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第二次世界大战百科词典》

_25 (现代)
G集团军群(HeersgruppeG)大战后期驻守西欧的德军战略战役军团。1944年 5月组建。司令先后为*勃拉斯科维茨(1943.11—1944.9)、巴尔克([HermannBalek,1893—?]1944.9—1944.12)和*凯塞林(1944.12 —1945.5)。辖德国第一集团军和第十九集团军,共 16个师,配置在比斯开湾沿岸和法国南部。盟军实施法国南部登陆战役后退守*西墙。*马斯河-莱茵河战役中被击溃,不久向盟军投降。
Gew-98式步枪德国步兵武器。由毛瑟(Mauger)公司设计制造。1898年制成,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继续使用。全长 1.25米,枪管长 0.74米,口径 7.92毫米,5发匣式弹仓,子弹初速每秒 747米。
GPF式加农炮法国加农炮。口径 155毫米,战斗全重 11.2吨,炮弹重 43.1公斤,炮弹初速每秒 735米,最大射程 19.3公里。为大战爆发时法军的主要重型火炮之一,但数量不多,属统帅部预备队炮兵建制。
Grw-40式追击炮德国迫击炮。1940年制成并开始装备部队。口径 105毫米,战斗全重 785公斤,炮弹重 8.65公斤,炮弹初速每秒 130—310米,最大射程 6.2公里。
H舰队(ForCeH)英国海军战略战役编队。大战爆发后,英、法原分工由法国舰队负责保卫西地中海。1940年 6月法国败降后,为适应此形势,英国海军遂以直布罗陀为基地组建此舰队,由*萨默维尔任司令,辖 3艘战列规、1艘航空母舰、2艘巡洋舰、11艘驱逐舰等,负责保卫西地中海和协同*英国地中海舰队攻击意大利海军。组成后即执行消灭法国舰队的*弯炮行动。1941年 5月在大西洋参加截击德国俾斯麦号战列舰的海战。克里特岛战役后,担负护航增援马耳他的运输船队。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于 1942年 3月由西弗莱特(NevilleSyfret,1889—1972)海军中将继任司令,率队进入印度洋作战。重返地中海后,于同年 11月支援登陆北非的*火炬行动。1943年支援西西里岛登陆战役和萨勒诺登陆战。意大利投降后,舰艇逐步调往加强英国东方舰队。
H集团军群(HeersgruppeH)大战后期德军西线的战略战役军团,1945年初组建。司令为*勃拉斯科维茨。下辖德国第一伞兵集团军和第二十五集团军,*马斯河-莱茵河战役前分别配置在马斯河地区和下菜茵河地区。盟军强渡莱茵河后东撤,1945年 4-5月被歼。
H2S型雷达英国一种轰炸机用 10厘米雷达。1911年以“硫化氢”(H2S)
为代号进行研制。使用超短波雷达,可在荧光屏上显示出全景“图像”,使轰炸机能搜索和瞄准目标进行袭击。一般安装在轰炸导航机上,同时也安装在海上巡逻机上用以搜索潜艇。1943年开始使用,在对德国的*战略轰炸和大西洋上的反潜艇战起了重要作用。
He-111式轰炸机德国中型轰炸扒。由亨克尔(Hein-kel)公司 1936年制成。1938年装备部队。翼展 73英尺 11英寸,机长 53英尺 8英寸,乘员 5人,双引擎,最高时速 255(一说 270)英里,升限 2.6万英尺,航程1110—2140英里,装备 2挺 7.9毫米机枪(一说 6挺 7.9毫米机枪)和 1门20毫米航炮,可载炸弹 4400—5500磅。曾用于武装干涉西班牙。大战期间成为德军主要轰炸机种之一,共生产 7450架。
HX-72护航运输队战时英国海军护航的横越大西洋运输船队之一。“HX”为从加拿大驶往英国的快速船队代号,“72”为航次序号。1940年 9月中旬,从加拿大的哈利法克斯港出发。9月 21—22日,船队在北海峡(NorthChannel)附近海域,遭到德国 5艘潜艇(U-47、U-48、U-99、U-100和 U-65)结群攻击。12艘货船(共 7.7万多登记吨位)被击沉。德国潜艇无损失。参见“北海峡护航战”。
HX-79护航运输队战时英国海军护航的横越大西洋运输船队之一。“HX”为从加拿大驶往英国的快速船队代号,“79”为航次序号。1940年 10月中旬从哈利法克斯洛驶出。10月 17—20日,航至北海峡(NorthChan-nel)附近海域,与另一支*SC-7护航运输队,同时遭到德国 8艘潜艇结群攻击。两支船队的 79艘货船,被击沉 31(一说 32)艘,共 15.2万多登记吨位。德国潜艇无损失。参见“北海峡护航战”。
Hx-84护航运输队战时英国海军护航的横越大西洋运输船队之一。“HX”为从加拿大驶往英国的快速船队代号,“84”为航次序号。该船队编有 37艘船只,由 1艘 1.4万吨商船改装的辅助巡洋舰杰维斯湾(JervisBay)号护航。1940年 10月底从哈利法克斯港驶出。11月 5日傍晚,在大西洋北纬 52°48′西经 32°15′,遭遇德国*舍尔号战列舰。杰维斯湾号迎战强敌,掩护船队分散和趁夜幕逃跑。最后,杰维斯湾号和 5艘货船(约 4.7万吨)被击沉。
Hx-90护航运输队战时英国海军护航的横越大西洋运输船队之一。“Hx”为从加拿大驶往英国的快速船队代号,“90”为航次序号。1940年 12月 1—2日夜间,该船队在北海峡(NorthChannel)附近海域,遭到德国 7艘潜艇(U-47、U-52、U-94、U-95、U-99、U-101和 U-103)结群攻击。10艘货船和 1艘护航的辅助巡洋舰(由商船改装)被击沉。德国潜艇无损失。参见“北海峡护航战”。
HX-229护航运输队战时盟国海军护航的横越大西洋运输船队之一。“HX”为从加拿大驶在英国的快速船队代号,“229”为航次序号。1943年 3月 8日,从哈利法克斯港启航。编有 40艘货船,由 4艘驱逐舰和 1艘驱潜快艇护航。原计划追上*SC-122护航运输队,一起沿格陵兰和冰岛的北航线航行。12—13日,因收到该处海域有德国潜艇的情报,2支船队相继转入南航线。但德军破译了船队改向密电,于 14—15日调集 3个潜涎群(共 38艘,中途加入 6艘)截击。16—20日德军潜艇先后发现并持续攻击 2支船队。盟军从冰岛和爱尔兰派出空军支援,并把护航舰艇增至 18艘。但 2支船从仍被潜艇击沉 21艘货船(约 14.1万吨),德国仅损失 1艘潜艇。22日,HX-229船队只有 27艘到达英国。此战成为大西洋上德国潜艇战的高峰。
HX-237护航运输队战时盟国海军护航的横越大西洋运输船队之一。“HX”为从加拿大驶往英国的快速船队代号,“237”为航次序号。1943年 5月 9—13日,船队在北大西洋航线遭到德国海军数个潜艇群持续的追踪攻击。由于盟军护航舰艇装备先进的雷达和高频测向仪,并有配备航空母舰的支援舰队掩护,德军潜艇损失 3艘而无法突入防护圈内,只击沉 3艘掉队的货船。此战以及 SC-129、SC-130和 HX-239等护航运输队之战,构成大西洋潜艇战的转折点。德国因损失惨重,被迫停止对北大西洋护航运输队攻击近4个月。
Hx-239护航运输队战时盟国海军护航的横越大西洋运输船队之一。“Hx”为从加拿大驶住英国的快速船队代号。“239”为航次序号。1943年 5月 21—23日,船队在北大西洋航线上,遭到德国海军 2个潜艇群持续追踪攻击。盟军护航舰艇在配备航空母舰的支援舰队支持下,成功地击退潜艇进攻。船队无一损矢,德国潜艇被击沉和重创备两艘。此战以及 HX-237、SC—129和 SC—130等护航运输队之战,构成大西洋潜艇战的转折点。德国因损失惨重,被迫停止对北大西洋护航运输队攻击近 4个月。
JB-355文件(JB-305Paper)又称“对日秘密空中作战计划”。1941年 5月初美国总统罗斯福的特别助理柯里(LauchlinCurrie)向空军联合委员会提交的一项建议。要求成立一支拥有 500架作战飞机及多架运输机的驻华空军,以加强新加坡、滨缅公路和菲律宾的防御,遏制日本在中国和东南亚的军事行动;进而空袭日本工业设施,摧毁日本赖以生存的经济结构,达到瓦解日本意志,削弱其军事扩张能力的目的。同年 7月 18日得到批准,即称此名。但提供的飞机数量大大减少。不久*珍珠港事变爆发,美国军事战略步骤被打乱,该计划终未能完全实施。
Ju-52式运输机德国运输机。由容克斯(Junkers)公司在三十年代初制成。翼展 95英尺 11英寸,机长 62英尺,乘员 3人,3台发动机,最高时速 207(一说 180)英里,绝对升限 2.1万英尺,航程 250—780英里,装备 2挺 7.9毫米机枪,可载运 4400至 1万磅货物。早期用于民航。1937年武装干涉西班牙时军用。大战初期曾用于牵引滑翔机和运输空降部队,闪击波兰、斯堪的纳维亚和西欧。以后广泛用于各个战场的空运,被德军称为“容阿姨”、“纲铁安妮”。其基本型共约生产 3000架。
Ju-87式轰炸机德国俯冲轰炸机。由容克斯(Jun-kers)公司制造。其原型为 1929年制成的容克飞机。1936年投产。翌年用于武装干涉西班牙。翼展 45英尺 4英寸,机长 35英尺 6英寸,双座单引擎,最高时速 242(一说 232)英里,绝对升限 2.7万英尺,航程 342—620英里,装备 3挺 7.9毫米机枪,可载炸弹 1100—1320磅。其 B型共生产 5700架。1941年经改进的D型,航程增大至 1190英里,装备 15毫米和 7.9毫米机枪各 2挺。大战期间广泛用于西欧和苏德战场,被称为“斯图卡”(Stuka,德文“俯冲”之意)式轰炸机。
Ju-88式轰炸机德国中程轰炸机。由容克斯(Jun-kirs)公司制造。1937年投产。翼展 65英尺 6英寸,机长 47英尺 2英寸,双引擎,乘员 4人,最高时速 321(—1294)英里,绝对升限 3.22万英尺,航程 1620(一说 2540)英里,装备 3挺 7.9毫米机枪和 3门 20毫米航炮(一说 4挺 7.9毫米和 1挺 13毫米机枪),可载炸弹 2200(一说 1700)磅。共生产 14980架。战时为德军主要机种之一。
Jw-51B护航运输队*盟国-苏联护航运输队之一。“JW”为 1942年12月起驶往苏联的船队代号,“51”为此代号的第一个航次序号,该航次又分为 A、B两支船队。1942年 12月 22日,B船队从苏格兰的尤湾(LochEwe)出发,编有 14艘货船,由英国 11艘舰艇护航。英国*本土舰队担任远程掩护。12月 30日,德国派出*希佩尔号巡洋舰、*吕佐夫号战列舰和 6艘驱逐舰截击。翌日,在巴伦支海熊岛(BearLsland)附近海域,德舰与英国护航的驱逐舰及驰援的两艘巡洋舰发生战斗。双方各损失 1艘驱逐舰,希佩尔号受伤,德舰撤退。船队安抵苏联港口。
Jw-59护航运输队*盟国-苏联护航运输队之一。“Jw”为 1942年 12月起驶往苏联的船队代号,“59”为航次序号(该代号航次序数从 51开始》。1944年 8月 15日,该船队从苏格兰的尤湾(LochEwe)开出,编有 33艘货船和 1艘救护船,由英国 2艘航空母舰、1艘巡洋舰和 18艘其他舰艇护航。英国海军的 2个编队(其中有 5艘航空母舰、1艘战列舰和 3艘巡洋舰)担任掩护。另有一个盟国移交苏联的舰群(包括 1艘战列舰、8艘驱逐舰和 11艘猎潜舰)同行。20日,船队在扬马延(JanMayen)岛以东被德军飞机发现。21和 22日受到攻击,2艘护航舰被击沉,航空母舰负伤。22—29日英军飞机对德国*蒂尔匹茨号战列舰实施突击,将其击伤,转移了德军注意力。船队最后安抵苏联港口。
K舰队(ForceK)英国海军分舰队。1941年 10月,在*马耳他之战中,*英国地中海舰队以 2艘巡洋舰和 2艘驱逐舰组建,用以切断德意军通向非洲的航道。同年 11月 9日曾击沉敌 7艘货船和 1艘护航的驱逐舰。12月 18日,在出击中撞入意大利海军所布的水雷区,2舰沉没、2舰受伤。
K5(E)式铁道炮德国安装在铁道上的重炮。因 1944年*诺曼底登陆战役时曾轰击安齐奥滩头阵地,诨称“安齐奥安妮”(AnzioAnnie)或“安齐奥表白”。口径 280毫米或 310毫米,全长 41米,战斗全重 215吨。280毫米口径炮标准炮弹最大射程 62公里,使用火箭增程弹增至 86公里,310毫米口径炮最大射程 151公里。大战期间共制造 28门。其中 1门现存英国阿伯丁(Aberdeen)试验场火炮博物馆。
K-22号潜艇苏联潜艇。为“K”型巡洋潜艇之一。1938年开始建造。1910年建成编入波罗的海舰队。长 97.6米,宽 7.4米,水面排水量 1490吨(吃水 4米),水下排水量 2104吨,航速水面 21节、水下 10.3节,续航力水面航速 10节时为 1.5万海里、水下航速 2.9节时为 100海里,装备 533毫米鱼雷发射管艇首 6个、艇尾 4个,100毫米和 45毫米火炮备 2门、机枪2挺,储备鱼雷 24枚、水雷 20个,艇员 64人,自给力 50昼夜。苏德战争爆发后不久,调往巴伦支海编入北方舰队。先后 7次出海作战,击沉敌舰船8艘、布雷炸沉 3艘。1942年获近卫称号。翌年 2月第八次出海作战时沉没。
Kar-98式马枪德国武装部队标准步兵武器。1908年由毛瑟(Mauser)公司在*Gew-98式步枪基础上改进而成。全长 1.1米,枪管长 0.6米,口径7.92毫米,子弹初速每秒 747米,弹仓装弹 5发。
Kw线即“安特卫普-那慕尔防线”。比利时人以其起迄点的两个村庄科林斯霍特(Koringshoyet)和瓦弗(Wavre)的第一个字母称此名。比军参谋总部计划,在德军强大兵力冲击下如不能固守沿阿尔贝特(Albert)运河和默兹(Meuse)河成前突大弧形的初始阵地,应即收绵兵力于此线。法英盟军的*D计划与之相榫台,形成如下态势:安特工普以北至荷兰境内布雷达(Breda)地域为法国第七集团军;安特卫普以南至勒文(Louvain,或译卢万)为比军;勒文至瓦弗为英国远征军;瓦弗至那慕尔(Namur)为法国第一集团军,同时有比军一部据守那慕尔支撑点;那慕尔以下沿默兹河和法比边界至马其诺防线的终点为法国第九和第二 2个集团军。
LCG登陆艇(LandingCraftGun)美国炮火支援登陆艇。长约 155英尺,宽约 22英尺,装备 77毫米或 88毫米榴弹炮 1门、11挺 20毫米的厄利肯(Oerlikon)式机关炮和 11挺机枪,由 3名军官和 27名水兵操纵。拥有较强火力,能摧毁敌滩头火力点以支援登陆兵突击上陆。
LCI登陆艇(LandingCraitlnfantry)美国步兵登陆艇。排水量 300吨,航速 15节,前部备有一桥,可架搭岸滩。最大载荷量为全副武装的士兵 250名。大战中广泛用于美军和盟军的登陆作战。
LCM登陆艇(LandingCraftMechanized)美国机械化部队登陆挺。有多种型号,以 LCM-3型最为普遍,可运载 30吨重坦克 1辆,或相当于 30吨重的卡车若干辆,以及兵员 60名。1942年 8月瓜达尔卡纳尔岛争夺战中首次使用。以后广泛用于美军和盟军的登陆作战。LCT登陆艇(LandingCraftTank)美国坦克登陆艇。有 9个型号,其中 LCT-2型最普遍。长 160英尺,宽 31英尺,航速 11节,装备 2门 40毫米自动炮,由 2名军官和 10名水兵操纵,直接运送坦克登陆海滩。不同型号可分别装载 40吨的重型坦克 3—8辆,或 250—350吨的作战装备。大战期间广泛应用于美军和英军的登陆作战。
LCVP登陆艇(LandingCraftVehicleandPerson-nd)美国小型登陆艇。供载搭车辆和人员之用。长约 41英尺,宽约 10英尺,装有 2台 65匹发动机,航速约 10节。可运载全副武装的士兵 32名,或同等重量的车辆。大战期间广泛用于美军和盟军的登陆作战。
LST登陆舰(LandingShip,Tank)美国坦克登陆舰。有 3种型号,以LST-2型使用最为普遍。长约 325英尺,宽约 50英尺,排水量 1100—3065吨,装有 900匹马力发动机 2台,最大航速 10节。可载运 25—40吨坦克 40—70辆,或同等重量的卡车。1940年夏由英国海军部首先开始设计和试制,翌年转交美国继续完成,1942年 2月由美国开始大量生产。大战期间共约制造 1000多艘,广泛使用于美军和英军。
LVT登陆战车(LandingVehicles,Traeked)美国海军陆战队履带式两栖登陆战车。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末研制。1940年生产 100多辆。其 LVT-1型重 7.8吨,可乘载全副武装士兵 25名。1941年 7月开始装备部队。1942年8月,首次使用于瓜达尔卡纳尔岛争夺战。后有多种改进型号,大战时共生产 18620辆,广泛用于美、英军的登陆作战。其改进的 LVTA-1型和 LVTA-4型,分别装备有半封闭式炮塔的 37毫米火炮或 75毫米火炮 1门,发展为水陆坦克。
M-4式步枪即“伽伦德式步枪”。
M-1式火箭筒见“巴祖卡火箭筒”。
M-1式加农炮美国加农炮。口径有 57毫米、114.3毫米和 155毫米等3种。口径 57毫米的战斗全重 1220公斤,炮弹重 2.84公斤,炮弹初速每秒823米,射程 6.5公里,在 1000米距离可穿透 58毫米厚的装甲钢板,射速每分钟 30发。口径 114.3毫米的战斗全重 5600公斤,炮弹重 25.1公斤,炮弹初速每秒 693米,射程 18.3公里,射速每分钟 3发。口径 155毫米的战斗全重 1.26万公斤,炮弹重 43.1公斤,炮弹初速每秒 735米,最大射程 18公里。
M-1式榴弹炮美国榴弹炮。口径 105毫米的为 1934年制成服役,战斗全重 4980磅(2261公斤),炮弹重 33磅(15公斤),最大射程 1.22万码(11155米)。口径 155毫米的为 1942年制成服役,战斗全重 1.2万磅(5448公斤),炮弹重 95磅(43.1公斤),炮弹初速每秒 564米,最大射程 1.65万码(15公里),射速每分钟 3发。口径 240毫米的为 1942年制成服役,战斗全重 6.47万磅(29373公斤),炮弹重 365磅(165公斤),最大射程2.5万码(22.8公里)。M-1A式迫击炮美国迫击炮。口径 106.7毫米,战斗全重 134公斤,炮弹重 10.4公斤,炮弹初速每秒 175米,射程 2.2公里,射速每分钟 20发。
M—2A1式加农炮美国加农炮,口径 105毫米,战斗全重 1920公斤,炮弹重约 15公斤,炮弹初速每秒 473光,最大射程 11.2公里,射速每分钟4发。
M-3型坦克即“格兰特型坦克”,而 M-3轻型坦克则为*斯图亚特型坦克。
M-3式反坦克炮美国反坦克炮。口径 35毫米,战斗全重 415公斤,炮弹重 0.9公斤,炮弹初速每秒 885米,在 1000米距离命中角 90度时穿甲能力为 29毫米。M-4型坦克即“谢尔曼型坦克”。
M-5式加农炮美国加农炮。口径 76.2毫米,战斗全重 2210公斤,炮弹重 7公斤,炮弹初速每秒 792米,在 1000米距离可穿透 72毫米厚的装甲,射速每分钟 12发。M-7型自行火炮美国自行火炮。1942年装备部队。以*谢尔曼型坦克为底盘,半封闭式,最大装甲厚度 57毫米,装备 105毫米榴弹炮1门,弹药基数 69发,最大行程 265公里,战斗全重约 24吨。
M-8型强击炮美国自行强击炮。大战后期制成和装备部队。以*斯图亚特型坦克为底盘,半封闭式,最大装甲厚度 38毫米,装备 75毫米榴弹炮1门,弹药基数 46发,方向射界 360度,最高时速 56公里,乘员 4人,战斗全重 15.6吨 M-13式榴弹炮法国榴弹炮。口径 280毫米,战斗全重 16.2吨,炮弹重 205公斤,炮弹初速每秒 414米,最大射程 10.9公里。为大战时法军的重型火炮之一,属统帅部预备队炮兵建制。
M-17式加农炮法国加农炮。口径 220毫米,战斗全重 26吨,炮弹重103.4公斤,炮弹初速每秒 766米,最大射程 22.8公里。为大战爆发时法国陆军口径最大的加农炮,属统帅部预备队炮兵建制。
M-18型自行农炮美国自行反坦克歼击炮。大战后期制成和装备部队。半封闭履带式,最大装甲厚度 51毫米,装备 76毫米加农炮 1门,弹药基数 43发,方向射界 360度,最高时速 72公里,乘员 5人,战斗全重 17吨。
M-26型坦克即“潘兴型坦克”。
MB-151型歼击机见“布洛克歼击机”。
MB-152型歼击机见“布洛克歼击机”。
MB-174型轰炸机见“布洛克轰炸机”。
Me-109式歼击机德国歼击机。由*梅塞施米特 1935年研制成而得名。
1936年首次在柏林奥林匹克运动会上展示。翌年用于武装干涉西班牙。其1938年投产的 E型,共生产 1540架。大战初期用于闪击波兰、斯堪的纳维亚、荷兰、比利时和法国,并参加了不列颠之战。翼展 32英尺 9英寸,机长29英尺 10英寸,单座单引擎,最高时速 370英里(一说 354英里),绝对升限 3.8万英尺,航程 360—1030英里,装备 2挺 7.9毫米机枪和 1(一说 2)门 20毫米航炮。1941年投产的 G型,增加 2门 20毫米航炮,时速和升限也略有增加,共生产 2.16万架,成为德国空军主要机种之一。
Me-110式歼击机德国歼击机,兼有战斗和轰炸两种用途。由 *梅塞施米特研制成而得名。1938年投产。翼展 53英尺 5英寸,机长 40英尺,双引擎双座,最高时速 365(一说 349)英里,绝对升限 3.4万英尺,航程 565—740英里,装备 5挺 7.9毫米机枪和 2门 20毫米航炮,可载炸弹 1100磅。曾被戈林引以为荣,称之为“驱逐舰式”重型歼击机。广泛用于闪击波兰、斯堪的纳维亚、西欧和苏联。但在不列颠之战中暴露出其机体过大的弱点,损失惨重。共约生产 6100架。
Me-262式歼击机德国喷气式歼击机。由 *梅塞施米特研制。1942年 7月首次试飞成功,成为世界上第一架喷气式飞机。以后研制工作一度中断,直到 1943年夏才投产。单座,装有 2台容克斯(Junkers)公司的涡轮喷气发动机(静推力 1980磅),在 1.97万英尺高度最大时速达 540英里,爬升率为 6.8分钟即达 1.97万英尺,升限 3.94万英尺,最大载荷航程 652英里,装备 4门 30毫米航炮,翼下可挂 24枚 R4M50毫米火箭弹或 2枚 1100磅炸弹,并配有陀螺射击瞄准具。其出现曾对盟国空军形成较大威胁。战时共生产1400多架。
MG-34式机枪德国轻、重两用机枪。属*毛瑟枪系列。1934年制成。1936年装备部队。口径 7.92毫米,气冷式,装两脚架为轻机枪,装 3脚架为重机枪,弹鼓可装 50—75发,重机枪弹链可双向供弹。1938年以其为基础改装成双联航空机枪,并改装为高射机枪、坦克机枪等。具有易拆卸和更换枪管的优点,但重量大和制造工艺复杂。1912年制成其改进型 MG-42式,简化了工艺和减轻了重量,射速提高到每分钟 1200发。大战期间,除在德国生产外,亦在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兵工厂生产,其 MG-42式共生产 75万挺。
MG-42型机枪德国主要步兵武器。由毛瑟公司研制。1938年设计,大战初期投产。无枪托时长 1.1米,其中枪管长 0.57米,口径 7.92毫米,用金属弹链供弹,射程约 1220米,最大射速每分钟 1200发,无脚架时重 10.5公斤。战时共生产 7.5万挺。*非洲军团在比尔-哈凯姆首次使用。战后联邦德国曾继续使用,改称 MG-1型机枪,口径缩至 7.62毫米。
Mk-1式榴弹炮英国榴弹炮。口径 4.5英寸(115毫米)的为 1930年制成,战斗全重 1.6万磅(7264公斤),炮弹重 55磅(25公斤),最大射程 2.1万码(19公里)。口径 6英寸(152毫米)的战斗全重 9260磅(4204公斤),炮弹重 86—100磅(39—45.4公斤),炮弹初速每秒 470码(430米),最大射程 1.14万码(10.4公里)。
Mk-2式加农炮英国反坦克炮。1942年装备部队。口径 57毫米,战斗全重 2560磅(1160公斤),炮弹重 6磅(据此亦称 6磅反坦克炮),炮弹初速每秒 2670英尺(814米),在 1000码(911米)距离内可穿透 75毫米厚装甲钢板,最大射程 5000码(4570米),射速每分钟 10—15发。广泛用于北非战场。1942年底,为了对付欧洲战场上德军使用的重型坦克,制成发射 17磅重炮弹的长炮身(全长 24英尺)的反坦克炮(据此称 17磅反坦克炮),在 1000码距离内可穿透 130毫米厚装甲钢板,被称为“坦克杀手”(Panzer-Killer)。
Mk-2式加榴炮英国加农-榴弹炮。1942年装备部队。口径 87.6毫米,战斗全重 3968磅(约 1800公斤),炮弹重 25磅(11.3公斤),炮弹初速每秒 520米,最大射程 1.34万码(12.2公里),在 1000米距离穿甲厚度 30毫米,射速每分钟 4发。
Mk-2式榴弹炮英国榴弹炮。口径 234毫米,战斗全重 16吨,炮弹重131公斤,炮弹初速每秒 500米,最大射程 12.7公里。口径 115毫米(4.5英寸)的战斗全重 3.3吨,炮弹重 15.6公斤,最大射程 5.5公里。
Mk-3式榴弹炮英国榴弹炮。口径 5.5英寸(140毫米)的为 1940年制成,战斗全重 13646磅(6.2吨),炮弹重 80—1000磅,发射 80磅高爆炮弹时最大射程 1.8万码(16.4公里)。口径 8英寸(203毫米)的战斗全重 2万磅(9.1吨),炮弹重 200磅(91公斤),炮弹初速每秒 500码(457米),最大射程 1.24万码(11.3公里)。
Mk-19式加农炮英国加农炮。口径 152毫米,战斗全重 10350公斤,炮弹重 45公斤,炮弹初速每秒 735米,最大射程 17.1公里。
MP式冲锋枪德国冲锋枪。1918年生产的 MP-18型由施迈塞尔(Schmeisser)设计,三十年代装备国防军内使用,曾用于西班牙内战。1938年经改进制成的 MP—38型和 1940年的 MP-40型,为全金属结构,性能优良,大战期间共生产 125万支。1944年底曾由毛瑟(Mauser)工厂秘密生产 2.5—3万支 MP-波茨坦型(仿造英国的斯坦式),计划供盟军占领区内德国游击队使用,后亦用于其他部队。
MP-43式突击步枪德国突击步枪。为德国陆军在大战中首创的集冲锋枪与步枪优点的新枪种。1942年研制成功。口径 7.92毫米,采用导气自动式,射速略低于机枪,有效射程 850米,使用专门的短弹,弹匣可装弹 30发。1943年生产约 1000支,用于苏德战场。初未受希特勒重视,库尔斯克战役后因受德军前线官兵的赞誉,遂批准扩大生产,并亲自命名为“突击步枪”。1944年生产 1万支,改称 MP-44式,后又称 StG-44式。在空军中使用的称*FG-42式突击步枪。
ON-127护航运输队战时盟国海军护航的横越大西洋运输船队之一。“ON”为英国驶往北美的船队代号,“127”为航次序号。1942年 9月上旬从英格兰南部港口开出,编有 32艘货船和 6艘护航舰艇。9月 10—14日,在北大西洋航线上,遭到 13艘德国潜艇结群追踪攻击。12(一说 7)艘货船和 1艘护航的驱逐舰被击沉。德方无损失。
ONS-5护航运输队战时盟国海军护航的横越大西洋运输船队之一。“ONS”为从英国驶在北美的慢速船队代号,“5”为航次序号。该船队编有40艘货船,由 9艘舰艇护航,1943年 4月底开出克莱德(Clyde)河口。途中来自冰岛的 3艘货船和 1艘驱逐舰加入。5月 4日,船队闯进德国海军在北大西洋航线上布置的潜艇幕中央。当晚和翌日白天,12艘货船(约 5.6万吨)先后被击沉。护航的英国舰艇利用先进的雷达装置,在空军以及赶来增援的 5艘舰艇配合下,击沉德国潜艇 6艘,重创 4艘。
OX打击大战初期英国切断德国某些战略资源供应的秘密行动方案。1939年 12月 16日,由当时任海军大臣的丘吉尔提出,计划由英国海军情报局以“既非外交也非军事的手段”,阻止“生命攸关的供应品”到达德国。该行动方案以瑞典东部不冻港乌克塞勒松德(Oxelsund)的头两个字母为代号。该港滨临波罗的海,距斯德哥尔摩约 60英里,为瑞典中部铁矿出口点。所谓“生命攸关的供应品”,除铁矿外,包括后来成为制造原子弹的原料之一的重水。由于外交大臣哈利法克斯仍寄望于同德国和谈,极力加以反对,该行动方案被取消。
P-36型歼击机又称“隼式战斗机”。美国歼击机。1936年投产。柯蒂斯(Curtiss)公司制造。单座,单引擎,下单翼,最大时速 239(一说 300)英里,最大载荷航程 960英里,装备 2—4挺 7.62毫米机枪。共生产 210架。曾出口供法国、中国和泰国空军使用。在法国空军中服役的称为“霍克-75”式(Hawk-75),法国投降后幸存的转归英国。1941年日本偷袭珍珠港时,美国曾有 4架此型飞机升空作战。以后被淘汰。但英国经改装后更名“莫霍克”(Mohawk),装备 6挺 7.69毫米机枪,继续用于印度和缅甸作战至 1944年。
P-38型歼击机又称“闪电式战斗机”。美国歼击机。原型为高空截击机,1939年 1月首次试飞成功。1940年由洛克希德(Loekheed)公司投产。单座,双引擎连双机身、双机尾,自重达 1.48万磅。最大时速 395—455英里,爬升率 12分钟 2.5万英尺,升限达 4万英尺,活动半径 575英里。机头装有 1门 20毫米(后为 37毫米)航炮和 P—38型歼击机 4挺 12.7毫米机枪,直接前射,可在远距离开火。可携作弹 500磅。1941年起服役至 1949年。1942年首战于太平洋战场即显示其优越性能。1943年曾在所罗门群岛作远距离拦截,击毙*山本五十六。战时共生产 9923架。
P-39型歼击机又称“飞蛇式战斗机”。美国歼击机。1939年投产。贝尔(Bell)公司制造。单引擎,最大时速 355英里,最大载荷航程 675英里,升限 2.9万英尺,配备 37毫米航炮 1门、12.7毫米机枪 2挺和 7.62毫米机枪 4挺,并可载炸弹 500磅。乘员 1人。太平洋战争初期曾为美军主要机种之一。因性能不及日本*零式战斗机,被美国飞行员称之为“破旧的钟”。1944年以后被淘汰。曾据《租借法案》改装为*P-63型歼击机供苏联空军使用。战时共制造 9558架。
P-40型歼击机又称“战鹰式战斗机”。美国歼击机。1938年投产。柯蒂斯(Curtiss)公司制造。单座、单引擎、下单翼,最大时速 350英里,最大载荷航程 732—852英里,配备 12.7毫米机枪 2挺和 7.62毫米机枪 2挺(后改为 12.7毫米机枪 6挺)。曾出口到英、法、苏、中诸国,在英国皇家空军中被称为“战斧”式,在英联邦国家被称为“小鹰”式。在中国曾为*飞虎队的主要歼击机种。
P-47型歼击机又称”雷电式战斗机”。美国歼击机,亦作战斗轰炸机用。1940年 9月试飞,共和公司制造。1943年服役。单座,单引擎,最大时速 467英里,带有可抛副油箱,最大载荷航程 2350英里,升限 3.6万英尺,爬高率 13分钟 2万英尺,配备 12.7毫米机枪 6—8挺,可携 1000磅炸弹 2枚或 127毫米火箭弹 10枚。可为重型轰作机作远程护航。1943年 4月运往欧洲战场作战。战时共生产 15683架。战后继续服役至 1955年。
P-51型歼击机又称“野马式战斗机”,美国歼击机。1940年按英国要求的技术规格在美国研制,由北美航空公司生产。单座、单引擎、下单翼,1942年应英国的建议改装上罗尔-罗依斯的梅林引擎后,最大时速 443—488英里,最大载荷航程 1070英里(带副油箱可达 2080英里),升限 4.19万英尺,爬高率为 7.5分钟 2万英尺。配 P—51型歼击机备 12.7毫米机枪 4—6挺,可携 1000磅炸弹 2枚或 127毫米火箭弹 10枚。1944年 3月后大批参战,主要承担对敌轰炸的护航任务,曾协同 B-29轰炸机袭击东京,在英国上空摧毁德国 V-1飞弹等。战时有 B、D、H、K等改进型,共生产 14686架,其中 B型 3738架、D型 7956架。
P-61型歼击机又称“黑寡妇式战斗机”,因全身涂成黑色并期望带给敌人以恶巫,故得此诨名。美国夜间战斗机。1942年投产,诺思罗普公司制造。最大时速 362英里,最大载荷航程 600英里,升限 3.31万英尺,爬高率 10分钟 2万英尺,乘员 3人。装备 20毫米航炮 4门,12.7毫米机枪 4挺,可携炸弹 1600磅。战时共生产 704架。主要用于太平洋战场对日作战。1952年退出现役。
P-63型歼击机又称“眼镜蛇式战斗机”。美国歼击机。贝尔公司在*P-39型歼击机基础上改装制成。1941年投产。共生产 3303架。根据*《租借法案》援助苏联等国。至 1944年 12月共提供苏联空军 2241架,提供*自由法国空军 300架。
Pak-30式反坦克炮德国反坦克炮。1930年定型,为大战初期德军主要的反坦克炮。口径 37毫米,战斗全重 440公斤,炮弹重 0.7公斤,炮弹初速每秒 745米,在 500—1000米距离上命中角为 90度时的穿甲厚度 26—17毫米,射速每分钟 10—15发。
Pak-38式反坦克炮德国反坦克炮。1938年定型,1940年起服役。为大战中后期德军主要的反坦克炮,被称为“坦克猎手”(Tank-hunter)。口径 50毫米,战斗全重 930—986公斤,炮弹重 0.98—2.1公斤,炮弹初速每秒 823—1198米,最大射程 9.4公里,在 1000米距离上命中角为 90度时的穿甲厚度 50—52毫米,射速每分钟 12—15发。
Pak-43式反坦克炮德国反坦克炮。1913年在 Pak-38式反坦克炮基础上改进制成并装备部队。口径 88毫米,战斗全重 5096公斤,炮弹初速每秒 600米,在 915米距离内能穿透 167毫米厚的装甲钢板,305米距离内能穿透 240毫米厚钢板。
PBM型巡逻机亦称“水手式巡逻机”。美国水上巡逻侦察机。在*PBY型巡逻机基础上改进制成。载弹量增至 2000磅。1939年投产,由马丁(Martin)公司生产,1940年起服役。
PBY型巡逻机又称“卡塔利娜式巡逻机”或“黑猫式巡逻机”。美国水上巡逻侦察机。联合公司 1935年制成,翌年起服役。双引擎,翼展 104英尺,航程可达 3000英里。装备 7.62毫米和 12.7毫米机枪各 2挺,可携炸弹 1000磅,乘员 7—9人。广泛使用于备战场。战时共生产 3400多架,其中部分力加拿大生产。按《租借法案》提供英国 650多架,提供苏联 PBM-1改进型 138架。
PQ-13护航运输队*盟国-苏联护航运输队之一。“PQ”为驶往苏联的船队代号,“13”为航次序号。该船队编有 19艘货船,装载盟国援苏军火物资,由英国 1艘巡洋舰和 5艘驱逐舰护航。1942年 3月 20日,从冰岛的雷克雅夫克港出发。3月 29日航至巴伦支海,遭德国飞机、潜艇和驱逐舰编队的攻击。5艘货船和 1艘警戒舰被击沉,护航的英国巡洋舰受重伤(不久沉没)。德国损失 1艘驱逐舰。
PQ-17护航运输队*盟国-苏联护航运输队之一。“PQ”为驶往苏联的船队代号,“17”为航次序号。1942年 6月 27日,该船队从冰岛启航,编有 34艘货船和 3艘救护船(一说 35艘货船和 2艘油船),装载盟国援苏的297架飞机、594辆坦克、4246辆卡车和牵引车以及 15.6万吨物资,由英国21艘舰艇护航。另有英、美的 4艘巡洋舰和 3艘驱逐舰组成近程掩护编队。配置于挪威北部海域的 14艘潜艇(其中 5艘为苏联潜艇)和苏联在科拉半岛的 287架飞机协同。英国海军部企图以该船队诱出德国*蒂尔匹茨号战列舰加以歼灭,由舰队司令*托维海军上将率本土舰队在西面待机。7月 1—4日,德国飞机和潜挺持续追踪攻击船队,均被击退(仅损失 1艘货船)。4日晚,英国海军部错误判断蒂尔匹茨号战列舰已前往截击船队,下令巡洋舰编队西撤和船队分散。5—10日,德国飞机和潜艇在巴伦支海的熊岛(BearIsland)和北角(Nordkapp)之间海域,持续攻击分散航行的船只。到 13日,只有11艘货船抵达苏联港口。共被击沉 23艘货船,损失所载运的 210架飞机、430辆坦克、3350辆汽车和近 10万吨物资。德国仅损失 14架飞机。此后,英国中断对苏航运 2个月。
PQ-18护航运输队*盟国-苏联护航运输队之一。“PQ”为驶往苏联的船队代号。“18”为航次序号。1942年 9月初,该船队装载盟国援苏物资,从冰岛的雷克雅未克港驶出。编有 40(一说 43)艘货船,由 21(一说 32)艘英国舰艇护航,其中包括 1艘航空母舰。另有由 2艘战列舰和 3艘重巡洋舰等组成的掩护编队支援。苏联也调动北方舰队全部舰艇与 300多架飞机协同。9月 12—18日,德国出动潜艇和 330多架飞机,在巴伦支海对船队持续攻击,击沉 13艘货船。德国损失潜艇 3(一说 4)艘、飞机 41(一说 27)架。
PZ式反坦克火箭筒德国步兵武器。由胡戈-施奈德公司设计师朗魏勒(Langweiler)于 1942年设计。翌年夏投产。一般只能发射 1枚弹头。PZ-30型弹头直径 150毫米,有效射程 30米,能穿透 200毫米厚的装甲,每月生产约 2万个。1944年初制成 PZ-60型,有效射程增至 60米。1914年底制成 PZ-100型,有效射程 100米。1945年 1月制成 PZ-150型,有效射程 150米,弹头装甲穿透力同前,爆破力较小,但加上杀伤弹套能攻击有生力量。
PzLp-11型歼击机波兰歼击机。由波兰 PZL公司制造。1933年投产,翌年起服役。单引擎(645匹马力),敞式座舱,装有撑杆的上单翼,最大时速 242英里,装备 4挺 7.7毫米机枪。速度低,但因此有较好的机动性能。
9年 9月德波战争时有 108架在第一线服役,占波兰空军全部歼击机的四分之三强。另外的 30架为更落后的 P-7型。
PzLP-23型轰炸机波兰轰炸机。又称鲫鱼式轰炸机。1936年由波兰PZL公司制成并装备波军。单引擎(580—680匹马力),乘员 3人,最大时速 198英里,最大载荷航程 932英里,可携炸弹 1543磅。共生产 210架。1939年 9月德波战争爆发时有 118架在第一线服役。波兰败亡后部分转至罗马尼亚,罗军曾在 1941年用于苏德战场。
PzLP-37型轰炸机波兰轰炸机。又称*麋式轰炸机。由波兰 PZL公司制造,1938年起装备部队。双引擎,最大时速 273英里,可携炸弹 5688磅,装备 3挺机枪,乘员 3—4人。1939年 9月德波战争爆发时,有 36架在第一线服役。波兰败亡后部分转至罗马尼亚,1941年罗军曾用于苏德战场。
Pzkw-I型坦克又名 T-I型坦克。德国轻型坦克。3年底开始生产,初以“农业拖拉机”为伪装代号,是早期*德国坦克师的主要坦克。经过 3次改进。全重 5.4—8吨,乘员 2人。装备 7.92毫米机枪 2挺。1939年起改装 20毫米火炮 1门,7.92毫米机枪 1挺。前装甲厚 13—30毫米。发动机最大功率 60—150马力,公路最大时速 40—60公里,曾用于武装干涉西班牙。在侵波战争和西线战役中也起过较大作用。
Pzkw-II型坦克又名 T-II型坦克。德国轻型坦克。4年 7月开始研制,经过 15次改进。全重 7.2—11.3吨,乘员 3—4人。装备 20毫米(少量为 50毫米)火炮 1门,7.92毫米机枪 1挺。前装甲厚 14.5—35毫米。发动机最大功率 130—180马力,公路最大时速 40—60公里,行程 160—250公里。曾用于武装干涉西班牙。在侵波战争和西线战役中起主要作用。为准备实施*海狮计划,部分改造成两栖坦克,水面最大时速 5节,后在侵苏战争中用于渡越江河。
Pzkw-Ⅱ型克Pzkw-Ⅲ型坦克又名 T-Ⅲ型坦克。德国中型坦克。1935—1943年 8月生产,经过 14次改进。全重 15.4—23吨,乘员 5人。装备 37—50毫米火炮 1门(其中的 Pzkw-ⅢN型为短身管 75毫米火炮),7.92毫米机枪 2挺。前装甲厚 14.5—50毫米,发动机最大功率 265—300马力,公路最大时速 32—55公里,行程 165—175公里。为准 Pzkw—Ⅲ型坦克备实施*海狮计划,部分改装成两栖坦克。曾用于入侵西线和巴尔于国家。在北非战役和苏德战争前期起重要作用。
Pzkw-IV型坦克又名 T-IV型坦克。德国中型坦克。1936年开始生产,后经 11次改进。全重 17-27吨,乘员 5人。装备 75毫米火炮 1门,7.92毫米机枪 2挺。装甲厚 30—50毫米,发动机最大功率 265—300马力,公路最大时速 40公里,行程 200公里。1913年 3月起炮塔周围增装防弹钢板。大战前期数量较少,由于其装甲厚火力强,战争后期逐渐成为德国主战坦克。
SB2-c型轰炸机又称“地狱俯冲者式轰炸机”。美国海军舰载俯冲轰炸机。1940年 12月研制成功。柯蒂斯(Curtiss)公司生产。1943年 11月起服役。单引擎,下单翼可折叠,最大时速 295英里,最大载荷航程 1165英里,可携炸弹 1000—2000磅,装备 2门 20毫米航炮和 2挺 12.7毫米机枪,乘员 2人。战时共生产 6300架,其中 1194架在加拿大制造。在美国陆军航空队服役的 900架,称为 A-25型。战后继续服役至 1949年。
SBD型轰炸机即“无畏式轰炸机”。
sc-7护航运输队战时英国海军护航的横越大西洋运输船队之一。“SC”为从北美驶往英国的慢速船队代号,“7”为航次序号。1940年 10月17—20日,该船队与另一支*HX-79护航运输队,在北海峡(XorthChanne1)附近海域,同时遭到德国 8艘潜艇(U-46、U-47、U-48、U-99、U-100、U-101、U-38和 U-123)结群攻击。两支船队的 79艘货船,被击沉 31(一说 32)艘,共 15.2万多登记吨位。德国潜艇无损失。参见“北海峡护航战”。
SC-42护航运输队战时英国海军护航的横越大西洋运输船队之一。“SC”为从北美驶往英国的慢速船队代号,“42”为航次序号。1941年 8月30日,从加拿大的布雷顿角岛(CapeBretonIsland)驶出。编有 64(一说63)艘货船,由 1艘驱逐舰和 3艘护卫舰护航。9月中旬,船队航至格陵兰的费尔韦尔(Farewell)角附近海域,遭德国海军北方潜艇群(15—17艘)持续 7昼夜追踪攻击。英国虽以 7艘舰艇增援,仍被击沉 18(一说 20,另说16)艘舰船,共约 7.3万吨。德国损失 2艘潜艇。
8C-122护航运输队战时盟国海军护航的横越大西洋运输船队之一。“SC”为从北美驶往英国的慢速船队代号,“122”为航次序号。1943年 3月 5日,从纽约港启航。编有 60艘货船(因遇风暴其中 6艘中途折向加拿大的哈利法克斯),由 2艘驱逐舰、1艘护卫舰和 5艘驱潜快艇护航。17—20日,与*HX-229护航运输队一起,在北大西洋航线遭德国潜挺群持续攻击。22日驶抵英国的仅有 42艘货船。
SC-129护航运输队战时盟国海军护航的横越大西洋运输船队之一。“SC”为从北美驶往英国的慢速船队代号,“129”为航次序号。1943年 5月 11日傍晚起,船队在北大西洋航线遭到德国海军数个潜艇群持续 2天的追踪攻击,2艘货船被击沉。但护航的盟军舰艇依靠雷达和高频测向仪,有效地进行了抗击,多次驱走德国潜挺,并击沉 1艘、重创 1艘。5月 13日傍晚,盟军支援舰队的航空母舰到达后又以飞机作沉 1艘潜艇。德军遂于 14日拂晓撤出作战。此战以及 HX-237、SC-130和 HX-239等护航运输队之战,构成大西洋潜艇战的转折点,德国因损失惨重,被迫停止对北大西洋护航运输队攻击近 4个月。
SC-l30护航运输队战时盟国海军护航的横越大西洋运输船队之一。“SC”为从北美驶往英国的慢速船队代号,“130”为航次序号。1943年 5月 19日午夜至 21日,船队在北大西洋航线上遭到德国海军潜挺群持续追踪攻击。盟军护航舰艇在配备航空母舰的支援舰队支援下,成功地击退潜艇进攻。船队无一损失,德国潜逛被击沉 3艘、重创两艘。此战以及 HX-237、 SC-129和 HX-239等护航运输队之战,构成大西洋潜挺战的转折点。德国因损失惨重,被迫停止对北大西洋护航运输队攻击近 4个月。
SFH-18式榴弹炮德国榴弹炮。1918年定型。大战初期仍为德军主要火炮之一。有口径 105毫米与 150毫米两种型号。口径为 105毫米的战斗全重工 1950公斤,炮弹重 14.8公斤,炮弹初速每秒 470米,最大射程 10.7公里,射速每分钟 6发。口径为 15Q毫米的战斗全重 5510公斤,炮弹重 43.5公斤,炮弹初速每秒 520米,最大射程 13.3公里,射速每分钟 4发。
SFH-40式榴弹炮德国榴弹炮,1940年在 sFH-18式榴弹炮基础上改进制成,有口径 105毫米与 150毫米两种型号,口径 105毫米的战斗全重 1800公斤,炮弹重 15.8公斤,炮弹初速每秒 540米,最大射程 12.3公里。
射速每分钟 6—8发。口径 150毫米的战斗全重 5650公斤,炮弹重 43.5公斤,炮弹初速每秒 595米,最大射程 15.5公里,射速每分钟 4发。
SK-39式加农炮德国加农炮,1939年定型,口径 150毫米的战斗全重 12.4吨,炮弹重 43公斤,炮弹初速每秒 865米,最大射程 24.7公里,射速每分钟 2发。口径 210毫米的战斗全重 38.6(一说 37)吨,炮弹重 135公斤,炮弹初速每秒 800米,最大射程 29.9公里,射速每小时 25发。
SK-42式加农炮德国加农炮。1942年制成并服役,为大战中后期德国主要反坦克兵器之一。口径 75毫米,战斗全重 1425公斤,炮弹重 6.8公斤,炮弹初速约每秒 930米,在 500—1000米距离上的穿甲厚度为 95—84毫米,射速每分钟 12—14发。
stuG-43型自动步枪德国步兵武器。1943年研制成功。全长 0.94米,总重 5公斤,口径 7.92毫米,由弹仓供弹,最大射速每分钟 500发。大战期间共生产约 8万支。
T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东方舰队在印度洋上的隐蔽基地。位于马尔代夫群岛南端的阿社(Addu)环礁,为一群环状珊瑚岛环绕的深水盐湖,有 4道深水海峡通向印度洋,远离主航道,地势隐蔽。战时英军在此修建秘密基地,以此为代号。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原东方舰队基地新加坡沦陷,科沦坡亦受威胁,遂一度成为英国海军在印度洋上的主要基地。
T-I型坦克即“pzkw-I型坦克”。
T-Ⅱ型坦克即“pzkw-Ⅱ型坦克”。
T-Ⅲ型坦克即“pzkw-Ⅲ型坦克”。
T-Ⅳ型坦克即“pzkw-Ⅳ型坦克”。
T-v型坦克即“豹式坦克”。
T-Ⅵ型坦克即“虎式坦克”。
T-4组织纳粹德国“国家医疗机构协调局”的代号。因办公室位于柏林动物园街(Tiergartenstrasse)4号而得名。1939年成立。执行用无痛致死法消灭欧洲犹太人的计划,由纳粹党元首府长官*布勒和希特勒的私人内科医生*勃兰特负责。1939—1941年,即以毒气和致命注射剂杀害 5万余人。
TBD型鱼雷轰炸机又称”蹂躏者式鱼雷轰炸机”。美国海军舰载鱼雷轰炸机。1937年投产和服役,道格拉斯公司制造,单引擎、单座,最大时速206英里,最大载荷航程 435英里,装备 12.7毫米和 7.62毫米机枪各 1挺,可携 21英寸鱼雷 1枚或炸弹 1000磅。为美国海军第一代鱼雷攻击机,太平洋战争爆发时仍为美国主要舰载机种之一,曾参加中途岛海战,由于性能差很快被淘汰,由*TBF型鱼雷轰炸机取代。共生产 129架。
TBF型鱼雷轰炸机又称“复仇者式鱼雷轰炸机”。美国海军舰载机。1941年役产。格鲁曼公司制造。单引擎、中单翼,最大时速 271英里,最大载荷航程 1020英里,升限 2.3万英尺,爬升率 13分钟万余英尺,乘员 3人。可载炸弹量 2000磅,或 22英寸鱼雷 1枚,或 5英寸火箭弹 8枚。装备有雷达系统,可执行夜间轰炸任务。战时共生产 10104架。1942年起服役,主要用于太平洋战场对日作战,取代老式的*蹂躏者式鱼雷轰炸机,并按*《租借法案》提供英国等。其改进型为 TBM型。战后继续 TBIF型鱼雷轰炸机服役至1954年。
V邮路(V-Mail)大战时期美国军邮线路。以英文(Viotory)(“胜利”之意)的第一个字母得名。为使海外作战的官兵与国内亲友通信联系畅通,以达到鼓舞土气的目的,美国军方建立了一条特别的军邮线路,投递迅速,即使在遥远偏僻地区,投递时间一般亦不超过 10天。
V-1火箭纳粹德国称为“报复武器-1”。因飞行时噪声较大,英国人称为“嗡嗡弹”。大战末期德国使用的飞航式导弹。弹长 7.6米,最大直径0.82米,翼展 5.3米,战斗部携带炸药 700公斤,总重 2.2吨,使用冲压式喷气发动机,以汽油作推进剂,用弹射器发射,间或由飞机发射,以自主式磁陀螺控制系统控制飞行,而后向目标俯冲。最大时速 645公里,射程 240—370公里,命中精度较低,1942年年中开始研制,1944年 6月 12日首次从法国北部向英国发射,数月内共发射约 1万余枚,其中五分之一毁于发射故障,五分之二被英国歼击机或高射炮击毁,三分之一击中英国本土(其中大部分击中伦敦),造成平民和财产一定的损失,但未能扭转德国的败局。
v-2火箭纳粹德国称为“报复武器-2”。大战末期德国使用的超音速单级弹道式导弹。弹长 14米,最大直径 1.65米,战斗部携带炸药 800公斤,总重约 13吨。使用液体火箭发动机,以酒精和液氧作推进剂,弹道主动段由带程序装置及计算飞行速度仪器的自主式陀螺控制系统控制飞行。最大时速6120公里,射程 320公里,命中精度低,可靠性差。1936年起研制,1914年 9月 6日首次向巴黎发射,两天后开始袭击英国。共发射约 4300枚。其中二分之一毁于发射故障或飞行故障,1000多枚击中伦敦,给英国人民和财产造成一定损失,但未能扭转德国的败局。
X营地大战时期英、美训练间谍、特工人员的秘密营地。位于加拿大境内安大略湖畔,多伦多到金斯顿的高速公路附近。受*英国安全协调局和*美国战略情报局管辖。受训者在这里学习暗杀、爆破、突袭和传送情报等技能。曾训练出数百名间谍。
Z计划(Z-plan)纳粹德国海军建设计划。1938年德国海军总司令部根据希特勒的指令拟制。总目标是建立一支能同英国舰队抗衡的水面舰队,包括 4艘航空母舰,10艘战列舰,3艘战列巡洋舰,8艘装甲舰或重巡洋舰,44艘轻巡洋舰,68艘驱逐舰,90艘鱼雷艇,249艘潜艇。预定 1948年以前完成。1939年 1月获希特勒批准,并将完成期限提前到 1945年。1939年 9月 1日被海军总司令部撤销,代之以继续建造潜艇并限制建造水面舰只的新计划。
z作战日本海军偷袭珍珠港计划的代号。1941年 4月确定此代号,取意于 1905年日俄对马海峡海战中日本联合舰队司令长官东乡平八郎升起的决战信号“z”旗。参见“珍珠港事变”。
6M-8式火箭炮苏德战争期间苏联主要火箭炮之一。1941年制成并装备部队。弹径 82毫米,弹重 3公斤,操纵管数 48枚(另有 24枚型和 36枚型),一次齐射为 8—10秒,有效射程 5500米,重新装弹时间为 5—10分钟,战斗全重 5485公斤。
BM-13式火箭炮苏德战争期间苏联主要火箭炮之一。被称为“喀秋莎”。其前身为三十年代中期为装备飞机而研制的固体燃料火箭弹,1941年改装制成。系安装于汽车上的多联发射装置,弹径 132毫米,弹重 42.5公斤,操纵管数 16枚,可在 7—10秒内一次发射 16发炮弹,有效射程 7900米,重新装弹时间为 5—10分钟,战斗全重 7200公斤。
GM-31式火箭炮苏德战争后期苏联主要火箭炮之一。1944年制成并装备部队。弹径 300毫米,弹重 94.5公斤,操纵管数 12枚,一次齐射为 7—10秒,有效射程 4000米,重新装弹时间为 10—15分钟,战斗全重 7100公斤。
Gp—18式榴弹炮苏德战争期间苏联主要榴弹炮之一。1939年制成并装备部队(属统帅部预备队炮兵),口径 305毫米,弹重 330公斤,弹丸初速每秒 530米,最大射程 16.6公里,最大射速两分钟 1发,战斗全重 45.7吨。
GC-3式加农炮苏德战争后期苏联主要加农炮之一。1944年制成并装备部队(军属炮兵)。兼有反坦克饱和野战炮两种性能,主要用于对付德军“虎”式和“豹”式坦克,口径 100毫米,弹重 15.6公斤,弹丸初速每秒约900米,直射距离 1080米,在 500米距离上命中角 90°时穿甲力为 160毫米,最大射速每分钟 7发(一说 4—5发),战斗全重 3650公斤。
GT型坦克苏德战争初期苏联主要轻型坦克之一。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研制。作为高速车轮履带式战役坦克,主要用于独立的机械化兵团,经过多次改进。1939年的 BT-7M型为全重 14.6吨,乘员 3人,45毫米火炮 1门,7.62毫米机枪 3挺,前装甲厚 20毫米,最大时速 62公里(履带式)和 86公里(轮式),公路最大行程 600公里(履带式)和 700公里(轮式》,曾在诺门坎事件、苏芬战争和苏德战争初期使用。
Л-1式榴弹炮苏德战争后期苏联主要榴弹炮之一。1943年制成并装备部队(军属炮兵)。口径 152毫米,弹重 40公斤,弹丸初速每秒 508米,最大射程 12.4公里,最大射速每分钟 4发,战斗全重 3600公斤。其特点是比原来同类的 1938年 K-10式榴弹炮,行军全重减少 1吨,战斗全重减少 0.5吨,增强了机动性。
ЛB-3习型轰炸机苏联三十年代未主要中远程轰炸机之一。1935年由*伊柳辛研制成功。1937年经改进为ЛБ-3Ф中型。机组成员 3人,装有 2台 1000马力活塞式发动机,最大时速 440公里,最大航程 2700公里,装备
7.62毫米机枪 3挺,可携炸弹 1—2.5吨。共生产 1528架。1938年起改型为
*Ил-4型轰炸机。
дп式轻机枪即“杰格佳廖夫式轻机枪”。苏德战争期间苏联步兵主要轻机枪。二十年代由*杰格佳廖夫研制成功。1927年开始装备部队。苏德战争期间仍然是苏军轻机枪的基本型号。口径 7.62毫米,重 8.9(一说 8.4)公斤,弹匣容量 47发,射程 1500米,实际射速每分钟 80发。1944年制成其改进型ДпM式,主要是简化结构和提高零件质量。
дшк-38式重机枪苏德战争期间苏联主要大口径机枪。其前身为1930年*杰格佳廖夫研制成功的дк式大口径机枪。1938年由什帕金(ГеоргийСемёновичШпа-гин,1897—1952)改制而成。口径 12.7毫米,机枪枪身重 34公斤(连枪架全重 170公斤),射程 3500米,弹链容量 50发,实际射速每分钟 80(一说 125)发。1939年起装备部队。苏德战争期间主要用于攻击敌方轻型装甲车辆和低空飞机。
ис-2式反坦克炮苏德战争中后期苏联主要反坦克加农炮之一。1913年制成并装备部队。口径 57毫米,弹重 3.14公斤,弹丸初速每秒 990米,直射距离 1100米。在 500米距离上命中角 90°时穿甲力为 106(一说100)毫米,最大射速每分钟 15发,战斗全重 1150(一说 1250)公斤。
ис-3式加农炮苏德战争期间苏联主要反坦克加农炮之一。1942年制成并装备部队(师属炮兵)。口径 76毫米,弹重 6.2公斤,弹丸初速每秒680米,最大射程 13.2公里,直射距离 940米,在 500米距离上命中角 90°时穿甲力为 70毫米,最大射速每分钟 15发,战斗全重 1180公斤。其特点是制造工艺简单,共有零件 719个。比三十年代同类加农炮零件减少五分之三。
N-16型歼击机即“波利卡尔波夫式歼击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苏联的主要歼击机。1933年由*波利卡尔波夫研制成功。翌年开始装备部队。单座,装有 1台 900马力活塞式发动机,最大时速 462(一说 489)公里,最大航程 625公里,装备 7.62毫米机枪 4挺,可携炸弹 100公斤。曾使用于西班牙内战和诺门坎地区的战斗。至苏德战争爆发时,与 N-15型一起仍然是苏联空军中数量最多的主要机种。共约生产 7000架。
N-153型歼击机即“鸥式歼击机”。苏德战争初期苏联主要歼击机之一。1938年由*波利卡尔波夫研制成功并装备部队。单座,装有 1台 900马力活塞式发动机,最大时速 427公里,最大航程 690公里,装备 7.62毫米机枪 4挺,可携炸弹 200公斤。
Ил-2型强击机即“伊尔-2型强击机”。苏德战争期间苏联主要强击机。广泛用于低空火力支援陆军。1939年由*伊柳辛研制成功。1941年起装备部队,至苏德战争爆发时有 249架,战时共生产 3.6万架。单座(1942年改进型为双座),装有 1台 1750(一说 1600)马力发动机,最大时速 420公里,最大航程 765(一说 510)公里,装备 20(后改为 23)毫米航炮 2门、7.62毫米机枪 2挺(1942年双座型加装 12.7毫米机枪 1挺),能携 4—8枚火箭弹和 400—600公斤炸弹,座舱、发动机和油箱均有装甲防护。苏军称之为“飞行坦克”,德军称之为“死神”。
Ил-4型轰炸机即“伊尔-4型轰炸机”。苏德战争期间苏联主要中远程轰炸机。1938年由*伊柳辛对*ДБ-3型轰炸机改制而成。机组乘员 3人,装有 2台 1100马力活塞式发动机,最大时速 445(一说 425)公里,最大航程 3800(一说 3300)公里,装备 12.7毫米机枪 1挺、7.62毫米机枪 2挺(其改进型装备 20毫米航炮 2门、7.62毫米机枪 3挺),可携炸弹 1—2.5吨。共生产 5256架,除作为远程航空兵主要机种外,还用作海军鱼雷机。
ИС型坦克苏德战争后期苏联主要重型坦克。1913年由*科京主持研制成功。其ИС-2型为全重 46吨,乘员 4人,122毫米火炮 1门,7.62毫米机枪 3挺,12.7毫米高射机枪 1挺,前装甲厚度 90—100毫米,最大时速37公里,公路最大行程 150公里。1943年第 4季度生产 102辆。1944年上半年生产 775辆。以后继续增加。
Ncy-122型自行火炮苏德战争期间苏联主要重型自行火炮之一。1941年制成并装备部队。用作伴随重型坦克和破坏坚固工事的支援火炮,实施直接瞄准射击。以ИС-2型坦克的底盘为基础,战斗部分为全封闭式,装甲最大厚度 120毫米,装备 122毫米加农炮 1门,弹药基数 30发,最大射程 1.57万米,战斗全重 46吨,最大时速 35公里,最大行程 220公里。
ИСУ-152型自行火炮苏德战争期间苏联主要重型自行火炮之一。1943年制成并装备部队。用于伴随重型坦克和破坏坚固工事的支援火炮。以ИС-2型坦克的底盘为基础,战斗部分为全封闭式,装甲最大厚度 120毫米,装备 152毫米榴弹一加农炮 1门,弹药基数 20发,最大射程 1.22万米,战斗全重 46吨,最大时速 35公里,最大行程 220公里。
kB型坦克苏德战争前期苏联主要重型坦克。三十年代后期,根据*西班牙内战的经验,由*科京、*杜霍夫等共同研制。1939年其试验型样车曾参加苏芬战争。经改进后,于 1940年至苏德战争爆发,共生产 639辆装备部队。
全重 47.5吨,乘员 5人,76毫米火炮(1943年改装 85毫米火炮)1门,7.62毫米机枪 3挺,前装甲厚度 75—100毫米,最大时速 35公里,公路最大行程 250公里。战争后期为*ИС型坦克取代。
лa-5型歼击机即“拉-5型歼击机”。苏德战争中后期苏联主要歼击机之一。1942年由*拉沃奇金研制成功并装备部队。单座,装有 1台 1S50马力(一说 1700马力)活塞式发动机,最大时速 648公里(一说 630公里),最大航程 765公里(一说 581公里),装备 20毫米航炮 2门。战争期间共生产 1万架。
лa-7型歼击机即“拉-7型歼击机”。苏德战争后期苏联主要歼击机之一。1944年由*拉沃奇金研制成功并装备部队。单座,装有 1台 1850马力活塞式发动机,最大时速 680公里,装备 20毫米航炮 3门。战争期间共生产5753架。
лa-7型歼击机лaгг-3型歼击机即“拉格-3型歼击机”。苏德战争前期苏联主要歼击机之一。1940年由以*拉沃奇金为首的设计局研制成功。翌年装备部队。单座,装有 1台 1050马力活塞式发动机,最大时速 519公里,最大航程 790公里(一说 556公里),装备 20毫米航炮 1门、12.7毫米大口径机枪 1挺和 7.62毫米机枪 2挺,可携炸弹 200公斤。战前和战时共生产 6528架。
M型潜艇即“婴儿型潜艇”。苏德战争期间苏联主要轻型潜艇。由*马利宁设计制造。以“婴儿”(Малютка)
命名。从 1934年第一艘下水到 1945年,先后 4批共制造 98艘。长约44.5米,宽 3.3米,水面排水量约 205吨(吃水 3米),航速水面 14节、水下 8节,续航力水面航速 8.5节时为 3600海里、水下航速 3节时为 90海里,装备 533毫米鱼雷管 2个(艇首)、45毫米火炮 1门和高射机枪 1挺,舱员 20人。可利用铁路在各不同海区作整体陆上运输。
M-30式榴弹炮苏德战争期间苏联主要榴弹炮之一。1938年制成并装备部队(师属炮兵)。口径 122毫米,弹重 21.8公斤,弹丸初速每秒 515米,最大射程 11.8公里,最大射速每分钟 5—6发,战斗全重 2450公斤。
M-42式反坦克炮苏德战争中后期苏联主要反坦克加农炮之一。1942年制成并装备部队(营属炮兵)。口径 45毫米,弹重 1.4公斤,弹丸初速每秒 870米,直射距离 900米,在 500米距离上命中角 90°时穿甲力为 61毫米(一说 70毫米),最大射速每分钟 15—20发,战斗全重 625公斤。其特点是比原 1937年式同类加衣炮,穿甲力增加近三分之一。
Mлг-3型歼击机即“米格-3型歼击机”。苏德战争期间苏联主要歼击机之一。1940年由米高扬和古列维奇研制成功并装备部队。其前身为同年制成的Миг-1型,Миг-3型歼击机经改进(加强火力和增加飞行距离)而成,为当时苏联速度最快的单座高空歼击机。装有 1台 1350(一说 1200)马力活塞式发动机,在 7000—8000米高度时速 640公里(战时其改进型Миг-7达 690公里),最大航程 1250(一说 1000)公里,装备 7.62毫米机枪2挺、12.7毫米机枪 1挺,可携炸弹 200公斤。战前和战时共生产 5753架。
МП-20式加榴炮苏德战争中苏联主要加农-榴弹炮之一。1937年制成并装备部队(军属炮兵)。口径 152毫米,弹重 43.6公斤,弹丸初速每秒655米,最大射程 17.4公里,最大射速每分钟 3—4发,战斗全重 7270公斤。
Пе-2型轰炸机即“佩-2型轰作机”。苏德战争期间苏联主要俯冲轰炸机。1940年由*佩特利亚科夫研制成功。翌年开始装备部队,至苏德战争爆发时有 453架。战时共生产 1.1万架。机组乘员 3人,装有 2台 1100(一说 1260)马力活塞式发动机,最大时速 540公里,最大航程 1200(一说 1100)公里,其改进型增至 1315公里,装备 7.62毫米枫枪 4挺(其改进型装备 12.7毫米机枪 3挺 7.62毫米机枪 2挺),能携炸弹 600—1000公斤。
Пе-2型轰炸机ппс-43式冲锋枪苏德战争后期苏联步兵主要轻便自动武器之一。1943年由苏达耶夫(А.И.Судаев,1912—1946)研制成功并装备部队,口径 7.62毫米,重量 3.04公斤,弹匣容量 35发,射程 200米,实际射速每分钟 100—120发。其结构与工艺质量优于*ППЩ-41式冲锋枪。
ппш-41式冲锋枪苏德战争期间苏联步兵主要轻便自动武器之一。1941年由什帕金(ГеоргийСемёновичШпагин,1897—1952)对*杰格佳廖夫的Ппд-40式冲锋枪进行改装制成。口径 7.62毫米,重量 3.65公斤,弹匣容量 71(或 35)发,射程 200米,实际射速每分钟 100—120发,因其制造简单,使苏联在战争初期的困难条件下能迅速大量生产。仅 1941年 9—12月就生产了 9.5万支。
птрд式反坦克枪即杰格佳廖夫式反坦克枪。苏德战争前期苏联步兵的主要反坦克武器。1941年由*杰格佳廖夫研制成功。同年 8月开始装备部队。重 17.3公斤,两人操纵,口径 14.5毫米,单发装填,使用带钢心或金属陶质弹心的穿甲燃烧弹头,弹头初速每秒 1020米,能穿透 300米远的35毫米厚装甲,战斗射这每分钟 8—10发。苏德战争初期曾大量生产,在莫斯科会战和其他战线的反坦克战斗中,起过重大作用。随着德军坦克装甲加厚,1943年起作用下降。后为火箭简所取代。1915年 1月停止生产。
пTPc式反坦克枪即“西蒙诺夫式反坦克枪”。苏德战争初期苏联步兵的主要反坦克武器。1941年由西蒙诺夫研制成功。同年 8月开始装备部队。重约 21公斤,2人操纵,口径 14.5毫米,带 5发弹的弹仓,自动装填,使用带有钢心或金属陶质弹心的穿甲燃烧弹头,弹头初速每秒 1020米,能穿透300米远的 35毫米厚装甲,战斗射速每分钟 15发。苏德战争初期曾大量生产,在莫斯科会战和其他战线的反坦克战斗中起过重大作用。随着德军坦克的装甲加厚,1943年起作用下降。后逐渐为火箭筒所取代。1945年 1月停止生产。
CBT-400式半自动步枪苏德战争期间苏联主要步兵武器之一。托卡列夫式半自动步枪系列的主要型号。其前身为 1938年研制成功并于翌年装备部队的 CBT-38式。经改进后于 1940年定型。口径 7.62毫米,重量 3.8公斤,弹匣容量 10发,射程 1500米,实际射速每分钟 20—25发。1940年 4月装备部队。在苏德战争期间广泛应用。
cH-43式重机枪即“戈留诺夫式重机枪”。苏德战争后期苏联步兵主要重机枪。1940年起由*戈留诺夫着手设计。经过多次试验和修改,1943年定型并批量生产和装备部队,用以取代苏军原用的 1910年水冷式马克沁重机枪。口径 7.62毫米,气冷式,全重 40.4公斤,射程 2300米,弹链容量 250发,实际射速每分钟 250—300发。
cy-76M型自行火炮苏德战争期间苏联主要轻型自行火炮之一。1943年制成并装备部队。用作伴随步兵的支援火炮,实施直接瞄准射击。以 T-70轻型坦克的底盘为基础,战斗部分为半封闭式,装甲厚度 35毫米,装备 76毫米加农炮 1门,弹药基数 60发,最大射程 8600米,战斗全重 10.5吨,最大时速 45公里,最大行程 250公里。
cy-85型自行火炮苏德战争期间苏联主要中型自行火炮之一,1943年制成并装备部队,用作伴随中型坦克和步兵的支援火炮,实施直接瞄准射击。以*T-34型坦克的底盘为基础,战斗部分为全封闭式,装甲厚度 60毫米,装备 85毫米加衣炮 1门,弹药基础 48发,最大射程 1.36万米,战斗全重29.6吨,最大时速 55公里,最大行程 300公里。
cy-100型自行火炮苏德战争期间苏联主要中型自行火炮之一。1944年制成并装备部队。用作伴随中型坦克和步兵的支援火炮,实施直接瞄准射击。以*T-T34型坦克的底盘为基础,战斗部分为全封闭式,装甲最大厚度 110毫米,装备 100毫米加农炮 1门,弹药基数 34发,最大射程 1.58万米,战斗全重 31.6吨,最大时速 50公里。最大行程 310公里。
T-26型坦克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苏联主要轻型坦克之一。1931年研制成功。三十年代中期作为诸兵种合成兵团的主要支援兵器,广泛装备部队。经过几次改进。1937年型为全重 10.3吨,乘员 3人,45毫米火炮 1门。7.62毫米机枪 1挺(部分装有 2挺和 1挺高射机枪),前装甲厚 16毫米,最大时速 30公里,公路最大行程 225公里。曾在西班牙内战、诺门坎事件、苏芬战争和苏德战争初期使用。
T-28型坦克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苏联主要中型坦克。1931—1933年研制。全重 28吨,乘员 6人,76毫米火炮 1门,7.62毫米机枪 4挺,前装甲厚 30毫米,最大时速 37公里,公路最大行程 220公里。三十年代中期作为突破筑垒地带的主要兵器装备部队,曾在苏德战争初期使用。后为*T-34型坦克所取代。
T-34型坦克苏德战争期间苏联主要中型坦克。三十年代后期,根据*西班牙战争的经验,由*科什金、*莫罗佐夫和*库切连科等共同研制。其试验样车为 T-32型。经改进后于 1939年底定名 T-34型。全重 26.5吨,乘员 4人,76毫米火炮 1门,7.62毫米机枪 2挺,前装甲厚 45毫米,最大时速 51公里,公路最大行程 370公里。自 1940年至苏德战争爆发时,共有 1225辆装备部队。战争开始。即显示出其性能优越,成为苏军的主战坦克。1942年下半年生产 8271辆。以后几经改进。1944年其改进型(T-34-85型)全重32.5吨,乘员 5人,85毫米火炮 1门,7.62毫米机枪 2挺,前装甲厚 45—90毫米,最大时速 55公里,公路最大行程 420公里。
Ty-2型轰炸机即“图-2型轰炸机”。苏德战争后期苏联主要俯冲轰作机之一。1943年由*图波列夫研制成功并装备部队。机组乘员 4人,装有 2台 1850马力活塞式发动机,最大时速 547公里,最大航程 2100(一说 2250)公里,装备 20毫米航炮 2门、12.7毫米机枪 3挺。能携炸弹 1—3吨。战时共生产 2527架。
YCB式加农炮苏德战争期间苏联主要加衣炮之一。1939年制成并装备部队(师属炮兵)。口径 76毫米,弹重 6.2公斤,弹丸初速每秒 680米,最大射程 13.3公里,最大射速每分钟 15—20发,战斗全重 1480公斤。
щ型潜艇即“狗鱼型潜挺”。苏德战争期间苏联主要中型潜艇之一。由*马利宁设计制成,1933年第一艘下水该型潜逛命名“狗鱼”(Шукла),以后取其第一个字母为该型名称。前后共有 6批,以第三批为基本型号。长 59米,宽 6.2米,水面排水量约 600吨(吃水 4米),航速水面 13—14节、水下 8—9.5节,续航力水面航速 9节时为 4500海里、水下航速 2.5节时为 100海里,装备 533毫米鱼雷发射管艇首 4个、舱尾 2个,45毫米火炮 2门(部分还装有 37毫米机关炮或 12.7毫米机枪),艇员 37-40人。苏德战争爆发时苏联海军共有该型潜雁 77艘。
Як-1型歼击机即“雅克-1型歼击机”。苏德战争前期苏联主要歼击机之一。1940年由*雅科夫列夫研制成功。翌年装备部队。单座,装有 1台 1050马力活塞式发动机,最大时速 580(一说 572)公里,最大航程 850(一说 700)公里,装有 20毫米航炮 1门、7.62毫米机枪 2挺。战前和战时共制造 8721架。
ЯH-3型歼击机即“雅克-3歼击机”。苏德战争后期苏联主要歼击机之一。1943年底由*雅科夫列夫研制成功。单座,装有 1台 1240(或 1650)马力活塞式发动机,最大时速 660(或 720)公里,最大航程 900(一说 1000)公里,装备 20毫米航炮 1门、12.7毫米大口径机枪 2挺(或装备 20毫米航炮 2门)。1944年起成批生产装备部队。至战争结束共生产 4843架。
Як-7型歼击机即“雅克-7型歼击机”。苏德战争中期苏联主要歼击机之一。1942年由*雅科夫列夫研制成功。单座,装有 1台 1210马力活塞式发动机,最大时速 593公里,最大航程 750公里,装备 20毫米航炮 1门、12.7毫米大口径机枪 2挺。战争期间共生产 6399架。
Як-9型歼击机即“雅克-9型歼击机”。苏德战争中后期苏联主要歼击机之一。1942年由*雅科夫列夫研制成功。单座,装有 1台 1240(一说1210)马力活塞式发动机,最大时速 605(一说 597)公里,最大航程 1000公里(一说 1400公里,其 1944年的改进型Як-9ДД航程增至 2200公里),装备 37毫米航炮 1门,12.7毫米大口径机枪 2挺。战争期间共生产 16769架。
首页 上一页 共25页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