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 VII型潜艇德国中型主战潜艇。二十年代起研制,总重 500吨,排水量 769吨,配备 533毫米口径鱼雷发射器 5个,携 12—14枚鱼雷,采用柴油电力推进系统,水面航速 16—17节,潜水航速 8节,水面续航力(12节时)6200海里。改进型 VIlb型总重 517吨,水面续航力 8700海里。大战期间重点制造的 VITc型总重 871吨,水面续航力(12节时)6100海里,潜水续航力(4节时)80海里。1944年春起装设柴油机通气装置,战斗力提高。在整个战争过程中使用。
德意日军事协定德、意、日三个轴心国家于 1942年 1月 18日在柏林签订的军事条约。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德、意相继同美、英等国宣战,战争扩大至全球范围,三个法西斯国家为协调彼此的作战行动,在 *《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和*《德意日联合作战协定》基础上签订此约。规定:日军作战地域大致从东经 70度以东至美洲西海岸的海面及该海面上的大陆及岛屿(澳洲、荷属东印度、新西兰),包括东经 70度以东的亚洲大陆;德、意军作战地域从东经 70度以西至美洲东岸的海面及该海面的大陆、岛屿(非洲,冰岛),包括东经 70度以西的近东、中东及欧洲;在印度洋,三国可根据作战需要越过此界限。日军为策应德、意对美作战,应摧毁英、美、荷在大东亚的主要根据地并占领其领土,歼灭太平洋及印度洋的美、英武装力量,并在美、英舰队集中于大西洋方面时派部分兵力往大西洋直接配合德、意作战;德、意为策应日本对南方及太平洋作战,应摧毁美、英左近东、中东、地中海及大西洋的主要根据地并占领其领土,歼灭大西洋及地中海的美、英武装力量,并在美、英舰队集中于太平洋方面时派部分海军往太平洋直接配合日本作战。三国应互相通报有关的作战计划、军事情报,并在军事谋略、通信、使用和维修军事基地以及开辟通过印度洋的海上航运进行协作。此协定暴露了法西斯国家扩张的野心,但在实际作战中未能实现它们波此的战略协同。
德意志号战列舰(Deutschland)德国*袖珍战列舰之一。1934年建成。标准排水量 1.2万吨,最高航速 28节,装备 6门 11英寸火炮、8门 5.9英寸火炮和 6门 4.1英寸高射炮,另有鱼雷发射管 8个和水上飞机 2架,舰员1100人。1939年 8月 24日,即战争爆发前夕,开赴北大西洋。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袭击英国及中立国商船。同年 11月初,回国修理。1940年改名为吕佐夫号。
德意志高于一切(DeutschlanduberAlles)亦译《德意志至上》。又名《德意志之歌》。1922—1945年德国国歌。1848年由诗人法莱斯勒本(HoffmanvonFallers-Ieben)根据作曲家海顿(FranzJosephHaydn,1732—1809)于 1797年为奥地利帝国国歌所谱的曲子重新填词而成。1922年 8月 11日定为德国国歌,纳粹党执政后继续采用。大战结束后一度被取缔,1950年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政府选取其第三段歌词作为国歌歌词。
德穆楚克栋鲁普(1902—1966)简称德王。字希贤。内蒙古察哈尔部正白旗人,1908年袭锡林郭勒盟苏尼特部右翼旗札萨克罗仕棱亲王。1933年 7月,联合乌、昭两盟向国民政府要求“高度自治”。次年 4月任蒙古地方自治政务委员会秘书长。后在日本特务机关策动下,密谋内蒙“独立”。历任*蒙古军政府总裁、蒙古联盟自治政府副主席兼政务院长、蒙疆联合委员会总务委员长、蒙疆联合自治政府主席。战后,一度在北平(今北京)隐居。1949年 12月越界进入蒙古人民共和国。1950年被引渡回国。1963年获“特赦”。
德丹互不侵犯条约德国和丹麦于 1939年5月 31日签订的互不侵犯条约。主要内容为:缔约双方保证在解决两国争端时,不诉诸战争和武力;缔约一方在遭到第三国侵略时,另一方保证不向侵略国提供任何支持;条约所附议定书则规定在上述情况下,缔约双方均应恪守“中立的共同原则”。1940年 4月 9日纳粹德国撕毁条约,出兵侵占丹麦。
德苏边界友好条约1939年 9月 28日德国与苏联在莫斯科签订的划定边界的条约。规定两国的边界在败亡的波兰境内基本上沿纳雪夫河-维斯瓦河-桑河划分,同时明确立陶宛划归苏联势力范围。同年 10月 4日德、苏两国又签订议定书,决定成立负责划分边界的德苏委员会。1940年 2月底划界工作全部结束。翌年 7月 30日苏联和波兰流亡政府签订*《波苏互助协定》,该约废除。
德国无条件投降书亦称“德国军事投降书”。1945年 5月 8日,纳粹德国武装部队向反法西斯同盟国家军队正式签署的无条件投降书。纳粹德国是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祸首,遭受德国法西斯侵略和威胁的国家和人民,在战争中逐步组成了反法西斯同盟。1943年,盟国发表对纳粹德国实行*无条件投降原则。1944年,苏军对德军展开大规模战略进攻,盟军在西欧开辟*第二战场,欧洲被侵略国家人民纷纷举行反法西斯起义,纳粹德国四面楚歌。1945年,苏、美、英军队从东、西、南 3个方向对德国本上发动最后攻势。4月 16日,苏军开始实施*柏林战役。4月 25日,苏美军*易北河会师。4月 26日,在意大利的德军向盟军投降。4月 30日,苏军将红旗捅上柏林德国国会大厦,希特勒在总理府地下室自杀。5月 2日,柏林地区德军向苏军投降。被希特勒任命为继承人的*邓尼茨组织的新政府派代表向盟军谈判停战。5月 4日,德国西北部、丹麦、荷兰、奥意边境和德国南部的德军向盟军投降。5月 6日,苏军开始围歼在布拉格地域顽抗的德军。5月 7日 12时 45分,德国电台宣布德国无条件投降;14时 41分,邓尼茨政府的代表在巴黎以东的兰斯盟军总部签署德国武装部队无条件投降初步议定书。在苏联的坚持下,5月 8日 24时,在柏林城郊的卡尔斯霍尔特(Karlshort)苏军司令部,由苏军代表*朱可夫主持正式举行了德国无条件投降仪式。出席的盟军代表是*特德(英)、*斯巴茨(美)和*塔西尼(法)。代表德国武装部队最高统帅部签署无条件投降书的是*凯特尔等 3名将领。投降书共 6条,主要内容为:德国武装部队最高统帅部控制下的一切陆、海、空军,无条件地向盟国远征军最高统帅,同时向苏联最高统帅部投降;德军于 5月 8日 23时/分(中欧时间)停止一切军事行动,留驻当时所在阵地并完全解除武装,德军保证盟军和苏军最高统帅部今后所发表的任何命令的执行;此军事投降书将来可由联合国决定的德国总的投降文件来代替。投降韦从 5月 9日零时开始生效。欧洲战争至此结束。
德国国家高速公路(Reichsautobahn)德国战备公路。1924年开始建造,1932年完成科隆至波思路段。1933年 9月,希特勒下令建造总长 11748公里的四车道高速公路网,以应付东、西两线作战的需要。公路工程由*托特主管。参加施工的人员自 3万渐增至 7万;工程经费自 1932年的 8.05亿马克增至 1935年的 18.6亿马克。193s年完成四分之一的路段,大战期间工程进展缓慢,远未完成预定计划。
德国经济经营公司(DeutscheWirtscbaftsbetriebe,缩写 DwB)德国*党卫队的控股公司。1942年由党卫队中央经济管理总处处长、党卫队地区总队长波尔(Os-waldPoh1,1892—1951)建立,受党卫队中央经济管理总处管辖。内含 4大企业:德国土石工程有限公司,下设 14家花岗石、砖瓦和钢化砖瓦工厂,1943年总营业额 1482.2万马克;德国装备有限公司,下辖各集中营加工工厂(场),1943年总营业额为 2320.4万马克;德国粮食和给养实验所,下辖各集中营的草药园、农场、林业企业和养鱼场;纺织品和皮革制品有限公司,下设*拉文斯布吕克集中营的武装党卫队军服工厂,1943年息营业额为 900万马克以上。
德国经济总委员会即“德国经济总会”。
德国食品管理总会(Reichsrahrstand)亦译“德国农业局”或“德国粮食局”。纳粹德国控制农业及与农业有关的经济部门的政府机构。1933年9月设立,由 *达里主管。下辖劳力总管理处、农场总管理处和市场总管理处。通过地区性和职能性下属机构,控制包括林业、狩猎、渔业、面包制造、酿酒、制糖、养蜂等行业的农业生产者、加工者和销售者。有权颁布法令,调节生产和分配,规定工资和价格,以及采取一切必要措施保证德国粮食自给并严格控制农业经济,为纳粹德国发动战争创造条件。
德国航空体育协会(Luftsportverband)即德国民间飞行和滑翔俱乐部的联合会。1933—1935年被戈林用于掩盖对军用飞机驾驶员的训练。仅 1933年即训练出 3200名飞行员和 1.7万名滑翔机运动员,为纳粹德国空军的扩建创造了条件。
德国第一坦克集群(PanzerGruppe1)德国装甲部队战役军团。法兰西之战后为发动侵苏战争,由“克菜斯特坦克集群”改组而成。司令为*克莱斯特,1941年 4月曾被调往参加巴尔于之战,从保加利亚的索非亚西北向南斯拉夫的贝尔格莱德方向进攻,并进入希腊的雅典和罗马尼亚。同年 6月进攻苏联时,辖 5个坦克师和 4个摩托化步兵师,隶属于*南方集团军群。曾参加基辅会战和顿巴斯战役。同年 10月 6日改编为*德国第一坦克集团军。
德国第一坡步兵师大战开始时德国陆军现役的基干步兵师。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德国高速扩军,兵源和装备不足。为了保证野战部队的质量,德国陆军按 1939—1940年动员计划,把战时动员的步兵基本战术兵团 85个步兵师,分为吐波。其中的第一波 35个师,主要由现役部队(占百分之七十八)编组,每师 17734人,机枪 516挺,火饱和迫击炮 308门,编成后即可投入战斗。
德国第二坦克集群(PanzerGruppe2)德国装甲部队战役军团。1940年11月为发动反苏战争而组建。司令为*古德里安。1941年 6月下辖第二十四、第四十六、第四十七坦克军,共 5个坦克师、3个摩托化步兵师、1个骑兵师和 1个步兵师,隶属于*中央集团军群,与*德国第三坦克集群协同作战,对苏军实施钳形突击。1941年 6月 22日从布列斯特地区出发,先后在明斯克和斯摩棱斯克合围苏军。同年 8月 8日起南下,9月 15日在洛赫维察(ЛoxBицa)协同*南方集团军群合围基辅地区苏军。9月底起参加莫斯科会战。10月 6日改编为*德国第二坦克集团军。
德国第二波步兵师大战开始时德国陆军由一级预备役人员编组的基干步兵师。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德国高速扩军,兵源和装备不足。为了保证野战部队的质量。德国陆军按 1939—1940年动员计划,把战时动员的基本战术兵团 85个步兵师,分为 4波。其中的第二波 16个师,主要由服过 1年以上兵役的一级预备役人员(占百分之八十三)编组,每师 15273人,机枪459挺,火炮 1.49门,编成后基本上能马上投入战斗。
德国第三坦克集群(PanzerGruppe3)德国装甲部队战役军团。苏德战争爆发前组建。司令为霍特(Her-mannHoth,1895—1971]1941.6—1941.10)和菜因哈特([Georg-HansReinhardt)1887—1963]1941。10—1941.12)。下辖 2个坦克军,共 4个坦克师和 3个摩托化步兵师,配置在东普鲁士苏瓦乌基地区。苏德战争初期与德国第二坦克集群协同作战,对苏军实施钳形突击,先后在明斯克和斯摩棱斯克合围苏军。同年 8月下旬北上,协同*北方集团军群进攻列宁格勒。9月底起参加莫斯科会战。1942年 1月 1日改编为德国第三坦克集团军。
德国第三波步兵师大战开始时德国陆军由二级预备役人员编组的步兵师。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德国高速扩军,兵源和装备不足。为了保证野战部队的质量,德国陆军按 1939—1940年动员计划,把战时动员的基本战术兵团 85个步兵师,分为 4波。其中的第三波 20个师,主要由只受过 2—3个月短训的二级预备役人员(占百分之四十六)和 35—45岁的老兵(占百分之四十二)编组,每师 17901人,机枪 709挺,火炮 149门,编成后须经一段时间强化训练才能投入战斗。
德国第四坦克集群(PanzerGruppe4)德国装甲部队战役军团。苏德战争爆发前组建。司令为*霍普纳。辖莱因哈特(Georg-HansReinhardt,1887—1963)指挥的第四十一坦克军和*曼施泰因指挥的第五十六坦克军,共 3个坦克师和 3个摩托化步兵师,隶属于*北方集团军群。1941年 6月 22日分2个突击集群从东普鲁士出发向列宁格勒方向进攻。同年 9月底起转隶*中央集团军群,参加莫斯科会战。1942年 1月 1日改编为*德国第四坦克集团军。
德国第四波步兵师大战开始时德国陆军编组的预备师。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德国高速扩军,兵源和装备不足。为了保证野战部队的质量,德国陆军按 1939—1940年动员计划,把战时动员的步兵基本战术兵团 85个步兵师,分为 4波。其中的第四波 14个师,主要以教导队为骨干、由各级预备役人员编组,每师 15019人,机枪 457挺,火炮 149门,编成后主要作为预备队。
德国 XXI型潜艇大战末期服役的德国高速潜艇。1943年 7月起正式投产。总重 1600吨,采用柴油电力推进系统,电池容量大,潜水航速 17.5节,潜水续航力(12—14节时)约 140海里,装有柴油机通气装置。共制造190艘。第一艘于 1945年 4月 30日从挪威卑尔根出发执行首次战斗任务,但 4天后即奉命停止战斗行动。
德玻互不侵犯条约全名《德国与波兰互不侵犯和谅解宣言》。1934年 1月 26日签订,同年 2月 24日生效。条约有效期 10年,主要内容为:两国政府声明将开创双边关系的新阶段,并在《白里安一凯洛格公约》基础上建立和平的政治关系;双方将通过协商解决两国间的一切纠纷,决不诉诸武力。该约促使波兰硫远法国,并放松了对德国的警惕。1939年 4月 28日该约被德国废除。
德国第一坦克集团军(PallzerArmee1)德国装甲部队战役军团,1941年 10月 6日由第一坦克集群改编而成。司令先后力克莱斯特(1941.10—1942.12)、马肯森(1942.12—1943.10)、胡贝([H.V.Hube]1943.10-1944.4)、劳斯([E.Raus]1944.4—8)和海因里希([Got-thardHeinrici,1886—1971]1944.8—1945.5)。先后隶属*南方集团军群(1941.10—1942.7)、*A集团军群(1942.7—1-43.12)、南方集团军群(1943.12—1944.3)、*北乌克兰集团军群(1944.3—9)、A集团军群(1944.9—1945.1)和*中央集团军群(1945.1—5)。曾参加顿巴斯战役、罗斯托夫战役、哈尔科夫交战、高加索会战、第聂伯河会战、科尔逊-舍角琴柯夫斯基战役、维斯瓦-奥得河战役。1945年 4—5月被苏军歼灭。
德国第二坦克集团军(PanzerArmee2)德国装甲部队战役军团。1941年 10月 6日由*德国第二坦克集群改编而成。司令先后为*古德里安(1941.10 —12)、施密特( [R.Schnidt]1941.12 —1943.7)、安吉利斯([M.Angelis]1943.7—1945.5)。先后隶属*中央集团军群、*F集团军群和”
*南方集团军群。曾参加莫斯科会战。在库尔斯克会战中担任侧翼掩护。1944年底配置在匈牙利巴拉顿湖南部,负责保障淄杰考尼饶油田的安全。1945年3月参加巴拉顿湖战役,旋即被苏军歼灭。
德国第三坦克集团军(PanzerArmee3)德国装甲部队战役军团。1942年 1月 1日由*德国第三坦克集群改编而成。司令先后为莱因哈特([Georg-HansRein-bardt,1887—1963],1942.1—1944.8)、劳斯([E.Raus]1944.8—1945.3)和曼陀菲尔(1945.3—5)。先后隶属*中央集团军群(1942.1—1945.1)和*北方集团军群(1944年下半年短期、1945.1—4)。曾参加莫斯科会战、斯摩棱斯克战役(1943年)、白俄罗斯战役。1945年初参加东普鲁士战役,遭苏军重创,退守奥得河一线,不久被苏军歼灭。
德国第四坦克集团军(PanzerArmee4)德国装甲部队战役军团。1941年 7月 3日组建。司令由德国第四集团军司令*克卢格兼任。下辖*德国第二坦克集群、*德国第三坦克集群和若干步兵军。不久解散。1942年 1月 1日由*德国第四坦克集群改编重建。司令先后为*霍普纳(1942.1)、鲁奥夫([R.Ruoff]1942.1—1942.6)、霍特([HermannHoth,1895—1979]1942.6—1943.11)、劳斯([E.Raus]1943.11—1944.4)、哈尔佩([JosefHarpel,1887—1968]1944.4—8)、巴尔克([HermannBalck。1893—]1944.8—?)和格雷泽尔(F-H.Graeser)。先后隶属*中央集团军群、*B集团军群、*A集团军群、*顿河集团军群、*南方集团军群、*北乌克兰集团军群等。曾参加莫斯科会战、沃罗涅日-伏罗希洛夫格勒战役、高加索会战、斯大林格勒会战、哈尔科夫交战、库尔斯克会战、革聂伯何会战和科尔逊-舍甫琴柯夫斯基战役。1945年初配置在喀尔巴阡山地区,后退守西里西亚和南勃兰登堡。同年4—5月被苏军歼灭。
德国普遍义务兵役法(GeSetzfurdenAufbauderWehrmacbt)纳粹德国扩军备战的法令。1935年 3月 16日颁布,规定:德国恢复普遍义务兵役制,和平时期的德国陆军(包括武装警察)由 12个军 36个师组成,国防部长应向政府提出改行普遍义务兵役制的补充法案。初服役期为 1年,1936年 8月改为 2年。该法直接违反《凡尔赛和约》的对德军事条款。
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大战期间,德、意、日结成侵略性的军事集团的条约,战前,德、日、意三个法西斯国家在对外侵略扩张过程中,虽然先后签订了*《反共产国际协定》与*《德意同盟条约》,但因相互的战略和利益上的矛盾,来能结成三国军事同盟。1940年 5—6月德国闪击西欧的胜利,鼓励了日本“南进”扩大战争的野心。7月,日本通过*《适应世界形势演变的时局处理纲要》,决定加强同德、意的勾结。8—9月三国分别重开结盟谈判,迅速达成协议。9月 27日三国在柏林签订此约,有效期 10年。主要内容为:日本承认并尊重德、意在欧洲建立新秩序的领导权,德、意则承认并尊重日本在大东亚建立新秩序的领导权;如缔约一方遭到目前不在欧洲战争或中日冲突中的一国攻击时,其他缔约国应以一切手段相援助。此后,匈牙利(1940年 11月 20日)、罗马尼亚(1940年 11月 23日)、斯洛伐克(1940年 11月 24日)、保加利亚(1941年 3月 1日)和克罗地亚(1941年 6月15日)先后加入该同盟条约。大战后期,在反法西斯同盟国联合打击下,意大利(1943年 9月)、克罗地亚(1944年 5月)、罗马尼亚和斯洛伐克(1944年 8月)、保加利亚(1944年 9月)、匈牙利(1944年 12月),相继退出,并对德宣战。1945年 5月德国投降后,日本宣布废除此约。
德意日联合作战协定《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的补充协定。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12月 11日德、意向美国宣战,同日三个法西斯国家在柏林签订此协定,即日生效。规定:三国将利用它们所掌握的一切手段共同对英、美作战到底;不得与美国或英国单独签订停战协定或和约;三国获得胜利后,将遵循《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的路线继续密切合作,在世界上建立一个“新秩序”:协定将与《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同期有效。
德意志文化战斗联盟(KampfbundfurdeutscheKultur)德国纳粹党控制的文化团体。1929年由*罗森堡创立,常在慕尼黑大学集会活动。宗旨为鼓吹希特勒关于德意志文化至上的思想,攻击唯物主义,强调种族原则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和雅利安人是全部人类文化的创造者,煽动在德国文化领域排除犹大人的影响。1937年 7月 18日,希特勒在慕尼黑“德意志艺术宫”开宫仪式的演说中要求该联盟倡导德国文化复兴,在所谓“压迫者”面前维护德意志人的价值,创造不朽的文化成就。此后开始参与纳粹德国文化“一体化”的行动。
德国东方工业有限公司(OstindtistrleGmbH,简称 Osti)德国党卫队所属经济组织。1943年 3月建立,总部设在波兰的卢布林地区,属党卫队经济管理总处管辖,由党卫队旅队长格洛博克尼克(OdiloGloboonik,1904—1945)任经理。利用集中营的犹太人囚徒从事奴隶劳动,下辖波兰占领区内原属犹大人的全部企业。1943年 11月起因实施*最后解决,规模急剧缩小。
德国民族政治教育学院( NationalpolitischeErzie-bungsanstalten,缩写 NPEA)旧译“德国国家政治教育学院”。纳粹德国培养干部的中级学校。受党卫队监督。1933年 4月在海斯迈尔(AugustHeiBmeyer,1879—1979)主管下设立 3所,1938年发展到 23所,大战爆发前达到 31所,其中 3所为女子学院。学院以原普鲁士高等院校的教育模式为准绳,并加强纳粹理论的特别训练。学生由党卫队地区总队长选拔,强调“体格健壮、性格坚强、思想灵活”,大多来自乡村和劳工家庭,纳粹党员子女、*希特勒青年团员和军官子女具有优先权;校长和大部分教员由党卫队提供。学生毕业后大部分进入武装部队,少数优秀者升入*骑士团城堡。
德国母亲荣誉十字奖章(EhrenkrouzderDeutscheMutter)纳粹德国鼓励妇女多生育子女的勋章。由纳粹党民众健康部长瓦格纳( Ger-hardtWagner,1888—1938)倡议设立,分 3等:铜质奖章授予 4个以上子女者;银质奖章授予 6个以上子女者;金质奖章授予 8个以上子女者。奖章原件限于集会时佩戴,平时佩戴小型复制件。同时规定一切青年组织成员必须向佩戴奖章者行礼。每年“母亲节”(五月第二个星期日)举行授奖典礼。1939年即授出 300万枚。
德国国家政治教育学院*德齐亚诺、希特勒)国民族政治教育学院的旧译。
德国经济有机建设条例即“德国经济有机结构条例”。
德国经济有机结构条例( GesetzUberdleVorberel一tungderorganischenAufbausderdeutschenWirts-chaft)一译“德国经济有机建设条例”。纳粹德国加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和经济军事化的法律。由*德国经济总会起草,1934年 2月 27日颁布。规定:原有的企业联合会或地方商会成为国家机构,所有企业主必须加入,在此基础上,设立按部门和地区两个系统的经济调节机构,用以控制全国的企业。部门调节机构的组织形式是四级经济集团,最上级为工业、商业、银行、保险业、动力和手工业 6个最高集团,下属 44个经济集团,350个部门集团,640个专业集团;地区调节机构为 18个省经济厅及其下属市、区分支机构。两类调节机构都具有政府机构的权力,负责人由上级任命,统一归中央经济部下设的全德经济院管辖,同时在有关中央专业管理局的协同下,对国民经济实行自上而下的双重交叉控制。调节机构基本由大资本家任头目,有权控制各企业的原料、订货和劳动力分配。通过本条例,纳粹德国建立了自中央到地方的庞大经济控制体系。
德军一九四二年夏季攻势1942年6月28日至10月14日德军在苏德战场南翼发动的一系列进攻战役。
年 4月,德军最高统帅部确定了东线进攻计划,4月 5日以《希特勒第四十一号指令》下达。其息意图是:在南方战略方向进行一系列连续的、互相补充的突击,首先突破沃罗涅日(BopoHeM);尔后消灭顿河以西之苏军;继而合围斯大林格勒;最后南进高加索,此作战行动的代号为*蓝色(6月 30日起改称*不伦瑞克)。1942年 5—6月,德军在*刻赤战役和*哈尔科夫交战中获胜,并攻占塞瓦斯托波尔,从而为夏季攻势创造了有利条件。6月 28日。德军实施夏季攻势的第一个突击,苏军相应进行了*沃罗涅日-伏罗希洛夫格勒战役。7月 7日,德军实施第二个突击,代号为“克劳塞维兹”(又称“蓝色二号”),苏军相应进行了*顿巴斯战役。至 7月下旬,德军已先后攻占沃罗涅日、罗斯托夫等地,占领了顿巴斯,推进到顿何大弯曲部,并强渡顿河下游,对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造成直接威胁。7月 23日,*《希特勒第四十五号指令》把原计划分阶段突击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改为在这两个方向同时发起攻势,代号分别为*苍鹭和*鼠曲草,由此展开*斯大林榕勒会战和*高加索会战。由于苏军的积极防御和顽强抵抗,至 1942年 9月底,德军的攻势已被阻遏,在两个作战方向均形成对峙局面。10月 14日,*《希特勒第一号作战命令》决定在苏德战场转入战略防御,标志着德军夏季攻势以失败告终。
德军一九四三年夏季攻势1943年 7—8月德军在苏德战线库尔斯克突出部地域实施的战略住进攻战役,代号*堡垒,旨在夺回战略主动权。详见“库尔斯克会战”。
德军进驻莱茵兰非军事区纳粹德国违反《凡尔赛和约》,派兵进驻莱茵河两岸非军事区的事件。1935年*《苏法互助条约》签订后,德国多次指责该条约破坏*《洛迦诺公约》,积极准备出兵莱茵兰非军事区,1936年法国议会批准《苏法互助条约》后,3月 7日德国向英、法、意、比 4国发出备忘录,宣布废除《洛迦诺公约》,同时派出 19个步兵营和 12个炮兵连约 3万人的军队迅速进驻菜茵兰非军事区。对此毁约行动,英国德军进军莱茵兰反应冷淡,法国举棋不定,3月 10日在《洛迦诺公约》各缔约国会议上也来通过任何决议。
德国武装部队最高统帅部(OberkommandoderWehrmacht,缩写 OKW) 1938—1945年*德国武装部队的最高指挥机关。1938年 2月 4日根据《希特勒关于德国武装部队统辖权的命令》设立,希特动为最高统帅,凯特尔为最高统帅部长官(政府部长级)。直接领导陆、空、海三军总司令,1941年底希特勒兼任陆军总司令后改为直接领导陆军总参谋长和空、海军总司令。下辖 4个局:作战局(Wehrmachtfuhrungsamt,缩写 WFA),主管作战事务,受凯特尔控制;谍报局(见“德国武装部队最高统帅部谍报局”);经济和军备局(Wirtschafts-UndRustungsamt,简称 WiRuAmt),主管后勤事务,托马斯任局长;总务局(AmtsgruppeAllgemeineWehrMach-tangelegenheiten) 1938—1939年称“军事经济参谋处”[Welirwirtsschaftsstaba]),主管日常军务。
德意志血统及荣誉保护法(Geset
um Sehutzdes deutsehen Blutesundderdeuts ehen Ehre)见“纽伦堡法”。
德日确认三国同盟共同宣言德国、日本为意大利投降发布的宣言,1943年 9月 27日发表。主要内容为:德、日保证,在意大利向英、美投降的情况下,仍忠于 1940年 9月 27日签订的*《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同年12月 9日日本驻苏大使向苏外交人民委员声明:“确认三国同盟条约的目的,只不过在于表明意大利政体的变更丝毫无损于该约的效力。”
德国经济男捐助希特勒基金德国垄断资本家捐助纳粹党的基金。1933年 6月由德国垄断资本家组织“全德工业联合会”(原称“全德工业联盟”)设立,古斯塔夫·克虏伯任基金委员会主席。全德工业联合会成员通过银行定期把钱拨到基金的活期存款账户上。1933—1945年共捐款约 7亿马克。赫斯在一份秘密通令中规定,该基金应用于资助冲锋队、党工队和希特勒青年团等组织。
德国武装部队最高统帅部谍报局(Amt/AuslandAb-wehr)纳粹德国武装部队主要谍报机构。原名*阿勃韦尔,1938年改组成“德国武装部队最高统帅部侦察和反侦察局”。1939年改现名。亦沿用“阿勃韦尔”日称。*卡纳里斯任局长(1938—1944)。下设 5个处:一处(A—I)主管国外侦察工作,负责收集外国的军事经济情报:二处(A—TI)主管组织国外和敌军后方的破坏活动:三处(A—III)主管军事反侦察及在本国军队和军事工业中从事政治侦缉;四处(国外处)负责领导驻外武官的特务活动:五处(总务处)主管行政工作,管理全局的重要档案和间谍卡片。辖有国内外地区性分支机构,国内机构的基本单位是军区和海军基地司令部下设的特工处;国外机构由侨居敌国的侨民组织和中立国及盟国的所谓“军事组织”组成,通过德国驻外使领馆受总部领导。曾参与入侵波兰、北欧、西欧和日尔干国家的准备工作和作战行动。1941年起加紧收集苏联的情报,培训在苏联后方活动的专门破坏小组。同年 6月成立主管苏德战场间谍活动的特别指挥部。1942年又成立“特种指挥部”,负责对付苏联的游击活动和伞兵侦察行动。1944年 2月并入*德国中央保安局。滕代远(1904—1974)中国将领,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参加领导平江起义。曾任红三军团政委、红一方面军副政委。1935年在苏联出席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并入列宁学院学习。抗日战争爆发后,任中共中央军委参谋长。参与加强八路军、新四军的政治工作。1940年调任抗日军政大学副校长,在大行抗日根据地办学,致力培养抗日军政干部。1942年 8月任八路军参谋长,参与指挥抗日游击战争,领导根据地军民作战和生产,粉碎日伪军的“扫荡”和对抗日根据地的封锁。1945年 8月,率部对日伪军反攻作战,收复大片失地。抗战胜利后,任晋冀鲁豫军区副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铁道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
鲫鱼式轰炸机(Karas)即 PZL“P-23型轰炸机”。
[丶]摩纳(JeanMonnet,1888—1979)法国财经专家。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曾任国际联盟副秘书长,活跃于国际主融财经界。1938年 9月,曾被达拉第派往美国洽谈购买军火事宜。1939年 9月任英法经济合作委员会主席。1940年 6月参加制订英、法两国合并的计划.法国败降后赴美,任对英物资供应委员会委员。美国参战后,为英美战时生产委员会委员,并参加“胜利计划”的制订。1943年 2月,奉罗斯福之命赴北非视察法军重新装备的情况,并成为吉罗的经济顾问,后转而倾向戴高乐。同年 6月,加入法兰西民族解放委员会,支持戴高乐和吉罗共任主席,出任供应和重建事务专员,并于 9月和美国签订有关《租借法案》的临时协定。1944年 4月出使美国。1945年 2月作为法兰西共和国临时政府的代表,同美国签署有关租借法案的协议,得到少量贷款。战后致力于法国经济的振兴。主张欧洲联合,曾历任欧洲煤钢联营最高委员会主席、争取欧洲联合国家行动委员会主席等职。
摩根索(HenryMorgenthauJr,1891—1967)美国财政部长(1934 —1945)。出身犹太富家。早年经营土地。1922年起主办《美国衣学家》杂志。1933年新政时期出任农业贷款署署长,不久代理财政部长。1934年出任财政部长。主张积极援助英、法,对抗法西斯德国。同情中国抗战,曾对华商订一系列贷款亭项,极力要求对日本实行经济制裁,尤其是石油和战略物资的禁运。1943年主持召开布霄顿森林会议,讨论战后国际货币金融问题。1944年 9月第二次魁北克会议(*八边形)上提出消灭德国工业潜力的*《摩根索计划》。当时曾为罗斯福和丘吉尔所赞同。1945年因与杜鲁门在对德政策上的分歧而辞职。其日记与信件彼人整理出版,名为《摩根索日记》。
摩尔谢特(LeslieJamesMorshead,1889—1959)澳大利亚将领。1914年入伍。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1938年获准将衔。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于 1941年任澳大利亚第十八旅旅长,在中东地区服役。不久以少将衔出任澳大利亚第九师师长,前往利比亚作战,曾参加*图卜鲁格争夺战和第二次*阿拉曼战役。旋任驻中东地区英军将宫。后奉召回国,指挥新几内亚部队。1944年率领澳大利亚第一军参加盟军在太平洋地区的战斗,翌年攻克打拉根和巴厘巴板,战后经商。
摩根索计划战后肢解德国并使之丧失工业潜力的计划。因美国财政部长*摩根索 1944年 9月在美、英第二次*魁北克会议上提出而得名。主要内容为:战后把德国的东普鲁土分割给苏联和波兰,西里西亚南部割给波兰,萨尔划归法国,莱茵一鲁尔地区国际共管,其他地区分别成立两个独立的自治国;清除和破坏德国工业的固定资产,受害国有权搬走它们所需要的机器;停止鲁尔的冶金、化学和电气工业生产,把德国改造成一个主要是农业和畜牧业的国家。该计划曾得到罗斯福和丘吉尔的同意,并于 9月 15日草签了备忘录。但魁北克会议结束后不久,美、英政府即否定了该计划。
鲨鱼(Halfisch)1941年德军最高统帅部为隐蔽代号*巴巴罗萨的侵苏战争计划而制定的欺骗性计划代号,其内容为德军假装准备从法国北部地区出发对英国实施登陆,以转移视线。
翦伯赞(1898—1960)中国历史学家。维吾尔族。早年留学美国,入加利福尼亚大学研究中国社会性质和中国历史。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爆发后,任“中苏文化协会湖南分会”常务理事,主编《中苏半月刊》,宣传马列主义和全面抗战。1940年 2月在重庆任《中苏文化》副主编,以史学为武器,发表论文谴责日本侵略暴行,抨击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政策,揭露汉奸的卖国行径,歌颂坚持敌后抗战的八路军、新四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与郭沫宕、范文澜等组织建立中国史学会。
澳大利亚号巡洋舰(Australia)澳大利亚重巡洋舰。为 *堪培拉号巡洋舰的姐妹舰。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编入*英国地中海舰队,在地中海作战。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调返澳大利亚,编入麦克阿瑟指挥的海军部队,后又编入美国第七规队。1945年 1月,在菲律宾仁牙因湾被日本*神风特攻队击伤。
潘尼柯夫(VladimirPeniakoff,1897—1951)波普斯基秘密军的组建者和指挥官。生于比利时俄裔家庭。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在法军服务。战后在埃及经商,并赴英国求学。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加入英军。1940—1942年在英军的利比亚阿拉伯突击队服役。1942年 11月组织一支高度机动的突击队——波普斯基秘密军,到突尼斯的敌占区进行军事侦察,攻击敌后军事目标,炸毁敌储油罐等活动,战功卓著,声名远扬。北非战役结束后,率部转战意大利,直至大战结束。
潘兴型坦克(Pershing)即“M-26型坦克”。美国重型坦克。大战后期美军主战坦克之一。以美国名将潘兴(JohnJosephPersbing,1860—1948)的名字命名。1944年底开始生产,翌年装备部队。战斗全重 43吨,装甲厚度为 76—100毫米,配备 90毫米火炮 1门 7.62毫米机枪 2挺。12.7毫米高射机枪 1挺,最大时速 50公里,续行距离 200公里,乘员 5人。
潘家峪惨案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军屠杀中国人民的暴行之一。1941年 1月 25日,日军驻唐山部队司令部铃木启久等率部 1500余人,会同遵化、玉田、漂县、迁安、卢龙、抚宁等县伪军,包围河北丰润县潘家峪村,驱赶村民至村西头的“大西坑”,后又赶到村中地主大院内,用机枪和火烧进行屠杀,共屠杀村民 1300余人,焚毁房屋 1100余间,幸存者仅 100余人。
潘菲洛夫师苏德战争中苏联战功卓著的步兵师。以其第一任师长潘菲洛夫(1893—1941)命名。1941年 7—8月间,在阿拉木图市组建。番号为第三一六步兵师,下辖 3个步兵团和 1个炮兵团。编入西北方面军。同年 10月中旬调人西方方面军)属第十六集团军,参加*莫斯科会战。在沃洛科拉姆斯克地域,抗击扑向莫斯科的德军。11月 16日在杜博谢科沃车站附近,28名勇士阻击德军坦克壮烈牺牲,以潘菲洛夫式英雄载入史册。18日师长潘菲洛夫少将阵亡。根据国防委员会决定,该师被授予“近卫红旗潘菲洛夫师”称号。1944年又以解放列日察(Peжицa)再获“列日察师”称号。全师在苏德战争中共有 1.4万余人立战功,33人获苏联英雄称号。
[]
豫中战役也称“河南战役”。日军按*一号作战计划发动的*豫湘桂战役第一阶段的作战。代号为“扣”号作战,以打通平汉铁路为目标。1944年4月 17日夜起,日军集结 14.8万人,由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冈村宁次指挥,以主力从博爱、新乡、开封一带南渡黄河进攻豫中。中国*第一战区汤恩伯、胡宗南部 17个军约 40万人,沿黄河及平汉铁路线地区凭工事阻击。但汤部腐败,一战即溃。22日日军占领郑州。随后日军主力分兵 2路,一路沿平汉线南犯,连陷许昌、漯河,与由信阳北上的日第十一军一部于 5月 9日会师驻马店,打通平汉线;另一路沿陇海线西攻,与由垣曲南渡黄河沿陇海线东犯助攻之日军合击洛阳。中国洛阳守军以轻武器抗击日军的坦克,9次击退突入城内之敌,至弹尽援绝后突围。5月 25日洛阳沦陷。此役中、美空军进行了支援,击毁日军飞机 160余架、汽车和战车约 70辆。
豫南战役抗日战争中期中国军队抗击日军进攻豫南地区的战役。1941年 1月 24日起,日第十一军为打通平汉路南半段,与晋南之敌会师潼关,以及巩固信阳占领区,纠集第三、第十七、第四十师团及第十三、第三十九、第三十四师团各一部(约 15万人),分兵 3路沿乎汉线及其两侧向北大举进犯。豫南、豫东、皖北之日军也出击策应。中国*第五战区以少数兵力迟滞敌军攻势,将主力移至敌军侧背,在舞阳、上蔡、汝南、南阳等地猛烈侧击敌军,使敌伤亡 9000余人,并焚毁汽车 300余辆。2月 10日日军退回信阳,双方恢复原有态势。
豫湘桂战役抗日战争后期日军为打通从中国东北至越南的陆上交通线而发动的战略性战役,又称“日军打通大陆交通线作战”。随着日军在太平洋战场上的失利,1943年底日本大本营经*“虎号”图上演习制定*一号作战计划,企图打通平汉、粤汉、湘桂铁路,开辟中国大陆通向越南的交通线,并摧毁美军在中国西南的空军基地,以改善其战略态势。1944年 1月间修订后下达。3月,日本*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官烟俊六)据此制定作战方案,计划以华北方面的第十二军、武汉地区的第十一军和广东地区的第二十三军(共17个师团),分别实施京汉作战(称“扣”号)和湘桂作战(称“投”号)。4月 17日夜起,日军以 6个师团(内 1个坦克师团)和 5个旅团(内 1个骑兵旅团)共 14.8万人,首先实施打通平汉铁路的*豫中战役。中国*第一战区汤恩伯、胡宗南部约 40万人,经月余战斗损失一半,至 5月 25日丢失郑州、许昌、洛阳等 38座城市,日军打通平汉铁路。5月 27日起,日军以 8个师团(后增至 9个师团共约 36万人),发动*长衡战役。中国*第九战区以 16个军(约 30万人)抗击。中国军队曾对日军实施局部反击,并坚守衡阳 47天,但因指挥不力和部分高级将领投降而失败。8月 8日日军占领衡阳,控制粤汉、湘桂铁路。随后日军调整部署,设第六方面军(司令官冈村宁次)统一指挥第十一、第二十三军 8个师团(约 10万人),于 8月下旬开始*桂柳战役。中国*第四战区以 9个军(约 10万人)抗击。虽然中、美空军握有战役制空权,且该地区地形险要,易守难攻,但中国守军兵力薄弱,缺乏机动的预备队,致使日军于 11月 10—11日相继攻占柳州和桂林,并直趋贵州的独山,11月 24日日军占领南宁后继续南下,于 12月 10日与驻越南日军会师于绥禄。至此日军完成打通大陆交通线作战。此战,中国因国民党当局积极反共、消极抗日,前方兵力薄弱,作战准备欠周,战略指导失误,军政腐败,8个月内丢弃豫、鄂、湘、桂、粤、黔等省的 20多万平方公里国土、146座城市、7个空军基地和 36个机场,使 6000万人民沦于日军铁蹄之下。但日军孤注一掷实施远距离作战,使战线拉得更长,兵力更分散,战略上陷于更不利的态势,其大陆交通线也仅成为一条空线。
十六画
[—]
薛岳(1896—)中国将领。原名仰岳,字伯陵。保定军校毕业,北伐战争时,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师长。1933年起先后任国民政府军第五军军长、北路军第六路总指挥,参加对中央苏区的“围剿”,并尾追长征中的中央红军于湘、黔、滇等省。1935年授中将衔,次年加上将衔。抗日战争爆发后,任第三战区左翼军总司令兼第十九集团军总司令,率部参加淞沪会战。1938年 5月任第一战区前敌总司令,负责滓浦路沿线作战。1939年 10月,任第九战区司令长官兼第十五集团军总司令、湖南省政府主席。曾指挥三次*长沙会战,重创日军。1943年 12月率部参加常德战役。1944年 5月指挥*长衡战役。同年授二级上将衔。日本投降后,主持南碍区受降亭宜。后任徐州绥靖公署主任。1950年 4月去台湾。先后任台湾当局“总统府”战略顾问国民党中央评议委员会主席团主席。
薄一波(1908—)中国共产党太行分局副书记,原名书存。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太原地委组织部长。先后三次被捕入狱。1936年 8目出狱后,在山西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任中共山西公开工作委员会书记,建立*山西牺盟会。建议并帮助阎惕山组建新军*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决死队第一总队政委,率部开赴晋东南,配合八路军开民抗日游击战争和创建大岳抗日根据地。1938年 4月,率部参加晋东南反九路围攻。次年阎锡山发动“十二月事变”后,将所部编入八路军第一二九师,历任太岳纵队兼太岳军区政委、晋冀鲁豫边区行政委员会副主席、中共太岳区委书记、中共中央太行分局副书记等职。解放战争时期,曾任华北军区政委、华北人民政府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国家建委主任、国务院副总理等。
橘花式特攻机日本由敢死队员操纵的自杀飞机,即所谓“肉弹”。太平洋战争末期,日本航空部队实行特攻战法,为此改装或制造结构简单、操纵容易、燃料消耗少的特攻飞机。此为其中的一种,由地面发射起飞,装有2个喷气推进器,最高时速约 620公里,续航距离在 6000米高度时为 550公里,载有500—800公斤炸弹 1枚。与*樱花式特攻机和*藤花式特攻机构成日本 3种主要的海上特攻飞机。
霍尔(SamueIJohnGurneyHoare,1880—1959)英国政务活动家。贵族出身。受教于哈罗公学和牛津大学。1910年起当选为保守党下院议员。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曾作为军事使团成员先后派驻俄国和意大利。1922—1929年在两届保守党内阁中任空军大臣,1931—1935年任印度事务大臣,1935年任外交大臣,因*《赖伐尔-霍尔协定》被披露而于同年 12月辞职。1936-1937年任海军大臣,1937—1939年任内政大臣,1939—1940年任掌玺大臣、空军大臣,全面支持*绥靖政策和*《慕尼黑协定》,是张伯伦内阁的核心成员。1940年丘吉尔组阁后,转任驻西班牙大使,1944年去职,受子爵称号。著有《困扰的九年》等。
霍查(EnverHoxha,1908—1985)阿尔巴尼亚共产党领导人。早年在法国求学。后在法国和比利时工作。接受共产主义思想。1936年回国后,在科尔察中学任教,成为当地共产主义小组领导人。1939年 4月意大利侵占阿尔巴尼亚后,积极组织反对法西斯占领者的斗争,被当局缺席判处死刑。1940年春,在地拉那从事地下活动。1941年 11月联合各地共产主义小组成立阿尔巴尼亚共产党,被选为临时中央委员会书记。1942年 9月主持贝萨会议,被选为民族解放总委员会委员。1943年 3月被选为阿共中央总书记。5月当选为阿尔巴尼亚反法西斯民族解放委员会主席,同时被任命为民族解放军总司令,授予上将军衔。10月反法西斯民族解放委员会改称临时政府,出任总理。战后曾任阿尔巴尼亚武装力量总司令。部长会议主席,并长期担任阿尔巴尼亚劳动党中央总书记、第一书记。
霍津(1896—1979)苏联将领,1915年入沙俄军队服役,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升至准尉。1918年加入俄共(布)党和红军。参加过国内战争。1925和 1930年先后毕业于伏龙芝军事学院和列宁政治学院一长制指挥员训练班。历任师长、军长和列宁格勒军区司令。1939年 1月—1941年 7月,任伏龙芝军事学院院长(中将衔).苏德战争前期,历任副总参谋长、列宁格勒方面军参谋长和司令、第五十四、第三十三和第二十集团军司令、西方方面军副司令等职。曾参加列宁格勒、斯摩棱斯克和库尔斯克等战役。1943年获上将衔。翌年 3月调任伏尔加河沿岸军区司令。战后曾任军事师范学院和军事专科学院院长等职。1963年退役。
霍斯(RudolfFranzHob,1900—1947)德国纳粹分子,奥斯威辛灭绝营长官(1940—1945).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在土耳其前线服役。战后成为右翼组织“志愿兵团”成员。1922年参加纳粹党。翌年因杀人被判无期徒刑。1928年大赦获释。1934年加入党卫队并成为*党卫队骷髅队成员,在达豪集中营任职。1940年获党卫队一级突击队中队长衔(相当于上尉),出任新建的奥斯威辛灭绝营长官。使用*“齐克隆-B”毒气室,进行灭绝人性的大屠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上,供认共杀害 250余万人,1947年移交波兰审判,在奥斯威辛处以绞刑。
霍巴特(PercyCleghornStanleyHobart,1885—1957)英国将领。坦克战术专家。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1923年参加皇家坦克队,1933年任该坦克队指挥宫,1931—1937年任第一坦克旅旅长。1937—1938年任军事训练负责人,领少将军衔。1938年在埃及组训第七坦克师,任师长。主张坦克部队要单独编制和独立使用。次年退出现役。1941年应召重返部队,任第十一坦克师师长,1942年起组训第七十九坦克师,开发和演练各种坦克新战术,后率部参加诺曼底登陆战役以及波罗霍巴特的海地区的战斗。积极促成该部装备扫雷坦克、两栖坦克、喷火坦克等多种坦克。
霍尔蒂(HorthydeNagybanyaMiklos,1868—1957)匈牙利法西斯独裁者。14岁时入奥匈帝国海军学院学习。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指挥海军作战。1918年获海军上将衔,任奥匈帝国海军总司令。1919年组织反革命武装“国民军”,依靠协约国,镇压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1920年任摄政,恢复君主制度,建立独裁统治。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0年参加轴心国集团,次年派遣军队参加侵苏战争。1944年 3月,同意德军占领匈牙利。同年苏军逼近边境时,试图退霍尔蒂出战争未遂,于 10月 15日在德国压力下交权于*箭十字党。后被拘禁于巴伐利亚。1945年被盟军俘虏,次年获释,定居葡萄牙。著有回忆录《机密文件》等。
霍奇斯(CourtneyEieksHodges,1887—1966)美国将领。曾就读于西点军校,1906年因学业不佳而辍学。后入陆军服役、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1942年任第十军军长,率军在欧洲作战。后任*布莱德雷的助手。1943年升任第三集团军司令,获中将衔。次年调任第一集团军司令,参加诺曼底登陆战役。随后率军解放巴黎。1945年参加阿登战役、莱茵河中游左岸战役,首先在雷马根(Remagen)渡过莱茵河。向德国腹地进击。同年 4月在易北河同苏军会师。1915年 5月欧洲战亭结束后,率第一集团军回国。1949年退役。
霍撰彰(1901—1953)中国将领,字嵩山。黄埔军校毕业。曾任国民政府军师长。1935年授少将街,1937年授中将衔,抗日战争爆发后,任第五十四军军长,参加*淞沪会战,在罗店重创日军。1939年 6月任第二十集团军副总司令兼洞庭警备司令。1941年升任第二十集团军总司令。1943年率部远征印度和缅甸,以战功获美国总统罗斯福的嘉猷勋章。1945年 3月任中国陆军总司令部直属第三方面军副司令官。抗战胜利后,曾任湘鄂赣边区绥靖总司令兼行政长官。1949年秋去台湾。
霍普纳(ErichHoepner,1886—1944)德国将领。1905年入伍。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后在国防军任职,1938年出任图林根军区司令。 1939—1940年任第十六坦克军军长,参加入侵波兰和进攻法国,晋升上将。1941年升任第四坦克集群司令,参加闪击苏联。该集群为德军向列宁格勒方向推进的北方集团军群的主要突击力量。同年 9月南下,参加进攻莫斯科的台风战役。12月败退,翌年 1月被希特勒撤职和褫夺军阶。1944年参与*七·二○事件,失败后被捅,不久被杀。
霍尔库姆(ThomasHolcomb,1879—1965)美国海军将领。1900年入伍,获少尉军衔。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入美国海军学院与陆军军事学院深造。1935年晋升为海军少将,次年出任美国海军陆战队司令。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晋升为海军中将,协助参谋长联席会议制订作战战略,曾参与指挥在北非的登陆作战,1943年指挥海军陆战队参加塔拉瓦岛战役。同年离职担任海军部长*诺克斯的特别顾问,1945年以海军上将衔退役。战后初期,曾任驻南非公使。
霍罗克斯(BrianGwynneHorrocks,1895—1985)英国将领。毕业于桑德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曾在法国作战。1938年任职于参谋学院。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1940—1941年先后在法国和北非作战。 1943年 5月在突尼斯战役中受重伤。1944年 8月重返前线,率部充当进军西北欧的前锋。历任英国第十三军、第十军、第九军和第三十军军长。被认为是大战中英国最优秀的军级指挥员之一。战后曾任驻莱茵英军司令。1949年因伤病退役。著有自传《充实的一生》。
霍特集群(GruppeHoth)斯大林格勒会战中德国的集团军级战役集群。1942年 11月下旬,由*德国第四坦克集团军和罗马尼亚第四集团军组成,隶属*顿河集团军群。霍特(HermannHoth,1895—1971)任司令。集结在利斯卡(ЛиcKa)河口到*A集团军群作战区之间。1942年 12月 12日,沿科捷尔尼科夫斯基镇至斯大林格勒铁路向苏联第五十一集团军进攻,企图解救被围在斯大林格勒附近的德军集团,遭苏军重创。不久解散。
霍斯巴赫(FriedrichHoBbach,1891—1980)德国将领。1913年军校毕业后入伍,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1934年任陆军总参谋部中央处处长兼希特勒的军事副官、元首和全国总理府武装部队副官处主任。1937年晋升上校。同年 11月 5日,在希特勒召开的秘密高级军政会议上担任记录。后由他据此整理出的备忘录,称为*《霍斯巴赫备忘录》。1938年 1月被解职。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1939年重返陆军总参谋部。1943年晋升至上将,任第十六坦克军军长。1944年任第四集团军司令。1945年 1月,因在东普鲁士败退而再次被解职。战后撰写回忆录,著有《武装部队和希特勒,1934—1938年》和《东普鲁士战事》。
霍普金斯(HarryLioydHopkins,1890—1946)美国官员。毕业于格林尼尔学院,早年从事社会福利工作。1928年结识*罗斯福并成为其最亲密的幕僚。1933年罗斯福当选总统后,他历庄联邦政府紧急救济署署长、公共建设局局长、商业部长等职,协助罗斯福推行新政 1940年因病辞去内阁职务。1941年出王美国《祖借法案》执行官、后任总统顾问和特别助理。作为罗斯福的私人代表先后访问英国和苏联,同丘吉尔和斯大林就美国提供军事物资事直举行会谈,奠定美、英、苏三国联合抗击德国法西斯的基础。同年 8月,陪同罗斯福出席美英首脑*大西洋会议,参与起草*《大西洋宪章》,战争期间多次出席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和美英联合参谋长委员会,参与重大军事战略决策。由其分管的军备分配委员会为同盟国军队调配与运送了大批军需物资。作为罗斯福在外交事务方面的得力助手,陪同总统参加了战时同盟国之间除波茨坦会议之外所有重要霍昔金斯的外交会议。1945年 4月罗斯福去世后,继续担任杜鲁门总统的特别助理,同年 5月底到 7月初抱病访问苏联,数度与斯大林、莫洛托夫等人会晤,并就联合国组织机构、波兰问题和召开美、英、苏波茨坦会议等问题达成协议。回国后,因健康状况恶化辞去总统助理职务。著有《及时花钱》。
霍尔-贝利沙(LesliseHore-Belisha,1893—1957)英国陆军大臣(1937—1940)。毕业于牛津大学。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后为律师和记者。1923年当选为自由党下院议员。1931年支持*麦克唐纳的国民政府,历任贸易部议会秘书和财政部秘书。1934—1937年任运输大臣,任内推行交通安全措施,其中人行横道交通指示灯,被称为“贝利沙灯”。1937年出任陆军大臣。倚重*利德尔·哈特的意见,试图对陆军进行人事等方面的广泛改革,加速老军官的退休和擢升新进,遭致多方不满,1940年 1月辞职。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为张伯伦战时内阁成员。后曾任国民保险大臣,直至 1945年。是年转入保守党。有贵族称号。
霍利德集群(GruppeHollidt)斯大林格勒会战中德军的集团军级战役军团。1942年 11月下旬,由德国第十七军及 5个德国师、5个罗马尼亚师组成,隶属*顿河集团军群。司令为霍利德《K.A.Hollidt)。集结在韦慎斯卡亚(BeшeHckaя)到阿尔扎诺夫斯基(ApжaHOBckий)地段。同年 12月参加顿河中游战役,并在罗斯托夫以东阻击苏军攻势,主力被苏军歼灭。1943年 2月,余部改编成新的德国第六集团军。
霍斯巴赫备忘录(Hossbach-protokoll)德国高级军政首脑会议文件。由希特勒的军事副官*霍斯巴赫上校记录并整理而成,故名。1937年 11月 5日 16时 15分—20时 30分,希特勒召集军事部长兼武装部队总司令勃洛姆堡、陆军总司令弗立契、海军总司令雷德尔、空军总司令戈林和外交部长牛赖特,在总理府举行秘密会议。希特勒在发言中强调德国必须使用武力在欧洲夺取更多的生存空间,并把英、法两国确定为首要的敌人;发动战争的时间最退在 1943—1945年,如果法国发生内证或卷入同另一个国家的战争,则可提前采取行动;首先应夺取捷克斯洛伐克和奥地利,以便在对西方进行战争时解除侧翼的威胁。戈林和雷德尔支持希特勒的计划,勃洛姆堡、弗立契和牛赖特则认为该计划过于冒险,担心德国会被英法击败。霍斯巴赫当时担任记录,同月 10日将记录整理成备忘录。战后被盟军查获,经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确认为纳粹德国发动侵略战争的重要罪证。参见“勃洛姆堡-弗立契事件”。
霍尔斯特·威塞尔之歌(Horst-Wessel-Lied)又名《高举战旗》。德国*纳粹党党歌,纳粹德国第二国歌。柏林冲锋队小队长*威塞尔词曲,故名。1930年定为纳粹党党歌。曲谱是借用一首北海渔歌调,歌词则号召冲锋队员跟随希特勒去“拯救”德国。
霍曾全斯-斯大林会谈大战期间美国总统特使*霍普金斯两次访问苏联同斯大林的会谈。(1)1941年霍普金斯-斯大林会谈。苏德战争爆发后,英、美相继声明援苏抗德。为考察苏联的实力和苏德战场真实情况,以决定美国对苏联支持的程度和提供军援的规模,罗斯福派其密友、负责*《租借法案》的霍普金斯访苏。1941年 7月 30—31日,霍普金斯在莫斯科同斯大林及其他苏联领导人会谈,转达了罗斯福支持苏联抗战的态度,苏方则向他提供了详细的战略情报。会谈虽未就美国援苏问题达成具体协议,但霍普金斯了解到苏联军民抗德的决心和军事经济潜力,得出苏联能够坚持对待作战的结论,并编制了一份苏方最急需的军援物资清单。随后,霍普金斯将访苏所获的印象和资料带到*大西洋会议,对罗斯福和丘吉尔确定援苏政策起了重大作用。(2)1945年霍普金斯-斯大林会谈。1945年 5月击败纳粹德国后,接替刚去世的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的杜鲁门,开始对苏实行“强硬路线”。美苏矛盾和摩擦日增。但当时美、英在击败日本、建立联合国以及处理战后的欧洲和世界等问题上,仍需同苏联合作。杜鲁门为了表示继续奉行罗斯福的对苏政策,调整两国关系,两次派霍普金斯访苏。5月 25日—6月 6日,霍普金斯和美驻苏大使哈里曼同斯大林及其他苏联领导人,就成立波兰新政府、对德实施占领、成立赔偿委员会、联合国安理会表决程序、苏联参加对日作战的日期等问题进行了 6次会谈,并达成了协议。此次霍普金斯访苏,为随后的*波茨坦会议作了准备,对于在战争末期维护美、英、苏的反法西斯同盟以及战后欧洲和平,具有积极意义。
[丨]冀东暴动即“冀东抗日武装起义”。
冀察战区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的基本战斗序列单位之一。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为与中国共产党争夺华北敌后游击战争的领导权,遏制人民抗日武装力量的发展,于 1939年 1月 14日组建。战区为河北及察哈尔,辖 3个军另 1个民军指挥部。鹿钟麟任总司令,后由卫立煌、蒋鼎文、陈诚兼任。其所辖未怀冰、石友三、张荫梧等部,曾积极参与*国民党第一次反共高潮。1944年冬由高柄勋任总司令,兵力缩为 2个师,归军事委员会委员长汉中行辕指挥。1945年 6月 26日撤销。
冀中回民支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1937年 9、10月间,中国共产党在定县、安国一带组织回民抗日武装。1938年初改称冀中人民自卫军回民干部教导队。7月与马本斋领导的河北游击军回民教导队合并,组成八路军冀中回民干部教导总队。次年 7月改编为八路军冀中军区回民支队,马本斋任司令员,郭陆顺汪政治委员,下辖 3个大队,2500余人。该部转战冀中和冀鲁豫平原,进行大小战斗 870余次,歼敌 3万余人。1944年调往陕甘宁边区。
冀中反五次围攻抗日战争中期八路军第一二○师和晋察冀军区部队粉碎日伪军围攻的战役。1938年 11月至 1939年 1月,日伪军先后出动 6000余人和 1000余人两次围攻冀中平原抗日根据地,形势日趋严重。八路军第一二○师主力奉命从晋西北越过同蒲、平汉铁路东进冀中。2月中旬,成立冀中军政委员会和总指挥部,由贺龙任书记和总指挥,统一领导党政军民工作。1月 25日至 2月 15日,日伪军先后出动 7000余人和 2400余人,进行第三、四次围攻,均被粉碎。3月 18日,日伪军集结 9000余人进行第五次围攻。第一二○师以“盘旋式”战术摆脱敌之合击,并于 4月下旬集中 7个团进行*齐会战斗,一举歼敌 700余人,粉碎了日军围攻,巩固了冀中抗日根据地。
冀中抗日根据地*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组成部分。
冀察政务委员会中国国民政府为适应日本“华北自治化”要求而设立的半独立性质的机构。1935年 11月底,何应钦至北平(今北京)与秦德纯、熊式辉等密商,接受日本“华北自治化”要求,并经日方同意,决定于 12月 16日成立。后因爱国学生示威游行强烈反对,延至 18日正式成立。由宋哲元任委员长,17名委员中近半数为亲日派政客。统辖河北、察哈尔两省及北平、天津两市一切政务,名义上仍隶属国民政府行政院,实际上冀察两省已变相“自治”。1937年 8月 20日宣布解散。
冀中反五一大扫荡冀中抗日根据地军民 1942年反击日伪军“扫荡”的战役。因日伪军的“扫荡”从 5月 1日开始,故名,日军为实现“确保华北,先保平原”的战略企图,由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冈村宁次指挥,第二十六、第二十七、第四十一、第一一○师团,独立混成第七第九旅团,骑兵第一旅团等各一部及伪军共 5万余人,对河北省深县、武强、饶阳、安平地区的抗日根据地实行“拉网大扫荡”。日军将冀中区分割成 2670小块,采用“纵横张网,对角清剿,反复合击”的战术,实行残酷的“三光”政策。冀中根据地受到严重摧残,部队减员 1.68万人,区以上干部三分之一被害。但军民不畏强暴,经 2个月艰苦奋战,作战 272次,毙伤日伪军 1.1万余人,粉碎了日军的大“扫荡”。
翼东防共自治政府侵华日军在中国河北省扶植的伪政权。1935年 11月 24日,国民政府滦榆、蓟察区行政督察专员*殷汝耕在通县宣布“独立”,成立冀东防共自治委员会。12月 25日,改现名。管辖临榆等冀东 22个县。殷汝耕任自治政府长官,池宗墨等为委员。挂五色国旗。下设秘书、保安、外交 3处和民政、财政、教育、建设 4厅。各处、厅、县都聘有日籍顾问与秘书,由日人掌握权力。1938年 2月宣布取消,并入华北“临时”政府。
冀东抗日武装起义亦称“冀东暴动”。1937年 9月,中国共产党联合爱国人士建立华北人民抗日自卫委员会冀东分会,准备武装起义。1938年6月,邓华、宋时轮率八路军第四纵队由平西挺进冀东。7月,中共冀热边特委在八路军配合下,发动全区大暴动,先后有冀东 21县及唐山的矿工、农民和青年学生等 20余万人参加。组成的起义武装部队一度发展到 10万余人,配合八络军先后攻克玉田、乐亭、卢龙、蓟县、平谷、迁安 6座县城和控制冀东广大乡村,建立了冀热辽军区及行政委员会。10月,起义武装除留少数部队坚持冀东斗争外,大部随八路军第四纵队撤往平西整训。冀热辽抗日根据地*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组成部分。
翼鲁豫抗日根据地*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组成部分。
冀中一九四一年反蚕食冀中抗日根据地军民反击日军“蚕食”的战役。1941年 3月起,日军开始对冀中根据地进行全面“蚕食”,至年底已建立据点和碉堡 1026处,修筑公路 4280余里,封锁沟、墙 3520余里,并进行数百人至 2万人以上“扫荡”68次。冀中抗日军民广泛开展交通战、游击战、地雷战和地道战,组织青纱帐战役,反击日伪军的“蚕食”,1年间作战 1265次,毙伤俘日伪军 18667人,并先后攻克安平、文安等县城。但由于敌我力量悬殊,冀中抗日根据地一度有所缩小。
翼东一九四一年反扫荡冀东抗日根据地军民反击日伪军“扫荡”的战役。1941年 5月 29日,日伪军 4万余人对河北省玉田、丰润、滦县、迁安地区的抗日根据地实施“铁壁合围”的大“扫荡”。八路军冀东军分区领导机关及所部一度陷入重围,经两昼夜苦战,大部分突围转至外线作战,未突围部分则分散隐蔽和开展游击战。7月初,敌遭消耗疲惫被迫撤退。此战歼敌 800余人。随后,冀东军区趁日军调兵“扫荡”北岳根据地之机,于 8月拔除根据地内日伪据点,并北出长城开辟热河南部的山区根据地,使冀东抗日根据地得到巩固和发展。
冀南一九三九年春季反扫荡冀南抗日根据地军民反击日军“扫荡”的战役。1939年 1月,日军为确保其后方安全,集结第十、第一一○和第一一四师团各一部共 3万余人,分多路“扫荡”冀南抗日根据地。八路军第一二九师主力分为若干集团,结合地方部队分区进行游击,并伺机歼敌。2月10日,八路军在河北威县香城固地区设伏,诱歼日军第十师团安田中队 200余人,缴炮 4门。日军寻歼八路军主力企图破产后又进行分区“扫荡”。八路军以游击战袭扰敌军,挖掘近万公里道沟断敌交通,为坚持平原游击战争创造了有利条件。至 3月底,共作战百余次,歼灭日军 3000余人,打破日军控制冀南平原的计划。
冀鲁豫一九四三年秋季反扫荡*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军民反击日伪军“扫荡”的战役。日军为巩固华北占领区和抽调兵力增援太平洋战场,于是年 9月 21日出动 3.5万余人“扫荡”山东省曹县、濮县及河南省滑县等地区的抗日根据地。八路军该军区部队主力适时跳出敌合围圈,转至外线打击敌人,而留少数部队实行内外线结合。至 11月 13日,共毙伤俘日伪军 4000余人,粉碎了日军的“扫荡”。
餐桌谈话(Tischgesprche)希特勒执政期间在午餐和晚餐后,与同他共同进餐的纳粹党头目、大区区长、政府部长、希特勒的军事副官和秘书等的非正式谈话。主题极为广泛,常触及执政前的*纳粹党党史、种族理论、反犹政策、时事新闻和人物评价等,并解释纳粹主义理论先驱的语录。战后,根据纳粹党徒的速记稿出版了《希特勒秘密谈话录,1941—1944》(纽约 1953年版)、《希特勒的餐桌谈话,1941—1944》(伦敦 1953年版)和《希特勒在元首大本营的餐桌谈话,1941—1942年》(斯图加特 1965年版)等。
蹂躏者式鱼雷轰炸机(Devastator)即“TBD型鱼雷轰炸机”。
默罗(EdwardRoscoeMurrow,1908—1965)美国记者、电台播音员。1930年华盛顿州立大学毕业。曾任全国学生联合会主席等职。1935年加入哥伦比亚广播公司。1937年任该公司驻欧洲办事处负责人,聘请*夏伊勒等人组成广播班子,对德国吞并奥地利、慕尼黑会议、捷克斯洛伐克沦亡、英伦空战和战时欧洲各主要战役进行广播报导,拥有广泛的听众。战后任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副总经理、美国新闻署署长等职,曾主持过一些著名的广播电视专栏节目。
默麦尔事件德国占领默麦尔的事件。默麦尔(Me-mel,一译“梅梅尔”)为波罗的海沿岸涅曼河口地区,主要居民为立陶宛人和日耳曼人,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是德国军港,《凡尔赛和约》签订后,由国际行政机构管理。1923年立陶宛政府接管该地区,并将其所属港口改名为克菜佩达(Klaipeda)。1939年 3月 22日纳粹德国在发出最后通牒后,出兵占领该地,并迫使立陶宛政府承认这一事实。此事件加剧欧洲紧张局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归属苏联的立陶宛加盟共和国,仍称克莱佩达(Kлaйпeдa)。
默麦尔战役苏德战争后期苏军发动的进攻战役,*波罗的海沿岸战役的组成部分。1944年 10月 5—22日,由*波罗的海沿岸第一方面军在白俄罗斯第三方面军一部配合下实施。由于在*里加战役中进攻受阻,苏军统帅部决定将主要突击转移到德军兵力较弱的默麦尔(Memel)方向,为此在 6昼夜内隐蔽调动大量兵力,集结于希奥利艾(Шяyляй)地域,发起进攻后迅速推进 150公里,10月 10日,从默麦尔两侧进抵波罗的海,把敌逼至海边,并切断其退路。此战役促成了里加战役的结束,并为尔后西进东普鲁士创造了条件。
[丿]穆兰(JeanMoulin,1899—1943)大战时期法国抵抗运动领袖。战前曾任人民阵线政府空军部长办公室主任。大战爆发时,任厄尔-卢瓦尔省(Eure-et-Loir)省长。法国败降后,公开反对占领军当局的种族歧视政策。因坚持共和主义立场,被维希政府解职。后即投身抵抗运动,先后与“抵抗”、“解放南方”等地下组织建立联系。不久秘密前往伦敦,加入戴高乐的自由法国运动。1942年 1月 1日受命潜回法国南方,以自由法国民族委员会驻国内总代表的身份开始统一穆兰本土抵抗组织的工作。1943年 5月 27日在巴黎成立民族抵抗委员会,并任主席。力主扩大武装斗争,曾提出在维尔柯尔(Vercors)山区建立游击基地的建议。1943年 6月 21日,因叛徒出卖,在里昂郊区被捕,被押至法兰克福,受尽折磨后牺牲。1964年其骨灰被安放在贤人祠。
穆蒂(EttoreMuti,1902—1943)意大利国家法西斯党总书记(1939—1940)。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参加国家法西斯党。曾为轰炸机驾驶员,先后参加侵略埃塞俄比亚战争和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因追随墨索里尼得宠,1939年 10月任法西斯党总书记,任内敦促意大利及早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曾制订攻击宣布罗陀的计划,希图控制地中海,未果。1940年 10月被解职。1943年七月政变时,仍支持墨索里尼。不久被巴多里奥下令逮捕,试图说逃未成,被击毙。
穆罕默德五世(MuhammadV,1909—1961)摩洛哥苏丹(1927—1953)。1927年继位后,称西迪·穆罕默德三世(SidiMohammndIII)。大战爆发时,于 1939年 9月 4日发表支持法国对德作战的宣言,并动员本国人民入伍。法国败降后仍坚持原有立场,拒绝德国停战委员会入境,同时反对迫害犹太人。盟军在北非登陆后,曾同罗斯福和戴高乐会晤,重申与同盟国合作的政策,并要求摩洛哥独立。1945年 6月访问法国。战后于 1953年被法国殖民当局废黜。摩洛哥独立后为国王,称穆罕默德五世。
儒奥(L éonJouhaux,1879—1904)法国工会领袖。巴黎大学等校旁听生。1909年起任法国总工会总书记。1919年代表法国出席巴黎和会。曾任国际工会联合会副主席。1936年赞同法国总工会和法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总工会联合,并续任总书记。1939年 9月决定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支持者开除出总工会。反对签订《贡比涅停战协定》。1940年 11月总工会被维希政府解散。但仍和抵抗运动秘密接触。1943年 3月被德占领军逮捕,送往德国囚禁。1945年 5月获释。战后曾任法国经济委员会主席。1949年曾参与召集自由贸易联盟国际会议。1951年获诺贝尔和平奖。
儒贝尔-德拉费尔泰(PhilipBennetJoubertdelaFert é,1887—1965)英国空军将领。出生于印度大吉岭,其祖父是归化英国的法国人。就读于哈罗公学和伍尔威奇皇家军事学院。先服役于野炮部队,后学习飞行。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为飞行中队、大队的指挥官,屡建战功。1920年入陆军参谋学院深造。1922年起先后任职于空军学院、空军部、帝国国防学院、空军参谋学院。1936年晋升空军中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历任空军副总参谋长、空军海防总队总司令和蒙巴顿的东南亚司令部参谋长。1945年退役,领空军上将衔,有贵族称号。著有《第三军种》。
衡阳保卫战1944年 6—8月中国军队抗击日军进攻衡阳的防御战役,为*长衡战役中的主要战斗。衡阳为粤汉、湘桂铁路交汇枢纽。6月 18日日军攻占长沙后即进击衡阳。6月 26日日军第六十八师团攻占衡阳机场后,与第一一六师团形成对衡阳围攻态势。6月 28日至 7月 2日和 7月 11—20日,日军两次猛攻,中国*第九战区第十军等据城抗击,中国空军和美国第十四航空队集中 180架飞机支援。中国守军重创日军,毙日 1旅团长、重伤日第六十八师团长。在此期间,中国驰援的第六十二军进至衡阳火车西站,但被日第四十师团所阻,另一驰援衡阳的第七十九军行动迟缓。8月 8日日军第三次猛攻,战至 6日拂晓突入城内巷战。7日中国第十军军长方先觉下令投降,翌日衡阳陷落。
鲸鱼(Whale)*诺曼底登陆战役中英、美构筑*桑葚人工港的浮动码头设备代号。由英国设计和制造。
[丶]燧发枪(Flintlock)美军实施*马绍尔群岛战役的行动代号。1943年12月由美国太平洋舰队总司令尼米兹主持制订计划。考虑到日军已增援该群岛防守薄弱的外围岛屿,将原定首先攻占外围岛屿的方案改为首先空袭外围岛屿,随后宜插该群岛心脏地带:罗伊-纳慕尔(RoiNamur)岛和夸贾林(Kwajalein)岛,并占领埃尼威托克(Eniwetok)岛。计划还确定不必直接攻占位于加罗林群岛上的日本海军基地特鲁克,而改为攻占马绍尔群岛后将其孤立。1944年 1月 3日在旧金山会议上获批准,31日实施。
十七画以上
[一]戴笠(1897—1946)中国国民党军统局首脑。字雨农。黄埔军校肄业。九·一八事变后,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军统)第二处处长,执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镇压革命,迫害爱国民主人士。抗日战争爆发育,任军统局副局长。1943年 7月任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主任,除从事对日谍报工作外,还对国统区实行特务统治,残杀共产党人和抗日志士。同时,在浙沪一带组织特务武装忠义救国军,进行反共磨擦。1945年授少将衔。抗战胜利后,负责对汪伪汉奸的侦缉。1946年 3月 17日因飞机失事丧生,后被国民政府追认为中将。
戴安澜(1905—1942)中国将领。号海鸥。黄埔军校毕业,曾任连长、团长。*长城抗战时,率部在古北口抗击日军。1937年七七事变后,任第七十三旅旅长,参加平汉线、台儿庄等战役。1938年升任第八十九师副师长,参加武汉会战。1939年 1月任第二○○师师长。6月授少将衔。同年 12月,在*昆仑关战役中屡克要地,歼敌 6000余人。1942年 3用率部参加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军,入缅旬作战,在同古战役中重创日军。5月部队舌撤,途戴安谰经摩谷公路时遭日军伏击,身负重伤,26日在茅邦村殉国。后被国民政府追认为中将,并予以国葬。美国国会于同年 7月授予军团功勋章。1956年 10月 3日,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追认其为“革命烈士”。
戴高乐(CharlesdeGaulle,1890—1970)法国抵抗运动领袖。法兰西共和国临时政府主席(1944—1946)。将领。1912年毕业于圣西尔军校。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曾被俘。战后一度执教于母校。1925年任最高军事委员会参谋。1927、1936年两度在莱茵兰驻军中服役,并预见了德国侵略扩张的威胁。后被升为上校,并为国防最高委员会秘书处成员,其间多次撰文著书,强调装甲部队在未来战争中的重要性。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在第五集团军中任装甲部队指戴高乐挥官。1940年初向政府提出各忘录,力主迅速发展装甲部队。同年 5月,德国在西线发动闪击战后,任第四装甲师师长,在阿贝维尔(Abbeville)等地阻击敌军,屡建战功。6月 1日摆升准将,5日被任命为国防部和陆军部次长,两次赴英,磋商合作事宜。6月 17日在得悉贝当组阁、法国败降后,逃亡英国。次日在伦敦通过电台发表演说(即*六·一八演说),号召法国人民继续抗战。他领导的*自由法国成为法国抵抗运动的象征。10月,出任在布拉柴维尔成立的*帝国防务委员会主席。1941年统率自由法国军队在欧非战场英勇作战。9月,组成法兰西民族委员会,加强对抵抗运动的领导,并逐步和国内抵抗运动建立联系。1942年 7月,自由法国更名为战斗法国后仍为其领袖。盟军在北非登陆后,于 1943年初前往摩洛哥会晤法国北非民政和军事最高指挥官吉罗,并于 6月在阿尔及利亚成立*法兰西民族解放委员会,与后者共任主席。1944年 6月,就任法兰西共和国临时政府主席,反对美英干涉法国内政。8月,*巴黎起义胜利后返回巴黎。随即解散法国内地军和其他人民武装。先后于该年 7月和 11月访问美国及苏联,签订《法苏同盟互助条约》,坚持法国在国际事务中的独立立场。1945年春,法国全境获得解放后,于次年初自动下野。1958年 6月,出任法兰西第四共和国来届总理,随后创立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并任总统。著有《剑锋》、《建立职业军》、《战争回忆录》等。
戴维斯①约瑟夫·爱德华·戴维斯(JosephFdwardDavies,1876—1958)。美国外交官,律师。1901年威斯康星大学法学院毕业。1916年任联邦贸易委员会主席。1919年出席巴黎和会,任威尔逊的经济顾问。1936—l938年任驻苏大使。1938—1939年任驻比利时大使。1940年任助理国务卿。对苏持友好态度,努力改善美苏关系。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后,曾撰写《关于俄罗斯的备忘录》,为美国政府制订对苏政策提供依据。1943年 5月受命赴苏会见斯大林,转达罗斯福要求与斯大林会谈的建议。1945年出席波茨坦会议。同年被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授予列宁勋章。著有《莫斯科出使记》。
②诺曼·赫泽凯阿·戴维斯(NormanHezekiahDavies,1878—1944)。美国外交官。曾在斯坦福大学求学。早年在古巴经商。1918年入财政部任职,曾任助理部长和财政事务顾问,1920—1921年任助理国务卿。1931—1937年为国际联盟财政委员会委员。1932—1933年代表美国出席日内瓦裁军会议。1933年参加世界经济会议。1935—1936年任出席伦敦海军会议的美国代表团团长。1937年任布鲁塞尔九国公约会议美国代表团团长。积极支持和执行罗斯福的对外政策,反对孤立主义。1938—1944年任美国红十字会和国际红十字会会长,领导了战时美国救护工作。①约翰·巴顿·戴维斯(JohnPatonDavies,1908—)。美国外交官。生于中国。哥伦比亚大学毕业。1931年进入外交界任职。三十年代曾任驻昆明、沈阳等地领事。1942年后任中缅印战区美军司令部政治顾问。对中国国民政府消极抗日表示不满,主张联合一切抗日武装力量,与周恩来等中国共产党人有过来往。1943年 6月 24日向*史迪威建议派遣使团到延安了解抗日民主根据地的真实情况。1944年12月到延安,就军事合作问题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会谈。因与驻华大使*赫尔利发生矛盾,被迫离华,调职驻苏使馆。五十年代初受到美国反动势力迫害,被解除公职。著有《揪注龙尾》等。
戴尔计划即“D计划”。
戴-龚甘特(FrancisWilfreddeGuingand,1900—1979)英国将领。桑德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毕业。后入参谋学院深造,1936年毕业。大战爆发时任国防大臣军事助理。1942年 2月任中东地区军事情报机关首脑,随后调任*蒙哥马利的参谋长。协助蒙哥马利指挥*英国第八集团军,参加在北非、西西里和意大利的作战。1944年 1月,随蒙哥马利调任*盟国第二十一集团军群参谋长,参加西欧的战事至战争结束。1946年以少将衔退役。
戴高乐-杜鲁门会谈1945年 8月 22—24日,戴高乐同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华盛顿的会谈。主要是交换双方对战后国际形势、两国关系等问题的看法。戴高乐认为。美、英如在德国重新组织一个中央政权迟早会造成一种威胁,并主张莱茵河左岸脱离德国管辖,鲁尔区置于国际管制之下:杜鲁门则认为,不应夸大德国的危险性,最明智的办法是维持目前的实际占领状态。杜鲁门表示,美国不反对法国重返印度支那,戴高乐则同意以新喀里多尼亚岛的努美阿港为美国海军基地。最后杜鲁门还暗示:如法国要得到美国的贷款,必须从政府中排除共产党人。
戴高乐-罗斯福会谈1944年 7月 6—10日,法兰西共和国临时政府主席戴高乐同美国总统罗斯福在华盛顿举行的会谈。双方就战后和平特别是法、美关系等问题进行了磋商。罗斯福叙述了对战后世界安排的设想,戴高乐则一再强调法国在战后欧洲复兴中的“大国”地位。双方取得了一定谅解,7月 11日美国承认戴高乐领导的法兰西共和国临时政府为法国事实上的代表。
戴高乐-吉罗联合公报即《戴高乐将军和吉罗将军的联合公报》。1943年 1月 26日发表。卡萨布兰卡会议期间,美国总统罗斯福和英国首相丘吉尔为研究法属北非行政机构问题,特邀战斗法国领袖戴高乐于 1月 22日与会,并同美国支持的法国北非民政和军事最高指挥官吉罗会谈。经罗斯福和丘吉尔施加压力,戴高乐同意合作,发表了此次会谈内容简要的公报,声称双方应团结一致,达到解放法国的目标。公报巩固了戴高乐的地位,促进了法国抵抗运动的发展。
藤井齐(1903—1932)日本军人。1925年海军兵学校毕业。崇尚大亚细亚主义,极力鼓吹对外扩张。1928年创建极右组织“王师会”,同年 12月晋级中尉。1929年 11月学习飞行,进入霞浦航空队。此后即与*井上日召联系,共同制定用恐怖手段改造国家的计划。次年参加反对签订伦敦海军裁军条约的运动,起草意见书《优国慨言》。1931年*十月事件受挫后,又将以武力改造国家的计划具体化。1932年 1月在侵略上海时被击毙,但其所制订的计划则为*血盟团采用。
藤花式特攻机日本由敢死队员操纵的自杀飞机,即所谓“肉弹”。太平洋战争末期,日本航空部队实行特攻战法,为此改装或制造结构简单、操纵容易、燃料消耗少的特攻飞机。此为其中的一种。为低翼、单发动机、单座轻便飞机,最高时速在 4000多米高度时为 518公里,续航距离约 1100公里,载 500公斤炸弹 1个。与*樱花式特攻机和*橘花式特攻机构成日本 3种主要的海上特攻飞机。
霸王(Overlord)美、英联合横渡英吉利海峡攻入欧洲大陆的作战计划代号。原设想为英国人在 1941年 8月提出。美国参战后,1942年春曾拟出美英联合的作战计划,代号*围歼和*波利乐。原定 1943年春实施,后被延宕。1943年 1月,卡萨布兰卡会议决定在伦敦成立联合机构,重新制定计划。同年 3月,英国的摩根(FrederickEdgworthMorgan,1894—1967)中将受命主持此机构,简称*科萨克。同年 5月,美、英华盛顿会议确定其实施日期为1944年 5月 1日,代号改称“霸王”。同年 8月经魁北克会议批准,计划规定战役主要是以美、英地面部队和空军进攻欧洲轴心国,在法国北部诺曼底实施登陆,随后向德国心脏地区进攻,摧毁其军事力量;将同时在法国南部实施代号*铁砧的行动以牵制敌军:重申开始日期为 1944年 5月 1日,并确定由美国人担任最高司令官。同年 12月 1日,美、苏、英三国首脑德黑兰会议又通过决议,确认将在 1944年 5月实施。随后艾森豪威尔被任命为盟国远征军最高统帅,全面负责此作战行动。1944年 1月艾森豪威尔到任后,对计划进行修订,扩大登陆正面,登陆兵力由 3个师增至 5个师,发动日期延至6月;登陆成功后用 2个集团军群在一条宽阔的战线上进行追击,重点在左翼以取得必需的港口,进逼德国边境并威胁鲁尔,右翼则同法国南部登陆的部队相接;预计渡越莱茵河时盟军兵力将扩至 68个师,以两翼包围鲁尔的方式发动最后进攻,直接突入德国,并肃清残余德军。参见“第二战场”和“诺曼底登陆战役”。
霹雳(Donnerschlag)*德国第六集团军 1942年 12月试图从斯大林格勒突围的行动计划代号。由于希特勒拒绝批准这一计划,12月 22日此突围行动被放弃。参见*“斯大林格勒会战”。
攘外必先安内政策中国国民政府实行的对外妥协、对内镇压的政策。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蒋介石命令张学良的东北军实行不抵抗主义,致使东北三省迅速沦陷。蒋声称“国家大患不在倭寇而在江西土匪”,“抗日必先剿共”,“安内始能攘外”,把中国共产党看成是“第一个敌人”,把日本侵略者看作“第二个敌人”,置民族大敌于不顾,继续进行“剿共”战争。直至 1936年*西安事变后才得到纠正。
[丨]瞭望台(Watchtower)美军 1942年在南太平洋实施反攻的作战计划代号。1942年 2月由美海军司令金提出并经麦克阿瑟同意制定,同年 7月 2日,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批准和下达。目标为攻占新不列颠、新爱尔兰和新几内亚地区。第一项任务为由海军夺取圣克鲁斯群岛和所罗门群岛中部的图拉吉(Tulagi)岛。但不久,美军侦悉日军在瓜达尔卡纳尔岛修筑机场,金上将遂下令修改计划,决定同时对图拉吉岛和瓜岛发动攻击。8月 7日开始实施。
曙光号巡洋舰(Aurora)英国轻巡洋舰。1938年建成。排水量 5270吨。装有 6门 6英寸火炮、8门 4英寸火炮和 6个 21英寸鱼雷发射管。大战初期在英国本土舰队服役,参加大西洋护航和挪威战役。1941年调往地中海,编入以马耳他为基地的*K舰队,为旗舰。同年 12月触水雷受伤。战后出售给中国国民党海军,后被中国人民解放军击沉。
[丿]镰刀(Sichelschnitt)德国入侵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知法国的行动计划代号。1939年 10月,德军制定了入侵西欧的*《黄色方案》。次年*梅克林事件发生后,希特勒采纳了*曼施泰因计划,把主要攻击点从右翼移到阿登高地。1940年 2月 24日,德国陆军司令部据此修订了新的作战计划,改称此代号。
魏刚(MaximeWeygand,1867—1965)法国将领。1887年毕业于圣西尔军校。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曾任福煦(FerdinandFoch,1851—1929)的总参谋长。1918年晋升上将。1930年后历任总参谋长、国防部长和最高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反对绥靖政策。1939年 8月,出任近东战区司令,筹组*东方军。1940年 5月,法国战事告急时被召回,就任法军总司令。敦刻尔克撤退后,沿索姆河至埃纳(Aisne)河建立所谓“魏刚防线”,6月,防线魏刚被突破。遂联合贝当,形成政府内的主降派,宣布巴黎为“不设防城市”。同月出任贝当政府国防部长,建立*停战军。9月起任维希政府驻北非总代表和北非法军司令。1941年 2月,签订《魏刚-墨菲协定》,试图得到美国经济援助,引起德国不满。同年 11月,被召回法国解职。1942年 11月,因抗议德军进占法国南部非占领区,被党卫队逮捕。次年 12月起囚禁于奥地利。战后曾受法国最高法院审判,1946年 5月获释,1948年 5月被宣布无罪。著有回忆录《过时的理想》等。
魏克斯(MaximimianFreiherrvonWeichs,1881—1954)德国将领。早年入伍。1901年入巴伐利亚军事学院学习,毕业后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1933年晋升少将。1935年组建和指挥第一装甲师。1938年 1月任第十三防卫区(后改为第十三军)司令,率部入侵奥地利和苏台德区。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参加侵波战争和西线战争,1940年 7月获骑士十字勋章。1941年春指挥所部进占南斯拉夫。1942年 7月接任*B集团军群司令,翌年初晋升元帅。1944年 4月任驻匈德军司令。战后被美军俘获。1948年因病获释。
魏拯民(1909—1941)中国将领。原名关有维,字伯张。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入国民政府第十三路军安阳军事干部学校学习军事。九·一八事变后,在北平(今北京)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32年被派往东北从事抗日工作,曾任中共哈尔滨市委书记、东满特委书记。1935年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二军政委,同年夏去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1936年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指挥、中共东南满省委书记,发动和组织群众开展抗日武装斗争。抗日战争爆发后,起草了《为响应中日大战告东北同胞书》,以配合全国抗战。历任抗联第一个路军副总指挥、政委兼政治部主任,率部奇袭安图县大沙河镇,歼敌 200余人,并在敦化县寒葱岭伏击日军”讨代队,全歼松岛少将以下 200余人。1939年冬在攻打香水河的战斗中身负重伤。仍坚持领导东北抗日游击战争。1941年 3月 8日病逝于长白山区。
魏德迈(AlbertCoadyWedemeyer,1897—)美国将领。西点军校毕业。后入美国参谋学院和德国军事学院学习。1940年在美军步兵组训部门任职。1941—1943年为陆军部作战计划处成员。1943年获少将衔,9月调任盟军东南亚司令部的副参谋长。1944年 10月接替*史迪威任中国战区美军司令兼蒋介石的参谋长。曾主持编练中国军队 16个师。1945年 1月率中美联军入缅作战,攻占雷多(Ledo)地区,打通滇缅公路。战后历任军长、陆军副参谋长等职。曾支持蒋介石发动内战。1951年退役,从事企业活动。著有《魏德迈报告》。
疑刚防线(Weygandligne)1940年 6月初法军为掩护法国腹地沿索姆(Somme》河-埃纳(Aisne)河一线仓促组成的防御线。由取代*甘末林任法军总司令的*魏刚于是年 5月 25日提出并主其事而得名。魏刚除留下 17个师驻守马其诺防线外,调集 49个师(内含 2个英国师)配置在 400公里长的防线上,未及修筑巩固的防御工事,没有纵深配备,极少机动的后备兵力,亦无后续战斗计划,旋即为德军突破。参见“索姆河战役”。
魏茨泽克(ErnstFreiherrvonWeizscker,1882—1951)德国外交官。1910年入海军服役。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后进入外交部,历任驻挪威和瑞士公使。1937年任外交部政治司司长。1938年 4月升任外交部国务秘书(即外交部常务副部长),协助里宾特洛甫,积极推行纳粹的侵略外交。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地位下降。1943年调任驻梵蒂冈大使。战后作为战犯被捕。190年被纽伦堡美国军事法庭判处 7年徒刑,后减为 5年。1950年大赦获释,定居联邦德国。著有回忆录。
魏玛共和国(WeimareRepublik)即“德意志共和国”。因宪法在魏玛城制订而得名。1918年德国十一月革命推翻霍亨索伦王朝后,于 1919年 2月在魏玛城召开国民议会,制定宪法,宣布成立联邦共和国。其议会由联邦国会和联邦参政会两院组成;国家元首为总统,任期 7年;最高行政机构为内阁;公民具有部分民主权利,但宪法第 48款规定总统在认为国家受到扰乱或危害时,有权中止宪法关于公民基本权利条款的效力。1933年 1月,总统兴登堡任命纳粹党党魁希特勒为总理。同年 3月,希特勒强使议会通过*《授权法》,停止执行《魏玛宪法》,共和国遂告结束。
魏克斯集群(GruppeWeichs)*斯大林格勒会战中德军的战役军团。1942年 6月由德国第二集团军、德国第四坦克集团军和匈牙利第二集团军组成,隶属于*B集团军群。司令由 B集团军群司令*魏克斯兼任。同年 6月底从库尔斯克向顿河突进。7月 13—30日拨出第四坦克集团军归*A集团军群指挥。7月中旬起参加斯大林格勒会战。会战后期解散。
繁昌保卫战1939年新四军保卫皖南繁昌县的战斗。是年 1月起,日军为确保长江交通,对皖南铜陵、繁昌一带进行“扫荡”。新四军第三支队进行反“扫荡”作战,繁昌县城两失两克。5月,日伪军千余人第三次进攻繁昌,伤亡 300余人后被粉碎。11月 8—26日,日伪军 3000余人第四次进攻繁昌,经近 20天激战被新四军再度击退,仅日军伤亡即达 400余人。12月中旬,日伪军 3000余人在飞机掩护下第五次进攻繁昌,亦来得逞。1年内,新四军在铜陵、繁昌地区作战 200余次,胜利地保卫了皖南抗日根据地。
[丶]鹫即“大陆令第五六九号”。
魔火(Feuerzauber)又译“猛烈射击”。1942年 7月德军进攻列宁格勒的作战计划代号。后计划延期实施并改称*北极光。
魔术(Magic)美国情报处破译日方密码的行动代号。1935年美国陆军部成立专事破译日方密码的特别情报处。1940年史汀生出任陆军部长后,大力予以支持,并联合海军部情报组,运用“红色密码”和“紫色密码”破译日方机密电报,被称为“魔术”行动。*珍珠港事变前,曾多次截获日方重要情报,但均来引起美国政府的重视。后在*中途岛海战等战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魔术师(Juggler)美国战略空军轰炸德国施魏因富特和雷根斯堡的行动代号。参见“施魏因富特轰炸”。
鹰(Adlerangriffe)1940年*不列颠之战中德国空军对英国实施大规模空中攻势的行动代号。是年 8月 1日,希特勒签发第十七号指令,要求德国空军“尽快打垮英国空军”。戈林随即下令制订以此为代号的行动计划,并把德国空军开始全面出击的日期命名为“鹰日”,最初定于 8月 8日,后因气候不佳推迟到 13日,然首次最大规模的空战发生在 15日。这一天德军出动飞机 1790(一说 2000多)架次,损失 76架;英军出动飞机 899(一说 974)架次,损失 34架。自此近 1个多月内,除气候恶劣的日子,德军每天出动飞机约 1000多架次,构成不列颠之战中最激烈的关键时期。戈林曾杨言,单靠空中攻击即可使英国屈膝。但在英国军民的英勇抗击下,此行动遭到失败。从 8月 13日至 9月 15日,德国损失飞机 1354架,英国损失 800架。
鹰巢(Adlerhorst)①又名“茶馆”。希特勒住所。位于*贝希特斯加登附近的山顶,距*伯格霍夫 800米。1935—1938年建造,耗资巨大。经跨高 113米的电梯和石间隧道、专用公路同外界连接。在中央圆形大厅可观赏阿尔卑斯山区景色。②即“泽根堡司令部”。
鹰号航空母舰(Eagle)英国航空母舰。1924年建成。排水量 2.26万吨,最大航速 24节。可载飞机 21架。大战爆发时在印度洋服役。1940年编入*英国地中海舰队,于 7月参加卡拉布里亚海战,被意军飞机作伤。同年11月所载飞机曾参加塔兰托袭击战,但该舰因伤未能前往。1942年,加入*H舰队。同年 8月 11日,在*基石行动中担任护航时,在阿尔及尔以北海面被德国 U-73号潜艇击沉,官兵 160名殉难。
麋式轰炸机(to)即“pZLP-A37型轰作机”。
赣北战役即“南昌战役”。
赣湘会战即第一次长沙会战。见“长沙会战”。
[]
翼赞政治会日本战时法西斯政治团体。1942年 5月根据首相东条英机指示设立。旨在强化“举国一致”的政治体制,确立翼资议会和“大东亚共荣圈”。总裁为*阿部信行。主要由贵族院、众议院和各界代表组成。在该会控制下,议会完全成了政府的辅助机关。1945年 3月演变为“大日本政治会”。日本投降后解散。
数字、外文字母XX委员会(“Double-Cross”Committee)战时*英国军事情报局第五处下属的一个反间谍组织。“XX”即罗马数字“20”,因此亦称“二十号委员会”(一译“双十委员会”);在英文中,“双重打叉”(DoubleCross)还有出卖和欺骗的意思。主席为*马斯特曼。其工作主要是控制和利用双重间谍,使在英国被抓获的德国间谍为盟国服务,向德国传递假情报。曾在 1913年策划代号*肉馅的行动,以假情报掩护盟军实施西西里岛登陆战役。1914年,又以假情报使德军错误判断盟军登陆作战的主攻方向,在诺曼底登陆战役中起过重大作用。
2式野战加农炮法国野战加农炮。口径 75毫米,战斗全重 1510公斤,炮弹重 6.2公斤,炮弹初速每秒 575米,最大射程 11公里。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定型的法国步兵师主要火炮。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仍为法军数量最多的火炮,按 1940年的编制,每个步兵师配备 1个该型号火炮的炮兵团(共36门)。
5B式榴弹炮法国榴弹炮。口径 105毫米,战斗全重 1625公斤,炮弹重 15.7公斤,炮弹初速每秒 442米,最大射程 10.3公里。为大战爆发时法军步兵师属炮兵的主要重型火炮之一,按 1940年的编制,每个步兵师配备 1个该型号火炮的炮兵群(共 12门)。
1930式榴弹炮法国榴弹炮。口径 155毫米,战斗全重 3.9吨,炮弹重 44公斤,炮弹初速每秒 450米,最大射程 12公里。为大战爆发时法军步兵师属炮兵的最大口径火炮,按 1940年的编制,每个步兵师配备 1个该型号火炮的炮兵群(共 12门)。
1937式反坦克炮法国反坦克炮。口径 47毫米,战斗全重 1.1吨,炮弹重 1.7公斤,炮弹初速每秒 855米,在 500—1000米距离上命中角为 90度时的穿甲厚度 51—40毫米。1937年投产,随后装备部队,由于产量不多(至 1939年 9月才生产出 411门),1940年每个标准编制的步兵师,仅在 1个师属反坦克连中装备 6门该型号的反坦克炮,而且由马匹牵引,机动能力差,未能有效对付德军坦克的进攻。
A集团军群(HeersgruppeA)①*法兰西之战中德国的战略战役军团。1939年 10月组建。伦德施泰特任司令。1940年 5月辖*克卢格指挥的第四集团军、*利斯特指挥的第十二集团军、*布施指挥的第十六集团军和*克莱斯特指挥的坦克集群,共 38个步兵师、7个坦克师和 5个摩托化步兵师,集结在亚琛到摩泽尔(Moselle)河一线。担任主要突击,穿越阿登山区,在色当地区强渡马斯河,向英吉利海峡方向实施分割突击,与*B集团军群协同合围英法军主力于敦刻尔克。1940年 6月,辖第二、第十二、第十六集团军和古德里安的坦克集群,共 45个师和两个坦克军,在瓦兹(Oise)河-埃纳(Aisne)河之间突破*魏刚防线,从东南面迂回巴黎,并前出到*马其诺防线的后方,与*C集团军群协同合围近 50万法军。法兰西之战结束后留守西线,不久撤销。②苏德战争中德军的战略战役军团。1942年 4—7月由*南方集团军群分编而成。司令先后为利斯特(1942.7—1942.9)、*希特勒(1942.9.9—11.21)和克莱斯特(1942.11—1944.3)。辖第十一、第十七集团军,*德国第一坦克集团军和意大利第八集团军。1942年 7月,*B集团军群的*德国第四坦克集团军一度隶属其指挥,向伏罗希洛夫格勒、顿巴斯和罗斯托夫方向发动进攻。1942年 7月—1943年 10月实施*高加索会战,遭到失败。1944年 3月改编为*南乌克兰集团军群。同年 9月 23日由*北乌克兰集团军群改编重建。司令为哈尔佩(JosefHarpe,1887—1968)。下辖德、匈军队共 20个师,配置在捷克斯洛伐克东部、外喀尔巴阡乌克兰和特兰西瓦尼亚北部地区。曾遭受苏军*第九次突击。5年 1月 26日改称*中央集团军群。
A-20型轰炸机美国轻型轰炸机。亦作夜间战斗机用,称为“p-70型”。1936年由道格拉斯公司开始研制。法国首批订购,法国败降后转归英国。1941年起服役。双引擎,最大时速 317英里,最大载荷航程 2000英里,升限 2.3万英尺,装备 12.7毫米和 7.62毫米机枪各 3挺,可携炸弹 2000磅,乘员 3—4人。战时共生产 7385架。根据*《租借法案》大量提供英国和苏联。在英国服役时称为波士顿式轰炸机和浩劫式战斗机。
A-24型轰炸机又称“无畏式轰炸机”。美国俯冲轰炸机。道格拉斯公司制造。1941年起服役。单引擎、下单翼,最大时速 275英里,最大载荷航程 1150英里,可携 1颗 1000磅炸弹。下装多孔襟翼和俯冲减速板。装备7.62毫米机枪 3—4挺,后改装 2挺 12.7毫米机枪。在海军中作为舰载机服役者代号 SBD,在陆军航空队服役者代号 A-24。战时共生产 5321架。后期逐渐为*SB2C型轰炸机取代。
A-25型轰炸机即“SB2C型轰炸机”。
AB行动全称“特别绥靖行动”。波兰总督辖区的*总政府对波兰地下抵抗组织和知识分子采取的恐怖行动。因取德语“AusserordeulicheBefriedigungsaktion”两字的大写字母“AB”,故名。1940年 5月辖区总督*弗兰克遵照希特勒 3月间发布的指示下令实行。目的是使德军在发动西线战争时能在东方保持平静。6月 15日数千名地下组织成员和波兰知识分子遭逮捕。10月间,根据弗兰克的命令,战地军事法庭审判波捕者并全部判处死刑。后某些判决虽由赦免委员会威力无期徒刑,但半数以上的被捕者仍遭到杀害。
ABC计划(ABCPlan)亦称“ABC-1联合战略计划”。1941年 1—3月在华盛顿美英参谋会谈中制订的一项军事计划。确认德国是轴心国中的首要成员国,一旦德国被击败,则意大利和日本的失败也不可避免。规定如果美国将来参战,美、英两国须首先集中力量对德作战,然后再对付日本。同时还规定了指挥作战的若干行政原则,如联合制订作战计划、互派军事代表团等。这一计划奠定了美英军事合作的战略指导方针和基本体制。
ABC参谋协定美、英两国参谋部商定的军事协定。1年 1月 29日至 3月 27日,美、英两国在华盛顿举行参谋会者,美方代表*戈姆利等,英方代表贝莱尔(RogerMawbrayBellairs,1884—1959)等。双方协商议定,一旦美、英与德、日两国全面交战,应集中力量首先对付德国,美国军队的主要力量将用于欧洲,远东的战争主要依靠英联邦国家的军队,对日本采取牵制性的消耗战。美国海军的主要任务是守卫夏威夷、菲律宾、关岛与威克岛。并决定继续保留美、英联合军事代表团作为交换情报和调整计划的中心。该协定初步奠定了两国“先欧后亚”的共同军事战略,并为 1942年建立美英联合参谋委员会创造了条件。
ABC-1联合战略计划(ABC-1WarPlan)即“ABC计划”。ADB计划(ADBPlan)亦称“ADB-1报告”。太平洋战争前,美国、荷兰和英国商订的太平洋地区联合作战计划。以美、荷、英 3国英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得名。根据 1941年 3月美英*ABC计划,同年 4月由 3国驻太平洋地区的军事代表在新加坡协商制定。主要划定各自负责防御的区域,规定以确保海上交通和新加坡海军基地的安全为主要目标,同时坚守香港和菲律宾,进而封锁和袭击日本。为防意外还规定了撤退的步骤。该计划冀望日本明了美、荷、英联合的军事力量,将不会发动战争。由于美、英在远东战略上有分歧,该计划后为美方所拒绝。
ADB-1报告(ADB-1Report》即“ADB计划”。
B集团军群(HeersgruppeB)①*法兰西之战中德军的战略战役军团。1939年 10月组建。博克任司令。1940年 5月,辖屈希勒尔指挥的第十八集团军和赖歇瑙指挥的第六集团军,共 23个步兵师、3个坦克师和 1个骑兵师,集结在亚琛以北德比、德荷边界附近。担任进攻荷兰和比利时北部,吸引英法军主力进入*KW线,尔后与*A集团军群协同合围英法军主力于敦刻尔克。1940年 6月,辖第四、第六、第九集团军和克莱斯特的坦克集群,共 48个师和 3个坦克军,在阿布维尔(Abbeville)-亚眠-线突破*魏刚防线,渡过塞纳河向南发展,从西南面迂回巴黎。法国投降后于同年 9月司令部迁住苏德边境,后改组成*中央集团军群司令部。②*斯大林格勒会战中德军的战略战役军团。1942年 4—7月由*南方集团军群分编而成。司令为博克(1942.6—1942.7)和魏克斯(1942.7—1943.2)。辖*魏克斯集群和*德国第六集团军。1942年 6月底实施沃罗涅日进攻战役,同年 7月中旬起参加斯大林格勒会战。1943年 2月解散。③驻守意大利北部的德军战略战役军团。1943年 8月组建。司令为隆美尔。下辖 6个步兵师、2个坦克师和 1个摩托化旅,配置在意大利北部。同年 9月解除当地意军武装并占领意大利北部。同年 11月与*南方集团军群合组成*c集团军群。①西线德军的战略战役军团。1943年 11月组建。司令先后为隆美尔(1943.11—1944.9)和莫德尔(1944.9—1945.5)。初辖萨尔穆特(HansvonSalmuth,1888—1962)指挥的第十五集团军,多尔曼(FriedrichDollman,1882—1944)指挥的第七集团军和独立第八十八军,共 38个师。担负防守西欧,抵御盟军的登陆进攻。1944年诺曼底登陆战役期间增辖伞兵第一集团军。1941年 12月又增辖第五坦克集团军和党卫队第六坦克集团军,参加阿登战役,遭重创,后退守莱茵河西岸。1945年 3—4月主力在鲁尔区被盟军合围,4—5月其余部队被盟军歼灭。
B-17型轰炸机又称“飞厅堡垒式轰炸机”。美国重型轰炸机。波音公司 1935年制成,1937年投产。是世界上第一种实用的全金属结构 4引擎轰炸机。经多次改型。最大时速 252—287英里,最大载荷航程为 2000英里,升限 3.5万英尺,乘员 6—8人。配备 12.7毫米机枪 13挺,最大载弹量为1.76万磅。主要执行战略轰炸任务。大战中,仅向欧洲投弹即达 57万多吨。战前与战时共生产 12731架。
B-24型轰炸机又称“解放者式轰炸机”,外号“空中淫妇”(FlyingProstitute)。美国重型轰炸机。1939年联合公司(Consolidated)在*B-17型轰炸机的基础改进制成。4引擎,上单翼双尾,最大时速 297—310英里,升限 2.8—3万英尺,最大载荷航程为 1540—1700英里。配备 12.7毫米机枪 10—12挺,最大载弹量 1.6万磅。乘员 10人。1941年起服役,至1947年。战时共生产 18188架,广泛用于各战场,仅对欧洲投弹即达 40多万吨。
B-25型轰炸机又称米切尔式轰炸机。美国中型轰炸机。北美飞机公司 1939年制成。双引擎、双尾,最大时速 275英里,最大载荷航程 1350英里,升限 2.42万英尺,爬升率 19分钟 1.5万英尺,乘员 3人。装备 12.7毫米机枪 14挺(其 G和 H型加装航炮 1门),携炸弹 3000—4000磅或携带鱼雷和火箭。战时共生产 1.1万多架,提供英国 800多架,亦有少量提供苏联。1942年 4月 18日,曾将 16架改装成舰载机,由*杜立特率领从*大黄蜂号航空母舰起飞,首次空袭东京。
B-26型轰炸机又称“掠夺者式轰炸机”。美国中型轰炸机。马丁公司 1939年制成,1942—1948年服役。双引擎,最大时速 315英里,最大载荷航程 1000英里,升限 2.5万英尺,爬升率 12分 30秒 1.5万英尺,乘员 5—7人。装备 12.7毫米机枪 5—12挺,载弹量 5800磅。战时共生产 5156架。主要用于太平洋战场对日作战。
B-29型轰炸机又称“超级空中堡垒”或“空中霸王式轰炸机”。美国战略轰炸机。波音公司 1942年制成。4引擎,翼展 142英尺,最大时速 358英里,最大载荷航程 3250英里,升限 31850英尺,爬升率 38分钟 2万英尺。乘员 10—14人。装备 12.7毫米机枪 10—12挺和 20毫米航炮 1门。载弹量2万磅,亦可携燃烧弹 40串,1420枚。至 1946年 3月共生产 3960架。1943年曾派驻印度和中国的空军基地,以实施对日本的轰炸。1941—1945年,广泛用于对德国和日本的战略轰炸。1945年 3月 9日 334架 B-29对日本东京实施低空夜间轰炸,造成 8万人死亡;8月又先后两次对日本广岛和长崎役掷原子弹。
B1-bis型坦克法国坦克。B1型于 1934年 3月定型,但仅有少量生产。
经改进后的 B1bis型长 6.37米,宽 2.50米,高 2.79米,重 31.5吨,装甲厚 60毫米。装有 300匹马力的发动机,时速 28公里,最大持续行程 180公里。配备有 47毫米半自动炮 1门,7.5毫米机枪 1挺。乘员共 3人。计有 400辆在法军中服役。1910年 5月西线战争中,未发挥应有作用。大部为德军缴获,后供训练用。另有少量曾在战斗法国部队中服役。
C型潜艇苏德战争期间苏联主要中型潜艇之一。1931年该型潜挺首批下水。先后共有 3批,至苏德战争爆发时共建成 17艘。长 77.7米,宽 6.4米,水面排水量 780—840吨(吃水 4米),航速水面约 20节、水下 8—9节,续航力水面航速 10节时为 8200海里、水下航速 3节时为 135海里,装备 6个 533毫米鱼雷发射管(艇首 4个、挺尾 2个),100毫米和 45毫米火炮各 1门,艇员 45人,自给力 30昼夜。
C行动计划日军在印度洋的作战计划。1942年春,日本联合舰队司令部曾计划进攻锡兰(今斯里兰卡),占领印度并进入红海,在近东与德军会师。但后因军力所限和德方反应冷淡,作了修订,成此计划。主要内容为,决定派遣航空母舰机动部队袭击锡兰的科伦坡和亭可马里英军海空基地,同时攻击活动于孟加拉湾的英国商船队。1942年春付诸实施,一度将英海军逐出印度洋。参见“科伦坡袭击战”和“亭可马里袭击战”。
C集团军群(HeersgruppeC)①法兰西之战中德军的战略战役军团。1939年组建。李勃任司令。1940年 5月,辖维茨勒本指挥的第一集团军和多尔曼(F.Dol-lman,1882—1944)指挥的第七集团军,共 17个师(内 1个摩托化步兵师),集结在*马其诺防线正面,以佯攻牵制法军,并协助保障德军突击集团的南翼。同年 6月兵力增至 24个师,以第一集团军在萨尔布吕肯(Sarrebruek)以南突破马其诺防线,与*A集团军群协同合围近 50万法军。法国投降后,于苏德战争爆发前调至东线,司令部改生成*南方集团军群司令部。②意大利之战中德军的战略战役军团。1943年 11月由*南方集团军群和*B集团军群合组而成。司令为凯塞林。辖第十和第十四集团军,共 21个师(内 2个坦克师),分别配置在*古斯塔夫防线和意大利北部沿海地区。曾参加安齐奥之战和卡西诺之战。1946年春兵力增至 26个师,同年 4月 29日向盟军投降。
C-47型运输机美国陆军航空兵运输权。其原型为 1936年道格拉斯公司制成的*DC-3型运输机。用于军用时机组乘员 3人,可载 28名全副装备的伞兵或 18副伤员担架和 3名医务人员,用于运输军用物资时可载 2辆卡车或任何能进入舱门而重量不超过 3吨的物资。具有易于起飞和矢速速度小(每小时 67英里)的特点,大战时广泛用于美军各战场。战争后期亦用于拖曳滑翔机,或改装(拆除发动机和其他无用之重量)成高速滑翔机(能载 40名全副武装的伞兵,拖航速度可达每小时 290英里,高于其本身作为运输机时的速度),曾用于诺曼底登陆战役。
C-56号潜艇苏联潜艇。为*C型潜艇之一。1941年 10月建成服役。初编入太平洋舰队。1943年 3月经北方航路调至北方舰队。先后进行 8次战斗航行,击沉敌舰船 13艘、击伤 2艘。1944年 3月获红旗勋章。翌年 2月获近卫称号。战后经北方航路调回太平洋舰队。1975年苏联纪念卫国战争胜利三十周年时,被永久陈列在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市港湾岸台上。
D计划①即“戴尔计划”。以戴尔(Dyle)河第一字母命名。法英对德防御作战计划的代号。由法军总司令甘末林提出,在 1939年 11月 17日的英法最高军事会议上通过。规定,当德军取道荷、比发动进攻时,原来沿法、比边境布防的法、英军即应驰往比利时,前出到戴尔河地域,在安特卫普-勒文(Louvain或译卢万)-瓦弗(wa-vre)-那慕尔(Namur)-迪南(Dinant)一线迎敌。1940年 5月 10日拂晓德军发动进攻后,该计划即付诸实施。英法军重兵集团向比利时推进,实际上便利了德军实现其*《黄色方案》的主要意图。②因美军俚语称之为“Dog计划”,故亦称“猎犬计划”。1940年 11月 12日美国海军作战部长*斯塔克呈交罗斯福总统的备忘录中一项方案的代号。因备忘录列举了 A、B、C、D四项可供选择的方案,而意在推荐其中的第4项,陆海军计划人员又据此拟制计划送呈,故名。其要点是,美国必须采取积极措施使英国免于战败;一旦美国卷入战争,必须集中主要力量在大西洋对抗德国及其盟国,而在太平洋则应采取守势;在决定全力参战前,美国应加快建立西半球防务,并增强陆海军力量。还建议美、英两国立即举行全面的工作会议。1941年 1月,该计划获得罗斯福主持的白宫会议的批准。在同年 1月底至 3月底的美英参谋会者上,作为美方的战略要点提交讨论,其精神也体现在后来经修订的*《彩虹五号计划》中。
D集团军群(HeersgruppeD)驻守西欧的德军战略战役军团。1940年 10月 25日组建。司令先后为维茨勒本(1940.10—1942.9)和伦德施泰特(1942.3—1944.5)。配置在法国境内。1942年下辖费尔贝尔集群、第一、第七和第十五集团军。1943年 11月第七和第十五集团军拨归新建的*B集团军群战斗序列。1944年 5月第一集团军拨归新建的*G集团军群战斗序列。其指挥部保留为德军西线总司令部。
D-520型歼击机见“德瓦丁歼击机”。
DC-3型运输机美国民航运输机。用于陆军时称 C-47型运输机,用于海军时称 R1D型运输机。1936年道格拉斯(Douglas)公司研制成功。双引擎,下单翼,翼展 95英尺,机身长 64英尺半,可载乘客 21—28人或 6000磅货物,易于起飞,在 1万英尺高度巡航速度每小时 185英里,升限 2.3万英尺,航程 1500—2100英里,双人机组驾驶,另有 1名客舱服务员。大战时,美国民航百分之九十以上为此机种。到 1945年停止生产前,共制造 10926架,其中 10123架为军用机。
D0-17式轰炸机德国中型轰炸机,由道尼尔(Dor-nier)公司制造,1937年装备部队,曾用于武装干涉西班牙。双引擎,乘员 4—5人,航程 745—990英里,可载作弹 1760磅。共生产 522架。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用于闪击波兰、斯堪的纳维亚、荷兰、比利时和法国,也被用于不列颠之战。以后被淘汰。
D0-17式轰炸机D0-217式轰炸机德国重型轰炸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道尼尔(Dornier)公司制造。翼展 62英尺 5英寸,机长 56英尺 6英寸,双引擎,乘员 4人,最高时速 309英里,升限 2.9万英尺,航程 1500—2150英里,装备 1门航炮和 5挺机枪,可载炸弹 4400—5500磅(一说 8818磅)。
DRC标准(D.R.C.Standard)全称“帝国防务需要委员会标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英国扩建舰队的计划。随着亚洲和欧洲两个战争策源地的形成,国际局势日益紧张。1933年 9月英国成立帝国防务需要委员会。翌年,委员会提出修改英国海军在 1922年华盛顿会议上被迫接受的*一强标准。1935年制订在《华盛顿海军条约》和《伦敦海军条约》期满(1936年)后扩建舰队的计划,即此标准。提出英国海军应拥有战列舰 15艘、航空母舰 15艘、巡洋舰 70艘、驱逐舰 16个纵队、潜艇 55艘。英国内阁虽同意此计划,但未予足够的经费,并规定造舰“不得干扰正常经济”,致使该标准未实现。
F集团军群(HeersgruppeF)驻守东南欧的德军战略战役军团。1943年9月组建。司令为魏克斯。1944年秋下辖 26个师,其中 13个配置在南斯拉夫境内。曾参加德布勒森战役和布达佩斯战役,被苏军重创。1945年 1月起配置在奥得河和维斯瓦河之间,阻止苏军进军柏林,不久被歼灭。
F式反坦克火箭筒(Faustpatrone)德国步兵武器,亦称“长柄反坦克火箭弹”。大战后期研制和装备部队。以两端敞开的发射筒装发射药,发射带尾翼的超口径空心装药榴弹。其 F-1型全重 5.35公斤,弹重 2.8公斤,可垂直穿甲 900毫米;F-2型全重 3.25公斤,弹重 1.65公斤,可垂直穿甲 140毫米。有效射程 30米,射击时从发射筒尾喷出火焰长达 4米,无后座力。
F-2A型歼击机又称“野牛式战斗机”。美国海军舰载歼击机。布鲁斯特(Brewster)公司制造。1939年 6月起装备部队。单座、单引擎,最大时速 300英里,最大载荷航程约 1000英里,装备两挺 12.7毫米机枪。大战初期曾以 44架援助芬兰,以 170架援助英国驻防新加坡。太平洋战争初期曾参加中途岛海战。很快为*F-4F型歼击机取代。共生产 507架。
F-4F型歼击机又称“野猫式战斗机”或“欧洲燕式战斗机”。美国海军舰载歼击机。格鲁曼(Grumman)公司制造。1941年服役。单座、单引擎、中单翼,最大时速 330英里,最大载荷航程 1150英里,爬升率每分钟2265英尺,升限 2.9万英尺,装备 6挺 12.7毫米机枪。大战前期美国主要的舰载歼击机,除广泛用于太平洋战场外,还派往英国用于截击德国轰炸机和在大西洋。地中海进行反潜作战。由于性能不及日本*零式战斗机,1943年起至步为*F-4U型歼击机所取代。战时共生产 7398架。
F-6F型歼击机又称“恶妇式战斗机”。美国海军舰载歼击机。1942年投产。格鲁曼(Grumman)公司制造。单座、单引擎,中单翼为可折叠式。最大时速 372英里,最大载荷航程 1495英里,升限 3.73万英尺,爬升率 10分钟 2万英尺。装备 12.7毫米机枪 6挺或 20毫米航炮 4门。其 F-6F—5型可携炸弹 2000磅和 6枚火箭。飞行速度和火炮能力均优于日本*零式战斗机。1943年8月,在*约克顿号航空母舰上首次作战。战时共生产该型号飞机12272架,主要使用于太平洋战场对日作战,其中 1132架提供英国海军使用。
F-4U型歼击机又称“海盗式战斗机”。美国海军舰载歼击机。1941年投产,钱斯·沃特公司制造。单座、单引擎、下单翼,最大时速 446英里,最大载荷航程 1562英里,升限 4.1万英尺,爬升率 7.7分钟 2万英尺,装备12.7毫米机枪 6挺,可载 1000磅炸弹 2枚或 127毫米火箭弹 8枚。1943年后取代*野猫式战斗机成为标准舰载机种之一,主要用于太平洋战场对日作战。至 1952年共生产 1.26万余架,其中提供英国海军 2012架。战后曾用于侵朝战争。
FG-42式突击步枪德国伞兵专用自动步枪。1940—1941年由莱茵金属博尔西希公司研制,1942年投产。口径 7.92毫米,采用导气自动式,由左侧弹匣供弹,弹匣可装弹 20发,重 4.5公斤。可配备望远镜瞄准器,带有两脚架亦可作轻机枪使用。因大战后期原料缺乏,共生产 7000支。原设计供伞兵部队使用,首次用于营救墨索里尼,战争后期亦用于其他兵种部队。
Flak-36式高射炮德国高射炮。1936年制成,原型为 1918年生产的Flak-18式。大战前期广泛用于各个战场,尤其是北非沙漠作战中,用作反坦克兵器,曾发挥重要作用。口径 88毫米,战斗全重 5000公斤,炮弹重 9.5公斤,炮弹初速每秒 795—820米,射程 14.9—10.6公里,射速每分钟 15—20发。
F.S.作战日军攻占斐济(Fiji)、萨摩亚(Samoa)和新喀里多尼亚的作战计划代号。1942年 3月由大本营海军省向陆军省提出,得到陆军省同意。其要旨为攻占南太平洋上澳洲东北的这 3个群岛,切断美国与澳大利亚间的海上运输线,防止美军以澳洲为反攻基地。计划由百武晴吉中将指挥的第十七军(3个支队,约 1个师团的兵力)实施。5月 18日,第十七军与担任支援的第二舰队、第一航空舰队,奉命分别集结于拉包尔和特鲁克,预定7月上旬开始作战。后因海军进行中途岛海战并遭失败,大本营将作战日期推迟 2个月。同年 7月 11日最终放弃。
FW-180式歼击机德国歼击机。由福克-武尔夫(Focke-Wulf)公司于1940年制成。1941年投入现役,成为德国空军最好的活塞式昼间歼击机。共生产 2万多架。翼展 34英尺 6英寸,机长 29英尺 1英寸,单座单引擎(1700马力),在 1.7万英尺高度时速 395英里,升限 3.6万英尺,航程 380—820英里,装备 2挺 7.9毫米或 13毫米机枪和 4门 20毫米航炮。1944年其改进型 Tal52(长机头),在 3.45万英尺高空时速达 468英里,升限达 4.26万英尺,装备 4门 20毫米航炮和 1门 30毫米航炮,但到战争结束时只生产了67架。
FW-200式轰炸机德国重型轰炸-运输机。三十年代末由福克-武尔夫(Foeke-Wulf)公司制成,曾用于民航运输。翼展 108英尺,机长 78英尺,4台发动机,最高时速 279英里,升限 3万英尺,航程 4000英里,装备 4挺7.9毫米机枪和 1门 20毫米航炮,可载炸弹或货物 3300—1.1万磅。大战时被称为“秃鹰式”,共生产 263架。