区实施反突击,对保卫列宁格勒起了重要作用。1942年 5月复任副总参谋长。同年 7月出任沃罗涅日方面军司令,10月调任西南方面军司令,12月升为上将。参加斯大林格勒会战。1943年 2月晋升大将。同年 3月复任沃罗涅日方面军(10月起改称乌克兰第一方面军)司令。在库尔斯克会战前夕,准确判断德军集结地点,用炮火消耗德军战斗力,并运用坦克组成强大的快速突击集群,迅速突破德军纵深梯次防御。后又率部参加第聂伯河会战以及解放基辅、第聂伯河右岸乌克兰地区的战役。1944年 2月负重伤,4月牺牲。战后追授“苏联英雄”称号。
瓦隆军团(LegionWallonie)比利时法西斯武装组织。1941年夏由*德格莱尔组建。初为 1个营(下辖 4个连),在波兰训练后,侵入苏联南方。1942年春经补充后,继续在苏联作战。1943年秋回国后扩建为 1个旅,编入德国武装党卫队重返苏联作战。1944年初在苏联南方遭到苏军毁灭性打击后,被调往爱沙尼亚。后在德国整编,扩充为武装党卫队第二十八师(下辖3个团)。1945年春配合德军,在波美拉尼亚困守,凡遭苏军全歼,余部皆溃散。
瓦尔利蒙特(WaltherWarlimont,1894—1977)德国将领。1913年入伍。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升至中尉。*西班牙内战期间,作为德国陆军部全权代表率军协助佛朗哥作战。1937年提出《瓦尔利蒙特备忘录》,为 1938年 2月希特勒改组军事领导机构提供依据。后成为*约德尔的副手。1939年兼任武装部队最高统帅部国防处处长,主持新兵补充工作。1940年 8月晋升少将。同年 12月受命协同约德尔制定*《巴巴罗萨计划》。1944年 4月获上将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于 1948年被判无期徒刑,后减为 8年徒刑。1957年获释。
瓦尔特潜艇(Walter)德国的高速潜艇。德国工程师瓦尔特设计,故名。1936年提出设想,1940年 1月起试制。原设想采用氧化氢传动机作动力以提高潜水航速,后担心燃料和氧气突然化合造成事故未采用。总重 1600吨,采用柴油电力推进系统,电池为*德国 VII型潜艇和*德国 IX型潜艇的 2倍,潜水航速 18节,潜水续航力(12—14节时)约 140海里,装有柴油枫通气装置。后未正式投产。
瓦窑堡会议1935年 12月 17—25日,中共中央在陕北瓦窑堡举行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通过了《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指出日本帝国主义并吞中国的行动,重新改变并正在改变着中国各阶级、阶层、政党及武装力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强调党在新形势下的策略路线是团结一切可能的反日同盟者,建立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批评党内那种认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不可能和中国工人农民联合抗日的观点。指出必须坚决同党内的主要倾向“左”的关门主义作斗争;同时也要防止 1927年陈独秀主义在新的革命时期的复活。决议提出建立国防政府和抗日联军的号召,并将“工农共和国”的口号改为“人民共和国”。12月 27日,毛泽东根据决议精神,在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进一步系统阐述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必要性、可能性和党在统一战线中的领导作用。会议解决了中国共产党在新形势下的政治路线和革命策略问题,为迎接抗日高潮的到来,作了政治上理论上的准备。
瓦尔基扎协议希腊民族解放阵线与希腊政府订立的协议。1944年 11月希腊全境解放后,英国派遣军队进入希腊武装干涉希腊内政,击败希腊民族解放阵线的军队,并迫其与希腊政府于 1945年 2月 12日在瓦尔基扎(Varkiza)签订协议,故名。规定,民族解放阵线解散所领导的希腊人民解放军;政府允诺取消军事状态、释放人质、对政治犯实行大赦、实现各种人身自由、清除政府机构中法西斯分子和投敌分子、举行公民投票决定战后希腊政体等。协议削弱了希腊进步力量,导致希腊王朝的复辟。
瓦西里·焦尔金诗篇名。苏联诗人*特瓦尔多夫斯基在工国战争年代创作的长诗。诗篇通过名为瓦西里·焦尔金(ВасилийТёркин)的主人公,塑造生动的军人形象,歌颂了红军战士的英雄气质,在读者中引起强烈共鸣,当时被称作”战争生活的百科全书”。
瓦伦丁型坦克(Valentine)亦称“马克-3型坦克”。英国轻型坦克。因其最初的设计方案在 1938年 2月 14日圣瓦伦丁节(StValentine’sDay)提交陆军部,故名。1940年 5月制成第一个原型,至 1944年停止生产时共制造 8000多辆,其中 1400多辆由加拿大生产。曾支援苏联约 2500辆。重17吨,装甲厚 43—65毫米,装备 1门 40毫米(后改为 75毫米)火炮、1挺 7.92毫米机枪和 1挺 7.69毫米高射机枪,最大时速 25公里,最大行程143—225公里,乘员 2—4人。曾以其底盘改装为自行火炮以及用于排雷、侦察和水陆两栖坦克。
[丨]少壮派日本军内*基层将校革新派与*幕僚革新派的统称,又称“军内革新派”。
日马琴科(ФилиппФедосеевичЖмаченко,1895—1966)苏联将领。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应征入沙俄军队。1917年加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为赤工队员。1918年参加红军。参加过国内战争。1926年毕业于高级步兵学校。历任团长、师长兼政委,苏德战争前期先后任军长、集团军副司令和司令,在西方方向作战,1943年 10月出任第四十集团军司令(至战争结束)。率部参加强渡第聂伯河和解放该河右岸乌克兰地区的作战。后又参加解放罗马尼亚、匈牙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作战。1945年晋升上将。战后曾任驻奥地利苏军总司令助理、军区副司令等职。1960年退役。
日夫科夫(ТодорЖивков,1911—)保加利亚反法西斯斗争领导人之一。1932年加入保加利亚共产党。1940—1943年在索非亚任党的领导工作,为反法西斯游击队的组建者之一。1944年 7月任索非亚第一作战区副指挥官,直接指挥游击大队作战,为九月起义作出贡献。起义胜利后,领导建立索非亚市人民警察,巩固革命秩序。战后曾任保共中央第一书记、保加利亚部长会议主席、国务委员会主席等职。
日日夜夜书名。苏联作家*西蒙诺夫的长篇小说。写于 1943—1944年间。反映了*斯大林格勒会战的艰苦历程,歌颂了苏军官兵的英雄主义。
日丹诺夫(Андрей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Жданов,1896—1948)联共(布)党中央书记(1934—1944)。1915年加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被征入沙俄军队,在士兵中进行反战宣传。在乌拉尔参加十月革命。国内战争时在红军中做政治工作。后任州党委书记。1925年起为联共(布)党中央候补委员。1930年起为党中央委员。1934年任党中央书记,同年 12月至 1944年兼任列宁格勒州和市委书记。1935年起为党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1938—1941年兼任党中央宣传鼓动部长。同年任海军总军事委员会委员。1939年起为党中央政治局委员。苏芬战争期间任西北方面军军事委员(政委)。1940年与沃兹涅先斯基一起领导党中央和人民委员会检查武装力量状况的特别委员会。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后,任统帅部常务顾问、西北方向军事委员,同年 9月—1944年 8月,任列宁格勒方面军军事委员。系 *列宁格勒保卫战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领导当地工业转入战时轨道,开辟突破封锁的*生命之路。1944年获上将衔。同年至 1948年任主持意识形态工作的党中央书记。
日加列夫(ПавелфёдорвичЖигарев,1900 —1963)苏联空军将领。1919年参军。翌年加入俄共(布)党。1932年毕业于茹科夫斯基空军学院。1933—1994年任卡恰军事飞行员学校参谋长(同时在职毕业于该校)。后任航空兵大队长和旅长。1937—1933年率领*苏联援华空军志愿队参加中国抗日战争。返国后历任空军军训部长、红旗远东独立第二集团军空军司令、空军总部第一副部长和部长。1941年 6月起任空军司令(空军中将衔)。苏德战争初期,在丧失制空权的困难条件下,仍坚持指挥航空兵对德空军作战。发起建立最高统帅部机动航空兵预备队。1942年任远东方面军空军司令。积极训练航空兵使用新的航空技术装备。1945年任空军第十集团军司令(空军上将衔),参加远东战役。战后历任空军副总司令和总司令、国防部副部长和第一副部长、民航总局局长、防空军事指挥学院院长等职。1955年获空军主帅衔。
日本大本营日本天皇战时指挥全军的最高统帅机关。1893年根据统帅权独立的原则,制定《战时大本营条例》。1894—1896年,在甲午战争中首次设立。以(陆军)参谋息长作为全军的总参谋长辅助天皇。1903年修改条例,(陆军)参谋总长和(海军)军令部长处于对等地位辅助天皇。1904—1905年,在日俄战争中第二次设立。1937年 11月 18日公布新的《大本营令》,据此第三次设立。分设陆军部和海军部,彼此独立。为协调陆海军的矛盾,设大本营会议,由陆海军两统帅部部长、次长和陆海军两大臣等组成,下设大本营参谋会议。又为协调大木营与内阁关系,统一作战与国务亭宜,同时设置”大本营和政府联席会议,1944年发展为*最高战争领导会议,但未能实现一元化的战争指导体制。1945年战败后于 9月 3日解散。
日本无产党日本战时进步团体。1937年 3月在原劳农无产协议会基础上成立。委员长加藤勘十(1892—1978),书记长铃木茂三郎(1893—1970),主要致力于结成反法西斯的人民战线。1937年 4月在议会选举中,提出反对法西斯、反对军需通货膨胀的竟选纲领,结果加藤勘十以最高票当选议员。同年 12月,在*日本人民阵线事件中该党主要领导人均遭逮捕,并被迫解散。
日产康采恩日本*新兴财阀。1928年*鲇川义介以久原房之助创立的久原矿业为基础建立日本产业株式会社。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依靠供应日本侵华战争的军需,利用军部的支持与旧财阀抗衡,在重工业和化学工业等领域迅速发展。1938年拥有日本矿业,日立制作所、日立电力、日产汽车、日产化学、日本油脂、日本水产、日本橡胶、日产海上火灾保险公司等 77个分公司,成为大型联合企业,实缴资本总额达 4.7亿日元,成为继三井、三菱之后日本第三位的大财阀。1937年 10月在军部指使下,改组为*满洲重工业开发株式会社,并将总公司迁至中国长春。战后其属下企业分立经营。
日曹康采恩日本*新兴财阀。由中野友礼(1887—1965)以日本曹达株式会社为中心发展而成。化学技师兼资本家的中野友礼发明电解合成苏打制法,以此技术为基础于 1920年建立日本曹达,资本 75万日元。后扩大到各种化学工业。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依靠供应日本侵华战争的军需而迅速发展,形成以日本曹达为中心,以九州曹达、日曹制钢、日曹矿业、日曹人造丝浆料为基轴的大型联合企业。1937年拥有资本 1.8亿日元。日本战败后解体,所属企业分立经营。
日宣康采恩日本*新兴财阀。由野口遵(1873—1944)以日本氮肥(日窒)株式会社为中心发展而成,亦称野口财阀。1908年在熊本县水误建立,后引进国外新技术迅速发展,成为以硫铵(肥料)生产为中心的化工康采恩。1926年向朝鲜扩张,利用鸭绿江进行水力发电,并以此为基础建设综合性的化学工业。至 1941年,其直属的 30个公司实缴资本总额达 3.5亿日元。1943年建成水丰水库,并在国内和朝鲜对电力、化学等部门进行投资,发展成为大型联合企业。日本战败后,因失去在朝鲜的资产和国内取消财阀的政策而解体。
日满议定书又名《武藤信义-郑孝胥议定书》。1932年 9月 15日,日本驻“满洲国”特命全权大使”武藤信义和“满洲国”“国务总理”郑孝胥在长春签订。主要内容:确认日本在中国东北享有“一切权益”;“两国相约共同担负防卫国家的责任,为此需要日军驻扎于‘满洲国’内”。该军事同盟性质的协定,确认了日本对中国东北进行长期军事占领,确立了所谓“日满一体不可分”的殖民统治关系。同日,日本政府发表声明,宣布承认“满洲国”。
日本和尚事件日军为进攻上海而制造的挑衅事件。1932年 1月 18日,日本公使馆驻上海武官辅助官田中隆吉勾结女特务川岛芳子,指使日本和尚天崎启升 5人故意在上海马玉山路三友实业社门前,向正在操练的当地义勇军抛石寻衅,发生冲突。事后,日方借口和尚 1人死亡,指使上海“日本青年同志会”60余名暴徒焚毁三友实业社,并煽动日侨游行,捣毁北四川路中国商店,击伤中国警察 3名。20日,日本驻沪总领事要求上海市政府道歉、惩凶、赔偿和取缔抗日运动。尽管上海市政府接受全部条件,但日军仍于当月 28日夜由租界向闸北进攻,挑起*一·二八事变。
日本经济联盟日本财界团体。1922年 8月,由原日本工业俱乐部和商业会议所合并而成。早期主要从事改革财政、税制和劳资关系的活动。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后,积极协助政府确立战时经济体制。1941年根据“重要产业团体令”,其属下的行业团体均改为统制会,成为政府在各个行业的执行机关。1945年 9月同其他经济团体合并为”经济团体联合委员会”。1946年 5月解散。
日本南海支队日本为发动太平洋战争而组建的、直属大本营的部队。1941年 11月 6日组建。所在地小笠原,掘井富太郎任支队长,下辖 1个步兵团、1个步兵联队、1个山炮大队、1个工兵中队,领受攻占西太平洋美国海军基地关岛的任务。1941年 12月 4日在第四舰队护航下出发,10日攻占关岛。1942年 1月从关岛出发,占领拉包尔。以后在西南太平洋的岛屿作战。
日向号战列舰日本战列舰,后改装为航空母舰。原由三菱长崎造船所制造,1919年下水。三十年代经吴港海军工厂两次改装。1936年 9月第二次改装竣工。标准排水量 3.6万吨,最高航速 25.3节,装备 360毫米火炮 12门。1942年 5—6月曾参加进攻中途岛的作战行动。1943年 11月由佐世保海军工厂改装成航空母舰,减少 4门主炮,可载飞机 22架。1944年 10月参加莱特湾海故。1945年 7月 24日在吴港海军基地内被美军舰载飞机炸沉。
日汪共同宣言亦称《日华共同宣言》。1943年汪精卫与日本驻汪伪政权“大使”重光葵签订于南京。为动员傀儡政权协力进行大东亚战争,日本制定了加强汪伪政权地位的“对华新政策”。1943年 1月 7日重光葵奉命会见汪精卫,传令迅速签订关于日本废除在华治外法权和交还“租界”的条约,以抵制美、英准备与国民党政府签订废除在华洽外法权的新约。1月 9日汪伪政府根据日本指令向美、英宣战,宣称与日本并肩参加“大东亚战争”。同日,签订此宣言,表示双方将在军事、政治、经济诸方面“作完全之协力”:汪伪政权为适应参战需要,并将其统治区转入“战时体制”轨道。
日汪同盟条约全称《日本国与中华民国间同盟条约》,1943年 10月30日,汪精卫和日本驻汪伪政权“大使”谷正之在南京签订。1943年 5月31日日本御前会议决定以“帝国”为中心,强化大东亚诸国的联合。为了加强日、汪结合和推动“中国问题”的解决,日本决定修改 1940年 11月的*《日汪基本关系条约》,并缔结新的同盟条约。9月 20日日本拟定了条约草案。22日汪精卫和陈公搏秘密赴日同东条英机会谈。10月 5日日本政府正式向汪伪政权提交条约草案。10月 30日签订此约和《附属者定书》,主要内容是:为永久维持两国间“善邻友好”关系,两国“互相尊重主权及领土完整,采取互助敦睦措施”:“为建设大东亚并确保其安定起见,应互相紧密协力,尽量援助”,“实行两国间紧密的经济合作”。附属者定书规定,在两国终结战争状态和恢复全面和平后,日军将从中国领域内撤退,并放弃在华驻兵权。
日美谅解方案美日谈判初期两国的非正式代表所拟订的方案。1941年 2—3月间日本先后派产业工会中央金库理事井川忠雄和陆军省军务局军事课长岩畔豪雄赴美,同美国天主教沃尔什(JamesEdwardWalsh,1891—1981)主教和德劳特(JamesDrought)神父秘密谈判。4月 4日和 16日,先后拟订出供两国政府研究的”日美谅解方案”。主要内容为:(1)日本政府声明德意日三国同盟是防御性组织,日本仅在德国遭受现未参加欧战的国家攻击时始得履行其军事义务;(2)根据日中之间的协定,日军撤出中国,尊重中国的独立,不要求赔款,蒋介石政府与汪精工政权合并,承认“满洲国”等;在此条件下,美国劝告蒋介石政府与日本实现和平;(3)日、美间进行通商和金融合作;(4)美国协助日本获得必需物资:(5)谋求太平洋的政治安定。4月 16日美国国务卿赫尔和日本驻美大使野村吉三郎会谈时,双方曾一致同意以此方案作为谈判基础。但随后日本外相松冈洋右于 5月 12日提出修正案,实际否定了此方案。
日泰友好条约太平洋战争爆发前日本和泰国签订的条约。1940年 6月 12日由日本外务大臣有田八郎与泰国驻日公使菲耶·斯利塞那在东京签署。有效期为 5年。主要内容为:相互尊重彼此的领土完整并确认两国间既存的持久和平和永恒友谊;相互维持友好的接触以便对可能发生的任何有关共同利益的问题交换情报和彼此协商;缔约一方遭受第三国的攻击时,另一方保证对第三国不予支持和协助;该条约于 1940年 12月 13日在曼谷互换批准书之日生效。日本投降后,1945年 9月 11日被泰国废除。
日泰同盟条约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和泰国签订的同盟条约。1941年 12月 21日在曼谷签订,即日生效。规定双方互相尊重主权和独立:任何一方一旦与第三国发生冲突,另一方应给予政治、军事和经济方面的援助:同时任何一方均不得单独与交战国议和。条约附有秘密议定书,规定:日本将帮助泰国收复失土,而泰国则承诺在日本与西方列强的战争中,给日本以条约所规定的一切援助。1942年 1月 25日泰国履约向英、美宣战。1945年日本投降后,9月 11日被泰国废除。
日菲同盟条约日本和菲律宾劳雷尔政权签订的条约。1944年 10月 14日,由日本驻菲“大使”村田省藏和菲律宾劳雷尔政权“外交部长”雷克托在马尼拉签订,同月 20日生效。规定:日本和菲律宾相互尊重对方的领土完整和独立,双方在战争中实行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的密切合作。该约使菲律宾沦为日本的附庸国。
日阎临汾会议日本与中国山西军阀阎锡山的秘密谈判。1939年 11月1日,阎以第十三集团军总司令王靖国、第六集团军总司令陈长捷的名义,派遣所部梁培璜、吕端真到临汾刘村,与日军清水师团长参谋山下谈判。商订晋绥军实行反共;日本将撤出隰县、午城、蒲县、勍香镇等据点;日军帮助晋绥军剿除山西的八路军和*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日军接济晋绥军枪械弹药,并全部交还山西各将领之住宅财产。会谈后,阎锡山即付诸实施,于同年 12月发动反共反抗敌决死队的晋西事变。
日缅同盟条约大战期间日本和缅甸巴莫政权签订的条约。1943年 8月 1日由*巴莫和日本驻缅“大使”泽田廉三(1888—1970)在仰光签署。规定在战争中,缅甸和日本将在军事、政治和经济上全面合作,共同建设“大东亚共荣圈”,具体细则由两国有关官员协议决定。此后,缅甸沦为日本的附庸国。
日德结盟谈判日本和德国就建立军事同盟进行的谈判。*《反共产国际协定》签订后,日、德两国关系日益密切。1938年 1月起里宾特洛甫和日本驻德武官大岛浩开始对军事结盟问题进行谈判。日本力图藉此巩固自身的国际地位,从而威胁苏联和完全吞并中国,因此要求日德结盟应首先针对苏联。德国为实现其先西后东的扩张战略,希望同日本缔结以英、法为主要对象的军事同盟。双方产生分歧。1939年 1月平沼内阁制定了既针对苏联,同时也针对英、法的妥协方案,但仍回避对英、法采取军事行动的义务。德国对日本的立场深感不满,意大利也担心与日结盟将导致和美国的战争,因而对此态度冷淡,谈判陷入僵局。同年 8月 23日,*《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日、德两国谈判遂告中断。1940年夏,随着德国在欧洲取得的一系列胜利,日本对与德国结盟又重感兴趣。9月德国特使斯塔玛(HeinrichStahmer)访日,与日本外相松冈洋右举行会谈,达成协议,最终签订*《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
日本义勇兵役法大战末期日本实行国民皆兵的法律。1945年 6月 22日公布,规定日本国民,男子由年满 15周岁的该年 1月 1日起,到年满 60周岁的该年 12月 31日为止;女子由年满 17周岁的该年 1月 1日起,到年满40周岁的该年 12月 31日为止,均须服役。服役期限必要时可依敕令规定予以变更。此外还可吸收志愿人员为义勇兵;义勇兵必要时可按敕令规定进行召集,编入国民义勇战斗队。
日本内地防卫军大战末期日本为防卫本土而组建的战略军团。随着太平洋战争的矢利和战争逼近本土,日本大本营于 1945年 2月 6日下令组建。司令官为东久迩宫稔彦。规定在本州、四国、九州撤销东部军、中部军、西部军司令部,另设第十一方面军防工指导东北军管区(仙台),第二方面军防卫指导东部军管区(东京),第十三方面军防卫指导东海军管区(名古屋),第十五方面军防卫指导中部军管区(大阪),第十六方面军防卫指导西部军管区(福冈)。军管区司令官由方面军司令官兼任。此外还统辖第一航空军、第六航空军,并对朝鲜方面的第十七方面军进行防卫指导。同年 4月撤销,所部分属*第一总军、*第二总军和*航空总军。
日本内阁情报局日本战时搜集和统制情报、操纵舆论的国家机关。第二届近卫内阁在扩大和强化*日本内阁情报部的基础上,于 1940年 12月创设。由计划与调查部,新闻、出版和广播事业管理部,对外宣传部,检查审阅部,文化宣传部等组成。伊藤述史(1885—1960)为首届总裁。出版《周报》、《照片周报》。太平洋战争中曾多次进行言论镇压。对有关情报宣传工作实行一元化统制,但由于未能取消陆海军报道部,故并未实现包括军事情报在内的一元化领导。战后于 1945年 12月 31日解散。
日本内阁情报部战时日本统制情报宣传的机构。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为加强对报刊新闻言论的统制,于 10月 25日将*日本情报委员会改组而成。由政府各部门有关官员组成,直属内阁首相管辖,为负责统制宣传的中枢权力机关。1940年由*日本内阁情报局取代。
日本对满事务局日本政府统辖其侵占的中国东北地区的机构。日本侵占中国东北后于 1934年 12月设立。首任总裁由陆军大臣*林铣十郎兼任。主要负责统一处理原分属外务、拓务和陆军三省的中国东北行政事务,并掌管满铁和满洲电信电话株式会社的业务。同时还负责落实其他在中国东北的殖民开发计划。1942年 11月被并入*大东亚省。
日本军官总监部日本掌管对南洋地区的占领统治和经济掠夺的机构。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后,其南方军迅速攻占马来亚、印度尼西亚、缅甸和菲律宾等南洋地区。随着南方军防卫体制的确立,日本大本营特别重视利用占领区原统治机构进行军管统治。为加强军管,1942年 6月大本营在南方军中设此机构,统辖和指导各军实施军管。军管总监由南方军总参谋长兼任。来到南方军参与筹划军管的有村田省藏(1878—1957)、砂田重政、樱井兵五郎(1880—1951)、*大达茂雄,儿玉秀雄(1876—1947)等军政要员。
日本战时教育令大战末期日本对全体学生实行军事动员的敕令。1945年 5月 22日颁布。规定由学生组成学生队,参加粮食和军需生产,从事各种防卫国土的战时要务,学生凡从军而死亡或负伤者,学校承认其毕业等。
日本海军镇守府日本在沿海战略区域设置的海军组织。日本的沿岸及其海面划分为 4个海军区。1889年在横须贺、吴、佐世堡、舞鹤 4军港设镇守府,分别负责其所管海军区的事务。后一度在其侵占的旅顺、镇海(朝鲜)也设镇守府。1939年后仍定为上述 4镇守府。镇守府司令长官由天皇亲自任命大、中将担任,直属天皇,有关军政事务接受海军大臣指示,有关作战计划接受军令部总长指示。下辖人事部、军需部、港务部、舰船部、经理部、军法会议、海兵团、海军航空队、海军通信队、防备战队、警备战队等。设有海军工厂、海军航空工厂、海军医院、海军刑务所。横须贺镇守府有海军炮术学校、水雷学校,吴镇守府有海军潜水学校。日本投降后于 1945年 11月 30日被废止。
日本海军警备府1941年 11月 20日日本海军要塞部改称日本海军警备府。太平洋战争爆发时有大阪、大凑、镇海、旅顺、马公、海南等 6个警备府。除海南警备府隶属中国方面舰队外,其余均直属大本营。
日本第二方百军日本在西南太平洋地区作战的战略战役军团。由于澳大利亚北部地区具有抗击美澳军反攻的支撑点的地位,1943年 11月日本大本营将南方军辖下的部队改为直辖而组建,自 12月 1日起行使统帅权,阿南惟几任司令官(1944年 12月由饭村穰中将接任)。下辖第二、第十九军和第七飞行师团。受命确保的第一线是:新几内亚西部、阿鲁群岛、丹尼巴群岛、帝汶岛及小巽他群岛。1944年 3月编入第十八军及第四航空军,重归南方军领导。1945年其兵力被逐步抽调到新加坡周围。同年 5月 29日被撤销。
日本第十方面军日本在台湾和冲绳方向作战的战略战役军团。1944年 9月以台湾军改编而成。司令官为*安藤利吉。下辖第三十二军和 3个师团、两个独立旅团另第八飞行师团、第二十五飞行师团。受命抗击盟军进攻以确保台湾和冲绳本岛成为日本在中国海周围的航空作战据点。*冲绳岛战役中其第三十二军覆灭。1945年 9月投降。
日本第七方面军日本在印尼和马来半岛作战的战略战役军团。1944年 3月组建,属南方军建制。司令官为土肥原贤二(后由板垣征四郎继任),参谋长为清水规矩(1944年 6月后由绞部桔树继任),司令部设于新加坡。统辖第二十九、第二十五、第十六军及婆罗洲(印度尼西亚称加里曼丹)守备队。领受确保南方核心地区的任务,同时负责掠夺资源将其运回日本,或供应邻近其他部队。1945年 5月调整编制及防务,所属第二十九军负责马来亚地区,第二十五军负责苏门答腊地区,第十六军负责爪哇地区,第三十七军(原婆罗洲守备队)负责婆罗洲地区。1945年 9月 12日司令官板垣征四郎在新加坡向盟军东南亚战区总司令蒙巴顿投降。
日本第八方面军日本在西南太平洋地区作战的战略战役军团。1942年秋日美开始*瓜达尔卡纳尔岛争夺战。日本大本营为加强以瓜岛为核心的西南太平洋的作战,于同年 11月上旬决定组建,16日下达战斗序列命令。*今村均任司令官,11月 26日行使统率权,下辖第十七军和第十八军(1944年8月起编入第二方面军)。受命以一部确保东部新几内亚,以主力歼灭瓜岛美军以确保该岛。争夺瓜岛之战损失惨重,同年底撤退。1943年 4月在所罗门方面和新几内亚方面作战,同年 10月下旬起,逐渐失去可确保的后方联络线。1944年澳军反攻东部新几内亚和布干维尔岛后,濒于崩溃境地。1945年 9月 6日根据天皇命令,司令官今村均以下残存部队在拉包尔地区投降。
日本第六方面军日本侵华陆军在湘桂方向作战的战略战役军团。1944年夏为统一指挥打通湘桂线的作战,日本中国派遣军向大本营建议在湖南方面设立一个方面军。8月 26日大本营下达命令组建,冈村宁次为司令官(同年 11月冈部直三郎接任)、官崎周一任参谋长(同年 12月唐川安夫接任、翌年 4月中山贞武接任)。下辖:第十一、第二十三和第三十四军,另方面军直属 4个师团。司令部设在衡阳北侧的南岳,9月 10日起行使统帅权。 1944年 11—12月曾实施攻占桂林、柳州的作战。1945年进行打通粤汉线的作战和芷江战役。1945年 9月 9日作为中国派遣军属下部队向中国政府投降。
日本情报委员会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政府协调和统一情报宣传工作的机构。1932年 9月 10日由外务省、陆军省、海军省、文部省、内务省、递信省的有关官员组成非正式的情报委员会,策划成立作为国家通讯社的同盟通讯社。1936年 7月 1日升为内阁情报委员会,负责调整和沟通分散于内阁各省的情报宣传业务。同年 10月创办《周报》。翌年改组为*日本内阁情报部。日本综合计划局大战后期日本首相直辖的幕僚机关。1944年9月 26日日本内阁会议通过《内阁政策局设置纲要》,其目的决定在内阁首相领导下,设立担任重要国策的综合规划、调整及考核的机构。后决定该机关用此名。同年 11月 1日起开始工作,同时废止内阁参事官制度。
日本粮食管理法日本战时管理粮食的法律。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由于军需猛增,农业生产力下降,粮食供应日趋恶化。1940年首先对米的购销加以统制,后扩大到麦、小麦粉、山芋、大豆和杂粮。1942年 2月 21日公布此法,集过去的《米谷统制法》、《米谷自治管理法》、《米谷配给统制法》主大成。规定:农民除留一定数量的自用粮外,余均须按规定价格售给国家;国家设立粮食营团掌管粮食流通,实行定价定量配给供应,过去由地主控制的流通机构被淘汰,战败后因粮食危机,沿用至 1956年才完全取消。
日美协定乙方案美日谈判期间日本制订的对美谈判最后方案之一。1941年 11月 5日日本御前会议决定:“进行作战准备和外交谈判齐头并进”,并通过了对美谈判的最后两种方案,在甲方案失败后,即提出乙方案,其要点为:日、美均不以武力进入东南亚和南太平洋,在荷属东印度互相合作;恢复两国贸易关系,即解除对日本的经济封锁,供应日本石油;美国不采取妨碍日本和中国调整关系的行动,即不妨碍日本对蒋介石的劝降活动。乙案经修订后,于 11月 20日送交美方,11月 26日美国提出*赫尔备忘录作答,拒绝了该方案。
日美协定甲方案美日谈判期间,日本制订的对美谈判最后方案之一。1941年皿月 5日日本御前会议决定:“进行作战准备和外交谈判齐头并进”,并通过了对美谈判的最后两种方案。甲方案的内容为:有条件地承认在华贸易机会均等;日本继续在华北、内蒙、海南岛驻军约 25年,其他地区的驻军则在日中和平实现后两年内撤退;日本同意在远东和平确立后,自印度支那撤军;独立自主地决定《德意日三国军事同盟条约》的适用范围。该方案由日本驻美大使野村吉三郎于 11月 7日递交美方,未被接受。
日满汪共同宣言正式名称《日满华共同宣言》。1940年 11月 30日汪伪政府行政院院长汪精卫、日本驻汪伪政权“大使”阿部信行和“满洲国”参议长臧式毅在南京签订。主要内容为:为建设东亚新秩序,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善邻友好,紧密提携,形成东亚永久和平之轴心;实现善邻友好、共同防共、经济合作三原则;根据宣言宗旨,迅速缔结有关协定等。同日,日本政府宣布日本正式承认以汪精卫为首的“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和“满洲国”政府也相互承认。
日本人民反战同盟日本侵华战争中以在华日军俘虏为主体的反战组织。1938年底,由在华北地区的日军俘虏首先组成“觉醒联盟”和反战同盟,后在中国各地展开。1939年 12月 23日,日本反战作家鹿地亘发起组织西南支部,1940年 7月 20日在重庆成立总部。同年日共领导人*野坂参三到达延安,成立延安支部,后又在华北、华中陆续成立 5个支部。1942年觉醒联盟和反战同盟等反战团体,联合成立“在华日本人反战同盟华北联合会”,提出反对战争、打倒军阀、打倒天皇制、建设民主的日本等纲领性口号。1944年改名*日本人民解放联盟。战后解散。
日本人民阵线事件日本政府镇压国内民主势力的事件。随着侵华战争的全面展开,日本政府加速国内法西斯化的进程。1937年 12月 15日,当局以宣传共产国际人民阵线思想、违反治安维持法等罪名在全国进行大搜捕,拘留 400多名左翼进步人士。同时解散共产党和工会全国评议会。次年 2月1日,当局又以同样的罪名,开除东京帝国大学、法政大学和巢鸭高等商业学校的教授多人,并逮捕社会大众党的佐佐木更三等 45(一说 38)人。
日本人民解放联盟大战时期日本的反战组织。前身为*日本人民反战同盟,1944年为促成日本民主革命的进行,改名为“日本人民解放联盟”。至 1945年春下属有 13个支部,进行反战活动。战后解散。
日本不予理会声明日本政府宣布对*《波茨坦公告》“不予理会”的声明。1945年 7月 26日中、美、英三国发表促令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波茨坦公告。27日,日本*最高战争指导会议决定,在判明苏联态度之后再对公告作出明确表态。当天,内阁会议决定报纸刊登《波茨坦公告》时须删节可能”挫伤国民战斗意志”的词句,并尽量用小字印刷以缩小影响,同时规定政府不发表任何意见。7月 28日晨,日本各主要报纸登载了公告的摘要。陆。海军大臣和统帅部认为政府不表态会涣散民心。在军方的压力下,首相铃木贯太郎在当天下午例行的记者招待会上发表谈话,声称“我认为那份公告不过是《开罗宣言》的翻版,政府认为并无任何重要价值。只有对它不予理会,我们只能为战争到底向前迈进”。该“不予理会”的声明遭到外务大臣等人的指责,认为此举违反了内阁会议的精神。
日本本土决战计划日本大本营在本土顽抗盟军进攻的计划。1945年 3月中旬,盟军日益逼近日本本土,日本大本营陆军省在*《日本帝国陆海军作战计划大纲》基础上,制订《决号作战准备纲要》。主要内容为:利用美军远程奔驰的弱点,发挥日本本土地形的优势,动员日本 1亿国民,在本土和美军进行决战,务求全胜;动用全部残有的海空军实施自杀性的“特攻”,争取将美军消灭在海上;以陆军为主力,在主要作战地区集中全部地面战斗力量,向登陆的美军发动总攻,以便决战取胜。该纲要由兵力运用、国内警备、交通、通讯、兵站等具体计划组成,还附有《关于本土作战的陆海军中央协定》。该计划表明日本统治集团准备顽抗到底。
日本防卫总司令部日本战时防卫本土的军队指挥机关。司令部设于东京。太平洋战争爆发时总司令官为*山田乙三。随着太平洋战争转向恶化,于1944年 5月 5日变更指挥系统,下辖本土地面部队的骨干东部军、西部军、中部军及第一航空军的防工航空部队第十飞行师团(东京)、第十八飞行师团(大阪)、第十九飞行师团(北九州)。总司令官为东久迩宫稔彦。1945年 2月 6日,日本大本营为应付紧迫的战局和薄弱的本土防卫态势,决定撤销东部军、中部军和西部军,为*日本内地防卫军取代。
日本改造法案大纲原名《国家改造案原理大纲》。*北一辉 1919年写于上海。鼓吹“天皇乃国民之总代表,国家之根柱”;国民若要争取生存,须动用“天皇大权”,凭借暴力,实行政变,以改造国家。主张建立以军人为核心的“改造国家内阁”,颁布戒严令,中止宪法,解散国会,废除华族制和贵族院,根除阶级斗争,禁止罢工,限制资本。认为这是把日本建设成为世界“最强国家”的必由主路。该书未正式刊行,但油印和铅印本流传甚广,被日本法西斯分子奉为经典。
日本国家总动员法日本天皇授权内阁对战争所需的劳动力、资源、资金和设施等进行统制的法律。1938年 4月 1日公布,以敕令形式把统制权授予内阁。同年 5月 5日实施,共 50条。规定在战时统制的物资是:兵器、舰艇、军需品、被服、粮食、医药品、船舶、飞机、车辆、马、通讯机械、土木建筑物资、燃料、电力等。统制的范围包括:物资的生产、流通、进出口、运输、通行、金融、工生、教育、研究、情报、宣传、警备等。还规定,在必要时可强制实施对国民的征用,规定劳动条件、禁止劳动争议,限制集会、群众运动、停止报刊发行等。1941年修订后统制权限进一步扩大,政府有权独自颁布敕令,强行进行战时动员,完全否定了议会对立法的审议权,增强了日本的法西斯专制统治。日本战败后,1945年 12月 20日被废止。
日本帝国用兵纲领日本陆海军整体用兵的基本原则。1907年首次制订。1936年 5月 1日,根据新修改的“《日本帝国国防方针》重新制订。强调采取先发制人的攻势,谋求速战速决。规定对苏作战时,“以迅速击溃驻远东之敌,并占领所需疆域为目标”;对美作战时,初期作战目标为歼灭美驻东亚的舰队,攻占吕宋岛及其附近要地以及关岛,在东亚海面伺机歼灭美国海军主力;对华作战时,初期目标是占领华北要地和上海附近;对英作战时,初期目标是“歼灭驻东亚之敌,摧毁其活动基地,并歼灭其来自本国的舰队主力”;在对上述 4国中两国以上为敌时,根据情况尽可能逐次作战。
日本帝国国防方针日本帝国主义的军事战略方针文件。日俄战争后由日本(陆军)参谋总长和(海军)军令部长拟定,1907年经天皇批准。规定日本之国防以攻势为其特点;俄国为未来的头号假想敌国,美、德、法各国次之,目标是确保日本在中国大陆的权益;军备以能在东亚对俄、美发动攻势为标准。俄国十月革命后的 1918年作了第一次修改。华盛顿会议后的 1923年作了第二次修改。1936年 5月 1日,第三次修改;确定主要假想敌国为美国和苏联,同时包括中国和英国;规定陆海军应充实到能控制东亚大陆和西太平洋地区的兵力,陆军以 50个师团为基干,并保持 140个中队的航空兵力,海军以 12艘战列舰、10艘航空母舰、28艘巡洋舰为基干;指出未来战争可能是长期战争,但强调增强作战初期的威力,先发制人,以迅速达到战争目的。同时据此制定”《日本帝国用兵纲领》。
日本海军总司令部大战末期日本海军的最高作战指挥机关。1945年 4月 25日为组织本土决战而设立。位于横滨市日吉高地。由”丰田副武任总司令宫,同时兼任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和海上护卫总司令官。面临本土决战时,由*小泽治三郎接任总司令宫,矢野志加三任参谋长。
日本第十四方面军亦称“菲律宾方面军”。日本在菲律宾地区作战的战略战役军团。1944年 7月日本大本营决定加强菲律宾地区的防御,下令组建。下辖第三十五军(含 4个师团和 1个旅团),另 5个师团(内 1个坦克师团)和 3个旅团,后又编入 2个师团。10月 5日*山下奉文出任司令官,企图实施菲律宾决战。失败后,第三十五军退守菲律宾中南部,方面军司令部移至碧瑶,主力在吕宋岛。1945年 4月起吕宋岛同外部联系被切断。9月3日山下奉文在碧瑶向美军投降。属下第三十五军官兵在莱特岛、棉兰老岛和菲律宾中南部被美军各个击破,分别投降。
日汪基本关系条约全称《日本国与中华民国间基本关系条约》。1940年 11月 30日江精卫和日本驻汪伪政权“大使”阿部信行签订于南京。1940年 3月 30日日本扶植成立汪伪政权后,就策划签订此约。7月 5日起,日、汪就缔结条约进行“谈判”。8月 31日签订草约。11月 30日正式签订条约。主要内容有:“互相敦睦”,消除破坏两国”友谊的因素”,实现文化的“融合、创造与发展”;日本在蒙疆及华北驻扎军队“共同防共”,汪伪政府为日本驻军提供各种便利;实行紧密的“经济合作”,共同开发华北、蒙疆、厦门和海南岛等地的资源;中国领土向日本国民开放。同时还签订了《附属者定书》、《关于附属者定书的谅解事项》、《附属秘密协约》、《附属秘密协定》等。此条约和各项附属协定充分暴露了日本变中国为其殖民地的野心。
日本不介入欧战声明1939年 8月 23日苏、德签订互不侵犯条约,日本平沼内阁随之垮台,对德不信任气氛高涨。8月 30日阿部信行继起组阁,鼓吹“自主外交”。9月 1日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4日阿部内阁发表声明:”帝国拟不参与这次欧洲战争,专注于解决中国事变”。
日本对内蒙措施要领日本策划侵占中国内蒙地区的文件。1935年在发动*华北事变的同时,7月 25日由关东军参谋部制定。指出:“首先设法扩大和加强内蒙的亲日满区域,随着华北工作的进展,而使内蒙脱离中央而独立”。并规定政治、军事的措施由关东军执行;文化、经济的措施,在关东军的统一指导下,由”满洲国”和南满铁道株式会社等组成的机关承担。还决定策动成立蒙古军政府,妄图使内蒙古脱离中国而成为日本的殖民地。
日本军事特别措施法人战末期日本为准备本土决战而颁布的非常法。1945年 3月 28日公布,5月 5日起实施。规定政府在必要时可管理或征用土地、房屋、各种建筑物及其他工具或物品;可命令或禁止迁移或拆除建筑物和其他物品;可命令或禁止或限制迁居,也可指定居住地点;可命令或禁止或限制人员的移动等。
日本军需工业动员法日本战时动员民间工厂、设施进行军需生产的法律。1918年 4月 17日公布。规定:政府可以强制使用民间的工厂、设备来完成军需品的生产、修理、运输等事务。陆海军每年均制定军需工业动员计划以备实施。1937年 7月全面侵华战争开始后,对一部分工厂实施该法。为使军需动员更加完备,还先后制定*《日本进出口临时措施法》、*《日本临时资金调整法》、《临时船舶管理法》等,并开展了*国民精神总动员运动。1938年由*《日本国家总动员法》取代。
日本经济新体制纲要日本为准备发动太平洋战争而加强统制经济的根本政策文件。1940年 12月 8日,近卫内阁会议通过。根据*《基本国策纲要》,确定以重要产业为中心,推行综合计划经济,加强统制。强调“确立以日满华为一环,包括整个大东亚的自给自足的共荣圈”,依靠掠夺“圈内的资源”,“确保国防经济的自主性”。从 1941年春起至 10月,先后在钢铁、煤炭等 9类重要产业中成立了 12个统制会。在“公益优先”的名义下,以国家权力强使中小企业服从垄断企业,使整个国民经济彻底转入战争轨道。
日本战时刑事特别法太平洋战争期间日本的临时治安立法。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政府为加强对内的法西斯统治,颁布《战时犯罪处罚特例法》。后经扩充,于 1942年 2月 19日颁布此法,3月 21日起施行。共 5章31条。规定凡在汀火管制或敌方袭击的情况下,犯有放火、猥亵、奸淫、偷盗、抢劫、恐吓、骚扰罪者加重判刑;并增立战时“变乱国政”的杀人、伤害、暴力胁迫、骚扰罪,对防空、通讯、电气、生产事业的破坏罪和生活必需品的囤积居奇罪等。
日本战时经济协议会日本政府为发展战时经济、增强作战能力而设置的谘询机构。1943年 3月设立。主要就战时非常法令的实施和战时经济的运用等问题交换意见,提出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由首相任会长,会员由内阁顾问组成,首相亦可指定有关大臣参加。当时的内阁顾问为丰田贞次郎(日铁社长)、大河内正敏(理化学研究所长)、藤原银次郎(产业设备营团总裁)、结城丰太郎(日本银行总裁)、山下龟三郎(山下汽船会长)、乡古洁(三菱重工业社长)、铃木忠治(昭和电工社长)等。
日本战时紧急措置法大战末期日本准备本土决战的非常立法。1945年 6月 22日公布。规定政府在有紧急需要时,可对保障军需生产,保障粮食及其他生活必需品供应,维持和加强运输通信,加强防卫及维持秩序,进行战灾的善后处理等事项,发布必要的命令或进行处置,不受其它法令的限制。
日本临时资金调整法日本战时统制金融的基本法律。1937年 9月 10日公布。为加强对重工业、化学工业的投资,日本政府以调整资金的流向,减少对轻工业的资金融通,使主转向军工生产,发展军事工业。该法的颁布是日本转向战时经济的标志之一。1948年 4月 7日废止。
日本重要产业统制法日本政府帮助建立垄断企业,谋求强化产业统制的法律。1931年 4月 1日颁布,是滨口内阁在世界经济危机时采取的合理化政策之一。主要由政府对于重要产业的卡特尔协定给以法定强制力,非卡特尔企业亦必须服从;协定的变更、取消均由政府通过统制委员会掌握。根据临时产业合理局的计划,政府指定的重要产业初为纺织、造纸、水泥、制粉、钢铁等 19个,后达 26个。为后来建立总体战体制起了准备作用。随着战时经济统制的加强,1941年 8月 1日停止执行。
日华新关系调整方针日本确立以政治诱降为主的侵华战略方针的文件。日军侵占广州、武汉后,中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1938年 11月 3日,日本发表对华第二次“近卫声明”,改变以军事进攻为主的政策,采取政治诱降为主的方针。同月 30日,御前会议通过此文件,提出在“建设东亚新秩序的理想之下”,以“善邻友好”、”共同防共”和”经济合作”为“日满华一般合作的原则”(即”近卫三原则)。规定在华北和蒙疆“划定国防上、经济上的日华紧密结合地区”,在长江下游地带“划定日华在经济上的紧密结合地区,在华南沿海的特定岛屿上确定日本的“特殊地位”,并以附件列出了有关的重要项目。
日本今后战争指导大纲主要制订过三次。(1)日本大本营制订的 1942年作战方针。在日军发动太平洋战争初期取胜的情况下,日本大本营和政府联席会议于 1942年 3月 7日通过。其方针为“不断扩大既得战果,加强永远不败的政治战略地位”,要求”确保占领地区及主要交通线,促进国防重要资源的开发利用,确立自给自足的势态”,并根据本国的实力和战争形势的发展,进一步制订更加具体的作战方案。(2)日本大本营制订的 1943年作战方针。日本大本营鉴于太平洋战局的急剧恶化,于 1943年 9月 15日制定,9月 30日经御前会议批准。主要内容为:全力对付美英战略进攻;防止日苏战争爆发;促成中国问题解决;与德国紧密合作。同时决定建立*绝对国防圈,挖掘本国经济实力,加速军火生产,充实海陆空军,采取积极防御姿态,伺机捕捉敌军主力,争取战局好转。该作战方针并未能导致太平洋战局的变化。
(3)日本大本营制订的 1944年作战方针。日本大本营为阻止太平洋战局的进一步恶化,于 1944年 7月 21日制定。主要内容为:加强自菲律宾、台湾、西南各岛到日本本土和千岛群岛的防御;进行*捷号作战以粉碎盟军对上述地区的进攻;按原定计划完成打通中国大陆交通线的任务;确保海上交通以保持日本和各重点防御地区的联系。该方针反映了日本统治集团作垂死挣扎的意图。
日本进出口临时措施法日本战时以统制进出口为开端、给予政府广泛的物资统制权限的法律。1937年 9月 10日颁布。为确保与侵华战争有关连的经济部门的发展,政府可在必要时限制或禁止进出口,对有关的制造、配给、让渡、使用、消费事项授权商工大臣发布必要的命令。该法为授权立法,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实为战时贸易的基本法,与 *《日本临时资金调整法》共同构成侵华战争时期经济统制的支在。1945年 12月被废止。
日本-法属印支军事协定日本和法国*维希政府签订的有关在法属印度支那北部建立军事基地的协定。1940年 9月 22日在*《松冈-亨利协定》基础上,由日本驻河内代表与法属印支当局签订。规定日军可在印度支那登陆及自由过境,同时可使用港口、铁路、印支北部的 3个机场及其他设施,并有权驻扎 6000人的军队,以及派遣 2.5万人通过法属印支进攻中国,协定来曾生效,9月 23日日军便迅速攻占谅山、同登等城市,侵占了整个印支北部。
日托米尔-别尔季切夫战役苏德战争中期苏军发动的进攻战役,*第聂伯河右岸乌克兰进攻战役的组成部分。1943年 12月 24日至 1944年 1月14日,由*乌克兰第一方面军实施。*基辅战役后,该部苏军已夺取基辅战略登陆场,为制止敌人重占基铺并进军南布格河,苏军在 700公里正面上展开进攻。12月 31日解放日托米尔(Жито-мир),翌年 1月 5日解放别尔季切夫(Бердичев),共推进 80—200公里,击溃德军 6个师,占领了从北面威胁德军东方集团军群主力的有利态势,为尔后合围科尔孙-舍甫琴科夫斯克(Корсунь-шевqенковский)突出部之敌创造了有利条件。
日军打通大陆交通线作战即“豫湘桂战役”。
日本帝国陆海军作战计划大纲日军 1945年的作战计划。1945年 1月 19日日本大本营提出,20日获天皇批准。
主要内容为:(1)方针:以击退盟军进攻和粉碎盟军主力为重点;(2)大纲:利用现有战略态势,确立坚定的迎击态势;在菲律宾方面尽力牵制美军兵力,重视中国海周围的作战,在中国大陆改以美军为主要敌人,确保中国大陆和日本本土的联系,以奇袭、“特攻”(即自杀性攻击)为主要作战方式,确保交通要道和主要生产部门的安全;(3)制定保卫本土的计划,以击退美军的进攻、确保本土为重点。
日法共同防御印度支那议定书日本和法国”维希政府签订的军事协定。1940年法国败降后,日本即乘机出兵法属印度支那北部,着手南进夯取西方国家在东南亚的殖民地。1941年 7月 13日日本首相近卫文麿致函维希政府国家元首兼总理贝当,保证日本尊重法属印度支那的主权,同时要求使用印支的某些军事基地。此后一方面通过德国向维希政府施加压力,另一方面又进行军事威胁,迫使维希政府驻印度支那当局于 7月 23日签订此议定书,规定双方在有关“防御”印度支那的各种军事问题上进行合作。此后日军即进驻印支南部,使东南亚地区局势进一步紧张,并加剧了日美矛盾。
中储券汪伪*中央储备银行发行的货币。全称“中央储备银行兑换券”,又称“储备券”或”储银券”。1941年 1月发行。币值分一元、五元、十元兑换券和一分、五分、一角、二角、五角辅币券。流通于江苏、浙江、安徽、湖南、湖北、福建、广东等沦陷区,成为汪伪搜刮民财、进行经济压榨的工具。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曾以法币 1元折合中储券 200元的比价收兑。
中日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中日战争也称“第二次中日战争”,即“中国抗日战争”。
中东铁路亦称“东清铁路”、“东省铁路”。中国东北地区自哈尔滨西至“满洲里”、东至绥芬河、南至大连的铁路线旧称。由俄国自 1897年至1903年修筑。日俄战争后,长春以南段为日本占据,称南满铁路。俄国十月革命后,长春以北段由中苏合办,仍称中东铁路;九·一八事变后,被日本侵占。1945年 2月*《雅尔塔协定》规定恢复苏中共同经营中东铁路和南满铁路。战后,南满铁路复与中东铁路合并,改称中国长春铁路。根据同年 8月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中长铁路归中苏共有,共同经营,30年期满后转归中国。1952年底苏联将中长铁路移交给中国。
中印公路即“雷多公路”。
中立法案(NeutralityActs)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美国国会通过的一系列中立法的总称。随着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欧亚局势日趋紧张,在 *孤立主义情绪影响下,1935年 8月 31日美国国会通过一项中立法(即*《皮特曼法案》),禁止将美国武器运往交战国,同时规定不准美国船只运输此种货物,有效期为半年。1936年 2月 20日,国会又通过一项新的中立法,重申美国必须对所有交战国实行军火禁运,但承认总统有权决定战争状态是否存在,有效期至 1937年 5月 1日。由于日本在不宣而战的情况下侵略中国,罗斯福曾否认中日两国处于交战状态,并据此继续向中国提供军火。1936年 7月,西班牙内战爆发,德、意法西斯进行武装干涉,美国围绕可否对内战双方提供军火发生争论。1937年 5月 1日,国会再度通过一项中立法,决定对西班牙禁运军火,扩大了前两个中立法中的某些内容,增加*现购自运的新条款。1939年 9月,大战全面爆发,英法等国政府多方活动,希望美国能修改中立法。11月 4日,美国国会在罗斯福的要求下,通过一项两院联合决议(即 1939年中立法),废除 1937年中立法中关于武器禁运的条款,允许交战国在“现购自运”原则下从美国购买武器。至 1941年 12月 7日*珍珠港事变爆发后,美国参战,该法案遂自动中止。
中村事件 ”九·一八事变前日本间谍侵入中国东北而发生的事件。1931年 6月,日本军事间谍中村震太郎(1897—1931)一行 6人以农业考察为名,潜至东北兴安岭、索伦山一带进行军事地理侦察。返途中,为中国屯垦军第三团逮捕并处死。日本政府借此宣传所谓“满蒙危机”,煽动战争狂热,并调动军队 7万至东北各地。9月上旬,中国国民政府表示希望和平解决,并对屯垦军第三团团长进行军事审判。日方不肯罢休,意图借此“诉诸武力”。几天后,发动*九·一八事变。
中英新约全称《中华民国和大不列颠和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关于取消英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其有关特权条约》。1943年 1月 11日,中国外交部次长吴国桢和英国驻华大使”克尔(又称卡尔)在重庆签订。主要内容有:英国废除在华洽外法权,取消 1901年签订的《辛丑条约》及其给予英国的一切权力;交还天津、广州英租界,终止英国在北平(今北京)使馆界及上海、厦门公共租界所享有的所有行政、管辖等权利;放弃英国军舰驶入中国领水和任用英籍臣民为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的权利;放弃英国船舶在中国领水内沿海贸易或内河航行的权利;祖界取消后,中国不得取消或以任何理由追究英国公民及公司或政府在中国国内现有关于不动产的权利。在该约中,英国拒绝归还根据不平等条约占有的香港和九龙。
中国事变日本对*七七事变后的全面侵华战争的称呼。初称为*华北事变。1937年 9月 2日,日本内阁会议决定改称此名。
中国战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盟国在东亚大陆的最高战略执行机构。1941年 12月 31日,美国总统罗斯福在取得英、荷政府代表同意后,致电蒋介石提议组织。次年 1月 4日,推举蒋介石为该战区最高统帅。统辖中国、泰国、越南、缅甸的盟军(后缅甸南部、越南南部改归东南亚战区)。史迪威、魏德迈先后任战区参谋长。战后,负责接受中国大陆(东北除外)、台湾及越南北纬 16度以北地区的日军投降,随后撤销。
中国战场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后,中国人民在中国本土上进行的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战争。为反法西斯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战场。参见“中国抗日战争”。
中美新约全称《中华民国和美利坚含众国关于取消美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处理有关问题之条约》。1943年 1月 11日由美国国务卿赫尔和中国驻美大使魏道明签订于华盛顿。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为借助中国抗日力量,美国政府于 1942年 10月 10日公布取消美国在华领事裁判权及有关特权的公告。此后,中美经谈判于 12月 31日就签订新约达成协议,次年 1月 11日正式签约。主要内容为:废除美国在华治外法权;取消 1901年签订的《辛丑条约》及其有关特权;废止美国在北平(今北京)使馆界和上海、厦门公共租界的特权;废除美国船舶在中国领水内沿海贸易及内河航行的特权;废除美国军舰驶入中国领水的特权;中国则不得取消或以任何理由追究美国人(包括公司及社团)或政府在中国领土内现有关于不动产的权利。
中野正刚(1886—1943)日本法西斯主义理论家。早稻田大学毕业。早年在《朝日新闻》社任职,曾任该报巴黎和会特派记者。1920年起当选为众议员,倡导议会中心主义。1931年”十月事件后转向法西斯主义,发表《国家改造计划纲领》,主张缔结德意日三国同盟,并不惜对美一战,成为“革新派”的代表人物,1940年任”大政翼赞会常任总务,致力于加强战争体制。后与东条英机意见不合,于 1943年 1月在《朝日新闻》发表“战时宰相论”,被当局监禁。同年 10月出狱后剖腹自杀。著有《目击和会》、《世界政策与远东政策》等。
中央方面军苏联战略战役军团。1941年 7月 24日在中西部方向上组建。先后编有 3个集团军。参加斯摩棱斯克交战。同年 8月 25日撤销。1943年 2月在*顿河方面军基础上再次组建。初辖 3个集团军、1个坦克集团军和1个空军集团军。后陆续编入过 7个集团军和 1个坦克集团军。参加库尔斯克会战、切尔尼戈夫-普里皮亚季河战役。同年 10月改称*白俄罗斯方面军。历任司令为库兹涅佐夫(1941.7—8)、叶夫列莫夫(1941.8)。罗科索夫斯基(1943.2—10)。
中村孝太郎(1881—1947)日本将领。毕业于陆军士官学校和陆军大学。1927年起历任步兵第三十九旅团长、朝鲜军参谋长、中国驻屯军司令官和第八师团长等职。1937年短期任林内阁的陆军大臣,后改任军事参议官。1938年晋升大将。旋又出任东部军司令官和朝鲜军司令宫。1943年转入预备役,任军事保护院总裁。后病死。
中条山战役也称“晋南战役”。1941年日军在中条山地区对中国军队的包围战。日军为控制黄河以北地区,进窥豫西,集中 6个师团另两个独立混成旅团约 10万人,在航空兵支援下,于 5月 7日开始分四路进攻晋南豫北之交的中条山地区。中国第一战区和第二战区部队共 7个军(16个师)进行抵抗。8日,日军攻占孟县、济源、垣曲。12日,封锁黄河沿岸各渡口,随即对中国守军进行围攻。13日中国守军主力突围。27日战斗结束。中国军队阵亡 4.2万人,被俘 3.5万人,军长唐淮源、师长石作衡、寸性奇、王竣等殉职。
中岛今朝吾(1882—1945)日本将领。毕业于陆军士官学校炮科及陆军大学。曾留学法国。历任陆军大学兵学教官、野炮兵第七联队长、东京要塞司令部参谋、舞鹤要塞司令官。1936年任东京宪兵司令官。1937年 8月任侵华日军上海派遣军第十六师团长,率部参加侵占济南、保定、石家庄的作战和上海战役。同年 12月 13日入侵南京,参与“南京大屠杀。同年任侵华日军南京警备司令宫。1938年 2月率部侵入平汉铁路北端、济南、徐州、陇海、合肥、六安,后因伤调回日本任日本中部防卫司令宫。1938年 7月任关东军第四军司令宫。后被编入预备役。1945年 12月中国政府曾拟引渡其来华受审,但其已于 10月死亡。
中国大本营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军队最高统帅部。1937年 8月 12日,最高国防会议及国民党党政联席会议决定,蒋介石为陆海空军大元帅,*中国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为战时最高统帅部。27日,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授权军事委员会委员长组织大本营,行使最高统帅权,统一指挥全国陆海空军。后鉴于没有对日宣战,即以军事委员会代替大本营,作为战时最高统帅部。
中国远征军也称“中国援缅远征军”。抗日战争期间派往缅甸参加对日作战的中国军队。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积极向西南太平洋进攻。1942年 1月 19日,中国政府应英国当局要求派兵入缅作战。3月中旬成立第一路司令长官司令部,辖第五、第六、第六十六 3个军 9个师,计 10万人,由史迪威指挥。曾入缅在同古、仁安羌、腊戍等地和日军作战。同年 5月失败后,部分退往印度,部分返回滇西。次年春,重组总部,辖 5个军。1944年 5月11日,从滇西强渡怒江,再次入缅作战。次年 1月 27日,与*中国驻印军在畹町会师,打通中印公路。不久回国。参见“滇西远征军”。
中国青年军又称“中国青年远征军”。抗日战争后期国民政府招募知识青年组成的军队。1944年 8月,国民政府鉴于*中国驻印军和”中国远征军的下级干部和特种兵严重缺员,来华作战盟军各部急需翻译,并转移因豫湘桂战役失败引起的人民不满情绪,决定发起 10万青年从军运动。广大青年出于爱国热忱纷纷应征,甄选合格者 12.55万人,12月 20日起陆续入营,编力 9个师、2个团。后编成第六、第九、第三十一军,在缅北对日作战中发挥过作用。战后,1946年缩编为 7个师。解放战争时期,部分被中国人民解放军歼灭或改编,其余退至台湾。
中国驻屯军日本侵华驻军。1901年 10月 24日日本大本营陆军部制定“清国驻屯军”编制,由军司令部、北清驻屯各部队,上海驻屯步兵大队组成,负责“保护帝国公使馆、领事馆及帝国臣民”。1913年改称现名。1927年 4月经改编,由司令部、天津驻屯步兵队、北平驻屯步兵队等联合组成。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增配一年轮换的派遣队,主要分布在天津以北、以东的铁路沿线。1936年 4月广田弘毅内阁决定加强驻军,重新确立编制,将一年轮换改为永驻制。改编后由田代皖一郎任司令官、桥本群任参谋长,司令部设在天津,下辖驻天滓部队、驻北平(今北京)部队、分遣队和特务机关,总兵力为 5774人。1937年发动七七事变。同月中旬由香月清司任司令宫,下辖 4个师团和 4个独立旅团、1个航空兵团,进行侵占平津地区的作战。由于侵华战线的扩大,1937年 8月底日本参谋本部决定向华北增兵,将其改编成华北方面军。
中国驻印军抗日战争期间派往印度接受训练和参加对日作战的中国军队。1942年 8月,在缅甸遭到失败的*中国远征军一部退往印度兰姆珈集结,成立中国驻印军总指挥部,由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任息指挥,罗卓英副之(后为郑洞国)。以后又从国内调去一批部队,在兰姆珈接受美式训练与装备。编为新第二十二、第三十、第三十八师,后又扩编为新一、新六军。辖 5个师。1943年 3月起,掩护修筑雷多公路。1944年发起缅北攻势作战,8月攻占密支那。次年 1月在畹町与滇西远征军会师。4月,重新打通从腊戍至昆明的缅滇公路。随即奉调回国。
中国派遣军大战时日本侵华陆军。为加强对侵华陆军在战略上的统辖和指挥,1939年 9月 4日,*日本大本营决定成立,23日下达战斗序列。*西尾寿造任总司令宫,板垣征四郎任总参谋长。总司令部设于南京。10月 1日起行使统帅权。下辖华北方面军和第十一、第十三、第二十一军及第三飞行集团,第二十一独立飞行队,总兵力约 85万人。工 940年 2月 9日撤销第二十一军,成立华南方面军及第二十二军(同年 7月 1日调归大本营直辖)。1941年 7—8月间,撤消华南方面军,编组第二十三军,编入其战斗序列。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兵力减至 50万人。1944年 2月 10日将第三飞行集团改编为第五航空军。1944年 8月 26日新设第六方面军(辖第十一、第二十三和第三十四军),家属其下。1945年 5月第五航空军调往朝鲜,仅留下第十三飞行师团一部,继西尾寿造之后,总司令官为*烟俊六(1941—1944)、冈村宁次(1944—1945)。1945年 9月 9日冈村宁次在南京向中国政府投降。
中途岛海战太平洋战争期间日、美海军主力在中途岛附近海域进行的会战。中途岛(Midwaylslands)为太平洋中部美海空基地,战略位置重要。1942年 4月 18日*杜立持空袭东京后,日本为消除美空军对本土的威胁,决定攻占该岛,同时伺机消灭美国太平洋舰队。战役由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山本五十六指挥,以南云忠一率第一机动舰队(苍龙、飞龙、赤城和加贺 4艘航空母舰,2艘战列舰,3艘巡洋舰,12艘驱逐舰)担任主攻,近藤信作率第二舰队(2艘战列舰、8艘重巡洋舰、1艘轻航空母舰)掩护登陆部队(约 5000人)入侵中途岛。山本五十六亲率第一舰队(7艘战列舰、3艘巡洋舰和 1艘轻航空母舰)在中途岛西北 600海里的洋面上接应;同时发动*阿留申群岛战役,分散美军兵力,并在夏威夷群岛和中途岛之间埋伏潜逛先遣队,阻击增援的美国舰队,美军通过海空侦察和破译密码,基本掌握日军作战意图。尼米兹迅速调集由史普劳思斯和弗莱彻指挥的第十六、第十七特遣舰队(包括约克顿、大黄蜂和企业号 3艘航空母舰、8艘重巡洋舰、14艘驱逐舰)前往阻击,同时加强了中途岛的防御。5月 24—27日,日本舰队依次自本上出发。6月 3日如期开始阿留申群岛战役;同时日本潜艇进入原定阵地,但美舰已通过,并隐蔽在中途岛东北 300海里处待机。4日凌晨,日航空母舰飞机 100多架空袭中途岛,但美空军已转移未受损失;同时美中途岛岸基飞机50多架攻击日航空母舰亦来得手。南云忠一遂下令舰载机卸下鱼雷换上炸弹,准备对中途岛实施第二次攻击。7时许美航空母舰接连派出两批飞机(130余架)发动攻击,10时许又乘日机将炸弹换装鱼雷之际,一举击沉苍龙、赤城、加贺 3舰。仅存的飞龙进行还击,重创约克顿号,但在同日下午 5时左右,又遭企业号和大黄蜂号攻击,于次日沉没。约克顿号则于 6日沉没。惊悉战况的山本五十六初命令进攻阿留申群岛的北方舰队前来会合,力图挽回败局,后见战机已失,又取消该令,并决定停止进攻中途岛。7日,日本舰队开始返航。此海战日本损失亘型航空母舰 4艘、重巡洋舰 1艘、飞机 250多架;美国损失重型航空母舰 1艘、驱逐舰 1艘、飞机 150架。至此,日本在太平洋上转入战略防御。
中太平洋战区(CentraIPacificTheater)美军在“太平洋战争中划分的战区之一。1942年 4月设置。其范围包括赤道以北、北纬 42°以南的太平洋海域与岛屿,属 *太平洋战区领导,由太平洋战区总司令*尼米兹直接指挥。辖有驻夏威夷的中太平洋基地司令部(CentraIPacifioBaseComnland),负责太平洋地区美国陆军部队的训练和后勤事宜。
中央集团军群(HeersgruppeMitte)苏德战争中德军的战略战役军团。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前由*B集团军群司令部改组组建。司令博克(1941.6—1941.12)、克卢格(1941.12—1943.10)、布施(1943.10—1944.6)、莫德尔(1944.6—1944.8)和莱因哈特(G.H.Reinhardt,1944.8—1945.1)。初辖第四、第九集团军和第二坦克集群、第三坦克集群,共 34个步兵师、9个坦克师、6个摩托化步兵师、1个骑兵师和 2个摩托化步兵旅,系进攻苏联的主力军团。集结在戈尔达普(Foan)至符洛达伐(BлOдaBа)一线。战争初期分南、北两路沿明斯克、斯摩棱斯克对苏军实施钳形突击。1941年 8月,分别派出第二和第三坦克集群协同*南方集团军群和*北方集团军群作战。同年 9月—1942年 4月,辖第二、第四、第九集团军和第二、第三、第四坦克集群,兵力增至 74个半师(内 14个坦克师和 8个摩托化师),进行莫斯科会战。1943年参加库尔斯克会战。尔后在苏军打击下一再败退。1945年 1月改编为*北方集团军群。同年 1月 26日以*A集团军群改编重建。司令先后为哈尔佩(J.Harpe,1945.4—1945.4)和舍尔纳(1945.4—1945.5),辖 2个合成集团军和 1个坦克集团军,配置在维斯瓦河至奥得河之间。在维斯瓦河-奥得河战役中主力被苏军击溃,后退入捷克斯洛伐克境内,1945年 5月被苏军歼灭。
中央储备银行*汪伪国民政府中央银行。1940年 4月 12日,汪伪政府颁布《中央银行筹备委员会章程》。同年 12月 19日,通过《中央储备银行法》。1941年 1月 6日,在南京成立,周佛海任总裁,钱大櫆任副总裁。发行政府所铸本位市及辅币,经理国库,承募内外债及其还木付息事宜。在上海、苏州、杭州、蚌埠、羌湖、广州、武汉等地设立支行或办事处。抗战胜利后被国民政府接管。
中国工合运动全称“中国工业合作社运动”。抗日战争时期群众性的经济救亡运动。1937年七七事变后,新西兰人艾黎夫妇建议以合作社方式从事工业生产,供应军需民用物品,曾一度得到国民政府支持,拨款 500万元作为开发基金。1938年 8月 5日,中国工业合作协会在汉口成立,孔祥熙任理事长,艾黎任技术总顾问,甘肃省民政厅长刘广沛任总干事。次年宋庆龄在香港发起成立工合国际促进委员会,任名誉主席,扩大宣传,筹募资金。中国共产党亦给予热情支持。至 1942年,全国先后建立了西北、东南、西南、川康、晋豫、浙皖、湘桂滇黔 7个办事处及下属的 72个事务所,合作社达3000多个,社员 3万余人,每月产值约 25万元。工合社不仅赈济难民,安排流民劳动就业,而且因地制宜,生产大量军用民工产品,包括枪支、手榴弹、刺刀等,从经济上支持中国的抗战事业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设。1943年后,由于国民政府不满其民主性质及其对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支援,不仅停止拨款,而且搜捕和杀害其骨干,再加上国统区通货膨胀,工合运动开始由盛转衰,至 1944年还能维持生产的工合社仅剩 500个左右。抗战胜利后继续勉强维持。新中国建立后,于 1952年并入全国供销合作总社。
中国方面舰队日本为进行侵华战争而组建的海军战略战役编队。1937年 10月 20日,以第三舰队和新编的第四舰队组成,由第三舰队司令官长谷川清任司令长官。1938年 2月 1日又编人新编的第五舰队。后因准备发动太平洋战争,兵力有所调动。1941年 9月 1日由古贺峰一出任司令长官,下辖第一、第二、第三遣华舰队和海南警备府。拥有轻巡洋舰 1艘、驱逐舰 3艘、海防舰 2艘、炮舰 13艘,根据地队 5个。曾参加入侵武汉(1938年 8—11月)、广东(1938年 10月)、海南岛(1939年 2—4月)、南昌(1939年 2—4月)、南宁及其周围地区(1939年 11—12月)、浙赣(1942年 4—9月)以及打通湘桂铁路、粤汉铁路南端的作战(1944年 5月—1945年 1月)。1945年 9月日本投降时司令长官为福田良三。
中国抗日战争通称“抗日战争”;也称“中日战争”。1937—1945年中国人民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民族革命战争,反法西斯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组成部分。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略中国东北,标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中国人民开始了武装反抗日本侵略的斗争,在世界上首举反法西斯战争的义旗。由于中国国民政府(国民党当局)坚持反共内战,奉行对日不抵抗政策,未能形成全国抗战。在西方国家绥靖政策的纵容下,日本逐步扩大侵略,并同德、意法西斯结成轴心集团。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掀起全国抗日运动高潮,中共倡导和致力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平解决*西安亭变。1937年 7月 7日日本制造*芦沟桥事变,8月 13日进攻上海,中国军民奋起抗击,国共两党实行第二次合作,开始了全民族的全面杭日战争。1937年 7月至 1938年 10月为战略防御阶段。日军集中力量实施全面战略进攻,中国国民政府以数百万正规军在正面战场抗击日军主力。广大爱国官兵浴血奋战予敌重大杀伤,但国民党当局奉行片面抗战路线,采取单纯防御的战略方针和呆板的阵地战,致使正面战场节节败退,华北、华中、华南大片国土沦陷。中国共产党提出全民族的抗战路线,执行持久战和基本是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的战略方针,以及外线的速决进攻战的作战原则,领导八路军、新四军等开赴敌后,创建抗日根据地,开辟了广阔的敌后战场,对日本侵略者构成重大威胁,迫使日军占领广州、武汉后停止战略进攻。日本的速战速决战略破产。1938年11月至 1943年 12月为战略相持阶段。日军在正面战场对国民党当局实行政治诱降为主、军事进攻为辅的方针。国民党内汪精卫派公开投敌,在沦陷区建立伪政权。日军以主力连同伪军连续围攻“扫荡”中共领导的抗日根据地,敌后战场成为主战场。战争呈现出内线与外线、正面与敌后、有固定战线与无固定战线、包围与反包围等犬牙交错以及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斗争形式交互运用的特殊形态。国民党当局采取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政策,在正面战场牵制日军的同时发动 3次反共高潮。中共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领导敌后军民粉碎日伪军的围攻“扫荡”,击退国民党顽固派的“磨擦”进攻,发展和壮大了人民力量,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中国的坚持抗战,牵制和消耗了日本陆军的大部和海、空军的部分兵力,打乱了日本法西斯的侵略计划,迫使它放弃“北进”反苏的企图,支援了苏联对德国法西斯的战争;拖延和限制了它的“南进”行动,使其在发动太平洋战争后南攻澳洲、西取印度和在中东与德国会师的企图成为泡影,不仅有力支援了太平洋战争,并且使盟国得以实行“先欧后亚”战略,首先集中力量打败德国法西斯,1944年 1月至 1945年 9月为战略反攻阶段。随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发展,轴心国面临覆灭威胁。日军为挽救其在太平洋战争中的败局,在中国战场发动打通大陆交通线作战。国民党当局的军队再次大溃退。中共领导敌后抗日军民,抓住战略上的有利时机,于 1944年春开始局部反攻。1945年 5月德国法西斯投降。7月中、美、英发表促令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波茨坦公告》。盟军在太平洋上进逼日本本土,美国对广岛、长崎投掷原子弹。8月 8日苏联对日宣战,并以百万大军进攻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8月 9日,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中共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军民对日伪军发动了全面的战略大反攻。日本于 8月 15日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 2日正式签署投降书。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结束。从 1937年七七事变起的 8年抗日战争,正面战线长达 5000公里,敌后战场 BO余万平方公里,双方交战兵力最高时达 100Q余万人(中国军队 500余万,民兵达 200万,日军近 200万,伪军 100余万),中国军队进行会战 22次,重要战役 200多次,大小战斗近 20万次,歼日军 150余万人、伪军 118万亲人,中国军队伤亡 380余万人,居民死伤 1800余万人,财产损失 600多亿美元。中国的抗日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中美白银协定1936年 5月 18日中国和美国签订的金融协定。1936年3月,中国国民政府为争取美国援助,派出以陈光甫为首的中国市制代表团前往美国,与美国财政部长*摩根索进行谈判,5月在华盛顿签订此协定。规定:美国政府向中国购买白银 5000万盎司,每盎司价值 0.5美元,中国国民政府将所得款项存入纽约的美国银行,以保持法币 10Q元等于 30美元的汇率。协定使法币依附干美元货币体系。
中国国民救国军中国东北抗日义勇军之一部。九·一八事变后,1932年 2月 8日,原东北军吉兴旅第三营营长王德林联络当地抗日组织大刀会和朝鲜革命总同盟团在延吉县小城子成立。王德林任总指挥,李延禄为参谋长,兵力约 4万人。主要活动于敦化、汪清、密山、三道沟、宁安等地。曾将日军运存敦化修筑吉会铁路与牡丹江铁桥的材料全数焚毁,还瓦解和争取了一批伪军。同年 8月,中共满洲省委军委书记周保中被聘为总参谋长兼总参议长。1933年 1月 13日在日军重兵围攻下王德林率一部退入苏联境内,后转道回国;余部在李延禄、周保中率领下分别成立东北抗日游击军和绥宁反日同盟军,后成为东北抗日联军的组成部分,坚持斗争至抗日战争胜利。
中国贸易委员会中国国民政府经营的商业垄断机构。1937年 7月成立,初名贸易调整委员会;由国库划拨 2000万元作为基金,隶属于军事委员会。1938年 2月转隶财政部,改现名。下设复兴商业、富华贸易、中国茶叶3大公司。统辖国民党统治区丝、茶、桐油、猪鬃等主要出口物资的贸易,实行统购统销,压价从农民和小生产者处购入,高价卖出,从中获取巨额利润。抗战胜利后撤销。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